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集中两到位实施方案

2024-09-28

两集中两到位实施方案(共7篇)

两集中两到位实施方案 篇1

大足县xx局贯彻落实

行政审批制度“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我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审批效能,根据中共大足县委办公室、大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足县行政审批制度 “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足委办发〔2010〕3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现制定我局行政审批制度“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行政审批制度“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间,完善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提升机关形象。

二、工作内容 1.设置机构

按照《大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足县xx委、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足府办发〔2010〕xx号)的文件精神,我局设立行政审批科,承担全局的行政审批职能。

2.归并职能

将我局所有的原分散在xx科的xx审批职能、xx科的xx审批职能、xx科的xx审批职能全部集中到行政审批科。

3.明确职责

行政审批科(xx局行政服务窗口)工作职责(1)负责全局行政审批事项的公示、公开和告之;(2)负责对行政审批事项的受理审查;(3)负责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踏勘;

(4)在局授权范围内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审批;(5)负责行政审批相关文书的制作、送达;(6)负责行政审批档案资料管理;(7)负责行政审批统计报表、报送工作;

(8)负责行政审批相关法律法规、办理程序的咨询、答复;(9)负责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的日常管理工作;

(10)完成我局和县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交办的其它工作。4.清理项目

我局对所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重新清理和审核,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xx项,纳入行政审批科集中办理。

5.充分授权

按照充分授权的要求,我局将xx审批事项、xx审批事项、xx审批事项、xx审批事项的审批权授权给窗口首席代表,由其全权履行行政审批职能。

三、实施步骤

1.广泛宣传发动。行政审批制度“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涉及到部门内部职能分工、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到对传统的审批方式、审批制度、思维习惯的冲击,需要我局全体干部职工思想行动上的统一。我局所有领导和科室要从深化行

政审批体制改革的高度,提高认识、积极支持,加强沟通、全力配合,共同把此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切实抓出成效。

2.制定工作方案。根据《大足县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xx月xx日前制定我局“两集中、两到位”实施方案,上报县行政审批制度“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3.认真组织实施。按照《大足县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在2010年6月底前召开动员会,7月10日前完成方案编制并上报,7月底前设立行政审批科并配齐工作人员,8月底前完成项目清理,再根据县行政服务中心的安排,行政审批科集中入驻行政服务中心。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大足县xx局行政审批制度 “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xx任组长,副局长xx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服务窗口审批职能前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施领导、组织、协调、服务、监督的责任。

2.完善运行机制

行政审批科要全面梳理和优化行政审批工作流程,建立健全与“两集中、两到位”相协调的行政审批运行新机制,压缩办理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建立健全工作考勤、目标考核、绩

效考评等长效管理运行机制,科学规范管理。理顺和完善审批与事后监管的协调运行机制,做到有效衔接和反馈。

3.完善制约机制

行政审批科要增强工作人员正确履职、依法履职、违法必究意识,努力克服行政权力越位、错位、缺位现象。局纪检组要定期不定期开展行政审批运行过程、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行政审批责任追究等监督制约机制,确保窗口高效、廉洁、规范化运行。

4.强化优质服务

以树一流形象、创一流业绩、提供一流服务为目标,不断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窗口人员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开展内部学习和外部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窗口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政策理论学习,提高窗口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让服务更加高效、优质、快捷。行政审批科要按照便民、高效、规范、廉洁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行政审批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服务经济发展。

两集中两到位实施方案 篇2

2007年以来, 供暖所需的燃料价格上涨, 供暖企业的生产成本随之增加, 很多企业选择提高热价来维持生产, 而热价的上涨同时也加重了我国供暖用户的生活负担, 因此如何收费、如何定价成为政府和供暖企业及用户共同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供暖方式是以总阀控制供暖, 按照面积计算采暖费用。这种供暖方式的缺点在于浪费资源, 收费不公平, 不利于用户参与集中供暖的积极性。本文针对这种情况详细阐述了分户计量收费方法及其原理和意义。

1 集中供暖热价的形成和发展

1.1 热价的定价形式

1.1.1 国内外公共产品的定价原则

国内外热价的定价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在美国, 如热量一样的公共产品定价遵循消费者有支付能力以及全社会收益的原则, 一方面, 政府确保企业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无差别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 为了解决由于自然垄断造成的市场失灵问题, 政府加强控制垄断、保护消费。 (2) 英国的定价是以提高效率、合理利润以及保护用户为原则的, 即在刺激企业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改进技术、促进发展, 保证企业正常经营获得合理利润的同时保护用户。 (3) 日本则是以公平报酬和公平对待为原则的。价格的制定是以企业能高效经营并能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所耗总成本为依据的, 允许企业获取一定的利润。从上面的公共事业定价原则可以看出各个国家所制定的定价原则是不一样的, 美国是以政府控制为主要手段, 而日本则侧重市场经济。但不管哪种定价方式, 都是以控制热企业的垄断性为前提的。我国公共事业定价基本原则是:维持生产者正常经营, 消费者合理负担, 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1]。

1.1.2 基于社会福利分析热价的政府定价形式形成的原因

集中供暖是我国北方地区居民过冬的必需品, 与其他管网型输配产业一样具有较强的区域性, 在完全市场经济下会形成天然垄断性产业。“这类产业的经济学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引入完全自由竞争, 不管是国有国营, 地方所有经营还是私有和集体经营, 都必须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相应管制。”[2]

与竞争市场相比, 完全垄断市场会导致社会福利的减少, 因为在完全垄断的市场条件下, 垄断经营缺乏竞争, 导致垄断企业凭借垄断地位和市场力量, 利用对产品服务数量、质量及价格的控制权, 提高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而不需要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3]供热作为一种公共事业, 尤其作为北方严寒地区冬季生活必需品, 为了保护居民利益, 政府必须对其进行调控。

1.2 供热最初的收费策略

传统的供暖方式是以总阀控制供暖, 按照面积计算采暖费用。这种传统的供暖方式, 技术上已经很成熟, 只需要在有供暖需求的小区接入供暖管道, 然后将95℃/70℃热水从热电联厂通过二次管网输送给用户即可。[4,5]但是这种方式下暖气始终全天供热, 楼层不同则会造成温度不均, 若遇到供暖偏热, 用户会开窗降温, 这样浪费了大量能源。

1.3 供热计量收费———两部制收费方法的出现

供热按流量计量是以集中供热或区域供热为前提, 以适应用户热舒适需求、增强用户节能意识、保障供热和用热双方利益为目的, 通过一定的供热调控技术、计量手段和收费政策, 实现按户计量和收费的一种热计量方式。在这种计量方式下每个住户的热量使用量从热表中读取, 按使用量缴纳供暖费用。简单的说, 按流量计量就是按用热量的多少收取采暖费, 即用多少热、交多少费。[6]其中供热计量技术是指为实现供热计量目的, 而配套的供热系统设计安装、供热计量方法、管网平衡及热源节能、收费办法、运行调节等一系列的技术手段[7],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节能环保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室内温度这两点上。

