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日期(精选8篇)
中国节日日期 篇1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 清明节 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 1月1日 元旦节 3月8日 国际妇女节 3月12日 植树节 5月1日 国际劳动节 5月4日 五四青年节 6月1日 国际儿童节
7月1日 中国共产党建立纪念日 8月1日 建军节
9月3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9月10日 教师节 10月1日 国庆节 2月14日 情人节 10月31日 万圣节 11月25日 感恩节 12月25日 圣诞节 4月1日 愚人节
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父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中国节日日期 篇2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 元是“初”、“始”的意思, 旦指“日子”, 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 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 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 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 (元月) 为正月, 商朝的殷历以腊月 (十二月) 为正月, 周朝的周历以冬月 (十一月) 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又以阳春月 (十月) 为正月, 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 才规定孟喜月 (元月) 为正月, 把孟喜月的第一天 (夏历的正月初一) 称为元旦, 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 亦即农历或阴历, 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 所以顺农时, 从西历, 所以便统计”, 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 (实际使用是1912年) , 并规定阳历 (公历) 1月1日为“新年”, 但并不叫“元旦”。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篇3
关键词:西方节日;传统节日;冲击;原因;态度
我国历史发展悠久,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也是漫长的。在古代,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劣,我国劳动人民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常常进行祭祀活动,长期如此,就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节日以祈福为目的,以吃喝为主题,这也凸显了我国人民的长期溯源就是衣食富足,健康长寿。另外,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中央集权的统治之下,封建社会漫长,传统节日也大都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所以,不免打上了封建性、等级性的烙印。例如春节、中秋、元宵等,我国人民庆祝节日的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以长辈为中心,以吃喝为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迅速传入我国并被国人所接受。在这当中青年人占大多数,青年人更向往追求自由,西方文化受宗教信仰影响较大,而且西方人一直都非常崇尚自由,所以,西方的节日往往以宗教故事为主题,以追求自由快乐为目的。例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都是以群体参与为主,以娱乐欢畅为主要形式,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非常能够宣泄个体的情感。因此,这种方式,更能够迎合当前青年人崇尚自由的愿望。而就是这种现象的产生使得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渐渐的被大家所淡忘,吉林大学社会学博士包峰说:“现在很多人也非常想过传统节日,问题在于如何使传统节日的形式变得更活泼一些,尤其是能吸引年轻人更多地参与,同时让民众也有更丰富多彩的参与方式,这样才能使这些传统节日焕发新的青春。”节日吸引我们的不只是娱乐而已。娱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求之一,但它不是精神生活的唯一需求。
一、西方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
外来节日,这一现象不是只存在于中国,比如说中国的节日在西方也是“洋节”,反映了外来节日对于本土节日的对应关系,这里只是以它来特指当前中国社会的外来节日。主要的西方节日有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等。过圣诞节时的圣诞树、圣诞老人;情人节火红的玫瑰、巧克力,这是它们的魅力所在。而传统节日是指中华民族的节日传统。华夏文明泱泱五千年,各种各样的节日数不胜数,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主要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过去,过节是很能让人向往、憧憬的,如划龙舟、放鞭炮、敲大鼓、舞狮子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们生活元素的改变,这种过节的幸福感逐渐消失。大众对传统节日的观念也越来越淡。而国外的节日却在慢慢融入中国社会,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等,外来节日被追捧得炙手可热。
二、西方节日冲击中国传统节日的原因
1.中西文化的交流
我国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增多。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加速了外来文化对我国的影响。随着外企越来越多地登陆中国,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也相应增多,遇上其本国节日庆贺一番,这也是人之常情;而如今国人出国的机会也多了,海归们在国外接受西式教育,对西方文化耳濡目染,归国后仍然保留西方的节日习俗也无可厚非。而就是在这些文化的相互交流当中,才使得西方节日在我国越来越流行,超过我国对自己国家传统节日的热忱,从而导致大家对传统节日的观念越来越淡,西方节日却越来越红火。
2.教育、媒体的推波助澜。
