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目标有哪些

2024-08-08

体育教学目标有哪些(通用10篇)

体育教学目标有哪些 篇1

本部分内容探讨了教学设计的总体原则为教学目标不能够维度单一,要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学习能力的发展。依据《英语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要求,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从多维考虑,即便是语言知识目标,也要从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多个维度去设计。当然,一节课目标不要为了多维而设计多维,要从能够实现的多维目标中选择重点目标,切实落实。

一、如何设计语言知识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探讨了如何设计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目标,并提出:语言知识目标可以是独立的课型中落实,也可以是融合到听说读写技能课教学中。

二、如何设计技能教学目标?

重点探讨了两种输入性技能,即听力技能、阅读技能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三、如何规划、设计学习策略发展目标?

学习策略目标是日常教学的常规目标,应该贯穿于每一节课中。此部分内容探讨了学习策略的内涵,学习策略目标的维度。重点探讨了如何设计认知策略和调控策略目标。

四、如何设计情感态度目标?

介绍了《英语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目标包括的五个方面,侧重探讨了如何设计情感态度目标来培养学生的自信、意志、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五、如何设计文化意识目标?

介绍了《英语课程标准》中文化意识目标包括的三个方面: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结合实例探讨了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促进其形成文化理解意识和行为的实践策略。

六、如何避免教学目标确定的误区?

结合实例分析了教学目标主体错位、教学目标重点不突出等7类误区,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七、如何清晰表述教学目标?

介绍了教学目标表述的ABCD原则,探讨了如何设计分层目标,如何用多样动词体现具体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有哪些 篇2

一、四手联弹能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兴趣是是人们执着于某种事物的要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常规钢琴教学中我们发现:练琴对于钢琴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相当枯燥的, 但是钢琴的学习就是需要长期不断的练习和积累才能有所提高。这就提出了问题:学生如何在枯燥的练习中寻找使他们感兴趣的, 能始终坚持, 多年如一日地练习的学习兴趣呢?如果学生对钢琴感兴趣, 他就会在弹琴时感觉放松、愉悦, 就会主动寻找机会去学习去练琴, 这样学习起来也会事半功倍。而四手联弹这种演奏形式相对传统教学模式显得更加灵活和生动。它由先前的单人练习变为两人合作弹奏。消除了枯燥情绪, 取而代之的是极具趣味性的学习氛围。另外, 四手联弹的音乐旋律变化生动, 诱人。节奏感强, 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使学习变的轻松, 随着学习者自信心的不断增强, 弹奏兴趣越来越浓厚, 弹奏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二、四手联弹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手联弹的最大特点就是两人配合弹奏, 一方一旦出现失误就会破坏音乐的完整性协调性和统一性。这就要求弹奏者二人不只是要表现好自己声部的音乐情绪, 还要关注到合作者地音乐情绪。包括:速度、力度、表情等等。只有二人四手相互协调, 互相配合才能很好地表现作品。如果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 不重视合作, 我行我素地进行弹奏, 这对于团体的合作是很不利的。在合奏前, 双方要各自练习好自己的声部, 同时也要熟悉对方的声部, 比如, 旋律伴奏互换, 音量高低对比, 呼应对答等方面。要做到既能发挥自己的实力, 又不能过分炫技, 该当绿叶时要积极配合, 展现协作精神。只有多次合作, 形成默契, 做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才能层次分明地演绎作品。

三、四手联弹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

听觉能力分为:外在听觉和内在听觉。外在听觉是指用耳朵听到的音乐。包括作品各声部的协调能力, 力度的强弱等。内在听觉指, 自己在内心感知到的音乐与当下手上正在表现的音乐是否是和谐的, 统一的。这就是所谓的“内在听觉”。相比之下内在听觉更为重要。在钢琴独奏时, 如果教师没有要求学生大量练习多声部作品, 那么学生就会对多声部和声部色彩及音乐织体缺少正确的认知。而四手联弹则不然。它要求演奏者在两个声部音乐共同演奏时, 能够准确无误的分辨出自己的声部, 及声部中存在的问题。不止如此, 还要聆听对方的演奏声部, 随时对自己声部的不足进行调整。这就无疑是对演奏者听觉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随着演奏作品的逐渐成熟, 演奏者的听觉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四手联弹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演奏音乐作品实际上是演奏者对作品本身的二次创作。是把曲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演奏者地再理解从而表现出来的表现形式。这绝非是单纯的演奏技巧的体现, 而是将技巧融合到音乐表现当中去。通过恰当的演奏技巧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演奏出来, 来充分表现音乐的内涵。而四手联弹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促进音乐表现力的提高。在四手联弹中两个声部分主次, 不同声部力度也不相同, 因此学生在弹奏时, 也会有意识的注意弹奏中的力度问题。这也就无形中提高了音乐的力度表现力。另一方面, 舞台是最容易激发人类表现力的地方。人们向往舞台的辉煌及万人瞩目, 却又惧怕舞台的孤独。四手联弹正好可以使人们摆脱这种孤独感。两个演奏者地同时表演可以使演奏者消除舞台紧张感, 是肌体和心理都达到一定程度的放松, 从而恢复自信。这对于更好地投入到音乐中表达作品无疑是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演奏者对音乐的表现能力也会大幅提高。

