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诊断心得体会(精选11篇)
教学诊断心得体会 篇1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学习心得体会 2017年8月22-23日,由**教务科牵头组织全校教职工进行了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培训。学校邀请了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辛校长和陈主任两位专家为我们进行本次培训主题的解析和讲解,学校领导李校长和谢科长就我校的实际情况和下一步我们该如何开展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具体实施做了布置。在还未培训之前,真的是对这个主题一无所知,通过两天的培训,让我对职业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作为职业学校的一名专业课教师,在过去我对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真的是小看了,同普教相比,职业学校可能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教育。但通过本次培训,让我清晰的看到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将成为中等职业学校重中之重的核心工作,事关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改无疑对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工作诊改三年轮换一次,涉及100个项目,我觉得这不仅对学校还是对每位职教人来说,都一次考验,也是挑战。我校是这次四川省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22所学校之一。李校长在培训会上指出,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就可以直接完成的,而是要靠全校教职工和各部门共同努力才能达以顺利完成的。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同时是全校每位教师的事,结合培训会上传达下来的实施方案,参照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接下来我谈谈自己对这次培训的感受与体会:
做好教学质量的诊断工作,不断完善自己。本学期,我调到了学校学工部工作,担任德育的教学工作,我也知道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在现有条件下评价教学质量可通过社会评价、技能评价的诊断得出初步结论。考察社会评价要做好三方面诊断工作。一是通过对招生数、巩固率的诊断,了解学校招生举措和规范化招生状况,特别是学生巩固率状况,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真实的教学质量。二是通过对就业率、就业质量的诊断,了解学校就业推进举措,学生就业面向和起薪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吻合状况。三是通过对社会认可度的诊断,了解毕业生社会满意度,用人单位的评价情况。技能教学是职业学校的特质,技能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学质量。考察技能评价要做好两方面的诊断工作。
培训时间虽短,但获益非浅,让我对职业教育更加有信心,也更深层次的提高了我对教学诊改的认识,教学诊改工作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所必需的,它有利于加强学校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水平。相信我们学校通过这一次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学校会越来越好,明天会更辉煌,自己的能力也会得到不断提升。
教学诊断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物理诊断学,教学方法,临床思维
诊断学是医学生由医学基础理论学习过渡到临床实践技能学习的一门桥梁学科。物理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 是医学生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基石, 也是临床医师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物理诊断学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临床技能[1], 通过详细的问诊和系统的体格检查, 运用临床思维方法将各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对疾病进行诊断。结合教学工作, 浅谈几点对物理诊断学的教学体会。
1 改变教学模式, 实行小班授课
传统教学中强调以教师讲授为主 (LBL) , 内容比较系统, 但易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知识、不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以问题为基础 (PBL) 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病例为先导、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 PBL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采用问题式、讨论式和启发式等创新教育方法, 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2]。如在肺脏体格检查的教学过程中, 先学习肺脏的基本结构、各种呼吸音产生机理及性质、时相, 再重点讲述肺脏病变的病理生理及其所引起的视、触、叩、听的变化, 然后举一个胸腔积液的例子, 请学生根据肺脏不同病变的病理生理特征, 自己推断其他肺脏病变可能出现的阳性体征, 再配合多媒体教学软件, 变抽象为具体, 增强学生的印象,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这2种不同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 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用PBL教学法, 既能阐明授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采用小班授课的教学模式, 能更好地提高授课质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3]。我校每班学生约50人, 物理诊断由3个带教教师分教室同时带教, 每个教室分为8组, 每组2人, 互相查体。采用“示范—模仿—指导—集体教学”的学习模式, 在示教过程中, 教师操作要规范, 同时配合详细的讲解, 以调动学生感官和思维的协调发展。如在几种叩诊音的学习过程中, 在胸腹部各部位叩出不同声音, 启发学生分析为什么在不同部位会出现不同声音, 鼓励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 加深了印象, 同时也提高了思维能力。示教后分组练习, 教师巡视, 及时纠正不规范动作和手法。实习课结束前有针对性地从各组抽查学生演示手法, 让其余学生在旁边观察纠错, 最后由教师作总结点评。在下次课开始前抽查一位同学示教上节课内容, 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上的参与性, 增强其主体意识。同时安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内容要真实, 避免千篇一律, 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2 完善教学手段, 加强医学模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形式较单一,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 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 培养其实践能力, 激发其创新精神, 我校实验中心将计算机、网络等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诊断学教学之中, 加强训练学生诊断技能和诊断思维能力。
