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征管方式四个转变

2024-10-12

税收征管方式四个转变(共4篇)

税收征管方式四个转变 篇1

落实税收征管措施 促进经济发展转变

中央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做好2010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作为我们税务部门需要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按照“依法治税、为民理财、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工作理念,践行实、稳、优“三字诀”,找准税收征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努力做到税收支撑稳、政策引导实、服务保障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配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财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并以此支撑、引导、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认真落实税费政策,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一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优惠政策。新企业所得税法明确规定,国家对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前,我国有关服务业的税收政策大多分散在各税种的补充规定之中。比如,为了支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物流企业技术改造中购置的国产设备给予投资抵免。为了培育促进会展业的发展,以展览馆、会展中心专门用作会展活动的房产减免房产税,对举办展览活动向参展者收取的价款在扣除相关费用后的余额按“服务业一代理业”征收营业税。

二是结构性减税优惠政策。拉动投资增长的税收调节政策,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转型,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机器设备的进项税款允许抵扣。扩大内需,提升消费能力,提高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基础上,暂停征收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促进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二、科学组织收入,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稳定的财力支撑

一是开源堵漏增收。充分发挥税费政策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不折不扣抓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贯彻落实,并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企业的涉税需求,以求在税收政策上有所突破,坚定不移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着力在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培育更加丰富优质的后续税源。

二是预测分析增质。密切关注经济发展走势、宏观经济政策和税收政策变化,全面开展经济税源、政策效应、收入进度分析。建立健全纵向互动的税收分析和科研调研运行机制,增强税收分析预测的前瞻性和参考价值,牢牢把握组织收入主动权。

三是降率减费增效。切实做好2010年对部分企业临时性下浮社会保险费缴纳比例工作,为促进我省企业加快创新发展、促进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缴费环境。认真贯彻浙江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施方案,推进全省缴费比例统一。巩固社会保险费“五费合征”工作成果,提高征缴效率,方便缴费人,着力建立可持续的社保费长效筹资机制,为我省社会保障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撑。

三、进一步优化服务,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一是深化税收征管,提高两种力。按照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理念,一手抓征管效率,一手抓公平税负。继续推进分行业、分规模、分税种管理,健全制度办法,堵塞税收漏洞,强化数据采集-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五位一体”横向互动机制。以实施浙江地税信息化建设“大集中”工程为契机,扎实推进“信息管税”,不断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提高对纳税人的服务力和对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执行力。

二是持续改进服务,提高两个度。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依托网站、报刊、电视涉税栏目等平台,加强对企业关于转型升级税费优惠政策的宣传。推广“纳税人之家”、“纳税服务志愿者”等个性化服务举措,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机制,努力做到纳税服务需求及时响应、纳税服务效能大幅提升、纳税人办税负担明显减轻,持续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

三是深化作风建设,提高两种水平。以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积极为企业调整转型提供优质服务,切实为基层排忧解难。围绕转型升级工作的9个方面重点,制定重点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要求和责任,逐项分解落实,并做好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切实提高地税自身工作水平和服务经济工作水平。

税收征管方式四个转变 篇2

一、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历史及现状

1.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历史沿革

从总体上讲, 中国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改革开放初, 为了大规模地吸引外资, 加快利用外资的步伐, 我国选择了一条“以优惠促开放”的道路, 给予外商投资一系列的税收优惠待遇, 使得外商投资企业的税负全面和明显地低投资于本国企业的税负。围绕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保税区等的建设, 逐步设计、形成了“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其他一般地区”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格局。20世纪80年代初, 最先是在东南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并逐步扩大到东部以及东北部的沿海省份。90年代, 税收优惠区域扩大到部分沿长江、沿边省份, 内陆省份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内的外商享受沿海地区税收优惠政策。到2001年, 国家又出台了具体的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

对外商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所得税优惠为主, 对设在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和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老市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 减按24%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其中, 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项目, 或者外商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上, 投资回收时间长的项目, 或者属于能源、交通、港口建设项目的, 报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 可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并免征地方所得税。对设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 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年度起, 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所得税。

