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库存管理办法(共8篇)
降低库存管理办法 篇1
调整库存结构、降低库存数量管理办法
为了调整‘代保管库’的库存结构,防止积压物资的淘汰、报废,降低‘代保管库’库存数量,减少储备资金占用,同时为防止在‘新库存’造成新一轮的积压,完成压减库存目标,决定采取物资调剂、代储代销的管理办法。
• 物资的调剂
物资调剂的范围:集团公司各驻矿供应站‘代保管库’中的淘汰、积压物资。
物资调剂的前提:必须是能满足生产使用、质量合格、保证安全生产的物资。
物资调剂的形式及原则:遵循集团公司内部调剂使用、返厂换货、对外销售
等多种形式和尽量保证原账面价值的原则。被调剂物资的价格按原矿(厂)库存物资账面计划价格执行。
物资调剂包括内部调剂和对外销售。• 内部调剂
• 驻矿供应站结合矿(厂)有关部门,列出需要调剂的物资明细。内 容包括物资编码(全不使用物资部新软件物资编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进货时间、生产厂家、调剂价格、资证等信息。物资调剂表要经矿(厂)方财务、主管矿(厂)长签字确定是否同意调剂处理。
经过清查后的‘代保管库’的物资分为‘需调剂物资’和‘在用物资’两部分。
‘需调剂物资’借助‘邯郸矿业集团公司物资调剂系统’管理平台进行调剂,软件按矿(厂)分设‘物资调剂库’。供应站将本矿(厂)需要调剂的物资分矿(厂)录入系统,统一在集团公司范围内进行调剂。
2、物资部汇总基层供应站上报物资需用计划时,软件自动对调剂库、物资部仓库进行利库。调剂库能满足需求(规格、型号、数量)的由计划科编制调剂物资计划,采购可开出调剂单,从调剂库中直接移拨。然后按正常物资调剂库不能满足数量需求的再利总库,由总库进行补充,然后按正常业务进行移拨。利库数量仍不能满足需求部分按规定程序进行采购。
3、调剂的顺序:调剂物资的多个调剂分库并存时,首先数量上由大到小进行调剂;然后价格上由低到高进行调剂;各供应站有微机固定调剂顺序,按供应站顺序与其他调剂库进行比对。
(二)调剂物资手续的办理、结算及费用的提取
为了方便调剂,各种调剂物资统一由物资部办理结算手续。
1、虚拟‘物资调剂库’的建立:
首先,各供应站结合所有在矿厂对代保管物资中淘汰、积压的物资进行筛选并登记造册,经所在矿厂主管领导、财务部门签字(章)认可后报物资部,上报要求按本办法相关规定执行。物资部计划科根据各供应站上报资料对物资编码、规格型号、产品名称、所属机型等相关内容进行审核,无误后通知供应站将调剂物资录入调剂库。
2、‘物资调剂库’
所有调剂库中调出的物资在为实现销售之前,不管产品存放于何处,其资产权属为原挑出单位,供应站实现销售之后物资部凭销售单对调入调出双方办理结算手续,为实现销售前的一切物资移动均不办理结算手续只做库存转移凭证。各供应站代保管库存=代保管库存+物资调剂库存+调剂未售库存。
3、调剂物资的程序及手续办理:
各供应站每月上报采购计划时,首先在本单位利代保管库,然后利供应站库存,计划上报后物资部计划科在物资调剂库中进行整体利库并在物资调剂网上编制调剂计划。
物资部采购科接到调剂计划后,通知并协调供应站、矿(厂)有关人到调出单位看货,双方对质量认可后协调出货,并在物资调剂网上做物资调拨单。调入调出供应站凭调拨单增减调剂物资库存,其调物资保管地点变更,资产权属不变。
4、结算程序:
结算执行销售后结算原则,其手续统一由集团公司财务部进行。调剂结束后,各供应站每月向物资部管理科、采购科报送淘汰、积压物资调出、调入、销售情况明细,同时附调集物资销售单。物资部采购科平物资销售单对调出单位结算,价格在原产品80%计算,凭物资销售单对调入单位结算,价格按产品原值的100%结算,上市单位和非上市单位调拨应开具正式发票。
调入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产品质量有问题的,经调出、调入双方协商一致后按退货程序处理,并报物资部计划科,计划科编制物资调拨计划,采购科开具物资调拨单退回原调出单位。
(三)对外销售
对外销售与内部调剂的原则、手续的办理、结算及销售费用的提取办法相同。
二、物资代储代销的方法措施
代储代销是为了充分利用社会库存资源,降低集团公司库存资金占用,加速物资周转,优化库存结构,规避积压风险,确保集团公司生产建设所需物资供应,对部分长线开展代储代销的一种储备模式。
代储代销物资品种的界定:消耗量较大的通用物资、加工周期较长、单一设备配件开展代储代销业务。总库代储单一设备的配件、钢丝绳等,各供应站代储其他材料类的物资。站采物资可也在各站实行代储代销业务。
代储代销物资实行零库存管理。确定为代储代销的物资尚有库存的必须先用库存进行代储。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将代储代销物资转入库存,否则,一经发现,将严肃查处。
三、监督与考核
1、奖励办法
奖励只对被调剂物资初始调出矿(厂)和最终实现销售的矿(厂)进行,购销差价4%用于奖励调剂物资初始矿(厂),4%用于调剂物资最终销售矿(厂)。7%用于奖励物资部相关科室及矿厂有关人员使用。
2、处罚
各供应站上报采购计划时没有利库造成重复进货的,每笔对供应站站长罚款100元,年底完不成规定库存指标的供应站站长降级使用。
四、其他
凡调剂出矿(厂)的物资,调入单位必须先到调出单位验看物资,质量认定后方可办理相关手续,然后有调出单位送货到调入单位。双方对产品质量分歧较大的由物资部计划科统一协调。
降低库存管理办法 篇2
服装是快销品,季节性强、变化快,服装企业通常需要一定量的库存,才能维持正常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正常情况下,服装企业健康的库存率应在30%左右,而我国的服装企业平均库存率为40%~50%,绝大多数库存为过季商品,庞大的库存量已把传统的服装企业逼近警戒线。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作为大众休闲服饰的领军品牌,美特斯·邦威2012 年库存为20 亿元,李宁、安踏、361 度、特步、匹克等六大国内运动品牌2012 年的总库存金额高达37.21 亿元,与2011 年36.99 亿元的总库存相比,增长0.22 亿元。李宁2012 年库存为9.2 亿元,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也同比增加了18 天至90 天;安踏2012 年库存为6.87亿元,平均存货周转天数同比增加了13 天至51 天。截至2013年6 月,美特斯·邦威的利润同比下滑48.5%至2.2 亿元;李宁的利润同比下滑518%至亏损1.8 亿元;安踏的利润同比下滑18.7%至6.23 亿元。尽管美特斯·邦威的库存同比减少4.9 亿元,李宁的库存额同比减少1.0 亿元,安踏的库存额同比减少1.1亿元,但是服装企业的库存额依旧维持高位。
二、服装企业高库存成因分析
1、产能过剩,消费疲软
服装企业对市场的预测信息和实际情况不符,对市场形势判断过于乐观,进而盲目扩张开店。当市场消费趋缓,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销受阻,国内市场疲软影响内销不旺的时候,形成产能过剩,同时ZARA和H&M等国际快时尚品牌对国内服装品牌形成极大压力,造成销售大量下滑,库存积压。
2、服装品牌同质化
服装设计师对流行趋势预测不准确,没能抓住当下新消费形态。市场在变化,消费者的喜好也在变化,在品牌高度同质化的时代,消费者心理发生了变化,更加关注购物体验和个性化的设计,而服装企业品牌定位不清晰,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研发技术,设计理念不能满足消费者和市场需求,在设计环节就产生了库存。