西方节日在中国倍受欢迎,这与我国的教育和媒体的宣传是分不开的。从教育方面来说,教育在将青少年更多地推向西方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在的英语教育,孩子从小就接受英语教育,对西方的文化、节日都很熟悉,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相反的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却相对缺乏。另一方面,广大传媒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会经常看到到这种现象,就是每当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来临的时候,众多的报纸、电视节目都以这个为主题,这无形中起到了宣传西方节日的作用。特别是国外影视作品的大量引入,更是让西方的文化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3.商业炒作、物质利益的驱动
广大商家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节日的重要之处是带给大众欢乐,家人、朋友在一起享受幸福的时光总是离不开商品的。而琳琅满目的商品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刺激,为节日增添色彩。他们大都看准了当前社会上青少年追求西方节日的商机,在西方节日来临时,以多种形式兜售节日用品,或是开展主题庆祝活动,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反而在我国传统节日面前,他们表现得要冷静得多。每到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商家会借各种概念进行市场的宣传和运作,各种相应的产品相应产生,从万圣节的假面具热销到圣诞节市场的火爆,借助西方节日发财,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市场运作。而这些大都被国人买账。
4.西方节日自身的优势
西方节日之所以比较受欢迎,受到青少年的普遍认同,很大原因是由于西方节日注重情感交流,形式丰富多彩、欢快,在节日中能感受一种全新新的文化氛围。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过节的方式在当代社会里显得比较含蓄、沉闷且缺乏浪漫气息。在满足温饱需求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和潜意识的个人主义的大众文化,在宽松的政治背景下蔓延和扩展开来。西方人追求平等、自由、享受的生活方式受到现代大众的欢迎。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更多的表现为家族式,节日大多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三、理性的态度面对西方节日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早已缓慢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会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也是不错的,我们要一理性的态度看待西方节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现象。现代各个民族文化毕竟是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的。
在崇尚西方节日、热热闹闹的过节的同时,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我国的传统节日大都由来已久,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的。例如春节,它是我国长久以来每年最重大、最热闹的节日,也是全国很多民族都共同庆祝的一个传统节日。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包括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放鞭炮以及包饺子等各种春节吃食,都寄托了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无限祝福。再比如清明节,它是由我国的祭祀传统演变而来的,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会去扫墓祭祀,以表达对于祖先的怀念和追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各地对清明节的庆祝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大致都包括祭祀、踏青、扫墓、放风筝等形式。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并且它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承载着我国宝贵的民族精神,是不容许我们丢弃的。
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它们都各有起自身特殊文化内涵,都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我们要客观看待;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节日文化,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如何继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何推陈出新,并且赋予它以新的含义,是我们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拒绝西方节日,那些外来的节日大大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然而,我们更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它一种文化的生日。面对全球化的浪潮,面对西方节日的“入侵”,我们要教育国民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否则,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我们要要重新认识和建设中国传统节日,要研究、创造我们的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我们要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金升霞,略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J].长江大学 学报,2005,(6)
[2] 冯小娟,杨足.从喜庆节日的变化谈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民 俗的影响[J].高等教育,2006,(1)
中国共产党成立日期辨析 篇4
中国共产党到底成立于何时?遍览党史专家有关中共创建的论文著作,虽有深入细致的考察论证,但大多未对此作严肃认真的思考。或人云亦云,不了了之;或以“共产主义小组”笼统称之;或虽认为“共产主义小组”名称不妥,但又擅造“共产党发起组”、“共产党早期组织”、“共产党小组”等虚名取而代之,造成了不少的模糊认识。
其实,要弄清中国共产党究竟成立于何时,困难的倒不是什么技术考证问题,真正困难的恐怕还是箕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思维定势的束缚。在如何研究党史上,毛泽东曾经说过“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的历史上所走的路线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⑴周恩来总理也说过“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真理。”据此,我认为有必要依据历史事实重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日期。
