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机房设备管理制度

2024-08-19

发电机房设备管理制度(共9篇)

发电机房设备管理制度 篇1

发电机房管理制度

为了保障发电机的安全运行及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我局发电机房的管理。

1、发电机房平时应上锁,钥匙由专人管理,未经许可非工作人员严禁入内。

2、电工人员必须熟悉发电机的基本性能和操作方法,严格按照《发电机操作规程》中的要求操作使用。发电机运行时,应派专人监护运行。

3、发电机备用汽油、机油应放置在密闭铁质容器中,放置地距离发电机保持在五米以上。

4、平时应每周检查发电机的机油油位、冷却水水位是否合乎要求,汽油油箱中的储油量应保持能满足发电机带负荷运行5小时用油量。

5、向发电机加油时应严禁吸烟、关闭手机,小心操作,严格注意防止火灾。

6、绝缘、接地故障保护等保护装置应完好、可靠;外露的带电部位及其他危险部位应有防护罩等遮栏与安全警示标识。

7、发电机启动前应认真检查各部分接线是否正确,各连结部分是否牢靠,电刷是否正常、压力是否符合要求,接地线是否良好。

8、发电机定期(每月)空载试运行,发电机应处于随时投入运行状态,市电停电时,确保发电机能迅速投入发电和送电。

9、运行中的发电机应密切注意发动机声音,观察各种仪表指示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运行过程中若发现有漏油、漏电或冒烟异常等现象,应立即查找,同时应迅速切断电源紧急停机,进行处理,并及时汇报,并保存运行记录。

10、操作人员必须保持发电机组的配套装置和设施的完整性、可靠性,不得随意搬动、改变或挪作他用。

11、严格执行发电机定期保养制度,设备铭牌完好、清晰,相关额定参数符合运行规定,做好发电机运行记录和保养记录。

12、每周清洁一次机房卫生,发电机房应做到“三干净”(设备干净、机房干净、工作场地干净)、“四不漏”(不漏电、不漏油、不漏气、不漏水)、“五良好”(使用性能良好、密封良好、润滑良好、紧固良好、调整良好)。

13、机房内应保持消防设施完好,并有手持消防设施完好,并有手持气体灭火器材1-2个备用,确保发电机房消防设施完好齐备。

14、机房内禁止堆放和发电机无关物品,更不准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15、发电机运转时机房内应保持良好的通风,严禁吸烟。

16、操作人员应懂得并准确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如发现火警必须及时报告,按照《消防紧急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同时尽全力与消防人员共同扑灭火灾。

发电机房设备管理制度 篇2

发电厂是将多种势能通过发电机转换为电能的发电单位, 通过发电厂内配电、变电后, 向电网输送合格的电力能源;电网再通过变电、配电才向工厂、居民的生产、生活供电。

发电厂要向电网输送合格的电力能源, 就要做好发电厂内的发电设备、配电设备、变电设备及其计量、自动、继电保护、自动监控等辅助设备的检修和维护。

任何设备都存在欠缺或不够完备的地方, 电力设备也无例外。电力设备缺陷是指在电力生产过程中, 运行或备用设备存在异常现象, 影响发电设备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加强发电设备缺陷管理, 是发电企业最重要的管理环节。

发电设备缺陷管理, 是发电设备发生缺陷后的全过程管理。设备缺陷管理包括:缺陷的发现 (提出) 、分析、消除、验收、评价、预防、控制、统计、考核等一系列闭环管理内容和流程。

发电设备缺陷管理的目的在于对缺陷及时发现、及时消除, 防止事故隐患扩大, 确保发电设备安全、经济运行。

发电设备缺陷管理的基本原则是:贯彻执行电力生产“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 加强对发电设备的监督, 掌握设备状况及缺陷的发生、变化规律, 及时消除缺陷, 不断提高设备健康水平, 确保设备安全经济运行。

发电设备缺陷按照其影响发电设备的运行和影响电网的紧急程度, 确定的优先权来分类, 主要分为ABCD四个等级:A为紧急必须立即消除的缺陷, 8小时内必须处理完成或受理并填表写“正在处理”字样;B为本值内应作出处理安排的缺陷, 12小时内必须处理完成或受理并填写“正在处理”字样;C为24小时内必须消除的缺陷或受理并填写“正在处理”字样;D为24小时内不能消除且主要为差 (缺) 零部件、系统不能停运或隔离、设备问题、设计问题, 使消除缺陷的时间超过24小时或更长的, 经审批确认的缺陷。

缺陷可以是设备的自动监控装置发现, 更多的是设备主人对设备的巡察和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后, 对设备可能存在欠缺作出需要处理的判断。

当设备缺陷出现后, 首先要对产生缺陷的原因分析清楚, 判断该缺陷对设备、对同一系统的危害有多大;同类缺陷是否也存在于同类设备或同一系统。接着要制定消除缺陷的期限和消除缺陷时的防范措施;如果处理条件不成熟, 需要延期处理的还要制定了防范措施或现场处置方案。处置完后, 再看缺陷责任的奖罚制度是否完善和落实。这就是通常的设备缺陷管理流程。流程是:

(1) 缺陷产生的原因分析不清楚不通过。要分析缺陷产生的诱因和因素, 确保缺陷从根源上得到处理和消除, 达到防止同类缺陷重复发生。

(2) 缺陷对设备、系统可能造成的危害分析不清楚不通过。对设备缺陷进行横向检查判断, 是对缺陷分析的深入和扩展及风险评估, 通过开展危害性分析和评估, 提高设备维护人员对缺陷的认识和缺陷处理的紧迫性。

(3) 相邻设备、系统是否存在同类缺陷分析不清楚不通过。通过对相邻设备、系统是否存在同类缺陷进行纵向排查, 及时发现和消除相邻设备、系统存在的同类隐患, 达到以点带面消除隐患的目的。

(4) 没有限期采取具体措施消除缺陷的不通过。要明确处理缺陷的责任人、完成时间、缺陷处理的具体措施, 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缺陷处理工作, 恢复设备的健康运行。

(5) 延期处理的缺陷无防范措施或无现场处置方案的不通过。对延期处理的缺陷, 要制定防控措施和应急方案;对危害性较大的缺陷, 还必须制定相应应急处置方案。

(6) 缺陷处理记录、交待不全不通过。要求缺陷的处理责任人要把处理过程, 包括设备有无异动, 接线有无变动、自动计量、自动装置、自动控制有无变更要一一记录在案, 交待清楚, 并移交存档。

(7) 缺陷管理责任的奖惩制度不落实不通过。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做到设备管理奖罚分明, 确保缺陷管理责任的落实。

缺陷管理“七不通过”保证了体系的责任, 使其按照“七不通过”的要求, 做到缺陷管理与技术支持相结合, 加强技术分析、指导、防控措施的布置。这也是安全监督体系的责任, 督促保证体系履行好职责, 到位、做实。

只有实现从设备缺陷的被动管理到设备状态超前控制的质的转变, 才能最终实现设备的本质安全。

设备缺陷管理要从源头抓起。应建立和完善运行规程、设备缺陷管理制度、设备巡回检查制度、设备缺陷奖罚制度、设备维护制度;要严格按有关规程、标准的要求, 对设备进行全面、认真的维护;管理关口要前移, 从设备出现劣化倾向就纳入缺陷管理范围, 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手段, 降低缺陷发生频率。

