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

2024-11-03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精选8篇)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 篇1

做一名有“温度”的思政教师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文章。文章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笔者认为,思政教师要充分发挥“温度”的关键作用,让学生心灵真善美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用内心“温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关键期和黄金期,其在生理、心理方面不断成长,思想纯洁如白纸,热情像火焰,容易迷茫失措,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教师要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内心的温度关怀、体贴学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关爱和期望,学会善待和宽容,体验自信和成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用语言“温度”激励学生努力奋斗。“好话一句三冬暖”,思政教师语言是“立德树人”的一张名片,在教学中要换位思考,交心交友,尽可能多一些理解与尊重,少一份训示。要注意场合、时间、语气和方式,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孩子们的“标杆”。要讲究策略,能够巧妙地加上微笑、点头、抚摸、鼓掌、拥抱这些形体语言,增强思政教师的亲和力、感染力。让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用情感“温度”激活学生内在潜能。思政课教师要“以情育人”,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先。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学生才会喜欢你。如果思政教学方式上要摒弃“填鸭式”和“满堂灌”,改变简单的历史回顾、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才能引导学生在价值情感上有所升华。有共情,才会有共鸣。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胸有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把这些情感融为一体,用真情实感的温度温暖学生,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只要每一位思政教师都有“温度”,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是有温度的教育,我们培养的人就一定会是有温度的人,我们的社会也就一定会成为有温度的社会。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 篇2

舆论是社会群体对某种事件或事态发展所持的大致相同的意见与评论, 是一种社会的声音。但舆论有全面与片面、正确与错误之分, 因此, 新闻评论的作用有着不同凡响的力量, 新闻评论在进行舆论引导时, 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引导, 科学辩证权威地进行分析和发声。对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事件和思想倾向, 进行及时的、有说服力的评论, 指出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 什么是应该坚持的, 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做好喉舌, 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新闻报道引导舆论通常有两种手段。一是消息、通讯、调查等, 告诉受众新近发生的事实;二是撰写评论、社论等, 阐明事件本质, 挖掘事件内因, 引导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说, 新闻评论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和功能。在当前社会形势下, 报纸的社论不同于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的谈话, 它既代表了中国共产党, 又代表了群众, 其舆论的引导作用不可低估。

毛泽东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 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 并且团结起来, 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新闻评论不同于政府发布的刻板公文, 它绝不是简单地照搬文件, 而是权威解读政策、法规和文件, 帮助大家提高认识解疑释惑, 让群众了解政策、接受政策, 从而自觉地遵守政策, 将严肃的政策融入到统一的行动中, 形成规范进行约束。因此, 新闻评论是宣传党的现行政策、统一群众认识和行动最有效的形式。

新闻评论即论是非、说短长, 立足于对现实的理性思考, 着眼于对群众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 弘新风、树正气、惩恶扬善, 在引导群众的同时鼓舞群众、塑造群众。报纸的新闻评论百家争鸣, 各施所长, 以其针砭时弊、以案说法、以情说理的特长, 吸引了众多读者粉丝。每天清晨, 许许多多的受众在报摊买来报纸, 打开社论版面读世道、听批评, 获悉对的思想, 情愿接受灵魂的引导。与此同时, 一些读者致电或写信到编辑部, 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与报媒进行互动。对于报纸来说, 既结交了良师益友, 又深刻了思想认识, 一举多得。

新闻评论的论题有思想性、新闻性和群众性。新闻评论就事论理、有的放矢、阐明事理, 贵在说理、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力求新闻深度、厚度和力度。新闻评论不是学术论文, 不是科普文章, 从文风到论理, 都是面向最广大的受众, 具有广泛性。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邹韬奋曾说:“同人愿以自勉的第一义, 便是以全国民众的利益为一切记述评判和建议的中心标准。”这句话告诉我们, 新闻评论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时刻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对美的追求。

目前, 我国进入到发展的关键阶段, 各种媒体激烈互博, 改革每时每刻在进行, 新事物、新观点、新课题、新矛盾层出不穷, 屡屡发生着, 人们一段时期内难以区分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在这种情况下, 更需要报纸的新闻评论发挥积极而明显的强大作用, 宣扬真善美、摒弃假丑恶, 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 提高道德素质, 为发展与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新闻评论不能故弄玄虚, 卖弄文采, 或颐指气使, 而应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一篇成功的新闻评论, 需要一个对政策把握准确, 政治觉悟高、思想不偏激、文学有底蕴的主笔或撰稿人, 有报社领导把握大方向, 策划选题, 编辑部共同商量, 在不出或“左”或“右”错误的基础上, 引导积极而有效的社会舆论。

在纸媒人纷纷认识并投身到新闻评论阵营的同时,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一个问题:将新闻评论提升到一个不可低估的地位来认识的时候, 应就此打住。不能过犹不及地将其视为一切左右群众认识, 高于政策法规的地位, 新闻评论的优点在于善意, 而非恶意地强制左右群众的思想认识。忽略了新闻评论的客观性, 一味追求其社会效果的一方面, 违背新闻规律, 变成人为地制造舆论, 与现实相悖。这是值得所有新闻人反思的。

摘要: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 也是报纸的心脏。新闻评论的价值, 亦或是新闻评论的主要功能和积极作用, 古今中外新闻学者和政治家众说纷纭, 但都对新闻评论的价值给予了积极的肯定。社论是报纸的立场和声音, 苏联著名的无产阶级宣传鼓动家加里宁说:“报纸是永远不散的群众大会, 社论是会议的总结。”我国著名新闻学者邓拓也说:“社论是表明报纸的政治面目的旗帜, 报纸必须有了社论才具有完全的政治价值。”其实, 不仅是报纸上的新闻评论如此, 其他媒体上的新闻评论也是如此。

