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零售业专题调研提纲

2024-10-14

城乡零售业专题调研提纲(精选5篇)

城乡零售业专题调研提纲 篇1

城乡零售业专题调研提纲

一、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提纲

(一)农产品批发市场

1.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总体情况。现有经营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批发市场数量、经营规模、经营面积、区域分布、经营类别等。在建批发市场规模状况、经营面积、建设进度、经营内容等。规划拟建批发市场规模、拟建时间、市场类型等。

2.管理体制情况。市场投资主体、经营方式(自营、租赁、承包等)、摊位费收取及其他方面的情况。

(二)县乡农贸市场

1.全市县乡农贸市场总体情况。现有县乡农贸市场数量、经营规模、经营面积、区域分布等,县乡农贸市场规划制定和建设标准落实情况。

2.各地在加强县乡农贸市场建设和管理、强化公益性等方面已经开展的工作,包括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推进县乡农贸市场建设,加强对相关收费的监管,促进产销衔接等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

(三)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调查提纲

1.“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情况,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数量。

2.“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建设数量、类型、仓储面积、信息化管理、覆盖率情况;农家店建设数量、类型、经营面积、覆盖率、存活率、规范化管理等情况。

3.截至目前,各级财政支持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建设情况以及出台的相关政策。

(四)农超对接调查提纲

1.本市生鲜农产品消费、销售等情况;“农超对接”工作开展以来平均降低流通成本、受益农户、带动就业以及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情况。

2.本市规模以上连锁经营企业数量,开展“农超对接”的连锁经营企业、农产品基地数量以及对接品种、规模等情况。

3.截至目前,各级财政支持的“农超对接”项目建设情况,包括冷链系统、配送中心、快速检测系统、品牌建设项目个数、总投资等情况。

4.本市“农超对接”活动开展情况以及活动成效;推动“农超对接”工作建议。

二、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建设情况调查提纲

(一)加强摸底调查

加强对全市社区商业进行摸底调查,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商业示范社区近三年的网点数量、总营业面积、总营业收入、就业人员总数、社区总人员等,认真填写城市社区商业建设情况统计调查表(附件6)。

(二)加强复核工作

请各市商务局认真做好省级以上商业示范社区的复核工作,调查省级示范社区近三年的网点个数、营业面积、营业收入和就业人数等指标,并督促示范社区认真填写全省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基本情况统计调查表(附件7)。

(三)加强总结工作

为及时了解各地社区商业双进工程进展情况,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为下一步制定相关发展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围绕近几年以来开展的各项工作和采取的有关措施,总结社区商业建设经验,检查社区商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谋划下一步发展思路,撰写社区商业建设工作总结(附件8)。

附件:1.农产品批发市场基本情况汇总表

2.农产品批发市场总体情况汇总表 3.县乡农贸市场基本情况汇总表

4.“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实施情况调查表 5.“农超对接”基本情况调查表

6.省辖市社区商业建设情况统计调查表 7.全省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基本情况统计调查表 8.社区商业建设工作总结内容要求

城乡零售业专题调研提纲 篇2

巴中:革命老区开通全光网幸福新村更美好

6月23日, 全光网发展应用推进峰会专题调研组深入贫困老区巴中市, 参观了巴州区“幸福美丽新村”新庙村的光网建设应用情况及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的红色文化, 巴中市政府副秘书长梁高、市经信委主任朱军、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周清久副总经理等陪同调研。

在新庙村, 调研组专家了解了巴中宽带乡村点位的主要建设模式、以及巴中电信在宽带乡村建设中通过充分利旧资源、共享异业异网杆路及网络结构创新 (OLT下沉) 等方式降低造价等情况, 专家们还深入农户家中了解电信IPTV的使用, 观看“幸福美丽乡村”频道亲情视频以及十户联防等农村信息化应用。

当天下午, 在中央、省市媒体的共同见证下, 调研组组长陈小洪、副组长武锁宁, 巴中市市长冯键、副市长何政, 周清久共同拉下巴中传统交换设备电源开关。这标志着巴中市成功建成全省首批“全光网城市”, 迈入全球领先的“新光网时代”。

据悉, 自2011年7月中国电信四川公司与巴中市政府签署《智慧巴中光网城市战略合作协议》以来, 中国电信主导全市宽带互联网建设, 构建起“百兆到户、千兆到楼、T级出口”的端到端全新光网络能力, 顺利建成城乡一体、全国领先的“全光网市”, 打造了“三网融合”新应用及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产业等信息化平台, 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信息网络基础保障。

何政代表市政府对四川电信四年来对巴中全光建设给予的倾情关心表示感谢。他指出,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最鲜明的特征, 通信业是提升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力量。近年来, 巴中4G网络、宽带乡村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希望通信行业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信息化战略的大好机遇, 持续加力、主动参与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何政副市长还要求有关部门积极树立和运用“互联网+”思维, 加强与通信运营企业的合作与协调, 努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发展和应用, 促进巴中“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

德阳:依托“全光网”打造电子商务全国试点县

6月24日, “全光网发展应用峰会”调研组在四川电信公司总经理赵麦庆、副总经理周清久、德阳市副市长王箭陪同下, 来到“芍药之乡”德阳市中江县石垭子村调研, 了解宽带乡村建设及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在石垭子村, 中江县县长彭勇及石垭子村村支书分别向调研组专家作了介绍。该县基于光纤网络打造电子商务全国试点县的实施规划和目标、以及天虎云商等电商打开销售渠道助力村民致富、倒逼农业整体提升等做法, 得到专家好评。在电信与赶街网共同打造的便民服务站内, 专家们深入了解了赶街网模式, 体验了阳光政务平台自助终端和电信电视, 对赶街网支付模式、政务信息公开等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天下午, 德阳市“全光网市”建成开通仪式举行, 全体专家组成员, 德阳市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赵辉, 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任云等出席仪式, 共同拉下德阳最后一台传统交换设备电源开关, 标志着德阳市成功建成“全光网城市”。德阳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 以及东方汽轮机、四川数码大方、德阳新泰自动化仪表公司代表参加仪式。

任云在致辞中对德阳进入全光网时代表示祝贺, 并对四川电信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服务工作提出了要求。赵辉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德阳分公司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信息化能力提升和通信保障、响应国家“宽带中国”和提速降费要求、推进“三网融合”等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予以充分的肯定。他回顾了德阳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和探索“互联网+智能制造”所采取的积极措施, 并对德阳紧抓智慧城市建设新机遇, 利用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技术, 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提出了新要求。他表示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的对德阳电信的发展给予关注和支持, 为企业提供宽松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