要在企业员工中树立“零缺陷”理念, 设备发生的缺陷应及时消除。对不能及时消除且威胁安全生产和系统完整的重大缺陷, 应制定防控措施, 做好事故预想, 防止缺陷蔓延或扩大。带有明显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的缺陷的设备, 应立即停止运行。

严格执行设备缺陷管理“七不通过”, 建立良好的设备缺陷管理机制, 利用网络、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 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降低缺陷发生率, 提高缺陷消除率, 使设备在“零缺陷”状态下运行。

缺陷管理是设备管理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缺陷的“七不通过”工作流程:

(1) 缺陷的发现与登记。当运行、设备管理巡检人员在工作中发现设备缺陷时, 在发电企业内的计算机系统上进行登记, 并及时通知运行值班负责人确认、提交。这一步要求对缺陷描述准确, 缺陷填报、提交及时, 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缺陷, 防止缺陷扩大化。

(2) 缺陷的审核、确认。缺陷的审核、确认系运行值班负责人提交缺陷通知后, 设备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 (包括点检员) 应对缺陷进行定性、分类、分析, 落实缺陷的处理部门、专业, 并通过企业内的计算机系统流程把缺陷落实到缺陷处理执行部门 (设备维护部门) 。同时在缺陷的分析中, 查找同类设备是否存在同类问题, 并落实消除, 达到缺陷管理的事前控制。

(3) 缺陷的消除。缺陷处理的执行部门 (设备维护部门) 接受缺陷处理任务, 应及时安排人员对缺陷进行处理, 填写处理签单, 并提交至运行管理和设备管理部门办结。对于需要延期处理的缺陷, 缺陷处理执行部门 (人员) 应说明延期处理原因, 提出和增设防控措施, 提交设备管理部门, 转入问题库管理。

(4) 缺陷消除后的终结。对于处理终结的缺陷, 在办终结手续后, 由设定的设备管理部门或指定的专业人员进行跟踪监督, 检查缺陷的处理情况以及处理效果, 并在企业内的计算机系统中办结 (即缺陷处理全面完成) ;对于需要延期处理的缺陷, 设备管理部门或人员进行专业跟踪, 并依据相关制度、规定进行考核, 最终实现缺陷管理“七不通过”的全过程管理。

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实现闭环管理。缺陷管理部门或人员对缺陷的处理情况及时在企业内的计算机系统平台上公开, 结合安全生产奖惩有关制度和规定, 对缺陷的管理情况进行通报、考核;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确保缺陷管理责任的落实, 实现缺陷管理责任的奖惩落实。

以此同时, 企业还要不断完善各项制度, 如交接班管理制度;危险点分析与控制工作管理办法;特殊时期安全管理制度;重大社会活动及节日保电管理制度;检修现场管理制度;设备等级检修管理手册;防止设备损坏管理制度;防止人员误操作管理等制度。

同时, 企业还要为生产一线的员工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工作环境, 因为再好的管理办法和方法, 再好、再先进的设备, 最终还是靠人去管理实现的, 只有实现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才能实现设备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转发全国安全生产会议纪要的通知“三不放过”[R].1975, (4) :7.

[2]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关于加强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 ([2004]7号提出“四不放过”[R].2004, (2) :17.

浅谈发电企业设备大修档案的管理 篇3

关键词:发电企业设备 档案管理

0 引言

完善的大修档案既有利于平时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又为设备的下次大修和购置新设备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大修档案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设备的检修记录,如大修计划书、设备检修记录、验收记录及大修合同、大修预算、大修总结等;二是技术改造项目的申请书、批准书、设计施工合同及施工记录、竣工图等;三是新购设备的开箱资料,如合格证、安装说明书、使用维护说明书、备品配件清单等。

在实际工作中,大修档案的归档一直比较难,竣工资料不够准确、不够齐全、不够规范,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是目前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大修档案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重建设、轻档案的思想普遍存在,影响着大修档案工作的开展。虽然《档案法》已颁布多年,人们的档案意识有所提高,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加之有些领导和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正确认识,重建设轻档案的思想仍普遍存在。检修单位只要在工程竣工验收时,质量合格就可顺利拿到验收合格证。至于竣工资料移不移交,是否按时归档,并不注意。只重视工程质量,而不重视原始资料的归档保存。

1.2 大修档案内容不全,技术改造项目竣工图不准确。对于技术改造项目一般涉及到设备的增减和工艺的变更,需要水、电、仪、汽等专业的配合,若不及时修改相关的档案资料和图纸,将造成原有资料的失效,给企业造成损失。

1.3 书写不规范,字迹不符合要求。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书写需用不易褪色的黑色或蓝黑色墨水,但很多企业的大修档案,都是用圆珠笔书写,个别的还用铅笔。

针对大修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加大宣传大修档案归档的意义和重要性,增强人们对归档认识。

2 今后对大修档案的管理,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2.1 做好大修资料归档工作,领导支持是关键 档案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特别是借助一些典型事例,使企业自上而下认识到大修档案的重要性,力争把大修资料的归档工作列入大修工作的具体议事日程,明确规定大修资料的归档时间,并把各部门大修资料归档工作完成的优劣列为大修奖金发放的一个考核依据。

2.2 建立健全文件资料管理制度 企业大修资料形成复杂,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如果不及时收集加强管理,一些资料就会散失。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例如档案部门应参加的企业活动,像生产分析会、成果鉴定会以及设备开箱验收等都不能正常参加,档案人员不了解生产情况,这给日后档案收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设备大修档案的收集工作渗透到大修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成为设备大修计划的制定、实施、竣工、验收、试车等各项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并把收集工作的起点向前延伸到档案的形成领域;另一方面完善了档案工作的日常积累、检查考核,结合相应考核细则,对主管领导、有关车间及有关技术人员和专兼职档案员的归档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使检查结果与经济效益(奖金)挂钩。总之,要让企业科技文件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在组织上、制度上有保证,使企业大修档案收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2.3 建立健全竣工档案移交保证书制度 设备大修档案管理工作应实行竣工档案移交保证书制度。厂制度规定:凡是在本厂范围内申报的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在报建前应与档案部门签订《工程竣工档案移交保证书》,保证书签订回执为办理工程报建必备材料之一;未签订保证书的工程,有关主管部门不予办理施工报建手续;工程竣工档案验收不合格的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发验收合格证书。《保证书》的签订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它能促使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在工程进行的同时,注重并及时收集管好工程档案,并在项目竣工后按规定向档案部门移交档案,这对促进档案管理工作非常有利。

2.4 制定大修档案归档范围 企业大修中档案数量大,内容杂,制定科学合理的归档范围不仅能为收集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也关系到整个档案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本厂根据设备大修的实际情况,在每次大修工作开始前,明确各兼职档案员负责收集本部门所产生的大修资料,并提出要求。如对于设备的各种检修记录,收集应完整、及时。对于大修期间新购进的主要设备,应及时统计,逐一收集开箱资料,适时向档案部门移交,以利于其他工作的开展。

