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自我诊断

2024-10-05

课堂教学的自我诊断(通用9篇)

课堂教学的自我诊断 篇1

学生和家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意见和看法是学校教育教学改进的重要依据。在实验学校的发展历史中,始终重视家长和学生的参与,他们成为学校发展、学科改革、教与学方式变革中不可或缺的推动者。每个学期学校都会通过学生访谈、学生座谈、家长开放日、家长会、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交流反馈,及时改进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多种形式的反馈,尤其是教育教学问卷的反馈,在学校的管理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不足也存在,原因如下:问卷编制过于开放,不便于统计分析;测评过程的文字描述部分不能保证收集信息的准确;缺少多维度的考量,很难和学校教师的发展性评价紧密结合,难以保证测评的信度和效度。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开发合理科学的诊断工具,保证诊断实现相应的价值,充分发挥诊断工具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进行了改进和探索。

一、科学开发教育教学自我诊断工具,引领师生思考

(一)教育教学自我诊断工具的开发要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开发教育教学自我诊断工具(以下简称为工具)的目的是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强调工具开发的全面性、多维性;诊断,强调工具开发的合理性和针对性。诊断教师是否以人为本、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学环境的创设……都可以从工具的开发上找到落脚点,并能通过目的的不同随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使之具有诊断的价值。

(二)教育教学自我诊断的内容要有诊断和唤醒功能

考虑到每次工具开发的目的性不同,要充分考虑前一次出现的问题,以有针对性地作出调整。所以,工具的开发要具有稳定性和变化性,以实现不变和相对变化的追求;同时,诊断的方法要用对比来实现,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自我改变和调整,再阶段性地进行问卷诊断,就能看到相对的变化。这种相对的变化随着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促动、自我调适、自我激励,实现工具的唤醒功能。

(三)教育教学自我诊断的过程要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

工具的开发和使用,时刻体现着学校的价值追求,包括“全面发展有所长,德能并举有个性”的学生培养,“身教、习惯、沟通”的家长培训和“德能兼优”的教师专业发展,都要从工具的开发和使用中得到贯彻。诊断工具中那些对学生和家长的温馨提示、保证测评信度的试题开发、指向影响和唤醒教育行为的测评内容、对学生身心健康充满关怀的题目,无一不体现着学校以“尊重”为核心的价值情怀。

二、科学使用教育教学自我诊断结果,促进师生发展

(一)让学生需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实验学校历来重视倾听学生的声音,重视学生的建议。常规的教育座谈、活动创意、教育论坛、大型活动,甚至校徽、校庆的方案,都少不了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公民意识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浸润和培养。做这些源于一个理念,就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而关注学生的需求就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效的方法。

在使用工具进行测评的过程中,我们把了解到的学生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班级的关系、人与课堂的关系的认识进行科学统计,做成可视、可对比、可参照的统计图,引发教师对教育教学行为深入思考,促进调整办法的生成,让学生的需求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者。

图1

(二)让坐标体系推动班级文化的建设

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成熟的体现,也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标志。我们倡导创设和谐、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致力于研究需求、兴趣、习惯、能力、素养为序列的班本课程,形成环境优雅的外部文化及凝聚人心、汇聚善心、宣扬正能量、具有他人立场、保有活力的班级内部文化。

班级文化的生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受到班主任理念认知、行为方法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在使用诊断工具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班级文化中最核心的“人”的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同时也要关注班级特色文化的创设与生成。

图2

我们力图用寻找坐标的对比观察法,引发教师更深层次地思考,生成班级特色文化的动力,让坐标体系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推动者。

(三)让坐标体系助力学科教学的调整

教育教学自我诊断工具的开发和使用,也促发了学科之间的比较和思考。课堂上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是否得到了师生的认可?课堂上教师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各学科家庭作业的时间、类型、布置方式是否能满足不同层面的学生的需求?通过工具的诊断,我们确实看出了学科之间的差异。

图3

这种纵向、横向的对比,给各个学科的调整提供了参考。有的学科整体较好,有的学科整体需要提升;有的学科教与学的方式需要加强,有的学科变革的步子大,但需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习惯的培养。一个小小的坐标系,既呈现了小问题,也可做大文章。

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着各种考验。一方面,我们会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通过梳理把经验上升到实践的层面,让经验更具有价值;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开发和使用基于数据诊断的教育教学自我诊断工具,使经验更理性、更科学。

课堂教学的自我诊断 篇2

华余

一、教学背景

1、班级情况分析:这个段是外国语学校的六年级学生,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使用pEp教材,自我课堂教学诊断分析报告。该班基础较好,学生比较活跃。

2、课堂教学的目的:

(1)、会听说读写四会句子,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the weekend?I`m going to visit my grandparents this weekend.(2)、能听懂复述let`s try.(3)、会对图片进行替换,能用重点句说说自己的周末安排

(4)、适当拓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自我诊断目的:

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学生的表现情况,各块时间分配情况,小组活动情况。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用语的使用是否到位,学生语音语调的练习是否到位,学生对活动的反馈等情况,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

二、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与教后自我诊断

今天,我试教了pep7 Unit3 A Let`s talk.学生对于竞赛类的项目总是兴趣十足,尤其是比较活跃的班级,他们更乐于接受挑战,所以我设计了闯关游戏来复习旧知,进而引出新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达到让学生充分复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并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重视学生参与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1、闯关游戏

我设计了三关,首先从复习词组,到测听力再到口语表达,层层递进,内容上也是从易到难。整个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let`s try中出现的难点,也通过多听几次来解决,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和判断力,教学反思《自我课堂教学诊断分析报告》。

课堂症状:闯关游戏对于学生来说是他们感兴趣的,但是由于评价方式的单一,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整个游戏过程都在平淡中度过,没有出现预期的小高潮,只能说进行得顺利,这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说是一个缺憾。

2、呈现部分

由于是对话教学,所以听音模仿很重要,我设计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听,然后在听完后补充完整句子等的一系列活动,充分强调了听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为下一步的pair work 做准备。这里的设计很好地利用了磁带这个媒体的作用。

课堂症状:让学生充分听了之后,在布置任务的时候,让学生边跟读边补充完整对话,这个过程没有掌握好,学生都忙着写而忘了跟读。这里可以先让学生写了再跟,或者跟了再写,但由于怕时间上的出入,所以做得不够。

3、pair work 让学生充分张开嘴巴

这个环节是根据书上的图片来设计的。其中有一幅是theme park,theme这个单词学生没有学过,我就利用因素和音标,th/θ/,/θi:m/让学生自己拼读出来并进行了操练。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音标了,所以在这里我就设计了这个点,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经过拼读后,学生能比较好地读出了这个单词。然后在操练对话的时候都主动选择了这幅图片。

4、任务型拓展的设计

这一块,我设计了重阳节去看爷爷奶奶的环节。通过对我设计的活动的评价,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进行讨论,比如说i`m going to climb mountains with my grandparents.由于我的爷爷奶奶年纪比较大了,而且我是个孕妇,所以学生自然就会觉得这个主意不好。然后我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讨论,使用了oh,that`s good/no, that`s not good,接着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真正学会用英语解决问题,也让他们知道利用简单的英语进行讨论是很轻松的事。通过观察我设计的weekend plan,学生基本上能用英语互相讨论,并和老师展开对话。接着我又在原有的对话基础上拓展了新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them?并进行了操练。

之后请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去看望爷爷奶奶的周末计划,先写好计划,再和同伴说说。学生写好之后,老师先示范了整个对话,再请学生表演。

课堂症状:这一块是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设计,用英语讨论我的计划,然后适当的拓展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过在最后写的这个环节,觉得有点主次颠倒了。对话课,重点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口头表达,虽然说写也是一种必要的练习,但是这个环节可以设计成让学生去调查别人的计划,然后写下来,这样就达到了先说后写,这样的任务设计就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和可操作性。

其他不足之处:在闯关游戏过程中,生怕学生听不懂指令,过量使用中文说明,其实课件上已经打出中文了,老师完全可以用英语表达。

课堂教学的自我诊断 篇3

关键词:自我诊断;习题复习课;新范式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习题复习课往往很难上出新意,达到期望的效果,教师觉得很机械,学生觉得很枯燥,课堂气氛沉闷,是师生们普遍觉得头疼的问题。追及原因,习题复习课老师们或根本没有这样的课,或针对问题多的一些题采用细讲、反复讲、反复练的方式以求突破,或采用相关知识点结合练习的方式,这样的复习都欠缺对学生问题的真正诊断、没有针对性、缺乏课堂设计和教学创新,缺乏对学生自我诊断能力的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间缺少交流与合作,复习效率低。

