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制度

2024-10-27

创新工作制度(共13篇)

创新工作制度 篇1

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能力本位”理念与制度创新

当今时代我们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才能巩固社会主义的地位?二是如何才能巩固中 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两大根本性问题。

用陈旧的理念、思维方式和体制是解决不了这两大问题的。要解决这两大问题,要求 我们的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因此,我们 必须在理念、思维方式和制度、体制上实现框架性转换。具体来说就是:

一是要确立能力本位的发展理念。我们正在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市场经济由市场配 置资源,具有自己的逻辑,必然注重平等的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实质上是能力竞争,这 意味着有为才有位,实力决定一切。这就应该进一步注重个人后天的努力奋斗和能力发 挥,注重人的个性、独立自主性以及人的素质和业绩。由此,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冲破“ 官本位”的价值观,确立“能力本位”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利于培养人的实力 、自立、民主、创造个性、主体性和业绩意识,这些现代意识和人格有利于促进我国现 代化建设和发展。据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要解决以上两大根本性问题,就必 须确立“能力本位”的新的发展理念,使社会的制度、体制、机制等围绕着充分发挥人 的.能力来设计、安排和评价。

二是要实行思维方式的转换。这是围绕能力本位的核心理念而进行的。传统社会的思 维方式主要是两极对立思维、给定论思维和客体性思维,它注重先天给定和等靠要,注 重出身、门第、血统和身份等先天背景;注重“两极对立”和“对着干”。这种思维方 式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我们应反映现代化建设的时 代精神,确立现代性思维方式,也就是要确立实力论、共生论、作为论和主体性的思维 方式。主张靠人的后天努力奋斗、能力发挥和有所作为成为自己、实现自己和确立自己 ;要追求互利共生双赢;要以反映时代先进性的要求来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这些思维 方式可以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及积极性创造性, 焕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潜能,从而为巩固中国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地位提供新 思路、增添新力量。

最后是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理念进行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这是最主要的。理念和 思维方式的转换最终要落实到制度创新上来。传统的社会运作机制主要是权力本位。这 种运作机制易挫伤人的积极性创造性,阻碍基本现代化的实现。由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和体制创新,主要是干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创新。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随着 我国市场经济广度和深度的推进,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明显,日趋需要大胆选用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且凭能力和业绩立足的人才。这样做,本质上即确立选贤任能 或“能力本位”的干部人事制度。这种制度创新必将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鼓励 大家一心一意谋求发展,有效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拓宽 新的发展空间。

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实质上是鞭打快牛。要鞭打慢牛,必须实行分配制度的创新,也 就是要解决人的创新劳动、创新能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在分配中的地位,既应把人 的创新能力及其贡献作为分配的根据和尺度,也应把进一步发挥人的创新能力作为分配 体制创新的目标,并放手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只有这样,才能极大焕 发人的创造潜能和发展潜力,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因为进行 制度创新的目的和目标,就是把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途径和 新的发展思路。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根本上就是人的素 质、人的创新能力和人才的竞争。反映这种发展趋势,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召开的 全球APEC会议上,明确提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思想,认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中 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这实际上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途径。 农业社会,土地和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工业社会,资本和劳动以及自然资源成 为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进入高科技的知识经济社会,人的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才真 正成为全社会运作的主体和核心,成为社会的第一资本、第一资源。历史发展表明,社 会历史越往后发展,人及其创新能力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就越增大。显然, 知识经济社会必须把充分正确发挥每个劳动者的创新能力作为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应 与时俱进地注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逐步实现由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发展 战略向以开发人力资源为核心的发展战略转变。

创新工作制度 篇2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银行机构发生了重大变革,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陆续建立, 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引入了外资银行;在业务交易方面, 除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外, 创办了个人消费信贷、中间业务、同业拆借、银行债券和外汇交易活动等等。通过这些创新, 我国银行业的金融资产品种逐步走向了多样化, 不断满足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追求利益和规避风险的需要。但这只是从纵向上比较的结果, 若同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横向比较, 就不难发现我国的金融创新水平还是十分低下的。

关于中国金融创新落后的原因, 如受到体制制约、环境制约、管理制约、技术制约和观念制约;由于市场机制问题、管理体制问题, 金融主体创新的意识不强等等, 这些方面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确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 从深的层次分析, 则是金融监管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滞后, 导致了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乏力, 制约了银行体系向更高级阶段发展。

其一, 现行的合规性监管压制了金融机构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所谓合规性监管, 就是把监管的重点放在金融机构的审批和业务经营的合规性上, 明确规定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范围, 要求金融机构只能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 违规则要受到严厉处罚, 处罚对象包括违规机构和相关责任人。这种合规性监管对于维护金融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这种安全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同时各金融机构在理解法规和执行时的差异, 导致这种监管方式极大地压制了金融机构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其二, 仍然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金融管制扼制了金融创新的有效空间。金融管制的放松是金融创新至少需要的两个金融环境之一。我国在诸多方面仍存在严格的金融管制, 这种管制压缩了金融创新的有效空间。首先, 在业务范围上, 实施严格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抑制性金融监管政策。其次, 利率水平还没有市场化, 银行存贷款利率基本上是由中央银行确定的。再次, 外汇管制十分明显。

其三, 金融监管对创新的保护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监管激励是金融监管当局通过保护产权和推动相关制度措施来推动创新。如制订金融创新专利保护法律, 维护金融创新成果的独立性;制订创新的相关条例, 明确金融创新的有关程序和有关优惠政策;制订金融安全条例, 引导金融机构正确处理好金融创新过程中安全与效率的关系。我国目前这些都是不完善的。

