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体系指标

2024-08-30

实践体系指标(共12篇)

实践体系指标 篇1

总体说,国外关于管理创新的研究并不多,对管理创新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技术创新。[1]管理创新的核心在于新知识的创造,以此形成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而新知识创造是一个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完整的知识创新过程,必须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成功的转换,使知识在组织内部加以扩大,促成创新。[2]

从动态的视角看,管理实际上是在一定理念指导下,并付诸于实践,从中获得一定效益的过程。因此,管理创新应该是从理念到实践,再到效益的创新。而管理实践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即战略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创新、信息管理创新和资源整合创新。

管理实践创新评价指标分析

1. 战略创新

战略创新,即通过改变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规则,或改变内部的资源配置模式,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战略创新的下位指标为:战略创新的参与者、战略创新的过程、战略创新的绩效、战略创新的障碍。

战略创新参与者的指标评价标准是:外部参与者越多,创新可能性越大;员工参与程度越大,创新可能性越大。战略创新过程的指标评价标准是:创新的可持续性程度越大,创新的影响力越大,缓慢的创新过程优于剧烈的创新过程。战略创新绩效指标的评价标准是:企业战略创新结果性、企业战略创新行为性、企业战略创新效率性。战略创新障碍指标的评价标准是:惯性、惰性、僵化程度、顾虑程度、权力依赖性。

2. 组织结构创新

所谓组织结构创新,是指企业在外在环境冲击和内在环境需求的条件下,采用新的组织结构并使之高效运转,以维持本身的均衡,从而达到组织生存与发展的调整过程。[3]结构包括:网络组织结构、虚拟组织结构、团队型组织、模拟分权化结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立体多维结构。组织结构创新的下位指标为:组织结构的类型、扁平化程度、权变程度等。

组织结构类型的评价标准是:设置的组织结构类型是否是上述现代组织结构类型,并且符合组织的战略目标,能够较好地完成组织的任务。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程度评价标准是:组织结构是否具有扁平化,能够增强下级部门的灵活机动性,并且易于接受上级部门的控制。组织结构权变程度的评价标准是:组织结构是否易于权变管理。

3.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指创新者为获得追加利益而对现存制度做出的变革。只有在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时,制度创新才能实现。主要包括:产权创新能力、管理制度创新能力、组织创新能力。[4]其下位指标为:产业制度的创新能力、治理结构的创新能力、产权的创新能力、组织的创新能力、管理制度的创新能力。实践表明,制度创新能力是制度创新的保障,正是由于制度创新才能为技术创新的持续涌现提供可能。因此,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就必须根据技术创新的规律,建立起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即制度创新。

4. 方式方法创新

由于基于流程的管理创新,其实质是基于资源整合的管理创新,因此,我们把基于流程的管理创新,用基于资源整合的管理创新来替代。从这一视角出发,方式方法创新的下位指标为:基于战略的、基于人力资源的、基于市场的、基于组织的和基于整合的管理创新方法。

5. 信息管理创新

信息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既能直接推动生产率的增长和产业经济的增长,也能间接影响工商企业的发展。企业信息管理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ERP和RTE。所以,信息管理创新的下位指标为:ERP实施程度和效果、RTE实施程度和效果。

6. 资源整合创新

资源整合,是运用科学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综合集成,实施再建构,使个体资源与组织资源、横向资源与纵向资源、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传统资源与新资源经过整合提升而形成新的资源体系。[5]资源整合创新的下位指标为: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资源整合。

不同来源资源整合的评价标准是:是否实现了个体资源与组织资源、横向资源与纵向资源、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传统资源与新资源整合,并且整合的程度有多大。不同层次资源整合的评价标准是:是否实现了资源识别与选择、资源汲取与配置、资源激活与融合,并且整合的程度有多大。不同结构资源整合的评价标准是:是否变树形结构为网络型结构,是否变单向关系为双向关系,并且程度有多大。

管理实践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根据前文的分析,从动态的视角来看,管理实践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分为三个层次。其中,实践创新的二级指标为战略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创新、信息管理创新、资源整合创新六个指标。在实践创新二级指标下,又列出三级指标。具体见下表。

参考文献

[1]舒昌俊等.企业管理创新评价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4) .

[2]野中郁次郎.知识创新型企业[J].哈佛管理评论, 1991 (11/12) .

[3]蔡雯霞, 许惠渊, 綦振法.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华龙公司的组织结构变革为例.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29-32.

[4]李支东, 章仁俊.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商业研究, 2009 (8) :8-10.

[5]饶扬德.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与能力分析.工业技术经济, 2006 (9) :72-77.

实践体系指标 篇2

一、我国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在通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面,吴建南和李贵宁(20xx)以公平和效率为主线,将指标体系从教育财政支出的总体情况、目标达成情况、合规性情况、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五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吕炜、王伟同(20xx)依据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内涵以及教育支出本身的过程特性,构建了一套多层次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省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状况进行了经验检验。

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方面主要有:刘国永等(20xx)在比较了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基础上,与江苏省财政厅共同研制了《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编制了指标体系的填报说明。严全治(20xx)选取省级政府的高等教育投入水平、增量水平、高等教育事业费投入的稳定性、省区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协调程度四个一级指标,选取我国31个省区市1999~20xx年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省级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责任履行状况考评指标体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方向越来越精细化,但大部分研究只是在教育领域内进行的探索,教育指标体系的研究与社会环境衔接略有不足。另外,在编制指标体系时,部分非财政投入指标有时也被纳入到指标体系中来,投入与支出指标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匹配现象。

二、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教育投入产出分析法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教育支出的配置、运行过程及其成效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一种方法。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其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投入。因而,财政高等教育支出是整个教育系统投入-产出分析的起点,也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开端。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的载体,有权管理和使用财政教育资金,同时也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因而其资金的使用配置过程也是指标体系设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高等教育产出与高校职能的履行紧密相连。高校的职能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围绕高校的这三大职能设计指标体系,可以保证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和完整性。最后,进行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围绕高校的发展设计指标体系可以保证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另外,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为纳税人上缴的税款,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服务部门有权管理和使用财政经费,但同时也要接受纳税人的监督。为了确保指标体系的系统性,本文从行政管理角度对政府、财政高等教育支出行为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的理论基础。20世纪六十年代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为财政高等教育支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该理论中舒尔茨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并强调了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在受教育者个人身上表现为受教育程度的积累。高等教育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xx年崔玉平用教育综合指数法计量出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48%。因而,高等教育投资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委托代理理论是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委托代理关系。所谓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活动中,政府作为纳税人的受托人,有权管理和使用财政高等教育资金,但为了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政府作为受托方要接受纳税人的监督,进行绩效评价。

