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分级管理医师授权(精选9篇)
手术分级管理医师授权 篇1
十五、厦中医〔2012〕11号
厦门市中医院关于手术医师资质准入与分级授权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科室: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手术分级管理,促进手术科室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按照《三级中医医院评审细则》要求:实施手术、介入、麻醉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和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定期手术医师资格和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定期进行技术能力与质量绩效的评价,制定我院《手术医师资质准入与授权管理规定》。
一、成立手术医师资质准入与授权管理委员会
1、由分管院长担任主任委员,医务科科长及各手术科室的主任担任委员。主要职责为制定手术医师资质准入制度及手术评价标准,监督管理手术医师资质准入制度的执行,对实施手术人、介入、麻醉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专业人员进行授权批准,定期进行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与质量绩效进行评价。
2、委员会下设手术医师资质准入评定专家组,组长为相应外科专科主任,成员为手术科室学科带头人和主任医师。职责为负责手术医师和麻醉师的技术考核,外科手术评价,手术医师和麻醉师的手术分级审定,制定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定期对麻醉医师进行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审核。
3、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科。职责为组织手术医师资质的审定,协调制定手术分类及手术医师资质准入范围和标准,定期和不定期考核麻醉科监督执行情况。
4、各科室成立本专科手术医师资质评审小组,由科室主任担任组长。
二、手术分级及医师资质准入与授权审批范围和标准
(一)手术分级
1、四级手术:技术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风险度大的各种手术。
2、三级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度较大的各种手术。
3、二级手术:技术难度一般、手术过程不复杂、风险度中等的各种手术。
4、一级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各种手术。
(二)各级医师手术分级按厦卫医[2005]453号(厦门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厦门市医疗机构手术及高风险有创操作技术分级与分类管理参考规范(试行)》的通知)执行。
(三)手术医师资质准入与授权审批标准
1、四级手术(特大型手术):由该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高年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承担,有相应的外出进修过程并参加该类手术达5例以上;
2、三级手术9大型手术):由主任医师或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承担,有参加该类手术5-10例经历,手术操作规范,手术器械及设备使用熟练;
3、二级手术(中型手术):由主治医师承担,有参加该类手术5-10例经历,手术操作熟练;
4、一级手术(小型手术):由住院医师承担,有参加该类手术5-10例经历(作为一助完成5-10例,或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5例),手术操作熟练。
(四)常规手术授权审批
1、四级手术:科主任审批。
2、三级手术:科主任审批。
3、二级手术:副主任医师以上审批。
4、一级手术: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审批。
(五)特殊情况下的授权审批标准
1、因各种原因被降级处理的医师,可在降级半年后申请该类手术资质;
2、外院进修学习后拟开展的手术,建议邀请外院专家指导下进行;
3、拟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须按照医院有关新技术新业务管理规定,经医院审批通过,由科室成立手术专家组方可实施。
三、手术医师资格准入与授权审批程序
(一)手术医师提出申请
医师根据个人工作能力提出申请,填写《手术医师资质准入与授权审批表》一式两份(附件1),包括姓名、年龄、学历、职称、科室、工作时间、申请时间、已获得的资质等级和病种、拟申请的资质等级和病种、申请理由(包括个人能力、诊治病种及手术例次)、科室意见、专家小组意见、管理委员会审批意见。
(二)科室评审小组意见
各专科结合申请者基本情况、实际技术操作水平、围手术期管理、医德医风、患者投诉和纠纷发生情况,初步认定其手术级别,由科室主任签字确认。
(三)医院管理专家小组审定
结合科室意见,由医务科召集组织专家组进行手术技术考核,主要考核内容包括沟通能力、术前准备、手术技能熟练程度、无菌操作等方面,提出同意开展手术级别和种类,并报管理委员会审批。
(四)审定后的手术医师资表格准入与授权审批表》一份反馈各手术科室和麻醉科方可开展,另一份由医务科留存。
四、手术医师资质准入与授权管理制度
(一)科主任安排手术时应按手术准入与授权安排手术人员,由麻醉科负责监督执行,不符合手术准入与授权资质的医师进行手术,麻醉科有权拒绝接受手术,产生的后果由相关科室和当事医师负责。违反规定的相关人员延迟半年审定其手术资质。若发生同类手术技术事故,相应责任人应进行手术资质降级处理。若麻醉科监管不力,造成违规事件发生,由麻醉科和相应责任人负责。
(二)定期手术医师资格和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
1、医院每二年对手术医师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与质量绩效进行评价资质认定一次,医务科定期对手术医师资质进行调整,对资格许可授权实施动态管理,对有资格许可授权诊疗项目进行考评与复评,并将调整后的资质情况进行公示并及时送交麻醉科。
2、评价标准:
(1)、对本级别手术种类完成80%者,视为手术能力评价合格,可授予同级别手术权限;(2)、操作危险性大、易于发生并发症的项目,每项具体诊治操作项目都有操作常规,各科制定考评标准,经医院核准后,各临床科室遵照执行。
(3)、预申请高一级别手术权限的医师,除达到本级别手术种类完成80%以外,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①符合受聘卫生技术资格,对资格准入手术,手术者必须是已获得相应专项手术的准入资格者;
②在参与高一级别手术中,依次从辅刀到主刀做起,分别完成该级别手术5例者; ③承担本级别手术时间满两年的;
④承担本级别手术期间无医疗过错或事故负主要责任的。
(4)当出现下列情况,则应当取消或降低其进行操作的授权权力。①达不到操作许可授权所必需资格认定标准者。
