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把握诗眼 品味诵读

2024-08-24

创设情境 把握诗眼 品味诵读(精选3篇)

创设情境 把握诗眼 品味诵读 篇1

创设情境 把握诗眼 品味诵读

------小学古诗教学浅探

闽清县梅埔学校 林丹熙

内容摘要: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应着重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读懂字词句,感悟情理趣。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诗兴趣,要重视情境创设,尊重学生个性体验,重视诗眼把握,理解诗句,体会诗情,还必须重视课内诵读,带动课外阅读。

关键词:

自主学习提高兴趣 情境创设 个性体验 诗眼把握 体会诗情 课内诵读 课外阅读

诗经、唐诗、宋词、元曲„„这些中国古代诗词,博大精深,浓缩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学精华,成为滋养我们华夏子孙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而今《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把“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作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我们的十二册教材共选编了数十首古诗,虽然总量不多,但《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中还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因此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当前的重要任务。但古诗教学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疼的事,不少教师习惯用串讲的方法,从解题、释词到诗句解释全由教师包办代替。这样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而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所得甚少。因此从阅读心理的一般规律以及读懂古诗的基本要求出发,我觉得:古

①诗词的课堂教学应着重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读懂字词句,感悟情理趣。

一、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诗兴趣

读懂字词句就是要帮助学生疏通语言文字,让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字、词、句意义的理解层次。这是古诗词教学中最基本的层次,古诗词以含蓄蕴籍见长。小学课本中选编的古诗虽然大多数浅显通俗,但是有许多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是大相径庭的,如果望文生义,按通常的解释生搬硬套,就可能产生完全错误的理解。因此教师此时切不可操之过急,自己大包大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学、相互讨论等方法解决字词句的理解障碍。要着重引导学生逐一弄懂字词的意思。影响学生对诗句理解的,首先是比较生疏的、一般学生没接触过的字词。比如“歌声震林樾”中的“樾”,“朝辞白帝彩云间”中的“辞”等都是一般学生所没有遇到过的字词,对他们理解整首诗句的意思构成了障碍,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者自己去查阅字典、词典,找到这些字词的解释。以便下一步能顺利完整正确的理解诗句。从而完成对整首诗的初步感知,从整体上把握全诗。再比如《乞巧》中的“家家户户望乞巧”的“乞巧”,学生靠字面解释是无法理解的。教师可借助画面资料来让学生明白乞巧节的来历及其过节时万人空巷的热闹程度。

二、重视情境创设,尊重学生个性体验

中国古诗词的一个重要写作特点就是:赋、比、兴。“风雅比兴”一直是中国古代作家与诗人高举的战斗旗帜。诗人往往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凝铸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给后人留下充分的在创造的余地。因此我们应该创设各种条件去激发和诱导学生,调动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依托那些有限的文字,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人所描述的动人境界。比如《绝句》借助黄鹂、白鹭、西岭、千秋雪、万里船等景物的描写,渲染出浓浓的春日气氛并抒发自己对春日的喜爱之情。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图像、语言的启发等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与古诗词相应的意境,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表象自己去创造各自的意象。

再比如中的《乞巧》中的“家家户户望乞巧”为我们描绘了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意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影像资料让学生进入那种古代七夕节日的盛况,融入那种热闹的气氛。从而理解诗意。

三、重视诗眼把握,理解诗句,体会诗情

但凡赋诗,诗人绝不仅仅是为了向读者描述一种自然的现象或一个现实细节,更是要让读者在心灵上与诗人产生共鸣,从而分享一种生活情趣或体验一种人生哲理。因此教学时还要能紧扣诗眼,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批文入情,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嫦娥》借助古代的民间神话故事,嫦娥飞月来抒写身处孤寂中的感受。在理解上有点难度。在教学时可以紧扣诗眼“悔“字,来进行探究。月宫如此美丽,可是在嫦娥的心中美吗?为什么?想象体会,当佳节来临,人间怎样,天上的嫦娥却怎样?学生描绘体会后,再读。是啊,这漫漫长夜与嫦娥相伴的只有孤独、寂寞、愁苦、凄清。同学们,你们的朗读打动了天上的嫦娥,她此时泪流满面啊!那泪水会化作———。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来说。如果时光倒流,嫦娥还会偷灵药吗?一个个想象、拓展,紧紧扣住“悔”字,理解诗句,体会诗情,突破难点。这个环节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字眼,不仅理解诗句字面义,字中义,更让学生体会字外之义。

