共同市场论文

2024-10-12

共同市场论文(共12篇)

共同市场论文 篇1

北京的“798艺术区”如今已世界闻名。但也许你不知道, 在上海也有一个类似的“800艺术区”。

从上海市杨浦区轻轨交通8号线黄兴公园站出来, 步行10多分钟, 路过一群放风筝的人, 斜对面就是藏身于五角场地带国顺东路800号的“800艺术区”。门面极不起眼, 两扇玻璃门后依稀能看出以前废弃工厂的影子, 内部是包豪斯式建筑风格, 厚重的立柱、纵横的管道, 处处透露出工业文明的气息, 虽然楼高地大, 但在踏进的第一步, 便感觉到这里到处都洋溢着艺术气息。

“上海800艺术区”是立体式的结构, 底层挑高5.5米, 宽敞明亮, 大块的木饰、自然采光玻璃、随处可见的艺术作品以及充满艺术气息和动感的酒吧区, 甚至现代工业风格设计的卫生间, 都提醒你这是一处艺术创意聚集区;楼内两边的走道连接着回廊式平台, 顶上两层都被辟为大大小小的艺术家工作室, 刚出一家店门就进入另一家;所有平台都采用透明玻璃地板, 能一眼望见脚底下的展厅。火热的达利艺术展, 在上海美术馆之后就移到这里展出。

这里同样是国际顶级艺术机构、艺术品投资人、经纪人、国际策展人和艺术家、评论家、时尚生活家的汇聚之地;不时能见到游客按图索骥找到这里, 其中一些游客甚至从美国、欧洲、日本等地远道而来。创办者是来自台湾的洪平涛, 他希望以品牌化经营策略, 将“800艺术区”倾力打造成海内外艺术品交易的专业平台及两岸艺术共同市场, 塑造中国首席精品艺术园区。

叱咋台湾艺术界20年

洪平涛原本是来自台湾农村普普通通的一位“6 0后”。上中学时, 数学成绩不好, 却喜爱中国古典文化典籍, 特别是对某幅作品属于哪个画家精精乐道。由于父亲对他期望不高, 从不严厉管教, 他便凭意愿决定自己的未来, 辍学后拜师学艺, 专攻水墨国画, 从此踏上艺术之路。

由于画得不错, 但却无人赏识, 他想到开办自己的画展。可是一个20岁的无名青年, 没人愿意提供资金支持。

慕名前来参观。他惊喜地看到, 大陆画家深厚的功力, 优秀的作品, 远非台湾一般画家所能及。但当时大陆还没有形成收藏艺术品的风气, 很多当代知名画家的作品价格都不高, 洪平涛敏锐地看出这些作品的升值潜力和蕴藏的商机。

于是, 他多次赴大陆, 开始大手笔买进大陆前辈油画家的作品, 数量累计达3000多幅。如著名老画家余本的油画, 洪平涛先后拥有他的60多幅作品;而在中国美术馆, 余本的存画也不过几张。收购的老油画中有95%在台湾销售一空, 买家大都是台湾本土藏家。直至今日, 还有守藏家、投资客和炒家为寻觅一些早期油画作品去找他。

洪平涛还从美学与历史的角度, 着手开展对大陆油画界史料的研究与整理, 通过每月出版的《敦煌艺讯》以及开设的“敦煌网路画廊”, 将这些艺术品与资讯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2000年, 敦煌艺术中心开始推出“中国大陆第二代油画家”概念, 推出沙耆、费以复、胡善余、余本、张自正、杨述祖等十多位油画家的作品并出版画册。

从破产到打下上海艺术界半壁江山

令人惋惜的是, 2001年“纳莉”台风导致的一场洪水, 不幸淹掉了他藏于地下室的全部画作, 价值2亿多台币的珍藏一夕泡汤, 也宣告了他的破产。痛心的洪平涛, 离开基业深厚的台湾, 选择上海作为新的事业起点, 决心白手起家。

中国大陆的艺术品拍卖是在2004年,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 其实幕后推手正是洪平涛。

他来到上海后, 得知大陆保利集团有意在上海成立艺术品拍卖分公司, 便接下了这项业务, 出任执行总经理一职, 并专门锁定油画市场。凭借他的人望和团队出色的营销手法, 几场拍卖下来, 掀起了大陆的油画收藏热潮。在2005年的秋拍上, 保利上海艺术品拍卖公司推出了289件拍品, 其中以671万元人民币的重锤拍出了陈逸飞的《晨曦中的水乡》, 总成交额达到了7197万元人民币, 占当年上海拍卖市场的半壁江山。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 保利上海艺术品拍卖公司解散, 洪平涛带领他的精英团队, 转投杭州西泠拍卖公司, 自己担任油画部主管。同时, 他看好上海艺术市场商机, 决定自行创业, 以自己过去在台湾开设艺术中心的经验, 获得上海五角场所在地杨浦区政府支持, 于2006年租下上海五角场800号的一间原是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商业储运公司废弃仓库, 投资台币1.5亿元 (约合3000万元人民币) 进行重新翻修, 起名为“五角场800号艺术空间”, 也称“上海800艺术区”, 自己出任董事长兼执行总经理, 希望能够在上海打造类似北京“798”、上海“莫干山路M50”仓库艺术的艺术产业园区。

洪平涛说:“我当时来这里, 很多人跟我说这个地方肯定没戏, 因为周边只有学校与工厂。我说没问题, 放心。在过去学校里教授都没钱, 但是在未来, 财富肯定都是从知识领域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财、外院都在这个区, 我相信将来学校周边一定会最先富裕起来。当都市发展到一个阶段以后, 工厂可能面临要搬迁。工厂迁走的话, 文化艺术产业就要进来了。”

2007年11月, “上海800艺术区”正式开业。短短半年时间, 这栋由旧仓库改建的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大楼, 汇聚了大陆、台湾、美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五十多家艺廊、新数字媒体和创意设计公司, 如上海香格纳画廊、奥赛画廊、百雅轩画廊、敦煌艺术中心、德佳艺术空间、大雍艺术罐子书屋、海莱画廊、KING空间、龙上艺术空间、木林画廊、名流艺术品收藏俱乐部、青鸟新媒体艺术、圣东方艺术画廊、艺术空间、上海800美术馆陶艺后援会、法国U WAN TA RT画廊、Thegallery画廊、五千年艺术空间、俄艺德美术馆、训木艺术空间、香象轩画廊、元典画廊、知名建筑师仲松的工作室等, 并展出千幅画作, 常年艺术文化时尚活动不断。

其中引人注目的是, 一批来自台湾的“画廊群”已经“捷足先登”, 成为这个艺术区的长期签约客户。他们和大陆知名画廊一起, 代理了一大批执中国当代艺术牛耳的前卫艺术家, 包括吴冠中、罗中立、周春芽等当今一流画家的一批艺术品, 成为“800艺术区”里一道不可多得的艺苑风景线, 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和艺术爱好者们频频光顾。

它的经营模式也相当新颖, 像一座艺术品“购物中心”, 收藏家不管是想看大陆当代艺术, 还是前卫艺术、卡漫艺术, 不必开车四处找, 全都能在同一处看到。此外, 园区里还设有艺术书店、酒吧、咖啡店、餐厅、户外艺术空间等, 超大电梯还能运送两、三米高的雕塑画作, 设计十分贴心周到。民众逛画廊尤如逛百货公司, 相当惬意。

“800艺术区”在大陆首次推出“艺术典藏库”概念, 有点类似银行保管箱, 以顶级的防火、防盗设置和专业的艺术品管理措施, 提供收藏家安全稳妥的艺术品典藏空间和存提服务。客人可以透过授权, 由典藏库的服务人员将指定的艺术品搬运至贵宾室, 给指定的来宾观赏, 观赏完毕后再存放回原位。艺术品的主人不需亲自来上海

一趟, 所收藏的艺术品就可以交流。这里还不定期举办各类艺术博览会、画展及雕塑展、创意与动漫展、文化沙龙等。

例如2008年10月, 这里承办了《艺术慈善中国——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巡回展》上海区的全程活动, 有上百位当代艺术的顶尖艺术家携带他们的优秀作品莅临园区做拍卖预展。2009年, 由文化部市场司主办的首届“中国艺术园区年会”也在这里举行。

2010年, 这里又举办了《与世博同行——上海800艺术区当代艺术节暨“巨匠:中国当代艺术的十个个案大型展览”》, 分别囊括了代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尹朝阳、李华生、马堡中、王华祥、黄岩、刘进安、范杨、李孝萱、何加林、贾广健等十位艺术家的作品。这10位艺术家都是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创作领域的风云人物, 他们的作品触及当下社会的各个层面。