绵阳:“三网融合”覆盖城乡产业联动引入民资

6月24日, “全光网发展应用峰会”调研组, 在绵阳市副市长郑蕾、副秘书长周志强, 四川电信副总经理周清久等陪同下, 对绵阳电信分公司在全光网络建设、农村信息化推广、产业联动以及民资引入等方面进行了调研。

近年来, 绵阳市委市政府快速落实国家“宽带中国”战略部署, 大力实施“宽带绵阳”建设, 并制定出台《“宽带绵阳”发展规划 (2014-2020) 实施方案》和《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15年推进实施“宽带绵阳”建设的意见》, 建立市、县两级工作推进机制, 加强协调督促, 不断通过智慧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 改善市民生活, 创新产业升级, 提升服务水平, 促进城市更加智慧、更加有品质地发展。宽带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城市光纤入户和4G建设成效明显, “宽带乡村”工程加快推进, 全市信息网络规模和覆盖范围倍增;二是“三网融合”业务覆盖城乡, 信息化普及程度大幅提升;三是大力推广“绵阳造”电子信息产品, 助力产业发展。

第一站, 调研组来到在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据长虹电子集团总经理刘体斌介绍, 在四川电信“宽带乡村”试点工程的带动下, 长虹光猫、IPTV机顶盒均占到中国电信四川公司首批集采的40%, 而受益于乡镇网络的整体大提速, 长虹4K电视销量在四川省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第二站, 专家调研组走进九洲电器集团。据四川九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必明介绍, 九洲深度参与了四川电信全光城市和宽带乡村建设, 在合作投资方面, 九洲与四川电信在绵阳、自贡开展了“宽带乡村”项目合作投资建设, 目前项目均已完成全部施工进入验收阶段。其中绵阳市的三台、梓潼两县, 已开始获得分成收入。他们在合作采购方面为四川“宽带乡村”建设供货光缆、智慧家庭终端货值超亿元。

第三站, 专家调研组来到绵阳市建诚电子有限公司。据总经理李建介绍, 近年来, 建诚电子在沿海与内地已分别成立了研发基地, 将产业结构由OEM、ODM转型为自主研发、生产销售, 迅速推出了定制化光通信物理连接保护设备, 占据了光通信产业体系四大板块中配套设备板块, 同时也带动了产业链下游配套企业汇聚绵阳。

第四站, 专家调研组对安县北真村的民资引入情况进行调研。据介绍, 今年6月, 安县建成了绵阳市首个全光网络县, 全县所有传统宽带及程控交换设备关电退网。去年安县县政府全面启动“宽带乡村”扩大试点, 由业务代理商和工程公司共同投资建设宽带乡村项目, 一方面对村民来讲能快速实现农村区域的光纤宽带接入, 用上又快又好的光纤网络。另一方面对投资合作方来讲也能获得稳定的业务发展分成。对此, 专家调研组表示, 共同投资建设模式是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新路子, 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成都:乡村信息化应用丰富带动政务民生经济发展

6月25日, “全光网应用发展峰会”专家组在成都市发改委、经信委、蒲江县委县政府以及四川电信公司领导陪同下, 深入成都区县调研全光网建设、“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及信息化应用情况。

专家组一行来到蒲江西来镇两河村西坡果岭和两河逸园, 详细了解蒲江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情况和成都“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成效、“幸福美丽新村”信息化建设等情况, 参观了中国电信与当地政府共同打造的农村电商合作社、村委会政务服务大厅, 现场聆听了农村电商信息化应用的讲解及演示, 体验了“幸福美丽新村”IPTV频道、远教频道、网格E通+十户联防、农技宝、乡村旅游、4K高清电视等信息化应用, 了解了依托中国电信天虎云商为平台的农村电商合作社运营模式、产业链条、物流配送等情况。

保障性住房建设专题调研汇报提纲 篇3

旗人民政府

(2011年12月5日)

市人大常委会:

按照市人大调研方案要求,现将我旗实施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及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实施国务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开展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和建议房屋征收和安置补偿工作,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前提,也是提升城镇品位、改善城市形象的重要措施,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为了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我旗以贯彻实施国务院《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征收条例》)为总抓手,推进国有土地房屋征收工作顺利开展,特别是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依法征收、依法安置,顺应和满足了棚户区居民的房屋征收与补偿需求,从根本上改善了住房条件和生活质量。具体工作中我们从三方面进行宣传贯彻落实。

一是领导责任到位,工作推进有力。为了进一步做好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棚户区房屋征收与补偿安置上,坚持做到领导、责任、人员三到位。在加强领导方面,旗委、政府成立了 旗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由旗四大班子领导牵头,政府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坚持每年召开工作总结部署会、专项推进会、征收调度会,成立了 旗棚户区改造指挥部,专门负责棚户区房屋征收与补偿安置工作;在落实责任方面,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作责任,建

立单位部门“包棚户区改造项目”责任制,把具体工作落实到人头上,明确工作职责,兑现奖惩,同时,将“ 旗房屋拆迁管理办公室”提格为“房屋征收管理局”,专门负责全旗的房屋征收与补偿管理工作,各职能部门立足本职,变被动协调为主动配合,加大支持力度。在人员摆布上,针对棚户区改造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的实际情况,从教育部门,选调了20名责任心强、能吃苦、会服务的干部充实到房屋征收部门;参加棚户区改造项目的19个动迁单位,抽调工作骨干与本单位工作暂时脱钩,专职专责参与组织动员、征收补偿、信访维稳等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落实人员,全力推进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安置工作,为贯彻执行《征收条例》提供了保障。

二是宣传培训到位,创设工作氛围。为了让广大群众更多的了解政策,自觉遵守政策,我旗加大新《征收条例》的宣传力度,在数字电视24小时滚动播放房屋征收宣传字幕,组织编印了《棚户区改造房屋征收与补偿安置宣传手册》,制作了征收局长专题访谈节目,各动迁单位、工作人员深入居区,面对面给居民解释政策,面对面宣传政策,使党和政府的国有土地房屋征收补偿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此基础上,加强干部培训,组织全旗参与房屋征收与补偿的210名干部,每年举办专题培训班,特别是针对抽调的干部,举办大规模培训班,提高干部的政策执行力。

