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艺评论

2024-10-20

浅谈文艺评论(共10篇)

浅谈文艺评论 篇1

“文艺新观”文艺评论征文启事

文艺评论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艺创作中具有旗帜和灵魂的作用。

“文艺新观”是一个文学艺术的评论征文,是在省委宣传部的直接支持下开办的栏目,旨在通过对我省近年来文艺现象、文艺作品的评论与探讨,发挥文艺评论的引领作用,推出更多的作品、人才,提高审美鉴赏、引领文化风尚,促进我省文学艺术和文艺评论的繁荣发展。

“文艺新观”的“新”,是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文艺作品,以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表述方式,聚焦云南文艺,评论文艺作品,促进云南文艺繁荣。

征文内容:以云南近年来的文艺现象、文艺热点、文艺作品、文艺人才为主要题材,进行分析、评论和概括,要求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题材的现实性、重要性和前瞻性,对文艺作品、云南文艺发展的成果、经验进行概括总结的同时,也要找出差距与不足,提出有益的观点和建议,以期对云南文艺未来的发展繁荣,提振信心,有所帮助和启示。

欢迎来稿,征文字数在1500字至3000字以内。

征文结束后,将评出一、二、三等奖,给予奖励。

征文时间:即日至206月30日。

来稿请寄昆明市新闻路337号云南日报文化生活部,邮箱:ynrbwybzw@163.com

浅谈文艺评论 篇2

一、鲁迅的文艺评论在思想内容上具有独创精神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中国现代进步文学的主将和旗手的鲁迅先生, 对于文学作品或文艺现象, 要么不说, 要说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说出自己要说的话。他有自己的发现, 有自己的思想,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新的思想, 能给人一种新的启发。《二心集·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中, 他说自己的评论大都是“取其有意义之点, 指示出来, 使那意义更加格外分明, 扩大”, 因而会使人印象鲜明深刻。鲁迅先生从对个别文艺现象的具体分析中, 概括出带有普遍性的道理来, 这种普遍性原则为人们所接受, 并产生指导意义。

例如, 鲁迅先生在《流氓的变迁》一文中评论经典文学《水浒》:“《水浒》中的好汉们反对的是奸臣, 不是天子”, “所以大军一到, 便受招安, 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水浒》思想的最大弱点是“不反对天子”, “大军一到, 便受招安”, 替国家打别的“强盗”, 则是《水浒》的根本转折点;“终于是奴才”, 便是结局。从“不反对天子”到“终于是奴才”, 这是一部《水浒》的根本倾向和必然趋势。鲁迅先生站在很高的立足点上抓住了作品的基本情节、基本倾向, 并用简洁通俗的语言概括出来, 突显了《水浒》的指导思想。在评论文学作品时, 鲁迅先生把被评论对象——作品结合成一个整体, 他能看到作品的有机性和完整性, 把握住作品的核心思想;他不为某些枝节所惑, 不囿于某些个别描写。他的评论, 绝不会随着情节脉络而一般性地作些复述, 不会只是对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故事作些简单的介绍, 然后说说优点和缺点, 如隔靴搔痒一般。鲁迅先生的评论注意到了整篇作品的思想精髓, 并且还善于把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 浓缩成一幅更集中更鲜明的画面, 这正是鲁迅先生独创精神的体现。

王国维曾论作者创作对生活要能入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 须入乎其内, 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故能写之;出乎其外, 故能观之。”进行文学评论也要“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 既进入艺术世界、进入角色, 获得美学感受, 同时又应当与角色摆开距离, 站在艺术世界之外的高处, 进行观察评论, 这样才能科学地“以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鲁迅先生对于所评论的作品, 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 达到了言语简洁而意味无穷的境界。

在为柔石《二月》作的”小引”中, 鲁迅开篇写道:“冲锋的战士, 天真的孤儿, 年青的寡妇, 热情的女人, 各有主义的新式公子们, 死气沉沉而交头换耳的旧社会。”寥寥几句话, 便极为精当地概括出《二月》中的各种人物与社会环境。在介绍中, 鲁迅先生提炼了当时社会环境中各种不同人物的精髓特质, 组成一幅典型的画面。这幅画面, 凝练简洁而极为鲜明, 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使人印象相当深刻, 这种效果就是鲁迅先生在文学评论中再创造的结果。这样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文学评论语言, 远远超过那些机械复述情节, 简单介绍人物环境, 最后发发议论的一般性评论, 实在是高超之举。鲁迅先生在评论一部作品时, 不会只是停留于作品原有的创作水平之上, 而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客观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提炼、加工, 使人们对原作品有更加鲜明的认识, 这就是鲁迅先生文艺评论中所体现出的创造精神。

二、鲁迅的文艺评论在艺术上是多样化的

鲁迅先生认为, 评论文学艺术作品, 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标准, 而正确的标准, 又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东西, 应当根据不同的对象, 确立不同的标准, 即用什么“尺”来衡量。

鲁迅先生的文艺评论就是这一观点的最好印证。他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场景, 分别采用适当的评论方法。如《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一文, 文章短小精悍, 表达了一个观点:为人类的艺术是没有的, 有的只是两种艺术, 一是故意将题名题得“香艳, 飘渺, 古怪, 雄深”“连骗带吓, 令人觉得似乎了不得”, 一是“新的, 年青的, 前进的”艺术。一八社的习作, 就是属于后一种。这些作品, 表现出“清醒的意识”和“坚强的努力”, 是“健壮的新芽”, “这是很幼小的。但是, 惟其幼小, 所以希望就正在这一面”。这篇评论中, 鲁迅先生针对当时反动势力的文化围剿和反动文人的所谓“为人类的艺术”的反动观点, 一方面揭露了反动派残害革命文艺和进步作家的令人发指的暴行, 另一方面有力地抨击了反动文人粉饰太平的丑恶行径, 明确指出希望就在年青的、前进的革命文艺这一面, 有力地支持了进步文艺。文章篇幅短小, 言简意赅, 语言铿锵清亮, 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在一些美术书籍和画展的有关评论中, 鲁迅先生善于将造型艺术中的视觉形象, 通过文学语言转化为文学形象, 给人以鲜明生动的感受。如《看司徒乔君的画》一文中, 评论在北京的画家, “终日在画古庙, 土山, 破屋, 穷人, 乞丐”, 画家笔下的“深红和绀碧的栋宇, 白石的栏杆, 金的佛像, 肥厚的棉袄, 紫糖色脸, 深而多的脑上的皱纹”, “都在表示人们对于天然并不降伏, 还在争斗”。文中用了一系列色彩鲜明而又富有立体感的形象, 语言显示出极强的造型美。这里也可看出鲁迅先生善于借助文学形象来再现视觉形象的高超的艺术手法。