五、四手联弹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及强弱, 是音乐的骨架。准确感知音乐的节奏在钢琴弹奏中有重要作用。由于学琴者各方面差异不同, 对音乐中节奏的把握也不尽相同。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出现节奏不准、不稳等现象。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钢琴学习的效率。而四手联弹这种演奏形式使演奏双方互相制约互相牵制。因为合奏时, 两个声部就要十分准确。两人中有一人节奏不稳都会使弹奏出的作品产生支离破碎的不和谐感。如《拉德斯基进行曲》开始时的管弦乐队齐奏的乐段就必须有完全一致的稳定速度, 学生弹奏时要想象着乐队效果, 在旋律与伴奏处于弱奏时, 演奏双方要仔细倾听, 默契配合。是旋律与伴奏完全融合, 这样才能体现该曲明快的风格。这也就要求双方演奏者必须在节奏上下大功夫。以期待能和合作的一方达到节奏上的高度和谐统一。通过对这种演奏形式的学习促使自觉自愿的重视节奏, 从而加大练习更好的掌握节奏。

体育教学目标有哪些 篇3

1以人为本,根据高中历史教材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高中历史教学以师授生受的单向式教学方式为主,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身心俱疲,而学生却感到毫无兴趣,听得昏昏欲睡,考试前就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等高考考完了,就把学过的历史知识忘得一干二净,无法提高历史内涵和人文素养。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一改过去全用文字排版的呆板面孔,用绿灰、紫灰和黄灰色等淡雅沉稳的色块来切换教材不同内容的各个界面,并配以与教材文字内容密切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的照片,反映历史事件的插图,以及关于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等等,以象征历史风云的双勾线云纹,作为版面的页眉和页脚,既具有历史的沧桑感,又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感,给读者既一目了然又赏心悦目的感受,充分體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感到历史所记载的内容不是古老陈旧而枯燥无味的理论,而是汇集了一系列活生生的人物和真实的政治历史事件的涓涓细流而成的历史长河,让学生便于记忆和学习。因此,教师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结合“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直观教学,并通过讲历史故事、猜谜语,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演历史课堂剧,组织学生观看关于历史内容的如《大汉天子》、《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建国大业》等电影和电视剧等,拓展课堂教学容量,有效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地享受历史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不用死记硬背就理解掌握并巩固历史知识,并沉浸其中,形成越学越有兴趣的良性循环,为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将来更好地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2要转变教学理念,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理念是顺应新课改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性被扼杀,从长远看学生还谈何发展。新课改下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从学什么到知道怎样学,课堂的教学鲜活了起来。

3依据专题式体例,精心准备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在编写上打破了原有的章节体系,突破了王朝体系,改变编年史体例。以模块为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历史合编为系统,组织性跳跃性强。由此可见难度比旧教材要大的多,因此教师要认真的研读新教材。把握好课本的整体性,每单元的系统性,每课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精心备课。备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上网,阅读相关的优秀教学设计,再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筛选;也可以和同事共同备课,学习别人的闪光点,弥补自身的不足,尽力使课堂丰富且效率高。

4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探疑和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全面提高人文素养。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另外,教师若仅有广博深厚的知识积累,还不能保证把课上好,只有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感人至深,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激发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5教学反思与置疑

教学反思是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又一突出特点。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在哪里,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积极,学生在学习中还有哪些困难,如何补救,下一课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等。这些可归结为:

5.1教材处理意见。如《欧洲一体化》这一课,可以向教材编者提出质疑:2004年5月1日,又有匈牙利等10国加入欧盟,现在的欧盟共有25国,教材再版时似应反映出来;P.170和P.171两处提到《罗马条约》,而且有逻辑顺序不清之嫌,将P.171有关《罗马条约》的叙述紧接在P.170“1957年,六国首脑签署《罗马条约》”之后似乎更妥。

5.2教学方式的安排。包括对本节教材采取何种教学方式,使用哪些教具,配合本节教材补充哪些具有典型性、生动性和富有说服力的史料等。

5.3学生的反映情况。包括学生对本节课兴趣如何,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评价如何,学生困惑的问题是什么。

5.4课后自我体会。包括讲授本节课的自我感觉如何,本节课中最得意的是什么?最遗憾的又是什么。

只有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体育教学目标有哪些 篇4

(1)管沟应严格按设计图纸开挖,管沟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基础稳固,

(2)接口必须严格饱满,养护良好,试压合格,

(3)阀门按施工规范要求做好严密性试验。

(4)给水管与其它管线距离,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规定。

导入教学有哪些方法 篇5

作者: 张玉荣 所属班级: 玉田县小英3班 关键词: 导入;技巧;问题

2010-10-12 00:00:00.0

一、直观导入法

利用图片、声音、实物等进行直观导入,可以让学生对语言学习有直接和清晰的感受,增强教学直观性,从而降低分辨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直观导入包括以下几种常见导入方法:

1.实物和图画导入法

真实的实物和图画,对新课的导入有很大的功效。在课堂教学中,出示实物和图画,变抽象为具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语言的自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直接用外语感知事物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运用实物和图象不仅形象、具体而且便于学生接受。

2.简笔画导入法

在课堂教学中,实物和图画有着特有的信息沟通作用,特别是简笔画,它能创设情境,有直观、方便、节省时间、幽默等特点。因此,合理运用简笔画,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在导入新课需教授的一些较为简单而且形象化的单词时,如“girl”“boy”“apple”、“orange”、“car”、“horse”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支粉笔在手,寥寥几笔便能勾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动物、花草、树木等,就能表达丰富的语言信息。

3.歌曲导入法

歌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导入方法。教师让学生课前唱一首歌曲,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渲染气氛,创造语言环境。教育心理学表示,音乐教育与智育相辅相成。如:教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的季节单词时,让学生听《What’s your favorite season?》,歌曲中的歌词出现新单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会话导入法

1.谈话导入法

谈话导入法是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范围最广,应用最普遍,操作最简便的一种导入法。通常情况下,新课之前,英语教师都会围绕一个或多个话题,与学生进行“Freetalk”。通过一番“Freetalk”,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热情进入新课。我认为师生间的谈话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自然而流畅地导入了新课内容。