一
在中国最早从理论上探讨、在实践上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
191月,陈独秀在李大钊的护送下离京赴天津,途中两人酝酿建党事宜。这件事,被史学界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920年1月下旬,陈独秀抵达上海,积极投入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作准备。
在陈独秀、李大钊酝酿建党的同时,1920年4月,俄共(布)远东局经共产国际批准,派维经斯基等人到中国,了解中国革命的发展情况。维经斯基先后会见了李大钊和陈独秀,讨论了建党问题,他们都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建立共产党的条件。
1920年7月19日,在上海举行了中国积极分子会议。这次会议为即将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基础。会上,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坚决赞成建立中国共产党。
经过多次酝酿和准备,中国共产党于1920年8月⑵在上海环龙路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即陈独秀寓所)正式成立,陈独秀被推选为中国共产党书记。当时,李汉俊等人还拟定了一个简单的中国共产党党章草案,以统一大家的思想。李达回忆说:“(1920年8月)我回到上海以后,首先访问了陈独秀,谈起组织社会革命党派的事,他说他和李汉俊正准备发起组织中共,就邀请我参加,做了发起人,这时的发起人一共是8人,即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杨明斋、李达。开会时,吴廷康(即维经斯)都来参加。首先拟定一个类似党章的东西,是由李汉俊用两张八行格纸写的。所谓党纲,只有劳工专政、生产合作8个字。首次决议,推陈独秀担任书记,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⑷
1920年12月16日,陈独秀去广州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共产党书记先后由李汉俊和李达代理。
中国共产党1920年8月在上海正式成立后,主要开展了如下活动。一是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员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版。1920年9月1日,《新青年》月刊从8卷1号起改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陈独秀在月刊上发表《论政治》一文,这实质上是《新青年》变为党的机关理论刊物后的第一篇政治宣言。1920年11月7日,即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中国共产党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作为半公开的党的理论刊物,这个刊物第一次在中国树起了共产主义的大旗,阐明了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二是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根据苏共中央1956年移交给我党的中共代表团档案,,内有1920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供党员内部学习的《中国共产党宣言》,这是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次政治宣言。三是建立中国共产党支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着手派人到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建立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支部。旅日和旅欧学生中也建立了党的支部。这些共产党支部都是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四是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8月22日,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陈独秀派最年轻的建党成员俞秀松担任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书记。五是筹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上半年,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来华指导中国革命,他们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达到上海后即与李达、李汉俊联系,并建议尽早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从已知的文献资料来看,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是一个有领导、有组织、有纲领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理应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标志。而1921年7月只应作为党的“一大”召开日期载入史册。
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0年8月,这并不是作者心血来潮的杜撰,而是早已被认可的事实。从逻辑上说,一个政党组织尚未成立,就不可能有这个政党的成员和代表,只有中国共产党已于1920年8月成立了,才可能有各地的党代表参加1921年7月的全国代表大会。
事实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即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我们能看到的党的文献也均认可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0年。譬如,邓中夏在1930年6月著的《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中,专门列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节,文章说:“1920年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当然不是偶然的,它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工人运动的产儿。它产生的时期,在国际上,有资本制度崩溃过程中的世界革命;在国内,有资本主义工业相当发展中的原始自发的罢工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已开始趋向于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阶级,中国共产党就在这个阶级的基础上生产起来。中国共产党一成立,便能表现它在工人运动中
