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指标体系(共9篇)
配置指标体系 篇1
0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人口激增, 使得城市交通日益拥挤, 城市道路建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市政道路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包括城市地区以及从属于城市的乡镇地区范围内的高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四个类别, 可以为居民的生活和出行提供便利, 是衡量一个城市精神内涵和外在形象的重要指标, 也是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因此, 需要加强道路养护工作, 切实保证市政道路的质量和安全。
1 市政道路养护的必要性
一方面, 城市交通自身的复杂性, 使得市政道路在施工过程中, 经常遇到相应的问题, 如路面厚度不达标、结构设计不合理、施工管理不严等, 使得道路的质量不合格, 容易出现严重的早期破坏;另一方面, 市政道路在建成后, 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 路面直接承受交通荷载和机动车轮胎的摩擦, 加上气候、水文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构成路面的结构材料逐渐老化破损, 严重影响道路的使用安全。尤其是城市中心交通流量大的地区, 市政道路的损坏频率十分夸张。如果不对其进行处理, 必然会影响道路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能, 阻碍城市的发展。因此, 对市政道路进行养护, 是十分必要的。
2 市政道路养护机械的配置原则
市政道路的养护, 具有以下几点要求:
(1) 坚持全面养护, 对路基、路面、桥涵、交通防护设施进行养护, 而不能仅仅针对破损点进行处理;
(2) 做到及时、快速、安全, 尽可能减少对于交通通行的影响;
(3) 护后路面平整、路容整洁。
因此, 在对市政道路养护机械进行配置时, 必须从养护要求出发, 坚持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1) 实用性
道路养护机械的选择, 必须结合需要养护的市政道路的实际特点进行, 坚持实用性和适应性, 充分考虑道路工程养护的标准和要求, 有针对性地短则养护机械的容量、数量和施工效率等, 既要避免工程机械功率过大造成的浪费, 也要避免出现机械自身的性能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的情况。
(2) 经济性
在市政道路养护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考虑养护的质量, 还必须充分考虑施工的成本, 要坚决避免成本过高的养护方案。因此, 在对养护机械进行选择时, 必须将机械的施工单价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通常情况下, 道路养护工程中机械的施工单价, 是机械的使用费用加上其折旧费用。市政道路的养护人员要结合这两点, 全面考虑养护工程的工程量和机械的损耗费用, 坚持经济性的原则, 以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施工效益。
(3) 通用性和专用性
通用性, 是指在选择养护机械时, 要注重机械的多用性, 做到一机多用, 从而可以从容应对不同的施工环境;专用性, 是指机械要具备专一的性能, 可以有效提高施工的效率和质量。通用性和专用性是矛盾而统一的关系, 只有在养护过程中相互协调, 相互配合, 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相比较而言, 专用性机械可以解决对施工质量要求较高或者存在特殊要求的道路养护工程, 切实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效率;而通用性机械则可以保障机械能够应对多样化的施工要求, 从而实现道路养护机械的优化配置。
(4) 安全性
安全性是道路养护施工的基本要素之一, 确保施工的安全, 是工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 在道路养护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得到充分地重视。因此, 在对养护机械进行选择时, 需要仔细衡量机械的安全性能, 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等。
3 市政道路养护机械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 城市道路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对于养护机械在数量、质量、功能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 当前道路养护机械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点:
(1) 大功率、多用途高效能, 通用性较强的道路养护机械;
(2) 机动性强, 作业速度快, 应用灵活, 便于运输的小型化养护机械;
(3) 操作简便, 安全环保, 可以隔音、防振、防尘、通风, 操纵台可自由变位、乘坐舒适的养护机械。
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对市政道路养护机械进行优化配置后, 还必须从多个角度, 对配置方案进行评价, 确保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4.1 经济性指标
经济性指标, 可以用来对养护机械配置方案在施工中的资源消耗进行分析和反映, 从而对施工的成本进行限制, 保证工程施工的经济性。通常情况下, 市政道路养护工程施工过程中, 都会根据不同分项工程的特点, 制定相应的经济性指标, 加强对于资源的管理和优化配置。养护机械的经济性指标包括:设备购置费用、设备初投资 (设备在使用过程不同阶段的投资之和) 、设备的年折旧费用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磨损、损耗费用) 、设备使用费用 (操作人员的工资以及燃油费) 等。
4.2 技术性指标
技术性指标是指各种养护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达到的作业标准, 主要用来反映养护机械配置方案的技术特征, 分析配置方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对养护机械配置方案进行评价的技术性指标, 包括单位生产率 (关系机械设备的质量和生产能力) 、自动化程度 (关系设备的操作难度、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数量) 、可靠性 (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的频率以及维修难度) 。
4.3 协调性指标
协调性, 是指不同养护机械在进行道路养护作业时, 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关系着道路养护工程的施工速度和施工质量。从时间因素进行分析, 也就是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 养护机械的使用强度, 以及出现故障时, 排除故障所需要耗费的时间成本。
4.4 适应性指标
指养护机械对于不同环境和施工条件下的适应性。市政道路的养护工程面临着多样化的施工环境, 养护机械必须可以满足大部分施工条件, 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可以结合道路养护的质量标准、工作量、养护期间的气候条件以及现场实际情况, 对养护机械的适应性指标进行全面分析, 切实保证配置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4.5 环保性指标
环保性指标是指养护机械在使用过程中, 不能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或影响, 遵循绿色施工、环保施工的要求。主要包括机械的废气排放标准、噪音标准、震动标准等多个标准, 必须切实保证配置方案的环保性。
5 结语
总之, 市政道路的养护工程是十分重要的, 相关人员要对养护机械进行优化配置, 并结合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其进行分析, 确保市政道路养护施工的顺利进行。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带动了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政道路对于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针对市政道路养护机械的配置问题, 从多个角度也对其进行了优化, 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市政道路养护机械的合理配置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市政道路,养护机械,优化配置,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陈国军.市政道路养护机械合理配置与评价[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12 (12) :86-88.
[2]王样, 范文东.高速心路养护机械的配置与管理[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11, 28 (02) :59-62.
[3]支喜兰.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预防性养护对策研究[J].公路, 2009 (02) :75-76.
[4]李勇江.工程机械在新疆沙漠地区的使用与维护[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06 (08) :163-165.
