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体系(中学)(精选8篇)
指标体系(中学) 篇1
附件3 陕西省教育质量提升督导评估 316 工程指标体系(初中)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学思想端正,目标 明确,在校园醒目位置和会议室布置有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 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彻教育法 律法规,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诚信办学;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 能力等关键能力培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把德育与 智育、体育、美育、劳动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德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各项管理制度,融入各项活动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社会
一、办学方向(150 分)责任教育,以及法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工作机构健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用好自然资 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德 育工作载体符合学生实际,落细、落小、落实,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实效性,发挥德育课堂 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建立德育基地、劳动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定 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每学年安排1 次。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 程;学校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 字或书写在醒目位置,学生熟练背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诚实守信、文 共5 项,明礼貌、遵纪守法、勤学好学、节约环保、团结友爱主题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 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中小学综合实 践活动基地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每项 分 分
共5 项,每项4 分 共4 项,每项4 分 分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分
1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8.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普及水平,学区内适龄少年免试就近入学,入学率100%,无辍学,巩固率达到99.91%;接收符合条件的适龄残疾少年入学,“三类”残疾少儿入学率90%以上;建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入学,无辍学;完善政府主导、家庭尽责的农村留守儿童保护、救助、共5 项,一、办学方向 教育、关爱服务体系,按照教育部门的统一部署,保证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每项4 分 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贫辍学;履行控辍保学的相关职责,建立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落实辍 分
(150 分)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制度。
9.配合责任督学挂牌督导。配合督导机构和责任督学督导评估;为责任督学提供专门或共
用的办公室,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为责任督学撰写督导日志和督导报告提供相关档案资料; 共4 项,专题研究责任督学的反馈意见并进行全面整改,向责任督学汇报整改情况,共同解决问题、促 每项4 分 进工作。
10.教师配备。落实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教职工按与在校学生1:13.5 的标准配备,民办学校应依法配足配齐教职工;教师编制由县级有关部门按照市级方案核编到位,并确定工 勤人员比例,实行“县管校聘”,按学科编制标准和新课改要求重点配备学科专业教师;学校按 照相关规定配备专(兼)职校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寄宿制学校按教职工总数 15%配备生活
二、队伍建设(150 分)指导教师和宿舍、餐厅管理人员。
11.教师结构。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 90%,其中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教师 比例达到 5%,保证每百名学生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数 5.3 人以上;学科教师配备齐全; 按标准配备专业对口的计算机、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薄弱学科教师,保证每百名学 生拥有体育和艺术(音乐、美术)专任教师数 0.9 人以上;专任教师中中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 35%,高级及以上职称或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的比例达到10%,保证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 骨干教师数达到 1 人以上;教师职称评定在同等条件下向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学科教 师倾斜;教师年龄结构基本合理。
共6 项,每项4 分 分
共4 项,每项6 分 分 16 分
3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15.教师培训: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教师素 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5 年一轮不少于360 学时全员培训计划、校本培训计划等实施成效显著; 培养青年教师,培训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梯队基本形成(骨干教师名单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门文件认定,骨干教师至少应包含县级以上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名校长);培养 共7 项,优秀教师,班主任培训率100%;建立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 每项4 分
二、升和国培、省培等项目;教师每人每学期至少阅读 1 本专业成长的书籍,并撰写 1 篇教育叙事 分
队伍建设(或教育随笔);学校按照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费。(150 分)
16.教职工工资待遇。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集中连 片特困地区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按中省规定范围发放到位;改进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办法,使绩 效工资充分体现教师的工作量和实际业绩;依法为教职工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待遇,每年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班主任的工作量按照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 基本工作量,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自主分配,在绩效工资分配中向班主任倾斜。
共5 项,每项4 分 分
17.学校领导班子。领导班子健全,结构合理;校长持证上岗,符合《中小学校长专业标
三、教育质量 与管理(260 分)准(试行)》要求;校领导实行分工负责制,学校中层干部配齐配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均熟悉 分管业务,掌握提高教育质量的最新动态;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每学期至少召开 1 次研究提高教 育质量问题的专题会议,有阶段性总结、有存在问题分析、有对策措施;教职工对学校领导班 子抓提高教育质量工作的满意度85%以上。
共6 项,每项3 分 分
5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课堂改革。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制定符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改 革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有目标、有重点、有措施、有进度、有评价;优化教学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资源配置,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符合本校实际、务实管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采用启发 项,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每 共 一位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差异,进行个性化辅导,重点帮助自主发展困难的学生;教学设计应 紧扣课程标准,根据教学目标,采用集中授课、小组讨论、个别辅导、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进 行;课堂练习、检测、作业等科学布置,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认真撰写教学反思,不断提高专 业水平;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1.教科研工作。制定教研科研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加强教科研工作领导,加强教
三、教育质量 与管理 科研基础能力建设,设立学校教科研管理机构和各学科教研组;教研活动每周开展 1 次,围绕 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开展教研活动,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包抓各学科教研组工作;校长每学年完 共成3 个专题讲座或辅导报告(分别向教职工、学生、家长各作1 次),承担1 个校本教研或科研 课题、听评各学科的课;学校每学年举办 1 次全校教研科研论坛、成果报告会、成果展示活动
22.校本研修。教师全员参与校本课题研究,由校长主持校务委员会或行政会议确定校本 课题的开题、结题和完成时限等;校本课题总数每学年不低于教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课题范 围覆盖到学校工作各个方面,校本课题范围重点围绕影响提高教育质量的突出问题进行;校本 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健全,有奖励措施,教研时间安排合理;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开展校本科研,每人每年承担1 个课题研究。
