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肾湿地

2024-06-04

地球之肾湿地(共3篇)

地球之肾湿地 篇1

湿地——地球之肾

(中学)

教学目标: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湿地的分布。

2.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提高学生保护湿地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湿地及其重要价值。

2.感受湿地的美,提高湿地保护意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二月二日是什么日子吗?每年的二月二日为“世界湿地日”。这一天,世界各国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宣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湿地。

每年的世界湿地日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如: 1999年:人与湿地,息息相关。

2000年:珍惜我们共有的国际重要湿地。2001年:湿地世界——一个等待发现的世界。2002年:湿地:水、生命和文化。2003年:没有湿地就没有水。

2004年:从高山到大海,湿地在为我们服务。2014年:湿地与农业。2015年:湿地,我们的未来。

2016年:湿地与未来,可持续的生计。

2.提问:从以上湿地日的主题,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湿地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湿地与我们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湿地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见过湿地吗?

3.欣赏湿地美景图。

二、活动一:观看视频,走进湿地

1.播放视频:《走进湿地》

师:你看到了什么?如何给湿地一个准确的定义呢? 2.湿地的定义:湿地——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师:简单的说,湿地就是指有水、有土、有生物(动物和植物)的地方。大家看下图就是典型的河流湿地,老师这里还有10张不同类型环境图片,你能判断出哪儿些属于湿地吗? 3.幻灯出示10种不同环境图片,学生判断。小结:从刚才的图片看出,湿地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5、湿地的分类

师:通过以上各种湿地,同学们能对湿地进行分类吗? 天然湿地:河流、湖泊、滩涂、沼泽等。人工湿地:水库、池塘、人工河、稻田等。

6、湿地的分布

师:世界上哪些地方有湿地?我国的湿地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呢?

·世界湿地分布:欧洲最多。

·我国湿地分布: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广泛分布。总体特点是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截止到2015年12月现已有49处国际重要湿地成为自然保护区。

7、湿地的重要价值

师:为什么要保护湿地?这说明湿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湿地于人类到底有哪儿些功能和作用呢?

·讨论: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湿地的重要价值,启发学生举例回答,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享受了湿地提供的哪儿些功能?讨论完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 出示图片依次了解湿地四大功能,教师小结。②实践——模拟实验展示进一步说明湿地蓄水、净化等生态功能。

③小结: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真多啊,因而获得了许多的美称。(连线)

8、我们身边的湿地——衡东洣水国家湿地公园。过渡: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个湿地公园,它的名字叫衡东洣水国家湿地公园。(观察图片:围绕衡东县城的这条河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洣水,我们的生活、工业、农业用水都来自这里,它孕育着衡东人民,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我们的母亲河!)来,跟着老师一起去游览一下,欣赏她优美的自然风光,请看屏幕。

①播放幻灯片——洣水风光。

活动

三、引入案例 增强意识

过渡: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里的生态环境日趋脆弱,我们的湿地岌岌可危!

1.出示湿地被破坏的图片资料,然后出示的是与之相对应的文字资料和数字资料,让学生自由阅读。2.学生谈谈这组案例给他们带来的感受或思考。3.师小结:我们的湿地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为保护湿地,保护地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活动

四、竞赛评估 总结拓展 1.湿地知识挑战赛,备选题目(略)2.结束语。

原来湿地就在我们身边,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湿地就没有水,没有湿地就没有食物,没有湿地就没有生命。所以,保护湿地刻不容缓,这是我们的责任!同学们,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如果你热爱地球,热爱家乡的洣水,就从热爱湿地的每一滴露水,每一片水草,每一只水鸟开始,就从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等日常小事做起,这点滴的平常之举,就是我们为保护环境、拯救湿地贡献着一份力量!让我们一起来关爱洣水湿地,保护生态环境吧,谢谢大家!

