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勿入旁门左道

2024-10-25

“早期教育”勿入旁门左道(共2篇)

“早期教育”勿入旁门左道 篇1

“早期教育”勿入旁门左道

早期教育根本不需要高昂的投入

“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应该是充分合理的营养、良好的健康状况,生活在一个丰富的感知刺激的环境和充满温暖爱心的家庭和社会氛围中。”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儿科教授鲍秀兰认为,这是早期教育最重要的环境因素。

“并不是花钱多就一定买到好的早期教育,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对有些家长那种盲目的、以为花钱就能买来好的教育的想法,鲍教授不以为然。她强调说,早期教育首先是要给孩子打好基础,0―3岁是人头脑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感知觉发育最敏感的时期,家长要创造的是一个适应婴幼儿生长的环境,譬如视觉、听觉、语言、情感和能够自由自在活动的、安全的环境。这样的早期教育,效果很好,又不需要花很多的钱。

还有专家指出,人们真正需要的应当是科学的概念,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科学放在一边,过于注意形式,照电影、照书本那样带孩子,是一种模式化的生活,而不是现实的生活。家长所要做的是给孩子提供合理的膳食营养、适宜孩子身心发育的良好空间,而不要把自己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想像强加在孩子身上。

儿童的发展离不开适宜的生理成熟度

在不久前召开的“儿童早期发展与参与”研讨会上,中华儿科学会儿童保健学组组长、北京儿科研究所儿童健康与环境研究室主任丁宗一作过一个举座皆惊的发言。他不客气地指出:“现在社会上提出了很多的.新名词,如‘胎教’、‘亲子教育’、‘早期智力开发’、‘立体智力开发’等等,不管弄出多少名堂,在我看来,很多都是伪科学!儿童的发展必须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适时的训练,这是0 3岁儿童保健的基本科学规律。就好比吃桃子,这桃子本来没熟,无论你用什么高招处理过,它吃到嘴里总是酸的。”

学过幼儿教育的人都知道一个著名例子,实验者从一对双胞胎婴儿中挑出其中一个,训练他先学爬楼梯。结果发现,他也不过就是先会爬了几天,另一个未经训练的孩子,长到一定阶段照样也会爬楼梯,无论是从智力还是从体能,二者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这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到了不同的年龄段,自然就会获得不同的技能。一些期望孩子成为天才的家长,在婴儿才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训练孩子走路、认字,好像走路走得越早越好,认字认得越多越好,这个观念是不对的。一句话,婴幼儿的发展阶段不可能超越。

丁博士幽默地说:“家长让孩子走路走得那么早,你想让孩子走到哪儿去?让孩子早早认字,你让他认完字干吗去?用专业的话来说,让现代的人的眼睛还像老鹰一样锐利、鼻子像狗一样灵敏、耳朵像兔子一样警觉,请问,其生理学意义在哪里?”

智商测试不是衡量儿童能力的惟一标准

在一些家长的潜意识里,常把智商高低看作衡量孩子能力的惟一标准。

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则是一种全新的看法。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应当包括音乐智能、运动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间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7个方面。每一种智能都能以大脑的生理机制为依据,有其生物学基础。这样,每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智能的组合,显示了人类能力的多样性。

鲍秀兰教授认为,儿童脑的发育正处在成熟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脑功能的动态定位特性和智力多元性,决定智力是全脑功能状态的体现。因此,儿童早期教育的理念,并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提供一种丰富适应的环境,促进儿童整个脑功能全面成熟起来,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每个孩子天性的不同,决定了将来的发展道路也不完全相同。丁宗一说,家长应该在观察孩子兴趣、能力之后提供适宜他发展的空间和环境,不能说这个孩子文学天赋好,我非要你学好数学。孩子健健康康地活着,将来能自食其力,我认为就是成功。年轻的家长好幻想,结婚时一个想像,生孩子时一个想像,最终你会发现,那不过是一个想像。人得现实地过日子,而不能靠着想像过日子。