其四, 忽视效率的单一目标监管创造不出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是金融创新需要的第二个方面的金融环境, 但是在我国, 四家国有银行仍然处于垄断地位。而且前些年,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 我国更加突出了金融安全, 在防止金融机构之间恶性竞争的同时, 一些合理的、有助于增进金融体系效率的竞争也遭到人为的遏制。

二、适应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需要的监管制度创新构想

1. 加快监管理念创新步伐, 建立适合和支持金融创新的监管模式。

(1) 在监管目标模式上, 由合规性监管向目标导向型监管转变。金融监管应该是目标导向的, 即监管者规定明确的目标, 但不规定具体的做法, 目标导向型监管是实现由中央银行外部监管为主向商业银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为主转变的必然选择。

(2) 在监管内容上, 由全面监管向重点监管转变, 突出加强对资产风险和创新业务的监管。即由支付风险监管向资产风险监管转变, 由传统业务监管向中间业务等创新业务监管转变。

(3) 在监管方式上, 由直接的监管检查向间接的考评监督转变, 由普查重处向监测考评转变。变单纯的行政制裁为自发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 变一味的经济和行政处罚为将机构升降格、业务种类增减、高管人员准入退出等方面结合起来实施综合治理。通过这种诱导式、监测式监管, 变较为直接和严厉的金融管制为间接和相对宽松的市场化监管, 给商业银行一定的自主创新空间。

(4) 在监管程序上, 由风险事后控制监管向风险过程控制监管转变, 建立实时监管制度。实实时监管是对金融业务处理全过程的监管, 更重视过程, 有利于对各商业银行的金融活动及时进行规范和引导, 支持和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

(5) 在监管组织架构上, 由单向被动式监管向双向互动式和联动式监管转变。加强监管者和被监管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促使监管人员对商业银行做出更切合实际的评价, 有利于被监管者充分了解相关的监管政策和标准, 从而抵消和抑制金融创新的负面效应。

2. 逐步改革现有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框架, 为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务创新创造空间, 实施统一的监管, 建立统一的监管框架。

这不仅符合未来混业体制改革的需要, 而且即使是在分业经营的情况下, 实施统一监管也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和加强对各种类型金融创新活动的监管。

3. 建立并启动金融创新支持体系, 逐步构造银行业良性有效发展的生长机制。

一是规范金融创新业务市场准入制度。二是加强引导, 建立金融创新目标导向制度。三是建立创新业务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分析各类创新业务的成本利润率、相关业务支持率、资产风险度、内控管理等指标, 形成考评机制, 真正扶持那些有效益或有潜力的创新业务。

4. 渐次放松并逐步取消各类金融管制活动。

一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尽快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 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 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二是逐步放松汇率管制。国际贸易的大幅增长、资本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增强, 以及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都要求我们尽快放松汇率管制。

5. 尽快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为金融创新风险的有效处置建立公共安全设施。

金融创新对经济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决不容忽视, 因此必须预先建立相应的公共安全设施, 一是尽快建立完善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二是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三、开辟金融服务创新

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当今时代, 经济大发展, 金融竞争日趋激烈, 国内外竞争对手虎视眈眈, 商业银行面临发展机遇更面临挑战, 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增强竞争力, 增强实力, 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生命线。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有效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金融服务创新的突破点。

商业银行有中间业务、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三大支柱业务。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高, 风险小的特点, 为外资银行带来的利润占其年利润的80%以上, 而我们只有10%左右, 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是商业银行改革的突破点。金融全球化环境下, 中间业务的冲击是外资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首当其冲的冲击, 因此中间业务的竞争是商业银行更高层次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应继续推广和创新中间业务新项目, 逐步开放担保类业务和不断扩大租赁、委托、代理、理财、信息咨询等低风险或零风险中介业务的市场份额。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混业经营趋势的逐步形成, 中远期逐步转向风险略大、技术要求高的投资银行、期权、金融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 积极探索高科技风险投资中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参与方式, 并逐渐向全球清算系统及其他知识密集型和高增长、高收益型、适应国际化要求的中间业务方向发展。

2. 积极开发新的电子技术是金融服务创新的有效手段。

随着电子和网络技术不断应用于银行业务领域, 商业银行的发展更加依赖于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首先, 要加快金融电子化的步伐, 大力提高支付结算系统的现代化程度, 其次, 是逐步建成全国性的主干网和分区网相互配套、应用软件系统和卫星通讯系统有机结合的自动网络系统, 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准确、快速、便利、周到的金融服务。

3. 加快新产品开发是金融金融服务创新的载体。

商业银行要想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打好金融产品品牌。在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时一定要适应客户需求, 贴近百姓生活, 方便客户使用, 这样新产品进入市场后才容易被客户接受, 才具有竞争力。产品的创新要结合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使产品便于为客户区别和识别。新产品的问世后, 随着被客户大量使用, 将进一步增加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 增加银行的经济效益和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程婕:改进网点是中国银行业当务之急.北京青年报, 2007.06.14

[2]王川:新世纪的金融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3]李扬黄金老:金融全球化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9

创新工作制度 篇3

工作室前期论证

电网建设技术的发展革新,“五大体系”建设与主多分开带来的管理体系深度变革,对企业素质和员工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驾驭好复杂的电网,必须全面提高企业和员工综合素质。

