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达写作要重视逻辑性技巧

2024-09-12

赛达写作要重视逻辑性技巧(通用11篇)

赛达写作要重视逻辑性技巧 篇1

SAT写作要重视逻辑性技巧

SAT写作技巧就是调整思路,调整叙述的顺序,以更为逻辑和更有重点的方式来展示故事。中文是个很牛的语言,理解全靠语言内部,不那么重视逻辑。但是英文是法制的语言,讲究的是形合,所以非常讲究逻辑。小马过河国际教育

不妨看个同学写的关于撒切尔夫人的简介中的一小段Later in her reign, she spread the reform into the educational field.Besides, she advocated that the UK should have its own nuclear weapons, which helped her to earn more citizens’ suppor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 Lord Liverpool once governed the country by years of 15.The number for Thatcher was 11, hardly can any other Prime Ministers exceed.Though she seemed to be so outstanding, she resigned in the end.问题就出在这个斜体部分,在叙述撒切尔夫人功绩之后,突然做个个横向比较说她的执政时间非常长,然后话锋一转回到了介绍,说尽管这么成功了,后来还是辞职了,然后谈谈辞职的原因等。把这个11年放在这里打断了作者的思路,影响了文章的进程。那么这个11年执政的这个细节放在哪呢,可以放在最后对这个人做整体评述的时候谈谈:这个铁娘子的11年虽是前有古人,但应该是后无来着了。

通过这个SAT写作技巧的学习,我建议考生们在写例子的时候严格的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不要像中文一样经常跳跃,老外神经比较大条,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赛达写作要重视逻辑性技巧 篇2

例1 (2008年高考数学全国卷文科第21题) 设a∈R, 函数f (x) =ax3-3x2.

(Ⅰ) 若x=2是函数y=f (x) 的极值点, 求a的值;

(Ⅱ) 若函数g (x) =f (x) +f′ (x) , x∈[0, 2], 在x=0处取得最大值, 求a的取值范围.

第2问常见的解答概述:

解法1由题设知,

因为g (x) 在区间[0, 2]上的最大值为g (0) , 所以g (0) ≥g (2) , 即

0≥20a-24, a≤6/5.

反之, 当a≤6/5时, 对任意x∈[0, 2],

而g (0) =0, 故g (x) 在区间上的最大值为g (0) .

综上所述, a的取值范围为 (-∞, 6/5].

文献[1]中, 吴成强老师认为解法“先由特殊导出范围, 再反过来验证, 体现了逆向思维, 是一个很好的想法”, “此题由‘特殊’情况推出的a≤6/5恰好就是所求的范围, 这似乎有些‘碰巧’, 如果不是那么‘碰巧’, 又如何求出a的范围呢?”接着给出解法2:

由特殊情况得出a≤6/5, 然后按照g′ (x) =3ax2+6 (a-1) x-6的二次项系数分3种情况a=0, a<0, 0<a≤6/5讨论, 求出该函数的最大值.

文献[2]中, 韩帮平老师也认同吴老师的观点:“第2种解法比第1种要复杂, 第1种解法显得有些巧妙, 不易想到.”然后给出了分离参数法, 本文记为解法3.

文献[3]指出取值范围具有充要性, 这点在3种解法中均得以体现.不同的是, 解法1与解法2先利用特殊与一般的逻辑关系 (即一般情形成立, 特殊情形一定成立;反之, 特殊情形成立, 一般情形未必成立) , 通过g (0) ≥g (2) 求出的a≤6/5 (记A={a|a≤6/5}) 是待求结论 (记为B) 的必要条件 (完备性) , 一定有是否有B=A呢?还需满足充分性, 然后检验充分性 (纯粹性) , 因为g (x) 是[0, 2]上的函数, 所以g (x) 能取到g (0) , 只需证明对任意x∈[0, 2], 均有g (x) ≤g (0) 即可说明B=A.考虑到a (视g (x) 为关于a的函数h (a) ) 的系数x2 (x+3) 非负, 解法1将g (x) “放大”为具体的函数以静制动实现化归.解法2根据二次函数性质对a分类讨论, 可通过整体估算, 过程并不复杂.当a=0时, g′ (x) =-6 (x+1) <0;当a<0时, 根据韦达定理知g′ (x) =0的两根均为负数, 因此a≤0时, 均有g (x) 在[0, 2]上单调递减;当0<a≤6/5时, g′ (x) =0的两根一负一正, 函数g (x) 在[0, 2]单调递减或先减后增, 总有g (x) max={g (0) , g (2) }max, 0<a≤6/5显然满足.解法3直接寻求参数范围的等价条件.