②对操作者的实际完成质量评价后,经证明其操作并发症发生率超过操作标准规定范围者。③在操作过程中明显或屡次违反操作规程。
(三)报告制度
手术中出现异常情况,主刀医师不能继续胜任手术时,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如不请示上级医师所造成的后果由手术医师负责。手术发生意外,手术医师应及时处理,并立即向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要积极参与处理,严重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务科,由医务科组织相关科室会诊处理。
(四)特殊情况的处理
1、预期手术的级别在值班医生手术权限级别内时,可通知并施行手术。若属高风险手术或预期手术超出自已手术权限级别时,应紧急报责任规定的上级医师审批,需要时再逐级上报。原则上应由具备实施手术的相应级别的医师主持手术。但在需紧急抢救生命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主持抢救手术。急诊手术中如发现需施行的手术超出自己手术权限时,应立即口头上报请示。
2、由外院专家指导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的手术,若由较低资质医师承担,必须在外院专家担任术者,本院医师担任第一助手,并完成一定手术量的基础上方可申请相应手术的资质准入。
3、一般新技术、新项目手术及重大手术、致残手术报医务科或业务副院长审批。
4、高度风险手术:高度风险手术是指手术科室科主任认定的存在高度风险的任何级别的手术。须经科内讨论,科主任签字同意后报医务科或业务副院长审批。
5、高风险的新技术、新项目、科研手术由医院审批向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备。
五、需要授权许可的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项目目录
术科各级手术;经皮动脉置管术、各种途径的中央静脉置管术、肺动脉置管术、经静脉临时起搏器安置术、心律转复/除颤术、气管内插管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三腔管气囊填塞术、心包穿刺术、经皮气管切开置管术;诊断性腹腔灌洗术。腹膜置管透析术;机械通气;持续动静脉血滤和透析、人工体外膜肺、人工心室辅助、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人工肝与血浆置换等血液净化技术。
六、神经内科、心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介入室相关介入手术和内腔镜等高风险技术操作专业技术人员资质准入、考核、授权参照本规定执行。
七、监督管理
(一)医务科和质控科履行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工作的管理、监督职责;
(二)对违反本规定的相关人员,按《医疗质量责任追究管理办法》厦中医〔2011〕101号执行。
手术分级管理医师授权 篇2
1. 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
只有获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 才有资格接受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 是一种依据医生的能力来进行对医生能够进行的手术种类进行规定的管理办法。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的基础, 是医生能够进行各类手术的能力, 是建立在医生足够的手术能力上的。所以, 越是有资历有经验, 越是手术能力高的医生, 才能获得授权去做难度大的手术。这样的授权方法, 是对患者负责的表现, 也是对医生的一种激励和肯定。
2. 执业医师手术能力评价
一般来说, 执业医生的手术能力评价不是空口无凭的, 会有一套严格的评价体系和制度来相对应。在这方面,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 执业医师手术能力评价的制度也在越来越完善。
通常看来, 这样的能力评价是间隔三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一次。而且评价的标准也有严格的规定。其中包含了各种不同级别的手术的完成情况, 是否发生手术死亡事故, 以及有无医患纠纷等等各类评价指标。这些指标都是硬性指标, 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只有能力过硬的医生, 才能获得更高的评价, 也才能获得授权处理更高级更难的手术。执业医师手术能力评价, 对于医生是很重要的, 关系到一个医生的手术能力, 也关系到医生所在的医疗机构对医生的重视程度。在医疗行业, 医生之间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执业医生手术能力评价制度的完善, 更是让医生不得不扎扎实实地在实际手术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手术水平, 这样才能有利于自身长远的发展。南郭先生类的医生, 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是无处遁形的。
3. 执业医师再授权管理制度
执业医师再授权管理制度的核心, 是再授权程序。一套严格的再授权程序对于执业医生的再授权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 执业医生的手术分级再授权程序是比较复杂的, 需要层层的审核和具体的证明资料和能力评估证明。这样做的好处, 一方面是可以严格把关, 让真正有能力的医生能够得到重用;另一方面, 是为了让能力不足却硬要揽重要手术的医生望而却步, 让医院的手术分级授权制度保持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执业医师的再授权一般是需要在医院内部公示的, 让大家都了解到被授权的医师, 是对医师的一种肯定。而且需要备案, 在医院内保留医生的全部资料。备案也是有诸多必要性的, 在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但是一定要引起相关医院的重视。很多医疗机构就是对医生没有备案或者备案信息不完全, 导致了医生资源管理的混乱无章。
二、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管理制度的深入剖析
1. 整体性
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执业医师能力评价和执业医师的再授权管理制度, 这三部分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共同形成了对医生能力的一个综合评价, 以及实现了把不同能力的医生按照评级来分配到相应难度的手术中, 实现了医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化利用。
执业医师的手术能力评价是这三部分的基础, 是进行另外两项授权的前提。这就保证了真正有能力的医生可以得到重用, 不会让医院出现好医生得不到重用而技术差的医生却进行高难度的手术的情况,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 这也是对患者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难以想象, 不能胜任手术的医生给我们做手术的情况, 这对患者来说是非常不负责的。这样的能力评价作为基础, 大大保证了医生资源的合理化分配, 也让医患纠纷控制在了最低的程度。