配置指标体系 篇2
1)税收立法权、税收执法权和税收司法权分别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行使,税权的横向划分明确,形成了税收立法、税收执法与税收司法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并且地方拥有一定的税权。上述三种国外典型税权划分模式,无论是分权型、适度分权型还是高度集权型,都不同程度地赋予了地方一定的税权。税权的划分都以法律为准绳,减少因税权划分规定不明晰导致的税权划分扭曲的问题,这种税权划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既保障了地方税权的有效行使又起到了约束中央政府行为的目的。
2)强调中央税权的主体地位,同时约束地方税权。为了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威、保证中央政府目标的实现,无论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在税权划分上都强调中央税权的主体和控制地位、约束地方税权。即使是实行分权型税权划分的联邦制国家美国,联邦对州和地方以及州对地方的税权制约也相当严格,对单一制的日本和法国来说,对地方税权的约束更大。
3)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较为完善。为弥补地方税权弱势导致的税收收益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分配的不均衡,有效解决地方收入不足的问题,上述三国都通过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来增强地方财力。如美国实行有条件补助和无条件补助相结合的转移支付制度;日本以地方交付税、地方让与税及国库支出金等形式将部分财政资金转移到地方。
配置指标体系 篇3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 制度配置 政策创新
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下,技能已经成为决定竞争优势的基础性因素。很多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成功都归功于职业教育的成功,其成功在于构建了一个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些发达的现代职业体系应该引发我国职业教育界的思考,我国应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建立起一个足以撑起中国现代经济,满足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的需求的现代职业体系。当前,需要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制度配置和政策创新,并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原则
我们应明确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并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并使职业教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基于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的理解,对其不同层面的特性剖析。
1. 注重体系的独立性和贯通性
我们要区分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特性的不同,并确定职业教育这一教育的类型特色和发展方向,应构建与普通教育相互贯通又相对独立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 构建开放性和参与性强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我们应突显其开放性和参与性的特征。我们要在开放学制、学历、学习对象、学习时间的基础上,开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环境,使体系本身与外界环境进行动态的适应[1]。
3. 强调体系的协调性与适应性
现代职业教育的协调性,不仅是职业教育与普通初等、高等教育可以协调发展并有效贯通,而且强调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使职业教育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职业培训的现实需求。此外,适应性所指的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社会环境,两者应形成一种共生的动态平衡状态[2]。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配置和政策革新的对策
(一)设立综合职能管理部门,统一高等职业教育
当前,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衔接,因此,应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配置综合职能部门,对不同院校进行统一管理,或合并原职业教育处,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为使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有效的衔接起来,并畅通运行,应明确规定其综合管理机构的各项职能:第一,统筹高等职业教育规划和发展;第二,统筹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学籍管理与师资队伍建设;第三,统一设计和开发课程体系;第四,协调解决不同院校在学分互认、资格认证、教学管理及指导方面的矛盾与分歧[3]。
(二)调整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地区的职业教育重心
现阶段,我国以高等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因此,我们要这一基本方针和策略。针对部分经济、教育发达的地区,要分流其职业教育,并做出战略性的调整,提升职业教育分流重心至高中后。在分流中应注意:
1.循序渐进的将初中毕业后接受职业教育的重心移至高中后,不可“大跨越式”实现分流。
2.区别对待和分类指导分流重心上移。省市及地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规定统一的时间表和统一的分流比例。
3.预防发生职业教育分流导致的学生多参与“应试教育”的现象。
(三)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合,构建培训教育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
突破传统的以正规学校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体系单一主体的状态,将职业培训纳入职业教育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使“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着共同的培养目标,即为受教育者提供谋生和职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技能,而两者的区别是受教育的人群不同。两者的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的有效的衔接,使劳动者在不同的职业阶段都能接受不同的职业教育,并获取相应的职业技能。尽管两者存在正规与非正规区别,但可以通过严格规范职业教育或培训,使受教育者获得的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价值相同,并具有通用性。
从职业教育领域的角度分析,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本质是相同的,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应将两者的教学和训练共同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以保证受教育者学习的统一性。同时,应对受教育者进行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教育和训练,并帮助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获取职业资格。当前,我国的职业培训功能与职业教育功能是存在较多重合的区域,应明确区分两者功能的不同,使两者“各司其职”。因此,应开辟“职业教育”的新增长点——职业培训,建立创新性强、质量高、贴合市场的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关系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我们应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路径,并通过落实新的政策做好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当前,深化理解和认识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是职业教育领域的首要任务,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树立与之相配套的新教育理念,将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及现代职业教育标准,以满足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来自瑞士的创新与启示[J].中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2013,13(04):127-142.
[2]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12):162-166.
[3]徐涵.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2,(12):118-123.
[4]姜大源. 德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战略决策—德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结构调整十大方略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30):112-118.
[5]刘峰.新加坡“立交橋”式职业教育体系给我们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3,12(05):123-156.
配置指标体系 篇4
一、确实权颁“铁证”,促进土地流转
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为蓝图,对农用地和宅基地以户为单位进行确权登记,并颁发土地使用权证书,作为土地流转的依据。
按照“一户一宅、面积不超”的原则,对超标宅基地每年按超标面积累进收费,促使农民退还多占的宅基地或者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向小城镇集中,从而达到集约利用土地的目的。
细化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实行承包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以村农民集体为单位,把土地承包权折股量化到农户,农地股权是集体土地资产获利分红和领取失地补偿的唯一凭证,可以转让、买卖、抵押。鼓励建立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 :合作社),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进退自由的原则,引导农民逐步入社生产经营,农户可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形式入股,以劳动力入社获得工资,以土地经营权入社获得分红。
二、转变发展观念,促进城乡统筹
地方政府主导的农村建设用地盘活方式,在没有破解“土地财政”之前,负面效应逐渐显现:首先,盘活前后巨大的地价“剪刀差”使得盘活阻力和困难越来越大,在维稳压倒一切的背景下,拓展新型城镇化空间必然举步维艰;其次,产生新的用地浪费,地方政府以土地优惠为条件招商引资,人为压低地价,降低项目落地门槛,粗放、低效利用项目时有出现。