三是贯彻落实到位,为城镇发展注入活力。在组织学习《征收条例》的同时,我旗制定出台了符合全旗实际的《房屋征收补偿方案》,并且先后4次对征收补偿方案进行论证,论证通

过后,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在全社会进行公布,增强房屋征收补偿的知晓度、透明度,在具体征收补偿过程中,广泛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保障了房屋征收补偿工作顺利推进。自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实施以来,全旗累计拆迁改造4271户,拆除面积51.2万平方米,并已全部开始建设回迁房,回迁问题逐步得到妥善解决。

存在问题及建议:

国有土地房屋征收方面,主要是因为去年以来我们的改造拆迁量比较大,回迁安置任务异常繁重。特别是今年受银根紧缩、用工成本增加、回迁时间集中以及征收矛盾等各种因素影响,给棚户区改造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做好拆迁回迁户的摸底调查工作,对在建工程,要加大工作力度,合力攻坚,确保按时回迁;在引进开发企业上,要好中选优,引进有实力、信誉度高的开发企业,确保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顺利推进。

二、保障性住房完成建设情况,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意见和建议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全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内党发[2011]8号)文件要求,将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和政治任务,采取专项推进的办法,逐一分解落实,坚决避免任务指标悬空,做到了“四定三落实”,即,定项目、定时间、定地块、定责任人和落实资金、落实政策、落实责任。结合我旗实际,认真落实了各项优惠政策,在资金配套上采取预算安排和财政“兜底”的办法;在土

地使用上优先供应和保障;在税费减免上按最低标准执行;在手续办理上开辟了“绿色通道”,用更多的优惠政策来推进项目的实施。同时,严格执行项目基本建设程序,依法规范招投标行为,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确保保障性住房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在保障性住房分配方面,逐步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实行三级审核、两级公示等制度,真正让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享受到住房保障。

2011年上级下达我旗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5750套。其中:棚户区改造任务3450套;廉租住房816套;公共租赁住房256套;农牧区危旧房1100套;林业危旧房改造128套。到9月底,所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达100%,目前具体进展情况如下:

廉租住房建设。我旗2010年和2011年共计划实施廉租房5万平米、1036套,已全部按时开工建设。根据工程进度,年底可完工3万多平米、628套,完工率达60%以上。其中,2010实施的9977平方米、220套廉租房,工程现已全部封顶,室内装修基本完工,具备竣工条件。2011实施的39404平方米、816套廉租房,主要包括利民家园和百合华庭两个廉租房项目,利民家园的19948平方米、408套廉租房,现已主体六层封底。百合华庭廉租房项目首批14708平方米、300套,已于9月1日开工,现已建设至三层;剩余4966平方米、108套,基础已完工。

棚户区改造。2011年计划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19个,涉及

征收3450户,计划拆除面积40万平方米,已全部签订征收补偿协议,完成拆除面积7.6万平方米。

公租房建设。今年我旗计划实施公共租赁住房项目14890平方米、256套,已全部按时开工建设,年底可全部完工。其中,小佘太公租房项目建设规模3400平方米、76套;大佘太金辉矿业公司公租房项目2750平方米、70套;西小召公租房8738平方米、110套。截止目前,小佘太公租房新建36套正在主体二层施工,其余40套正进行改建;大佘太金辉矿业公司公租房43套新建已完工,其余27套正进行改建;西小召公租房110套全部为配建,正进行主体四层施工。

农牧区危房改造。2011年下达我旗1100户改造建设任务,其中,490户建设任务与整村推进和宅基地置换项目配套实施,建设移民住宅小区,年底主体工程可完工,其余610户任务已分配到各苏木镇分散实施,年底可全部完工。

林区危旧房改造。2011年,下达我旗林区危旧房改造任务

1.2万平方米、128户,目前已全部开工建设,按计划异地新建改造113户,原址重建6户,翻新加固9户,其中已改造完成60户,其余68户正在改造建设中。

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建议:

总体来看,今年上级下达我旗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我们都在有步骤、按计划推进,但具体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廉租房建设方面。主要是受土地和建设资金制约,由于我们政府可提供的划拨建设用地有限,廉租住房建设用地只能依

靠房屋征收拆迁或征用建设用地来解决,加大了廉租房建设成本和资金投入。同时,由于上级廉租住房配套资金标准压缩,进一步加大了建设资金筹集难度。

棚户区改造方面。主要是因为去年以来我们的改造拆迁量比较大,回迁安置任务异常繁重。特别是今年受银根紧缩、用工成本增加、回迁时间集中以及征收矛盾等各种因素影响,给棚户区改造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

结合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实际,下一步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强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

一是抢抓建设进度。在确保开工率的基础上,强化工作落实,全力以赴加快施工进度,到年底基本完工项目要达到60%以上,力争整个项目尽早建成交付使用。

二是加强工程质量监管。严格执行项目基本建设程序,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方面加强监管,保证保障性安居工程符合节能、省地、环保等要求,建设主体、套型标准、配套设施、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强制性标准。

三是确保资金落实到位。一方面要将各类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另一方面,通过税费减免和按比例提取土地出让金等办法,解决好资金问题。

城乡零售业专题调研提纲 篇4

1992年,绥芬河市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我市紧紧抓住这一强力和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凭借悠久的贸易历史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国家、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政策优势,促使对俄经贸合作以超常规的速度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快速攀升。1997年,随着陆海联运大通道正式开通,绥芬河市成为我省物流、人流和资金流的双向通道。以口岸进出口物质为主导的加工业迅速兴起。国家和省市的强力发展和推进政策、绥芬河市优越的发展环境、口岸便捷的交通条件构筑成我市引入省内外资金、项目流入的谷地,中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热土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广阔平台。绥芬河市已经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主通道,对外经济合作的窗口桥梁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省领导曾经指出:“我们不满足于窗口、通道、平台的地位。要做主体、主角,努力把绥芬河打造成‘北方深圳’,使我省成为东北亚经贸中心,保持和巩固全省对俄经贸合作牵头省、第一省的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依托绥芬河等边境口岸,扩大与俄罗斯等国的经贸合作,建立海外能源原材料基地。省政府关于推进对俄经贸技术合作战略升级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做大做强绥芬河市,绥芬河市是我省目前最大的边境口岸和唯一的铁路口岸,在对俄经贸科技合作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地位十分重要。针对目前绥芬河市发展空间饱和、城市功能不适应对外开放需要的实际,要立足打造现代化国境商都,搞好绥芬河今后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功能定位,通过口岸整合、资源整合等方式,使其尽快发展壮大。”作为哈、大、齐;哈、牡、绥两大工作带的出口和端口,按照中央和省市的发展要求,结合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为解决我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因素的制约,完善城市功能;为充分发挥我市口岸对全省经贸和科技合作的拉动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减少受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全力、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以促进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在必行。

