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划

2024-05-25

筹划(共8篇)

筹划 篇1

税务筹划、纳税筹划、税收筹划区分

税务筹划,是指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税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法人或自然人)的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少缴税或递延纳税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

纳税筹划,是指通过对涉税业务进行策划,制作一整套完整的纳税操作方案,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符合国家法律及税收法规的前提下,按照税收政策法规的导向,事前选择税收利益最大化的纳税方案处理自己的生产、经营和投资、理财活动的一种企业筹划行为。

虽然,税务筹划、税收筹划以及纳税筹划在字面的表达上不大一样,但其实际上都是同一概念,其目的都是让纳税人的利益最大化,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将它们区分。税务筹划也可称税收筹划、纳税筹划。

节税、避税、偷税、逃税的区分

节税,顾名思义,就是节减税收。是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当存在着多种税收政策、计税方法可供选择时,纳税人以税负最低为目的,对企业经营、投资、筹资等经济活动进行的涉税选择行为。就实质而言,节税实际上就是税务筹划的另一种委婉表述。通常意义上,凡是符合税收立法精神的实现税收负担减轻的行为都属于节税,节税在一切国家都是合法的也是正当的现象。比如企业经营组织形式的选择,我国对公司和合伙企业实行不同的纳税规定,企业出于税务动机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经营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纳税人进入一个立法者所不希望去控制或不认为是与财政有关的行为领域。节税具有合法性、政策导向性、策划性、倡导性的特征。

避税应是纳税人在熟知相关税境的税收法规的基础上,在不直接触犯税法的前提下,利用税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疏漏、模糊之处,通过对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等涉税事项的精心安排,达到规避或减轻税负的行为。这是纳税人使用一种在表面上遵守税收法律法规,但实质上与立法意图相悖的非违法形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避税被称之为“合法的逃税”。避税具有非违法性、策划性、权利性、规范性和非倡导性的特点。例如,企业可提高坏帐准备的提取比率,坏帐准备金是要进管理费用的,这样就减少了当年的利润,就可以少交所得税。一般来说,避税筹划的空间由以下构成:

1、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避税的目的;

2、利用可选择性的会计方法,3、从中选取对纳税最有利的方法以达到避税的目的;

4、利用税收法规、政策中存在的缺陷、漏洞、不足,5、达到一定时期减轻税负的目的。

偷税是指以非法手段逃避纳税负担的行为。包括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 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逃税是纳税人故意违反税收法律法规,采取欺骗、隐瞒等方式,逃避纳税的行为。包括隐匿收入、虚开或不开相关发票、虚增可扣除的成本费用等方式逃避税收。逃税与偷税的概念基本相同,我国有关法条的规定中没有“逃税”的概念,一般是将其归入偷税的范围加以处罚的。

以上分析表明,节税属于合法行为,避税属于非违法行为,逃税、偷税属于违法行为。节税是顺应立法精神的,是税法允许甚至鼓励的,是税务筹划的主要内容;避税是违背立法精神的,是不倡导的,也会招致政府的反避税措施。避税可以被利用作为税务筹划的手段,像是利用税收法规、政策中存在的缺陷、漏洞、不足来避税等,但是随着税法的逐渐严密和完善,其利用空间会越来越小;逃税、偷税是被禁止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还会影响企业的声誉,使企业遭受更大损失。

表1-1 税务筹划与偷税、骗税、抗税、欠税的区别 方式选择 性质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后果 政府态度 纳税水平偷税、骗税、抗税、欠税 违法、不合理 发生之后 损失大 对微观无利 对宏观无利 严厉打击 低 税务筹划 合法、合理 发生之前 长期经济利益 对微观有利 对宏观有利 鼓励保护 高

筹划 篇2

当前随着我国税收法制化进程的发展和纳税人维权意识的提高, 税收筹划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纳税人的认同, 同时相关会计、法律和税收中介机构也投入了很大精力来开采这一“金矿”。但许多税收筹划书籍, 发现很多书籍在税收筹划方案仍着眼于最低级的节税阶段, 即以降低纳税人税额为目标, 而未能从企业经营全局着眼, 在降低企业税负和涉税风险的前提下, 进行企业整体经营战略层面的统筹安排, 导致其流于就税论税, 最终提出的方案无使用价值甚至和企业战略相悖完全不能实行。