2 两部制定价方法

2.1 两部制定价成本分析

两部制热价的制定所依据的成本分析是按照供热部门成本支出的经费性质和用户对供热成本的合理负担方面进行考虑的, 具体包括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两种。其中固定费用也称容量热费, 其费用与用户合同使用容量成正比关系, 与用热量多少无关;变动费用也称热量热费, 这部分热费与用户使用热量成正比关系, 与合同使用容量多少没有关系, 主要包括燃料费、购入水费、材料费等其他费用。[8]

2.2 两部制定价方法

理论上两部制热价由供热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税金、利润构成, 基本热价在固定成本的基础上形成, 计量热价在变动成本的基础上形成, 在制定两部制热价时首先应测算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加相应的税金、利润再除以总容量 (或总用热量) 为基本热价, 变动成本加相应的税金、利润再除以总用热量为计量热价[9]。具体计算如下:

则每户居民应该交的热费

其中:Wi——单位用户使用热容量

Qi———单位用户使用的热量

在制定两部制热价时首先应测算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但由于目前总用热量数据难以采集,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两部制收费是按照成本转换的方法制定:

首先, 在科学合理地测算供热成本的基础上形成按面积计价的供热销售价格, 此价格为总热价。然后根据固定成本占供热成本的比例确定基本热价占总热价的比例, 形成基本热价, 其计价单位是元/m2。总热价减去基本热价为计量热价, 此时要根据供热行业消耗的能源折算成热量产生量, 测算出单位面积的耗热量, 计量热价除以单位面积耗热量得出以热量为计价单位的计量热价 (元/J) 。这种定价模式保证了用热用户与不用热用户间固定费用分摊的合理性。

2.3 两部制的现实意义

两部制热价采用基本热价加计量热价的价格模式, 使得供热企业的收入取决于用户耗热量的多少。首先, 可以促进供热企业提高供热质量, 降低供热成本;以及用户关心热能的节约, 提高行为节能的自觉性。其次, 由于热的传导性使得热力这个特殊商品不同于水、电商品可以精确计量, 如果热力销售价格单纯采用按热计量计价, 难以解决“邻室传热”造成的不公平, 而采用两部制热价有利于用户公平负担供热费用, 充分体现“谁用热、谁付费, 多用热、多付费”的市场经济原则。再次, 由于供热系统是根据用户申报的最大热负荷即合同容量建设的, 建成后不论用户是否用热供热企业都要使用、维护和管理供热系统, 两部制收费方法有利于企业资金回笼, 保证供热企业的基本利益, 调动供热企业参与既有建筑的热计量改造工作的积极性[10]。最后, 两部制热价中基本热价有效地保障了参与集中供热的用户量, 提高城市供热系统的利用率。

3 结束语

两集中两到位实施方案 篇3

【关键词】冲击地压;危险源分析确定;实施程序;防冲方案及措施

0.概况

1503集中轨道巷和集中运输巷巷道形状为矩形巷道,采用锚网索带联合支护形式,担负运输、通风、运煤等任务。两集中巷布置在已经回采1505和1503工作面采空区间约130m煤柱内,自掘进巷道以来一直受两侧采空区上覆岩层运动的影响,两条巷道因受压不断产生了水平位移,造成钢带折弯、折断、巷道两帮、顶底移近,顶底、两帮最大移近量均在1m左右,影响了通风、对运输、行人安全不利。

2011年8月8日中班准备队正在集中运输巷联络巷风门以下20米处开帮(导线点k3点向外20米)。8月8日20时15分左右,在准备队开帮施工的地点,发生了一个较大的煤炮震动冲击。震动冲击造成3个皮带架子向上帮移动、导线点k3向外有30米范围的铁路向上帮移动。联络巷内两个风门墙不同程度的受损墙体开裂、风门变形,震动时人员有被震离地面的情况。震动冲击地点帮部没有变化、附近巷道底鼓量变化较小。

1.危险源的分析确定

根据矿专题会议的分析以及中国矿大教授的分析指导意见,预测发生本次冲击的主要原因如下:

(1)1503两集中巷道大部分布置在两面均为采空区的煤柱中,煤柱为高应力集中区,造成巷道承受较大压力。

(2)因两集中巷一直承受较大的垂直压力,造成巷道一直处于微变中,主要表现为巷道的顶帮移近量较大。本次震动冲击发生的直接诱因为巷道的开帮施工,施工活动打破应力平衡,引发附近老空区上覆岩层运动加剧,引起冲击震动。

(3)由于震动冲击位置正处于1505面停采线位置,而且震动的方向也是自1505工作面老空区传过来的。故此分析是1505采空区停采线附近上覆岩层的断裂造成此次冲击。

2.防冲方案设计实施程序

第一步:在1503两集中巷进行预防性卸压爆破。

由准备队执行,按照由外向里的顺序实施,两巷要交替均衡进行。

第二步:大孔卸压。

按由外向里的原则实施。大孔卸压因与卸压爆破实施地点不同,故可和卸压爆破工作同步进行。在同一地点作业卸压爆破装药、放炮时,要停止打大孔工作。安排打大孔工作时,与卸压爆破在地点上错开,要坚持在不同巷道、不同地点施工的原则。

第三步:巷道刷帮维修。

由准备队按照专项措施执行。拖后卸压爆破地点不少于100米方可进行巷道扩修工作。

第四步:防冲及矿压观测。

随巷道维修正常进行电磁辐射法和钻屑法防冲监测,正常进行顶帮移近量、顶板离层情况等矿压观测。

第五步:更换两集中巷风水铁管路为软橡胶高压管路。

第六步:设置躲避灾害峒室和储存食品峒室。

3.专项防冲方案及措施

3.1 1503两集中巷进行卸压爆破

3.1.1卸压爆破范围

集中轨道巷的上帮煤柱内、集中运输巷的下帮煤柱内进行爆破卸压。具体范围:

(1)集中轨道巷上帮,自巷道开门口开始向里,到3#联络巷开门口结束。

(2)集中运输巷下帮,自导线点k3点向北30米开始,到导线点p11点结束。

3.1.2卸压爆破施工原则、目的

原则:在执行卸压爆破时,要保持两巷卸压爆破位置均衡前移,即一条巷道超前另一条巷道不得大于25米。

目的:开辟卸压保护带,将积聚在巷道表面和附近的能量弱化并移向煤体的深部;释放岩层积聚的能量,消除冲击危险性。

3.1.3卸压爆破参数

(1)眼位:距巷道顶板下为1.5~2m。

(2)眼直径:Φ42mm。

(3)眼深:11m。

(4)眼角度:水平方向垂直煤壁,垂直方向与煤层坡度一致。

(5)位置:1503集中轨道巷的上帮,1503集中运输巷的下帮。

(6)每孔装药量:正常情况下每孔装Φ27×400mm×300g×6卷煤矿许用二级水胶炸药(含炮头),重1.8kg,炮眼布置及装药结构图具体见附图。

(7)装药结构:采用正向连续装药。

(8)雷管:使用毫秒延期同段电雷管2发/孔,脚线长为12m以上,每孔不少于4根(2发雷管用),每根长度与雷管自身的脚线接起来后应不少于卸压爆破孔深度(12m以上)。

