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体系模型

2024-09-11

指标体系模型(精选12篇)

指标体系模型 篇1

摘要:近年来, 我国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方面的探索逐渐活跃, 但总体上还处于“刚刚破题”阶段。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模型的构建, 可谓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核心问题和关键前提, 其构建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估的有效性、准确性和评估本身的价值取向, 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也具有强烈的行为引导功能。通过对实践材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 基于多元价值取向及结果取向与过程取向的有机结合这两个层面, 提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由经济、效率、效果、公平公正、民主、能力和环境7个变量构成, 据此构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模型并进行理论阐释。

关键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模型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模型构建

近年来, 我国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方面的探索逐渐活跃, 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总体来说,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上都还处于“刚刚破题”阶段, 亟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这是实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价值的关键所在, 也是当务之急。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模型的构建, 可谓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核心问题和关键前提, 也是难点, 其构建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估的有效性、准确性和评估本身的价值取向, 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也具有强烈的行为引导功能。近年来, 学界围绕政府绩效评估和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研究, 取得了显著成果, 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有益参考。虽然三者有较多相似及交叉之处, 但政府绩效评估和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指标均不能代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指标。目前,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引起了国内有些学者的关注及探索, 我国各级政府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积极而努力的探索, 出台了相关指标体系。总体来说, 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取得了一些成效和共识, 但仍存在不少争议。并且探索尚不够深入和全面, 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基于对当前国内外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实践活动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回顾与分析, 本文尝试性地通过对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 基于多元价值取向及结果取向与过程取向的有机结合这两个层面, 提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由经济、效率、效果、公平公正、民主、能力和环境7个变量构成, 并据此构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模型, 如图1所示。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模型阐释

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模型构建的取向

(1) 第一个层面:多元价值取向。受政府绩效评估和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和启发, 大多数学者认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也应遵循多元的价值取向, 并在批判继承“3E” (“经济” (economic) 、“效率” (efficiency) 、“效果” (effectiveness) ) 和“4E” (“经济” (economic) 、“效率” (efficiency) 、“效果” (effectiveness) 、“公平” (equity) ) 理论的基础上, 基于不同的研究背景、视角及目的等, 将质量、成本、民主、公正、参与、回应性、责任、服务、竞争和公民本位等扩展至其中。库珀认为,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绝对不是一项单纯的交易行为, 竞争、效率并不是对其衡量的唯一标准, 回应性、效率、经济性、有效性、责任、平等等都是管制政府购买公共合同的重要标准[1]。王春婷等基于公众满意、责任和服务的价值取向, 从效率和效果两个维度出发, 提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由政府成本、效率、社会公正度和公众满意度4个变量构成[2]。魏中龙等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视为公共项目的运行过程, 从购买效率的视角提出, 效率评估指标应遵循多元的价值取向。周俊认为在多中心治理的视角下, “政府购买承载着经济效率、政府瘦身、公众参与等多重追求。”贾西津等也提倡“不仅以最低价格, 而且结合服务质量和参与性来评估公共服务提供者”。包国宪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为例, 突出绩效评估指标由购买的效率和养老服务的质量两个维度组成, 更侧重对效果和公平的考量。孟华等从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出发, 明确提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绩效指标不仅要考虑成本和效率, 更要彰显公正和公民本位的价值取向[3]。杨孟著指出, 政府购买服务评价标准不宜由单一指标构成, 应由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和互补性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合理搭配组成的复合指标体系构成, 重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服务的满意度;二是投入产出比;三是成本收益分析[4]。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本文主张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应遵循多元的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经济、效率、效果、公平公正和民主。仅提及这五方面, 非因其他方面不重要, 而是因为本文认为这五方面基本已能涵盖或体现其他, 相关解析可从下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构成”略窥一二。

(2) 第二个层面:结果取向与过程取向的有机结合。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应坚持结果取向还是过程取向, 学界也有不同主张。本文认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应坚持结果取向与过程取向的有机结合, 具体来讲:其一, 既要坚持结果取向, 也要坚持过程取向。受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更加侧重于“结果取向”的影响, 针对我国政府部门长期以来重办事过程、轻办事效果的现象, 我国当今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也强调重视实际业绩和工作效果。当然, 这种“结果取向”的绩效评估对于提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及避免政府因过于关注过程与投入而产生的劳民伤财现象, 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我们也要避免或控制对“结果取向”的理解和运用出现“过于重视结果”甚或“只讲结果而不讲过程”的偏差。改善和提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是评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在构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时, 我们要基于结果与过程两个取向, 不仅要看为公众供给了什么样的公共服务, 也要看公共服务供给过程是否做到了民主、规范、合理、公平、公正及公开等, 还要看政府能力、承接商能力、市场环境及体制环境等, 这些既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的构成要素, 也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能否实现及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来说, 这一点尤为重要, 有助于我们通过绩效评估来促进工作改进, 以更好、更快地持续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其二, 以结果取向为重。投入、过程固然重要, 但最后是否产生好的结果, 是否满足公众需求则显得更重要。因而, 在坚持结果与过程双取向的同时, 应以结果取向为侧重。否则, 易导致浪费、低效率、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 又会回到传统公共行政的老路上去。其三, 在坚持结果与过程双取向及以结果取向为重的前提下, 结果与过程二者的具体权重组合可依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所处发展阶段、环境及公共服务类型等而有所差别。

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构成

基于前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模型构建的取向, 分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要素结构, 提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由经济、效率、效果、公平公正、民主、能力和环境七个变量构成。

(1) 经济。经济指标指的是投入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中的资源标准。按照经济原则, 力求政府部门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来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服务。在全球化时代, 资源的稀缺已是不争的事实, 各国政府都面临着公共服务需求的扩大与施政成本有限的矛盾。经济指标提出了政府的成本观念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成本主要指交易成本, 即获得准确市场信息所需要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 还包括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行为所引起的公共资源损耗、政府公信力等无形成本) , 使政府不得不主动去寻找缩小政府管理规模、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及选择合适公共服务承接商的途径, 从而促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的提升。同时, 经济指标也便于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有利于指导科学投入, 使有限的公共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但这并不表明, 政府可以随意减少财政投入甚至不再投入。若此, 则是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一种误读, 甚或是借“政府购买”之名行“扔包袱”之实。事实上, 正如前文所述, 从资源利用上来说,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金以解决政府资金有限问题, 同时促进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 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但这并没有改变政府对于公共服务安排的基本职责。因而, 政府仍然要提供与经济发展进程匹配、与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的足额财政投入, 并要有财政制度安排作保障, 这是政府无可推卸的责任。

(2) 效率。简单地说, 效率指标就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 强调的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从效率的来源看, 可分为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两个层面。配置效率指的是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配比程度, 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越吻合, 配置效率就越高。而生产效率指的是供给公共服务的平均成本。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否有效率不仅包括购买过程, 即政府有效选择公共服务承接商的时效等, 还包括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果, 即在给定投入和技术条件下的公共服务产出, 如服务数量、服务频率、服务类别和服务区域等。

(3) 效果。许多公共服务性质上很难界定, 更难量化, 因此, 效果便成为衡量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指标。效果指标以“结果的改善”为基础, 是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衡量, 主要体现为公众满意度和社会效益两个层面。 (1) 公众满意度。从政府绩效评估的角度理解, 公众满意度是指公众对政府绩效 (效果) 的感知与他们的期望值相比较后形成的一种失望或愉快的感觉程度的大小。[2]许多国家都开发了运用于评价公众满意度的相关测评模型和方法, 如瑞典的SCSB模型方法、德国的DK模型方法和美国的ACSI模型方法等。目前, 国内也将公众满意度纳入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 并将“公众满意度”摆到突出的位置, 作为衡量公共服务质量优劣的主要指标, 积极开展关于公众满意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如陈振明、丁元竹、尚虎平和王春婷等学者, 如实践中的公共服务绩效考核“海淀模式”等) [2,5,6,7]。公共服务的对象是人民群众, 公共服务供给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行为准则, 评估公共服务做得好坏, 当然也是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 最终要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为标准, 这是科学发展观和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而言, 公众满意度涉及公众对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服务过程的公开性和便捷性及服务者工作态度和作风等方面的满意度。 (2) 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主要体现为公共服务的社会知晓度、支持度及其对同类服务、项目执行组织、同类行业、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程度等。

(4) 公平公正。公平公正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与准则, 是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尺度, 对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基石作用。自新公共行政以来, 公平公正日益受到广泛重视, 并成为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指标, 是善治的基本要素, 也是当今公共管理区别于传统公共行政的重要方面。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的评估指标, 公平公正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及司法的公正, 它关心的主要问题在于“接受服务的群体或个人是否都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需要特别照顾的弱势群体是否能够享受到应得的服务?公共服务供给市场是否具备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因此, 虽然相当难以衡量, 但公平公正指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5) 民主。民主既是评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的重要指标, 也是实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的重要前提。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绩效管理的兴起和逐步推进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理论尤其是“善治”模式的提出, “民主应该成为公共行政核心价值追求”的呼声日益高涨, “公众参与”及“政府回应”成了政府行政运作回避不了且日益加强的主题, 它要求公众作为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到公共管理活动中来, 形成政府与公众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状态[8]。而之于公共服务, 公众对公共服务的参与度及政府的回应性, 直接反映出公共服务过程的民主性。民主本质上也是一种参与过程, 随着公众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需求的不断变化, 公众不再是公共服务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公共服务的主动参与者。因而, 公共服务组织 (包括政府和公共服务承接商) 应建立畅通便捷的交流渠道, 鼓励公众参与到公共服务的决策、实施及监督与评估过程中来, 对公共服务的方式、内容、标准、反馈、监督及评估等提出意见、建议、诉求及反响, 这也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有效途径。而这种公众参与机制的有效运行取决于政府、公共服务承接商与公民之间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积极的、双向的有效互动。政府和公共服务承接商对于公众的意见、建议、诉求及反响应及时回应, 并据此对公共服务做出相应调整与改进, 以满足公众的服务需求及相关期待,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6) 能力。一是指政府能力。较强的专业性及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等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对政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竺乾威等学者曾指出, 从一定意义而言, 购买公共服务是一种管理和服务方式变革, 要求公务人员必须增添一些新的能力, 如讨价还价的谈判能力、制定合同的能力、防范合同风险能力、监控合同实施能力等;要求政府要变成精明的买家、风险管理专家和服务质量评估行家等[9]。而这些也是当今政府能力的短板和着力增长点。因而,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政府管理的重大变革, 它要求政府在进行角色转换的同时, 更要通过理念重塑、组织结构调整、制度建设、人员培训及信息技术运用等提升其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管理、调控和驾驭能力, 以有效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顺利进行, 促进公共服务责任的切实履行。否则,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种种理念、目标将难以落在实处, 甚至还可能因无法克服实践中的具体矛盾和问题而使改革功亏一篑。具体来说, 政府能力的测量项可为理念、使命与战略、组织结构、项目管理、制度建设、人力资源及信息化建设等。

