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尝试教学法运用的研究范文

2025-01-11

美术课堂尝试教学法运用的研究范文(通用11篇)

美术课堂尝试教学法运用的研究范文 篇1

尝试教学法在中学美术中的运用

浙江龙泉市第三中学 郭辉

摘要:新课程标准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学习方式的改进和指导,明确“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尝试教学法”主张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概括出以“尝试”贯之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在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大有用武之地;“先试后导”实现了美术教师角色的换位;“先练后讲”实现了美术自学能力的培养;“先学后教”实现了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尝试教学 中学美术教学 主体尝试作用

中小学教育改革轰轰烈烈,但传统的“注入式”、“—言堂”仍普遍存在,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方面还做得不够,学生自学能力弱。创造能力低,这种情况在我们欠发达地区显得尤为突出。在当前美术课教育中,也存在同样的弊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绘画兴趣,束缚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开拓型人才。尝试教学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自由探究,主张“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具体操作是“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采用灵活多样的尝试策略,为教学理论注入,新鲜血液。笔者认为美术课以练为主的学科特点非常适合运用“尝试教学法”,中学美术教学界有借鉴运用尝试教学理论的必要,“尝试教学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有利于推动美术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促进全体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均得到同步发展和提高。尝试教学法在中学美术课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先试后导”实现了美术教师角色的换位。

“先试后导”是指让学生根据教学目的先自己进行尝试。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情况再进行指导,强调先让学生试一试。以练习为主的美术课正适合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先不讲绘画技法或制作方法,而是让学生自行观察范作先试着画或试着做,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而教师则退居”幕后”,对课堂实行监控,及时指导.及时矫正,发挥主导作用。“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充分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的精神,改变了教师主宰课堂的现状,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这正是当前实行创新教育所必须的。

二、“先练后讲”实现了美术自学能力的培养。

“先练后讲”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先练习,教师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当前,许多学生在美术课上习惯于听教师讲解后才进行练习,根本谈不上动脑筋自学。而尝试教学法将从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现象。尝试教学法,从问题开始,经自学自我解决间题,再经讨论才去听教师讲解,是有主体意识的学习。“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在其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特别具有深刻性,它不仅使学生学会一些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学会绘画技巧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掌握思考方法,发展智力,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笔者在《美术字》的教学中,就是鼓励学生一边看步骤图及课本中的美术字写法与步骤,一边进行练习,给于尽可能大的空间发展其自学能力 当学生碰到了百思不解的难点时,教师再及时给予讲解,这样在学生学会写美术字的同时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先学后教”实现了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先学后教”是指让学生先自学,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墓础上再进行全面系统的教授、尝试教学法冲破了“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先让学生大胆去尝试运用绘画技法或进行手工制作。对于没有教过的绘画技法,看不懂的画面效果或脑中还未成形的制作方法,学生能够凭借已有旧知识大胆地尝试,通过自学相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尝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获得新知和能力,注重培养他们试一试的精神,长此以往,便逐步形成了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在中学美术课中运用尝试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等,着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主动、轻松,视学习为乐趣。尝试教学是察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模式,只要我们美术教育者不断摸索与实践,定能让这颗现代教学中的明珠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转载:音体美报

美术课堂尝试教学法运用的研究范文 篇2

一、“先试后导”实现了美术教师角色的换位

“先试后导”是指让学生根据教学目的先自己进行尝试。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情况再进行指导, 强调先让学生试一试。以练习为主的美术课正适合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先不讲绘画技法或制作方法, 而是让学生自行观察范作先试着画或试着做, 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 而教师则退居”幕后”, 对课堂实行监控, 及时指导。及时矫正, 发挥主导作用。“先学后教, 以学为主:先练后讲, 以练为主”, 充分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的精神, 改变了教师主宰课堂的现状, 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这正是当前实行创新教育所必须的。

二、“先练后讲”实现了美术自学能力的培养

“先练后讲”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先练习, 教师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当前, 许多学生在美术课上习惯于听教师讲解后才进行练习, 根本谈不上动脑筋自学。而尝试教学法将从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现象。尝试教学法, 从问题开始, 经自学自我解决问题, 再经讨论才去听教师讲解, 是有主体意识的学习。“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在其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特别具有深刻性, 它不仅使学生学会一些绘画技巧, 更重要的是在学会绘画技巧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 掌握思考方法, 发展智力, 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 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笔者在《美术字》的教学中, 就是鼓励学生一边看步骤图及课本中的美术字写法与步骤, 一边进行练习, 给予尽可能大的空间发展其自学能力当学生碰到了百思不解的难点时, 教师再及时给予讲解, 这样在学生学会写美术字的同时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先学后教”实现了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先学后教”是指让学生先自学, 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全面系统的教授、尝试教学法冲破了“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 先让学生大胆去尝试运用绘画技法或进行手工制作。对于没有教过的绘画技法, 看不懂的画面效果或脑中还未成形的制作方法, 学生能够凭借已有旧知识大胆地尝试, 通过自学相互相讨论, 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尝试解决问题, 这样, 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获得新知和能力, 注重培养他们试一试的精神, 长此以往, 便逐步形成了创新精神和能力, 不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美术课堂尝试教学法运用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 中学美术课堂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92-01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作为青年专业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按照《美术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改变师生共同营造新交往的方式,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传统的中学美术课以“注入式”、“一言堂”为主,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课桌上临摹着老师的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大大消弱了;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课上滔滔不绝,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在课堂上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预设的,往往教师感觉良好,学生却没有兴趣。

要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状况,美术教师必须转变形象,转变角色。由知识“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尝试教学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尝试教学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自由探究,主张“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具体操作是“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采用灵活多样的尝试策略,为教学理论注入新鲜血液;教师创设一些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美术教学活动中来并享受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快乐,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促进全体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均得到同步发展和提高。

