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班主任工作手册》有感(精选13篇)
读《班主任工作手册》有感 篇1
读《班主任工作手册》有感
——一个低年级班主任的心得体会
柴胡店镇盖家小学
李洪伟
寒假学校要求我们每一名教师读一本好书,并且推荐了书目,因为我是一名班主任,所以我就选了《班主任工作手册》,作为拜读学习的材料。
读完整本书,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只要用心去爱孩子们,你将在了解孩子们的过程中,得到孩子们的爱与尊重。而这种爱将增强集体凝聚力,创设融洽的学习氛围,促进班风班貌整体发展,从而使学生在爱的滋润下各方面得到发展。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的,但是也是充满乐趣的。我把书中的内容与我平时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一下,认为一定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必须将安全教育放在首位。
结合学校开展的要求开展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防火防水防电安全、自救自护知识等知识的灌输,使学生防患于未然。结合火灾地震逃生演习,组织学生在演习中学会逃生,学会保护自己,关爱他人。二、一定要重视对孩子们行为习惯的培养。
英国哲学家艾蒙斯说过“习惯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好的主人。”好习惯让孩子学业优秀,也让孩子受益终生。我觉得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使他们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如果一个班级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生在各方面都会得到提升。
各种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班貌的基础,低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所以,我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比如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等。将好习惯的培养落实到每一天中。如:下课的第一件事是先去解手,以免光二年级的小学生光顾玩耍,忘记解手,上课尿裤子。
在学习上,我把全班26名学生分成九个学习小组,开展小组互助和“小老师手拉手”互助活动,利用课间、放学后、周末时间,让优生对差生进行辅导,包括听写生字、背诵课文、检查作业的订正情况。如果差生在考试中取得进步,优生和差生都会得到奖励,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兴趣高涨。在清洁卫生习惯的培养上,作为老师,我首先以身作则,每次进教室只要看见地上有垃圾,我就会亲自捡起来,或者拿扫把打扫干净。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放学后有空,我还会到教室指导孩子们打扫卫生,如何扫地、摆桌子、拖地,手把手地教,示范给孩子们看。每周进行小组评比,对卫生、安全、礼貌、学习进行综合评比,表现好的小组同学都会得到奖励。这样一来调皮生、后进生就有很多人的关注,而且只要稍稍努力就不一定是队里最后的一名。而且自己的成败也事关小队的成败,使他们更有了要转好的动力。
三、发展孩子的能力,培养班级的小干部。
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班级的骨干力量,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首先要建设好一支责任心强、能力强的班干部队伍。最大限度地放手让班干部进行班级管理,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管理经验,班主任适时进行正确的引导。低年级孩子的行为能力都处于不稳定状态,但是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都想当小干部。班上几个成绩优秀而有能干踏实的孩子,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像张忠凯、王语晨等成了班干部的核心。另外,我结合学校开展的“责任感小公民”培养方案,将班务工作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逐层细化分工,层层管理,责任到人,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都是班级小主人,班风正、学风浓、集体凝聚力强。
四、和家长成为朋友。
我认为和家长的沟通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建立了家长微信群,我建义家长给孩子定一个共同成长的计划:让家长给班主任介绍孩子成长的经历,谈谈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以帮助我更多的了解孩子,使我的教育工作做得更具体,更到位。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极其宠爱,还有一些孩子,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特别受宠爱,爸爸妈妈也奈何不得,久而久之养成了一些弊病:娇气、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家长每次介绍的情况都让人觉得不是同一个孩子。而且最爱说的就是:老师,您说的话他们才会听。于是我结合语文、思品课本,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让他们既要爱班集体,与同学友好相处,还要知道爸爸妈妈的付出,进行感恩的教育。
《班主任工作手册》这本书指引着我如何当好一名优秀班主任,相信只要按照书中的指导和自己多年的经验积累,实干加巧干,就一定能把班级带好管好。
读《班主任工作手册》有感 篇2
不少青年教师问他:“时间这么少, 还能当得成班主任, 您主要靠什么?”他说:“主要靠两大点, 一小点。两大点, 一是民主, 二是科学;一小点就是引导学生强身健体。”他说, 一个当班主任的, 如果凡事都和学生商量, 一定容易成功。他建议要从科研的角度去进行工作, 这样才能调动教师及学生的积极性, 使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 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大家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去研究教与学, 自然就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他的学生刘诗奎在《魏书生老师培养我们的效率感》中这样写道:“捷克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 时间应分配得精细, 使每年、每月、每日和每小时都有它特殊的任务。印度科学家雷曼也说过, 每天不浪费或不虚度或不空抛剩余的那一点点时间, 即便只有五六分钟, 如果能重用, 也一样可以有很大成就。游手好闲惯了, 就是有聪明才智, 也不会有所作为。不要小看这点滴时间, 只要坚持不懈, 就会集腋成裘, 事半功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坚持一生精确计算时间的支配和工作效率, 一年一大结, 一月一中结, 一天一小结。正是由于他如此注意节约时间, 提高效率, 才为自然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无数事实都已证明, 养成高效率的学习习惯、工作习惯, 将对人的一生有着无比重大的意义, 因为它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魏老师的这番话, 真使我们心悦诚服, 我们全班同学都注意效率感了。”
魏书生重视和讲求效率,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他极力反对做事犹豫。他提醒大家, 犹豫是时间的盗贼, 许多宝贵的时间在犹豫之中溜走了。如果认真计算一下, 在许多人的一生当中, 会有五六年的时间被犹豫偷走。极少数人把“谨慎”与“优柔寡断”用等号连接起来, 以为谨慎就得犹豫。其实这就是让真理多走了一小步, 成了谬误。
第二, 他强调要充分利用好零碎时间。他说, 我们应该通过使学生学会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 培养学生的惜时观念。一个珍惜整料成料的人, 不一定珍惜边角余料;一个珍惜边角余料的人, 一定更珍惜整料成料。一个善于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的学生一定是珍惜大段时间的学生。
第三, 他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讲人体生物钟奥秘, 讲人脑的奥秘。科学家们发现人体生物钟每天都有高潮低潮的区别, 人体体力每23天、情绪每28天、智力每33天分别发生周期性变化。这三个周期的变化, 被称为人体的三节律 (体力、情绪、智力) 。人体在一天24小时之内也有变化节律, 称为生命日节律。一天之内有4个高潮、4个低潮。高潮时间为6时、10时、17时、21时, 低潮时间为4时、14时、19时、24时。科学把握生命的几个节律, 可以让教师更加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让学生更加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第四, 他提倡要亲近自然。他呼吁,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现代人, 城里人, 应该想方设法挤出时间, 尽可能多地接近大自然, 走进大自然, 融进大自然, 使自己的精神、情操在广阔、美丽、和谐、宁静的大自然中得到陶冶。走进大自然, 从形式逻辑来看是失去了一些学习时间, 但大自然融化了人的烦躁、人的不安, 激发了人的热情、人的勇气, 增强了人的责任感。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们提高效率, 创造的成果会超出全部时间用于学习的成果。最宝贵的, 当然不仅仅是一点看得见的分数的提高, 而是整个人格的完善。
第五, 他极力反对吃大锅饭。他语重心长地强调, 正是大锅饭害苦了我们这个国家, 一定要让学生从学生时代起就和大锅饭告别, 从小学会劳动前制订计划, 明确责任, 落实数量, 提高效率。学生从小承包任务, 增强了责任感, 减少了劳动时当场分配任务的互相推诿现象和互相攀比现象, 节省了重复分配劳动任务的时间, 提高了完成所承包任务的熟练程度, 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 也有利于他们将来走向专业化较强的现代社会。
尽管魏书生坦承教学不应该是“自古华山一条路”, 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就课堂教学的形式而言, 他衷心希望大家要千方百计发展自己的长处, 千万不要都来模仿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但魏书生作为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 他的严整而科学的教学改革, 他的极具前瞻性的教育理念, 他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他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方式, 他的民主科学的管理指导思想, 他的种种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地去进行总结和反思吗?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推广吗?难道不值得我们把他作为一种高度去跨越吗?