伟大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工人阶级从此有了他们自己的政治领袖,开始引导他们走向革命斗争的大道。”⑸“1920年夏,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即开始出版工人小报,上海出版的叫‘劳动者’,北京出版的叫‘劳动音’(后改为仁声),广州出版的叫‘劳动声’,都是周刊。”⑹1937年尼姆韦尔斯访问陕甘宁边区时,董必武同她会见时专门谈到创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中心建立于1920年5月,那时陈独秀为此目的同李大钊到了上海。我没有出席这次会议,但是我参加了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代表? 嵋椤!雹瞬毯蜕?926年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一文中,特别清楚地写道“究竟吾党何时成立呢?何时发起组织呢?仲甫到沪,1920年五一节后,即邀李汉俊、沈玄庐、沈仲九、施存统及一女人来发起组成,不久戴季陶、沈仲九退出去,于是于1920年就正式成立了。”⑻
另据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的一些回忆来看,也都认可中国共产党是1920年成立的,他们都不承认那时有什么“共产主义小组”。1953年2月23日李达在给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的.一封信中说:“1920年夏季,中国共产党(不是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发起后,经常地在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社内开会。”⑼“在这时候,‘中国共产党’发起的事被列入日程。”“当时在上海发起的人有陈独秀、李汉俊(党成立后退出)、陈望道(党成立后退出)、俞秀松、施存统(参加后去日本留学,现属民建)、沈玄庐(大地主,第二年退出)、李达。”“当时还起草一个党章草案”,“最主要的一条是中国共产党用下列的手段,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一、劳工专政,二、生产合作。”“成立共产党的会议定在《新青年》杂志社内召开的。”⑽包惠僧回忆说:“约在同年(1920年)的夏天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临时中央,推陈独秀为临时中央的书记。”⑾包惠僧1961年1月29日在给中共广州党史组负责同志的一封信中明确地说:“就我的记忆,中国共产党是于1920年夏秋之交在上海成立的。紧接着党的成立,因为有特殊的人和事的关系,先后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连上海全国共成立了六个支部。上海没有支部之称,各? 氐持Р康某闪⒍际巧虾5撤⒍?橹?鹄吹模?鞯吃钡奈锷?ぷ鞣峙洌?掣俚哪舛ǎ?ぷ鞣秸氲木龆ǘ加缮虾5掣涸穑?率瞪纤?托纬闪酥醒氲墓ぷ鳌?墒堑笔辈⒚挥兄醒胝飧雒?啤N椅?诵椿匾渎嫉姆奖悖?页0焉虾P闯闪偈钡闹醒搿8鞯胤降淖橹?凶胖Р浚?⑽蕖?膊?饕逍∽椤??啤!雹?BR> 张国焘、张申府、陈公博等当事人在回忆中也都认可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0年。
三
既然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0年8月,并被当时所认可,为何到后来又改变了这个认识的呢?是什么原因导致改变的呢?这个过程是如何演变的呢?这些问题,目前被党史界所忽视,因而我们所能见到的原始资料文献十分缺乏。笔者就已知的文献资料做个初步的探讨,希引起党史界专家学者的重视,以求早日剥出其“庐山真面目”。
李立三1930年2月1日所作的《党史报告》,已经完全改变了以往的认识,他措词十分明确地说道:“我们的党已经从1921年到现在可以说是9年的历史。”⒀但他在报告中误把1920年党成立后的一些事件说成是1921年党的“一大”后所发生的。
1936年,陈潭秋在《共产国际》上发表《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文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5周年。陈潭秋在文章中将“一大”以前的中国共产党组织称之为“共产主义小组”,这就是有的专家学者研究的“共产主义小组”名称的最早出处。陈潭秋显然是把1921年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这是一篇最早纪念党的生日的文章。同年,米夫在《中国共产党英勇奋斗的十五年》中也采用了“共产主义小组”之论。从此,本来正式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就成了“共产主义小组”,并沿用至今。当然,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认为“共产主义小组”的称呼没有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历史实际。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十七年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生日以后,1939年、1940年“七一”前后,中央和一些地方报刊都发表社论或消息以示庆祝。1939年6月30日,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发表社论说:“七一是中国共产党英勇奋斗的十八周年纪念日。”1940年7月5日,《新中华报》发表了报道和时评,报道说:“七一”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九周年纪念日,本市党、政、军、学各工作部门均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光明伟大的节日。
1941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20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指示中说:“今年七一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抗日战争四周年。”这是中央文件中正式规定“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从此,每年的“七一”作为党的生日固定了下来。
为什么后来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日期从1920年改为1921年呢?我认为这与共产国际和陈独秀的失势有直接的关系。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别是党的“一大”到“六大”的历史,与共产国际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
共产国际成立于193月。五四运动爆发时,列宁和共产国际正集中精力于领导欧洲革命,而五四运动却引起列宁和共产国际对东方革命的关注。五四运动对于共产国际同中国革命的联系,有着直接的影响。1920年4月,维经斯基受共产国际指派到中国来主要是寻找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了解中国革命的情况,尚不负有建党的任务。而国内陈独秀、李大钊正在准备建党,维经斯基到中国后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但党的成立主要是国内形势发展的结果,可以说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独立创建了中国共产党。
