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教育论文

2024-11-08

技工教育论文(精选8篇)

技工教育论文 篇1

1、什么是技工学校?

答:技工学校简称“技校”。技工学校按办学等级分为:合格技工学校、省一类技工学校、省重点技工学校、国家重点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技工院校中,国重以下的技工学校与中等专业学校(中专),职业高中(职高)一样,等同于高中阶段教育范畴。而技师学院则按省文件规定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大专层次的高技能人才。技校属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招生层次包括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社会再就业人员三部分。技工学校旨在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

在技工学校就读毕业颁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印制的技工学校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初级、中级或以上)。

技工学校开设的专业学制一般分为:一年制、两年制、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等。技工学校培养人才更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培养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和技师等中高级技能人才。

2、技工学校的特点是什么?

答:技工教育的特点就是要以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从人才市场的需要为切入点,全面做好学生的素质教育。

3、什么是技工、高级技工?

答:技工的含义是指有专长或职业技能的技术人员,在各大含生产制造的企业中,技工最为普及,凭借着本身的技能,负责着某一工作领域或生产制造流水线的正常运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高级技工”这个名词,但这只是职称,范围面很广,凡是在生产第一线的工种基本都有高级技工这个称谓。拥有国家颁发的高级技工证书就是高级技工了。

4、技工工种分几类?

答:技工工种分为约3类:

1类是:焊工、汽车驾驶员、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西式烹调师、西式面点师;

2类是:车工、铣工、磨工、镗工、铸造工、锻造工、金属热处理工、冷作钣金工、装配钳工、工具钳工、锅炉设备装配工、机修钳工、汽车修理工、摩托车维修工、锅炉设备安装工、维修电工、计算机维修工、手工木工、精细木工、音响调音员、装饰装修工、管工、冷藏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钟表维修工、办公设备维修工、计算机操作员、用户通信终端维修员、锅炉操作工;

3类是:营业员、推销员、调酒师、营养配餐员、餐厅服务员、前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保健按摩师、职业指导员、物业管理员、美容师、美发师、摄影师、保育员、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服装设计定制工、秘书、公关员。

5、技工学校培养什么人才?

答: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学制分为3年、5年,培养层次为中级工、高级工。技工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设施设备、师资队伍等达到一定水平后,经申报、评估、审批等程序,可晋升为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实行教学实习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经高端引领、内涵发展,广州市技工学校已形成初中高级培训并存,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职业培训体系,遍及机械、电子、航空、电力、石油、冶金、铁路等近30个部门和系统。广州市属共有技工学校29所,在校生11.7万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个行业对技工的需求越来超大,技工这个职业也慢慢变为非常吃香的金领!许多的学生初中毕业直接考虑技工学校学一技之长,也为社会分流了很多生源,大学生这座独木桥不再是学生们升学就业唯一必经之路。

6、什么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答: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7、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分为几个等级?

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五个等级,即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8、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有哪些用途?

答: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9、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后有什么待遇?

答: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者上岗的必备条件和晋升工资及确定其它待遇的重要依据。受聘在相应技术岗位上工作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中级技工可分别享受本单位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同等工资、保险福利待遇。

10、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资格鉴定有哪些条件?

答:技师、高级技师报考条件,目前仍执行穗劳社函〔2006〕262号文。

(一)技师报考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报考。

1、持《国家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或2年以上);

2、从事本职业(工种)连续工龄8年以上(计算机类满5年),并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3、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高等职业院校或普通高等大专院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生,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满2年(或2年以上);

4、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助理级专业技术职称或中等职业学校二级实习指导教师资格,本专业工龄2年(含2年)以上的;

5、持《国家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从事生产一线本职业工作1年以上入读技师学院或高等职业学校(学制三年)的毕(结)业生;

6、取得本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现从事本职业工作的人员;

7、参加以高级职业标准设置的国际级技能竞赛前五名获奖者;国家级一类技能竞赛前二十名、二类技能竞赛前十名获奖者;省级一类技能竞赛前八名、二类技能竞赛前五名获奖者;地级市技能竞赛前三名获奖者;

8、有本专业(职业)发明、创造并获得国家专利者;

9、技术革新项目年创经济效益10万元以上,并获省技术革新三等奖、地级以上市技术革新二等奖以上者。

(二)高级技师报考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报考。

1、取得本职业《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满2年(获2年以上)者;

2、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从事本专业工作满1年(或1年以上)且经本职业高级技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3、取得本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现从事本职业工作的人员。

(三)特种作业工种须持有特种作业操作证;汽车驾驶员除持有驾驶证外,还须持有30万里无事故记录证明。

(四)国家统考职业(工种)报考条件按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执行。

(五)申报技师、高级技师的工龄时限按申报者报名时间截止。

11、如何办理职业资格证书出国换证手续?

答:出国劳务人员在申请换发中英文版职业资格证书时,应持有本人身份证(护照)、原职业资格证书。换证者须如实填写《出国劳务人员换证登记表》和《申办中英文证书个人资料登记表》。带境外就业邀请函原件、二寸黑白相片到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制证科换取中英文版职业资格证书。

12、技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

答:去年我市属技校在校生规模11.7万人以上,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职业岗位要求“零距离”,通过高仿真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确保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无缝对接”。不少技校还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制定了“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使学生入校如入职,专业对口就业率不断提高,常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100%,甚至4个岗位争要一个毕业生,有毕业生先后就业于新加坡、日本等国家。

技工教育论文 篇2

顶岗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一种新形式, 顶岗实习要求学生能够独挡一面, 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 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学生从心理上抵触用人单位、学生权利得不到保障以及利益受到损害等诸多问题。而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学校、企业乃至学生本人对于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来探讨技工院校顶岗教育。