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制度和执业医师手术分级再授权制度, 在执业医师手术能力评价的基础上, 完整地保证了医生能力和工作的对等性, 让医院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化, 让医院对患者进行手术的能力也达到了最大化。一个基础, 两个分级授权, 这样的有机整体, 既稳固又灵活, 既简单又全面, 为医院的手术治疗高效果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 独立性
执业医师的手术分级授权、再授权和能力评价, 既是有机的整体, 也是单独的个体, 彼此是独立进行的。这样就保证了评价医生能力和安排医生手术工作的各个部分在执行过程中能够不受彼此的影响, 做到公平和公正, 达到最好的评级效果。
在实际生活中, 已经有不少的反例, 一些医院因为医生的能力评价含糊不清, 掺杂了各种医生背景和人际关系等等原因, 导致了没有能力的医生反而在进行高级别的手术, 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医院纠纷。在对患者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的同时, 也让医院的声誉大受影响。这样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要尤其注意。
执业医师的手术分级授权、再授权和能力评价的独立性, 保证了对医生能力评价的足够准确和客观, 让有能力的医生的手术能力得到肯定, 让能力稍差的医生能够在相应的低级别手术中得到足够的锻炼。这样的独立性是非常有效而正确的, 医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只要认真坚持制度, 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三、目前国内医师能力评价、手术分级授权和再授权制度的优劣分析
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医疗事业在国家的正确政策领导下, 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 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取得了很多可喜可贺的成就, 在很多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师能力评价以及手术分级授权制度在这其中, 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承受了各种各样的考验。但是要认清的是, 在目前来看, 我国的相关医师能力评价和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还是可以有进一步的完善的。
一种好的制度, 总是能够经得起现实的检验。而我国的执业医师能力评价体系和手术分级授权体系, 就是在不断的实践检验中形成和完善的, 自然非常适合我国的医疗国情, 能在实际操作中发挥很好的作用。在过去的时间里, 我国大力推广医师能力评价和手术分级授权制度,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医患纠纷方面, 让医院和患者双方都受益良多。相信我国目前的这套制度的优点已经不必多说, 综合起来, 就是:实际操作性强、从程序到备案各方面制度都很完善。
但是, 一种好的制度也是需要不断改进和进步的, 墨守成规和固步自封, 只能加速灭亡, 这是千百年来的道理。在执业医师的能力评价和手术分级授权、再授权制度中, 这样与时俱进、顺应国家政策的改善更是必须时刻进行的。我们的医务工作者要做到及时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 及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认真在实际工作中检验, 让我们的执业医师能力评价、手术分级授权和再授权能够做到紧跟时代潮流, 随时进行完善和补充。
目前我过执业医师能力评价制度和手术分级授权、再授权存在的缺点是比较少的, 但也并不是没有。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医生就反应这样的制度比较繁琐、往往审批流程非常复杂, 庞大的审批程序和人员不仅增加了医院的费用和开支, 也拖慢了医生能力评价的效率, 给医生带来了不少的时间损失。在这方面的呼声还是比较多的, 但是在积极进行改善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牢记原则, 就是“能者居之”!一定要用尽量简单的制度来选拔到更好的人才, 这样才是这套制度的最终目的。在提出改善意见的时候, 医务工作者也要注意联系实际来进行, 在缩减医院经费的同时, 努力把医生的能力能够检验出来, 不可以让“南郭先生”这样的医师浑水摸鱼, 给医院带来潜在的危害。
总之, 我国现在的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能力评价和再授权管理制度, 是优势大于劣势的, 甚至可以说, 优势很大。我们的医院和医务工作者只要认真执行, 就可以把医患纠纷控制在最低的程度, 让医院的手术能力保持稳步的提升。
四、总结
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能力评价与再授权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对于医院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是对患者负责, 也是医院长远发展的一种保障。对于医生来说, 是能力定胜负, 对于医院来说, 更是如此。我国目前这方面的制度已经基本成熟, 优势很大, 需要的只是医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严格贯彻和执行。当然, 我国的这方面的制度也是有进步空间的, 广大相关工作者可以在工作中积极观察, 努力研究, 提出更好的改进意见, 来让我国的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在这方面, 我们不仅要从自身来寻找原因和突破口, 积极总结经验教训, 也要虚心向国外的一些先进成熟的体系来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的制度和方法还是有我们学习的价值的, 当然也不能直接照搬, 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这方面, 有待相关人士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石青龙, 刘广东, 张思兵, 等.实施手术准入管理确保手术质量和患者安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8, (1) :28-30.
[2]马金红, 叶舟, 付玲玲.实施医师手术权限管理效果评价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 2012, (12) :25-27.