一、绥芬河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

1、农村、农业现实状况。绥芬河市下辖11个行政村,农村人口7372人,耕地面积333014亩,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先天不足,我市位于我省的东南部,土地面积421.5平方公里,地处长白山系的老爷岭余脉,属于低山丘陵地带、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格局。由于地处寒温带,属大陆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促湿润,高温日数少,无霜期短。年平均降水量为570毫米,全年平均气温2.3度,多年平均大于等于10度的有效积温为2072度,最高达2446度,最低达1801度。处在三积温带下线、五积温带上线,日照时数平均为2614小时,无霜期为119天左右。而且初霜较早、终霜较晚。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农业生产一亩地收益仅为150—260元,我市农业生产条件的客观现实决定了我市第一产业发展缓慢、基础薄弱、规模小、效益低,2008年,我市农业总产值实现8056万元,为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点三;粮豆薯总产量为404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虽然这一指标在全省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农民纯收入构成已经转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产收入为主体。而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16350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7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2044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5倍。城乡居民在生产、生活、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市民待遇、金融及法律等社会服务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二元结构日趋明显。先天不足的农业生态条件和微小的农业经济总量决定了我市无法将第一产业发展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做大并做强。

2、城市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实局面。绥芬河市下辖两个镇,而且都在城市区域之内,对我市来说效仿省内人口和农业大县,在现有农村地区另建小城镇,不具备可行性和必要性。一是我市总人口仅六万余人,其中农村人口7372人,农村劳动力3900人,城市吸纳剩余劳动力争2000人,只有1900个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位于我市城区内的前进、绥东两个村已经被老城区的改造所覆盖,成为“城中村”。建华、建东和建西三个村正在被开发建设中的西城区所逐步覆盖,宽沟村区域已经被综合保税区融为一体成为“园中村”,村屯将整体搬迁到城市区域之内。已经覆盖和正在覆盖的6个村人口已经占我市农村人口的40。5%。从交通条件上看,北离市区最远的双胜村距市区12公里,南距市区最远的南寒村距市区20公里。因此,从我市农村人口总数、已经被城区覆盖的村屯数量、转入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数量和最偏远村屯距市区的交通条件看,小城镇建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市三农问题。从我市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及城市发展对现有农村和农民的覆盖和吸纳程度上看,只有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一体规划、统一布局、一元管理、统一政策、整合资源、统一利用、一体建设、共做基础、才能实现同步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3、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单位面积产值比决定了我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我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4.3平方公里,其中近期(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2.4平方公里。由于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至2005年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5.8平方公里,已经突破了上轮规划所确定的近期规模,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现状、机遇和前景,本次城市规划调整是到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37.7平方公里,较上一轮规划增13.4平方公里,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中,绝大部分占用基本农田,由于受发展空间所限,城市区域功能设置没有足够的空间予以充分发挥,现有的区域分工在区域经济产出水平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土地、规划,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快速发展的瓶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以新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新的经营方式去解决发展的障碍,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城乡一体化是我市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城乡一体化,将农村人口和土地转化为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打通制约我市经济加快发展的瓶颈。

目前,哈尔滨市经济开发区工业产值密度目标为45亿元/平方公里,即每平方米产值为4500元。我市基本农田按照种植结构,以正常年份的收成计算,每公顷产值约9000元,每平方米产值约为0.9元,我市农业生产用地的产出现实,决定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的经营和管理模式,调整土地使用规划。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如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让每一寸土地都能迎合和适应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需要,地尽其力。按照我市城市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2010年以前,我市单位面积工业产值密度为30亿元/平方公里,即每平方米3000元,至2020年单位面积工业产值密度可达到50亿元/平方公里,即每平方米5000元,至2020年,我市可开发工业用地8.0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至少达到400亿元。我市仅有的可利用土地资源和扩大使用面积,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的土地资源将给我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发展潜力。也必将为全省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必将会进一步加大对全省外向型经济的拉动作用促进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更可从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上减少经济发展的波动。

二、绥芬河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可能性

1、凭借我市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人才优势和公共关系优势,近年来,全市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截止 2008年末,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1.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0.1亿元,对外贸易额实现58.28亿美元;口岸过货880万吨,过客163万人次,接待进出境旅游者85.5万人次。固定资产投资35.69亿元,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20.4亿元。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市场功能不断加强,现代化城市构架基本形成,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城市知名度迅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口岸综合配套服务功能逐步加强,人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市成为全省人均收入最高地区。

2、从国际关系上看,中俄关系已经上升到最好时期。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从国家经济发展布局上看,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与俄罗斯重点开发远东地区战略已经形成互动对接,为绥芬河市彰显和发挥口岸服务和拉动功能和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综合保税区的批准和建设必将给绥芬河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省委、省政府打造北方深圳的战略构想和做大做强绥芬河的发展理念,为我市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开放优势、交通优势、市场优势、合作优势实现跨跃式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绥芬河将逐步成为我省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引擎和区域性商品集散地,将成为我国东北最活跃的商贸交流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中俄边境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中心、中国北方重要的进出口轻工机电产品加工基地、我省参与区域合作的实验基地和平台。

雄厚的地方财力为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推进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证,强大的发展趋势和美好前景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续保障。良好的村级组织和经济状况为我市率先实现一体化创造了先决条件。我市被城市覆盖的几个村屯,固定资产都在300到5600万元,流动资金在300至2600万元之间,公积公益金达到7296万元,如前进村自建宾馆、商场及木材加工园区年收益可达450万元,象我市这种农村村集体无负债,还有大量良性资产和强大稳定的固定收入的状况,在我省农村并不多见。绥芬河市公有财力的总额扩张,村集体的良性积累,为我市实现城乡一体化解决农民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打下了坚实的资金基础。我市日益发达和发展的服务业和日益壮大的口岸加工业,正在不断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我市二三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可以完全解决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安置问题。