在中国的教师队伍中, 魏书生无疑是最忙的人之一, 但他的“忙”是明确的而不是盲目的, 是有序的而不是杂乱的, 是长期的而不是短视的, 是高效的而不是低迷的。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 光强调教师要爱学生是不全面的, 还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育思想的改革, 倘若思想观念不改, 单改怎么上一节课, 怎样讲一课书, 怎样留作业, 怎样批作业, 这样即使能奏效一时, 也决不会持久。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 一名好教师, 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 不管多么笨的学生, 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 事实上不是学生的脑子里缺少资源, 而是我们自己缺乏勘探和开发这些资源的能力。
读《班主任工作漫谈》有感 篇3
关键词:班级管理;教师;学生;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66-01
暑假,我唯一最有收获的就是静下心来读了魏先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书中的语言朴实而让人受益匪浅,虽然我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可今天读这本书仍觉得亲切而有实用。
一、管理班级富有灵性
1、启迪思想 净化灵魂
魏书生老师说:“阳光、火光、电光,能照亮道路,能照亮物质世界。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观念,照亮人的思想道路,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他为他的学生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
黑板上的格言,魏书生老师班级的黑板右上角,每天都由学生写上一则格言。魏老师说:“我常觉得格言警句,像一盏盏心灯,倘在学生心灵中点燃,会有利于学生选择正确的道路,朝着自己理想的高峰攀登。”请看如下格言:“人生只有进取,满足就意味着死亡”;“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自暴自弃”;“吃苦是人类的第一财富”;“你经常和什么人一起,那么,你就是什么人”;“九尺高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
课桌上的“座右铭”,魏老师要求全班同学,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座右铭”。座名铭上写清三部分内容:第一,自己最崇拜的人的名字或照片;第二,自己要追赶的本班同学的名字;第三,针对自己思想弱点写一句医治这一弱点的格言。第一个内容起到“精神充电”作用,第二个内容可以激发全班同学你追我赶的积极性,第三个内容更重要是学生自我完善、实现第二个内容的最好办法。
心中有伟人,魏老师的学生,心中都有一位自己崇拜的伟人,书桌内放有这位伟人的传记。有时,在语文课前三分钟,进行“集体充电”,全班同学起立,各自想着自己最崇拜的人,自己就是这位伟人,自己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为人处事都和自己崇拜的人一样。
2、方法科学 管理民主
一个班集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相互关心着,帮助着。一个班集体更像一个小社会,就应该有一个管理问题。而魏书生老师管理班级,靠的就是民主、科学。
二、教育学生蕴含灵性
魏老师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是的,他就是一个走进学生心灵的人。
1、善待错误 因势利导
当学生犯错误后,他不是责骂、体罚,而是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唱歌、做好事。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跳出自我保护的小圈子,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冷静地选择改正自己错误的方法。做好事,起到了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作用,也起到了分散学生犯错误的精力,将其导向真善美,起到了使学生发现一个新的更好自我的作用。魏老师在书中也谈道:“光强调教师要爱学生是不全面的,还应具体,想爱还要会爱。如果不会爱,原来想爱,后来也变得不爱了。”
2、培养自信 走向成功
魏老师说:“培养自信心从扬长开始。”学困生的自信心,是植根于他们“长处”的土壤上,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发掘和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并随时为他们创造机遇,搭设平台,让他们充分地表现自己,并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感到“我并不比别人差,我也有比别人好的地方”,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激活他们奋发向上的内动力。
3、互相尊重 互相信任
魏书生老师说:“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同志式的平等互助关系,老师既是长者,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老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扬民主,使学生有敢说话、敢问问题的勇气,且不感到紧张和压抑。即使学生有违犯纪律的言行,或者出言不逊,有损老师的‘尊严',老师要能宽宏大量,不训斥指责。有时还可轻言细语相劝,讲清道理,提醒注意,防止再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老师一旦和学生建立了这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关系,就会进入左右逢源的境界。
三、教学方法包含灵性
1、提高效率 分秒必争
在教学中,魏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首要一条是:提高学习效率。时刻提醒学生养成高速度、高效率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做任何事都要具有高度的效率感。
2、人人参与 奋发向上
魏书生老师喜欢在课堂中开展一分钟竞赛活动。他喜欢把同学们吸引到紧张有趣的学习潮流中。一分钟抄写比赛、一分钟默写比赛、一分钟朗读、一分钟速读等等。开展这样的竞赛,学生人人参与,增强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同学们的效率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发了同学们奋发向上的斗志。
总之,再次读魏老师的书,又一次震撼了我的心灵,拓宽了我的思路,开阔了我的眼界。魏老师睿智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如一盏指路明灯,为迷茫中的我指明了方向,引领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努力做一名有灵性的班主任。
读班主任工作漫谈有感 篇4
赵秀芹
自己没有读书的习惯,每当下定决心要读书时总是被一些要紧和不要紧的的事情而困,致使自己的读书计划就此终止了,但是每每想到要写点什么时总是很头疼,因为上学时所读的书已经被榨干了,即使想写出什么好的东西那也是妄想,因此我借学校的这次读书活动给自己制定了适合自己的读书计划,按照计划当周末的第一瞬间就去书店买来了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拿到书的那一刻还没有迫切想读的念想,但是到晚上看了20页左右时,就觉得这本书太适合我了,因为我体会到其中的好,其中的道理和其中的人生取向。虽然经常听大家说魏书生是多么有名的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但是对于他的著作这还是第一次接触,有点爱不释手的感觉。
在此和大家分享其中的经典语句
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只有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
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
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难教的学生教好的过程中提高的。你要穿透学生那使人生气的表情,看到他那广阔的内心。
教育学生的时候,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么样不让学生怎么样,要力争站在学生心里,站在学生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呀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你真是他的助手。
自己要以吸收的眼光面对人生、面对社会、面对宇宙。别人有短处,我没看到,自己并不失去什么。别人有长处,自己没学来,就是去了充实自己的机会。
用学习吸收的观点看待别人、看待学问、看待事物,会使人变得强大、乐观、胸怀开阔。
变化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容易使人成为一个成功者。