例2设函数f (x) =x2+ (a+2) x+3a-3-10ln (x+3) , 其中a∈R.

(Ⅰ) 当a=-4时, 求函数f (x) 的极值;

(Ⅱ) 若曲线y=f (x) 不经过第四象限,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下面是最近一次考试中, 学生给出的例2第2问与例1类似问题的解法, 其中超过六成学生用解法1, 三成学生用解法3, 少数学生用解法2或其它方法.为什么这么多学生敢用解法1与解法3, 可能与笔者教学时注重解题思路方法的逻辑分析相关.

解法1由题意, f (x) ≥0对任意x∈[0, +∞) 恒成立.

当x=0时, 由f (0) ≥0, 解得

即是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

所以f′ (x) ≥0, 即f (x) 在[0, +∞) 上单调递增, 对任意x≥0, 均有f (x) ≥f (0) ≥0恒成立.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 围为

解法2由题意, f (x) ≥0对任意x∈[0, +∞) 恒成立.

当x=1时, f (1) ≥0, 解得a≥5ln2, 即a≥5ln2是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

当a≥5ln2时,

所以f′ (x) ≥0, 即f (x) 在[0, +∞) 上单调递增, 对任意x≥0, 均有f (x) ≥0的充要条件是

f (0) =3a-3-10ln3≥0,

解得

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解法3当x≥0时, f (x) ≥0, 即

对任意x∈[0, +∞) 恒成立.记

因为x≥0, 所以g′ (x) <0, 故g (x) 在[0, +∞) 上单调递减, 故

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2解题逻辑的分析

师生难以想到自然优美解法的原因是没有真正地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例1中解法3寻求等价变形, 但常会遇到参数无法分离或“最值点”没有意义等情况;解法1、解法2均通过必要条件缩小参数取值范围, 减少讨论的种类 (有可能避免讨论) , 当然解法1中充分条件要求较强, 如果选取的特殊点不是“最值点”往往需要转化为解法2.学生不敢用解法1的主要原因是对4种条件的本质认识不到位, 同时缺乏必要的变形能力, 如有些学生可能无法直接判断例2解法1、解法2中f′ (x) 与解法3中g′ (x) 的符号.

解题就是从条件P到结论Q的思维旅程.少数命题条件与结论等价, 如中学数学中的“取值范围”、“解不等式”等, 可通过充要条件求解 (证) .更多命题中条件是结论的充分条件, 如“证明不等式”, 是寻求正确的结论, 就是寻求已知条件的必要条件, 结论的充分条件.如不等式性质a>b, c>da+c>b+d中, “a>b, c>d”是“a+c>b+d”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遗憾的是, 很多学生不清楚其中的逻辑关系, 解题时一味地追求结论的等价性转换或寻求结论的必要条件, 陷入思维的沼泽地.对于条件和结论非等价的问题, 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结论Q成立的充分条件很多, 有强有弱, 这些充分条件之间可能相互孤立、彼此交错或相互包含等等.解题就是从条件出发, 不断推出条件成立的必要条件, 即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解题时, 我们要敢于探寻高要求的充分条件, 遇到障碍时再退而求其次, 逐步削弱充分条件的要求进行局部修正.如果反复操作无果, 则可能是通过这种想法得到的充分条件不成立, 再调整方向、转换视角、另起炉灶, 寻求它法以求突破.当然, 寻找结论的充分条件时谨防天马行空, 正确的做法是始终瞄准条件和结论, 时刻监控思维的发散和收敛, 尽可能做到张弛有度, 收放自如.没有大胆的想法, 就没有自然优美的解法.解题中, 探寻高要求的充分条件受挫不可避免, 没有必要杯弓蛇影, 缩手畏脚, 而应积极尝试, 不断总结, 很多以前“看得懂, 想不到”的解法定会油然而生.

3应用举例

大家对充要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认识比较到位, 这里不再举例, 仅对解题的“充分条件”进行举例分析, 以期抛砖引玉.