为此,我结合平时实践经验、学校各种各样创新范式教学的研究与实施效果,进行了初中科学阶段性习题复习课“自我诊断”新范式教学的初步探究和实践。

二、概念界定

阶段性习题复习课:科学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一定阶段教学过程中学生习题中普遍出现的一些错误,做一个专题的复习。

自我诊断:复习时通过课前任务的巧妙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课后练习的恰当选择,引发学生自疑和生生讨论进行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认识。

三、研究的策略

(一)课前任务引发自我诊断

1.教師先要积极诊断学生问题

在一边批改作业,一边上课,一边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习题中可谓错误百出,类似的题目老师讲过,学生还是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样的错误。因为我们老师也不知道学生问题的根源——不会看病,也就无法有的放矢的进行复习——治病,更谈不上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了。所以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首先教师要积极诊断学生问题。

例如,每每学习溶液这一块知识时,总会发现学生溶液部分的内容掌握不好,错误率高,畏难情绪重。今年我新接两个初二班级,第一章有几节与溶液相关的内容,我发现学生在这一块知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有关溶液的定量计算方面的,一类是溶液变化时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变化的定性分析类型的。

再比如说浮力部分,也是物理内容的特点,物理量、原理、规律的得出很重要,老师们也都很重视得出的过程,而真正的知识内容反倒很简洁,几个公式,几个规律什么的,就看学生的应用能力了,但初中的学生毕竟还不够成熟,自学能力不够,每每碰到浮力题目头都大了,完全摸不着方向。其实很多的浮力题,只要先判断物体浮沉情况,再根据题目已知条件及公式的应用条件选择公式,就能够迎刃而解,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这样的意识和方法渗透给学生。

2.课前任务引发学生自我诊断

(1)课前任务的取材

课前任务的取材原则应是源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众多同样的或类似的错误。在这个原则下,选择习题要注意选题时紧扣问题有的放矢,既不盲目降低要求,也不盲目拔高要求,除了巩固、深化、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外,还要刻意求错。可以从与问题内容相关的最基本的知识复习开始,再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引发争论、发现问题,激发求知欲,最后想要解决问题。

(2)课前任务的设计

①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

对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既可以起到巩固的作用,为后面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也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思维焦点,更有效的帮助学生自疑、质疑,从而更快、更准的切入问题。如《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引起的相关量的变化》复习课的课前任务中,基础知识复习的设计如下:

1.溶液的组成: ,溶液具有 、 、 特点。

2.溶液分类(按状态分): 。

饱和溶液是指 、 ,不能再溶解 的溶液。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3.溶质质量分数=

4.溶解度S: 。

5.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

6.结晶方法: 。

再比如浮力复习的一堂课,《如何进行公式的选择解决一类浮力问题》,课前任务中基础知识的复习设计如下:

1.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

2.阿基米德原理的表达式: 。

3.物体浮沉条件:

F浮 G物,物体 ;F浮 G物,物体 ;

F浮 G物,物体

②相应的基础巩固性习题

学生问题的出现,有的是因为基础掌握不牢,理解不够透彻,所以从简单的基础巩固性习题开始,让学生的思维从机械的知识向应用转变,这样的过渡符合学生的思维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到难,从具体到抽象,逐渐递进的过程,有着热身的作用。如《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引起的相关量的变化》复习课的课前任务中,基础巩固性习题的设计如下:

1.指出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碘酒、30%的酒精溶液、70%的酒精溶液

2.一定温度下,将溶液密闭放置一段时间后,溶质将会( )

A.浮在液面上 B.沉在底部 C.浮在中间 D.不会析出

3.欲增大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增加氢氧化钙质量 D.增加水的质量

4.饱和溶液在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量是 ,发生改变的是 和 。(填溶质、溶剂或溶液)

①不饱和溶液在水分蒸发(恒温)变成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量是 ,发生改变的是 和 。(同上)

②不饱和溶液在加入溶质变成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量是 ,发生改变的是 和 。(同上)

再比如《如何进行公式的选择解决一类浮力问题》复习课时,课前任务中基础巩固性习题的设计如下:

1. F浮、G物、G排三者的关系:漂浮时,F浮 G排 G物(填>、<或=);悬浮时,F浮 G排 G物;下沉时,F浮 G排 G物

2. V物、V排二者的关系:漂浮时, V排 V物(填>、<或=);悬浮时,V排 V物;下沉时,V排 V物

③引发自疑的针对性习题

要通过课前任务使学生在课前就产生自疑、质疑,选择的习题在针对、直指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同时,要力求在答案上会出现不同或不确定的情况。教师要认真选题,还可根据需要合理、适当改编、变化题目达到目的。

如《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引起的相关量的变化》复习课的课前任务中,我设计了两道针对性习题,内容直指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的变化分析,第5题我还刻意把四个选项说法改成一样,目的是使学生产生错误,从而促使学生仔细辨析、引发讨论,选题如下:

5.将60℃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硝酸钾溶解度不变 B.溶质质量不变 C.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溶剂质量不变

6. 20℃时硝酸钠饱和溶液100克,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能改变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是( )

A.蒸发10克水 B.加10克硝酸钠晶体 C.加10克水 D.取出10克溶液

再比如《如何进行公式的选择解决一类浮力问题》復习课时,我选择的两个针对性习题中对于物体的浮沉情况都是不明确的,需要学生先判断物体浮沉再选择合适的公式、方法解决,设计如下:

3.将一质量为900g,体积为1000g/cm3的实心铁块分别放入水中和水银中,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分别为多少?(g=10N/kg,ρ铁=7.8g/cm3,ρ水银=13.6g/cm3)

4.将质量50g,体积70cm3的物体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物体静止时,溢出水的质量是( )

A. 50克 B. 70克 C. 大于70克 D. 50克和70克之间

④引起生生间讨论的设计

如果说选题上下的功夫是为了引发学生的自疑、质疑,那么如何巧妙的设计引发生生间的争执、思维的交织与碰撞,在课前营造问题讨论的小高潮,引发自我诊断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很简单又凑效的让学生实际行动起来的方式就是——明确要求学生在独立完成课前任务的所有习题后进行答案的校对并讨论。如《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引起的相关量的变化》复习课的课前任务中,引起生生间讨论的设计如下:

1.请与周围8位同学校对答案,你们的答案都一样吗?你们在什么问题上出现的错误多、分歧多?

2.经同学交流讨论后,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或方法了吗?

再比如《如何进行公式的选择解决一类浮力问题》复习课时,课前任务中引起生生间讨论的设计如下:

与同学校对答案并讨论,你或他们哪些地方错了?分别是为什么错?对解决浮力这一类的题目你有何想法或收获?

同学互动校对答案后,由于不同答案的出现,必将引起他们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会解决一些问题,同时也会出现一些他们无法解决或似懂非懂的问题,并要他们把这些没解决、似懂非懂的问题提出来,这个环节的安排,引发学生进行了自我诊断。

(二)教学过程帮助自我诊断

课前任务的设计将学习任务前置,学生在课前已经对与问题相关的知识进行复习,引发自疑,生生讨论,引发学生自我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旧可以帮助学生自我诊断,要做好以下关键的几点:

1.教师要充当好课堂角色

课堂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指导,要多启发少讲授,把问题的解决留给学生。所以要语言要力求精当,注意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提问要讲求实效,要有针对性;提出的问题要循序渐进;要掌握进行引导、指导的时机。

2.要注意分层次设计问题

课堂讨论的设计要注意从易到难,由点及面,层层递进。不可能把要讨论的所有问题一次全都提出,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依次、分别提出进行讨论。碰到难度大、深层次的讨论还要先预演,再让学生实弹演习,否则学生会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进行讨论。

3.解决问题时对象要明确

一堂课45分钟,要真正的让学生讨论起来,内容不能太多,即使是相关的内容可能涉及的项目或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等,本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的想法,即使刻意也要减少相关的干扰,让讨论对象更明确,让学生讨论时思路更清晰,才能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太多的问题挤到一堆,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弄明白某些问题,反而会越弄越糊涂。如《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引起的相关量的变化》复习课的课堂设计:

师生一起讨论情况1:

引导1:我们先看看溶质、溶剂质量如何变化?(学生给的答案有不同)

引导2:请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一个同学直接答正确)?(或,说说你为什么和别的同学的答案不一样?(如果有人对前面同学答案提出异议))

引导:如果析出晶体,溶质质量会减小,那是否析出晶体与什么有关呢?