一位班主任积极乐观,笑对人生,便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容易使学生性格开朗乐观。
做一名乐观的班主任,是为了学生,也是为了自己。
笑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能力,一项技术。
能助人时且助人,别人会由于你的存在而快乐。
面对不幸,哭只能失去的更多,笑则至少能抑制不幸的增加,还能减轻损失,使不幸减半。
生活中不是缺少欢乐,而是缺少发现欢乐的能力。
客观世界本已有这么多的忧患,倘主观世界再寻烦恼,那人间真是没意思透了。
学生愿意接触没有架子,和他们说心里话的老师。
一个当班主任的,如果凡事都和学生商量,一定容易成功。人活一生不能只为名利地位。
用孩子心灵深处的能源,去照亮孩子的精神世界,显然是最节约
能源的办法。
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做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动物。
每个人都有无穷尽的潜力,倘挖掘得当,都能很神奇。每项有利于人类的工作都是神圣的,倘用一种神圣的态度去对待,去做,一定能将这项工作做的很神圣。
这是我所看过的部分所选取的经典语句,我觉得魏老师的人生态度非常的远大,这是非常值得我去学习的,就像其中的“人活一生不能只为名利地位”,我们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名利地位而不惜牺牲朋友之情、亲人之情啊,我觉得只有我们把名利地位都看淡了,你干什么事情也就不会那么累了,我们只需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
读《班主任工作漫谈》有感 篇5
很多人都觉得教师是一个轻松的职业,每天只要上上课,改改作业就可以了,每周双休,国家法定节假日放假,还有寒暑假,不仅福利好,而且薪资还高,但是大家看到的都只是表面而已,老师们背后的辛苦与劳累,是局外人所看不到的。面对着一群脾性不同的孩子,每天都会有各种问题需要老师去解决。做一个班主任,看似简单,实则很难。最普遍的想法就是班主任只要拿出自己的威严,就能驯服班内的所有学生,使他们乖乖听话。然而在实际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才发觉困难重重,常会发生一些一些令自己手足无措的事情,让人感到力不从心。读了《班主任工作漫谈》,领略了其中的思想精华,才察觉在育人方面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传统的“压、罚”方式,对于现在富有个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最好的办法了,有时候可以说根本没有用处,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叛逆。不管是作为一名班主任还是一位普通的任课老师,都需要不断更新管理育人的理念,抓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生多去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态,缩短与学生的心距,真正从心与心交流的角度,富于技巧地去把持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一起来共同管理集体,让学生参与到管理的工作当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互帮互助的配合关系,才是最佳的状态。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配合的学生,喜欢和老师对着干,有时候想一想也许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学生有多么的难搞定,而是老师和学生之前还缺少了一架真正的信任桥梁,一旦这架桥梁被建起,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心距缩短了,很多问题难题自然不攻自破,就像魏老师说的:“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解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使教师的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只有采用这种走进学生心灵的理念去做,才能让学生被我们的情感打动,理解到我们灌输给他们的道理,也才能最终转变他们的思想,使他们真正成为一名文明守纪的好学生。想要了解学生心灵,要让他们信服你,接受你,就必先疏通他们的思想,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这样才可能进到他们的心灵,探索他们的需求,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书中能感受到魏老师管理班级的理念就是民主平等。他尊重学生,在管理班级过程中多次出现“商量”这样一个实在简单的词语。对于学习内容、上课形式、班规、班纪和集体活动等等,他都与学生“商量”着办,不把学生当作被管制受人驱使的“奴隶”.我想,今后一定会更注重与学生保持“尊重、理解、互帮互助,共同进取”的良性关系,使学生在班里树立起真正的主人翁意识,努力使班级达到“自治”的效果。
除了教学方面,魏老师还说到了作为老师所应该保持的心态:积极乐观,笑对认识,这样也能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感染。“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一定也是带有满满的正能量的,就像一个团队一样,主领导者的状态往往也就决定了整个团队人员的状态。
通过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以后在工作之余,自己还需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更新自己,使自己得到更大的提升。
★ 读《班主任工作漫谈》心得体会
★ 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
★ 班主任工作漫谈心得
★ 《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
★ 班主任工作漫谈心得体会范本
★ 《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
★ 《班主任工作漫谈》名著读后感
★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心得体会
★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心得体会
读《班主任工作手册》有感 篇6
郑玉婷
暑假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贵溪培训班当老师,担任小学一二年级的班主任,其中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管理一个班级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魏书生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中提到的管理方法确实值得借鉴。魏书生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让学生爱上班集体,自己成为班级的主人。班级八有,学生贡献。教室里要养花,要养鱼,窗户上还要有窗帘,教室前面要有脸盆、毛巾、香皂等洗手用具;还要有暖壶、茶杯等饮水用具;有推子、剪子等理发用具;有纸篓,有痰盂。因为学生奉献了,他们会更加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来看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会使这个班级更加的凝聚。
科学地管理班集体的核心是全员参与、相互制衡。一个班主任要管理班级上那么多繁琐的事是及其困难的。因此,魏书生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在魏老师班上,班会由班主任、班长、普通同学主持都可以。李威娜承包门,想出刮大风时开着门但没有碰撞声的10种办法。他还提出班上十大怪才。现在的班级管理,班主任一个人说,学生只有听。这样学生的自主能力较弱,班主任管理起来就更累。
魏老师还十分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写日记的习惯,写座右铭的习惯。一天做一件事的力量不大,一个人做一件事的力量不大,但是一群人长此以往的坚持做一件事,那力量就大了。培养学生的习惯,从细微处出发。
读《班主任工作手册》有感 篇7
文章讲了一位小学生作业没有交, 老师问他时, 他胆怯地告诉老师忘家里了。从学生的一系列表情老师知道学生十有八九是在说谎。老师很生气, 考虑到学生家离学校只有5分钟路程, 心里盘算着让学生回家拿, 如果拿不出来, 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教训他一顿, 好让全班同学引以为戒。但老师看到他那不安的样子, 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一念头, 而是平静地让他明天交。由于学生“做贼心虚”的心理, 学生在这次的数学课上表现得尤为积极, 第二天一大早就把作业交了过来, 能收到这样的效果老师也觉得原谅他一次是值得的。多年后, 老师再碰到这位学生时, 他已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 他向老师坦白了当年的作业事件, 这使这位老师更加震撼, 他没想到当时不经意的一个退让, 却让一颗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如此大的触动, 会让一个学生至今还深刻地记着。故事很简单, 也再平常不过, 但它深刻告诉我们宽容的重要性。