二是指承接商能力。公共服务承接商作为公共服务的生产主体, 其能力会深刻影响到其提供服务的品质, 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有直接重要影响。对此, 理论界与实践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不过, 对承接商能力的测量项如何展开莫衷一是, 尚需进一步探索。具体来说, 主要可以通过使命与战略、资源整合与管理、组织结构、制度建设、项目管理、人力资源、外部伙伴关系、学习与创新等方面对承接商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7) 环境。一是市场环境。中南大学PPLG中心研究员杨孟著在接受《财会信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政府购买服务依赖于健全发达的公共服务市场, 但在我国, 公共服务市场发育并不成熟, 这是我国政府购买服务中遇到的首要问题[4]。理论与实践均表明, 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各具优势, 三者根据各自的优势“合作”供给公共服务最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因而,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有效推进还须具备一定的“主体基础”, 即:既要有大量的、能承担起公共服务供给职责的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存在, 又要确保其存在于充分竞争的环境中。因此, 对市场环境的测量,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市场成熟度和组织发展状况。

市场成熟度方面, 成熟的市场机制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高效运作的首要前提和基础。尤其要强调的是, 使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就是, 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 以充分有效的竞争“激活”社会的力量, 以有效承载由政府转移出来的公共服务。正所谓,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只是将公营变成民营, 更重要的是将垄断变成竞争, 以求多元主体供给公共服务的均衡效率。国内学者也把引入规范化的市场竞争机制视为减少公共服务供给成本、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 并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论证了市场成熟度对政府购买服务的显著影响[10,11,12]。因此, 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 政府一定要通过各种举措尤其是制度建设强化竞争机制, 使各供给主体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批、税收优惠、资金补贴、资源利用及价格制定等方面都具有完全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创造公平、有序、有效的市场环境。

组织发展状况方面,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成功推行需要一定的社会力量为依托, 即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否则, 相当一部分公共服务供给便无法得到有效转移。鉴于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发育尚不成熟的实际, 在此主要关注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成熟、发达的社会组织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的供给中, 社会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 已成为与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并驾齐驱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然而, 受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还刚刚兴起, 发育不全, 力量相对较弱, 独立性也不够, 还不能很好地承担起由政府转移出来的公共服务供给职责, 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这无疑会牵制着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进程, 影响着其成效发挥。因此, 政府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包括理念氛围、政策制度、技术、资金等来引导与促进社会组织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运行与发展提供依托力量。

二是体制环境。技术固然重要, 而制度更具根本性和长远性, 也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目前,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尚属于起步阶段, 体制上的掣肘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模糊与执行困境等无疑会影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有效、有序进行。因而, 从规制性要素出发, 首先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革除体制障碍, 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外部行政环境;其次要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法规体系, 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行为进行法制化的制约、监督和保障, 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保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沿着预想的、正确的轨道发展。总之, 要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明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各自的责任及权益, 并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的准入、监管、评估及责任追究等加以规范, 以优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体制环境, 促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规范化、法制化和高效化。因而, 对体制环境的测量, 我们主要可以从行政体制环境和法律法规建设这两个方面进行。

综上, 政府亟需加大力度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及加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法规建设, 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促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提升和健康快速发展。这也是本文将环境作为指标的缘由所在。此外, 本文也认为, 若是评估某个具体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绩效可以不考虑该指标, 因为这基本上是某个购买主体或相关职能部门所无能为力的, 而如果要评估整个地区特别是全国性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 就应放进该指标, 以更全面地评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更好地促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改进。当然, 这只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模型的理论建构, 在后续的实证研究过程中还将运用各种相关方法对模型进行分析、检验及修正。

指标体系模型 篇2

全程:指从新员工入职到退休,宝洁推行全职业生涯规划,在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培训与之配合。对于一个员工进入职业生涯中期,即所谓的职涯平台期后,宝洁鼓励员工横向发展,成为资深的讲师。

全员:指公司内所有员工,从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到IT服务,所有员工都是宝洁培训体系的覆盖对象。

全方位:指宝洁将提高员工素养作为培训的主要任务。将员工素养又分为基础素养、专业素养和管理素养三大类。

如下图所示:

宝洁三大职位体系

由于宝洁公司严格执行按照职位系列和层次进行培训的做法,所以要弄清宝洁的培训体系,必须先了解宝洁的职位体系。宝洁公司将所有职位划分为三个职位系列,如下:

(1)M(Management)系列:即管理系列,包括职能部门的管理岗位和营销类岗位,分为7级。(2)A(Administration)系列:即行政系列,包括办公室秘书、助理、品牌策划等岗位,分为四级。(3)T(Technical)系列:即技术系列,包括生产制造中与机器打交道的岗位,分为10级。如图所示:

M系列员工的培训课程

从价值观、战略、运营到人力资源管理,每一层级每年都有一些课程要参加。

1级属于初为管理者的人;

2-3级主要是管理能力、人员开发、基础领导力等培训;

4-5级主要是组织技能培训,包括如何设计一个组织架构,如何激励管理人员,如何给职能部门制定战略和愿景、财务管理等。部分课程在大区完成,部分在全球总部完成;

6-7级属于总经理级,在美国总部的GM学院进行。

宝洁认为一个人在公司工作3-5年后,对自己适合做什么才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比较有效的。

对员工的能力开发是从员工入职就开始的。在每年的“四位一体”的绩效评估表中,有对能力的评估,有对职业发展兴趣的描述。每个员工的上级会与员工探讨他们能力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能力项目。

没有提升前培训的做法。只有业绩好的人,在提升到新的岗位后,才根据该岗位对应的课程对该员工进行培训。

在宝洁,不认为参加了某种培训的人就具备提升的条件。每个人都是相似的,关键看他是否能够应用好,提升工作的业绩。

M系列员工培训课程:1级主管(个人领导力提升、人际沟通技巧、二八原则、全面质量管理基础、MRPII/ERP、财务与会计I),2级一班部门经理(个人领导力提升、人员开发-基础技能、领导力-3E模型、项目管理、最大程度发挥创造性和逻辑思维、团队建设、有效地授权、全面评估面授、财务与会计II),3级大部门经理(G.O.R.W、组织能力开发、团队建设-高级、系统管理工作坊、OGSM/SDDS、人员开发-高级技能、情境领导、成功人士的7个习惯、突破思维方法、正面的权利和影响力),4级副总监及以上(组织技能、跨文化工作坊、危机管理)

如下图所示:

宝洁大学

宝洁大学由全球总部的GM学院、全球总部职能部门的职能学院、各大区的P&G学院和大区的职能学院共同构成。宝洁在全球的每个大区都有一所P&G学院,每个大区中的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能大学,因此,宝洁大学是由几十个学院构成的全球化的企业大学。下面具体介绍各个部门以及其功能:

(1)全球总部GM学院:

在宝洁全球总部美国的辛辛那提市设有宝洁GM学院,就是众所周知的宝洁总经理学院,对各个国家总经理级员工及拟提升为总经理的人进行培训。GM学院相当于总经理的课程班,每个季度各个大区的总经理开研讨会,GM学院内部有许多研发,总部的副总裁包括CEO都会到总经理班去上课。

(2)全球总部职能学院:

在宝洁的全球各大区都有自己的职能学院,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中级和初级的技术人员,对于高级专业人员的技术和专业培训由全球总部的职能部门组织实施。

(3)大区P&G学院:

在宝洁全球的各大区都设有P&G College(宝洁学院)。宝洁学院设在人力资源部内,由人力资源部副总监负责运作。宝洁学院的定位非常清晰,就是只负责新员工培训中的公共部分和公共管理技能的部分培训,没有企图去包揽一切、包办一切。

(4)大区职能学院:

职能学院是高度灵活的非正式组织。大部分人员都是兼职的,而且学院的名称每年都可能发生变化。

“四位一体”体制——宝洁大学成功的微观基础

在宝洁,“业绩评价”、“能力评估”、“个人发展”和“未来一年工作计划”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著名的“四位一体”制度。这一制度是解密宝洁其他制度和做法的DNA。

每个财政末,宝洁都有开展绩效评估工作,评估要对照工作计划进行。比较有特点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将业绩分为业务成绩和对组织发展的贡献两部分。对组织的贡献中包括了培养下属、招聘/培训、效率提升和知识分享等方面。

第二、业绩评估没有采取单项指标打分的方法,由主管对员工进行综合评分。如果由于客观努力没有达成目标,只要尽了最大努力,照样可以得最高分。

第三、业绩评估结果采取强制分布,分1、2、3等,1为最优。1、2、3等分别占10%~15%,60%~70%,15%的比例。经理在打分时有时作2+和2-的区分。只有等级2以上的员工才有资格升级和跨部门轮岗。

第四、在业绩评价的同时,对员工进行能力分析和评估,明确员工优势的能力和需改进的能力方面。

第五、由员工个人提出自己长期(3~5年后)的职业兴趣和短期(3~5年)的职业兴趣,由经理根据员工个人的意见、同事的反馈几经理自己的观察,提出员工个人的发展计划。个人发展计划中包括要参加的培训内容。

第六、组织贡献几乎占业绩考核的50%的权重,使所有员工都对组织的贡献与业务成绩同等看待。

宝洁的“四位一体”的体制是宝洁大学得以成功的真正微观基础。如果没有对员工个人业绩和能力的恰当评价,没有每个员工的个人发展规划,任何企业大学的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都将大大降低。有了对每个人的组织发展贡献考核,大家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自然对培训等组织贡献活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两制”

所谓的两制指的是“内部提升制”和“双教练制”

(1)内部提升制:内部提升制是宝洁人力资源管理哲学的核心,在这个核心基础上,除非像法律、医生等极少数岗位,宝洁以校园招聘为主。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在宝洁,几乎所有的管理岗位都是从内部提升的,这成为宝洁文化得以纯净的主要原因。内部提升制是典型的“近亲繁殖”,宝洁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好处: 第一、员工拥有共同的语言和行为模式; 第二、企业文化易于传承; 第三、内部交易成本低。(2)双教练制:

一是直线经理:定期与员工进行谈话,谈他们的工作业绩,工作方法,能力发展以及他们的职业规划,这使员工受益良多。

二是真正的教练: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

直线经理培养员工的热情从何而来?“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在许多人的潜意识中是根深蒂固的。那宝洁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打破这一僵局呢?其实这是宝洁制度性安排的结果。

第一、在宝洁的绩效考核内容中,培养部属等组织贡献占了50%的比重,如果一个经理在培养下属方面成绩欠佳,就不能晋级,不能升值,甚至要失去自己的岗位。

第二、宝洁规定一个经理没有培养成功自己的接替者是不能提升的。

指标体系模型 篇3

【关键词】尾矿库;溃坝;风险评价;指标;模型

建立评价指标是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的基础、关键所在,同时也会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产生直接且深入的影响。在选择尾矿库溃坝风险相关指标的过程当中,必须确保所有的评价指标与尾矿坝的正常工作系统特征以及基本情况密切相关,以系统存在的危险状态为目标。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评价指标的建立对评价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然,评价指标设置过多会造成评价指标结构过于复杂,一定程度上增加评价的难度,评价指标设置过少则可能导致关键性的影响因素被掩盖,难以全面且真实的反应评价对象的可观情况。因此,在对尾矿库溃坝事故的危险性因素进行评估期间,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风险评价指标,才能够指导风险评价模型的建设,以更加真实与可观的反应尾矿库发生溃坝事件的可能性,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1、尾矿库溃坝风险指标体系分析

从尾矿库潜在溃坝风险的角度上来说,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第一,系统性原则,即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系统全面的反应被评价对象的整体情况,确保评价结果的高度可信;第二,客观性原则,即要求评价指标体系不受主观意愿的影响,同时广泛征集环境、社会等各方意见;第三,实效性原则,即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根据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应的调整。根据以上原则,在针对尾矿库溃坝风险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可选择指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防洪标准:该评价指标所指的是防洪保护对象要求达到的对洪水防御能力的标准。通常来说,该指标的设计需要以某一重现期区间内的设计洪水作为参照标准,当然也可以参照实际洪水作为防洪设计标准;