2.5 严格图纸修改、审批 对于大修项目施工完成后,应由施工单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编制竣工资料。其中涉及到原有工程项目变更的,技术人员还要对原有设计图按照规定作相应的修改、补充和说明,使之符合现场实际情况。当设计变更时,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修改原底图或补充绘制新图,并相应做好施工现场和库存底图的修改和换版工作,做到图纸与施工现场一致。做好设计变更材料与该工程设计技术文件材料的配套管理,使大修档案既反映工程设计活动的历史状况,又反映施工安装过程中变更修改的现实状况,确保大修档案的准确、完整。档案人员应当了解设计变更情况,避免对外提供已作废了的或已修改过的错误图纸,为以后的生产改造和设备检修提供参考和依据。

2.6 档案管理人员应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

2.6.1 提前介入、提供辅导,严格审查 在大修工程前,档案部门要举办由各施工单位参加的“竣工文件编制学习班”,可以邀请有关专家,也可以由档案人员负责讲课。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档案人员要深入工地对施工单位竣工文件的编制提供实质性指导,对施工单位上交的文件材料,要逐项逐页认真审查,耐心修正。同时要根据该项工程进度计划中的网络节点和现场技术管理人员一起对该工程已形成的技术文件逐项逐页进行审查。主要审查竣工文件是否准确、系统、完整、齐全、规范和标准。

2.6.2 认真履行职责,注重调研,提高管理水平 档案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与主管领导、职能部门联系和协调,深入大修项目管理和施工现场,就形式多样的管理方式、工程质量与大修档案的关系,监理制度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档案管理纳入合同管理等问题展开广泛调研,逐步探索出新的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方法,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达到科学、规范的要求。

发电厂设备技术台账管理标准 篇4

3.管理职能

3.1职能分工

3.1.1设备台账分四类;既设备台账,设备检修台账,设备备品备件台账,设备运行台账。生技分部督促设备主管部门和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分类分级建立以上四类台账。

3.14生技部应建立台账有:主设备台账,主设备技术台账。

3.1.5检修部门应建立的台账有:主辅设备台账,主辅机设备检修台账,备品备件台账。

3.1.6运行部门应建立全厂设备运行台账和所辖设备的技术台账。

3.17经营部土建工程师应建立生产建筑物的结构检查,沉陷观察及建筑物的检修记录台账。

4.管理内容与要求

发电厂设备资产管理研究论文 篇5

【摘要】发电厂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各种生产设备,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设备资产进行信息化的管理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对发电厂设备资产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不仅能够提高发电厂的生产和管理效率,还能更好的掌握整个发电厂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本文从发电厂设备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要求入手,对设计思想、设计原则、实现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发电厂;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开发;设计

发展至今,发电厂的设备资产管理也经历了几个主要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是手写记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采取了人工记录的方式对设备资产管理的各项内容进行登记和整理。第二个阶段是电子文件记录阶段。从这一阶段开始,电子设备开始应用到了发电厂设备资产的管理过程中。第三个阶段是信息化管理阶段。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发电厂设备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当前我国发电厂的设备资产管理就处于信息化管理的阶段,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尚不完善,需要在未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1.系统功能需求

发电厂设备资产管理的原始数据都是由一线的生产员工采用纸质记录的方式保存下来的,这类数据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纸质化的记录方式不利于保存,并且容易丢失,当部门需要调取资料时流程也叫为复杂。此外,纸质化的管理方式还不利于数据管理人员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类和整理,在数据的使用上也存在较多的不规范之处。为了提高设备资产管理数据的管理水平,本文对系统功能上的需求和数据管理过程中的困难环节进行了总结。发电厂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功能的基本需求包括:设备维护与季度维修;设备信息的查询;资料的更新;设备检修的计划控制;检修工程的总结;帐台管理;检修申请;设备异动申请;设备评级。为了实现系统的这些功能,发电厂需要有一些专门的部分负责这些工作。其中包括系统管理部门、各项职能部门、检修生产部门;检修生产班组等。系统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负责管理整个发电厂的系统维护和监控,拥有最高的管理权限;各职能部门则是专门负责各项具体的系统功能执行,其中包括数据的录入和查询、生产资源的分配、数据统计和调查、计划审批等工作流程;检修生产部门则负责一些生产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如电气、汽机、化学试剂等;检修生产班组负责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相关数据的录入,具有查看文件和填写信息的权限。

2.系统设计背景综述

发电厂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多种设备,无论是设备的种类还是性能都十分的复杂。实现发电厂设备资产高效管理的关键就是对这些生产设备进行良好的管理和控制,确保机组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这不仅能够确保整个发电厂的生产质量,还是决定发电厂生产安全的关键环节。发电厂对设备的传统管理方式是人工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缺陷。人工管理的方式是对每一个机组都设置一个专门的管理小组,并为每一个管理小组分配一本设备记录手册,操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和管理过程中随时将观察和检测到的数据记录在这个手册上,并每隔一段时间就对记录下来的设备数量、运行时间、可用小时数等进行统计。管理人员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能够及时的掌握设备运行的状况,并发现设伊为仲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校150030备中可能存在的故障隐患,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维护和检修。这种管理方式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较强,但随着发电厂规模的不断扩大,机组数量的不断增加,要完成整个发电厂的机组管理就需要投入十分庞大的人力物力,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也十分沉重,不符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实现对发电厂设备资产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信息技术和数据库资源的应用,能够设计出简洁、直观的操作界面,管理的流程更加的简单,数据共享性高,工作效率也能得到显著的提升。发电厂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设备种类繁多,不同的机组都有不同的管理要求。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机组进行分类和编号,并对机组的生产厂家、性能、规格、管理要求、设备等级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也应当对设备中产生的相关数据进行及时的记录,例如设备的用电量、设备的使用年限、停运时间、累计运行时长等。在设备使用后都需要对设备的损坏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一般的设备出现较为严重的磨损时可以立即指派相应的检修人员进行检修。检修完成后要对设备的状况、检修的负责人、检修时间等也要进行再一次的确认。通过这样的管理过程,可以对设备的运行、检修、调整等环节进行综合的控制和优化,并建立完善的帐台记录,从而极大的方便日后的管理。管理人员随时都能查询机组的相关记录和信息,管理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也有了明显的减少,通常一个小组就能管理多个机组,还能对日常管理和故障检修的过程进行综合。

3.系统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发电厂设备和资产管理是建立在软件功能的基础上的,设备的使用周期是管理的重点,其中包括设备的台账、检修计划、检修历史、检修效果、检修总结、设备级别、设备检修申请等多项内容。系统的设计完成后能够实现发电厂管理的升级和优化,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提高发电厂生产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发电厂生产的成本,增加其经济效益。发电厂设备资产管理的具体任务包括:建立一套完善的软件系统,以及相应的服务器和操作系统。系统中应当包括管理咨询、管理流程、具体实施计划、软硬件调试等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效的信息平台和管理体系,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发电厂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系统的功能,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4.系统设计概述

4.1系统设计原则

系统的设计首先要符合发电厂生产管理的基本要求,并符合整体的发展计划。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应当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从根本上保障系统设计的质量,同时还可以采取一定的辅助工具,有效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增强设计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便于日后的维修和升级。

4.2数据库建模及设计

系统的核心部分就是数据库。由于发电厂工作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量十分庞大,这就要求数据库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这样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发电厂设备资产管理的数据库属于关系型数据库,在应用的过程中涉及到参数关系之间的运算和转换。数据库的信息共享性是衡量数据库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信息的共享性越高,数据的重复率就越低,这就极大的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4.3面向对象分析