(二)项目评价指标设计

1、投入类指标。根据投入产出分析法,任何产出都需要有一定的投入。投入类指标是整个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分析的基础,本文从总量指标、水平指标以及增长状况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其中,总量指标主要包括财政高等教育投入总额、高校事业收入及社会服务收入三部分;水平指标主要包括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高校生均财政教育经费两个方面;增长指标则主要包括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率、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率两个方面。

2、支出类指标。高校如同高等教育领域的生产车间,只有对各个方面的投入达到平衡才能促进教育“生产”的有序进行。支出类指标就是从资源配置角度对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价。本文将从高校教育事业费支出、科研和社会服务支出、教育基建支出、偿还债务本息四个方面来设计支出的总量指标。从指标的相对性方面,我们主要从高校教育事业费和高校基建经费各自占总教育经费比例、高校公用经费和高校人员经费各自占教育事业经费比例来设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主要从生师比、专任教师教职工比、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册数、生均教学设备台数以及教学用房屋场地和教学设备利用率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3、产出类指标。产出是高校办学活动的直接成果。根据投入-产出的逻辑思想,教育资源投入之后,经过高校这一“生产车间”,必然会有一定的产出。产出类指标和效果类指标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内容。高校的产出成果主要是毕业生和科研成果两类。对于毕业生的培养我们主要从毕业率、学位获得率、首次就业率、考研率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对于科研成果,我们主要从科研成果的数量、科研成果发表刊物等级及获奖情况三个方面来考察。

4、效果类指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就是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效果类指标是高等教育的间接成果,也即社会服务。本文将该类指标划分为人才培养绩效和社会绩效两个方面。教育的发展、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会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本文就从学生学习成绩状况、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获奖情况、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及社会实践情况三个方面来研究高等教育对于人的培养绩效。高等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提高人的技能,促进就业率的提升,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和社会绩效,促进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能提高毕业生本身及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满意度,这就是高等教育的社会绩效。

四、结束语

实践体系指标 篇3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远不像其数量扩张那样令人满意。完善和优化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监控,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本文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监控指标的构建与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构建

近年来,各高等职业院校对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都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改进和完善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成为当前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完善高职教学监控评价组织体系

要保证高职实践教学质量,必须理顺实践教学管理的各方面关系,形成一套完整的监控和评价管理体系。一是成立院长、教学副院长、专业系主任、教务处处长、实训中心主任参与的高职实践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实践教学指导、进行实践教学质量检查、评判与奖惩。二是设立实训中心。专门负责实践教学过程管理,落实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政策,解决实践教学中的困难,反馈评估信息,对质量问题形成分析报告,向实践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汇报。三是督导中心。督导中心由退休的教育专家、企事业的退休技术能手、领域专家共同组成,随时下到实验室观察、听课,到见习、实习点检查教学工作,不定时发放实践教学评价表,召开学生座谈会获得反馈信息,向实践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实训中心汇报。

二、构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总体框架

1.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计划中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监控点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等。

人才培养过程系统:实践教学中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的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教材的选用、师资的配备、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内容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等。

人才培养质量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课程合格率、各项竞赛获奖率、创新研发能力、毕业率、就业率、用人单位评价等。

2.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体系

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正常运行,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的正常工作。随着人才质量标准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的调整,高职院校也必须不断地修订原有制度和制定新的制度,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

3.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

由学院督导中心、实训中心和教务处(教学质量科)、系(部、中心) 构成三级监控组织,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学校权威性的常设监督机构是督导中心、实训中心、教务处(教学质量科)。

4.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体系

实践教学督导监控:对所有实践教学活动、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各种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改革方案等进行经常性的随机督导和反馈。实践教学信息监控:通过日常的实践教学秩序检查,期初、期中和期末实践教学检查,系(部、中心) 信息反馈和学生信息反馈等常规实践教学信息收集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

三、建立一支高效、结构合理的教学督导队伍,改进督导内容与方式

针对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督导队伍建设要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合理的职业结构及合理的年龄结构,其构成应按“两个结合”和“三合一”的原则来完成。所谓“两个结合”,其一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教学督导机构设有专职人员,主要兼顾专业的多样性和队伍的合理性,以督导员的身体条件和自愿为主,聘请若干名老教授担任;其二是文科专家与理科专家的结合,适当

聘请各学科或者行业领域的专家。因为他们熟悉专业,能有效地实施教学监控和指导。所谓“三合一”,是选聘的人员应包括各高职院校退休的专业带头人、多年从事企业一线工作的能工巧匠和在职的教育管理专家。

四、构建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监控评价主体和客体体系,形成多层次、多视角的监控和评价

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导致教学质量监控、评价难以体现全面性、真实性、科学性、客观性与民主性的原则,也难以体现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新思维、新理念、新导向。因此,只有构建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监控评价主体和客体体系,才能形成多层次、多视角的监控和评价。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主体体系。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构成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常规主体;成立教学督导中心,形成对教学过程的日常巡视检查、监控主体;成立教学质量专家评估委员会,形成对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教学专家主体;发挥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作用,使教学对象成为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主体;引进用人单位与社会参与评估,构成对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社会主体。

构建多层面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客体体系。从注重对课堂理论教学的监控、评价,转向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监控、评价并重。为了突出能力本位的特点,实践教学学时比重大,实践教学的目的不是理论的附属,不是用来验证理论,而是构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掌握一定专业领域较系统的基本技术和专业技能,形成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生产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从注重对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转向对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监控、评价并重。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观念要求我们不仅要测评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还应该关注教师教学工作以外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学术水平、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等等。这种监控、评价内容扩展的导向意义在于把以往对教师狭隘的静态的监控、评价,提升到可持续发展监控、评价的高度。它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满足成为一名学者型、研究型教师,而是要形成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具有工程型的“双师型”教师,真正成为一名高职高专特色的教育专家。

五、结语

高职教育教学外延不断扩大,我们必须加强对高职实践教学质量教学监控和评价的持续研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远飞.探究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估机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4).

