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浙江省对外贸易现状

2024-08-26

模块二浙江省对外贸易现状(通用4篇)

模块二浙江省对外贸易现状 篇1

模块

二、浙江省对外贸易现状

任务说明:

写一份名为:

浙江省对外贸易现状的调查报告

要求;1.文字和图表相结合(图表要求自己制作,可以用word或者excel均可,切勿从网上复制粘贴)

2.调查报告必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浙江省出口商品的主要市场和地区;

(2)浙江省出口的主要商品情况;

(3)浙江省进口的主要商品情况;

(4)浙江、广东、江苏、安徽、河南五个省份的出口贸易总额以及年增长率、进口贸易总额以及贸易差额的相关数据,运用对比的方式来说明浙江省的外贸现状。

3.请注明数据资料出处来源。

模块二浙江省对外贸易现状 篇2

文化产业最初出现在《启蒙辩证法》中, 由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霍克海默提出。2003年9月, 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 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产业支柱。《十二五规划》提出, 要区域文化产业有差异性发展的战略;大力支持东部区域优化产业结构, 进行产业改革, 加快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行业, 培育科技型文化产业集群。2011年8月, 美国副总统拜登来访时说, 20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 比拼的是国家领土、人口数量和资源能力等, 但到了21世纪, 比拼的是全民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其中文化产业是一个以思维创新为基础的创新性产业, 它具有强大的渗透性, 具有开放性的发展空间, 任何产业都附有自身的文化内涵。

二、浙江文化产业与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一) 浙江省文化产业的现状

作为沿海经济大省的浙江, 势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全力打造文化产业的浙江品牌。可是当我们进入国际文化贸易的市场中时却发现, 文化贸易已经走过了自由竞争的阶段, 市场门槛非常高。面对着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 浙江省应该更准确地找到自己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定位和目标, 并制定相应策略, 使浙江省的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领更多的份额。在浙江, 已形成以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 这些企业在市场定位中主要是国内市场, 少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驻足发展。

(二) 浙江省文化产业对外贸易现状

统计显示, 浙江省文化产业自2005年至2012年, 分别实现增加值442.24亿元、501.72亿元、595.93亿元、735.44亿元、807.96亿元、1056亿元、1290亿元、1581.72亿元, 分别比上年度增长17.1%、13.4%、18.8%、23.4%, 增幅都远超GDP增幅, 文化产业发展处于较快增长区间。文化产业在市场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 文化产业正在稳步发展, 在市场的拉动下在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显著的地位。统计局指出:“文化产业要带动整个产业快速发展, 积极调整文化及相关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文化服务业, 特别是要大力扶持和培育新兴文化产业。鼓励新兴行业的发展, 推动文化及相关产业走上以科技为先导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目前情况来看, 浙江地区文化资源相对较多, 文化竞争力很强, 企业活力较好, 在对外贸易上也占据着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在“文化强省”的政策下, 跟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思想的步伐, 文化产业的对外进出口贸易需要切实的发展, 浙江作为进出口贸易的强省, 其机电与纺织品贸易占据主要地位, 文化贸易在对外进出口上存在着较大的逆差, 浙江对外文化贸易作为全国第三大出口强省, 浙江企业的产品已出口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对文化产业的“走出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资料来源:浙江省商务厅《浙江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报告》,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浙江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年出口额在2006年只有27.41亿美元, 而到2010年增加到49.93亿美元, 文化产业在四年之中有很大的突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出口额也由274063万美元增加至499255万美元, 其中文化产品相比增长了80.0%, 文化服务规模也是原先的4.3倍。其中文化服务出口中教育、医疗占据大部分的比重。自2010年至今, 浙江省文化产业的出口也在稳步的发展, 从事文化产业对外贸易的企业也得到了成长, 2014年浙江华硕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浙江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横店影视公司、浙江金华邮电工程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入选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浙江省内认定54家企业为2013—2014年度浙江省重点文化出口企业, 其中金华市拥有13家企业入选, 与杭州持平, 成为全省并列第一文化产业出口市。