我是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 职校学生的教育不比小学、初中及高中的学生, 职校学生各方面素养相对较差, 且正处于青春的叛逆期, 所以对职校学生的教育难度要稍大一些, 但总的来说, 大部分学生的思想还是很单纯的, 只要我们抓住每个学生的特征, 走进他们的心里, 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我班学生张××, 父母离异, 他是一个不爱讲话的学生, 本性善良, 在班级里也是规规矩矩的一个学生。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说书, 捧着跟字典一样厚的书, 一看上就放不下来了, 下课看, 上课也看, 所以学习成绩较差, 他把父母给的零用钱几乎都用在校外的图书馆了。
一天中午, 正是吃饭时间, 一名走读生气喘吁吁地跑到我办公室, 告诉我班级后面的黑板被张××打破了。我一听, 生气极了, 一块黑板价钱可不小, 按学校规定得赔偿150元。因处于吃饭时间, 他肯定不会在教室里。于是我就让这名走读生帮忙去教室把打坏的黑板残壳清理掉, 心里琢磨着下午自习课上再找他。
下午自习课铃声一响, 我就冲进教室, 班级后面的墙面光秃秃的。今天的教室特别安静, 也许大家都等待着一场“暴风骤雨”。我原本想直入主题, 走到他的跟前, 好好地训斥他一顿, 让他赔偿黑板钱, 但又一想, 这个学生平常的表现还不错, 比班级里那些“老油条”好得太多了, 所以还是想给他一次机会, 让他自己承认, 主动把钱交给我, 事实上我心里也认定他一定会向我坦白的。于是, 当着全班的面, 我问:“班级的黑板是谁打破的, 请同学自己站起了。”尽管个别同学心里知道, 但还是保持沉默, 全班同学你看我, 我看你, 唯独张××坐在靠窗的位置, 始终没有抬头。大约过去了三分钟时间, 还是没有一个人站起来, 教室仍然一片安静。这时, 我觉得自己处理得有些失败, 但为了给自己台阶下, 于是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给同学一节自习课的时间考虑, 请打坏黑板的同学主动来找我, 下班前我会在办公室等你主动承认错误, 希望同学能做一个敢做敢为的人。”之后, 我就离开了教室, 让学生自习。
在办公室里, 我等了好久, 直到下班张××也没出现, 心里凉了半截, 难道我所谓的老实学生也跟班上那些问题学生一样不负责吗?带着一肚子怨气, 我下班回到了家。到家之后, 我才发现包里的手机上已经有好个未接电话了, 一看是张××的电话, 我便回拨过去。电话那头传来了张××的声音:“沈老师, 对不起, 黑板是我打破的, 我刚才走到你办公室门口想跟你说, 但又没有勇气, 所以就回家了。回到家里心里一直觉得不踏实, 所以打个电话跟你说一声, 明天我会把黑板的钱带给你的。老师, 对不起啊。”听完这个电话, 心里真是高兴, 庆幸自己没有看错, 一直相信他会主动向我承认错误。他虽然平常缺少和其他同学的沟通, 但也绝不是一个故意破坏公物的学生, 其中是否有其他原因呢?带着这个疑问, 我拨通了那个跟我报告的走读生的电话, 在电话里他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我。原来中午吃饭的时间, 几个学生在教室里休息, 一个学生看到教室后面有个篮球, 想让张××一起玩, 他正津津有味地看着小说, 什么事都不放在眼里, 篮球一次次地抛向他, 最后他火了, 随手将篮球一扔, 狠狠地砸在后面的黑板上, 顿时黑板上出现一个大窟窿, 碎片一地。一看这情景, 他傻眼了, 飞快地冲出了教室。
事情很简单, 要说第一责任人是谁, 那肯定是张××, 毕竟黑板是在他手里打破的, 但所有责任都给他也不行, 另一个一直在那里用球扔他的学生也有错。介于他家庭情况的特殊, 家里条件也不是很好, 再加上他主动认错的份上, 我的心里已经有了计划。
第二天课间操的时候, 他手里拽着一把钱到我办公室, 说:“老师, 对不起, 这是我赔的150元黑板钱, 给你。”看着那一叠带着学生体温的五块、十块、二十的钞票, 我看到的是学生给我的一份诚信, 一份责任。我想那些钱肯是他平时攒下来借小说书的钱, 虽然不提倡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小说, 但学生的个人爱好也不能完全抹杀。我平静地看着他的眼睛说:“你能主动承认错误老师很高兴, 老师了解了情况, 这一次也不完全是你一个人的错, 150元钱太多了, 老师收你50元, 还有100元用班费赔吧, 你父母经常不在身边, 这些钱你要省着点用啊。”听了我的话, 他有些激动, 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说:“谢谢老师, 我犯了错, 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 还处处为我着想, 我以后一定会好好表现的。”
自从这件事以后, 张××整个人都比以前开朗多了, 班里的脏活累活抢着干, 参与班级活动也更主动了, 更主要的是我每次去巡视学生的上课情况时, 发现他不再看小说了, 学习成绩也就上去了, 今年放假前他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通过这件事,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应具备宽容的美德, 有了宽容, 老师才能保护学生的自尊, 才能对学生耐心等待, 才能唤醒学生。我们面对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 退一步考虑问题, 怀揣着一份宽容的心, 用博大的胸怀坦然面对学生的过错, 用和风细雨的话语安抚学生的心情, 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摘要:职校学生的教育工作不比普通高中的学生的教育, 各方面素质较差, 又处于青春的叛逆期, 职校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方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宽容, 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正因为有了老师的宽容, 才能保护学生的自尊, 才能对学生耐心等待, 才能唤醒学生, 对某些学生来说, 这也许是最易接受的处理方式。作者结合自身实践谈谈如何做一名宽容的班主任。
关键词:职校学生教育,处理方法,宽容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6.
有感于班主任工作 篇8
有的人说,做班主任真难,做技校班主任更难。确实,没做过班主任的人可能不知道班主任的难处,但“世间事,为之,难者亦易矣;不为,易者亦难矣”,我认为不应把工作中的漏洞全推在难处上,而应该以最好的状态,尽最大的努力去把工作做到最好。
班主任工作不好做,我们更要去挑战它。老师是个榜样,是学生的引导者,老师却知难而退,又怎么教育学生知难而上呢?教师是一项神圣的工作,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如果班主任不把它认真做好的话,那就只能看着一朵朵灿烂的花朵从你的手中慢慢地凋谢,直至枯萎。我们要对每个孩子负责,我们更要为自己负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我们应做的工作,这样才无愧于我们这个职业——一个人民教师,一个班主任。
曾经,我对班主任工作也绝望过,因为班集体中的某些学生老是不听话,我用尽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劝说都无效,那几个同学根本无法体会老师的用心,甚至与班主任对抗。一段时间过后,我猛然醒悟,难道就这样让他们自暴自弃?难道就这样放纵他们?这样,自己的责任何在?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言弃。没有什么充分的理由,就因为他们是我的学生,就因为他们是班集体的一分子。我重新鼓起勇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旁推侧引,潜移默化地去感染他们,最终让他们在思想、行为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变得懂礼貌,尊敬老师。看到他们突然间变成了另一个人似的,我当时真的很惊讶,担心自己听错了他们的言语,也担心自己判断错了他们的态度,但他们确确实实变好了。我感动了,这也许是我之前的劝说功劳。教无定法,在此只能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看法,谈谈自己做班主任的经验及体会。
首先,谈谈班集体的培养
班和班集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班是简单地由学生凑合在一起的组织,而班集体是一个具有共同奋斗目标、有健全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其中成员能团结互助的集体。我认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从一入学就开始培养起来的,良好的班集体应该从以下两大方面做起:第一,应该严抓纪律,树立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技校生相对于高中生来说,基础相对比较差,觉悟性没那么高,稍微一放松,他们就有可能从此松懈下去,以后班主任再怎么下苦功,也很难改变班级里面的陋习。因此,军训是一个培养良好班级纪律很好的机会。在这期间,班主任应该和教官配合好,严格要求学生,增强学生的凝聚力。除此之外,班主任应该关心、尊重每一位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使学生更加尊重班主任,服从班主任的领导和管理。对于每一个新生来说,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学习、生活,心中难免会有忐忑不安和茫然无助的感觉。这时,班主任在军训期间,利用各种机会把学生引导成为学校的主人,尊重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使班主任成为他们一盏指路的明灯。