手术医师手术权限授权书 篇3
余 县 中 医 院
手术医师手术权限授权书
根据卫生部关于《医疗机构手术及其它操作分级与分类管理规 范》及江西省卫生厅关于((江西省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规范(试行)》文件精神,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依据医院能开展手术的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程度确定医院手术分为三级,并根据手术医 师工作年限、职称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确定手术医师相应的手术等级权 限。本授权书可根据职称年资的增加,经过相关流程而作相应授权权 限的变更。
兹授权:年资 可使行科级手术,开展本科新手术项目。
有效期为:
大余县中医院(印章):
授信业务分级授权管理制度 篇4
授信业务分级授权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银行(以下简称“本行”)信贷管理,进一步规范信贷决策行为,不断提高办贷效率,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根据有关金融法律法规,按照法人治理结构的总体要求,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授信业务分级授权管理是指总行对所属关键信贷业务岗位、信贷管理职能部门和支行授予开展贷款业务权限的具体规定。
第三条 授信业务分级授权管理是本行信贷经营和管理岗位在授权范围内履行的授信业务管理职责和应尽义务。
第四条 本制度所称贷款是指本行对客户提供的各类信用总称,包括本外币贷款、贸易融资、银票承兑与贴现、保函、担保等表内外信用业务(银票承兑、信用证、保函敞口部分计入授权限额)。外币贷款按审批日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并入贷款授权管理范围管理。
第五条 授信业务授权管理遵循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区别对待、动态调整。
第六条 授信业务分级授权管理包括授权和转授权。董事长代表董事会对总行行长授予贷款经营和管理权,总行行长在授权范围内承担贷款管理状况的实际责任。总行行长代表行长室在董事长授权范围内对分管信贷副行长、信贷管理部门负责人、支行负责人分别授权。支行负责人可在总行行长的授权范围内,对本单位分管信贷副行长和信贷业务人员进行转授权。转授权不得大于原授权。
第七条 总行成立贷款审查委员会(以下简称“贷审会”),按照《贷款审查
委员会工作制度》开展工作,下设贷款会办小组,承担授权范围内日常贷款业务工作的处理。
本行实行审贷部门分离制度,由支行、总行信贷前台部门负责授信调查和授权范围的决策;总行信贷中台部门负责授权范围的授信审查,并按授权范围提交总行贷款会办小组或贷审会审议决策,超过总行行长受权范围的,提交董事会授权人审议决策,需上报省联社备案的,按规定程序报备;总行信贷中台部门负责用信审查和授信条件的落实。
第八条 支行必须设立贷款调查岗、贷款审查岗、成立本单位贷款会办小组作为决策岗,对应会办的贷款实行集体审议,支行负责人在授权范围内审批发放。超过授权范围的,按规定程序上报总行审批。
第二章 董事长岗位职责
第九条 董事长根据本行改革发展、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董事会信贷工作年度、阶段性工作计划,明确信贷工作目标、重点、措施等,经董事会讨论通过后组织实施。
第十条 董事长代表董事会向行长进行贷款授权,并负责监督、考核行长室贷款授权执行情况。
第十一条 董事长不直接处理具体贷款业务,尊重行长在授权范围内所行使的正确决策权。
第十二条 董事长对超出行长授权范围的贷款发放,应根据董事会授权进行审议,对审议事项具有一票否决权。
第三章 行长岗位职责
第十三条 总行行长在董事长授权范围内对全行信贷资产质量负责。
第十四条 按信贷管理责任制要求设置信贷管理相关部门,实行审贷部门和岗位分离,并明确其职责,按照岗位要求配置信贷经营和管理人员。
第十五条 及时掌握信贷计划执行情况,正确把握信贷投向与投量,优先满足全市“三农”经济发展的合理信贷需求。
第十六条 审核信贷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不断加强信贷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第十七条 在董事长授权范围内,对总行分管信贷副行长、信贷管理部门及支行负责人进行转授权。
第十八条 监督总行贷审会和会办小组的决策,合理使用授权范围内的贷款一票否决权。
第四章 分管副行长岗位职责
第十九条 在总行行长授权范围内履行信贷市场营销和管理工作职责,对行长负责。
第二十条 组织制定信贷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督促信贷管理部门和支行贯彻落实信贷方针、政策和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加强全辖信贷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第二十一条 负责召集总行贷审会和贷款会办小组会议,在总行行长授权范围内,决策或审议贷款发放。
第二十二条 协助总行行长合理设置信贷岗位,定岗定人负责。加强全辖信贷管理,加快信贷资产结构调整,组织开展清降不良贷款工作,加强待处理抵债资产管理,努力实现各项信贷工作目标。
第五章 信贷部门负责人岗位职责
(信贷部门是指公司金融部、个人金融部、国际业务部、授信管理部、风险管理部)
第二十三条 在总行行长授权范围内,贯彻执行全行信贷经营方针、政策,负责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和检查。
第二十四条 依据信贷管理目标,制定信贷工作计划,分解信贷工作任务,明确工作措施,落实到支行,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 优化信贷投向,调整信贷结构,致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强全行不良信贷资产的清降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和考核支行信贷资产质量和信贷管理情况。
第二十六条 按程序和权限调查、评价、上报贷款,在授权范围内审批贷款。第二十七条 组织开展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客户分类和统一授信等基础性工作。
第二十八条 按时准确上报有关信贷报表,收集与信贷相关的经济信息资料,开展调查研究,总结交流信贷管理工作经验,为支行开展信贷业务提供信息服务和业务指导。
第二十九条 组织开展全辖信贷人员业务培训和岗位管理考核工作。
第六章 支行行长岗位职责
第三十条 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按照贷款规范化管理的要求设置信贷岗位,定人定岗负责。
第三十一条 依据总行下达的信贷管理目标,分解落实任务,明确工作措施,实现信贷资产质量目标,对本支行的信贷工作负全责。
第三十二条 负责成立由支行行长、副行长、客户经理、风险经理、会计主管等人员组成的本单位贷款审批会办小组,按程序和权限组织会办审批贷款,在
授权范围内,审批发放贷款。同时,承担评价、上报超权限贷款和贷后管理责任。对本支行贷款投放和推荐具有一票否决权,无一票发放和推荐权。
第三十三条 在总行行长授权范围内,对本单位分管信贷副行长、信贷人员进行转授权。
第三十四条 实现总行下达的信贷资产质量管理目标。
第七章 支行调查管理岗职责
第三十五条 对借款申请人提出的贷款要求的合法性、安全性、可行性、效益性进行综合调查并提出明确意见,提交审查岗、决策岗审批同意后办理发放手续。
第三十六条 对已发放贷款用途、去向、借款人的资金状况、抵押物、担保能力进行监督与管理,按月收集客户的财务报表,按季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向支行负责人和总行信贷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十七条 贷款到期前发送到、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并取得回执。第三十八条 建立所分管范围客户经济档案。