23.教科研成果。教研科研课题申报立项、审核、中期评估、结题报告制度健全;学校近3 年完成结题或正在研究的县级以上教研科研课题至少 3 项;课题组教师在实施校本课题研究过 程中应及时撰写教研随笔或教学反思;近3 年有 15%的教师至少有 1 篇论文获县级以上奖励; 教研科研成果作为教职工职称晋升、绩效考核、考核的重要依据;学习应用先进教研成果,通过教研科研能解决或明显改善教育质量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共6 项,每项3 分 共4 项,每项4 分 6 项,每项 分 分
每项4 分 分
(260 分)等,教研科研成果汇编成册;教研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健全。分 分
7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8.家校共育。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关系;完善家长委员会,定期组织召开 全校分年级的学生家长会,每学期开展家庭教育活动不少于 2 次;设立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 参与学校治理,形成育人合力;在对学校以及学校对班级、教师、学生评价中吸收家长和社区 代表参与,听取意见建议;利用社区各种教育资源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 日优先向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
29.消除大班额。制定消除大班额的计划,报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认真实施;国定贫困县 到2017 年底、所有县区到2018 年底消除66 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到2020 年消除56 人以上的大 班额,逐步实现班额不超过50 人的目标;控制新建学校规模,防止新增超大规模学校。
30.规范办学行为。落实招生入学方案,公开范围、程序、时间、结果,坚持免试就近入 学原则;实行“阳光招生,均衡编班”,落实随迁子女“两为主”“两纳入”以及残疾少儿随班 就读、特校就读、送教上门等政策要求;建立规范办学行为的保障、监督、奖惩和问责机制;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共6 项,每项2 分 分
共3 项,每项5 分 分
三、教育质量 与管理 学生各类信息管理规范;不组织或者变相组织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不将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 共义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补课,严禁任何形式的有偿补课,不得组 织、宣传、引导、暗示学生到校外参与有偿课外补习;不设重点班、特长班、尖子班等;严禁 未经批准以国际部、国际课程班等名义开展涉外办学活动。
31.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制定减负目标和保障措施,做到减负增效,减负成效不反弹;鼓 励学校推行弹性离校,不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和推迟放学;减少和规范考试次数,考试内容不超 出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超过 7 小时;每天睡眠时间 9 小时以上,保证 学生充足的午休时间;合理设计学生作业内容与时间,切实纠正“题海战术”,各年级课外作业量 共每天控制在1.5 小时以内;寄宿制学校妥善安排学生作息时间,不安排非寄宿学生上晚自习;引 导家长尊重学校教育安排,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锻炼和休息时间,切实改变“学校减负、家 庭增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配合教育部门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 责制度;采取学生及家长问卷、学科测试等方式跟踪督导、检查减负成效。项,(260 分)作为入学与升学依据;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对班级、教师和学生排名与奖惩;不以各种名
每项 分 分 项,每项 分 分
9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36.信息化资源建设。建立健全面向课堂教学应用的校本学科资源库和面向师生课外学习项,的学习资源库,资源内容丰富;加强优质资源建设,城市初中、农村初中、规模较小的初中资 共 源总量分别大于 3T、2T、1T;师生能充分利用资源库,并通过多种渠道与外部共享;利用信息
每项3 分
化资源,开展远程教学、教研和教师培训等。
37.信息技术培训。校长和教师至少参加过 1 次县级以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校长或 副校长主持 2 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公开课的点评活动;专任教师每年至少参加 3 次信息化相关 培训,原则上每5 年不少于50 学时。
38.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健 康信息素养与情感;能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搜集整理有关信息;大部分学生能通过网络学习空 间中的微课资源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应用习惯良好;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性
四、教育 信息化 学习的意识;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 类师生信息技术竞赛活动,并有一定数量的作品获奖。
39.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共5 项,每项2 分 共2 项,每项5 分 分 分 分
(100 分)达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教师熟练运用各类教学软硬件,具备开展网 6 项,络学习、教研和教学的技术能力;90%的教师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教研、科研和 共
管理等工作,60%的教师能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课时覆盖率达到 每项2 分 50%以上;学校有县级以上教育信息技术相关课题;25%以上教师直接或间接参与上级和校本课 题实验研究。
40.经费保障。建立多元化教育信息化资金来源保障机制;探索企业投入、学校按购 共2 项,买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服务投入模式。每项3 分
41.网络安全。校园网和所有信息系统按要求通过相关部门安全测评;安防系统软硬件配 备到位,具备防火墙、防病毒、行为管理、访问日志记录等功能;校园网和所有信息系统安全 防范制度体系健全,责任明确,应急处置管理办法到位,管理人员对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技术 防护业务熟练;加强上网管理,提高师生对不良信息的判断和抵制能力,对违反网络信息管理 条例的事件责任人按规定进行追责。
共4 项,每项2 分 分 分 分
1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45.生活服务设施。学生宿舍、食堂、餐厅、卫生间、饮水等达到《陕西省“双高双普”评 估验收标准》要求,新建寄宿制学校建有淋浴房,配备晾衣设施等;管理制度健全;学生宿舍 消除大通铺。
评分标准 共3 项,每项4 分
分值 得分 分
五、46.财务管理。落实《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民办学校
教学保障 的财务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监督制度健全;配备专(兼)职财务人员,具备国家规
(100 分)定的从业资质或经过专门培训;规范使用生均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和各类教育发展项目的中省补 助资金;学校的预算决算、收入支出、结转结余、资产、债权债务和财务清算等财务管理工作 得到加强,由校务委员会审议并接受财务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学校建设项目专项管理,定 期接受财务审计和教代会审议,依法建立资产配置、使用、处置、产权登记、信息管理等制度; 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收费标准文件执行;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无乱收费现象。
共7 项,每项2 分 分
47.学生资助。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疾少儿、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等特殊群 共3 项,体信息台账;实行动态管理与监测;各类资助免补政策落实到位,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48.安全稳定。构建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设置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机构,安全管理制度 和应急机制健全,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位,校园安全稳定;建有覆盖学校重点场所的安防监控 系统并接入教育、公安网络平台,建立学校值班制度,建立学校食品安全、传染病应急防控和 安全事故信息报送机制;按规定配备专(兼)职保卫人员并进行专门培训,配置相应的安保器 材和设施,门禁制度健全,人防、物防、技防到位;建立对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重点部位定期 检查制度,消除安全隐患,有检查和整改情况记录;严格执行校园食品、卫生保健、饮用水等 相关安全规定;开展安全教育、安全知识宣传与培训,每月举行 1 次师生安全应急演练;每学 年开设安全教育课时不少于12 课时;按照规定程序、标准,安全合理使用校车;完善校园欺凌 治理机制,配合教育、综治、公安等有关部门开展“护校安园”行动。
共10 项,每项2 分 每项4 分 分 分
3一级指标六、二级指标
55.综合素质评价。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绿色评价”体系并不断完善,吸纳社会各
评分标准 分值 得分
学生素养 界、家长和学生参与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120 分)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 5 个方面进行评价,每学期评价 1 次,评价结果作为对教
师、班主任和学生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做好学生成长记录,真实反映学 生发展状况;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将音乐、美术 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与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校外艺术教育基地;每学年至少在社区或 者县域有1 次艺术进社区的宣传演出,每学年举行1 次校园艺术节。
56.教育教学质量。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不单纯以学业考试成绩评价年级、班级、教师、学生;自主学习困难学生比例近三年逐步降低; 定期开展教学质量分析,每学期邀请教研员或专家向教师或学生至少作 1 次提高教育质量方面 的专题报告;毕业生合格率达到 99%;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奖励机制;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 估结果得到充分应用。
七、办学成效 57.学校文化。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师德高尚、关爱 学生、业务精湛的教职工典型,大力宣传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在体育、音乐、美术、科技发 明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校风、教风、学风良好;物质文化建设因地制宜,主题鲜明,校园净 话,写规范字。