2.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故意设疑,制造悬念,引发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就给学生设下悬念,能勾起学生强烈的破疑愿望,激发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迈过“信息沟”实现交际过渡。比如在教What time is it?时,教师可在黑板上画一个圆,问学生:What’s this?学生可能回答:It’s a circle.It’s a plate.I’s a playground.接着教师可在圆内画一个小圆点,再问学生,此时他们会回答:It’s a face.It’s a cake.等。

三、活动导入法

猜谜、顺口溜、捉迷藏、找朋友、藏东西等一系列游戏活动中能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英语,达到玩与学相结合的学习目的。最常用的是游戏导入法。游戏是最受儿童喜爱的一种活动,设计良好教学游戏可以满足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寓教于乐。有一位教师,她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蒙眼画画,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轮流上台组成一幅人体部位的画,她发布口令:“Draw a head, draw a face ,draw a nose……”看看哪一组组合的好,学生蒙眼画画十分滑稽、有趣,既复习了单词,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情境导入法

模拟真实情境,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情境,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缩短进入语境和在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同时调动兴趣。如:一位老师在教 “Can I help you? How much is…? It’s …yuan.It’s too expensive…”时,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参加拍卖会的衣物,并在小纸条上写上价格作为标签贴在衣服上。把教室布置成服装超市,挂满衣服,创设情境。然后对学生说:“This is a clothes supermarket.Which one do you like best? What do you want?”这时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在下面纷纷讨论:I like the blue dress./I want the red T-shirt…这时,教师就很自然地走到一学生跟前,引出新授句子:Can I help you? 同时引导学生回答:Yes.并引导学生问:How much is that dress? 教师根据衣服上的标签回答:It’s 50 yuan.有了真实情境的烘托,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

五、结语

体育教学目标有哪些 篇6

课前课后,我时常在思考,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地理?是概念,是教条,是求证,是反思?这些都不是,地理应该是一种基本技能,一种思维习惯,一种于世事浮云表象之外的本质的洞察力、 理解力与内心的感悟。何谓感悟?“黄山归来不看山”,那风、那水、 那松、那雾,是其心中已有了山的气势、水的婉转,心中早就酝酿出一幅酣畅淋漓的泼墨山水。学好地理的人,会更加懂得进退、包容、 和谐、生活,更懂得人生一如曲折而奔腾向前的河流。少年时的天真,青年时的激越,中年便一如山涧的溪水,冲出了山涧、峡谷,进入到宽阔而平稳的河段,不奢望,不幻想,不彷徨,不止步,坚定向前;到了睿智而宽厚的老年,反思自己的人生轨迹。学好地理的人, 会更加自觉尊重自然客观规律,懂得抉择、取舍、求真。

在这种理念的导向下,再去反思以前的教学设计,我觉得汗颜,以前的地理教学设计中有两个不太理想的倾向需要纠偏。一是教学目标的设计上重“形”轻“质”,课时目标设置随意性倾向较严重。我以前的课堂教学设计,“传统”仍是主流,备知识、教知识仍是我教学设计关注的“重心”所在。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按部就班的多,独特处理的少;知识落实考虑的较多,学生活动设计的较少,尤其是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设计,在教学设计中鲜有所见。同时,对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够重视,有的教学设计中无目标可寻,有的教学目标指向不明,有的教学目标还出现严重的“偏离”。二是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重“教”轻“学”,学生活动与作业设计针对性不强。我以前的课堂上学生课堂活动的开展“形式化”较多,“思维型”较少,不少活动的实施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思考时间和思考深度有所欠缺,造成学生因地理思维的缺失而不能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另外,我校使用的学生作业大多以市场上的教辅用书为主,相对缺乏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精确定位教学目标基础上的优化教学设计策略

基于上述教学反思,我明白了自己以前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 教学设计的“不到位”是影响我课堂实效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这归根于我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到位”,所以以后努力的方向就是以目标为导向,不断优化教学设计。精确定位教学目标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从教学目标出发并以目标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模式。教学设计的整个流程大致如下:

虽然看似流程复杂,笔者认为重要的是解决好三个问题“教什么(教学目标)?怎么教(教学活动及过程)?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学评价)?”

1.紧扣“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的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明确的理念。教学作为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培养社会实践活动,其全部运作都是围绕目标展开并逐步逼近目标的过程,因此,科学设计并精确陈述课堂教学目标,既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也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基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教学目标具有四大功能:(1)导向功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2)激励功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目标和指南;(3)调控功能。教学活动是一个开放性过程,教学目标起调控作用;(4)反馈功能。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调整和修正教学方向和教学方案。

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首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等,并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明确学习任务或学习活动。其次要以某一知识内容为主线,将与其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三维”目标融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构思与设计。其关系如右图所示:A点表示知识和技能目标(学生学会了什么);B点表示过程和方法目标(用某种地理方法会学了);C点表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兴趣,学生乐学);D点表示目标整合;O点表示教学目标:人的发展;OD垂线是学生在教学中发展的轴心;ABC是三维目标的整合,都要不偏不倚地朝着人的发展挺进。图中的每个顶点,都是与其他各点发生联系的。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任何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质服务,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教学金字塔。所以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整体,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 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最后,结合学生实际和地理学科的特点,设置合适的行为条件或活动情景,选择合适的行为动词,并用规范的语句清楚地陈述出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目标设计与陈述方法主要有行为目标陈述法、格伦兰内外结合目标陈述法、表现性目标陈述法。