(1)科技技术更新快、专业性强。大型课件开发有较大难度,且投入大、回报小,通用性差。而“小发明、小创造”更能为生产现场契合实用,为一线员工快速掌握。

(2)企业技术人员本身工作任务重、时间紧,继续教育目前大多数为培训式教育。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互动交流不足,限制了员工的创新和改造思维。传统教育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越来越快的企业发展。

(3)公司经过近十年的培养、积累,已产生了一批相对年轻有为的人才力量,拥有58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或成果,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9篇,在技术发明、科学研究等方面展现出一定的能力。在电力系统开展的“五小”活动中,出了一批技术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线班组的技能技术水平整体得到提高,解决现场设备故障能力明显增强。

在这种背景下,创新工作室的建立不仅能解决生产工作中的技术难题,还能带动广大员工共同创新,让更多的员工参与进来。其建立和运行,将更加有效地推进公司管理和技术创新,促进后续人才的持续培养。

工作室成员管理

公司工会牵头召开筹建工作会议,会同检修、人力资源、科技信息等部门详细了解公司人才结构情况,筛选出有优秀人才称号、发明创造获奖的人员。确定出有创造意识、能力的首批工作室成员。

招募成员

工作室严格按照条件吸纳符合条件的成员,经过严格审查筛选,共有19名获得省公司“优秀管理、技能人才”称号、拥有省公司以上科技成果或创新成果以及具有相当技术职称的技术业务骨干加入了工作室,成为首批技术创新核心团队成员。并制定人员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日常管理和考核奖励办法等具体内容,对加入和退出工作室的条件进行了限定。

确定定位

工作室旨在为公司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和职工群众搭建一个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阵地,成为技术创新、示范引领的标杆;依托创新工作室的平台,不断提高公司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和职工群众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广大职工的技能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推动应用技术的发展;造就一支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职工队伍。

成员动态管理机制

工作室把培养公司员工骨干和技术能手作为目标。制定、实施年度青工技术技能培训计划,通过多种形式掌握了解员工对各专业技能的需求,每年组织开展2-3个专业的青工技能培训;发掘各生产班组中不同专业的“小诸葛”,并将其中优秀人员发展为工作室的新进成员,形成工作室成员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

员工培养方式多样化

班组员工培训功能

工作室定期开展2-3个技术交流和业务培训活动。从各生产班组抽出优秀员工组成学习小组,由工作室成员对各生产班组开展技术培训,做好传、帮、带工作,提高班组员工解决现场设备故障能力。引领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岗位,不断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培养更多职工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形成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形成员工培养、选拔、提高的长效机制,并将职工创新与班组建设相结合,将班组创新工作纳入星级班组的申报、推荐、评定体系,对于在创新方面有突出成效的,公司优先向省公司推荐五星级班组、十佳班组,有力促进班组员工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创新创效工作。

工作室新进人才培养功能

以工作室为平台,培养公司青年骨干和技术能手为目标,制定、实施年度青工技术技能培训计划,并作为工作室新进人才进行培养。针对每年不同的创新课题,在各专业人员中发掘各生产班组中的“小诸葛”,共同参与工作室的课题开发、研究;并将其中优秀人员发展为工作室的新进成员,形成人才培养、选拔、提高的长效机制。

对外业务培训功能

工作室不仅落脚于自身员工的培养,开展技术交流和业务培训活动,还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指定专人与客户进行对接,按照“了解需求、提供服务、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创新工作为更多的涉电企业提供新技术、新工艺讲解,开展人员培训服务,为涉电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涉电企业人员解决现场设备故障能力,帮助用电客户安全、有序、可靠用电。

建立青年工作站

工作室管理办公室下设青年工作站,年度组织青工开展信息安全等3个专业的技术培训。培养公司青年骨干和技术能手,实施青工技术技能培训,发现推荐青工技能人才。并与省公司电科院青年博士团就创新创效工作建立了长期交流机制,就部分项目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并签订了合作备忘录。

员工成果丰硕

课题研究项目获好评

省公司下达的十大课题之一《供电企业对标指标提升闭环管控研究》项目,在工作室课题组长的精心策划和详细指导下,课题组成员从指标取数、审查、评价、提升四个环节,识别了对标指标数据质量管控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标闭环管控措施建议,并以具体指标为例进行了对标闭环管控措施仿真,得到了专家验收组的好评。专家组认为该课题研究思路清晰,方法科学,工作扎实,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能够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提升对标数据管控质量提供支持和参考。该成果也获得了四川省电力公司课题研究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参加国网公司“安全生产月”征文活动获奖励

2013年6月是第十二个全国“安全生产月”,国家电网公司按照全国安组委活动要求,组织全国各网省公司开展了“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征文评选工作。工作室成员撰写的《县级控股公司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代表四川省电力公司唯一一篇征文获国网公司安全征文优秀作品奖。

同业对标典型经验取得好成绩

工作室成员撰写的《深化改革,创建地县一体化调控操作科学管理模式》《探索软交换,开启通信专业管理新时代》及《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持续型依法治企综合审计检查》3篇同业对标典型经验入围省公司典型经验库,取得了公司2012年“零”的突破和历史最好成绩。

创新指标成果多

2013年,工作室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证书共64个,其中授权发明专利证书5个,授权实用新型专利证书59个,授权软件著作权证书2个;发表科技管理论文10余篇。获得四川省电力公司奖励的专利3项,著作1部,论文3篇;获得四川省电力公司地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成都市人民政府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四川省电力公司企业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四等奖2项,课题研究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