打造两岸艺术共同市场

近年来, 两岸关系不断改善, 特别是实现“三通”后, 加速热络了两岸艺术品的交流。一些台湾画廊也开始“西进”, 引起了很多热议。

洪平涛了解到, 这些年台湾经济发展迟滞, 现在岛内画廊的整体状况虽然还没有死掉, 但活得都很不好。台湾画廊“登陆”以后发现, 这里水很深, 台湾艺术市场的一套在这里不管用。都知道大陆的艺术市场很大, 但切不进去。很多台湾艺人发现, 自己做了二十几年画廊, 到了这里什么都要从头学起。大家开玩笑说, 都还在“修学分”呢。

“人在上海, 从来没有这么一刻发现台北是这么地近。”洪平涛的心中浮现这样的想法, “将台湾艺术家的作品拿到对岸来, 能够让岛内的本土艺术品被更多岛外的人看到, 可以刺激台湾艺术家的生命力和能见度。”他看准了两岸直航为大陆与台湾艺坛带来的变化, 开始积极寻找打造两岸艺术共同市场的可能方式。

2008年7月18日, 洪平涛发起举办了首届题为“探讨两岸艺术共同市场的现状与发展”的《第一届上海800号艺术论坛》。为期3天的论坛, 邀请了6位专家作为主讲嘉宾, 分别是上海美术馆副馆长张晴、张江当代艺术馆馆长李旭、大陆资深艺术品投资专家伍劲、身为台湾拍卖行拍卖师的陆洁民、中央美院教授赵力, 以及曾任台湾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典藏艺术》杂志艺术总监, 现在上海大学艺术研究所任职的胡懿勋。洪平涛表示, 两岸直航改变了台北和上海两个城市的互动关系, 对两岸艺术市场的整合影响深远, 论坛就是以此为契机, 给两岸艺术收藏爱好者与专家创造一个沟通交流的机会。

2 0 0 8年9月5日, 洪平涛首次推出“上海800艺术区秋季艺术周《中间视界——2 0 0 8两岸当代艺术交流展》”。其间, 海峡两岸的3 7位艺界名流参加了交流展示, 交流展的主持人是大陆的知名策展人兼批评家王林先生和台湾著名艺评家、策展人、台湾“台北当代美术馆”前馆长谢素贞女士。来自“上海800艺术区”的各签约画廊等40余家艺术机构都参加了展览, 共同展示海峡两岸中华精品艺术的时代风采。不论是来自台湾嘉义苏旺神的《选举》、台湾台南苏育贤的《东和五金》, 还是来自四川徐福光的《解冻系列-2》、来自上海周长江的《互补迹象8》, 所有参展“两岸当代艺术交流展”的两岸艺术家的作品, 都用独特的艺术样式和表现手法, 诠释了当代文化所呈现出的“多种多样多元并相互介入、交叉、搏弈与交流的面貌”。

经过大半年的筹备, 2009年9月1 3日, 洪平涛创建的鼎凤拍卖公司在“800艺术区”举办了首场“跨海峡艺术品拍卖会”。这是台湾当代艺术作品首次正式在大陆收藏家的面前亮相, 因为造势十分成功, 拍卖现场原本只能容纳300人的座位, 硬生生挤进了600多人, 其中15%是海外人士, 包括不少来自香港的国际买家。

从洪平涛亲手编制的贯穿美术史线索、由诸多板块构成的拍卖图录中可以看出, 此次拍卖作品有一半由台湾收藏家提供, 显示台湾收藏家参与的热忱很高;其中, 当代艺术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包括台湾上世纪6 0年代艺术先锋组织“5月画会”与“东方画会”成员的作品, 史无前例占到了总件数的1 5%。这样的尝试跳脱了以往拍卖会的窠臼, 也令大陆收藏家眼睛一亮。

当最后一槌落下, 洪平涛的创业首拍, 拍出了4300万人民币的总成绩。

打造两岸艺术共同市场的另一个方式是担任大陆艺术家的经纪人, 将大陆的艺术品提供给台湾的画廊。洪平涛定期“供货”给台湾台南东门和台中鹤轩艺廊, 其中较知名者, 包括大陆艺术家李爽、梁卫州等人的作品。

除了经营艺术园区, 洪平涛自己也始终都在关注艺术品投资。他对市场有着极其敏锐的判断, 使他抓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行情。例如2006年, 他预测台湾的当代艺术马上要红火起来, 便果断投资。果不其然, 多数作品在一年内翻了4倍。他最得意的收藏品是一件出自台湾雕塑家朱铭的木雕作品, 购买时, 这幅作品花了洪平涛25万元;仅过了3年时间, 这幅作品的市场价已接近250万元, 涨了近10倍。

洪平涛认为, 华人艺术市场在2003年以前, 海外买家占大多数, 以前的价值标准基本上是遵循西方的游戏规则。在2 0 0 6年以后, 大陆的买家就占大多数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国内艺术品市场将会持续走高。当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 0 0 0~1 2 0 0 0美元时, 艺术品市场就会起飞。以前引领行情的老一代艺术家们, 在拍场上露面的精品是越来越少。同时, 市场中新的兴奋点正在酝酿中, “70后”甚至“80后”画家的作品价格在逐步涨起来。如今油画市场的支柱和拍行的主力产品, 动辄单幅价格在100万元人民币的级别。随着大陆买家强势地位的崛起, 中国会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当大陆买家到达一个程度以后, 会考虑到本土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上海800艺术区”分为三期建设。如今, 一期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 二期工程正在动工兴建, 通过“空中走廊”与黄兴公园、体育公园“连接”, 并将园区面积扩大到6万平方米, 包括两栋6层包豪斯式工业厂房和式美术馆及实验剧场各一座。

按照规划, 待三期工程建设全部完成后, 整个“上海800艺术区”将占地19.51公顷, 总建筑面积要突破23万平方米。三期工程将以艺术家风尚精品酒店、星梦奇缘时尚梦工厂、先锋艺术营、大都会国际博物馆、新媒体创意谷、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私人会所、国际名品廊、艺术家限量版贩卖店和时尚达人摩登show等为基本内容, 以当代艺术时尚生活为主题, 届时, 海内外艺术界将在这里联手, 共同努力实现将这里打造成为有国际影响力、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艺术产业园区——“中国首席精品艺术园区”的理想。

共同市场论文 篇2

深度分析中国钢管市场的需求和供应

我国钢管业的市场为四大部分,国外市场、企业市场、政府市场、消费者市场,这其中主要有三大块:石油天然气管线,城市燃气管网,机械和建筑结构用管。下面从宏观层面评估这三大块为主的市场形势。

1,关于石油天然气管线市场

1)天然气管线用钢市场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最近提出我国天然气发展的策略是:“立足国内,利用海外,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就近供应。”预计到2020年投资2200亿人民币用于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建设5×104km天然气管线(测算为1500×104t钢管),形成百万吨级的液化气运输能力,将在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泛珠三角地区建设10个左右的LNG接收站,到2020年形成进口5000t规模LNG接收设施。使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达到12%。也有人认为到2020年需建设天然气管线为2.5×104km。

2)石油管线用钢市场

目前没有见到今后石油管线建设的规划数字,但有油气管线近年的统计数字,约125×104t/a。在分析油与气管线的比例之后,便可估出油管线当年的重量。这要分析一下油气管线之间的比例。

从世界上来看,1995年全球油气输送干线160×104km,其中天然气管线约占55%。

从中国40年来目前已经建成的油气长输管线,按长度计,约4.06×104km,其中陆上原油管线占44.4%,陆上天然气管线占35%,陆上成品油管线占 15.7%,海底管线占5%。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天然气管线建设的比较晚,所以占的比例略小,随着今后天然气的发展,天然气管线建设速度必将赶上石油管线,由于可以得出预测:天然气长输管线与油品管线的长度比约为1:1。

从中国目前已经建设的石油天然气管线的统计资料,按大于Ф508mm口径计算,天然气管线约300t/km,原油管线约200t/km,成品油管线约 100t/km,因此,天然气管线与原油和成品油管线每公里的重量比为3:2:1,按西气东输工程两年共同管157×104t,平均每年用管约 78.5×104t。由此,近年油管与气管重量估计各约60×104t/a和80×104t/a。

若按到2020年需建设天然气管线5×104km,则需要钢管1500×104t,若天然管线为2.5×104km,则需750×104t的钢管。

又有文献认为,今后10~15年中国需要油气长输管线的钢管重量约1000×104t。因此,综合上述资料的分析,笔者估计今后15年中国需要油品长输管线重量约为1050×104t。)油井管用钢市场

油井管的需求量与天然气和石油产量有关。据第二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量44.47×1012m3,其中陆上40.9×1012m3,海域3.57×1012m3,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1012m3,可采储量约2.5×1012m3。预计国内天然气市场需求量2005年将达到 636.6×108m3,2020年达到1068×108m3。我国石油地质资源量940×108t,可采资源量为140×108t。预计2005年我国原油产量达到1.7×108t,海外份额油2300×104~3300×104t/a,2010年~2015年我国原油产量基本维持在 1.8×108~2.0×108t,海外份额油5000×104~7000×104t/a。