四、重视课内诵读,带动课外阅读

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意境的深远是品味“味”出来,语言的品位中伴随着大量的诵读,细细的品读,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这民族独特的文化。“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也最实用的的手段。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应该着力抓好课内教学,有机带动课外阅读,即:要扎扎实实指导好教材中的古诗,掌握一些读诗,赏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读课外的古诗词。这样,对那些规定课外背诵的古诗词,学生就不再是仅仅停留在有口无心的背诵上,而且能不同程度的体会意境,情趣和哲理,受到美的熏陶。课堂教学大胆引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学习资源,使得课堂更加充实丰满。比如我们在执教四年级语文下册中的《古诗词三首》时,可以先在课堂伊始,出示《村居》和《宿新市徐公店》,让学生诵读。而后再逐一学习《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这样根据所教古诗《乡村四月》这首田园诗的特点,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田园诗歌,而且初步体会了这一类的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课堂中进行这样资源整合,提供更加宽泛的学习背景,有利于主题的理解和深化。古诗如源源流淌的河流,只有

②尽情地畅游其间,文化底蕴才能厚重起来。因而,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诗歌家园。到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一步地提高,学诗的愿望也就更强烈。

参考文献:

①选自《语文课程标准》 ②选自《小学语文教学》

创设情境 把握诗眼 品味诵读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四个重视

郭宅中心小学 王晓琛

创设情境 把握诗眼 品味诵读 篇2

一、反复诵读———落实一个“读”字

夏丏尊说过:“读, 原是很重要的, 从前的人读书, 大多不习文法, 不重解释, 只知在读上用死工夫。他们朝夕诵读, 读到后来, 文字也自然通顺了, 文义也自然了解了。”可见诵读对文义的理解是多么有用, 因此, 语感的训练要以诵读为主。

(一) “读”中感受情感

读是感受语言情感的最好方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 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自然得获得语感。例如, 课文《二泉映月》中有一段话概括了阿炳十几年来遭遇的人生变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一找, 再让学生朗读体会, 使学生真正走近阿炳, 了解阿炳, 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 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然后紧紧围绕“渐渐地, 渐渐地, 他似乎听到沉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在教学中, 教师需让学生反复朗读, 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 从而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冲动来源于他十多年的坎坷经历与身心的巨大折磨, 进而体会到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

(二) “思”中领悟内涵

语感训练的着力点应在于“思”。边读边思, 才能领悟语言内蕴, 使语言快速长进。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 通过读、画、咀嚼来解词析句, 通过比较、思辨、领悟, 逐步积累语感。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啃食干粮一部分时, 我就主要采用“一读, 二画, 三咀嚼”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默读, 让学生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时珍很苦, 并用笔画出来。接着思考, 李时珍住的是破败的古寺, 吃的是难以下咽的干粮, 他怎么还笑着问徒弟?再接着指导学生质疑讨论, 汇报交流, 通过思辨从一个“笑”字中领悟到李时珍不怕吃苦, 以苦为乐的品质。

(三) “忆”中把握方法

“忆”就是记忆, 简单点说就是复述和背诵。我认为我们应该重视复述和背诵。复述是构成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增强语感。由于经常不断地进行背诵训练, 再加上受书面语言的影响, 学生就能从书面语言中学得越来越多的语汇, 使口头语言的质量越来越高, 越来越趋向规范化。而当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提高后, 他们需要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时, 就更能灵活自如地遣词造句, 表情达意。

二、推敲品味———突出一个“品”字

品读, 就是把读书和品味结合起来, 读中品, 品中读, 感悟语言的魅力。

(一) 比较———品出规范

比较是培养学生语感精确性的一种有效方式。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词语并不深奥, 意思不难理解, 但却用得精妙传神, 耐人寻味。这时可以用比较、反复推敲、品析挖掘其隐含的意思,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所在, 锤炼学生的语感。比如, 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 我主要让学生体会“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 先分别找出课文中的三句话, 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法布尔“着迷”“迷恋”昆虫的词句, 品读体会。当学生发现“痴迷”一词时, 我让他们说说“着迷”“迷恋”与“痴迷”区别。通过对比由“着迷”到“痴迷”, 学生感受到三个词语都是指喜欢, 但是程度不同, 从而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强烈热爱。

(二) 调换———品出精华

调换就是把句子中要推敲的字词换一个词语, 两相比较, 让学生品味作者运用词语的精当。比如《三顾茅庐》一文第2小节,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 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教学时教师可以追问学生:“这句话中的‘嚷道’能否换成‘说道’?”学生通过调换对比, 从中感受到张飞的粗鲁无礼。

(三) 揣摩———品出中心

好的诗文总有些精妙的字眼, 这是作者炼字工夫所在。《春日偶成》的作者是程颢, 是他春日郊游, 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 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其中“乐”用得非常精妙, 教学时, 教师应主要让学生说说作者郊游时看到了哪些美景, 再让学生体会作者快乐的心情。

三、创设情境———注重一个“情”字

情景教学是一种激发儿童相应的情感, 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

(一) 在情境中展开想象, 感知语言形象

情境教学非常注重创设相应的情境, 启发学生想象感知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感人至深的场面、秀美无比的景色等。显然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十分有帮助的。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时, 我通过放课文录音和大瀑布录像, 让学生展开想象再通过朗读读出来, 让学生在课堂上入情入境地朗读, 通过情景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