2)排洪设施能力系数:在对尾矿库溃坝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当中,需要从设计角度入手对防洪设施的排洪能力进行分析,根据排洪设施设计能力的异常情况来计算对应的能力系数,并划分相应的等级;

3)滩顶与库水位高差:该评价指标所指的是对尾矿库在运行过程当中的现状是否能够满足最小安全超高以及最小干滩长度的要求进行评估。当然,前提条件是从设计单位入手进行调整,分析在当前堆坝高程条件下,在设计洪水因素影响下库水位的上升高度;

4)平均粒径:该评价指标的是通过绘制砂土粒径级配累计曲线的方式所实现的,通过对级配累计曲线的分析,能够对砂土的粗细度情况,以及粒径分布的均匀性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与了解,同时也能够得到有关砂土级配水平的数据资料;

5)下游坡比:该评价指标能够充分反映尾矿库坝体的基本轮廓与尺寸特征,其具体取值与尾矿库坝体自身的抗滑稳定性能力以及渗流稳定性能力密切相关;

6)现状坝高:该评价指标主要是指尾矿坝现状的堆积高度,对初期坝和中线式、下游式筑坝为坝顶与坝轴线处坝底的高差;对上游式筑坝则为堆积坝坝顶与初期坝坝轴线处坝底的高差;

7)地震烈度:该评价指标主要是指受地震因素影响而表现的地面震动以及其对地面的影响程度,该评价指标以度作为单位衡量标准,我国当前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个等级,等级越高代表地震的破坏性越大,且该指标与岩土性质,地质构造,震源深度,震级,以及震中距等均有密切关系;

8)堆积容重:该评价指标主要是指尾矿坝上尾矿砂单位体积的重量;

9)浸润线高度:该评价指标主要是指坝体内渗流的水面线,是反应溃坝灾害的关键指标;

10)横向裂缝衡量系数:该评价指标主要可用于衡量尾矿坝现状横向裂缝的存在可能导致溃坝灾害的危险程度;

11)纵向裂缝衡量系数:该评价指标主要用于对尾矿库当前工况下存在纵向裂缝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同时反应因纵向裂缝造成溃坝事件的危险性程度,通常可以根据尾矿库上纵向裂缝的数量进行对应的等级划分;

12)水平裂缝衡量系数:该评价指标主要用于对尾矿库当前工况下存在水平裂缝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同时反应因水平向裂缝造成溃坝事件的危险性程度,通常根据地质勘查得到;

13)排洪设施完好系数:该评价指标主要被用来反应在尾矿库运行过程当中,相关排渗设施除设计功能外,能够正常发挥功能的程度;

14)日常管理衡量系数:该评价指标反应矿山企业在尾矿库运行过程当中,日常管理的实际能力,该指标与整个尾矿库运行的安全性水平存在密切关系;

15)事故应急衡量系数:该评价指标可反映尾矿库在发生溃坝事件下的应急响应能力以及处置能力;

16)检测设备完好系数:该评价指标主要用于衡量尾矿库监测设施的完备程度和预警方法的有效程度。

2、尾矿库溃坝风险评价模型分析

2.1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根据前文中所确定的尾矿库溃坝风险的相关指标,将风险评价模型中各个指标的层次结构进行对应划分:其中,漫顶溃决设置为A1指标,失稳溃决设置为A2指标,渗流破坏设置为A3指标,结构破坏设置为A4指标,管理因素设置为A5指标。结合以上划分标准,可以引入A1~A5指标,得到对应的风险指标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在此基础之上,在对权重向量进行计算的过程当中,可以采用和法对判断矩阵A中的各个元素以列为单位做归一化处理,计算公式为“ ”,经过处理后所得到的判断矩阵为:

2.2 风险评价指标分级

结合已有的尾矿库溃坝事故案例,结合工程力学特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在风险评价过程中将尾矿库溃坝风险评价结果划分为四个等级,对应的评价指标分级方式分别为:

1)A级:本等级指所评价的尾矿库可继续安全运行,符合评价指标包括:防洪设计标准>500年/一遇;防洪设施能力系数>0.75;滩顶与库水位高差>1.5m;平均粒径>0.5mm;下游坡比>5.0;坝高<20.0m;1/现状坝高>1/20;设计地震烈度>8.0度;堆积容重>2.0t/m3;浸润线高度>8.0m;横向裂缝衡量系数>0.75;纵向裂缝衡量系数>0.75;水平裂縫衡量系数>0.75;排洪设施完好系数>0.75;日常管理衡量系数>0.75;事故应急衡量系数>0.75;监测设施完备系数>0.75。

2)B级:本等级指所评价的尾矿库带有缺陷运行,符合评价指标包括:防洪设计标准100~500年/一遇;防洪设施能力系数0.5~0.75;滩顶与库水位高差1.0~1.5m;平均粒径0.2~0.5mm;下游坡比3.0~5.0;坝高20.0~50.0m;1/现状坝高1/50~1/20;设计地震烈度6.5~8.0度;堆积容重1.7~2.0t/m3;浸润线高度6.0~8.0m;横向裂缝衡量系数0.5~0.75;纵向裂缝衡量系数0.5~0.75;水平裂缝衡量系数0.5~0.75;排洪设施完好系数0.5~0.75;日常管理衡量系数0.5~0.75;事故应急衡量系数0.5~0.75;监测设施完备系数0.5~0.75。

3)C级:本等级指所评价的尾矿库存在严重缺陷,且必须交由安全监督机构在限定期限内进行治理,并对运行进行密切监视,符合评价指标包括:防洪设计标准50~100年/一遇;防洪设施能力系数0.25~0.5;滩顶与库水位高差0.5~1.0m;平均粒径0.05~0.2mm;下游坡比1.0~3.0;坝高50.0~80.0m;1/现状坝高1/80~1/50;设计地震烈度5.0~6.5度;堆积容重1.4~1.7t/m3;浸润线高度5.0~6.0m;横向裂缝衡量系数0.25~0.5;纵向裂缝衡量系数0.25~0.5;水平裂缝衡量系数0.25~0.5;排洪设施完好系数0.25~0.5;日常管理衡量系数0.25~0.5;事故应急衡量系数0.25~0.5;监测设施完备系数0.25~0.5。

4)D级:本等级指所评价的尾矿库无法继续运行,由安全监督机构下令停止使用,治理合格后方可再次投入运行,符合评价指标包括:防洪设计标准<50年/一遇;防洪设施能力系数<0.25;滩顶与库水位高差<0.5;平均粒径<0.05mm;下游坡比<1.0;坝高>80.0m;1/现状坝高<1/80;设计地震烈度<5.0度;堆积容重<1.4t/m3;浸润线高度<5.0m;横向裂缝衡量系数<0.25;纵向裂缝衡量系数<0.25;水平裂缝衡量系数<0.25;排洪设施完好系数<0.25;日常管理衡量系数<0.25;事故应急衡量系数<0.25;监测设施完备系数<0.25。

3、实例分析

XX尾矿库,位于XX矿区西北约lkm沟谷中。库区基岩为古老的片麻岩,沟底为第四系覆盖层,坝址处覆盖层最厚为16m。上部以洪积亚黏土为主,中部以坡积碎石和含土碎石主,底部为碎石层。尾矿库由前冶金部鞍山黑色冶金矿山研究院设计。建有两座初期坝,均为透水堆石坝。西坝底标高149.3m,东坝底标高143.5m。坝顶标高都是163.5m,最终堆积坝标高220.0m,总库容约1350万m3。库区纵深约300~800m,库内两条小沟,纵坡较陡,现汇水面积约为0.47km2。设计采用塔一管式排洪系统。排洪塔直径2.0m,侧壁溢洪孔直径0.35~0.30m,排距0.65m,每排6孔。排洪管埋于东坝下,直径l.0m。

以全国尾矿库普查按系统作为立足点,结合对该尾矿库现场实际情况的深入检查,由专家根据该尾矿库现场安全状况进行打分,并根据打分结果进行评价,相关指标的评价结果分别为:防洪设计标准为500年/一遇;防洪设施能力系数为0.74;滩顶与库水位高差为2.0m;平均粒径为0.43mm;下游坡比为4.0;坝高为163.5m;1/现状坝高为1/163.5;设计地震烈度为8.0度;堆积容重为1.8t/m3;浸润线高度为6.0~8.0m;横向裂缝衡量系数为0.5;纵向裂缝衡量系数为0.71;水平裂缝衡量系数为0.68;排洪设施完好系数为0.6;日常管理衡量系数为0.65;事故应急衡量系数为0.7;监测设施完备系数为0.66。

利用相关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在C++条件下编程计算,输出结果显示该尾矿库溃坝的安全评价总分值为81.97,对应安全等级为“较好”,即B级,为本尾矿库实际情况一致。

4、结束语

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矿山开采工作量的不断增长与发展,尾矿库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多。但根据已有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尾矿库的安全状况不容客观,各种重大~特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溃坝作为发生率较高的尾矿库安全事故之一,已经引起了行业内以及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做到有备无患,在事故发生前采取有效的应对与预防措施,就需要根据尾矿库的实际情况,做好对溃坝等安全事故危险性的评价工作。文章即从这一角度入手,重点分析尾矿库溃坝风险的指标评价体系,并根据危险指标构建了对应的风险评价模型,通过实例证实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值得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彭康,李夕兵,王世鸣等.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的尾矿库溃坝风险评价[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4):1447-1452.

[2]李全明,陈仙,王云海等.基于模糊理论的尾矿库溃坝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6):57-61.

[3]梅国栋,吴宗之.尾矿库溃坝风险定量评价方法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08(2):78-82.

[4]王晋淼,贾明涛,王建等.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尾矿库溃坝风险评价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4):96-102.

[5]刘来红,彭雪辉,李雷等.溃坝风险的地域性、时变性与社会性分析[J].灾害学,2014,(3):48-51.

[6]赵泱军,李同春,石永超等.可拓评判法在水库溃坝风险分析中的应用[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6):16-19.

[7]赵泱军,李同春,石永超等.可拓评判法在水库溃坝风险分析中的应用[C].//第四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3:331-336.