58.校际交流学习。建立校际学习交流制度,有方案、有项目、有成效,参与对外交流与 合作;对口帮扶、大学区、教育共同体、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联片教研成效显著;优质学 校和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广泛、效果良好,重点引领、指导、帮扶(或 交流学习)教育教学组织、课程标准落实、教学方式、校本课题研究、学校常规管理等工作; 利用社区各种教育资源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共4 项,每项5 分 分
共5 项,每项4 分 分
共6 项,每项5 分 分
共6 项,每项3 分 分
(120 分)化、绿化、美化;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地方特色,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较强;校园内讲普通
指标体系(中学) 篇2
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论源于上世纪80年代英国和美国, 目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 突出教师评价主体。与传统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比较, 发展性评价能够更客观、准确反映教师在工作绩效与自我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更加利于教师的全面发展。在我国, 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后, 体育教师评价与体育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与特征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因此, 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师发展性评价标准和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论, 结合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图设计出一套能够反映高中体育教师基本素质、工作职责、工作绩效和自身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分布, 为新课程的实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以及对我国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和中学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的现状进行了解的基础上, 设计本课题研究的调查问卷。请调查对象根据每项内容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 且在每项指标后设有开放性问题, 请调查对象填写自己认为还需要补充的内容。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师发展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权重分布进行专家问卷调查, 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问卷调查, 以此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论证。在评价后对被评价教师进行评价效果的问卷调查。采用典型调查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师, 体育教研组主任, 教导处主任, 主管体育的校长及师范类院校体育学院和体育院校的副教授以上职称专家等。
二、分析与调查
采用自然观察法, 通过对具体课堂教学的观察, 实地考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行为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表现, 了解在体育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在教育教学观念、行为的转变, 力图从丰富的个性中归纳出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共性。在教育活动过程中,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 其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因而教师的评价也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新时期体育教师评价的指导思想、内容、具体方式方法都必须为适应、服务于体育课程改革而做出重大的变革。体育教师的评价问题既是一个理论性问题, 又是一个实践性问题, 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实施, 学生素质的发展, 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不同于回顾性评价制度, 是一种新型的, 面向未来的教师评价制度, 它不仅注重教师个人的工作表现, 而且更加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和学校的未来发展, 在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过程中, 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 培养他们具有主人翁的精神。它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 确定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 向教师提供日后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 提高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 从而促进学校的未来发展。较奖惩性教师评价, 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教师评价是一种以发展为本的评价, 其目的是, 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它为教师相互评价优点和缺点提供了机会, 为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共同制定未来的发展目标提供了机会。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 他不以奖惩为目的, 而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因此, 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对促进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和学校需要的融合, 促进教师的心态与学校氛围的融合, 促进教师现实表现与未来发展的融合,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的原则, 以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论为支撑, 以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 对专家意见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 按照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同时考虑个别专家的意见, 舍弃了某些重复或次要的指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选取和权重, 进行了三轮往返调查。各级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分布的确定是采用了专家经验权重, 运用统计学的“归一法”, 取得每一项指标的权重。再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 修整, 使专家对各级指标及其权重的选择区域一致, 意见集中率达到90﹪以上。并参照前人构建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确定了中学体育教师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
教师基本素质是教师从教的基础, 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前提, 体育教师的工作较其他学科教师具有特殊性, 不但要具有教师具备的所有素质, 还要具有体育教育有关的运动技术、技能等专业素质, 所以基本素质对于高中体育教师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从统计结果我们还可以看出, 体育教师个人的发展被提到了突出的地位,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新型的, 面向未来的教师评价, 它不仅注重教师个人的工作表现, 而且更加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和学校的未来发展, 所以在高级中学体育教师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过程中, 应该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 培养他们具有主人翁的精神。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 向教师提供日后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 提高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 从而促进学校的未来发展。
从对被评价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他们对普通高级中学发展性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整体认可度较高, 对评价主体和基本素质的评价认可度很高, 相对而言对体育科研评价的认可度偏低。通过与被评价教师的座谈了解到, 造成偏低的原因是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下没有认识到体育科研工作对自身素质提高, 促进专业成长和促进教学工作实践的重要性, 从而造成对体育科研认可度的偏低。总体来看, 本评价体系可以对新课程实施后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师进行较全面的评价, 基本达到了预期制定的评价目的。
三、结论
利用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论, 建立了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师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 从体育教师基本素质、工作职责、工作绩效和教师发展四个角度对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师进行过程评价、动态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体现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性以及评价为了体育教师发展的目的。中学体育教师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 经评价检验,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指标体系、等级标准、权重系数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中学体育教师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较客观的评价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现状, 使体育教师明确自己所要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达到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体发展提供导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饶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360.