新时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 篇3

【关键词】语文 新时代 教学

时代正在飞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也飞速发展,时代对青少年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样的情况下,调节好学生的心态,给他们十足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能适应周围发生的各种变化,紧急时刻、关键时刻会做出正确选择的新一代人才是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这个教育从小学开始进行效果更好,因此,语文教师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任务具体内容如下:

1.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语文的概念知识。语文课程的内容较广泛,语文学科除了教我们规范的概念性知识外,还教我们用语文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我们用语文的审美观面对周围的人或事物可以认识到世界,现实生活和社会的本质。语文老师利用语文教学的这种特征和小学生的兴趣全部的性质让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

2.语文教师在教学教学过程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心善作品。我们平时提倡学生多读书,但是小学生不会度怎样的书,怎样读书,读书有什么好处等问题,那我们先需要让学生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读书?读什么样的书?读书有什么好处?所以语文教学目前的重要人物之一是用敏锐的、清醒的脑子去选择性的读书。读书的时候要奔着知识读而不是当做一次的任务,读书的过程中能唤醒自己的爱国之心,孝顺父母之心,报答祖国之心,这样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就基本达到了。

3.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之前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孝顺父母,尊重老师,尊老爱幼的精神,现在光培养这些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品质、解决实际问题、团结互助、辨别是非,要通过作品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

4.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是培养出热爱生命的新一代接班人。生命的存在由人来体现,认得存在依然彼此依赖,彼此促进。既然这样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以人为本主义,做事为他人着想,团结互助,共创美好未来的精神。

5.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的精神。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活动离不开大自然,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爱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享受大自然之美等精神,对小学生从小开始进行爱护大自然的教育的效果最好的,从小就习惯的教育是永远的。

6.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写作能力。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候遇到自我表达和写简历时满足不了招聘单位的要求,这意味着他们的在语文表达能力的差。小学生正处于爱好多的状态,若果老师在小学时期把学生指导写作文,自我表达,可以养成学生的写作习惯和表达能力。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出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写作能力。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篇4

◇ 本章课时:4课时

第一部分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邓小平理论体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的地位;了解先驱者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早日成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才智。

教学环节:讲课,课堂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第二部分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1、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关系到如何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问题。

2、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关系到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大问题。

3、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关系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

二、对社会主义艰难探索的历程

社会主义一词是由古拉丁文演变而来,原意是‘同伴’、‘善于社交’等。

最早是德国神学家、天主教本尼迪克特派教士安塞尔姆·德辛在1753年与人论战时把遵循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社会主义者。

19世纪20-30年代,欧文主义者和圣西门主义者才在报刊上使用‘社会主义’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称谓。

19世纪40年代,社会主义已成为西欧盛行的新思潮。

19世纪70年代,西风东渐,社会主义一词才开始在日本、中国书刊中出现”

恩格斯曾经指出,在马克思以前就有过“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或空想的社会主义或者由这种种成分混合而成的社会主义。”

1.中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我国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观点。

在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始祖是英国的托马斯·莫尔(1477 ——1535)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1568——1639)。代表作及重要观点。

客观评价。

2.十九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以法国的圣西门(1760—1825)、傅立叶(1772—1837)和英国的欧文(1771—1858)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首先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深刻抨击,同时,根据人类理性原则构建了他们的理想社会。

3.科学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第二章、《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预测的基本观点。

4.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5篇文章。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斯大林:《关于苏联宪法草案》、《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理论成果。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主要特征。

5.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实践和认识

《论十大关系》、八大决议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对社会主义探索的积极成果及其失误。

三、邓小平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第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第三,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在实践上,为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下面我们讲第三个问题。

(三)对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三大疑点的解说

1.公有制是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如是, 为什么邓小平没有将它纳入本质论之中? 如不是, 公有制对社会主义来说是否无足轻重、可有可无?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始终存在着两个层面,即制度层面和功能层面。

在经济制度上,邓小平特别强调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他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得以快速发展的保证,是维护社会公平、确保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条件下不使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制度基础。他一再声明“那是不能动摇的”。

邓小平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总是和发挥“社会主义的功能”——在大多数场合他表述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联系在一起的。

邓小平一直认为社会主义优越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逐渐好起来;共同富裕,不产生剥削阶级。他认为社会主义应该具有这样的功能。正是从这一层面,邓小平将这两方面的内容直接表述为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四次表述

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的两个层面中,越来越侧重于功能层面。

侧重功能取向,有利于突破长期以来以结构判断社会性质的思维定势,有利于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功能取向的具体化。

认为社会主义可以不要公有制的观点,既不符合邓小平的本意,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2、“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不是社会主义本质? 据此能否将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形态特别是和资本主义区别开来?