3、服装行业经营模式粗放
多数服装企业在销售渠道中普遍采取提前订货的形式,即“服装生产商—各级订货商—零售商—消费者”的期货生产模式,中间环节通过一年两次的订货会(春夏季、秋冬季)提前由订货商向服装企业预订商品,而订货的数量依靠订货商对于市场的经验来判定。订货商往往订购较多的商品以备缺货,服装企业也生产较多商品以备补货,形成库存需求扭曲性扩大,从生产开始就不断放大了库存。
4、供应链管理环节协同不力
因为服装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环节协同不力,物流管理水平和信息管理水平不完善,各区域之间的产品调度和物流配送慢,导致存货周转率低。ZARA和H&M只有30 到50 天,而中国服装的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为185 天,不能及时满足市场的需求变化,导致库存量越来越大。
5、终端管理不精细
服装企业缺乏对整个终端系统的管理,缺乏对数据收集、分析的能力。终端陈列不当,销售技能不强、销售连带率低、VIP销售占比过低。以女装为例,大部分的终端销售平均连带率在1.2—1.6 之间,而行业领先的企业已经普遍在2.2—3 之间,服装企业的终端销售环节管理不精细就产生了大量直接的库存。
服装企业的特性是要不断地推出新品,创造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无法像其他企业一样,在发现库存出现问题后,可以停止采购原料、暂停生产、清理库存,等到库存恢复正常水平再重新投入生产。服装企业需要源源不断地补充原料进行生产,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库存量越来越大。高库存不仅占用了服装企业的运作资金,也拉长了产品的周转周期,降低了资金周转速度和盈利能力,而且高库存还影响了正常产品的销售以及新产品的推出,甚至使得服装企业资金链断裂。随着服装行业增速放缓,纺织厂谨慎下单、销售市场谨慎补货、消费者谨慎买单,高库存风险不断困扰着服装行业。
三、构建快速价值链的库存管理体系,降低高库存风险的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可见,高库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解决高库存问题需要从引发库存的根源做起。有的服装企业也意识到控制库存的重要性,通过减价促销等方式定期清理库存,结果导致库存透支了新品的销售,直接造成了消费者的厌倦,而这也引起服装品牌的衰落造成恶性循环。服装企业的产业价值链条很长,一个产品从开始设计到销售结束要经过很多环节,每个环节对时间的要求都非常严格,且只要前面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后面的各个环节都会延迟,每一环节都会产生巨大的库存。高库存问题的根源在于服装产品反应速度赶不上消费者的变化速度,服装企业缺乏高效率的内部资源整合和与外部资源的协作能力,导致每个环节都造成库存积压。因此,服装企业必须树立系统思维,构建快速价值链的库存管理体系,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高库存问题。快速价值链的库存管理体系(如图1 所示)是指从价值链的商品企划开始,到研发评审,然后是供应链(订货会、铺货、渠道营销、配送调配补货等),接着到陈列管理等等一系列环节,运用系统最优化的管理方法,利用供应链创造价值链,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库存管理体系。
服装行业就是典型的时尚化行业之一,科学有效地解决高库存问题需要做到:快捷、精确、优化。快捷是指服装企业需要与时间比拼,当今服装企业竞争的重心不仅是产品的款式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时间是重要的成本,其看不见的价值是速度,提前应对天气因素,及时准备物流配送等环节,频繁上货波段,实时传递数据,其库存规模就会降低。精确就是服装企业根据天气变化的预测,精确管理下单备料、配送时间、数量、地点,以及服装陈列销售,保证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动作反应准确。系统是指利用信息管理控制商品企划、设计、订货会、铺货、陈列、销售和滞销品处理等流程系统化管理,要求服装企业拥有较强的过程控制能力。快速价值链的库存管理体系正好符合这样的要求,其以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应变能力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信息收集、计划、执行,安排各种计划产生需求、采购、生产计划和库存计划,从设计源头到终端销售进行全产业链的有效协同,通过快速价值链的管理和协调,做到快捷、精确、系统。
快速价值链的库存管理体系的本质就是价值联盟,在整个快速价值链上,企业内部的相关部门和外部的供应商、订货商、生产商和物流商等利益相关者都创造价值,通过快速价值链的库存管理带来内部协作和快速管理能力,促使供应链的价值优化,合作创造更大的价值,企业的价值也相应提升,从而实现服装产业链的价值最大化。快速价值链的库存管理体系主要围绕以下“八大环节”,以流程再造打造简约的作业流程,提升整个价值链和供应链的作业效率,有效地减少成本的产生,最大化地降低库存风险。
1、定义商品企划,C2B预售
解决高库存首先从定义商品企划开始,即找准服装品牌定位,关注消费市场的流行趋势、款式的流行趋势、色系的流行趋势、工艺的流行趋势,根据市场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定义服装的品牌、品类、风格、主题、价格带等商品结构,优化配置价值链,加快响应速度以适应市场变化。减少服装库存实际上等同于少生产不适销对路的产品,服装企业应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在品牌差异化上下功夫,明显差异化特色,从“大主题”到“深品类”,从原材料到产品色彩和款式创新,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同一款面料可做几款衣服,多款少量,注意在不同款式之间平衡原辅料的应用,形成系列风格。服装企业可采用C2B预售制,利用互联网将部分重要产品转向网上的渠道,个性化定制,如一件新品服装先打样,出样衣,然后展示,在短时间内汇集消费需求,预先拿到定单后再组织批量生产。C2B预售制的实质是缩短新产品上市周期,先有消费者需求产生,而后才有企业生产,根据需求来进行生产,更加精准地锁定消费者,降低产品上市的风险和成本,相对应的降低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的库存水平。
2、信息转换,研发评审