第三十九条 负责信贷报表、信用评估、客户分类、客户统一授信、贷款五级分类、信贷档案管理等基础性管理工作。
第四十条 负责行长授权限额内的贷款发放与收回工作。
第八章 支行审查管理岗职责
第四十一条 对调查管理岗提供贷款资料的完整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查,如资料不全、不实、不合法、不合规,有权要求调查管理岗重新调查认定或予以否决。
第四十二条 对贷款风险性进行审核,并复测贷款风险度,审查贷款数量、用途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
第四十三条 对贷款的种类、金额、利率、还款期限、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进行调查。
第四十四条 配合做好对借款人的监督检查、风险防范及实现信贷管理目标的相关工作。
第九章 信贷决策岗职责
(信贷决策岗是指支行贷款会办小组和总行贷审会、贷款会办小组一般成员)
第四十五条 对提交贷审会、贷款会办小组审议的贷款投向、投量、种类、期限、利率、方式、违约责任、合法合规性、风险性等提出意见。
第四十六条 对贷审会、贷款会办小组审议事项的程序、方式、要素等提出意见。
第四十七条 对贷审会、贷款会办小组的工作提出建议与意见。
第十章 分级授权审批规定
第四十八条 本行董事长对信贷管理工作具有检查、指导、质询等职权。第四十九条 本行董事长代表董事会授予本行行长日常贷款经营和管理权,并对单个贷款总额在5000万元(不含贴现)以上公司类客户新增授信有审核权,必要时行使否决权。
第五十条 本行行长不担任本行贷审会和贷款会办小组成员,对贷审会、贷款会办小组审议通过的事项,签署审核意见,合理行使一票否决权。
第五十一条 本行贷审会审批权限是:
1、单个贷款总额在5000万元(不含贴现)以上公司类客户的新增授信,并按
规定程序报行长、董事长签署审核意见;
2、单笔新增3000万元(含)以上的授信;
3、所有项目授信;
4、集团客户的认定;
5、单个贷款总额在5000万元(不含贴现)以上集团客户的新增授信,并按规定程序报行长、董事长签署审核意见;
6、其他需要贷审会讨论决策的事项。第五十二条 本行贷款会办小组审批权限是:
1、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总额控制在1000万元以上至5000万元(含)以下的新增授信(不含贴现);
2、单个集团客户贷款总额控制在1000万元以上至5000万元(含)以下的新增授信(不含贴现);
3、单个自然人客户贷款总额在300万元以上的新增授信;
4、符合规定条件的贷款利率优惠:①自然人经营性贷款和所有公司类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0%(不含)以下的;②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及单个自然人贷款总额在300万元以上的基准利率上浮幅度;
5、其他需要贷款会办小组讨论决策的事项。以上审议的事项需报行长签署审核意见。
第五十三条 本行分管信贷前台部门(公司金融部、个人金融部、国际业务部、资金运营部)副行长审批权限是:
1、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总额控制在500万元以上至1000万元(含)以下的新增授信/贷款(单笔发放500万元以上的短期贷款需及时报行长备案,不含贴现);
2、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在500万元以上至1000万元(含)以下的利率优惠
(基准利率上浮30%(不含)以下的优惠,由总行贷款会办小组决策);
3、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在500万元以上至1000万元(含)以下的贷款担保方式调整;
4、单个自然人客户贷款总额控制在100万元以上至300万元(含)以下的新增授信/贷款;
5、单个自然人客户贷款总额在100万元以上至300万元(含)以下的利率优惠(自然人经营性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0%(不含)以下的优惠,由总行贷款会办小组决策);
6、单个自然人客户贷款总额在100万元以上至300万元(含)以下的贷款担保方式调整;
7、单户同日单笔或多笔票面金额1000万元以上的银票贴现。第五十四条 本行公司金融部审批权限是:
1、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总额控制在500万元(含)以下的新增增授信/贷款(单笔新增贷款额度100万元以上需及时报分管副行长备案,不含贴现);
2、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总额在500万元(含)以下的利率优惠(基准利率上浮30%(不含)以下的优惠,由总行贷款会办小组决策);
3、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总额在500万元(含)以下的贷款担保方式调整;
4、存单质押及全额保证金的票据承兑、保函(单笔额度超100万元以上需及时报分管副行长备案)。
第五十五条 本行个人金融部审批权限是:
1、单个自然人贷款总额控制在10万元以上至100万元(含)的新增授信/贷款(单笔发放50万元以上贷款需及时报分管副行长备案);
2、单个自然人客户贷款总额在10万元以上至100万元(含)以下的利率优惠(自然人经营性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0%(不含)以下的优惠,由总行贷款会
办小组决策);
3、单个自然人客户贷款总额在10万元以上至100万元(含)以下的贷款担保方式调整;
第五十六条 本行授信管理部审查范围是:
1、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新增授信;
2、单个自然人客户贷款总额在300万元以上的新增授信;
3、所有项目授信;
4、专业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第三方授信;
5、自然人经营性贷款和所有公司类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0%(不含)以下的利率优惠;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及单个自然人贷款总额在300万元以上的利率优惠;
6、公司类客户内部信用等级为AA、AAA级和自然人内部信用等级为“良好”、“优秀”的评级认定(由总行贷款会办小组决策)。
第五十七条 本行风险管理部审查范围是:
1、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及单个自然人贷款总额在300万元以上的用信审查;
2、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总额1000万元以上及单个自然人客户贷款总额在300万元以上的担保方式调整(由总行贷款会办小组决策);
3、贷款风险分类形态调整(由总行贷款会办小组决策);
4、贷款展期;
5、贷款借新还旧;
6、动产质押贷款。
第五十八条 本行国际业务部审批权限是:客户全额保证金信用证。第五十九条 本行资金运营部审批权限是:单户同日单笔或多笔票面金额
1000万元(含)以下的银票贴现。
第六十条 支行下列行为必须报总行审批:
1、客户年度统一授信及追加临时授信;
2、中长期项目及配套流动资金贷款;
3、公司类客户新增流动资金贷款;
4、超过规定权限的客户内部信用等级的认定
5、贷款风险分类形态调整;
6、贷款展期;
7、借新还旧贷款;
8、银票承兑与贴现;
9、开立信用证、保函;
10、单个自然人客户超过规定权限的贷款。第六十一条 支行审批权限是:
1、单个自然人客户贷款余额控制在10万元(含)以下的授信/贷款;
2、单个自然人客户贷款余额控制在10万元(含)以下的利率优惠(自然人经营性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0%(不含)以下的优惠,由总行贷款会办小组决策);
3、公司类客户内部信用等级为A级(含)以下和自然人内部信用等级为“一般”(含)以下的评级认定。
第十一章 授权的管理和监督
第六十二条 授信管理部是贷款分级授权日常管理部门,拟定授权人权限,经授权人审定后,负责具体办理授权手续及开展授权管理的综合评价等工作。
第六十三条 监事会负责对行长室、各信贷管理职能部门及各支行信贷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重大风险情况实行跟踪监督。根据检查和监测情况,对调整授权提出建议意见,对越权违规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员提出处理建议意见。