[2]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5.
[3]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0.
[4]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199-249.
中学德育工作体系构想 篇3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65-02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新的社会思潮在不断冲击和考验着国人传统的思想体系以及传统的价值观,成长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的社会转型期中的当代中学生,必然会受到各种复杂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一方面,他们聪明能干、积极乐观、善于幻想、独立意识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另一方面,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的心理普遍还不成熟,易于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表现出追求时尚、喜欢攀比、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抗挫折意识不强等弱点。因而,在他们身上呈现出一种希望与失望、进取与消沉、奋斗与苟安交替迭现的特点。我们认为,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可塑性大,在他们的思想尚未成熟定型之时,正是我们对他们实施教育的大好时机;也说明学校的德育工作绝对不能表面化、简单化,需要我们通盘考虑,把握实质,合理规划,科学实施。中学德育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宏观上,从横向方面来看,它和整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密切相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纵向方面来审视,它受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和小学乃至幼儿园的德育工作紧密相连,是小学德育工作的延续和发展。从微观方面来看,它又可以分为学校、年级、班级乃至学生个体等若干个各自独立的小系统。在此,我们试图运用系统论的原理,把中学德育工作作为一个单独的体系来研究,对它的组成作一番研究和探索。中学德育工作体系,主要可以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一、德育工作的管理机构体系
在德育工作的管理上,目前有不少学校仍存在着诸多盲区,比如教学与管理脱离、德育与智育脱离、专职思想政治老师与其他老师脱离、班主任与其他授课老师脱离等。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学校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学生德育工作的管理机构体系,使组成该体系的各个部门、各个层次能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努力让该体系中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德育工作的管理机构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该体系有如下特点:①中学校长或分管业务工作的副校长是该体系的主要领导者、决策者,其他各个环节都要定期或不定期向他汇报工作,对他负责。②该体系既可以从上到下逐级输入或输出信息,也可以从下而上逐级反馈信息,形成一个动态的、可控的、相互关联的、完整的闭合系统。③政教处(不设政教处的初级中学可由教导处代行其责)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常设办事机构,是整个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在校长或分管副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在学校党支部、团委的密切配合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制订相关制度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会议,及时总结经验,交流信息,找出存在的问题,布置任务,协调行动。④该体系的最底层单位是德育工作班级指导小组,组长可由班主任担任,组员主要由授课老师组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靠他们来实施,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主要依靠他们来具体落实。
二、德育工作的实施网络体系
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起主导作用的是处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他们对学生德育工作的认识和态度,是学校德育工作成败的关键。中学教师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普遍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在发挥他们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时,广大教师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潜心钻研“科学发展观”理论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甘于奉献;其次,教师在工作中还必须把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与自己的本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去,并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启迪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为将来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领导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者,同时又是实施者。一个学校领导层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整体素质,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无私敬业的精神,对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引领示范作用。在校职工在各个岗位上接触学生的机会较多,他们作为学校服务领域重要的一环,虽然不直接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但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品行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要想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应重视这些“不上讲台的老师”的参与。
各级各类中学应充分发挥领导和教职工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把学生德育工作同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后勤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德育工作的实施网络体系。如下图2所示:
图2
三、德育工作的第二课堂体系
学校应充分发挥党、政、工、团、教研组、学生会、兴趣小组等各级各类组织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学生可塑性大、进取意识强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富有意义的活动,形成德育工作的第二课堂体系。如下图3所示:
图3
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如每天组织学生举行升国旗仪式,清明节由团委组织学生祭扫烈士陵园,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服务社区的活动,举办业余团校,开展德育方面的专题演讲比赛或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符合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易于被他们接受,从而使对学生进行的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多方面的教育寓于活动之中,逐步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德育工作的约束机制体系
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所在,但任何教育的作用都不是万能的,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学生德育工作时,还必须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纪律制度约束体系,并且严格执行,使学生受到纪律约束,养成遵纪守法的品德和习惯。只有把教育机制和约束机制统一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以思想教育为主,以纪律约束为辅,才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德育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从现实情况来看,现在确有少数学生是非不分,思想行为懒散,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尽管学校做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但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为了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作用,保障德育工作能够卓有成效地开展,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学生管理的纪律制度约束体系已势在必行。除了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纪律制度以外,各级各类中学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制订一些符合校情的具体的纪律制度,诸如“学生奖励制度”“学生评优制度”“学生违纪处罚制度”“考试纪律要求”等。此外,各个班级可根据班情制订相关的实施细则,从而形成学生管理的约束机制体系。如下图4所示:
图4
当然,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严格执行,那就成了一纸空文,所以,严格执行制度是关键。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发扬民主,实事求是,公正办事。对于表现比较差的学生,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必要时可进行严肃而又诚恳的批评教育,甚至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适时给予表扬乃至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实践证明,纪律制度的约束不但不会削弱德育工作的作用,反而会增强德育工作的威力,有利于德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以上谈及的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实施网络体系、第二课堂体系、纪律制度约束体系等要素,虽然各自独立,但又彼此相关,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材体系改革的设想 篇4
一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效率不高和一定程度的脱离社会实际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 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语文教材的体系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学习和应用语文的规律。
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我国的语文教育史(主要是教材史)。我国封建社会的语文课本由蒙学读物、经学 课本和文选读本三大部分组成。近代以来,除建国前的小学低年级《国语》课本和建国后的小学低年级《语文 》课本及50年代中期的中学《汉语》课本外,中小学语文课本都是以文选为体系的,选用的又大都是历代的经 典作品,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华。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都起着一定的 积极作用。然而,文选体系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种种弊端,并且,同现代社会生活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 相比,这些弊端及其造成的消极影响已愈来愈明显。