一、技工教育顶岗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开展, 技工教育在教学形式、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和发展。技工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会有一年左右的顶岗实习, 但是, 由于对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不足, 导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学校及企业的重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学习的主体, 又是准劳动关系的主体。学校和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这种主体地位的认识往往只注重其中的一个方面, 忽视另一方面。一般情况下, 有的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学习, 而对于学生的工作情况、生活状况则不太关心, 甚至不闻不问, 一切由用人单位负责;用人单位认为顶岗实习的学生只是来劳动的, 因而只关心学生的劳动情况, 考虑的是学生能够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 对于学生能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到多少知识, 以及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职业岗位能力是否得到增强等问题则不太关注。然而, 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 学校是主要的组织者, 实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形式等由学校决定。用人单位是主要的管理者, 学生岗位的安排、工作职责的划分、学生待遇的确定等由用人单位决定。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 其主体地位往往容易被忽视。

第二, 学生自身对其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地位认识不够充分, 进而影响了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态度。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企业的正式员工, 以后也不一定就在实习单位工作, 思维上存在偏差;有的学生出现随意请假、旷工现象, 对待工作不是很认真;也有的学生无法适应高强度的简单体力劳动以及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 在心理上出现动摇;有的学生认为实习无用, 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可能与专业无关, 因而无法迅速进入角色, 工作中经常出现一些失误。

二、如何正确来看技工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教育

第一, 顶岗实习的认识论基础是职业学校学生认知规律和实践第一的观点。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更是发现真理的终极源泉和掌握真理最有效的途径。教育作为认知过程, 必须体现实践的主体地位和导向作用, 因为“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实践是发生在开放体系中的动态变化过程, 是促使学生“蛙跃式”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广阔平台。在技工教育大众化和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学校更应该自觉地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青年学生强烈的实践愿望和实践需求, 有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大力提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进而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二, 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顶岗实习是技工教育中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学生在完成文化基础课、部分专业课以及校内专业实践课以后所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由此看来, 顶岗实习其实质是实践性教学由校内向校外的延伸。在顶岗实习这一实践教学环节中, 学生的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校必须围绕已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学生的专业要求, 来制定顶岗实习的计划, 同时顶岗实习的具体形式必须服从于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学校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必须明确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内容, 并定期对其进行辅导和信息交流, 而且最重要的是定期考核。

二是顶岗实习的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必须完成已定的学习任务, 并达到考核要求。顶岗实习结束后, 学生必须接受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评价与考核。对于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应该侧重于学识、能力与素质的考核, 并将学生评价与考核的成绩计入学生档案, 作为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参考。如对于优秀者给予表扬, 对于不合格者给予批评, 并对其实行延迟毕业。

三是企业用人单位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性质以及学生本人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对应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习岗位要有利于巩固和深化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 有利于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能力。同时, 用人单位还必须为顶岗实习的学生配备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高、培训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 顶岗实习就是学校和用人单位相互支持、配合来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三、技工教育顶岗实习具体工作对策

首先, 必须严格管理, 建立健全顶岗实习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只有以加强学生实践学习为目的, 针对顶岗实习中已经出现或者是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 才能为巩固学生的实践地位提供制度保障。同时, 这种管理制度必须既要有利于学校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和专业指导, 又要能充分调动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 实际包含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三个层次。对于学校和用人单位而言, 主要是要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 实行长期合作机制, 建立健全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的、实行“供”和“需”平衡的顶岗实习管理运行机制, 建立顶岗实习检查规章制度, 明确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职责, 细化顶岗实习的日常管理;要建立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实习考核评价机制, 通过严格的考核评价, 促使学生重视顶岗实习中的日常表现和对专业内容的学习;要完善顶岗实习协议制度, 签定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协议, 明确规定三方的权利和义务, 维护三方的合法权益。

其次, 转变观念, 三方必须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开展顶岗实习教学模式是当前发展职业教育的需要, 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改变技工院校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顶岗实习不是搞花样、走形式, 必须取得一定的实际效果。因此, 学校和用人单位务必从思想上对顶岗实习有一个较全面、深层次的理解, 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观念, 正确认识和尊重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作用。对于学校而言, 要重视学生实习, 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 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并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 允许学生自由发展他们的个性, 从而激发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用人单位而言, 要重视学生实习,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用人单位不能仅从利益的角度出发, 片面追求企业利益, 而应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尽一份社会责任。对于学生自身而言, 必须正确认识顶岗实习的意义和作用, 自觉接受实际工作的锻炼, 主动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总之, 顶岗实习可以促进技工院校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提高。无数事实表明, 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能力是“再学习能力”, 从“学会”有限的课本知识到“会学”无限的实训技能知识, 其中间环节就是专业实践和专业训练, 而顶岗实习为此提供了一种代价小而效率高的实验平台。因此, 顶岗实习本质上是学校学科专业教育的在不同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延伸。

摘要:随着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进一步深入和不断推广,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前所未有地凸现出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取得实际效果的关键之所在。因此, 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是所有高职院校和实习单位必须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 首先分析了技工教育顶岗实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进而对如何正确看待顶岗实习及具体的工作对策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以期为广大同仁的教学提供参考, 真正实现顶岗实习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技工院校,顶岗教育,顶岗实习

参考文献

[1] .钟祈.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 .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

技工教育论文 篇3

一、高级技工学校办学的基本思路

高级职业技术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以中级职业技术为主的教育体系,逐渐向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改革办学模式,中级职业技术学校可进行专业优化组合,也可以与高校、经济实体联办,改变办学师资条件的中级技校向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过渡,将职业教育真正纳入市场轨道。