这一疑问不仅在提出问题的方法上存在错误,而且在认识问题的方法上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在提出问题的方法上,它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从其认识方法来说,起码存在两个缺陷:

第一,只见片段不见过程。

第二,只见现象不见本质。

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被压迫阶级自身的解放和发展,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和发展则意味着对现行奴役关系的打破,对现行统治秩序的冲击,对现行社会的改造。其结果是对剥夺者的剥夺,对压迫者的革命。而这是现行制度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所不能容忍的。

事物的质是一事物赖以存在的根据,它贯穿于该事物存在的全过程,与该事物同存共亡。而在阶级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有时不仅不表现为这种存亡关系,反而表现为对该制度的强烈否定——从终极意义上来说,正是这种否定力量导致了该制度的消亡——所以,把否定一事物的因素说成是该事物的内在本质体现,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因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据,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存在的基础。

其次,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同一主体,这种一元主体彻底消融了阶级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对立或对抗,从而既为生产力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能,也为生产关系的自觉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3、既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那么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应该允许贫富悬殊、甚至剥削现象的存在;而既然现在允许贫富悬殊、甚至剥削现象的存在,那就说明我国现在还不具备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确切指向。

邓小平讲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还是从功能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的界定。

既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或社会主义从其功能来说能实现“共同富裕”,那么“共同富裕”就不是社会主义当下的中心课题,当下社会主义的中心课题就是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不同等,不同步,则意味着贫富悬殊的不可避免。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政策“要让一部分地方先富裕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但是社会主义“要防止两极分化。”“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这里包含有对贫富悬殊的适度容忍和对两极分化的强烈排斥。

实现共同富裕归根到底要靠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形式。

剥削不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而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在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又发展不充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也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被消灭。

通过剥削而消灭剥削是共产党人对历史规律的深刻了悟和自觉遵循,也是社会主义发挥其本质功能的题中应有之意。

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政权属于人民、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剥削无论在程度上、后果上与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剥削不可同日而语。

当前,我们党提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方面内容的要求。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1.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条件。

第二,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和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3.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从国际局势来看,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从国际统一来看,坚持“一国两制”方式,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从国内形势来看,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素质,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我们的外部世界还很不安宁,惟有以发展增强国力,不断缩小乃至消除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确保国家的和平安宁。

2.要解决现阶段所有的社会矛盾,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进步。

3.视发展为执政党第一要务,必然为求得自身最大限度发展,解放思想,利用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在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竞争中谋求国家的最高利益。

4.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国家发展、促进执政党自身的更新、发展,在各项事业的发展中保持党的先进性。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及实践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说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 篇5

物流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根本任务

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扩大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涉入或将要涉入国际贸易领域。例如,生产制造型企业对进口原材料的购买,经销商直接代理国外的产品,都使得物流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国际货运的一些知识,加强对这些业务的管理。虽然许多企业都是进口商或货运代理来完成这些业务,但是能对国际货运业务主动地进行管理,将使得企业对供应链的成本和周期时间进行有效地控制。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 篇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要把立德树人体现在各科课堂教学之中,渗透到社团活动、管理评价、日常生活等各个环节,延伸到家庭、社会和网络活动的方方面面,建立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体系。与此相适应,还要完善德育体系、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改革管理评价机制,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加深认识,才能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变为行动。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战略转型

何为“根本”任务?根就是树根,“木下曰本”,本也是根,根本就是最本质、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贯重视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明明德”“修身”,就是为学之道、为人之本。《大学》还直截了当地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学校教育都过于注重知识、能力、升学、就业、收入这些“才”或“财”,而没有对“德”予以足够的重视,甚至可以说是本末倒置。如今国家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可以说是正本清源、回归正道。

立德树人也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如今的中国已经站起来、富起来,正走向“强起来”的时代。这种“强”决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强大,更重要的是人民内在精神的强大。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如何才能强起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胜者强。”真正的强者,是能战胜各种外在诱惑和人性弱点的内心强大的人。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克服“后富裕社会”可能带来的各种新问题,避免贪欲、空虚、懈怠和“软骨病”。这都需要真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

立德树人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内在需求

美德是事业的基础,是幸福的源泉。《说文解字》说:“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中庸》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孟子更进一步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幸福不在心外,而在心中,通过诚于良知、不断提升道德品质和心灵境界,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定和幸福。所以,立德树人不应该只是对学生的外在要求,而应该是学生、教师、家长以及每个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和根本动力;立德树人不只是对教师育人的外来任务,而应该是每个人的内在愿望。立己德,立己人,得己福,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立德树人才能落实到每一个人,才能转化为自觉行动。

外因是条件,内因守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确实需要国家政策、措施、资源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改善,但更不能忽视的是每个人的“自修”。中国传统文化一贯强调反求诸己、内省自修。《中庸》说,“修道之谓教”。孟子教导我们:“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思想道德修养,归根到底要靠自己的修和悟,而自修自悟的关键在于“诚于己”,在于“慎独”。只有每个人时时刻刻、随事随处觉察反省、知善知恶、为善去恶,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要立志为先依道而行

王阳明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立德树人同样不可能。立志不是指从事怎样的职业、成就怎样的事业,而是要确定人生的志向,即成为一个有怎样心灵品质和道德境界的人。“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志是诸多德行的统帅,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立志对于修德有纲举目张之效,明确坚定的志向也是修己成人的根本动力源泉。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立志和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强调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应该把学生、教师、家长公开立志、不断励志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予以高度重视。

德有百千种,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谦、和、慈、恕、诚,这些都逝人一贯强调的重要的、基本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在众多美德中,孝又是更基本、更需要优先培养的德。孟子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从每一个家庭开始,从孝亲敬长开始,是立德树人最有效的切入点和着力处。

立德树人应追求“立大德、树大人”。只有立大德,才能成大业。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才是大德,只有这样才可望成为栋梁之材,成就伟大事业。

立大德、树大人应该循大道。《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世间的所有德行规范应源自天道、符合天理。“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易经》也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大道是利益万物之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就是大德、大道。但凡“立大德、树大人”,都必须以此作为根本原则和终身的奋斗目标。

【思想宣传范文】

近日,关于教育惩戒的问题成为舆论热点。如何正确运用教育惩戒,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促进学生成长,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入手,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同时,还要建立相关的教育机制,帮助教师正确用教育惩戒手段。