此外, 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 可享受“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 投资基础设施的外商投资企业, 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并享受企业所得税五免五减半”的优惠。外商投资企业创办的产品出口企业, 在依照税法规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期满后, 凡当年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企业产品产值70%以上的, 可以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其他已经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产品出口企业, 符合上述条件的, 按10%的税率征收所得税。

2.“两税”合并后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转变

新的企业所得税取消了针对外资企业采用的诸如降低税率、定期减免税、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等区域优惠措施。将以区域优惠为主转变为以产业优惠为主。将原本针对外资企业特定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措施, 扩大到内资企业。如取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15%的低税率优惠的区域限制;增加对创业投资等企业的税收优惠;将环保、节水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扩大到环境保护、节水节能、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取消了以资金来源为条件设定的、不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发展的税收优惠措施。如取消对新设立和过渡期结束后的生产性外资企业定期减免税优惠政策以及产品主要出口的外资企业减半征税的优惠政策等。

同时, 新企业所得税法还制定了过渡性优惠措施。原享受低税率优惠的企业可以在新税法施行后五年内逐步过渡到统一的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尚未完全享受五年定期减免税优惠 (例如“两免三减半”) 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在新税法施行后的五年过渡期内继续享受到期满为止;对于那些尚未开始享受优惠的外商投资企业, 他们的优惠期限将从新税法施行年度起计算;对在法律设置的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特定地区 (即经济特区) 内, 以及国务院已规定执行上述地区特殊政策的地区 (即上海浦东新区) 内新设立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可以享受过渡性优惠;继续执行国家已确定的其他鼓励类企业 (即西部大开发地区的鼓励类企业) 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以区域优惠为主向为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也有利于调整外商投资在区域之间的分布, 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湖北省外资企业总体税收负担分析

从宏观税负看, 过去十年间, 湖北省外资企业的宏观税负略有波动, 2001年最高曾达到11.3%, 随后小幅回落, 2004年急剧下降, 之后开始缓慢回升。与湖北省宏观税负相比, 外资企业总体税负相对较低, 2009年, 湖北省宏观税负12.36%, 而外资企业税负只有8.61%。与内资企业相比, 外资企业税负也相对较低。2007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 外资企业税负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中部六省中, 湖北省外资企业工业生产总值和涉外税收总量自1998年以来一直处于第一位, 1998年和2010年, 湖北省外资企业工业生产总值分别是排名第二河南省的1.14倍和1.67倍, 是排名最后的山西的5.77倍和5.55倍, 且湖北省与河南省在外资企业工业生产总值方面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1998年与2009年, 湖北省外资企业税收总量分别是排名第二的河南的1.14倍和2.08倍, 是山西省的4.63倍和3.11倍。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 湖北省外资企业总体税负仅低于山西, 略高于安徽、河南和湖南, 远高于江西。但与沿海省市相比, 湖北省外资企业工业生产总值和涉外税收总量偏低, 2009年, 其外资企业工业生产总值是北京的66.75%、上海的21.51%、广东的8.39%。其涉外税收总量是北京的25.66%、上海的11.76%、广东的15.20%。

三、完善外商投资税收激励政策的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税收激励政策对外商投资的规模和区位选择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我国在涉外税收激励政策方面长期以区域优惠为主, 湖北省所处的中部地区基本没有区域税收优惠制定权, 导致湖北省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处于劣势。近几年来, 湖北省外商投资规模虽然不断扩大, 但外商投资较快增长主要依靠大项目支撑, 合同外资与实际到资仍为倒挂, 反映出项目储备不足, 利用外资缺乏后劲。2007年企业所得税“两税”合并后, 随着税收优惠政策由以区域优惠为主转向以产业优惠为主, 仅仅税收优惠的过度倾斜吸引外商的年代已经过去。湖北省应该应以“中部崛起”战略为支点, 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 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同时也要进一步优化税收激励政策, 不仅外商投资的数量, 更要注重外商投资的质量, 税收激励政策应该向更有利于利用外商投资, 而不仅是吸引外商投资的方向发展。

