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法重点法条分析

2024-08-10

票据法重点法条分析(共4篇)

票据法重点法条分析 篇1

司法考试票据法重点法条精读

(二)第二章 汇票

第一节 出票

「重点法条」

第十九条 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汇票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相关法条」 本法第25条。

「意思分解」

1掌握汇票概念及其基本分类(第19条)。

2掌握以付款日期不同对票据的分类(第25条)。

3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是我国《票据法》对汇票的基本分类。

(1)银行汇票。是指汇款人将款项交存当地银行,由银行签发给汇款人持往异地办理转账结算或支取现金的票据。

(2)商业汇票。是指收款人或付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由承兑人承兑,并于到期日向收款人或被背书人支付款项的票据。按承兑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重点法条」

第二十一条 汇票的出票人必须与付款人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并且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资金来源。

不得签发无对价的汇票用以骗取银行或者其他票据当事人的资金。

第二十六条 出票人签发汇票后,即承担保证该汇票承兑和付款的责任。出票人在汇票得不到承兑或者付款时,应当向持票人清偿本法第七十条、第七十一条规定的金额和费用。

「意思分解」

1出票人与付款人的关系体现在两点:

(1)真实委托付款关系;

(2)可靠资金来源。

2掌握出票人的付款责任的内容(第26条)。

「重点法条」

第二十二条 汇票必须记载下列事项:

(一)表明“汇票”的字样;

(二)无条件支付的委托;

(三)确定的金额;

(四)付款人名称;

(五)收款人名称;

(六)出票日期;

(七)出票人签章。

汇票上未记载前款规定事项之一的,汇票无效。

「相关法条」 本法第23~24、76、85、81、94条。

「意思分解」

1三大票据的绝对记载事项各有不同,为司法考试之热点,需要准确识记(第22、76、85条)。

2识记第23条各款的补充性规定内容。

3掌握第24条任意记载事项的记载效力。

「不要混淆」

三大票据绝对记载事项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共同的:

(1)表明票据名称的字样;

(2)无条件支付的委托(承诺);

(3)确定的金额;

(4)出票日期;

(5)出票人签章。其区别在于汇票还须同时记载“付款人名称”与“收款人名称”,本票只须记载“收款人名称”,而支票只须记载“付款人名称”。实际上,以上差异是建立在三大票据不同的法律特征上的。读者应在理解法理的基础上去识别,勿需死记硬背。

第二节 背书

「重点法条」

第二十七条 持票人可以将汇票权利转让给他人或者将一定的汇票权利授予他人行使。

出票人在汇票上记载“不得转让”字样的,汇票不得转让。

持票人行使第一款规定的权利时,应当背书并交付汇票。

背书是指在票据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票据行为。

第三十三条 背书不得附有条件。背书时附有条件的,所附条件不具有汇票上的效力。

将汇票金额的一部分转让的背书或者将汇票金额分别转让给二人以上的背书无效。

第三十四条 背书人在汇票上记载“不得转让”字样,其后手再背书转让的,原背书人对后手的被背书人不承担保证责任。

第三十七条 背书人以背书转让汇票后,即承担保证其后手所持汇票承兑和付款的责任。背书人在汇票得不到承兑或者付款时,应当向持票人清偿本法第七十条、第七十一条规定的金额和费用。

「相关法条」 本法第29~32、35~36、70~71条。

「意思分解」

以上几条是关于票据背书的基本规定,虽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仍属应掌握的范畴。

1有关汇票背书规则:

(1)汇票转让应采用背书方式(第27条)。

(2)应当记载背书日期,未记载视为汇票到期日前背书(第19条)。

(3)背书应记载被背书人名称(第30条)。

(4)背书应连续(第31条)。

(5)背书不得附条件(第33条)。

(6)汇票质押时应以背书记载(第35条第2款)。

2背书效力及法律责任:

(1)后手对直接前手真实性负责。

(2)第34条。

(3)第35条第1款。

(4)不得背书的3种情形(第36条)。

(5)背书人对后手负责(承兑、付款、追索)。

第三节 承兑

「重点法条」

第三十八条 承兑是指汇票付款人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

第三十九条 定日付款或者出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持票人应当在汇票到期日前向付款人提示承兑。

提示承兑是指持票人向付款人出示汇票,并要求付款人承诺付款的行为。

第四十条 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持票人应当自出票日起一个月内向付款人提示承兑。

汇票未按照规定期限提示承兑的,持票人丧失对其前手的追索权。

见票即付的汇票无需提示承兑。

第四十三条 付款人承兑汇票,不得附有条件;承兑附有条件的,视为拒绝承兑。

「相关法条」 本法第42、44条。

「意思分解」

以上条文是关于承兑和提示承兑的基本规定,应注意:

1不同汇票的提示承兑期不同(第38、40条)。

2承兑不得附条件(第43条)。

3承兑的手续(第42条)。

4承兑效力在于承担付款责任(第44条)。

第四节 保证

「重点法条」

第四十五条 汇票的债务可以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保证人由汇票债务人以外的他人担当。

第五十条 被保证的汇票,保证人应当与被保证人对持票人承担连带责任。汇票到期后得不到付款的,持票人有权向保证人请求付款,保证人应当足额付款。

第五十一条 保证人为二人以上的,保证人之间承担连带责任。

第五十二条 保证人清偿汇票债务后,可以行使持票人对被保证人及其前手的追索权。

「相关法条」 本法第47~49条「意思分解」

有关票据保证,应注意:

1两个法定的连带责任:

(1)保证人与被保证人之间(第50条);

(2)共同保证人之间(第51条)。

2确定被保证人的补充性规定(第47条)。

3保证不得附条件(第48条)。

4保证人不承担保证责任情形(第49条)。

5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取得代位追索权(第52条)。

以上,重点掌握第50~52条。

第五节 付款

「重点法条」

第五十三条第一、二款 持票人应当按照下列期限提示付款:

(一)见票即付的汇票,自出票日起一个月内向付款人提示付款;

(二)定日付款、出票后定期付款或者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自到期日起十日内向承兑人提示付款。

持票人未按照前款规定期限提示付款的,在作出说明后,承兑人或者付款人仍应当继续对持票人承担付款责任。

第五十四条 持票人依照前条规定提示付款的,付款人必须在当日足额付款。

「意思分解」

1掌握第53条第1款第(一)、(二)项规定的4种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

2应注意,持票人超期提示付款的,承兑人、付款人并不当然免除付款责任(第53条第2款)。

3注意持票人提示后,付款人的责任内容:当日、足额(第54条)。

「重点法条」

第五十七条 付款人及其代理付款人付款时,应当审查汇票背书的连续,并审查提示付款人的合法身份证明或者有效证件。

付款人及其代理付款人以恶意或者有重大过失付款的,应当自行承担责任。

第五十八条 对定日付款、出票后定期付款或者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付款人在到期日前付款的,由付款人自行承担所产生的责任。

第六十条 付款人依法足额付款后,全体汇票债务人的责任解除。

「意思分解」

1付款人及其代理人恶意、重大过失付款后的责任(第57条)。

2付款人提前付款的责任(第58条)。

3付款人付款的效力(第60条)。

第六节 追索权

「重点法条」

第六十一条 汇票到期被拒绝付款的,持票人可以对背书人、出票人以及汇票的其他债务人行使追索权。

汇票到期日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持票人也可以行使追索权:

(一)汇票被拒绝承兑的;

(二)承兑人或者付款人死亡、逃匿的;

(三)承兑人或者付款人被依法宣告破产的或者因违法被责令终止业务活动的。

第六十五条 持票人不能出示拒绝证明、退票理由书或者未按照规定期限提供其他合法证明的,丧失对其前手的追索权。但是,承兑人或者付款人仍应当对持票人承担责任。

「相关法条」 本法第66条。

「意思分解」

以上几个条文以及下面的第68、69条关于追索权的规定,为司法考试热点和重点,应予重视。

1被追索权人包括哪些人(第61条)。

2行使追索权的情形(第61条)。

3丧失追索权的三种情形(第65条)。

4了解持票人的通知责任(第66条)。

「重点法条」

第六十八条 汇票的出票人、背书人、承兑人和保证人对持票人承担连带责任。

持票人可以不按照汇票债务人的先后顺序,对其中任何一人、数人或者全体行使追索权。

持票人对汇票债务人中的一人或者数人已经进行追索的,对其他汇票债务人仍可以行使追索权。被追索人清偿债务后,与持票人享有同一权利。

第六十九条 持票人为出票人的,对其前手无追索权。持票人为背书人的,对其后手无追索权。

「相关法条」 本法第70~71条。

「意思分解」

1掌握追索权连带责任人包括哪些人,及再追索权(第68条)。

2重点注意第69条的两个例外规定。

票据法重点法条分析 篇2

关键词:票据权利,民事权利,终极债务人

一、《票据法》18条立法规定

第18条规定:“持票人因超过票据权利时效或者因票据记载事项欠缺而丧失票据权利的, 仅享有民事权利, 可以请求出票人或者承兑人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我认为这一法条的规定目前存在一定争议, 对此法条规定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