应规范治教,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健全教师监督机制。首先,应建立严格的教师准入门槛制度,对教师的专业学识、心理素质、道德水平、教育能力进行全面审核。对于获得教师资格的教师,建议增加6个月到3年的试用期,通过实践操作的检验,再次对教师进行资格评估,并对教学效果不达标的教师予以辞退,在源头上把控教师队伍的质量。其次,应建立严格的教师评价、监督机制,在“分数、人数、奖金数”等“硬指标”的基础上,增加道德品质、教学创新能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受学生欢迎程度等“软指标”,使教师的评价立体化、科学化。并且,学校应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以保障师生和谐关系为核心,对教师的执教行为进行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严防部分教师滥用惩戒权。

要科学治教,完善教师教育培训,提升教师抗压能力。教师体罚学生,与教师的抗压能力、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学校如果“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就会为教师的工作增加不小的压力,部分教师有可能将压力“落实”到学生身上,导致急躁性手段——体罚的出现。针对此现象,建议对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优化。培训内容朝多样化方向改进,不仅仅要精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更要重视对教师心理素质、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让教师认识自我、接受自我、完善自我,及时化解自身的不良情绪,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教学工作中的困难,保持阳光心态。

要依法治教,建立惩戒教育机制,界定教师惩戒边界。教育离不开惩戒,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解决师生矛盾冲突,建立惩戒教育机制实为恰当之选。一方面,要在听取学生、学生家长、教师等多方建议的基础上,制定惩戒规章,规章中应包含惩戒的明确适用范围、调查处理程序、监督机制,学生的哪些行为应受到处罚,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罚,都要详细列明。惩戒规章的实施要经过学生事务中心的调查后再作出决断,整个流程接受学生家长、师生的监督,依法从严治教。另一方面,引导教师建立正确、合法的惩戒观,将教师的惩戒权限约束在合理、合法的范围之内,从而在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给予学生适当惩罚的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尊严,维护了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利。

“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更为深远。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做好规范治教、科学治教、依法治教工作,在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同时,建立健全惩戒教育机制,推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为学生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思想宣传范文】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家提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要把立德树人体现在各科课堂教学之中,渗透到社团活动、管理评价、日常生活等各个环节,延伸到家庭、社会和网络活动的方方面面,建立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体系。与此相适应,还要完善德育体系、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改革管理评价机制,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些措施都非常重要、非常必要,也一定是行之有效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加深认识,才能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变为行动。

一、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战略转型

何为“根本”任务?根就是树根,“木下曰本”,本也是根,根本就是最本质、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贯重视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明明德”、“修身”就是为学之道、为人之本。《大学》还直截了当地地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学校教育都过于注重知识、能力、升学、就业、收入这些“才”或“财”,而没有对“德”予以足够的重视,甚至可以说是本末倒置。如今国家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可以说是正本清源、回归正道。

立德树人也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如今的中国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正走向“强起来”的时代,而这种“强”决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强大,更重要的是人民内在精神的强大。老子说:“知人者智,自胜者强”,真正的强者,是能战胜各种外在诱惑和人性弱点的内心强大的人。主席说: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如何才能强起来?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克服“后富裕社会”可能带来的各种新问题,避免贪欲、空虚、懈怠和“软骨病”,都需要真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所以,从培养偏重知识能力的“智者”到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强者”,也是新时代教育的重大战略转型。

二、立德树人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内在需求

美德是事业的基础,是幸福的源泉。《说文解字》说:“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中庸》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孟子更进一步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幸福不在心外,而在心中,通过诚于良知、不断提升道德品质和心灵境界,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定和幸福。所以,立德树人不应该只是对学生的外在要求,而应该是学生、教师、家长以及每个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和根本动力;立德树人不只是对教师育人的外来任务,而应该是每个人的内在愿望。立己德,立己人,得己福,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立德树人才能落实到每一个人,才能转化为自觉行动。

外因是条件,内因守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确实需国家政策、措施、资源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改善,但更不能忽视的是每个人的“自修”。中国传统文化一贯强调反求诸己、内省自修。《中庸》指出:“修道之谓教”,孟子教导我们:“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思想道德修养,归根到底要靠自己的修和悟,而自修自悟的关键在于“诚于己”,在于“慎独”,只有每个人时时刻刻、随事随处觉察反省、知善知恶、为善去恶,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

三、立德树人要立志为先、以孝为本、依道而行

王阳明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立德树人同样不可能。立志不是指从事怎样的职业、成就怎样的事业,而是要确定人生的志向,即成为一个有怎样心灵品质和道德境界的人。“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志是诸多德行的统帅,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立志对于修德有纲举目张之效,明确坚定的志向也是修己成人的根本动力源泉。正因为如此,党中央领导人反复强调立志和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应该把学生、教师、家长公开立志、不断励志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予以高度重视。德有百千种,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谦、和、慈、恕、诚,这些都逝人一贯强调的重要的、基本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在众多的美德中,孝又是更基本、更需要优先培养的德,《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甚至认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从每一个家庭开始,从孝亲敬长开始,也是立德树人最有效的切入点和着力处。

立德树人应追求“立大德、树大人”。德有大小,即使是孝也有大小之分,“小孝孝身,中孝孝心,大孝孝志”,在忠孝不能两全时,要舍小节而取大义。只有立大德,才能成大业。因此,党中央领导人教导我们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才是大德,只有这样才可望成为栋梁之才、成就伟大事业。