1. 正确看待税收激励政策的作用

近20多年来, 我国税收激励政策对吸引外商投资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 这种地区导向型的税收优惠政策达到了将外资吸引到东南沿海地区的政策目标, 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特别是随着企业所得税“两税”合一, 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已经成为过去, 税收优惠政策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逐渐减弱。虽然“中部崛起”被确立为国家战略, 武汉市城市圈也获批为“两型社会”示范建设区, 但欲通过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将外商投资引入湖北已不太现实。这就意味着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的观念应相应转变。要从过去的行政引资追求外商投资规模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引资方向转变。湖北省要淡化以引资规模为考核目标, 而应围绕引入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保等产业做文章, 来建立吸引外商投资的考核评价体系, 用好产业税收优惠政策, 以促进湖北产业结构升级, 服务“两型社会建设”。

2. 用足、用好“先行先试”权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获批, 湖北省逐步走出“政策洼地”, 拥有了“先行先试”权。虽然税收优惠向以“产业为主”的税收优惠方式转变是大的趋势, 但湖北省仍可以利用“中部崛起”和“两型社会”这一契机, 结合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向中央争取合理的税收方面的“先行先试”权, 由于税收基本立法权集中在中央, 因此, 只能是争取一定的税收政策制定权和解释权, 这不仅必要, 而且可行。一定的税收优惠权不仅有利于湖北省不断扩大外商投资规模, 也有利于湖北省结合自身实际, 利用外商投资实现产业升级。

(1) 增值税方面。我国目前的增值税实现了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 但转型改革并不彻底。主要表现在并不是所有的固定资产都能够抵扣, 企业拥有的厂房等不动产所发生的增值税不得抵扣。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的抵扣链条是消费型增值税的客观要求, 也是我国今后增值税改革的一个重点。湖北省可以向中央申请成为改革试点区, 在全国率先实现企业固定资产的全额抵扣。我国增值税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增值税向第三产业“扩围”, 由于我国商品税制是增值税与营业税并存, 且互为补充。对第二产业和部分第三产业征收增值税, 对其余的第三产业征收营业税, 由于增值税和营业税在计税依据和征收方式以及税率上有很大的区别, 导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税负不均。这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值税“扩围”改革是下一步增值税改革的重点, 湖北省亦可向中央申请成为改革试点区, 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增值税“扩围”。

(2) 企业所得税方面。严格执行国家对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 认真贯彻实施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但湖北省也要根据自己的省情, 注重培育自己的优势产业。这一方面要求政府用好用足企业所得税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即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 也要适度考虑对汽车、钢铁等湖北传统强势产业方面的外商投资税收优惠, 另外, 也要加强对现代农业和高端服务业的扶持, 湖北省可以向中央政府争取一定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制定权, 重点向优势产业倾斜。

参考文献

[1].Grubert, H.and Mutti, J., “Do Taxes Influence Where US Corporations Invest?”.National Tax Journal, vol.53, no.4, 2000.

[2].Guttman, G., “PRC to continue favorable tax treat-ment for foreign investors”.Tax Notes International, Febru-ary2, 2002.

[3].Hines J., “Altered States:Taxes and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Americ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6, N.5, December1996.

[4].Shah A., “Fiscal Incentives for Investment and Inno-vation”.Oxford:Oxford Press for the World Bank.1995.

[5].Swensson D., “The Impact of US Tax Reform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54June, 1994.

[6].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7].魏后凯.欧美日韩在华制造业投资的区位决定.中国工业经济, 2000 (11) .

[8].钟炜.税收优惠与FDI的时空分析——基于税收优惠信号理论的实证.财经研究, 2006 (8) .

税收征管方式四个转变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税务登记

中图分类号:F810.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036-02

一、问题的提出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作为越来越广泛的市场交易模式,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据2005年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电子商务网站总量为4 486个,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累计达到4 400亿元人民币。最新统计数字表明,2006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共实现交易额11 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48.6%。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电子商务将保持大约50%的增长速度。

然而,由于规范和约束该类行为系统法律法规的缺失,国家的税收政策、税务部门的征管能力及相关信息化建设的滞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对现行税收征管方式,如税务登记、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等方面,产生的冲击越来越明显。

二、电子商务对现行税收征管方式的冲击

(一)对税务登记形成的冲击

税务登记是税收征管的首要环节和基础工作,是征纳双方法律关系成立的依据和证明。现行税务登记的依据是工商营业执照或其他核准执业证件,但电子商务只与企业自身和网络服务平台相关,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经营业务,无需事先经过任何政府管理部门的批准。无需工商登记即可从事电子商务交易、使得税务机关对开展网上业务的企业实施税务登记管理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电子商务企业(或行为)成为税收征管的盲点,由此而产生的税收流失也就成为必然。