鲁迅先生的文艺评论中也善于用洗练的语言创造简明的图画来评价文学作品。例如, 他评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他说:“虽然有些近乎短篇的连续”, “然而严肃, 紧张, 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 土地, 受难的人民, 以至失去的茂草, 高粱, 蝈蝈, 蚊子, 搅成一团, 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 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 现在和将来, 死路和活路。凡有人心的读者, 是看得完的, 而且有所得的。”这里, 鲁迅先生说明了作品的内容, 指出了作品的思想倾向, 作品在当时和未来的意义, 评论语言概括、生动、准确, 还带着与原作一致的一股浓浓的地方色彩。

鲁迅先生的文学评论大多数既有逻辑的判断和推理, 又有极具特征的具体可感的形象, 他的评论文章总是给人呈现出一种经过批评家再创造的、带有批评家的评价的画面, 这些画面中蕴涵着的意义有时超越了原作本身, 充分显示出鲁迅先生思想的博大精深。

三、鲁迅的文艺评论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凡思想浩瀚广阔的人, 感情也越丰富。文艺创作需要充沛的感情, 文艺评论也必须用全部感情去体验和品味艺术作品。鲁迅先生提出, 文人“得像热烈地主张所是一样, 热烈地攻击着所非”。批评家“一定得有明确的是非, 有热烈的好恶”。这里的“热烈”, 实在是情感的升华。他的评论文章, 用饱含着感情的语言去议论、评述、判断, 用极强的思辨力影响人们, 召唤着人们。读鲁迅先生的文章, 我们常常被那明察秋毫的逻辑力量所折服, 同时也能触摸到他心灵中感情的火焰。

在《〈孩儿塔〉序》中, 鲁迅先生写道:“整天的下雨, 淅淅沥沥, 深夜独坐。”“令人有些凄凉”, 忽然接到要求给殷夫的遗文写序的信, 使人“更加惆怅”, 于是殷夫“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 那么, 收存亡友的遗文真的如捏着一团火, 常要觉得寝食不安, 给他它企图流布的。”这些话语就如同饱含情愫的海绵一样, 我们从中感受到鲁迅先生写作时的悲伤心情, 对亡友的深挚友情以及对杀害殷夫年轻生命的黑暗势力的愤激之情。然后鲁迅先生以饱含感情的笔调高度评价了殷夫的诗作:“这是东方的微光, 是林中的响箭, 是冬末的萌芽, 是进军的第一步, 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 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激昂的情绪, 浓烈的感情, 有力的召唤, 读来激情彭湃, 令人动容。这里, 鲁迅先生以着意铺排渲染的形象, 蕴藉着极其深邃的思想, 让人们凭借视觉所及去触动情愫得到启迪, 从而明白作者的内心意图和感情要求。黑夜如磐, 腥风血雨, 年青的殷夫被反动统治者杀害了, 那是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青年, 他与家庭决裂, 毅然走上革命道路, 但这样的热血青年却惨遭杀害, “这是怎样的世界呢?”这个世界使正直的人看到了它吃人的本质, 让勇敢的人挺立起来, 让心忧天下的去执着地爱, 切齿地恨。鲁迅先生在文艺评论中运用这种节奏鲜明、形象生动的语言, 可谓独具特色。

鲁迅先生一生为培养新的文艺人才和新的艺术倾注了真挚的感情, 耗尽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他的文艺评论于平静中蕴涵着愤激, 笑口中透露出悲哀, 思索后召唤着前行。在漫漫长夜里, 鲁迅先生怀着满腔的悲愤控诉着反动势力对革命文艺的破坏, 用充沛的激情预言新的、革命文艺的光明未来:“目前的中国, 在文艺上, 仅存的是冷淡和破坏”, “将来的光明, 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遗产的保存者, 而且是开拓者和建设者” (《集外集拾遗〈引玉集〉后记》) 。

浅谈文艺评论 篇3

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和江西省文联共同举办的创作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暨长征题材文艺创作研讨会。首先,我代表中国文联,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我们知道,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934年10月,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个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完成北上抗日的战略部署。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宣传了党的主张,播撒了革命火种,锻造了革命力量,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谱写了我们党、军队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篇章。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长征胜利80年来,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长征题材文艺作品。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满怀喜悦地写下了《七律·长征》这一脍炙人口的革命诗篇。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陕北采访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创作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样一部作品,向世界讲述了长征。1954年,陈其通创作了戏剧剧本《万水千山》。1965年,肖华将军创作完成了一组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战友文工团的作曲家们将其谱成了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直传唱至今,成为中国合唱史上的精品。进入新时期以来,又有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1987),王朝柱编剧的电视剧《长征》(2001)、电影《走过雪山草地》(2012),李修文编剧的《十送红军》(2014),等等。有的作品不但在国内获得肯定,还在海外获得赞誉。比如,电视剧《长征》在韩国热播,电影《走过雪山草地》获得2012年在美国洛杉矶开幕的第八届中美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和最佳编剧两项大奖。由此也可看出,长征题材文艺作品确实能激起不同国家人民的情感共鸣。我想特别提一下的是,今天来参加我们会议的翟俊杰导演曾“三拍长征”,即《金沙水拍》《长征》《我的长征》三部电影,三拍三新,成为我国电影史上一段佳话。不久前,我们还看了一部长征题材的电影《太阳河》,编剧是在座的李子榛同志,非常感人,很快就会公映了。除影视外,舞蹈、美术、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中也都有长征题材的优秀作品。在接下来的研讨中,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美术等不同艺术领域的艺术家和评论家,还将结合具体作品,展开充分研讨,我在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围绕长征这个共同的主题,充分发掘红军长征题材的美学内涵,以各具特色的艺术手法,为世人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宏伟长卷,极大地弘扬了长征精神,也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日前,中宣部专门召开了“讲好中国故事”的专题会议。长征题材就是典型的中国故事。长征也好,我们所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也好,都是中国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正是为了总结长征题材文艺创作经验,分析当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探索文艺评论在推动优秀文艺作品创作、讲好中国故事中应发挥的作用,我们相聚在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赣州召开这次研讨会,非常有意义。下面,我借这个机会谈几点想法,与大家交流。