(9)药卷包裹:使用PVC管包裹乳化炸药,PVC管每节长4m、内径30mm、壁厚为1mm,现矿压科仓库中有备用,使用时根据装药长度现场截取。

3.1.4卸压爆破安全技术措施

(1)深孔放炮使用的雷管必须经过全电阻导通试验后,方可使用。

(2)装药时先将药卷装入PVC塑料管中,药卷之间必须密实,连线后用防水胶布将雷管脚线包好,防止遇水造成瞎炮。炮孔其余部分用粘土炮泥封实。

(3)炮泥必须捣实封严,装炮泥时在保证前一块炮泥到底捣实后再装下一块,装至要求的长度后,检查剩余炮眼的长度,符合规定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4)进行煤层深孔爆破前,为防诱发煤层冲击,故要求放炮前工作地点及向后安全出口必须保证畅通无阻,支护达到措施要求,加固支护工作区域,将放炮区域的管线及电缆放下掩埋或用木料等保护好。

(5)工作前,应先检查放炮器是否灵敏可靠。放炮器的钥匙必须由放炮员随身携带,不得转交他人。

(6)装药前和放炮前后,瓦检员必须检查瓦斯。放炮地点附近20m以内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1%、风量不足时,均不准放炮;放炮前后洒水降尘。

(7)在进行预防性深孔卸压爆破时,距离放炮地点避炮半径按直巷100m、弯向75m执行,其躲炮时间按15分钟执行。

3.2煤柱大孔卸压

3.2.1大孔卸压的范围

(1)对1503运输顺槽联络巷与两集中巷道、两集中巷联络巷形成的三角煤柱进行大孔卸压;包括两集中联络巷三角煤柱侧、1503集中运输联络巷距离密闭墙3米至至距离开门口30米范围处开始。

(2)1503两集中巷道中间煤柱进行大孔卸压。联络巷门口以里、以外各10米范围内不打。 3.2.2大孔卸压参数

(1)麻花钻杆直径69mm。(2)钻头直径110mm。(3)钻孔布置二排钻孔、三花点布置。(4)第一排钻孔位置距离底板1.0m,第二排钻孔距离第一排钻孔0.5m,(5)钻孔长度:L>10-15m;(6)钻孔间距:2-3m。

3.2.3使用工具

施工卸压大孔采用石家庄中煤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ZQSJ-90/2.4手持气动(防突)风动钻机打眼,由两人操作,钻头直径75mm,钻杆直径69mm(1m一节的麻花钻杆)。

3.2.4大钻孔卸压安全技术措施

(1)在安装风钻前,必须将煤壁及其后部安全出口范围内的支护达到永久支护,保持退路畅通。

(2)打眼前要先看电磁辐射仪监测结果,无危险时再拉钻打眼。

(3)打钻地点出现以下情况,先将人员撤到安全地点,待压力稳定后,经跟班队长安监员检查,确认无危险后再进入。

(4)在打钻过程中如出现吸钻顶钻卡钻或钻屑量突然增加等动力显现现象时,操作钻人员尽可能远距钻后操作,除安撤钻杆外,不得随意进入煤壁处逗留。

(5)打钻时伴随严重动力现象时要抽出钻杆,待压力稳定后再工作。因压力所致卡死钻杆后要在该孔附近1~2m处另行打钻。并将卡钻杆情况汇报矿压科,以便组织及时卸压。

3.3防冲及矿压观测

3.3.1防冲监测

(1)电磁辐射法监测。

采用电磁辐射法每天对集中轨道巷产生矿震处进行普查,对监测电磁辐射强度较高点用钻屑法验证。

电磁辐射监测的位置为集中轨道巷、集中运输巷在一号联络巷以里100m,在一号联络巷外60m,每10m布置1个测点,每点监测时间为2min,当电磁辐射强度达到60mv时,认定具有冲击危险,及时采取钻屑法检验,同时利用该孔进行爆破卸压。

(2)钻屑法监测。

①监测地点:电磁辐射法监测到冲击危险性高的地点。在施工卸压爆破钻孔时,同时也量测钻孔中的煤粉量,以确定和分析应力的大小和冲击危险的程度。

②监测孔布置:钻孔直径42mm,孔深7~8m,间距5~6m,孔距底板1.2m左右,单排布置,钻孔方向为平行于煤层,垂直巷帮。

③监测内容:主要监测每米钻孔的钻屑量,单位升,另外还需记录卡钻、孔内冲击等情况。

④实施方法:用功率为1.2kW的手持煤电钻打测试钻孔,采用螺纹式联接的麻花钻杆,每节长1.0米,Φ42mm的钻头,钻孔的深度为7~8米。用胶结袋收集钻出的煤粉,用1升的容器称量煤粉的体积,每钻进1m测量1次钻屑量。用专用表格记录打眼地点、时间、钻屑排出量,以及打眼过程中出现的钻杆跳动、卡钻、劈裂声和微冲击等动力现象。

3.3.2矿压观测

采用单体戴帽点柱进行工作阻力监测,目的是防止顶板大面积下沉时,能够提前通知全部人员撤离。具体方法是在集中轨道巷、集中运输巷内支设单体戴帽点柱,点柱打设在1#~3#联络巷间,柱间距按20m执行,紧靠皮带一帮打设,要求点柱必须穿铁鞋,用手压泵将支柱升紧并达到初撑力(50kN)要求,由矿压科用测压仪表每天监测一次,监测支柱承载情况。

3.4设置躲避灾害峒室和储存食品峒室

峒室设在1503轨顺联络巷上部车场峒室内。

(1)峒室的维护由巷道施工单位负责,确保除开关、电缆或绞车外无其它杂物。并悬挂警示牌“避灾食品注意保护”。

(2)食品由生活科准备,备足100人的用量,标准“一人一瓶水一块高压缩饼干”。并定期检查,保持备用食品不过期,定期更换。

(3)安监人员负责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汇报矿调度指挥中心。

4.结论

煤矿冲击地压直接危害到安全生产,以上结合本矿出现的冲击地压现象,提出了符合现场实际的防治方案及措施,取得了较好实效。今后为了有效防范冲击地压,必须加强防冲及矿压观测,合理选择开拓方法,提前采用预防性卸压爆破和大孔卸压等综合治理方法。

【参考文献】

“两集中、两到位”督查报告 篇4

关于“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督查情况的汇报

市人民政府:

自2008年5月8日全市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及行政审批

事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动员会议以来,各部门积极响

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统一思想,狠抓落实,“两集中、两

到位”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为了进一步巩固我市推行

行政审批制度“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根

据市领导指示精神,市政务服务中心对各单位窗口项目办理

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排查,按照《江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进一步落实行政审批改革“两集中、两到位”相关事项的通知》(江府办法„2010‟30号)文件,5-7月份,由市

监察局牵头,会同市政务服务中心管委会、市编办、市法制

办等单位组成督查小组,采取听取单位汇报、查阅有关资料、召开座谈会、征求办事对象意见、看窗口现场等方式,对39

个改革单位进行了集中督查。重点督查进驻中心单位的项目

是否到位、人员是否到位、职能是否归并,授权是否到位。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督查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

照《行政许可法》、《政务公开工作条例》、《四川省行政审批

违法违纪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243号)