其次,选好优秀的班干部
这个问题确实令人感到头疼,选好了,班主任工作可能就会轻松很多,班级管理出现的问题就会少;选错人了,班里可能会出现不安分的情绪,影响班集体的发展。我认为,班主任可依据平时的表现选择一个比较有号召力、热爱班集体、团结友爱、能起模范作用、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的学生来做班干部。一旦选拔了他做班干部,那么对他的责任进行明确的要求,如果他犯了某些错误,必须马上提醒他,要求他在规定的时间内马上改过来,如果再犯,就必须坚决把他撤掉,以免影响其他同学。另外,既然班主任选了他做学生干部,那么必须把权利释放到干部的身上,帮助他们在班上树立威信,让他们大胆地管理班集体。最后,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把班上出现的问题马上提出来,该由班干自己处理的,就由他们自己处理,如果班干部处理不了的,那班主任再出马。班长应该全权负责,发现问题一定要召开班干部内部会议,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讨论。班干全权管理班级,形成具有良好班干领导的班集体。这种权利下放、班主任做参谋的方法不但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锻炼了班干部的能力,还能增加班级同学竞争做班干的积极性,形成一个团结上进的班集体。
最后,谈谈班级管理中细节问题的处理
为了能让学生更服从班主任的管理,班主任应经常到学生宿舍跟学生聊聊天,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师生关系更加地密切。正所谓“情感投资”,投资得越合理,班级管理可能就会越顺利;在教室,除了要求学生遵守纪律外,还应找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来了解他们的理想目标,从而引导他们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这样去引导,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眼睛在关注着他,他正在被重视,所以他会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班主任最头痛的莫过于“烂泥糊不上墙”的学生了。其实,这类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他也有纪律,他也爱面子,只是班主任没有机会让他们表现出良好的纪律来。对于这类学生,班主任一开始就关注他们,对他们提出严肃的警告,要求他们自己写好保证书,作好承诺,如果再犯一定要按照他们的保证书去做。学生再犯时,班主任一定要按照学生的保证书严格执行,不可以心软。但如果学生行为上有一点进步时,班主任应立刻在他面前或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让他心里得到满足,让他感觉到老师在真心表扬他,这样,他会做得更好。
我认为,作为班主任的我们不应把学生的管理看作是负担,应该怀着满腔的热情去迎接每一位学生,积极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建立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时代的主人。
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有感 篇9
唱歌洛新局磁涧小学游大兴一直以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罚那些犯了很小错误的学生,对他们光提出批评,提出次数多了,他们就不以为然。今天第二次看魏老师的这篇文章后,心情豁然开朗。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性比较贪玩,下课的时候光知道玩,等到铃声响了,有部分学生才想起上厕所,虽经多次教导,还是有个别学生上课迟到,甚至上课时间跑去报告说想上厕所。
有时候我坚决不允许他们去,并且严厉的说:“我说了都少次了,下课先上厕所,怎么记不住呢?”可有时候看着一些学生憋着尿时难受的样子,就让他们去了,但警告他们下不为例。警告归警告,偶尔还会有个别学生跑去报告。这么点小事如果按照常规发哭脸,确实有点像咳嗽两声就得扎针输液似的,显得过分了点。而且时间长了,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可这又不能说这不是错误,咋办呢?魏老师这一招,帮了我。这样一来,需要调节气氛的时候,就有了现成的人选;而且这种纠错的方式,不仅密切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还淡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调节了班级的气氛。我准备从今天开试试。今天做操时,有个别同学没有及时站好,我说罚他们唱歌,这样比动不动就发哭脸好多了,显得我们的管理不人性。这解决了我的烦恼,真好!
读《班主任工作手册》有感 篇10
——读《班主任工作漫谈》有感
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曾指出:“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使教师的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教学是一项双项动态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不能学、学生要不要学、学生有没有学、学生学得好不好是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必须考虑的四个问题。而要真正地回答这四个问题,教师就必须坚持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学生心灵,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采取有效对策,解决问题,以达到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目的。
那么到底如何 “走入学生心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呢?
一、对学生真诚的爱
作为教师,如果对学生没有一颗真诚的爱心,是不可能走入学生心灵的。俗话说:“师爱永恒”,家长们对我们的信任本身就要求我们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关爱他、教育他,所以,只有具备这样的情怀,才能真正地做到真诚地爱学生,也只有当学生体会到老师真诚地关爱他时,他才会敞开心扉,融入到老师对他的关爱中。我们班有一名叫李梓豪的学生,有一次,他告诉我他不舒服,于是我仔细询问他,给家长打电话接他回家看病。第二天,我又抚摸着他的头亲切地问:“你好了没有?”他睁着大眼睛望着我,笑眯眯地说:“老师我好了,谢谢您!”从这以后,每到下课,他总喜欢围在我身边,和我说话。
二、深入学生,加强沟通
“走入学生心灵”,对学生光有爱心还是不够的,更需要和学生进行深入地交流、沟通。为此,我们应该从关心学生的生活着手,多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掌握他们的困惑,发现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班上一个名叫王思琪的小姑娘,据家长说是出生不久得了一场大病,现在手不听使唤,看人时要歪着头。王思琪和弟弟是双胞胎,他们还有一个姐姐,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太好,家长对她读书已不抱希望,没有让她上幼儿园,只是让她上了一年学前班。看着她痴痴呆呆的样子,我有些不知所措,手把手地教她写字,教了几天一无所获。直到有一天打扫卫生时,我发现她拿着笤帚扫得很认真,一条长长的小辫子垂在背上,那样子很可爱。我高兴极了,叫其他同学学她的样子认真打扫卫生,并且夸奖了她,她歪着头看着我笑了。渐渐地,我发现她其实不是什么都不会,只是反应比其他同学稍慢而已。我把家长请到学校,谈了我的发现,让家长配合老师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多给她一些帮助。她的妈妈当场流泪了,她说养了这样的孩子,其实也很无奈,老师居然能发现她的这么多优点,以后一定不放弃她,一定配合老师好好教育她。
爱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冷的感情也会消融。我们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赏识自己的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三、真诚地赞美学生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赞美可以让平凡的生活变得美丽,赞美可以激发人的自豪感和上进心。也许一次小小的赞美,就能得到提升。我们应该学会真诚地赞美学生。我教过一名学生,他特别顽皮、任性,上课时常坐不住,一会儿做小动作,一会儿玩手中的学习用品,总是受到老师的批评。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他为人热情,喜欢帮助别人。有一次,全校师生大扫除,他总是抢着帮助别人提水、擦玻璃,于是,我对同学们说:“高源同学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老师为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他听后干得更卖力了。从此以后,他上课不但认真听讲,而且积极回答问题,还主动承担班级的关灯及关窗户等事务。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对学生多一些赞美,把批评蕴含在眼神,表情中,在这样的心灵对话中学生就会健康地成长。