家长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最重要

在9月联合国大会儿童特别会议召开前夕,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了会议的3个预期目标:每个儿童应该拥有一个最佳的人生开端;每个儿童都应该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每个儿童都应该有机会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成长为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应该说,要实现这些目标,现在还只是刚刚开始,每一个家长都肩负着一份重要的责任。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秘书长、中央教科所幼儿教育专业副研究员王化敏认为,早期教育首先要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对孩子的认知,对孩子发展的认知。应当学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知道孩子发展历程是什么,孩子处在哪一个阶段,有些什么特点,不掌握这些知识,就容易走入误区。

有些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多认字,1岁认1000个字、3岁认3000个字,还认为这就是科学的育儿方法。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早期教育首要的是培养孩子的一种学习兴趣、对事物的好奇心、对生活的认识,还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丰富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正确态度,不应过度强调技能,很多的技能其实都是与生俱来的。

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早期教育变成超常儿童,强出别人孩子一大截。必须承认,有超常的孩子,但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培养成超常儿童。孩子在每个阶段应当学到什么,能学到什么,有他自身的特点,不可能依照家长的思维和要求替代孩子的特点。现在往往是家长把自己的期望与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超前去实现,这也是进入了一种误区。实际上,越小的孩子,越应该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谢湘 刘芳)

旁门左道的教育让孩子成为牺牲品 篇2

李铁军认为自己是在培养伟大的科学家,恐怕这话没有几个人相信。李铁军自己倒是一个“民间科学家”,简称“民科”。他口中的“生物磁场研究”“癌症成因研究”,既没有受严肃研究机构承认的研究成果,也没有让人信服的研究方法,甚至连必要的实验设备都没有。显然,李铁军眼中的“科学”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科学是两码事,他对科学研究的偏执认识让人发笑。

李铁军的女儿本不该为其父亲的偏执承担代价。遗憾的是,错误已经发生。李婧磁被父亲留在家中,接受其毫无系统性的“教育”。11年过去了,李婧磁不仅在文化知识上不如同龄人,而且脱离了与同龄人正常的社会交往,让人担心她未来如何在社会上生存。

把这些道理说给李铁军,一点用都没有,他表示,学校那一套并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唯一有强制力的是法律,早在11年前,法院就根据《义务教育法》要求李铁军在判决生效5日内送女儿返校读书。但是,判决并未得到执行。如今,与其嘲笑李铁军偏执的教育观,不如检讨当初为何没有采取强制性手段让李婧磁接受学校教育。无疑,政府和社会没有起到应有的兜底责任。

尽管该案例比较极端,但是其指向的问题却有普遍意义:当家长在子女教育上不作为、瞎作为时,政府和社会应当有更积极的作为。在过去一定时期内,人们对“义务教育”的诉求集中于政府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如今,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其“义务”的指向已慢慢倒向了天平的另一端,即受教育人和监护人有没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尽管学校教育存在一些缺陷,它却是塑造孩子成为健全的人的基本方法。像李铁军这样的“民科”实施的家庭教育,其效果自然不值一驳,但是,哪怕孩子的家长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她)教给孩子的是真正符合科学与常识的知识,不让孩子到学校上学仍然是不能接受的。一个家长在某领域的才能再突出,也无法取代学校教育给人的全面培养,更难以为孩子提供学校教育所具有的社会化环境。

须厘清的是,让孩子接受怎么样的教育,如何使其成为合格公民,家长没有唯一的解释权和决定权。近年来,类似“北大MBA夫妇带女儿隐居终南山编读经典”的新闻越来越多。一些人在看到这样的消息时,居然还有点羡慕,认为父母让孩子远离了学校的“应试教育”,这种想法是令人担忧的。其实,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孩子,多数只是家长偏执理念控制下的可悲试验品。

上一篇:关于司考的建议下一篇:国旗下讲话,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