成果落实有效益

劳模创新工作室如何创新 篇4

对于没有方向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2008年,南京供电公司的“陈德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通过对技术成果和学习成果的共享,我们依托工作室这个平台团队学习攻关,使团队智慧超过个人智慧的总和。怎么让这个团队形成“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局面?我们确立了“学习求创新”的理念,树立了更高质量、更高追求、更高境界的标准,实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目标,来塑造学习型团队。

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是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我们将多年来在实践中形成的各类电缆施工的先进工艺和方法,以电子文档和资料文稿的形式记载在案,供每一名成员参考学习。我们应用“首席技师讲授法”“核心技术讨论法”“典型案例示范法”“模拟仿真训练法”“岗位实地培训法”,使团队迅速得到成长。通过日积月累,我们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这是我们始终在同行业中保持技术工艺先进的重要原因。

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是专业技术的创新。在工作室,每个人都以劳模的标准要求自己,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工作。近年来,220千伏大截面电缆得到广泛运用,对电缆敷设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工作室成员解决了多项电缆技术、施工难题,其中电缆弯道敷设滑轮组、电缆蛇形敷设打弯器、电缆专用固定夹具等三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通过对这些工器具的合理使用,保证了电缆敷设的质量,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施工成本。以大截面电缆打弯机为例,2009年推广运用至今,累计创造经济效益400余万元。

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是企业管理的创新。一流的企业,在于管理。劳模创新工作室也是管理上台阶的平台。面对繁杂的工程施工任务和日益严格的施工要求,我们汇集集体的力量,创造性地形成了一整套工程施工管理的办法,同时结合贯标体系,真正做到了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我们通过对施工各环节的经验性总结,在工作室这个平台上,创造性地归纳出一套施工管理、电缆敷设和电缆接头制作的考核评估办法,严把质量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广大员工产生了四个飞跃。一是争当勤奋学习的知识型员工,当好企业的领跑者;二是争当艰苦创业的奋斗型员工,成为企业的排头兵;三是争当勇于创新的智能型员工,成为企业的时尚者;四是争当敬业奉献的事业型员工,成为企业的顶梁柱。

创新工作室学习制度 篇5

为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的作用,确保各项计划目标的顺利实现,保证广大职工的知识水平和创造活力,特制订创新工作室学习制度。

1、学习理念

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

2、学习目的以学习研讨为途径,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建立一支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职工队伍。

3、学习组织

3.1、每月由各组负责人定期组织一次集中学习,学时不低于2小时,学习内容以岗位专业知识、创新项目相关知识、经验总结、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等为主,能有效提高小组成员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

3.2、各组负责人为主要授课人,负责编制学习计划和学习教案,小组成员要做好学习笔记。

3.3、可采用讲授、演示、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小组成员学习兴趣,保证学习效果。

总工会改革创新工作制度 篇6

一、认真贯彻执行《工会法》、《劳动法》、《女职工权益保障法》及上级工会组织的工作部署。

二、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对职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和社会公道、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三、依法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加强职工参政议政的民主管理工作。

四、组织职工开展争先创优劳动竞赛,以公路建设为中心,开创两个文明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五、抓好工会委员的管理工作,做到组织健全,任务明确,办好“职工之家”。

六、协助行政办好职工集体福利,做好困难职工生活补助工作,参与调解劳动争议。

七、关心职工劳动条件的改善,维护职工在劳动中的合法权益,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参与安全检查和伤亡事故的处理。

八、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歧视、虐待、摧残、迫害妇女的现象做斗争。

针对女职工的特殊问题,女职工的保护工作。

九、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管好工会财产。

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演讲、参观、竞赛等文体活动,活跃职工生活

十一、在职工出现婚、育、病、丧等特殊情况时派人走访、慰问,力所能及地帮助职工解决各种困难,对于生活特别困难的职工,可根据实际情况研究解决救济、捐助等问题,使职工顺利渡过难关。

十二、定期组织人员对一线职工及其家庭进行走访慰问,帮助一线职工解除后顾之忧。

十三、在春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对职工进行走访慰问,及时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

十四、节假日期间定期派人对退居二线的老干部和退休职工进行慰问。

试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篇7

实践表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结合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保证。经济学家熊彼特是创新理论的奠基人。他认为创新既给创新者带来了盈利机会, 同时也为其他企业开辟了发展的道路, 一旦创新出现, 必然会有其他企业进行模仿, 使整个行业形成一个“创新”的浪潮, 从而使这个行业获得普遍发展。一个行业的发展又会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以致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熊彼特认为只有实现创新, 才能打破经济低层次均衡状态, 跃进到高层次的均衡水平, 使经济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后来的创新理论就分成了两个分支学科: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条件可归纳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二、建立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1. 建立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地位的体制。

从传统科研体制向产业化科研体制转化是构建创新体系的前提。传统科研体制的路径是:科研人员申报课题→国家投入资金→科研人员研究→出成果→评职称、评奖。传统科研体制的弊端是研究与生产脱节, 研究主体各自为政, 政府对共性技术的研究资金供给不足, 不重视成本管理。这种科研体制导致科研投入很大, 产出虚高, 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 强烈呼唤科研体制创新, 从传统的科研体制转向产业化的科研体制。产业化科研体制要求:第一、产学研结合, 以企业为主体;第二, 重视科研成本管理, 加强对每个项目、每个环节都进行成本核算, 从而为科研结果被市场接受奠定基础;第三、政府加强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资金供给, 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真正体现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职责。技术创新的需求者和使用者都是企业, 研发要始终体现企业的核心地位。企业的核心地位体现在它应是研发课题的提出主体、课题决策主体、研发主体、投资主体、鉴定主体。企业核心创新体系的设定就是要体现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发挥这些主体作用。