二、高级技校设置课程的原则

1.专业和课程都要在充分的社会调查基础上确定

以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按社会需求原则、针对性适应性相结合原则设置专业;按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在遵循知识内在规律的前提下,大胆取舍,重新组合,围绕专业技能开设专业课论课,围绕专业理论开设文化基础课;遵循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以适应未来发展为取向的原则。根据专业的实际目标,考虑到社会生产岗位对人才多样性、复合型及特殊性,在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中,要突出一专多能的课程设置,拓展培养对象的就业面。即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目标需要为原则设置课程体系。

2.在教学模式上,职业技术教育应强调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各专业系科的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50%甚至更多,实践课程由学校和联合办学企业派专人参与制定,学生必须到实际岗位上参加生产劳动。学习文秘专业的学生,要到办公室当见习职员;学习建筑专业的,要到建筑工地顶班劳动。且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定期返校,汇报实习情况,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探讨实习中的问题,并总结经验和教训。

3.有限考虑企业意见

劳动市场的需求主体是企业,劳动市场职业资格标准主要是企业的用人要求。劳动市场的专业化程度体现了企业的劳动分工总体水平,学校以外教育资源的最大提供者还是企业。因此,企业意见应优先考虑。国内外经验证明,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取决于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

4. 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在专业教育中,学校应致力于提供宽广的基础知识和技术知识。操作技能要多样化,专业教学内容应与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保持高度一致,要开设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综合化——课程改革大趋势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改革是以课程为核心展开的。任何教育形式最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程形态保证受教育者达到培养规格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把课程结构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部分,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大板块。必修课是基础,是学生获得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途径,应该作为技校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学校还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一定比例的选修课,这样对拓宽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会有很大的帮助。近些年,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各种新鲜模式层出不穷,其中课程综合化代表了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高级工还应具有在岗位从事复杂、高难度技能操作时的组织生产能力和岗位技术革新能力。因此,可根据需要开设《班组管理》《成本核算》和《创造学》等课程。当今社会技术进步迅速,知识更新愈来愈快,新技术、新工艺、先进设备在生产上及时的使用,还要求高级工具备高新技术推广应用能力。

四、注重教学方法改革

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传播媒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追求实效,以适应文化水平、家庭背景、能力、兴趣、学习目的等相异的学生。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他们获得知识、提高素质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因此,要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和选择性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直观形象教学方法。教学的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掌握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打破传统模式的整体框架,纠正生产实践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倡导进行MES教学、一体化教学、课题式教学等边讲边学边练的形式,发挥技工教育实践性的特色,按照培养岗位能力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学科和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广州市技工教育蓬勃发展 篇4

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技工学校是开发劳动者职业技能的综合培训基地,它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的任务。广州市技工教育的发展,对广州市技能人才的培养,促进劳动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从1978年国务院决定将技工学校重新交由劳动部门综合管理之后,在各政府职能部门、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下,本市技工学校得以健康快速地发展。广州市技工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恢复建设时期、提高完善时期和改革发展时期。80年代后期,广州市技校、广州市冶金技校、广州市轻技校等一批学校恢复办校和建校。90年代前期,广州市技工教育在全面实施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稳步提高教育质量,逐步形成了能力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由劳动部门组织,不失时机地对各校办学水平、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德育工作及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检查,达到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近5年来,本市技工学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并注重了“名牌”战略的实施,创建了一批国家重点高级技工学校。全市30多所技工学校中,有国家重点高级技工学校7所(其中技师学院6所),省重点技工学校2所,省一类技工学校6所。在校学生由2万多人发展到6万多人,占全省技工学校在校生的1/5,其中高级技工班学生10000人;毕业生中级率(考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达94%;毕业就业率超过96%,为广州市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广州市技工学校的飞跃发展,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成为全国技工教育示范城市。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技工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随着广州市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广州市国民经济发展每年以13%的速度高速发展,广州市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的增加,使政府对技工教育的投入大幅增加成为可能,近年来对技工教育的年总投入超过1个亿。经济的高速发展客观上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又显得非常迫切。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过程中,技能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国际经验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美元时,正是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期;到人均国家民生产总值达到5000-6000美元,正是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时候,甚至更高时,它仍然是持续稳定地发展。广州市经济的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和“科技兴市”战略的实施,客观上促进了我市技工教育的发展。

据《广州市“九・五”至技能人才开发规划》预测,广州市技能人才总量应按年均10%的速度增长,要形成一支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骨干,中、高级 工为主体的技能人才队伍。至20,高级技师和技师、高级工、中级工的比例为10:40:50。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载体――技工学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劳动制度的深化改革,是技工教育发展新的基础

广州市劳动制度改革自80年代开始,90年代不断深化,改革了企业用工制度,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劳动力市场。本市的技工学校同全国一样,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能否适应劳动制度改革,走社会化、市场化的路子,是技工学校能否生存发展壮大的关键,这是技工教育发展新的基础。本市自90年代初就已将这一问题摆上了重要的课题并积极探索,从招生、分配、投资建设、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为技工教育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发展的新路子。广州市冶金高级技工学校的前身是只有几十个学生的厂办学校,1988年成立市冶金技校后,学校以争创全国一流技校为目标,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早在92年就提出并树立了职业教育的“市场观”和“产业观”,招生与毕业生推荐工作根据市场改革,教学研究也相应进行改革,推进产学研联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把教育当成一种特殊的产业来经营,敢于投入,敢于经营,在短短的十年间,晋升为国家重点技校和高级技工学校。广州港技工学校是企业办学的典型,近几年,企业深化劳动制度改革,实行“减员增效”,企业较少接收技校的毕业生,广州港技工学校面对困难,积极调整办学策略,立足港口面向社会,走多层次、多渠道的路子,取得较好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通过省重点技校的评估。