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指标体系研究 篇4

一、高校财务预警模型体系概述

(一) 高校财务风险体系建立的目的

扩招以来, 高校为了满足资金的需要, 不断从银行贷款办学, 贷款已经成为了高校筹资的最主要形式之一, 然而度过了几年的甜蜜期之后, 还款付息的压力越来越大, 高校的财务风险问题已经凸显。因此, 高校必须结合自身财务风险的特点建立高校财务预警系统, 同时结合高效的财务危机化解机制, 这样, 高校才能维持正常的办学以及健康稳定发展。

(二) 高校财务风险的特点

资金流转作为最主要的考察财务风险的方式, 企业要从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的方式考察企业的财务风险;高校有别于企业, 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 财务风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筹资政策性很强;二是高校产品成品没有盈利性;三是高校资金的周转不具备再生能力。因此, 在构建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时需要着重反映高校的自身特点。

(三) 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具体有以下几点:

(1) 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构建需要反映高校财务中的各个内在关系, 符合客观的高校财务风险发生本质, 能够真正揭示高校在发展中存在的或者潜在的财务风险。

(2) 可行性原则。指标体系构建需要具有一般性原则, 建立在统一的口径上, 需要对所有高校都具有可预测性。另外, 指标体系数据来源应该全部由相关部门提供的财务资料和学校对外公布的信息中获取。

(3) 完整性原则。指标体系构建需要体现财务风险发生的各个领域和主要方面, 不可遗漏重要信息, 并且满足各个指标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做到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

(4) 动态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求在分析历史的数据可以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并且可以根据高校内外环境的变化, 不断修正、更新以及补充, 形成一个动态的发展体系。

二、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指标体系构建

(一) 偿债能力指标

具体如下:

(1) 流动比率。流动比率的公式如下: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流动比率是衡量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表示每一元钱的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保证。流动比率越高表示高校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因为高校不仅需要偿还偿还短期债务和支付利息, 而且需要满足高校的日常开支, 但是不宜过高, 过高的流动比率使高校的资金停滞, 影响高校的营运效益;相反, 比率越低, 表示高校的短期偿债能力差。高校流动比率在1.5~2比较合适。

(2) 资产负债率。其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是反映高校利用债财务杠杆作用发展自己的能力, 用于衡量债权人自己的安全程度, 也衡量着高校的长期偿债能力。有别于企业, 对高校而言资产负债率在40%~60%之间比较合适, 因为高校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没有利润作为还债保证, 只是进行简单的投资活动, 因此, 高校的资产负债率不宜过高, 当资产负债率大于1的时候说明高校已经资不抵债, 将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

(3) 长期负债率。公式为:

长期负债率=长期负债总额/负债总额×100%

该指标表示长期负债占负债总额中的比重, 反映了负债的结构, 长期负债表示短期内没有偿还债务本金的压力, 因此, 指标不宜过小, 指标越小, 表明高校将会在短期之内需要偿还债务, 财务风险增大, 一般情况下, 长期负债率应该大于50%。

(4) 贷款占收入比重。公式如下:

贷款收入比重=累计未偿还贷款/总收入×100%

其中总收入包括经费收入和非经费收入。指标反映了高校所运用的资金中有多少属于贷款部分, 贷款所占的比重越大, 表示高校的偿债压力越大, 高校可发展的空间就越小, 一般情况下, 高校的贷款收入比重应该小于40%。

(5) 利息保障倍数。公式为:

利息保障倍数= (本年末银行存款+本年末现金) /利息支出×100%

指标表示在不增加新的负债情况下, 现有的资金能够对于负债利息的保障程度, 利息保障倍数越高, 表示高校的偿债能力越强, 一般情况下, 利息保障倍数的值应该要大于1。

(二) 营运能力指标

具体有:

(1) 现实支付比率。公式如下:

现实支付比率= (本年末银行存款+本年末现金) /平均月支出总额×100%

用于预测在正常的情况下, 现有资金还能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时间。现实支付比率越大, 表示学校能维持正常开支的时间越长, 体现了高校对于资金的运用, 反之, 则表示学校不能对资金进行合理支配。该指标则不能一直保持较低的比率, 至少需要能维持高校3个月的正常开支, 因为, 高校的最主要资金来自政府拨款, 政府拨款的周期基本为一个季度。

(2) 潜在支付比率。公式如下:

潜在的支付比率= (本年末货币资金+本年末债券投资+本年末应收票据-本年末借入款-应交财政专户-年末应交税金) /月平均支出额×100%

该指标表示高校货币资金以及短期内能够转换成货币资金的资产, 在扣除短期内需要支付的资金后, 可以维持学校正常管理所需开支的时间, 是现实支付能力的一个补充指标, 因此, 潜在的支付比率应该大于等于3。

(3) 公共经费支出比率。公式如下:

公共经费支出比率=公共经费支出总额/支出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了高校对于自主资金的安排结构, 公共经费支出作为高校支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保证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开支, 又包括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开支, 能有效反映高校对于教学发展重视程度, 指标值越大, 表示高校对于教学发展的投资力度越大, 一般情况下, 公共经费支出比率为0.5比较合适。

(4) 投资收益比率。公式如下:

投资收益比率= (对校办企业投资收益+其他投资收益) / (对校办企业投资+其他投资) ×100%

该指标解决高校满足必要刚性支出之后资金闲置的流动性问题, 体现了对高校资金的运营效益。指标表示高校利用自身的优势, 将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成收益的综合能力, 指标值越大, 说明高校资金运营收益能力越强, 一般情况下, 投资收益比率高于当期的银行存款利率。

(5) 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比重。公式如下:

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比重= (一般基金+专用基金-留本基金) / (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

该指标反映自有发展资金在货币资金中所占的比重, 比率越大, 表示高校自由支配资金越多, 高校不仅减少了财务风险能力, 而且能对各方面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但是该比率不宜过高, 过高的比率证明高校没有发挥资金的最佳效益, 一般情况下, 指标值在50%~60%之间比较合适。

(三) 发展能力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1) 净资产增长率。公式如下:

净资产增长率=本年净资产增长总额/上年资产总额

指标中的高校净资产包括固定资产、事业基金、专用资金和各项经营结余。该指标反映了高校资产的增长幅度, 体现了高校的发展能力, 指标值越大, 表示高校的发展潜质很强, 也提升了学校的财务风险抵抗能力。

(2) 固定资产增长率。公式如下:

固定资产增长率= (本年固定资产总额-上年固定资产总额) /去年固定资产总额

该指标反映高校对于基本设施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投入程度, 指标值越高, 表示高校对于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大, 表明高校拥有很好的发展势头, 正在追求高的发展速度。但是该指标不宜过高, 高校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学校的基础设施, 学校的软实力也应同步发展, 比如学校的管理能力、师资力量、招生等。

(3) 现金净额增长率。公式如下:

现金净额增长率=本年现金净额增长总额/去年现金净额

该指标衡量高校在货币现金的运作,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成长性, 指标值越大, 表明高校财务方面比较稳定, 而且具有很强的发展潜质, 反之则表示高校可能面临着财务风险状况。

(4) 自筹收入比率。公式如下:

自筹收入比率= (事业收入+经营收入+投资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 /收入总额×100%

自筹收入属于非限定性净收入, 高校可以自由支配这部分资金。该指标是对高校在发展中自我实现能力的体现, 反映了高校自身开源创收的能力, 指标值越大, 表示高校对于自身发展的资金自我供给能力越强, 说明高校的发展能力越强。

(四) 非财务因素

具体如下:

(1) 师生比。公式如下:

师生比=在编老师总数/全日制学生总数

该指标衡量了高校对于现有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也从侧面反映了高校的办学效率。比率值越大表明高校的办学效益好, 但是指标不能太高, 过高的师生比会造成高校有多余的人才资源, 不仅造成资源上的浪费, 而且形成一种相互间的惰性问题。一般情况下, 该比率在1:14比较合适。

(2) 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公式如下:

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科研收入总额/在编教师总数

该指标反映了高校对于科研能力的投入程度。科研能力的投入是非限定性净收入的有效保障, 主要体现在投资收入、知识产权收入等, 与高校财务的良性循环关系紧密。指标值越大, 表示高校对于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 学校的科研规模大、能力强。

(3) 教师贡献率。公式如下:

教师贡献率=教学成果/在编教师总数

该指标直接反应教师队伍对学校的贡献作用, 也体现学校的发展实力, 教学成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毕业生人数和科研成果, 而科研成果则通过发表论文、学术专著、获奖情况等方面衡量。这两个方面都是定性因素, 需要通过赋权打分等方法, 把定性因素转化成定量的指标值。

(4) 高校隶属单位。隶属单位指标直接反映高校所处的位置, 间接则体现在资金来源上。高校一般可分为:部属院校、省属院校, 部属院校目的是在探索改革上先走一步, 在提高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并且很多都是“985”和“211”高校, 具有国家拨款额度大、经费多、资金来源广泛的特点, 而省属高校不仅不具备这些特点, 有时还会出现经费不到位的困境。因此, 需要通过人为的赋值将部属院校和省属院校区分开来。

(5) 省会城市。省会城市指标反映的是一个高校的地理位置, 国家对于省会城市的建设明显强于非省会城市, 而地方省份也想通过省会城市的建设提升自己的城市品牌, 在省会城市, 高校在受到地方政府的照顾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下直接造成高校吸引教师队伍质量高, 生源足, 并且科研项目多, 经费来源充足, 而这些因素则直接影响高校的财务, 因此, 需要将高校是否属于省会城市通过赋值区分开来。

三、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指标体系优化

(一) 优化原因

前文根据高校财务特点以及建立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初步建立了比较系统的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指标体系, 具有良好的预警效果, 然而, 不管是偿债能力指标、运营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 还是非财务因素指标, 都伴随着浓浓的主观色彩, 由于主观性造成了指标体系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 上文所选的19个预警指标中, 并非所有的指标对于整个模型的预警效果具有显著性作用, 一些指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 由于相关性造成的影响是可能不仅不能提高整个模型的预警能力, 反而因为指标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降低了整个预警模型的预警效果。

其二, 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指标体系要求能够反映高校实时现状的同时, 应该以最少的指标反映尽可能多的信息, 这样的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才能更加实用。过多的预警指标, 不仅会增加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难度, 而且增加了整个预警模型的维度, 降低整个预警模型的工作效率。

(二) 优化过程

总结上述原因, 笔者从两个方向对初步建立的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指标体系进行优化:选取显著性指标和降低指标体系的维度。将初选四个方面的所有19个指标汇总进行正态性检验, 以确定哪些指标是服从正态性分布的, 将指标体系分为服从正态性分布的指标体系和没有服从正态性分布的指标体系两个部分。将服从正态性分布的指标体系进一步做T检验, 以确定哪些指标具有显著性作用, 筛选出显著性指标, 删除不显著的指标;将没有服从正态性分布的指标体系进一步做非参数检验, 同理确定这部分指标中的显著性指标, 筛选出显著性指标, 删除不显著的指标, 最后汇总服从正态性指标体系和没有服从正态性分布指标体系中的所有显著性指标用于构建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指标体系。此优化过程不仅解决了预警指标体系的显著性问题, 同时也达到了尽可能降低预警指标体系的维度的目的。

(三) 优化效果

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指标体系经过优化过程, 一方面, 形成了主观选择与客观筛选指标构建了最优的高校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不仅能够提高对于高校财务风险的预测能力, 而且提升了预警模型在现实高校中的普及能力;另一方面, 对于本身资金来源本身就不充足的高校来说, 控制了高校财务风险的监控成本, 防止遭遇因为监控成本过高, 不仅不能对高校财务有效监控, 反而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的困境, 以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形成最有效的监控, 实现高校财务预警模型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董奇慧、曾繁荣:《高校财务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国集体经济》2007年第4期。

指标体系模型 篇5

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及其应用

摘要:对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循环经济预警系统提供了量化模型支撑.构建了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指标体系,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警度测度模型,利用GM(1,1)模型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的警度预测模型,并利用构建的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对江苏省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预警分析,为政府对循环经发展进行监控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 钱吴永[1]党耀国[1]熊萍萍[2]徐宁[1] Author: QIAN Wu-yong[1]DANG Yao-guo[1]XIONG Ping-ping[2]XU Ning[1] 作者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21001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理学院,南京,210044 期 刊: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ISTICEIPKUCSSCI Journal: Systems Engineering ―Theory & Practice 年,卷(期): ,31(7) 分类号: N945 关键词: 循环经济 预警模型 警度测度 警度预测 GM(1,1)模型 机标分类号: F2 TP3 机标关键词: 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指标体系模型体系applicationeconomy development经济预警系统预警分析预测模型模型建立量化模型理论指导构建测度模型江苏省支撑政府监控 基金项目: 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及其应用[期刊论文]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1,31(7)钱吴永党耀国熊萍萍徐宁对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循环经济预警系统提供了量化模型支撑.构建了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指标体系,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警度测度模型,利用GM(1,1)模型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的警度预测模型,并利用构建的...