现在每年钻井进尺约1500×104m,油气井深一般为3000~10000m。目前国内油井管年产量达到130×104t/a。预计未来15年内油井管年用量平均150~180×104t/a,其中套管(Ф114.3~508mm×5.21~12.7mm)占21%,采用J55,K55,K55,P110 钢级占总量的85%~90%。直径Ф219~Ф508mm的钢管主要是用做表层套管,约占总量的10%~15%。

我国东部地区油田的原油产量增长缓慢,西部和海洋原油产量增速较快,因为地质条件较差,要使用较高等级的油井钢管,还有一些我国目前不能生产或不能批量生产,将约有30×104t/a的缺口需要从国外进口。)海外油气管线用钢市场:

一个国家的能源政策,若不站在全球的角度去考虑,可能就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因为现在所有国家都是整个全球市场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观点出发,我国石油企业必须“走出去”,以市场化手段,积极架构国际化经营战略。简言之,“走出去”买油不如“走出去”采油。

中石油正在执行的44个海外石油投资项目,分布于世界4大洲18个国家,基本上形成了4个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即:北非地区、中亚地区、南美地区和亚澳地区。中石油还将在委内瑞拉15个地区(储量达1亿桶)开采石油。

中石化目前已经在伊朗、沙特、加蓬、哈萨克斯坦、也门和厄瓜多尔5个国家参与了当地的石油及天然气项目,并于2003年12月31日在伊朗卡山区块风险勘探中成功打出高产的油气田井;同时,正式登陆世界最大的油气富集区——沙特阿拉伯。

中海油2002年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三块石油天然气田,特别是以5.6亿美元购买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5个海上油田的部分石油资产。2004年12月中国油同缅甸签署海上石油气开发合同,开发缅甸A4和M10区块海上油气田。目前,中海油已经购得权益份额储量约10亿桶的油气当量的海外资源,相当于上市时中海油资产的50%。

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各国对石油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我国石油企业要全面掌握并灵活运用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闯出海外拓展效益之路。而制管企业则要具有技术竞争力,夺取海外油气田用管市场。

2,城市燃气管线市场

天然气长输管线建成后,为了很快取得效益,要求城市管网必须同步建设(不等于同步建成)。由于国际市场石油和燃煤价格近期持续大度上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天然气的性价比优势,淡化了“高气价”的消费心理;又由于当前我国城市用气人口的普及率已经相当高,因此,城市燃气管网的建设必须把未来城市用气人口的增加放在城市化速度加快的新增人口上。到2020年,城市新增人口约2亿5千万,除新建管网外,更新陈旧的城市燃气管网约投资400~500亿人民币。那么,城市燃气管道在未来15年内建设速度如何评估呢?

目前规划中涉及天然气利用的城市约400多个,从国外的经验可知,城市配气管网与长输管线的长度比,美国为75.5%:24.5%,法国为 83.36%:16.64%,前苏联为85.9%:14.1%,澳大利亚为82.7%:17.3%。按我国的建设经验,两者的比为 87.5%:12.5%。由此,若按15年内天然气长输管线建设为5×104km,则城市管网(网状部分)长度为35×104km。

取我国城市燃气管网(网状部分)的钢管重量(以40t/km计),在2020年前约需要1400×104t,每年建管网所需钢管约90×104t,按我国400个城市需要建设燃气管网,平均每个城市年所需钢管2250t。

3,机械和建筑钢结构用管市场

到 2020年我国新建的建筑面积约300亿m2,中国建筑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于建筑结构:日美等发达国家65%以上的建筑都是钢结构(S结构),而我国的钢结构建筑面积不到5%,基本停留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RC结构)。据说,钢筋混凝土结构耗能是钢结构的5倍左右。所以,由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推动发展钢结构是大势所趋,因此,钢管占钢结构的比例在用量上也较大。

2005 年预测建筑用管1260×104t,占钢管消费量60%;机械用管480×104t,占23%。建筑用管分两大块,一块是地上建筑部分,一块是地下管道部分,包括输水、燃气、取暖蒸汽等。2005年预测建筑用管1260×104t中,用于地上部分主要有镀锌钢管约630×104t。钢结构用管约 250×104t,;地下部分用于输水、取暖蒸汽、燃气管道约380×104t,其中燃气管道约90×104t。扣除城市燃气管道,建筑用管约 1170×104t。由于建设部已经确定今后我国城市建设重点由“地上”转为“地下”,城市输水,供热管网的建设力度要加大。因此,估计今后15年内我国建筑用管每年按1200×104t左右,则2020年我国建筑用管约18000×104t。

关于机械用管,主要是指压力管(含钢炉管),机械结构管等。平均年用量:锅炉管100×104t,其中低中压锅炉管约占2/3,高压锅炉管约占1/3。机械结构(含汽车用管)380×104t。由此,2020年前需机械用管7200×104t,4,石油化工用管

石油化工用管包括碳素钢、合金钢、不锈钢管,据统计,年用量约100×104t左右。

5,轻工业用管

轻工业用管主要有自行车、家具、家用电器等。预计今后自行车用焊管一般约每年70×104t,家具、家用电器用管一般约每年30×104t。总计约100×104t/a。

6,国内外用管行业需求研究

从输送管线来看,海底管线、极地管线、富气输送管线、油田油气集输管线、液化气管线、气液多相管线等对输送管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沙漠、深海、冻土带等地质条件恶劣的油气田以及深井、高压高温和含腐蚀介质的油气井对油井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子能电站、核岛用高压锅炉钢管的高性能要求;航天、航海(核潜艇)对钢管的苛刻要求;石油化工系统(石油裂化管、化肥、化工、化纤)对钢管的严格要求,现代钢结构的建筑对钢管性能也提出了高要求,防火、耐高温、耐候、耐腐蚀以及强度等级的提高等等。

共同市场论文 篇3

萧万长的“两岸共同市场”

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后,由于在政治上,台湾新当局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日趋紧张;而在经济上,台湾新当局继续实行“戒急用忍”的限制性政策,两岸经贸关系无法正常化。在此背景下,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酝酿,台湾前“行政院长” 萧万长提出了“两岸共同市场”的构想,并于2001年3月26日成立了资金规模达1亿元新台币的“财团法人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5月8日萧万长又率基金会代表团访问大陆,呼吁中国大陆和台湾建立共同市场,促进两岸关系和两岸贸易的发展。

根据萧万长本人的说明,其“两岸共同市场”的构想包括内涵、基础及具体做法三部分,主要观点如下:

(一) 内涵。

(1)效法欧洲联盟的精神。以欧洲各国由经济整合走向政治统合的模式与精神作为重要参考,从降低贸易障碍开始,扩及到商品、人员、资金、服务等生产要素移动的自由化,进而发展到经济政策协调乃至政治的联盟。

(2)要适应两岸的特殊状况作合理的调整。其一,强调开放式的经济整合。要在亚洲以及太平洋区域经济整合的架构下推动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即在两岸形成共同市场的过程中,两岸也要对其他国家同步开放市场,参与两岸以外的区域分工与国际合作。其二,强调市场共享的经济合作。在两岸经济整合过程中若过分强调经济资源无限制的移动,会冲击台湾经济。“因此,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应该特别强调市场共享经济合作,让台湾与大陆可以截长补短,开发繁荣双方与整个亚太地区的市场。”

(3)两岸从经济合作、经济主权的共享扩大到政治主权的共享。两岸通过建立两岸共同市场这样经济事务的协商合作关系,建立良好缜密的互动机制,降低“一个中国”的政治争议,使一个中国问题在经济上的一个大中华形成后能够逐步得到解决。

(二) 基础。

发展“两岸共同市场”是一条长远之路,而这个理想要逐步实现,两岸必须有一个可以共同接受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两岸回到1992年“双方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一个中国”的共识,在此基础上,淡化政治分歧,强化经济合作。

(三) 具体做法。

要循序渐进地推动“两岸共同市场”,以建构两岸制度化、常态化的经济统合,第一阶段应先推动两岸关系正常化,两岸当局应尽快建立定期、官方性质的协商机制;第二阶段则推动两岸经济制度调和,进一步推动经济法规制度的调和及各种标准化的事宜,减少双方经济体制的差异性,并商签《两岸共同市场协议》;第三阶段则是全方位的经济统合工作,包括关税同盟、货币同盟等,以实现“两岸共同市场”的目标。

由于陈水扁政府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因此,萧万长“两岸共同市场”这一理念提出后,得到台湾当局的消极应对。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黄天麟曾针锋相对指出,两岸共同市场进展速度应放慢,否则经济重心将转移至大陆。而戒急用忍是基于经济安全,以根留台湾为主、大陆投资为从的政策,“戒急用忍必须坚持下去”。而萧万长2001年5月份来大陆访问时,就向大陆方面提出了这一理念,当时官方也没有人同意,在学界只有林毅夫觉得有新意,持谨慎的肯定态度。

虽然萧万长“两岸共同市场”这一构想在当时没能得到充分的重视,但其作为一种新的解决两岸问题的思路,仍有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架构下