第六十四条 信贷管理职能部门及稽核审计部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各支行执行授权制度的情况开展检查和监督,发现越权行为,及时纠正并问责,确保严肃执行授权制度。
第六十五条 总行可根据授权机构经营管理、授权执行、风险控制等实际情况,对授权实行动态调整。
第六十六条 授权采用书面形式的授权书,在授权、授权机构和主要负责人盖章签字后生效。
第六十七条 授权书应报无锡银监分局**办事处备案。涉及外汇业务的授权书,应报**市外汇管理支局备案,支行的转授权书还应同时报总行备案。
第六十八条 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本行可调整或撤销原授权。
(一)受权机构发生违法、违纪或重大越权行为;
(二)受权机构失职造成重大经营风险或法律责任;
(三)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四)内部机构和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五)总行认为需要进行撤销或变更授权的其他情况。第六十九条 发生下列情况时,原授权终止:
(一)实行新的授权办法和制度;
(二)受权被撤销;
(三)其他需要受权终止的情况。
第七十条 本行董事长、行长、分管副行长及信贷管理职能部门和各支行主
要负责人变更时,若授权范围等内容不变,授权继续有效。
第十二章 罚 则
第七十一条 受权机构和受权人在授权范围内发生滥用权力、不正当行使权利或者超越授权行为的,要按本行相关规定追究受权机构主要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的行政和经济责任,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部门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三章 附则
手术分级管理医师授权 篇5
各科室:
为实施麻醉操作权限化管理,是确保麻醉安全的有效措施,是麻醉分级管理的最终目的。依据我院《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规定》的规定,对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实施动态化管理,今制定我院《麻醉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管理规定》。
一、麻醉医师能力评价:
(一)麻醉医师能力评价时间为每两年复评一次。
(二)评价标准:
1.对本级别麻醉种类完成80%者,视为手术能力评价合格,可授予同级别麻醉权限; 2.预申请高一级别麻醉权限的医师,除达到本级别麻醉种类完成80%以外,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符合受聘卫生技术资格,对资格准入手术,麻醉者必须是已获得相应专业麻醉的准入资格者;
(2)在参与高一级别麻醉中,依次从辅麻到主麻做起,分别完成该级别麻醉5例者;(3)承担本级别麻醉时间满两年;
(4)承担本级别麻醉期间无医疗过错或事故主要责任(以我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结果为准)。
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或降低其麻醉操作权限:(1)达不到操作许可必需条件的;
(2)对操作者实际完成质量评价后,经证明其操作并发症发生率超过操作标准规定范围者;(3)在操作过程中明显或屡次违反操作规程。
三、工作程序:
(一)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小组,根据上述规定,对科室《各级医师麻醉分级及麻醉范围》(所称“麻醉范围”,系指卫生行政部门对我院核准的诊疗科目内开展的手术)进行梳理、讨论,制定新年度《各级麻醉医师麻醉分级及麻醉范围》,提交医务科;
(二)医务科复核认定后,提交医院学术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三)符合申请高一级别麻醉权限的医师,书写述职报告,填写“厦门市中医院麻醉医师资格准入申请表”(见附件),交本科室主任;
(四)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小组对其技术能力讨论评价后,提交医务科;
(五)医务科组织相关专家小组,对其进行理论及技能考核评估,提交医院学术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六)对取消或降低其麻醉操作权限的医师,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小组讨论,形成书面意见后,报医务科,医务科提交医院学术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七)学术管理委员会主任签批;
(八)麻醉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结果院内公示;
(九)医务科备案。
三、监督管理
(一)医务科(质控办)履行麻醉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工作的管理、监督职责;
(二)对违反本规定的相关人员,按《医疗质量责任追究管理办法》厦中医〔2011〕101号执行。
四、手术、介入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手术分级管理医师授权 篇6
一、现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产权缺陷
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实行的是“国家统一所有, 政府分级管理, 单位占有使用”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设计客观上决定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以下的产权安排缺陷。
1. 所有者虚位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产权归全体人民所有, 但从委托——代理角度看, “国家统一所有”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在国有资产运行中, 必然由作为国家权力执行机构的政府来代表国家行使全民财产或国家财产的代表权;同时, 作为个体的公民, 追求的目标是个人福利最大化, 对于国有资产的收益只能通过行政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物品等再分配渠道获得, 因而也缺乏足够动力去监督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也就是说, 作为初始委托人的所有者主体实质上是虚位的, 全民和国家代表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利益和意志, 并通过政府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得以实现。
2. 管理者失位
现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包括财政部门、国资委、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行业事业主管部门等, 看起来有多家管理, 实际上由于监督职责不清、权利边界不明, 权利交叉和权利重叠并存, 监管错位与缺位并存。因为全民或国家在抽象意义上不可能行使所有权, 而必须由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等具体的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利, 即“政府分级管理”。但在传统体制下, 作为产权管理主体的上下层级政府与同一层级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缺乏明确界定, 导致产权管理主体错位、失位并存, 极大地影响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监管效率。