我中心于2005年成立技能训练室, 配备了心肺触听诊、腹部触诊电子模拟标准化病人以及临床穿刺和叩诊模型, 学生可以进行各种相关操作, 增加感性认识。如在较难掌握的心脏杂音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结合模拟人系统, 同步显示心脏的病理生理现象收缩和舒张、各瓣膜的开放、关闭以及血流的方向、各种杂音形成的机制, 变抽象为具体, 反复听诊并体会各种杂音的特点, 以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如在急性阑尾炎麦氏点的压痛部位, 如果学生的手法、力度以及部位准确的话, 模拟人会发出“疼”的声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手法, 及时指导, 同时学生需要反复练习, 熟练掌握。
在同年我中心投入使用虚拟诊断教学实验室, 安装自行研发的虚拟诊断系统[4], 通过人机对话, 以一问一答的形式, 使学生可以对系统中的虚拟病人进行详细而全面的病史询问, 系统体格检查, 并根据问诊和体检结果, 选择适当的化验和器械检查, 最后总结出病历, 得出初步诊断。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 可以对问诊顺序、提问方式及语言技巧做充分的训练, 有助于缓解学生首次接触病人时的紧张情绪, 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进入临床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这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有效弥补了临床教学资源的不足, 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
3 以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为导向, 改进诊断学考核方案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检验一名医学生能否迈入医疗卫生机构从事诊疗活动的标准, 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5]。据统计在临床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中, 诊断学的内容占57%~80%。因此, 诊断学教学对学生能否通过临床执业医师技能考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往诊断学考试只重视理论考试, 而忽视了对实践技能的考核。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使其熟练掌握相关内容, 顺利通过临床执业医师技能考试, 我们采取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的方法, 其中实践考试占总成绩的30%。根据《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体格检查部分的内容和要求, 把考核内容分成几大部分, 按难度和系统进行不同组合, 学生抽签考核, 边操作边口述要点, 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且动作规范准确。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再进行一次临床技能考核, 内容形式类似临床执业医师技能考试, 主要是3部分内容: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和诊断操作技能考核 (见表1) 。这些考核措施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 而且不能放松技能的训练。
4 重视临床见习、实习, 加强技能培训, 强化临床思维培养
诊断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但因在校生缺乏与患者直接面对面接触和交流的亲身体验, 故在问诊和体格检查中可能会出现紧张、动作慌乱等表现。为培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巩固其临床技能, 培养其临床思维, 我校安排学生在大学四年级进入医院实习。通过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接触各类病种, 熟悉各种阳性体征, 引导学生通过问诊全面掌握病史, 熟练并准确地进行体格检查, 从而对疾病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 并由此认识、判断、鉴别疾病, 进而明确疾病的治疗原则, 使学生逐步掌握系统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 形成良好的临床诊断思维习惯。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将诊断学的教学延伸到实习期, 在问诊、体检和书写病历这些医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上做进一步提高巩固, 强化临床思维培养。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 对学生的临床基本诊疗技术操作 (如常用的4种穿刺术) 和体格检查进行强化训练, 借助模型, 由教师讲解和示教, 随后每位学生进行反复操作练习, 以避免在实际操作中紧张, 确保操作规范性。转科和实习结束时科室要进行相关技能考核;学校在学生毕业前再集中进行一次临床技能考核, 确保学生真正掌握临床技能。在诊疗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素养和规范的行为习惯, 建立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物理诊断学是临床医生必备的基本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的器械检查和实验方法层出不穷, 但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正确的体格检查, 以及规范的临床基本诊疗技术操作仍然是诊断疾病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如何提高临床学科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基本临床技能, 这就要求我们重视集体备课, 规范操作程序和检查手法, 统一教学方案, 使学生得到正确、标准、统一的物理诊断学知识。同时在授课时运用现代教学理念,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改进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改变过去只重视理论考核而忽视技能操作考核的固定模式,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每学期举办诊断学知识竞赛、临床技能大比武等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巩固和掌握所学的诊断学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 从而提高物理诊断学教学质量。我们也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摸索和改进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雨迁, 蒋云生, 高娅文, 等.诊断学物理诊断教学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5, 18 (1) :112.
[2]Macallan D C, Kent A, Holmes S C, et al.A model of clinical problem-based learning for clinical attachments in medicine[J].Medical Education, 2009, 43 (8) :799~807.
[3]尚福军, 王捷频, 郑强荪, 等.物理诊断学小课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2) :52.
[4]徐晤, 王志荣, 黄一虹, 等.诊断学虚拟问诊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6) :87~88.
