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2024-09-24

科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精选8篇)

科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篇1

科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新华路小学---付艳

本学期,我参加了莲池区组织的的科学教研活动,首先真得很感谢各位老师领导的辛勤付出,为期一周的培训,各位评委老师们,跟着讲课的老师,各个学校之间跑来跑去,听课评课,孜孜不倦的把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倾囊而出,为教育事业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真的很辛苦。从这些老师评委身上,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学生的负责,对新教师的负责,对教育的认真。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活动之后受益匪浅。

在这次活动中我各位老师的的指点下在址坊头小学,上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咀嚼饼干来感受牙齿、舌、唾液的作用,主要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体验到牙齿、舌和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相互协调的工作方式。口腔作为消化器官之一,其内部也存在一个有系统的结构,这对于学生建立系统化的认识是有帮助的,并且形成“口腔对食物初步消化作用”的直观认识。懂得口腔里唾沫、牙齿、舌头三者的协同作用才能更好地让食物在口腔里被捣烂、磨碎,为顺利下咽进入下一道消化程序打好基础。

为了突出牙齿的重要性,在观察牙齿环节中,让学生互相观察牙齿形状,考虑到孩子们都在换牙期,我让孩子们和书本中的牙齿结构图对照观察并且在此咀嚼食物,并根据生活经验推出不同牙齿的作用,弄清不同形状的牙齿在口腔里的排列分布,以及各自骑着什么不同作用。最后根据观察的结果将牙齿模型贴在口腔图中。这样使学生对牙齿的形状排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还让回忆平时甘蔗、肉类等食物情形。并让学生上台画出不同类牙齿形状,并介绍其作用,引起学生关注不同位置和不同类型牙的特征和功能,希望学生认识到牙在食物的。让学生知道,三类牙齿共同合作将食物磨碎,和唾沫,舌头,分工合作初步把食物进行消化的,要保护好牙齿,这样有利于消化,有利于健康。

本节课,虽然通过观察体验活动,让学生知道了牙齿的分类及牙齿舌头唾液的分工合作,但我总觉得,时间仓促,后面几个环节,完成的很仓促,比如画最后一颗牙齿的特点,为了节省时间,我自己画了下来。另外保护牙齿环节也阐述的不够深刻。尤其板书,不够严谨,排列零乱,还出现一个错别字,真的很难为情,需要进步的还很多很多,我以后一定继续虚心学习,争取做到严谨。本节课各位老师给了我很多意见和建议,我收获很多,也深知需要进步的还很多很多,我以后一定继续虚心学习,争取做到严谨。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之后,我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要想教好科学,首先要学好课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学习科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及内容标准。在学好课标的基础上再学习教材,研究教材,专研教法,才能目标明确,不偏离正确航道。

这次教研,,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去的教育实践.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出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科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中学地理,科学探究,活动设计

一、问题提出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试行) 》及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试行) 》均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明确提出倡导探究学习。“探究”对于广大一线老师来说已不陌生, 然而在教育部颁发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7~9年级) 中, 出现了一个耀眼的名词:科学探究。《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课程的核心概念。 [1]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召开多次会议, 要求在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学科中开展科学探究学习。 [2] 地理科学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围绕自然地理科学问题, 根据已有知识、技能和经验, 运用地理科学方法体验地理研究过程, 尝试解决地理科学问题的学习活动。 [3]

“科学探究”在国内还是较为前沿的课题 , 近年来国内主要有华东师范大学夏志芳教授等从理论视角进行研究, 而从理论运用到实践, 还鲜有人涉及。[4]本课题以地球科学探究为例, 研究内容涉及《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的两个主题, 四个科学探究活动, 七个基本模式。国内外对“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只局限在教学设计、课 件设计等或对某一方面 (地球仪、地球运动) 的研究, 如此全面的、系统的探究活动设计, 还不曾有人研究。其中地理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模式中前六个前人已有, 而第七个步骤“学以致用”是笔者的创新之处, 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希望我们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师、学生, 为教学改革作出一定的贡献。

二、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方案

(一) 实施对象。

2012学年学校科技节展示活动中选取初二、初三共10名学生做实验;2013学年上学期选取初一学生做实验对比。

(二) 实施方法。

1.观察、调查相结合, 设计科学探究方案。

2.用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教育观察法等开展探究活动。

3.用统计法检验活动效果。

(三) 实施计划与目标。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通过科普讲座、到大学城“广东科学中心”进行参观等活动, 丰富师生的科普知识, 培养师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利用每周三第八节课外活动, 实施地球科学探究活动、科技节展示活动, 宣传和展示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置实验班级, 开展地球科学探究活动, 把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引进课堂学习, 并通过学校和区级公开课, 推广和检验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其目的是形成一套适应当地资源和本校实际的科学探究活动设计, 并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实施方案。