四、宽容学生的过失
宽容本身是美德,而教师的宽容往往对学生健康心灵的塑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学生的过错可以分为有意过错和无意过错两类。对于无意过错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宽容和引导予以解决。我们班有一名学生,在放学时他拣到了同学的一块手表,当时没有交给老师。我在班上询问了很多次,他也没主动拿出来。于是在班会课上,我给全体学生讲雷锋的故事。下课 了,他走到我面前,交出了那块手表。我没有批评他,在家访中我告诉他家长他拣到东西交给老师的事。从此,他不管拾到何东西,他都会主动交给我。
走进学生的心灵,让那些厌恶校园生活,对学习失去动力、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孩子越来越少;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学习、快乐成长、充满朝气。用“走入学生心灵”这样的思想来观察我们的学生,分析我们的学生,研究具体的教学对策。
诚如魏老师所言:“要走进学生心灵,就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在学生的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浇灌,让他们的心灵绽放出真诚善良、美好光明、积极向上的花儿。在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感召下,即使有很多恶习的、心理阴暗的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被感染,从而萌生出否定自己错误、摒弃自己不良行为的强烈愿望,最终被引入一个全新的阳光地带。”
读《上学记》有感 篇11
看似不经意的几句话,何兆武却还了北大历史系主任姚从吾一个公道。殊不知姚从吾1946年底曾经出任国立河南大学校长,他在两年任期的风雨中,可以说招致的污蔑与诽谤前所未有。譬如有人撰文公开打击:“田伯苍(即1945年~1946年任河大校长的田培林)和朱家骅(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是属一个小派系,不久他荣升了教育部次长。校长位置让与姚从吾。姚从吾是朱家骅的忠实奴仆,是田伯苍的小同乡。开封第一次解放后,他秉承朱、田意旨,把学校迁到苏州,妄图长期把持。”
但是,另一篇文中对姚从吾和“让与”他校长位置的田培林却另有所评:“1945年6月,田培林出任河南大学校长……田校长一方面扩充校舍,一方面将黄河水利工程学校并入河大组建水利系,并与土木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合为工学院,又将医学专科学校并入河大,增强了医学院,期望河大成为国内一所完备的大学。至此,河大有文、理、法、农、医、工六个学院,十五个学系,正副教授达一百二十六人之多,讲师助教一百一十人,学生达二千一百五十余人,成为华北地区院系最多、校园最大的学校之一,为新中国建立之前河南大学历史上最盛时期。”
1946年冬姚从吾接任河大校长后有文章记载:“他延聘名学者专家来校任教,并亲授《史学方法论》,领导师生埋头读书,努力研究学问……他常对学生说:‘学生的学问最后应该超过老师才对,不然国家的学术界怎能一代比一代进步呢?’这是他自谦也是勉励学生努力读书的话。”
同时,他的学生吴相湘在姚从吾逝世后的纪念文章《姚从吾尽瘁史学》中对他的人格有一段最为贴切的描述:“从吾先生是最敬佩胡适之、傅孟真两位先生的。在胡、傅两位先生相继辞世以后,从吾先生为求振兴中国史学,曾不顾嫌怨,与恶势力奋斗,对于培植后进更是鞠躬尽瘁,临死不懈,当其辞世前两小时,即4月15日(1960年)上午十时许尚与商务印书馆顾问杨树人教授通电话询问台大学生一篇论文刊行的事。当杨教授告诉他:论文已经付排,他异常兴奋地笑了。而不到两小时,忽被他得意门生发现他坐在台大历史系研究室已因心脏衰竭而气息奄奄。这和适之先生死在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馆,傅孟真先生死在省议会议场,鼎足而三,为中国近代学术界留下鞠躬尽瘁的珍贵典型。”
写到这里,不禁令人想到才华横溢、特立独行、傲世无羁,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的台湾风云人物李敖在插科打诨之余,却偏偏对他在台大历史系的业师姚从吾老夫子情有独钟。在李敖1962年出道时的佳作《传统下的独白》一书的开场篇“十三年和十三月”中,曾经有一段发自内心的独自:“多少次,在太阳下山的时候,我坐在姚从吾先生的身边,望着他那脸上的皱纹与稀疏的白发,看着他编织成功的自首校书的图画,我忍不住油然而生的敬意,也忍不住油然而生的茫然。在一位辛勤努力的身教面前,我似乎不该不跟他走那纯学院的道路,但是每当我在天黑时锁上研究室,望着他那迟缓的背影在黑暗里消失,我竟忍不住要问我自己:也许有更适合我做的事……”
以上寥寥数语,真真切切勾勒出姚从吾的人品和在台湾几代文坛乃至在中国文史界的学术地位。最近,中国社科院一位研究员到台湾讲学,返京后谈到台湾一些中生代历史学者对导师姚从吾推崇备至,他们将姚先生的有点木纳、讲课时对学生们称“兄弟”的口头禅都视为姚先生忠厚、谦逊的美德。
毋宁置疑,仅以政治需要强加在姚从吾头上所谓的“小派系”、“小同乡”、“忠实奴仆”,以及什么“让与”、“妄图长期把持”等深文巧诋的妄言,就不攻自破、不值一提了。
但是,使人不解的是在《上学记》中,何兆武先生却对留在大陆的冯友兰先生采取和姚从吾先生不一样的评价标准,在该书的第二章“几个难忘的人”中“5、冯友兰先生”的专题中,竟以不负责任的偏见和误解连篇累牍向冯友兰发难,使笔者好像又回到对知识分子求全责备、揪辫子、打棍子的那个远去的时代。
如果脱离了历史的大格局而对一位备受煎熬、在夹缝里求生存还能作出大学问,以九十余岁高龄达到“天地境界”,全世界公认的哲学家、国学大师冯友兰,仅凭何兆武的臆想就能随意地指指戳戳,是极不公正的。作为对冯先生望尘莫及的晚辈,不由得心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不知我们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时,国人该如何评价国学的“一代文化托命之人”冯友兰。
首先,对冯先生的政治身份认知问题,何兆武在文中写道:“1945年国民党在重庆开全党的代表大会,主席团有十几个人,自然都是国民党最重量级的人物了,冯友兰也躬逢其盛,赫然名列其中。后来听说国民党要他做中央委员,他没有接受,还是留在学校教书。那时候在民间,民主的气氛还是占上风,所以大家跟冯先生的思想就拉开距离了。”以上何先生所述冯友兰“还是留在学校教书”这件事中,莫非认为冯友兰不识抬举、没有出息,拒当中央委员而当穷酸教员,“大家跟冯先生的思想就拉开距离了”?这与何先生看法的初衷,似乎是矛盾的。
无疑,这就牵涉到冯友兰是否是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问题。几年前笔者曾经向《道通天地——冯友兰》一书的作者范鹏请教,范先生在研究冯友兰时,提出一个“文化场效应”现象,对笔者颇有启发。冯友兰出生于内地河南省南阳府唐河县,在娘胎里就背负着中原文化厚重的十字架,“烙”上了中原“士”文化的胎记。由于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以及沿海文化的差异,他不可能像胡适那样个性化、那样超脱。在冯友兰的精神世界里只有“社稷”、“家国”,而个人前途一定是融合在其中的。正如冯友兰1949年拒绝到台湾的原因,他在《三松堂自序》中说得明明白白:“无论什么党派当权,只要它能把中国治理好,我都拥护。”据笔者查询,说这番话前后的背景之一,是在因战事而南迁苏州的国立河南大学,冯友兰和当年绝大多数学贯中西的河大教授们的“故乡事”,不外乎在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一次重大历史性的抉择时,以冯友兰为代表留在大陆的一代中国学人,是惟“家国”的前途马首是瞻的。笔者在《国立河南大学之命运》一文中,对这一代背负着中原文化传承的土著文人是这样评说的:“他们心目中的‘爱国’和政客嘴中的‘爱国’是不一样的,融进
这一代文人血脉中的‘家国’,始终是那一片生养他们的土地与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
以笔者之愚见,维系中华民族立足世界之林号称五千年文明的纽带,不能舍弃的就是这么一点中华民族的“共”性。当前在世界要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文化时,这就是中国本土优秀文化的“正宗”!
何兆武对冯先生释今古之“三史”、纪贞元之“六书”的巨著评说时强调:“1942年,教育部举办过一次全国学术评奖……当时评出一等奖两名,一是冯友兰的《新理学》,也是《贞元六书》的第一本,另一部是华罗庚关于数论的著作。冯书的评审者是张君劢,对冯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冯先生在学术上是有贡献的,但是否即如张君劢所推崇的那么高,恐怕不无疑问。”何兆武质疑之后,就其本人来说并未在学术上对《新理学》提出质疑的论据,对此“不无疑问”的空头质疑,笔者认为在学术界是最为不可取的“风”气了。文中何兆武又对冯先生另一部著作评价:“像他《新世训》的最后一篇《应帝王》鲜明地表现出想作‘王者师’的心态。在我们看来,一个学者这样做不但没有必要,而且有失身份。”这就奇怪了,“学而致用”人人皆知。何兆武代表的“我们”是认为冯友兰要以他的满腹经纶服务于政府、社会而当“王者师”是“有失身份”?按何兆武的逻辑,是否所有出任政府智囊、顾问、咨询的专家、学者都为此“有失身份”了。
这不是宽容的问题,这是公正与良知的大是大非问题。冯友兰留在大陆、坚守在清华大学的教学岗位上错了吗?从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一路走来的一位忠诚于教育事业的著名教授,该不该受到如此求全责备的苛求?