1920年7月19日至8月7日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始号召、组织和领导东方革命。当时的苏维埃俄国受帝国主义的包围,它迫切需要把东方亚洲的民族民主国家的革命党派纳入共产国际体系。1921年6月,共产国际直接驻中国代表马林到达上海,当他获知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后,就竭力建议尽早召开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以便把中国共产党统一起来,使之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实现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领导。1921年7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发了言。据李达回忆,马林即席讲话的大意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世界上有很大的意义,第三国际添了一个东方支部,苏俄(布)党添了一个东方朋友。”“并希望中国共产党的同志努力革命工作。接受第三国际的指导。”⒁会议提出“联合第三国际”⒂。
1922年
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确认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通过的《第三国际的加入条件》规定:“每个加入共产国际的党的纲领,都应该由例行的共产国际代表大会或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批准”;“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及其执行委员会的一切决议,所有加入共产国际的党都必须执行”等等。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后必须服从这些条件,从而不能不给中国革命带来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的后果。因此,共产国际显然是把在它的号召、组织和领导下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为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日期,这也是“共产主义小组”作为“一大”前就已经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组织的“诨名”的历史背景。在国际国内“左”倾思想和路线疯狂盛行的大气候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真正创始人和建党领袖的陈独秀于1927年的失语,必然导致共产国际和党自身对其创建党的历史功绩的全盘否定和人为抹煞。这一点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0年已是不争的事实,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1921年7月,在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的直接号召、组织和领导下,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联合第三国际”的决定,并于次年加入第三国际,使中国共产党完全成为接受共产国际领导的一个支部。共产国际则习惯于把在它具体指导下的党的“一大”的召开作为中共正式成立的标志。共产国际的这一认定在当时也并未形成一致意见。
我们研究党的成立日期,与继续把1921年7月1日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是可以统一的。自1941年起,中央就已经在全党确认了把1921年7月1日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这本身也是党的历史的基本事实,可以坚持下去。但对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史实的完整准确的表述,我认为应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0年8月,1921年7月23日―8月5日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36年开始把“一大”召开前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各支部称为“共产主义小组”,1941年6月30日中共中央专门下发文件,把1921年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日期,从此沿用至今。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⑵关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0年何月,还有不同的月份说,有的认为是6月,但大都认定为8月,这倒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在确切日期尚未考证出来以前,本人暂采用1920年8月说。
⑶《李达自传》,《党史研究资料》,1980年4月第8期
⑷毛泽东:《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357页
⑸⑹《邓中夏回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党领导的早期工人运动》,《“一大”前后》(二),1980年2月
⑺董必武:《创立中国共产党》,《“一大”前后》(二),1980年2月
⑻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 《“一大”前后》(三),1984年6月
⑼⑽李达:《关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几个问题》,《“一大”前后》(二),1980年2月
⑾包惠僧:《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前后的回忆》(1953年8、9月),《“一大”前后》(二),1980年2月
⑿《包惠僧的一封信》,《“一大”前后》(二),1980年2月
⒀李立三:《党史报告》(节录),《“一大”前后》(三),1984年6月
⒁《“一大”前后》(二),1980年2月
中国节日日期 篇5
“元旦”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在我国,“元旦”一词古已有之,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见于《晋书》。我国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是很不统一的,历代的元旦(首月首日)日期并不一致。
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
西方元旦:公元前46年,古罗马凯撒把这一天定为西历新年的开始,为了祝福双面神“Janus”,这位罗马神话中的门神,“Janus”后来也演化为英文一月“January”这个词。
所以说元旦并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关于元旦节的传说介绍
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部落联盟”的首领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据说这就是古代“元旦”的由来。
元旦有什么饮食习惯?