进行两岸经贸合作——台湾的主张

一直以来,台湾当局就积极谋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极力主张在WTO构架下与中国大陆建立对等、互惠的经贸关系。2001年10月陈水扁在接受日本《每日新闻》记者专访时就表示“今后(两岸)将在WTO框架下进行对话与接触”。台湾“陆委会”负责人也曾多次主张要将两岸关系“引导”到WTO架构下,把两岸问题从“内部”“提升”到“国际层次”,以避免被“一中原则”“窄化”。

台湾当局的这一主张掺杂了许多非经济因素,其政治动机远大于经济动机:

首先,台湾当局有意借助WTO谋求台湾地位的“国际化”。台湾欲求在WTO平台下让国际社会承认“台湾是主权国家”,以达到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扩大台湾在国际上的生存与活动空间”的目的。

其次,台湾当局为了达到在国际社会上的宣传效果,可能会故意挑起两岸经贸争端,并将争端闹大,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并最终诉诸于或者逼迫大陆诉诸于WTO的“争端解决机制”。 这样,两岸经贸争端就成为用国际仲裁解决的“国际问题”,使台湾当局达到将两岸问题国际化的目的。

另外,台湾“总统”陈水扁和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官员曾多次表示,希望能在世贸组织的架构下,运用该组织的争端协商机制,就两岸“三通”问题与大陆进行平等谈判,从而回避了中国大陆坚持台湾行政当局必须以承认“一个中国”为原则作为两岸谈判前提的压力,也有助其缓和岛内民众要求当局开放“三通”的压力。

虽然大陆与台湾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但两岸经贸关系仍属中国主体与其单独关税区之间的经贸关系,仍要坚持在一个中国框架内进行两岸经贸合作;在双方处理WTO事务时也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在两岸经贸谈判中要强化经济合作,淡化政治分歧。而对于陈水扁政府想借助WTO实现其分裂国家的政治图谋,大陆政府是坚决不会让其得逞的。

两岸看CEPA构架下的经济合作

CEPA的签署,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在WTO规则下进行的一次制度创新。它标志着三地经贸从民间自发、市场推动的松散架构,走向了一个政府主导,并通过制度性安排去规范和推动经济整合的新阶段。随着CEPA的实施,中国大陆对港澳地区逐步取消货物贸易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提高了内地与香港、澳门的经贸合作水平。而且CEPA做为中国经济一体化战略的重要一环,对于促进区域经济整合、建设中国大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2003年中国商务部官员也曾提出希望祖国大陆和台湾能签署类似“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协议,2004年国台办也明确表示,大陆方面愿意就两岸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听取岛内各界的意见。这一表示在台湾岛内引发了激烈的反应。持欢迎态度的国民党强调,推动两岸经贸合作,成立两岸共同市场是国亲联盟的重要经贸议题。但执政的民进党当局却对CEPA持否定态度,“陆委会”声称,CEPA是“一国两制”的产物,不适用于两岸关系。台“经济部长”林义夫亦表示不愿循港澳模式与大陆协商CEPA,而只愿与大陆洽签自由贸易协议。

CEPA协议涉及两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以及投资的便利化,是典型的自由贸易协定。但是,由于CEPA已成为“港澳模式的具体化”,涉及有关“统一”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意涵,而台湾当局拒不接受“一国两制”模式,最担心的就是台湾被“港澳化”,即被所谓“矮化”。因此,虽然台湾的行政当局愿意与中国大陆签定自由贸易协议,但却不能接受“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这一名称。根据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自由贸易区指的是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各成员国间相互取消关税和数量限定,实行区域内商品自由流通,但各成员国仍保留独立的对其它非成员国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以及保持其内外经济政策的独立性。由于其意涵“两国”之意,与中国政府坚决坚持的“一个中国”原则相违背,因此难以为中国政府所接受的。

“两岸共同市场”是两岸经济整合的最佳形式

在两岸经贸合作陷入僵局之际,《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中明确提到了“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而其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又在《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会谈公报》中提出“就建立两岸贸易便利和自由化(两岸自由贸易区)等长期、稳定的相关机制问题进行磋商”。这一系列表示为两岸经贸的全面合作开辟了新的局面。

由于在两份新闻公报中都明确强调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两岸平等谈判”。这就说明无论是与中国国民党谈的“两岸共同市场”,还是与亲民党谈的“两岸贸易便利和自由化(两岸自由贸易区)”,都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对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创新,具有相当的模糊性、灵活性与渐进性。

首先,“两岸共同市场”的名称较为模糊,容易为大陆与台湾双方所接受。由于“两岸共同市场”概念最先是由台湾提出的,而且在名称上易理解出“对等谈判”之意,故其容易为台湾当局所认可;而且“两岸共同市场”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提出的,根据中国大陆“在‘一个中国’基础上,什么都可以谈”的原则,这一概念也能为中国大陆政府所接受。

其次,“两岸共同市场”这一概念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就两岸经贸领域的问题在认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商谈,而对于分歧较大的问题,可以暂时不谈。正如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上海举行和平之旅记者会时所说,“经济合作的架构可以说是各种形式、各种名称不一而足。而每一种形式、每一种名称都有特定和非特定的内涵”,“我们在这个时候提出来所谓‘共同市场’,其内涵可以因地、因时、因人、因事,基于双方面的统一就可以调整。”在其后接受台湾远见杂志采访时,连战主席又提到“要签FTA(自由贸易协定),是国与国的关系,大陆有顾虑;CEPA(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一国两制,台湾内部意见也有分歧,现在弄一个共同市场,它可以‘装’所有应该要的东西在里面,也可以不‘装’彼此不要的东西。”

最后,“两岸共同市场”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它可以包括经济合作的各个阶段。由于目前中国大陆与台湾经贸关系仍未正常化,若要立即实现“共同市场”这一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不太实际。因此,“两岸共同市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两岸关系正常化,建立定期的官方合作机制;第二阶段,两岸商谈实行贸易自由化的有关政策,实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以及投资的便利化;第三阶段,两岸对外统一关税,进行经济政策的协调与统一,实现“关税同盟”;第四阶段,实现资金、技术以及人员等生产要素流动的自由化,建成“两岸共同市场”;第五阶段,在经济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政治整合,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统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共同市场论文 篇4

就目前的穿戴装置市场来看,并没有出现如之前消费者与厂商预期的快速成长,即使是智能手表与智能手环也并未能如智能手机般成为必需品。根据国际高科技产业研究机构集邦科技旗下拓墣产业研究所数据,2016年全球穿戴装置的出货量为9,950万台,其中智能手环的出货量为5,750万只,占整个穿戴装置市场的57.8%,这也表示了即使整体穿戴装置市场并未出现爆发式成长,智能手环还是缓步地向上发展,这点可以从消费者现在配戴智能手环的比率有所提高看出。

有如此大的差异,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厂商对于市场的策略。以智能手环的领导厂商Fitbit来讲,预估2016年的出货量可达到2,474万只,年成长15.8%,这即是Fitbit在前期就有教育消费者,让消费者将运动睡眠功能和智能手环以及Fitbit连系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印象,这才使得消费者很明确了解Fitbit以及智能手环的定位和价值,市场才会成长。相对地,以Apple Watch为首的智能手表并没有清楚地让消费者认识其价值,因此,消费者的需求才会一直无法增加。例如,Apple Watch预估在2016年的出货量只会有1,050万只,勉强和去年持平,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除了智能手环以外,其他穿戴装置的市场写照。因此,就整体而言,穿戴装置市场的确还会持续成长,2017年预计将会成长到1.2亿台,但是最主要的产品依旧会是智能手环。

市场专员、市场经理笔试试题 篇5

市场类笔试试题

测试时间:60分钟 应聘岗位________ 姓名:_______

1、请写一篇新店(以你自己熟悉的任一行业、任一门店为例)开业的软文,不少于400字。

2、请以你熟悉的一个品牌为例,说明它运用了哪些市场营销策略?运用了那些市场营销原理?有那些成功之处?