立大德、树大人应该循大道。《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世间的所有德行规范应源自天道、符合天理。“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易经》也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大道是利益万物之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就是大德、大道,但凡“立大德、树大人”都必须以此作为根本原则和终身的奋斗目标。

【思想宣传范文】

近日,第二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坛暨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委员会年会在山西晋城举行。论坛以“传承经典,立德树人”为主题,由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委员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坛组委会、晋城市教育局、中共泽州县委宣传部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校长、一线教师以及国学爱好者200余人参加。

围绕“传承经典,立德树人”的理论和理论构建,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教育部原副总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强调,传承经典首先要回归经典,敬畏经典,通过厘清经典之本义来认识经典。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理论研究所所长吴安春研究员认为,经典的传承不能墨守成规,应基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将传统文化之“精神要义”与立德树人之“发展导向”以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之本”相结合。而提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国学素养,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的重要保障。汤用彤学术奖评委会秘书长雷原提出,育人的基本方法包括亲近自然、勤耕精艺、养蒙读经、尊师好学乐群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认为,中学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亟待改善。

“传承经典,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是本次论坛关注的重要内容。北京府学胡同小学开展国学校本教材研发,并形成了“1+X”全学科国学教育模式。北京星火小学将经典融入校园情境,创办“齐家读书会”,将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北京房山区琉璃河水泥厂学校的燕都书院设置了“小水滴”校本课程、入泮课程、国学微课程。北京垂杨柳中心小学通过网聚名师大家,孵化课程,以此弘扬传统文化。

【思想宣传范文】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x会议胜利召开90周年、x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新x会议)胜利召开5周年、同时也是x纪念馆成立55周年。7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党支部和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组室支部以“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x再出发”为主题开展党日活动。x会议是党和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本次主题党日活动也作为我们即将开始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提前预热活动。“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通过这次实地学习,笔者感触颇多。

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精神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工作期间,考察了大量苏区老区和红色遗迹,他曾先后19次来到闽西,十八大以来,他先后到河北阜平西柏坡、山东临沂、福建x、陕西延安铜川、贵州遵义、江西于都等革命老区考察,也对革命精神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成为他关于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从“革命理想高于天”到“不忘革命初心”,年底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明确提出“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什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来,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共产党人,靠着伟大的革命精神,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新时代,新征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精神的重视与强调,集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认识和准确判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构成要素,也为我们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基本遵循与生动素材。

通过x之旅,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高校教育工作者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都要紧密联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实际,大力弘扬x会议精神,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不忘初心,全面阐释x会议精神的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素材;要时刻牢记使命,把x会议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吃透精神,对照要求,积极组织,力避华而不实、变味走样、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贴近性、针对性、精细化和实效性,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提升育人境界,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人水平,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

首先是思想引领与制度规范相统一。x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是我国建党建军史上的里程碑。《x会议决议》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对当时红军的性质和任务都有了明确规定,指出了思想建党应该放在首要位置,提出了多种教育方式和方法。虽然x会议形成的建党理论尚显稚嫩和简单,但它已经初步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其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在党的建设伟大征程中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发展、丰富和完善,成为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党的教育方针表述也有多次演变但日渐丰富和发展,既有思想引领的自觉性也有制度规范的约束性。“建国后29年”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等;1978年9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20世纪80年代是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阶段,提出了“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等教育方针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后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教育方针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办好讲好学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在20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原来“四育并举”(德、智、体、美)的提法上升为“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赋予了全面发展新的。在20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纵观党的教育方针,其主线异常清晰,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又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体现出思想引领与制度规范相统一的辨证关系。

其次是党的意志与群众智慧相统一。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具有政治性、主导性、排他性、统一性等特点,但群众智慧有主观性、实践性、多样性、主体性等特点。x会议虽然仅仅在1929年12月28和29日两天召开,但其前期背景和工作是不能被忽视的,要把x会议的前后和x会议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和研究。会议能够成功召开,是与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红四军党的领导人带头将党的意志与群众智慧加以善用密不可分。陈毅同志带着党性修养,带着红四军的挫折、教训、碰壁后红军发展之路怎么走的疑惑,赴上海实事求是汇报情况,并带回了周恩来同志起草的党中央指示《九月来信》。朱德一旦认识到毛泽东的意见是正确的,便写信邀请已经落选前委书记并到闽西农村开展调查研究的毛泽东重返红四军“主持前委工作”,陈毅也亲笔致信毛泽东坦言“陈毅主义是错误的”,毛泽东回到红四军后作了自我批评。随后红四军的领导层坚持革命大局和党及人民的整体利益为重的党性原则和以人民为师的学习精神深入基层、深入连队召开各种座谈会,找群众干部战士谈心,充分吸取了各种有益的意见和建议。高校教育工作者也要学习这种把党的意志和师生智慧相统一,并贯穿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全过程。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和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党支部的这次x主题党日活动,就是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坚持抓好理论学习“双结合”、集中学与个人学相结合、培训学和研讨学相结合的一部分。学院党政班子把握学院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实行坚持党的领导、集体决策、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积极融入各支部组织生活,参与双重组织生活会。积极鼓励教师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治理、乡村振兴等相关领域提供智力支撑,为政府和社会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院毕业生选择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与岗位去发展、到基层去锻炼,将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奉献力量。