1.选取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属于自然地理, 是青少年了解地球的必备活动, 是初中地理的第一个探究活动, 对激发学生学科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抽象, 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多年教学经验证明光靠老师讲、课件和教具演示, 效果不理想。需要配套的《地球科学探究器材》和相关活动设计指导。但是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 缺乏相关活动设计指导, 只有一个活动“制作地球仪”, 过于简单和枯燥。 [5]而且目前配套的《地球科学探究器材》存在不足:探究材料不足, 缺乏有效说明、指引, 难操作, 使用价值不高, 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存在局限性。

2.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方案。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 本课题把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为两个主题、四个活动, 配备操作简单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 研制简易教学用具, 设计《活动指导》和《活动检测》等, 见下表。

三、研究的成果

(一) 《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的改造与研发。

旧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存在不足:探究材料不足, 缺乏有效说明、指引, 难操作, 使用价值不高,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存在局限性。探究活动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制作地球仪, 另一个是制作简易等高线模型。

新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在原来基础上有如下创新和改造:

1.改造探究材料。新器材包括自制地球仪、《太阳直射点 移动及昼夜长短变化演示盘》、《公转动态示意图》等。

2.删除无关内容。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 删掉制作简易等高线模型活动 (应该放在下一节探究地图活动中) 。

3.增加探究活动。新的探究活动有两个主题、四个活动 , 主题一:认识地球仪 (活动1—画经纬线, 标注经纬度;活动2—制作地球仪) ;主题二:探究地球运动 (活动1—探究地球自转; 活动2—探究地球公转) 。

4.增加有效指引。原有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只有简单的说明, 没有有效的活动指引, 增加《活动指导》和《活动检测》。

笔者负责2011年海珠区科普计划项目和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资助项目《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的改造与研发, 于2013年已通过验收和结题。

(二) 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 并开发相关案例。

地理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模式中前六个前人已有, 而第七个步骤“学以致用”是笔者的创新之处, 而且是必不可少的, 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6]

地理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 提出问题→构想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获得结论→交流分享→学以致用, 共七个步骤。下面以《探究地球自转》为例:序号基本模式科学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看见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地球上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呢? 2构想假设①地球自转?②地球自西向东地自转? 3设计方案①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 南极上空看, 最后总结出结论。利用手电或灯泡, 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②用手电照在地球仪上, 找出以下四个时间点:日出 (晨) 、中午、黄昏、子夜。转动地球仪, 观察昼夜更替现象。③在A点以西, 同纬度标上B点, 观察A点 (东边) 与B点 (西边) , 观察哪点先看到太阳? 4收集证据①地球自转方向;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序号基本模式科学探究过程5获得结论①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南极上空看:顺时针。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差。6交流分享①展示成果; ②表演小品:模拟坐车, 人不动车动, 自西向东行走 (地球自转) , 看到外面的静态事物 (太阳) 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 (东升西落) 。7学以致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说说一天中, 人们的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并完成《活动检测》。

四、结果评析

在2012年学校科技节展示活动中, 选取初二、初三共10名学生做实验, 利用《活动检测》做前测和后测, 结果如下:满分100分, 前测平均分为56.9分, 后测是87.3分, 有明显差异。结果分析: 初二、初三学生已在初一地理学过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 有一定基础, 但对于抽象的知识, 如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基本遗忘, 所以前测成绩不理想, 但他们完成地球科学探究过程后, 再做《活动检测》, 成绩理想, 说明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

2013学年上学期选取初一入学学生做实验对比, 实验班15、17班 , 对比班11、13班 , 这四个班学习能力等基本没差异 , 在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中, 11、13班按常规教学, 15、17班采用科学探究活动教学 , 最后进行《活动检测》, 检测数据如下表所示。

检测结果分析如下:从总分看:实验班15、17班平均分为: 84.5分 , 对比班11、13班平均分为 :68.9分 , 分差15.6分 , 存在显著差异。从检测内容分析:基础题:一、二、三、四、五、八题差异不大, 而较难或抽象的题目:六、七、九、十、十一题分差较大, 进一步说明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是有效的, 能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 增强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不足与展望