讨论:溶液饱和或不饱和具体析出晶体情况应是怎样?(有3种情况)

交流:学生逐个提问的方式直接说各项的情况并要求说明理由。(几乎未给思考时间,因为把后面的内容想简单了,高估了学生的能力)

小组合作讨论情况2:

1.有几种情况?

2.各种情况下各量的具体变化结果填在表格中或旁边的空白处。

汇报讨论结果:汇报讨论后各量变化的结果,说明理由。

这是一堂内容有一定难度的复习课,为了降低难度,提高学生讨论的效率,讨论1是在我的连续问题启发下一起解决的,如上所示,讨论2是全放手让学生讨论,在平行班中的一个班级试讲下来,我感觉非常的不好,讨论2存在的几种情况的讨论倒是没有问题,反倒在表格中各个单项内容的分析上意料之外的出现了各种在我看来实在低级的错误,特别是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变化已经弄清楚的前提下,学生对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出的错误让我非常的意外。原本想通过这个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上课下来的感觉却是学生被我越弄越糊涂。课后我冥思苦想,在第二天的一堂作业分析课上也有相关内容的习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采用了自认为粗略些的方式分析,不经意间抛出的问题是:要分析溶液变化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需要知道谁的变化?原来的问题是: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及溶解度的变化?看似没什么不一样的问题,效果却明显不一样!为什么?我反思后发现:1、好像这样分析条理更清晰;2、为什么条理更清晰?因为讨论对象更明确,只有一个对象——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的变化下移一个层次,就变成了分析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两个相关量。我恍然大悟:分析的对象太多把学生给搅糊涂了!所以我把原来的设计进行了修改在另一个班正式用于公开课,修改后我去掉了溶液质量变化项目一栏,减少干扰项,再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改变层次,让讨论对象只有两个:溶质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变化。由于分析的对象更明确,修改后复习的效果明显好很多。

再比如,讨论如何进行公式的选择解决一类浮力问题时,浮力题目中的干扰因素也很多:溢水杯是否盛满、物体是否浸没、物体浮沉情况是否知道、物体是否实心等,如果每个因素都有,学生肯定会被弄糊涂,进行自我诊断型习题复习课时应该一类问题一类问题的解决,等问题各个击破再进行综合。

4.及时总结问题解决成果

讨论有了结果后,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分析本次讨论,对提出的问题、讨论的过程、讨论的结果、得到的收获等做出实事求是的及时的评价或总结。通过总结或评价才能让所学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才能更清楚的明确错误的根本,更清楚认识自身的问题。

如《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引起的相关量的变化》复习课时,讨论结束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定性分析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及其变化时需要考虑什么?分析溶解度的变化呢?一个班级试讲后,我对课堂设计进行了修改,相应的讨论总结也进行了修改:(1)溶液变化时如何定性分析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2)如何定性分析溶解度的变化?

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及时总结问题解决成果的做法就是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尤其是通过总结或评价让所学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确错误的根本,更清楚认识自身的问题,更是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对自身问题进行了自我诊断。

(三)课堂练习强化自我诊断

引发、帮助学生自我诊断后,教师要筛选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还原学生真实思维过程、真正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课堂习题,可以起到强化自我诊断的作用。

1.要与问题内容完全贴合

重新操练时选择的习题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与问题内容完全贴合,尽量不再整合或少整合其它内容,趁热打铁集中火力将新学、新知、新悟进行运用。

2.还原学生真实思维过程

通过课前任务、课堂教学的自我诊断,让学生清楚的发现自己在科学规律、定理、概念等知识方面存在记忆、理解上的不清晰、不透彻,甚至错误等问题;在解题时思维上存在的不全面、不严谨和缺乏逻辑推理性等问题。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很难在一次的自我反思上得到完全的解決,因为这属于思维能力、思想意识、解题方法、知识强化层面上的反思,还需要很关键的一步——再练习。通过选择好题有效再练,让他们对之前真实出现过的众多问题重新思考,自查、自省,慢镜头的回放还原学生之前真实的思维过程,能警醒他们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强化之前的自我诊断。

3.真正促使教学目标达成

精心选择的习题不仅要达成学生知识掌握与运用上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达成学生解题能力方面的提高,方法上的掌握,尤其是再练习时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思想上的转变。围绕上述几点我在《如何进行公式的选择解决一类浮力问题》复习课时,我选择的课堂练习如下:

1.将同一实心铁块分别放在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F 水 F酒精。

2.将两个相同体积实心的铁球和铝球放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F铁 F铝。

3.将两个相同体积实心铁球和木块放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F铁 F木。

4.上述第3题中体积相同改为质量相同,F铁 F木。

5.将一质量为40克,体积为60立方厘米的的实心物体轻轻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溢出水的质量 克。(填大雨、等于或小于)

6.将一小球轻轻的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溢出水的质量为100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对烧杯底的压强一定变大

B.小球受到的浮力一定是1N

C.小球的体积一定是100立方厘米

D.小球的质量一定是100克

7.把1000立方厘米的实心铁块和木块分别放入水中,静止时所受浮力分别为多少牛?排开水的体积分别为多少?(g=10牛/千克,ρ铁=7.8克/立方厘米,ρ木=0.6克/立方厘米)

8.将一个体积为40立方厘米的实心物体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溢出水的体积为32立方厘米,这个物体密度为多少?

再比如《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引起的相关量的变化》复习课时,课堂练习我是这样选择的:

1. t℃时,向10克水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至饱和,则此过程中该溶液中满足下图a、b两个量的变化关系的是( )

A. a—溶解度, b—溶剂质量

B. a—溶质质量分数, b—溶质质量

C. a—溶质质量, b—溶剂质量

D. a—溶解度, b—溶质质量

2.一定温度下,有一杯食盐水,杯底尚有少量食盐固体不能溶解.现将新鲜的萝卜块放入其中,放置一段时间.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食盐水一定是饱和溶液

B.萝卜块质量一定减少

C.杯中的食盐固体一定全部溶解

D.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3.室温下,一杯食盐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关于露置后的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会减少

B.为饱和溶液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减少

D.食盐的溶解度不变

4.如图甲是A、B 二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t1℃时,A、B各Wg分别加入到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得到A和B溶液,然后分别放入盛有同样冰块的小烧杯。一段时间后,有晶体析出的是 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是 溶液。

5.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把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时,若溶剂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也不变。( )

(2)把500C硝酸钾溶液降温到200C一定有晶体析出。( )

(3)飽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

(4)食盐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

(5)在溶剂、溶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饱和溶液始终是饱和溶液。( )

四、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诊断的作用,学生的参与度高了,掌握情况好了、学习兴趣浓了。

2.在教学过程中本人注重团队合作,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有助于建立和发展学生良好人际关系。

3.学生学会了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尤其是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思想意识上的转变。

(二)反思

1.要想通过学生自我诊断提高阶段性习题复习课的效率,除了精心设计课前任务、教学过程、选择课堂练习外,教师的应变能力和智慧也很重要,课堂是活的,学生是活的,教师也要是活的。

2.习题复习课,学生审题、解题能力的高低对预期的设想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参考文献:

[1]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加涅著,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卡尔·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课堂教学的自我诊断 篇4

一、课堂教学自我诊断的内涵

“诊断”本为医学术语,是指医生通过为患者“诊视”病情、“判断”病因并给出治疗方案的过程。将“诊断”一词引进到课堂教学之中,赋予了该词特殊含义,便为“课堂教学诊断”(ClassroomTeachingDiagnosis,CTD),又叫“教学现场分析”。美国学者L.H.Clark和I.S.Starr认为:“教师看到学生学习中存在着困难,精确地找到这个困难是什么,并发现产生这个困难的原因,这就是诊断。……诊断之后的教学必须纠正错误的东西或补足缺乏的东西。没有诊断,教学就没有方向。”[2]课堂教学诊断是指诊断者通过看、听、问、思等手段对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诊断,发现教师教学特色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的教育活动。[3]而课堂教学自我诊断的主体是“我”,客体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其含义可界定为:课堂教学自我诊断是高校教师本人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诊视”与“判断”,发现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方法和技能。