其一,应充分挖掘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素材,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一个不懂得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会自觉运用文学艺术形式,来讲述本民族历史上流传史册的故事。长征题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是中国当代文艺对人类文化的一个独特贡献,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品以其独具的思想艺术魅力,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发挥着独特而积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要求,今天的文艺作品要由“高原”走向“高峰”。长征题材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就是今天的文艺创作或者文艺作品由高原向高峰攀进的一个坚实的基石。长征途中,中央工农红军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将士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都需要有挺身而出的英雄。对历史、先人乃至英雄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这是不可取的。否定历史,否定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必然是否定自己。实际上,包括长征在内的中国革命、中国建设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以及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宏阔进程,都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产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们讲述中国故事,首先就是要讲述这些故事。正是这些故事,弘扬了热爱祖国、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等宝贵精神。我们要进一步深入挖掘这些故事的内涵,并用精湛的艺术手段,将其变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艺术精品,从而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伟大进步,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以说就是当代中华儿女一个新的“长征”,在这样的时候,尤其需要给我们的人民讲述长征这样的中国故事。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各个艺术门类都在有组织地创作一批文艺作品。以美术为例,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正在组织创作一批长征题材的美术作品,国家博物馆将会收藏。创作这类作品,是我们艺术家的责任。

其二,应科学分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当然包括长征题材)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有声有色地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不仅要讲,而且要讲得引人入胜、打动人心,像总书记讲的那样要温润心灵。缺少思想的艺术是很难有震撼力的,缺少艺术的思想也是很难有感染力的。对于长征题材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更应当强调深刻思想与精湛艺术及精良制作的完美结合。优秀的文艺作品不是自说、自讲、自看,特别是当前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飞速发展,文艺产品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欣赏方式、接收方式和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我们的创作者、评论者对此视而不见,就会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也就无法创作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如果不看到这一点,还停留在10年前、30年前、50年前的创作及生产手段和方式上,可能会脱离今天的艺术市场和艺术需求。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文艺生态,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造时,既要自觉地遵循唯物史观,正确地把握历史,又要敢于创新,突破固有的套路和模式,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善于运用现代科技的新手段、新方法,丰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实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资源和创作资源、生产资源的优化组合,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传播思维,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推上一个新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点燃精神的火炬,奏响时代的华彩乐章。

nlc202309081946

其三,努力探索文艺评论如何更好地引导和推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专门用相当的篇幅讲了文艺评论的重要性。有的同志讲,总书记这一篇讲话,实际上通篇就是一篇很好的文艺评论文章,谈的就是如何看待文艺,文艺在今天存在什么问题,该怎么样看待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等。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轮子。文艺批评是改进文艺创作的重要手段。文艺评论家对文艺作品进行科学分析和价值评判,尤其是对文艺创作优劣得失作出中肯的批评和客观判断,能够帮助创作者进一步总结创作得失,理清创作思路,校正创作方向,当然前提是创作者要听。推动包括长征题材在内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尤其需要文艺评论界和批评界的积极参与。当前,有的评论家有这样一种倾向,就是对长征题材、红色题材、主旋律题材或者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不愿评,甚至不喜欢看、不愿意看,或者不愿意从艺术的角度深入地加以评论,我们觉得这是不对的,既不利于创作,也不利于评论工作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这里也呼吁广大文艺评论家和批评家们摘掉“有色眼镜”,关注、重视和研究包括长征题材在内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积极探索和掌握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评论的一些独特的规律。既要注重对艺术本体的衡量,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好处说好,不足处说不足,通过建设性的批评,推动作品的生产创作;又要把评价的目光超出艺术之外,在更广泛的社会历史视野中对作品进行考量,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就像总书记说的那样,真正使我们的文艺批评既推动创作,又能提高人民大众的审美,能够引领社会的风尚。从这个角度上讲,评论家的责任就更为重大,对那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要大力地褒扬和推荐,对那些歪曲历史、消解崇高的作品以及艺术作品创作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要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和立场。真正通过文艺评论工作,打牢全社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社会的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当然作家和艺术家也要敢于面对批评自己作品短处的批评家,以敬重之心待之。要乐于接受批评,不能一批就跳。还要特别强调一点,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在人人都可以成为网上“评论家”的状况下,从事文艺评论工作的同志要特别注意适应这样一种新状况、新变化,努力使自己的行文方式、语言风格更加生动活泼,更加适合大众审美的变化和需求。各级文艺评论家组织,也要多创造条件,帮助和引导文艺评论家有组织地投入到对红色题材作品、主旋律作品和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评价工作中去。

同志们,四月的江西,春暖花开,把赣州这片红色热土妆点得分外美丽。为了开好这次会议,江西文联的同志、赣州的同志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大家创造了很好的研讨交流环境,希望大家珍惜机会,深入研讨,畅所欲言,碰撞思想,取得丰硕的成果!

最后,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浅谈文艺评论 篇4

▲期刊简介:

1.《山东文学》杂志是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大型文学类月刊,创刊于1950年。创刊五十多年来,推出了一大批 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文学期刊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山东文学》是04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华东六省一市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知网)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万方数据)。采用中文大16开版面。

3.国际标准刊号:ISSN0257-5817;国内统一刊号:CN37-1032/I;邮发代号:24-3。国内、国际公开发行。

4.为进一步提升本刊的学术品格,《山东文学》特开设下半月刊(即理论版),以各类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教育教学工作者、文艺文化科研工作者等为征稿对象,旨在为广大作者提供一个发表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文学、文艺、文化科研论文的平台。本刊热忱欢迎一切真知灼见和探索创新。

▲《山东文学》下半月(理论版)征稿内容:

文学评论、文艺批评、文化评论、艺术殿堂、学术沙龙、教育教学、哲学天地、鉴史知今、企业文化等稿件均可。内容以文学、艺术、教育及社会学为主,兼及哲学、历史和其它人文科学。

▲投稿须知:

1、论文文稿应内容健康,主题明确,论据充足,层次清楚,叙述要有条理,文字简练。来稿须是未经发表的学术论著,请勿一稿多投。

2、论文稿件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籍贯、职称(职务)、研究方向、、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等。文稿注释和参考文献一律放在文章最后,注释用(序号)表示,参考文献用[序号]表示。

3、来稿确保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论等,文责自负。请自留底稿,本刊不再退稿。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拥有删改权,如不同意请注明。

▲本刊投稿邮箱:sdwx001@126.com

▲工作QQ:910233274

浅谈文艺评论 篇5

博客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每发一篇文章就会带来一堆的评论,不管从哪一方面都足以说明一个拥有大量追随者留言的博客是足够受欢迎的,就像实力派的卢哥一样,其博客每次更新文章都会引来一堆的评论,这就是博客的最终奋斗目标。有些博客即使开了好几年了,评论数也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就是不知道怎么让访客留言,也许是文章没什么质量吧。对于提高博客的评论留言数量,笔者今天分享自己做博客以来几个方法:

一、利用疑问式结尾

博主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每篇文章下方的评论上一页又一页的可以翻查,而且对于博主来说,评论多并不是麻烦事,而且还很乐意回答访客们的问题。那到要做到这样,就需要在文章上做功夫了。一般很多的文章评论寥寥无几的,有几个原因,一是博主的知名度不高,很难激发访客的评论,二是文章不咋样,访客看了跟没看似的。三是文章结尾词语不能让访客有评论的兴趣。其实第三点常常被博主们忽略了。

对于这个能不能激发访客的评论,那么就要看博主的写作能力了,毕竟很少文章会看重结尾的,尤其是长篇大论的,一般的结尾都是总结性的,其实这一来就扼杀了访客们的评论兴趣,访客看文章就相当于看你自问自答罢了,让访客无法参与到其中,自然就不会留下什么评论了。所以,激发访客对博客的评论,那么就需要让访客参与进来,而文章的结尾则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了,通过结尾让访客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可能会被博主看重这一点,而且通过询问访客们的看法、观点之类的,则大大的能够满足访客的虚荣心。比如文章结尾中带有“看官,你觉得是这样的吗?”“你对此又有什么看法,不妨留下脚印吧”等等,一般访客看到这些咨询的会不给面子吗?

二、利用快捷的功能

访客对于文章有再多的看法观点,如果评论的操作步骤不快捷的话,也会扼杀一部分想评论的访客,毕竟谁也不会为了评论一篇文章而去操作复杂烦锁的注册登陆之类的网站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评论的功能是否利于访客使用,还有功能强大而不失效率,将是大大的影响到访客是否留下评论的重要一点,就像

笔者访问某些博客时,对于要留邮箱、昵称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还要网址、ICQ等等其他一些不相干的操作的话,笔者就会懒得去理会了,有再多的看法和观点都不想去操作。所以,功能的强大实用很重要,但是方便度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是效率时代,连普通注册论坛都可以一键式,对博客评论还要这么烦锁,自然就不会拥有多少的评论了。所以说功能的快捷与否,可以影响到博客的评论的多少。

三、具有争议性的内容

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博客要想拥有大量评论,就需要激发访客们的争辩了,虽然很多时候争辩没任何意义,但是对于现在的茶饭后的话题来一下争辩,着实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的精彩。所以,博主要尽量的调起访客们的争辩心理,这个自然主要应用在内容上了。内容的争议性越大,则会让更多的访客发表自己的看点,而且访客访问博客时,都会特别注意别人的评论,那么首先就要自己带个头,那些学习了、谢谢分享、写得不错的就不要评论了,这根本就是敷衍性的评论。而通过自己先对文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做个评价,让其他访客效仿留下自己的看法观点,自然慢慢的就会越来越多的访客进行评论了,就像博客达人卢哥通过评论打造一个高人气的博客一样,所以,懂得利用评论增加评论是博主必修的运营课之一。而且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只要有人评论了就不会再担心是否只有自己评论,太过抢眼了。所以,引爆博客评论留言,争议性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要在合法和实事求是的范围内,出了这个范围不是笔者主荐的内容了。

浅谈文艺评论 篇6

评论:企业文化就应该从小企业开始建设企业文化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企业从一开始设立,无论是小企业和大企业,就有了文化;小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关键点到不在于文化的有无,而是文化是否成熟。“文”是慢慢积累的意思,所以企业文化是无法一蹴而就的,而应该从小企业就开始建设。

每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管规模大小,都必有其独特的文化雏形,这些雏形刚开始可能是来自创业者的某种直觉,它是用来指导和约束员工的成文或不成文的条例和规范,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对企业员工进行灌输,使之融入企业管理行为中,自觉自愿地遵守所形成的约束激励机制,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企业自己独特的价值观、道德观,从而形成一种企业凝聚力,使之推动企业高速发展,达到企业文化之真正内涵。所以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它是企业做事的方式,无论企业规模的大小,凡是企业都有企业文化。因此小企业也肯定存在企业文化的塑造问题,只不过因企企业服务

业规模和发展阶段不同,企业文化塑造的力度和角度不同。更多北京大学培训班课程

一般而言,企业文化建设要经过几个阶段,首先是自发形成阶段,其次是塑造阶段、培育阶段、巩固阶段和创新阶段,最后又回到培育和巩固阶段。自发形成阶段一般时间较长,因为这段时间一般是企业的创业时期,大部分企业家只顾着赚钱,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所以,如果企业一开始就高瞻远瞩,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塑造一种强势和个性的企业文化,那文化自发形成的阶段就会大大缩短,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企业不仅能够生存下去,而且能够成为卓越公司,而有的企业却只是昙花一现的最好理由。

有文化的企业未必都成功,但没有文化的企业注定不会成功。因为好的企业文化可以造就团结、有战斗力、智慧的集体;而且,现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由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就越来越高。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用来引导人,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符合人的心理需求。作为小企业,企业文化的建立关键是创业者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从小企业创立初期就开始建设企业文化;首先要求企业领导人明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方向,只有良好的前景规划才可以谈到企业文化。针对这种初创的小企业,一般不要盲目学习大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观念。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注重积累,对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地摸索,在不形成条文不影响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下逐步完善,形成企业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才能走得越远

更多北京大学培训班课程

如何进一步发展企业文化,逐渐成为企业家探索本企业如何获得长足发展的切入点。一个企业要长盛不衰,持续发展,仅仅靠企业战略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渗透到企业各个领域、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活动,企业在早期就进行企业文化规划和建设,并一直努力创造适宜的文化氛围必将有利于培养和增强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

企业文化对弘扬企业精神,提高职工整体素质,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出难以替代的作用,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案例3:把握先进文化促进亚联进一步发展

四川亚联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业勤坦言:“一个没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是不可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亚联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如今所取得的成就与亚联人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密切相联。企业要想发展壮大,要想走得更远,就不能不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企业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灵魂。亚联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发展规模和良好态势,就是因为成功地运用企业文化这个软性组织,时时处处以其培育人、凝聚人。远见卓识的王业勤认为,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必将伴随一场企业文化的竞争。顺它者,则生存,则昌盛,则繁荣;反之,只能是开放一时的昙花。

浅谈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评论 篇7

一、电视新闻评论时代的到来

从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地震开始, 直播已经成为电视报道重大事件的最基本手段, 也越来越被广泛使用。在电视新闻直播化的趋势下, 目前的中国处在转型时期, 社会充满了冲突, 这其中也包括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中, 电视的直播让受众接受到了最快速的信息。此外, 网络新闻、微博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态势, 使受众有了更多选择接受信息的途径。在这样的媒介竞争以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 电视新闻媒体如果还是仅仅满足做跟随式的纪实性报道, 在时效上并不见得有多大的优势, 也容易导致新闻“脸谱化”。