综上所述,绥芬河市有条件、有必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升级不动摇,坚持发展口岸特色经济不动摇,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不动摇,着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着力做强三大支柱产业,着力扩大区域合作,着力创建中国沿边国际合作型经济开发区和东北亚现代化商贸旅游名城,为打造“北方深圳”奠定坚实基础。争当延边开放升级排头兵。

四、实施城乡一体化推进步骤、任务与实施办法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实施。

第一阶段是从2009年到2013年,用五年时间完成城乡一体化的硬件建设,形成城市发展的框架和经济发展格局。第二阶段是从2014年到2018年,用五年的时间完善城乡城乡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服务体系、就业体系以及相关配套体系的完善,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

(一)对我市整体区域按照长久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的定位和布局,做好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的调整工作。

(二)加大公共投入,按照城乡一体化布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率先实现财政、公共事业、教育、卫生、医疗保险,社会及养老保险、文化、司法、金融等社会化服务的一体化。

(三)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取消乡级层级,按照区域功能分工的不同,在绥芬河镇基础上成立东城区社区管理委员会,在西城区管委会阜宁镇的基础上成立西城区管理委员会,负责西城区的整体开发和建设,在城乡一体化完成后再将西城区管委会转为西城区社区管理委员会,加强对西城区建成区的新区物业管理和社区建设工作。

(四)通过老城区改造、西城区开发,红岭区,服装和电子加工园区和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先行吸纳前进、绥东建华、建东、建西、宽沟六个自然村。前进村、建华村先期激活村屯良性存量资产,推进集体资产的股份制改造,实现公司化经营。

(五)通过撤村并村完成南寒村、北寒村、永胜村、红花岭屯的合并工作。建立统一的居住、生产、生活及社会服务功能区域。通过园区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二阶段

(一)通过整合调整土地使用规划以及收购、参股和与城市商业区进行土地转换等形式,将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全部向政府集中。

(二)实现覆盖全市的劳动及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就业及劳动 培训体系。

(三)转化部分农民身份,实行市民化管理、享受城乡统一的市民待遇。

第三阶段

(一)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框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各加工园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建设,扩张城市经济总量,为城乡一体化奠定经济基础。

(二)建全产业体系、服务体系、就业体系及相关体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五、城乡一体化农民就业、安置及保障措施

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构想其目的就是扩展城市空间,整合公共资源,全面协调和整合城乡利益关系,打破城乡分割的原体制,促进城乡间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取消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差别,共享发展成果,人尽其能,地尽其力,扩大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在发展中得利、在创业中受益。稳民、富民、安民。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社会。

(一)、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区域分工。

我们所构想的城乡一体化既不是盲目的建城造镇,脱离经济基础去变农村为城市追求消灭城乡差别的目标,也不是简单地改变户籍制度,脱离就业结构去变农民为市民,更不是将失地的农民边缘化,而是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区域分工安置农民就业。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我们将通过全市规划调整,结合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城市空间构架上,将设置一线带四区的总体发展格局,“一线”是指以绥芬河口岸向牡丹江延伸,形成滨绥铁路、绥满公路发展的轴线,打造哈牡绥对俄经贸产业加工带。“五区”是指:一是跨境合作区,以贸易综合体为基础,强化会展功能和旅游观光功能,打造成全省最大的对俄商品展销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向自由贸易区发展;二是东城区(原绥芬河老城区,绥芬河镇所在地,内含前进绥东两个自然村)、东城区的功能定位是作为商贸中心区进行规范整合,形成服装、建材、食品等商业街,同时加快金融、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三是西城区(现阜宁镇政府所在区域,内含建东、建西、建华三个自然村)功能定位为现代化的行政办公区和适宜居住的生活区,同时建设配套的文化体育中心;四是红岭区(阜宁镇所辖沿301国道、206省道的永胜村、红花岭村,内含北寒工业园区为北寒村所在村址附近)功能定位为现代化产业园区,实现一区多园模式,构建机电、物流、轻工产品加工等若干产业园区。将南寒村区域作为生态涵养区,将建新村地区建成生态园区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把红花岭村、永胜村、北寒村、南寒村统一搬迁到建新村与206省道区域之间,此区域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产业带和园区配套综合服务区。距城区不足一公里的朝阳村纳入附近工业园区一并发展。五是综合保税区,以宽沟村周边建设国家级综合保税区。集保税、仓储、加工贸易于一体,这也将是绥芬河迎来跨跃式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二)绥芬河市土地使用原则和方式。

1、按照:土地合理规模流转,农民积极参与、生产生活平稳、各项保障机制健全、有偿、统一、合法这一原则,按照国家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农民作为土地所有者这一主体权力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动员和鼓励农民在土地使用权和使用用途上发生转变。引导、鼓励农民以土地作为资本入股,进行土地产权股份合作制这一新型土地经营模式的探索,使土地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失地农民按期分取红利。当入股企业或公司破产时,确保农民作为第一清偿人,优先保证把剩余资产清偿给失地农民,在农民收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农民以土地为资本再次参与经济合作。绥芬河市长远的发展前景和可观的土地使用价值,必然会给土地所有者提供长期高额收入的保证。采取土地产权股份合作制,具有单一的安置补偿费所不能比拟的作用,可以使农民永远作为土地的所有者,从所有的土地中获得收益。目前北京、上海等地郊区已经在此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是我市利用这部分土地主要方式。

2、如农民不愿以土地入股,要求以货币作为补偿的,我市将根据我市土地状况,按照国家征地补偿标准对所征占的土地所有者予以最高额度的安置补偿费进行补偿。确保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资金保障。

3、从我市的地形、地貌的现实情况出发,结合中国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观念上的传统和作风,在近期和中长期城市发展所不能覆盖的区域,保留总分农用地,作为城市功能附属区域,为城市提供生活供给,为农民从事传统农业提供空间保证。