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委市政府

有关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和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有关要求,以精简、统一、效能为原则,着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建立“审管分离、批管并重”和“一站式服务”的行政

审批工作新机制,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新平台,为全市灾后

重建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

二、督查的单位

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商务局、规划和建设局、国土资源

局、环保局、交通局、水务局、安监局、房产管理局、工商

局、技术质量监督局、公安局、消防大队、地税局、国税局、卫生局、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兽医局、粮食局、农机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体育局、文化旅游局、广播电视局、气象局、防震减灾局、民政局、财政局、人事局、档案局、民宗局、司法局、烟草专买局、食品药监局、盐政所、城管

办、人防办、计生局、物价局等39个部门(排名不分次序)。

三、督查的方式

一是在窗口发放《办件情况摸底表》,了解和掌握各窗

口项目进驻、人员配备等情况,反映各窗口单位推行改革的力度如何,服务功能是否进一步增强,服务效率是否进一步

提高。

二是组织工作人员赴周边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学习考

察,有针对性地找差距、查原因,通过走访窗口工作人员,查阅档案资料,找出我市中心部分窗口单位“两集中、两到

位”落实不力的原因。

三是向办件群众发放征求意见表,对审批办结件情况进

行回头看,将办件群众对办事程序的反映作为“第一手”资

料,检验各窗口单位实行改革的效果。

四是采取听取部门汇报、查阅有关资料、召开座谈会、看窗口现场等方式,对相关部门的“两集中、两到位”改革

进展情况进行了督查。

四、各部门目前“两集中、两到位”进展情况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领导重视。08年机关效能建设动员会议后,各部

门迅速行动。一是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人口计生局、市畜牧兽医局、市公安局、市安监局、市规划建设局、市环保局、市财政局等分别召开

党委(党组)会专题学习会议精神,统一全局思想;二是专

题研究落实工作。市水务局、市国土资源局等在初步方案基

础上,多次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细化改革方案;三是明确工

作责任人。市国土局、市规划建设局等部门都明确本单位“一

把手”为“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

体负责,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协调有序落实改革工作;

四是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市国土局、市规划建设局、市环保

局等39部门(除市国税局外)均制定了具体的改革工作实

施方案,扎实推进,限期落实。

2、措施扎实。一是实施改革的部门全部成立了政务服

务股,大多数部门配备了政务服务股长。各部门严格按照市

政府“三不增”原则,对内设机构设置和职能进行了调整,明确了政务服务股为本单位唯一审批机构,专人全权负责。二是各部门均对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下文明确了进中心项目,规范了审批范围,启用了行政审批专用章,一枚章对外,各部门向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充分授权。

3、部门政府职能明显转变。“两集中、两到位”改革使行政机关内设审批机构和监督机构分离,实现了审批权力运作的集中监管,初步建立起审批与服务并重、权力与责任挂钩的新模式,实现了行政审批服务由量到质的跨越,为打造服务型政府创造了条件.五、“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行政效率明显提高。目前,窗口现场办结率大为提高,即办件事项比例由原来的75%提高到了85%。“一审一核”项目(不包括纯收费项目)由原来的16项增加到46项,承诺件的平均办结时限由改革前的平均法定时限20工作日压缩到9.4个工作日,压缩了51%,其中有17个单位的承诺时限全部控制在5个工作日以内。据统计,今年前2个季度办理各类证照29843件,比去年同期20857件,增加43%。

(二)行政职能明显转变。目前,整建制进驻中心的27个单位内部职能科室由原来的81个归并为27个,职能归并率97.44%;分管领导由改革前的81人减少到42人,窗口首席代表由改革前的18人增加到40人,授权到位率100%;进中心的行政审批项目由改革前的286项增加到改革后的171项,应进中心审批的项目占整个市级行政审批项目的91.5%。

(三)窗口干部队伍明显优化。据统计,窗口工作人员平均年龄38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06人,40岁以下人员有66人。其中,实施改革进驻单位任命的40个首席代表的文化程度全是大专以上,不少是单位年富力强的中层干部。

(四)窗口行政审批明显“阳光”。实施“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后,39个实施单位的171项进中心行政审批事项的申报材料、办理程序、承诺时限、法律依据、收费依据、收费标准都全面在服务中心网站、办事指南、单位公示栏和电子触摸屏以及各窗口告知单上进行了公开,且全部在中心审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办理。整个审批(收费)过程由中心管委会实行总台发号进行网上全程监督,审批结果在服务中心网站及大厅电子大屏幕上即时予以公布。

(五)服务环境明显改善。实施“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后,市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效率明显提高,行政服务环境明显改善。林业、工商、环保、地税、交通、农业、经济商务、财政、教育、建设、畜牧兽医、水务等窗口先后为群众和企业开展延时服务、预约服务140多人次。很多群众都感到,现在到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真正体现出政府是在为我们提供服务。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市政务服务中心新办公大楼未有修起,现有办公场所不能满足相关部门进驻需要,市劳动社保局、环保局、民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公安局等单位因市政务服务中心场地受限导致部分人员和项目无法进驻,影响了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的进度。

(二)4月13日,市政府办下发通知,要求各部门在5月12日之前进行自查,并上报自查情况。其中市国税局没有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落实和自查,到目前为止,没有向市政务中心进行任何反馈;市公安局未明确政务服务股为局内设机构;市公安局、市发改委、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城管办、市民政局、市文旅局、市交通局等政务服务股长未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

(三)未按“三定”方案要求落实人员到位。按各单位政务服务股“三定”方案,全市政务服务工作人员应进161人,实际到位人员106人,到位率77%;未到位人员55人。个别单位仍聘用临时人员到窗口从事行政审批工作。

(四)对首席代表授权不到位。39个改革单位实际进政务大厅已办理的审批项目有102项,其中,有13个单位的69项是在窗口受理后,需后台股室审批,受理窗口不参与审批办结,占58.6%。

(五)从未发生的审批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较多。我市市本级保留审批项目171项,39个改革单位171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项目215项应进大厅,其中34项审批项目从未在窗口办件,占20%。

(六)部分审批项目仍在单位办理。13个单位的69项

审批项目因主、客观原因未在市中心受理,仍在单位受理和办理。

(七)部分单位审批项目未纳入中心审批系统监管。虽经中心多次督查或通报,仍有市国税局、社保局、地税局、文化旅游局等个别单位的24项审批事项仍未在中心网络审批系统办理,办理过程脱离了中心监管。

(八)少数单位职能归并不到位。

1、市编办给市公安局新增设一个机构即政务服务股,新增加了1个中层职数,公安局虽也任命了政务服务股股长,但内部职能未能真正归并,局内部审批职能仍分散在网监支队、治安大队、禁毒大队、出入境管理大队等,政务服务股股长不在中心窗口上班,导致应进大厅审批项目未能进厅办理,改革流于形式。其他如民政局等部分单位也不同程度存在内部审批职能归并不到位现象。