三、现存的问题与改革建议

现阶段文化产业的产品与服务的对外出口在外贸中的作用仍不明显, 产业结构层次上还不够高, 外贸企业规模还不够大, 缺乏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 吸收外资的渠道比较狭窄, 不能很充分地利用对外贸易大省的优势来带动文化产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查志强指出:“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还是弱项, 存在巨大逆差, 有资源无产品的现实困扰着浙江对外文化贸易的持续发展。”从消费群体来看, 海外华人为主要群体, 这一群体并非国外主流社会:贸易主体上自主产品的缺少严重阻碍着文化贸易的发展。

(一) 文化体制的滞后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体制与政策改革没能跟上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必然不能推动产业经济的突飞猛进, 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 存在一定的分割现象;文化产业相关立法尚需完善, 盗版问题依旧严重, 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足, 文化产业市场仍旧较为混乱。体制的相关改革制度与配套法规与现有的贸易规则不相符合。政策体制上的不断完善会给文化产业带来新的活力, 给文化企业带来新的动力, 扶持优秀文化企业的对外推广。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对外开放的关键。这一提法自“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明确提出, 政策的拉动作用强大, 法律的健全保障文化产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二) 出口产品的结构单一, 缺少文化内容与文化服务

我国出口的文化产品50%以上为游戏与印刷品体育设备器材等硬件, 而在文化内容与文化服务上非常薄弱, 与我国出口的文化硬件设施的世界第二出口量相比, 文化内容的创意与发挥存在着不足, 企业在生产产品的同时并没有注意添加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多样性在产品之中。纵观全球主流媒体集团, 这些媒体巨头在包括网络开发、电视媒体、刊物书籍、电影制片在内的多个领域综合发展, 所以浙江省文化产业如要在国际大环境下有所崭露头角、组建大型综合类的出口集团是必要的, 将产品多层次、多样化地展示与出售, 赢得客户的多方面需要。

(三) 对外销售渠道的不畅通影响产业的发展

对外销售的渠道包括跨文化的交流能力与学习能力、国外目标市场的分析与运营模式、销售团队的综合实力与业务、国际品牌的建立与宣传。跨文化的交流与学习, 如学习美国在拓展文化贸易方面的资本、技术、人力投入方面;在欧盟成立“文化产业科技新风险基金”和“发展引导资金”的文化产业金融投入基金组织;日本成立的“内容产品海外流通促进机构”,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韩国文化产业协会等研究机构的建立。浙江省需根据本土文化结合当前的经济情况组织强有力的研究机构。在品牌建立上, 浙江省没有在国际上科技创新含量高、附加效应强的国际品牌, 这与浙江浓厚的文化资源的地位不相符。

针对文化产业的特殊性, 它所特有的渗透性、入侵性、控制与反控制性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甚至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15) [Z].2011.

[2]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 中国文化发展指数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R].2013.

[3]浙江省委宣传部课题组.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关于我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调研报告[J].今日浙江, 2008 (1) .

[4]查志强.对外文化贸易迎来“浙江时代”[J].浙江经济, 2012 (2) .

[5]简彪.义乌文博会:佳绩源于创新[N].中国文化报, 2013-05-06.

[6]王莉.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状况及国际竞争力分析[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2009 (6) .

[7]姚休.浙江文化产业应对加入WTO挑战的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2 (1) .

[8]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9]罗洁.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中国市场, 2011 (22) .

浙江低碳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3

关键词:低碳贸易 对外贸易 贸易结构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对低碳经济的关注日益加深,人们对绿色环保低碳产品的需求日益扩大,世界经济低碳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在全球经济处于低迷时期,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向贸易保护倾斜,提出了一些技术性、绿色性的贸易壁垒,比如碳排放壁垒。作为外向型经济体的浙江,经济开放程度日益扩大,且主要的贸易产品为高能耗的机电产品。在碳排放壁垒下,该贸易结构给浙江对外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了隐患,那么浙江对外贸易如何突破碳排放壁垒,抓住低碳贸易这一广阔前景,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

二、浙江发展低碳贸易的必要性

(一)应对碳排放壁垒

碳排放壁垒最早由法国总统希拉克提出来,旨在对高能耗的进口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的特别关税,意图保护国内市场。碳排放壁垒对浙江对外贸易影响甚大,浙江主要出口商品结构以高能耗产品为主,碳关税的实施将导致浙江出口量锐减,并且将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在此背景下,浙江企业不得不迈向低碳贸易,通过引进先进绿色技术,提高能源消耗效率等措施使产业低碳化升级,进而推动浙江对外贸易的低碳化,以应对贸易伙伴国的碳排放壁垒。