(三)、城乡一体化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及社会保障

1、位于城市区域内的五个自然村的农民就业安置及社会保障措施。

坚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抓好前进村和建华村的村改居的股份制转化工作。随着老城区的改建和西城区组团三工程的全面展开,前进和建华两个村已经被基础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城市功能区所覆盖,原农转非户和村民已经大部分采取和利用房屋动迁补偿金购买新居的方式转入城市居住区域。目前,建华村实有农村户口176户,434人,建华村实有耕地面积为202亩,人均不足半亩,有建华村户口,但村委会不认可的为:173户,399人,为外来挂靠户。建华村实有现金存款2090万元,村委会固定资产合计5795万元,根据建华村的实际情况,大额的良性资产和西城区建设原村址和居住条件、生活服务设施的改变,已经为该村推行城乡一体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前进村实有173户,356人,原征地农转非户为66户,为解决农民上访问题村委会经研究决定每户回村一人享受村民待遇,计239户,422人。空挂户,村委会不认可的为:40至50户。实际以种地为其主要经济来源的为8到10户。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为10101元,实有土地400亩,目前本着村民自愿的原则,村委会已经将该部分土地收归村委会所有,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已经收回,享受每年4800元的失地补贴金。村委会将该土地按不同的地类和状况以每亩:70、40、20元对外出租,使用权和所有权收归集体所有,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条件。村委会固定资产为4000万元,其中商场面积1200平方米,宾馆1500平方米,前进木材工业园区占地10万平方米,以上三项固定资产年均收入为450万元。为长期稳定的固定收入。

根据前进村和建华村两个村的土地、人口资产和收入情况为看,这两个村的股份制转制工作已经具备了基础条件,结合深圳和宁波及沈阳的股份制转变的经验2009应从以上两个村入手,作为首批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的试点,旨在改变城乡混居的局面为建东、建西和绥东村的一体化工作探索好的经验和做法。有农村户籍并拥有土地的农民参与集体经济股份制转转制,有农村户籍,不拥有土地,村集体组织不予认可的农民身份人员,首批转化为城市居民,不参与集体经济股份制合作。具体的措施为:

集体资产彻底股份化,组建股份合作社,实行两保一险和集体安置就业

清产核资:将现有集体固定资产、银行存款、应收帐款或债权债务等,由政府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及村民理财小组参与,由独立的会计师事物所和房地产评估所进行客观公正的清算与评估。然后,出售固定资产,清理债权债务,核算出现有集体资产总量。

预提应由集体承担的两保一险资金:在清产核资、出售固定资产并清理债权债务完毕后,按省市相关部门有关规定,对所符合社会保障条件的村民,核准其两保一险中应由集体承担的总金额,从村集体积累中一次性扣除,上缴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此后,陆续进入就业市场的劳动力,其两保一险参照现行城市居民两保一险管理办法执行。

建立“股份合作社”:按办法一中对集体资产分配的办法,对现有有籍有地村民确定股权。在股权数量明确后,将现有集体资产按股权数分配到股民头上。在此基础上,成立农民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可投资我市西城区开发及老城区中各项市政公用设施,目前,建华村已经召开村民议事会,将利用现有资金,在现村委会西侧建设综合性市场,待市委、市政府结合西城区整体规划统盘研究后确定是否建设。以便于盘活村集体的闲置资产。也可以投资其他行业。股民的股权可在股份合作社内进行流通和转让。股份合作社也可吸收外来新股,前提是:外来新增股份不能超过总股份的49%。确保农民的控股权。

集体安置就业:由新成立的“股份合作社”投资建立的新企业或参股后的企业,安置原农村社区适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安置补助费”一律留在新建的“农民股份合作社”内。对于已经有产业或生意,不需要在“股份合作社”内就业的村民,可将安置补助费一次性发放给个人。已经将“安置补助费”交给“股份合作社”的股民,其陆续进入劳动年龄的子女,可继续由股份合作社下属或参股企业安置就业。

股份合作社的利润分配:新建股份合作社每年的税后利润,应预留出后续和新增人口“两保一险”中应由集体承担的部分及其它福利资金,再按章程留出折旧和公共积累,剩余利润实行按股分红。不在股份合作社体系内就业的股民,同样享有分红权利。

社会保障: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可享受养老金;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无子女赡养或无业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至领取养老金年龄;男18—55周岁以下,女18—50周岁以下,因病残等原因无力就业者,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此后,凡年满18岁,进入就业市场的,都必须加入社会统一保障体系,向社会保险管理部门交纳社会养保险个人应承担的部分。基本医疗保险在阜宁镇前两年已经先期开展的农村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医疗保险方案,政府资金合理注入,使农民都能够承受的广覆盖、低水平、全保障的医保政策。

住房保障:可实行货币补偿、产权置换与建经济适用住房并举等多种形式。对确实贫困无法支付城市住房日常费用的,或属于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的群体,可租住由政府投资的小户型的廉租房。

社区管理:取消村民委员会,以原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为基础,成立新的社区支部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新的党支部、居民委员会、股份合作社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负责对新成立的股份合作社进行监督。城市化后的居民在新社区实行集中居住,以便于新社区的管理和社会服务。

2、位于城市区域外的六个自然村的农民就业安置及社会保障措施。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为需要搬迁的四个村屯由招商引资的入驻企业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高标准、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备的一体居住生产综合服务区。

住房保障 统一建设罢换入住,提供统一的住房保障的同时,建设廉租房,供附近园区生活和配套服务,房屋租金可为失地农民提供长久的收入保障。

就业保障 随着各加工园区和服务行业的建立,首先招收产业化发展中失地农民,西城区新增的物业、卫生、社区服务及综合管理等行业首先考虑招用城乡一体化实施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城市综合配套的生态涵养区、公益事业可为失地农民提供看护服务的就业岗位。农用地和农民宅基地农民可以以入股的方式参与企业生产分得红利。

社会保障 在此区域如市政府征占农民土地我们将采取改变原有的土地安置和补偿办法和标准,将应归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补偿费部分补偿给失地农民,用于失地农民的养老和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险金。使失地农民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以此作为前提,有土地入股收益、有安置补偿费做基础,农民的土地流转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市政府通盘规划此新村区域土地时,给村集体预留出部分集体土地,以便于村集体壮大资产、盘活资产,进行合理化的生产布局。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可享受养老金;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无子女赡养或无业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至领取养老金年龄;男18—55周岁以下,女18—50周岁以下,因病残等原因无力就业者,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医疗卫生保障 在已经开展的农村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加大市、镇两级和村委会的资金投入,作为参保资金的主体,农民作为参保资金的辅助部分,使失地农民获得良好的医疗保障。

3、尊重客观事实,在建新村区域保留一部分区域作为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的农民继续以传统农业为收入主体的生产、生活区,充分利用我市仅有的这一部分土地较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小区域作为我市绿色食品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服务区,为城市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市委、市政府加大此区域公共财政的投入,确保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与转移的劳动力家庭收入不再出现新的二元结构。