2. 建立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机制。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无论是技术创新者还是制度创新者都是人才, 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都需要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如何产生的?研究型大学和独立研究机构的培养是最有效的途径, 每个地区都有大学, 大学生就业难对我国大学教育提出了挑战, 大学立足于本国、本地区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因此, 政府与高校在构建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机制的构建非常重要。

再一条是“干中学, 学中干”, 边工作, 边学习也是成才的重要机制。实践出真知, 实践增才干, 中国十大元帅都是在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成才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建立起有利人才成长的机制, 包括教育培训、考核晋升、提拔使用机制。

3. 资金筹集机制。

技术创新不仅需要大量资金, 而且风险很大, 完全由政府和企业提供是不现实的。有资料表明:美国的风险投资已经开始取代政府投资成为研发资金的主要来源。技术创新, 特别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适合采取风险投资机制。因为高新技术特征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高风险, 是因为科技研发失败率高达70%, 不适合企业投资。国际上通常是由风险投资公司投资, 如风险投资公司投资10个项目, 即便7个项目失败, 3个项目成功;因为是高回报, 3个成功项目的收益与7个项目的失败造成的亏损相抵, 还有盈利。科技研发风险投资收益高于美国同期投资股票的平均盈利率。

4. 建立科技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

为有效解决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弊端, 有的企业规定对科技人员在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只发基本工资, 奖励和奖金要待产品上市后根据产品产生的效益再来决定。项目投资资本和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可以按事先议定的股份实行利润分配, 科技人员股份的比例要根据科技难度的大小和科技成果在市场产生的价值大小来决定。实践表明, 这种机制能有效提高科技人员对科技成果在实际生产和现实市场上应用价值的关切度。

5. 建立创新成果的奖励分配机制。

为长期有效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许多企业对科技人员采取股权、期权分配办法。采取股权分配的, 是科技人员从企业创业开始到企业发展一直同企业共呼吸、同命运;企业中途参加项目研发的, 大多采用项目期权制。股权、期权制能稳住科技人员的心, 是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好机制。

三、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

技术和制度都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变量, 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成为决定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 技术是生产力最集中的体现, 制度是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关系, 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 两者相互影响和互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互动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保证。从相对较长的时间来看, 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并不是连续的, 制度创新也不是连续的。正是由于技术和制度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作用, 才保证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经济的持续增长。当然二者的互动关系并不是说在某一阶段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平等的, 任何时期总有一方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 另一方处于次要方面, 但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地位与二者的协调互动并不矛盾。“协调互动”从总体上概括了技术和制度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但具体到某一特定国家和特定的历史时期, 技术和制度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上却存在着某些差异, 有时表现为技术因素更重要, 有时表现为制度因素更为重要。

刘勘:金融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篇8

事实上,温家宝总理在今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即已从八个方面对金融改革及创新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包括金融市场协调发展、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等。此次温州、深圳等地率先试行金融改革,正是对温总理年初讲话的具体回应。

不过,包括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谢丹阳及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内的诸多业内人士认为,金融改革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流于形式,应适度借鉴美国经验,制定具体的细节。日前,国元证券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刘勘亦对本刊表述了类似观点,刘勘表示,由于各地经济结构及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因此金融改革的重点应有所区别,但金融创新势在必行,并且应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推广。刘勘同时指出,到目前为止,针对温州民间资本等问题,除了践行金融创新之外,尚无更好的应对和解决办法,而金融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金融创新势在必行

刘勘对记者表示,近两年来,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屡屡加码,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而民间资本亦无其他投资渠道,因此,大量民间资本涌入实体经济,地下金融现象不绝如缕。尤其是民间资本相对活跃的温州及周边的长三角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尽管管理层深知地下金融对实体经济破坏较大,但由于短期内难以出台可及时应对的法律法规,致使民间金融愈演愈烈。在这种背景之下,将温州作为金融改革的试验田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深圳,刘勘表示,经过30余年的发展,深圳的特区地位实际上有所削弱,历年的积弊也不容小觑,深圳一季度普遍下滑的经济数据就足以说明该问题。如何在现有基础之上让深圳再度提速,特别是尽快创造深港一体化的双赢格局则是深圳当前的任务。而深圳作为南中国金融中心,并不缺乏资金,也不缺乏制度,更不缺乏改革的勇气,因此借温州金融改革之机进行金融创新在深圳是理所当然的事。

刘勘指出,所谓金融创新,是以金融手段对当前的虚拟经济领域予以改革,并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之所以要创新,是因为目前的金融环境已经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改革,经济将停滞不前。基于此,金融创新势在必行,并且应在条件成熟的地区适时推广。

刘勘同时提醒,金融创新应忌盲目无序,在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实施金融创新会适得其反。部分地区资金匮乏,制度欠缺,金融环境不佳,根本就没有创新的土壤,只有当前述条件具备时,金融创新才有成功的可能性。武汉和天津据称也将进行金融创新,前者是中部最大城市,而后者是环渤海地区的主要经济体,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区域影响力,均具备改革的条件。事实上,长三角及珠三角的很多城市也有参与金融创新的软实力。

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目前温州及深圳的金融创新如火如荼,刘勘表示,金融创新的重中之重是制度的创新,若无配套制度,则金融创新最终将停留在纸面上。