对于冯友兰一生宏富的著作,如果用只争朝夕来感悟冯友兰的勤奋,那就用宁弯不折来理悟冯友兰的韧性。冯友兰在抗战时期陆续出版的《贞元六书》,是他“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的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在艰难困苦、生命攸关的战争年代,冯友兰奋发有为著书立说,并不在于得“奖”。冯友兰、华罗庚一文一理、一代双骄,出类拔萃。这种在“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激励下,焕发出的精神境界是任何奖赏都无法比拟的。在飞机轰炸、流离失所的战乱中,能将生死置之度外而潜心研究学问者,精英也。
冯友兰在之后一波又一波严酷的政治“运动”中,他能屈能伸,大气磅礴化腐朽为神奇,将生命融进他一生追求的学术,晚年在失明后仍用心在写、用口在述,有始有终、善始善终,用毕生的精力和生命将《中国哲学史新编》奉献给世人的就是冯友兰的人格魅力,在困境中,只有具备卓越逆境的智商,才能成大气候。
这种精神恰恰是目前急功近利、浮躁的学术界最应当认真借鉴的。
记得2003年前后在新加坡大众书局的新书展示柜中,看到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哲学小史》(大师小作丛书),署名冯友兰著,在该书的首页有一篇介绍《大师小作》的出版说明,中间一段写道:“大师多有启蒙之愿。皇皇巨著之外,每每有小作发表。志在训练学子,普及文化,启迪民智。这些作品都是精心之作,写作时并不比著撰学术文章省力和容易。因此往往能融会贯通、深入浅出,挥洒自如中显露真知灼见。与其后坊间出现的辗转编撰之作相比,这些作品实在更值得传之久远,成为后学的必读。”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笔者没有研究过哲学,本不在“行”,可哲学又无所不在;三人行必有吾师,何况面对的是“大师”。一本薄薄的六十九页的《中国哲学小史》,竟能浓缩中华数千年哲人之精华,在两岸三地、东南亚的华人世界里,冯友兰大名如雷贯耳。笔者作为“后学”只有“必读”,被“普及”、“启迪”的份。人贵有自知之明,站在巨人肩上学习、继承、求发展和将巨人踩在脚下哗众取宠,毕竟是两码事,这其中牵涉的何止是学风?!
冯友兰通释古今、纵横中西,坚守“教授”之节操,是“士”文化的顽强坚守者,“士”文化竞争核心是“节”。纵观冯友兰一生不离本土,不为权利所左右,不受官位、金钱所诱惑,顽强坚持一生一世做学问,而且以刚柔相济的韧性做出大学问,毫不含糊的他是一位纯粹的哲人,自觉地担当着中华文化道义的使命,这就是冯友兰的大节。在二十世纪纷纭复杂的政治形势下,能够终身恪守学术阵地,为哲学而鞠躬尽瘁,可以说他是中华“士”文化在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这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根”!
冯友兰在“文革”中不过是二位“教授”,他自贬为“哲学工作者”或人称“臭老九”的一介草民,这就够了。即便曾经被点名在“梁效”的写作班子当过顾问,也并没有改变他被批判、遭迫害的地位和命运。“文革”中,冯友兰在小组讨论会上的一席发言,有人因政治需要,以“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而见诸1973年《北大学报》第四期,据说该文还上了《光明日报》、《北京日报》。这些批孔文章出笼的背景,正如冯先生《三松堂自序》中所述:“1973年,批林批孔运动转向批孔运动。批孔还要批尊孔。当时我心里又紧张起来,觉得自己又要成为‘众矢之的’了。后来又想,我何必一定要站在群众的对立面呢。要相信党,相信群众嘛,我和群众一同批孔批尊孔,这不就没有问题了吗……”冯友兰这番表白是“自救”还是捞到了什么权与利,明眼人应当一目了然。
但是,笔者不能不说的是,冯友兰以哲学家的睿智,有意无意地以他的声望与学识和“政治”开了一个大玩笑。那是在阶级斗争月月讲、天天讲的紧箍咒念到极端,惶惶不可终日的老九们处境艰险,不知下一个被抛出去的“罪羊”是你、是我还是他的时候,冯友兰对批孔推波助澜,一时间,几亿人“唰”的一声将脑袋扭向了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金睛火眼个个盯住了“孔仲尼”,人称“孔老二”,顿时身边刀光剑影、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的气氛松弛下来了。因孔老夫子占用了这段至关重要阶级斗争的时空,转移了“大批判”的目标,而使一些老九安然过了这个“村”、又过了那个“店”,幸运也。
儒家学说能不能包装到“个人崇拜”的绝对地步,孔子在和叶公对话时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也不能容人质疑!
中国要走中国自己的路,国人就必须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的精髓无限热爱、充满信心,这才是中国要崛起的真正底蕴。如果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时,不重视自己祖先留下的智慧结晶,这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毋宁置疑,冯友兰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上“融贯中西、通释古今”,展现给世界的中国近代哲学思想就是中华民族史不绝书的一个“图腾”。
哲人远去了吗?!