实践体系指标 篇4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之一, 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实施以来, 广大高等职业教育专家和实践者对实践教学越发重视。但很多院校在实践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 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科学评价, 我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2实践教学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2.1可操作性与规范性相结合

指标的设置不能过于抽象、模糊, 要便于评价主体通过实际观察进行快速的判断和测度, 具有可操作性; 同时, 评价者主观情绪、评价经验和评价过程中的认知偏差等因素都会影响评价结果, 因此, 要在实践教学评价中设置一定的操作规范, 评价活动要在操作规范的约束下进行, 避免不同评委持同一评价表对同一节课进行评价, 结果却大相径庭的情况发生。

2.2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

评价指标体系应综合、系统地考评教师实践教学授课情况, 指标的全面性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评价结果的偏颇和失准, 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同时, 指标的权重应依据指标的重要性来确定, 对于特别重要的考核项目要重点进行考察, 设置较高的评价权重。

2.3封闭式与开放式相结合

指标设置中以封闭式指标为主, 但也应该涵盖适度的开放式问题。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不单纯是一个终结性评价, 而应该是一种形成性评价, 开放式指标有利于激发评价主体 ( 特别是学生) 的评价兴趣, 更有利于被评价者的教学水平提升。

2.4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

量化指标有利于准确描述教学实践活动的客观状态, 排除评价者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 但对课程、授课教师及教学活动总体上的、模糊的、定性的判断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也要设置一定的定性指标。同时, 两个类型的评价指标都要有明确的内涵和统计计算分析方法。

2.5通用性与特色性相结合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设置一部分通用性指标, 用于考察教师的教学态度等教师基本素质与能力; 又要设置一部分具有实践课程独特性特点的特色性指标。

3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3.1问卷设计与指标的确定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确定教学评价系统中的指标是公认的方式之一。在问卷调查中, 指标就是在问卷中所设计的由被调查者所一一回答的问题, 这些问题涵盖指标本身和指标的权重。通过文献检索、调查分析、经验总结等方式初步筛选评价指标, 设计 “预测性问卷”, 发放问卷进行预试。

3.2专家咨询及结果分析

调研后对发放的问卷进行回收, 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学的处理与分析, 我们应用SPSS和Matlab对数据的可信度、结构效度和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对于个别指标的修正采用了特尔斐方法进行专家咨询, 经过专家咨询和数据分析确定了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3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将一级指标设计为 “教师素质”、 “教学实施”、 “教学效果”、 “总体评价”四个方面, 权重分别为17% 、45% 、18% 和20% 。前三个一级指标均设置封闭式问题, 便于评价者填写问卷, 也利于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单独设立开放式问题 “总体评价”, 便于获取评价者对评价课程及课堂教学行为的整体印象进行定性分析。构建指标体系见下表。

4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建议

4.1评价内容的职业化

与传统理论教学以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为主旨不同, 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核心。在考核中, 应该减弱对考勤、复习、讲授等教学环节完整性的评价, 而加强对以企业技术标准为参考系的实践技能提升情况的评价, 加强对以企业生产管理制度为参考系的实训秩序评价。

4.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常规的教学评价主体往往包括学生、教学管理部门 ( 院系、督导) 、同行教师三个主要评价主体, 实践教学更强调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提升, 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强调学生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意识, 因此, 评价主体应该融入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能手。

4.3评价指标的信度和效度验证

为了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 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调查内容应该在被调查者的认知和经验范畴内; 二是使用的语言明确具体, 不要过于抽象。效度用于衡量评价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的程度, 在指标体系确定之前, 应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Z].

廉政评估指标体系 篇5

一、构建科学的的目标和意义

构建的目标。构建的总目标是,通过筛选准确反映反腐倡廉的客观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把群众的主观感受和工作的客观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对反腐倡廉状况进行动态监控和评价,对反腐败斗争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正确反映腐败现状。通过对公职人员贪污、腐败、渎职案件的举报、投诉、立案查处等客观信息和群众对上述现象的认知、对反腐倡廉的评价等主观测量加以综合,真实反映反腐倡廉现状。二是客观评估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治和纠风等反腐倡廉举措的实际效果。综合运用定点监测、抽样调查、案例分析等手段,多角度综合分析,为科学防范提出对策建议。三是合理预测反腐趋势。在对数据资料和案例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腐败现象进行类型归纳,评估、定位反腐倡廉现实形势,进而提出有效的政策性建议。

构建的意义。科学评估反腐倡廉形势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前提。构建科学的,有利于分析研究反腐倡廉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薄弱环节,客观把握反腐倡廉形势,保证舆 论导向的正确性,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信念。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将对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产生积极影响。

二、构建科学的的总体要求

构建应以“科学评估”为出发点,把握好四个总体要求。

夯实评估工作基础。一是思想基础,主要包括全社会反腐倡廉的舆论氛围和党委的重视程度,其中党委的重视程度至关重要。现行体制下,党委的重视是一种号召力和推动力,是反腐倡廉评估工作科学性和客观真实性的重要保证。如果党委不重视或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跟不上,评估工作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二是群众基础。主要指民众对党务政务的知情权、监督权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反腐倡廉状况评估中,群众评估的比重相当大。三是技术基础。主要指纪检监察、统计等部门是否具备了反腐倡廉评估信息的采集、储备和处理能力,并形成了日常工作机制。

遵循顶层设计原则。构建的政治性、政策性、理论性很强,宏观把握和实际操作要求高,需要调动全社会优势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和操作。这一切离不开顶层设计。当然,顶层设计是一种整体而系统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和相对独立性。如果把全党全国作为一个系统,中央的指导意见就是全党全国的顶层设计;把省、市、县分别看作一个系统,各省、市、县、乡镇也应有自己的顶层设计。在不同层次的顶层设计里,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反腐倡廉评估工作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统筹起来进行考虑,既有对上一级顶层设计精神的贯彻落实,更有结合本地实际的通盘谋划。

制定适当的评估标准。在判断反腐倡廉的形势上,必须用相应的标准进行衡量。这个标准必须能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各阶层意愿。

保证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改革需要听取不同方面的声音,评估反腐倡廉形势的主体也必须是多元的。既要有来自党政机关的评价,也要有来自人民群众和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价。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认真分析反腐倡廉的形势,不断探索反腐倡廉新思路、新办法和新举措,使反腐倡廉建设适应时代要求、顺应人民期待、体现科学精神。这种评价固然分量很重,但属于“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评价方式,执行再好也不可能体现事实全貌。而作为党委、政府本应作为被评判的对象,于是,就需要来自人民群众的评判。江西省今年就引入了社会评价,借助第三方机构和人民群众来评价各地的党风廉政工作的开展情况。

三、构建反腐倡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新指标 新体系 新价值 篇6

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广告协会电视分会等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高层领导,权威媒介研究专家,中央级、省级、境外媒体高层领导及总编室、广告部、覆盖办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国际4A广告公司及著名广告投放企业高层决策者,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公司领导、知名视频网站领导、电视购物频道及行业媒体记者代表共计400余人出席了大会。会议发布了中国媒介传播市场最及时、前沿的受众研究数据与成果;并对2012年中国各级电视频道最新覆盖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解读;还发布2012年上星电视频道网络传播监测数据、媒体传播效果与营销价值研究成果等。此次会议还借此东风启动“新指标新体系新价值”系列联合研究项目。

在当今媒介信息传播技术与传播渠道如此丰富多元的市场环境下,传统受众已从被动接受信息逐渐蜕变为主动选择媒介信息。顺应市场和受众信息消费行为的变化,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日益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将打破媒体界限,迎来一个信息自由共享、交流互动的全媒体时代。如何实现“Anytime;Anywhere;Anyway”的信息传播和多元化服务,满足“用户”的良好体验,目前业界各方机构和同仁都在积极探索与实践。