在盘活农村建设用地特别是宅基地时,政府必须转变发展观念,“确保所获土地增值收益及时全部返还农村”。农村房屋拆迁补偿标准要参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执行,实现国有和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标准“同房同价,同地同价”。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土地转变用途带来的增值收益,实现“要我拆迁”向“我要拆迁”的转变。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三、引进社会资本,整理城乡土地
单纯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拓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空间,显然已经很难持续。然而在制造业不景气的当下,民间大量资本,由于缺乏投资渠道和正确引导,四处游荡,在炒完房产后,又炒农产品,冲击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为了趋利避害,可以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乡土地整理。
社会资本与合作社合作,通过农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修建农田水利设施,提高耕地质量。为农业生产规模化创造条件,提高了合作社农业生产增产潜力;项目通过国土部门验收合格后,新增耕地面积转化为占补平衡指标,投资企业获得该项指标,通过公开出让该指标,收回投资,获取利润。
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增减挂钩项目,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在扣除安置用地后,新增耕地经国土部门验收合格后转化为增减挂钩指标,投资企业获得该项指标,通过公开出让该指标,收回投资,获取利润。
四、国家宏观调控,维护农民利益
为了防止大量社会资金涌入农村,挂钩规模要严格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并纳入土地年度计划进行管理。要坚决扭转政府主导下的增减挂钩试点中重建新、轻拆旧,重城镇、轻农村单一解决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倾向;坚决制止在挂钩实施过程中脱离发展实际、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防止出现为了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不顾农民实际承受能力,强迫农民住高楼。
为此开展增减挂钩工作,必须举行听证、论证,充分听取当地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意见。整村搬迁的,必须经2/3以上村民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防止农民利益受损;个人因进城务工,申请宅基地复垦换取资金的,必须出示城镇房产证明,经所在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后方可进行,避免宅基地复垦后出现农民居无定所问题。要确保所获土地增值收益及时全部返还农村,合理分配宅基地盘活中的增值收益。
五、加强项目监管,规范指标交易
国土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增减挂钩规模以及补充耕地任务;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实地考察土地复垦整理项目现状,对各地上报的项目进行优选;从中选择出工程实施后综合效益最大的项目予以立项;获得立项审批的项目方可组织复垦整理,项目竣工后,通过上级国土部门验收确认,并由其核发指标交易凭证。
对于划拨的公益性项目及国家省市重点投资建设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用地,用地计划从各地国家年度用地计划指标中列支,其占用耕地由建设单位从交易市场购买占补平衡指标进行补充或者按照法定标准上浮一定比例缴纳耕地开垦费,专项用于开垦补充耕地;上述范围外的所有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必须从交易市场购买增减挂钩指标或者缴纳相当于当地建设用地复垦费用标准上限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基金后,方可进行用地报批以及建设工作。
六、测算整理成本,设定交易时限
严格测算指标生产成本,指导指标市场化配置。占补平衡指标生产成本参照各地法定的耕地开垦费缴纳标准执行。增减挂钩指标生产成本,要在准确分析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基准地价、城镇房价、可复垦的建设用地面积及其范围内的人口规模、房屋建筑结构、容积率、附着物等数据基础上,参照城镇房屋拆迁补偿标准,科学合理制定出建设用地指标生产成本范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向社会公开发布,作为指导指标交易的依据。
对没有取得建设用地指标的竞买者,可通过缴纳“建设用地指标保证金”参加竞买。竞买成功的,其缴纳的保证金转化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基金;竞买不成的,原价退还。对于企业或其他单位、个人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取得的占补平衡指标以及增减挂钩指标,自有权部门核发之日起,一年内必须上市交易。超过一年没有交易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生产指标项目所在地政府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基金按照下述标准收购,转入下一年度用地计划:占补平衡指标按照法定耕地开垦费标准下浮一定比例收购;增减挂钩指标按照当地建设用地复垦费用标准下限进行收购。
指标交易顺利完成,对于买卖双方都是有利的,促进了指标交易健康发展。指标竞价方式,把只发生在建新地块的市场定价形成溢价方式,部分转移到复垦地块上,复垦地块所在的集体或农户能间接分配到更多收益。指标结转使用,使得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具备了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徐绍史.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国土资源通讯.2010.22
[2] .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整治权属管理研究:土地整治项目权属调整调查及典型案例分析.地质出版社.2010
[3] .降蕴彰.城镇化规划两会前后将出涉及20城市群上万城镇.经济观察报.2013.4
配置指标体系 篇5
一、国有资产配置现状及制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必要性
现如今, 事业单位的资产配置出现诸多弊端问题, 阻碍了整个事业单位的进步与发展, 关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的具体现实状况,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衔接度不够, 预算编制与单位资产实际需求情况之间结合不够紧密, 造成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环节的预算约束力不完整, 资产配置得不到有效控制 (2)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不均衡、不合理现象普遍, 由于资金来源的多样性, 管理方式方法的单一性、不科学性, 宏观调控职能缺失及闲置资产盘活率低等原因, 造成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苦乐不均现象普遍。 (3)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监督不到位, 导致资产收益的流失, 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象严重。 (4) 对资产配置效率的监督评价不力, 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量、资产质量、资产效率没有形成有力的监管手段。由此可见, 现阶段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资产配置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不仅给事业单位的资产使用与管理造成阻碍, 而且影响到整个事业单位的进步与发展, 亟需制定科学的国有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来解除这一问题。
从目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 制定科学的国有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第一, 有利于促进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能够为部门预算的编审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能够细化预算编制, 强化预算约束, 节约财政资金,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有效维护资产配置和财政分配的公平公正;第二, 有益于提高资产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水平。资产配置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按配置标准配置资产并与事业单位自身的职能相适应, 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能更科学合理, 便于消除资产配置的随意性, 并且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和规范资产配置管理工作, 真正意义上推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工作迈上标准化、规范化道路;第三, 有助于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做好资产配置管理工作有助于避免随意购置资产, 重复购置资产问题, 事关建设节约型事业单位大局, 与此同时制定有效的资产配置标准, 还能够缓解资源失衡、苦乐不均的问题现象, 可以很好地促进单位之间占有使用资产的平衡, 减少资产配置的奢侈浪费现象, 对于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也大有裨益。
二、科学制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意见建议
1. 分类制定单位资产配置准则
关于事业单位资产的分类, 可以分以下几种:第一, 按单位性质分类, 事业单位必配的资产有通用办公设备, 类似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以及办公家具等, 据此制定统一配置标准相对来说容易些, 事业单位先要制定通用资产配置标准, 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分类制定专业性资产配制标准;第二, 按资产类别分类, 可以尝试依照固定资产中类似机动车辆、房地产类入手, 逐步分层制定具体管理标准, 同时可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形成与部门间的联动, 实现资源共享、配合监管的目标;第三, 可以依照行业类别进行分类, 这是因为不同事业单位负责不同的工作, 而依照行业类别制定资产配置准则, 主要目的在于体现“专业性”, 所以事业单位要依靠各个主管部门, 征求各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然后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经由专家统一进行评定, 从而建立起专用资产标准体系;第四, 依照管理环节分类, 这就要求资产配置标准要从资产购置标准入手逐步转向实物费用定额标准、资产处置标准、资产绩效指标, 层层推进做好各层工作的衔接, 对于国有资产配置工作来说意义重大。
2. 划一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