对服装市场来说,现阶段服装消费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消费需求多样化和细分化上,消费需求多变导致服装商品的流行周期较短,年轻消费者逐渐倾向于消费生活方式休闲化和网络化购物。目前多数的服装品牌一般都是以设计为导向,以产品的差异化设计来进行品牌定位和差异化竞争,新产品的推出都会配合大量的广告宣传来进行传播,创造出一种服装流行,制造一种消费需求。这种模式下就需要企业对产品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投入大量的成本,不过这种模式难免会有消费者不理会的情况,预测失误是最直接的库存来源。因此,服装企业可以学习快时尚品牌的买手制经验,买手制是典型的拿来主义,不需要去引领时尚,不讲究原创,只需要调研服装市场与搜集大量流行信息,对其年龄、职业、收入、体型、出入场合等基本情况进行深度分析,研发设计服装对消费市场中正在流行和即将流行的趋势和指标进行吸收消化,与消费者有效互动,信息转换,组织目标消费者和专业人员评审服装款式、组合和搭配,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成品来迎合消费者需求。例如韩都衣舍仅用五年时间从130 万的销售业绩做到6 亿元,就是拥有一支庞大的买手团队,他们分别来自于服装设计系和韩语系,他们的工作就是从不同的韩国服装厂商的网站选款进货,然后网上销售。
3、订货会推送,系统化控制订货量
传统的订货会方式不仅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容易造成需求预测偏差,一旦产生供大于求的情况,就会发生库存积压、产品滞销的情况。很多服装企业不断加大代理商的订货量,将库存的压力转嫁给订货商,其实订货商的销售情况会直接影响品牌在当地的形象。服装企业应该把订货商的库存看作企业的库存进行管理,纳入库存管理体系,改善订货会流程,由订货制改向品牌主动推送制,提高订货下单的准确性。每次订货会、发布会,每个地区的订货商需要有销售、买手和陈列参加,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产品进行评选,在服装企业的指导下,根据历史销售情况与设计师交流并现场修款,运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推算主推款、形象款和基本款的订货量,然后逐批次下单,这样可以保证订货商的终端销售与服装品牌的连贯,不断有新品推出,降低库存比率。
4、小批量即时生产,波段铺货
由于很多服装企业只考核销售额、利润而没有考核库存指标,导致订货商在订货时,由于担心畅销货品补不到货,因此多订货,其解决方案是服装企业协同生产以及铺货环节。服装企业依据前期的市场销售数据来制定生产计划,可以把款式设计与物料分开备货,不要一开始就把当季预计销售量全部生产备货,虽然最充分的准备是一种成功之道,但是这样的企业太过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其实30%的初期生产量已经足够服装企业应付新品上市时的需求,因为一些对时间敏感的时尚产品,如果推后半个月上市就会失去机会;其余的订单是由各个店的实时信息汇总分析而来,及时跟进销售情况来判断产品后期的售卖情况,也就是产品热度感知系统,做出后续生产订单,大批量的订单生产变成小批量高频度的即时生产,提高订货下单的准确性。服装企业根据历史销售习惯、气温、物流周期、销售区域以及消费者性质等要素,波段铺货,力求做到“周计划”的上市系列,即每周有不同系列上市,且有不同系列被淘汰,这样市场的反应就快,库存的风险同时也能得到很大的控制。
5、拓展库存销售渠道,全渠道营销
随着营销渠道的日趋多元化,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挑剔,传统销售渠道对于库存销售已经力不从心。在这样的形势下,寻找新的库存销售渠道成为关键,服装企业大力拓展全渠道营销,即实现实体店、网店、移动商店、社交商店等线下线上渠道的融合营销,实行产品的多元化销售,运用微博、微信、时尚类博客和视频等新兴手段,与消费者密切互动,为消费者提供全渠道的无缝消费体验。线下渠道可借用线上的大数据资源、流量资源、供应商资源、移动支付技术等,线上渠道也可借用线下渠道的会员资源、物流、区域供应商资源等,双方实现配送和服务的全程对接,互利共赢。全渠道营销能最大范围地整合服装企业的各方面资源,共享库存信息,有效避免企业内部因渠道管理问题产生的内耗,减少对批发商的依赖。服装企业也可以把目标转移到海外市场。如七匹狼就是通过海外类似淘宝这样的电商平台建立起自己的网络商店,主要销售目的地是澳大利亚,中国的夏季是澳大利亚的冬季,上一年库存下来的冬装,正好有了合适的销售季节。
6、勤进快销,及时配送、调配、补货
库存周转体现了服装企业的管理水平,勤进快销可以减少剩货积压,保持服装产品常新。服装企业应设定适合自己定位的周转率,不同类型产品由于其自身特性都有其常规的库存周转率,通常情况下,产品的时尚度越高,库存周转率就越高。在进行库存管理时,服装企业应对商品库存和门店销售进行实时监控,根据渠道中各销售点的可销售总量、货品售卖热度、库存量情况由配送中心进行统一配送,店面之间、区域之间的库存流通联动,合理调配。补货关键在于控制数量,尽量减少单款产品的订货量,根据销售情况来补货,或者从其他弱势销售区域调配或者补货,再热销的产品也不能多补,在款多量小的原则下,给消费者造成稀缺感。
7、绩效考核,终端精细化管理
终端作为直接与消费者面对面的环节,其管理优劣直接影响着库存高低。随着中国社会进入一个精细化的时代,解决终端管理问题需要依靠精细化的手段。根据统计,仅仅在终端陈列上的精细化管理,即可提升20%的业绩。服装企业应加强精细化管理终端,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店面布局和陈列展示契合消费者的购买心理,注重利用多种陈列手段,充分利用声、光、电形成多层次的产品推介。服装企业通过培训店员关注时尚流行趋势,熟悉店铺货品之间的搭配组合来提高连带销售技巧,通过绩效考核的制度激发店员连带销售的热情,提供个性化的VIP服务,提高重复购买率销售额,及时反馈客评率、试穿率等信息,实现销售数据共享。
8、滞销品判断,尽早处理
降低库存压力的最好方法,不是增加畅销品,而是减少滞销品。服装企业根据新品反馈信息、产品销售周期、天气和服装的厚薄长短等因素,及时做出畅销品或滞销品的判断,尽早处理。对于滞销品库存的处理,服装企业可进驻奥特莱斯商城、品牌折扣店和定期的季末特卖等。库存处理渠道需要注重疏导,将滞销库存产品转移到对价格高度敏感的市场,既满足消费需求,培育品牌的新兴市场,又能有效消化库存。互联网本身具备了低价销售的基因,网络购物人群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相对更高,服装企业可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例如唯品会、当当网“尾品汇”、京东商城“闪团”等)采用“闪购模式”,即限时抢购模式,更能通过超低价的策略帮助企业短期内聚集大量的人气,形成规模效应,集中清理滞销品,而且不需要服装企业再花费时间和费用去推广一个专属的折扣平台。
快速价值链的库存管理体系是一种价值链和供应链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出发点是高度关注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强调价值链和供应链各环节上的相关部门同时参与,信息共享,协同考核,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能力,形成优势互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用完整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控制,服装企业应搭建相应的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借助相关信息技术的运用如ERP技术、基于云计算机的物联网技术、RFID技术,提高执行力,这样才能使整个库存管理体系顺畅运转起来。