(二)实现对外贸易持续发展

浙江作为主要的外向型经济体,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不菲成绩。但过去主要依赖的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主要出口一些附加值较低、高碳排放的产品。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人口红利的消退,以往的贸易增长方式已经适应不了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在全球气候变暖新形势下,世界经济低碳化已经是必然趋势,因此,大力推进低碳贸易的发展,可以迎合全球新需求,并扩大全球市场份额,推动浙江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实现可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浙江目前产业结构以高能耗产业为主,带来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和资源消耗,使得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着浙江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发展低碳贸易一方面可以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减少能源消耗,一方面会促进经济增长。发展低碳贸易必然要求引入先进的绿色技术,以及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带动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能促使浙江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为技术型、绿色型的产业结构特点,有效地推动浙江外贸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价值提升。因此可以预见,产业低碳化以及低碳贸易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新一轮重要增长极。

三、浙江开展低碳贸易的现状

(一)浙江碳排放现状

浙江省统计局没有直接公布二氧化碳排放量,故参考IPCC(2006)及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007)的方法,通过化石能源的消耗量来估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得出,浙江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快速上升,直到2012年才停止上升态势,进入到负增长的良好情形,2013年浙江省二氧化碳排放量达32229.28公吨,同比去年下降0.44%。单位产出碳排放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二)浙江对外贸易结构现状

2014年浙江进出口总额达3550.4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达2733.28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76.98%,出口同比增长9.88%,进口同比下降6.11%。从出口商品结构可以看出,机电产品在浙江出口商品中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达41.16%之多,其次是纺织纱线制品以及服装产品,两者之和占浙江商品总出口额的25.96%。机电产品与纺织纱线和服装均属于高能耗、高碳排放产品,因此浙江无疑会为其贸易伙伴国承担大量的碳排放,即其贸易伙伴国高碳类产品的需求,大部分由浙江出口提供,因此承担了生产高碳产品的碳排放。

一方面高碳产品出口占比过大,另一方面具有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特性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过低。2014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仅占5.67%,大大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偏低不利于浙江省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也必然会影响浙江发展低碳贸易的步伐。

四、浙江开展低碳贸易的制约因素

(一)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低端

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浙江由于先进技术不足,大部分承接了国外的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而国外发达国家依靠其先进技术水平,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高端水平,承接了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通过全球分工系统,众多发达国家把国内高污染、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产业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此背景下,浙江承担了部分国外该类产品的生产,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

(二)低碳技术水平不高

在市场经济下,少有企业愿意投入大量的资本来进行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碳排放的外部性,企业没有为碳排放行为承担任何成本,这导致了我国低碳技术水平不高。而相比国外先进的碳排放交易机制,企业会权衡碳排放的成本,作出碳排放技术研发升级的决策。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低碳技术不足不仅会限制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更会使得浙江对外贸易面临碳壁垒的尴尬境地。

(三)煤炭消费占比过大

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必然会对能源需求进一步扩大。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超过三分之二,这主要与我国能源要素禀赋有关,我国探明的煤炭资源约占全球的11%,是第一大产煤大国,也是煤炭消费大国。煤炭资源的大量消耗带来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所有能源中,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最高,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仅相当于煤炭的60%,导致我国单位产出碳排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对于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消耗的中国,特别不利于低碳经济和低碳贸易的开展。

五、实现浙江低碳贸易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引导规划

仅仅依靠市场来引导低碳贸易是不够的,企业的逐利行为使得企业不会主动引进先进低碳技术,更难以进行低碳转型升级,因此,要发挥政府的智能作用,通过制定特殊补贴或者碳税制度来推进浙江省低碳贸易的进程。通过补贴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企业能在少增加甚至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响应政府号召,可以在有利的政策环境下,积极进行产品的低碳技术升级。政府也可以学习发达国家政府经验,将碳排放行为市场化,对企业的碳排放行为征税,使得碳排放这种外部不经济行为的成本内部化,企业不得不考虑碳排放的成本以使得自身利润最大化。政府也可以积极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让有足够碳排放额度的企业通过市场转移给需要碳排放指标的企业,从总量上控制浙江省碳排放量。