三、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技工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是政府政策上的保证。1983年,市政府召开广州市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技工学校是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被提上了应有的位置。1995年,市政府发出《广州市技工教育改革发展意见》,技工教育发展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为加速职业教育发展,市政府制定了职业教育“281”工程,即在广州市的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中专、职业高中)各建立2所国家级重点学校、8所省重点学校、1所职业培训学院;19市人大通过职业教育“281”工程,要求完成。年,市政府印发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明确了技工学校毕业生与其它职业学校毕业生同等待遇。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技工学校的健康发展得到了政策上的保证,特别是职业教育“281”工程的制定,极大地推动了技工教育的发展。,市政府发布了《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调整与改革实施意见》,必将再次推动技工教育新发展。二是劳动保障部门管理的保证。技工学校的发展,与劳动保障部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政策密不可分。《职业教育法》提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必须培养大量有技能资格的人才,技工学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基地,因此,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促进技工学校的发展,而技工学校的发展有利于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本市自90年代中期,就实行了技工学校毕业生“双证”制度,技校毕业生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颁发毕业证书;1998年,根据社会的需求,又实行了技校毕业生考取计算机初级证的规定。劳动预备制度的推行和再就业工程的实施,为技工学校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国家推行劳动预备制度,规定未能升入更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初、高中毕业生及各类人员就业,必须经过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就业;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施再就业,其根本的途径是经过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因此,技工学校作为综合性培训基地,承担了重要的培训任务,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发展。广州市劳动预备制度的推行和再就业“金钥匙”计划实施,每年几万人,都是通过技工学校来完成。技工教育必须与劳动就业结合,服务于就业,才能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三是办学经费的保证。1995年,技校办学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技校的办学经费有了较稳定的来源,并且从20开始,对企业、社会力量办学技工学校,也都纳入政府经费支助范围。四是向高层次发展。自91年开始对技工学校办学综合水平进行评估和分类评定以来,一批技工学校上规模、上档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职业教育“281”工程,技工学校上档次的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工作的力度加大了,涌现出了广州市冶金高级技校等7所国家级重点技校。五是纳入全市统一招生。本市技工学校招生分省内和市内招生,省内招生在省劳动保障厅的统一安排下进行,市内招生纳入市招生办统一组织。自1984年纳入全市统一招生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生源稳步增长,技校招生达2.2万人,占全省招生数的1/5。20招生仍保持良好势头,全市技校招生达2.5万人,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六是较好地解决了教师住房。市政府把技校教师住房纳入全市教师住房建设规划,基本解决了住房问题,这对技校教师是个巨大的鼓舞。

四、各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是技工教育发展的有利条件

广州市行业企业办的技工学校大多是80年代初建立起来的,各行业主管部门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为技校的后来发展打下了基础。不少行业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到,在建立现代企业过程中技能人才的重要性,企业竞争力的高低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员工的`素质的高低,后备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技工学校;近年来,许多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支持技工学校的发展,使这些技工学校能在较短的时间里上规模、上等级。广州机电技校、广州市轻工技校、广州市交通技校、广州市公用事业技校等主管部门从本行业未来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出发,积极支持技校的发展。如广州机电集团公司将本集团一个关闭企业的土地优先卖给广州机电技校,广州市轻工集团积极支持市轻工技校在广州北郊征地建校,广州市交委将属下一个企业用地优先卖给市交通技校等。在它们的重视和支持下,广州市冶金技校、广州市轻工技校、广州机电技校、市公用事业技校、市交通技校经评估相继达到高级技校标准。

五、技工学校深化改革,是技工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是办学观念的转变是技工学校深化改革的前提。传统的办学思想是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其表现是“等、靠、要”,学校的工作等上级安排,学校的招生分配靠国家,学校的基建投资和办学经费向国家要,这是一种依赖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尽快从计划经济模式中解放出来,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办学观念,为深化技工学校的改革提供思想动力和理论依据。首先,是树立职业教育的“社会观”、“市场观”。学校办学必须走向社会,招生与毕业生推荐就业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就业,专业设置和教学教研工作也要相应进行改革。要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来经营,敢于投入和经营。其次,是树立科学的管理观念。必须按市场经济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再次,是树立开拓创新的观念。进行各种改革和尝试,既要求快求变求发展,又要脚踏实地,不断调整努力方向和目标,艰苦奋斗,不断进取。

二是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也是学校水平的综合反映。许多学校进行了管理改革,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实行了聘任制,实行定员定岗,聘任与严格的考核相结合。广州市轻工高级技校制订了较完善的一套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广州机电高级技校创立了一套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坚持教学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员性和全过程性。各校都修订或完善了《学生管理手册》,加强了学生的管理工作。通过管理的改革,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

三是教学改革是技工学校的中心任务。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质量求发展。各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广州市支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改造老专业,开发新专业。各校在确定专业设置上,扬长避短,稳定拳头专业,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有特色、有后劲的专业。如市轻工高级技校瞄准高新科技产业,设置了四大类15个专业,同时成功地改造了机电一体化和电工电子二个旧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改造以学习机、电、光溶为一体的数控加工为主要内容。市机电高级技校根据机电行业的调整、改造和产业升级,立足机电,服务机电,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新增设了《电梯安装与维修》、《数控技术与电气自动化》等专业。近年来,各校十分重视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专业课的改革,突出实用性,优化专业模块,增加新技术,实行模块式教学,并编写模块式教学。他们注重对教学实习条件的改造和充实,基本设置了数控编程专用课室、数控加工中心、PLC编程中心、多功能电工电子实验室等,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多媒体电化教学,使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都上了新的台阶。