附:模拟实验步骤

教具准备 两个饮料瓶,将瓶盖去掉,沿瓶身三分之一的瓶颈处剪开,将塑料瓶分成两部分。将塑料漏斗头倒扣放入塑料瓶内。随后在两只瓶身上分别标注“A”和“B”。·在A瓶漏斗口中放入一块吸水性良好的海绵,并塞紧;B瓶漏斗则倒入相等体积的大颗粒碎石块。

·准备两杯等体积的水。

·缓慢将两杯水分别倒入两瓶塑料漏斗中。

·鼓励学生讨论,比较两个瓶中的水量,寻找A瓶B瓶的区别之处,A 瓶的海绵模拟了湿地哪儿项服务功能?(答案:蓄水)

·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分享理由和结论。之后,教师可将海绵中的水挤出,展示蓄水效果。教师可缓慢挤压并强调湿地还起到了缓冲的作用,即缓慢地吸收水,再缓慢地释放。(答案:径流调节)

·教师将水重新倒入水杯中放入约半瓶盖的泥土和植物碎末,搅拌均匀。此时瓶中水色浑浊。

·缓慢将水重新倒入水杯中。鼓励学生再次讨论、观察塑料瓶中的颜色区别,提问:A瓶体现了湿地的哪儿项服务功能?被湿地截流的物质到哪儿去了?教师可将海绵比作湿地中的植物、微生物,他们可以吸附水中的“污染物质”,并透过自身代谢进行分解清除。(答案:净化水质)

·小结:湿地为人类提供了蓄水、调节径流和水质净化的服务。

“地球之肾”—湿地 篇2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湿地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

在人口爆炸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20世纪中后期大量湿地被改造成农田,加上过度的资源开发和污染,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物种受到严重破坏。

为保护湿地,保护湿地中的丰富物种,1971年2月2日建立了全球政府间保护公约湿地公约。到2004年10月为止已有超过141个成员,1 387块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湿地的定义

由于湿地和水域、陆地之间没有明显边界,加上不同学科对湿地的研究重点不同,造成湿地的定义一直存在分歧。

国际湿地公约采用广义的湿地定义,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这一定义包含狭义湿地的区域,有利于将狭义湿地及附近的水体、陆地形成一个整体,便于保护和管理。

湿地的研究活动则往往采用狭义定义。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保护机构于1979年在“美国的湿地深水栖息地的分类”一文中,重新给湿地作定义为:“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有一至几个以下特征: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2)底层土主要是湿土。3)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定义还指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2米处为界,按照这个湿地定义,世界湿地可以分成20多个类型,这个定义目前被许多国家的湿地研究者

接受。

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素。水的来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续期和频率决定了湿地的多样性。水对湿地土壤的发育有深刻的影响。湿地土壤通常称为湿土或水成土。

3.湿地的作用

湿地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的生态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湿地具有强大的沉积和净化作用:

流水进入湿地后,各种物质随水流缓慢而沉积,成为湿地植物的养料,其中的有毒物质被迅速分解。

湿地物种十分丰富:

生物多样性中蕴藏着丰富的遗传资源,在科学研究中都有重要地位。

湿地具有巨大的景观价值:

九寨沟、洞庭湖、鸟岛等都是著名的湿地风景区,自然风光与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巨大的旅游特色。

湿地中含有大量的水,在水的生态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湿地参与地下水的交流,可以涵养地下水、调节地表径流,对防止干旱和洪涝有重要影响。

湿地能防止海水入侵,减轻沿海土地的盐碱化和枯水期海水向内河的倒灌。

湿地可以保护海岸,防止侵蚀。热带和亚热带的红树林防止海岸侵蚀的作用最为明显同时还有防风作用。

湿地的水分小气候有影响。干旱地区中,周边地区比其他地方的气候湿润,有利于生态环境。

湿地的丰富物产资源具有很高价值:

湿地富产鱼、虾、藻类、莲藕、芦苇、药材等,是相当重要的农业、渔业、牧业和副业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湿地中的泥炭是很好的燃料;湿地是重要的油田分布区域;碱水湖和盐湖湿地中有各种矿砂和盐类资源。

(来源:北方网)

愿地球之肾永远生机勃勃 篇3

滨海湿地保护亟需系统管理

滨海湿地是指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按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滨海湿地的下限为海平面以下6米处(习惯上常把下限定在大型海藻的生长区外缘),上限为大潮线之上与内河流域相连的淡水或半咸水湖沼以及海水上溯未能抵达的入海河的河段。与此相当的用语有海滨湿地、海岸带湿地或沿海湿地等。地形上包括河口、浅海、海滩、盐滩、潮滩、潮沟、泥炭沼泽、沙坝、沙洲、泻湖、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海湾、海堤、海岛等。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严承高在研讨会上表示,近海与海岸湿地生态状况没有“好”等级,并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多方力量能更多关注黄渤海滨海湿地的保护与管理。他详细透露全国滨海湿地状况:“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为579.59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10.85%,纳入保护体系的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为139.04万公顷,近海与海岸湿地保护率为23.99%。”