(二)对税款征收形成的冲击

现行的税款征收方式主要分为查账征收、核定征收及自核自缴、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等方式,税款一般由纳税人直接向国家金库经收处(设在银行)缴纳,国库经收处将收缴的税款,随同税收缴款书划转至金库。但是电子商务支付系采用新型支付手段(如电子现金、信用卡、借记卡等),实现电子支付。由于现行的税款征收方式与网上交易不相匹配,虽然随着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我国现已经针对部分纳税人实现了电子申报,但是由于受目前大多数企业信息化的阶段、纳税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整体素质、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发展步伐以及信用支付制度等众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在我国大面积推广互联网申报的环境还远未形成。

(三)对税收征管审计基础形成的冲击

企业设置、使用和保管的账册凭证(如发票、海关完税凭证、外汇付汇凭证等),既是税务机关实施税务征管的基础,更是税款的计算依据。然而,互联网电子商务中所有的账目和财务管理的信息,存在的形式都是电子数据,可以随时被修改、隐藏、删除而不留任何痕迹。同时,随着在线财务管理服务市场的发展,企业只要和网络财务管理服务提供商达成协议,就可以像使用自己的电脑一样使用网络上的服务器和财务数据。电子商务财务数据的虚拟化,导致税务机关对此无能为力。

(四)税务违法行为的稽查和认定难度加大

目前,税务稽查部门主要是根据企业纳税申报表、发票领、用、存情况以及各种财务账簿和报表等信息,确认稽查对象,实施稽查。而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环境中进行的电子商务,产品订购、货款支付甚至数字化产品的交付都可通过网络进行,无纸化程度越来越高,订单、买卖双方的合同、作为销售凭证的各种票据都以电子形式存在,并且可以被轻易地修改,导致传统的凭证追踪稽核审计失去基础。同时,数字现金不但已经具有现金货币的特点,且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转账结算,避免了存储、运送大量现金的麻烦,再加上数字现金可采用匿名的方式使用,难以追踪查验,比现金货币在征管、稽查上更难控制。

三、针对电子商务对税收征管冲击的应对之策

(一)完善电子商务企业税务登记管理的措施

鉴于税务部门对电子商务的管理和监控尚处于空白的现实,应在《税收征管法中》,明确规定从事电子商务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进行税务登记。具体的措施是:

对从事电子商务企业在网上注册的同时,必须使用唯一合法代码进行网上税务登记,设置唯一的网上结算账户(电子账户),将其网址和电子账号计入网络税务登记证。无论开展直接电子商务还是间接电子商务,网上纳税人应将税务登记主要信息标明于企业网站主页或店面首页上,供税务机关和交易客户监督。税务机关应加强与工商管理部门、银行部门的联系与协调,实现相互联网,定期将纳税人的登记情况和电子账户设置情况进行核对,从源头上掌握和控制纳税人从事电子商务的基本情况。此外,税务机关还可以从因特网域名注册机构和ISP处获得电子商务交易双方的网址、和实际通讯地址等资料或从证书授权认证机构处获得交易者在因特网上的真实身份、数字签名等信息。

对于从事间接电子商务的企业,还应注明货物配送部门信息。在网络税务登记证中注册和该网上企业相关联的物流配送单位是极有必要的措施,如企业变更了物流配送单位,则必须及时到主管税务机关或到税务部门网站申请变更。

而对于从事网上服务和销售数字化产品的企业,由于其业务不受或较少受空间地域的限制、不需要设立传统意义上的机构或场所的特点,使得劳务活动发生地或机构、场所的认定不具有现实意义,但只要不涉及国与国之间的利益,本着简化的原则,对这类企业可以以其注册地或实际经营管理地为税务登记地点。

(二)进一步完善税收征收管理系统的措施

1.拓展税收征管系统的数据库功能。在税收征管系统中应拓展发票管理子系统的采集、存储、分析等功能,将纳税人开具的发票作为最基本的信息全部录入该系统,将采集到的信息汇总,与纳税人申报纳税提交的申报表自动比对。