(一) 学校硬件和软件的添置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 , 一定要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 为课题研究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二) 我们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 ,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实施探究活动的重要基础, 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需要课题组教师加强学习、研究、实践和总结, 并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

(四) 学生的成果比较难以体现。除了反映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的调查报告外, 学生的进步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并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实施, 思路已基本清晰, 轮廓初显。前面的研究中虽然取得一些成就, 但也存在问题, 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还需延续, 我们一定会克难奋进, 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2]顾绍琴.中学地理科学探究活动研究.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夏志芳, 张建珍主编.地理案例教学论[M].2011.12, 第六章自然地理教学:在探究中弘扬科学精神.

[4]张建珍.科学探究学习视域中的地理主题活动设计研究.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5]张建珍, 夏志芳, 汤瑷宾.中学地理科学探究学习实施现状的调查.地理教学, 2013年第10期8-11页.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6]地球和地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科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篇3

科学探究能力测评已经成为世界科学教育专家关注的焦点,不少的国家已经对科学探究能力进行专项测评。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作为科学探究占主导地位的物理科,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物理教师更应当将从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人手,将科学探究引向深入。

当前的教育现状,对科学探究的评价主要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问题之一是:部分教师还未建立起探究和发现的理念,认为这些程序实施起来太花时间,降低课堂的实效性,对一般学生来说也太困难。问题之二是:对学生实施的标准化测试并未基于新课程的理念,只是关注大量的科学事实,极少注意新课程中的过程和探究的维度。问题之三是:虽然能够有针对性的对科学探究作出评价。但更多的只是简单的口头评价;或是单一、绝对化的评价,或是在探究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等。主要障碍是缺乏高质量的、有深度、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基于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提出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等课程理念。鉴于当前以课堂教学,试题评价为主的教育体系。有必要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确立评价标准,明确评价的方向。将科学探究引向深入,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一个有效的培养与发展。

2物理科学探究活动环节评价的几个维度

笔者参照国际科学探究评价实例,结合现行教育体制以及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探究评价各个环节中的评价维度。

提出问题环节的几个维度:(1)能否捕捉有价值的疑问,并以问题的方式提出;(2)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创新性;(3)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4)能否对质疑做出准确的表达。猜想与假设环节的几个维度:(1)能否收集有效的信息;(2)能否。联系已有的科学知识与问题;(3)能否对猜想假设语言的准确表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环节的几个维度:(1)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以及提出工作想法的意识;(2)能否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3)能否决定探究活动的范围与要求;(4)能否确定相关的仪器、设备、技术和科学方法;(5)制定出计划的科学性与严谨性。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的几个维度:(1)能否正确使用基本仪器;(2)能否进行观察、比较与测量;(3)能否记录、处理所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4)能否从多种信息源选择有关的信息;(5)能否进行估计测量、把握精确度。分析与论证环节的几个维度:(1)能否分析考证所测出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程度;(2)能否用数学的方法处理数据;(3)能否通过对所得出的数据分析比较准确得出结论;(4)能否利用得到的结论来评价假设;(5)能否对所采用的方法、模型做出总结;(6)能否纠正、加工和引申所得出的结论。

评估环节的几个维度:(1)能否得出符合证据的解释分析;(2)能否检查解释在过程、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3)能否解释和预想不一致的现象;(4)能否收集更多证据进一步支持解释;(5)能否对探究的深度、广度、意义做出评价。交流与合作环节的几个维度:(1)整个探究过程的协作度;(2)能否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3)能否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评议,并交换意见;(4)能否表达和介绍有效的信息,并涉及应用。

以上各个评价标准可以作为探究过程的评价标准,以表格的方式,在探究课堂中进行逐项评价打分。若是采用这种方式,还应确定各个维度的权重。附加上对整体探究过程的综合评价,以弥补评价标准中未能涉及到的问题。例如:这次的探究活动是否有意义?选题是否适合这次的探究?探究过程中,合作伙伴的贡献有多少?是否有新的问题提出吗?等等。