实践体系指标 篇7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已成为每一所高职院校的重要课题[1]。明晰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构建适应于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已刻不容缓。

1 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分析及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教学特点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遴选的基础,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具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元性特点;人才培养角度的“双证书”职业性特点;师资队伍的“双师型”实践性特点;教学方法的“教、学、做”一体实训性特点。

2)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可以改变实验、实训、实习被当成附属品、处于从属和次要教学地位的现状, 有利于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为企业输送大批优质技能型人才;有利于高职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更加重视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实践教学工作, 提升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 塑造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教学的良好声誉。

2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的核心内容。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得科学与否, 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成败的关键所在。

2.1 评价指标的筛选: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筛选既要体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教学的特点, 又应区别于一般高校的理论教学质量评价, 体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教学评价的特色。本文结合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教学特点及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采用相关分析工具和多元统计法[2], 利用如图1所示的研究步骤构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称为“学评教、用评教”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它由五个一级指标和二十五个二级指标组成 (见表1) 。

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确定权重特别重要, 关系到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是否合理、公平、科学, 本文采用频数统计法来确定权重系数。

根据2.1、2.2建立的指标体系及各级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2.3、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将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实际实践教学质量测评之中, 才能体现体系的可应用性。本文以多级模糊多目标综合评价法[3]来进行某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通过建立多因素集、评语集、各级模糊评价矩阵并计算综合评价值得分数如表2所示:

即:等级分数矩阵G= (90, 80, 70, 50) , 即得到该教师实践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值.

我们对被测教师所授实践课程的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取测评问卷50份, 得其综合评价值为82分若以85~100分为优秀、75~84分为良好、60~74分为中等、0~59分为差作为评级标准, 则可以认定该教师该门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为良好。

3 结语

通过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应用说明该体系是可操作的,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问题, 对促进和提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相对复杂, , 对于评价结果应予以适当的性质分析, 不能一味追求量化评价, 对特殊个例应特殊分析防止“一刀切”式的评价挫伤少数“个性化”教师的教学热情。此外, 还应注意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 以便被测评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摘要: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质量的好坏决定着高职教育的成败。本文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视角出发, 应用多元统计法、频数统计法构建了符合高职院校需要的、为企业所接受的科学、公正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指标体系的合理性、适用性作了验证。该评价指标体系必将对高职院校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频数统计法,多元统计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参考文献

[1]刘志民、李俊龙、杨友国、余梅芳.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8) :53~57.

[2]王春媛、胡旺.基于B/S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25~28.

实践体系指标 篇8

双语教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已在高职院校普遍推开,并力图成为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有效载体。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积极开展中外合作项目的同时,更注重国外优质课程体系的对接和双语教学实践。以北京市为例,共有29所高职院校,其中16所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多为经管类专业,并在专业核心课程上实施双语教学。在逐步推进双语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双语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明显区别,如何更有效地对双语教学进行管理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各院校基本还是套用传统教学的评价指标来管理双语教学,这就导致教师团队和教学管理部门难以获得对双语教学课程的准确评价信息,难以有效地指导双语课程建设和提升双语教学质量。很多一线教师也对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双语教学感到困惑。鉴于此,本课题将立足于双语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发挥评价指标对实际教学的导向性作用,引导教师更加合理、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教学管理部门也能够获取来自于教学一线的有价值信息,实现对双语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以往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显示,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在认知能力、智力和能力发展方面均比普通学生有显著提升;学生在双语课堂上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动机更强烈。但双语教学的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影响双语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课程定位、教师素质、学生特征、教学方法、教材、语言环境、管理体系等都是影响双语教学的重要因素。

国外开展双语教育的历史较早,对双语教育评价的研究也相对较早。国外一般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双语教育预期评价、双语教育过程评价和双语教育结果评价三个环节对双语教育进行评价。美国双语教育家Buggs认为双语教育评价内容主要应该涉及五个方面,即:对学生双语技能与各科学业成绩的评价;对学生的性向评价;对双语教师的评价;对影响双语教育结果的各种社会因素的评价;对双语教育计划本身的评价。

国内对双语教学评价研究相对较少,在已有的文献中,大多为一线的双语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介绍某一门学科或某一门课程的评价方法。关于双语教学评价指标的研究,一般都涉及到对双语教学的实施条件、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质量评价指标构建所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指标体系构建多以两级指标为主。

3. 研究内容

从已有研究和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双语教学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这与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对双语教学的标准与要求缺乏准确认识有很大关联,因此更难以实现对双语教学课程的评价和质量监控。本课题将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有步骤地探索和实践,在总结前期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双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教师更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促进教务和督导部门更合理地管理双语教学,进而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与管理水平。

4. 研究方法

主要以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为主。

文献研究法:分析目前关于双语教学质量评价的论文与著作,拓展研究思路,奠定理论基础;

访谈法:分别对教学研究专家、双语教学一线教师、相关院校教学管理与督导人员、我院在读学生及赴加拿大的留学生等进行专题访谈,聚焦研究问题,收集反馈信息与建议;

案例研究法:对相关院校进行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增强实施可行性。

5. 研究实施与分析

课题组面向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中接受双语教学的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33份,有效应答率100%。

调查方法为参照相关文献和师生访谈结果自主设计调查问卷表,遵循自愿原则进行匿名答卷,调查表统一发放与回收。调查内容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基本情况,包括性别、专业、年级。(2)对双语教学的总体评价,包括双语教学是否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否有帮助,是否有助于提高英语水平,是否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接受双语教学,是否愿意继续选择双语教学,等10个问题。(3)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灵活,专业知识功底是否能够满足学习的需要,英文发音是否清楚,英文表达是否准确,讲述是否口齿清楚,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10个问题。(4)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是否丰富,观点是否新颖,教学案例是否设计合理,等5个问题。(5)对所用教材的评价,包括教材内容是否合理,习题难度是否合理,英文阅读是否有难度,等4个问题。(6)对教学方式的评价,包括英文板书是否可以接受,中英文讲解比例是否恰当,授课速度是否合理,课前是否发放讲义或专业词汇表,课件是否有吸引力,你可以接受的中英文讲解比例是什么,等11个问题。(7)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评价,包括你的英语基础是否能够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你对于双语教学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你是否主动查阅英文生词,你是否具备良好的英语思维能力,等7个问题。

研究发现,学生对双语教学这一模式是认同的,且愿意接受双语教学,对在双语课堂上能够锻炼英语职业能力持肯定和积极的态度。如54.2%的学生表示愿意继续选择双语教学的课程,51.7%的学生表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接受双语教学,49.2%的学生表示认同双语教学模式。