众所周知,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是各级财政部门的职责所在, 财政是事业单位的“管家”, 财政部门的职责就是“当家理财”、“管好家”, 两者必须兼顾, 因此资产管理就好似资金管理一般, 都是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和构成部分。基于此, 广大事业单位必须划一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 以此实现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的完美结合。一方面, 政府部门要积极立法, 颁布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及配置暂行标准, 将其作为指导和规范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的标准;另一方面, 要着力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和纲常,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以及信息报告等, 细化每一个管理环节, 规范资产的管理行为。
3. 建立资产配置标准更新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 要想真正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 就必须将资产配置标准化管理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相连接, 通过这样的连接, 一是可以最快速度的对已有的数据资源进行统计分析, 二是还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为配置标准的修改提供参考。与此同时, 单位可以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化手段缩短信息的收集整理时间, 并筛选出资产配置标准实施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 据此建立资产配置标准的更新机制, 从而及时明确更新信息数据所需要的要素值, 为资产配置标准的及时更新打好坚实基础。
4. 应变机制解决个别资产问题
部分事业单位为了完成某一特殊任务的特殊需求, 或者在特殊时期为了满足某种特殊需求, 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应变机制来处理此类问题, 以便及时解决个案资产问题, 又不损害标准执行的权威性。针对此种问题, 必须要制定例外管理制度来避免标准执行的随意性, 对于一些暂无标准可依的资产配置问题先暂时搁置,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思虑出相应的配置策略, 尤为对于一些大金额的专用设备, 务必要结合项目预算管理办法, 抑或听取专家意见、论证会决策等方式进行评审, 以此规避项目预算中形成的资产失控问题, 进一步充实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同时很好的利用应变机制解决个别资产配置问题, 推进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完善。
5. 巧用社会力量完善体系建设
据笔者了解, 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 他们的工作任务在于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综合管理。但深究便可发现, 设备的供需才是资产真正的交易双方, 好不好用、能不能用、可不可以顺利提供都取决于两者, 财政部门的政府采购中心要建立资产设备评价网站, 一是为了供应商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更好的推广自己的产品, 二是限制供应商产品的上架时限, 督导有关部门认真试用, 并在限定时间内呈交试用报告, 而财政部门则根据这一报告的实际情况制定并修订资产配置标准提供的信息数据, 借助社会力量完善标准体系的建设。
6. 坚持稳妥推进原则实施资产配置标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资产配置标准的制定涉及诸多情况,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很难一步到位、兼顾各层, 这就要求资产配置标准的制定要坚持稳妥推进原则, 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在此过程中, 做好共性与个性的兼顾, 科学制定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资产配置标准的实施, 我们可先进行试点, 在部分事业单位予以先行实施, 积极有效的收集实施后的具体情况, 试点实施过程可补充完善资产配置标准, 待资产配置标准可成熟运行后再全面进行推广, 从而延伸到各级机关事业单位, 真正发挥国有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价值与意义。
三、结束语
纵观全文可知, 任何一种资产配置标准都不可能满足事业单位的所有需求, 由此可得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应具有一定的“共性”与“个性”。所以广大事业单位在建构和完善国有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时务必要结合企业现实情况, 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标准体系, 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要:现如今, 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脱节问题普遍存在, 为事业单位进步与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制定并完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基于此, 本文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研究”为题, 阐明了国有资产配置现状及科学制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必要性, 随即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制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意见建议, 旨在有效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现状分析,意见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向华, 郝佳.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探究[J].现代商业.2015 (11)
[2]魏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研究[J].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14 (04)
[3]张彤.浅议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有关问题[J].经济师.2011 (02)
[4]杜爱林.多措并举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体系[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 (17)
[5]第文涛, 张梦晓.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预算编制机制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1 (10)
配置指标体系 篇6
一、资源配置理论的内涵
资源, 通常指的是能够满足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 [1]体育资源也属于资源的一部分。包括科斯在内的众多西方经济学家都认为:人类社会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 而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 也就是说资源存在稀缺性。进而出现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生存所需资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资源配置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手段。“基于全部资源的有限性, 迫使人们必须在现有的资源间进行选择”[2], 这种选择我们称之为资源配置。
资源, 在经济学中是用来生产商品, 资源配置就是为了发挥其最大价值, 生产更多的商品, 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新制度经济学中借助了交易成本概念, 把现实制度下各主体的利益关系和行为选择作为变量纳入分析, 不仅说明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资源配置, 而且说明了环境变迁过程中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行为过程。马克思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从另一个角度揭示资源配置:尽可能地节约资源, 使现有的资源最大化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必须使资源在各区域按比例分配, 保证资源功效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前者属于个量资源配置, 后者属于社会资源配置, 个量的有效取决于社会的合理, 关键还是社会资源配置。
从总体上看, 资源配置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 资源的合理分配。资源的提供者将提供资源的合理分配是重要的一步, 将什么样的资源放在什么地方, 放多少才算合理, 才能够满足需求;其次, 资源的合理使用。如何将现有的资源功效发挥到极致, 能够生产更多商品获取更大效益, 或者能够满足更多人类社会的需求。
党中央明确提出关于构建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要求各级领导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双重需求。鉴于此, 体育运动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一个层面, 亟需努力发展。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在现有的资源下或较少地投入下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获取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3]这里面有很多与资源配置理论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相关, 借鉴资源配置理论, 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为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更为宽广的理论支撑。
二、相关概念
(一) 体育公共服务资源
体育, 作为一个广大的学科范畴, 包括众多领域, 为了更好地了解体育公共服务, 我们在探讨体育公共服务资源时使用群众体育 (大众体育) 的概念来界定的。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视角出发, 结合大众体育的概念, 我们将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定义为“提供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4]。体育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 借鉴公共服务资源概念界定, 林立 (2012) 等人结合帕森斯AGIL理论认为:体育公共服务资源即为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 从事体育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所利用或可以利用资财的来源。体育公共服务资源也就是能够用来开展体育活动, 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可以分为体育公共服务有形资源和体育公共服务无形资源。