其一,按文选的体系编教材,由于选文的标准不同,编者的好恶各异,因而选文可此可彼,份量可多可少 ,编排可前可后,组合可这可那,课文之间缺乏较紧密的内在联系,“本身就没有严格的系统”(夏丐尊《怎 样阅读》)。结果,学生少学几篇课文甚至少学几个单元似乎都无关大局,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 性和语文教学的效率。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对同一篇课文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各取所需,这就更 增加了语文教学的随意性。
其二,既然以文选为体系,选文便成了语文教材的主体,以选文为中心设计的思考练习题和近些年为培养 语文能力而安排的提示及导读之类的内容,都不过是选文的附属。这样,语文教学势必以掌握选文本身为主要 目的,语文能力训练则不得不处于从属地位,因而不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以选文为中心又往往导致教 学的面面俱到和评价中的求全责备,因而训练重点不突出。
其三,文选体系的“文”无论是指“文字”还是“文学”“文章”,都属于书面语言。以书面语言形式的 课文为体系来编课本,势必忽视口语交际训练。这正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重“文”轻“语”的重要原因。
其四,文选体系的语文课本着重选取历史上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因而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 “时差”。现代社会生活中充满活力的语言现象及富有时代色彩的语文范例很难及时在课本中得到反映,这就 使课本难以摆脱滞后于现代社会生活的被动状态。
由于单一的文选体系存在着上述诸多弊端, 所以叶圣陶先生早在1938年就明确指出“文章是读不完的” ,“选古今现成的文章作教材,这虽已成习惯,其实并不一定是好方法……最理想的方法是依照青年的需要, 从青年生活上取题材,分门别类地写出许多文章来,代替选文”。(《关于〈国文百八课〉》)当前,人类社 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际交往日益频繁,语文应用的频率也空前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语 文教学必须大大加快其科学化、现代化进程,以便从语文能力上帮助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做好适应未来社会的准 备。
二
根据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们学习和应用语文的规律,笔者在学习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教育思想并吸 取广大语文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语文教学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构想、设计了一个以能力训练为主的多 元语文教材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一个主系、两个辅系。一个主系即能力训练体系,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两个辅系,一是以语文知识及与其相关的文化常识构成的知识体系,着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一是以文学作 品构成的文选体系,着重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主系好比飞机的机身,是多元教材体系的主干;两个辅系则有 如飞机的双翼,共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
能力
指标体系(中学) 篇5
一、目标子体系
在应试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记住书上的内容,学会解题技巧,拿到高分,以至于思想政治课教育是围绕试卷分析和课本上的条条框框,每个题目分析都成了一份形势报告,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历史实际,以至于思想品德课完全成了为考试而不断重复的讨厌的机器,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地位,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就必须首先在目标上把思想品德课教育切实转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上来,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从素质教育目标上来考察,从各方面考察其在各项教育目标上的达到程度,从而引导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向着目标规定的方向发展。
在学校,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专业的德育课程,承担着主要的德育任务,系统地说,思想品德课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道德素质、学科业务素质和个性心理素质。
(一)思想品德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课专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就理所当然的成为首要任务。具体地说,我们要通过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这方面达到以下目标: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标准。2.具有爱国意识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3.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4.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学科业务素质。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教育性,行为导向等德育功能,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常识及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认知、领悟、运用等智育功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因此,我们在强调学生思想品德目标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学科业务素质。学科业务素质主要指学生的认知能力,能正确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建构成体系;逐步提高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辩证思维能力;初步形成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事物,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理论知识方面,不但要求学生“学会”,更要“会学”。在能力培养方面,要具备相当的阅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记亿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个性心理素质。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我们要求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自知、自省、自信、自尊、自主、自强、自律。这些目标是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追求,也是衡量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它规定,思想品德科目教学评价的内容以及它的最高要求,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作为思想品德课学生评价的标准。
二、方法子体系
从上文可发现我们的目标不再是以前应试教育以考分为目标的一元化,而是多项并重的多元化,我们的评价方法也应该追求多元化,以求和目标的各项特点相适应,使之能达到引导学生向目标规定的方向发展,以及考察其现有素质的要求。
要达到这个要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测验法,交谈法,观察法和社会评价法。测验即考试,虽然在应试教育阶段它倍受攻击,但作为一种认识知识检测手段确实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素质教育时期,我们也仍然要考试,不过,它仅仅是作为一种检测学生是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能否在书面中运用这些知识的工具。它的题型题量也不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灵活多样的,以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思想品德课毕竟不同于数理化之类的技术性课程,它带有十分之强的个性、过程性和模糊性,仅仅靠测验这种量化的评价方法是难以考察其意志、动机、个性心理、品德素质和行为因此,我们还得采取一些定性的、模糊的测量方法,比如交谈法,观察法,社会评价法等。
交谈法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交谈,了解其思想、动机、生活习惯以及其它一些情况,以便更全面地评价学生。
观察法就是教师在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观察学生的言行,在思想动机、行为表现方面了解学生。
社会评价法就是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对学生在各个场景中的各种表现做出较综合全面的评价。以上评价方法有以下特点:一是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二是认知考核和思想行为考核相结合。
三、评价结果子体系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经过对学生的考察之后,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看法,但如何以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使之更有效的影响学生就是本体系研究的主要任务。
作为评价结果,一方面是对学生过去某一段时间学习、思想、行为表现的`评判,否定或肯定在这一段时期在各方面的表现,另一方面,它还指出学生的不足,提出对学生的要求,指出后一时期应如何提高自己及其发展方向,必要时还应给出适当建议。因此,它在评判对象及目标之间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能否通过它达到评价的目的,也就成为研究整个评价体系的关键。评价结果的影响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在出评价结果之前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是成功达到评价目的的前提条件。在此,我就对中学生普遍心理作个大致分析:
求知欲重:初中生刚从小学升人中学。也就开始走出了以感性为基础的知识面较狭小的小学生活,而进入了范围更广的初中生涯。他们对各种新奇的知识充满了渴望,急需知识的引导和补充。成就感及表现欲: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情趋于封闭,人的表现欲会有所下降,但中学生仍然很重。而成就感则伴随着人的一生,尤其实喜出风头的中学生更需要成就得推动。
意志力不强:中学生心理尚不成熟,经历不丰富,对事情认识不够明确,做事易半途而废。易变:由于其意志力不强及好奇心极重,中学生行为表现会出现易变,因而也极具町塑性。
易受环境影响:环境包括家庭,班级学校,社会风气。讲义气,易培养正义感。
针对以上的心理特点,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写评价结果的时候就应该以及其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写,对学生关于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应该给予评价,不但要评价,而且要给予详尽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表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教师在给予评价时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个别情况,发现其美的一面,对其一些微小的不易觉察的优点都应给予充分表扬,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任何优点都引导上正确的行为表现上。与此同时,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缺点,甚至是刚露出苗头。也要给予委婉而又明确的指正,必要时给予严厉的批评。在评价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适当地建议,对其现有表现进行分析之后,提出适当地目标。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反馈给学生的信息,还应该是经常性的,应该在该给予评价的时候就给予。评价形式可以口头,也可以使书面的,叮以进行集体评价也可以给予个人评价,评价的内容不要千篇 一律、而应该是多样的、丰富的、各有特色的。在确定评价结果时,教师应该置于一种既不超脱在外,又置身其中的地位,超脱在外事指教师以处于超然的局外人的眼光来公平的给每位学生客观的评介,置身其中是指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评价中倾注自己对学生的感情希望,并力图让学生懂。
总之,评价结果不应该只是枯燥的文字,而应成为师生心灵交流的桥梁,感情传递的热线。