例3数列{an}的各项均为正值, a1=1, 对任意n∈N*, a2n+1-1=4an (an+1) , bn=log2 (an+1) 都成立.

(Ⅰ) 求数列{an}与{bn}的通项公式;

(Ⅱ) 当k>7且k∈N*时, 证明对任意n∈N*都有成立.

解 (Ⅰ) an=2n-1, bn=n.

(Ⅱ) 令

所以

因为k>7, n∈N*, 且n, n+1, n+2, …, n+k-1全为正数, 所以

简评第2问求证

若每一项都按照最后一项变小 (即S中每一项都大于3/2对项数n (k-1) 的平均数, 结果左边, 这个值太小, 调整放缩尺度, 尝试“结对子” (S中到首尾距离相等的两项的和大于向中间靠拢.

例4已知函数f (x) =xex, g (x) =ex-1.

(Ⅰ) 比较f (x) 与g (x) 的大小;

(Ⅱ) 若正项数 列 {xn}满足:x1=1, f (xn+1) =g (xn) (n∈N*) , 求证:

解 (Ⅰ) f (x) ≥g (x) , 当且仅当x=0时等号成立.

(Ⅱ) (ⅰ) 由题意得

由 (Ⅰ) 得

由 (1) (2) 得

(ⅱ) 下面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n=1时, 有x1=1>1/2, 结论成立.

假设当n=k (k∈N*) 时, 结论成立, 即xk>1/2k, 则当n=k+1时, 由

令t=xk/2, 则t>0, 即证

e2t-1-2tet>0 (t>0) .

记m (t) =e2t-1-2tet (t>0) ,

则m′ (t) =2et (et-t-1) ,

令n (t) = (et-t-1) (t>0) ,

则n′ (t) =et-1,

由t>0知n′ (t) >0, 所以n (t) 在 (0, +∞) 上单调递增, 则

n (t) >n (0) =0 (t>0) ,

m′ (t) >0 (t>0) ,

故m (t) 在 (0, +∞) 上单调递增,

m (t) >m (0) =0 (t>0) ,

即e2t-1-2tet>0 (t>0) ,

因此, 当n=k+1时, 结论成立.

综上知, 对任意n∈N*都有xn>1/2n.

简析在 (Ⅱ) (ⅱ) 中中间插入两项, 是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为了减元, 只设一个未知量xk;令t=xk/2, 则所以是) 成立的充分条件, 简化计算.

例5直线l过点P (2, 1) 且与x轴、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 B两点, 当△AOB的面积S△AOB最小时, 求直线l的方程.

解首先证明命题:过∠AOB内一点P作直线分别交OA, OB于A, B两点, 当且仅当P为AB中点时, S△AOB最小.

证法1如图2所示, 过点P任作一条直线交OA, OB于C, D (异于A, B) , 过点A作AE∥OB交CD于E, 易知△BDP≌△PEA, 有

证法2如图3所示, 设∠AOB=θ∈ (0, π) , 过点P分别作PM∥OB, PN∥OA, 交OA于点M, 交OB于点N, 在直线OA, OB上取单位向量设OA=a, OB=b, 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得, 其中x, y是确定的正实数 (斜坐标系下点P的坐标分量) .

因为P, A, B3点共线, 所以存在实数λ (0<λ<1) 满足

则有

x=λa, y= (1-λ) b,

解得

所以

当且仅当λ=1-λ, 即λ=1/2, P为AB中点时, S△AOB最小, 由此易得a=4, b=2, 直线l的方程为

x/4+y/2=1.

简析解答中先寻找一个比本题更一般的结论, 可看成是本题的“充分命题” (加强命题) .证法1的视角为相等与不等 (增量角度) , 证法2出发点是构造函数 (最值角度) .

数学教学中, 我们不能用“答案的展示, 结果的抛售”来代替“逻辑的分析, 过程的经历”, 而要让学生感悟、理解、提升, 使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思考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 其它安排效果如何?研究教学规律, 思考问题如何处理才能把学科逻辑变成学生的认知逻辑等, 引导学生反思:这道题为什么要这样解?不这样解还能怎样解?各种解法的优缺点何在?这些问题学生必须明确.以上仅对解题中4种条件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 数学逻辑的内涵是丰富的, 数学逻辑的力量是巨大的, 值得我们不断地学习与探索.