高职院校教师薪酬体系模型初探 篇6

摘 要 薪酬管理作为高职院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引进人才、激励人才和留住人才。本文通过探讨高职院校教师薪酬体系模型,提出适合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计酬方案。

关键词 教师工作 薪酬体系 薪酬方案

建立兼具效率和公平的薪酬制度,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是一项具有挑战但必须面临的课题。如何根据自身实际科学构建具有激励效用的薪酬模式,对于引进教师人才、激励教师人才、留住教师人才、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教师薪酬决定因素

构建高职院校新型薪酬激励机制,应该先认识高职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肯定高职院校教师为院校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对每一个岗位都一个基准的薪酬以确保教师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同时通过教师所作贡献不同来拉开不同教师薪酬的距离,来肯定教师的工作。

根据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的不同,我们将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分为教学、科研、育人、教学辅助四大职能:

(一)教学职能

课程教学:备课、授课、课程论文、平时作业练习批改、考试出题、组卷、监考、阅卷、评定成绩等所有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指完成课内实训指导、实验、实习、课程(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训教学环节。

开设专题讲座:通过讲座形式将自己对某个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同行业和学生探讨交流。

(二)科研职能

科研工作指从事教研科研与教研科研组织管理的工作。包括申报或参与科研课题(项目)、参加学术会议、撰写专著、论文、译文、编译教材(含案例、习题及其他教学参考材料)等各种专业资料、承担教研科研项目,以及从事教研科研组织管理的工作。

(三)育人职能

学校的教师、干部、职工为了实现育人的目标,在从事自己本职工作的过程中,以一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教育过程,包括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四)教学辅助职能

指教务处、系部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并报教务处审核和备案的工作量。主要包括:实训室筹建、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研教改活动,经批准的各类教学竞赛和技能培训、在校内进行学术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及常规教学以外的活动、课程理论与技能考核命题、组考、监考、校外送考,第二课堂活动等。

二、高职院校薪酬体系架构

高职院校教师薪酬应该包括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报酬。

(一)经济性的报酬

经济性报酬包括直接经济性报酬、间接经济性报酬和其它报酬

①直接经济性报酬:基本工资、加班工资、奖金、津贴等

教师的工资体系应执行岗位工资。岗位工资与职位的重要性、工作的难度及责任等因素相关,充分体现职位价值,分为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

固定工资:是工资中的固定部分。按月发放并且不与员工绩效考评结果挂钩。员工若因违规、违纪而受到经济处罚时,扣减固定工资。

绩效工资:它是员工按照学校的业绩要求,完成其职位绩效目标应获得的收入。主要根据员工每个考评期考评结果计算,它体现了薪酬的激励性,是员工工资的重要组成。

②间接经济性报酬公共福利、培训计划、保险、退休机会、餐饮等

福利是指除了工资、奖金以外,根据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所应享受的待遇以及高职院校为保障与提高员工生活水平而提供的相关福利措施。福利应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利益,它能给员工以归属感。福利特别强调其长期性、整体性和计划性。法定福利包括保险(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商业险……)、住房公积金等。

除了上述福利外,还应满足高职院校教师对未来发展的要求,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制订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提供相应的培训计划。

③其它:带薪假期、休息日、病事假等

高职院校教师可享受国家法定节日及寒暑假带薪假期。

高職院校教师应该有合理的休息日。

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由学校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

(二)非经济性报酬

①工作本身:有兴趣的工作、成就感、挑战感、责任感等

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周期长,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要把一定的科学知识教授给学生,同时要树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在设计教学岗位工作内容时将工作内容丰富化并能促进教师的工作兴趣,并通过激励措施让教师体现到工作的成就、挑战和责任。

②工作影响:社会地位、个人成长、个人价值的实现

高职院校应该通过提高自身品牌来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将个人成长与学校成长结合起来,通过实现教师个人价值来实现高职院校价值。

③工作人文体现:友谊、关怀、舒适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

在高职院校教师工作中,应通过提供给教师相应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提供教师办公室、教师休息和娱乐场所一个良好的环境,给教师提供更多交流的场所以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

三、高职院校教师薪酬激励方案

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师薪酬方案时要考虑人员和岗位的匹配度,匹配度是岗位标准加人才测量,或者叫能力胜任模型。高职院校应根据匹配度测量结果确定教师工资。高职院校宜采用3P模型,即根据高职院校的生产经营特点和战略目标进行职位评价(position),明确所有员工各自的职位职责,根据企业的职位评价结果,设计人力资源的工作绩效考核方案和工具(performance),并用这些考核方案和工具对企业所有员工进行定期考核。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设计工资福利及其奖金发放方案和工具(pay)。

(一)政策选择

高职院校运用薪酬激励时,建议使用高薪酬战略。即高职院校薪酬平均水平高于其它类型的员工,以补偿人力资本在学习知识技能时所耗费的时间、体能、智慧、压力、不愉快等直接成本和因学习而减少收入所造成的机会成本。这样一方面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让人才为高职院校创造更多效益;另一方面,可以留住高职院校的人才,以防流失。

(二)动态的基于3E的宽带薪酬方案

高职院校教师宜采用动态的基于3E的宽带计酬体系模型。此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岗位、市场、业绩和能力。其中岗位相对固定,而市场、业绩和能力是可变的,从而达到设计的薪酬具有可变、弹性的效果,另外将原来相对比较多的薪酬级别,合并压缩为几个级别,同时拉大每一个薪酬级别内部薪酬浮动的范围。

第一,确定宽带的数量。

首先高职院校要确定使用多少个工资带,在这些工资带之间通常有一个分界点。在每一个工资带对人员的技能、能力的要求都是不同的。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岗位等级划分为五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和无职称教师。每个岗位薪酬等级分为可分为三等至七等。

第二,根据不同工作性质的特点及不同层级教师需求的多样性建立不同的薪酬结构,以有效地激励不同层次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确定宽带内的薪酬浮动范围。

根据薪酬调查的数据及职位评价结果来确定每一个宽带的浮动范围以及级差,同时在每一个工资带中每个职能部门根据市场薪酬情况和职位评价结果同确定不同的薪酬等级和水平。

第四,宽带内岗位轮换和晋升。

同一工资带中薪酬的增加与不同等级薪酬增加相似,在同一工资带中,鼓励不同职能部门的员工跨部门流动以增强组织的适应性,提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教师对院校的贡献鼓励教师向高一级岗位竞聘,教师在满足该岗位工作任务及量化指标的情况下,并在本级岗位工作超过一定年限,可向另高一级岗位申报。

第五,做好任职资格及工资评级工作。

高职院校根据整体目标任务综合考核校内各二级单位,各二级单位负责对本部门教职工进行岗位工作考核。各类人员必须履行岗位职责,年终进行工作考核,考核情况与年度考核结果挂钩。各类人员须接受工作安排,拒不接受安排的,年度考核不能评为合格;经考核未完成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及量化指标的,年度考核不能评优。

参考文献:

[1]张珍秀.高职院校提升教师薪酬水平思考.百度文库.2011.01.

http://wenku.baidu.com/view/812f96c65fbfc77da269b1c6.html

[2]蒋文超.高职院校激励型薪酬模式研究.豆丁网.2011.02.

指标体系模型 篇7

乡村债务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转型的特定环境下产生的。近年来, 辽宁乡村债务也呈逐年扩大趋势, 沉重的乡村债务, 已成为制约辽宁农村经济发展及阻碍农村税费体制改革的不利因素, 为推进“乡财乡用县管”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 化解乡村债务已成为省政府工作重点。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多次发布化解辽宁省乡村债务的指导意见, 政府在处理乡村债务上做了大量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应该看到, 乡村债务的化解和防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仅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 而且与政府形象紧密相连, 如果处理不好, 将会引发农民负担反弹, 损害农民利益, 增加财政风险, 影响社会稳定。

有效防范和化解辽宁省乡村债务, 除了进行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深化改革外, 很重要的方面是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进行完善, 建立一个科学的、高效的、操作性强的乡村债务预警机制, 而乡村债务预警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又是乡村债务预警机制建立的关键和核心。

二、乡村债务预警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本文借鉴财政风险预警指标, 设立新增债务违约、逾期债务余额、债务余额为乡村债务预警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 通过影响乡村债务一级预警指标的因素分析, 将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乡村债务的依存度、债务率、偿债率与财政风险预警指标相结合,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多维风险评估矩阵模型、趋势分析模型对乡村债务进行整体量化, 使得风险的程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最终达到防范风险的目标。

(一) 建立乡村债务的一级预警指标

选择三个一级预警指标:新增债务余额, 债务余额, 逾期债务余额。

(二) 因素分析

根据乡村债务一级预警指标与预警模型之间的相关性, 找出影响乡村债务额变化的因素, 进行因素分析。

1.影响乡村债务额变化的因素。本文采用可以量化的5个主要指标: (1) 财政支出; (2) 财政收入; (3) 债务依存度; (4) 债务率; (5) 偿债率。应特别注意,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影响乡村债务变化的因素也不同, 例如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乡村债务形成的原因会有差别。

2.对影响因素进行分类。用历史数据对影响债务变化因素的指标进行因素分析, 根据分析所得到的影响债务变化的指标重要程度值, 以及指标性质, 对这五个因素进行分类。根据指标性质分类, 一类是绝对指标, 包括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另一类是相对指标, 包括债务依存度、债务率、偿债率。在此基础上, 再将债务预警指标分成两类, 一是关键指标, 包括新增债务余额;二是主要指标, 包括逾期债务余额、债务余额。

(三)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乡村债务的预警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以便对债务危机度进行整体量化。

1.确定评价因素集。将债务影响因素构成的集合称为因素集, 用U表示。选取5个债务变化影响因素, 其中, X1表示财政支出;X2表示财政收入;Y1表示债务依存度;Y2表示债务率;Y3表示偿债率。这5个因素组成一个因素集:U={X1, X2, Y1, Y2, Y3}。

2.建立模糊评价集。评价集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可能作出的各种评价结果的集合, 用V表示, V={v1, v2, …, vj, …, vm}。其中, vj表示第j个评价结果, m表示评价结果数。模糊评价的目的, 是在综合考虑所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从评价集中选出最佳评价结果。评价债务变化时, 评价集可设为:V={高, 中, 低}。

3.模糊单因素评价。单因素模糊评价, 是从单个因素出发进行模糊评价, 确定评价对象对评价结果集V的隶属程度。取因素集U中第i个因素进行模糊评价, 评价结果集V中第j个评价结果v的隶属度为rij, 则对U中的单因素模糊评价结果隶属度集为j:Rj={ri1, ri2, …, rij, …, rim}。对所有单因素分别进行模糊评价后可得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

根据前面因素分析中的指标分类, 先给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隶属度 (本文选择的是黄金分割法确定隶属度, 即绝对指标的隶属度的范围是[0.618, 1], 相对指标的隶属度范围是[0, 0.382]) , 然后再由评价者确定每个分类中的指标所在范围内的隶属度。