六、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增强农民工贸化市场竞争能力。目前我市农民普遍存在着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思想意识比较落后,劳动技能不强问题,农民致富奔小康,眼前缺资金,长远缺技能。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深层次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采取政府引导的办法,让广大农民成为城乡一体化的主体,让广大农民主动参与我市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地出地。让他们从我市的自然条件和世代的传统经营观念和现在的生活水平上认识到如果不改变思想和观念,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和理解国家和省市强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富民政策这一时机如果丧失,那么他们将失去一次永远富裕的捷径。因些,教育和宣传工作应该贯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整个过程。让他们充分了解、理解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意图和富民这一宗旨。二是加大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按照我市加工服务行业的发展计划,制定一整套实用性、产业性的劳动技能培训。改变原有的就业培训体制,按照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将劳动力再就业培训基金直接拨付给新建企业,让企业按照所需自主培训,这样有利于从业者尽快熟悉所从事的岗位技能,避免出现技不适岗的现象,也可以节约社会资金。为城乡一体化的大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七、确保城乡一体化顺利实施的具体保证措施

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坚持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切实把党建工作落到实处,为加快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着眼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绥芬河市委、市政府将深入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打牢理想信念基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真正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理念在思想上生根、在实践中落实。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方针,保持和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绥芬河探索出对全省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的新路子。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让思想解放体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的创新上,体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的完善上,体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措施的落实上,做到以创新求突破,以创新促发展,为城乡一体化这一系统工程提供不竭动力。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全局观念,不断提高宏观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中勇于创新,善于开拓,保持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强劲发展态势。

(二)着眼于提升城乡一体化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增强功能的要求, 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在全省率先实现一体化的领导岗位上来。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识人要拓宽积极创造有利于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落实好全省人才试点工作,着重引进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的专业型高层次人才。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交流挂职的体制机制,用制度治市理政,用制度管人管事,建设一支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敢抓、敢管、敢于负责的干部队伍。

(三)着眼于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切实加强农业战线和与城乡一体化整体推进相关和配套的各基层组织建设。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全面加强老城区社区和西城区新社区、“两新”组织、农村、机关事业等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适应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需要,提升标准,创造特色,建立健全社区党建议事机构,协调各方参与社区党建工作,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让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收入方式和收入渠道发生质的变化的新城市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按照实施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探索建立党群共建农民股份公司等有效载体,搭建致富群众、服务群众的实践平台。以机关作风建设为突破口,提升机关党建水平,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继续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努力把广大农民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帮带作用,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参与者。

(四)着眼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关键要体现在关注民生、力解民忧上。在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要深入基层,吃透情况,不断优化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度约束和民主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整治不思进取、拖拉懒散、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庸人作风;坚决纠正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只说不做、贻误发展大局的浮躁风气;坚决查处仗权设卡、谋取私利、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问题。牢记“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把精力放在干事业上,把才干用在促发展上,把工夫下在抓落实上,不断开创城乡一体化的新局面。

八、绥芬河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效应

城乡零售业专题调研提纲 篇5

研究专题调研报告

崇信县“十二五”期间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

思路研究专题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一论述为我县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扩大县城规模,提升县城品味,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崇信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建设生态旅游县城的目标定位,不断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城镇面貌显著改善,品位和档次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南北二塬现代农业建设和铜城煤电化工业集中区、新窑煤炭工业集中区以及芮河川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工作新格局。

1.主要经济指标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城镇化建设固定资产投资

8.2亿元,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2.3个百分点,由“十五”末期的20.8%提高到“十一五”末期的32.3%;完成了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等县城晋等升级工作;建成了龙泉寺景前区,进一步扩大了景区规模,提升了景区品味,龙泉寺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顺利通过验收;县城滨河西区开发建设持续推进,县城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的5.2平方公里拓展到“十一五”末期的6.5平方公里。

2.建设规划不断完善。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聘请专业规划机构,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对县城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公共设施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和研究设计,规划控制区达到19.8平方公里。在县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了县城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滨河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龙泉寺景前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铜城煤电化工业集中区规划等专业性详规和新窑镇建设规划等小城镇建设规划,完成集镇

规划4个,村庄规划25个。

3.城镇规模持续扩张。“十一五”以来,全县共实施城镇建设项目100余项,完成投资6.8亿元,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了6.5平方公里。加快实施县城西扩工程,建成了以休闲广场、体育场等为重点的县城滨河西区,县城东西跨度由2.5公里扩展到了6.6公里。加快实施龙泉寺景区开发工程,建成了以龙泉广场、龙泽湖、梁坡旅游民俗村等旅游景点为主要内容的龙泉寺景前区,新增旅游景点16处,可游览面积由原来的0.5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加强城镇居民住房建设,建成了梅苑新村、芮鞠花园、金宇花园等一批住宅小区,建成廉租住房3.43万平方米,县城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9平方米。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建成乡镇集贸市场9个,新窑、木林、柏树等小城镇框架基本形成,小城镇聚集带动作用日趋明显。

4.县城环境逐步改善。坚持建管并重,加强城镇管理,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积极开展绿化合格单位、园林式单位和花园式住宅小区创建活动,县城水域面积达到了45万平方米,人均占有公共绿地16.95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8.2%,亮灯率达到了100%,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均达到了85%,先后建成了“省级卫生县城”、“全省绿化模范县”和“省级园林县城”。

5.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加快完善县城路网结构,完成了环城西路、青年路、龙泉路等9条道路的新建和改建工程,初步形成了“三纵四横”的路网结构,通行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实施县城集中供热工程,县城集中供热面积达到了45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城区集中供热全覆盖。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了县城影剧院、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体育场,建成了一批水冲式公厕和星级厕所,百货、建材、服装等一批专业市场健康发展,城镇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综合分析,崇信县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受思想观念、经济实力、发展条件、区位环境等因素影响,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和经营城镇水平不高,城镇带动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目前,全县总体上仍属于农业县,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规模小,吸纳转移农村人口的能力不强,全县城镇化率仅为3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6个百分点。全县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不到2个百分点,与市上提出的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差距很大。

2.城镇规划编制滞后,管理水平不高。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城建设已超出规划深度,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等问题比较突出,抓紧完善县城总体规划、村庄规

划和其它各类修建性详规显得十分迫切。同时城镇管理长效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城镇管理水平低。