(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浙江主要以高能耗、高碳排放的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为主。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时代,发达国家为保护国内产业制定出一些技术性的贸易壁垒,如碳关税,即对高碳排放的产品进行征税,在这种背景下,浙江外贸要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就不得不谋划低碳贸易之路,从根本上摆脱过去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因此,浙江企业必须加快产业向低碳型产业升级的步伐,从而灵活地调整对外贸易商品出口结构,转向低能耗、低碳排放、高技术含量的低碳贸易的路子,推动浙江外贸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应对发达国家的碳关税壁垒,和未来低碳贸易的发展趋势,浙江必须推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未来企业的竞争力必依托于低碳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贴合全球低碳贸易大趋势。浙江目前低碳技术水平不高,政府应对企业的低碳技术引进给予财政金融支持,鼓励企业在绿色低碳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低碳贸易中获得竞争优势。同时,行业组织协会积极敦促企业的减排行动,致力于推动企业低碳贸易迈向标准化、规范化,以减少浙江碳排放,使浙江省对外贸易突破碳关税壁垒障碍,走向低碳贸易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丽.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制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财贸经济,2014(9):114—123

[2]施锦芳.碳足迹标签新型非关税贸易壁垒探析及政策建议[J].财政研究,2015(1):34—37

[3]王谋.碳关税命题辨析及其国际治理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4):7—10

〔本文系宁波大红鹰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浙江省对外贸易碳排放效应的实证研究及其低碳之路探索 ”(编号:1320141026)阶段性成果〕

黑龙江省对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篇4

关键词:黑龙江省,韩国,农产品贸易

一、黑龙江省与韩国的农业发展现状

(一)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 拥有耕地面积1187.07万公顷。2011年, 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1114.1亿斤, 首超河南省跃居全国产粮第一大省;绿色食品产地认证面积达6430万亩, 占全国的1/4;畜禽产品产量整体平稳增长, 猪肉、牛肉和禽肉产量分别达到116.9万、39.3万和31.0万吨。

一直以来, 农产品作为主要出口产品对黑龙江省外贸发展贡献巨大。据商务部数据显示, 2011年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额为7.9亿美元, 同比增长14.7%。然而, 从全国范围看, 2011年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比重仅为1.3%, 规模较小。因此, 黑龙江省需要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步伐, 争取尽早实现由农产品生产大省向农产品出口大省转变。

(二) 韩国农业发展现状

据韩国统计厅数据显示, 2010年韩国耕地面积为171.5万公顷, 农业人口306.3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仅为6.4%, 且31.8%以上年龄超过65岁。韩国农业规模小, 农村劳动力逐步减少且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 农业处于相对脆弱地位。

由于农产品生产力低, 韩国很多农产品消费不得不高度依赖进口。韩国依赖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有玉米、大豆、小麦及牛肉等。其中, 谷物 (大米除外) 的对外依赖程度更是高达60%~70%。另一方面, 为保护本国脆弱的农业, 韩国对内宣扬“身土不二”的理念以鼓励国民购买本国农产品, 同时对外实行严格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 以维持本国农产品的零售高价。

二、黑龙江省对韩农产品贸易现状

黑龙江省对韩农产品贸易以出口为主, 进口规模极小, 2011年仅为32.22万美元。目前黑龙江省对韩农产品出口存在规模偏小、结构单一等问题。

(一) 农产品出口规模偏小且在对韩出口贸易总额中占比逐年下滑

2006年, 机电产品首超农产品成为黑龙江省对韩出口第一大类商品。从此, 黑龙江省对韩农产品出口额不断减少且在黑龙江省对韩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下滑。2009—2011年, 黑龙江省对韩农产品出口规模基本维持在1亿美元左右, 在对韩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不足20%。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报告》数据整理

(二) 出口产品结构单一, 粮食在对韩出口农产品中占比最大

粮食是黑龙江省对韩出口的主要农产品。根据2001—2010年黑龙江省对各国家 (地区) 粮食出口额统计可知, 韩国是黑龙江省玉米的第一大出口市场, 大米、大豆的第二大出口市场。