4.模糊综合评价。单因素模糊评价仅反映一个因素对评价对象的影响, 评价不够全面。为综合反映所有因素对评价对象的影响, 得出更符合实际的评价结果, 需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B=A·R。

(四) 建立多维风险评价矩阵模型

多维风险评价矩阵模型, 就是以关键指标作为轴, 标准指标作为坐标原点, 建立多维矩阵。采用多维风险评价矩阵模型对乡村债务风险进行归类评价, 将乡村债务风险划分为五个典型区间, 即以无警、微警、轻警、中警、重警来描述乡村所面临的债务风险状态, 以评价某个地区的债务程度。通过多维矩阵可以明显看出哪些因素影响乡村债务向重警象限偏离, 就可以适当调整这些指标, 以使得债务程度向无警象限跨越。根据前面对各个指标的量化, 可以得出预警机制指标体系中的三大指标的区间值, 用三维图形表示, 可以判断下一年的债务风险状态, 以及是否需要对下一年的影响指标进行调整, 以达到最佳状态, 即无警。

(五) 采用趋势分析预测法

指标体系模型 篇8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式,多目标决策模型

1 背景分析

轨道交通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 也是现代化的交通方式, 具有安全、快捷、高效、低耗、环保等优势, 在城市特别是在大城市交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系统制式选择是轨道交通工程可行性研究的重要问题, 只有确立了轨道交通的车辆制式、列车编组和最高运行速度, 才能确定相应的技术标准, 为下一阶段的设计和实施奠定基础。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受客流及运营组织方案影响, 是控制轨道交通规模、投资以及运营成本的关键。

随着世界轨道交通技术的不断的发展, 轨道交通系统制式越来越丰富, 从最早的铁路、地铁、轻轨, 发展到现代的高速铁路、高速磁悬浮、直线电机系统、现代有轨电车等, 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层出不穷。不仅在车辆制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的列车编组从2辆至8辆, 甚至12辆都有, 最高运行速度60~160km/h。

车辆是城市轨道交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车辆制式选型是城市轨道交通前期研究中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选型不仅涉及车辆专业本身, 还关系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多个专业的设计、选型, 同时对环境、运营服务水平和工程投资等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 每个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都高度重视车辆选型。

2 车辆选型的原则

(1) 满足各设计年限高峰小时最大客流量和行车密度的要求。

(2) 车辆的技术性能既要符合国内外发展趋势, 又要求技术成熟、安全可靠。

(3) 有助于实现车辆规模化, 有利于实现综合维修基地的资源共享。

(4) 满足地铁线路工程条件和气候条件, 适应小曲线半径、大坡度以及灵活的敷设方式。

(5) 应立足于国产化, 引进的产品也应具备向国产化过渡的可能性。

(6) 应尽可能降低工程投资和运营成本。

(7) 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小。

3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评价是通过一些归类的指标按照一定的规则与方法, 对评判对象从其某一方面或多方面或全面的综合状况做出优劣评定。

选取的指标不同对评价结果影响很大, 指标选取有很多的影响因素且有很大的主观性, 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问题选取不同的指标, 得出不同的结论。为了使评价结论尽可能的客观、全面和科学, 评价指标选取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3.1 选取的指标必须和目标相一致

目标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所有方案所能达到目标程度的信息是决策者评价时关心的主要信息, 也是衡量行动好坏的一个主要标准。因此, 所选取的指标必须能够反映出所能达到目标程度的信息。

3.2 指标的选取必须具有系统性

一般单个指标只能反映车辆制式的某一方面, 但选取的所有指标应能够展现车辆制式的安全可靠性、技术合理性、车辆适应性、工程经济性以及社会效益性等五个方面。

3.3 选取的指标要有可操作性

指标应含义明确且易被理解, 能够用现有的方法和模型求解。

3.4 指标本身具有科学性

单个指标在理论上是比较完备的, 能客观、科学地反映出车辆制式某方面的信息。

3.5 指标之间应避免相关性

避免指标部的包含关系, 以消除评价结果因指标间的相关关系而产生倾向性, 人为地夸大车辆制式的部分性能。

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式选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本文在借签国内外专家学者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工程实际, 本着为决策者决定提供技术支持的目的, 按照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从车辆制式的安全可靠性、技术合理性、车辆适应性、工程经济性和社会效益性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式选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各准则下的指标见表1。

5 建立多目标决策模糊优选理论模型设决策论域U是工程系统设计方案的集合,

U={方案1, 方案2, ……, 方案m}={u1, u2, …, um}

设V是评选因素指标的集合

V={指标1, 指标2, ……, 指标n}={v1, v2, …, vn}

方案ui在指标vj下的取值为yij (yij全都是数字) , 用矩阵表示为Y={yij}n×m, 即

undefined

称为方案u1, u2, …, um关于指标v1, v2, …, vm的“指标矩阵”, 其中yij表示第i个方案的第j个指标的评定值。

实际上, 上述多目标决策问题有一个典型的层次结构特征, 如图2所示。

6 确定最优指标集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选型所涉及的指标通常包括获益性指标 (V1) 、损失性指标 (V2) 。获益性指标, 是指属性值越大对方案越有利的指标, 如技术成熟应用、设备安全、事故救援能力、高峰小时运输能力、与线网规划的协调、线路适应性、功能定位适应性、运营灵活性、气候适应性、资源共享、国产化率、舒适度、城市发展、技术创新等;损失性指标, 是指属性值越大对方案越不利的指标, 如实施难度、初期工程投资、远期车辆购置费、电费、维修费用、环境影响等。

一般而言, 不同的评价指标往往具有不同的量纲和量纲单位, 为了消除量纲和量纲单位不同所带来的不可公度性, 决策之前首先应将不同量纲目标属性值进行规范化处理。常用的规范化方法有向量规范化法和线性标度转换法, 该论文采用线性标度转换法中的一种方法:[0, 1]区域的变换公式法。

对于获益性指标,

undefined;j∈V1 (2)

式中yundefined, , yundefined分别为vj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即, 相对最佳设计方案u0的第j因素指标值。

对于损失性指标,

undefined;j∈V2 (3)

式 (2) 、 (3) 对偏好最高的目标属性值有Zij=1, 对于偏好最低的目标属性值有Zij=0。记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决策矩阵为Z= (zij) m×n, zij是愈大愈好。

7 最优方案关联度

从本质上说, 一个设计方案ui就是n个因素指标的映射, 即:ui=fi (v1, v2, …, vn)

因此, 当这n个因素指标值确定的时候, 这个设计方案亦随之确定, 它构成n维因素指标空间V中一个离散的方案点。所以进行多目标决策就是比较空间V中各方案点与相对最佳方案点的关联度。

根据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的基本理论, 工程系统最优方案关联度是在空间V中某一方案点ui考虑因素vi时与相对最佳设计方案点u0的相关性大小, 采用下式进行度量:

undefined

式中zij为标准化后的因素指标值;i=1, 2, …, m;j=1, 2, …, n。 因此, m×n个kij构成车辆选型方案的多目标灰色关联度判断矩阵K:

undefined

8 确定指标主观权重

对指标的主观赋权方法有德尔斐法、循环评分法、二项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法, 本文采用德尔斐法。

9 客观信息熵方案值的确定

对于灰色关联度[4]判断矩阵K, 归一化, 再令:

undefined;j=1, 2, …, n) (6)

以最佳方案关联度为基准, 指标Vj输出的信息熵为:

undefined (熵的定义) (7)

式中, 当sij=0时, 规定sijlnsij=0, 则

undefined (客观权重) (8)

10 关联度最小二乘法优化决策模型

为了既照顾到对方案的主观偏好, 又做到决策的客观真实性, 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应使所选择的方案对所有指标而言, 距离方案主观偏好信息值和客观信息熵的偏差越小越好, 在此引入综合权重W, 并建立下列最小二乘法优化决策模型, 下述模型是对文献[1]中模型的一种完善。

undefined

式 (9) 中wj为第j个指标的综合权重, 记各项指标的综合权重矢量为W= (w1, w2, …, wn) T。

用线性规划方法解上述优化模型。

undefined

undefined

上述两式表示的n+1个变量n+1个方程的方程组用矩阵表示为:

undefined

对方程组 (13) 作如下简化:

undefined

undefined

用VC++语言编程采用数值分析法求解上述方程组。

解出Wm1= (w1, w2, …, wm) T后, 得方案ui的加权关联度 (决策值) 为:

ki=Σkij×wj, i=1, 2, …, m (15)

由此可选最佳方案U*i, 对应的加权关联度为:

k*i=max{ki|i=1, 2, …, m} (16)

11 结语

主要结合轨道交通工程实际, 提出轨道交通车辆制式选择的原则和指标选取原则, 对轨道交通车辆制式选择中常用的指标进行归纳汇总, 分为安全可靠性、技术合理性、车辆适应性、工程经济性以及社会效益性五大类, 并详细划分至20小类。并建立了多目标模糊优选理论模型, 进行了优化分析。通过确定最优指标集、最优方案关联度、指标主观权重以及客观信息熵, 并参考文献1中的数学模型, 通过优化分析, 建立了关联度最小二乘法优化决策模型, 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及研究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易思蓉.基于智能CAD系统的铁路选线方案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J].铁道学报, 2000 (1) .

[2]宾坚.层次分析法在轨道交通车辆选型中的应用[J].陕西工学院学报, 2005 (6) .

[3]王曰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选型[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9 (4) .

[4]周前祥, 张达贤.工程系统设计方案多目标灰色关联度决策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1999.

指标体系模型 篇9

供电企业是社会公用性的服务企业,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只有通过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客户的要求,才能赢得客户,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供电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供电企业不仅要从客户客户需求出发,努力建立一个通畅、高效、可行的服务体系,也要对这个体系的运行结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使供电企业明晰自己与客户要求之间的差距,发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进而制定相应的策略,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不断培育和保持竞争优势,获得利润,从而为电力市场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2,3]。

1 供电服务质量外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供电服务质量外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客户对供电服务质量的外部评价力求能反映客户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状况,因此,指标因素必须全面且有代表性[4]。

(2)独立性原则。

供电服务质量外部评价的指标因素必须有较高的区分度,便于调查对象进行辨别。指标体系中的每个指标都要独立反映系统的某一方面或不同层次的服务。

(3)明确性原则。

指标的定义必须清楚,不能存在模棱两可的定义。

(4)重要性原则。

由于客户的服务需求是变动的,指标因素也有主次之分,因此要注意指标因素的权重问题。

(5)可比性原则。

不同企业或者同一企业不同时间的评价结果应该具有可比性,而且对每一个评价对象是公平的,指标体系中不能包含一些有明显倾向性的指标。

(6)可行性原则。

指标因素的内容和意义必须被职工和客户理解。

1.2 供电服务质量评价的维度

以往都是从服务接触的角度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进行研究。其中,美国的服务管理研究组合PZB(A Parasuraman,VALARIE A Zeithamland LEONARD L Berry)列出的服务质量5个属性特征,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他们同时指出,不同行业的服务质量属性维度可能有所变化,应根据行业的特性进行微调。本文认为供电服务质量测评包括7个维度[5,6]。

(1)可感知性。

不同于实物,服务的本质是一种过程,因此客户借助服务环境、设施、信息沟通、价格等有形的、可视的部分来把握服务质量的好坏。

(2)可靠性。

可靠性体现在企业准确无误的完成承诺的服务能力,它要求企业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用正确的方式提供正确的服务”,如电费计算的准确性。