二、《票据法》18条存在缺陷

(一) 票据记载事项欠缺应为无效票据, 便无票据权利

票据记载事项分为绝对记载事项欠缺和相对记载事项。本票规定应当记载一部分必要记载事项: (一) 应当有“本票”的记载字样; (二) 承诺无条件支付; (三) 一定的确定金额; (四) 收款人的名称; (五) 出票的日期; (六) 出票人的签章。本票上未记载前款规定事项之一的, 本票无效。支票必须记载下列事项: (一) 应当表明“支票”的字样; (二) 无条件支付的委托; (三) 确定的金额; (四) 付款人的名称; (五) 出票的日期; (六) 出票人的签章。支票上未记载前款规定事项之一的, 支票无效。根据以上规定可以看出, 汇票和本票相对应的欠缺上述规定的记载事项时, 票据就视为无效。第18条记载:“持票人因超过票据权利时效或者因票据记载事项欠缺而丧失票据权利的, 仅享有民事权利, 可以请求出票人或者承兑人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所以, 如果票据记载事项欠缺的话, 那么依照票据法就应当视为是无效的票据, 所以就谈不上票据的权利了, 因此, 第18条的描述便存在争议。

(二) “民事权利”一词不应该适用于票据法规定中

“民事权利”一词使用不当, 不应当是民事权利, 而应当是票据法本身规定的权利, 也就是票据法上的“利益偿还请求权”。票据利益偿还请求权是指票据权利因票据时效或者保全手续的欠缺而丧失, 持票人对于出票人或承兑人于其所受利益限度内请求返还其利益的权利。虽然我国是采取民商合一主义的体制的, 所以票据法作为商事特别法也应当属于民法的领域, 那么, 称票据权利为民事权利也未尝不可, 但是如果只是在票据法的条款中, 将其特定的恳求权称之为民事权利, 就有些不符合规定了, 而且票据法中专门的名称“利益偿还请求权”便符合规定, 那么便不需要“民事权利”这一定性了。如果从领域归属的角度看, 民事权利、恳求权、特定恳求权、优点返还恳求权是四个从大到小的规定, 民事权利应当出现在民法总则当中而不应当出现在票据法当中, 所以, 票据法中的“利益偿还请求权”替换“民事权利”的这种做法是最恰当的。

(三) “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的表述不当

“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的表述使票据法关于票据权利时效的保全手续的规定形同虚设, 那么, 对出票人和承兑人就不会起到应有的保护责任。将“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改为“返还由于持票人票据权利丧失而得到的额外利益”, 这样规定既保护了持票人的利益, 又让票据终极债务人对自己应付的责任负责, 若是规定“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有可能使终极债务人多承担责任, 这是不公平的。

(四) “出票人或者承兑人”应改为“票据上的终极债务人”

“出票人或者承兑人”不能够涵盖全部可追究的债务人。若出票人被别人伪造签章, 那么对于票据的具体情况就不了解, 所以, 就不应当负任何责任, 那么持票人就无法实现利益返还请求权了。如果规定背书人和保证人为终极的债务人的话, 真实签章的背书人和保证人在作出背书保证行为时就相当于答应了保证受让人的债权, 那么他就承担与出票人和承兑人相同的票据责任, 如果终极债务人既不是承兑人或出票人, 也不是保证人或背书人, 却是在票据上签章的无权代理人的话, 那么, 无权代理人必然也承担票据责任, 这样规定, 就防止了无权代理人免于承担应有责任的情形。因此, 应当将“出票人或者承兑人”改为“票据上的终极债务人”, 这样便可以包含各种可能, 有利于更加全面的保护持票人的权利, 有助于平衡好所有当事人之间的利益。

三、《票据法》18条修改意见

票据法重点法条分析 篇3

A9.2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专利权授予最先申请的人。A22.2新颖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不属于现有技术;也没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就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申请日以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或者公告的专利文件中。

A22.3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A22.4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A22.5本法所称现有技术,是指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技术。

A26.3说明书应当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必要的时候,应当有附图。摘要应当简要说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要点。

A26.4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清楚、简要地限定要求专利保护的范围。A26.5依赖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申请人应当在专利申请文件中说明该遗传资源的直接来源和原始来源;申请人无法说明原始来源的,应当陈述理由。

A31.1 一件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应当限于一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属于一个总的发明构思的两项以上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可以作为一件申请提出。(单一性)

R20.2 独立权利要求应当从整体上反映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记载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

A33申请人可以对其专利申请文件进行修改,但是,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对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图片或者照片表示的范围。

A5.1 对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

A5.2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取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

A25.1 对下列各项,不授予专利权:

(一)科学发现;

(二)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四)动物和植物品种;

(五)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六)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A25.2对前款第(四)项所列产品的生产方法,可以依照本法规定授予专利权。A2.2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A2.3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A20.1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将在中国完成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向外国申请专利的,应当事先报经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进行保密审查。保密审查的程序、期限等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执行。R43.1依照本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提出的分案申请,可以保留原申请日,享有优先权的,可以保留优先权日,但是不得超出原申请记载的范围。

A29.1 申请人自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外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十二个月内,或者自外观设计在外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六个月内,又在中国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依照该外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相互承认优先权的原则,可以享有优先权