中医药院校诊断学教学体会 篇3
【摘要】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文中通过对现存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分析,对培养现代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及临床创新能力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改革;西医诊断学;中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28-02
西医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1]。因此,诊断学的学习至关重要。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如何进一步提高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医院校,培养学生现代临床诊断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针对目前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将整合理念融入到诊断学教学中,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使医学生的医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构建自己的医学资源框架,更好适应临床的需要,现进行如下总结。
1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动手能力差由于课时设置时间较少,教学内容较繁杂,以致于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选择性的讲授,许多内容不能进行深入讲解。且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临床实践,使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不能灵活的应用于临床,从而导致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
1.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由于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因此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扎实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多是基础医学知识在临床中的综合运用,如果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将很难保证的诊断学的顺利学习。
1.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在中医院校中,诊断学教学模式大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且讲授内容更新较慢,学生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不能被很好的开发。加之考试的内容以笔试为主,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高分而死记硬背,从而使所学的基础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2整合理念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整合诊断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正确的临床思维是确立正确诊断的基础。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是确立正确诊断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医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生理、病理、免疫、生化、病理生理等知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典型症状、体征及理化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推理,学会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异常情况的出现进行有机的整合贯通,加深学生对其异常情况出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授发热症状时,通过天气炎热出汗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复习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在体温调节失衡的状态下,引导出发热的发生机制。然后通过发热临床病例分析,讲述发热的病因、热型及伴随症状。最终对发热症状全部内容进行综合,给出临床病例的最终诊断。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学生问诊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顺诊断线索,根据病人提供的症状、发现阳性体征,让学生选择合理的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根据异常结果,做出临床诊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使学生成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来整合诊断要素,从而明显提高了诊断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腹部体格检查后,以一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为例,通过患者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症状,引导学生临床思维,通过对腹部触诊莫非氏征阳性,做出初步诊断。
2.2教学方法的整合将情境教学法[2]引用到诊断学教学之中,PBL与LBL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情境教学是在“培养全面型人才”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是指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利用多种手段力求恢复或模拟教学内容的独特情境[3]。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采取PBL与LBL教学模式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临床实践中,给学生准备几个典型案例,选择学生作为患者,或者选择“标准化病人”,学生进行病情询问,病史采集及书面记录,以达到教学目的。
【摘要】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文中通过对现存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分析,对培养现代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及临床创新能力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改革;西医诊断学;中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28-02
西医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1]。因此,诊断学的学习至关重要。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如何进一步提高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医院校,培养学生现代临床诊断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针对目前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将整合理念融入到诊断学教学中,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使医学生的医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构建自己的医学资源框架,更好适应临床的需要,现进行如下总结。
1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动手能力差由于课时设置时间较少,教学内容较繁杂,以致于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选择性的讲授,许多内容不能进行深入讲解。且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临床实践,使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不能灵活的应用于临床,从而导致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
1.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由于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因此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扎实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多是基础医学知识在临床中的综合运用,如果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将很难保证的诊断学的顺利学习。