一、突出一个理念

尝试教学法突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先试后导,促进学生持续、和谐发展的一个理念。其实可以说尝试是人类认识的起源,任何方式的学习都离不开尝试。对中学生而言,尝试学习更为切合实际,符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尝试”一般属于学习范畴,让学生试一试,仅仅解决教材中的某一内容,有难度,但跳一跳可以做到,更何况在尝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本的示范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同学之间的互补作用等,为学生的尝试成功提供有利的条件。另外,尝试可争取成功,也允许失败,学生没有太大的负担,更具宽容性和灵活性,更具人文精神。

二、实现两个转变

其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尝试教学,简单地说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它的核心是“先试后导”。 在美术课中,“先试后导”能充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起到了引导作用。以造型表现领域为主的美术课适合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先讲后练”到“先练后讲”,虽然只是前后顺序调换一下,可这是教育思想的巨大变化,是传统教育观向现代教育观的转变。前者强调教师是主宰,是接受性学习;后者强调学生为主体,是尝试性学习,也是自主学习。尝试教学法“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充分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教学宗旨,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统一起来,引起了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的变化,如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先练,教师再讲,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师创设一些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美术教学活动中来并享受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快乐,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促进全体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均得到同步发展和提高。

尝试教学以其思想、理念的科学性、创新性,成为教学改革中极具生命力的教学理论之一,同时又因其在实践中有比较完备的操作模式,易于教师把尝试的思想运用于课堂,而使其充满实践的魅力。“先学后教”作为尝试教学的核心思想和教学策略,改变着传统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它将学生推向前台,更加有效、主动地学习,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的过程。可以说尝试教学法不但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达到三种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先练后讲”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先练习,教师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当前,许多学生在美术课上习惯于听教师讲解后才进行练习,根本谈不上动脑筋自学。而尝试教学法将从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现象。尝试教学法,从问题开始,经自学自我解决问题,再经讨论才去听教师讲解,是有主体意识的学习。

2.促进学生学习的创新性

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没有尝试何来创新。尝试必须大胆,有时需要冒险,如果不去尝试,机会只能是零,试一试就会多50%的成功机会。“先学后教”是指让学生先自学,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墓础上再进行全面系统的教授、尝试教学法冲破了“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先让学生大胆去尝试运用绘画技法或进行手工制作。对于没有教过的绘画技法,看不懂的画面效果或脑中还未成形的制作方法,学生能够凭借已有旧知识大胆地尝试,通过自学相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尝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获得新知和能力,注重培养他们试一试的精神,长此以往,便逐步形成了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3.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尝试教学法“主张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概括出以“尝试”贯之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就是先让学生学,然后老师再教。这种教学模式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中学美术课中运用尝试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等,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主动、轻松的学习,视学习为乐趣。这就是我们想追求的理想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能发挥美术教学能力,同时也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庆芳.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田荣清.尝试教学法在中学美术中的运用. 新课程(中学),2012(12).

美术课堂尝试教学法运用的研究范文 篇4

教师:罗芸

白云八中

2011.7.10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术作为造型艺术,是一种非语言的通过视觉形象传达信息、感情、与观念的行为方式,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美术作为社会文化的造型载体,被一些学者视为人文教育的中坚。由于人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现代社会人的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为了培养在国际上具有人才,许多发达国家将美术学科列入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中,给予艺术教育以重要地位。现在社会的竞争,可谓是人才的竞争。人们最有价值的才能,是创造性。现代教育改革,不仅着眼于学生智能的开发,而且尤其重视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即打破旧有模式的首创。艺术的创新精神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与智慧为基础的。创造力是能够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是创新精神升华显示的人格能量。美术贵在创新,创造是美术的生命。创造离不开想象力,无想象力便无创新,创造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推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美术学习应以人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这一仅是21世纪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美术人文属性归本位的体现。

通过美术欣赏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和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文化情境中来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价目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优化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主要内容是:运用电教媒体优化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没有创造就不会有美术,而美术伤口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马蒂斯曾宣称:“一幅新画应是一种惟独一次的事迹,一种新的诞生,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形式。”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美术教学中可运用的直观性教学手段很多,除演示之外,尚有范画、范作、挂图、实物、模型、参观、观摩以及幻灯、影视录像光盘等声像手段。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新生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2.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根据美术教育的美学特征和审美心理活动的特点提出来的。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三、采取主要研究方法途径与具体措施

1、自变量的操作与控制措施

自变量是指在创新理论指导下实验操作者以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改变传统教育中缺乏培养创新素质的机制和手段。改变教学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具体做法如下:(1)介绍作者生平;(2)介绍作品时代背景;(3)介绍主题;

(4)欣赏作品的风格(画家作画时的心情等)。(5)欣赏作品;(6)评价作品。

评价作品是关键。要让学生自己谈想法。让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大自然万物都是美的。

控制措施是实验操作者要准确按照实验要求来进行教学。

2、因变量的观测指标与观测方法

本试验的因变量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提高。采用随时观察记录和定期检测方法

作出阶段性评估,根据实验假说,制订出实验的检测目标,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及审美情趣。根据检测目标情况来确定实验的效果。

四、无关变量的控制措施

美术课堂尝试教学法运用的研究范文 篇5

【内容摘要】随着教学的不断创新发展,出现了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的新模式,微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微课以其简短精小的特点,迅速成为老师教学的辅助手段。针对这一现状,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一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利用微课激活课堂。

【关键词】微课 激活 初中美术 课堂

引言

“微课”主要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一重难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的达成教学目的。一方面省去了老师当堂板书的时间;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理解。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当下,合理利用微课进行初中美术教学提高课堂现代化水平是每一位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也做了一些相应的探索。

一、引入课堂内容

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初中美术课堂。长期以来美术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副课”,课堂的纪律较差学生注意力也不够集中,那么教学也就难以正常开展。因此,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巧妙地运用微课引入教学内容。笔者在讲述印象画派的时候,就提前做好了微课视频,将《日出?印象》、《赛马》、《牧羊女》等画作用流媒体展示给学生,上课后笔者让学生仔细欣赏画作,去体会和发现这些画的共同点。