2.加强部门间的数据交流。国税系统、地税系统相互交流企业纳税信息,税务部门工商、银行、物流等部门实时获得如开业登记信息、纳税人资金流动信息、商品运输信息,提高各部门数据的共享程度。

3.完善综合征管系统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将税收征管系统自动生成的如:发票购领申报纳税异常情况、同一纳税人不同时期纳税情况对比、纳税人与同一行业、同类纳税人平均纳税情况对比等数据资料,供税收征收、评估和稽查部门使用。

(三)完善电子商务账簿、凭证管理措施

1.统一计算机发票管理系统。将目前已经推行防伪税控开票系统、加油机税控装置和其他计税收款机等统一为计算机发票管理系统,涵盖所有的交易。一般纳税人企业通常是将开具发票的电子信息分成明文和密文打印到格式固定的纸质专用发票上,再送到税务机关通过扫描发票或抄送电子信息的方式报税,将开票电子信息导入税务机关发票数据库。同时将企业开票系统、网上税务局和企业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行对接,电子发票开具后自动拷贝副本信息直接发送到网上税务局。

2.建立网上交易支付系统的管理监控系统。监控支付体系由银行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人电子商务交易货款结算情况,使税务机关较为便利地从银行储存的数据中掌握电子商务交易的数据,并依此确定纳税额。

(四)完善电子商务的税务稽查措施

1.對于发票的稽查。主要依靠纳税人按规定建立的计算机发票管理系统和税务部门税收征管大系统中的发票管理子系统,通过将纳税人的计算机发票管理系统与税收征管发票子系统对接,检查纳税人开具的发票是否按时依法申报纳税。

2.对于未开票的网上销项的稽查。通过核查网上支付系统和网上银行账户资金流动情况,检查其是否已经申报纳税;对于纳税人取得的作为税款抵扣或成本、费用列支的凭据,通过网上抽查、协查,与其发票的开具方进行交叉核对,检查其发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对于会计账目的稽查。主要检查其应用的会计软件是否可靠,是否有更改现象,相关数据是否按规定全部及时、准确地录入会计核算软件。其中对会计软件的把关尤为重要,国家税务总局应设置审验部门专门检验会计核算软件,掌握会计软件的程序源码,通过检查初始源码,看其是否符合纳税要求,企业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必须经过审验并在税务机关登记备案。税务机关在对企业进行稽查时应要求企业提供会计核算软件必要权限的用户及其密钥,以在稽查过程中详细核查所有会计记录,与相关纸质或电子的票据、凭证相核对。

4.对电子商务物流情况的稽查。针对电子商务的特点,对其物流的监控除了传统的盘点库存外,还应对特定的场所如港口、车站、机场、邮局以及仓库、专业性的快递公司等场所联网,获取实时的物流电子信息,掌握和控制经营者的物流情况。

参考文献:

[1] 杨翼.电子商务对税收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7,(6).

[2] 郁培文,时启亮.电子商务的税收政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22).

[3] 曹雯婷.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的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6,(23).

税收征管方式四个转变 篇4

税收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作用。为我区实施“美丽与发展双赢”模式提供坚实的保障。税收征管资源,是税收工作的基础,也是税收成本的有机构成。如何将现有税收征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征管资源最优化,是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水平、降低税收成本、保持税收事业健康及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局结合当前系统机构改革和本单位的实际,就如何科学整合机构与人员,完善税收征管体系,健全税收征管机制,实现税收征管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廉洁高效的新型税收征管格局谈几点看法。

一、税收征管资源的优化配置

税收征管质量的高低,不仅要有一个合理的征管模式作保证,还会涉及到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应用、人力资源等因素的系统协调。

1.高度的信息化。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还是一个行业或部门,资源的优化配置都必须以信息化为基础。税收征管信息化,将具体业务由手工改变为机器操作,大量地减少了人员的需求,增加了业务的信息量,为税收机关开展各类业务的具体分析创造了条件,为税

收征管的精细化、科学化和专业化提供了可能。离开了信息化就谈不上税收征管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无法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形势和税收征纳形势。

2.细化机构设置。税务机构设置以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的高度利用化为基础,达到结构优化,运行流畅,耗能低微的要求,这就要求机构的优化配置能都在征管资源的结构和布局合理上做好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税收征管资源。