1.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在中医院校中,诊断学教学模式大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且讲授内容更新较慢,学生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不能被很好的开发。加之考试的内容以笔试为主,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高分而死记硬背,从而使所学的基础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2整合理念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整合诊断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正确的临床思维是确立正确诊断的基础。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是确立正确诊断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医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生理、病理、免疫、生化、病理生理等知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典型症状、体征及理化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推理,学会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异常情况的出现进行有机的整合贯通,加深学生对其异常情况出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授发热症状时,通过天气炎热出汗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复习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在体温调节失衡的状态下,引导出发热的发生机制。然后通过发热临床病例分析,讲述发热的病因、热型及伴随症状。最终对发热症状全部内容进行综合,给出临床病例的最终诊断。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学生问诊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顺诊断线索,根据病人提供的症状、发现阳性体征,让学生选择合理的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根据异常结果,做出临床诊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使学生成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来整合诊断要素,从而明显提高了诊断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腹部体格检查后,以一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为例,通过患者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症状,引导学生临床思维,通过对腹部触诊莫非氏征阳性,做出初步诊断。
2.2教学方法的整合将情境教学法[2]引用到诊断学教学之中,PBL与LBL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情境教学是在“培养全面型人才”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是指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利用多种手段力求恢复或模拟教学内容的独特情境[3]。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采取PBL与LBL教学模式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临床实践中,给学生准备几个典型案例,选择学生作为患者,或者选择“标准化病人”,学生进行病情询问,病史采集及书面记录,以达到教学目的。
【摘要】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文中通过对现存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分析,对培养现代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及临床创新能力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改革;西医诊断学;中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28-02
西医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1]。因此,诊断学的学习至关重要。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如何进一步提高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医院校,培养学生现代临床诊断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针对目前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将整合理念融入到诊断学教学中,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使医学生的医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构建自己的医学资源框架,更好适应临床的需要,现进行如下总结。
1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动手能力差由于课时设置时间较少,教学内容较繁杂,以致于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选择性的讲授,许多内容不能进行深入讲解。且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临床实践,使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不能灵活的应用于临床,从而导致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
1.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由于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因此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扎实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多是基础医学知识在临床中的综合运用,如果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将很难保证的诊断学的顺利学习。
1.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在中医院校中,诊断学教学模式大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且讲授内容更新较慢,学生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不能被很好的开发。加之考试的内容以笔试为主,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高分而死记硬背,从而使所学的基础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2整合理念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整合诊断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正确的临床思维是确立正确诊断的基础。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是确立正确诊断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医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生理、病理、免疫、生化、病理生理等知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典型症状、体征及理化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推理,学会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异常情况的出现进行有机的整合贯通,加深学生对其异常情况出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授发热症状时,通过天气炎热出汗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复习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在体温调节失衡的状态下,引导出发热的发生机制。然后通过发热临床病例分析,讲述发热的病因、热型及伴随症状。最终对发热症状全部内容进行综合,给出临床病例的最终诊断。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学生问诊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顺诊断线索,根据病人提供的症状、发现阳性体征,让学生选择合理的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根据异常结果,做出临床诊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使学生成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来整合诊断要素,从而明显提高了诊断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腹部体格检查后,以一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为例,通过患者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症状,引导学生临床思维,通过对腹部触诊莫非氏征阳性,做出初步诊断。