学生经过欣赏和比较,在心里已经有一些答案和见解要呼之欲出了。这时候笔者在打开教材,给同学们讲述印象画派的产生。同学们看着展示的作品在联系“感觉到的第一印象”的绘画特点,仿佛身临其境。学生一步一步跟着教学的思路,笔者不仅轻松的将美术知识教给学生,而且还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微课的形式是多样化的,除了利用视频的展示以外,还有听觉、情感的多种体验。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十分注重学生感性思维和审美情趣。在微课学习过程中多感官的参与到学习里,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减轻了老师课堂授课的难度。

二、简化理解过程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重难点,老师通过口头的讲解很难起到效果。而美术学习又注重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只会妨碍他们审美的形成。微课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不能言传的内容和抽象的知识,就通过微课的方式生动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作品中去发现和判断。

山水画一直是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对于国画的鉴赏能力本来就十分薄弱,再加之山水画用笔手法多变,许多同学对于勾、皴、擦、点等技法一直不能正确理解。而构图和色墨的使用也讲究颇多,一股脑的“注入”给学生会使他们难以消化。

笔者在教授这一知识点时,准备了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作品,和一些具体的教学视频。学生通过视频的观摩和作品的欣赏,对创作技法和山水画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笔者再展开进行深入的说明,并布置了绘画作业,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几次后终于能初步掌握技法。由此可见,对于一些抽象的,模糊不清的知识点,与其在课堂上费时费力的讲解,不如运用微课清晰直观的凸显出来。而学生在初中美术学习中攻破了重难点后,学习会变得轻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爱好。

三、培养想象能力

美术不仅仅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也是一项艺术创作,它源于对生活的发现和想象。所以,初中美术的教学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想象力。艺术的创作是开放性的,这要求创作者思维不受局限,充分的表达个性张扬自我。在传统的教学课堂很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是微课则赋予了新的可能。

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和见解时各不相同的,老师的授课也不同于流水线作业。利用微课启发学生,让学生解放自我个性化发展。在微课教学模式下要始终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老师不能将学生牢牢的控制在书本内容里,而是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去思考和创作。

笔者在进行美术作业命题是不采用文字命题的方法,而是用情景命题。笔者将风景、人物、鸟兽、山川创设具体的情景画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感所悟去创作。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创作主题就会不一样,得到的作品也是各有特色。这时候老师不要轻易的评判孰好孰坏,而是要结合学生自己领悟的主题来评价,优秀的自然要夸奖,存在??题的应该怎么提升,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长此以往,学生通过练习不断的思考和创造,慢慢养成了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当学生逐渐将这些能力运用到美术的学习和创作中,他们就能体会到美术的魅力。因此,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将微课模式科学合理的运用到初中美术教学中,激活课堂。一方面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参与程度;另一方面也提升教学效率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结语

虽然微课之于初中美术教学有诸多好处,但是由于教学实践尚且不足,许多理论和方法有待完善。因此,要想结合微课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激活课堂,还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停地总结和反思。逐渐丰富和完善微课教学的具体实践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美术课堂尝试教学法运用的研究范文 篇6

一、“添加游戏”在美术课堂中的运用

我在设计《水墨游戏》的导入时,运用下面的游戏,目的是为训练和培养孩子们能根据一些基本形,发挥自己丰富的联想,经过添加,形成生动有趣的物象。

游戏方法:教师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并按顺序给每个同学编号1、2、3、4……当教师指令各组一号同学上讲台站在黑板前,用粉笔先画一个圈,然后在圆内或圆外进行添加,形成新的有趣的形象,最后师生共同评分。评分的标准是形与联想的结合,最高分10分,依次9分、8分……记在黑板上。同样方法2号、3号、4号……在黑板上用三角形、方形、梯形……添加,最后看各组累计分高者为胜,教师可制作小红旗、小红花发给优胜者。

通过此种导入方法,学生不仅在玩中了解到添加的方法,并对添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为学习本课用毛笔进行意象添加打下基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二、“拼图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又如在设计《形的组合联想》教学过程时,我把拼图游戏穿插其中,目的是运用多种基本形拼组成物象。

游戏方法:教师出示一组基本形(如○、△、☆、□),按各组编排号码相同的同学上讲台分别用粉笔在黑板上拼画,看哪组拼画出有趣的形象来,评分标准是形与线的运用。最高分为10分,依次9分、8分……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可出示另一组基本形(如◇、○、△、□)组织另外学生比赛。最后看哪组累计分数最高,给予奖励。这种游戏方式其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又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在玩中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教师轻松地教,学生主动地学,符合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观。

三、“剪贴游戏”在课堂中的运用

对称图形是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内容。如何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出他们的动手创造才能呢?让本游戏贯穿课堂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其目的是学习简单折剪对称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趣味比赛,要求大家共同配合,摆出一幅《美丽的公园》贴画。

游戏方法:教师先在各组的黑板上贴出一张白纸,然后按各组编号顺序请同学上台进行剪剪贴,如各组一号同学上讲台折剪对称形亭子,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对称轴,画出其形,学生剪好后把亭子、树、桥、小船、小鸟等贴在本组黑板的白纸上,自由组合。最后师生共同评画,看哪组剪贴《美丽的公园》整体效果最好,进行鼓励和奖励。这个游戏设计在整堂课的结尾,把枯燥的美术知识变得生动起来,整堂课高潮不断。

另外如“命题画游戏”、“手指添加游戏”、“编故事结尾游戏”等都是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游戏方法,教学生动、有趣,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效果明显。

总之,游戏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因材施教、因班施教,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在游戏中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均衡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对美术产生浓厚兴趣,应了爱因斯坦一句话“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趣味游戏 启迪智慧

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开场吧,“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达·芬奇曾经专心致志地观察过一块浸满颜料的海绵扔到墙上留下的印渍。他说:“在一幅如此涂鸦的画中,一定能找到一个奇妙的构思。我的意思是说,那些愿意专心致志地盯着那幅画瞧的人,可以从中辨别出一些人形、各种动物、一个瓶子、几块岩石、大海、云朵、树叶和一千种其它的东西——就像钟声能使每个人听到他想听到的东西一样。”我认为在游戏中同样可以发现美,从而引发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美的创造欲望。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和思考,简单地谈一谈我在美术课堂教学设计中是如何运用趣味游戏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