3.人尽其用,各尽所能。税收征管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取决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取决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要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规定合理的业务流程,根据机构和岗位的要求科学地利用人才,在合理的岗位上能人尽其能,充分调动税务干部的岗位积极性和创造性。

4.各种体系完善、机制健全。税收征管资源的优化配置还体现在各种体现完善,机制健全,从而使整个系统工作机制健全,高效运转,主要表现在:办税服务体系完善,责任明确,考核严密,程序简化,办税高效;教育培训体系完备,干部管理使用体制科学合理;考核评价机制健全,能充分调动全体税务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好的工作业绩。

二、我局税收征管资源优化配置的不足

几年来,随着新型征管体制的初步建立,海拉尔区的税收收

入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对税收工作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现行税收征管体制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或缺陷逐步显露出来,工作中依然存在机构设置不够规范、依法征税观念不够强、业务流程需要优化、税源管理比较薄弱、纳税服务需改进、信息化作用发挥不够、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

(一)待完善的税收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海拉尔区地税系统依托信息化实施税收管理后,为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水平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但税收信息化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由于受传统观念、手工操作的束缚,有极少数人对税务信息化认识不高,信息不足,对现代信息化管理的强大功能没有足够的认识。二是综合利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还不够强。虽然各级税务机关都配置了大量高性能的计算机,但多数地方计算机的使用仍停留在文件处理和法规公告、信息收集、开票和做会计报表等较低层面,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三是税务信息化建设人才匮乏。税务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但仍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无法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技术,严重阻碍了税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二)教育培训体系不够完备,学习激励机制不完善

一是一些干部对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参训积极性不高;二是有关制度、措施欠缺或落实不到位,教育培训内

容设置不尽合理,未能很好的兼顾满足干部的个性化需要;三是教育培训工作评估机制不科学,培训效果难于平行,缺乏有效途径使培训成果促进工作质效的提升;四是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不够多样化,培训存在短期性、局限性、单一性、工作与学习矛盾仍较突出。

(三)纳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质量不高

征管改革的初衷之一就是建立精简、高效的征管运行体制。然而,尽管税务机关在办税程序及办税服务方面力求做到简便、高效、优质,但由于征、管、查分离,客观上给纳税人造成了繁琐和不便,也增加了纳税成本。另外,在税务工作中往往把税务服务纳入文明创建的范畴,从而只注重税务管理的需要,将为纳税人服务简单地理解为服务硬件环境的改善和使用文明用语、礼貌待人等,忽视了对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和排解纳税人办税的实际困难,纳税服务的层次较低。

三、优化税收征管资源配置的建议

(一)以金税三期工程为契机,推动税收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金税三期的建设对于充分整合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强税收征管,优化纳税服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税收成本,推进依法治税,保障税收收入等,都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充分

利用金税三期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税务人员认识,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并在强化计算机操作培训,提高在职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同时,做好各职权部门的权利分配,将地税及其他政府机关融入到一个数据平台中,实现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

(二)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健全激励机制,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针对征管模式带来的职能不均的矛盾,要通过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管理使用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管理使用体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职工中蕴藏的潜能,优化人力资源。税务干部应加紧学习,加强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学习中不仅要抓好应知应会税收政策及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还要抓好与税收工作相关的知识的掌握,特别是要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公文写作、工作协调能力等。税务部门要树立全新的人才教育观,加大对人才资本的投入,切实建立起干部业务培训体制,以适应不断变化和高科技支持下的税收征管需要。为此,在合理调整税务人员比例的基础上,要把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税务人员综合素质当作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建立健全涵盖学习、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的长效教育机制,不断提升全体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各项税收工作的可持续

发展。

(三)健全税收服务体系,优化税收服务

要完善办税服务厅功能,一进步实行“一站式”服务,同时要规范和统一窗口设置,根据需要可统一设置申报纳税窗口、发票管理窗口、综合服务窗口等三类窗口。另外,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养成文明、热情的办税行为,营造良好有序的办税环境,加深征纳之间的业务交流,增强纳税人对税务部门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上一篇:收集电视上的各种广告词下一篇:旅行社可行性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