技工教育钳工一体化教学经验谈 篇5

开发与设计的探讨

伊犁州奎屯技工学校 机械与交通教研室

一体化教学是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通过融合与贯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紧密企业实际、符合职业岗位需求,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技能人才培养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更是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体化教学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训实训与顶岗工作教学做合一。一体化课程不是将某一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简单的组合,而是用理论知识支持职业技能学习,实行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实践对理论的验证。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建立,按照工作过程的实施将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的融合,学生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过程的学习实践,一方面增加专业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另一方面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实践,更好更快达到课程教学目的。

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我校不断提高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并不断改革与实践,在几年的实际教学中已初见成效。本文主要是基于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钳工工艺》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探讨。

《钳工工艺》课程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是我校自建校以来开设了多年的传统专业课,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并拥有实力强劲的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现有理论教师4人(两位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中高级讲讲1人,讲师3人;专业实训指导教师3人,均为钳工高级工,多次在州、市级技能大赛中获奖。现有钳工操作工位46个。虽然我们有着丰富的钳工工艺课程开设经验,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机电类学生钳工理论与技能要求的提高,我们已经感觉到现有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了,这主要表现在《钳工工艺》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脱节上。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理论课上完后才进行钳工实训。理论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对各章节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不一致,给学生的学习理解带来一定困难。同时,在上理论课时,由于学生自身理解力较低,在学习中无法获取足够的感性认识,很简单的问题也会使其感到茫然,例如在讲授“典型零件的锯削”内容时,由于没有操作过锯削,很多学生对所讲内容不能理解,学生感到有难度就 不爱学。而后期进行钳工实训时,学生对理论知识因为不能很好的理解或已淡忘。例如,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钳工工艺》为理论教学,开设该课程一个学期后安排钳工实训,在学生进行攻丝、套丝实训内容时,需要前面学的螺纹基础知识,但这些知识此时很多学生已经淡忘,这就造成实践无法获得理论的指导,理论知识无法应用于实践并得到检验、巩固的弊端。总而言之,理论与和实践脱节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中技教育教学的要求,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我校从事多年钳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师,在《钳工工艺》教学改革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按照钳工工艺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如下图)进行教学实践其教学效果良好。

图:钳工工艺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整合教材,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统一

遵循国家、自治区人劳厅的有关文件精神,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综合安排,力求整体优化,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教学内容,培养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一起认真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专业及就业方向,确定教学的内容,教学时不是所有内容都面面俱到,而是精选教学内容,要有侧重点的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达成共识后,再研究每一个教学项目,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内容的相统一。比如讲划线,实训时要划哪些线,理论中就把要画的图、划线工具和原理都先讲解好,并让同学们在图纸上做划线练习,为实训做准备。再比如在讲弯曲、铆接时,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确定好教学内容是做撮箕,理论教师先讲解有关弯曲与铆接的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弯曲下料划线方法,让学生们先在纸上练习做纸撮箕,为实训好做准备。我们的每一个教 学项目都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内容统一,两者的有机结合。

二、根据教学项目确定理论与实践教学施教的先后次序,实现互补 在《钳工工艺》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我们尝试根据教学项目内容确定理论与实训施教的先后次序。例如讲划线、钻削、攻丝、弯曲等内容时,先理论只是做铺垫,在以理论指导实训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就先进行理论讲解,紧接着进行实训项目;而锯削和锉削理论教学中需要很多的锯削和锉削的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才能很好的理解理论知识,我们就先进行实训项目,在实训过程中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指导,使学生能“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这样根据教学项目内容灵活的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先后次序,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服务,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图:钳工工艺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

三、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优势互补,密切合作 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各有优势与不足,理论教师往往理论知识丰富而实操能力较差;而实训指导教师往往实操能力过得硬,而理论知识不够深入与丰富。在实现理论与实训教学一体化改革的道路上,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实现优势互补,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要多交流沟通,密切合作,在教学前一起研究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理论与实训教学进度计划,施教过程中,始终保持联系,互通情况,密切合作。

四、理论课应多对实训指导教学中的问题作总结 在实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工件锯削噪音大、锯缝歪斜、平面锉不平等等,这些问题在实训中久而不绝,主要是实训环境噪音大,实训教师指导时,学生听不清,极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虽然指导老师再三强调,但学生还是我素我行,没有达到既定的教学要求。这样的问题我们的解决方法是,在理论课上,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大量图像资料,对实训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与纠正,学生在实训中的操作动作若没有学会,在理论课上可以通过看实训教师的操作录像,再次回顾学习。实训指导教学中没能得到很好指导的地方,在理论课中给予更详尽和有益的补充,使学生在后面的实训过程中做的更好。比如在锯扁钢练习中,很多同学把扁钢竖放,结果锯缝歪歪斜斜,而且很容易断锯条,锯削效率低,在理论课中,教师分析为什么扁钢竖放锯削时会出现这些问题,同时提出扁钢锯削时平放是更为正确的装卡方式,分析其原因、优点,结果在紧接着的实训中,学生们采用了这些方法,并证明确如理论分析所说的。

结束语

钳工工艺实训教学是为了使学生们掌握各种钳工操作技能,钳工工艺理论教学是为了使学生们懂得基本的钳工工艺理论知识,以更好的掌握钳工操作技能。钳工操作实训使学生能掌握一些具体的操作技能,而理论教学是对钳工工艺知识的丰富和拓展。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服务,互为补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以往将二者完全分开进行施教的方法,是将这两者的割裂,实训指导证明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提高的,而我院所展开的《钳工工艺》理论与实训指导一体化教学,使二者在内容、时间和施教过程上都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训指导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成效: 1.教学设施得到了改善。

2.教师队伍的“双师”水平得到了提高。3.教材建设得到了加强。

4.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a.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b.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c.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d.学生职业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技工教育论文 篇6

实习教学是全世界公认的最重要教育环节之一,每年我国的普通高校、高职高专院校和技工院校有千万名学生需要在校内外进行各种各样的实习(实训)。技工院校的实习(实训)活动开展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职业能力,影响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影响着学校的招生任务。