(二) 体育公共服务有形资源
有形资源也就是能够看得见, 切切实实能够拿来可以量化的资源。主要分为三类:人力、物力、财力。在体育公共服务里面, 人力主要是指一些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等;物力主要就是一些能够用来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 包括一些健身步道、俱乐部场地器材、社区体育器材等;财力主要指的是政府层面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
(三) 体育公共服务无形资源
无形资源主要包括一些政府部门为促进公共服务的发展所颁布的管理制度、政策法规、实施体育公共服务的模式分析、目标的确立以及发展规划和非政府部门的参与等。
(四)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资源总体现状
综述前人研究成果, 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存在三大矛盾:第一, 公共服务产品总量不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多样化, 对体育的需求也日益扩大, 这与严重不足的公共服务供给形成矛盾。第二, 公共服务的投入严重不足。国家每年投资大量资金在各个事业机构, 但对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投入却是严重不对称, 影响了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第三, 公共服务产品分配严重不均衡。许多经济发达的地区能够投入较多的产品, 但由于各种原因, 许多资源没能得到充分利用, 而其他地区仅仅一点有限的资源, 却能满足众多群众的需求。
三、资源配置理论对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启示
(一) 整合地域特征合理分配资源
在体育公共服务中, 政府发挥着主导核心的作用, 并不是唯一的提供者, 而是在确保体育公共服务得到提供的同时扮演多重角色。体育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分配直接影响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多样化也促进了各种体系的形成。资源配置理论的首要思想即是资源的合理分配, 体育公共服务资源的多样性也为资源的分配提供了便利。在什么样的区域, 提供何种资源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例如, 在一些河流、山川较多的地方, 大可不必为提供单独的游泳池、水上设施等, 而是只需经过简单地改造, 即可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在天气比较寒冷的地方, 只需简单改建, 即可能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滑雪、滑冰等项目。在资金投入方面, 有些地区依托天然优势, 即可满足广大群众的体育需求, 只需提供简单的设施器材。在生活水平较高压力较大的城市里, 就需要提供多种资源, 由于原来的场地逐渐被高楼所代替, 就需要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 才能满足需求。
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就亟需解决当前所出现的三大矛盾, 加大公共服务产品总量的投入。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 各种资源总量名列世界前列, 可当谈到人均占有量时, 却落到后面。加大总量的投入, 从总体上达到一个量的标准, 合理分配资源, 而不是任意摆放, 这样才可以促进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二) 依托现有条件充分利用资源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基石即是资源, 没有了资源, 就如所开的汽车里面没有加油一样。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投入不足、总量不足、分配不均衡, 并不影响体系的完善, 将各种资源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锻炼需求。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场地设施系统、活动系统、指导与培训系统、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体制监测系统、组织管理系统等六大系统。合理配置各个系统的资源, 加强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 促进各个系统的良性循环, 对于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东.论市场体系建设——资源配置的制度思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5:48.
[2]萨缪尔森.经济学 (上册) [M].商务印书馆, 1979:29.
[3]刘明生, 李建国.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体育科研, 2010 (4) :54-56.
配置指标体系 篇7
不同于传统电网,微电网中的微电源等装置大多基于逆变器或小容量发电机,系统惯性小,阻尼不足,不具备传统电网的抗扰动能力[1];在微电网中,光伏发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与随机性、负荷的随机投切,以及微电源的离网、并网等过程给系统稳定运行和电能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引起电压和频率波动,甚至系统失稳[2]。储能装置通过功率变换装置可实现功率的四象限灵活调节,实现微电网内有功和无功功率的瞬时平衡,提高了系统稳定性[3]。由于储能系统的作用,微电网可实现微电源和负荷两组不相关随机变量的解耦,有效削弱风电和光伏发电等间歇性能源对微电网的负面影响。此外,储能还是微电网定制电力技术的物理基础,能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多种要求。
受限于储能技术的发展,目前尚不具备某单一形式储能,同时满足能量和功率的要求,且技术成熟,成本可接受;考虑到不同储能的特点,宜发展多元复合储能技术实现不同储能的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储能技术的性能。目前复合储能多由能量型储能(以电池类为主)与具有快速响应特性的功率型储能(如超级电容、飞轮储能等)构成。
围绕复合储能配置,文献[4]提出基于机会约束规划的混合储能优化配置方法,但其仅是成本最低的单目标优化方法;文献[5]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对复合储能平滑风电场中的功率波动进行优化,但其应用范围限于风电场平波;文献[6]利用复合储能平抑风光联合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在不同时段内的波动,阐述了复合储能控制方法和参数设计,但未考虑储能多种目标同步优化技术;文献[7]提出基于成本分析的混合储能优化配置方案,但止于单目标优化;现有复合储能应用多集中在储能控制方法和就某一单目标进行容量优化,较少考虑针对复合储能的多目标控制及求解算法。文献[8-10]提出了混沌多目标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PSO)等多目标优化算法,但对象并非储能装置,而是整个(微)电网。另外,上述复合储能优化都未能提供定量评估优化效果的指标,也缺乏单一储能与复合储能优化配置的对比,难以对优化结果进行有效评估。
本文以超级电容和蓄电池组成复合储能应用于微电网,建立复合储能的多目标优化的数学模型;针对目标函数权重计算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函数适应度离差平均值排序的方法;应用自适应权重PSO获取复合储能最优解;提出了定量反映可再生能源波动系数和微电网功率平衡程度的储能优化性能指标;并就微电网内单一储能和复合储能多目标优化效果进行了对比。
1 微电网复合储能多目标优化建模
本文中微电网配置如图1所示[11],包含风力发电、光伏电池及微型燃气轮机作为可控微源。复合储能在微电网发挥多重功效,本文将从复合储能成本、微电网功率平衡、可再生能源波动抑制等方面建立复合储能的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
1.1 成本目标
微电网中复合储能的配置,应在满足微电网基本运行调度的情况下,使其费用最小[12]。据此可建立复合储能的成本目标函数f1:
式中:Euc和Ebat分别为微电网中需要优化配置的超级电容和储能的容量;η1和η2分别为超级电容和蓄电池能量变换的效率;ce1和ce2分别为超级电容和蓄电池单位容量价格,此成本中包含了储能变换设备和储能系统(储能本体和储能管理系统)的成本;cm为储能的维护成本,在复合储能参与微电网长期调度时,目标函数需考虑该成本;Pmax为复合储能的总功率。
1.2 可再生能源波动抑制目标
微电网中的调度周期一般常取一日、一个月、一个季度、一年和多年等。调度周期内总时段数的选择上,应保证在任一时段微电网功率分布基本维持不变。在此前提下,本文计算分析中认为微电网复合储能处于稳定状态,不计暂态过程。
设复合储能参与平滑可再生能源波动的时间为[t11,t12]。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变化较快,其调整周期以1min为单位。为表征复合储能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波动的抑制效果,本文以调节后可再生能源功率变化差值的平方和最小建立优化目标函数f2,具体如下:
式中:i表示第i个时段;Pbat,i和Puc,i分别为蓄电池和超级电容的输出功率;Pdg,i为未经储能补偿的可再生能源实际发电功率,是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辅助微电源发电量之和;PDG,i为经复合储能补偿后的可再生能源输出功率值。
1.3 微电网中的功率需求匹配目标
微电网内任一时刻必须保证功率平衡,以维持微电网电压和频率的稳定[13]。若配置储能容量不足,则富余电能通过卸荷器释放,造成能源浪费;而发电不足时则必甩负荷,降低了微电网供电可靠性。
一般复合储能全程参与微电网内平抑负荷。设调节时间为[t21,t22],时间间隔为5min。以供求瞬时功率偏差与平均偏差的平方最小为原则,建立微电网功率需求匹配目标函数,如式(3)所示。
式中:PL,i为负荷功率;Pavg为经过储能平抑后的供求差异平均值。
微电网中还可设定其他复合储能优化目标,如供电可靠性、辅助微电源优化运行等,不再列出。
1.4 约束条件
微电网中复合储能的控制应考虑各储能荷电状态、储能最大功率限幅Plimit、瞬时功率平衡等方面的限制,以确保储能容量优化的合理性。
1)储能荷电状态SOO的要求
为了防止过充过放对蓄电池循环寿命造成伤害,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应在电池管理系统的指导下,严格控制其荷电状态上下限[14]。
SOC,min一般可取20% ~30%,SOC,max取80% ~100%。超级电容相应设置此类限制,可用其电压水平描述荷电状态。
2)能量约束
在储能装置能够保证足够的输出功率下,储能最大输出能量也应能达到负荷需求。超级电容和蓄电池下一时刻存储的能量关系为:
式中:k表示蓄电池或超级电容,Ek为相应的额定容量;n为匹配常数;T为控制周期;ΔEuc,i和 ΔEbat,i分别为超级电容和蓄电池储能变换能量;ΔEi为总能量缺额。
3)最大功率要求
为防止负荷用电时的突然大功率缺失,如大电机启动等引起电能质量骤降,复合储能装置必须能快速输出较大功率以支撑系统,即复合储能装置发出的总功率必须不小于最大瞬时功率缺失 ΔPmax:
同时,还要保证超级电容和蓄电池的储能不能超过各自最大功率以及各自变换器最大功率限制:
4)功率平衡约束
在任一时刻,都应保证微电网中的功率平衡:
式中:Ppv,i和Pw,i分别为光伏发电和风电输出功率;Ptr,i为微型燃气轮机输出功率;Ploss,i为卸荷器消耗的功率。
综上,微电网复合储能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为:
约束条件为式(4)至式(9)。
2 复合储能多目标优化算法
与单目标优化相比,多目标优化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需同时优化多个目标函数;这些目标之间往往不可比较,甚至相互冲突,一个目标的改善可能引起其他目标性能的下降。目前常用的多目标优化算法主要有古典多目标优化方法、基于进化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基于粒子群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基于协同进化的多目标优化方法[15-16]等。