3. 使用者越位
现行体制安排导致了“所有者虚位”和“管理者失位”, 加上行政事业性资产监管依赖的是行政性委托——代理体系, 既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 更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惩戒机制, 因而对产权使用主体难以进行有效的制约。同时,
资产管理
由于委托——代理的链条过长, 作为整个代理链条的最末端, 占有使用单位的国有资产脱离所有者的监控, 也有着理论上的必然性。而且对于单位作为一个整体分割控制行政事业性资产, 违背国有资产的公共性用途, 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违规成本低, 禁而难止。
总之, 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安排的制约,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所有权归属不清, 产权管理主体错位、失位、缺位并存, 占有使用单位越位现象普遍, 极大地影响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社会功能和价值的实现。
经营性国有资产分级授权管理体制是一种责权利明晰的分级授权管理体制, 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分级授权管理模式
责权利不明晰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分级授权管理体制通过授权明确了各级管理者的职责、权力和义务, 从体制上初步解决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责任缺位和权力越位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应建立“分级所有、分层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
1. 分级授权
如何准确认识和处理中央与地方对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 是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从宏观上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权力分解, 改变地方政府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不统一的状况, 使地方政府既享有国有资产所有者权利, 又承担相应的责任, 代表国家履行所辖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职责。沿着这一思路, 应把目前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统一所有, 分级管理”通过分级授权改为“分级所有, 分层管理”, 即要重构新型的管理体制, 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分级所有”具有以下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 “分级所有”有利于缩短国有资产监管的委托——代理链条, 强化所有者对所有物的约束, 解决所有者虚位问题。其次, 有利于理顺中央和地方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产权关系,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者的积极性, 固化各级政府的利益格局, 形成明确的职能分工, 形成基于权责利相统一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格局。再次, 有利于明确地方公共物品的提供是自身职责所在, 建立服务、责任型政府, 明确管理目标, 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2. 分层管理
根据公共物品提供的层次性原理, 受益范围辐射全国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应由中央政府提供, 而受益范围只涉及部分地区居民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应由相应级别的地方政府提供, 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利益与负担的统一;同时按收益性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管辖资产的范围, 有助于整个社会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使用上达到最优状态。所以, 由中央政府负责提供的公共物品并且受益范围为全国性或跨省际的, 如国防、跨省水利工程等, 其相应的行政事业性资产, 归属中央政府;由省级政府提供并且受益范围在一个省级辖区范围内的, 其相应的行政事业性资产划归省级政府所有。以此类推, 划分市、县政府的资产归属范围和管理边界。虽然这种格局在现实中早已存在, 但也有需要进一步依据各行政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物品属性进行甄别, 典型的如以招收所在地生源为主的部属高校, 位于设区市的省属医院等科教文卫体类事业单位, 应依据其提供公共物品的受益或主要受益区域, 划转相应层级政府。
在资产管理范围划分的基础上, 如何改革与设计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层级, 是保证行政事业性资产社会功能和价值实现的关键。从国外经验与国内探索实践看, 建立以人民代表大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资产专业管理机构——资产占有单位四个层级的资产分层管理模式, 是改革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管方式的现实选择。
第一层级: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 (以下简称人大) 作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终极代表依法对资产进行监管, 从立法高度行使所有权职能。人大介入监管, 是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性质决定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属于公共物品范畴, 其功能在于满足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公共需要, 以社会效益为衡量指标, 并不以营利为目标, 而行政事业性资产提供的效率高低只有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切实感受到, 因此, 必须将此类资产的管理置于民意的代表机构——人大的监督之下。同时, 行政机构自身的资产监督往往难以奏效, 因而也必须一个强有力的超乎行政机构本身的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进行顶层监督, 才能确保行政事业性资产的使用方向和效果。将人大纳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要完善人大内设监督机构, 可在人大常委会里设置资产监管常设机构, 或在人大财经专门委员会下增设监管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机构。
第二层级:各级政府部门