在北大燕南园的三松堂,如今三松挺拔。冯老夫子的女儿钟璞仍然守护着这座幽幽静谧、苍凉肃穆的小园。偶尔笔者从燕南园走过,似乎呼吸到这里的灵气,感觉到冯友兰做学问的那份执著与深沉。
读《班主任工作手册》有感 篇12
关键词:英国议会,思政工作,经验借鉴
一名优秀的思政工作者,既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也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既要有针对性地阅读思政教育类的著作,也要有选择性地涉猎其它学科的成果。近读余永和的新著《英国安茹王朝议会研究》让我颇有收获。该书在系统梳理学界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早期英国议会的发展脉络、主要制度、实际职能与历史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尤其在议会与王权的关系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1]。捧读全书之后,我除了对早期议会的宪政地位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外,还深感早期议会作为当时英国各派政治势力进行思想交锋与政治协商的场所,其运作中的一些成功经验为我们今天思政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搭建沟通平台
西方关于中世纪议会史研究主要体现为两大学派的分野:宪政主义史学派片面夸大议会主权,突出议会对国王的遏制与约束功能;修正学派则刻意贬低议会职权,强调国王对议会的主导与支配地位。作者则在国家宏观政治系统的视野下看待中世纪议会,指出议会与王权并非二元对立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顺向共生共同发展的关系。中世纪英国议会是由国王召集的由教俗贵族及地方代表(主要包括骑士与市民代表)参加的议事机构,因有选举产生的地方代表参加而有别于之前的御前会议,因仍是隶属于国王的封建机构而有别于近代意义的议会[1](P46)。议会作为国王召集的由教俗贵族及地方代表参加的会议,既是国王顺利施政和强化统治的重要工具,也是教俗贵族参与政务和拱卫王权的封建机构,还是地方代表申诉冤屈和领受赋税的政治场所。也就是说,议会为国王、教俗贵族与地方代表搭建了相互沟通共同协商的平台。国王虽然对议会具有支配地位,但贵为一国之君,处理诸多国事必须经过议会的程序,虽然被有的学者视为走过场,但能够搭建与教俗贵族尤其是全国各地的代表进行沟通的平台,无疑有助于化解诸多民怨减少施政阻力。王国政府的大政方针获得议会同意后,也更能赢得各方的支持与理解。
搭建平台也是思政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一些单位的思政工作部署中,比较重视思政工作者的个人素质,而忽视思政工作的平台建设。不容否认,有的思政工作者政治过硬,作风优良,手段灵活,方式多样,也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思想动态,倾听多方意见,这些当然是值得肯定之举,但如果未能构建固定平台,仅靠工作人员的“一己之力”难以保证思政工作的长效性、持久性、稳定性。很多地方往往是人员一调走,思政工作的程序与作风就随之“变脸”,许多工作也只好半途而废。
二、完善制度建设
英国最先产生议会固然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机缘,但也与议会自身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密不可分。早期英国议会与法国三级会议类似,但发展结果迥然有异:法国三级会议后来几乎流于形式,而英国议会却不断成长,这得益于其一直努力完善各项制度,形成规范,逐渐确立了自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很多人讥讽早期议会类似橡皮图章,没有实权,但议会却非常珍视来之不易的地位与角色,即使是橡皮图章,盖起来时也显得有模有样,终究将橡皮图章演变成权力大印。14世纪时,议会的召开时间、召开地点、召开频次、与会人员就趋于制度化。尽管议会何时召开主要取决于国王,但通常会根据法庭的开庭日期来决定议会的召开日期,会期一般为2—3周。议会召开地点逐渐固定在威斯敏斯特,因为附近的伦敦可以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与强大的舆论支持,当然这在无形之中也加强了伦敦作为首都的地位。国王还发布公告,议会召开时,禁止任何人在当地穿戴铠甲或携带武器,禁止所有扰乱议会讨论的娱乐活动[1](P102)。至于与会人员,国王的官僚集团一度主导议会,但最终除部分高官外,非贵族的官僚逐步淡出议会。教会人员中,低级教士与会频次越来越低,乃至脱离议会;高级教士与世俗贵族一起,构成了上议院。以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构成的世俗贵族势力强大,成为议会中的重要力量。此外,每郡选举两名骑士代表,每座城市选举两名市民代表,这些地方代表构成了下议院。两院之间既分立,又有联系的管道。议会召开频率也趋向稳定,除非特殊情况外,议会都能逐年召开。议会的召集制度、选举制度、工作程序、组织制度与议长制度也不断完善,这都大大增强了议会的地位。可以说,中世纪欧洲大陆诸国很多等级机构最终湮没无闻,唯有英国议会,能由当初名不经传的非常设性机构,逐渐演变为国王处理政务的重要助手,并且在近代一跃而成为国家的权力核心,个中缘由当然复杂,但议会紧抓制度建设无疑功莫大焉。
制度建设在我们当前思政工作中同样不可小觑。一些思政工作者虽然不乏新点子、新招数、新方式,但由于头绪众多,任务繁杂,责任重大,如果缺乏整体考虑与全盘规划,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还是难以保证收到实效。靠偶尔大搞突击战、运动战、攻坚战,或许短期内容易取得战果,但毕竟难以持久,成效也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系统的设计,加强思政工作的制度建设,使思政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的轨道。
三、凝聚各方共识
作者论证了中世纪议会并非国王的异己机构,尽管表面上似乎对王权构成一定的约束,但实际上却强化了以国王为首的王国政府的公共权威。国王、贵族与地方代表之间有分歧与矛盾,但并不寻求单纯对抗或压服的办法去解决,而是采用协商与妥协的方式达成共识。议会开会期间,各方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国王一般会亲自出席议会开幕式,甚至作即席发言,表达体恤臣民之意。官员在开幕词中通常会陈述国王面临的难处,提出财政要求,希望提供资助,还有就是承诺纠正冤屈,希望议员把人民诉苦的请愿状递来。议会书记官宣布请愿书接收员与审理员名单。议员递交的请愿书分为个人请愿书与公共请愿书。个人请愿书大多涉及私人利益,经常是请愿者整理好一系列请求,逐条记录在一份请愿书上;个人请愿书最初是呈交给立案官,由审判法庭予以答复,复杂问题转交议会委员会裁决。公共请愿书则攸关公众福祉,以下议院集体的名义提出,经议会书记官呈交国王与议会委员会[1](P149)。接下来议会再分组讨论,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提交各个讨论组。议决过程中还建立了一些委员会,甚至针对单独的议题,也会设置专门委员会以进行详细讨论。议员逐渐赢得自由发言权。经过分组讨论,在全体会议上形成决议后,议会便告解散。也就是说,议会是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经过轮番讨论,最后达成一致,再下达到地方。
同样,由于思政工作的对象较多,兴趣多元,需求不一,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思政工作者如果忽视个体差异,单纯采取自上而下集体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甚至颐指气使,动辄训诫说教,只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产生负面效应,引发不满情绪。思政工作要少走弯路,必须牢记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理解群众,帮助群众的法宝。思政工作者要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多倾听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与切身需求,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做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注意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思想教育就会脱离群众,难以收到实效”[2]。思政工作者要尽力营造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发展的和谐环境,思政工作的对象也要积极转变角色,由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参与者,主动建言献策,形成思政工作“人人参与,个个共享”的良好氛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结包括英国在内的他国经验,对于加强与改进我们的思政工作无疑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余永和.英国安茹王朝议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读《班主任工作手册》有感 篇13
在今天这样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写书、出书的时代,可以给予读者启迪的书实在不多,能让读者受益终生的更是凤毛麟角。在即将踏上教师岗位之前,我有幸读到这本《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不得不说,这本书正是让读者受益终生的好书,它不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思考该怎么做。不管是面向全班同学,还是面向个体学生,甚至是面向家长、同事和自我,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它会让你不禁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睿智的班主任?
亲近全班,让全班同学喜欢自己。首先,利用“自己人效应”来亲近全班。俗话说:“管人要管心,管心要知心,知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班主任要真心诚意对待学生,做学生的“自己人”。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成为学生的“自己人”,他们就会亲近你,相信你的建议和观点。与学生同立场、共命运、利益一致,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就可以达到老师说教绝对达不到的效果。其次,利用“相似性原则”获得学生认可。古时有“割席断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之说,其实都在反映相似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告诉我们,人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在外貌、年龄、行为、习惯、经历、社会地位、信念、价值观、态度和品质等众多相似性因素中,内在相似性对人际吸引产生的作用更为重要,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喜好,寻找与学生的相似之处。再次,善用“白璧微瑕效应”,提高人际吸引力与亲和力。对于那些非常权威、从不犯错的教师,学生也许非常尊敬并且崇拜他,但不见得就会欢迎他,一般是敬而远之。所以教师一方面不要装完美、端架子,疏远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千万不要故意地频繁犯错,以免给学生留下粗心大意、马马虎虎的不良印象。还要避免“合法化效应”。班主任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当班主任能够勇于纠正自己不当的态度和行为时,反而更能够赢得学生们的拥护和爱戴,使师生关系更加亲密,合作更加高效,工作更加顺利。
【读《班主任工作手册》有感】推荐阅读:
读《班主任工作优秀案例》有感10-07
读班主任兵法有感05-17
读班主任之友有感11-13
读《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有感11-27
读魏书生的《谈班主任工作》有感09-24
班主任培训有感05-13
听班主任报告有感09-30
读分析后感班主任兵法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