中国古代元旦饮食丰富多彩,《荆楚岁时记》的记述就是集中体现。南朝时荆楚元旦拜贺毕,接着是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táng)、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吃一个鸡蛋。其中有桃汤饮料、食品,还有药物,一应俱全,各有其特殊含义。
1.饺子
在北方,大部份的北方人会在元旦这一天包饺子,冬天比较冷,蒸几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再酱点醋,那味道真不错。
2.汤圆
汤圆在南方是很受欢迎的,像元旦、元宵节这种传统佳节都会煮上一份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
3.年糕
年糕有很好的寓意,吃了年糕有年年高的好意头,起源于江浙一带,不过现在南方也很流行吃年糕了。
4.鱼
中国传统节日 篇6
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薄暮须臾灯船毕集火龙蜿蜒光耀天地扬槌击鼓蹋顿波心自聚宝门水关至通济门水关喧阗达旦桃叶渡口争渡者喧声不绝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里城里几十条大街几百条小巷都是人烟凑集金粉楼台城里一道河东水关到西水关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吴敬梓《儒林外史》走百病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元宵节相关的诗词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介子推与寒食的传说晋文公重耳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介山清明节的习俗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荡秋千秋千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植树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 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放风筝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清明节相关的诗词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 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源于纪念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
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后来端午节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筒粽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佩香囊和悬艾叶菖蒲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艾和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有杀虫灭菌净化空气的功效端午节相关的诗词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七夕节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女孩子最为重视的日子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节的习俗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当天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七夕节相关的诗词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乐府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中秋节又称月夕八月节团圆节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唐代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盛行于宋朝明清时已与元旦即春节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秋节的习俗赏月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祭拜月神唐宋时期中秋赏月玩月更为盛行吃月饼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的《梦梁录》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中秋节相关的诗词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中国农业的盛会山西农民的节日 篇7
山西省转型发展的一次盛大亮相和精彩转身
这次特色农博会, 是山西奉献给全国并让山西自豪的农业盛会, 是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展会涉及14个国家和地区, 还有我国的23个省市区, 共计1 429家企业参展供货, 660家采购商参会订购, 十大博览交易板块, 13个系列节庆活动, 出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场景。在展会高峰时段, 近处来自清徐、榆次, 远处来自长治、运城、大同, 仅晋中、忻州的乡村干部和农民就超过万人, 数百人排成长龙购票参观, 原有两个固定售票室不够用, 就又临时启用两部售票车, 太原街头巷尾人们都在热议农博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在开幕式后巡视各展区时说, “这些年我参加了许多全国性农业展会, 山西的农博会办得最好最有特色, 办出了一流水平”。展会的第2天, 山西省26位省级老领导集体参观了农博会, 老领导们说, “这次农博会搞对了、搞准了、搞好了, 我们的特色农业在全国可是打响了, 山西农业就是要这样抓”。临汾市秦壁蔬菜合作社的120位农民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农博会, 他们激动地说:“这场面真火爆, 产品真丰富, 看了真过瘾”。台湾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会长林先生和台湾资深农业专家杨教授, 都高度称赞“农博会办得太好了, 没有想到山西有这么多好东西, 真是不简单”。许多参观者的共同感觉是, 这次农博会为山西增了光、添了彩。