2、部分垂直管理单位因省里的原因还未进行职能整合。

(九)部分单位办事流程更新不及时。有的单位没有及时更新办事流程,摘抄现象明显,流程与单位实际工作开展结合不紧密,可操作不强。

七、建议

(一)建议市政府对现有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一次专题研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取消和下放184项行政审批项目),召开高规格的会议进行会审,大幅精减“瘦身”。对近几年来从未发生过的审批项目可考虑采取暂时冻结。同时,由市法制办牵头,组织对单位非行政许可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进行一次清理,凡具有与经济发展和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非行政许可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的单位都应在市中心设立窗口,并将其事项纳入市中心集中办理。如市经济商务局(办理酒类流通备案登记、生猪定点屠宰场审批)、市民政局(社团单位年检)等。

(二)建议由市法制办牵头,组织对窗口工作人员的执法资格进行核查,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清退单位窗口聘请的临时人员。

(三)建议对大厅现有窗口设置作适当调整。(1)对窗口充分授权,将与审批有关的中间环节进厅。对许可项目较多以及与经济发展和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其他非行政许可

审批事项的单位,要将与审批中间环节科室及业务骨干进驻中心集中办公,确保涉企涉民的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审批在市中心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方便企业群众办事。如市建设局、市国土局、市卫生局(含卫监所)、市公安消防大队等单位应分别再增设规划审批、土地测绘、卫生监督所现场踏勘、消防图纸审查等中间环节窗口。

(2)引入与企业有关的中介机构进驻市中心设立窗口,与企业登记注册形成办事链条(待新的市中心办公大楼建成后实施)。拟先将市直单位设立或挂靠的中介机构全部在市中心设窗口办理业务。

(四)强化纪律,各单位必须确保职能归并到位,对窗口充分授权到位。凡进入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审批项目,原单位一律不准再受理和审批,务求改革取得实效,不走过场。对首次警告、再次通报后仍然我行我素的,启动对单位分管及主要领导按照《四川省行政审批违法违纪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进行效能问责。

八、下一步工作要求

1、要进一步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当前,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地都把经济发展软环境的竞争摆在突出位置,因此各部门必须认识到“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是应对激烈竞争形势、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市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升行政服务效能的根本举措,各部门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保证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得以贯彻落实。

2、要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对这次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各相关部门要立即按照《江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落实行政审批改革“两集中、两到位”相关事项的通知》(江府办法„2010‟30号)文件要求,认真对照整改,该任命的职位必须任命,该进驻的人员必须进驻,整改材料请于8月10日前送市纪委监察局、效能办、政务中心,市政务服务中心将进一步加大管理与考核力度。请市政府尽快启动修建政务中心大楼,解决办公场所,为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和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新版的两集中两到位自查报告 篇5

根据《关于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落实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的通知》要求,我局开展了认真自查,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审批事项

我局现有行政审批事项1项:粮食收购资格认定。

二、行政审批科室设置情况

我局成立监督检查科,具体负责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我局行政审批项目--粮食收购资格已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局监督检查科1名工作人员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办公、服务。

三、行政审批权向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授权情况

粮食局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具有审批决定、审核上报、组织协调和直接发证等权限,保障我局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项目做到“既能受理,也能办理”,独立运行。

四、行政审批的办理

(一)收件

1.窗口接收。2.信函接收。

(二)受理

审核:受理人对照审批条件进行审核。初步审核主要审查材料是否齐全、材料填写是否规范、完整等。

(三)审查

自受理申请之日起,根据规定的资格条件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如需要,审核机关将派工作人员对申请人的仓储设施、检验化验仪器、计量器具等进行实地核查,对申请人提供的有关专业人员进行询问。

(四)审批决定

局业务分管领导签署审核意见,局主要负责人签署批准或不予批准。对符合条件的,颁发《粮食收购许可证》(正、副本各一个),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

两集中两到位实施方案 篇6

明显

2009年以来,富阳市紧紧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行政审批“职能归并、窗口授权”改革,将职能归并,把行政机关内部分散在各个科室的所有行政许可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向窗口授权,将各个部门审批项目和审批职能向行政服务中心窗口集聚。实现了部门内部职能整合、项目集中进驻、窗口充分授权、审批网上运作和提速、提质、提效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了“一门受理、统筹协作、网上运作、限时办结”的运作方式,促进公共权力阳光运行。

一、理清权力清单,再造审批流程

按照“还权于市场、还权于企业、还权于投资者、还权于社会中介组织”的工作思路,调整部门权力和利益,剥离不属于政府职能的行政权力和影响公平、效率的行政行为,研究制定了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规范、清理原则,对全市行政许可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设立依据、实施的主体、内部流程进行了全面清理、规范,取消因设定法律法规依据不足、许可权限在省、市一级行政许可事项55项;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49项,调整为部门管理服务事项25项。同时,对所有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内部流程进行了清理、再造,通过减少非法定审批程序,精减审批环节406个,压缩审批时间3338个工作日,平均承诺时间从改革前的12.48天压缩到6天,比法定时间提速65%以上。至2010年11月底,进驻行政服务中心所有审批服务类事项全部完成流程固化和系统录入工作,全部实行了网上运作、实时监控。富阳市对行政审批事项上网共分直接进入、系统对接、二次录入、统一报送、业务垂直系统延用5种方式,行政审批事项网上运转实现100%。截止2010年12月底,行政审批系统累计网上受理31818件,办结31021件,办结率为97.5%,其中承诺件实际平均办结天数为1.16天,比承诺时间实际提速84.58%。

二、依法整合机构、窗口授权聚焦

按照“依法整合、精简效能、集中办理、分权制约”的原则,对行政机关内部职能进行了有效整合和集中改革,通过职能整合、窗口授权、流程改造,全市承办科室由改革前的150个减少到44个,分管领导由88名减少到35名,进驻审批部门由审改前的28个增加到36个,服务窗口由75个增加到80个。按照“应进则进”的要求,对全市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进行了梳理,通过改革,新进审批事项251项,目前,集中进驻“中心”审批服务由审改前的358项增加到609项(其中行政许可事项309项、非行政许可事项204项、扩权强县下放审批事项56项,服务类事项40项),占进驻部门审批事项的83.65%。除119项(其中许可事项53项,非许可审批事项45项,扩权强县下放审批事项21项)因需现场检验、检测等特殊需求的审批事项未进驻“中心”外,项目基本进驻到位,“中心”服务功能基本能满足市民办事需求,部门与窗口之间“两头跑”和部门之间“来回跑”的现象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行政审批事项“一审一核”率达80.5%,基本做到了“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科室承办、一个领导分管、内审环节精减”的要求,实现了“项目集中、职能集聚、环节精简、服务高效”的目标。