技工院校实习(实训)学生(以下简称“实习生”)在增长知识和提升职业能力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安全问题,特别是与劳动环境相关的安全生产问题。一旦实习生出现安全问题,除了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带来灾难性打击之外,同时也对实习单位和学生所在的学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解决实习岗位安全事故预防、保护实习生人身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一、教材及其出版概况

实施安全教育培训,培养安全意识,是解决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三大原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之中“人的因素”的最重要手段。2014年12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接收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学生实习的,应当对实习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学校应当协助生产经营单位对实习学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如有违反,将受到罚款等处罚并责令限期改正,如逾期未改正将会停产停业整顿并处罚金,同时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罚。

为了避免实习生发生安全事故,让学校能够在学生进行实习实训之前强化补上安全教育这一课,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培养今后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意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学生实习(实训)安全教育读本》,本教材由我国著名的安全专业领域专家吴超教授主编。吴超教授是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著名安全生产专家、教学名师,国家注册一级安全评价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协助组副组长、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专家,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理事等。

应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邀请,吴超教授在编写此教材的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与热情,紧扣实习生安全教育培训内容的需求,将本教材编写成了一本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简明扼要、易学易懂的实习生安全知识教育读本。本教材还配套了大量事故案例及其分析的PPT课件,需要的师生可以与出版社联系免费索取。

二、实习生安全教育培训重要而紧迫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实习生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可达万分之四,基本与在岗职业劳动者持平,事故的发生贯穿于包括岗位实习、交通、住宿等环节在内的整个实习过程。这一现状侧面凸显了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的薄弱和安全知识与能力的欠缺,也能够间接反映了一些技工院校在学生实习组织与安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通过分析近些年实习生安全事故案例可以看出,导致实习生安全事故伤害的主要原因有:部分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仍处于缺失状态,导致学生安全意识淡薄;部分学校在教育中能够重视防火防盗、交通安全等公共安全内容,但是缺少?业安全与卫生知识的普及;学生到实习岗位之前,没有进行厂、车间和班组“三级安全教育”或教育不到位,造成生产事故的发生;实习单位存在设备老化、危险源没有及时消除或安全管理不到位,存在各种安全隐患等。

因此,实习生安全教育培训和实习风险管理机制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重视实习生的安全教育培训,使他们在实习岗位能够有安全意识,自觉反“三违”(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

三、实习生需要补充学习的安全知识内容

实习生工作岗位环境一般与普通职工相同,但是在生活环境中有与企业职工有不同之处,仍然在某些方面没有脱离教育环境下的集体生活。实习生的安全教育培训内容设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安全意识和安全观

具备科学的安全观和培养敏锐的安全意识,及了解一些基本的安全规律至关重要。可以从几个方面内容着手教育培训实习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观:树立生命安全至高无上的观念,建立“安全为天,生命为本”的安全理念等;培养时刻防范意识,认识到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客观存在的,没有绝对的安全,而危险确是每时每刻每地客观存在的等;人人需要安全,是人类普遍性和基础性目标,安全需要人人,需要每个人付出努力去争取等;安全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教育是终身教育等。

2.职业安全基础知识

实习生需要补充的职业安全基础知识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管理理论以及技术基础等,具体应该重点包括内容:事故致因方面,如事故特征、事故预防的原理,哪些行为属于不安全行为等;危险辨识能力方面,如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分析和辨识人、机、环境潜在的可能危险源和存在的风险并正确处理或避开等;消防安全方面,如火灾的特点、原因、扑救原理等基础知识,常见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等;机械安全方面,如常见机械伤害的类型、机械安全功能以及特种设备基本知识等;电气方面,如电气致伤致死的主要原因和预防措施,触电急救等基本常识等;交通安全方面以及公共设施安全方面等。

3.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实习生需要补充的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职业病的法律法规,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来源,职业病特点与损害;劳动生理与心理健康知识,女性特有的劳动保护等;粉尘与常见生产性毒物的常识,粉尘的危害、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职业中毒表现等;一些物理性因素职业病知识,知道生产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噪声、电离辐射、射频辐射、不良照明和气象条件对人体的伤害及其预防等。

4.旅行和野外活动安全及防恐知识

实习旅行和野外活动安全与防控知识很宽泛,需要学生们平时不断地学习和积累,许多安全知识与学习的很多课程密切相关,如时事、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需要学生们将过去所学联系和运用到实习实践活动中。可以重点把握以下几点内容:乘车、坐飞机、住宿等实习旅行安全知识;野外可能遇到的灾害和危险及其安全防范措施;恐怖袭击等一些典型的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和安全知识等。

技工院校学生自我保护教育初探 篇7

2009年末, 全国共有技工院校3064所, 在校学生已达414万人。技工教育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然而, 由于技工教育生源、管理体制、师资力量以及规模发展迅速等原因, 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 技工院校更应发挥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在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 切实重视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 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意义

从数据统计结果看, 学生遇到的意外伤害事件主要集中在自然性灾害 (地震、洪水、泥石流等) 、事故性灾害 (交通事故、溺水、火灾、踩踏等) 、社会安全性灾害 (斗殴、校园暴力等) 及刑事案件性灾害 (拐骗、绑架、杀人等) 等方面。

案例1:2006年10月, 江苏某技工院校学生在实习场时, 因违章高空作业, 并且不系安全带, 从四米高处坠落死亡。

案例2:2008年12月27日凌晨1时30分许, 东莞厚街镇某路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位男学生驾驶一辆载有两名学生的摩托车行驶至事发路段时, 疑因车速过快, 撞在了一辆停在路边的大货车尾部。事故导致一位学生当场死亡, 另两位学生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这三人均为该地某技校的在校学生, 事发当晚, 三人参加了圣诞聚会后回家, 途中发生了不幸。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为无证驾驶, 未带安全头盔且车速过快。