所谓制度,刘勘表示,中央及实施金融改革的地方政府除了要制定金融创新的框架之外,更应详细的制定出金融创新的细则。当前国内缺乏的其实是细节、技术和落实,由于没有制度的监管,因此很多创新大多流于形式,有些甚至还最终流产。

刘勘表示,从中央此次在温州及深圳试行改革来看,中央对金融创新的决心还是比较大的。不过除了订立金融改革的细则之外,还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金融创新保驾护航,若无法律的保护,金融创新将名不正言不顺,会遭受诸多利益集团的阻挠。在金融改革之初,是自上而下的,金融改革深入推进之后,地方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而在分工方面,中央主要是立法,而地方政府是订立细则。

刘勘最后指出,温州的问题已经到了不能不解决的程度,而深圳历来敢于创新,因此这两个地区金融创新成功的概率极高。一旦成功,则中国的金融创新将进入暂新的阶段。

工作室创新工作总结 篇9

“石嘴山市何春保数控技能大师工作室”于2014年12月27号经石嘴山市人才办、石嘴山市总工会、石嘴山市人社局批准成立,2015年7月25日在“宁夏高级技能人才论坛”闭幕式上正式挂牌开展工作。工作室本着“立足学校,面向企业”的工作方针,先后与多家企业的建立合作工作室,如“宁夏工业学校与宁夏维尔有限公司现代学徒制试点合作工作室”、“西北奔牛集团职工技能大赛训练合作室”、“石嘴山神工科技有限公司工艺开发合作工作室”及“宁夏明力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新产品开发合作工作室”等。在于上述几家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针对新产品开发、工艺创新、及培养(教学)模式等方面做了如下的创新工作:

1.协助“宁夏明力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向石嘴山市科技局申报“太阳能光伏加热启动大气源滢射供暖机组”科研项目并开展相关研发工作。

2.为“宁夏明力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开发设计“生物质能螺旋下饲式自动控制暖风炉”。

3.为“石嘴山神工科技有限公司 ”开发风电设备“偏航制动钳”工艺方案和工装设备。

4.5.利用“等参数切削概念”创新数控机床操作方法。创新完善“融入项目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何春保

创新工作制度 篇10

第九期

龙昌镇签发人:韦冲2012年1月16日

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整体推进工作

——龙昌镇全面开展绩效量化管理工作

为打造一支工作作风硬、办事效率高、服务基层好、实绩效果佳的干部队伍,促进干部职工在“争比进位”、“创先争优加速年”、“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再创佳绩,确保全面完成好2012年整体工作,实现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目标。龙昌镇把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干部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果作为完成全年工作的主要推动力,出台并印发了《关于组建“两办六中心”开展2012年全年工作的通知》和《龙昌镇干部职工绩效量化考核办法》,根据机构改革设定的编制情况和站所职能情况,打破行业和机构编制的限制,“动岗不动编”,充分整合人力资源,将全镇干部职工按“两办六中心”进行安排分组,“两办”即党政综合办、督查考核办,“六中心”即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人口计生服务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政策法规综治协调服务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并明确了各中心的职能职责和全年工作任务。一是推行“3+2”工作法,-1-

实行业务工作常抓制,中心工作分组制,应急工作集中制,对干部职工实行“定员”、“定岗”、“定酬”。二是对全镇干部职工实行绩效量化考核,明确绩效考核结果和年终绩效工资、福利待遇、干部考核等紧密挂钩。明确了督查考核办直接对书记、镇长负责,对各工作组及干部职工工作作风、任务完成情况履行监督、检查、督办、考核等职责,对工作组及干部职工工作完成情况、考勤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记录,为严格执行奖惩制度提供依据。三是增强服务职能,对党员开展党性教育,对干部开展爱民教育,对群众结合“乡风文明,十进农家”开展十好教育,要求干部分组下村寻问题和解决问题。四是建立保障机制,对每个中心明确专用车辆,安排工作经费,充分发挥副职的领导作用,带领本中心干部完成职能范围内的工作。

在执行《龙昌镇干部职工绩效量化考核办法》过程中,镇党委针对每位干部职工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组的职能职责设定了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并采取每月公示绩效量化结果的方式促进“创先争优”“争比进位”。目前,人员调配、岗位调整等各项工作已全面落实,全镇干部职工积极奋发,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为全面完成2012年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论人才市场的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 篇11

下面是我对人才市场的制度创新与管理制度创新观念新理念上的几点认识:

一、制度创新应在政府的指导下,依靠市场驱动去完成。

1、树立科学发展观。人才战略与目标的依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发展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有些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人才战略,目标不是依据国家社会发展战略或企业发展战略的需求,而是依据政绩需求,搞人才政绩工程,正因如此,就导致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时候追求所谓的知识高地,学历高地,职称高地,即不是根据实际发展的需求,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的产业特点,确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是单一在追求引进多少博士生,硕士生,引进多少教授或院士。

2、人才管理制度的创新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由行政驱动转向真正的市场驱动,只有市场导向的人才资源变革与创新才能真正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才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才能真正将区域人才市场融入国际人才市场。

人才的市场驱动要以市场价值为导向,要将人才进行分层分类,要根据人才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依据人才的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并建立多样化的人力资源雇佣模式。

3、人才概念与范围的市场化与社会化。

目前我国人才的概念单一模糊,主要是一个以学历、职称为核心的统计概念,即中专以上算人才。这种人才概念显然难以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应树立科学人才观。要创新人才概念,建立以能力、价值创新和社会贡献为基准的人才概念,一个人只要付出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创造价值就是人才,而不能简单地以学历、职称、资历、身份等作为标准,要把能力业绩作为人才的核心标准,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大人才观。