为求解上述微电网复合储能容量优化的多目标函数,本文现将式(10)多目标优化模型中的多个子目标通过线性加权和的方法聚合为单一函数;并提出目标函数适应度离差排序法确定加权系数,再借助自适应权重PSO完成对复合储能多目标优化的容量最优化的求解。
2.1 线性加权和法聚合多目标函数
将复合储能的目标函数,按其重要程度,分别乘以一组权系数λj,然后相加,从而聚合为一个正系数的单目标函数,再对其在约束集合X上求最优解。本文中复合储能的多目标聚合目标函数为:
2.2 目标函数离差排序法确定权系数
目标函数中各子目标函数的权重系数λj直接反映了各目标函数的重要程度,对于较为重要的目标函数,相应的权系数较大,而不重要的目标函数,其相应的权系数较小,甚至为零。通常,每个目标函数的权系数是凭着决策者的经验决定的,但这样做主观性较强。为确定该系数,本文提出目标函数适应度离差排序法,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调整不同目标函数的期望值的加权系数,更具操作性。
离差也叫差量,是单项数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反映了估计量与真实值之间的差距。储能某一目标函数的离差则描述了取不同容量的储能时与最优值之间的差距。它的表达式为:
式中:m为目标的个数;fij=fi(xj),为储能取不同配置时目标函数适应度值。
离差越大,说明该储能配置离最优解差距越大。离差排序法步骤如下。
1)设有m个目标,分别求出各单目标min fi(x),i=1,2,…,m的最优解,记作xi。
2)将各目标函数得到的最优解代入不同的目标函数,获取相应的目标函数值fij。
3)计算不同最优解xi时,各目标函数的离差δij。由于是与单目标最优解目标值比较,故离差均非负。
4)计算第i个目标的平均离差:
由于δii=0,故按m-1求取平均离差。
5)计算权系数:
由于离差均为非负,通过上述过程计算出的权系数均为正,且m
6)为了均衡有效解的范围,将上述权系数依大小进行排序。按照均差大的目标函数乘以较小的权系数,均差小的目标函数乘以较大的权系数,重新构造目标函数。
2.3 自适应权重PSO
PSO是对鸟群、鱼群觅食过程中的迁徙和聚集的模拟,是继遗传算法、蚁群算法后又一群体智能优化算法。PSO最大的特点在于概念简单,易于理解,且参数少,易于实现。PSO中,粒子按式(15)更新自身位置xij和速度vij:
式中:ij为粒子飞行的轨迹;t表示当前迭代次数;w为粒子飞行的动态惯性权重;c1和c2为学习因子,调节在自身最优位置pbest和全局最优位置gbest的牵引力度;r1和r2为介于0和1之间的随机数。
PSO参数中,惯性权重w是最重要的参数,较大的惯性权重有利于跳出局部极小点,便于提高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而较小的惯性系数则有利于对当前的搜索区域进行精确局部搜索,增强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在复合储能的多目标优化求解中,为平衡PSO的全局搜索能力和局部改良能力,本文提出的动态惯性权重调整方法,如式(16)所示。
式中:wmax和wmin分别为w的最大值和最小值;favg和fmin分别为当前所有粒子的平均目标值和最小目标值。
相对于固定权重和线性递减权重的方法,惯性权重w会随着粒子目标函数值而自动调整。当各粒子的目标值值趋于一致或者局部最优时,惯性权重增加以增大全局搜索能力,而当各粒子的目标值比较分散时,将使惯性权重减小以提高局部精度。算法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步骤1:随机初始化种群中各粒子的位置和速度。
步骤2:评价每个粒子的适应度,将当前各粒子的位置和适应度值存储在各粒子的pbest中,将pbest中的最优个体的位置和适应度值存储于gbest中。
步骤3:使用式(15)更新粒子的速度和位置。
步骤4:使用式(16)更新惯性权重。
步骤5:对每个粒子,将其适应度值与其经历过的最佳位置比较,若较好,则将其作为当前粒子最优位置,比较当前所有pbest与gbest,更新全局gbest。
步骤6:若满足停止条件(达到预设的精度或迭代次数),搜索停止,输出结果,否则回到步骤3继续执行。
3 微电网复合储能多目标优化算例
3.1 复合储能多目标优化的评价指标
本文以24h为调度时长,统计4.5kW光伏发电、5kW风力发电、2kW热电联产微型燃气轮机和带有典型负荷的微电网在24h调度周期内,按储能成本最低、系统供求匹配及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效果最好建立多目标优化函数,微电网结构见图1。图2是该微电网24h发电和负荷实际需求数据。
为了定量地描述微电网中复合储能的优化效果,本文定义了可再生能源波动系数h1和供求匹配系数h2作为储能多目标优化的评价指标。
定义1 可再生能源波动系数h1:
该系数通过相邻时间段上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偏差绝对值的累积,来表征储能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的平滑效果;h1越小,平滑效果越好。
定义2 供求匹配系数h2:
式中:Pg,i为经过储能补偿后,微电网中全部发电量,除了可再生能源发电量PDG,i外,还包括微型燃气轮机的辅助发电量Ptr,i。
该系数描绘了负荷和供给之间的平衡关系,h2越小,系统供求匹配越好,即可再生能源浪费越小,同时甩负荷的几率也越小,供电可靠性更高。
图3为未投入复合储能补偿前,根据图2中数据计算的微电网中发电量与负荷需求的实时偏差e和可再生能源波动相邻时间段上功率变量d,根据定义,可得:h1=0.161,h2=0.179 9。
从图3可以看出,储能未投入前,可再生能源发电与负荷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功率差异,且多数情形下,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大于负荷实际需求,多余能量通过卸荷器释放,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较低;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输出未经平滑,可再生能源相邻输出变化率波动较大,无法直接应用于负载。
3.2 储能多目标优化目标函数
为实现复合储能的多目标优化,以图1所示的微电网架构为基础,根据复合储能多目标优化的数学模型,在MATLAB中建立分析程序。光伏发电、风电、燃气轮机和典型负荷的数据按照1min为步长离散化后存放,便于程序读取;并假设在每个仿真步长 Δt内,储能充放电电流不变,蓄电池端电压不变,即每个仿真步长内,储能输出功率恒定。
设复合储能中超级电容最大功率限制为5kW,蓄电池储能最大功率限额为2.5kW;蓄电池和超级电容最大荷电状态SOC,max为1,最小荷电状态SOC,min为0.2,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初始荷电状态均为0.8;为简化计算,成本中只考虑储能装置的成本,超级电容单位能量成本ce1为20 000元/(kW·h),蓄电池单位能量成本ce2设定为2 000元/(kW·h);储能装置充放电效率设定为100%,即不考虑损耗;由于以24h(1 440min)为调度单位,调度周期较短,暂不考虑年维护成本。
复合储能优化中,首先建立各子目标函数;其次,编写自适应权重PSO程序,根据已知微电网模型和参数,分别计算各子目标优化的储能容量;再者,按照目标函数离差排序法确定子目标函数权重,重新聚合新的多目标优化函数(已简化为单目标);最后,再次应用自适应权重PSO获取最优解。下面以可再生能源功率波动最小为例说明各子目标函数的建立方法。图4为该子目标函数建立流程。
构建该目标函数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1)约束条件的处理
考虑到多数求解约束条件的算法都是从无约束条件转化而来,本算例中多目标约束的条件,分别以各种限幅的关系和等式的关系隐含在目标函数和算法的迭代过程中。具体就是在生成目标函数和最优解的每一步求解迭代过程中,判断所得优化解是否在可行域中,即是否满足约束条件。
2)超级电容和储能的功率分配
由于超级电容和储能的不同特性,一般超级电容用以处理高频功率型分量,蓄电池处理低频分量。在构造可再生能源波动最小目标函数中,超级电容补偿功率分为两部分,其中Puc1,i用于补偿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中的高频成分,Puc2,i还需补偿供求功率缺额的高频成分。Puc1,i由可再生能源总功率减去其中的低频功率Plw,i获得;而低频功率Plw,i的计算采用一阶低通滤波算法;而Puc2,i则是通过式(19)高通滤波获得;其余部分由蓄电池储能提供。
式中:Th为滤波器的时间常数。
3)复合储能的充放电管理
为了保证超级电容电压和蓄电池荷电状态不越限,本文设置了储能防止过充过放控制策略:在复合储能能量交换过程中,首先,按照式(8)判断本次控制步长内储能输入、输出功率是否超过最大输出功率限制,若越限,则调节储能功率取相应限值。再者,分别计算补偿后储能的荷电状态SOCk。
若储能补偿功率为正(放电),且补偿后SOCk,i
反之,若储能补偿功率为负,且补偿后SOCk,i>SOCk,max,则储能充电至荷电状态上限后,停止充电,此时储能装置实际交换功率应为:
同理,可建立成本和功率平衡的目标函数。
3.3 基于目标函数离差排序法的目标函数权重确定
按照上述方法,分别建立各独立单目标的优化函数,借助自适应权重PSO,在约束条件的限制下,获取各单目标函数的最优解。本文采用的自适应权重PSO中,初始粒子数为24,学习因子均为2,最大惯性权重为0.9,最小惯性权重为0.4,迭代次数为2 000次。各子目标优化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不同补偿目标下,对储能容量的要求差异较大,对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容量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例如成本函数f1中希望成本越低越好,因此会较大程度牺牲其他方面的要求,此时储能优化容量最小;而功率平衡目标函数f3中,则希望储能容量越大越好。
将以上各组最优解分别代入不同的目标函数,每个目标函数可以求得多个目标适应度值,见表2。
通过表2可以计算不同目标函数与其最优解的离差δij,离差结果显示于表3,并可求得3个目标函数的平均离差。
最终求得离差均值u1=9 449 909.422,u2=15 961 020.653,u3=187 685 246.897;进而可求得目标函数权系数,λ1=0.044,λ2=0.075,λ3=0.881。对照表2可知,3个目标函数中,f2均值最大,f3次之,f1最小,按照权重的组合原则,对权系数重新排序,实际取目标函数权系数分别为:λ1=0.881,λ2=0.044,λ3=0.075。
重新聚合后的目标函数为:
再次对新聚合的目标函数实施PSO,最终可得该微电网中储能多目标优化管理的多目标最优解:超级电容容量为79 953 W ·h,蓄电池容量为417 159 W·h,优化的目标函数值f为1 881 919。
3.4 储能优化配置结果
为了对比单一储能与复合储能分别在多目标下的优化结果,本文就单一储能多目标优化和复合储能的多目标优化进行对比。优化目标最优解求取均采用自适应权重PSO和离差排序法。
1)单一储能多目标优化
现假设微电网中只采用蓄电池储能单一形式,仍然针对微电网中的需求匹配目标、成本和可再生能源优化目标进行储能优化配置。设成本、功率限制、初始储能状态等约束条件与复合储能优化相同。
应用上文方法,同样采用自适应权重PSO,可得到单一储能的优化配置结果。若只采用蓄电池储能,优化得到的蓄电池储能总容量应设置为673 024 W·h,初期投入约为1 346 048元。采用其对微电网进行补偿,其实际补偿效果如图5所示。
图5 中:Pbat,PV为用于平滑光伏输出功率波动的储能功率;PPV为经储能平衡后的光伏输出功率;Pbat,total为蓄电池储能的实时输出功率;SOC,bat为蓄电池储能的荷电状态。可以看到,受输出功率限幅的影响,在750~900min时间段上,微电网中少量的功率缺额未得到有效补偿。而在蓄电池储能的作用下,e均被储能装置所吸收;相对图3,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波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但从蓄电池输出功率Pbat,total波形看,在400~750min时段上,需要蓄电池短时间内输出较大的功率,相邻时间段功率跃变较大,甚至长时处于功率限幅,且频率较高,不利于蓄电池的安全稳定工作。蓄电池的荷电状态变化范围在0.78~0.83,且储能容量配置得越大,其荷电状态的变化率越小,但其成本相应增加较多。
比对提出的储能优化指标,可再生能源波动系数h1= 0.032 769 8、功率平衡系数h2=0.002 537 6,相对于补偿前下降较为明显,说明储能的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可见,采用单一形式的储能,如果储能装置容量足够大,且充放电速度较快,也可满足微电网需求,但受限于最大功率限幅,在部分时间点上补偿效果不尽如人意。受限于储能技术,目前单一形式储能较难同时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较大的功率,采用复合储能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较好方法。