第三是问题导向与责任担当相统一。为帮助中央深入全面了解朱毛红军的情况,中央要求陈毅尽快完成书面报告送交中央。陈毅每天在他住的旅馆里,除了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找他谈话以外,闭门不出,集中精力赶写。他离开闽西时,为了安全起见,随身没有带文件材料,完全凭着个人记忆,认真搜索每一个历史细节,陈毅以坦诚公正的风格、坚强的党性原则、坚持问题导向与责任担当相统一的精神,用了一周左右时间,到1929年9月1日,将朱毛红军成立一年多来的全部情况,写成给中央的5份报告:《关于朱毛红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一)》、《关于朱毛红军的党务概况报告(二)》、《关于朱、毛争论问题的报告》、《关于赣南、闽西、粤东江农运及党的发展情况的报告》和《前委对中央提出的意见——对全国军事运动的意见及四军本身问题》。这5份报告将近5万字(其中最为主要的前两份报告即长达3万余字)及多次口头报告,为帮助中央了解朱毛红军的历史和各项活动、执行中央政策及其成效,有了较为真实完整的了解,特别是对于红军党内关于人民建设的创造性理论和内部争论的不同意见,更是得到了充分的理解。陈毅此行上海协助中央解决红四军问题,日后被誉为陈毅同志对中国共产党的三大贡献之一。面对中央的批评,红四军领导人坚持问题导向,坦诚相待,虚心接受。红四军三位领导人从革命大局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纠正错误、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和勇气,以及同志之间光明磊落、坦诚相见、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品德,终于在如何建设党和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共同为x会议召开做好准备。坚持问题导向,同样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论,也是其党建思想的突出特征之一。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不仅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而且具有直面矛盾、解决问题、敢于斗争的责任担当意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有主人翁的心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主动同一些不良思潮和错误观点做斗争,旗帜鲜明地讲好中国故事,理直气壮地宣讲党的政策,促进思政育人、社会育人、活动育人等全方位育人的有机融合。要在完成重大任务中积极发挥党组织作用,坚持问题导向与责任担当相统一,对重点问题重点关注,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高端引领性人才引进和培养、人才培养和教育引导、学术科研和智库建设、学院和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协同发展等方面上加强解决和推进力度,形成各方面的合力。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 篇7

1动物疫病监测的重要意义和突出作用

1.1 实施动物疫病监测的重要意义

动物疫病监测是掌握动物疫病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方法,是掌握动物群体特性和影响疫病流行因素的重要手段,是评价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效果和制定科学免疫程序的重要依据,是及早发现疫病、及时扑灭疫情,以及净化、消灭疫病或病原的重要措施。实施有效的动物疫病监测对调整动物疫病防控策略、计划,制定预防、控制、净化、消灭动物疫病或病原方案、措施,落实“预防为主”防控方针和开展有效防控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2 开展动物疫病监测的突出作用

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监测,能够及时、真实、准确地掌握易感动物群体的保护状态和区域防疫屏障建立情况;开展动物疫病、病原、感染抗体监测,能够真实、准确地了解、掌握动物疫病或病原发生、流行、分布情况;实施动物疫病监测能够科学、准确、可信、有效地对免疫实施、疫情处置、疫情控制、疫情态势、疫病净化、措施落实和防控实效等诸方面防控工作至少起到和发挥出防疫督办、免疫指导、风险预测、绩效考评四个重要方面的目的和作用。

2实施动物疫病监测的责任主体和条件要求

2.1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是动物疫病监测的责任主体

动物疫病监测是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法定职责。《动物防疫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动物疫病的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等技术工作。动物疫病监测是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根本任务。动物疫病监测具有公益性、技术性、综合性、社会性、敏感性、长期性、强制性等基本性质,由此决定动物疫病监测的实施主体必须是法定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疫病监测主要是靠技术手段来实现,由此决定动物疫病监测实施的主体必须具有符合监测工作要求的相应设施、设备和检验技术人员,监测必须以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为依据、按法定的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进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属性是为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的技术执法机构,动物疫病或病原的发生、流行、分布趋势和规律等情况的了解和掌握,预防、免疫、控制、扑灭、净化、消灭动物疫病的策略、方案、计划、措施的拟定和实施主要是根据监测获取相关科学信息,并据此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制定,由此决定动物疫病监测是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最基础性工作,是当前和今后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重点工作。

2.2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必备的条件要求

一般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包括组织病理学检测技术、病原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和血清学检测技术等,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根据各自承担的监测任务建立相应的技术平台。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至少要具备常见动物疫病的血清学检测能力,市级在具备常见动物疫病血清学检测能力的基础上至少要具备重大动物疫病分子生物学检测能力,省级应能够利用多种检测技术深入开展病原监测。全省应建立起县级实验室以血清学为主、市级以血清学和病原学并重、省级以病原学为核心的省市县三级差异性的检测能力体系,建立起省市县三级差异性的监测分工机制。

2.2.1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必备的设施设备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兽医实验室建设应符合农业部《兽医系统实验室建设标准》的要求。县级实验室的选址、布局、内部设施和内部环境应当符合BSL-1实验室的要求,总面积不低于200 m2,应设置有解剖室、接样室、样品保藏室、血清学检测室、病原学检测室、洗涤消毒室、档案室等功能室,并配备酶标仪、自动洗板机、生物安全柜、生物显微镜、高压灭菌器等23种仪器设备。市级实验室的选址、布局、内部设施和内部环境应当符合BSL-2实验室的要求,总面积不低于300 m2,应设置有解剖室、接样室、样品保藏室、仪器室、分子生物学检测室、血清学检测室、病原学检测室、洗涤消毒室、档案室等功能室,在县级实验室应有仪器设备的基础上还应配备Ⅱ级生物安全柜、PCR仪、电泳仪、凝胶电泳成像与分析系统等共33种仪器设备。省级实验室的选址、布局、内部设施和内部环境应当符合BSL-2实验室的要求,总面积不低于1 500 m2,应设置有解剖室、接样室、样品处理室、样品保藏室、仪器室、试剂室、分子生物学检测室、血清学检测室、病毒检测室、细菌检测室、寄生虫检测室、病理学检测室、洗涤消毒室、实验准备室、菌(毒)种保藏室、档案室等功能室,市级实验室在应有仪器设备的基础上还应配备梯度PCR仪、荧光PCR仪、多功能电泳仪、倒置显微镜、超低温冰箱等共56种仪器设备。所有实验室的仪器配备率和完好率应达到100%。