(3)响应性。

响应性体现在企业及时地为顾客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表明了企业是否以服务为导向,是否注重服务效率,如停电通告的及时性,电话的及时接通等。

(4)保证性。

保证性是指服务人员的友好态度和胜任工作的能力,它能增加顾客对企业服务质量的信心和安全感,如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

(5)移情性。

移情性是反映企业是否设身处地地为顾客着想,是否能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等,如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

(6)安全性。

供电安全性是供电企业重要的服务属性。供电事故轻者造成企业、个人的财产损失、伤亡事故等,重者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增加安全性维度来反映供电企业是否通过各种途径指导客户安全用电。

(7)稳定性。

供电稳定性是供电服务的特有属性。电压波动或频繁停电都不同程度地给用户带来影响,本文增加稳定性维度来反映电压、频率的稳定性。

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前面所述的供电服务质量的评价纬度,基于供电服务具体项目,从服务人员本身业务素质、服务效率、服务态度、履行承诺等影响供电服务质量的因素出发,评价供电企业的服务质量水平。专项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过程如图1所示。

最后形成的供电服务质量外部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 供电服务质量外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基于回归法和模糊熵值法的组合权重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7,8,9]。原因如下:1)由于外部评价指标直接对应着测评问卷中客户的满意度评分,因此采用回归法从调查的实际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来确定权重,能充分体现客户的意愿;2)由于指标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单纯利用指标的客观评价数据确定指标权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采用模糊熵值法和回归法对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将其作为最终的权重。

2.1 回归法确定权重

回归分析方法是用来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可以用SPSS统计软件实现[10]。本文中各类客户给出的供电企业服务质量的整体评价感知值是因变量,各三级指标的评价感知值是自变量。将回归系数归一化处理,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

2.2 模糊熵值法确定权重

模糊熵值法的原理是通过引入三角模糊数解决专家赋权的不确定性问题,同时利用熵值体现评价体系中不同指标间的差异信息,具体过程如下[11,12]

将供电企业的客户分类,设对第h类客户来说,供电服务质量外部评价指标有m个,指标集为X={x1,x2,…,xm},请n位专家对指标重要程度打分,分值在[0,100],设ahij为专家i给出的对第h类客户来说指标j的重要程度的判断值(i=1,2,...,m;j=1,2,...,n),用三角模糊数ahij=(lhij,mhij,phij)表示,其中mnij表示专家i给出的指标j最可能的重要程度分值,lhij表示判断的模糊程度下限,phij表示判断的模糊程度上限。当phij-lhij的差值越大时,判断的模糊程度越高。根据三角模糊数的计算公式,可知。因此,评价指标的初始判断矩阵可以表示为

选择适当的隶属函数μA(xi),本文采用升半梯形分布对初始矩阵进行变换,得到标准状态矩阵

式中:a'hij=μA(ahij)∈[0,1]。

令:,则对第h类客户来说,j个评价指标的熵为

并且令πhij=0时,πhijlnπhij=0。

因此第j个评价指标的熵权为

显然。

类似地可以得到各类客户的各项指标的模糊熵权。

作为权重的熵权,有其特殊意义。在评估问题中它并不是某指标的实际意义上的重要性系数,而是在给定被评估对象集后,各评估指标值确定的情况下,代表该指标在该问题中提供有用信息量的多寡程度。

2.3 确定组合权重

对第h类客户来说,设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到的各指标的权重集合为Uh=(δh1,δh2,…,δhm),设熵权法得到的各指标的权重集合为Vh=((ωh1,ωh2,…,ωhm),因此指标j的组合权重为,从而得到组合的评价权重集合Whwb=(wh1,wh2,…,whm)。

类似地可以得到各类客户的组合权重。

2.4 供电服务质量外部评价结果的计算

将客户分类,从各类客户中选取一定的数量,请他们填写调查问卷对供电公司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即给出服务质量评价指标集合U={u1,u2,…uj,…}um}中的各项指标的评语,用7级李克特量表进行赋值,得到指标值集合为C={1,2,3,4,5,6,7},设第h类客户的集合表示为Ph={ph1,ph2,…,Phl},该类客户j对指标j的评语对应的值表示为zhij,则第h类客户对指标j的评价值为,前面得到了各项指标的组合权重集合为从Whwb=(wh1,wh2,…,whm),因此根据公式Zhwb=得到第h类客户对供电企业服务质量的外部评价值。将评价值转换到[0,100]之间,即得到第h类客户给出的供电企业服务质量的外部评价指数。类似地可以得到各类客户给出的供电企业服务质量的外部评价指数,利用公式将这些评价指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最终的供电企业服务质量的外部评价指数。

3 算例分析

本文对华北地区某供电企业的实际调查数据进行算例分析。由于篇幅所限,只选取评价指标体系的部分指标进行算例分析。

3.1 外部评价指标值的获得

由于绩效感知服务质量度量模型(Service Performance,SERVPERF)的信度和效度都较好,因此本文依据该模型,针对客户对供电企业服务质量的实际感知进行调查[13,14]。调查问卷包括3部分:1)针对供电服务质量外部感知设计了43个问题;2)为获取各项指标对供电服务质量的解释设计了问题答案选项;3)根据供电公司的要求对客户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征集。其中客户评价采用7级李克特量表进行打分。考虑到对供电企业来说,不同类型的客户发生的业务不同,对各项业务的关注程度不同,对服务质量的感知也不同。因此首先将客户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客户设计不同的调查问卷。本文选取工业用户的数据进行算例分析。该供电企业拥有大工业用户363户,非工业、普通工业用户1 599户,选取500户用户发放调查问卷,回收调查问卷487份,其中有效问卷462份,有效率达94.9%。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整理,得到工业用户对供电企业服务质量的感知结果,即为工业用户给出的各项指标的评价值,见表2。

3.2 外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回归法求权重的数据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获得。模糊熵权法求权重的数据通过3位专家打分获得。将回归法确定的权重和熵权法确定的权重进行组合,最终得到组合权重,见表3。

3.3 外部评价结果及分析

利用客户感知得到的三级指标的评价值以及计算得到的三级指标的组合权重,计算供电企业服务质量外部评价的结果,详见表2。

将二级指标进行综合加权得到供电企业服务质量外部评价值5.26,转化成百分制为75.14。即服务质量处于“比较好”和“好”之间。

从表3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不仅可以用于评价供电企业的总体服务质量状况,而且可以得出不同服务类别的服务水平。得分最高的是故障抢修、用电报装两方面的服务,用李克特量表中的语言表述已经接近“好”;电费抄核收和用电检查两方面的服务质量要差一些。这种评价方法比单纯的评价总体服务质量更有意义,明确了供电企业在哪些服务上存在差距,为企业改善和提升服务质量指明了方向。

此外,与单纯的主观或客观赋权方法相比,组合权重法能够使权重确定更加合理,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实际。

4 结语

指标体系模型 篇10

一、创意指数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综述

创意指数由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教授Richard Florida 首次提出。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创意指数包括3Ts指数、欧洲创意指数、香港创意指数、上海创意指数。

(一) 3T指数。

Richard Florida (2002) 提出发展创意产业必须具备三个关键因素:人才 (Talent) 、技术 (Technology) 和宽容度 (Tolerance) , 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3T指数是创意指数的研究的先河, 后期的创意指数研究大部分借鉴此指数。

(二) 欧洲创意指数。

Florida和Tinagli基于3T指数, 构建了欧洲创意指数, 包括欧洲人才指数, 欧洲技术指数和欧洲宽容指数。欧洲创意指数由于地域性明显, 其应用存在局限性。

(三) 香港创意指数。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 (2004) 构建了具有香港特色的香港创意指数5C模型:创意成果、机构——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5个方面共88个指标。香港创意指数的贡献在于提出了“5C”模型, 构建了既衡量创意产业发展背景又衡量创意产业发展成果, 既包括经济指标又包括非经济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四) 上海创意指数。

上海创意产业中心 (2006) 借鉴香港“5C”模型, 提出上海城市创意指数, 包括产业规模、科技研发、文化环境、人力资源和社会环境5个方面, 共计33个指标。上海创意指数的数据来源取自政府统计部门, 能够动态反映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状态。

综上所述, 文化创意指数的构建一要具备充分的理论依据, 二要考虑创意产业自身特点, 三要考虑区域实际情。

二、文化创意指数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 钻石模型。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用于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的基本内容是, 决定一个国家某个产业的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关键要素: (1) 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 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 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 (2) 需求条件。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 (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对形成国家竞争优势而言,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4) 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推进企业走向国际化竞争的动力很重要。这种动力可能是来自国际需求的拉力, 也可能来是自本地竞争者的压力或市场的推力。创造与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是国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 形成钻石体系, 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不容忽视的两大因素:政府与机会。

(二) 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力理论。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 考虑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特点, 建立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力的理论模型, 如图1所示。

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力应该考虑如下因素: (1) 生产要素。文化创意产业中, 生产要素包括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包括基本的自然资源和资金储备等基础要素;高级生产要素则包括创意人才、科研机构、现代高科技手段等。 (2) 需求条件。主要指国内市场的需求。作为一种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需求不仅仅与居民经济条件有关, 还与其文化教育水平, 价值观念等有着密切联系。 (3) 同业合作与竞争。同业合作和竞争更能够激发创意人才的创造力,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4) 创意产业集群。创意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产业链效应、放大效应和技术成果溢出效应等有利于形成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 机会。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 应该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加快产业发展, 同时注意规避不利条件, 减少不利条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冲击。 (6) 政府政策。政府应该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税收环境和金融环境;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优惠政策, 重点扶持有潜力的文化创意企业。

三、基于钻石模型的文化创意指数指标体系构建

在对国内外文化创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依据上述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力模型, 构建基于钻石模型的文化创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一) 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 该类指标应该从初级生产要素水平和高级生产要素水平两方面去反映。初级生产要素应反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具备的基本经济基础条件, 高级生产要素水平应反映创业人才储备情况、创意人才创新水平等。

(二) 需求条件。需求条件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需求条件的指标应该反映居民对创意产业产品的认知与消费水平, 以及居民基本的经济基础。

(三) 同业企业的合作与竞争。同业企业的合作与竞争是创意产业发展的载体。同业企业的合作与竞争的指标应该反映企业的发展情况, 创意产业在价值链中所占比例, 同业企业的合作程度等。

(四) 创意产业集群。创意产业集群是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的产业基础。创意产业的发展仅仅依靠创意产业企业自身很难有大的发展, 必须有良好的创意产业的上下游企业为创意企业的发展做好服务和支持。创意产业集群指标应该反映创意产业园区数量、企业间信息共享程度等。

(五) 创意机遇。创意机遇很难衡量, 但是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会产生较大影响, 创意机遇应该反映国内外市场环境、经济环境变化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六) 政府政策。政府政策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证。政府政策指标应该反映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支持、政策支持、税收优惠等。

综上, 本文根据钻石模型的理论构建了文化创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钻石模型, 找出创意产业发展的四个驱动因素, 并考虑两个外界条件:机会和政府, 共同构建了文化创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能够发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 能够对我国创意产业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科静, 仓平, 高长春.基于TOPSIS与熵值法的城市创意指数评价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6 (1) :81~85

[2].李茂民.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变[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6:151~152