一、形的联想:目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快速思考的能力。

方法:教师用简单的形如直线形、曲线形、、常见的几何形等让学生想象形体近似的物体,看谁在最短的时间说出联想到的物体(不能重复)。学生可以分组竞赛,看哪一组完成的最快、最好。

二、形的添加:通过对一些基本形的添加,培养学生对形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

方法: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基本形,请学生用添加的方法去变化、去创造一个新的形象。如老师给出“ 三角形、方形、圆形 ”等形状,学生通过想象进行添加,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各种新形象。

三、物的联想:锻炼学生对相关事物的快速联想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方法:教师以一个物体做引导,学生跟随说出另一个相关连的物体,最后,用这些物体、形象组合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例如,教师给出一个物体——“树”,学生接“(树下面)草”,“(草上面)花”,“蜜蜂、蝴蝶”,“小鸟、天空、白云、阳光”,“(阳光下)村庄、农田、河流”,“(河流穿过)树林、流向远方、远方有山”„„最后一幅田园风景画就完成了。通过这种游戏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还解决了学生作画时下笔贫乏的问题,学生绘画的实效性大大提高。

四、触觉想象:学生运用触觉去感知事物,并把感知的东西通过想象画(或说)出来。

方法:教师准备好一些道具(活物也可以),放在竹篮、纸盒里,或用布包住,让学生去触摸、感觉、思考、想象,最后把想象到的东西画(说)出来。

五、功能联想:通过对物体功能、作用的想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方法:教师展示一个物体,请学生联想它的作用。例如,一块砖头,除了可以盖房子、当垫脚石外,它还能用来作为战斗的武器、测量的道具,甚至用来画画、写字,等等。通过这种游戏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六、画笔接力:帮助学生建立整体作画的观念和整体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服从大局的团队精神。

方法:将学生分成几组,在作画中途停下,让第二组学生接着上一组同学的画继续画下去。画中的景物迫使接力的学生进行思考——如何衔接、如何继续,如何服从整体又能表现自己。

七、故事联想。

方法:教师讲述一个故事,通过改变一下故事情节或留下一个结尾不说,让学生各自思考,各抒己见,把自己所想到的故事情节或结局画出来。例如,讲述寓言故事“东郭先生与狼”时,我说,如果农夫没有来,东郭先生会怎么样,结局又会如何?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画出了很多种故事结局:有的画出东郭先生与狼玩智力游戏,战胜了狼;有的画出东郭先生丢掉书生架子,奋力和狼搏斗;还有画出东郭先生拿出画有老虎的画卷吓跑了狼„„故事结果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充分展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八、仿生联想。

方法:根据仿生学的原理,以一动、植物为思考对象,设计发明一个新的物件并画下来。例如,教师先给出范例:蝙蝠——雷达,蜻蜓——飞机;然后给出问题学生想象:老鼠——?猫头鹰——?

九、音乐配画:主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

方法:放一段音乐,或歌或曲,请学生欣赏,并让学生把在欣赏过程中的情绪、感觉和想象的东西用画笔画出来。

„„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7

一、引用开放性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聆听外面世界不同的声音。

美术看似简单,但包含的知识很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水彩风景画的技法很多,要注重色彩的冷暖关系,层次分明的效果,色彩统一的效果,画面构图的安排。我要求学生第一步:谈画;第二步:博采众长;第三步:师古而化之,讲了很久学生如听天书。退而反思,不如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编成浅白易懂的口诀,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和记忆水彩画技法。如:“画近树,近树先画干,树冠几大片,干湿画远处,深浅画明暗。水彩画小房,先涂一遍黄,深色画大面,影子不能忘”等。以此培养学生主动、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更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开放性教学过程。

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灵活,以课本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正确引导。因此,为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认知特征相适应,教师要采用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乐学,主动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简单易懂”的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或设置思维荒漠,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妙处理好这些内容,防止学生产生松弛、疲沓、厌学情绪,引发学生兴趣。

三、从美术教育所肩负的美育责任来分析。

美术教育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指树立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完美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集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丰富审美情感和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激发创造美的欲望和热情,并推动德育、智育、体育的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拓宽知识视野。这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化建设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是国家教育部副部长何东昌曾说的一句话。美术教育肩负美育的重要职责,我认为何部长一语道破了基础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下面我就具体谈谈有关美育的一些问题。

1. 美育符合青少年天性的要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爱美,最爱美的要数青少年。美的东西对青少年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作用。

发现美,首先需要寻到美的钥匙。开展中小学美术教育,从美育入手,目的就是交给同学们这把金钥匙,让他们自己正确打开客观世界中美的宝库。

2. 美育符合青少年教育的规律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五育”之一,是实施全面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已成为教育科学中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一个分支。青少年的心灵最纯洁、最天真,通过美育在他们的内心及时播下美好的种子,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个性发展(特别是创造力的发展)实现的。美育要为社会服务,归根到底是通过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人实现的。通过对学生进行美育,给他们一个懂美、知美、学美、识美、审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空间。这恰恰能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3. 加强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感知和情感体验中,不仅会产生愉悦感,而且有助于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及创造力的提高;美育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发展;可以使人获得宽松、悦适的心胸和广阔的眼界,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下面从美术欣赏的作用这一角度加以说明:

美术欣赏在中小学美术教材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美术欣赏是美术鉴赏的初级阶段,美术欣赏的作用在于:美术欣赏可以开阔人的生活视野,并拓宽人们的知识领域。美术欣赏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受到教育和生活的启迪。美术欣赏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美术欣赏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学生在审美过程中,通过比较和鉴别、理解和感受,有助于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应当肯定,什么应当鄙弃,这能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正是美育的重要内容。美术欣赏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智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4. 加强美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首先,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活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爱因斯坦等许多大科学家都谈到科学研究中的许多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这种直觉和想象力与人的大脑的右半球的功能相联系,主要靠美育培养。其次,追求美感对于发现新的规律,创建新的理论有重要作用。由于自然界本身具有简洁、对称、和谐等形式美的特征,在科学发明活动中科学家常常因为追求美的形