面向对象分析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功能分解方法。功能分解就是讲系统的功能分为几个步骤和流程。功能分解的前提是将问题映射到子功能中,并对功能界面进行一定的处理。其次是数据元素定义。数据元素是信息的原始来源,只有收集到充足的数据元素,才能构建出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元素还是定义对象的属性依据,在完成对象的定义后就会自动形成数据词典。对数据元素进行合理的命名可以增加信息的可读性,从而方便了管理人员对数据的读取。

5.发电厂设备管理系统测试与说明

在发电厂设备管理系统设计完成后,还需要对软件功能、硬件设备等进行一定的.测试,只有经过深入全面的测试后,才能及时发现程序中存在的错误和故障,从而实现对系统功能的完善和升级。在进行软件测试时,需要遵循一些特定的原则和要求,如应当以用户的需求为主、预先制定测试计划、先进行小范围内的测试等。

5.1测试方法

对系统的测试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的目的是发现系统中的编码错误,而黑盒测试是为了发现系统功能上的错误和缺陷等。通过这两种测试方法,都能从不同程度上完善界面功能,改善数据结构上的错误,对一些错误的程序和命令进行及时的终止。

5.2测试步骤

除了极少数结构简单、功能较少的系统外,大多数系统在测试时都需要将其分为几个部分,进行分别的测试。大型的软件系统都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每个子系统下又包含着多个模块。因此,大型系统的测试也分为几个步骤,依次为模块的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运行测试。

5.3典型用例测试

典型的用例测试包括用户测试、管理员测试、模块测试、功能测试等几个部分。首先从用户测试上来看,模块菜单中已经包括了测试的基本步骤,屏幕上有图标按钮,对应着相应的命令。用户通过点击屏幕上的快捷按钮就可以快速的执行操作。管理系统中包括工程管理和设备管理这两个部分。具体的测试步骤是:通过口令进入用户界面;选择需要测试的模块类型;进入一级子模块界面;查看信息内容;选择模块名称。其次是管理员测试。管理员具有对系统内容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的权限。管理员在登录系统后,可以通过快捷图标进入主界面。主界面中显示一定的树状结构,每个子系统下包含一定的功能模块。工程管理的内容则包括设备管理、设备检修台账、设备检修申请、辅助设备评级等。具体的操作步骤为:通过口令进入主界面;。主界面中选择适合的模块;选择模块名;进入模块的具体操作界面。最后是功能测试。与上面两种测试方式相比,功能测试的过程要更加的复杂,流程也更多。具体的操作过程为:登录进入子模块中;逐步展开树状结构;在申请窗口选择需要查询的数据;在窗口中检索对应的信息;若用户的测试权限只限于测试本模块的内容,那么在完成上述三个步骤后,测试就完成了,用户只需要在窗口中找到打印的按钮,对数据进行打印即可。但多数情况下,用户的测试权限是不会局限于对当前模块的测试的,因此在完成上述步骤后,还有一些后续的步骤需要完成。用户可以在弹出的窗口中进行数据的添加、插入、删除等。在操作完成后,只需要按“保存”按钮,就可以对当前的数据进行保存。在进行功能测试时,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首先,在进入模块时,界面上的保存、插入和删除这几个按钮是不能使用的。要完成上述的操作,用户要先在主窗口中点击修改记录,在这之后,上述的三个按钮才能进行使用。如果用户没有其他的操作权限,模块会自动拒绝用户对这三个按钮的操作。其次,需要审核的数据是由各级领导进行逐层的审核的。已经审核完毕的数据会在页面上进行显示,当处于这种状态时,数据就不能进行再次的修改,用户只拥有对数据的查阅权。第三,窗口中显示为灰色的部分是不允许修改的,白色的部分则是用户可以修改的,用户可以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实行添加或删除的操作。第四,在填写设备的名称时,需要双击文本框,打开设备名称输入的窗口后选择设备,完成后可以按返回按钮返回到上一层。第五,在填写日期是既可以直接填写,也可以双击需要填写的文本框,填写完日期后也可以按返回键返回上一层。

6.系统功能模块的组成

6.1设备台账

设备是发电厂生产的基本要素,也是管理的重点内容。设备台账中包含着与设备相关的所有信息,如设备的生产商、保修信息、状态检测条件、设备的型号规格、维修费用等。设备台账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设备最终的管理效果。设备的台账管理分为静态台账和动态台账两种类型。静态台账包括设备的装机配件数量、安装日期、保修信息等。动态台账则包括设备的安装、运行、停运等环节的管理。在进行设备台账管理的过程中,还要建立一定的文件档案,其中包括采购合同、检修报告、产品说明书、检修计划等内容。

6.2工单管理

工单主要涉及到资产管理方面的内容。工单是维护人员到现场进行维修的主要凭证。在检修的过程中,系统是以工单为单位的,检修人员对维修过程中产生的人工费用、物资费用等进行全面的管理。工单管理的内容包括资源管理、设备缺陷管理、维修管理等。其中资源管理又可以细分为排程管理、人员管理、人员资格管理等几个部分。设备缺陷管理则分为缺陷处理、缺陷解决、缺陷登记等内容。做好系统的工单管理能够帮助维修人员从日常工作过程中积累起一定的维修经验,进一步完善数据库中的故障类型,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最终实现发电厂生产效率的提高。

7.结语

发电厂属于资源和资产密集型的产业,建立完善、高效的设备和资产管理系统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及时的掌握设备资产的动态变化状态,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降低故障的发生率,确保发电厂的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正光“.零故障”模式在发电厂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4(01):11-13.

[2]渠红昌.发电厂机械设备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9):33-36.

发电机房安全操作规程 篇6

发电机房安全操作规程

为加强医院用电安全管理,杜绝各种原因造成电力事故,确保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及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制定本规程。

一、按岗位规定穿戴好个人劳动防护用品,认真交接班,若发现问题应立即指出并及时向领导汇报。

二、接班后应认真检查操作按钮、信号装置的完好及灵敏可靠。

三、严格执行停送电、挂牌制度,未经同意不准送电,必须遵循“谁工作、谁挂牌、谁摘牌”的制度。

四、操作时精神集中,操作熟练,不准与他人闲谈,不准看书、报及杂志等,开机后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五、严禁用非绝缘物品和湿手套等操作电钮、开关,不准随意动手布线和安装临时电源。

六、进入机房工作场地应注意周围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如有应及时排除。

七、配电房在正常生产期间的停送电,必须严格执行操作制度,发生故障,必须2人以上进行分析排除,以免发生重大事故。

发电厂电气设备故障分析及管理 篇7

1 分析和管理电厂中故障电气设备的必要性

在电厂中一般有变压器、将电转化的装置、变电站以及主接线等装置,所有这些都能够承受巨大的电流和电压,这些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一定要严谨,设备的质量也一定要过关才行。电厂中的设备安全最重要,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选用的设备也要符合电厂需要,还要进行严格的审查,比如说为了保证电厂设施安全和稳定工作就检查电气设备中的接线状态,设备有无正确接地线,还要检查一些仪器上的安装钉、衔接等是不是牢固,这些小细节都可能影响仪器的运行。