三、建立数字监察平台、网上办事更加便捷

按照“一手抓平台建设、一手抓推广应用”的工作思路,富阳市先后完成了审批应用平台、网上受理发布平台、电子监察平台和视频监控平台的开发利用,出台和实施《富阳市电子政务实时监督系统应用管理办法(试行)》、《富阳市“数字监察”系统管理员岗位职责》。网上审批、在线申报、实时查询、服务评议和投诉咨询等审批服务、咨询互动功能进一步完善,网上同步服务格局基本形成。启用“数字监察”系统,充分利用网上电子监察平台,对行政审批事项的受理、承办、批准、办结和告知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实现了“一头一尾”登记薄式管理向过程实时监管的转变,通过自动预警功能,“中心”不仅能通过电子监察平台对窗口受理、办结时间进行督查,而且能跟踪办件的各个环节,通过网上流转痕迹,查证在哪个环节超时、什么原因超时,更有利于实时纠错和责任的追究,真正实现了过程实时监察、数据实时分析、问题实时纠正,有效遏制了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有力推进了行政审批权力阳光运行。据杭州市数字监察系统的情况反映,富阳市行政审批系统在杭州市各区(县)市中是起步最早、上网运转单位最多、办结量最大、功能最完善的系统。系统的运行实现了信息跑、人少跑,为群众办事带来极大便利。

四、推行并联审批,行政效率再提升 并联审批是指涉及多部门的审批事项由一门受理,相关部门同步审批,并限时反馈的审批方式。富阳市重点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联审联办和网上并联审批,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节约政府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2010年8月,富阳市在吸收借鉴外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政府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实施方案(试行)》,明确并联审批的范围和工作流程。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分项目建议书及可研报告批复、初步设计批复、施工图会审、建设工程施工许可、竣工验收5个阶段实施并联审批。2010年11月,富春街道育才路延伸工程和市博物馆工程这两个项目按照并联审批“批前预审、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的程序进行了试点。与此同时,市交通局、财政局、文广新局、环保局、城管综合执法局等单位也对文化许可前置事项并联审批、户外广告设置许可联合踏勘、房产四证联办等9个并联审批事项实行联审联办。

五、建立行政权力监督制约体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按照批管分离、制度控权的思路,将行政审批和行政监管相对分离,规范与效率并重,简政放权与强化监管相结合,建立批前统一规则、批中过程监管、批后案卷评查的批管分离体制。在市建设局、城管综合执法局2个单位试点后在全市推广。建立动态的廉政风险点调整与防控机制,推行窗口首席代表制、联合踏勘制度、联合审查制度,以及审批事项差异化管理等的监督模式,实施批管分离、同步监管。完善了内控监督机制,明确了监管职责,通过月度通报、整改反馈、科室协同,及时纠错预警,切实做到行政审批与监管既密切配合,又分权制约,既注重审批过程的监督,又不忽视许可项目批后监管措施的落实,从根本上解决了审批与监管的脱节和重审批轻监管、以批代管、批管不分和以罚代管的现象。

废两改元实施经过考论 篇7

废两改元的实施机构

关于废两改元的呼声由来已久,早在北洋政府时期即有一些工商金融团体倡议废两改元,但当时并不具备实施条件。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废两改元问题即被提上议程,并开始着手准备。

1928年制定的《国币条例草案》规定,“国币之铸发权属于国民政府”,① 这意味着国币银元的铸造权和发行权均属于国民政府。但这两项权利的真正实行和操作,还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因此,当有人提出尽快实行废两改元时,财政部即认为,废两改元“兹事体大,恐非专恃行政手段,所能实施无碍”,必须作好充分准备,“而准备之最关重要者,厥有二端”:一是上海造币厂迅速开工,一是中央银行宜迅速营业。② 中央银行和中央造币厂是政府实施币制改革必不可少的两个工具。

1928年11月1日中央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根据此前颁布的《中央银行条例》规定,“铸造及发行国币”是国民政府授予中央银行的四项特权之一。③ 这项规定标志着国民政府将国币的铸造权和发行权转交中央银行执行。而实际上后来真正执行国币铸造权的是中央造币厂,这与《中央银行条例》的规定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1935年通过的《中央银行法》中即作了修改,该法规定:“国民政府发行本位币、辅币或厂条及人民请求代铸本位币或厂条,均由中央银行经理之”,④ 即只赋予了中央银行国币发行权。

中央造币厂原为上海造币厂,1920年由上海金融界提议,经北京政府同意筹设,但因经费不足等原因,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统一币制,积极恢复重建上海造币厂,并改名为中央造币厂,“所有各省造币厂渐次通饬停铸,以期统一币政”。⑤1929年4月10日公布的《中央造币厂组织规程》规定,“中央造币厂直隶于财政部,掌理国币之铸造、销毁及生金银之精炼、分析事项”。⑥ 这意味着国民政府通过财政部将国币的铸造权交由中央造币厂执行。1933年3月8日公布实施的《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则明确规定:“银本位币之铸造,专属于中央造币厂”。⑦

因此,在废两改元实施过程中,财政部是改革的直接领导和策划机构,一切重要的法令均由其制定或颁行;中央银行是主要的执行机构,独享国币发行权;中央造币厂则负责铸造银币,具有唯一铸造权。中央银行向造币厂提供造币所需的银类,造币厂将所造新币解送中央银行发行。正如财政部长宋子文所说:“中央银行为发行新币机关,该厂为铸造新币机关”。⑧

第一阶段:上海试行废两改元

为实施废两改元,国民政府曾联络上海金融界,做过许多准备工作,并在1933年初决定利用有利形势,将改革付诸实行。按照国民政府的计划,废两改元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3月至7月在上海试行,7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

1933年3月1日,财政部发布《上海先行实施废两改元令》,宣布:“为准备废两,先从上海实施。特规定上海市面通用银两与银本位币一元或旧有银币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以规元七钱一分五厘合银元一元为一定之换算率,并自本年三月十日起施行。”⑨3月7日,财政部委托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组成上海银元银两兑换管理委员会,自10日起按照财政部规定兑换率,“管理上海市面原有之银两与通用之银元兑换事宜。”⑩3月8日,国民政府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对币制改革的内容作了具体规定。

在做好各项准备后,1933年3月10日,国民政府开始在上海试行废两改元,规定即日起全市各行各业,一切交易,一律用银元计算,不得再用银两。但在过渡期内,可以银两兑换银元,也可以银元兑换银两,所有公私款项、债权债务、各种税收及一切交易,虽不一定以银元收付,但必须按法定换算率折算为银元计算。国民政府试图通过这种逐步推行的渐进式改革,使人民和商家在思想上和习惯上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体现了“当局者迁就环境之苦心”。

国民政府原计划于7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改革,然而,上海的试行情况却超出了当局的预料。按理在废两改元试行期间,商家需用银元剧增,持银两向委员会兑换银元者,理应较多,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其反,以银两兑换银元者,仅占绝对少数。

上海银元银两兑换管理委员会自3月10日起,至4月5日结束止,兑出银元2031158.03,兑入银元63449030.99,远远超过兑出之数量,净兑入银元6140万元之谱。“就以上数字观之,兑出银两较之兑入银两,竟多至三十一倍,可见宝银在当时仍为金融界一部分人所居奇,并且当时洋商银行方面,与顾客往来,仍未能按七一五之兑换率计算。长此以往,宝银之流入于市面者,势必更多,殊与设立兑换管理委员会之本旨相背,且将为废两之障碍。”(11)