课堂教学的问题与诊断心得 篇4
四完小:那顺其木格
这学期我读了《课堂教学的问题与诊断——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与解决策略》一书,书中从研究课堂问题诊断技术的意义和作用、课堂问题诊断的含义、课堂问题的用途、课堂问题研究视角:趋向“整合”与“平衡”、课堂问题与教学诊断的技术、课堂教学问题的几点心得和典型案例分析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通过书中的案例分析,我明白课堂教学问题与诊断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为了查清教师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教学问题与评价进行“临床诊断”,对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分析学生、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程序、反思研究教学等等方面做出问题透视,分析问题的所在及其因果,判断其价值,总结提出具体改进意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课堂教学问题与诊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课堂教学问题与评价可以学习吸收大量的教学理论、经验和先进的教改信息,在教师教学中去运用。也可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概括形成理论。如此循环反复,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必然会获得很大的提高。通过学习,使我发现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相信,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学习,我会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诊断心得体会 篇5
摘要: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农村群众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需要大量的乡村医生。临床教学是培养医学生向一名合格医生转变的重要步骤。而《诊断学》技能训练是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诊断学基本操作技能至关重要。
关键词:农村医学专业;诊断学;操作技能
一、强调《诊断学》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对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否胜任未来临床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生,学好诊断学特别是掌握诊断学各项操作技能,是必备的基本功。但由于诊断学课程内容多,体征症状繁杂、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有畏难情绪。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注意教育引导学生重视《诊断学》,如开篇课时讲述正确诊断的意义是为了防治疾病,使病人恢复和增进健康,迟延和错误的诊断必然使疾病加重,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并举出因误诊漏诊给病人造成痛苦的真实例子,使学生有所感悟。还强调目前应用高、精、尖检查技术诊断疾病,虽能解决不少问题,但尚不能完全取代问诊、体格检查和常规的实验室检查,更不能取代临床诊断思维。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1.学习诊断学时学生尚未进入临床,对一些抽象的概念、临床体征、检查方法体会不深,单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讲清楚,学生也很难理解,不利于知识的掌握。而多媒体表现方式灵活多样,它集视频、音频、图片、动画于一体,能够显示或模拟临床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临床操作性强的内容,减少了大量口述、板书的时间,在诊断学教学中有独特的优越性,使教学内容更加简单、直观、生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讲解异常步态时,只通过文字的描述,学生还是茫然,一段步态视频,教师不用多说,学生就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并可区分几种步态的不同及临床意义,让学生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
2.由于医学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校招生的农村医学生较多,实验场地、设备、师资相对不足。上实验课时,学生太多,看不清老师示教,领会不了操作的要点,或要增加教师的示教次数,减少了学生练习的时间。利用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如心界叩诊检查方法,课余时间先让学生观看录像,实验课时继续播放,学生一边操作一边与视频里的正确手法对比,很容易就掌握绝对和相对浊音界的原理和操作要点,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医学生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到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需要不断地对他们的思维和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案例教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将书本理论知识向实践工作转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本人在诊断学教学中搜集符合教学要求、真实、典型的病例,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讨论,如选择大叶性肺炎的典型病例,提出问题:①最可能的诊断及依据是什么?②最有诊断价值的检查有哪些?③X光片有何特征?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鼓励每个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反映案例教学就像将病房搬上了课堂,有亲临其境之感,学得活,记得牢,重要的是临床思维方法得到了培养。
四、应用仿真模拟人,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1.随着医学服务模式的改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加上我校没有附属医院,要靠联系外院的协助,在病人身上进行临床见习的教学方法已难以实现。学生进行体格检查操作训练时,只能在同学间互相练习,只是了解健康人的体检方法和体征,而对异常状态下病人的体检训练处于空白,不可避免地影响教学质量。医学仿真模型的应用是一种趋势,已成为临床实践教学的主导方式。对此,我校购置了仿真模拟人,该设备能展示所学现象的形态、特征、声音等,如心脏杂音、心音和呼吸音、肝脾大小以及压痛点,较好地解决了医学生缺乏对异常体征的检查训练问题。仿真模型形象、直观、清晰,学生可反复练习、比较。经过训练,学生在有限实验时间见识到了典型的心肺肝胆疾病体征,得到最直观的感受体会,为临床教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见习场所,弥补了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缺憾。
2.诊断学操作技能是医学生必备的能力,临床技能考核是体现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的重要指标。以往由于教学资源缺乏,技能考核摆脱不了“笔试”代替实践技能考试的模式。即使考核动手能力,也是在学生身上进行,虽也能考核部分操作手法,但对异常体征的感知、判断能力缺如。而仿真模拟人具上述优点外,还有可反复操作和操作过程可控性。因此模拟人除了用于临床教学,还可用于技能考核。例如,进行胸腹部检查考核时,教师设计好各种异常呼吸音、心脏杂音、腹部肿块等体征,让学生在模拟人身上听诊和触诊,然后进行辩别、判断,并说出听到或触到的体征、其依据及临床意义,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五、开展技能比赛,以赛促学
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我校相对封闭,与医院之间难以作到无缝对接,学生临床实际操作的机会减少,成为临床实践教学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临床技能比赛就是一个很好地载体,它可以锻炼操作技能,已成为提升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以赛促学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技能培训模式已初见成效。我校在农村医学专业中举办了两届临床技能比赛,比赛的内容是腹部触诊。学生自愿报名,选拔出来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强化训练后参加比赛,并取得了较好地成绩。通过技能比赛,学生亲身体验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获奖带来的成就感,在班上树立了典型和榜样。比赛的刺激性和荣誉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强化临床技能训练,起到了以赛促学的效果。
聆听专家课堂诊断心得体会 篇6
官军学校 庞晓丽