2 对电器设备等故障进行探讨

(1)有的时候会发生短路事件,这很可能由于绝缘层失去效果导致的,一般绝缘层失效原因有时间久发生老化、被水淋、磨损严重、被鼠虫啃咬等,在发生这种情况后还没有及时发现和弥补,也有一些脱落现象,比如说受到撞击,被剐蹭,受到严重挤压等等都会造成裸线松弛,还有一些是不可控的自然因素,这些都会造成线路故障引发短路。

(2)导线正常使用时温度过高。一般就是由于设备的选择出现问题,实际需要的电容量很大但是选择的电气设备容量小,不足以承受就造成导线高温现象的发生;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导线直径小,实际负荷电流在运转过程中不能通过导线,或者电流加大些导线就无法承担等都会造成导线高温,一些设备出现损坏没有及时维修或者未加入足够的润滑剂都会使导线高温。

(3)电气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电火花或电弧。出现这种情况是由很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比如说短路就会导致电弧出现,绝缘层破损失去效果或者导线断了也会造成电弧;如果导体的接触部位不牢靠就会造成电阻剧增,这样很容易导致电火花的出现,导线如果过于弯曲也会导致电弧的出现;或者是人为因素比如人为造成短路。

3 电厂电气设备出现故障的处理办法

(1)首先要确保导线的连接正确且安全,设备的安装精密且完整,完成安装与布线后还要做好后备工作,比如说给导线做一些保护避免它出现潮湿、腐坏或者被晒爆皮,有时候难免会出现突然停电的状况,这时就需要做出一些预防措施,比如说用两条电源供电,这样一个出现问题还可以用另一个,还要在电气设备外面安装上一些金属外壳,不是装饰而是为了防止短路,金属外壳一定要与地面接触良好,一旦发生短路,导线温度迅速升高时还可以迅速切断电源。

(2)如果电厂中的导线的温度过高,这时候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补救,比如电厂可以选择更加合理安全的保护装置以及信号装置进行检测,如果电厂中的电气设备以及线路发生了严重的故障,或者是这些设备出现了负荷超载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准确及时合理的切断发生故障的电气设备以及线路,除此之外,还需要做一些补充措施,比如安装报警系统,这样的话,在故障发生的时候,可以及时的发出警报,以此来提醒监控管理中心,使其更加迅速的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案。

(3)电气设备出现电弧和电火花的解决方法因为电气设施在平时正常工作时也会产生电火花和电弧,所以电厂要将电气设备安装远离容易发生火灾的地方。对存在容易引起火灾的设备的电厂要有防范意识做好预防火灾的措施。例如使用无延燃性护套的绝缘导线和无延燃性电缆等。

4 电厂电气设备的故障管理措施

(1)想要更好的解决电气设备运行故障,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提升电厂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还需要维修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维修经验,不仅要把电气设备的使用、设备故障的解决以及检测过程中产生的损失下降到最小,而且还要不断地提高电气设备的使用时间以及使用效率等等。所以电厂应该多培养一些具有专业素养的维修人员,并不断的提升维修人员的工作热情以及责任心,让他们深刻的认识到维修工作对于整个电厂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不断地提高电厂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使他们更加努力工作,按照严格的技能标准进行规范正规的操作。

(2)要注意电气设备的分级管理工作。电气设备检修的分级管理工作对保证电厂电气设施正常的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设备的类型和系统的升级并研究故障影响的范围同时应用合理的预防措施有利于电气设备分级管理工作。划分系统的等级要根据电气设备在系统中的位置及其重要性,电气设施出现问题的次数和维护修理要求的选择权等条件。电厂对电气设备的分级管理主要是分析重要系统和电气设施重要的零件工作时的产生的数据,评价估计电气设施维护修理是否安全可靠,然后根据评价估计的结果推断电气设施出现问题的几率并分析出现的问题影响相关系统的程度。电厂通过对电气设备应用分级管理方法,电厂通过使用合理的预防故障措施来及时发现电气设备产生的的问题。

(3)选用相适合的方法检查修理电气设备出现的问题。电气设施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设备故障和线路故障,他们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绝缘层劣化、线路短路和导线松弛等。当电气设备出现问题时,维修人员要检查设备与线路之间接触点有没有问题,如果检查发现接触点状况良好,那么需要使用输电线路的测试仪检查出现那种问题。变电室的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互感器及其二次回路放电和内部冒烟等,维护修理设备的人发现互感器出现问题时要及时向上汇报并关闭供电的电源。

总而言之,要想减少电气设备出现问题的概率,就必须提高修理电气设备人员的整体的素质水平,同时注意分层管理电气设施且选择合理有效的方式检查修理电气设施。管理分析电气设备的出现的问题有利于电厂的供电平稳。

摘要:这篇文章主要诉说的是电厂中管理以及分析电气设备的关键性,同时也将电厂设备出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办法做了重点讨论,关于电气设备出现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可实行的解决方案,所有的这些都能够为今后的电厂电气设备安全平稳运行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发电厂电气,设备故障,措施

参考文献

发电厂带电电力设备红外检测浅析 篇8

电力设备的红外检测诊断是一项简便、快捷的设备状态在线检测技术,任何有一定温度的物体,都会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界辐射能量。所辐射能量的大小与该物体的热力学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红外测温仪,具有不停电、不取样、非接触、直观、准确、灵敏度高、快速、安全、应用范围广等特点,是发、供电设备实施状态检修重要技术监督方法,是保证电力设备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措施。本文就红外诊断的基本原理、红外诊断对象、诊断方法和设备缺陷的判断依据,对红外检测和诊断技术管理工作等方面结合实际进行探讨。

一、电力设备状态红外检测与故障诊断的基本原理

设备故障红外诊断的前提,首先是用红外方法检测到设备运行状态的变化及故障信息。

电力系统的各种电器设备中,导流回路部分存在大量接头、触头或连接件,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引起导流回路连接故障,就会引起接触电阻增大,当负荷电流通过时,必然导致局部过热。如果电器设备的绝缘部分出现性能劣化或绝缘故障,将会引起绝缘介质损耗增大,在运行电压作用下也会出现过热;具有磁回路的电气设备,由于磁回路漏磁、磁饱和或铁芯片间绝缘局部短路造成铁损增大,会引起局部环流或涡流发热;还有些电气设备(如避雷器和交流输电线路绝缘瓷瓶),因故障而改变电压分布状况或增大泄露电流同样会导致设备运行中出现温度分布异常。总之,许多电力设备故障往往都以设备相关部位的温度或热状态变化为征兆表现出来。

世间万物都会发射人眼看不见的红外辐射能量,而且物体的温度越高,发射的红外辐射能量越强。红外测量通常测量到的是三种合成辐射——本身的辐射、物体表面反射的辐射、大气辐射的能量。只要运用适当的红外仪器检测电力设备运行中发射的红外辐射能量,并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再经过专门的电信号处理系统处理,就可以获得电力设备表面的温度分布状态及其包含的设备运行状态信息。这就是电力设备运行状态红外检测的基本原理。

二、红外诊断对象

只要表面发出的红外辐射不受阻挡的设备,都属于红外诊断技术的有效监测设备,例如:旋转电机、变压器、断路器、互感器、电力电容器、避雷器、电力电缆、母线、导线、绝缘子串、组合电器、低压电器及二次回路等。