关于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兴趣培养

(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江苏苏州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强调的是一种文化学习,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合作力及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寻找快乐、体验快乐、获得快乐。绘画是每个孩子抒发自己情感最直接的途径之一,美术课是孩子们感情交流的重要场所。有兴趣,才能把事情干好,因此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地掌握美术基础知识,提高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很多时候,小学美术教育都被某些家长和老师忽略。殊不知,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一,学好美术对学生的内涵和休养是有推动作用的。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强调的是一种文化学习,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要具备这样的素养,首先要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合作力、创新力及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味地让学生临摹写生,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学习,会渐渐厌倦,很少有自由发挥的余地。现在的课堂教学大多非常简单,只剩下教师讲解作业要求和学生作业两个环节。即老师展示示范画,讲解要点,学生没有任何的情感体验,也没有任何的创造想象,只是机械地完成作业而已。

这样教学枯燥乏味,只有小部分学生会这样做,大部分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来绘画,美术课堂将变成大部分学生躲避语、数、英等主课而随便开小差的“休闲场所”。

怎样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呢?

1.肯定学生

肯定学生是非常重要的,那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有了老师的支持,就会更为努力。

努力的过程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学生最终的作品来评判学生的能力,即某些学生画得比较好就觉得他们的能力非常强,其他学生就比较差。这种观念是片面的,虽然有天赋一说,但是学生时期,弹性还是很大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有的生长环境,所形成的个性不同,从而表现出来的内在的气质也就有所差异。我们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肯定学生。

肯定的方法多种多样,学生在绘画、制作方面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对于表现好的要表扬,对于表现差的也不要批评。美式而走向真理。这种美感要靠美育培养。

5. 加强美育是新世纪经济发展的直接要求

这表现在:一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逐渐超过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成为主导价值。另一方面,极富审美价值的文化产业和艺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为此,加强美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这是我们进行中小学美

术课要以情感教育为主,美术作业不像语文、数学等主课作业那样,答案唯一。比如,在一次绘画作业中,我发现有一位学生画的树木,但是他画得太小了,我没有让他擦掉,是因为我发现纸的空白处可以添一些别的也能增强美感。于是我让他再画一个房子,所以绘画不应该那么“死”,可以灵活机动,将错就错,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美术教师要以激励为主,因为你的一句话,让他们信心倍增,突发灵感,创造出更多的作品。教师要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尽量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学生以肯定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即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挫折,也要给予理解和积极鼓励,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为他们营造支持性的环境,激励学生不断地大胆创新尝试,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打造高效课堂

美术是视觉艺术,通过对视觉形象进行观察、欣赏、分析、思考、再创造,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因此,直观性特征是美术学科最显著的表象特征,在发展学生美术能力方面具有突出作用,课堂上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必要的视觉形象。

一是要尽可能地提供实物让学生欣赏,用物象的美感愉悦学生。比如要让学生画一个苹果,可以直观地将苹果带到教室,让学生仔细观察,这样学生用视觉效应来看到的东西更好地反映到纸上。好作品的开端就是这样的。

二是要有直观演示,用教师的美术表现行为影响学生。还是说一个苹果,教师要亲手将苹果一笔一画地展示出来,让学生看到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成品。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学生在绘画的时候就知道从哪里下手,不会走歪路,就能更好地体现画的精髓。

三是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可以穿插游戏。要让大家有种视觉冲击力,让学生的头脑清醒,其实不管什么教学,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游戏以其独特的形式、较强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深受中低年级小学生的喜爱。根据这一特点,把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成新颖活泼的游戏,小学生在游戏的参与中感受和理解真、善、美,获得美的享受,陶冶情操,其效果也许会更好。

儿童的世界是多彩的,美术教育也是如此,它是多面的,只有提高兴趣,才能让学生具有独特见解,独特风格。让学生树立自信,思维飞扬,那么优秀的作品就不难产生,素质教育也就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术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随时适当地改变教学思路。在每一次教学设计中都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空间和时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总之,美术博大精深,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悉心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这样才能增强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本应是一种注重人的兴趣、情感、精神、活力的整体行为过程,因而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探求真理的殿堂,好的课堂应充盈理性的精神,师生共同探求真理,作者针对初中美术开放性课堂教学进行了种种尝试。

美术课堂尝试教学法运用的研究范文 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 尝试教学 策略

尝试教学,有探究、发现教学的优点,却比探究发现更切实际、更有效率;尝试教学人人可以参与、每堂课都可以进行、每个教师都能驾驭。我们把尝试教学理论运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在“尝试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尝试,变革教学,提升实效。

一、以“试”导课,激发兴趣

尝试教学注重“先练后讲”,通过学生的尝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自主尝试的形式导入新课,相对于传统的谈话导入、多媒体导入、问题导入、情景表演导入等更能体现美术学科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以“试”导课,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质疑”尝试——从问题入手

从问题入手,启迪学生尝试提出疑问,导入新课。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组织学生初步体验本课的学习重点,通过欣赏、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探讨,试着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关注疑点,尝试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问题。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既能考验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使教师由问题导入新课。

(二)“材料”尝试——从工具入手

从工具入手,尝试让学生先试用工具,激发兴趣。教师在上课时,给学生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材料的特点,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的不同特性,自主尝试组合与表现。如五年级上册《江南民居》一课在导入时,教师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把小刷子,让学生大胆用小刷子的不同部位表现点、线、面,激发学生对美术语言的表现和探究欲望。

(三)“直接”尝试——从目标入手

从教学目标入手,通过尝试初步的创作表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浓厚兴趣。直接尝试,比较适用于手工制作课的导入。面对着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学生早已按捺不住心中“尝试”的激情和欲望。千呼万唤始出来,不如立即动手试起来。如四年级上册《正负图形》一课,我们就可以采用让学生直接尝试“剪一剪”的方式导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即考验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巧妙地导入了本课。