2)复合储能多目标优化
针对复合储能多目标优化模型,应用自适应权重PSO,经过251次迭代优化,可以求得优化后的超级电容容量为79 953 W·h,蓄电池容量配置为417 160 W·h,初期投入为2 753 192元。将优化结果代入微电网模型,补偿效果如图6所示。
图6 中:超级电容储能补偿分为两部分,其中Puc,PV用于平滑光伏可再生能源的输出功率波动,Puc,error则用于平抑微电网中功率差额部分的高频波动功率;Pbat为蓄电池储能的补偿功率曲线,用以弥补微电网中功率差额的低频波动,所需容量相对较大;SOC,uc为超级电容的荷电状态;PPV1为经超级电容平滑后的光伏输出功率波形。可以看到,经过具有快速补偿能力的超级电容补偿,可再生能源输出波动较大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抑制;且平滑效果优于单一蓄电池储能补偿,在光伏输出功率变化波形上得以体现:d只相当于未补偿前功率变化率的1/25。
由于超级电容和蓄电池的互补作用,在整个调节过程储能均未出现荷电状态和功率限幅,且从总体容量上看,采用复合储能容量上也要小于单一储能的优化容量,充分发挥了超级电容可处理快速功率变换,以及蓄电池储能价格相对低廉的优点。虽然初期投资约为蓄电池单一储能的两倍,但后期维护费用和综合效益更好。
从优化指标上看,采用经多目标优化后的复合储能,可再生能源波动系数h1=0.019 1,约为单一储能优化的一半,而功率平衡系数h2≈0,均优于单一储能的优化指标。表4列出了补偿前、蓄电池单一储能多目标优化与复合储能多目标优化的优化评价指标。
综合各评价指标看,采用复合储能技术,微电网内可再生能源波动平滑效果更好,且实现了分布式发电与负荷的较好匹配。
4 结语
配置指标体系 篇8
1、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界定及其分类规划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提供的, 属于社会公众使用或享用的公共体育设备。按照常态化分类, 公共体育设施可分为群众体育设施、赛事体育设施和竞技体育训练设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分为共三大类体育设施统称。在城区布局规划中可按照市级、区级、社区 (居住区级) 、居住小区四级进行布局;中心城区范围外则可按照乡镇、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基层村四级进行引导。公共体育设施是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载体, 也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满足人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 进行运动休闲等生活需求, 其相关科学合理地设置、规划标准、观众规模、用地面积、人均面积等指标数都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专项规划体系。
2、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的可行性
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可按照设区城市、县 (市、区) 的标准规划并建设“五一工程”, 即综合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市、县体育场馆应满足承办县级运动会和县级以上单项赛事比赛的需要, 并具有向市民提供全民健身服务的功能。体育公园或登山步道等可结合郊区基本生态网络以及郊野公园建设, 其他有条件的公园应建设体育设施及健身步道。每个镇、街等规划建设一个中型或小型的市民健身活动中心。城市居住区公共体育设施以塑胶田径场、建造小型足球场或社区多功能运动场为基础, 统筹考虑灯光场地和全民健身路径设施。农村新型社区体育场地可与文化广场结合, 重点实施硬化标准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台, 预留便于观看群众比赛和健身操等其它乡村民俗活动的场地。根据实际情况, 中心村必须设立户外体育运动场, 实现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
近年来, 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 为群众提供便利的公共体育健身服务, 我国各大城市积极争取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项目, 在各项公共体育场所中配置了双杠、休闲荡椅、太空漫步机、臂力训练器、儿童健身运动乐园等公共体育设施。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完善, 为广大城市居民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健身氛围与生活环境。然而,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需求正体现复杂性、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 如何结合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将公共体育设施与之融合统筹, 避免结构性资源浪费, 保证全民健身利用率, 仍然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因地制宜, 以人为本, 加强规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 在群众体育事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们将如何在体制、机制上给予群众体育发展以切实有力的保障?据此, 积极建立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专项规划体系的重要举措:
3、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使用率, 整合现有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资源
当前城市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速, 急需开发利用大量土地, 同时也需要大量土地建设城市公共体育配套设施, 有限的土地资源与各级政府拟作商业开发利用的土地形成难以调和矛盾, 公共体育馆的建设与盘活土地资源, 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把公共体育馆建成一个利于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等集体性功能完善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也是各级政府真正想干的一项民生工程, 充分利用现有城市体育设施来满足广大群众训练所需场地, 应该是解决公共体育建设所需土地修建训练场的一项较好举措, 既满足了全民健身需求, 又提高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率, 在减少了土地浪费的同时也节约了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成本, 切实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城市各项资源得到了有机整合。在合理布局上, 让公共体育设施与市民休闲绿地有机结合, 最大限度地提升场地器材的综合利用率, 为群众健身提供方便, 真正发挥公共体育设施的综合效益。
4、更新观念,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作用
公共体育设施的完善配置完全依赖政府投资兴建公共体育设施, 仍难以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健身需求。我们采取政策倾斜、审批优先等方式, 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 有效补充了公共体育设施的不足。规划创新是解决健身问题的根本。首先要将配套体育设施列入规划之中, 针对体育设施设立专项资金。滨河路及其他路段规划绿地、草坪较多, 现可在发展绿化的同时, 将体育设施与此融合, 园林部门可与体育部门相互协作, 提出参考意见开展建设, 这样既可解决健身场所及设施不足的问题, 又可达到绿化的目的。加强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和管理工作, 为广大群众创造环境优美的体育休闲场所, 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在建设体育设施设备时, 要考虑到所有人群, 体育器材要适合大众, 可结合各级城市特有的人文特点重点建设, 既能解决市民健身问题, 又可体现城市体育的个性特点, 塑造独特的全民体育文化。
5、结束语
总而言之, 公共体育设施作为体现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载体, 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闪光点, 同时也是城市发展标志性建筑。满足居民在开展体育活动, 进行运动休闲等方面的生活需求, 是现代城市必须具备和完善的重要功能。体育不仅仅承载着让百姓健康的己任, 现已更多地成为联合各方力量、共同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合理规划布局及专项建设, 方便、快捷、节约、利民、便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是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结合。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发达国家已有范例。我国一些城市也后来居上、特色鲜明。相信在政府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中, 我国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网络化布局, 定会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摘要:当前, 城市建设步伐日趋加快,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建筑设备, 其科学合理地布局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将体育公共设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结构与城市综合建设总体框架有机结合, 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城市公共体育资源,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而且对提升全民健身, 丰富业余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此, 本文将以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规划布局和规划思路为依托, 以开展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践活动为契机, 创新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的布局新模式及其适用范思路, 以期为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理论设计及实践成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布局,城市建设,专项配置
参考文献
[1]孙思敏, 欧洋, 赵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专项规划体系研究——以长沙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为例[J].中外建筑, 2014, 07.
[2]毕红星.我国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布局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 04.
[3]武毅欣.北京市公共体育设施资源配置与服务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 2013.