据悉,第二次湿地调查对168处重要滨海湿地详细调查了该区域内水质、受威胁状况和生态状况。“水质以三类水质为主,滨海湿地还受到围垦与基建占用、污染、过度捕捞和采集、外来物种入侵等四类因子威胁,”严承高说,调查结果显示滨海湿地生态状况处于中和差两个等级,没有“好”等级。在对湿地生态的威胁上,基建占用和围垦无论在影响频次还是在受影响面积上看,都是最为严重的。

据了解,我国目前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小区并存,其他保护形式互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滨海湿地保护逐渐受到重视。2012年10月,国家海洋局出台《关于建立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若干意见》,为渤海设定生态保护红线。虽然《意见》的出台被解读为目前为止最严格的湿地保护政策,但不少专家学者表示,湿地保护亟需法律层面的建构。

“湿地管理及其法律体系与生态系统背道而驰”,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雷光春他介绍,湿地管理涉及林业、农业、水利、航道等部门,各个部门都有其利益和相关目标,正是因为涉及部门较多,导致《湿地法》迟迟无法出台。“生态系统管理强调整体性和完整性,但现在的法律体系按照行业制定,而不是按照国家政策层面考虑”,雷光春称,湿地保护亟需法律和管理的双重努力。

WWF领导下的世界合作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科学与政策创研中心高级总监范志勇表示,来自各国在黄渤海滨海湿地所做的调查表明,滨海湿地已经被大范围破坏,一些候鸟物种的数量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降,中国黄渤海滨海湿地的保护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阶段。

黄海生态区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全球200佳”生态区域之一,覆盖了包括渤海、黄海和长江河口在内的4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沿海地区大片滩涂是数百万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水鸟的经停补给地,其滨海及河口湿地孕育着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渔业资源,具有全球保护价值。

然而,在过去的50年中,在经济增长需求的刺激下,一半以上的黄海生态区湿地消失,其中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工业园建设以及围塘养殖等围填海行为是最主要的威胁。最近十年是中国围填海最严重的阶段,如果不加以保护,黄渤海地区的滨海湿地濒临消失。

“黄渤海地区滨海湿地的丧失不仅危及中国的滨海生态系统健康,影响渔民生计,也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水鸟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世界自然基金会日本分会黄海生态区支援项目负责人安村茂树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东南亚特别是黄海(含渤海)的状况分析》报告,在利用该路线的155种水鸟中,有24种属于全球受威胁物种。

为了保护黄海生态区仅剩的具有高生态价值的滨海湿地,2002年开始,中国与合作伙伴积极开展滨海湿地保护项目。2002年至2006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区同日本分会、韩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院(KIOST,原KORDI)及韩国环境研究所(KEI)开展了黄海生态区规划项目,通过科学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需的关键栖息地,分析了黄海生态区优先保护区域,并发布了黄海生态区潜在保护区域图,该图已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采纳。

2007年,在松下公司的支持下,为期七年的黄海生态区保护支援项目启动。项目的前两年,WWF中国开展了小额基金项目,在优先保护区域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旨在宣传滨海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2014年,该项目已结束并发布项目报告。

2010年始,WWF中国同辽宁省海洋渔业厅、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UNDP/GEF大黄海生态系项目开展了的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鸭绿江口滨海栖息地示范项目,基于科学研究,项目探索了人类活动,滨海迁徙鸟类和底栖生态系统的关系,提出了滨海湿地的有效管理模式,希望可以对同类型滨海湿地进行更好的保护和管理。项目报告已经完成。

“世界自然基金会希望通过此次国际研讨会协助管理部门更好的保护和管理滨海湿地,也为各方分享和讨论滨海湿地保护和管理搭建平台,让更多人们关注滨海湿地和候鸟保护工作以及沿海渔民的生计问题。”WWF中国市场转型项目总监金钟浩说。

滨海湿地成为生态新焦点

中国有长达18000公里的大陆岸线,分布着河口、三角洲、潟湖、滩涂、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等类型多样的滨海湿地。这些湿地位于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这里的湿地是3亿多人口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众多其他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中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3年8月17日,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旅游文化央企华侨城等有关机构宣布启动“2013中国梦使者——寻找中国最美滨海湿地守护者”活动。全球候鸟迁徙主要路径之一的中国滨海湿地保护,正成为人们生态关注的新焦点。