从对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来看,按照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依次为:教师能力、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所用教材、学生能力。由于本次调查中,学生能力的设计主要是学生本人对自己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英语基础的评价,未通过客观标准予以检验,存在学生自我评价较高、教师评价较低的现状,故学生能力因素侧重表现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而非完全指英语能力。

对调查结果进行梳理与分析后,所得出的结果如下。

(1)学生的性别、专业和年级差异,对双语教学效果不产生显著性影响。

(2)影响双语教学质量评价的因素,共分为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

综合以上各项二级指标,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课题组认为,对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产生最显著影响的是以下五项:教材内容是否合理;教师英文讲解是否清楚;授课过程中配合使用英文板书;教学内容是否丰富;知识理论体系是否完整。

(3)关于中英文讲解比例。

在学生可接受的中英文讲解比例中,倾向1:1的学生比例最高。总体来看,偏重英文讲解更符合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预期。

6. 研究结论

实践体系指标 篇9

1 设计临床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途径

通过网络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的课程教学评价的资料,学习了相关的教育教学评价理论,针对医学教育的学科之间逻辑性强、知识量大、临床教师更换频繁等特点,在总结多年开展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临床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特尔斐法(Delphi method)即专家咨询法,挑选了学校医学教育教学专家、学院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教学管理人员和部分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临床教学教师进行三轮咨询,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正,为保证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准确性、可操作性,最后几经修改形成试用稿。

2 临床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临床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目标在于帮助教研室客观地认识课程教学质量现状,肯定成绩,加强薄弱环节,明确发展与提高的方向,推动课程建设。它用于授课结束后对一门临床课程授课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学院领导、教学管理部门了解课程教师授课质量的总体水平提供了一种较为简便的办法。临床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是由诸多评估要素构成,选定的评估要素贯穿高等中医院校临床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概括中医临床课程教学质量真实属性。同时遵循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所必须遵循的科学性、导向性、激励性、可操作性原则[2],紧紧围绕提高临床课程教学质量和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目的作为设计临床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依据。从直接影响临床课程教学质量规律性方面出发,体现临床课程授课特点,对原有的临床课程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2.1 增加对临床课程各个主要教学环节的综合评价

临床课程课堂教学包括“教材的选择、课程理论讲授、课堂的病例讨论、实验或见习等实践性教学、作业训练和成绩考核”等五个主要教学环节。

理论性教学。临床课程讲授大部分是在课堂进行的,参与临床课程课堂教学的临床教师人数较多,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同的驾驭理解教材教学内容的水平,这就要求教研室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遵循医学知识的逻辑性,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课时分配,加强教研室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统一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研究教学方法,从而使得理论教学具有系统性、连贯性。

实践性教学。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到了临床课程,一般是先理论后或开展临床模拟实验,或分系统分组病例讨论,或课间临床见习,或临床基本技能实训等,充分体现临床课程的特点“讲练结合”、“理论联系临床实践”,这就要求“实验、见习、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组织良好,安排合理。这一评估标准引导教师加大临床实践环节教学的比例,重视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保证较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成绩考核。教师评定学生课程学习成绩时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学生的考核成绩应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比如论文、作业、课堂讨论、测验、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真实水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当前我院临床课程单纯的作业训练非常少,基本都纳入成绩考核范围中,所以合并进行评价。

教材的选择。选用的教材是否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选用教材的质量是我院学生一直关心的、建议较多的一项内容,如今医学知识发展迅猛,医学教材出版层出不穷,质量参差不齐,从学生的直接感受评价好坏,对教研室选用教材也是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2.2 优化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临床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临床课程内容讲授要准确无误,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充实饱满,反映新进展。首先,医学发展迅速,分科越来越细,临床课程内容繁多,知识量大,教师不可能把每个问题都仔细讲解,只有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梳理,概念交代清楚,突出重点,讲清难点,结合典型的临床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否则,照本宣科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虽然医学教材近几年再版更新较快,但仍跟不上科学和社会发展,这就使得学生难于从教材中获得学科前沿知识。因此把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并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或临床经验体会更新授课内容,及时传授给学生是必要的。

教学态度。由于临床课程都是由临床医生担任教学,临床教师肩负着医疗与育人的双重职能,但由于他们的付出与报酬不成正比,加上繁忙的临床工作,精力有限,导致部分临床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积极性不高,教学意识相对淡薄,甚至有的教师还把临床教学,培养人才的重任认为是一种负担。因而,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其教学态度。

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教师思想观念转变与更新是教师教学改革的先导。从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向知识传授和探索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重视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为目的教学方法改革,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精神的研究教学型理念的转变与更新,是本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修改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贯穿起来学习,启发学生建立中医临床辨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交流互动,为学生提供自由提问、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实施知识、能力、素质一体的素质教育。

总之,评价指标中既包括了学生对课程教学各个主要环节的总体评价,又包括了教师授课的具体评价以及评估表的“意见和建议栏”,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强调标准化的封闭式问卷与开放性问题结合。

3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分析

从各项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评价指标的设计具有客观性和导向性。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情况都有较全面深刻的了解,学生参与评教有利于师生沟通,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学生问卷及其评价指标的设计是否客观、合理与科学显得尤为重要。评价指标的设计是否客观,可以从评估结果是否能如实反映出课程教学过程的真实情况来判断[3]。本学期期末我院共对不同班种38门临床课程进行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与学生对教师授课情况的评价及专家、同行对教师授课情况的评价基本是一致的,反映目前从各方面多种渠道得来的信息是比较吻合的。学生问卷的评价指标显示了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评估指标的设计是比较客观的,反映的问题是比较真实、可信的。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实验、见习、讨论”等实践性教学,多种考核方式,对选用的教材的满意程度,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等项目的评估得分相对较低,是目前临床学院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我院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在评估指标中对“教材建设,提高实践性教学比例和教学质量,考核的多样化,师生交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可操作的规范要求,对教师的课程教学有明显的引导作用,也有利于教研室清楚地了解教学情况和水平,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找准方向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

从课程的三部分得分情况对比可以看出,评价指标的设计具有科学性。评价指标的设计是否科学对整个评价活动有重要影响。我们将临床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分为三部分:一是学生对五个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这属于较粗的具体指标;二是学生对教师授课情况各个项目的整体评价,这是细化了的具体指标;三是学生对整门课程的总体满意程度的认可,这是比较抽象的指标。从评价结果知道,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优良率为86.75%,对课程教学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评价的优良率为77.21%,对教师授课质量的整体评价的优良率为83.14%,这三部分的评分趋势是一致的,尤其是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的细化评价和学生对整门课程总体满意程度基本是相同的,同时也提示管理课程教学质量有待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力度引导和监督,这样的评估指标的设计是科学的,能够比较全面、完整地评价该门课程教学情况。

总之,通过临床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一方面能为学院进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另一方面能为教研室或教师具体改进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指导教研室或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励教师更好地发挥潜力,达到帮助教师提高与发展的目的,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临床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对临床课程教学质量进行客观、有效地评价,对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推动教研室工作和提高教师教学意识都起着积极作用。文章主要介绍设计临床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途径、构建思路、以及通过实际应用,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客观性、科学性、导向性。

关键词:临床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饶叶俊,周鸿.军队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内容的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0(5):49-51.