2.2.2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必备的技术人员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具有与承担任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兽医、医学、生物和畜牧等相关专业人员)和熟悉实验室管理法律法规标准的管理人员,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得少于80%。县级实验室专职技术人员不少于3人,中级职称以上人员不少于30%。市级实验室专职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中级职称以上人员不少于30%。省级实验室专职技术人员不少于10人,中级职称以上人员不少于50%。所有人员均应达到兽医专业或相关专业专科以上水平,并应经过专业技术、标准化、质量管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资格。

2.2.3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必备的规程方法实验室检测必须依据相应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按照法定的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实施。无法定检测标准方法的,也应制定内部检测标准方法。通常要按下列顺序来确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规定的方法,行业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方法,国际通用的技术方法,自定并经确认可靠和经用户认可的方法等。检测所用的诊断试剂应具有标准或合格证书。

2.2.4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完备兽医实验室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兽医实验室必须按照农业部《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管理办法》的要求完备兽医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突出建立、健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并确保有效运行。

3开展动物疫病监测的工作思路和制度要求

3.1应树立将免疫卡或免疫档案作为免疫规范化管理方面考核评定,免疫抗体监测结果作为免疫实施和免疫实效方面考核评定的观念,建立将检测数据、监测结果作为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实效、检测技术能力水平方面执法、督察、考评的重要内容、依据的检查考评制度措施。

3.2应本着监测的目的性、实施的针对性、时机的时效性、选点的随机性、采样的代表性、样品的真实性、数据的准确性、结果的可信性、结论的可用性、分析的科学性、实践的意义性原则实施监测。

3.3应采取全面与定点、定期与适时、例行与跟踪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对日常事项实行定期例行性评定监测,对特定事项实行定向跟踪性核查监测,对重大问题实行定点针对性核查监测。

3.4应实行监测实施与监测数据即时分析和跟踪处理相结合制度,每次监测至少应起到防疫督办、免疫指导、风险预测、考核评定的目的和作用。

3.5应建立目标场和目标县固定点监测制度,定期对固定目标场、固定目标县实施例行性监测流调。

3.6应建立例行性监测制度,定期对监测区域、监测点实施主动性、随机性监测流调。

3.7应建立督察性监测制度,日常防疫督察时对监督检查的有关场(户)等适量开展采样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作为对当地免疫实施、防控实效考评的重要依据。

3.8应建立跟踪性监测制度,针对疫情、监测、流调及其他特定情况等,对特定事项、特定问题实时开展定向、定点跟踪性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有针对性的及时做出防控督办、免疫指导、风险预测分析等应对工作。

3.9应确保监测工作的时效性。确保监测时机的时效性。季节性高发疫病在高发期前应适时实施全面普查性监测;有关疫病存在爆发流行极高风险时应实施全面摸底性监测;有关疫病大范围实施免疫后应适时实施全面评估性监测;免疫存在有关重大问题在其补免整改后应适时实施跟踪性监测。确保检测结果的时效性,样品检测、结果分析、指导防控上应保证时效性。

3.10应确保监测区域和监测点选择的随机性。目标区域及目标区域内监测点的选择应采取事前或现场由2名以上相关人员随机抽取方式选择确定。

3.11应确保监测样品的真实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实行自主采样或当场监督采样、分样、封样。

3.12应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使用标准、合格的试剂,依标准检测和判定,确保检测数据和监测结果的合法性、合规性、科学性、真实性、准确性、一致性、相符性、可信性和实效性。

4推进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的思考

4.1 应完善法制建设管理

完备检测技术方法标准体系建设与管理,完备检测试剂标准体系建设与管理,突出技术监测结果在动物疫病防疫监督执法、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动物饲养场定期实施动物疫病监测的责任义务,保证监测样品采集,确保监测、检测、阳性畜禽处置工作有法可依和可行,切实有力推进动物疫病监测、免疫、控制、净化工作,确保疫病防控实效。

4.2 应强化兽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政府应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和措施,确保和推进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适时更新、完备检测设施设备,强化检测技术人员培训,加强检测技术方法研究,健全、完善相关检测技术平台,不断增强、扩展、完备检测技术能力,提升检测技术水平。

4.3 应完善财政保障机制

创安工作是公寓管理的根本任务 篇8

摘要:和谐社会建设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学生公寓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创安工作更是其中的核心。安全防范乃是其重中之重的工作,是后勤稳定、学校稳定、教育秩序稳定的前提。公寓管理工作要求安全建设必须做到全面、细化、务实。同时,学生公寓的安全建设应是全校各级各层应高度重视的工作。

关键词:学生公寓 创安工作 公寓管理

0 引言

高等学府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后勤身居其中默默耕耘。目前,我国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转向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一个家庭出现一个大学生已是极普遍的事,万人规模的高校也比比皆是,从而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困惑高校后勤的诸多烦事也就“应运”而生。