四、评价子体系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又回到实践”的无限循环的过程,每一次实践都推动认识进…步提高,是认识不断深化的前提,认识深化的结果又使实践有更科学的理论指导,从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在这个无限循环的过程中,认识,再认识是对实践过程的总结反思,是属于一种理论的提升。在整个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们的学生评价体系运用到学生评价的实践之后,也必须对之进行总结反思,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评价体系中加入一个评价子体系。这个评价子体系的作用是:一方面,它是对以前评价过程的总结反思,有利于以后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另一方面,它又对这个评价体系自身进行反思,对评价系统内的各要素的价值及其结构方式的给予评价。发扬其有效的一面,摒弃落后的一面,结合实际工作,推动更加完善的新体系的建立。
这个子体系的对象是我们的学生评价的实践工作以及整个体系自身。实践工作包括评价的方式、途径、人员的选择、时间、操作过程等与学生评价有关的因素。实践工作的价值是看其是否有利于达到我们的评价目标以及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或阻碍我们达到目标。评价整个体系自身包括审视目标是否正确、全面,手段、方法、指标是否合理,结果设计是否科学,评价子体系是否完善。对整个体系的价值判断主要是看它能不能达到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一般来说,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就规定了具体工作的执行,而具体工作的执行方式有直接影响到整个体系的实现,因此,又不能把二者截然分开。
既然这个子体系是对评价工作及整个体系的价值判断,弄明它们的价值就成了关键。下面就介绍一些方法。1.学校评价法。每个一定时期由校方组织评估组对评价工作及评价体系作出评议。2.专家评价法。学校聘请专家考察学校评价工作,跟踪评价影响,评价体系。3.家长评价法。定期召开家长会,由家长结合学生的表现,对评价工作和整个体系作出评价。4.学生评价法。作为学生评价的对象,学生意见当然非常重要。
五、结语
指标体系(中学) 篇6
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及其科学体系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在全面改革初步推进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四大,在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以1992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第四个阶段,党的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多方面推进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一个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2、三条主线:政治主线:党的基本路线;思想主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主线:生产力标准理论
3、四大创新: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国两制”论
4、九大方面内容: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提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上,指明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也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战略步骤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在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5、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系统地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中包括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从而构成了一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科学内涵、体系和实质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
十三届四月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历了提出、系统论证和形成体系、深化发展等阶段。
(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和具体要求:
内涵: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2、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3、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4、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关键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四)“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
武器,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涵义
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努力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按照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自觉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与时俱进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和进一步深化的表现。
1、与时俱进反映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与时俱进深刻揭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品质
3、与时俱进突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新精神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2、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
3、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4、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5、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1、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这是从我国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出发作出的唯一正确的判断和认识。
1、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 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
(2)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4)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江泽民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强调迎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经验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依据: 党的十三大上最终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揭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不动摇。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根本任务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强国之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的对象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的各种具体制度和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完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开放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开放是全方位的、全面的。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三)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
(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验是: 1.必须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2.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
3.必须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 5.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
6.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 7.必须始终坚持社会发展的协调并进和人的全面发展 8.必须坚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9.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开放政策,积极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10.必须实事求是地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
11.必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 12.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内容:
1、十三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 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2、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具体化。
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3、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0二0年的奋斗目标。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力争比二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特点: 第一,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第二,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发展战略。第二,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的战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一)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涵义及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1)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2)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实现优胜劣汰;
(3)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由五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重要环节构建而成)
①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②建立和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认真抓好四个互相联系的重要环节:
(1)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促使企业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自发地实现资源配置。
(2)加快市场的培育。没有市场就没有市场经济。(3)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4)混合经济中政府主要是调节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而不是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