(1)行为目标陈述法

行为目标是马杰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刺激─反应模式”提出的。他认为教学目标陈述应该具备三个要素:行为。说明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条件。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即要求目标陈述提供什么样的刺激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行为(反应);标准。规定符合要求的作此标准,指明学生达到什么条件才叫合格。例如,传统式陈述“使学生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行为目标陈述“给出三圈环流图,学生能说出图中三个环流圈的名称、 标出气流运动方向、说明其成因”。

(2)格伦兰内外结合目标陈述法

“内”为心理活动,“外”为外显行为。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内在心理的变化。而行为目标只强调行为结果而忽视了行为主体的内在心理过程。格兰伦主张将描述内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来陈述目标。也就是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陈述概括性教学目标,然后用可观察的行为作例子使这个目标具体化。 如,与“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有融合的“热力环流”部分概括性教学目标是“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具体化教学目标则是“画出热力环流图,阐明气压与密度、气压气温、气压与海拔、气压与空气水平运动的关系,并能在等压线(等压面)图上判断气压关系,且列举1个实例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表现性目标陈述法

表现性目标主要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向的目标,它有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能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活动中习得什么。因为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短时间教学活动是难以了解其变化的。这就是艾思纳的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法。通过活动性目标,把行为条件、心理活动动词与行为动作结合起来陈述,可以使目标具可操作性。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可以设计一个观测实验(具体方案在后面的教学活动设计(二)中)让学生去观测、记录、参与、交流与汇报等。

在上述三大目标陈述法的导向下,针对“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这一地理教学内容,我对其教学目标进行了以下思考。

“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课程标准总目标确认。

①掌握哪些知识(学会)?———热力环流原理、风的形成原理、 大气环流(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

②会用什么技能、方法(会学)?———热力环流示意图(包括实例)的绘制、空气水平运动的受力分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绘制、等压线图判读方法、地理比较方法等。

③形成什么观念(乐学)?———地理问题探究需要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具体行为目标确认。

①对于给出的同一水平面上气温不同的两点,能画出它们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能指图说出高低压分布状况和气流的运动方向,至少能列举1个实例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②在理想水平等压线分布图中,能标出在三种情况下各个力的方向及风向。

③在三圈环流图中,能说出图中三个环流圈的名称、标出气流运动方向、说明其成因

这是一种非三维划分的整体性教学目标设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实际是以公民(学生)学习为中心对课标内容做了细化和分解,形成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的教学目标,可操作性较强,也容易进行效果的检测。这种教学目标的设计,直接使用的是内容标准,没有套用三维目标的格式。其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比较清晰、可测,“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渗透在具体的行为目标之中。

2.学生积极参与并体验的“活动化”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积极参与并体验的“活动化”教学过程设计:一是根据教学目标及其子目标的具体要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进程与环节,明确各环节的教学内容或主题,并对各环节教学时间等进行预设;二是根据教学目标及子目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的活动进行具体设计,如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引起注意,采取何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如何选用和呈现学习材料,以及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与评价等。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强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课堂活动的设计应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特性,建立卓有成效的目标和过程模式,不仅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应注重学生参与过程的质量。在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环节,我们不能只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更多的应该考虑“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学习障碍?” 同样,我们有时候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而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这样的教学也不过是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活动设计(一):大气水平运动

讲述: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存在差异时,必然会有一个力促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而这个力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板书:1.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影响,风向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板图展示)

板书:2.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思考: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将如何呢?

实验演示:将一小球抛向旋转的圆盘中心,观察变化。

小结:由于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在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所以在地转偏向力的加入下,风向不断发生偏转变化, 直到影响风向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风向不再偏转,而这时风向会如何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转折:但这种风只存在于高空,因为在近地面,风向还会受到另一个力的影响,就是摩擦力的影响。在三个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变化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第35页活动。

这是我早期的一个教学设计,现在回头反思,这是一个较为 “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设计,它与新课程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设计是背道而驰的:

因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牢牢地掌控着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教师预设的相关学习任务。虽然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有意识地关注着学生的“活动”,但这些学生活动是被动的,缺乏足够的思维含量。类似上述的教学活动设计有与没有无关紧要。作为一个“成熟”的地理教师,教给学生哪些知识早就了然于心,没有必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种“形式上”的教学设计上。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应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重视“过程与方法” 的设计,重视教师的“教”,但更应重视学生的“学”,体现教与学的 “双主体”。教师应把主要精力用于思考“怎样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环境?怎样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地理问题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剖析?”等关键性问题上。同时,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应在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思考时间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暴露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以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地理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形成两条线索:学生的 “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系等)和教师的“教”(质疑、交流、 争鸣、释疑、归纳等)。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

教学活动设计(二):热力环流

(1)知识铺垫:房间里装制冷空调应装在房间的上部还是下部?制暖空调呢?

(2)活动设计

这是我听取了两位名师的课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的一个教学设计。一个高质量的地理教学活动设计,仅考虑学生获得的结果性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化”的教学过程中“学会—会学—乐学”。考虑过程,要思考设计的教学对策是否能提升学生参与的投入度,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能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思维含量。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地理的学习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3.精确定位教学目标基础上的教学评价设计

本文所说的教学评价仅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即学习评价。也就是我们重点思考一节课后学生学得怎么样, 即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性诊断。而过去我对这一环节的重视度还远远不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这一教学环节上, “减量提质”大有潜力可挖。如果教师能设计一些既对应教学目标, 又具备层次性的诊断性问题,就能从学生的回答中观察到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与学习能力相关的行为表现,并能及时把握学生的信息反馈并在后续的教与学中加以改进。例如,针对“热力环流”的主要教学目标,“在理想水平等压线分布图中,能标出在三种情况下各个力的方向及风向”。我尝试着从“学会”“会学”及“乐学”三个层次上设计诊断性试题。