进一步剖析新闻信息或报道背后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力求能揭示事件中隐藏着的普遍性、规律性的本质, 从而引起受众的关注、警觉和重视, 达到发人深省的目的, 才是我们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更重要的目的, 也是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可以发掘的优势。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好的电视新闻评论, 都有其共性的地方。但凡获得好评论的电视新闻评论, 都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 从选题的选择上, 都是大众所关心的焦点话题。其次, 论据充分、详细, 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第三, 论证是有科学依据, 是严密的。以上三个, 仅仅是电视做好电视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 要是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个性, 应该更有鲜明的特色。中国早期的电视新闻评论, 是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为代表。“焦点访谈”的出现, 可以说推动了电视新闻评论的兴起, 在“焦点访谈”出现之后, 全国各个地方台都出现了类似的节目形式, 也使新闻评论可以从一般的新闻采访中, 独立出来。但是纵观“焦点访谈”这几年的节目发展, 即使在“焦点访谈”发展的辉煌时期, 节目的重心也大多放在舆论监督的节目形态中, 更注重的是“用事实说话”, 评论的色彩只体现在节目结尾处的主持人少许点评, 评论的部分相对薄弱, 形式也相对单调, 我个人觉得, “焦点访谈”更像是新闻专题。

近年来, 《新闻联播》增加了“本台评论”。越来越多的新闻栏目和比较流行的电视读报节目, 纷纷通过相关新闻的串联编排, 加强新闻的背景链接等方式来强化媒体的观点, 并逐渐在正常的新闻报道后, 选择一些比较突出的新闻事件、大众关心的话题进行简单的述评, 在传递动态信息的同时, 也表达出一种观点。这似乎也是一个信号, 新时代的新闻评论节目, 应该加强时效性, 突出个性, 才能赢得一席之地。

三、新时代的电视新闻评论

报纸的新闻评论, 以文字的逻辑思维严密, 论证的科学性见长。电视新闻评论, 它的优势就在于声像具备, 这种视觉上的感官, 就使电视新闻评论在论证的过程中, 有自己应该突出的优势。电视新闻评论, 在论证的过程中, 至少有三种类型的素材可以运用:记者的现场、新闻事件的画面、被采访当事人的同期声。此外,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 跨地区的时空视频连线、网友微博评论, 越来越多的形式可以加强新闻栏目中的互动板块, 并直接参与到新闻现场的直播中, 电视新闻评论不应拘泥于单一节目形态。

这一两年, “新闻1+1”的兴起, 让我们看到了更符合时代特征和百姓需要的新闻评论, 也让电视新闻评论探索一条新的生存之路。“新闻1+1”在发挥深度评论这一优势的同时, 用观察员独特的视域, 对新闻进行关联度、纵深度开发, 从对某个事件的评论上升为对决策、制度层面的宏观思考, 督促相关部门提高公共治理的科学性。从“新闻1+1”的报道中, 我们可以借鉴的是, 在寻求信息的“第二落点”中, 好的新闻评论是可以拉开节目档次的。

好的电视新闻评论, 应有平民化的视角, 深度的观点。我们以“新闻1+1”7月25日播出的《中国高铁:重建信任!》这期节目为例。《“中国高铁:重建信任!”》这期节目的新闻由头是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之后王勇平面对新闻媒体的发言。这是一个被无数媒体全程报道的新闻发言, 王勇平的言论也被媒体、网友反复讨论。电视评论, 又该如何再做自己的个性评论?《“中国高铁:重建信任!”》新闻的开头, 就是王勇平的同期声, 王勇平说, “我必须是坦诚地回答你们每一个问题, 请你们相信我, 你们相信吗?给予我信心。”这样一段为大家所熟悉的新闻同期声, 就是整个新闻节目的评论由头, 应该说, 节目提取了整个言论中, 最核心的字眼。一下就能抓住受众的兴趣。白岩松注意到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多次反问“你们相信吗?”, 对此, 白岩松评论说, “一个多月之前我愿意相信, 但是现在我不敢信, 不能信。我就简单地信了, 对铁路纠错也不一定很好, 要想真信, 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主持人评论观点的提出带着情绪却又充满思考, 一下就抓住诉求的重点, 顺理成章引发后面的评论。

随后节目通过新闻连线, 报道了事件的最新进展。这种实时连线的做法, 一方面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 弥补新闻评论时效性较差的弱点。另一方面, 使得事件的最新进展与新闻评论同处一个时间状态, 可以加深受众感性与理性思维的综合调动, 深层次理解正在评论的新闻事件。整个节目之后, 是主持人结合新闻事件, 对王勇平的新闻发言进行逐句逐句的技术性分析, 提出质疑, 提出思考。这样的节目评论是非常具体的。你说一句, 我质疑一句, 提出疑问一句, 这样的评论, 没有跟风评论如何有力, 而是提出质疑, 提出思考, 既符合当时受众的一个情绪, 容易产生“确实如此, 应该如此”的共鸣, 也能更好地体现电视媒体人在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面对重大的新闻事件, 媒体人应该引领受众进行更多正确的思考, 从而确立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威信力。好的新闻评论, 终究还在于你的观点是什么;这个观点, 如何表现, 才能让大众认可。毕竟, 现在, 受众在网络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新闻评论, 作为主流媒体的观点, 如何才能立住脚, 达到传播的效果, 仍需不断探索努力。

四、加强评论的深度和力度

加强评论的深度和力度, 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性解读, 除了节目内容的有效串编, 更重要的, 必须在“人”上多做文章。《新闻1+1》中, 白岩松, 作为主持人, 也作为评论员, “白氏风格”独到、深入、异质的阐释赢得了各界的赞许, 他的观点也成为《新闻1+1》的一个标志。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台, 都能有白岩松, 只能在节目的评论中, 加强分析的“技术含量”, 加强评论的深度和力度。一般说来, 电视新闻评论是由具体的人, 一般是评论员、专家、记者, 还有少量市民群众共同来完成。当然, 在这几者中, 评论员、专家所占比例应该更多些, 因为记者只是事件的报道者, 评论员、专家才能帮助受众解读新闻事件背后更有价值的信息, 他们在评论的核心部分作精辟的论证, 对保证评论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他们思想的个性也才是真正体现出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这么多年来, 受众接触比较多的, 无论是香港凤凰台还是中央台的一些有影响力的新闻评论节目, 评论员以及嘉宾的号召力都不可小觑。如香港凤凰卫视的时事评论员阮次山, 一个人可以担当起整个节目。因此, 评论员、专家, 需要长期的培养, 包括思维方式、语速、表现方式等, 让他们更加适应电视媒体声画具备的这种传播模式。除此之外, 更多的应该是电视新闻评论从业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 并不参与前期的采访, 由于前期缺乏深入调查了解, 对节目核心表达的整体把握能力就差, 无法针对嘉宾的言论, 做出进一步的引导挖掘, 大多流于表面, 评论也就看起来平淡无奇, 不痛不痒, 没什么吸引力。要做好电视新闻评论, 一方面新闻评论节目要加强前期的节目策划。对于一个被大多数媒体报道过的事件, 我们“评”什么, 从哪个角度来“评”, 这些都需要背后的记者团队是一个对社会有思考, 有正确价值观, 能够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团队。只有团队的集体策划, 才能形成更开放的言论思维, 看得更远。“评”什么, 怎么“评”, 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是非判断, 更多的是综合审视, 从对某个事件的评论上升为对共性、制度层面的宏观思考, 提出具体的深度解析、判断。另一方面, 透过现象看到更多的本质, 更多的问题, 更多的思考, 这需要记者和新闻评论员, 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 有思考才能占领话语权的制高点。