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1、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
2、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
3、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三)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包括:(1)实行党政分开。(2)进一步下放权力。(3)改革政府工作机构。(4)改革人事制度。
(5)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
(6)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
(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步一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
(五)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至少有八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
二是把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结合起来,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
三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结合起来,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四是把发展民主法制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享受到直接的实惠。五是把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
六是把共产党的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结合起来,以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
七是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与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舆论监督和信访制度。八是把选举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完善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形式。
(六)意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努力繁荣文学艺术,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
(一)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价值:
1、首要价值:文化体制改革的首要价值,是实践、丰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体系。
2、重要价值: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
3、理论价值: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理论价值,是深化了人们对于文化生产力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
1、加快文化发展,深化体制改革
2、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文化事业
3、服务水平也在创新中不断提升
4、遵循市场规律,发展文化产业
5、传播先进文化,突出以文化人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同稳定这个总揽全局的重大关系。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全局。
1、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3、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4、发展和改革又是稳定的基础。要始终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以稳定为保证;做到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来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富强。“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基本内容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完全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即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一国两制”构想的立足点和前提是采用和平的方式;“一国两制”是国策,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合法性,而非权宜之计。
(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和历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一个中国原则上的立场是始终一贯、坚定和清楚的,那就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就要反对分裂,反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反对外国势力干涉,绝不允许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
一个中国的原则,也是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和两岸进行对话、商谈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一国两制”战略构想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是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大计。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以及发展经济的要求,维护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是推进“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重要环节。
中学目标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篇7
笔者以中学为例,把目标管理引入中学的管理中,试图建立一个具有学校特色的目标管理体系,其目的是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升中学教学的业绩,并在未来的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保持优势。
1 目标管理的概念
目标管理是一种鼓励组织成员积极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我完成工作目标的管理方法或管理制度[2]。该理论假设所有下属都能够积极地参与目标的协商与制定,并且在实施中能够做到“自觉”“自律”“自主”,关键是让组织中的各层管理人员与各自的下属围绕工作目标和如何完成工作目标进行充分地沟通。
2 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
2.1 学校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
学校的目标管理就是学校的各层管理者通过会议方式,共同协商并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并使各个管理层在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以及不断的沟通中实现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或管理制度。
例如,某中学预计在2010年的高考升学率达到90%,形成目标管理体系见图1。
在以上目标管理体系中,沟通贯穿于目标制定、目标实施、成果评价的全过程。目标经过层层分解,自上而下把职责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各层级向上级反馈问题(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师资队伍不过硬、教学设备不齐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上级收到反馈后,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针对师资队伍不过硬,应多进行一些教研活动,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如教研室加强考核制度,不定期地抽查听课,检查教案;针对教学设备不够齐全,应让总务处购置与之配套的先进设备,比如改进多媒体设备等,这些都有助于改善课堂效果,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此外,政教处一定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管好学生,生活起居,确保学生安全,保证学生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同时,要特别注意,目标管理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开放的循环系统,每一次的成果评价,不仅是对本次目标管理的总结,而且为新计划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由于学校的设备条件、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生源的不同,每个学校制定的目标是不尽相同的,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目标。特别是在一切管理中,对人的管理是最复杂的。如校领导更注重升学率和学校的知名度以及自己的威望,而教研室注重教学方法,年级组长关注各自负责年级的发展,教师关心自己的名声和工资待遇,学生更关注自己的发展和成绩。因此,在实施目标管理时,要注意在尽可能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达成制定的目标。
2.2 学校实施目标管理应注意的事项
尽管目标管理有许多优点,在实践中普遍受到重视,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目标管理看起来简单,实施起来难;目标管理易强调短期目标,不利于长期目标的完成,有时还会有目标停滞的危险。因此,学校在实施目标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1)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可行,符合学校实际,要遵循SMART原则,即目标要清晰明确、目标要可量化、目标要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目标要和工作有相关性、目标要有时限性[4]。制定的目标过低,也就失去了目标管理的意义,而目标过高,可能会造成目标的无法实现,挫伤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2)制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以避免短期利益,或者是当短期目标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行时,有转换的时间来修正目标。一般修正目标的基本步骤为:一是须具备“变更基准”,二是变更时须具备具体的程序[5]。要变更原目标,首先要确定变更基准。即由于情势变化,目标已失其效用或演变成负面效用时;其次发现定量目标超过容许误差时,就要预先谋求对策以应万变了。同时,变更程序也应及时调整,如填写目标修正卡等。
3)不能忽视成果评价阶段。好多单位认为目标完成之后就算结束了,对成果不进行评价,导致目标管理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成果评价是目标管理中重要的一环,通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下一期新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因此,它既是上一轮计划的终点,又是下一轮计划的起点。只有这样,目标管理才能发挥作用,才能逐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3 结束语
学校的目标管理是个持续改进、螺旋上升的过程,运用系统的观点来设计目标管理的过程,可以将组织分散、孤立的运作流程(如制定目标、实施目标、成果评价、反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组织中动态、综合地考虑,充分发挥目标管理的优势,最终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学校的目标管理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的运作也是细致、复杂的。如目标管理要求尽可能量化目标,而在现实中,很多指标是不可量化的,这就给管理者制定目标带来很大难度。笔者仅对学校的目标管理体系作框架上的策略设计,但是对于具体学校的目标管理体系的实证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谨希望为学校管理提供一种新的策略参考。
参考文献
[1]代霞,凌杰.高效目标管理共有要素系统与路径创新[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150-153.