4月16日至18日,我参加了“沁源县教育局质量提升工程课堂教学诊断”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共观课议课10节,听讲座4个。这次学习,我受益无穷,它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语文视野,让我看到了专家对课程标准的深刻解读与实践。在专家的思想引领下,我只感到学习---提高----修炼教师基本功,是当今教师的必修课。现将这次学习感受表述如下: 一. 语文课堂是情智教育
专家李秀英说:“文本细读需功夫,教学预设需智慧,机智生成靠艺术。这主要体现在城北小学樊艳老师执教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她的课堂是情的引导,智的生成。她的课精彩不断,情感真挚,樊老师在课堂上极大限度的挖掘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心灵震撼的同时情感得到了释放,听者无不感叹:听这样的课真是一种享受!二.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阅读
崔云宏专家的讲座告诉我们:我们的语文教学实效不高,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孩子们阅读开始的时间晚;二是学生阅读量少;三是学生阅读能力不强。因此要引导学生多读书,重质量。好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得趣、得益、得言、得法。他说:“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所以高段教学最终要学习文章的表达。即淡化理解,从语言到思想再到语言。三. 教师要经常做“傻子” 崔云宏老师说,在课堂上老师要经常装傻,装糊涂,一堂好课,不是看老师有多么了不起,而是看学生有多么了不起,这就需要一定的教学智慧。设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循着作者的心灵轨迹,强烈撞击学生思维火花,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大智若愚。
四、语文教学的真谛
那就是培养学生“写一手好字,练就一副好口才,能写一篇好文章。”读,让学生与教师、文本对话,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发共鸣;说,解放学生的口,营造宽松的氛围,开启表达的源泉;写,让学生将内心感受与想象,倾注于笔尖,流淌在字里行间,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教学诊断心得体会 篇7
1 留学生教学特点与难点
我校留学生主要来自巴基斯坦, 英语为巴基斯坦第二官方语言, 所以留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很强, 但英语口语带有明显地方口音, 而我校教师英语口语水平有限, 使得语言沟通障碍较明显。此外, 留学生大学前多是接受西方教育模式, 其思维活跃, 课堂上随时提问, 且问题涉及面广。这就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较高的英语听力水平和较强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以便师生在课堂内外进行交流和沟通, 还要求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 对留学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有更多了解。
2 产前超声诊断学教学特点及其在留学生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2.1 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是基础
超声显像法以显示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切面成像为基础, 通过对组织、器官进行实时、连续动态观察, 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1]。所以, 超声成像以组织器官的解剖形态为基础。而胎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一个有生命的独立个体, 其各个器官、系统发育时期不一, 因而在不同孕周, 其超声图像及生长指标不同。在不同发育阶段, 受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影响, 胎儿各器官、系统均可能发生畸形, 且胎儿畸形的发生往往是多器官系统的。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组织胚胎学讲解, 使留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正常胎儿的生长发育状况, 并对畸形胎儿作出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如妊娠18周后胎儿肾脏可清晰显示, 若羊水过少, 胎儿膀胱和肾脏未见显示, 则应高度怀疑胎儿肾缺如。
2.2 与病理和临床相结合
超声波信号的改变、不同回声的形成都反映了组织器官的病理、生理变化, 因此, 必须让留学生扎实掌握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学特点和疾病病理变化。同时, 要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对病变部位进行重点观察, 最后进行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产前超声诊断学是一门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其他基础及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学科, 留学生要学好该课程必须以这些知识为基础, 并具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这是因为超声影像学图像有的是平面的, 有的是重叠的, 如果没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 很难理解正常及病理状态下的结构。
3 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并注重教学实效性
3.1 课前精心备课
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2]。教师在课前应了解留学生特点, 熟悉留学生所在国家的产前超声诊断情况, 明确教学大纲, 认真钻研教材, 熟悉教学重点、难点, 查阅相关英文文献, 写出完整的英文教案, 对同一个问题尽量准备不同的英文表达阐述。讲课过程中尽量用简短的句型和熟悉的词汇, 必要时可借助手势和表情表达, 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
3.2 以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手段
超声诊断学教学离不开各种直观图片, 而多媒体课件则能将单调、乏味的知识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增强教学效果。尤其是三维超声的应用, 使枯燥、乏味的医学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填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 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生动的表达方式, 克服了语言表达的困难, 增进了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如讲解中、晚期妊娠胎儿超声表现时,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学生直观观察胎儿在宫内躯干及肢体活动情况、心脏跳动、张嘴吞咽等;三维超声是立体图像, 三维重建技术使得观察胎儿就像看照片一样[3]。因此, 通过多媒体课件可加强形象化教学, 提高学生形象记忆和立体空间思维能力。总之, 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师易讲, 学生易掌握, 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3.3 重视见习课教学
见习课要有完整的见习计划和安排。每次见习课前, 教师要先熟悉见习内容, 提前准备好见习所需资料、设备, 与患者沟通好并征得其同意。此外, 提前告知留学生见习内容, 让他们积极准备, 认真复习相关理论知识, 以增强其在见习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见习课是留学生实际体会、巩固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教师通过实际检查操作、仪器条件的选择、被检查者的体位、探头放置部位、扫查方法和切面, 让留学生了解超声检查全过程, 加强空间想象能力, 调动学生联想思维。并及时解答留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的疑问, 与留学生相互交流探讨, 增强教学效果。安排典型病例的实时检查示范, 加深留学生印象, 使其牢固掌握知识, 为临床实习奠定基础。
总之,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产前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客观性很强的学科, 且各种新技术日趋成熟, 产前超声诊断学教学必然面临新的挑战,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以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关键词:留学生,产前超声诊断学,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谢君, 张慷.超声诊断教学经验的探索与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 16 (4) :510~512.
[2]张莉, 张雷, 杨毅梅.医学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全英文教学体会[J].2010 (3) :656~657.