课堂教学自我诊断的基本目的,一是为了促进教师本人的专业提高,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快速发展。只有坚持合理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自我诊断的目的。课堂教学诊断应当坚持的原则是尊重原则、鼓励原则、互动原则、自主反思原则和持续发展原则。[4]而课堂教学自我诊断应“遵循人性化、协商式、低重心创新思路”的基础上[5],坚持以下四个原则:首先,坚持有效性。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围绕着学生的问题探究解决之道的活动,其本质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课堂教学自我诊断的有效性集中体现在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即教学效果。教师是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是否满足了自身需要,是检验课堂教学自我诊断的关键问题。其次,坚持合作性。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只有建立起协商性共生合作关系,才能实现教学目的,才能有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自我诊断一定要坚持与学生合作,教师甚至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同时,教师之间的合作也十分必要,教师可以开展以听评课为基本手段的课堂教学诊断活动。第三,坚持时效性。课堂教学自我诊断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诊断、课中诊断与课后诊断,只有及时进行课堂教学自我诊断,才能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优化方法、端正方向、改进课堂、提高效率。第四,坚持发展性。课堂教学自我诊断必须坚持师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并对课堂教学自我诊断的含义、价值、方法、步骤等有深刻的理解,尤其对问题的珍视与评判要客观,对提供的建议与意见要可行,并且要采取自我积极跟进措施,以促进师生健康成长。

二、课堂教学自我诊断的内容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是对生态系统理论的新发展,拉帕特首先界定了生态系统健康的含义,指出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health)是一个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即在时间上具有维持其组织结构、自我调节与对威胁的恢复能力。[6]生态健康的评价指标包括系统恢复力、平衡能力、组织结构(多样性)和活力(新陈代谢)四项[7]。依据生态系统健康理论,课堂教学自我诊断的内容包括系统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和平衡力四个要素。

1.系统活力要素的自我诊断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的“活力”指的是能量或活动性,可用生产者的新陈代谢或初级生产力来测量。在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师与学生是生产者,教师和学生投入的能量即初级生产力[8]。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中心内容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互动交流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合作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8]。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学,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唤醒、引领与指导学生学习,即教师围绕着学生的问题根据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需要在执教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去探究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也主要包括教师活力机制与学生活力机制,教师与学生的活动也都受到自身和各种环境的影响,即师生活动是基于一定环境影响之下的教与学的活动。活力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动力机制,促进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组织结构要素的自我诊断

组织结构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诸要素在时空、功能上的分化和配置形成的各种有序系统[9],可以用系统组分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和数量来测量。[8]在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联系,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赢不仅仅是师生合作的目标,也是师生合作的核心内容。师生通过协商性合作,教师了解了学生的需要,学生了解了教师的专长,师生通过以需要为基点、以信任为前提、以平衡为关键的协商性共生合作,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实现师生自我成长的共赢目标。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目的性竞争合作关系。[10]目的性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特性,学生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也不例外,但学生之间的交往往往带有更为强烈的求知意识与友爱倾向。竞争与合作本身是一对矛盾,但二者又统一于事物本身。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基础上的竞争与竞争基础上的合作的统一体。在合作中才能实现成长需要的目的性,在竞争中才能实现自我存在的现实感。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也由教师与学生合作机制和学生与学生合作机制构成,且这两种机制都受到自身和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这就是“人在情景中”的现实意义。组织结构机制其实就是一种合作机制,保持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有序发展。

3.恢复力要素的自我诊断

恢复力也就是抵抗力,即系统在外力消失时的自我调整与恢复的能力,属于维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能力评价,可用系统恢复的程度来作为测量手段。[11]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只要不超过一定的阈限,课堂教学生态系统自身就具有自我协调、修复能力,这种持续变化的形态,组成了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平衡性。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恢复力包括功能恢复力与结构恢复力两类,其运行机制集中体现在对“人”的关系的协调,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而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协调也主要是通过协调“人”的关系去实现。因此,恢复力机制是一种调控机制,维护着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发展。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总体运行机制,通过作为动力的活力机制,激起教师教学的热情与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作为合作功能的组织结构机制,以最为合适的合作形式来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在课堂教学系统受到外界影响时,通过作为调控功能的恢复力机制,来促使课堂教学系统顺利进行和不断发展。

4.平衡力要素的自我诊断

Costanza强调生态系统健康是各要素之间的平衡,一旦系统内各要素失去平衡,系统就会处于不健康状态[12],课堂教学生态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外部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自身内部各要素结构的作用,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保持系统内外的动态平衡。[13]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是各要素在动态发展中趋向平衡,并不断发展深化,以实现各要素之间的“和谐相处”,当各要素发展到一定的阈限,就会打破这种平衡状态,促使系统不断发展。这种“不平衡—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发展态势,即为“动态平衡”。由此可见,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才是绝对的;平衡使系统处于停滞状态,只有不平衡才会促使系统成长。但是,平衡力的主要作用是维护系统内各要素的动态平衡,使该系统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运转;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又是基于教学环境的系统,一旦离开了教学环境,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如果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力机制,而恢复力机制又无力去修复,系统的动力机制和合作机制将会遭受极大的破坏,课堂教学就会出现结构性和功能性疾病。

三、课堂教学自我诊断的步骤

运用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将课堂教学纳入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并视之为教学生态系统,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保持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和平衡力四大要素的动态平衡发展,课内外关联互助的生态系统[14],因此,课堂教学系统中的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和平衡力等要素成为诊断的对象,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成为诊断的标准。具体来说,课堂教学自我诊断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自我诊视

“诊断”的第一步就是“诊”,即“诊视”。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法,而课堂教学自我诊断主要通过“望、听、问、感、思”等手法,来诊断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各要素内部及各要素间是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即通过诊视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活力要素、组织结构要素、恢复力要素等来判断其平衡力要素的生态运行状况。首先,诊视活力要素(教师、学生)。从教师角度,主要从积极性与时间量两个维度诊视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与教师帮助情况,积极性维度重点考察积极性、主动性、专注度与关注面四个项目;从学生角度,主要也是从积极性与时间量两个维度诊视学生的课堂学习、求助教师与同学互助状况,其中积极性维度主要包括主动性与专注度两个项目[14]。其次,诊视组织结构要素(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从师生关系角度,以目的适合度、内容适合度、方式适合度与态度适合度四个视角重点诊视课堂教学—课堂学习、教师帮助—学生求助状况;从生生关系角度,也以目的适合度、内容适合度、方式适合度与态度适合度四个视角重点诊视课堂学习—课堂学习、同伴帮助—学生求助状况,并且要重视环境的制约作用。第三,诊视恢复力要素。恢复力包括功能恢复力与结构恢复力。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是对所有影响教与学的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调控,因此,诊视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恢复力的重点应该是行为主体、行为目的与行为过程三个方面。[14]由此可以看出,自我诊视主要是诊视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存在的环境是否和谐。

2.自我判断

如果说自我诊视属于课堂教学自我观察,那么自我判断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去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或问题,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在做分析判断时,依据的标准是坚持课堂教学生态系统要素内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和谐”法则,和谐法则的本质就是动态平衡。同时,也要遵守课堂教学自我诊断的原则,即有效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重点分析教师两个关系、两个过程、两个环境。两个关系是指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两个过程是指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两个环境是指教师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有高度的自我审视能力,搞好教学分析,全面、准确而又客观地反映教师现有的教学水平,如实指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课堂教学分析的内容,主要是分析课堂教学系统是否达到了动态平衡,课堂教学系统动态平衡主要是指在课堂学习这一特定的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都处于合理的发展状态,在功能上保持协调一致性。教师在自我判断时,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自我参照,通过“望、听、问、感、思”等手段,来审视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发现学生的问题反观自我的教学问题。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动态平衡,学习目标动态平衡,学习内容动态平衡,学习方法动态平衡,学习环境动态平衡,学习反馈动态平衡。

3.自我改进

自我改进其实就是根据自我诊视与自我判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经验与提出矫正建议的过程。黄厚江称之为“类似医生‘开药方’”,有时候有必要撰写“教学诊断报告书”,并指出了三条建议:对症下药,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切合实际,从教师的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提出合理化建议;注意表达方式,尊重执教教师。[4]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理论视角的课堂教学自我诊断,因为诊断的主体是“执教教师本人”。所以,在自我改进阶段,在坚持课堂教学自我诊断的有效性、合作性、时效性和发展性等四大原则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因为教师的教学效果由学生的学习效果来验证,因此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来检验教师教学的效果;其次,由于课堂教学自我诊断的核心在于课堂之中,因此,在提出改进措施时一定要注意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创设,促使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动力因素、结构组织因素和恢复力因素的动态平衡;第三,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诊断,一定要与学生密切合作,同时尽量邀请其他同行参与到自己的教学诊断之中,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与学生、同行一起进行“教学会诊”,从而更为准确地总结经验和诊断“病情”,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意见或建议。

4.自我验证

自我验证其实就是自我行为跟进,教学诊断本质上属于基于一定环境情景的行动研究,通过诊断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动力要素、组织结构要素、恢复力要素和平衡力要素,既着眼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改进,又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改进。胡庆芳指出,课堂教学诊断的真正实现,除了需要问题解决的处方,更需要依据处方进行的教学改进实践,课堂教学的实践改进才是教学诊断的最终目标和目的[15];课堂教学诊断的跟进措施,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根据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要采取不同的诊断跟进措施,如“连续诊断”跟进措施、“聚焦问题”跟进办法、“促进特色形成”跟进措施等等。[4]值得一提的是,课堂教学自我诊断,需要执教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觉察力、反思力与行动力;课堂教学自我诊断的验证,更需要执教教师本人的行动力、判断力与自觉性。从课堂教学自我诊断到课堂教学自我验证,实质上是一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即从实践中通过诊断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验证。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验证措施,本质上是优化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提高系统活力,增强系统本身的恢复力,改善系统平衡力,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各要素以及各要素间的动态平衡,同时也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

课堂教学自我诊断分析报告1 篇5

经过这一年的教学工作,本人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一下反思。教学的重点是备课。

备课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的建筑工程,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选定。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备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学的照搬,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假如没有备课或者备不好课,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师的随意行动,其效果与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1)对课前备课的全面反思总结

① 对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反思。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和测评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来讲,他们的体会是明确具体的还是模糊不清的?