[3].厉无畏, 于雪梅.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 2005, 8:48~53

[4].邹仁余, 王砚羽.创意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0, 3:189~191

建造成功的教学体系:芬兰模型 篇11

芬兰的教育历史

芬兰一共有530万人,也就是说只有上海的1/3。从1809年到1917年,芬兰一直被俄罗斯统治,1917年取得了独立。到现在,芬兰已经有一百多年独立自主的历史了。在被俄罗斯统治期间,统治者亚历山大二世曾经签署创立了我曾经工作的一个小学,而这所小学是芬兰的第一所讲芬兰语的小学,之前都讲英语。我的中学是在1852年成立的。

我居住的城市位于芬兰的中部,它以教育质量非常优秀而闻名。这个城市已经经历了五十年的教育发展历程。它有第一所说芬兰语的中学,第一所教师进修学校,第一所说芬兰语的女子学校(在此之前,所有的学校只招收男生)。今天,在这个城市里面,每三个人就有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可能是小学生、中学生或者是大学生。

在这里,我也希望能够向大家传递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我城市中的教育者都非常热烈地希望能够跟中国教育界有些合作。我来中国之前,曾经有二十多位老师组团从上海到达我的城市,和我们的教育者进行交流和访问。在我的中学,学生从十五岁起就要学习中文课程。我非常希望我们中学的学生能够在中文学习上取得成功。

芬兰的教育体制

我当过37年的校长,也曾经在芬兰以及国际层面的中小学联合会上担任过重要的职务。在学校的管理层面上我也有很多国内和国际化的经验积累。

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芬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芬兰的教育由三层组成,第一层是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在六岁之前,芬兰还有一个学前教育,非强制性的。到第二层之后学生会分流到两个地方,一批进入中学学习,另外一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第三层是本科研究生的学习和更加高级的职业学习。

这样的话,六岁的学前教育,七岁到十六岁的九年初等学习,然后再往上一个高等学习,加上一个本科和硕士学习,以及另外一方面的职业学习,为芬兰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逻辑上比较完整的发展之路。而且,芬兰的高等院校可以接受具备高中文凭和职业学校文凭的学生,也就是说职业学校的文凭也能让孩子们在需要的时候进入大学学习。

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芬兰开始了一项比较大型的教育改革。我们摈弃了平行教育的制度,建立了综合教育体制。平行教育制度,就是说学校有好学校和坏学校之分,优秀的学生进入好学校,差的学生进入坏学校,而在综合教育体制中,每个学生受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不论他的家庭、性别、种族、经济社会地位怎样。还有一点比较特别的是不管他住在哪里,芬兰的学生都可以选择任何一所学校入学,不分地域。当然,改革效果并不是一夜发生的,它一共经历了三十年的时间。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如果希望有一些彻底深入的改革,我们需要准备好,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旅程。

在典型的芬兰教育体制里面,学校之间的差别非常小,也没有针对每个学校的评分体系,而且,老师都是平均分配的。芬兰整个社会对教育都非常重视,三分之一的人都是大学生,或取得了高等职业资格证书,这个比例在欧洲是最高的。

芬兰教育成功的六大要素

现在,我要向大家揭开芬兰教育成功的神秘面纱,一共有六大成功要素。一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基础教育;二是老师与校长的敬业精神;三是持久有连续性的政策性领导;四是对现有创新的肯定和赞赏;五是专注于深入学习而不是考试;六是信任的文化。

现在我就逐条分析。九年义务教育是公认的芬兰教育的基石。芬兰的九年义务教育是免费的,甚至交通、医疗、牙医,都是免费为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提供的。学校对学生没有选择权,任何学生都可以进入他想进的任何学校,只要那里面还有空位子。所有学生都可以在我们的教育体制里面找到他的位置。因为学生的文化背景、家庭经济条件,以及他的认知水平,各种智力发育水平的差异是巨大的,所以我们的学校文化又是多样性的。芬兰的孩子在七岁才开始接受义务基础教育,比欧洲国家要晚两到三年,也比中国要晚一些。之所以孩子七岁入学,是因为我们认为孩子需要有一定的成熟度,才能在学校体制里更好地去取得成功、获得成长。

芬兰的老师和校长有四大特点。第一是投入,第二是信任,第三是合作,第四是责任心。在芬兰,教师这个职位是受到广泛尊重的。但是想成为教师很不容易。一般来说,每年会有大约五千人申请在硕士阶段去学教育学专业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但是只有百分之十的人会拿到录取通知书。所以,相对于成为教师而言,好像成为医生和律师要更容易一些。在芬兰,拿到了教育学硕士学位才能指导老师,所以,校长至少要有一个教育学学术硕士学位(M.A)或者他们所教科目的专业硕士学位。同时,很多老师也在努力进修博士。校长非常鼓励教师的进修,因为很多校长自己也是博士毕业的。

作为公共服务的教育,我们基本的价值观在这四十几年来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尽管政府换了一届又一届,但是相信他们对教育的基本观点和主要政策是不会改变的。所以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去探索如何把学校和教学做得更好,而不去担忧政策上会有什么变化。在芬兰教育制度中,权力下放也是非常重要的特色。我们倾向于增加地方自主权,这样不仅使学校和学生在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方面能够取得自由,同时能在教育发展和学校改革方面给予教师真正的领导感和责任感。比如说学校有权决定自己的教材、自己的班级规模。芬兰的学校,尤其是小学,可以去设计自己的课程,安排教学以及规划资金的使用。自主权是芬兰教育之所以成功的一个核心。

还有一点是芬兰很注重对现有创新的肯定和赞赏。与创新相关的试点实验由核心部门授权,并且由大学研究人员监控。对于教育创新的评价,市政府和学校已经拥有几乎所有的自主权。

在前面说过芬兰重视的是深入学习而不是考试,所以在芬兰教育里面,对于学生的考核并不是由上级决定的,而是由每位老师决定的。现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已经成为芬兰每位老师和每个学校的任务。相比较标准化测试,我们更相信跟学生每天接触的老师。所以我们老师不需要去思考如何面对年度考评和学生的测试,他们在课程编排方面会得到更多真正的自由,比如他可以把精力放在如何设计更加深入的学习上。我们的学校重视的不是考试,而是学习本身。

我昨天也提到过,在芬兰的教育体系和文化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信任。信任是我们文化创立的基石。信任文化之所以发生,是因为重要而艰巨的财政决策是由地方政府来做的,而不是中央政府。芬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场教育改革,而当时,芬兰正好也在经历一个经济萧条的阶段,各个层面和领域都在减少预算,但是我们把减少预算的这个任务下放给了每个地方政府,让他们决定应该减少多少。地方政府在“为人们带来最好的”这方面更有智慧,而且,我们信任当地的社区、学校、老师以及家长,知道他们为孩子选择的教育是最好的。

我们对学校领导力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就是学校领导力在于灵魂和头脑的双重提升。领导力并不仅仅意味着对学校管理的领导力,而在于对发展的规划和责任心。

两次来中国,都给中国人带来了好消息。第一次来的时候是北京申奥成功,第二次来的时候是莫言获得诺贝尔奖。除此之外,我还带来另外一个好消息。那就是Finnish Lesson这本书已经在芬兰、美国出版了,用英文出版的。明年春天的时候会在中国大陆出版,名字我还不太确定,应该叫芬兰课堂或教师之类的,请大家关注。这是了解芬兰教育成功秘密的一本最好的书。谢谢。

编辑 刘娜

指标体系模型 篇12

文献【4】对大学生诚信进行综合评价, 由于指标体系所包含的指标数量比较多, 反映的又是不同方面的信息, 本文在利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 将主成分方法运用到大学生诚信综合评价体系中, 选择m个主成份, 以构建综合评价函数, 从而以实现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多种表现作出全面、客观、综合的评价。

一、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

本文对学生诚信品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学习诚信评价体系、经济诚信评价体系、生活诚信评价体系、择业诚信评价体系四大评价标准, 并进行了18个二级指标的选取。具体为:在学习诚信评价体系中, 对诸如上课迟到及旷课、考试作弊、更改学习成绩、蒙骗学校和家庭、抄袭作业等明确可量化的指标;在经济诚信评价体系中, 对诸如借贷不还、恶意拖欠学费等明确可量化的指标;在生活诚信评价体系中, 对诸如隐瞒健康状况、盗窃行为、校外租房等明确可量化的指标;在择业诚信评价体系中, 对诸如不履行就业合同、随意违约等明确可量化的指标。这样得到两个层次共18个指标构成评价体系, 如表1所示

二、大学生诚信评价方法的确定

根据指标的不同内容, 请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后勤管理人员、图书馆管理员、学生处工作人员、系部学生工作负责人以及就业办工作人员选派代表组成4类专家组, 其中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负责对学习诚信进行评价;请辅导员和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对生活诚信进行评价;请图书馆和学生处工作人员对经济诚信评价;请院系部学生工作负责人以及就业办老师对择业诚信进行评价, 每个专家小组人数分别为4人。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项指标有4人评议, 取平均值作为该生这一项指标的评定结果, 记xij。假定专家组对某班30个学生的诚信进行评价 (每一项为100分) 。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3个主成分, 可以解释原始变量83.63%的信息, 而且从各原始变量被提取的信息结果来看, 主成分包含了大多数变量80%以上的信息。主成分分析效果比较好。将主成分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计算。比如第一主成分可以表示为:

其中, f1表示第一主成分, zi表示各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变量。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进行加权, 构造综合评价函数。评价函数表达式为:

根据该公式, 可以计算出该班每位同学的综合得分, 结果见表2, 由于综合得分值有正有负, 不便对比和解释, 可以将其做线性变换, 来克服这一缺陷。参考苏为华 (2005) 的方法, 如果定义某个地区的每一项指标值都等于平均水平时, 应该获得的综合得分值是70分 (“平均”一般理解为“中等”, 而百分制的中等一般可取80分) , 而每一项指标都高于平均水平4倍标准差时, 应当获得的综合得分值为100分, 则有如下线性变换:

各学生综合得分值转换后的F分数值也在列,

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30个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综合得分超过平均水平 (5个学生略低于80) , 只有个别学生较低。说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综合了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各个表现评价和在总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可以较全面地对学生的诚信品质进行科学评价。

三、结论

在建立诚信模型时还应考虑一些问题: (1) 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通过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对大学生诚信观念与诚信意识的培养、规范其诚信行为等既可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 也能达到制度约束的目的。 (2) 评价指标可作适当增减。如没有借款或还没评价有毕业的同学, 不需要对其是否按期偿还借款或者择业中的某些行为进行评价。 (3) 评价主体的组成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可以由一类评价主体对某一类诚信行为进行评价。 (4) 学生诚信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方法的选择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本文所给出的方法只是一种。

摘要:本文通过从大学生学习诚信、经济诚信、生活诚信、择业诚信方面, 提出构建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 构建了大学生诚信品质评价体系, 并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品质量化测评和主成份分析的基础上, 构建了诚信品质评估模型。

关键词:诚信品质,评价体系,评估模型

参考文献

[1]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 华东师范学出版社, 1989年。

[2]苏为华:《综合评价学》,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5年。

[3]任皓、方向明:《试论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构建》, 浙江工商学学报》, 2005年第1期。

[4]龙景奎、陈韶君:《构建大学生诚信考评体系的研究》, 教育探索》, 2006年第10期。

上一篇:海南省海洋公园建设下一篇:水彩画表现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