案例3: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中, 与伤亡惨重的北川县毗邻的一所普通农村中学——桑枣中学, 学校教师只用了1分36秒就组织2000多名学生紧急疏散, 全校师生无一人伤亡。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 惊心动魄的1分36秒是如何“换”来全校2000多师生的生命呢?校长叶志平认为, 这与平时狠抓安全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地震发生时, 学生就像平时进行疏散演习一样, 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 创造了一个奇迹。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 由于学生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不该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却发生了。相反, 由于学生有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却在不可抗拒的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时避免了灾难的发生。

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成因

目前, 中国社会保护系统相对发达,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 各地也陆续出台了有关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应法规。我国对未成年公民的安全状况的重视程度和保护力度都有所加强。但由于对未成年公民的自我保护教育相对滞后且力度不够, 使得他们的自护意识显得非常淡薄, 自护能力较差。许多青少年在遭遇到危险、受到危害时往往手足无措, 缺乏应变能力, 不知如何保护自己, 更不用说去救助他人了。所以, 未成年人受伤害率仍然呈上升趋势。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

(一) 学生方面

技校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 他们的身心尚未成熟, 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 知识和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 在体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不及成年人。他们顽皮好动, 容易冲动, 自律能力较差, 法律意识不强, 而且他们目前所处的生活环境又存在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大多未接受过有针对性、系统性的自我保护教育。因此, 在面对危险时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受到侵害。

(二) 家长方面

许多家长由于平时工作压力大, 生活节奏加快, 既没有精力和时间教育孩子, 也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与自我保护教育。有不少家长平时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除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让孩子动手, 这种过分保护, 使得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 许多孩子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 何况自我保护呢?更有甚者, 有少数家长把学生送到技工院校后, 除了提供一定的生活费以外, 一切依赖于学校或班主任, 没有尽到一个家长的基本职责, 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教育与训练。

(三) 学校方面

学校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文化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和技能培训上, 没有针对自我保护教育开设较为系统的课程;即使有对学生自我保护的教育, 实效性也不强。近几年, 为了避免学生遭受意外伤害, 许多学校已加强了学生安全教育, 如及时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制定各项预案、开展“逃生演练”等。但是, 学生自我保护教育涉及的范围广, 内容多, 仅开展几次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在自我保护知识和能力非常贫乏的情况下, 当遇到险情时, 学生仍然是手足无措, 不知道该如何避险与逃生。

开展学生自我保护教育的途径

自我保护是未成年公民生存安全的保障。如果说自我保护能力是计算机的硬件, 那么, 自我保护意识就是计算机的软件。只有两者互相协作, 才能发挥出作用。当遇到伤害时, 即使意识到危险的存在, 但缺乏自我保护技能, 也很难阻止危险和灾难的发生。同样, 任何自我保护能力, 只有在意识到危险存在并加以调用的时候, 才能发挥作用。

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 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学校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

(一)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 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积极开展生命教育, 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就是对生命认识、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行为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 使学生懂得尊重生命。一个人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 而且要尊重他人、乃至一切动物和植物的生命。要让学生热爱生命, 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也要珍爱他人的生命。

目前, 各类学校基本未开展或很少开展此类教育。但在国外, 此类教育的内容丰富且实用。如日本有一种“敬畏生命”教育, 要学生把重达五六斤的沙袋绑在腹部一天, 让他们体会妈妈孕育出一个生命是多么艰难, 从而认识到生命的宝贵、生命的价值以及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其实, 当学生真正知道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和保护生命时, 其自我保护意识自然也就会增强, 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在遇到事情时, 学生会好好想一想, 这件事合不合理, 对自身安全有没有危害, 只要有一点不正常的现象, 就应该提高警惕, 对自己有害的事坚决不去做。

学生也只有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才会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自觉抵御毒品, 不涉足社会网吧, 不参加危害身心健康的游戏活动, 不阅读、不观看不健康读物和音像制品。这样, 就可以远离危险, 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 加强法制教育, 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

在技工院校学生成长过程中, 一些不良习惯不知不觉伴随着他们。而技工院校教育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 法制教育相关课程设置较少, 有的学校甚至都不开或不讲法律常识这部分内容。学生只是在政治课上接受到不完整的相关法律知识, 且大部分德育教师大多是思想政治专业毕业的, 对法律知识难以作较系统、深入、细致的把握。因而这种状况造成了技校学生整体对法律认知水平不高, 绝大部分技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法律盲点, 法制观念淡泊。

因此, 技工院校更应注重和加强法制教育, 要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 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 系统地学习《宪法》、《民法》、《刑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知识。通过举办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 把枯燥的法律条文融合到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去, 让广大学子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法、知法、守法。通过邀请第一线的司法人员开展法制讲座, 参观劳教所、少管所等部门, 让学生更清楚透彻地了解违法的代价, 以强化守法观念。

只有法制观念和意识增强了, 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可以做, 什么行为不能做;什么行为是合法的, 什么行为是违法的;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其自律意识也就增强了,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伤害事件的发生。

(三) 强化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 增强其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是指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及保证自身安全基本行为的认识。安全意识是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学校必须重视学生安全教育。

首先, 学校要建设符合公共安全教育要求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意识, 认识、感悟安全的意义和价值。其次, 安全教育应该制度化、经常化。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季节特点制定学期安全教育计划, 保证月月有主题, 并确保能够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再次, 安全教育内容应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发育水平, 并且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 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例如, 学校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一些典型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案例来认识伤害事故的严重性, 从而刺激学生自觉形成防范事故的主动性和警觉性, 树立起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学校除了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外, 还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 技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并且聘任专业的心理教师专门负责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 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克服一些心理障碍, 尤其是克服他们面对困难和危险时的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 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使他们能够经受住压力、挫折、失败和困难的考验, 及时消除引发伤害事故的主观因素。当他们具备了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即使遇到危难时, 也能沉着冷静、临危不乱。