二、以“试”探究,自主学习

为了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成效,我们要积极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从“以教定学”转变到“以学定教”。这种观念的转变可以通过尝试教学来加以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组织实施、开展探究。

(一)先试后学——积累基本经验

先试后学,是指在课堂教学的新授阶段,我们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先进行尝试,让学

生在自主尝试中发现问题,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为下一步的问题解决和教师指导做好铺垫。

如四年级上册《毛茸茸的动物》一课。在新授环节,我们不要急于传授学生画小鸡、小熊等动物的技法,而是让学生先自己尝试画一画,加强体验,引出问题。尝试要从简单的造型入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用“三点两线”画一只小鸡。学生在尝试过程中必定会出现诸多问题,如墨色渗化成一团、形不准确、墨色缺少变化等。问题的出现,就为接下来的教师指导、合作探究等打下基础。这样带着问题的先试后学,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效提高了我们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实效。

(二)边试边学——探究解决方法

边试边学,是学生在尝试中不断产生学习困惑,然后探究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再深入尝试,又对出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展开探究。基于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我们就要按照学生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品质来展开。

如《正负图形》一课的重点探究环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一个典型图形案例的不断尝试、探究,来获得正负图形的设计知识。如以“苹果”图形为例,尝试让学生设计“负形”,通过尝试发现可以在图形边缘或中间展开设计;进一步尝试添加“负形”,学生又会发现“正形”与“负形”在意义上是有某种关联的,或者是极其巧妙的;再进一步深入,尝试进行知识拓展,为某个主题设计标识,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学以致用。

(三)学后再试——内化知识技能

尝试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策略,它更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更关注学生尝试习惯的养成和创新精神的培育。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课堂里能学到什么,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帮助学生把学习过程延续到课外,从而巩固学习,内化知识,促进成长。

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教学活动中,经过尝试探究与自主学习掌握了知识、方法,体验了学习过程,并通过作品创作巩固了知识技能。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运用由于时间、空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充分发挥出来,积极性、创造性受到限制。课堂中好多知识点、技能是需要后续的拓展与运用才能内化为学生的主体感知和美好情感。

如六年级上册《生活与科幻》一课。本课中隐含着的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启发与引导不是一节课里能够实现的,只有拓展到课外,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设计需求。因此,本课就可以充分发挥尝试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在课外把课堂中学会的创作方法用自己的想法大胆表现,更可以尝试用其他美术创作的手段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创意。

(四)以“试”促学——凸显学习价值

探究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兴起和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让学生被自己所探究的主题所吸引而激发持续学习的动力。在尝试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遵循学生成长的独特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激励他们自主探究和发现,努力去尝试、去寻找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发展综合能力,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尝试”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学习策略,不但使学生获得对学习的持久兴趣,更能培养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追根究底、锲而不舍的美好情感、正确态度,凸显了学习的真正价值——促进人的发展。将我们的“尝试学习”常态化、日常化,这种学习就具有了某种审美教育的特性。学生在不断坚持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中逐渐实现“学习尝试化”的境界。于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体验到的“尝试”乐趣被逐渐迁移到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体验中。这样的学习是一种不断的挑战,引领着学生们不断超越自我,真正体现了美术课程的价值和理念。

三、以“试”创新,多元表现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尝试,就是一种创新。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为美术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和无尽创意。

(一)改变材料尝试

如今,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用来进行美术创作的材料也丰富了很多。从常见的纸、笔、颜料等传统材料到油漆、塑料片、木料、树叶、稻草……凡是具有一定可塑性、色彩丰富、便于使用、安全的材料都能成为我们美术创作的材料。同一主题,如用不同材料来尝试创作,呈现的作品特点就不一样,作品会更有趣,更具视觉性,也更具创意。

如三年级上册《彩色拼贴画》一课,我们可以尝试用各种材料来创作彩色拼贴画,如用各色豆子、各色瓶盖、各色纽扣等等,学生的作品就显得丰富多了,精彩多了。

(二)改变形式尝试

美术表现形式多样,不同表现形式可以获得迥异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体验。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客观地存在着水平差异和个人喜好。我们的教学目前无法实现为每一位学生“私人定制”,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某项特长,用他喜欢而擅长的形式去大胆尝试。

如六年级上册《中国扇子》一课,教材要求我们用水墨画的形式创作扇面画。在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学习传统扇面画的创作方法,但是部分学生由于未能熟练掌握水墨画技巧,作品效果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因此,有部分学生就尝试用彩铅画的形式来创作扇面画,清新淡雅,效果独特。如果我们反对学生用其他形式表现,不但打击了学生积极性,还抹杀了学生对艺术创作的独特想法。

(三)改变视角尝试

美术教学中,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打开了作品创作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视点。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美术课堂教学中,在美术作业的视角选择上,我们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个体差异,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视角尝试创作。

如以《江南民居》一课创作内容为例,我们不但要大胆鼓励学生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视角去表现江南水乡的美,还可以启发学生尝试表现不同天气、季节里江南民居的美,那么这节课就更有深度和广度了。

(四)改变方法尝试

现代艺术创作手法越来越多元,有的单一,有的综合。要启发学生创作思维,我们不妨尝试可以从改变创作方法上动点脑筋。

如六年级上册《流动的风景线》一课,教材中要求我们用剪纸拼贴的形式设计汽车装饰。但是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少学生的设计创意无法通过这种方法体现。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改变单一的表现方法,采用综合表现的方法来进行设计。很多学生就尝试采用绘画与拼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设计,既巧妙利用了彩色纸的底色,又可以在上面大胆作画装饰,相得益彰。

所谓教无定法,尝试教学打开了我们无穷的想象空间——我们如果尝试让学生在绿草地、树林中上美术课会怎么样?水墨画课中,我们尝试让学生站着作画会取得怎么样的效果?我们美术学科尝试用微课来翻转课堂,会激起怎样的课改浪花?……一个个奇妙的点子正期待我们去尝试、去研究。尝试教学,也为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研究指引了方向,使我们对于建构“学本”美术课堂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成尚荣 《儿童的认识与发展:尝试教育的理论假设》[J] 人民教育 2014,15:10-11