[2]王玉琢,吕绍南,刘烽杰.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100-101.

实践体系指标 篇10

高职教育实践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

评价指标就是根据一定的评价目标确定的、能反映评价对象某方面本质特征的具体评价条目。指标是具体的、可测量的, 是目标的观测点, 通过对客体的实际观察可以获得明确结论。

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不同级别的评价指标按照评价对象本身逻辑结构形成的有机整体, 是衡量教育评价对象发展水平或状态的量标系统, 在教育评价方面处于核心地位。评价指标体系是系统化的、具有紧密联系的、反映评价对象整体的指标集合, 它由评价指标、指标分值和评价标准构成。

(二) 高职教育实践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高职教育实践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进行实践教学管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我们通过对实践教学的分析调研, 结合各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评价要素, 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指标尽量定量化, 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 使实践教学评价指标形成系统, 成为体系。高职教育实践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以下特征:

导向性即评价体系对被评价者具有指导方向的作用。评价指标是由评价目标分解出来的, 是评价者对被评对象所作的社会价值判断, 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的。这些评价目标、指标、标准及其权重, 对被评价者来说起着指挥棒的作用, 引导实践教学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可测性即评价指标中的末级指标要用可操作化的语言加以界定, 它所规定的内容可以直接测量, 可以用它来收集原始数据、资料等信息, 以获得明确的结论。如分解出来的二级指标还不能直接观测和观察, 就不能作为末级指标, 还必须继续进行分解。

可比性即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必须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共同属性, 而不是反映个别客体的属性, 这样才能对测试结果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 正确判断被评院校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整体性指标体系必须是一个完整协调的系统, 它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 是对实践教学各阶段进行全方位观测, 是学校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全体教职工、企业专家、实习主管部门都必须参与的评价活动。

高职教育实践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是以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为依据, 这些评价标准多侧重于对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 而缺少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 因而缺乏对实践课堂教学更为具体的指导。国内众多学者对实践教学评价的现状、环节和评价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同时指出存在以下问题: (1) 评价体系尚未系统化。目前, 高职教育评价方法较多, 而对实践教学的监控和评价普遍缺乏, 企业参与的实践教学评价则更少, 缺乏高职特色。 (2) 评价指标不明确。评价指标多侧重于教师教学内涵、评价制度和教学评价方法的研究, 但没有深入系统地探讨实践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3) 运行机制不完善, 监控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第一, 缺乏企业对实践课堂教学的评价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反馈;第二, 对教学监控和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跟踪反馈, 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 (4) 没有形成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元评价有效共同体。评价主体不应局限于学生、教师、督导人员、管理人员, 还应包括企业专家、实习主管部门等。 (5) 缺乏全员参与和系统管理。评价常局限于传统的方式方法, 如常规检查、教学督导、学生评价、领导听课、师生座谈会等, 规范化管理不够。

高职院校实践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运用

2003年, 我院由一所从成人高校转制成高职院校, 是广东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 现有在校生两万多人。当前, 企业迫切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 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综合素养, 一直是我院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在经历转制和2008年教育部评估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示范院校建设, 我院由教务处牵头, 参照《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 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 构建院 (系) 教学管理状态考评指标体系。各二级院 (系) 以此为指导,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对各自的实践教学形成了一套评价体系, 根本目的在于建立起自我评估、自我约束、自我监控的机制, 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一) 实践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

为保证实践教学指标体系能全面地反映实践过程, 我们根据科学性、可测性及可行性等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按实践教学不同类型, 分阶段地进行指标分解。

首先, 我们要清楚实践课堂教学内容中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形式的内涵及特点。按实践教学内容, 高职实践课堂教学可分为实验、实习及实训, 它们是分别基于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要求而设置的不同的实践教学阶段, 是三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形式。 (1) 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胜任岗位 (群) 的基本能力, 如基本运算能力、计算机操作与使用能力、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使用能力、识图与制图能力等, 教学地点主要在实验室 (校内) ; (2) 实习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胜任岗位 (群) 的专业能力, 是与某专业相联系的能力, 如电类专业的学生除基本能力外, 还应具有电子产品辅助开发能力、电子产品单元设计能力、电子产品使用与维护能力等, 教学地点主要在实习基地 (校内、校外) ; (3) 实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胜任岗位群的职业能力, 通常是指学生毕业后在岗位上从事工作直接需要的能力与技能, 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 教学地点主要在实训基地 (校内、校外) 。

(二) 实践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实践课堂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我们以实践课堂教学准备情况、实践课堂教学现场情况、实践课堂教学完成情况等作为一级指标, 下设13个二级指标和39个观测点, 并确定各级指标和观测点的分值, 进行量化, 确保评价具体并落到实处。实践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上述实践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总分共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其中优秀 (85分以上) 、良好 (70~84分) 、合格 (60~69分) 、不合格 (59以下) 。

(三) 实践教学课堂评价体系的具体实施办法

为体现评价体系的整体性, 保证从不同角度对实践教学进行全面评价, 我们首先成立了由有关领导、管理人员、专家、教师、学生和对企业熟悉的一线技术骨干等组成的评价小组, 按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3个一级指标分时间段进行全过程评价。每个一级指标评价结束后, 要对相关信息作好总结、分析, 并及时反馈给被评价教师和专业负责人, 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 找出问题与不足, 提出改进工作的方法与措施。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 对实践课堂教学准备情况进行评价时, 主要对被抽查教师以说课的方式进行方案检查。由被抽查教师展示教学文件、讲述实践性教学方案及其实施过程和实践性教学考核办法, 评价人员查看该课程的教学文件, 并对授课教师提出该课程改进教学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并督促实践性教学文件进一步完善。

第二, 对实践课堂现场教学情况进行评价时, 主要是统一安排检查人员以听课、观课的方式分别到各专业被抽查的实践教学现场, 检查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情况以及实践性教学方案执行情况, 目的是总结经验、推广先进、提出改进意见。此外, 对上得好的实践课由专家推荐, 学院组织进行公开课示范。