银行家章乃器当时即指出:“所谓元两并用云云,仍为具文,洋商银行之收款,元两仍不能互相抵解,甚至元两进出仍须照公定标准率升水去水至一二厘之巨,而票据交换所交换尾数之收解,亦复元须解元,两须解两,金融业之准备仍须为元两之二种,似此徒拥元两并用之虚名,未得元两并用之实益”,而且“将来实行之期瞬届,将无以收实行之效,尤为可虑”。(12)银元大量兑入,“废两改元成废洋改两之局”。面对此种形势,国民政府采取了断然措施。

第二阶段:全国实行废两改元

1933年4月5日,财政部正式公布废两改元布告,宣布从4月6日起提前实施全国范围内的废两改元,要求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持有银两者,得依照银本位币铸造条例之规定,请求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送交就地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兑换银币行使,以资便利”。(13)

虽然此前国民政府为实施废两改元,已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由于改革的实施过程超出了国民政府的原定计划,因此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废两改元时,准备工作并未完全到位。

如据日本正金银行4月18日调查所称:“根据这次废两改元的规定,将外商银行所存银两都兑换为银元,那么就需要中国方面保证做到,外商银行所存银两在需要时,随时都可以兑换为银元。就是说,中国方面为了将货币统一为银元,则必须做好所有银两都能兑换为银元的准备工作”,“中国政府在上海虽然已经声明,银元一百元兑换上海两七十一点五的兑换率,由中中交三家银行负责进行将两兑换为银元的工作。但是,实际上其准备尚未就绪”,因此外国银行“采取观望的态度”。(14)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废两改元开始后,各地兑换机关未能迅即成立,如汉口“遵令用元业已六日,惟兑换机关尚未成立,市面银两滞积,窒碍甚多”。(15)天津中中交三行组织的银两兑换银元委员会5月8日才成立。最主要的是中央造币厂开铸初期,造币数量有限,影响了银两兑换银元的速度。

1.中央造币厂与银元的铸造

1933年3月1日中央造币厂开铸后,因“机力、人工,均属生疏”,而且“造币机件系参照美国最新工厂,设备完善,非旧厂工匠所能滥竽,且训练员工非短期所能纯熟,是以每日出品为数仅数万元。”(16)而且3月开铸后,造币厂系用旧模进行铸造。6月10日才将从美国购买的铸币新模定为银本位祖模,开始用新模进行铸造。8月后,造币厂工作略有进步,每日可出至十余万元,“但其出品之多与速尚不及往前南京杭州两厂。盖因该二厂一切铸造手续简单,而今中央造币厂则须处处符合现定章程故也。”(17)

至1933年底时,造币厂“每日平均铸币量,约十八万元,其数量实不为多,据该厂执事言,因该厂铸币机器所烧用之煤气,系厂中自身供给,不甚合用,故出币不能增多”。(18)自置煤气,火力不足,不但熔银多耗时间,并阻碍其他铸务,因而铸币数量仍然有限。铸币数量有限,自然影响兑换工作。1933年10月,上海银炉公会致上海银行公会函中即称,上海“银钱两业现银积存,流通阻滞,实足以影响金融”。(19)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尽快满足兑换的需要,造币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为增加产量,造币厂积极训练员工,熟悉技术,并与自来火公司订立合同,接通煤气,改善条件。“本厂员工自经训练,技术已有增进,复经各技师等将各项机器随时修配,加以改善,收效速而费用省。未半年,每日出品已增至二十余万元”。1934年时,中央造币厂每月铸造银元数量已达七八百万元,“工作成绩列表说明与开铸时逐项比较,均有突飞之进步。”(20)

其次,采取变通办法,加快新币出厂的工作效率。1933年6月之前,造币厂“铸成之币逐日经审查委员会化验合格方得出厂,交由中央银行发行。”(21)《中央造币厂审查委员会章程》亦规定,“中央造币厂所铸新币非有审查委员会证明书于箱面粘贴后,不得运送出厂”。(22)1933年6月9日,中央造币厂审查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将造币厂所铸新币“随成随解中央银行暂作寄存性质,俟检查发给证明书后,再行流通市面”。这样,简化了新币出厂的程序,有助于“增进工作速率”。(23)

第三,铸造厂条,以应付大额收解之需要。《银本位币铸造条例》第十二条规定,“中央造币厂得铸造厂条,其成色为千分之九九九,每条重量与银本位币一千元所含之纯银数量相等”。(24) 但造币厂最初并未开铸厂条。废两改元实施后,银元收解频繁,商民行庄如需大宗款项时,成箱银币往来甚感不便。1933年5月25日,中央银行致函造币厂,提出以“厂条充作本行发行准备或代替银币收解,便利良多,拟请贵厂从速开铸厂条,以应需要”。(25) 6月6日,造币厂复函中央银行,表示开铸厂条经过多方试验,业已告成,俟得证明合格后,当即照铸,以应需要。

1933年8月24日,造币厂正式奉令开铸厂条,初因开铸伊始,银钱界尚未普遍委托代铸,经厂方先后向银钱业分头接洽,各银行钱庄送请铸造厂条者,始日形踊跃。(26) 然而,铸造九九九厂条仍受到客观条件制约。“国内现有可供铸造之银类,成色至为复杂。炼铸九九九厂条,费时费工,铸数尚不能充分增多,而市面情形,又需要厂条颇切”。(27) 造币厂缺乏铸造九九九厂条需要之精炼设备,精炼厂一时无法设立。因此,造币厂审查委员会向财政部提议铸造八八零千元厂条,以应社会需要。9月,行政院通过该建议,并将八八零厂条定为乙种厂条,同时将《银本位币铸造条例》第十二条修正为:“中央造币厂得铸厂条,分为甲、乙两种。甲种重二三四九•三四四八公分,成色为千分之九九九。乙种总重二六六九•七一公分,银八八NFCA1),铜一二NFCA1),合银本位币一千元,均于其面标记之。”(28)

1933年11月造币厂开铸乙种厂条,甲乙两种厂条相辅而行。12月23日,财政部长孔祥熙训令中央造币厂:“定于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一月一日为甲、乙两种厂条开始发行日期,以应市面之需要。惟乙种厂条原为便利银钱业同业间收解之用,不适用于私人之收受,以示限制”。(29) 1934年1月1日,两种厂条开始正式发行,“于银本位币之外,复济以两种厂条,金融之周转,益臻灵活”。(30)

自1933年3月开铸起至1935年底止,造币厂铸成一元银本位币解缴中央银行发行者,计147395000枚,除收回改铸者外,计145195000枚,合面值145195000元。同时铸造千元甲乙两种厂条解交中央银行发行者计63611条,除收回改铸者外,计50471条,合面值50471000元,总计解交中央银行发行之银币总数,合国币面值195666000元。(31) 中央造币厂所铸银币重量成色准确划一,严格遵守法定标准,深受中外商民信任,为废两改元的实施提供了基本保障。

2.中央银行与银元的兑换

废两改元实施过程中,中央银行承担了主要的兑换任务,而工作重点仍在白银储藏量最多的上海地区,尤其是以白银作为准备金的上海银钱业。

废两改元正式实施后,拥有大量库存白银的中外银钱业,并没有马上将白银交出兑换银元。虽然,废两改元令颁布后,在上海金融市场上,元宝已不能流通,但银钱业仍多以此为库存准备金,“沿习成风,未能即废”。财政部“虽曾一再明令废两,但各方面仍有沿习旧制,未全废除。根本原因在库存现银尚未变更,实与改革币制大有阻碍”。因此,“财政部为彻底废除银两计,非将此项存库宝银,改铸本位银币不可”。(32)