② 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体现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功能,是否更好地体现了教学原则,从而便于学生获取知识和习得技能?

③ 教材处理与教学目标实现之间的可适度分析。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情感、价值观实现得如何?是牵强附会还是“润物细无声”式的自然渗透?本次课堂教学是否起到提高以前所学知识以及为以后学习“铺路”、“搭桥”的作用?课前确定的教材重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否准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解决的如何?

④ 对教学过程的检视。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动机做得如何?学习动机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

⑤ 对人际关系的反思。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力的有效培养,与课堂教学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因此,对这项内容,要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处理得如何,是否融洽,是否达到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发挥?

⑥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反思。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可使课堂教学层次分明,深入浅出,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形象生动,教学难点变得相对容易,使学生对知识的识记、领会、运用、习得和迁移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更加有效,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后要仔细审查课前选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是否恰当有效,与学科特点及学生实践结合的紧密与否,效果怎样,有何改进。

⑦ 对学生情况认识了解程度的评价。此项内容主要反思评析课前对学生的实际,如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班风、学风、纪律等认识是否正确。因材施教是教学取得全面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对因材施教的反思和改进也不能忽视。

⑧ 对课堂管理的反思。课堂管理应使课堂变成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的组织活动和具有良好学风、人际关系的教学环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良性互动,促进学生以最大的努力积极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课后对课堂教学管理的成败得失要进行反思、评析、总结。

(2)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全面反思总结

由备课到课堂教学结束,是一个由“剧本”到“演出”的再创造过程。课前备课再好,教案写得再周到细致,讲课时都不可能绝对按教案去一字不变地讲演。一是因为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出现突发情况,需要及时调整计划;二是因为由“剧本”到“演出”,教师心情、外界环境都是不同的,不能读剧本,背台词,要有情感、技艺的恰切运用;三是因为整个教学过程有时会出现失误,有时灵感闪现,会使教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成果,因此,课堂教学结束后,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失败之处和创造性成果进行反思总结,找出今后可以借鉴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

2.教师课后备课的方法

教师课后备课只停留在冥思苦想的自省之中是不够的,课后备课必须和调查研究相结合,必须尽可能地征求学生的意见,细心记录学生的反映。这些宝贵的资料是教师分析、研究自己的基础,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艺术的形成,常常就是在这种日积月累当中实现的。课后备课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横向性反思总结

首先是教师根据上课情况自我检查。每次上完课后,教师都要抽出一段时间来回忆一下课上讲的内容、学生的听课情况,从中找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然后记录下来,作为课后总结的基础材料,以备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用;其次是教师间的交流,即上完课后教师之间互相交换信息,介绍各自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共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并记录下来作为资料。

(2)纵向性反思总结

一是要做好作业讲评记录。教师批改作业不单纯是给学生评分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还要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找出上课过程中的不足,给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避免重复性错误的发生。二是搞好测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行测验分析,从中检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情况,找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据此制订新的教学方案。三是开好学生座谈会。教师有时不能准确地找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通过座谈会这种方法请学生来提意见,可以反映一定的情况。须注意的是教师不可讳疾忌医,应以求教者的身份虚心请学生发言,少听赞扬,多听批评,尽量不为自己辩解。这样做不但不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反而会密切师生关系,听到学生对自己教学的真实意见,有助于自己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综合性反思总结

此类反思总结是教师在横向和纵向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各基本要素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和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订出改进方案。综合性总结适用于单元教学或阶段性教学,要求的深度和广度都比前两种层次高。

这就要求我要努力做到:

1.修炼专业,丰富备课资源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教师要进一步登高望远,注重自身经常性学习,不仅要博览本专业名著,还要多读一些优秀的教育报刊。因为优秀刊物上的文章比较精粹,也比较集中于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比较前沿和新锐。《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都是国内一流的教育类报刊。同时,关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资料以及教育心理学书刊。

2.共享信息,拓展备课空间世纪将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多媒体的综合运用都为人们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基于此,应探索传统备课与现代技术取长补短的新途径,最大限度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我们可以经常访问 K12 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教育在线网、人教社网、中国教育报网、惟存教育网等。

3.消化吸收,贵在创新

对教学参考书既不能机械照搬,更不能喧宾夺主,应将其作为开拓思路的工具,依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科学渗透。重在消化吸收,贵在用活创新,引入教学资料中的内容应当贴近学生,贴近当前生活,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和课改方向,应对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发展有积极作用,避免陈腐、消极、过时、无用的内容重复再现。

4.教学设计要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

要融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过去,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教和学的创造性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加,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学参考书为教师留有充分的余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智慧的空间。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

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焦虑症的自我判断与诊断 篇6

为了解答关于焦虑症的各种困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贾竑晓教授全面解读了焦虑症。

焦虑不等于焦虑症

问题1: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容易使人产生焦虑的心理,这算是焦虑症吗?

焦虑和焦虑症是两个不可混为一谈的名词。焦虑是一种情绪,它是人们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产生的正常心理反应。这种焦虑情绪是人类进化很重要的因素。有研究表明存在中度焦虑的人比焦虑水平低的人的工作水平更好。因此,适当的焦虑,对人有促进作用。

但焦虑水平过高,又会给自身带来不良影响。当这种过高的焦虑水平超过了一定的阈值,就成为了焦虑症。从焦虑到焦虑症,首先是焦虑情绪达到了过度的状态,另外身体也会随之发生问题,包括失眠、心率加快、过度出汗等。如果一个人得了焦虑症,他的社会功能肯定会受到影响,比如无法学习、工作、做家务,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问题2:什么原因会导致焦虑症的发生?

从发病模式来说,焦虑症是心理因素跟社会因素综合起来导致的一种疾病。生活中常见的产前、学前、考试、工作等社会因素,叫社会压力。持续的高强度的社会压力,容易导致焦虑症的产生。目前生活中约有70%的白领有焦虑症,因为他们的工作压力太大。

另外是生理性的因素。焦虑症肯定是生理出现了问题,比如说人在压力的情况下,体内跟情绪相关的物质便会发生变化,生理上的改变会导致焦虑症的发生。

第三跟人的性格特点有关。那些有焦虑性格、焦虑特质的人,在压力的情况下容易患上焦虑症。

总之,焦虑症尤其是中度到重度的情况下,生理上的变化一定很明显。这就是为什么焦虑症一定要需要药物治疗的原因。

抑郁症和焦虑症怎么区分

问题:焦虑症患者怕死、抑郁症患者想死,这是区分两种病的关键吗?

焦虑症和抑郁症,同属情绪上的疾病,发病期有相似处,但也有差别。对待死的不同态度可以算是焦虑症和抑郁症的一个区别。但对于焦虑症较重的患者,他们也有难受得想死的念头,只不过情绪一缓解,他又不想死了,而抑郁症是持续想死。

另外一个方面,两者的区别主要是临床上的症状表现不同。焦虑症一般不会出现精力、体力的下降,除非在没有睡好的情况下。但是大部分抑郁症的患者则表现为持续的身体无力,没有精神,打不起来精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我们经常看到焦虑症的病人,前一时刻觉得没病,情绪一好了就做事情,但是抑郁症患者整天打不起精神。

还有一个方面是治疗上的区别。虽然说焦虑症、抑郁症整体的治疗是相近的,但是焦虑症治疗的时候往往用一些安定的药物治疗。在用药剂量上,焦虑症用的剂量大一些,抑郁症不像焦虑症加药那么快,短期内效率那么大。

自行诊断有方法

问题1:得了焦虑症不进行治疗后果会怎么样?