四、结语
优化材料计划管理 降低库存资金 篇3
摘 要 材料计划管理及库存资金额度情况是机械制造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本文以A企业情况为基础资料,回顾A企业原有材料管理的举措及初步效果,在点明原有缺失的基础上阐释探索最近的整改思路,最后根据初步情况效果思考相关原则。
关键词 材料计划管理 库存资金 采购
一、A企业原有材料计划管理举措及其初步效果
在企业组织运行过程中,与生产密切相关的有两条主线,一是生产管理,二是材料管理,前者是直接前沿区域,后者是关键支撑区域,是前者得以顺利高效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容易被忽略的环节。A企业是西南某区的传统机械制造企业,长期以来对材料管理环节的重视度不够,致使方法陈旧、效率低下、库存积压严重等问题频发。近年来,为了推动材料管理的持续优化,A机械制造企业曾经出具了如下几大措施:
首先,强化部门间沟通和协作,确保生产用料需求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传达。对此,库存单位、采购单位等相关单位主动与财务部门、用料单位等部门进行专门构成,初步确定各自的协同职责及彼此沟通的方法,尽力确保生产用料需求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传达。
其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量推动实行“零库存”。为了从整体上提高物资及其他相关资源的利用率,A企业对皮带机及刮板机发货时配送的外购件(如皮带机综合保护装置、防爆真空开关、圆环链和联接环等)充分利用厂家代储方式实行“零库存”,从总体上缩小其在时间、库存面积及相关资金方面的占有量。
再次,充分利用买方市场的优势,尽可能地寻找库存替代物。A企业定期就系列物料的宏观市场进行调研,对于在特定时段内确定属于买方市场的物料,充分利用物料充沛的市场作为公司零成本甚至负成本库存的替代物,最大化地减少库存及其占用的流动资金。如A企业通过技术分析将合结元钢用碳结元钢进行物料替代,即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将45#碳结元钢进行调直热处理后达到皮带机滚筒轴的技术要求,将C梁的接头、耳子采用35#碳结元钢、C梁调角楔、圆销采用45#碳结元钢替代,用货源丰富的物料替代了货源短缺的物料,直接节约成本12.8万元/每年。
最后,强化物料应用监督,最大化地推动库存资金的利用和消化。A企业还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现场监督或暗访,指导督促库存单位及生产班组的交接情况及后者在生产流程中利用消化物料的情况,以倒逼逻辑最大化地推动库存资金的利用和消化。
如上各种措施的出具实施推动了材料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使A企业库存资金成本在全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在两年内由70%降低到58%,库存率降低了近20%,库存资金周转率提高了51%,是A企业实现从年盈利67.75万元到年盈利161.8万元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A企业原有材料计划管理举措的缺失及整改思路
如上各种措施在部分地发挥了推动作用的同时,也显露出其本身的系列不足之处,比如在有限的部门沟通和协作并不能解决信息交流问题,反而容易因部门间的妥协影响物料质量;另外,少数物料“零库存”的实施及买方市场优势的有限性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影响正常的生产节奏,甚至造成规模化的被迫停产现象的发生。
基于此,为了确保材料管理工作水平的持续提升,A公司自2013年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鉴业内先进经验,陆续推动如下三方面的措施:
首先,成立联席会议及专门小组,构建完善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机制。总经理办公室多次邀请各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确定成立由各部门主要领导及关键岗位负责人参加的专门工作小组,系统厘定各部门及岗位的职责,构建完善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机制,全力确保确保生产用料需求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传达及对物料消化环节的适当监督。
其次,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优势,构建材料管理信息系统和适当共享的信息平台。高级管理层多次强调构建材料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专门设置了相关部门均共享的物料信息平台,颁布相关制度,确定相关负责人员及时更新、更改各个物料的价格、需求及市场情况的节奏、要点和原则,为个别项目“零库存”的适当与否及买方市场优势的判定提供准确而及时的基础信息。
最后,推崇供应链管理模式,调整组织结构创新微观管理举措。在宏观组织结构方面,将原来分散在多个事业部的库房移到采购部统一管理,力行 ABC 分类管理材料原则;对原来的采购部,按照供应链管理理念的要求及公司高级管理层的新规划,重新编制了供方管理流程、材料采购流程、新材料管理流程等,增加了材料采购核价流程、采购合同网上审批流程、材料编码等新流程,强化了对新流程关键环节的控制。
三、效果预期及相关原则分析
新的系列举措的深入实施,在A公司效果立竿见影,主要表现是“三减”:一是编制减员,在信息化建设及结构调整的双重推动下,库存及采购功能的部门减员6人,占总数的30%;二是流程减时,在新措施实施以后,大多数材料从采购、入库到进入生产部门的消化环节所用的时间周期逐渐缩短,平均值在半年内缩短了35%;三是库存资金降低,自推进实施系列新措施以后,A企业的库存资金逐月递减,半年内1174万元减少到787万元,减少幅度高达30%。
应该说,如上数据比较喜人,是A企业材料计划管理优化的重要表现,不过如若确保这些现象作用的切身发挥,无论新措施还是旧行为都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成本效率原则,要绝对避免降低超过限度影响正常产能发挥;二是长效和整体原则,要着眼于企业整体及长期意义上的降低和优化,绝对避免部门或者环节利益高于企业整理利益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朝江.工程公司材料管理策划.四川建筑. 2010(03)
[2]颜彦.EPC总承包模式下的项目设计管理.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10(01).