3、请以一种你擅长/了解/感兴趣的产品为例,写一篇该产品上市推广宣传软文

共同市场论文 篇6

《2011大陆台商1000大》一书线索清晰,内容翔实,文采斐然。本书从宏观视角出发,记录大陆台商的经营脉动,探讨大陆市场的最新变化,是了解大陆台商最新情况的重要信息来源。对我而言,这本特刊具有特别的意义,这—行行详细的数据,浮现出我所熟悉、了解的众多台商朋友们忘我工作的身影;一张张清晰的图表,让我想起亲身经历或是曾经到访的发展建设中的工厂、码头、科技园区与充满崭新活力的土地。

辽阔的大陆和宝岛台湾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家园,是台商投资、兴业、开创广阔发展空间的沃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台办工作以来,我曾经主管过对台经济工作。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同许多台商结下了诚挚的友谊,成为知心的朋友。那是台商在大陆快速发展的时期。可以说,我同千千万万的台商朋友共同走过了他们创业、发展、成功的过去。经过二十余年的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台商在大陆终以毅力、智能、胸怀,成就了一番事业。榜上有名的台商1000大,在大陆洒下的汗水,已让企业从青葱苗芽化为昂然大木。而更多的台商朋友们默默耕耘,同样在各自的事业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我一直认为,台商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群体。他们已成为两岸同胞合作、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长足发展,为两岸经济合作互利双赢,为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此,我要向所有台商朋友们致以诚挚的感谢与敬意,并深深为台商朋友们获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近年来,从哥本哈根会议之后的节能环保商机,到大陆大力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乃至“海西经济区”发展规划,已经并不断为台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机遇。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与实施,把两岸各自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设想有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两岸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合作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保障。大陆刚刚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与台湾“黄金十年”构想,在新兴产业和智能型产业的发展规划上拥有诸多交集。可以预见,只要两岸持续共同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稳步前行,两岸必将实现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台商在大陆的发展也将迎来更为光明的发展前景。

共同市场论文 篇7

1 处理人民的自发行动和政府的积极推动关系问题,极大地拓展了市场发展空间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先发优势来源于政府对人民自发交易市场的推动。在改革开放之初,类似于义乌廿三里的小商品市场可以说在全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遍地开花。在市场发展之初,政府对待市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市场的发展和繁荣。温州政府的无为纵容催生了温州十大市场,先一步爆发了先发优势,这一先发优势在政府的纵容之下,在起步初期经历了繁荣的发展,但在繁荣过程中,无序、混乱的劣根所引发的“柠檬市场”效应逐步加深,为其后的衰败埋下祸根。很多地方的市场由于政府一味地打击而绝迹,从而没有能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留下名字。而义乌政府在明令放开市场之前,市场处于无序、低速度发展的状态。在1984年义乌政府决定四允许之际,义乌政府选择了政府积极推动之路,从而使义乌小商品市交易由民间自发运动转变为政府和民间共同的自觉行动,极大地拓展了市场发展空间。

和一般商品一样,专业市场亦有其生命周期,其在盛极转衰之际,政府的适时适度介入,无疑是其迎来又一轮春天的最重要力量。义乌市场的5次搬迁、8次重建的历程表明,场街结合互动的结构是义乌市场改扩建的基础,是义乌市场管理划行归市的基础。专业街的市场业态凝聚着民间主体的创造力、创新力,为专业市场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消化了培育“市”的风险。2008年8月通过国际商贸城三期市场定向增发,义乌政府确立了“小商品城”在义乌市场的龙头地位,消除了潜在的同业竞争,为保持市场长期繁荣提供了必要保证。

2 科学处理经营市场权与市场经营权之间关系问题,建立有效的场街结合机制

市场由市和场两个要素组成。市是交易形态,具有无形性,而场是交易场所,则是一种有形态势。参与到市场活动过程中的私法主体有两类,即市场经营者(参与到市场交易活动中的交易主体,即市场经营户,多数情况下表现为摊主)和经营市场者(提供经营场所,从提供经营场所和组织经营活动中获利的主体)。经营市场者是运营、经营和管理市场的组织,是连接市和场的纽带。该组织的专业化水准和运营队伍的素质水平,对专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组织如果是一个盈利组织,可能会出现经营市场者(建设市场、管理市场的人或组织)和市场经营者(市场中的经营户)共赢的局面,也可能会出现与市、场争利的局面。市场本身具有外部性,可能是正的外部性,为其他业态带来利益;也可能是负的外部性,给其他业态造成损害。但无论是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都会使得经营市场者的个体收益和社会收益无法配比,制约经营市场者的行为。同时,建场的收益是可见的,其行为是短期性的,而育市的收益是不可见的,其行为具有长期性。无论是经营市场者还是市场经营者,都需要在可见收益和不可见收益、短期行为(收益)和长期行为(收益)之间作出选择,寻求最佳平衡点。经营市场者的行为必须是有计划、有序的,而市场经营户的行为则多是无计划、无序的,需要有一种机制来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

义乌政府在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问题过程中,保持市场经营和经营市场两权的适当分离是义乌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在宏观市场上的体现为义乌政府所践行。政府不直接经营市场摊位,而是把摊位让渡给市场主体,即市场经营户去经营,保证了市场经营户之间的公平竞争;但是市场经营户不从事市场的经营,即不得建设市场,保证了市场的有序、协调和布局。政府经营市场,回避了市场之间的竞争,而保证了经营户在市场内的竞争,节约了经营户的成本。同时,政府也并没有完全控制经营市场的权力,而是只直接控制中心专业市场、即以国际商贸城为核心的小商品市场,而把经营新兴专业市场、即专业街的空间留给市场主体。这种模式其实是把专业市场界定为主要由政府投资机构经营、民间投资机构为补充的公共物品,协调了市场经营者和经营市场者之间盈利模式的长短期矛盾、和收益可见性矛盾、收益分配矛盾,并保证了民间充分的活力,使投资市场的收益与市场经营的个体收益尽可能地社会收益达到配比,是一种科学发展市场的模式。

3 科学处理市场发展与市场外要素的发展间关系问题,保证市场持续繁荣

市场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和其他相关要素共同发展、相互依存的。整合市场替代的风险,规避市场衰败的危险是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的切入点,也是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方向。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义乌政府看到义乌积聚累积的商业资本缺乏有效的释放渠道,提出了“贸工互动、联动”战略。依托义乌市场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和强大的要素集聚功能,“义乌制造”在市场所占的份额逐年加大。目前,本地产品已占义乌市场经营总量的三分之一。每年十月下旬召开的“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已经成长为仅次于广交会的日用品展会,是中国的三大展会之一。

义乌政府并没有片面孤立地发展市场,而是在发展市场的同时,适机作出花大力气发展非市场要素的战略决策,这包括引商入工、规范联托运市场、通关设施建设、文化建设、交通网络建设、新农村建设、义乌指数发布、信息化设施建设、会展设施建设及会展事业发展、劳动力和人才战略等等。这些要素的建设在起步时立足于对小商品市场的依托和陪衬,但在小商品市场发展到今天,已经和正在发挥着对小商品市场的持续繁荣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现在,小商品市场在全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遍地开花的情况下,小商品市场自身的竞争力已经渐渐失去优势,而决定小商品市场的竞争优势转移到为小商品市场配套的要素上来,也就是说,小商品市场的持续繁荣将立足于和依托于为小商品市场配套的要素的竞争力。义乌的场街结合的市场结构加上市场服务市场,形成良好的市场运营体系,保证了商品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顺畅,构建了立体型市场集群。

义乌市场能够保持持续繁荣的势头正是义乌政府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围绕市场发展衍生工业、会展、物流等行业或部门,通过提升市场服务能力,扩大递增报酬的优势,从而领跑市场的结果。市场外要素的发展,使义乌专业市场有效地整合了替代业态,化解了市场衰败的风险。根据对比研究义乌市场、武汉汉正街市场和成都朝天门市场竞争力发现,义乌市场摊位费(2-5倍)、市场管理费(1-2倍)等指标都明显高于汉正街市场和朝天门市场,但义乌市场的竞争力却明显高于汉正街和朝天门市场,其根源就在于服务于市场的市场外要素的有力支撑。

4 有效应用意识形态武器,塑造市场制度变迁成本洼地

义乌政府发动组织的多次大讨论行动,从意识形态上统一了市场提升和市场制度变迁的思想,公开化市场制度变迁的运行成本,从而大大降低了市场制度变迁的实施成本。1997年12月义乌市委、市政府长达一年的“三再”(再思考、再发展、再创业)大讨论,明确提出义乌人应破除自高自大、等七种不正确思想,有力地推动了义乌“二次创业”,开创了义乌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008年新年伊始,在浙江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引领下,义乌市委、市政府发起了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为目标的“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活动在全市上下轰轰烈烈展开。围绕“十问义乌”义乌人民又一次打开思想之门,创业创新理念渗透到每一位义乌干部群众的内心深处,义乌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明确、政策更加完善,创业创新的工作更加扎实、环境更加优化,为义乌在推进改革、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上不断前行找寻答案,积聚力量。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证明,意识形态是个人与环境达成的默契,它以世界观的形式引导着人们的选择,使决策过程更加简化,因此能够降低社会制度的运行成本。“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与个人在观察世界时对公正所持的道德、伦理评价相互交织在一起。”这样,它就有助于人们在“相互对立的理性”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时,减少时间和成本的付出。“当人们的经验与思想不相符时,……他们试图去发展一套更‘适合’于经验的新的理性,”即新的意识形态,以节约认识世界和处理相互关系的成本。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创新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制度因素。义乌政府在市场发展面临瓶颈之际,即组织声势浩大的思想大解放活动。义乌的历次思想大解放活动的结果都使得义乌市场发展提到了更高的层次,每次思想大解放活动都使义乌化解了发展所面临的危机和瓶颈。思想大解放活动在全市各行各业、各级部门的开展发挥了意识形态的如下作用:一是形成了步调统一的氛围,公开化市场制度变迁的运行成本,降低各项协调成本,从而大大降低了市场制度变迁的实施成本,使个体的市场经营户、义乌各级单位和部门、普通市民、居民等自觉服务于市场发展和繁荣的长远发展目标,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政府有关市场及其他领域的各项改革措施和中长期规划,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和中长期规划的执行效率,有效降低各项规章制度的运行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二是推进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积极的创新氛围;三是激励市场经营户、参与到市场发展和繁荣的各类建设者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审视、调整、定位和明确自身事业发展规划,实现个体发展和义乌经济社会发展、市场繁荣的和谐统一。

5 结论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惟妙惟肖。30年来,义乌历届领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只当“流水兵”、发展才是“铁营盘”的理念,一以贯之地推进市场的持久繁荣,科学地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保证了义乌专业市场和义乌经济社会文化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创造了义乌奇迹。

参考文献

[1]许庆军.走近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探秘[M].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

[2]宋则:批发市场创新研究-以义乌小商品城为例[J].经济参考, 2003 (21) .