农博会引起轰动效应后, 有位记者问我, 山西是个农业小省, 为什么要下这么大工夫办农博会?我告诉他, 山西农业占GDP的比重虽然只有5%左右, 但我们有地域广大的农村和2 000多万农民, 有独特的农业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山西虽然不是农业大省, 但却是特色农产品大省, 解决好“三农”问题仍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君之所以这样高度重视农博会, 实际上这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 是实施以城带乡、以煤补农战略的充分体现, 是推进“三个发展”的重要举措, 也是培育会展经济的有益尝试。引导煤焦铁等资源型企业投资现代农业, 是本届农博会的一个着力点。展会开幕的当天, 阳泉的华通集团就与平定县签订了投资30亿元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项目协议。农博会提供的平台, 有力地强化了我省产业结构由“地下转地上, 黑色变绿色”的导向。
农博会的成功实践表明, 推进转型发展要向特色农业转身, 特色农业要在国家级展会上亮相。抓特色农业不但要发展生产, 更要搞活流通。举办农博会就是“反弹琵琶”, 以此来促进优势基地建设, 扶持龙头企业, 打造特色品牌。需求旺了, 流通活了, 订单多了, 品牌响了, 特色农业就会更好更快发展。
展销两旺 人财两旺 树立形象的特色农产品盛宴
与其他全国性农博会不同, 起初策划特色农博会的时候, 组委会主任王君省长就要求我们, 既要重视展, 又要重视销;既要人气足, 又要财气旺;既要博览交易, 又要招商引资;既要推销农副产品, 又要树立山西良好形象。为此, 我们确定了“特色、创新、合作、共赢”的展会主题, 并不断强化以特色和创新取胜的办展思路, 努力推动全面合作与共赢。这次农博会以特色冠名, 以特色办展, 主打特色牌。展会创意是特色的, 展销产品是特色的, 颁奖晚会也是特色的, 整个农博会就是特色组合。农博会上展销的, 都是我省特色农业精品, 其他地方没有的山西独有、特有, 其他地方有的山西更优、更精、更好。展会上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很受市场欢迎, 许多参展商始料不及, 展品和存货很快销售一空。
我们以展促销, 以销促展, 展销互动, 展出了品牌, 销出了效益, 各展团和参展商成果丰硕。
贸易成交额、现场批零额、招商引资额, 是本次农博会重点考核的3项指标。7天展会下来, 贸易成交总额242亿元, 山西旭美与美国百事签订了5.5亿元的马铃薯加工贸易订单, 寿阳县与上海虹桥批发市场签订了20万t、4亿元的蔬菜供货协议, 广灵县与香港公司签订了800万元的农民剪纸销售合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展会现场批零销售总额达7 489.3万元, 相当一部分是现金交易, 这样大的批零额为国内同类展会所罕见。招商引资项目签约总额262亿元, 大同与南京雨润签订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设项目投资额达38亿元。此外, 我省与北京签订了为期3年的农产品产销合作框架协议。山西将成为首都北京主要农产品供应省份。
为凝聚人气, 本次农博会采取了一些务实举措, 获得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仅国外, 还有我国的港台地区参展企业就有39家, 外省企业92家, 采购商包括德国CRP食品公司、沃尔玛、家乐福、华联等国内外大型超市。展会期间, 有22万人次参观, 最多的一天达4万人, 有时不得不停止售票疏导观众。
这次农博会精心设计的系列活动, 放大了农博会效应, 展现了山西良好形象。展会前, 我们不仅在中国 (长春) 农产品国际交易会上举行了务实的推介活动, 而且提前启动了汾州核桃节和清徐葡萄节;展会中, 有节奏地开展了晋中祁县酥梨节、忻州神池月饼美食节等系列节庆活动;展会后, 总结表彰评选出618个奖项, 举办了“信合杯”大型颁奖晚会。这次农博会把山西特色农业的发展强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 还打开了一扇山西对外开放的窗口, 成为境内外参展采购商了解山西、认识山西、宣传山西的舞台。
文化品位与科技含量对接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耦合 魅力独具的展会
山西的农牧文明源远流长, 特色农博会是三晋农牧文明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这次展会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人们走进农博会首先看到的是“山西农业60年”成就展。抚今追昔, 我省农业走过了艰辛, 也创造了辉煌, 参观者从中可以为农博会找到清晰的时空脉络。温故知新, 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了今天的骄人业绩。办展过程中我体会到, 特色农博会展示的虽然是一个季节的收获, 接续的则是一段历史精髓, 进而传承的无疑是一种文化渊源。我们对这次展会有一个较高的定位, 就是不搞简单的“展”和一般化的“销”, 而是要用深厚的文化内涵来展示我省的特色农业。于是, 山西老陈醋有了文化, 杏花村汾酒有了文化, 传统民间工艺品有了文化, 吉县的苹果、万荣的馍馍也都有了文化, 山西面食表演和乡村农业旅游的文化味更浓。尤其是农博会上各市开展的系列活动, 不是摆摊叫卖生硬推销, 而是在准确的定位上热卖具有文化符号的特色农业精品。
对于农博会, 我们不但要求特色农产品有丰富的品种, 靠多品种感染参观者;而且更要求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靠高科技吸引采购商。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科院是农博会上的科技先锋。山西农业大学引进改良的“中华羊驼”在展会一露面就被围得水泄不通。农机装备也在农博会上热展, 我省制造的玉米联合收割机、马铃薯收获机等各类农机具应有尽有, 引发了许多农民购买农机的兴趣。农村新能源建设中的沼气装置、生物质能设备等让城里人大开了眼界。
农博会受到各方面的追捧, 引起了人们对如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注和思考。其实,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两者没有严格的界限, 可以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本次农博会显示, 山西特色农业充满了现代要素,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以特色为桥梁正在进行着多形式的耦合。