以上各个评价标准可以作为物理教师进行探究课教学时的标准。在备课时、课堂评价过程中,转变学科知识本位的上线,突出学生的探究与思考。通过设计一定的科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科知识内容中,运用科学探究能力来解决具体的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的的过程中,关注以上各个维度。若都能从以上各个维度落实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就能促使学生更大程度地提升在实际生活中创造性运用科学探究技能的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各个评价标准还可以作为探究试题命题时的切入点。当前试题测试,依然是我国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考查的主渠道。能否有效地测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水平,关键看试题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把握考查的有效维度。对于科学探究能力考查的方法,美国的TIMSS和PISA测评采用的是纸笔测验,而NAEP既有纸笔测验也有实验动手操作技能的考查。这对那种认为纸笔测验无法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是一个很好的反证。

3物理科学探究活动评价中的几个注意点

3.1科学探究的评价要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

在设置科学探究评价内容时,不能只是对物理知识的设置,而是要兼顾到有利于学生能力、创造力、兴趣、爱好、情感、态度、意志、品格的发展提升。尽可能在学科知识探究的基础上,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立意,同时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意志、品格等方面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主要不是依据学科知识,而是依据科学探究能力来解决问题,把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要素隐含在问题情景中。所考查的能力要素是必须是全方位的。

3.2科学探究评价的目的却不在判断的本身,评价的归宿在于增值探索

主要表现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诊断作用、管理作用、发展作用。

3.3评价务必是真实的、具体的

避免过分强调人文性出现脱离实际的评价;或是出现过多、泛化的表扬;或是无原则的奖励和赏识,评价要切合学生实际,要突出重点,不宜面面俱到、脱离实际。在试题评价设计时,特别要注意试题所涉及的材料和情境都是新颖的,且都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行为,使学生感到亲近,同时保证材料和情境的真实性。

3.4既要终结性评价,更要加强过程性评价

科学活动《吹泡泡》心得体会 篇4

XXXX年4月20日下午管理局学前科组织了名师送课活动,活动主要包括两项内容:1、马宗磊老师组织的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2、课后教研活动。我有幸参加了此次送课活动,马老师亲切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激情,孩子们高涨的热情,使我感触颇多,激动不已,现将体会浅谈如下:

一、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选材

选材包括教材的选择和活动材料的选择,教材的选择与设计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幼儿的兴趣作为支点,选择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教材;活动材料的选择要注意活动的多样性和可操作性。马老师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选择出科学活动《吹泡泡》。马老师在此教学活动中以点为切入点,由点到面逐步拓展教学内容,即:探索多样性的吹泡泡操作工具,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吹泡泡》的选材,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的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二、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过程层层推进。

马老师将《吹泡泡》教学活动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操作材料是以幼儿熟知的吹泡泡方法——吸管引入,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第二层操作材料是取之于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使幼儿探索得知有孔有缝隙的物品能够吹出泡泡;第三层操作材料选取了一片树叶,和幼儿一起探索吹泡泡,使不能变为可能。第四层操作材料利用多种活动材料来制作吹泡泡的工具,知道无论使用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在整个活动中,老师只是穿针引线,大多时间以幼儿自由探索为主,让幼儿融入活动,引领整个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充分的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心得体会 篇5

一、充分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为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人为本是其核心内容,而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其基本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最终目的。开展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身体力行实践科学发展观,能够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创业热情,必将使我们的思想得到新解放,认识达到新高度,工作取得新突破。

总的来说,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干部头脑的迫切需要;是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党性、改进工作作风的迫切需要;是大力推进全市质监事业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科学发展的能力。对于我们质监部门来说,就是要把质监系统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为质监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质监工作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实效,按照这个主题要求,紧密联系质监工作实际,就是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具体目标,扎扎实实地制定可行措施,紧扣主题和实践载体展开学习调研,对照主题和实践载体进行分析检查,围绕主题和实践载体推动整改落实,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抓学习,强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弘扬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心聚力,提升境界,激发潜力,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知难而上的精神状态。当今社会生产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各种新技术新产品发展快、变化快,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真正掌握最新检验技术、把握市场热点,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营造善于学习、深入学习、勤奋学习的氛围,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理论素质。

改善服务,提高效能是质监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做到服务地方经济的思想进一步坚定;各级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推动科学发展服务企业的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以提高工作效率为主线,强化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机制,改善服务方式,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载体。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积极推进质监服务品牌快速、健康发展。

科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篇6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深入研究、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前进、不断形成共识和凝聚力的一个过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广大教师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和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激情、学习气氛浓烈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环境。就是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真正当好学习实践活动的排头兵,最大限度地凝聚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学习科学发展观,就要深入研究我们要怎样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作为一名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是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师要培养的是人材,而不是造就产品。产品一旦加工完成,它就不会改变;要说变,那就是磨损、消耗和毁灭。而我们造就的人材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他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