(收稿日期:2014-01-21)

参考文献

[1]吴成强.“特殊”探路巧解“一般”——定区间上参数范围问题的求解策略[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上旬) , 2013, (3) :34-36.

[2]韩帮平.一道最值问题的再探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上旬) , 2014, (1-2) :61.

[3]郑良.“取值范围”界定的再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上旬) , 2013, (4) :68-70.

赛达写作要重视逻辑性技巧 篇3

一、分析比较法

分析是头脑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者各个特征。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分析比较是发展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学习系统的数学知识时,时常应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分析所学新知并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如在“素数和合数”概念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写出一些不为0的自然数,并让学生写出它们的因数,如1、2、3、4、5、9、12、49……针对学生的回答,我们在板书时有意识地按下面三组进行排列:

师:上面这几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呢?

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它们的因数个数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生:“1的因数个数只有1个,2、3、5这几个数的因数的个数都有两个,4、12、49这几个数的因数个数最少有3个。”

通过观察和分析比较,学生都容易学会把自然数(0除外)分成素数、合数和1。由于小学生感知对象间的差异性要比感知对象间的相同点更为容易,因此,教师在观察中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提出各组自然数(0除外)的约数的个数不同之处,然后再指出每一组的自然数(0除外)的因数的相同之处。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认识、掌握感性的材料,积累直接经验,通过观察、比较,区分感知对象的异同,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及联系区别,以形成正确的概念。

二、直观形象法

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常常要借助直观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判断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形象法,因为鲜明生动的形象有利于思维的顺利进行,并成为他们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

如教学:“一只蚂蚁在长、宽、高分别是4厘米、3厘米、2厘米的长方体一个顶点上开始爬行,如果要达到各个顶点,所经过的路程至少要多少厘米?”解答本题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像能力、分析综合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我们是这样进行引导的:

(1)画出长方体的示意图(图略)。

(2)用示意图分析,蚂蚁应沿着周长最短的两个相对的面的边上(即长方体的棱)爬行,才能用最短的路程达到各个顶点。

(3)在沿着周长最短的面的边上爬行时,也要尽量选择最短的路程。

(4)综合上述的引导、分析,所得到的爬行路程为18厘米。

教学中,要让学生全面认识理解事物,教师就要不断地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在分析与综合遇到困难时,学生仍然需要以具体事物为支柱。有了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才能依赖具体事物在头脑中进行抽象的分析综合活动。

三、抽象概括法

抽象是把事物的一般属性或本质属性抽取出来加以考察,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概括则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把多种事物的共同一般属性或本质属性联合起来加以考察,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引导小学生逐步地从具体形象化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

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先出示例:17+18=( );18+17=()。学生计算结果后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35,所以17+18=18+17;接着,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23+34=34+23、36+55=55+36……从上面的具体例子中,引导学生从加数、位置以及和的大小进行观察比较,把感性材料中的具体的数进行抽象、提高、概括,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数学中的一个数、一个算式、公式、符号、概念或规律都是抽象概括得出的结果。教学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循序渐进地培养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和认识关系。

四、判断推理法

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教学内容培养小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指导其在学习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使学生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如教学“六(3)班有学生48人,其中女生占总人数的37.5%,后来又转来了几位女生,这时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40%。转来了多少位女生?”本题中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均在变化,所以在解题时应选择求人数不变的男生人数作为突破口,利用单位“1”的量(标准量)、已知量、所求量与它们对应的分率(百分率)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48×(1-37.5%)=男生人数

男生人数÷(1-40%)=后来的全班人数

后来的全班人数-原来的全班人数=转来的女生人数

列成综合算式:48×(1-37.5%)÷(1-40%)-48。

文章写作中的逻辑技巧 篇4

二是少出初中级别的语法错误,三是用几个漂亮的collocation,四是尽量用复杂句。

前两个最重要!