第三, 对实践课堂教学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时, 主要是检查人员以查阅文档和实训作品等方式, 检查学生实践性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教学效果, 并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评价,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在上述评价、反馈、改进工作完成后, 每学期要对该学期的评价工作做好总结, 在新学期按改进后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学院再组织检查人员定期进行评价, 并在每学期、每学年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档案进行整理, 做到分门别类、整理归档, 确保材料的完整性, 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确保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 促进我院实践课堂教学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C].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2]俞仲文, 刘守义, 朱方来, 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董江红.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 篇11

一、常州“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图景设计的“导航仪”

智慧城市的理念、布局、建设是“有规划的社会变迁”过程,刻写的是政府、企业、组织和公民“全面互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的新模式。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的“量化版”,它对城市的布局、重点、层次、结构、空间、流程、特色等都有导向性的意义。目前,全球应用层面的智慧城市评估体系主要有:欧盟中等规模城市智慧排名指标、IBM智慧城市评价标准、上海浦东新区智慧城市指标体系2.0、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南京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台湾绩效指标等,这些指标对本城市以及其他智慧城市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先驱”角色和“导航”价值。

(二)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发展样态的“度量衡”

智慧城市是由城市各个组成要件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反映的是一个城市体态结构与功能的运行质量和水平。基于不同的视角和层级,智慧城市呈现为不同的城市空间和城市意象,因而,测量的指标和维度不尽一致,如IBM认为“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侧重于现代科学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感知和运用;欧洲中等规模智慧城市从“智慧人群、智慧经济、智慧治理、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6个层面、31项二级指标来测量;国际智慧社区论坛(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n)把“宽带连接、知识型劳动力、创新、数字融合、社区营销与宣传”作为评价智慧城市的标尺;智慧南京走的是“智慧服务、智慧产业、智慧政府、智慧人文”的发展战略,因此,不管“智慧”邂逅“城市”耦合成怎样的面貌和样态,都需要指标体系来度量、细化和修正。

(三)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纵横比较的“方位器”

目前,智慧城市的推进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市场主导型,即市场和企业对智慧资源的研发、推广和运用享有支配权,而政府只是协调者、协作者,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美国和西欧;二是政府主导型,即政府是智慧城市构建的主要推动力量,从规划、配置到实施都由政府主治,如上海、北京、深圳、常州等;三是市场+政府型,即把市场、企业的科技力量与政府的规制力量有机衔接起来,共同推进城市的智慧化治理,如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各具千秋,这些根植于民族、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更能反映城市治理变革和进步的个性,而与之相契合的指标体系就是智慧城市“胎动成型”的方位器,其理念与图景、机制与体制、路径与战略、规模与层次、重点与布局都洋溢着自身的特色、定格自身的方位。

二、常州“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这是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最基本原则,要保证指标体系配置的科学性:首先,明确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既要论证理论预设的合理性、可行性,又要根据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发展和创新,对智慧城市的丰富内涵、框架构成、基本特征、目标愿景、层次结构、发展动态、规律趋向等有科学认知和全面测量;其次,指标的名称、内涵、口径、范围、适用要有精准的界定和目标导向,指标选择与层次划分要合乎自然逻辑和标准尺度,不能有内容重复、标准不一、越界划分、顺序混乱等错误。

(二)系统性原则

智慧城市是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因此,指标体系应遵循系统性构建原则,把相关领域纳入系统整体,正确调适和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基层与政府、行动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信息量得到充分反映,体现指标群的独立和完善,从各个角度、不同层次彰显被评价对象的特征和实态,而且还要体现对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在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指标选取、分值赋权上,要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注重各个部分、要素的关联,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三)导向性原则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全面反映智慧基础设施、智慧规划、智慧人群、智慧政务、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智慧家居、智慧意象、智慧生态等方面的内容,从发展的视角集中展示了智慧城市的最新理念、未来愿景、建设目标、内在逻辑、架框体系、感知能力等核心要素,必须具备强大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力量,能起到指导和牵引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预测智慧城市趋向、推动智慧城市提升的作用。

(四)可操作性原则

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一项理论研究课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工具,要充分利用其进行实践分析,对现有的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进行评价,这才是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因此,指标体系的拟设计要充分考虑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一,数据获取的简易性和精确性;其二,数据的可综合性和可分解性;其三,经济成本的低廉性和可承受性;其四,测量手段和工具的明细化和量态化。

(五)可比性与发展性原则

可比性是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实际操作中的重要环节,它决定着评价结果的公信力。所以,选用指标时必须注重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保证指标体系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上的比较优势和鉴别品质,同时在指标选取上注重把不可比要素转化成可比要素,并尽量与国际通用的指标相统一,以提高智慧城市评价的国际性。同时,适应区域和区段的特殊性,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有其特色和个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和赋权也应相应变动、修正和发展。

三、常州“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1.Smart模型理论。此模型由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智慧城市评价咨询中心设计,通过以下五要素为内涵展开:Service(服务);Management(管理);Application(应用);Resource(资源);Technology(技术),依托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政务、企业、组织和个人之间的深度感知和高效协同。

nlc202309051531

2.城市演化理论。其代表人物主要为伊利尔·沙里宁和黑川纪章,此理论从城市生命体和城市生态学出发,认为城市的各要素、部分,如设施、物流、资金、信息、人群、服务等是共生关系[1],具有紧密的“功能性关联”,它们之间有机演化、互动协同、战略联接,共同推动城市从物理城市向空间城市的递升。

3.城市系统工程理论。该理论主要从系统工程论的视角,把城市大系统分解为若干高度联系的次系统,城市规划、景观、水电气资源、建筑、交通、排污、绿化等,以“时空观为理念,城市与发展为主题,城市系统、城市逻辑与城市制度为维度,发展阶段、发展规律、发展战略与发展调控为问题”[2]。

4.数字城市。数字城市是表征城市信息化的新形态,其代表人物有沃尔曼、卡斯泰尔、布互索等,他们从信息空间(I-space)的角度,构建和论证数字城市交互的海量性和虚拟性,认为人类的未来栖身之地不在“钢筋混凝土构造的现实城市中,而是在数字化组建的‘软城市’(Soft Urban)里”[3]。

5.网络拓扑理论。即城市空间中“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段落、距离”[4],构成网络拓扑的空间结构,其主要特性为定向性和路径连通性。

6.城市意象理论。该理论由凯文·林奇创立,他认为,城市意象由路径、边界、节点、地区和标志五个元素构成[5],意象是观察者的主观感知,具有很强的审美性。

(二)现实依据

常州市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如《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2-2016)》、《常州市“智慧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有力指导了智慧城市的发展。

第一,国民经济各领域信息化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建成了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常州名优农产品营销信息系统等一大批为农服务信息系统。互联网宽带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的通达。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工业经济各个领域,全市建成了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2 个、示范(试点)企业77 家,产业服务示范园3家。