三、诊断方法和设备缺陷的判断依据

电力设备巡视是每天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方法一般为通过目测、耳听和鼻嗅等来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其中以目测为主。但目测的方法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一些有发展性的缺陷,特别是设备内部缺陷,要等到设备发热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被发现,这样不但使设备缺陷的及时发现和处理造成延误,而且可能会对运行设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1.电流致热缺陷判断

(1)三相同位置最大相间温差比较法。进行同一间隔设备相同位置接点的最大温差比较,电流致热缺陷分析和判断一般采用本方法。

(2)绝对温升判定法。当设备三相同位置接点均过热时使用本方法。

(3)以环境温度参照体温度作为基准温度与三相过热点进行比较。

选取环境参照体有困难时,可在被检测设备本间隔或其他间隔设备载流导线、导电杆上选取温度较低的部位作为环境温度参照体,以其温度作为基准温度与三相过热点进行比较。

(4)电流致热类缺陷分析中应注意的事项。影响红外分析诊断的因素有:负荷、环境温度、风速影响、其他辐射热源干扰、材料辐射系数、测试距离、仪器参数设置(最高最低温度、环境温度、辐射率)、仪器使用条件。

2.电压致热类缺陷检测与诊断

电压致热类缺陷是长时间带有额定电压的设备由于介电强度降低、绝缘劣化、电场分布不均等所导致的设备局部或整体发热。

电压致热类缺陷绝大多数是设备的内部异常发热,所对应的缺陷都是重大缺陷,是红外检测的重点。

某些致热类缺陷也纳入了电压致热类缺陷去分析和管理,如:并联电容器极板击穿后的异常发热;变压器箱壁漏磁通涡流、磁屏蔽接地不良导致的发热;变压器油路循环不倡导致的发热或主油管油循环不正常;电力行业标准中没有计列的其他缺陷性质的发热(如:机械转动部分缺陷导致的发热、非电气原因导致的设备局部温度异常等)。

在红外检测发现和认定的缺陷中,电流致热、电压致热类缺陷都是不可自愈的,而电压致热类缺陷发展形成的事故是电力变电主设备损毁的主要原因。

电压致热类缺陷检测受到影响的程度和内容有:气象条件的影响、日照辐射影响、周围光辐射影响、双节设备电场分布的影响、被拍摄设备视角的影响、仪器参数设备(最高最低温度、环境温度、辐射率)。

3.发电厂变电所设备红外检测的故障判别方法

上文提出用发热点相对环境温度的温升来判断热缺陷,并给出了对不同负荷电流下不同设备接头过热的警界温升表。当被检测点相对环境温度的温升大于表中所规定的警界温升时就认为有缺陷,并按表中的警界温升确定缺陷种类,这种方法简单、直观、实用性较强,但是在线路红外检测时存在以下不足:

(1)对于发电厂变电所设备,由于条件限制,不可能准确测量设备周围的环境温度、湿度、风速以及检测距离(一般采用地面环境温度、湿度、风速作设备的环境参数,检测距离的估计),这样所测得的发热点相对环境温度的温升存在误差,必然带来热缺陷判断的误差。

(2)对于高压设备,即使相同材料、相同环境条件,由于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在相同负荷电流情况下,交流线路的发热应比直流线路的发热严重,而上文中只根据导线型号和负荷电流来规定警界温升是有局限性的。

(3)不同设备、不同材料的发热特性各不相同,在不同条件下的允许温升应各不相同,例如在有太阳辐射时,会在被检测对象上附加一定的温升,这时的警界温升显然与没有太阳辐射时是不一样的。显然,简单地采用这种方法来分析热缺陷并不方便、准确。《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导则》对电流致热型设备的热故障判别提出用相对温升判断法,该方法通过分析相对温差与接触电阻的变化关系,依据电力行业标准《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596)中对接触电阻的规定,确定了分析电流致热型设备热缺陷的相对温升来判断。这种方法从发热的内在原因出发确定判断方法,克服了一些环境因素及负荷电流等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对电力设备的红外诊断具有指导性。

四、红外检测和诊断技术管理工作

1.红外检测人员基本要求

(1)掌握紅外检测的基本原理。

(2)熟悉设备的基本结构和运行原理。

(3)掌握红外检测相关规程。

(4)掌握目前已成熟的红外检测经验和案例。

(5)积累红外检测经验。

(6)学会使用分析软件。

2.电流致热缺陷现场拍摄

(1)检查仪器参数设置。

(2)必要时记录环境气象条件。

(3)核对负荷电流和最大负荷。

(4)不热的不拍。

(5)争取有个相间同位置进行比较。

(6)热点图像单拍摄一张局部详图。

(7)角度合适,能准确反映设备发热的部位和原因。

(8)尽可能避开外辐射源的影响。

(9)记录好每张红外热像图的编号和对应设备名称。

3.电压致热类缺陷检测现场拍摄

(1)检测前,应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

(2)红外热像仪开机后先检查仪器日期、时间、辐射系数、距离参数、温度范围设置。精确检测的辐射系数使用0.92,距离参数设置12m,现场一般不再调整。

(3)不论红外热像仪屏幕红外图像目测有无温度异常,均应拍摄红外热像图,使用软件进行红外热像图分析。

(4)应将间隔内三相设备拍摄在一张红外图像。不同间隔的单一设备拍摄应与其他间隔同类设备使用相同距离、相同角度。

(5)拍摄应去掉对红外图像分析无意义的物体,获取设备最大的整体红外热像图。

(6)三相或两相设备本体的关键部位应互相无重叠遮挡。

(7)设备本体温升、温场分布异常达到严重及以上缺陷时,应将设备异常过热的准确位置、实测温度、缺陷初步诊断结果和注意事项告知值班员,缺陷诊断初步结果应填入缺陷记录簿。初步诊断为危急缺陷的,应立即向上级汇报。

(8)新投运的变电设备应于投运的第1、3、7天连续进行精确检测,无异常后转入正常的电力设备红外检测。初始红外检测热像图应作为基础技术资料保存。

(9)新投运的变电设备精确检测发现设备本体温场分布异常时,应进行红外连续跟踪检测,根据红外诊断结果及时采取其他带电或停电检测措施。

红外诊断技术还可以在电厂其他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转动机械轴系过热故障的诊断;储煤自燃隐患的诊断;锅炉堵灰的红外检测等。可以说,凡是能够表现为温度异常的各种故障,原则上都可以应用红外检测技术做出诊断,许多课题尚待进一步研究开发。

火力发电原理及设备介绍 篇9

[转] 火力发电原理及设备介绍

分享 复制地址 日志地址:

火力发电一般是指利用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能来加热水,使水变成高温、高压水蒸气,然后再由水蒸气推动发电机来发电的方式的总称。以煤、石油或天然气作为燃料的发电厂统称为火电厂。

火力发电站的主要设备系统包括:燃料供给系统、给水系统、蒸汽系统、冷却系统、电气系统及其他一些辅助处理设备。

火力发电系统主要由燃烧系统(以锅炉为核心)、汽水系统(主要由各类泵、给水加热器、凝汽器、管道、水冷壁等组成)、电气系统(以汽轮发电机、主变压器等为主)、控制系统等组成。前二者产生高温高压蒸汽;电气系统实现由热能、机械能到电能的转变;控制系统保证各系统安全、合理、经济运行。