A29.2申请人自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十二个月内,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可以享有优先权。

A24 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在申请日以前六个月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丧失新颖性:

(一)在中国政府主办或者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的;

(二)在规定的学术会议或者技术会议上首次发表的;

票据法重点法条分析 篇4

[博大致睿重点法条]

《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

(一)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三)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

(五)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六)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七)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八)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第十二条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

(一)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二)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三)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四)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若干解释》

一、受案范围第一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一)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行为;

(二)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

(三)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

(四)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

(五)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

(六)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第二条 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一)项规定的国家行为,是指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国防部、外交部等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的有关国防和外交事务的行为,以及经宪法和法律授权的国家机关宣布紧急状态、实施戒严和总动员等行为。

第三条 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二)项规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是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对象发布的能反复适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第四条 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三)项规定的“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涉及该行政机关公务员权利义务的决定。

第五条 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四)项规定的“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中的“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通过的规范性文件。

[博大致睿法条分析]、法条逻辑《行政诉讼法》与《若干解释》关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范共七条,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关联。

《行政诉讼法》对受案范围的规定采取的是正面列举加反面排除的方式。首先,《行政诉讼法》第11条对能够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进行了正面列举。《行政诉讼法》第12条从反面列举了四类明确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的案件。《若干解释》对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共五条,这五条的逻辑关联在于:首先、第一条在《行政诉讼法》第12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五类不可诉的行政争议,至此,《行政诉讼法》与《若干解释》共将九类行政争议排除在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之外。其次、从第二条到第五条,《若干解释》又对《行政诉讼法》

第12条所列举的四类不可诉行为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判断是否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基础思路。

只要不属于行政诉讼法与行政诉讼司法解释明确排除在诉讼受案范围之外的行为,均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博大致睿题库真题解析]

(2008-2-44)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B)

A因某企业排污影响李某的鱼塘,李某要求某环保局履行监督职责,遭拒绝后向法院起诉

B某市政府发出通知,要求非本地生产乳制品须经本市技术监督部门检验合格方可在本地销售,违者予以处罚。某外地乳制品企业对通知提起诉讼

C刘某与某公司签订房屋预售合同,某区房管局对此进行预售预购登记。后刘某了解到某公司向其销售的房屋系超出规划面积和预售面积房屋,遂以某区房管局违法办理登记为由提起诉讼

D《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定,设立公司应当先向工商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名称预先核准。张某对名称预先核准决定不服提起诉讼

[博大致睿题库识记与做题窍门]、对于很多不可诉行为的考察,司考不仅考点重复,考察方式也一再重复,因此只要通过真题识记这类行为的典型特征,就可做出迅速判断。

例如:重复处理行为(2005-2-98)下列案件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有:

A某区房屋租赁管理办公室向甲公司颁发了房屋租赁许可证,乙公司以此证办理程序不合法为由要求该办公室撤销许可证被拒绝。后乙公司又致函该办公室要求撤销许可证,办公室作出“许可证有效,不予撤销”的书面答复。乙公司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书面答复。(2004-2-80)下列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是:

C某小区居民联名要求公安机关取缔该小区内的某个舞厅,公安机关以不属于自己的职权范围为由拒绝。之后该小区居民又致函该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又做出不予处理的书面答复。小区居民对此书面答复不服、有一些案例出现时,不用再对案情进行分析,其答案永远都是确定的,例如,刑事司法行为,只要题干中写明是公民之间先有经济纠纷,后公安机关借刑事侦查为名介入,就应马上确定这并非刑事司法行为,是可诉的。

(2006-2-90)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甲公司向乙公司支付工程保证金30万元。后由于情况发生变化,原合同约定的工程项目被取消,乙公司也无资金退还甲公司,甲公司向县公安局报案称被乙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某诈骗30万元。公安机关立案后,将

王某传唤到公安局,要求王某与甲公司签订了还款协议书,并将扣押的乙公司和王某的财产转交给甲公司后将王某释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县公安局的行为有刑事诉讼法明确授权,依法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B县公安局的行为属于以办理刑事案件为名插手经济纠纷,依法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C乙公司有权提起行政诉讼,请求确认县公安局行为违法并要求国家赔偿,法院应当受理

D甲公司获得乙公司还款是基于两公司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乙公司的还款行为有法律依据

【博大致睿】答案:BC、工商局、税务局或是有关经济发展的行政机关的行为大多都不会与不可诉行为有关,因此,出现此类行政机关时,无论题干再复杂,基本上答案都是可诉的。

(2005-2-98)下列案件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有:

B某区审计局对丙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进行离任审计过程中,对丙、丁公司协议合作开发的某花园工程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后向丙、丁公司发出了丁公司应返还丙公司利润30万元的通知。丁公司对通知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

上一篇:学生出校门请假条的模版下一篇:基层党组织特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