据悉,这项活动路线从辽宁庄河河口直到闽江河口,包括了中国东海岸最重要几大滨海湿地。这是每年逾5000万只水鸟从俄罗斯远东、阿拉斯加地区到大洋洲漫长迁徙的必经之地。

据介绍,此次活动的志愿者与媒体、评委代表、记录小组共同组成“发现团队”,从8月下旬至10月下旬,以候鸟迁徙路线为指引,沿线奔赴辽宁省庄河黑脸琵鹭市级自然保护区、天津市滨海新区北大港湿地、山东省威海大天鹅保护区、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省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省深圳华侨城湿地等。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区物种项目主任范志勇说,世界自然基金会从1980年开始在中国从事野生生物及其栖息环境保护工作,见证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快速城市化进程,也见到了不凡增长业绩背后的环境问题,如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破坏、环境污染等,特别是滨海滩涂肆意侵占、填海工程等活动,严重影响到中国乃至东亚至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大量水鸟迁飞和生存。

研究显示,湿地通过养护经济鱼类资源,为人们提供海产品和工作机会;为沿海居民抵御和缓减来自极端天气事件和洪水的威胁,这些灾害的发生频率将随全球气候变化日渐上升。此外,湿地还维持着无可替代的生物多样性,其代表性物种就是位于食物链顶端的数以百万计的迁徙水鸟;湿地造就了中国沿海地区的碧海蓝天和宜人气候,使之成为中国最为宜居的区域和主要度假及旅游观光目的地之一。作为“地球之肾”,湿地以覆盖地球仅6%的面积为地球上20%的物种提供生存的家园。但是由于为经济增长而释放的短视利益驱动,湿地不断受到侵占和破坏。

范志勇说,2013年年初深圳市华会所生态环保基金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一起,开启了推动中国滨海湿地以及重要迁徙候鸟的保护项目,致力于滨海湿重要候鸟种群跟踪监测以及栖息地数量调查和质量评估。

首次启动的中国生态保护项目

保尔森基金会、中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2014年2月26日晚签署了三项中国湿地保护的合作项目,包括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战略研究项目、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网络暨培训项目、鄱阳湖湿地保护管理示范项目。保尔森基金的创始人、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表示,这是他在中国首次启动的生态保护项目。

保尔森称,除了我们熟知的湿地功能,湿地还能大量地吸收和存储二氧化碳。这些宝贵的生态服务的总经济价值高达每年几十亿美元。保尔森说,速度和规模空前的填海造地、对近海渔业资源掠夺式的捕捞、不负责任的水产养殖活动、大范围的外来物种入侵和其他人为造成的各种污染均对中国的滨海湿地构成严重威胁。

国家林业局今年1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近十年来,我国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相当于减少了两个北京市的国土面积。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和机构的监测显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已经损失了53%的温带滨海湿地、73%的红树林和80%的珊瑚礁。全国近岸海域赤潮频发,危害不断加剧。

对于三个湿地保护项目,保尔森说:“我们认为,这三个项目均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在设计上有很好的互补性和关联性。”他认为,这些项目既能在国家政策层面形成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力,也可以在实地为社区老百姓的可持续生计和保护数十万只鸟类,以及众多的其他野生动植物做出直接的贡献。

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战略研究项目将分析中国滨海湿地现状、变化趋势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中美湿地保护典型案例的经验与教训。保尔森称,这一项目另一个重要产出是中国滨海湿地保护地图集。图集将包括中国所有维系着关键生物多样性并向人们提供重要生态系统服务的滨海湿地。项目产出的政策建议和地图集将为“十三五”期间中国湿地保护规划提供政策建议和科学依据。

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网络暨培训项目将向湿地管理人员提供培训、考察和交流机会,以帮助他们掌握可用于滨海湿地保护和恢复的知识和工具。

【地球之肾湿地】推荐阅读:

湿地监测07-10

湿地调查07-25

湿地功能08-03

西溪湿地08-09

湿地退化08-11

湿地旅游08-20

湿地土壤09-02

湿地介绍05-09

湿地的繁荣07-17

湿地恢复利用05-16

上一篇:哲理故事:敬佩下一篇:如何提高药店运营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