手足口病重症45例诊断体会 篇8
关键词 手足口病 重症 诊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142
2009年3月~2010年7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38例,其中属手足口病重症者45例,这些重症病例均在得到了及时诊断,并安全转送至市级定点医院治疗。现将本组重症病例临床特点及诊断体会作一总结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45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6个月~1岁15例,1~2岁19例,2~3岁9例,3~4岁2例。3~7月份发病41例,其他月份4例。
临床表现:发热45例,手足疱疹45例,其中29例疱疹稀少,口腔溃疡37例,易惊41例,抽搐2例,精神改变包括嗜睡烦躁45例,呕吐29例,站立不稳及肢体无力42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1例,病理征29例。血常规白细胞>15×10.9/L者40例。脑脊液异常(包括潘氏阳性,白细胞增高)45例,符合病毒性脑炎改变。
诊断:45例患儿入院前在外院及村诊所明确诊断为手足口病15例,初诊为手足口症重病2例,其余全部误诊误治。误诊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热惊厥、溃疡性口炎、消化不良、食物中毒、风疹、电解质紊乱等。45例患儿入院后初诊为手足口病重症并作腰穿明确诊断41例,入院后误诊为其他疾病但在12小时内修正诊断为手足口病重症4例。
讨 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源以COXA16、EV71及埃可病毒多见,多发于学龄前儿童,3岁以下居多,大部分临床表现轻微,少数可转为重症,可出现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甚至导致死亡,重症多由EV71感染引起[1]。本组45例患儿均有皮疹、发热、精神神经症状及脑脊液改变,符合手足口病重症临床诊断标准[1]。因条件所限,本组病例未能获得病原学(病毒学)依据。
总结本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有如下特点:集中在3~7月份疾病,大部分年龄<3岁,所有患儿有发热、皮疹、精神神经症状及脑脊液改变,入院前多被误诊。45例重症病例均表现神经系统受累,迄今无1例心肺衰竭的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可能与患者就诊较早尚未发展至呼吸循环衰竭期即临床分期第三期[2]。但已有首发肺水肿与肺出血的重症手足口病的报道[3],应引起临床重视。笔者发现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手足皮疹往往稀少,有时需仔细检查才能发现,而皮疹多而密集者则多为手足口病普通病例。这可能与重症病例大量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而较少侵及皮肤黏膜有关。本组误诊主要原因是经治医生对手足口病及手足口病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乏认识,甚至根本没有考虑到手足口病,忽视对手足等部位检查。重症手足口病皮疹稀少、不典型、不易发现,家长往往以其他主诉就诊。
因多数手足口病重症皮疹少,不易被发现,故大多首诊儿科或入住儿科病房,这样势必会延误治疗,并会给其他疾病患儿造成交叉感染,故能尽早明确诊断至关重要。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减少手足口病重症误诊误治,应加强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尤其在流行季节,对发热、皮疹、拒食等患儿要首先排除手足口病。对以发热及神经精神症状(如嗜睡、烦燥、易惊、呕吐、肢体无力、抖动、站立不稳等)为主要表现者,要考虑到手足口病重症的可能,应主动仔细检查手足及臀部皮肤有无皮疹,一旦发现手足疱疹,临床诊断即可成立。如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可借助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对手足口病普通病例居家隔离者,要告知医生联系电话,并注意随访,如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立即复诊。做好鉴别诊断,注意与其他出疹疾病及其他病毒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出现迟缓麻痹者需与骨髓灰质炎鉴别。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J].医药导报,2009,28:404-405.
2 赵顺英,李兴旺,江载芳.关注小儿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401-403.
3 何时军,陈栋,郭晓群,等.肠道病毒71型感染首发肺水肿与肺出血三例报道[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513
教学诊断心得体会 篇9
我从事超声行业将近4年了,从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到爱上这个奇妙的医学行业,感慨颇多。超声诊断的无创伤性、检查方便、图像直观、诊断快速、可重复性强,已成为现代医院中不可少的诊断方法,在工作之余,我一直思索着怎样提高自己的水平和应该做一个怎样医务工作者,借此机会,小结一下我作为一个超声医学从业者的心得和体会。
学医三年觉天下无不可治之病,行医三年觉天下无可用之方,这句老古话说出了我那种随着阅历增长过程中的复杂心情,因此我觉得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增加扎实和广泛的临床知识、加强超声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提高诊断水平的必备条件。在检查过程中,注重定位—定性—鉴别诊断思维方式的培养,从最基本的做起,有些疾病的定位是很容易的,但有时候却是很难,如位于肝脏、右肾和右侧肾上腺交界处的病变,定位就相当不易。患者是我们医生最好的教科书,我一直坚信良好的态度、积极而饱满的工作热情是取得患者信任的关键,用心仔细扫查、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结合病史直至做出一个准确的超声诊断。
起步之初,我的一位老师告诉我,将所见到的异常报告手抄一份,工作站的另外保留,等到一年、两年或者进修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就有了新的体会,以时间换空间。在湖北省妇幼学习的时候陈欣林主任就经常教导我们要持之以恒的做好每件事情,如果在超声中发现了问题,我们要寻找分析可能的原因,尽量为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他们进行相关学科会诊与处理。
《小学数学课堂诊断》读书心得 篇10
近日,读了《小学数学课堂诊断》一书,收获颇丰,以致爱不释手。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实现教师与学生最大潜能的发挥,如何在教学中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如何使教学更加具备道德上的号召力等等,都是亟待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本书,恰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应该说是一本具指导意义之作。