关于逻辑性,这一点恐怕是中国学生备考中最缺乏的,因为市面上的一些应试教材,包括各种辅导班的老师都很少提及。

逻辑性主要有两点:一是全篇文章要有逻辑,比如先说自己反对一方的观点,然后再反驳之,这点大家应该都能做到。

关键是第二点,每一段的各个支撑理由之间,和每个支撑理由内部也要有逻辑性。

观点或理由之间应该是logical的链接而不只是用linking词来link。

所以,形式上,我的作文也许用first of all,但绝不会再用secondly,thirdly 这样的linker。

另外,少用模板,或者少用中国模板。

我曾故意在一篇文章中用了类似这样的“Just like a coin has two sides,this question also has its drawbacks。

赛达写作不要过分依赖 篇5

SAT写作模板却是把双刃剑。请学生在使用的时格外小心,尤其是你参加完培训班所获取的统一模板。建议同学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平时注意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以增加写作素材,不要过分依赖SAT写作模板。小马过河国际教育

准备参加SAT考试的同学都知道,SAT写作有些可以遵循的“潜规则”,比如,文章越长越容易得高分,使用历史和文学做例证的高分几率要大于个人经历,文章的逻辑性和思想性比文章内容本身更重要„„这些经验能帮助你短期内提升备考SAT写作的效率,我们可以按照这些规则有的放矢地进行练习。读到这里,你可能在想,“如果写文章的规律性如此明显,我为什么不准备一个写作模板来以不变应万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真实的事情:

在写作培训中,许多老师们倾向于传授学生写作内容,而非写作思路。这种培训模式很可能让学生适得其反。在今年一月份的香港SAT考试中,几名来自同一培训机构学生,因使用了统一的写作模板,结果这几位学生的考试成绩迟迟没有公布。焦急的学生和家长在多次询问后,终于得到了美国大学考试委员会的回复:由于写作内容雷同,几名学生被怀疑考场作弊,成绩待调查结束后再公布,但也有可能取消该次考试成绩。但愿这些学生能最终能涉险过关,但有些学生可能要重新参加考试。一旦再次参加考试,他们的试卷要面临比其他学生更加严格的审核。对于一些高三的学生,由于已经是最后一次考试机会,他们也因此不得不接受放弃美国留学的结局。

当然并不是所有使用写作模板的学生都会被怀疑为作弊,但他们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当我们受益于那些所谓的“考试技巧”的同时,也要注意它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可借鉴的赛达写作优秀 篇6

在准备SAT写作时,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多参考一些优秀范文和满分作文,并不是说让大家死记硬背这些作文,我们应该做的是分析他们的亮点,比如用了哪些例证,作者是怎样用这些例证说明文章的中心的,里面有哪些写作手法等等,都是我们应该借鉴的东西。小马过河国际教育Do changes that make our lives easier not necessarily make them better?

Throughout time mankind has strived to make his life easier.Whether it be through technology, science, or theories of social interaction every generation has made one contribution.From the idea of crop rotation to the cellular telephone mankind has advanced.It can be argued however, that not all of these advancements were beneficial.Many times people are accused of “taking the easy way out”, something that is looked down upon in today’s society.Consider, if you will, ancient Greecian Society.With hardly any of the technological or scientific advancements we have today, they were able to produce some of the greatest thinkers of all time.Socrates and Plato still influence modern philosophical thought.In addition, these men were well versed in all disciplines.They were thinkers, mathamaticians, writers, scientists, artists and much more.Examine some other great men in history.Leonardo Davinci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scientists and also one of the greatest artists of all time, he even invented and drew up early plans for the helicopter.These ancient men, without the technology and ease of life we have today, were able to produce some of the most prolific additions to human knowledge ever.Now let us examine some men from our time.Bill Gates, while adding immensely to the pleasures and ease of man’s life, did so only by forcefully destroying many fledgling companies and completely undermining our capitalistic market place.Very very few men in our time are leaders in more than one discipline.There are no scientists/artists or writer/mathamaticians.Men, while being able to more deeply delve into a discipline, are now restricted to it.I attribute this to technology.We now have a life outside of our work.A life with computers, cars, movies, and dinner with the family from across the country.Mankind can no longer devote himself to his work.He has his work life, and his home life.While a cell phone allows me to talk to anyone from anywhere, it prevents me from being alone and fully concentrating.While the internet allows me to look at websit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it prevents me from doing the work I set out to do.While technology and science have made man’s life easier, they have not made it better.Man has become less productive and less devoted, partly, as a result of this newfound ease of life.Therefore, What makes our lives easier does not necessarily make them better.(408)