库存管理办法 篇4
第一条为规范日常医疗工作所需药品和耗材的库存管理工作,切实保障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药品管理为一级库存管理,建立台账、定期盘点;耗材为一级库存管理。
第三条至少设置一名专职药品、耗材仓库管理员,由其负责药品、耗材计划的申报及出入库管理。
第四条 药品、耗材库存实行上下限管理,上限正常范围是30天使用总量,下限为上月10天使用量,系统会对每月达到库存上下限的产品进行提醒;药品、耗材严格实行效期预警管理制度,对于连续二个月超过库存上限的产品,药房要通知各科室进行调配使用,或通知运营部进行促销活动,避免积压。
第五条 单次采购量计划原则上不大于最近30天销量的总数。如遇出现客源急增或遇到节假日供应商无法送货等情况需要大量备货的,提前十天申请并经领导审批。
第六条 凡购入药品必须由库管员与药师共同验收,认真检查数量、质量。验收单与实数完全相符合、质量合格后方可入库,质量不合格严禁入库,质量可疑者应放入黄色区,经送检合格后入库;耗材则由库管员、采购员及需求部门共同验收。
第七条
经验收合格的药品入库时,应打印《药品入库单》三联单,库管员、药房人员共同签名后,一份留库房备查,一份交采购员、一份交财务。同时填写《药品购进(质量验收)登记表》,收货
/ 2
和验收双人签名; 耗材入库三联单则由库管员、采购员及财务各留存一份。
第八条 药品库房发放药品(出库)时,必须打印《药品出库单》三联单,一份领用单位保管、一份由库管员保存、一份交管账人员。药库严禁以白条或处方代发货单发放药品;耗材请领需使用部门写请领单后按流程进行出库。
第九条 毒麻药品严格按照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做到“日清月结”。耗材每周盘点一次,确保物资管控到位。
第十条 非常用的急救药品过期失效后,严格按照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进行报废销毁,及时补充新品,确保医疗安全。
降低库存管理办法 篇5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
(2013----2014学年 第2 学期)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软件工程(电子商务方向)
课程名称:生产运作管理
论文题目:从我国企业的库存管理看“零库存”
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授课 教师(职称)张梅俊(讲师)
学生姓名:年级:学号:
成绩:
第 1 页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3年12月24日
从我国企业的库存管理看“零库存”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学生姓名:江晨指导教师:张梅俊
内容摘要: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库存”是生产管理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但过量的库存掩盖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一企业在发展中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有效降低库存水平,同时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零库存管理是一种合理计划和安排企业库存,促使物料在采购、生产、配送的各个环节中处于不断运动,不停周转的状态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零库存管理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关键词:零库存管理MRPJIT供应链管理
市场变幻莫测的,生产系统也会随机出现各种故障,因此,企业为了抵御这些无法控制的因素对生产经营产生的影响,通常保有一定数量的库存,库存可以保证企业避免缺货问题,缩短供货周期;企业通过库存吸收季节性需求波动,使生产过程均衡、平稳;库存可以分摊订货费用,同时可以防止短缺等。但是库存是暂时闲置的自愿,要占用大量的资金,使得这些流动资金不能周转。过量的库存掩盖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一方面,库存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另一方面库存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企业资金的流动、整体效率的高低、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强弱。
库存成本居高不下, 集中反映了管理问题。其实不光是管理失误会造成库存,市场环境的变动、产品提前期过长等等也会造成高水平的库存企业只能通过打折销售产品淡化了问题的真正根源。
随着库存弊端的日益明显,很多企业想办法降低库存、改善库存,从根本上对工作流程进行优化改造。“零库存”的管理理念就应运而生。
中国优秀企业的“零库存”实例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将竞争已十分激烈的家电市场带进了一个更严寒的环境。为此,海尔集团推出了“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的商业模式。该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经营理念为依托,取消仓库,真单直发,使市场开发、产品研发、产品供应链形成一个从用户需求到用户满足的完整过程,使企业适应了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
建于1968年的美的集团,是一家以家电业为主,涉足房产、物流等领域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企业集团,是中国最具规模的家电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美的于近年实施“零库存”,实施途径如下:
1、无库存储备;
2、协作分包方式;
3、采用适时适量生产方式;
4、按订单生产方式;
5、实行合理配送方式等。
对零库存管理的认识
一般意义上,所谓“零库存”指的是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等)在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一个或几个经营环节中,以降低库存水平、提高客户服务满意度为前提,使物料处于周转的状态的一种库存管理方法。“零库存”不意味着库存为零,即不单独设立库存并不意味着取消其他形式的储存活动。实质上,企业为了应对各种意外情况,维持正常经营活动都要保持一定量的库存,只不过不是以库存的形式存在。
“零库存”管理中,“零”是个相对的概念。“零库存”不单单指的是库存数量趋于零,还包括库存活动为零。“零库存”并非适用于所有产品。比较适合稳定的市场环境和个性化的产品。
零库存管理的发展
零库存产生于上个世纪后半期,当时的日本整个市场进入了消费需求多样化和对产品质量要求较高的时期。小批量生产导致人员、机器设备、生产成本等浪费,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逐渐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1953年,日本丰田汽车实施了全新的生产模式——JIT。具体包括看板管理、采用拉动式生产模式等,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降低库存。新型的生产模式使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成为零库存管理最大的受益者。正像丰田汽车公司的副总裁大野耐一说的那样:长期以来,准时生产管理方式一直是汽车丰田公司核心竞争力和高效率的源泉。截止到1989年,零库存管理方式在日本制造业已经被广泛采用。
此后,零库存不仅应用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还扩展到了原材料采购、产品配送、销售等各个环节。随着零库存管理在日本丰田的成功实施,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接受并且实行零库存管理。
不仅如此,零库存管理在世界各地都有这广泛的使用。美国企业在1987年就开始采用这一管理技术。Dell电脑公司的直销,通过生产商直接与客户联系,将产品销售给客户,始终保持库存为零。德国保时捷公司在1993年引入这项管理理念,也成为了零库存管理理念的受益者。
综上所述,零库存管理是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而产生的,随着零库存管理优势的一点点显现,它的发展可以说是顺利的。相信更多的国家会认识到零库存管理的优势,将其提到发展日程中来。
企业实施零库存管理的作用
对于企业的绩效,零库存管理的作用主要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其中,直接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资金占用和机会成本;
采用零库存对存货进行管理,在有订单时企业需要采购大量的原材料、零部件。这些原材料和零部件占有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如果企业不能有效地控制库存,巨大的流动资金将给企业带来沉重的风险和资金利息负担。
2.降低库存管理成本;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通常要留出一部分存货以备不时之需。而产品存储过程中会发生储存费用和管理费用。储存费用是指为保存货物所发生的仓库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仓库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仓库储存货物多少与储存费用和管理费用成正比。相对于传统的存货管理方式,零库存管理使库存水平减少到最小。储存费用和管理费用也会越少。
3.回避产品积压风险;
市场需求是变化莫测,产品需求的突然变化造成产品积压。积压的存货有一部分可能要低价卖出,使企业承受一笔不必要的损失。零库存管理而言,企业在产品生产流程中库存始终保持最低,企业采购的原材料、零部件数量仅为当日所需,就算出现需求突然变化,也不会因为积压库存而遭受损失。
其中间接作用主要在于:
发现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库存是“万恶之首”,就在于它掩盖了企业的大量问题,企业采用零库存管理,是在原有组织设计的基础上减少仓储环节,使企业在人员更少的情况
下加强与外部的有效沟通,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体现了精益生产、尽善尽美的管理理想。
零库存管理带给我们的启示
零库存是一种精益生产方式,是对企业生产进一步改进的体现。是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而产生的。零库存管理是按需生产的特点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库存管理制度 篇6
1: 配件库存管理
A:合理库存生产所需配件,并建立配件库存预警机制。B:配件采购后及时清点入明细账单库。
C:外采购的配件提货后,检查数量,及配件质量,如有问题及时报生产部经理。
2:成品库管理
A: 生产出成品及时登记入明细账单库。
B外采购成品及时清点,检测登记入成品库。
C: 成品返修及时发回厂家,并说明故障原因,做好统计。D: 严禁未统计入库商品,直接发给客户。
3:库存清点
1:海外部库存一周清点一次(每周六),并及时核对,入库存明细。
降低库存管理办法 篇7
关键词: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库存成本