农博会上, 我发现人们在为现代农业欣喜的同时, 更热衷于无污染纯天然的传统食品和传统工艺, 大家最喜欢的还是绿色、健康、有机的特色农产品。那些不上化肥、不打农药的园艺产品, 传统的石磨米面, 不喂添加饲料的畜禽产品, 还有传统手工剪纸和民间工艺品, 价格很高, 销路很好, 不少展位出现了抢购脱销场面。可见, 现代农业并不排斥传统农业, 用现代理念、现代科技、现代经营来改造传统农业, 发扬光大传统农业, 则更能体现现代农业的真谛。这次农博会给我们的启示是, 山西未来的现代农业必须走弘扬传统之路, 特色发展之路, 耦合创新之路。
农博会还有一项主题活动, 我们举办了现代农业发展论坛。这个论坛是对特色现代农业进行理性思考的一次探索, 也是农博会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首届农博会告诉我们 政府应该为农业和农民做些什么
农博会的成功使我们深入思考了一些问题, 焦点集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应该为农业和农民做些什么?大家的切身感受是, 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农民和企业以及中介组织都难以适应。那么, 政府就要管市场管不了的事, 农民做不好的事, 企业不愿意做的事。农民能做好的政府不包办, 市场能调节的政府不干涉, 企业有作为的政府不代替。对于农民渴望、市场失灵、企业力所不及的事情, 政府的作用就是给三者搭建沟通的平台, 编织三者对接的纽带。构建平台, 编织纽带, 举办这次特色农博会就是政府应该做的一件实事、好事。
在筹备展会过程中, 我们一直注重把农博会办成农民的节日, 市民的节日, 老百姓的节日。设定这个目标, 就是要预防以往有些活动政府陷入自娱自乐的误区, 官员用力折腾, 百姓无动于衷。我们所追求的效果是, 农业受益、农民增收、百姓高兴, 全省上下与农民兄弟同乐, 共享丰收喜悦。这次农博会以农民节日的形式出现, 在展会平台上实现了工农融合、城乡互动。农民的产品有了好销路, 卖了好价钱, 拉着产品来, 带着钞票走, 心满意足。这是农民最高兴的事情。农博会上, 农民的腰包鼓了, 市民的菜篮子满了, 这个“双赢”是政府最希望的。
农博会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 关系到“三农”的事情, 只要带着责任往实里做, 带着感情往深处做, 遵循规律用科学的态度去做, 用真心实劲做到纯真精细, 那就一定能够卓有成效。作为本次展会的具体组织和参与者, 我的最大收获是, 更加深信了国以农为本, 民以食为天这个朴素的道理;更加强化了执政为民, 做好“三农”工作这个崇高的责任;更加坚定了加快特色农业发展, 实现强农富民兴省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篇8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二、四月四等。
锡伯族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比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
迭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壮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色”,是元江县那锘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的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內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闰一个月,但他们还是闰月不闰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闰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基诺族
基诺族最重要的节日是过年,约在春节前后。此外,还有“打铁节”,一般于每年农历十二月举行;“新米节”,亦称“新米”,每年农历七八月间;“特懋克节”,在2月6日到8日举行;“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间择日举行。
布依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旧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
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漓尾、巫头两地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在八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內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一一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
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塔塔尔族
古尔邦节,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是塔塔乐族的三大节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旬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薪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林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
纳西族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n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 “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傈僳族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
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等。
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五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