[2]刘良华 《谈尝试教学之核心精神》[J]人民教育 2014,15:11-13

美术课堂尝试教学法运用的研究范文 篇9

读《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有感

在暑假里拜读了我国着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教授着的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一书,感触颇多。该书是她在少儿美术研究的最新着作,是她在少儿艺术教育的研究中迈入的一个新的台阶。书中阐述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去开启学生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美术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杨教授在书中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和对少儿美术的研究,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祥实的实例,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杨景芝教授具有四十多年的少儿

美术教学实践经验,她几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爱心和心血,倾注在少儿美术教育的园地,在儿童艺术教育和理论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她不仅亲自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美术人才,而且还总结了一套可行的经验和理论,值得我学习和参考。

杨景芝老师这一着作给我印象深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是她的开放的心态和理论的开放性。她认为“开放”和“交流”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和儿童交流,能够感悟到儿童可爱的童心,发现他们固有的发展潜能和智慧,了解不同个性和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的不同兴趣,能力和要求,找到了因材施教的契机和我突破口。杨锦芝不仅和儿童本人交流,也和他们的作品交流,通过和不同儿童作品交流,她找到了打开儿童心灵深层的钥匙,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儿童美术素质的方法和规律。更重要的是,杨景芝老师从不满足于自己亲身探索出的经验和

成果,而是一直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保持着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她的这种开放的心态,导致了她在理论实践方面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二是不管是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渗透一种爱心,就像她在书中所说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在实际教学中,她经常主动接近学生,以自己对美术的挚爱,激励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以自己对学生点滴进步的由衷的高兴,点燃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用爱心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不是摆摆样子的问题,而是一场激烈的内心革命。

美术课堂尝试教学法运用的研究范文 篇10

1 贵州民间美术资源的特点

1.1 朴实、稚拙的特点

贵州民间工艺的最大特点就是质朴,由于地理特点和环境的限制,贵州民间创作的工艺品大多受到材质和制作工艺的限制而显得很粗糙,甚至感觉稚拙。然而,粗糙的外表中却透着质朴的贵州人民的特点。

1.2 充满想象和夸张

贵州是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民间艺人的想象中,糅杂成具有独特魅力的工艺品。例如,刺绣、挑花、剪纸等艺术,他们可以把石榴、鱼儿、桃花等各种物品放在同一个空间中,还能叫出很美的名字,或者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其表现手法也极其夸张。

1.3 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美术课堂尝试教学法运用的研究范文 篇11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史料运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B-0075-03

运用史料进行课堂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引用相关史料,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相关史料进行处理,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感知历史、探究历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并最终提高学习能力、答题能力。

在实施新课改前,在课堂教学中也运用一定的史料进行教学,但不是那么普遍。实施新课改后,针对新教材,无论是教师上公开课还是平常教学,都得补充一定数量的史料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笔者在教授《历史必修1》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比以前更多地运用相关的史料进行教学。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原因有几点,首先,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标中无论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还是“实施建议”,都分别就史料教学的作用、内容、条件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与建议。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已作为开展历史课程改革,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其次,是新教材的要求。高中教材《历史必修1》每一课除了正文外,都在课文导言、“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习延伸”等栏目处补充了相关史料。再次,是考试及能力的要求。当今的试题,不论是学业水平测试还是高考题,从史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回答问题已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运用史料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考试能力,这是教师的共识。另外,历史是过去的,不可再现,特别是高中《历史必修1》的内容是学习政治文明的演进,理论性强,比较枯燥,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课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没有运用相应的史料进行教学,学生难以理解,感到没什么兴趣。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史料进行教学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以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

在运用史料进行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是存在误区的(包括本人),如史料太多、太长,有的在多媒体上一放而过,学生都没来得及看也更谈不上思考,特别是对教材上的材料不够重视,有的干脆是视而不见,又另外补充了许多。这些都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中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在教学中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利用教材中的史料,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能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高中《历史必修1》教材史料很多,形式多样。在正文及“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等栏目中有大量的文字史料和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及其说明,有传说、故事、诗歌、民谣及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这些对增强历史的直观感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起到很大的作用。由于这些史料都在学生书上,便于学生研读和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学思之窗”的史料

内容重要,这些史料有助于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它还附有“思考题”启发学生,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如能结合其中的史料进行教学,既能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又能突破重难点。例如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讲到皇帝特征时,可结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0页的“学思之窗”的史料: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始皇帝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再结合教材中提出的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2)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加深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的理解,同时认识到丞相作为百官之首,皇权与相权也存在矛盾;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二)“历史纵横“资料回放”中的史料

内容丰富,多种多样,可以让历史更丰满充实。在课堂上可根据课文内容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拓深知识层次,增加学习兴趣。如在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的建立》,教材正文介绍了1832年的议会改革。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了这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的体现。再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教材37页的“历史纵横”的材料: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直到1969 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

使学生了解了英国选民资格的变化,更能体会到英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主制度不断完善的历程,表明经济的发展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完善的基础。拓宽、拓深了学生的知识。又如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中讲到是中美关系改善、尼克松访华时,指导学生看113页的“历史纵横”,让学生了解“乒乓外交”的史实,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教材的地图和图片资料

可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教师可结合学生和教材情况进行讲解。如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中讲到秦始皇统一措施中统一度量衡,就可以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0页中的三个图片:“秦半两钱”“秦铜量”“秦铜权”。学生对其中的“铜权”大多不太了解,通過教师解释学生就会领会更到位了。

二、选取史料要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水平

(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以利于学生适应初高的衔接

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是中国古代内容,所用的文字史料大多是古汉语的,学生刚刚上高中,阅读能力、古汉语水平有待提高。所选用的史料和设问都应是较简短的,如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在讲到禅让制及其与王位世袭制的区别时,可设计两段史料进行。