第二,电子政务促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合一”网络平台,实现了行政权力运行、法制监督、行政监察三大功能的全覆盖。“金审”、“金财”、“金税”等“金”字工程的建设推进了政务系统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等项目初步建成运行。

第三,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水平获得较大提升。社会保障市民卡已初步推广,逐步开始发挥服务公众的载体功能。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运行。建成城乡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系统投入运行,实现110、119、120、122 的应急联动。

第四,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末,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是“十五”期末的3.6倍,太阳能光伏、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优势产品群的市场竞争力得到较大提高。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01.38 亿元,是“十五”期末的10.5倍。

第五,以集约化为特色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通信网络基本实现了宽带化、数字化和广覆盖。信息通信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字电视、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服务基本实现按需接入,生活信息化主要指标在全省领先。

第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成。市电子政务安全体系逐步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协调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安全产业有所发展,涌现出一批从事企业、机关、公共机构信息安全保障的专业企业。

四、常州“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从智慧城市的系统性出发,构建智慧城市“智慧资源”、“智慧动能”与“智慧精神”三维一体的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之下创设二级指标,并赋予5%的权重,彰显智慧城市建设的一般性与特色性,蕴含智慧城市构建的物质性与人文性,催生智慧城市发展的丰富性与国际性,进而实现常州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化。

三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智慧资源、智慧动能和智慧精神,相对应的二级指标分别是:智慧法律政策制度体系、智慧化基础设施与资金保障、信息化网络化物联化覆盖率、智慧产业集聚与发展、智慧组织和智慧人群、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居、智慧生态与可持续城市化;电子政务与高效政府、智慧治理与协同服务能力、智慧安全与智慧城管、智慧优质民生保障、智慧发展与推动能力、智慧生活便捷性、智慧救济与法治回应力;智慧城市安全感认同感和幸福感、智慧创新创意能力、智慧智力资源潜能、智慧人文底蕴与软项目发展、智慧城市意象与个性化、智慧城市品牌文化体育卫生等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日]黑川纪章.共生城市[J].建筑学报,2004(1):7-12.

[2]寇晓东,薛惠锋.城市系统工程的理论框架探讨[J].中国会议,2004(6):380-382

[3]徐静,陈秀万.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智慧城市模型构建[J].科技导报,2013(8):5.

[4][瑞士]弗朗茨.奥斯瓦德等.网络城市[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37.

[5]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

(责任编辑:李利)

实践体系指标 篇12

关键词:新建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实验室评估体系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 我国教育层次和类型不断多样化, 本科教育除了原来的老牌本科院校外, 还新增了许多应用性本科院校, 此类院校承担起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任务, 培养地方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应增强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的能力,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 实践环节的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极其重要。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平台和载体, 实验室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为了加强高校实验教学工作, 逐步提高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探索并逐步健全完善适合本校特色的实验室评估体系, 既是学校自我评估的需要, 也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

一、当前实验室评估存在的问题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升本时间短, 校内实验室评估没有形成一个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评估体系, 或者说评估体系没有呈现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开展实验室评估活动中, 往往采用一些通用的评估指标体系, 此类一般是将高校实验室相关、主要的、共同的条件进行汇总, 没有考虑新建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培养要求。因此, 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有必要构建一个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实验室评估体系。

二、建立合理的实验室评估体系的意义

1.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建立合理的实验室评估体系, 可以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深化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与实验手段的改革, 促使综合性、设计性、创新型实验项目在实验中的比重逐步放大, 进而形成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使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2.有利于实验室的规范管理和教学实验条件的改善。通过建立合理的实验室评估体系并开展评估, 充分发挥校、院 (部、中心) 两级实验教学管理职能的作用, 加强学校对院 (部、中心) 实验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 促进实验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可以促进实验教学条件的改善, 使实验室在设备、环境等方面得到较好的改善, 促进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提高并更好的发挥作用。

3.有利于实验教学过程的优化。建立合理的实验室评估体系并开展评估, 有利于及时发现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技术等方法加以纠正, 有利于优化实验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有利于促进实验室的开放和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提高。根据教育部合格评估的要求, 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购置了大量的新型的实验仪器设备, 但是如何将这些仪器设备实现最大限度的开放和利用是摆上日程的重要问题。若在实验室评估体系中强调实验室开放使学生在完成实验教学计划的同时, 能够自主学习新的实验项目, 可使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 为其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同时也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

三、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安阳工学院2014年进行的实验室评估是以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方案为指导, 制定了较为符合我校目前实际的《实验 (训) 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主要从实验室的体制与管理、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实验队伍、环境与安全、规章制度6项一级指标, 33个二级指标, 10个重点项目进行了考察 (另外增加了校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建设) 。本次评估不设等级, 以查找问题为主, 促进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提高, 促进实验室的进一步开放,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 检查实验教学效果, 健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四、提高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的建议

实验室评估体系是实验室工作规范化的指南, 对实验室建设的导向作用明显, 实验室评估只是促进实验室建设的手段而非目的。倡导建立实验室评估的长效机制, 从我校通过对校内的58个综合实验室进行的校内评估的结果, 针对评估体系的一级指标,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理顺管理体制, 健全管理机构。实验室的建立必须经过学校正式批准或认可, 实验室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设备共享程度高;有中长期建设规划, 发展目标明确, 有可操作性, 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有整套实验室开放制度和管理办法, 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时间长, 覆盖面广, 使学生在完成实验教学计划的同时, 能够自主学习新的实验项目和内容, 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

2.重视实验教学, 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 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要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要紧紧围绕实验室建设的长期目标, 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 不断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 逐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

3.加强仪器设备管理, 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随着教育部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合格评估的开展, 极大地推动了该类院校对仪器设备的投资。近年来,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用仪器设备的更新率很高。因此, 在评估指标体系中, 更应强调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大型精密仪器的技术档案管理及使用共享情况、实验设备的购置是否按计划执行等。另外, 注重仪器设备的自制研究, 鼓励自主设计研发各类实验仪器设备。

4.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提高实验人员素质。实验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学校应把加强实验室人员队伍的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梯队建设, 加强人才引进力度, 使实验队伍呈现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均较为合理的局面。学校可以招聘具有较高学历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实验技术人员, 并建立年度培训计划, 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学校应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 在进修、评奖评优、晋升职称以及具体待遇方面提高教师待遇。

5.优化实验教学环境, 创造良好教学条件。优化实验环境, 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 学校实验室应在日常管理中不断通过院系自查、学校检查等方法, 强化实验室的环境建设。

6.健全规章制度, 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规章制度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基本要求, 学校在重视实验室硬件建设的同时, 必须重视实验室的软件建设, 要及时修订仪器设备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邢根溪, 潘蕾, 马升灯.实验室综合效益考评办法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5) :110-114.

上一篇:细长轴加工下一篇:移动购物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