二是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是高智能的复合型人材。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而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乐园,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发展。

三是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我们在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展,我们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羔羊。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具有独立人格的合格人材。要保护和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的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大班科学活动:插花 篇7

科学活动“插花”, 是我们对导向式教学活动进行的一次尝试。“插花”来源于生活, 先抛给幼儿一个明确的任务———“插花”, 让幼儿围绕任务去尝试探索, 从中发现问题———“怎么插花瓶都会倒”, 教师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欲望———“怎样使花瓶不倒”, 并提供材料支持幼儿完成。探索过程对幼儿很有挑战性, “任务=材料+创意”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 发现物体不易倒的原因。

2.探索多种使物体不易倒的方法, 培养探究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初步形成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意识, 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每组矿泉水瓶、娃哈哈瓶、塑料花、泡沫块、小石头、橡皮泥、各种盘子、盖子、硬板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抛出任务“插花”, 发现花瓶易倒, 引起探索兴趣

1.师:老师做了很多花, 想请小朋友帮忙把花一朵一朵插在花瓶里 (矿泉水瓶) 。

2.教师请一幼儿将三朵花插在瓶子里, 提问:花插在花瓶里, 出现什么情况? (花瓶很容易倒)

二、初步探索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 在比较中了解不易倒的原因

1.师:今天带来的花瓶都是容易倒的, 我们要想办法使花瓶不易倒。我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 等会每人拿一朵花插在一个花瓶里, 请你们用最短的时间使“花瓶”不易倒。如果你成功了就请你贴上自己的号码, 将花瓶放在花坛上 (地面有条线) 。

2.幼儿自由探索, 教师观察。

3.幼儿操作后交流。

师:风来了, 要看看谁的花瓶比较稳固。 (用纸对每个花瓶扇一扇)

预设:

幼儿行为一:同样装了石头, 一个倒了, 而另一个不倒。

教师的对策:拿出来比较。

师:刚才用了同样的风力, 为什么都装了石头的花瓶, 一个倒了一个没倒呢?

幼:因为这个瓶子石头装得比较少……

师小结:对, 石头装多了就比较重, 能使花瓶更稳固。

幼儿行为二:用光碟, 一个放上面, 一个放下面。

教师的对策:

师:这两个都是用了“光碟”。这个为什么倒了, 而这个不倒呢?

幼:一个放在上面, 一个放在下面。

师小结:对, 重的放在上面反而更容易倒, 而粘在下面使花瓶的底盘变大了。

三、探索多种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 培养探究意识

1.师:桌上还有很多材料, 这回要请你想出跟刚才不一样的方法去试一试, 你可以使多个花瓶站稳, 比比谁想的办法最有创意。在花瓶上也贴上自己的号码。

2.幼儿自由探索, 教师指导。 (孩子可以想出两个以上办法)

3.交流讨论。师:我们来看看你们都用了哪些办法。

预设:

幼儿行为一:会用多种材料, 探索出不同的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如:增加重量、使底盘变大、将花站直。

教师对策:考虑进入下一环节“探索不借助材料, 使花瓶不倒”, 对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 发展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幼儿行为二:大多数幼儿都采用增加重量一种方法。

教师对策:调整计划, 改变原先预设的第四环节, 改为在教师的启发下, 幼儿继续探索用不同的材料使花瓶不易倒。

四、不借助其他材料, 探索使花瓶不倒的原因, 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能力

1.师:现在桌上就只有许多花和花瓶, 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使花瓶不易倒?

2.幼自由探索。

3.展示几种成功的方法。如:将几束花插在一个瓶子里, 将小瓶放在大瓶里再插上花。

歌唱活动与科学活动的亲密整合 篇8

【关键词】歌唱活动;科学活动;整合

在近代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领域整合”的理念越来越被重视和运用。《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把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内容相对划分为五大领域,同时也指出:“这五大领域标明了幼儿在园所中的学习范围,而不是硬性分割幼儿的学习内容,所以,在幼儿的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各学科、各领域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有益的教育整体”。那么音乐与科学领域的整合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教育价值呢?由此我们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在园所的支持与指导下,实践研究“歌唱活动与科学活动的亲密整合”,在问题的产生中思考、反思和积累经验,提升两者整合的教育价值,结合实践谈谈我们的思考与体会。