[3]王祖强.转型经济中地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诠释——以义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6 (2) :54-59.

[4]孙祥和.美国私有财产权宪法保护法律变迁——建国后至新政[M].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8.

[5]冉再光等.东中西部专业市场竞争力比较研究--以义乌市场、汉正街市场和朝天门市场为例[J]..经济管理.2008 (23-24) :45-49.

“追”市场不如“找”市场 篇8

有的农民朋友抱怨说,“如今市场真难把握,明明看着价格好,可等自己种植、养殖后,上市出售时却不如人意,不是赚不了钱,就是赔了本。”其实赔就赔在“追”字上,市场行情天天在变,月月不同,试问,你何以追得上?

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农民朋友不要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应当掌握一些基本的市场运行规律和策略,变“追”市场为“找”市场。把握好了市场,自然会赚到钱。

农民朋友还要别出心裁,在种养品种上与人有所不同,在销路上与人有所区别,有时甚至还要唱唱反调。当产品价格上扬时,应当见好就收;当市场低迷时,则要稳住脚跟,咬紧牙关坚持到下一个发展周期的到来。那时,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显现勃勃生机。

共同市场论文 篇9

海峡两岸传媒共同市场, 当是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传媒运作规律, 以促进两岸传媒业共同发展和提高两岸传媒业竞争力为目的, 通过建立两岸传媒业合作新机制, 使传媒资源、要素得以在两岸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最终实现两岸传媒业良性发展的一种制度框架。其建设过程当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吴高福先生曾认为两岸传媒实践当遵循“祖国统一, 社会进步, 民族团结, 事业兴旺”[1]四条原则。首先, 邓小平曾在1983年6月26日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的谈话要点中指出, “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 也不是你吃掉我。我们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 大家都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2]两岸传媒当以两岸和平发展大局为重, 反对台独。其次, 传媒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两岸传媒就应当合作为两岸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舆论支持。再次, 民族团结就是要消除彼此的敌意, 倡导热爱祖国, 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新社就台湾新闻报道提出“三不三要”的采编原则:

“三不”: (1) 不抱强烈敌意, (2) 不希经济动荡, (3) 不贬生活方式;

“三要”: (1) 要全面认识台湾, (2) 要有利两岸关系, (3) 要促进人民感情。[3]

传媒应求合作, 共同做大做强, 使两岸传媒的公信力、影响力日益提高, 包括传媒经济在内的传媒事业都能在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前提下共同发展。

一、建立互信的原则

政治制度对新闻体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媒体所有制上, 而不同的所有制又直接关系到媒体、政府及公众三者关系。不过, 无论是公有制的传媒制度还是私有制的传媒制度在社会稳定发展时期大多与政府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有意无意地服务于政权的合法性, 或直接或间接地维护政权的利益。两岸共同传媒市场不可能回避两岸的政治诸敏感话题。由于历史的原因, 大陆和台湾媒体在不同政治制度下行使着自己的职责, 不仅发挥着为当地人民传播信息的职能, 而且往往出于政治需要, 为了维护政府形象或者拥护主流舆论氛围而彼此打口水战, 有失公道, 因此, 彼此误解甚深。当前, 在社会日益媒介化的今天, 传媒建构的“拟态环境”对于人们认知世界是有着深刻影响, 为促进两岸传媒传播各自真实的镜象, 久而久之, 必将加强两岸人民相互了解、必将逐步改变彼此的敌意和误解, 必将增进两岸民众与企业的沟通合作, 从而保障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

要实现两岸的政治互信, 首先两岸传媒要互信。两岸传媒人应当秉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关心两岸人民的福祉, 坚持职业操守, 力争为两岸人民提供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信息, 发布不带敌意的新闻资讯, 尤其就两岸人民关心的重大问题, 做好策划报道。总之, 让台湾了解到大陆的现实, 让大陆了解台湾真实的风俗人情, 从而实现两岸信息流的形成, 以为两岸的资金流、人员流提供强有力的资讯保障。

因此, 构建两岸传媒共同市场是两岸传媒的责任, 通过日常的资讯, 一方面促进两岸加强政治互信, 形成两岸人民一家亲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运用传媒力量来消除国外反华势力对两岸关系的干涉甚至“妖魔化”活动, 帮助两岸民众树立两岸和平发展的观念。

二、搁置争议的原则

搁置争议的原则一方面是总结历史, 面前未来, 共举和平发展大旗, 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另一方面是以新闻规律来推动两岸传媒交流, 尽量避免政治对传媒的干扰, 这里既有政治制度方面有相关的安排, 不至于因政治而影响传媒正常活动, 又有传媒不去煽动政治斗争, 挑起两岸对抗, 当然这不意味着传媒对政治行动不予关注, 不予批评, 而是说报道或批评的立场是维护和平安定为第一要务。正如秦志希先生所言, 两岸当共同注重新闻传媒的民族性问题。我们倡导建立两岸传媒共同市场首要的愿景便是两岸传媒在维护两岸和平发展的前提下, “极力开掘、阐扬民族文化的共同性, 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寻求两岸新闻理论实践的共生地带, 达到相互沟通与兼容, 强化民族的认同感与一体感。”[4]政治活动往往多变的, 而民族文化而源远流长, 她与传媒的深刻关系在于:民族文化的价值观渗透于新闻活动中, 而新闻活动则是民族文化表征、传承、守望、重塑的有效途径。

三、从求同存异到求同化异

搁置争议, 自然要求“求同存异”, 因为党同伐异是做不到争议搁置的。那么合作与交流就会受阻。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要求两岸传媒人不因政见的差异而置两岸民族求和平谋发展的愿望视而不见, 而应当充分好社会守望者的角色, 真正实现好“三要三不要”, 即要全面认识台湾和大陆, 客观地报道反映其经济状况;要有利两岸关系的发展, 大力促进两岸经贸往来;要促进人民感情, 充分报道台湾和大陆民众及各界人士对发展两岸经济关系、共同繁荣民族经济的建言和努力;不抱强烈敌意, 及对经济新闻不进行泛政治化处理, 不故意扭曲台湾和大陆经济状况;不希经济动荡, 即不以幸灾乐祸的心态来报道或处理台湾和大陆经济出现的问题;不贬其生活方式, 不去对台湾和大陆民众的生活方式作过多的批评。[5]求同存异原则的要旨在于“尊重”。两岸尽管有社会制度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思想观念不同等方面的差异, 但两岸同为一个中国, 同为一个民族, 同处中华文化圈等大同, 总之, 我们求大同, 存小异, 一切问题都可以逐渐得到解决。

当前, 大陆有了最大的诚意和善意, 台湾在马英九执政之间也积极推动两岸和解。马英九在2009年的“双十”谈话中表示, 两岸间的差距与疑虑有其历史因素, 不可能一步跨越, 旦夕消弭;将来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仍需双方抱持信心, 正视现实, 循序渐进, 以扩大互信, 求同化异。[6]有了“求同化异”的诚意, 两岸传媒业自然可以放开脚步, 大胆开创两岸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

四、共创双赢的原则

“一国两制新闻学”旨在分析中外各种不同新闻传播理论的共同点的基础上, 找出新闻事业促进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 阐明在“一国两制”条件下, 两岸新闻媒体应该共同遵守的原则, 以为两岸四地新闻传播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规范。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维护不同制度下新闻交流合作,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造福于两岸人民。这样, 两岸媒体人就可以彼此承认并尊重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不同的新闻传播制度, 求同存异, 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 共创双赢, 以促进社会进步、稳定、发展。两岸媒体人就能秉持共同维护两岸和平发展的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 都营造有利于两岸和谐的舆论环境, 共同维护“一国两制”条件下国家的安全与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共同维护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尊严, 共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当然在此必当发挥传媒特有的新闻舆论监督职能, 维护两岸交流;同时自觉接受并反映社会对媒体的监督, 自觉充分社会公器, 发展两岸交流。总之, 两岸媒体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 确立起自己的公信力。我们有理由相信, 越来维护两岸和平发展, 越能反映两岸人民求和平图发展心声的媒体, 就越能在两岸传媒共同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越能提升媒体自身的竞争力。