浅析赛达数学选择题答题技巧 篇7

纵看近几年SAT数学的趋势,在难度上面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不过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数学仍然是可以获得高分的部分,只是需要经过训练,克服语言障碍,看英文像自己母语中文一样,运用一些解题策略,就可以取得高分。本文就选择题进行特点分析,提供解题方法。小马过河国际教育

选择题可是说是我们学生最为熟悉的一种题型,不过也不能大意,一定要谨慎起见,因为SAT考试还是与国内考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第一步 要审题仔细

我们要认真读题干,如果考生仅仅是粗略地读完题干,不加思考直接进行答题,无法体会出题者的用意,很有可能会落入出题者的圈套中,造成失分。我们在做选择题时,要能够火眼金睛,看出题目的考点在哪里,或者更深一层看出题目中是否有圈套和陷阱在。还有一种情况,是在考试中遇到了平时做到过的题目,这时心中不免一阵窃喜,这时一定要保持镇定,因为很可能已经不是我们做过的那道题了,答案也不是记忆中的那个,一定要认真审题,当做一道新的题目来做,因为可能数据有所改动,或者题目的条件中被出题老师抽掉一个条件,变得更加复杂化了,切勿直接把做过的那个答案直接搬上去,看也不看题目,这是非常危险的。

第二步 想解题方法

SAT数学部分,解答问题所需要的所有的信息都是提供给了每个考生,就看每个人自己的信息搜集和提取能力了。因此,考生在读完题之后,马上思考这道题的解题方法。有时候一道题往往有多种解题方法,但是在考场上,一定要注意时间的把握,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实在不行再用复杂的解题。第三步 考场策略

做题时,是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但如果在考试时一时之间无法攻破这道题该怎么办呢?在考场上,经常看到考生针对一道题,苦思冥想半天,演算半天,还是不得其解法,而又不肯放弃,时间就过去了,这是不明智的,不会做时,果断跳过,先做其他的题目,之后再回过来研究这道题。

赛达写作考试中国学生的弱点分析 篇8

中国学生在SAT写作中的弱点不是遣词造句,而是不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以及不能够列举恰当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今天小马过河留学的老师就针对这些问题给大家讲一下SAT写作。小马过河国际教育单从练习量来说,无论中文还是英文,相信大家都写得足够少。SAT的写作根本不需要文字功底,天赋与才华。专家说,从结构分析,学术类写作格式固定,模式重复,说白了是毫无技术含量的流水线操作,什么环节该干什么,加以一定量练习,想要写不好都难。

中国同学主要的问题不是在遣词造句上。写SAT写作作文时,只要不总使用同一个形容词,语法稍微克制一点犯错的冲动,就不会丢太多分。考生主要问题在于,文章的结构搭不好,举例不恰当。SAT写作结构。每一段要写什么,议论文,特别是学术类文章结构特别固定,开头和结尾是论点,中间每一段是分论点,这叫总分总。千万不要想着去突破,这不是比谁有创造性,而是看谁能更好地说明白问题,所以必须让考官在找得到地方看到。

SAT写作恰当的举例,这是中国同学非常薄弱的。一上考场就懵,痛苦抱头想不出合适例子。例子是从你的生活经验里搜索出来的,用自己的、朋友的,及你知道的事例作素材。很有意思的是,有考生会问:考官会不会怀疑我的例子造假?以前抄过作业没?复制粘帖过论文没?考官又不傻,考试只是演练,不是让你拿去发表,例子编得别太离谱,符合正常人的理解能力就行了。

赛达写作要重视逻辑性技巧 篇9

● 嵇春明

完全有理由说,掌握读后感的写法是对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挑战。

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类作文为主,而读后感是以议论为主的。从阅读对象看,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在现行各种小学语文教材中比重极低。以苏教版为例,中高年级每册教材一般都只有一篇,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更不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其他版本的小语教材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在小学生的课外读物中更不唱主角,语文新课标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籍都是文学类、科普类、传记类图书。

此外,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为薄弱,而读后感的写作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能力。

但是,无论是从阅读教学来看,还是从作文教学来看,让小学生掌握读后感的写法都是必要的。认为写读后感不是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也不是考试的必考内容,大而化之,一带而过的做法不无可议之处:一是从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规律来看,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强化这种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略作指点,就能写出合乎要求的读后感,也充分证明了让学生学会写读后感是可行的。二是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和课外阅读。读后感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练笔形式,通过写读后感可以改变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变浮泛地阅读为精读、研读。所以,无论是从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作文能力看,都应该重视读后感的教学。三是读后感这一文体一直悄悄地“隐藏”在课文后面的练习题中。书后的理解重点词句、课文主旨、写作手法以及评价人物形象等题目,实则就是要求学生完成一篇篇微型读后感(片断练习)。问题是教师对此有没有足够的认识。