引言
由于我国特有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体系,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如2014年6月, 黑龙江公布的3000亿投资计划中, 以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揽了2300亿, 占比高达77%。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的焦点, 特别是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地理理论的发展, 以及空间计量经济学等方法的成熟, 越来越多文献开始通过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但是, 对于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 大都集中在宏观层面, 然而宏观层面研究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 这是因为宏观层面研究难以避免交通基础设施与周边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的区分, 也不能避免二者因果关系倒置问题:即到底是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促进了周边地区经济增长, 还是周边地区经济增长促进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微观层面的空间溢出效应, 并未有相关研究。实际上, 交通基础设施在微观层面也影响企业库存成本, 如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能够降低企业库存水平,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企业库存成本空间溢出效应, 从而为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应提供一个微观基础。
本文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文献评述, 对相关进行评述并提出本文改进方法;第二部分理论分析, 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企业库存成本的作用机制;第三部分包括空间相关性检验、模型构建以及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第四部分实证结果和说明;第五部分结论和政策含义。
1 文献评述
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一直是经济学者重点研究的问题。早期大都以理论分析为主, 进入80年代后, 越来越注重从定量方面来研究, 以资获得具体的经验证据和更为精确的结论。本文将从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和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微观作用机制3个方面对现有文献展开综述。
Aschauer (1989) 运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使用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 计算出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弹性高达0.39[1], Merriman (1991) , Hulten和Schwab (1991) 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2,3]。然而, 这么高的产出弹性很快受到质疑, 批评者认为该交通基础设施的产出弹性只反映了相关关系, 并没有反映因果关系。在对实证方法、考察角度和代理变量选择改进的基础上, Evans和Karras (1994) 研究发现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并不显著, 此外, 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甚至是负的[4]。Caldoeron和Serven (2004) 分析17篇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研究, 结果有16篇证实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而29篇对于发达国家的研究中有21篇显示出正向关系[5]。Romp和De Haan (2007) 研究关于经济合作组织 (OECD) 国家基础设施研究的39篇文献, 有32篇支持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因此, 对于基础设施是否能促进经济增长, 尽管没有达成一致结论, 但大多研究证实基础设施的促进作用[6]。随着我国近年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 针对我国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郭庆旺和贾俊雪 (2006) [7], 王任飞和王进杰 (2007) [8], 刘生龙和胡鞍钢 (2010) [9], 黄寿峰和王艺明 (2012) [10]等学者从不同方面证实基础设施的正向作用。
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结构的特征往往导致其影响超过所在地区之外, 忽略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将导致交通基础设施效应估计存在较大偏差。Boarnet (1998) 研究美国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发现, 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间经济活动造成集聚的影响, 对其他区域经济增长可能产生负的空间溢出效应, 本地基础设施的完善不利于其他地区产出的提高[11]。Moreno (2004) 认为早期文献普遍忽略基础设施网络结构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 采用空间计量方法会降低基础设施产出效应估计的大小和显著性[12]。Cohen和Paul (2004) 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研究发现, 某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邻地区的运输成本, 对相邻地区产生正的空间溢出效应[13]。刘秉镰、武鹏和刘玉海 (2010) 研究交通基础设施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在交通基础设施的贡献中, 来自本地区效应部分较小, 仅占25.70%, 而来自空间溢出效应的部分则高达74.30%[14]。刘勇 (2010) 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公路、水运交通固定资本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内存在正的溢出效应, 但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存在[15]。张学良 (2012) 在综合考虑多为要素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协同作用的基础上, 发现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非常显著, 若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 会高估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16]。
以上这些宏观层面的实证研究难以避免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倒置问题, 一些学者尝试发掘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微观作用机制。Shirley和Winston (2004) 利用美国公路存量和企业存货水平的数据研究发现公路设施投资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存货水平[17]。Li (2007) 研究兰新铁路线对铁路运输的单位成本的影响, 并发现该铁路线降低了总物流成本。李涵和黎志刚 (2009) , 刘秉镰和刘玉海 (2011) 利用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对微观机制进行了计量检验, 结果发现公路基础设施对企业存货水平有显著影响, 而铁路的投资对企业存货水平没有显著影响[18,19]。
已有的研究表明, 对于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其空间溢出效应, 并没有达成统一的观点。这可能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1) 采用的理论、方法和模型、样本选择不同, 数据时段和数据质量差异, 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地域性和不平衡性特征。 (2) 忽略了空间因素的影响, 交通基础设施具有空间网络性和区域外部性特征, 从而导致高估或低估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效应。 (3) 已有研究大都从宏观层面上进行计量研究, 通常难以避免二者的因果倒置问题, 同时也难以区分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在此背景下, 为了给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提供一个微观基础, 本文从理论与实证方面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存货成本进行研究。
2 存货与交通基础设施
从直观上看, 一个更加快速、可靠的交通运输系统由于降低了制造业企业在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成本和不确定性, 从而降低企业库存量和库存成本, 提升企业竞争力, 促进经济增长。
2.1 交通基础设施对库存的作用机制
制造业企业持有存货的目的包括, 保持生产的连续性不会因为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供应的不确定性而受到影响, 产成品的供应不会受到市场需求波动而不足。但是, 存货作为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文献对企业库存进行研究, 构建最优库存模型 (Optimal Inventory Model) , 从而在保证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库存成本达到最小。
制造业企业在构建最优库存模型时, 要权衡3种成本因素的影响:库存持有成本、库存获取成本和缺货成本。库存持有成本 (Warehouse Costs) 是指企业因持有库存而产生的资金占用、仓库租赁和管理费用等成本。库存获取成本 (Logistic Costs) 是企业现有库存即将消耗完毕, 需要再次补充库存时所产生的订单处理成本 (Order Costs) 和运输周转成本 (Transport Costs) 。缺货成本 (Stock-out Costs) 是指由于存货供应中断而造成的损失, 包括原材料供应中断造成的停工损失、产成品库存缺货造成的拖欠发货损失和丧失销售机会的损失等。基于以上三点的考虑, 采用 (S, s) 库存模型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库存成本的作用机制。