大学生吃、喝、住、行均属后勤保障体系范畴,学生在校园内吃、喝、行的随意性很大,但是“住”的根据地却是稳定的。目前,把学生住宿推向社会,实现社会化根本不可能。前几年,在高校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由于形势所迫,催促校区扩容,从校园建设,学生公寓改造,带给公寓管理部门的各种隐患在增加,公寓管理的内涵在不断深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安全”仍是“固本之源”。保障学生公寓人身财产安全,创建安全、有序的公寓

环境,无疑是公寓管理的根本任务。

1 创安工作成为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学生公寓的安全建设,是学生平安、后勤稳定的前提,是学校政治稳定、教育有序的根本保证。公寓管理部门成立以后,特别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七年以来,高校后勤对学生公寓的安全建设作了艰辛探索,在宿舍区硬件方面下了大力气改造完善,在员工素质培养方面进行了常规性建设,但是高校后勤仍要长期面对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学生公寓管理不够完善之间的矛盾。如学生公寓大量电器入室等,给学生公寓管理不断带来了压力、增加了难度。因而学生公寓管理要不断上新课题,立足当前,寻找着力点,从保证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出发,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安全建设工作。

创安工作是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的重中之重,是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的关键环节。安全工作不到位,其他的一切无从谈起。本着对学校、对学生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公寓管理部门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来抓紧抓实。

2 创安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在落实安全管理的途径和方法上,首先必须完善公寓安全管理制度。从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日常管理程序和要

求、工作的检查到培训的实施,形成安全工作总体工作程序,建立、形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工作制度和管理规定,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制定学生公寓应急反应程序及应对措施。其次是加强安全管理和检查。坚持全面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对公共安全设施加强检查,实行消防器材月普查和安全管理日巡查制度,实行学校职能部门和公寓管理部门两级监督检查制度,排查、分析不安全因素和隐患,反馈沟通检查情况,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第三是严格落实值班安全制度。每个公寓楼配备值班员,负责门卫管理和安全巡视,做到24小时不间断值班。第四是严查公寓内违章电器和明火使用。在公寓辅导员的配合下,实行学生干部定期自查和公寓宿管员随时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一经发现违规使用电器的现象,立即予以纠正并强制停止使用。同时,禁止学生在公寓内吸烟。第五是开展安全教育活动。通过安全知识讲座、碟片巡回放映、宣传板报、宣传橱窗、网页专栏、宣传单、学生报纸和杂志、119消防安全周系列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最后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安全提示,确保标识到位,学生容易辨识。

3 以规范管理为基础,创建学生公寓精品管理

规范管理是学生公寓正常运作、达到精品管理的基础。实现规范管理首先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服务体系。一

是要高度重视公寓管理工作,建立自上而下、逐级负责的学生住宿管理网络,落实住宿管理各项工作责任制;二是应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工作规章制度和流程规范,面向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个人员都应有相应的工作规范要求。现在很多高校都按照ISO9001/14001质量管理和环境管理双体系梳理学生公寓各项管理工作,改进所有的管理和服务过程,就是一条比较好的途径;三是面向学生也应有一套公寓管理制度和规范,与学校的育人工作进行对接。

近几年来我省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开展了标准化学生公寓建设评比活动,正是给公寓创安工作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工作平台,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载体。温州大学学生公寓C区于2007下半年通过了合格验收,这便大大促进了公寓的创安工作。

4 创安工作遵循科学化的规律

4.1 制定安全制度 学生宿舍大宗物品进出登记、来客登记、晚归登记……,是起码的常规制度,门卫管理是学生公寓安全建设最基础部分。

4.2 建立安全建设责任人制度 各楼幢学生宿舍管理员是第一责任人,对公有部位和学生寝室进行各类日常管理:维修报送、验单签字、送水开门、维修陪同、安全检查及宣传。宿管员要养成“眼勤、手勤、脚勤、耳勤”,毕竟公寓安全以预防为主,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4.3 及时修订安全建设制度 公寓管理部门对学生公寓的安全建设要警钟长鸣,对员工的安全知识、业务培训应列入议事日程,如请安保专家上讲座课、实地演练消防动作、岗位技术比武等都可作为加强宿管员工安全意识的动力。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要情通报,提高宿管员工的警觉性,并且通过不定期抽查和定期考核,来恒定员工的自觉性。

4.4 制定“应急预案” 学生智商高,但在社会经验方面却是一个弱势群体。在一幢五百人乃至一千多学生入住的公寓楼内很容易出现各类意想不到的情况。在学生公寓管理过程中,可以制定一些应急预案:公寓停水停电应急预案、夜间学生生急病应急预案、学生公寓火灾应急预案、学生寝室失窃应急预案、学生打架应急预案、发生不平静事件应急预案、学生大量呕吐应急预案等。公寓管理部门要留给宿管员一些必要的电话号码,一旦发生紧急

情况,能够保证在第一时间内通知有关人士及时到位处置,尽可能避免损失或将损失降到最低点。

5 创安工作提倡学生参加人身财产保险

高等学府不是安全的避风港,好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会在学生公寓内发生,一旦既成事实,无法挽回,还是事先参与人身财产保险为好。近几年,全国高校时不时地传出大学生自杀身亡事故、心理障碍滋生“马加爵”宿舍杀人案、大学生喝酒坠楼、火灾事故伤人案等,令公寓管理部门防不胜防。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家庭条件充裕的学生越来越多,捉襟见肘的贫困生有,但毕竟是少数。在学生公寓内,可以说手机拥有率达到了100%,电脑就位率也相当普遍,上网游戏、生日派对、男女恋爱、无序攀比等都会滋生不安全因素。因此,提倡学生参加人身财产保险不失为一种防患于未然、弥补经济损失的好途径。

上一篇:日企现场管理者心得下一篇: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