让读后感“淡出”小学高年级作文视野的做法不妥,但挑战毕竟是客观存在并需要面对的。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让大多数学生学会写读后感又绝非轻而易举之事。下列问题比较常见。一是以“读”代“感”。以抄录、叙述原文内容代替感想,甚至把读后感写成了原文的故事梗概。一些所谓的“范文”都有这样的毛病,违背了读后感的基本要求。二是“读”“感”分离。所写感想和所读内容无关,或联系不紧。三是“读”“感”比例失调。写“读”一大篇,写“感”一小段,寥寥几句。四是写“感”的部分要么过于抽象,泛泛而谈。要么过于具体,举例子,把记叙的六要素都交待清楚,不知道或者不会抓住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学生初学写议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都暴露无遗。

其实,问题虽多,但只要对“症”下“药”,还是可以“药”到“病”除。问题就在教师要学会“淡化”。

首先,教师要“淡化”目标,就是控制学生对读后感的“掌握度”,这个“度”,宜低不宜高,宜粗不宜细,也就是用读后感的“下限”目标要求学生,不能用初中生甚至高中生的标准要求小学生。对一般学生只要做到以写感想为主,“读”和“感”有一定的联系就行。这样既符合大多数小学生的能力实际,又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一般不要求学生(优秀生除外)写名著或整本的书的读后感,因为写名著或整本书的读后感存在下面一些问题。一是有些学生根本没有读过名著。一定让他写,实际上就是“逼”他(她)抄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名著,但一般都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还要具备相应(人人有书)的条件,不易操作。二是不容易确定“感点”。名著篇幅过大,学生时间有限,难得有涵咏体察的闲暇。勉强写,往往导致空泛,或变成现成材料的“搬家重组”。很多所谓的“范文”其实是抄袭的。

其次,教师要彻底摒除企图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和做法,学会“淡化”过程,把学会写读后感当做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教学目标,而不是一两次作文课的目标。

应把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的过程融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之中,结合阅读教学的需要,学写“微型读后感”,这是我的基本做法。以《小草和大树》为例。先让学生学会概括叙述,以逆境成才为着眼点,让学生叙述夏洛蒂姐妹战胜了哪些困难(贫困的家境,社会的偏见,写作过程中的困难),避免叙述细节,尽量用一个词组或一句话概括。然后针对其中的一两点谈认识(联系自身实际、学过的课文、读过的书等)。先说(同桌互说,当众讲述)后写,写后再读,师生评议后再改。通过这样的有坡度的说写结合的片段练习,不仅可以深化、巩固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写成篇读后感的不适感。因为是片断练习,当堂完成,一般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写微型读后感合乎规范之后,再提高一步,学写一篇文章的读后感,就容易得多。

写成篇的读后感,同样要把读后感的一般要求细化为可操作的程式。

标题。对一般学生可用“从(主人公的主要事迹)想到的”、“读(文章题目)有感”、“(或标题或主要事迹)的启示”为题。对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根据写作内容另拟标题。

结构安排。因为是初学写成篇的读后感,教者应让学生有“章”可循,如同练习书法需要先临帖那样。总体结构宜用最常见的“三段式”。具体做法:第一段先用一两句话概括所读内容,然后再用一句话从所读内容引出“感点”(对所读内容的评价、印象等)。中间部分采用“一文多点”式或“一文一点”式。所谓“一文多点”式,就是分条列述读后的感想。在分条列述时,先“叙”,用一句话概括所读内容,后“议”,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如写《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读后感。可以分别从“要下苦功夫”、“要持之以恒”、“要学以继用”三个方面着手,先概述课文内容,再生发感想。所谓“一文一点”式,就是紧扣感受最深的一点而不是两点或数点。在明确感点后,先以阅读材料为例加以分析,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或推己及人,或正反对比。还以《冬夜读书示子聿》为例。原文涉及的三个“感点”,习作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着重写最感兴趣的某一方面,比如“要学以继用”。然后可以陆游或其他名人和自身的体会阐述下苦功夫的具体表现、为什么要下苦功夫。结尾注意与开头呼应,或总结,或引申,不要重复开头或中间部分的话。这样的要求虽嫌呆板,但对小学生学生还是适宜的。先求“入格”(中规中矩)才可能“出格”(灵活变化)。