这取决于焦虑的程度。轻度焦虑症的患者,有可能随着压力的缓解或者是工作环境的变动,病情得到缓解。但是中度、重度的焦虑不能自我缓解的。这时候必须要治疗,如果患者得了焦虑症却不去治疗,焦虑会逐渐慢性化,以至于影响人的社会功能,比如不能工作、学习等。另外,才处于慢性焦虑期的患者,对药物不太敏感,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中度到重度焦虑的时候一定要到医院治疗。

问题2:如果自行判断自己是否得了焦虑症?

焦虑症的自我判断方法中,有一种是可以借助焦虑症分值表,通过计算自己所得的分数来进行判断。另外,焦虑症可以从三个成语来判断,包括是否有过分担心、无病呻吟、热锅上的蚂蚁等症状表现。

问题3:身边的人是否可以通过某人的外在表现判断一个人是否得了焦虑症?

人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判断你身边的人是否得了焦虑症。

第一看情绪表现。焦虑症的人常常烦燥不安,容易跟身边的人发无名火。在办公室里面紧张得到处走动。在家里不断让家人做各种事情,好像天就要塌下来了。

第二看身体变化。焦虑症患者会出现手抖、头抖,出大汗,或者是心脏有些疼等症状。

得了焦虑症,服药会伤身?

问题1:治疗焦虑症的药物有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常用的这类药对身体的副作用,跟高血压用的药物是一样的,至少不会比抗高血压用的药副作用大。对大众来说,对精神、心理疾病方面的药物有抵触,总觉得抗高血压的药能吃,而抗焦虑症的药不能吃,这其实是个误区。

另外,安定类的药物,不像大众想象那样非常容易产生药物依赖的问题。药物依赖不是短时间内服用产生的,而且是否产生依赖还与服用的药量有关。所以患者对安定类的药物无需产生心理恐惧。有一小部分抗抑郁类药物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但这部分药物只用于治疗顽固性的焦虑症。

做任何事情都有利弊的选择。如果中度、重度焦虑症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它对身体、精神造成的损害,远比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大。

问题2:治疗焦虑症,中药和西药哪个更有效?

中药对轻度焦虑或者是焦虑的情状可能有一定的疗效,对中度、重度的还是系统地服用西药比较科学。

问题3:如何做好心理治疗?

医生会通过跟病人交谈,使病人对事情的看法发生改变。对人事的看法有了积极的转变,焦虑情绪很可能就消失了。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是打渔的,一个是卖布的,她既担心下雨又担心不下雨。这就是看法的问题,改变了看法之后焦虑症就没有了。

问题4:网上流传着各种治疗焦虑症的偏方,比如养宠物、香精、甚至是穿上旧衣服等等,这些有科学依据吗?

焦虑症本身达到病的程度是生理上出现了异常,利用上述这些方法去治疗,至少到目前为止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另外,焦虑症患者使用这些方法估计也不会有具体的疗效。但是方法作为自我暗示其实也可以尝试,尤其是在特别轻的时候。中国人自我暗示的作用比较强,如果你相信这种方法,有可能缓解轻度的焦虑情绪。但是不要对中度、重度的焦虑症患者用这些方法,很可能延误病情。

如何预防焦虑症

第一,减轻自身的压力。根据个人的能力、处境,选择我们能够承受的压力。有一部分人给自己定的目标远高于他自己的实际能力,即使他跳起来也够不着,因而容易产生焦虑症。不要给自己过分的压力,这是预防焦虑症非常重要的方法。当然生活在当代,常常会有身不由己的时候。压力可以有,但我们不要持续给自己压力,把几项工作完成了之后放松一下。

第二,认清自己的个性。每个人的个性不尽相同,那些容易焦虑的人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不要做挑战性很高的工作。否则会因为无法完成任务而长期焦虑,最后导致焦虑症的发生。

第三,关注身心状态。预防焦虑症,人们需要经常关注自我的身心状态。躯体的症状是否正在从焦虑情绪往焦虑症方向转变,有预警的情况下要及时调整。内心的焦虑,如果自我无法排解,要及时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来源:医学论坛网

课堂教学的自我诊断 篇7

卓越绩效评价是一种诊断式的评价, 既包括对组织的优势和改进机会的定性评价部分, 又包括总分为1000分的定量评价部分, 以便全方位、平衡地诊断评价组织经营管理的成熟度。为指导推行卓越绩效模式的组织, 开展自我评价, 撰写《自评报告》, 申报质量奖或用于组织改进, 本文将重点探讨自我评价的方法, 让推行卓越绩效模式的组织正确运用自我评价方法, 开展卓越绩效评价,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卓越绩效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卓越绩效模式有一套最核心的价值观和评价准则, 其核心价值观有11项, 分别为远见卓识的领导, 顾客驱动的卓越, 培育学习型的组织和个人, 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 快速反应和灵活性, 关注未来, 促进创新的管理, 基于事实的管理, 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 重在结果和创造价值, 系统的视野。这些价值观具体体现在总分为1000分的以下类目的评价准则上:领导 (100分) , 战略 (80分) , 顾客与市场 (90分) , 资源 (120分) , 过程管理 (110分) , 测量、分析和改进 (100分) , 经营结果 (400分) 。

其中领导、战略以及顾客和市场代表着领导作用三角, 这几个方面放在一起旨在强调聚焦于战略和顾客的领导的重要性。资源、过程管理和经营结果代表着结果三角, 组织产出经营结果的工作是由公司的员工和供应商伙伴通过其关键过程来实现的。组织的所有行动都指向经营结果, 这里的经营结果是由顾客方面的绩效结果、财务的以及非财务的绩效结果所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还包括了人力资源方面的结果和社会责任方面的结果。对于有效的管理和以事实为依据的企业绩效和竞争性改进体系而言, 测量、分析和改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构成了绩效管理系统的基础 (见下图) 。

这7类要求分为2种类型, 前6类为称为“过程”型的要求, 第7类称为“结果”型的要求, 在回答这2种类型的要求时所需要的信息是不同的。这些要求又可分三个层次, 即基本要求、总体要求和详细要求。基本要求就是条目的标题, 它是各条目最核心的概念和最基本的主题。总体要求即每个条目标题之下的黑体字句子, 它是条目要求中最重要的特征, 是针对条目的核心主题做出回答时必须包括的要点。总体要求指每一要点中所包括的提问, 这些提问构成了条目要求的细节, 把握这三个层次的要求是进行正确评价的关键。

三、解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任何组织在导入卓越绩效模式时, 都会运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对组织的经营质量逐条逐款进行评价, 识别组织优势和弱势, 发现改进机会。但自我评价前, 应熟悉《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要求和特点, 准则中的条目分为“过程”类条目和“结果”类条目, “过程”类条目要求以提问的形式出现, 在整个准则中共有141个“如何”。组织在评价时, 如何回答准则所提出的问题或将其编写成《自评报告》, 给出一套回答指南。

(一) 过程类条目回答指南

过程类条目的目的在于帮助诊断组织的最重要过程, 亦即那些产出快速的组织绩效改进并对关键的经营结果做出贡献的过程。诊断和反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条目回答及其完整性。因此, 通过提供你的关键的过程信息来对这些条目做出回答就是非常重要的。

1、理解“如何”含义

过程类条目中包括了以“如何”开始提问的, 在组织的回答中应概括给出组织的关键过程信息, 这些信息应针对方法、展开、学习和整合这几个因素。在回答中缺乏这些信息或是只列举了个别例子, 这种情况在评分指南中被称为是“轶闻性信息”。

2、根据如下的指南和说明来撰写和审查组织的回答

(1) 说明过程是系统的

系统的方法是可重复的, 应用数据和信息来促进学习。换句话说, 如果方法内含有评价、改进、创新和共享的机制从而能够实现成熟度的提高, 则其就是系统的方法。

(2) 说明展开情况

展开信息应概述在组织的各个不同部分的情况。可使用表格来加以综合地说明。

(3) 说明学习情况

过程中应包括评价和改进的循环, 以及实现突破性变革的可能性。过程的改进应当与组织的其他相关单位共享以促成组织的学习。

(4) 说明整合情况

整合意味着过程、计划、指标和行动的校准和融合, 从而实现组织范围的有效性和效率。

(5) 说明重点和一致性

关于重点和一致性有四个方面的要点:“组织概述”中应当明确什么是重要的;在战略类目中, 包括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中, 应当突出最大的要点领域并说明展开如何实现;有关组织层次的分析和评审 (条目4.1) 的描述应当说明你的组织如何分析和评审绩效信息以确定重点所在;在过程管理类目中应当突出对你的总体绩效最为重要的过程。在过程类条目中明确重点和一致性, 追踪结果类条目中的相应指标, 则经营绩效当能实现改进。