二、实现以人才价值创造、评价、分配的变革和创新为核心的人才管理制度。

1、以人才价值本位机制替代旧本位机制,建立凭能力、凭业绩吃饭而非其他因素吃饭的机制。由经营职务(权力)转向经营能力(责任)。

2、人才评价机制的创新。建立以职务和能力为基础,以职责为中心,以素质模型为标准,以人员测评为手段的人才评价任用机制。

3、承认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的价值,通过分配制度创新推陈出新智力资源的资本化(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这就使得这种特殊的人力资源作为人力具有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人力资源作为资本就有了资本的属性。资本的特性在于每要增值,要分享剩余价值。第二要流动,这就使得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拥有同等的权益。两者之间是下一个相互雇佣的关系。过去是货币资本雇用人力资本,现在是人力资本同样可以雇用货币资本。

4、多种价值分配形式,要满足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就要采取多元的价值分配体系。

5、人才价值创造保护制度的完善与创新。知识产权是人才价值实现和人才市场秩序的基础。知识产权比知识更重要,知识产权是人才价值实现和人才市场秩序的基础。没有一个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人才价值得不到真正的体现,也不可能促使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

6、人才信用与道德体系的创新。

现在的人才缺失现象很严重,重建整个社会的人才信用和道德体系,这是整个人才价值能不能够使人才真正创造科学价值、合理的评价价值,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人才的市场管理创新是从人口大国到经济强国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器。

世界发展的历史表明,走人才强国,要经历从人才强国到科技强国再到经济强国的战略阶段。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经过从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到人才大国的转变;从人才大国到人才强国、再到经济强国的转变,可以说人才管理创新是从人口大国到经济强国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器。

(一)、创新人才培养与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加快从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大国的转变。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国,人口占世界的21%,劳动力占世界的26%,熟练劳动力占世界的17.5%,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优势。但是,中国并非人才大国,人才的总量和质量,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必须全面实施“能力发展”战略,全国推进素质培养与能力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发展和人才资源开发必须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变。在教育观念和人才培训过程中,必须注重提高深层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创新人才使用与管理的理念和模式,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和效益,促使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

创新人才使用与管理的理念和模式,用机制激励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提升人才的使用效益,是人力人才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要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必须改革和创新人才的使用和管理机制,必须形成社会化的有序流动与合理配置的政策体系,形成竞争淘汰机制、激励机制、评价与约束机制这三大机制的配套动作,同时在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创新。通过一流的人才管理改革与创新,达到才尽其能、才尽其用、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推动人力大国向人才大国发展。

(三)、人才管理创新。加强创造型人才和技能型的队伍建设,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努力实现人才资源大国向

人才强国和经济强国的转变。

创新工作制度 篇12

Etzkowitz ( 2003) 提出大学要跳出传统上认为大学要集中于教学和研究的“内在逻辑”, 鉴于研究型大学内部的一些组织具有类似企业运营的特征, 可将这些研究大学视为“准企业”, 推动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变。这即是所谓的“第二次学术革命”: 大学需要将经济与社会发展整合为其使命, 实现从传统教学、研究大学向创业家大学 ( entrepre- neurial university) 转变。Etzkowitz ( 2004) 提出的三螺旋科研结构, 强调大学与产业界以及政府间的合作是知识经济社会下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不仅仅是开发新产品, 更是在制度框架内通过新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促进创新的条件。组织创新、新的制度安排以及开辟新的互动渠道对于加速创新的步伐都是尤为重要的。

实际上, 创业型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的斯坦福大学。基于研究小组的组织形式、创立具有潜在商业化价值的研究基地、进行组织机制的变革以推动可商业化的研究能够跨越制度边界, 并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整合学术和非学术组织要素, 这些都是斯坦福大学实现从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学术模式转变的成功实践。通过这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使斯坦福大学从基于对个体学生的学术指导向小组研究的模式转变。教授们更像企业界的研究经理, 组织下属研究小组实现目标。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是关键。

近来, 不少发达国家的大学已经兴起向创业型大学转变的热潮, 鼓励学生、老师创业, 加速知识转化和知识创造。如英、美等国大力推进创业型大学的发展, 每年还有专门的协会对创业型大学的表现加以评选。Etzkowitz ( 2002) 对大学创新活动的研究指出, 未来的大学应该将孵化器作为一项常规配置, 就像教室、员工办公室、实验室等一样。借助孵化器的功能, 使技术转移和企业孵化成为大学科研创新活动中的常规活动。这就意味着未来大学在社会上需要承担更加积极的角色, 更好地以创新的姿态将教学、研究与创业融合在一起。例如, 英国著名的研究型大学爱丁堡大学自2004年起就开始设立专门的企业孵化机构 ( 爱丁堡大学前期孵化计划, Edin- burgh Pre - Incubator Scheme ( EPIS) ) , 为来自全世界的已经毕业的学生提供企业孵化服务, 支持他们开开展展自自己己的的事事业业。。55年年来来已已经经资资助助了了5500名名成成功功的的创业家。

另外, 为尽早地将好的研究设想成功地进行知识转化, 爱丁堡大学还在2007年引入知识转移启动资金 ( Initiating Knowledge Transfer Fund, IKTF) , 其目标是激励研究人员尽早借助商业化支持措施提高大学研究成果的知识转化效率。新加坡国立大学将学校的愿景定位为成为“向全球知识企业迈进” ( Global Knowledge Enterprise) , 并确立了在两方面保持竞争优势: 通过不懈追求在教学、研究和服务上的卓越表现, 瞄准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教育中心; 采取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治理模式和最佳实践, 在全球教职、学生和相关资源的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