表中诊断性试题突出了目标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在一节课的单位时间内,要求100%的学生掌握100%的教学目标显然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和诊断性试题预设要求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在层次上的差异。通过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 , 如果学生能达成预设的诊断目标,则对这堂课的效果评价应是满意的。反之,教师就应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问题追因和教学再设计。

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及效果的影响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而我国传统的教学设计侧重研究教学步骤、方法和技术,很少研究教学目标对教学步骤、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的制约作用。因此,在目标导向下的优化教学设计中,通过精确定位教学目标设计、活动化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的策略,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要会用地理学科方法去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形成乐学的观念,力求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贵姓”到底有哪些 篇7

宋代《百家姓》有500多个姓,在秦汉以前,我们的姓其实并不多。清茆泮林所辑的《世本·氏姓篇》记载,秦汉以前有20个姓;后来的清代大儒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又作了统计,说见于《春秋》的只有22个姓。如果将这些姓聚合去重后,就会发现,古时的姓真正算起来只有35个,它们是:姜、妫、姚、赢、姬、偃、董、防、妘、姒。子、秃、任(妊)、风、归、姞(jí)、隗、彭、曹、芈(mǐ)、衣、漆、曼、斟、酉、熊、允、滕、祁、巳、葴(zhēn)、荀、僖(嬉)、儇、己。

如果上面没有您的姓的话,您今天的姓可能只能称为氏。因为先秦时姓是姓,氏是氏。其中,“姓”是一种族号,是维系血缘关系的纽带,是为了说明同姓的人都有个共同的“妈妈”,而“妈妈”只有一个,姓也就只有一个,是不变的。这种现象,古人称之为“姓千万年而不变”。

而“氏”则代表官职、爵位和地位,是利益的象征。当一个利益集团越来越膨胀,膨胀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分裂,比如姬姓,它下面就有孟孙氏、仲孙氏、叔孙氏、后氏等很多个氏,孟孙氏集团再膨胀,它便可以在下面再分氏,如子服氏、南宫氏。这种现象古人称之为“氏一再传而可变”。

但无论氏在下面怎么分,因为同姓,相互之间是不能通婚的,這就是我们在古书所见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值得一提的是,在先秦,姓氏不是每个人都有。在古代社会里,天子裂土分侯,可以给贵族赐姓,赐氏。然而,贵族再发展,在氏中继续分氏。而平民地位低,既没有姓,也没有氏,只能是干巴巴的一个名。比如我们熟悉的盗跖、疱丁,都是职业加名,没姓也没氏。

不过,秦汉以后,姓氏就混为一谈了。因为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开始了户籍申报制度。但当时,真正的老百姓是没有姓必须有名字。于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共同商量你叫什么,我叫什么。其间,有人效仿贵族大姓,也给自己安上。从这以后,平民老百姓姓了王侯将相、贵族们的姓或者氏的,比比皆是,姓和氏的界限就淆乱了。

关于体育的教学手段有哪些 篇8

体育的教学手段有哪些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手段,是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教学手段。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有讲解法、问答法和讨论法。

讲解法:是指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动作方法和要求,以指导学 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问答法:也称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完成体育教学的方法。

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体育知识或辅助运动技能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有动作示范法、演示法、纠正错误动作法、保护与帮助法、视听引导法等。

示范法

是教师(或指学生)以自身完成的动作为示范,用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它在使学生了解所学动作的表象、顺序、技术要点和领会动作特征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体育教学中教师示范时,除注意示范面外还应考虑示范的速度和距离。

由于运动动作的多样性,因此动作示范更要注意“示范面”的问题。示范面是指学生观察示范的视角,也包括示范的速度和距离等要素。示范面有正面、背面、侧面和镜面。

(1)正面示范:教师与学生相对站立所进行的示范是正面示范,正面示范有利于展示教师正面动作的要领,如球类运动的持球动作多用正面示范。

(2)背面示范:教师背向学生站立所进行的示范是背面示范,背面示范有利于展示教师背面动作或左右移动的动作,以及动作的方向、路线变化较为复杂的动作,以利于教师的领做和学生的模仿,如武术的套路教学就常采用背面示范。

(3)侧面示范:教师侧向学生站立所进行的示范是侧面示范,侧面示范有利于展示动作的侧面和按前后方向完成的动作,如跑步中摆臂动作和腿的后蹬动作。

(4)镜面示范:教师面向学生站立进行的与同学同方向的示范是镜面示范,镜面示范的特点是学生和教师的动作两相对应,适用于简单动作的教学,便于教师领做,学生模仿。例如,做徒手操,开始时学生完成动作是左脚左移半步成开立,教师的示范动作与学生的动作相对应,则是右脚右移半步成开立。

演示法

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

多年来这种方法在体育教学中被广泛采用,尽管对于某些示范有一定难度,但是对于运动表象记忆又非常重要的体育教学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它与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纠正动作错误与帮助法:是体育教师为了纠正学生的动作错误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技能提高是伴随着动作错误的不断出现与不断纠正而进行的。

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是那些通过身体练习和技能学习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运动技能、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法。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领会教学法和循环练习法等。

完整练习法

完整法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连续地进行学和练习的方法。它适用于“会”和“不会”之间没有质的区别或运动技术难度不高而没有必要进行或根本不可分解的运动项目。

运用完整法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限制练习法:在设置限制的条件下进行练习,纠正动作错误的方法。如练起跑时,在学生头顶上设置一定高度后低前高的斜杆,在这种限制的条件下使之体会,掌握起跑时的正确动作,避免产生过早直起身来跑的错误。