目前, 大米仍是黑龙江省对韩出口主要农产品, 但大豆出口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数据显示, 2011年黑龙江省对韩出口农副产品1.03亿美元。其中, 大米占比约为25%, 大豆占比不足1%;大米出口同比增长了14.53%, 大豆出口则同比下降了98.37%。另从对韩出口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来看, 2011年黑龙江省对韩出口蔬菜296.75万美元, 同比减少33.73%, 其中, 干的食用菌类出口额仅为4.47万美元;鲜、干水果及坚果的出口额也较低, 仅为1.78万美元, 同比减少了90.49%。由此可见, 目前菌类、坚果等黑龙江省特色农产品对韩出口规模较小, 且逐渐减少。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报告》数据整理

三、黑龙江省对韩农产品出口贸易制约因素

(一) 出口农产品品质不高

目前, 黑龙江省对韩出口的农产品以大米、玉米等粮食产品为主。但由于在良种培育推广、储藏和包装方面的技术比较落后, 再加上大部分农民一家一户式的种植模式, 使得生产的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难以收购到品质相同的原料, 再加上有些企业追求短期效益, 采取“重数量, 轻质量”的生产或加工方式, 使得出口的粮食产品品种混杂、杂质含量高, 无法满足韩国市场对农产品品质严格且多样的要求。

(二) 出口农产品附加值低

在黑龙江省对韩农产品出口结构中, 经过精深加工的农产品较少。目前, 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率仅为40%左右, 且85%以上为初加工, 这与发达国家90%以上的加工率相差甚远;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 黑龙江省在农产品加工规模、加工能力、精深加工程度以及技术研发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据统计, 2011年科技进步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 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0%~40%。整体来看, 黑龙江省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还不够, 产学研有效结合机制尚未形成, 企业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少, 产品附加值低。

(三) 知名农产品品牌较少

目前, 在黑龙江省像“北大荒”这样全国知名的优势品牌数量较少。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 竞争意识、品牌意识薄弱。一些企业的品牌缺乏竞争力, 再加上企业对于商标的宣传力度不够, 使得消费者对品牌及品牌认知程度低。此外, 企业之间联系松散、缺乏合作, 使得优势农产品和优势龙头企业无法实现有效整合。一些地方政府对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给予的重视不够, 缺少对企业品牌创建的引导与扶持也是制约因素之一。

(四) 农产品出口基地少

由于农产品出口所面临的农残、质监等贸易壁垒要高于其他产品, 因此上规模的出口基地建设一直被认为是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支撑。2011年8月, 黑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的意见》, 计划用3~5年时间建立30个农产品出口基地。然而, 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 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如山东省在2007年已开始推进该项工作, 到2010年其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规模已达200多万亩。因此, 为扩大对韩农产品出口规模, 实现黑龙江省由农产品生产大省向农产品出口大省转变, 并确保大力推进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五) 农产品物流水平低

自2005年黑龙江省大力推进物流业发展以来, 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业迅速发展并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仍存在着道路交通、运输设备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匮乏,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农村道路路况较差, 多式联运交通网络尚未形成, 关卡收费过多等增加了农产品物流成本;物流业中冷藏保鲜链物流尚未形成, 制约了部分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流通;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较少且培养方向多为工业产品物流, 农产品物流相关人才缺乏;统一的物流信息系统尚未形成, 无法及时公布农产品交易信息。

(六) 韩国针对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壁垒名目繁多

韩国为了保护本国相对脆弱的农业, 对内号召国民优先购买本国农产品, 对外则在农产品贸易上实行许可制和高关税制, 限制农产品进口。具体体现在, 对许多进口农产品征收临时关税、调节关税或是限制其进口;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农产品进口实施通关前税额审查制度;有针对性地提高对部分进口农产品的抽检率;有针对性地对一些进口农产品设置苛刻的检验标准, 并不断修改。整体来看, 韩国针对中国农产品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 给黑龙江省发展对韩农产品贸易造成了阻碍。