在信息的时代, 我们缺的不是信息, 而是信息背后的价值分析。在海量的信息中, 整理出自己的观点, 形成一档好的新闻评论节目很见功力。在新闻评论的发展道路上, 需要我们媒体人, 带着我们的新闻理想, 带着使命感、责任感进行更多的摸索。■

摘要:在直播时代, 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中, 社会转型带来种种变化, 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很大的转变。在这样的形势下, 电视评论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就要突破创新。现代的电视评论, 在内容上应更具个性, 更具分析的技术含量, 才能让评论不会陷入空泛说教。在评论的形式上, 可运用现代新媒体, 如跨地区的时空视频连线、网友微博评论等, 才能增加时效性与互动性。只有这样, 电视新闻评论才能赢得受众认可。

关键词:新闻评论,直播,个性

参考文献

[1]李法宝, 《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1日[1]李法宝, 《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1日

[2]喻国明, 《传媒变革力——传媒转型的行动路线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2]喻国明, 《传媒变革力——传媒转型的行动路线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浅谈文艺评论 篇8

评论栏目模式分析

1.《今日关注》:google地球威胁了谁?

《今日关注》是中文国际频道的时事述评栏目,紧密跟踪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新闻话题,邀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和高级官员,梳理新闻来龙去脉,分析新闻背后的新闻,评论新闻事件的影响和发展趋势,主要是通过主持人就某一新闻热点问题同评论员或新闻人物或重要嘉宾进行访谈、讨论而制作的新闻谈话类节目。

在《今日关注》中,首先主持人向观众提供一定量的事实背景,引出google地球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的大讨论。然后,节目屏幕中为观众提供了详细而充足的信息和图片,包括什么是谷歌地球,如何操作,让一开始对该软件不是很了解的观众,直接而迅速的看到了谷歌地球是如何定位到故宫,速度之快让人为之惊叹,也觉得倒吸一口凉气。

主持人充当了“发球员”的角色,同时换位为观众的身份,在倾听中思考和发问,提出谷歌地球是否威胁到了国家安全,是否泄露了国家机密,是否合法,如何应对等问题,同时结合了韩国防空阵地图片泄露军事机密、驻伊英军突袭当地武装分子缴获的恐怖分子通过软件获得的军事信息的具体事件,从观众的角度预设了不同观点对评论员进行提问和质疑。两位新闻评论员则扮演“有观点的传播者”,抓住问题,剖析问题,通过自己个性化的观点和表达,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在节目中起核心作用。

在选题上,《今日关注》等类似节目涉猎国际、国内尤其是两岸三线的时政与主流话题,往往从一个更加宏大的国际背景来引导观众,并提供更加深、广、透的相关信息与言论,引发观众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马斌读报》

《马斌读报》栏目,主持人对报纸上有讨论价值以及与观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进行读报与评论相结合的方式,将事实和观点呈献给观众。现如今报纸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变得没时间读、读不全面、读不仔细、读不明白,这类节目迎合了受众心理,满足了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的需要,播出时间适宜,内容广泛、制作新颖,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马斌读报》评论的对象多为民生新闻,平等的视角、平民的语言、平民的态度,是读报类节目有别于其他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出个性,其中社会新闻占了很大的比例,选取的报纸也是各地销量较大的都市报,再加之马斌时而声情并茂的朗诵时而搞笑夸张的语言,使得节目有张有弛,兴奋点此起彼伏,迎合了观众的心理,激发起观众的兴趣,观众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也更为透彻。

主持人在用词上不像新闻联播播新闻一样严谨,主持人采用脱稿形式,可以使用日常口语等,手势也比较繁多。一个有生命力的读报节目,绝对不是全盘照搬,人云亦云。它并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它更应该融入自己的观点。主持人风格各异的点评则是电视读报节目的点睛之笔。马斌在节目中更显幽默风趣、庄谐结合、联想丰富,常常在嬉笑之余把自己的观点一一列出,让人听了回味无穷。例如,在2月10日的一条新闻中提到,妻子在情人节雇侦探盯丈夫一事时,马斌说:“看来这个情人节大家都有得忙了,哈哈”。观众听完以后会心一笑,也会体会到新闻背后的内涵。

整个栏目中只有主持人一人,既要交待事实背景,又要进行适当的评论,同时结合多家报纸、网站、专家的言语或者观点进行评论。由于是《第1时间》栏目中的一部分,《马斌读报》栏目所占时间比较有限,而每次读报内容又涉及多个内容且涉及的内容比较平民生活化,因此这类栏目对事件的剖析并不深刻且容易形成较强的主观色彩,例如《马斌读报》有一期的新闻是关于一位名叫马昆的小学生狂追四千米勇擒偷车贼的事件,马斌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小马昆锲而不舍勇追歹徒的情景,好像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他还与马昆攀上亲戚,拉上家常,甚至为他今后的前途发表意见,鼓励他来京发展,让观众看了十分别扭。好好的一桩见义勇为的好人好事,在马斌后面的评述上就变了味道,感觉表扬的成分不大,更多的是搞笑的成分。其中的“快读快评”,版块中主持人的语速过于快,观众的思维根本跟不上,让人感觉主持人是在赶时间或是在念绕口令。

电视读报节目的定位决定了它只能是个出色的新闻“二传手”,没有自采节目、原创节目独有的内涵,它只能筛选、过滤报纸上的信息,浓缩以后以简单的方式传给受众。受众只能“概览”天下大事,却无法深入了解其中某一件。如果电视媒体过多地从别家媒体拣取信息来兜售,其结果是新闻的原创性将大大降低。《马斌读报》的内容就常常与CCTV-2的全球咨讯榜相同,甚至连主持人的评论都一模一样,如果观众又恰巧看过这两档节目,就极易产生厌恶感。例如在6月15日美国NBA篮球总决赛的信息播报时,这两档节目的内容就一模一样,让观众看了之后,感觉电视台在敷衍观众一样。

读报类节目的产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的了广大受众的欢迎,但是这种节目还处在成长阶段,在内容、形式、主持人定位上面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只有通过不断的更新与变化,才能把读报类节目做精、做巧、做好。

3.《时事辩论会》:应该允许飞行员自由流动吗?