(二) 在情境中体察情感, 感受语言情味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情”的作用, 要把感情带入课堂, 要挖掘文本中的感情因素。教师要用感情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 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去读, 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教师要自己先动情, 将学生带到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去。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 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三) 在情境中领会主旨, 感悟课文中心

主旨是课文的灵魂, 是作者写作的主题思想, 它蕴涵在语言文字中间, 学生不易掌握, 由于情景教学是教师有意识地根据文本的主题去创设场景, 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理解领悟文本内容的内涵, 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深层含义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 我根据教材的特点, 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尽情想象, 想象人物的语言、心情、动作, 所处的环境, 感受当时情况的紧急,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对话、表演, 自愿结合扮演文中角色, 在演中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机智勇敢的可贵品质和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

反复诵读 推敲品味 创设情境 篇3

关键词:诵读 品味 情境 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复诵读——落实一个“读”字

夏丏尊说过:“读,原是很重要的,从前的人读书,大多不习文法,不重解释,只知在读上用死工夫。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可见诵读对文义的理解是多么有用,因此,语感的训练要以诵读为主。

(一)“读”中感受情感

读是感受语言情感的最好方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自然得获得语感。例如,课文《二泉映月》中有一段话概括了阿炳十几年来遭遇的人生变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一找,再让学生朗读体会,使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然后紧紧围绕“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沉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在教学中,教师需让学生反复朗读,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从而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冲动来源于他十多年的坎坷经历与身心的巨大折磨,进而体会到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

(二)“思”中领悟内涵

语感训练的着力点应在于“思”。边读边思,才能领悟语言内蕴,使语言快速长进。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读、画、咀嚼来解词析句,通过比较、思辨、领悟,逐步积累语感。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啃食干粮一部分时,我就主要采用“一读,二画,三咀嚼”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默读,让学生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时珍很苦,并用笔画出来。接着思考,李时珍住的是破败的古寺,吃的是难以下咽的干粮,他怎么还笑着问徒弟?再接着指导学生质疑讨论,汇报交流,通过思辨从一个“笑”字中领悟到李时珍不怕吃苦,以苦为乐的品质。

(三)“忆”中把握方法

“忆”就是记忆,简单点说就是复述和背诵。我认为我们应该重视复述和背诵。复述是构成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语感。由于经常不断地进行背诵训练,再加上受书面语言的影响,学生就能从书面语言中学得越来越多的语汇,使口头语言的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趋向规范化。而当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提高后,他们需要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时,就更能灵活自如地遣词造句,表情达意。

二、推敲品味——突出一个“品”字

品读,就是把读书和品味结合起来,读中品,品中读,感悟语言的魅力。

(一)比较——品出规范

比较是培养学生语感精确性的一种有效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词语并不深奥,意思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这时可以用比较、反复推敲、品析挖掘其隐含的意思,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所在,锤炼学生的语感。比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我主要让学生体会“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先分别找出课文中的三句话,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法布尔“着迷”“迷恋”昆虫的词句,品读体会。当学生发现“痴迷”一词时,我让他们说说“着迷”“迷恋”与“痴迷”区别。通过对比由“着迷”到“痴迷”,学生感受到三个词语都是指喜欢,但是程度不同,从而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强烈热爱。

(二)调换——品出精华

调换就是把句子中要推敲的字词换一个词语,两相比较,让学生品味作者运用词语的精当。比如《三顾茅庐》一文第2小节,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教学时教师可以追问学生:“这句话中的‘嚷道’能否换成‘说道’?”学生通过调换对比,从中感受到张飞的粗鲁无礼。

(三)揣摩——品出中心

好的诗文总有些精妙的字眼,这是作者炼字工夫所在。《春日偶成》的作者是程颢,是他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其中“乐”用得非常精妙,教学时,教师应主要让学生说说作者郊游时看到了哪些美景,再让学生体会作者快乐的心情。

三、创设情境——注重一个“情”字

情景教学是一种激发儿童相应的情感,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

(一)在情境中展开想象,感知语言形象

情境教学非常注重创设相应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感知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感人至深的场面、秀美无比的景色等。显然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十分有帮助的。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时,我通过放课文录音和大瀑布录像,让学生展开想象再通过朗读读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入情入境地朗读,通过情景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

(二)在情境中体察情感,感受语言情味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情”的作用,要把感情带入课堂,要挖掘文本中的感情因素。教师要用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去读,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教师要自己先动情,将学生带到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去。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三)在情境中领会主旨,感悟课文中心

主旨是课文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的主题思想,它蕴涵在语言文字中间,学生不易掌握,由于情景教学是教师有意识地根据文本的主题去创设场景,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理解领悟文本内容的内涵,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深层含义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尽情想象,想象人物的语言、心情、动作,所处的环境,感受当时情况的紧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对话、表演,自愿结合扮演文中角色,在演中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机智勇敢的可贵品质和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教师要在朗读、品悟、情境中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

上一篇:春季安全行车培训内容下一篇: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