为实现向创业家大学的转变, NUS成立了专门的“自由企业区” ( Free Enterprise Zone) , 在其中, 创新和创业活动不再受传统的条条框框的约束。此外, 为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 从2001年起NUS还特别成立了NUS海外学院 ( NUS Overseas College, NOC ) , ( 硅谷, 2001; 费城, 2002; 上海, 2004; 斯德格尔摩, 2005; 班加罗尔, 2006) 每年派出250名本科生到全球五个高技术创业中心城市, 倡导“沉浸式学习” ( learning by immersion) , 在实习和实践中获得对全球企业家的认知并建立与海外创业者联系的社会网络。从NUS向创业型大学转变的成功实践来看, 需要几方面因素的支持: 高层领导的视野和支持; 组织创新及长期的资源投入; 引导变革的合适领导; 不断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从以上大学面临的“第二次学术革命”的挑战以及一些创新国家的大学向创业家大学转变的趋势来看, 大学科研创新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治理结构影响。基于此, 针对我国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创业活动的现状, 通过进一步对比创新型国家大学在大学治理方面的实践, 从治理角度探讨大学科研创新就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治理指的是针对自治而又相互依存的行动者的不同类型的制度协调。层级式组织、竞争 ( 市场) 、网络组织、专业协会以及社区等都是治理结构。

随着19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 “小政府”、“大市场”成为许多国家公共部门 ( 包括高校系统) 采用的基本治理模式。借用在社会一般部门中的治理维度, 大学的治理需要考虑以下五个方面: 国家规制、利益相关者的指导、学术自治、管理自治以及竞争。

总体来说, 大学治理的目的至少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确保学术正直、学术优异和学术特色; 通过教职自治提高学校在实现以上三方面目标的责任; 确保大学遵循学术自由以及保护促进学术自由的制度措施; 为教职提供话语表达渠道, 以便他们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和使命能够统一表达出来。由此可见, 大学治理必须关注两个方面的畅通: 一个是参与; 另外一个是沟通。参与指的是教职可以在影响大学教学、科研和创业活动的决策过程中发挥有意义的作用; 沟通指的是使大学各部门机构都能意识到彼此间的相互依赖, 治理委员会、管理层、教职、学生及其它辅助机构等都需要充分的沟通和集体行动。

根据Boer, Enders和Schimank ( 2007) 对有关国家大学治理的研究, 针对异质研究合作的情况提出治理结构立方体的概念框架, 从主题相互依赖度 ( 低vs. 高) 、组织维度 ( 限制vs. 鼓励) 、资源禀赋 ( 抑制vs. 能动) 等三个维度对影响大学科研创新活动的因素进行分析。主题相互依赖性指的是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的研究活动彼此相互依赖的程度。组织维度描述大学与大学之外其它机构间的治理体制。就某一研究单位来说 ( 如研究所、研究小组) , 组织维度包括诸如决策以及决策过程的集中化和正式化的程度; 组织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间的关系 ( 层级式或扁平式组织结构、不同组织层级间开展沟通的情况) 等; 资源禀赋包括教职和设备的质量和数量以及获得其它机构和第三方研究资助的层次及分配机制。

综上所述, 制度创新是承载第二次学术革命、加快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业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和载体。通过以上对国外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变的实践以及大学治理理论的初步阐述, 可以对我国大学科研体制创新提出如下几点启示:

1. 首先构建有效的大学治理结构, 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与大学间的关系, 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2. 基于参与和沟通的基本原则, 在大学内部实行教授治校和学术自治, 改进资源分配和配给机制。

3. 突破传统的层级式组织结构, 构建跨界、跨学校、跨学科、跨院系的合作研究平台, 鼓励交叉学科研究以及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对接。

4. 集中资源, 发挥资源的集约优势, 通过聚焦于特定的研究问题, 突破传统组织体制对开展研究造成的条条框框的约束。

摘要:世界范围内大学的功能和使命正经历从传统的教育提供向知识创造和社会服务转变。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兴起的创业型大学已经成为加快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业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和载体, 其背后反映了大学治理结构的制度创新。文章对国外创业型大学实践进行了梳理, 探讨了大学治理结构对大学科研创新的影响, 并据此对我国科研体制创新提出可资借鉴的意见。

2017创新工作室工作计划 篇13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全面发展”为宗旨,传承优良学风,科技普及为主要任务。为广大的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舞台。掌握科技知识,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广大同学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

二、学生情况分析:

对原有机器人工作室人员进行调整,选拔信息技术特长生和热爱动手操作的学生加入社团。

三、具体内容和目标:

1.重视学生的基础,包括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操作流程。教师设定不同情境对学生进行探究性教学,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条件分配不同的分工及任务,“严格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教学,使他们打下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动脑兴趣,享受机器人带给学生的快乐,提高学生的领悟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给每个学生锻炼、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不定期的举行小组间对抗赛,让学生通过比赛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3.通过比赛,培养学生初步的分工合作的社会精神,学会在集体中协调配合,使其具有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指导教师:

马小明、高帆帆

五、活动时间:

每周三下午5:20——6:50

六、活动地点:

机器人创新工作室。

七、本学期参加比赛项目:

第17届自治区青少年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

1、VEX工程挑战赛。

2、机器人综合技能。

3、机器人足球竞赛。

上一篇:王老师笑了下一篇:矫正与发展并进学优生心理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