3.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大型排洪、污水处理、垃圾清运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功能布局不合理,“城中村”和旧城区基础设施差,改造难度大。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覆盖面不足,专业市场少,服务体系不健全,集市规模小,成交量小,市场发育层次低,还没有形成辐射和带动力强的大市场。部分新建小区都没有按照规定配套建设垃圾中转站、公厕等公用设施。部分设施陈旧。如地下管线建设滞后,供水、排水、供热、电力、电信、广播通讯等地下管线配套不到位,道路时常开膛破肚,给县城管理造成难度。

4.城镇建设融资渠道单一,建设资金缺乏。一方面,由于我县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缓慢,县乡财政困难,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有限。另一方面,就是城镇化建设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不畅通,民间资金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因此资金短缺已成为当前制约县城和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

5.城镇产业发展较慢。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缺乏产业支撑。

6.乡镇小城镇建设基础差,推进慢,不能形成当地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受自然条件、区位差别、对外交通和传统文化等客观因素制约,乡镇小城镇建设基础差,民众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城镇建设缺少项目支撑,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慢,小城镇作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统领作用不明显。

二、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及原则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旅游县城为目标,依托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按照县城、重点小城镇和村庄三个层面,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扩张规模、提升功能、优化环境、彰显特色,努力提高城镇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城镇建设目标(2011-2015年)

全县城镇化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5000万元,城镇化水平年均递增1.1个百分点。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3亿元,城镇化水平达到36.8%,建成区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4.8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4.2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9平方米,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达到20平方米,城区路灯装置率、亮灯率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三)城镇建设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以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立足现有的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发展基础,有效整合城乡资源,统一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分步推进城乡一体化。

3.坚持资金统筹、以点带面。适度集中资金,加大对重点乡镇、重点小城镇和村庄的投入,逐步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城镇功能,逐步提升小城镇建设档次。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从崇信实际出发,增强具体管理措施和调控方式的针对性,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三、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重点任务

1.科学编制城镇规划,为城镇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依据。突出规划的前瞻性、操作性和针对性,正确处理整体推进与局部突破、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突出重点与城乡统筹的关系,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实施县城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和集镇、村庄规划编制。加快编制与城镇建设发展相配套的城镇燃气规划、城镇道路规划、城镇电力电信规划等专项规划。优化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高城镇土地综合效益。实施规划评审制度,提高规划设计质量。建立完善规划公示制度和验收制度,提高公众参与率,增强规划透明度。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完善城镇给排水体系,实施县城水厂改扩建、给排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等工程,不断提高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到2015年,全县城镇供水能力达到0.6万吨/日,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加快实施城镇集中供热工程,县城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实现城区集中联片供热。加强城镇道路建设,形成便捷、通畅的城镇交通网络,提高城镇道路通行能力。加快实施城镇管道液化气工程,城镇用气普及率达30%以上。加快城镇青少年、老年、妇女儿童文体科教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镇文化生活质量。实施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快县城景观建设,新建新城公园、南山公园和鱼堡子城市公园,广泛开展绿化合格单位、花园式单位等创建活动,增加城镇雕塑和园林小品,扩大城镇绿地面积,提升城镇品位。完善龙泉寺景区旅游服务设施,扩大龙泉寺、五龙山、唐帽山等景区规模。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高城镇信

息化水平。

3.加快城镇住房建设,改善城镇居民居住环境。把城镇住房建设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拉动城镇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规范房地产开发市场,保持商品房开发适度规模,积极开发高层住宅,创建标准化住宅小区,增加绿地面积和休闲空间,实现住宅建设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积极平抑房价,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到2015年,全县新增住房面积60万平方米,建成一批档次品位较高、社区服务完善的住宅小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9平方米。积极培育房地产中介市场,重点发展房地产信息咨询、经纪等中介服务,规范中介行为。加强物业管理,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4.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夯实城镇发展经济基础。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扶持壮大城镇二、三产业,加快城镇经济发展。认真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整合项目资源,加快建设铜城煤电化工业集中区和新窑煤炭工业集中区,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进一步扩大城镇人口规模。积极培育新型建材、农产品交易等专业市场,充分调动农民进城创业、兴办企业的积极性,着力培育集镇特色产业经济。

5.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坚持建设扩容与管理增效相结合,不断深化改革,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综合管理、协调高效”的城镇管理长效机制。加大城镇执法管理力度,深入开展城镇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机关单位、商业门店门前“五包”责任制,规范设置户外广告和宣传灯箱,坚决杜绝乱停乱放、乱写乱画等不文明行为,改善城镇环境。加强市政设施巡查检修,提高市政设施使用率。加强社会公德、文明行为宣传教育,增强居民热爱城镇、建设城镇的自觉性,努力营造城镇建设管理的良好氛围。

6.积极探索乡镇建设新机制,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围绕重点小城镇和村庄建设,积极探索有利于城乡人口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加快聚集的新机制,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以此带动面上发展。新窑镇要围绕煤炭工业集中区建设,重点在加强小城镇管理,完善矿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镇建设品位,吸纳社会投资等方面探索新思路、新举措;锦屏镇要围绕芮河川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铜城煤电化工业集中区建设,鼓励农民大力开展现代农业开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为县城扩容提质和

铜城煤电化工业集中区建设做好征地拆迁服务工作;柏树乡结合当地实际,重点发展以果畜、新农村建设等为重点的城镇建设;黄寨乡、黄花乡、木林乡要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机制和建设模式,加快集镇建设步伐,加强建后管理,为农民进城居住创业和聚集城镇人口创造条件。

四、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

1.加强领导,靠实责任。把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及时研究和解决城镇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抓好城镇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城镇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完善城镇建设目标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责权利相统一的城镇建设责任体系,确保城镇建设顺利开展。把城镇建设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兑现,推动工作落实。

2.科学规划,严格落实。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制定城镇建设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统筹安排部署,增强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已经通过审批的建设规划,及时进行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管理,努力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在执行过程中确需调整的,严格按审批程序进行。

3.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加快建立公平的人口流动机制,规范城镇人口登记管理制度,放宽户口准入限制,增加城镇人口规模。加快建立节约型城镇发展机制,合理确定建设密度,大力推广应用节能、节水、节材新技术,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建立城镇建设土地保障机制,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加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力度,做到城镇建设用地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

上一篇:生活物资采购合同下一篇:妈妈的爱小学生五年级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