写感想。实际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发表看法。我的基本作法还是要让学生“有法可依”,“依法而行”。在引出“感点”后,第二部分的第一节通常要求学生通过所读文章中的事例的分析来阐发自己的观点。这样既可以保证不偏题,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进一步阐述。可以先摆事实后讲道理,也可以概括说理后再列举事实。列举事实时,尽量限制用一两句话概括,不要描述细节和过程。

用一题重做式来扭转偏差。第一次写读后感一定要保证一般学生达到基本要求。但这样做还是不够的,只有换一篇课文,或同一篇文章换一个角度写读后感,还能保证符合基本要求,才能说明学生掌握了读后感的基本要求。所以,一题重做式宜采用。比如写《螳螂捕蝉》的读后感,先从劝说的角度写,再从理解寓意的角度写。写了《螳螂捕蝉》的读后感后,再以《学会合作》为阅读材料写读后感。这样反复练习,学生写读后感的水平一般都有明显提高,叙述过于具体、枝蔓,论述偏离或者脱离观点,表达不够严密等毛病会大大减轻。

教师写“下水”作文。对读后感这样难度较大的习作,教师要想在指导学生方面如鱼得水,最好的方法是和学生一起写作。这样既有说服力,又便于深入具体的指导。以《螳螂捕蝉》为例,我以《切勿利令智昏》、《如何看待委婉的劝说方法》为题从不同角度写了两篇读后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我详细的讲述了自己是如何概括课文内容,提炼感点,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如何总结。以写导写,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只要真正重视,循序渐进,“淡化”处理,小学高年级学生不仅完全可以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法,还将为以后学写议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意义是不容低估的。

赛达写作要重视逻辑性技巧 篇10

1、开头言简意赅

很多人写作文的时候,开头都太过罗嗦,为的就是凑字数,但是即使字数凑够了,但是作文本身太过水了,开头句占了好几行,成绩是不会有多高的,所以开头要言简意赅,字数两三行就可以了,但是要明确的表达出作文的中心论点或者主旨。

2、开头必须要紧扣题意

作文的开头就是要引出作文内容的,所以需要明确的指出文章的主旨,对于主旨不能说得太全,不要展开说,而要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而后面的内容就是直接围绕开头给出出内容写了。

3、开头可以渲染气氛

独立写作,思路的逻辑性才是王道 篇11

独立写作,思路的逻辑性才是王道

对于托福写作中的独立写作部分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当然是逻辑。一篇高分的作文,需要有非常强的逻辑性。欠缺逻辑性是其中一个非常主要的问题。托福写作中不仅段与段之间存在逻辑问题,段内之间也是,很多学生容易犯“想到哪写到哪”,因此思维混乱,最后写着写着,发现偏离主题了,而时间又有限,只能草草收尾。其实参考很多托福优秀范文,不难发现,一篇好文章要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加之细化,可以分为:整篇文章中的逻辑关系,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段落之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部分。1.整篇文章中,开头部分需要明确阐明观点,在结尾部分也应做到首尾呼应。同时,在主体段论述的文章中,也应覆盖观点内容。做到整体逻辑的通顺。

2.段落是构成文章的关键之一,但是考生们却最容易忽视段落之间的逻辑。考生惯用的“Firstly„„Secondly„„Thirdly„„”或者“On one hand„„On another hand„„”,熟练使用并不代表完成了逻辑关系的衔接。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要求过渡自然,比如采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会使段落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连贯。

3.段落中句子与句子之间是存在各种各样逻辑关系的,考生们在写得时候一定要理清楚上下文句子间是否存在某种逻辑关系,比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等,然后通过某些特定的衔接词使其逻辑关系衔接起来,例如Using emails is very convenient.与there is no time or place limitation for people.这两个句子之间很明显是具备有因果关威学教育|专注托福、雅思等出国考试培训 网站:

上一篇:《汉语拼音复习》教后反思下一篇:学校推进党务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