(6) 全面地回答条目要求

缺乏信息将会被认为是你的过程中存在着差距。所有的“要点”都应被覆盖到。在要点中的各个提问可以单独加以回答也可以综合地加以应对。

3、必要时的引述

对于每一个条目的回答应当尽可能是自足的, 但是, 对于不同条目的回答相互之间可能会相互强调。因此, 可以指出其他的回答而无需重复信息。在这种情况下, 关键的过程信息应当在要求该信息的条目中给出。如员工的学习和发展应当在条目4.4.1.2中详细说明, 《自评报告》中其他地方关于教育和培训的讨论只需引述条目4.4.1.2而无需再次重复描述。

4、应用紧凑的格式

《自评报告》的篇幅有限制, 字数不得超过6万字, 所以鼓励应用图、表、符号等来展示信息。

(二) 结果类条目回答指南

准则对于结果给予了重要的关注。以下信息、指南旨在帮助如何有效而完整地报告结果。

1、聚焦于最重要的经营结果

所汇报的结果应覆盖在你的“组织概述”、战略、顾客与市场以及过程管理这些类目中所强调的对于组织成功最为重要的那些要求 (指标) 。

2、注意评分指南中关于有效地报告结果数据四个关键要求的含义

用一个有意义的尺度所表示的绩效水平;

表明结果的方向和变化率的趋势;

表明结果与其他适当选择的竞争对手或标杆组织的绩效的比较;

表明所有重要结果均包括在内并根据重要的顾客、员工、过程和产品线等进行了细分的结果的广度及重要性。

3、包括覆盖实际跟踪区间的趋势数据

趋势数据并无特定的最小时间区间。某些结果的趋势可能会横跨五年甚至更长的区间。数据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对于所用的测量指标而言应当是有意义的。对于重要的结果, 新的数据也应当包括进来, 即使尚未建立起明显的趋势和比较。

4、应用紧凑的格式———图表

许多结果可以借助图表来简明地表达。图表的编制应便于理解。跨时间的或与他人比较的结果应加以“规格化”, 亦即以一种将各种规模因素考虑在内的方式 (如应用比率) 来加以表示。例如, 在报告安全趋势时, 如果你的员工数会随时间的变化, 或是与一个不同规模的组织比较你的结果, 使用每百人工作日损失数就比总的工作日损失数要更为合理。

5、将结果与正文结合起来

在撰写《自评报告》时结果与对结果的讨论应当紧密结合起来, 表示重大的正向或负向变化的趋势应当加以解释, 要标明与条目相对应的图号。例如条目4.7.1的第三个图表示为图4.7.1—3。

该图所展示的数据体现了明确而有效的报告数据的诸多特征。

a.给出了图号供讨论中引述;

b.两个轴和测量指标清晰地标示了出来;

c.趋势线报告了“及时交货率”这一关键的顾客要求的数据;

d.展示了5年的结果;

e.箭头显示这一指标具有好的上升趋势;

f.清晰地展示了适当的比较。

为了帮助理解评分指南, 对该图结果的适当评论应当是:

a.该公司总的当前绩效水平是卓越的, 优于行业竞争者的绩效水平, 并接近产品A世界级水平的绩效;

b.该公司表现出了卓越的改进趋势;

c.产品A是当前绩效的领先者, 表现出了持续的高绩效 (及时交货) 和略微的正向趋势。产品B表现出了迅速的改进, 其在及时交货率接近了最佳的行业竞争者的水平, 但落后于世界级水平。

d.产品C是一种新产品, 其在及时交货方面存在着早期的问题 (该公司应当对这些早期的问题进行简要的解释, 说明理由, 并采取改进措施) 。

四、自我诊断与评价的方法

自我诊断与评价应当包括“评价、改进、创新和分享”的“学习循环”, 即通过评价, 找到改进和创新的机会, 并识别出改进优先次序, 配置资源予以实施。同时在获得成效后在组织内部进行分享和推广, 提高组织创新能力和经营绩效。

1、领导承诺和评价准则培训

首先, 高层领导应明确对自我评价的主导责任, 因为自我评价要求受评组织是活动的主体, 高层领导通过对自我评价的学习, 理解自我评价的意义, 承诺开展自我评价并亲自参与。其次, 为高、中层领导和推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骨干人员安排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Z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导入培训, 使领导层、基层骨干人员对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意义、框架、标准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有一个基本的、系统的认识, 为组织的自我评价打下良好的基础。

2、策划和制定自我评价计划

(1) 确定组织的评价范围

确定自我评价和相应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是覆盖整个组织, 还是某个子单位、事业部或部门。确定评价的内容, 澄清包括什么和不包括什么。在确定这些事项时, 组织结构图是一个有用的工具。

(2) 建立卓越绩效模式评价小组

选择具有领导和促进技能并对组织有着广泛了解的七位组织者, 成立卓越绩效模式评价小组, 每位组织者各负责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一个类目, 分别对组织进行自我评价。

(3) 确定自我评价和行动计划的方式

评价方法可以采用现场评审方式, 也可以收集材料、数据、信息等, 在编写《自我评价报告》中进行自我评价。

3、实施自我评价

(1) 自我评价先从“组织简介”开始

许多组织评价都是从“组织简介”开始, 然后再逐渐上升到更为详尽的自评。组织简介分为“组织的概况”和“组织的挑战”。“组织的概况”主要针对组织的经营环境、治理系统以及与顾客、供应商及其他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组织的挑战”部分要求说明组织的竞争环境、关键的战略挑战和绩效改进系统。如果在评价中发现信息缺口过大, 可以通过制定行动计划和实施改进来填补所提示的信息缺口, 将为组织未来实施更全面的自我评价奠定基础。

(2) 类目组织者成立类目团队

建议类目组织者挑选3~5名富有热情的团队成员, 按照“评价要求和评价指南”及“评价过程”的要求, 逐项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确定优势、改进机会以及分数, 并提出综合性的《自评报告》, 列出最重要的优势、最显著的改进机会, 编写综合性《自评报告》, 并附上详细分数。

4、制定改进和实施改进的行动计划

(1) 在完成自我评价后, 召开自我评价汇报会, 向高层领导汇报自我评价过程中的方法展开、过程共享、学习和改进, 以及每一类目的结果等方面的优点和差距达成共识, 并识别出贯穿各类目的总主题。

(2) 确定组织的关键优势和改进的优先次序。在根据“组织简介”把焦点放在与组织相关和重要的方面的前提下, 团队来确定决定改进机会优先顺序的因素, 以及可能的资源限制。这些因素可包括与战略目标的联系、对组织的影响、成本、实施时间、可用人员等。根据这些决策因素, 团队就可以确定各个改进机会的轻重缓急, 并把那些最重的因素纳入到行动计划中。

(3) 实施改进和创新计划

建立改进团队, 授予团队权限, 并配置必要的资源, 实施改进和创新。

(4) 分享、推广改进和创新成果

跟踪改进和创新计划的实施进展, 验证改进和创新计划的效果, 并将行之有效的改进和创新实践在组织中进行分享和推广。

五、结束语

在卓越绩效模式自我评价中, 组织将得到一张改进的路线图, 亦包括有实现改进成果的步骤和改进行动计划。然而, 自我评价本身只是一项分析、诊断和评价的活动, 不会导致组织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发现的待改进领域, 如果不采取任何改进措施, 则自我评价是无效的。因此, 组织的高层领导必须发挥领导作用, 亲自参与自我评价过程, 建立自我诊断评价的机制, 发现优势和改进机会, 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改进和创新计划, 实施有的放矢的持续改进和创新, 并将行之有效的改进和创新成果在相关部门、过程进行分享和推广。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组织应对动态的竞争环境和取得长期成功的核心竞争力, 逐步向着“卓越”目标迈进。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组织质量的概念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服务或工程质量的范围。现在, 人们更关注的是一个组织其整体质量经营的好坏, 质量经营不仅重视产品、服务的质量, 同时更加关注组织为顾客、员工和社会所创造的价值, 它以追求卓越的经营和绩效为目的。组织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必须导入卓越绩效模式, 并开展自我诊断与评价, 发现改进和创新机会, 组织才能走向卓越。