两岸传媒完全可以联手学术界共同开展“一国两制新闻学”的研究, 在一国的框架内探讨适合两岸传媒交流的新闻理论。以共创双赢的理念, 探讨超越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差异, 立足两种新闻理论共性, 即从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角度, 揭示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 阐述其普遍的社会功能, 阐述如新闻的真实性、新闻价值和效果、新闻法规、职业道德和自律等方面的共识。双方力求共同撰写东西合璧的新闻学理论。东西方新闻理论可以融合的, 从根本上不是对立的。即便是两种制度本身也是共存共荣的。当然, 我们共同打造的“一国两制新闻学” (或称“海峡两岸新闻学”) 当是融合, 是创新, 而不仅仅是采纳, 具体说来, 是要以中国的文化去修正、补充西方的新闻理论, 以两岸新闻实践去丰富发展西方的新闻理论, 做到求同化 (融合) 异。通过对两种不同制度下的新闻传播理论及其活动的研究, 对新闻受众接受差异的分析, 进而探讨新闻媒体的管理体制和方式, 共同创造不同制度下新闻顺畅交流的范式, 以为世界不同国家间开展新闻交流提供借鉴。正如尹韵公同志所说:“我国新闻理论与实践能够迈出新步伐, 主要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在全面地胜利推进这个大的环境和好的共性。其次是新闻事业自身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整套比较成熟比较完善的经验与规则, 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定型、比较合适的运行机制。”“中国的新闻理论与实践正在走向进步与成熟。我们应当满怀信心, 我们应当付出应有的贡献。”[7]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根据两岸传媒发展的历史经验, 新闻是一种精神产品, 不能等同于一般物质产品, 因此两岸新闻媒体不能走完全商业化和自由化的道路。尤其是主流媒体的格调不能降低, 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不能削弱。两岸相关部门对媒介生态进行适当的行政调控是保证其社会责任定位必需的, 而传媒业本身必须建立完善的新闻职业道德的约束机制, 保证媒介的社会信誉。[8]这正是两岸传媒共同双赢的有力保证。

致谢:本文写作得到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铭清教授、赵振祥教授、许请茂教授、阎立峰教授的悉心指导, 谨此致谢!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国两制”下的新闻理论与实践研究 (编号:08AXW001) 和国家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第二批特别资助 (编号:200902307) 。

参考文献

[1]吴高福.关于建构“一国两制新闻学”的思考[A].见吴高福, 郭伟锋.两岸交流与新闻传播[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18-19.[1]吴高福.关于建构“一国两制新闻学”的思考[A].见吴高福, 郭伟锋.两岸交流与新闻传播[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18-19.

[2]邓小平.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设想[EB/OL].人民日报, (1983-06-26) [2009-10-23].http://news.xinhuanet.com/taiwan/2003-11/11/content_1171654.htm (新华闻) .[2]邓小平.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设想[EB/OL].人民日报, (1983-06-26) [2009-10-23].http://news.xinhuanet.com/taiwan/2003-11/11/content_1171654.htm (新华闻) .

[3]郭伟锋.“一国两制”与台湾新闻报道[A].见吴高福, 郭伟锋:两岸交流与新闻传播[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 9951:15.[3]郭伟锋.“一国两制”与台湾新闻报道[A].见吴高福, 郭伟锋:两岸交流与新闻传播[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 9951:15.

[4]秦志希.论新闻传媒的民族性[A].见吴高福, 郭伟锋:两岸交流与新闻传播[C].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212-213.[4]秦志希.论新闻传媒的民族性[A].见吴高福, 郭伟锋:两岸交流与新闻传播[C].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212-213.

[5]周建闽.实行“一国两制”与台湾及两岸关系新闻报道中的舆论策略问题[A].见吴高福、郭伟锋.两岸交流与新闻传播[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104.[5]周建闽.实行“一国两制”与台湾及两岸关系新闻报道中的舆论策略问题[A].见吴高福、郭伟锋.两岸交流与新闻传播[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104.

[6]佚名.台海和平契机是两岸努力成果[N].海峡导报, 2009-10-11 (A11) .[6]佚名.台海和平契机是两岸努力成果[N].海峡导报, 2009-10-11 (A11) .

[7]尹韵公.我国新闻理论与实践迈出步伐[J].新闻战线, 2007 (10) :8-10.[7]尹韵公.我国新闻理论与实践迈出步伐[J].新闻战线, 2007 (10) :8-10.

干市场与看市场 篇10

当市场没有干的机会时,或者说市场没有适合自己有把握干的环境时,看,就是一种非常有境界的作为。此时,可以抱着干的心态去看,用心体会市场喧嚣表象后面的本质,当适合的时机和场景涌现时,就要毫不犹豫的出手,参与到市场中。干,就是主旋律了。这就像非洲的猎豹,周围的群鹿不会惊扰那细眯似睡的困眼,慵懒的卧姿并不影响出击那瞬间的离弦,机会来临时,基本都是必杀的绝技。

市场只有看和干,看与干是生存于市场的基本法则,也是永存于市场的独特技能。经营技能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干和看的境界上。看,要不为幻想所诱,更不能被杂音所扰,聚精会神,当属于你的机会出现时,要义无反顾,誓不罢休,竭尽全力的去干而达到目的。当多年的历练后,资深经营者看与干的境界会浓缩成一种感觉,或者叫职业直觉,此种直觉不亚于猎豹的离弦出击般的准确。

“此市场”已非“彼市场” 篇11

我承认,我最近讲的真话都不太好听,这些话或许让你有些情绪低落,但如果这些话让你避免了损失,那我还是继续说吧。不过,这一次,我要说的不是涨跌,不是多空,而是市场本身:它已经变了,那个我们曾经熟悉的市场正在远去。

不再是“新兴加转轨”

在官方的语境里,A股市场依然还是“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现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其公开讲话里就经常提到这点。

各位,不要以为尚福林是第一位提出“新兴加转轨”的官员,现任央行行长周小川才是这个词的发明者。2000年2月,周小川出任中国证监会第四任主席。次年,A股市场出现“赌场论”、“推倒重来论”;紧接着的2002年,A股市场又出现了走势与基本面背离的问题,市场一片混乱……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周小川于2002年6月首次提出了“中国股市是新兴加转轨的市场”。现在看来,这应该是周小川主政证监会时代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最大贡献,因为直到今天,这一提法仍被证监会奉为信条,指引着我们的市场。

究竟何为“新兴加转轨”?根据官方的说法,这和我们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过去的十年,我们的经济持续地“高增长、低通胀”,并一直处于转轨的过程之中,所以我们的经济被称为“新兴加转轨”的经济,对应的资本市场也被叫做“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

这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有很多独特之处:简言之,就是市场不成熟、制度不健全;换言之,就是市场具有较高的投机性,充斥着较多的行政干预,还有较普遍的老鼠仓。总之,只要我们的市场还是“新兴加转轨”,投资者就必须继续容忍上面那些糟糕的问题。

但现在,该重新定义了!首先,从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来看,我们的经济总量已是全球第二,且再也不是那个“高增长低通胀”的新兴体,而是“增长将持续放缓,通胀将长期高企”的经济了。

其次,从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角度分析,在经过股改、股指期货、创业板上市等制度变革之后,虽然上市公司质量和信披还存在很多问题,虽然制度建设还在不断完善,虽然经济和市场的转轨还将继续,但中国资本市场整体上其实已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市场基础建设已经不再薄弱,市场体系也越来越健全了……也就是说,不管是经济基础,还是市场制度,“新兴加转轨”显然已经无法涵盖当下这个市场了,至少,“新兴”一词可以休矣。

反过来理解,在经过20年之久的发展和转轨后,如果我们的市场依然还是“新兴加转轨”,那相关监管部门就该以“失责论处”了。更何况,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市场和完美的制度,它时刻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我们不能等到所有一切都完善后再来说这已经不是“新兴加转轨”的市场,美国也办不到这点,其市场就一直处于完善的过程中。

市场内部的变化

在经济和制度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A股市场的内部也在经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投资者构成。上世纪90年代,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敢于吃螃蟹的个人投资者,而且老头老太太居多,机构投资者少得可怜,市场风格主要是炒作、说题材、讲故事,草根英雄辈出,博傻高于一切。我甚至相信,那时候,他们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进入21世纪,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机构投资者开始增多,加上游资群起,一起构成了市场的主力,市场风格开始注重业绩,讲究估值。而在经历2007、2008年大熊市之后,机构投资者获得了较大发展,参与者开始多样化,个人投资者也发生了巨大变化,70后、80后开始成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大多具备较高学历,具备较多的金融知识,这个时期市场风格开始注重基本面,注重投资逻辑。

随着市场投资者构成的这种变化,尤其是在经历大熊市之后,投资者逐渐成熟了,市场也变得更加理性起来,很多券商的分析师不得不感慨:现在实在忽悠不动了,故事也不好讲了。

是的,现在确实已经不再是2007年之前的那个市场了——那时候,一讲故事人们就热血沸腾,一说牛市人们就群情激奋,即便是高送转的数字游戏,也会把投资者煽得神魂颠倒,飞蛾扑火在所不惜。