诱导练习法:是与所学动作技术相似而又简单的专门性练习。诱导性练习的选择要有目的性,应注意它所使用的肌肉以及用力的顺序与所学身体练习的一致性。如:在垫上做肩肘倒立时,学生不能挺直腰腹部,对此可在垫子上方悬一吊球,诱使学生用脚尖触球而挺直腰腹部。

自我暗示法:学生在明确完成动作的方法而又注意补到达到某些要求时,在练习中自己有意识地暗示自己达到要求的方法。如奔跑时后腿蹬地不充分应在练习中暗示自己注意

辅助性练习: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较难动作而采取的技术结构与所学身体练习相似的简单技术动作的练习。

分解练习法:是指将完整的动作分成几部分,逐段进行体育教学的方法。它适用于“会”和“不会”之间有质的区别或运动技术难度较高而又可分解的运动项目。

领会教学法

是体育教学方法指导思想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从强调动作技术转向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兴趣。领会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六个部分,领会教学法是以“项目介绍”和“比赛概述”作为球类运动的开始,让学生了解该项目特点和比赛规则,从而使学生一开始就对该运动项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领会教学法与传统的技能教学不同的是:教师不是从基本的动作教起,而是首先对学生进行“战术意识培养”。教师在战术介绍以后,结合实战向学生演示一些临场复杂的情况和应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瞬间决断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全面观察情况,把握和判断时机以及应变能力,使学生最终可以根据所学的技术和战术,判断出“做什么”和选择最佳的行动方案——“如何去做”。

领会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

(1)从项目整体特征人手,然后再回到具体技能学习,最后再回到整体的认识和训练中。

(2)强调从战术意识人手,把战术意识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整体意识和战术为主导的特征很强。

(3)突出主要的运动技术,而忽略一些枝节性的运动技术。

(4)注重比赛的形式,并在比赛和实战牛培养学生对项目的理解,教学往往从“尝试性比赛”开始,以“总结性比赛”结束。

循环练习法

是根据教学和锻炼的需要选定若干练习手段,设置若干个相应的练习站(点),学生按规定顺序、路线和练习要求,逐站依次练习并循环的方法,它主要是练习的方法,不是教学方法,但它也是一种教学组织方法。循环练习的方式有多种,主要是流水式和分组轮换式两种。

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比赛活动,使学生通过更生动的运动实践,陶冶他们的性情、提高运动能力、提高运动参与兴趣的教学方法。

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有运动游戏法、运动竞赛法、情景教学法等。

运动游戏法:

游戏法通常有一定的情节和竞争成分,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但正是游戏中的情节和竞争、合作等要素可以帮助体育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和判断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心理锻炼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游戏法被广泛地采用。

运动竞赛法:

是指通过组织学生比赛进行技能学习和练习的一种教学方 法。严格地讲比赛也是游戏的一种形式,但比赛和前述的游戏法有如下两个主要区别:(1)游戏有竞争、合作、表现等多种类型,而比赛则偏重于竞争;(2)游戏不限于某个项目,而比赛往往是与某个运动项目有关。

情景教学法:

是一种主要适应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利用低年级学生热衷模仿、想像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年龄特点,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遵循幼儿认识和情感变化的规律。

体育教学技巧

一、导入技巧

导入技巧是指体育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上课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其作用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体育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但体育教学多采用以下几种导入形式:

1.直接导入。这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即上课后,教师开门见山地宣布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基本要求,让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

2.示范或直观演示导入。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做示范或技术动作挂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从学生的观察中及时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为授课内容做好准备。

3.提问式导入。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掌握的体育知识或技术动作的情况,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通过提问或回答导入新课。

导入是整个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导入的基本技巧。

二、讲解技巧

讲解技巧是指体育教师利用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动作,形成概念,掌握要领的教学行为。教师要提高讲解技巧,就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讲解准备要充分,要认真分析讲解的内容,明确讲解的重点和关键,讲解重点和难点时要加以提示或停顿;第二,讲解过程要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第三,讲解针对性要强,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认识能力进行讲解;第四,注意语言技巧的运用,如语速适当、语音清晰、语言简练、生动有趣、语调亲切、抑扬动听、音量适中、富有变化;第五,注意讲解与示范技巧合理配合;第六,注意人体语言机能的运用,以引起学生注意,并提高记忆效果。

三、动作示范技巧

教师要提高动作示范的质量,提高动作示范技巧,使其起到积极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动作示范要正确、规范、优美,通过示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其次,示范动作的目的要明确,重点突出,要让学生明确示范的是什么,如何观察、怎样观察;第三,示范的时机要适当,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示范时机,充分发挥动作示范的直观作用;第四,示范的位置和距离要便于学生观察,教师要根据所授技术动作结构,选择适当的示范位置和距离,或是面对学生,或是侧对学生;第五,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动作的难易程度,注意示范动作的速度和节奏;第六,示范与讲解要统一,教师在示范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视听结合地接受知识,对于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有重要作用。

四、教学组织技巧

体育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学组织技巧,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就必须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教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常规。教学常规是为了保障体育课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其次,教师要熟练掌握口令技巧。第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分组教学;第四,分组教学时,教师应把主要力量放在新授教材的小组,适当照顾复习旧教材的小组,安排教材转换顺序时,应照顾体弱组和女子组;第五,教师要选政治思想好,又有一定体育基础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让他在课中起到助手作用。

五、人体语言技巧

人体语言指人的动作、姿势、表情、举止等,它是一种非文字符号的通讯手段。体育教学中常用的人体语言类型有以下几种:

1.身体的移动或位置的变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移动自己的身体或变换自己的位置,以便及时观察学生练习的情况。