村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问: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制度?(答:禅让制)

材料二:夏朝建立后“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问: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的区别有哪些?(公天下—家天下;传贤—传子)

这些史料,由于字数不多,问题简单,有课本知识做铺垫,学生在初中对相关的史料也有所接触,较容易接受,参与程度高。

(二)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史料,创设历史情景,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是爱国情、英雄情、家乡情等方面的史料。历史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学生都有爱国情结、英雄情结、家乡情结,补充这些史料满足了学生的心里需求。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

在爱国情结、英雄情结方面,教材有许多典型的史料。如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时在“历史纵横”栏目介绍了刘永福、徐骧的事迹、“学思之窗”中有谭嗣同的《有感》一诗,还有邓世昌的照片及事迹说明。学生看了深受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在此能结合课本中关于邓世昌的事迹再向学生介绍光绪帝为邓世昌写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生的感受更强烈。再如在13课《辛亥革命》中,为让学生感受到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是无数革命者牺牲换来的。所以讲到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时,就要补充秋瑾的事迹,并引用了她的诗句:“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寻知音。金瓯已缺终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以及宋庆龄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由此学生对这位女革命家很景仰。在讲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时候,引用黄花岗烈士之一林觉民的《与妻书》节选:“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作者与爱妻那份真情、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风范令人动容,学生深受感动。

关于家乡情结方面,如乡土历史的史料。因是发生在自己的家乡的历史,学生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如在第10课《鸦片战争》中学习鸦片的输入及其危害时,可补充描述广西鸦片泛滥的三段史料(钟文典《广西通史》第二卷):“这些鸦片,绝大部分是从广州进口,然后销往各地的。……很早以来,广西各地广泛流传“无东不成市,有东必有烟”之说。”“19世纪30年代,鸦片流毒广西,已经相当普遍……当时吸食鸦片的,除了剥削阶级中人之外,就连天地会女头目邱二嫂的丈夫等一些下流社会的小人物,也成了终日进出烟馆之门的瘾君子。”“19世纪40年代,在郁林的长荣圩,贵县的大圩,桂平县的大湟江口圩等地,也分别出现了一家或者十几家鸦片烟馆。”学生就有了较具体的认知。在讲到鸦片战争时还可补充广西出兵抗击侵略的史实(钟文典《广西通史》第二卷):“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广西梧州防兵首先奉调赶往广州增援线……直至1842年夏,贵州、四川、江西、湖北等省援粤之兵勇已经分别裁额,而广西兵1800名仍驻留广东,担任防备任务。稍后,以英军进犯浙江,浙江军务紧要,清廷又命巡抚周之琦挑选精兵1000名,迅速开往浙江,交扬威将军奕经差遣。”学生同步了解了广西与鸦片战争那段历史的关系。在教学中,如能结合到本市、本县、本乡、本校的效果更好。如横县抗战中的四排岭、镇江战斗等。还可以联系校史,如历史上学校学生积极抗日,参加学生军的相关史料(学校就有参加过学生军的退休教师),学生就感觉到历史离自己很近,倍感谢亲切。

二是历史图片。图片史料直观形象,感观刺激强烈。由于历史是过去发生的,学生很难感知,通过图片能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如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用多媒体打出一幅乔冠华开怀大笑的照片,就足以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的喜悦心情,学生感同身受地为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感到自豪。可见照片具有很大的感染力。

有的教师在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中讲到中国在70年代的外交新成就时就用了三幅图片并加上了小标题——“中国人来了”“美国人来了”“日本人来了”,形象地表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文正常化这三项外交突破,学生一目了然,也觉得很新颖。

又如,26课《世界多极化的出现》中讲到二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时,用多媒体打出两幅对比照片(下图),瞬间就能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再如,12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6课《抗日战争》中展出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中的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照片,让学生在感受到中华民族历史的苦难的同时,更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者兽行的愤慨,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选取的史料要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能力的提升

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目的,最终是使学生的學习能力和答题能力得以提高。所以在选择史料进行教学时,要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能力的提升。

如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在分析明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时,教材16页用了差不多1页来讲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在导言部分及正文部分又讲了胡惟庸骄横擅权被杀的史实,字数较多,如果光看课本学生的思路还是不够明晰的,也不是很全面。考虑到前面学生已学习了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所以设置了一组史料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思考分析。

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明太祖曰:“……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太祖实录》卷59

材料三: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统领各部宰相权力扩大。

材料四: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宰相胡惟庸,从此撤销宰相。

通过学生探讨,教师引领,得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是:(1)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2)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皇权不稳。(3)现实原因: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4)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这样,学生不但理清了课本的线索,还能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来综合考虑废除宰相制度的的原因。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能力、归纳能力、答题能力得到提升,学到了方法,以后答题可以模仿类似的模式进行。

四、课堂上运用史料教学是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用很重要

教师选取了合适的史料,在课堂上不能用多媒体一放给学生就算了,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目标明确

要明白使用史料的目的,不能为了史料而史料。要依据课标要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针对不同史料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感知历史的史料还是要结合所学知识,选用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史料,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述为主的还是让学生自进行探讨的,教师都要心中有数。教师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要围绕目标,减少盲目性。

(二)全盘考虑

要考虑教学任务与时间的分配,不能盲目求多,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看材料,有思考、合作探讨、回答问题的时间。如果是多媒体幻灯片打出的,材料最好是在同一张幻灯片上,问题也最好在同一张幻灯片。否则学生看得了材料不记得问什么了,记得问题,又不记得材料怎样了,从而影响教學效果及效率。

(三)传授方法

教师在学生探讨后要就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词句进行解释,总结思路和方法。比如,如何审题、如何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如何组织答案等。教师要让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形成常态。

总之,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运用史料进行教学,需要每一位教师深入探索,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平常做个有心人,注意史料的积累,多听课,吸取同行一些好的做法,以利于课堂效率不断提高,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上一篇:收银的规章制度下一篇:小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活动《贪吃的变色龙》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