配置指标体系 篇9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 且大陆属性与海洋属性都十分显著的地理大国。近年来, 随着我国海洋开发纵深程度和海洋经济规模逐步提升, 海洋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支柱。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促使我国海洋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强国内涵和海陆关系角度来看, 实现强国战略要站在全局的高度, 海洋与内陆应功能互补、协调共进, 实现海陆资源优化配置[1]。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凭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在较短时间内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不凡的业绩。随着海洋开发强度的不断增加, 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逐步扩大, 局部地区开发过度与开发不足等问题和矛盾逐渐显现, 阻碍了海陆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因此, 能否进一步认识海洋经济发展与陆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优化海陆资源配置, 实现海陆协调互动和一体化发展, 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2 问题分析
我国沿海地区经济30多年快速发展和持续增长的事实表明, 资源配置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海陆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的海陆二元分异、资源开发无序、要素分配失衡、调控手段滞后等问题即是资源配置失衡在空间、时间和数量等视角下的具体表现。
2.1 海陆二元分异
我国海岸带地区面积虽仅占国土面积的13.4%, 却聚集了全国40%以上的人口, 提供了40%以上的就业岗位, 每年创造超过全国60%的GDP[2]。巨大的发展差异不仅体现在其与内陆地区的经济总量上, 还包括发展理念、社会阶层、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 导致以资本和劳动力为代表的各类要素资源向海岸带地区高度集聚。海陆区域发展不平衡格局进一步加剧, 海陆二元结构日益显现[3]。
2.2 资源开发无序
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时序, 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实现有限资源投入的最优经济收益。然而在目前海陆经济发展过程中, 资源开发利用无序、无度现象仍有存在, 局部地区海岸带和海域空间资源处于盲目开发和碎片式开发阶段, 存在利用效益低下、布局不合理以及资源开发时序混乱等问题, 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时有发生, 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溢出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 严重制约着海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 资源分配失衡
资源具有稀缺性, 其数量分配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资源配置的导向。海陆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存在公平与效率均衡方面兼顾不足, 资源分配方面政策性失衡等问题, 整体配置效率低下, 社会流动成本较高, 直接影响到海陆经济增长的后劲, 阻碍了海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2.4 调控手段滞后
在调控海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对海陆资源配置问题缺乏足够重视和清晰认识, 仍存在调控缺位。例如规划或计划周期较长, 难以适应要素流动的阶段性变化, 资源要素向某些产业、区域过度流动和不合理波动, 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现象屡见不鲜, 造成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和不平衡。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国民经济平稳协调运行和海陆经济协调发展。
以上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快速发展中必然面临的发展矛盾;另一方面也凸显出我国政府现阶段对海陆经济联动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的弊端, 制约着资源配置调控手段的科学性、时效性和系统性, 难以有效依据市场规律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海陆系统是时间、空间、经济、人与社会问题的复合体, 也是海陆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其配置难度不同于一般的空间问题和要素问题, 这种独特的定位决定了其在理论层面和管理角度的复杂性。因此, 有必要尽快开展海陆资源配置理论与方法研究, 为把握海陆经济发展规律、加强我国海陆资源配置管理、统筹我国海陆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3 海陆资源配置的理论和方法构架
3.1 概念界定
关于资源配置的研究起源很早, 由于研究的领域和角度不同, 对资源配置的定义也多种多样。关于资源配置的定义主要有:“经济运行中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在各种不同利用方向之间的分配”[4];“各种生产资源的类型、数量、结构以及布局的安排和组合”[5];“如何对稀缺资源在多种利用方向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和使用”;“以稀缺性为基础, 使稀缺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持合理的用途方向和数量比例”等。从以上不同角度对资源配置定义与内涵的阐述中, 可以看出资源配置涉及资源的空间布局、时间次序、数量分配等内容。其中, 空间布局实质上就是要素资源的区域配置;时间次序指的是资源的开发次序;数量分配是指资源分配的比例。海陆资源配置是指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综合考虑海陆资源的特点, 在海陆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社会经济系统的活力基础上, 以海陆两方面协调为基础进行资源的协调配置, 以便充分发挥海陆互动作用, 从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发展[6]。
3.2 海陆资源配置的原则
海陆资源配置应该遵循海陆统筹协调原则、集约节约用海原则、资源有效需求原则、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 (图1) 。
(1) 海陆统筹协调原则。海陆资源既涉及海洋, 也涉及陆地。在考虑海陆资源配置时, 应统筹协调海陆间的矛盾, 实现海陆协调发展, 从而更好地发挥海陆复合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
(2) 集约节约用海原则。基于我国人多海少、后备资源贫瘠的客观条件, 国家对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尤为重视, 将其作为土地、海洋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
(3) 资源有效需求原则。资源利用面临的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利用, 资源利用条件较好的区域基本上已经被利用殆尽, 剩余的基本上都是难以利用或者禁止开发的区域。在这种背景下, 必须按照阶段内城市化与工业化用海主体的有效需求引导海域有序有度地流转, 为后续的土地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海陆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资源配置既要考虑现在, 也要考虑未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需求, 也要考虑其可持续性。在制订海陆资源配置方案时,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协调人海关系、海陆关系、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 最终实现海陆资源的永续利用。
(5) 海陆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海陆资源优化配置是在复杂结构和层次的海陆间进行时间次序、空间布局和数量分配的优化, 在各个分目标间进行利弊权衡, 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原则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海陆一体化高效发展。
(6) 海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海岸带位于海洋与陆地交接地带, 是地球四大圈层和人类相互作用带, 生态环境有其自身的脆弱性和复杂性。在海陆资源配置过程中, 一定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
3.3 海陆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当前, 我国海陆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主要分为行政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两种。
行政配置方式是以政府行政力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利用机制, 具体表现为政府通过各级各类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土地或海域使用审批备案等法律、行政手段对区域内的要素和空间资源进行严格控制, 具有强制性、严肃性、权威性等特点, 集中体现了中央政府以供给引导需求的资源供需政策。
市场配置方式, 则是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利用机制。具体原理是:在市场资源配置利用活动中, 无论是需求者还是供给者, 其行为决策均会遵循经济效益最大化或者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原则, 从而实现整体效益的理论最优。
然而, 资源配置绝不是仅仅依靠一种治理途径就可以得到优化提升, 实现配置目标。换而言之, 无论是行政配置方式还是市场配置方式的单独使用, 都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海陆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用, 必须将两种配置方式结合起来, 通过协调配合, 才有可能实现资源配置综合效益最大化。
3.4 海陆资源配置理论方法体系的构建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需要综合考虑人口、经济、环境、区位、资源禀赋等因素, 因此对于资源配置的研究, 既涉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又与系统科学、结构主义学派等学科理论息息相关, 并且离不开运筹学、计算数学的支持。这些学科理论作为资源配置强有力的支撑, 为资源配置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技术基础。基于资料搜集和文献回顾, 从资源配置这一视角切入, 通过研究海陆资源配置相关理论基础、模型方法等问题, 初步构建起海陆资源配置的理论架构 (图2) , 以期实现海陆资源最优化配置。
关于要素资源配置的优化理论有区域要素流动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梯度转移理论、中心-外围理论、空间扩散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而要素资源配置优化的常用方法主要有运筹学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目标规划方法、决策树方法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等。而空间资源配置理论是从空间资源本身出发, 研究如何根据不同地区自身的条件特点, 对区域内空间进行合理区划。空间资源配置优化理论主要有:区位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增长极理论、中心地理论、点轴理论、网络开发理论等。空间资源配置的优化方法有线性规划方法、运筹学方法、目标规划模型、基于土地边际效用的基本竞争模型等。
4 结束语
基于海陆经济发展问题的分析, 研究界定了海陆资源配置的内涵、范围、原则与方式, 并以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运筹学和系统科学等学科为基础, 从理论建构角度, 尝试性探讨了海陆资源配置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方法体系。
海陆资源配置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对海陆发展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高度凝练, 其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 有利于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海陆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当前, 确实有必要关注海陆资源配置问题, 认识海陆协调发展中的海陆二元分异、资源开发无序、资源分配失衡、调控手段滞后等现象, 通过海陆资源配置理论研究和制度制定, 从根源上解决海陆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 形成海陆资源配置的战略举措和具体抓手, 加快转变海陆经济发展方式, 切实推进海陆协调发展。
摘要:沿海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 海陆发展差异也在日益扩大, 海陆二元分异、资源开发无序、资源分配失衡、调控手段滞后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快速发展中必然面临的发展矛盾, 另外也凸显出对海陆资源配置理论、方法需求的迫切性。文章研究界定了海陆资源配置的内涵、范围、原则与方式, 在此基础上, 对海陆资源配置的理论方法体系进行了尝试性建构, 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海陆,资源配置,理论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刘大海, 邹明岑, 邢文秀, 等.海陆统筹推进海洋强国梦的实现[N].中国海洋报, 2013-05-16 (A1) .
[2]何振华.环胶州湾城市扩展分析及发展预测模拟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3]刘大海, 纪瑞雪, 关丽娟, 等.海陆二元结构均衡模型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 29 (7) :112-115.
[4]崔栋.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评价及优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5]张颢静.吉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与资源配置研究[D].吉林:吉林农业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