《时事辩论会》是凤凰资讯台的一档语言类节目,每天一个热点话题,聚集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背景迥异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以深入探讨,小组辩论的形式,在《时事辩论会》展开观点交锋,通过多角度的辩论,可以使观众能洞悉到事件的不同角度,对事件的真相本质会有更透彻的了解,增强了解事情的多面性。

从心态上来讲,观众需要一个宣泄情绪、畅所欲言的通道,《时事辩论会》中,主持人把观众的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别代表不同的观点,做了观众的传声筒,因此受到很高评价。

该节目形式是由节目主持人作为辩论会的主持人交代背景、提出辩题,节目邀请不同领域专家针对辩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由于嘉宾身份的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有不同,因此形成了观点的针锋。节目在你来我往地辩论中进行,嘉宾不时抢话、插话,时常因为各执一词、无法说服对方,由辩论发展成争吵,节目有强烈的矛盾冲突与趣味性。

这种辩论形式的评论节目的存在应该放到当前中国的社会背景来分析。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剧烈变化的社会转型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未彻底完成(飞行员无法自由流动就是一例),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新闻事件本身千丝万缕、极为复杂,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就容易产生分歧与争议,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形。这应该是一个言论多元、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新闻评论节目就不应该只满足于提供一种观点,《时事辩论会》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同时展现,更能够引发受众深入的、全面的思考。

只提供观点不提供结论,这是《时事辩论会》区别于其他评论节目的特色。通过每期半个小时的辩论,并没有在节目结束时分出个胜负、得出个结论,而是开放式的结尾,由观众自己思考。在飞行员这期节目里,节目结束了,嘉宾的讨论还在继续,并没有飞行员到底该不该自由流动的定论提供给观众。这与国内大部分评论节目强烈的舆论引导、鲜明的立场表达截然不同。这种节目形式在心理上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

该栏目的另一大特点是:对新媒体的充分利用以及对民众意见的重视。在节目进行到一半时,主持人会读出网友针对辩题在凤凰网论坛上的留言,以及“是否支持飞行员自由流动”的投票情况,观众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参与讨论,主持人都会有选择地在节目中读出。对网络、手机这些新媒体资源的整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视反馈机制较弱的劣势,增强了媒体的交互性,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另外,将普通民众的观点在节目中读出,而不是一味地只是媒体在发表意见引导舆论,节目仿佛是一个公共事件的讨论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意见表达权和媒介接近权。

《活着》影视评论 篇9

影视《活着》 影视《活着》之评论 在我的记忆中,像《活着》这样题材的影片似乎找不到一点点残留的
痕迹。在我所接触的传播媒体中,哪怕是普及时间最早,普及范围最广的收音机,电视机也是我在高中的时候才逐渐触及到的。当然,在高中之前,我也在别人家 电视的荧屏上看过一些电视剧,电影之类的。脑袋里残存的就是一些所谓的爱国 主义抗日战争片,就是这些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80 后孩子的眼球,受着电视的影 响,我们知道在红军,八路军与日本鬼子的对抗中,战争最后升旗的总是鲜艳的 红旗,也就是在中国与日本的较量中,胜利的总是中国。解放后的中国形式一片 大好,社会主义前途无量。然而现实中孩提时的我却不知道为什么会忍饥挨饿,饱受着寒冷。作为孩子我们不知道活着有多艰难,活着有什么意义,在活着的过 程中我们会经历些什么,面临些什么,选择些什么,忍受些什么,反抗些什么,争取些什么,直至走向死亡。

当我知道有《活着》这一部小说,我在图书馆网站的图书搜索时能找
到,可是具体到书架上去找时却不见踪影,然而书并没有被其他人借去,我也不 知道为什么。在此之后,我通过直观地感受影视来了解 《活着》 到底讲了些什么,初初的感觉是这部影视给我视觉与心灵上带来很大的冲击,片中“大跃进”“文,革”这两段在史书上都鲜有涉及或是寥寥数语带过的特殊时期被搬到了荧屏上,象黑暗中的一束光刺激我的眼球。先抛开影片的具体内容不说吧,单单是影片的 背景就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这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试想谁愿冒天下之大不韪,抛开歌功颂德而去揭开鲜明背后的悲惨。“大跃进”“文革”的历史被人为地模,糊了,同时也模糊了一代又一代人。
I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的凄惨遭遇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罢了,
我们知道在当时的社会还有千千万万个福贵,他们与之是同病相怜的。他们活着 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当然也是“活着”的悲剧。嗜赌如命的福贵终将注定了他有 一日会输得倾家荡产,殊不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终归是轮流转的。家业败落之后,福贵悔过自新,金盆洗手,换得了家珍的归来,给满目疮痍的家 增添了些许温馨,靠着皮影戏勉强维持生存的他,过着苦中带乐的生活。然而坎 坷往往又是一波三折的,在历史的浪潮中,我们很多时候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命运为什么会选择福贵被拉去做壮丁,命运为什么会选择他的女儿大病之后成了 哑巴,在结婚之后又因难产而离开人世:命运又为什么会选择让他活泼可爱的儿 子早早地离开他,让

他与家珍体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沉痛。看着福贵的种种遭遇,我们知道有时候活着比死了还难受,但是我们依旧会选择执著地活着,在艰难的 状态下默默地去忍受一切,直至麻木,直至死亡。其实,一个普通人的命运,若 其不被作为作家笔下的人物,若其不被影视编导搬上荧屏,哪怕他(她)的遭遇 再怎么悲惨,他(她)活着再怎么艰难,也是不为人所知的。作品与影片的意义 就在于唤醒我们的良知,刺激我们麻木的神经,让我们知道在光鲜的外表包装下 隐藏着怎样的本质。

我知道所谓的影评若仅仅是就影片而谈影片,那就不能说你看懂了这
部电影,更不用说你还会有什么资格去发表你自认为精辟而实际上却很肤浅的言 论。作为阅历尚浅的所谓的大学生,我能看到的也许不深,但我内心里隐隐约约 能感受到《活着》所孕育的情感,所要表达的思想,只是愧于腹无诗书而穷于言 语。在这样一部跨越“大跃进”“文革”两段时期的影片里,我们看到了影片中,