2.肢体局部动作变化。教师要经常运用手、臂、头、腿等局部动作,引起学生注意,提示、评价动作,组织教学,演示动作等。

3.面部表情。课堂上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是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良好智力环境的重要因素,在情感交流中眼神的交流很重要,只要注视对方的眼睛,彼此的沟通就会建立起来。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默契,应用60%-70%的时间注视学生,这会使学生喜欢听你讲话。

六、诊断纠正错误技巧

诊断纠正错误技巧是指体育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基本技术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指出不足,进行评价,提出纠正方法,使学生尽快掌握正确技术的行为方式。

教师要提高诊断纠正错误的技巧,就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动作概念,正确的动作标准,熟悉动作过程和动作结构,知道技术重点和难点;其次,教师要诊断及时、确切,纠正手段得当,要综合分析学生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第三,要善于观察,注意观察的位置、观察的时机、观察的部位;第四,要提高自己的表象再现能力和逻辑分析归纳能力。

七、结束技巧

结束技巧是指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或活动时,使学生身体机能逐渐过渡为正常状态,并对授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所学知识形成系统所采用的一系列行为方式。体育课如何结束,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学生练习方式和运动负荷等,一般常采用以下结束类型:

1.调整呼吸、恢复机能。如授课内容是发展学生速度素质或耐力素质,学生机体负荷量大,课结束时一定要调整呼吸,使心肺机能尽快恢复正常。

2.放松肢体、按摩肌肉。当授课内容是发展力量素质,学生肌肉较疲劳时,课结束时要采用按摩等手段恢复肌肉疲劳。

3.通过游戏、调节身心。当课的运动负荷较大时,教师可通过游戏来调节学生的疲劳状态,使学生紧张的心情逐渐放松恢复正常。

4.简短回忆、提示重点。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整理学生认识的思想,同时指出内容重点、难点,进行巩固和强化。

教师在设计和应用结束技巧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课的结束类型应根据授课内容或学生的练习内容来定;其次,课的小结要紧扣教学内容的目的、重点,采用恰当的方式;第三,归纳总结要简明扼要,便于记忆;第四,结束的时间要掌握紧凑;第五,结束时课堂气氛逐渐由活动或活跃转向平静。

八、教学设计技巧

教学设计技巧是指体育教师经过分析和研究,对每次教学进行构思并确定最佳教学方案的能力。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从宏观规划到微观实施的构思过程,它不仅决定着课的组织形式,影响着课的质量,而且是教师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的表现。体育课堂设计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首先,是明确教学目标,即明确学生学习什么,甚至明确到单位时间内的目标;其次,是明确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应采取的教学策略,即为达到预期目标,打算如何进行教学,如何恰当地组织教材和选择教学方法和场地器材的布置,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的预计;最后,是为执行这一策略所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课的组织、讲解时机、示范的位置、易出现什么错误,怎样纠正等等。体育课教学设计常采用两种类型。

1.经验型教学设计。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知识水平和教学条件等来设计教学过程,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不仅受到教师本身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而且要使之达到完善需要长期的工作经验的积累。

2.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教师根据体育课的过程结构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等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它包括教师主导活动的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设计,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场地、器材运用的设计,运动负荷和课的密度的设计等。

教学设计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要构思设想出体育教学的最佳方案,并经过教学实践达到预期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积极动脑思考,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材、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都要经过严密的谋略策划,最终使教学方案达到系统化,最优化。

美术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9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说明,向学生传授美术技能知识的方法,它是使用范围较广、频率较高的教学方法。但是单纯的讲授并不能更多的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对教师的艺术表达语言、知识面等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2、谈话法(问答法)是教师与学生以口头语言相互交流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思维。但是问答法中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同,提出的问题也就会千奇百怪,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语言、问题难度也要相当的考究,否则容易引起课堂的混乱。

3、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班或组为单位、围绕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或辩论,获得或巩固美术知识的教学方法。

4、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美术教科书和课外美术资料获取知识;扩大美术视野的教学方法。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参观法 3比较法

直接感知的教学方法,能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但是在期间容易发生突发性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相当机灵的反应能力,能积极应对各种突发性的问题。

(三)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

实践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高绘制实践活动,形成、巩固、完善相应技能知识的教学方法,辅导练习法是以实践为主的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能促进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能眼、手协调并用,从而提高与发展美术的创造能力与审美素质。

(四)以陶冶情操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法、情境法

(五)以指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观察法、发现法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包括哪些 国培: 何冲

我认为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上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使用某种或者几种教学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一、讲授法、讲授法这是一种由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即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一般理论性的讲述、美术常识、欣赏教学以及技法课训练前的讲解,都采用讲授法。用这种方法教学的长处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效率高,照顾面宽。

二、谈话法、谈话法是通过师生互相交谈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包括三点(1)启发式谈话法、(2)提问式谈话法、(3)指导式谈话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积极反锁。

三、演示法、演示法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作画的方法步骤。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当课堂作画要求之全过程演示;按作画步骤要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的同步性示范;有意识地找准难点作局部演示。

四、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感知、比较获得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进而发现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针对美术作品或社会现象从不同角度提出命题如对城市建筑的艺术思考、从艺术角度审视地方工业产品为何缺乏竞争力、从民间美术看中原文化、中西方美术的比较等)

五、参观法、参观法从美术学科教学的角度看参观法也是现场欣赏法,就是结合美术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家作坊等地参观,在此过程中,“观察比较”、“接触认识”是参观法教学的关键。学生会在现场近距离地接触、感受、客观物象,激活间接知识和信息,用感受和体验再将知识“盘活”,从而加深印象,巩固验证所学知识。

健身有哪些谣言? 篇10

女生不要锻炼肌肉,会变成肌肉女

正确理念:与此类似的还有《八周练出一身肌肉》《三个月教你变成肌肉猛男》之类充满噱头的书籍。肌肉并不好练,它需要大量的训练加上规律的饮食和休息。就好比一个人开始学网球,却和别人说“我很担心我随便练一下就可以拿到温网的参赛资格”,或者“我打算开始学打乒乓球了,但是我不想参加奥运会,那么怎么样才可以不让自己练到张怡宁那个水平?”这话听起来不觉得很嘲讽吗?