开展自我诊断提高安全意识 篇8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攀钢钒公司) 近年来, 积极探索新的安全管理方法, 在原有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 在不增加职工负担、不搞“运动”的指导思想下, 通过开展安全管理自我诊断, 对诊断问题对症下药, 充分激发了全体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有效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 提升了企业的安全管理绩效。

安全管理自我诊断即对工业生产过程中涉及安全的重点部分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查自纠, 充分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通俗地讲, 就是通过全员主动参与全过程安全管理, 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及辨识安全风险的能力, 从而有效提升企业安全管理绩效。

围绕安全管理重点

从全面安全管理内容来看, 无论是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还是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基础的安全管理体系, 均会涉及到组织机构、安全目标、安全责任制、安全培训、职业卫生、设备设施、隐患整治、应急体系等方方面面, 这些工作都需要日常管理, 都是安全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安全管理自我诊断就是要根据企业实际, 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细节查找, 并通过发现问题、整改问题, 不断提升安全绩效。

攀钢钒公司从公司级、厂级、作业区级到班组级4级组织均要开展安全管理自我诊断工作, 主要对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作业环境、作业方式、作业工器具等几方面进行自我诊断。各级组织每次自我诊断前, 要确定当次自我诊断的主题, 每次只针对某一项内容开展自我诊断。例如, 在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 (简称新安法) 发布以后, 攀钢钒公司马上开展了自我诊断, 提出要结合新安法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并及时对照新安法, 对建设项目三同时、隐患排查治理、外委安全管理、安全生产责任制等方面的制度进行了修订。

同时, 攀钢钒公司要求各级组织均要制定自我诊断年度计划, 确定诊断内容, 并在固定周期内做到管理要素及作业内容等方面的全覆盖。

充分调动全员参与

目前, 企业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时, 基本都会要求全员参与、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也基本都按照要求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 并按规定定时召开了安委会、安办会、作业区安全领导小组会等, 但是这些安全管理的“规定动作”往往形式大于实效。那么, 此时就需要通过开展安全管理自我诊断, 充分发挥每一级组织的安全管理职责, 以为形式注入必要的实际内容。

攀钢钒公司要求各级组织每次自我诊断出的问题, 必须落实整改, 形成有效闭环, 从而充分发挥每级组织的安全管理作用。如果某级组织诊断出的问题无法整改, 则需要逐级上报, 最终汇总到有能力整改问题的一级组织。如果涉及上级部门相关制度内容, 还需要对诊断出的问题向上级部门提出修改意见。例如, 某作业区诊断出某厂级管理办法中部分内容不具操作性, 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那么, 厂部必须答复整改意见, 并在厂级安委会上对制度修订进行诊断, 对制度内容、制度修订流程流转节点等进行诊断。这样, 就使得整个自我诊断过程, 形成了多级组织、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有机融合各项工作

安全管理自我诊断不是额外增加的工作内容, 也并非独立存在于安全生产过程中, 其可以与各项安全管理工作有机融合、相辅相成, 是贯穿日常安全管理, 深化安全管理的一种新理念。

目前, 攀钢钒公司的安全管理中已有“标准化作业”“党员身边无事故”“青安杯”“合理化建议”“隐患查找”“金点子”等多个专项活动, 这些活动分别由不同部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在安全管理自我诊断活动的统领下, 这些活动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丰富了活动内容。例如, 班组职工可以从作业方式开始发起自我诊断, 然后提出合理化建议, 其中优秀的则将被纳入金点子创意, 并由企业根据不同专业对职工进行奖励, 以此鼓励职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来。同时, 为了让职工有被认同感, 攀钢钒公司制定了自我诊断工作的激励机制, 对提出安全价值较高的建议和问题, 会按安全价值的高低给予一定的奖励。

一线职工工作内容多, 涉及安全工作最具体, 只有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才能真正做到人人管安全, 才能切实夯实安全管理的基础, 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形式多样注重实效

在实际工作中, 安全管理工作内容如果总是做加法, 那么职工的负担会越来越重, 长此以往甚至可能会出现抵触情况, 为安全生产埋下管理隐患。特别是安全管理中某些流于形式的“规定动作”, 往往需要职工坐下来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 但并没有实际的意义。这对于安全管理来说没有任何的实效, 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还可能对安全管理造成负面影响。

安全管理自我诊断初期, 各级组织及班组职工对该项工作通常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所以必须要规定一定的开展频次和形式。例如, 厂级每季度要在安委会上至少开展一次自我诊断, 作业区每月要在安全领导小组会上至少开展一次自我诊断, 班组每月要至少开展两次自我诊断, 并且各级领导必须参加下级组织的安全管理自我诊断工作。

自我诊断的形式可以结合每周的安全例会开展, 可以在职工作业过程中开展, 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组, 还可以分小组分别对不同的主题进行自我诊断, 最后诊断结果由班组共享。

自我诊断糖尿病 篇9

那么,出现了哪些症状就表明可能是患了糖尿病呢

一、多食、多饮、多尿伴体重下降(三多一少),这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现。

由于病人胰岛素缺乏,血糖不能充分利用,高血糖反过来又刺激胰岛素分泌,故病人常饥饿多食;增高的血糖从尿中排出,影响肾小管对水分的回收,故尿量增多;多尿导致失水,致使病人烦渴多饮;胰岛素缺乏,机体代谢失常,能量利用减少,出现负氮平衡,加之水和电解质大量丢失,使病人体重下降。

二、过于肥胖或消瘦,且有糖尿病家族史。

肥胖者的糖尿病多在中年以后发病,多属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消瘦者的糖尿病多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故物质代谢紊乱,人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这类病人常常伴有酮症酸中毒,起病多在青少年时代,常有明确的糖尿病家族史。

三、疲乏无力或四肢及腰背酸痛、麻木

物质代谢紊乱使能量不足,加之可能伴有酮症酸中毒,病人可感疲乏无力。血糖增高可致肢体及周身微血管及神经受损,故病人常有四肢及腰背酸痛、麻木。

四、皮肤易生疖、痈

糖尿病患者极易生疮,而且不易愈合,其原因是:(1)机体抵抗力差;(2)皮肤微血管及末梢神经的糖尿病性损伤使局部防御机能减低;(3)血糖增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五、反复感染

糖尿病患者极易合并泌尿系、胆道、胰腺、肺部的感染,与易生疖、痈原因差不多。

六、肺结核久治不愈或中年以后患肺结核

糖尿病患者极易并发肺结核。原因是糖尿病患者全身抵抗力降低;使结核杆菌容易入侵;因血糖升高,又给结核杆菌生长提供了良田沃土。所以肺结核久治不愈,应该考虑是否有糖尿病。

七、较早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

冠心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这是因为糖尿病可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脏微血管普遍受损,心肌本身也可发生糖尿病性改变之故。

八、较早发生脑动脉硬化症、脑血栓形成或脑出血。

脑血管病变也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原因是糖尿病促进了脑动脉粥样硬化,且糖尿病病人大多伴有高血压。

九、周身或下肢浮肿

糖尿病可促进肾动脉粥样硬化,并可导致肾小球硬化及肾盂肾炎等,故晚期糖尿病患者可并发糖尿病性肾病,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及高度浮肿。

十、视力下降

糖尿病可致眼部病变,包括眼底渗出、出血,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及白内障发病率上升。

十一、间歇跛行或足趾干性坏疽

糖尿病可引起肢体动脉粥样硬化及局部微血管病变,导致肢体动脉血液循环障碍。肢体缺血则疼痛,特别是行走后会更为明显,休息片刻可自行缓解。远端缺血可致足趾缺血坏疽,最后干枯、脱落。

十二、阳痿

糖尿病可致阴茎动脉粥样硬化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有这些都可引起阳痿等性功能障碍。

十三、月经失调或羊水过多、巨大胎儿、早产死胎及畸胎等

血糖升高使神经受损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月经失调。血糖高时还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使孕妇出现各种并发症。

十四、女阴瘙痒

女性顽固性外阴搔痒,在除外霉菌及滴虫感染之后,应想到糖尿病的可能,这是因为血糖对局部刺激所致。

十五、尿招蚂蚁、尿粘鞋底、尿有烂苹果味

由于尿里有糖,所以在野外排尿时,可招来蚂蚁吞食;若在室内溅于便池外则有粘鞋底的感觉,甚至吱吱作响;糖尿病出现酮症时,酮体散发出的气味近似腐烂的苹果味,此时患者多伴有厌食、恶心、呕吐、腹痛,甚至昏迷。

上一篇:图标教学下一篇:体育卫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