现在,这一套已经不行了。“大牛市”和“万点论”几乎没有人相信,单纯的数字游戏也玩不下去了,相反,只要一提高送转,股价就跌得比谁都快,比如汉王科技,比如通富微电……还有好多好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除了投资者构成的变化之外,市场内部的变化还包括上市公司本身。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我们曾经熟悉的那些蓝筹股其实很多已经不再是蓝筹了,而那些新生的蓝筹股,又未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且其数量也非常有限,以致市场热切期盼的所谓蓝筹行情始终发动不起来(至少这是原因之一)。

需要重建秩序

由于這些变化的渐进性,使得这些变化不易被发现,但它一定会在市场里有所反映。不过,当它被广泛接受时,市场可能早已物是人非。

当前的A股市场,一方面无法产生趋势性行情,另一方面也很难出现系统性风险,这种混乱迷离的走势,虽然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和政策的现状及预期,但也和上面我们讨论的这些变化密切相关。

当市场不再是“新兴加转轨”,当市场参与者发生变化之后,究竟是给25倍的估值更合理?还是给15倍的估值更合理?几乎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而那些曾经行之有效的投资逻辑和分析模式,在这个变化了的市场里也已不再清晰,并开始出错,高送转不灵了,二八风格转换失败了,低估值也没有号召力了——为什么呢?没别的,其实就是市场变了。

按道理,市场既然变了,相应的投资逻辑和分析模式也会跟着变化,但为什么直到目前我们还无法看到这一点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市场秩序的重建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过市场的长期运行和反复博弈才能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甚至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以前的逻辑不管用了,但新的逻辑还远未形成。

这种时候,市场将会处在一个没有信仰没有标准的价值混乱时期,很多曾经被市场奉为圭臬的东西将不再值得相信,而投资者也不知道究竟该相信些什么。这种状况可能还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市场大幅波动将因此成为常态,不确定性也将大大增加,而这种混乱和不确定性,一如索罗斯所说,它比利空消息还要可怕。

更可怕的是市场变了,而投资者仍然还在那个远去的市场里流连忘返,不愿放弃那些曾经行之有效的投资思维,对重建秩序也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其实重建秩序并没有那么可怕,市场里的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和决定者,当然它也从来不是几个英雄人物可以说了算的;重建秩序也不是零和游戏,它并不必然以市场下跌为代价,相反,秩序的重建,可能还会使市场迎来更好的发展契机。

中国塔基市场:下一个万亿市场 篇12

如果说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时间,中国受益于改革开放而先富起来的人群是企业关注的主流群体,那么从2009年开始,中国塔基消费市场的大门将随着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而开启,企业必须把眼睛“向下看”,才能避开在中高端市场的激烈竞争局面,寻找到新的蓝海。全球有40亿人每天只靠2美元生活,社会金字塔底层无疑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在中国,这一特征更加突出,中国一、二级城市的低收入阶层和广大的县域和农村市场,在过去常常因其消费水平低向来被企业所忽视,在国家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拉动内需,家电下乡等政策正在吸引了全中国的企业目光的同时,如何撬动处于金字塔底层的市场成为企业值得认真思考的战略出路。

为了给更多的中国企业去开拓新的市场,寻找新的战略定位,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欧商业评论》于2009年3月19日在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塔基消费报告》,将这个规模巨大、需求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群体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谁是塔基阶层?

如果根据中国的收入差距,中国消费者可以归为“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是指那些有高等收入支持的消费群体,占总体城市居民的10%,可以称之为新富群体、塔顶阶层。他们正处在从国内富裕型家庭向国际中等水平跨越的阶段,这个群体可以说“该有的都有了”;第二世界是有中等收入支持的消费群体,是以一、二线城市工薪阶层和小白领为代表的城市大众消费群体,占相应城市人口的80%。这个群体早已超越了衣食之忧,是一个需求不断升级的群体;第三世界是低收入为主的消费群体,由一、二线城市的平民阶层、贫困阶层、广大县级和农村市场的居民构成。对于处于第三世界的群体来说,温饱还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但除了温饱,他们还有一种并不过分的需要,即享有大多数人已经享有的生活。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想买好点的东西但总是差点钱”。因此,第三世界就构成了中国规模庞大的塔基阶层,他们的消费并未被激活,在日趋活跃的中国消费市场,塔基阶层属于“沉默的大多数”,还有很多需求没有被满足。

谁构成了中国塔基阶层?

在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调研中,我们认为,塔基阶层由三个群体组成。第一阵营,可以称之为塔基世界的“前沿阵地”。这部分群体居住于中国一、二级城市,月平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第二阵营,属塔基世界的中坚力量。这部分群体居住于中国三、四级县城,月平均收入水平接近1000元;第三阵营,是塔基世界的坚强后盾。广大的农村消费者构成了塔基群体的第三阵营,家庭月平均收入水平为700元左右。

塔基市场规模有多大?

我们以农村市场为例,以最保守的数据,按照国家统计局2005年的1%人口抽样数据作为依据,中国农村人口是.37亿,如果每人持有一部手机,按照7平均每部手机800元计算的话,那么农村手机市场规模的资金将达到5896亿元。而根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调查数据,现在拥有手机的农村人口达到60%,也就是说还有40%的市场空间,即2358亿元资金的市场规模。再以电脑为例,现在只有10%的家庭有电脑,我们以2亿家庭来计算,以3000元/台电脑计算,要达到每家一台电脑的饱和量有5400亿资金的市场规模;再拿冰箱为例,调查发现在农村,冰箱只有30%的渗透率,还有3000亿资金的市场规模。而对于日常的洗衣粉、洗发水等市场,一个单品类市场1年就有100多亿资金的市场规模。中国目前有大约1200个县级的三级城市,3.44万个乡镇和61.4万个行政村的消费还没有被充分满足,如果综合计算日用消费品、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医疗卫生等不同品类的消费总量和潜在需求,中国塔基市场将可能达上万亿元的资金规模。

塔基市场消费者的消费驱动力是什么?

如果对塔基人群的消费心理做一个总结的话,可以称之为“朴素中的精明”。我们认为他们很朴素,因为他们生存在“塔基”的阶层,但是朴素并不代表他们对消费市场不计较。比如面向塔基市场的产品卖得便宜,但是消费者并不会因此就不计较产品的质量。调查发现,在塔基群体当中,功能、性价比包括品牌都很重要。所以对于塔基消费者来说,企业的产品质量一定要好。其次是价格要有竞争力,还必须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在调研过程中,曾经有一个村民和我聊天,他问我中国的保险公司谁做得最好,到底应该买谁的产品。我当时很奇怪,问他是不是有人向他推销保险。他说有啊,我问他这个保险公司做了什么营销工作,他说这个保险公司组织他们村里很多人到宾馆里面听了半天的保险知识。我问他相信吗?他说我开始的时候是相信了,因为保险公司说保险是可以用来投资的,投资收益率还可以。但是,后来他认为是骗人的,因为保险公司请他们吃了一顿大餐。这个村民总结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个他们心里很清楚,因此保险公司这样做反而让他怀疑了。这里就体现了塔基消费者的一种朴素的精明,企业要做塔基群体的营销,必须把握这些消费心理。

塔基市场渴求什么?

对于塔基人群来说,他们对很多消费信息都是渴求的,但是信息却是稀缺的。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媒介习惯来看,对于塔基人群来说,主要的信息来源渠道还是通过电视。调查显示,大概有95.8%的人每天接触电视,而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在塔基的渗透率和影响力远远不足,因为平面媒体要覆盖塔基群体,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调查中也发现,农村居民当中有11.8%的人会每周上网,因此,网络未来很可能还会成为影响塔基的重要力量。但是总的来看,整个塔基人群的信息来源渠道还是相对单一的,因此,塔基人群非常看重的就是口碑。

塔基市场给哪些企业带来机遇?

中国塔基市场有值得期待的企业发展的市场机遇。第一个市场机遇,是大品牌向下走,往三、四级市场渗透,包括很多国际品牌。例如宝洁、联合利华、可口可乐这样的品牌在一、二级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如果不向下走,将会失去塔基市场的规模化消费机会;第二个市场机遇,是那些在一、二级市场份额很小的品牌,被人挤压了,可以往塔基市场下沉,到更加基础的消费群体中去。到塔基市场还可以利用本身在一、二级城市建立的品牌影响力将塔基消费者带动起来,例如中国的很多本土品牌。第三个市场机遇,则是那些在每个城市和区域中非常受老百姓喜爱的本地化品牌,或者老字号,比如北京稻香村这样的老字号品牌。提供的产品非常大众化但是老百姓很需要,有悠久的历史可以保证产品的品质。这些品牌如果可以做塔基区域化的延伸和渗透,将能够抓住塔基的消费需求。

上一篇:骨质疏松性骨折下一篇:民间票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