II

福贵的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以人物的悲剧暗讽时代的荒诞,以人物的绝 望,无助,无力的心态演变,暗示活着的艰辛。当然,在嘲讽的同时也隐含了一 丝丝悲悯情怀。我们的生活总是在命运的抗争与妥协中艰难地向前!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悲剧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能做的就是
未雨绸缪,尽可能地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在历史的舞台上重演。杜牧的 《阿房宫赋》 有言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刻意去掩盖,模糊历史呢?是非功过自有历史来评论,愚民 之策,奴化教育只是起到暂时的麻痹作用罢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真相或许真 的很可怕,但是经过掩盖而最终不得不暴露出的真相不仅仅是可怕,而是让人愤 怒甚至于失去理性。在诚实换不来真挚,在诚恳换不来友善,在努力换不来回报,在正义换不来感动的今天,活着确实不容易。

总而言之,我觉得,活着,客观上来说仅仅是生命的现实存在,而从
主观上来讲,作为底层的人,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又或者是将来都是艰难 的,如果不能说是悲剧,那绝对不能说是喜剧。当今的中国,迷路并不是一件可 怕的事,因为很大一部分人并不知道何去何从。活着,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悲 哀。好吧,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哪怕蜗居着,我们也要坚持毛泽东思想,高 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谨记“八荣八耻”,为共 产主义事业而“活着”,努力地活着!媒体与传播学院 08 印刷二 08403088

韦智刚

III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评论特点 篇10

1. 电视民生新闻的评论特点

1.1“说新闻”的评论新式

电视民生新闻的题材主要为社会性新闻, 因此常采取“说新闻”的方式。这种全新方式摆脱了过去经过字斟句酌的新闻稿, 以受众容易接受的日常用语表达出来, 体现了亲切感。通常一边播放画面, 一边由主持人描述事件经过, 同时配以恰当的新闻评价, 评价贯穿于整个事件描述过程中, 这样受众既了解了事情的经过, 也获得一定的态度与意见, 并由自身对事件作出价值判断。这种电视民生新闻的评论重点在于“说”, 因此主持人不再面对读稿屏, 而是直接面向观众, 与观众之间进行交谈, 在这一过程中, 主持人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生新闻涉及的题材较为广泛, 可以是百姓生活、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或事件, 新闻报道的主人公多是普通百姓, 有些题材就发生在百姓身边, 因此对主持人提出较高要求, 必须做到分析得以小见大、观点明确、通俗易懂。

1.2 以平民视角开展评论

民生新闻评论的平民视角, 不仅是指新闻工作者应抱有平民的心态, 更重要的是站在百姓立场, 处处为百姓着想, 以百姓的角度看待问题。平民视角主要从选题层面和操作层面来把握。一方面, 选题层面要求记者或编导应从百姓的生活角度发现问题、选择题材;另一方面, 操作层面要求记者在具体节目实践中, 应真实反映百姓的生活状况、质量、环境、呼声、要求等内容。

1.3 评论语言的大众化

“大众化语言”主要是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达, 强调“软性”表达。主持人在评论民生新闻时, 让受众有一种“拉家常”的感觉, 减少“冷媒介”, 关注受众的参与程度。在民生新闻栏目中, 应以“真实”为根本, 注重语言的筛选, 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 才能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 提高收视率。

1.4 注重评论的互动性

以当前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来看, 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热线电话、视频连线等方式, 鼓励更多的观众参与到节目中。例如, 在武汉电视台的《经视直播》栏目中, 通过3G视频连线走进百姓社区、通过热线电话倾听百姓投诉、通过手机短信与受众形成话题互动。百姓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点评新闻时事, 发挥了节目的舆论引导作用, 更加符合百姓需求。

2.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正是由于电视民生新闻具备的各种特点, 深受百姓喜爱, 收视率日益提高, 但是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 仅凭这些特点远远不够。在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同质化过高、节目低俗化等, 制约了节目的长远发展, 亟需改进。

2.1 塑造栏目品牌

随着电视民生新闻如火如荼的发展, 给新闻的传播理念及报道内容带来一定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电视台开办的民生栏目也应注重“品牌效应”, 才能真正提升节目的生命力与影响力。电视民生新闻应有明确定位, 以本土文化特征为出发点, 满足受众需要。在节目的内容方面, 讲究品位与特色, 如主持人的“方言”评论等, 更贴近民心, 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同时,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也应紧跟时代步伐, 充满现代感, 对生活事件进行深入剖析, 形成媒体价值。

2.2 更好地服务百姓

新闻记者被称作“无冕之王”, 媒体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 民生新闻应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如果人们权利受到侵犯, 民生新闻应做到有求必应, 将丑陋现象曝光, 并督促相关部门妥善解决问题;民生新闻若想获得更多受众的支持, 必须做到深入基层、了解群众、倾听百姓的声音, 真正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而不再以黄色、低俗、暴力等不和谐画面吸引受众眼球。

另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百姓关注的话题不再局限于柴米油盐, 人们的思想、素质都有了质的飞跃, 因此民生新闻也要跟上形势, 多关注升学、就业、炒股等信息, 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要。

2.3 提高新闻品质

如果媒体一味将民生新闻的视角放在日常生活的表面或琐碎中, 而不注重引导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那么民生新闻就失去了新闻自身的价值观。因此, 应该以社会发展主流及百姓生活为切入点, 形成主流意识, 将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受众, 由是非判断转变为理性思考, 时刻关注社会生活与公共事件。在电视民生新闻中, 应始终把握“以民为本”原则, 关心并解决百姓的生活难题, 同时注重新闻品质, 提高民生新闻的社会责任感, 这样才能提高媒体的公信力, 获得更多受众的支持, 同时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摘要:电视民生新闻关注百姓的柴米油盐生活, 多以新闻评论模式出现。本文将对电视民生新闻的评论特点进行分析, 并提出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特点,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赵文晶、陈秀玮.论民生新闻评论中的批判性思维[J].中国软科学.2009 (11)

[2]张禹.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初探[J].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2007

[3]陈颖.语言修辞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评论中的作用[J].新闻界.2010 (5)

[4]卿志军.民生新闻评论对弱势群体话语空间的构建[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4)

【浅谈文艺评论】推荐阅读:

文艺评论05-08

做好文艺评论工作08-17

观点评论06-08

评论思维06-22

评论专题07-07

评论记者07-07

影视评论08-28

质量评论10-06

在线评论10-11

时政评论05-29

上一篇:二十年后的同学聚会作文350字下一篇:年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