明确目标制定预案进行演练, 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学生缺乏自救措施, 不了解基本的避险、逃生方法是学生难以防范突发意外事故、保护自身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 开设有关紧急自救和安全避险、逃生课程的学校不多, 有关学生自我保护教育的专门教材也寥寥无几。而当危险来临时, 真正起到“逢凶化吉、化险为夷”的还是要看其是否具有一定的技能。所以, 学校对学生进行此类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能力从何而来, 从学习中来。所以说, 提升能力最好的办法是学习。

(一) 明确各年级学生自我保护技能的内容, 前后照应形成系列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 明确各阶段学生应掌握技能的内容。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专门的防卫技能课, 编写专门的教材。要系统讲解食品与药品安全、交通安全、溺水事故、消防安全、教育教学活动安全、教学设施设备安全、网络安全、校园暴力与校园周边安全、自然灾害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紧急救护和安全避险、逃生教育, 增强其抗拒灾害的能力。暂时没有条件的学校, 要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技能教育的内容。

(二)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增强自我保护技能教育的实效

学校要充分利用班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和演练等方式, 针对单一主题或多个主题来设计教学活动, 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 采取多种途径和多种方法, 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安全技能教育, 增强安全技能教育的效果, 促进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生存技能。

(三) 制定预案, 定期演练, 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学校要主动与公安消防、交通、治安以及卫生、地震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 聘请有关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 根据学生特点系统协调承担安全技能教育的内容, 并且协助学校制定应急疏散预案和组织疏散演习活动。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 培养学生应付意外伤害事故的能力, 从而有效地保护自己。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高技能、高素质的适用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技工院校正是大量培养此类人才的主阵地。因此, 全社会, 尤其是技工院校的教师, 都应该关注学生的未来, 努力增强学生的避险能力, 让他们避免或减少意外伤害的侵扰, 为他们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促进技工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

摘要: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是在校学生遭受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素质等因素, 技工院校学生遭受意外伤害的概率又高于其他学校。因此, 加强技工院校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刻不容缓。各类各级技工院校不但要重视学生的技能培训, 更要重视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本文就加强技工院校学生自我保护教育的重要性、技工院校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缺乏的成因以及教育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技工院校,学生,自我保护教育

参考文献

[1]何锦发.现代技工院校班主任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0.

[2]李涛.班主任工作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对技工教育的重新思考 篇8

参加2015年第二期全国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活动,笔者启发很大。

一、三点感受

1.对校长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角色理解更加深刻

从刘春博士《互联网+时代下的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到姚珺博士《政策解读:中国制造2025》、张中洲教授的《中国制造2025对技工教育的影响》和赵志群博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其课程建设》等专题报告,精辟的论述,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理念,都在教育引导着我们,促使我们反思而奋力前行。同时,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提高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工作的重要性。

2.认清形势,明确今后工作的目标

培训使我们更加理解了学校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让我们明白了独特的办学视角和管理思想决定了学校今后的发展。伴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校长负责制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校长自主权首先体现在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及课程设置等方面。校长,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校之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校长应该担当好改革发展、全局工作等重要角色。

3.找到差距,采取措施

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深感宁夏的职业教育与广东、北京等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不仅是投入的不足与观念的落后,还有管理意识的落后。深刻反思,我们首先要规范办学行为,通过制度规范办学,也要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多元化或特色发展的需要,在就业导向与学校管理等方面给予一定的选择性,这样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三点思考

1.做好技工学校课程改革及学校发展的设计师

技工学校的改革发展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学校各项规划和计划的制订过程中,校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这些规划和计划其实就是校长教育思想的集中反映。所谓校长的职业教育思想,就是校长对职业教育的本质和育人功能的理性认识,对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总体把握,对职业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深刻理解。然而,校长绝不可以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或一厢情愿去制订、设计学校规划,而需要充分依靠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的力量,群策群力去完成。校长不能把自己的既定想法有意无意地强加给教师,而是以和谐、民主、尊重的姿态去感召和激发教师的智慧,以自己先进的思想、开阔的视野、丰厚的积淀去引领教师的智慧,使他们积极地、自愿地参加到学校规划的制订和设计中来,以集体智慧构建学校的发展蓝图。只有这样,学校的规划和计划才能被大多数教师主动接受,才能成为激励大家奋发进取、努力工作的行动指南。

2.进一步提升一体化教师能力,在改革创新上做教师的引路人

没有改革就难以发展,缺乏创新就会滞后。作为管理者,我们究竟可不可以通过一种有效手段,让教师反思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应新时期的职业教育教学岗位,自己是否还应该继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能否制定一套激励机制使教师乐意、主动地接受培训,将“要我培训”转化为“我要培训”。如何构建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为职业教育管理者与教师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为教师形成终身教育思想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对学校教师而言,校本培训以教师为本,以教师发展为目的,培养教师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对学校管理而言,校本培训强调一切“以学校为中心”,学校管理有了更广泛的自主权,逐步由“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转变。使教师培训不再是一种外在的负担,而是一种使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内在激励机制,是学校变革、教师发展、素质提升的兴奋点,让学校能真正地做到因地制宜地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

3.将名校特色的办学经验转化为适合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为校长,唯有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更新自己的职业教育教学观念,才能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使学校教育办学水平更彰显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上一篇:【浙江师范大学专业】浙江师范大学招生网站-浙江师范大学分数线下一篇:从2012年真题分析:2013管理类联考备考指导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