[2]张玉利.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93-94.
[3]杜治平,陈明杰.浅谈目标管理的现代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09(11):52.
[4]熊超群,梅志国.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实务[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25-26.
对中学地理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 篇8
关键词: 中学地理;评价体系;构建
一 地理教学评价概述
在中学地理课堂上,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是对地理教学运行活动的分析估价和评定的有效考核手段。这种分析估价和评定是衡量中学地理教学是否完整,是否有效的标尺。一般而言,此种评价体系主要针对一个课时或是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的分析估价和评定,其中包括课堂教学方案的实施、教学环境、双边活动、课堂气氛等运行状态水平,进而达到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评价体系的构建。
但是,此种评价体系比较传统,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主题的评价建构中,这样很容易忽视中学课堂的主体受众者学生,以及只是简单的注重地理基础知识的分析和考察,很容易忽视他们的思维能力、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下,一直缺乏一种有效的能够全面彻底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高中地理课堂评价体系,这也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二 地理教学评价所遵循的原则
笔者认为,要全面贯彻《教育法》和《地理课程标准》的教育方针,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明确性原则。中学地理教学评价体系必须要在各个方面充分说明,做到事无巨细,指向明确。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语意不明产生歧义,更重要的是重塑了一个明确可执行的标准,此举会增强中学评价体系的可信度和执行力,真正做到学习地理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考试,真正做到素质教育所要求我们达到的标准。
第二,可执行性原则。中学地理教学评价标准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中学教师,而此评价体系的目的也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授能力和教学效果,如果评价标准的制定没有相应的可执行力,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评价标准是失败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因此我们说在制定地理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遵循可执行性原则。
第三,简明性原则。中学地理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要遵循简明性原则,简洁明了,避免冗繁。各个评价要点之间也应避免重叠交叉,以免在逻辑层次上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而且每一项评价指标都必须要有针对性,这样各个省份和各个地区才能够便于执行和实施。
三 中学教学评价主体的迷失
尽管课堂上面我们老师经常强调课堂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囿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诸如地域、资金、设备以及关注度的高低,使得这种针对性和实效性得不到太大的发挥,大多数老师也都是“各自为战”,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传统的课堂评价标准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倾听为主,很少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课堂表现、学习状态等却不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情况也没有在评价体系中得到有效切实的提及,更不必说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考察。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却也不在此参评之列,这也很值得我们深思。
而且为了减少课堂评价的主观性与随意性,许多中学地理课堂所选用的评价标准并不能真正真实的反映出评价的真实情况。这种评价太过单一,甚至出现了拒绝被评价者的参与与介入,这样就导致了二者在心理上相互产生抵触、相互对立,此种评价结果可想而知。极易造成评价太过单一,评价结果与教师实际教学效果之间产生很大差异,这些都是双方应该考虑的问题。
四 教学评价体系迷失的应对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依据上文中的三个原则,特此对教学评价体系的迷失做些力所能及的纠正和建议,以此更好地让老师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第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时代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壮大,许多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国际视野和思辨能力、理解能力,甚至个性特征也比较明显。他们在中学地理课堂上往往语出惊人,而这些知识并不是地理老师所能教授给他们的,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平时的积累与观察能力之强。作为中学教师,笔者也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笔者建议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突出开放性、启发性的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和老师一起完成一节富有创新与探究发现的地理课。也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相应的空间和余地,为他们以后的发展作铺垫。而此种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多种指标,如上海与陕西在这方面就走在了前头,很值得各个地区借鉴与推广。如上海市就充分发挥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参与模式,如注重学生的交往、思维、情感、参与等状态,注重教师的使用教材、注意中心、教学艺术和教学态度等方面,这些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广扩大,也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融洽。
第二,统筹过程与结果双向评价标准。毋庸置疑,许多评价体系只是注重和针对结果性的评价标准,学生考得高分就是好,否则就不好。对中学教师的很多隐性付出与劳动并没有很大重视。有效教学评价体系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尤其是学校要做好中期的统筹工作,对教师教学进行多方面的评估,如教法的总体构想、学法指导、教学环节、教学组织调控等方面进行重视与评价,再结合结果性评价给出综合评估,统筹双向评估结果,这都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结语
转变中学地理教学评价体系思路,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到推动素质教育这一目标,是每个制定者、实施者所必须要遵守和考量的依据。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吸收内化国外的先进经验,做到“博采众长,兼取百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唯如此,方能促进中学地理教学评价体系和水平的提高,探索出具有中国特殊的中学地理教学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淑娟. 情感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梁洁仪.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J]. 文教资料,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