一、思考幼儿的兴趣点来选择和设计活动

在《指南》中提出:“兴趣是幼儿生动积极投入活动的源泉,幼儿只有对某项事物产生了兴趣,才会在活动中表现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作为老师应该知道的基本常识。可是孩子的科学探索的兴趣点在哪呢?日常生活中、大自然中,孩子的兴趣点似乎有很多,可是又该如何选择和抓住契机呢?于是我们进行了一日活动的观察。生活中、主题活动中、散步时、游戏时,每一环节中细心观察幼儿,也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小班的孩子好奇心十足,但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兴趣点比较多的是糖果玩具、认识自己、认识生活中的物品,中大班幼儿随着能力的提升,会对大自然的动植物有着更强烈的探索兴趣和表达愿望。因此在选择和设计活动时,三个年龄段的孩子设计的活动有着不一样的侧重点。

二、思考如何自然的将科学探索渗入到歌唱活动中

考虑到预设的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孩子们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音乐的表现力有着一定的预设目标。因此除了教师结合孩子的兴趣开展的有科学元素的预设活动,也尝试运用一些不一样的活动形式,比如结合一日生活中不同的场景引导孩子欣赏不同的歌曲;一日生活中,洗手时有《洗手歌》、漱口时有《漱口歌》、擦脸时有《五官歌》、吃水果时有《水果歌》,有着歌曲的陪伴,孩子们的兴趣更浓厚了,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也更为关注了,洗手时认识了五指的名称,会将五官依次洗干净等等;抓住孩子的兴趣契机随机引导孩子配词配乐,比如散步时,孩子看到美丽的蝴蝶停在花朵上,于是在散步后,给孩子一段《蝴蝶花》的音乐,让孩子自己创编歌词,配上音乐唱出自己所观察到的美丽蝴蝶。孩子们也许创编的歌词没有什么优美性,但孩子们用歌声表达出了他们的视觉认知。非常的形象、有趣和生动,这样的快乐心境是也是最自然、最重要的。

三、思考歌唱活动与科学探索的孰轻孰重

在实施中,有老师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歌唱活动”与“科学探索”两者的孰轻孰重。当时提出这个问题,把我们难住了。孰轻孰重呢?总要有个重点吧,是以音乐为侧重点还是以科学探索为侧重点呢。于是,我们选择歌曲《小小蛋儿把门开》,做了两种尝试:(1)以歌唱为主,在歌唱活动的过程中融入科学探索,侧重达成歌唱活动的目标。(2)以科学探索为主,在科学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歌唱活动,达成科学活动的目标。

首先是(1)以歌唱为主,在歌唱活动的过程中融入科学探索。引导孩子先熟悉旋律,学唱歌曲,在初步掌握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观察探索教师已准备好的不同的蛋,有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等以及一些其他动物的蛋类图片,让孩子探索、猜测,再将探索到的结果创编到歌曲中去。其次是(2)以科学探索为主,在科学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歌唱活动。教师先组织孩子观察探索教师已准备好的不同的蛋以及一些图片,让孩子观察探索,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可以小组讨论,或者在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让孩子将查找到的资料并于第二天再相互交流。在孩子已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学唱歌曲,然后将不同的蛋与动物创编到歌曲中。

实践后我们思考:两次实践的效果是有一定差异的,感觉第二次先进行科学探索,再将科学探索的内容渗透到歌唱活动中,效果会更胜一筹。但可以肯定的是,两次活动,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有所差异的是孩子所达成的目标侧重点不一样!融合的形式不一样,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但两者的融合对孩子的发展都是有促进作用的。我们需要更多思考的是不同的活动所采取的融合何种方式会发挥最大作用。

爱因斯坦很早就认为科学与音乐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音乐并不影响研究工作,它们两者都是从同一渴望之泉摄取营养,而他们给人类带来的慰藉也是互为补充的。”科学家钱学森也曾留下耐人寻味的一句话:“科学要与音乐完美结合”。在“歌唱活动与科学活动的亲密整合”这一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孩子们的日益进步,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合作能力、音乐表现力等多种能力的提升;而我们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获得了很多的实践经验与教学经验。让我们在欣喜之余更坚定了自己实践的脚步,继续深入研究,让孩子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是敏芝.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发现乐趣[J].幼儿教育,2005(17)

[2]江鹭.主题背景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3(99)

[3]崔霞,许晓豫.关于构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框架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09)

上一篇:在与工兵营联谊会上致辞下一篇:我最敬佩的一个人500字作文-我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