各级政府应该是代表国家行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资人权力, 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 是资产所有权的实际行使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来源于财政拨款, 为了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环节的监管有机地结合起来, 考虑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的第二个层次的机构设置于财政部门内部。人大依法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交给政府财政部门实施监督, 政府和财政部门则置于人大的监督之下, 这种监督机制既符合我国国家政权的权力结构现状, 又有利于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 实施顶层监督, 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 提高公共资产的使用效率。
第三层级:资产专业管理机构
资产专业管理机构, 作为政府专司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与运营的专门机构, 有利于资产的专业化管理, 提高资产运营效益。专业管理机构接受财政部门的领导, 甚至双方可以签订有关契约, 实行受托受约管理与经营。在资产管理上它以资产的所有者形式出现, 对资产占有单位的资产状况实施管理与监督, 它和资产占用单位的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资产所有者与占有者之间的关系。资产专业管理机构可以采用两种管理模式:一是集约管理, 二是专业管理。集约管理, 就是按行政事业性的类别进行管理, 将同类单位的资产所有权集中起来, 由集约管理的资产公司进行管理。资产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的集中管理经营模式, 不但可以少设资产管理机构, 也可以建立一个大的资产流动平台, 使资产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进行管理与调剂。专业管理, 就是将不同单位的资产按资产类别将同类资产所有权统一起来, 进行统一管理与调度, 如成立房产经营公司、车辆管理中心、设备管理公司等等, 将同类设备在不同单位之间统一调度。这种管理配置体制, 对于保证资产的合理使用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有利于资产管理的专门化。
第四层级:资产占用单位
资产占用单位, 是指依法占有国有资产并对其享有使用权的主体, 即行政事业性单位。行政事业性单位是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直接受益者、直接责任人, 拥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实际使用权, 同时也对资产的安全完整及其绩效负责。它们应该在财政部门与资产专门管理机构的领导和监督之下, 通过建立一系列资产监管和资产配置制度, 加大其管理责任, 促使其优化资产占用,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建立起政府监管与自我监管相结合, 责权利统一的良性管理机制, 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制。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从根本上解决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权责不清、职能拆分、监管不力的体制弊端, 实现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建立分级授权、分层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将强化产权管理和控制, 有利于维护所有者权益, 规范产权主体的行为, 提高行政或公共服务效率, 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实现行政事业性资产的社会功能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丹.国有资产管理与经营[M].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7.
[2].及聚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3].冯秀华.创新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机制[J].中国财政, 2005 (5) .
[4].邓子基.试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新思路[J].财政研究, 2003 (4) .
手术室分级护理管理制度 篇7
一、根据手术的复杂性和对护理技术的要求,将手术分为以下三级
1、三级手术,手术过程简单,手术技术难度低手术器械设备简单的手术。
2、二级手术;手术过程复杂,手术技术有一定难度,器械设备较复杂的手术。
3、三级手术;手术过程复杂手术技术难度大,器械设备复杂、估计手术中病情变化快的手术或新开展的手术。
二、手术分级护理
1、手术室护士长在安排手术时根据手术级别对手术进行评估,合理安排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配合手术。
2、参与各级手术配合的护士必须具有;‘护士执业证’
3、一级手术,可由手术室护士承担配合工作,二级手术必须由至少一名护师或主管护师承担配合工作。三级手术,必须由至少一名高年资护师承担配合工作。
麻醉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程序 篇8
(一)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小组,根据上述规定,对科室《各级医师麻醉分级及麻醉范围》(所称“麻醉范围”,系指卫生行政部门对我院核准的诊疗科目内开展的手术)进行梳理、讨论,制定新《各级麻醉医师麻醉分级及麻醉范围》,提交医务处;
(二)医务处复核认定后,提交医院学术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三)符合申请高一级别麻醉权限的医师,书写述职报告,填写“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麻醉医师资格准入申请表”,交科室主任;
(四)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小组对其技术能力讨论评价后,提交医务处;
(五)医务处组织相关专家小组,对其进行理论及技能考核评估,提交医院学术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六)对取消或降低其麻醉操作权线的医师,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小组讨论,形成书面意见后,报医务处,医务处提交医院学术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七)学术管理委员会主任签批;
(八)麻醉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结果院内公示;
手术分级管理医师授权 篇9
2、轻度持续(第2级):症状≥每周1次,但<每天1次发作可能影响活动和睡眠夜间哮喘症状>每月2次,但<每周1次fev1≥80%预计值或pef≥80%个人最佳值,pef或医学教育网原 创fev1变异率20%~30%。
3、中度持续(第3级):每日有症状发作影响活动和睡眠夜间哮喘症状≥每周1次fev160%~79%预计值或pef60%~79个人最佳值,pef或fev1变异率>30%。
【手术分级管理医师授权】推荐阅读:
手术分级分类管理制度05-17
麻醉与镇痛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01-18
手术分级与准入制度09-29
分级授权管理11-01
手术医师授权书01-05
手术医师资质授权书11-09
授信业务分级授权管理制度05-26
小贷公司分级审批授权管理办法.详解11-03
企业分级管理07-14
量化分级管理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