谣言2

肌肉的增长会降低身体灵活度和速度

正确理念:实际上,大部分运动员都需要进行力量训练,因为身体的耐力、爆发力、速度的增长,本质上是离不开肌肉的增长的。只有在肌肉过于强壮的情况下,才会降低身体的速度。什么是过于强壮?你先能举起你两倍体重的物体再来谈论这个话题。

谣言3

跑步会增加小腿肌肉

正确理念:不正确的跑步姿势才会增加小腿肌肉。正确的跑姿请参见《跑步,该怎么跑?》一书。此书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跑步教程。有些人在跑步后发现小腿和大腿马上就变粗了。我告诉你,那不过是锻炼后腿部充血,导致肌肉膨胀而已,过十几个小时或几天马上减小到原来状态。长期的跑步是会小幅度增加小腿肌肉,因为充血之后这个地方的营养吸收也会更加好,但是和减掉脂肪的速度相比,长肌肉的速度慢多了。

谣言4

有腹肌的人腹部力量会比

没腹肌的人强

正确理念:每个人都有腹肌,只是显露不显露的问题,而腹肌显露只和体脂有关,腹肌不显露的人腹部力量不一定比腹肌显露的人差。前者可能只是腹部肌肉被脂肪掩盖了而已。总之,要腹肌显露,就换个方向,减脂,而不是单纯增肌。

谣言5

连续运动超过40分钟才能减脂

正确理念:减脂的本质没那么复杂,就是消耗的热量大于摄入的热量,只要你运动就会消耗热量。无氧运动一样能减脂,同样时间内,减脂效率最高的运动恰恰是HIIT(高强度无氧间歇运动)!

谣言6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区分

主要靠时间,时间长的就是有氧,

时间短的是无氧

正确理念: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区分主要看训练强度和供能系统,强度高的就是无氧运动,因为无氧供能系统的供能速度快供能强度大!有氧和无氧运动本质上是根据人体的供能系统所占的比重来区分的。一个运动是无氧还是有氧主要取决于它的供能系统,取决于它的运动强度,然后才是取决于时间。而运动强度基本上就已经决定了一个运动的持续时间了。如果某个运动是无氧(磷酸原和糖酵解)系统供能居多,那就无法将这个运动称为有氧运动。俯臥撑正是如此,篮球、棒球、足球也是如此。

谣言7

局部减脂与局部瘦身

正确理念:事实上局部瘦身是存在的,比如拉伸筋膜、按摩放松都可以让你的小腿或者腰腹在短时间内瘦下去,但是不保持又会恢复;如果你之前的走路和跑姿不正确,走路和跑步都主要靠小腿发力,那么在纠正走姿和跑姿后,也可以达到瘦小腿的效果。但是局部减脂不存在,减脂都是全身上下一起减。

谣言8

无深蹲,不翘臀

正确理念:在这里说“无深蹲,不翘臀”是谣言,并不是说深蹲练不到臀部,而是说这句话太有局限性,它让许多女性以为练练深蹲就可以练出翘臀。其实深蹲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训练臀部肌肉的动作,而且深蹲的时候不一定要强迫自己的膝盖不超过脚尖,有些新手可能会因此受伤。至于“翘臀”还有很多的训练方法,比如“臀桥”和“硬拉”。硬拉对臀部的刺激才是被大大低估了!

谣言9

蛋白粉伤身体/只有吃蛋白粉

才能长肌肉

正确理念:这两个谣言是正反两面,一个是妖魔化蛋白粉,一个是神化蛋白粉。蛋白粉怎么吃,对身体有什么作用,需要看你的训练量和你身体的吸收。一切以能跟上训练节奏为准!

谣言10

训练时选取的重量越重越好

正确理念:这是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甚至很多老手也会犯这种错误。对此我的忠告是:在训练时,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动作的规范性,不要一味地上大重量,宁轻勿加。在学习新动作时,请用尽量轻重量的负荷去学习动作。因为轻重量的负荷让你的神经可以去感受和控制肌肉,让你能够体会到动作的每一个细节,肌肉的每一个发力点。过重的负荷不仅让你无法体会动作的细节,而且你很难标准地完成动作。肌肉是有记忆性的,一个动作重复多次后,以后就会本能地完成它,这时候再使用训练重量才好。

谣言11

锻炼后肌肉酸痛才有效果

正确理念:肌肉酸痛分为两种,一种是急性的,在运动时产生,产生原因就是乳酸,一般在运动停止后短时间内就会消除。另一种是延迟性的,产生的原因是肌肉纤维损伤,蛋白质会在损伤时降解和重组,最后恢复成正常状态,一般在运动后24~72小时酸痛达到顶峰。只有延迟性酸痛跟肌肉增长有一定的联系,如果你的训练目的并非是增加肌肉,而是为了提高绝对力量或是增强供能系统、提高运动表现水平和心肺能力,那么运动第二天是否酸痛,与你锻炼是否有效基本无关;如果是为了增肌,那么酸痛很强烈也不一定代表有效果,也可能意味着你的动作做错了(比如用硬拉练下背),或者训练过度了,某方面的训练水平(耐力、绝对力量、神经募集能力)下降了,或是训练的方法中肌肉离心收缩比较多。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上一篇:入党申请书自我评价工作下一篇:午夜好可怕_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