火力发电的重要问题是提高热效率,办法是提高锅炉的参数(蒸汽的压强和温度)。90年代,世界最好的火电厂能把40%左右的热能转换为电能;大型供热电厂的热能利用率也只能达到60%~70%。此外,火力发电大量燃煤、燃油,造成环境污染,也成为日益引人关注的问题。

热电厂为火力发电厂,采用煤炭作为一次能源,利用皮带传送技术,向锅炉输送经处理过的煤粉,煤粉燃烧加热锅炉使锅炉中的水变为水蒸汽,经一次加热之后,水蒸汽进入高压缸。为了提高热效率,应对水蒸汽进行二次加热,水蒸汽进入中压缸。通过利用中压缸的蒸汽去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从中压缸引出进入对称的低压缸。已经作过功的蒸汽一部分从中间段抽出供给炼油、化肥等兄弟企业,其余部分流经凝汽器水冷,成为40度左右的饱和水作为再利用水。40度左右的饱和水经过凝结水泵,经过低压加热器到除氧器中,此时为160度左右的饱和水,经过除氧器除氧,利用给水泵送入高压加热器中,其中高压加热器利用再加热蒸汽作为加热燃料,最后流入锅炉进行再次利用。以上就是一次生产流程。

火力发电厂的基本生产过程

火力发电厂的主要生产系统包括汽水系统、燃烧系统和电气系统,现分述如下:

(一)汽水系统:

火力发电厂的汽水系统是由锅炉、汽轮机、凝汽器、高低压加热器、凝结水泵和给水泵等组成,他包括汽水循环、化学水处理和冷却系统等。

水在锅炉中被加热成蒸汽,经过热器进一步加热后变成过热的蒸汽,再通过主蒸汽管道进入汽轮机。由于蒸汽不断膨胀,高速流动的蒸汽推动汽轮机的叶片转动从而带动发电机。

为了进一步提高其热效率,一般都从汽轮机的某些中间级后抽出作过功的部分蒸汽,用以加热给水。在现代大型汽轮机组中都采用这种给水回热循环。此外,在超高压机组中还采用再热循环,既把作过一段功的蒸汽从汽轮机的高压缸的出口将作过功的蒸汽全部抽出,送到锅炉的再热汽中加热后再引入气轮机的中压缸继续膨胀作功,从中压缸送出的蒸汽,再送入低压缸继续作功。在蒸汽不断作功的过程中,蒸汽压力和温度不断降低,最后排入凝汽器并被冷却水冷却,凝结成水。凝结水集中在凝汽器下部由凝结水泵打至低压加热再经过除氧气除氧,给水泵将预加热除氧后的水送至高压加热器,经过加热后的热水打入锅炉,再过热器中把水已经加热到过热的蒸汽,送至汽轮机作功,这样周而复始不断的作功。

在汽水系统中的蒸汽和凝结水,由于疏通管道很多并且还要经过许多的阀门设备,这样就难免产生跑、冒、滴、漏等现象,这些现象都会或多或少地造成水的损失,因此我们必须不断的向系统中补充经过化学处理过的软化水,这些补给水一般都补入除氧器中。

(二)燃烧系统

燃烧系统是由输煤、磨煤、粗细分离、排粉、给粉、锅炉、除尘、脱流等组成。是由皮带输送机从煤场,通过电磁铁、碎煤机然后送到煤仓间的煤斗内,再经过给煤机进入磨煤机进行磨粉,磨好的煤粉通过空气预热器来的热风,将煤粉打至粗细分离器,粗细分离器将合格的煤粉(不合格的煤粉送回磨煤机),经过排粉机送至粉仓,给粉机将煤粉打入喷燃器送到锅炉进行燃烧。而烟气经过电除尘脱出粉尘再将烟气送至脱硫装置,通过石浆喷淋脱出流的气体经过吸风机送到烟筒排人天空。

(三)发电系统

发电系统是由副励磁机、励磁盘、主励磁机(备用励磁机)、发电机、变压器、高压断路器、升压站、配电装置等组成。发电是由副励磁机(永磁机)发出高频电流,副励磁机发出的电流经过励磁盘整流,再送到主励磁机,主励磁机发出电后经过调压器以及灭磁开关经过碳刷送到发电机转子,当发电机转子通过旋转其定子线圈便感应出电流,强大的电流通过发电机出线分两路,一路送至厂用电变压器,另一路则送到SF6高压断路器,由SF6高压断路器送至电网。

火力发电厂的基本生产过程

这里介绍的是汽轮机发电的基本生产过程。

火力发电厂的燃料主要有煤、石油(主要是重油、天然气)。我国的火电厂以燃煤为主,过去曾建过一批燃油电厂,目前的政策是尽量压缩烧油电厂,新建电厂全部烧煤。

火力发电厂由三大主要设备——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及相应辅助设备组成,它们通过管道或线路相连构成生产主系统,即燃烧系统、汽水系统和电气系统。其生产过程简介如下。

1.燃烧系统

燃烧系统如图1-l所示,包括锅炉的燃烧部分和输煤、除灰和烟气排放系统等。

煤由皮带输送到锅炉车间的煤斗,进入磨煤机磨成煤粉,然后与经过预热器预热的空气一起喷入炉内燃烧,将煤的化学能转换成热能,烟气经除尘器清除灰分后,由引风机抽出,经高大的烟囱排入大气。炉渣和除尘器下部的细灰由灰渣泵排至灰场。

2.汽水系统

汽水系统流程如图1-2所示,包括锅炉、汽轮机、凝汽器及给水泵等组成的汽水循环和水处理系统、冷却水系统等。

水在锅炉中加热后蒸发成蒸汽,经过热器进一步加热,成为具有规定压力和温度的过热蒸汽,然后经过管道送入汽轮机。

在汽轮机中,蒸汽不断膨胀,高速流动,冲击汽轮机的转子,以额定转速(3000r/min)旋转,将热能转换成机械能,带动与汽轮机同轴的发电机发电。

在膨胀过程中,蒸汽的压力和温度不断降低。蒸汽做功后从汽轮机下部排出。排出的蒸汽称为乏汽,它排入凝汽器。在凝汽器中,汽轮机的乏汽被冷却水冷却,凝结成水。

凝汽器下部所凝结的水由凝结水泵升压后进入低压加热器和除氧器,提高水温并除去水中的氧(以防止腐蚀炉管等),再由给水泵进一步升压,然后进入高压加热器,回到锅炉,完成水—蒸汽—水的循环。给水泵以后的凝结水称为给水。

汽水系统中的蒸汽和凝结水在循环过程中总有一些损失,因此,必须不断向给水系统补充经过化学处理的水。补给水进入除氧器,同凝结水一块由给水泵打入锅炉。

3.电气系统

电气系统如图1-3所示,包括发电机、励磁系统、厂用电系统和升压变电站等。

发电机的机端电压和电流随其容量不同而变化,其电压一般在10~20kV之间,电流可达数千安至20kA。因此,发电机发出的电,一般由主变压器升高电压后,经变电站高压电气设备和输电线送往电网。极少部分电,通过厂用变压器降低电压后,经厂用电配电装置和电缆供厂内风机、水泵等各种辅机设备和照明等用电。