四、扩大黑龙江省对韩农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

(一) 提高出口农产品品质

目前, 粮食出口仍是黑龙江省对韩农产品贸易的重点, 为继续保持优势, 黑龙江省的种植业亟须打破以往散、弱以及不规范的经营模式, 形成一批成规模的大型现代化农场, 通过不断扩大良种覆盖率和规模化生产来发展精品农业。同时, 还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扩大蔬菜、瓜果和药材等作物生产, 发展精品畜牧业。并在此基础上, 以韩国的市场需求为导向, 引导农民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 让对韩农产品出口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 使出口农产品品质得到有力保证。

(二) 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黑龙江省的非转基因大豆世界闻名, 绿色有机大米、山野菜等绿色、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 具有发展精深加工的基础。但目前, 对韩出口此类农产品较少且多以原料或半成品形式廉价出售, 经济效益不高。针对这种情况, 黑龙江省需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大力培养专业农业科技人员, 并鼓励更多地针对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与科技服务, 使新研发成果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此外, 政府应在税收、信贷和国际认证费用等方面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多的扶持, 鼓励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 攻克精深加工难关, 促进产品向精深化、多样化迈进。

(三)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品牌是确保农产品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 黑龙江省农产品知名品牌数量并不多。黑龙江省一要继续做大做强“北大荒”、“九三”和“完达山”等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 通过知名品牌带动黑龙江省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及特色农产品拓展国际市场;二要培养一批新的自主品牌, 通过增加农产品企业品牌数量, 带动农产品出口;三要加大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可利用媒体帮助企业进行品牌宣传来扩大其知名度, 在国内外开设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店、专柜等来扩大品牌农产品的辐射范围, 组织农产品出口企业参加国内外各大农产品展会来帮助企业开发新客户, 拓展市场。

(四) 加快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韩国企业一般会选择与拥有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供应商合作, 以确保进口农产品能有稳定的货源及较好的品质。因此, 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是黑龙江省扩大对韩农产品出口, 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要举措。目前, 黑龙江省重点扶持果菜、粮食、特色农产品、山特产品和畜产品五大类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已建起12个农产品种植示范区和15个养殖小区, 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 黑龙江省必须加快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步伐, 以确保在与国内其他农产品出口大省的竞争中保持优势。此外, 为保证出口基地功能的有效发挥, 除硬件设施以外, 还应配套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 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监管。

(五) 完善农产品物流支持体系

目前, 造成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效率低下的制约因素包括运输设备落后, 农村道路路况差, 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等多个方面。黑龙江省应淘汰不符合运输及食品卫生标准的物流车辆, 研发或引进一些能够满足特殊运输需要的设备, 满足农产品物流多样化需求;要进一步加大农村道路、储藏库等基础设施投入, 以保证农产品能够顺畅流通;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建立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具体可采用高校培养, 企业和民办教育机构培训, 农产品物流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等方式;建设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信息网络, 及时准确地向农民和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韩国农产品生产、价格、进出口等相关信息, 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并提供农产品贸易咨询和中介等服务;要与吉林、辽宁等周边省份的物流发展规划对接, 形成大的物流市场环境, 并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优惠政策, 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

(六) 灵活应对韩国贸易壁垒, 加强与韩国企业合作

面对韩国严格的贸易壁垒, 应为黑龙江省对韩农产品出口企业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 掌握韩国农产品进口技术标准, 并及时关注其调整动向。此外, 还要根据不同农产品的壁垒强度, 及时调整对韩农产品出口结构。这需要黑龙江省相关检验检疫部门根据检验要求, 对企业的加工生产过程加以指导, 并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技术培训, 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此外, 还应加大对韩宣传力度, 吸引更多的韩企投资黑龙江省农业领域。通过合作可以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 另一方面还可调动韩国合作企业提供该国农产品进口技术标准等相关信息的积极性, 以便我方企业更好地规避贸易风险。

参考文献

[1]张蕙杰, 王瑜洁.韩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0 (5) .

[2]刘桂荣, 殷杰, 李娜, 贝君, 李立.韩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进口食品监管制度简介[J].检验检疫学刊, 2010 (2) .

[3]潘娟, 崔磊.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持续发展的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 (3) .

上一篇:大学物理小论文3000字下一篇:北方和南方地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