在 (S, s) 库存模型中, 制造业企业的库存水平应介于目标库存水平S (Target Inventory Level) 和再订购库存水平s (Reorder Point Level) 之间, 制造业企业通过对目标库存水平S和再订购库存水平s的选择来最小化存货成本。随着企业持续经营的进行, 企业的存货水平会不断的下降, 当库存水平低于s时, 企业需要下订单重新补充库存, 使库存水平回归到S, 补充的库存量即为经济订购批量Q (Economic Order Quality) 。经济订购批量Q取决于开始阶段的库存水平N和当期消耗的库存量x。
当存货水平低于s时 (N-xs) , 则不下订单。由于订单执行过程中需要一定的交易处理和运输周转时间 (即为提前期Lead Time) , 因而企业下订单之后, 不能立即收到存货。在存货到达之前, 存货继续被耗用μx, 企业存货水平下降到s-μx, 即安全库存水平 (Safety Stock) 。如图1所示:
更加快速、可靠的交通基础设施会让企业下订单后, 能够有效的缩短提前期, 快速而稳定的完成订货过程, 从而降低制造业企业的再订购库存水平s, 进一步降低制造业企业的目标库存水平S, 这将直接导致库存持有成本下降。企业除了持有库存而产生的资金占用、仓库租赁和管理费用等库存持有成本之外, 还包括为补充存货而产生的库存获取成本。在追求存货成本最小化的目标下, 企业面临库存持有成本与库存获取成本之间的权衡, 即订货频率增加, 则降低库存持有成本, 但增加库存获取成本;订货频率减少, 则降低库存获取成本, 但增加库存持有成本。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会降低企业库存获取成本, 此时企业通过增加订货频率, 来间接降低库存持有成本。
2.2 交通基础设施对库存的空间溢出效应
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公共物品, 具有外部性和非排他性, 某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不仅被当地的制造业企业所使用, 同时也被外地制造业企业所使用, 这是交通基础设施产生空间溢出效应的基础之一。除了外部性, 交通基础设施还具有网络性, 网络效应这一特征有利于缩短地理空间距离, 提高区域通达能力, 降低制造业企业的运输成本。由于外部性和网络性特征, 某个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企业库存的降低作用, 超过其所属区域之外, 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综上所述, 交通基础设施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影响制造业企业库存成本: (1) 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提高运输速度和运输的可靠性, 这表明企业提前期的缩短, 再订购库存水平s的降低, 从而导致库存持有水平S降低, 即库存持有成本下降。 (2) 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降低库存获取成本, 企业通过增加订货频率来间接降低持有存货成本S。 (3) 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结构特征, 其影响范围超过所属区域之外, 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不仅本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会降低该地区制造业企业库存成本, 周边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也会对本地区制造业企业库存成本产生影响。
3 空间计量模型和数据来源
3.1 空间相关性检验
对于省份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的检验, 当前普遍使用的方法是由Moran (1950) 提出的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 I。Moran I的取值范围为 (-1, 1) , 具体来说:当I大于0时, 表示各省份间经济变量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 即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当I小于0时, 表示各省份间该经济变量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 即存在空间排斥现象;当其等于0时, 表明各省份间该经济变量与地理位置的分布不相关, 相互独立。Moran I的绝对值越大, 表明所检验的变量之间空间相关性越强;反之, 则表明空间相关性越弱。应用GeoDa软件计算得出2002~2011年各省份制造业企业库存水平Moran I值和各省份交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水平的Moran I值, 其结果显示, 各省份的Moran I值均通过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 如表1所示。这说明省级企业存货水平和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存在空间集聚效应, 且存在空间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 随着时间推进, 交通基础设施的Moran I值并无显著变化, 而企业存货水平的Moran I值逐步提高。
注:**、***分别表示在5%、1%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其中2002年各省份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缺失。
其中, 企业存货用产成品库存水平来衡量。交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Kit用“永续盘存发”计算获得, 通过对基期资本存量的计算, 利用各年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Iit、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折旧率δ计算得到[21]。如下式所示:
3.2 空间计量模型
除了交通基础设施 (Trans) 这一核心解释变量之外, 还要考察其他影响库存成本的因素。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 本文选取以下控制变量:企业销售水平 (Sale) 、企业固定资产净值 (Fixed-asset) 、利息支出 (Interest-payment) 、交通拥挤程度 (Congestion) 、地区物流发展水平 (Logistic) 。由此, 可以确定基本存货水平模型:
其中i表示第i个省区, t表示时间;IV表示企业存货水平;IR表示利率水平。
考虑到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性与空间外部性的存在, 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 进一步构建不仅包含本地交通基础设施的解释变量, 而且包括其他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 就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制造业企业存货成本的空间溢出进行实证分析:
其中OT用来衡量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 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中的空间权重矩阵来构建OT解释变量, 其具体构造模式为:
N表示空间权重矩阵中与区域i相邻的地区数;wij表示空间权重矩阵的元素值。为了更加准确的验证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库存的空间溢出效应, 本文借鉴Bavaud总结的空间权重构建方法, 构建以下3种空间权重矩阵W[22]。
(1) 二进制空间权重矩阵Wcont, 基于地理邻近方法度量邻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企业存货的空间溢出效应。若两地区相邻, 则对应的权重要素值为1;若两地区不相邻, 则对应的权重要素值为0, 最后将其标准化处理, 使各行元素之和为1。如下式:
(2) 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Wdistance, 根据两个地区之间距离的倒数来确定权重要素值Wij, 两个地区之间距离越近, 赋予的权重越大;距离越远, 赋予的权重越小, 最后将其标准化处理, 使各行元素之和为1。定义如下:
其中, dij表示i省与j省省会城市之间的距离, 用铁路距离和公路距离算术平均数表示。
(3) 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Wpergdp, 基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来构建空间权重矩阵, 地区之间人均GDP越是接近, 权重越大;反之, 则赋予的权重较小, 最后将其标准化, 使各行元素之和为1。计算公式如下:
Xi表示i省的人均GDP, 为各省、市、自治区2002~2011年平均人均GDP。
在考虑解释变量“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之后, 还将考虑被解释变量“企业存货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空间滞后模型 (Spatial Lag Model, SLM) 与空间误差模型 (Spatial Error Model, SEM) 作为经典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其核心思想就是考虑被解释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Anselin认为若空间相关性来源于地区间贸易、物流、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知识流动等实质性相关, 应当把被解释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纳入空间计量模型中[23]。空间相关性检验也证明企业存货存在空间依赖性, 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因此, 模型拓展为:
ρ为空间滞后项回归系数, 反映了样本观测值之间的空间依赖性, 即邻近省份的观测值IV对本省IV的影响方向和程度。部分变量说明如下:
(1) 库存成本IV。《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给出了制造业企业的总库存成本和产成品库存成本, 本文使用产成品库存成本作为被解释变量。总库存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 由于统计数据中并未区分原材料和在制品, 因此在只有原材料价格指数和产成品出厂价格指数的约束下, 只能选择采用产成品作为被解释变量。并以2002为基期根据各省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各年可比价格的换算。