一、火电厂的分类

1、按燃料分类

燃煤发电厂:以煤为燃料的发电厂;

燃油发电厂:以石油(实际是提取汽油、煤油、柴油后的油渣)为燃料的发电厂;

燃气发电厂:以天然气、煤气等可燃气体为燃料的发电厂; 余热发电厂:用工业企业的各种余热进行发电的发电厂; 此外,还有利用垃圾及工业废料作为燃料的发电厂。

2、按原动机分类 凝汽式气轮机发电厂 燃汽轮机发电厂 内燃机发电厂

蒸汽——燃汽轮机发电厂

3、按供出能源分类

凝汽式发电厂:只向外供应电能的电厂 热电厂:同时向外供应电能和热能的电厂

4、按发电装机容量的多少分类

小容量发电厂:装机总容量在100MW以下的发电厂; 中容量发电厂:装机总容量在100—250MW范围内的发电厂; 大中容量发电厂:装机总容量在250—600MW范围内的发电厂; 大容量发电厂:装机总容量在600—1000MW范围内的发电厂; 特大容量发电厂:装机总容量在1000MW以上的发电厂。

5、按蒸汽压力和温度分类

中低压发电厂:蒸汽压力一般为3.92MPa(40kgf/cm2)、温度为 450℃的发电厂,单机功率小于25MW;

高压发电厂:蒸汽压力一般为9.9MPa(101kgf/cm2)、温度为 540℃的发电厂,单机功率小于100MW;

超高压发电厂:蒸汽压力一般为13.83MPa(141kgf/cm2)、温度 为540/540℃的发电厂,单机功率小于20MW; 亚临界压力发电厂:蒸汽压力一般为16.77MPa(171kgf/cm2)、温度为540/540℃的发电厂,单机功率为 300MW直至1000MW不等;

超临界压力发电厂:蒸汽压力大于22.11MPa(225.6kgf/cm2)、温度为550/550℃的发电厂,机组功率为 600MW及以上。

6、按供电范围分类

区域性发电厂:在电网内运行,承担一定区域性供电的大中型发电厂; 孤立发电厂:不并入电网内,单独运行的发电厂;

自备发电厂:由大型企业自己建造,主要供本单位用电的发电厂(一般也与电网连)。

二、火电厂的生产流程

火电厂种类虽然很多,但从能量转换的观点分析,其生产过程是基本相同的,都是将燃料燃烧的热能通过锅炉产生高温高压水蒸气,推动汽轮机做功产生机械能,经发电机转变为电能,最后通过变压器将电能送入电力系统。

三、火电厂特点

与水电厂和其他类型电厂相比,火电厂有如下特点:

1、布局灵活,装机容量的大小可按需要决定。

2、建造工期短,一般为水电厂的一半甚至更短。一次性建造投资少,仅为水电厂的一半左右。

3、煤耗量大,目前发电用煤约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25左右,加上运煤费用和大量用水,其生产成本比水力发电要高出3—4倍。

4、动力设备繁多,发电机组控制操作复杂,厂用电量和运行人员都多于水电厂,运行费用高。

5、汽轮机开、停机过程时间长,耗资大,不宜作为调峰电源用。

6、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大。

火力发电用煤品种及过程分析

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火力发电是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生产电能的主要方法。煤炭在锅炉内燃烧放出的热量,将水加热成具有一定压力和温度的蒸汽,然后蒸汽沿管道进入汽轮机膨胀做功,带动发电机一起高速旋转,从而发出电来。在汽轮机中做完功的蒸汽排入冷汽器中并凝结成水,然后被凝结水泵送入除氧器。水在除氧器中被来自抽气管的汽轮机抽汽加热并除去所含气体,最后又被给水泵送回锅炉中重复参加上述循环过程。显然,在这种火力发电厂中存在着三种型式的能量转换过程:在锅炉中煤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在汽轮机中热能转变为机械能;在发电机中机械能转换成电能。进行能量转换的主要设备——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被称为火力发电厂的三大主机,而锅炉则是三大主机中最基本的能量转换设备。

1.电站锅炉。发电用锅炉称为电站锅炉。目前,在我国大型电厂多用煤粉炉和沸腾炉。电站锅炉与其它工厂用的工业锅炉相比有如下明显特点:①电站锅炉容量大;②电站锅炉的蒸汽参数高;③电站锅炉自动化程度高,其各项操作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适应负荷变化的能力很强,工业锅炉目前仅处于半机械化向全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④电站锅炉的热效率高,多达90以上,工业锅炉的热效率多在60~80之间。

2.电站用煤的分类。火力发电厂燃用的煤通常称为动力煤,其分类方法主要是依据煤的干燥无灰基挥发分进行分类。

3.煤粉的制备。煤粉炉燃烧用的煤粉是由磨煤机将煤炭磨成的不规则的细小煤炭颗粒,其颗粒平均在0.05~0.01mm,其中20~50μm(微米)以下的颗粒占绝大多数。由于煤粉颗粒很小,表面很大,故能吸附大量的空气,且具有一般固体所未有的性质——流动性。煤粉的粒度越小,含湿量越小,其流动性也越好,但煤粉的颗粒过于细小或过于干燥,则会产生煤粉自流现象,使给煤机工作特性不稳,给锅炉运行的调整操作造成困难。另外煤粉与O2接触而氧化,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煤粉自然。在制粉系统中,煤粉是由气体来输送的,气体和煤粉的混合物一遇到火花就会使火源扩大而产生较大压力,从而造成煤粉的爆炸。

锅炉燃用的煤粉细度应由以下条件确定:燃烧方面希望煤粉磨得细些,这样可以适当减少送风量,使q2、q4损失降低;从制粉系统方面希望煤粉磨得粗些,从而降低磨煤电耗和金属消耗。所以在选择煤粉细度时,应使上述各项损失之和最小。总损失蝉联小的煤粉细度称为“经济细度”。由此可见,对挥发分较高且易燃的煤种,或对于磨制煤粉颗粒比较均匀的制粉设备,以及某些强化燃烧的锅炉,煤粉细度可适当大些,以节省磨煤能耗。由于各种煤的软硬程度不同,其抗磨能力也不同,因此每种煤的经济细度也不同。

4.煤粉的燃烧。由煤粉制备系统制成的煤粉经煤粉燃烧器进入炉内。燃烧器是煤粉炉的主要燃烧设备。燃烧器的作用有三:一是保证煤粉气流喷入炉膛后迅速着火;二是使一、二次风能够强烈混合以保证煤粉充分燃烧;三是让火焰充满炉膛而减少死滞区。煤粉气流经燃烧器进入炉膛后,便开始了煤的燃烧过程。燃烧过程的三个阶段与其它炉型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这种炉型燃烧前的准备阶段和燃烧阶段时间很短,而燃尽阶段时间相对很长。

5.发电用煤的质量要求。电厂煤粉炉对煤种的适用范围较广,它既可以设计成燃用高挥发分的褐煤,也可设计成燃用低挥发分的无烟煤。但对一台已安装使用的锅炉来讲,不可能燃用各种挥发分的煤炭,因为它受到喷燃器型式和炉膛结构的限制。

标签: 锅炉 加热器 环境污染 汽轮机 冷却系统 | 编辑标签

上一篇: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常规下一篇:商务英语表达数量的精彩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