本书通过在叙事的意义、数学的价值、数学的理解、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合作学习、数学与探究学习、数学与训练、数学与思维、数学与综合、数学与文化等十个方面阐述,新颖而又不失实际的提出了教改后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从制定教学计划到教学中方方面面的策略,再到如何指导和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掌握指导的技巧等,都作了翔实生动和具有时效性的探讨与研究,因此说,这是一本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之书,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可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一本工具书来使用。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人成长中尤为重要的阶段,对学习与社交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品德培养方面,小学阶段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小学教师任重而道远,社会、家长以及小学教师自身的压力促使我们不断的思考教育的方向,同时,教育改革带来的是全新的变化,也是全新的课题地提出。在教学中,我们必须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因此也急盼着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和书籍的出现。《小学数学课堂诊断》带来了清新的扑面之风,令人振奋。
超声诊断的临床带教体会 篇11
【关键词】超声诊断;临床带教;PBL教学模式;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76-01
超声诊断是临床四大影像诊断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具有微创、方便、快捷等多种优点,且诊断效果非常显著,诊断率极高,对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1],基于此种特点,目前超声诊断方法已成为医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因此,加强超声诊断的临床实习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笔者就简单分析我院接收的50例超声诊断临床带教的临床资料及效果,旨在探究科学、系统、完善的超声诊断临床带教方法,以期为提高医学生的超声诊断学习效果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5月接收的50例超声诊断医学实习生,均为本科学历,其中男性22例,占44%,年龄在22-28岁之间,平均(24.6±1.3)岁,女性28例,占56%,年龄在23-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1±0.5)歲。
1.2超声诊断基本知识掌握情况50例医学实习生中,超声诊断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较好的为21例,占42%,掌握一般的为17例,占34%,掌握较差的为11例,占22%;超声诊断操作能力较好地为13例,占26%,一般的为24例,占48%,较差的为13例,占26%。
1.3研究方法我院将50例实习生的性别、年龄、学历、超声诊断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模式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分析,从而总结超声诊断的临床带教方法。
1.4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6.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且50例医学实习生信息中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不具有临床统计意义。2结果
通过分析总结发现,超声诊断临床带教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实习生超声诊断基本知识匮乏、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带教学习课时不足等。
2.1实习生超声诊断基本知识匮乏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无论是大专学历、本科学历或硕士研究生,对超声诊断的基本知识都比较薄弱,超声诊断理论专业知识非常匮乏,50例实习生中,超声诊断基本知识掌握较好的仅有21例,还达不到一半的比例,为超声诊断临床带教增加了难度。
2.2超声诊断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可能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学习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差,部分实习生对超声诊断的基本操作都不能完全掌握,对于探头的型号、频率如何选择搞不清。50例实习生中,实际操作能力较高的仅有13例,只占了26%的比例。
2.3带教学习课时不足除了实习生本身因素外,我院超声诊断临床带教也存在课时不足的缺点,一般每天超声科学习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导致实习生对超声诊断仪器、使用方法等的认识不全面,降低了实习生超声诊断的实习效率。
3讨论
3.1重视超声诊断理论知识教学超声诊断理论基础知识是保证学生超声诊断学习的基础,一味的忽略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会使学生对超声诊断基本原理、基本知识认识不足,不利于学生超声诊断的临床学习,因此,为了提高医学生的超声诊断技能,必须加强理论教学,比如,在每天的带教学习中,带教教师可以花一个小时进行超声诊断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熟悉超声诊断的原理、方法,并抽查医学生掌握情况。
3.2运用PBL教学模式引导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因此,在超声诊断临床带教中,带教教师应该就某典型超声诊断案例采用PBL教学[2],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超声诊断学习效率,比如,带教教师可以以“乳腺疾病超声诊断”为例,为学生提供乳腺疾病超声诊断方法、声像图、治疗效果等,并与学生探讨其他疾病的超声诊断方法,促进学生超声诊断的学习。
3.3增强超声诊断实际操作技巧的教学超声诊断实际操作能力是医学生超声诊断能力的基本体现,对医学生的实际从医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带教教师应该加强超声诊断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仪器、诊断疾病,例如,详细的为医学生讲解超声诊断探讨、频率的选择技巧,仪器设备的调节方法以及不同疾病的扫查方法等,增强学生的实际技能,为以后的从医打好基础。参考文献
[1]杜文华,杨伟晓.加强超声诊断临床实习教学[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9,11(02):171-172.
【教学诊断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教学工作诊断学习心得体会09-24
《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诊断》学习体会08-01
病例诊断教学06-05
诊断式教学06-21
心电图诊断教学05-10
诊断学实习教学08-18
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06-05
诊断学教学比赛07-18
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05-28
课堂教学的自我诊断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