(2) 销售总额Sale和固定资产FA。企业规模越大, 相应的存货就越多, 因此企业规模是影响存货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销售总产值和固定资产净值来度量企业规模。并分别以2002年为基期根据各省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进行各年可比价格的换算。
(3) 利息支出IP。企业在持有库存时, 必然产生大量的资金占用, 利息水平越高, 持有存货成本越高;反之, 则持有存货成本越低, 即利息支出对存货有负效应。
(4) 交通拥挤程度Con和物流发展水平Logi。本文使用企业所在省份机动车保有量来衡量该地区交通的拥挤程度, 使用企业所在省份运输卡车的数量作为控制该地区物流发展水平的变量。
(5) 交通基础设施Trans。考虑到国内货运87%是由公路和铁路来承担, 因此在实证研究中主要考虑公路和铁路对制造业企业存货的影响。为使各省份交通基础设施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本文采用单位平方公里里程数这一指标, 包括铁路密度Railway和总的公路密度Road, 其中总的公路密度按照路面质量、通行能力等综合指标细分为高速公路Freeway、一级公路First-class和二级公路Second-class等。
3.3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是2002~2011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 (西藏由于数据缺失, 剔除在样本之外) 。涉及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业企业的库存成本、销售总额、固定资产净值和利息支出, 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交通基础设施的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交通年鉴》;其他宏观经济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4 模型估计结果和说明
根据上述构建的空间计量模型和3种空间权重矩阵, 利用2002~2011年省级空间面板数据, 对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企业存货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估计。考虑到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 会导致估计值的有偏性或无效性, 我们采用极大似然值ML进行估计。通过Matlab7.0, 并运用地区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3种矩阵进行估计, 结果如表2所示:
注: (1) 西藏自治区由于数据缺失, 没有计入观测值。 (2) 参数估计值下面的数字为t统计量, *、**和***分别表示通过显著水平为10%、5%和1%的检验。
(1) 考察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区制造业企业存货成本的影响是本文的目的之一。模型选取了5个变量来反映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区域制造业企业存货成本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 铁路密度和公路密度这两个变量的系数为负, 以表2中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来说, 两个变量的系数分别为-0.042和-0.1261, 这说明交通运输水平的提高, 能够有效降低制造业企业库存水平。企业库存水平降低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因此, 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相关关系, 而是存在正向促进的因果关系, 这验证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内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 高速公路和二级公路并没有对本区域存货水平产生降低效应, 二级公路甚至显著的促进本区域存货水平的提升, 这可能是由于高速公路和二级公路较高收费造成的。公路收费作为运输成本的重要部分, 高收费会提升运输成本, 从而导致企业存货成本的提升, 这会部分抵消甚至超过由于交通运输提升带来的存货水平下降。
(2) 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企业库存成本的空间溢出效应, 是本文的重点。在表2中, 基于3种空间权重矩阵的实证结果都表明, 铁路能够显著降低周边省份企业库存成本, 而且其对周边地区库存成本效应大于对本地区库存成本效应。如在地理距离构建的空间权重矩阵中, 铁路对本地区制造业企业库存成本弹性为-0.0622, 而空间溢出效应的库存成本弹性则高达-0.1211。这是由铁路运输的特点决定的: (1) 铁路运输成本比较低, 铁路运输成本是公路运输成本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 (2) 铁路运输的不确定性低, 铁路运输受自然等外界条件的影响较小, 因而货物运输过程中可靠性较高, 风险低。 (3) 铁路运输运输量大, 适合长距离运输。正是铁路运输的这些特点, 决定了铁路能够有效降低周边省份的企业库存成本, 即负的空间溢出效应。相比铁路负的空间溢出效应, 公路存在正的空间溢出效应, 即增加了其他区域的企业库存成本, 这可能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公路运输机动灵活, 但运输成本高、运输量小、风险较大, 因此适合短距离运输。
基于企业库存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系, 铁路负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公路正的空间溢出效应, 从微观上验证了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与负的空间溢出效应, 最终结果取决于铁路和公路空间溢出效应的大小。
(3) 其他解释变量的实证结果。用来衡量企业规模的企业销售额产值与固定资产净值, 仍是企业库存成本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持有存货, 必然产生大量资金占用, 使用资金的成本便是利息支出, 因此利息支出越多, 企业就会持有更小的存货水平。交通拥挤程度越高, 企业运输越是不便利, 因此会持有更高水平的存货。用卡车拥有量衡量的物流发展水平, 实证结果并没有显著降低制造业企业存货水平, 这可能是由于以卡车拥有量衡量物流发展水平并不准确, 可能是由于更高存货水平需要更多数量卡车, 从而导致二者正相关关系。
5 结论及政策含义
基于3种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结果都显示, 各省份铁路和公路都能够显著降低本省份制造业企业库存成本, 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但高等级公路由于较高收费, 并没有降低库存成本。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发现:铁路显著降低周边省份企业库存成本, 即存在负的空间溢出效应;公路不但不能降低周边省份企业库存水平, 反而显著促进库存水平提高, 这可能是由铁路和公路运输特点决定的。
降低库存管理办法 篇8
三石:
图书召回要从培训开始
书业营销策划人三石在《中华读书报》发表文章说:影响中国出版界“图书召回”制度执行的关键,是出版界对此往往只看作为“出现差错进行图书退货处理”的一个小环节,而没有意识到“召回”在整个图书产业链中的重要性。几十年来,我们的出版领域中还一直沿用着“勘误表”等处理方法。图书召回不仅仅是一个制度的问题,而应从根本抓起,将其列入整个出版印刷发行产业链的教育培训和有关高校出版印刷发行专业的课程之中,使各环节真正了解召回制度的构成、召回的责任、可追溯性系统的必要性以及召回行动的程序等。应从全行业培训开始,将图书召回制度落实在我们的意识中和我们的操作中。
郭有声:
原创图书的基本特征
人民卫生出版社原副社长郭有声在《科技与出版》中撰文说:从编辑出版的角度,将原创图书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具有自主品牌,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艺术性、实用性、可读性俱佳的优秀图书;而不是东抄、西拼、模仿炒作的图书。二、具有自主文化品位,能够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或对于传播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走向世界的精品力作;而不是低品位、低水平重复的图书。三、具有个性化形象,内容独到、新颖,科技和艺术含量高,装帧设计能顺应时代潮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而不是内容平平、装帧设计一般化的图书。四、填补国内空白的图书,能够提供可靠的“查重”证据。由此可见,打造“原创图书”并非易事,需要作者和出版者付出艰辛的、创造性的劳动。
邓本章:
集团DNA的基因构成
河南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邓本章在接受《中国图书商报》采访时说:构成一个集团的DNA,就是把DNA作为集团发展的基因。它由五大要素,即体制、机制、战略、人才和创新构成。体制问题是集团DNA的根本基因,一个体制是否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其出版运作是否有问题?这些需要通过改革建立起符合出版产业发展规律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机制。有了好的体制还得有好的机制,这个机制必须按照市场规律,设置各种管理职能和运行规则。第三个是战略。有了好的体制和机制,还要有清晰的战略,并灌输到每—个员工的思想中去,把集团战略形成职工的普遍追求和企业文化,构成大家统一的价值追求与行为规范,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四是人才。人才是解决一切的根本,有了高端人才、有了符合各方面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建设好集团。还有一个,就是创新,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够激活整个集团的组织细胞,才能解决各种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等一系列问题。
袁丽娟:
少儿阅读呈现出群体化的倾向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袁丽娟在《出版商务周报》上发表文章说:近几年来,少儿阅读整体上来看比较稳定,没有呈现出太大幅度的变化,但是其中呈现出了群体化的倾向。成人的阅读都非常个性化,个人都会理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但是儿童阅读则带有明显的群体化倾向,往往一个孩子读了某一本书,会带动全班的同学都来读,互相之间影响特别大。所以编辑应该多挖掘一些内容比较独到新颖的作品。而且现在孩子的阅读也有成人化的趋势,以前孩子的生活比较单调的时候,他们可能就读文学书童话等,可是现在孩子生活的环境有了很大变化,电视、网络等,都充斥着他们的生活,他们自己的眼界非常开阔,而且心智发育也比较成熟,我们必须重视这种现象。
胡磊:
学术图书“卖书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