为改变这一局面,推动废两改元进程,1933年10月26日,财政部致函中央银行,并请其转函上海中外银钱业行庄,将所存1933年4月6日以前曾在市面上流通之宝银数目限一个月内报告中央银行,再由中央银行汇齐转报财政部登记,财政部派员查验明确后,准其按七一五折算向中央银行陆续兑取本位银币。(33)

12月14日,中央银行即将上列命令函告上海华商银钱业两公会及洋商银行公会,请其转告在会银行并“自函到后一个月内将所存上项宝银数目函报本行,以便汇转财政部”。(34) 19日,中央银行再次致函银钱业公会,要求将本年4月6日及12月15日所存宝银数目“分别函报本行,以凭汇转”。(35) 当天,财政部亦训令上海银钱两业,“限于一个月内,将所有存库宝银,缴纳中央银行,依照规定换算率,兑取银元”,并明确规定“期满以后,不得再用宝银作准备金之用。中央造币厂已另行鼓铸一种千元银条,每银元一千,换兑一条,可作为各行庄准备金之用”。(36) 财政部这一规定无异于釜底抽薪,由于白银已不能作为准备金,银钱业不得不将白银兑换成银元。随后,银钱业公会即将各自会员库存宝银数量函报中央银行。

据中央银行统计,截至12月15日时,上海各中外行庄库存白银总数约1.46亿两,如下表所示:

统计完毕后,财政部即派员会同中央银行进行查验。与此同时,上海银行公会亦呈函财政部,提出“该项存银在废两之后搁置已久,实为不便,且中央造币厂已铸之新币不少,自应早日流通市面”,请财政部“咨中央银行按七一五法价早日开始兑换银本位币,以应需要而完成废两目的”。财政部答应“一俟查验完竣,即定兑换日期”。(37)

经查验无误后,1934年3月13日,中央银行致函上海中外银钱业公会,宣布“中央造币厂自廿二年十二月十五日起至本年二月廿八日止,先后交来敝行新币,除去委托代铸及以行化银、洋例纹银改铸者外,共计8017160元7角2分,定于十五日起按照各行庄登记数目比例分别照七一五开兑,嗣后以每月十五日起为兑换日期”。由于各行庄库存宝银数量巨大,造币厂铸造新币无法满足一次全部兑换,因此中央银行决定,每月兑换数目拟以中央造币厂一月内铸币总数按登记成数比例分摊,每月兑换一次,并规定兑换行庄应填写《登记宝银按成比例分期兑换银本位币申请书》,“届期将存银依照应得兑换成分数额,填具申请书正副各一纸,连同原码单盖章送交敝行兑换新币”。(38)

经过一番准备后,1934年3月15日,中央银行正式开始第一次兑换上海登记宝银。从1934年3月至1935年10月,中央银行共进行兑换18次。其中,中央造币厂1934年7月间修理机器,停止铸币一个月,8月份相应暂停兑换一次。1935年七八月份合并兑换一次。

兑换工作开始后,各中外行庄最初均能按照中央银行所发布的各月比例分配表,按时兑换。然而,从第五次兑换,即1934年7月份开始,即有一些银行“应兑未兑”或“应兑少兑”了,甚至一些银行声明库存已无现银。如下表所示,在按比例兑换工作并未结束的情况下,以外商银行为主的一些银行实际上已停止兑换,到后期继续参加兑换的几乎全是华商银行。

外商银行之所以停止兑换,与这一时期国际银价上涨,白银大量外流息息相关。1934年6月19日美国实施《白银法案》,8月9日又进一步颁布《白银国有令》,在世界范围内大量收购白银,人为地抬高了世界银价。由于中国国内银价低于世界银价,因而输出白银自然有利可图,国内白银开始大量外流。

1933年以前,中国长期处于白银入超的地位。1933年“一反最近十年之白银入超趋势”,出超14154259元。1934年受美国购银政策影响,“银价乃骤为人为力量所提高,中外白银比价之差额遂愈大,使中国白银之输出一发而不可遏止”,当年出超达259941414元。如下表所示,白银外流“四月起已开其端,六七月以次,势如奔牛,几不可收拾”。(39)

尤其是掌握大量白银的外商银行,几乎倾囊而出,上海外商银行库存白银量急剧下降。如下表所示:

白银外流的趋势正好与1934年7月之后,外商银行纷纷停兑或少兑银元相一致。因此可以说,在废两改元的实施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由外商银行所控制的银两,不是兑换成了银元,而是流出了国外,这不仅使废两改元的实际效果受到影响,而且造成了1935年前后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危机。

总之,在1933年废两改元实施前,国民政府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然而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意外,并受客观条件制约而影响了银元的发行速度,最后又受到了世界银价提高和白银外流的冲击。因此,废两改元决非法令一经公布即大功告成那么简单。在改革过程中,国民政府财政部、中央银行和造币厂紧密合作,克服困难,完成了废两改元的任务,实现了废除银两统一国币的目的,推动了中国货币制度的发展。

注释:

①③④⑥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361、530、599、365、385页。

②⑧⑩(13)(15)(21)(22)(23)(25)(27)(28)(29)(30)(3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29-230、90、235、239、252、94、79、85、87、261、89、90、262、125页。

⑤(16)(20)《中央造币厂工作经过报告书》,1935年,第3、4、4-5页。

⑦(14)(24)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99、92页。

(11)(18)“废两改元施行后之概况”,《中央银行月报》第3卷第1号,1934年1月,第3、11页。

(12)《银行学会致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函》1933年3月1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银行公会档案,档号:S173-1-86。

(17)“中央造币厂近况”,《中央银行月报》第2第10号,1933年10月,第1680页。

(19)《上海银行公会往来函电选:废两改元(二)》,《档案与史学》2002年第4期。

(26)“中央造币厂铸造厂条”,《中央银行月报》,第2卷第11号,1933年11月,第1977页。

(32)“财政部令银钱业现交宝银”,《银行周报》第17卷50号,1933年12月26日。

(33)《财政部公函》沪字第403号,1933年10月2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银行公会档案,档号:S173-1-297。

(34)《中央银行致上海市银行业同业公会函》业字第6233号,1933年12月14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银行公会档案,档号:S173-1-297。

(35)《中央银行致上海市银行业同业公会函》业字第6318号,1933年12月19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银行公会档案,档号:S173-1-297。

(36)“财政部令银钱业现交宝银”,《银行周报》第17卷50号,1933年12月26日。

(37)《上海市银行业同业公会呈财政部文》1934年1月19日,《财政部批》钱字第652号1934年2月9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银行公会档案,档号:S173-1-297。

(38)《中央银行致上海市银行业同业公会函》业字第1049号1934年3月13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银行公会档案,档号:S173-1-297。

(39)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全国银行年鉴》1935年,第A43页。

上一篇:赞美漓江景色名句下一篇:夜中雪,雪中梅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