在税收筹划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原则—全面性原则, 要求在进行税收筹划方案设计时统筹兼顾, 全面衡量税收筹划方案对企业税负和经营的影响, 进而进行方案的最优化以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目标。税收筹划的全面性原则至少有以下三重含义, 只有在筹划中进行全局统筹, 才能制定有效的筹划方案。

第一, 全面性原则要求在进行税收筹划方案设计时不能只是着眼于降低某一个税种的税负而不顾其它, 但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 这种一叶障目的行为是税收筹划的大忌。很多税收筹划方案就单一税种而论看似完美, 但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 根源即在于此。案例1:两个人各自看上了对方的房屋, 其中甲的房屋位于市区, 已装修, 价值300万, 乙的房屋位于郊区, 未装修, 价值240万。现在准备进行税收筹划以降低税负。书籍上给出的标准答案是让乙自己出资60万将其郊区住房进行装修再和甲进行置换, 根据契税计税原理, 因该处不动产置换属于等价置换故免契税。该书最后结论说按此方法进行筹划税负最低, 该方案是最佳方案。实际上, 根据税法规定, 不动产等价置换只是免契税, 并不能免除其它的相关税收, 如营业税, 个税, 土地增值税, 城建税及附加等。上述置换只是降低了契税却增加了营业税等税收, 最终得不偿失。只有在降低契税却不增加其它税收, 负担或增加的其它税负负担少于降低的契税负担的情况下该种方案才是可行的, 而这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这个案例很典型的说明了在进行税收筹划方案设计的时候是需要进行企业综合税负分析的, 如果只是就某一税种进行筹划是不正确的, 筹划的最终结果也是南辕北辙。

第二, 全面性原则要求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还要统筹企业各业务部门要求, 不能仅仅站在财务部门的角度来规划。事实上, 税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从设立、筹资、投资、生产、销售、分配等方面, 无不与税收密切相关。税收不仅是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事, 而且是企业所有员工的事。比如, 业务员签订业务合同, 涉及发票开具、销售收入实现的时间, 涉及印花税缴纳等, 如果业务部门随意做业务、签合同, 税收方面出了问题, 最后找会计处理、找管理层协调, 这时只能通过会计账簿、凭证或靠关系来解决。要设计出另外一种业务流程, 管理层找关系、找路子来达到少缴税、规避风险的目的, 使难以行得通。显而易见, 只有领导重视, 财务人员具体操作, 业务人员配合, 大家分工负责, 各司其职, 群策群力, 才能做好税收筹划工作。

第三, 全面性原则还要求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还要注意筹划方案与企业战略的协调性。税收筹划方案的设计从企业经营层级来看基本属于战术层级, 这决定了企业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必须以经营战略为轴心, 要切合企业整体经营战略。案例2:A公司是某市一家综合类大型企业, 主管煤炭采掘、炭制品销售、国内贸易等业务。几年前公司管理层立足企业多元化发展策略, 积极开拓外部市场, 将下属的建筑施工和运输业务从企业剥离出来, 设立了鸿泰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B公司) 和迅达运输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C公司) 两个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核算的控股公司。经过多年运行, B和C两公司的外部业务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快速发展, 反而在母公司的迅猛发展中承接了大量应税劳务, 与母公司发生的营业税应税劳务的关联交易量占两公司应税业务总量的80%以上。以B公司为例, 2005年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00万元, 其中对母公司A提供建筑劳务收入3790万元, 对非关联企业提供建筑劳务收入810万元。经过测算后作者给出的纳税筹划方案为A公司可以改变B公司的核算方式, 由原来的独立核算改成非独立核算。则B公司为A公司提供的服务无需缴纳营业税, 税收负担将大为减轻。从纯粹的纳税额上来说, 该方案无可厚非。但是, 如果考虑到企业实施的多元化经营战略, 该方案却有待商榷, 极有可能在母公司高层那里会碰壁, 因为显而易见, 该方案是与该企业推行的多元化经营, 调动二级部门积极性的战略相悖。因此, 该方案尽管可以一时减轻企业税负, 但是根本有悖于公司的整体管理制度和经营战略。公司最后要做的最有可能是对B、C公司管理层进行调整以加大其市场开拓的力度, 母公司只是对其起到必要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很多跨国企业在开拓中国市场将利润想方设法的转移至高税率的境外而不是在囤积在低税率的中国, 也是基于其全球战略考量的结果, 其原因和上述情况如出一辙。

由以上分析可知, 现行的很多税收筹划方案要么是只顾及某些单一税种, 要么是方案看似完美却因部门沟通不畅、互相拆台导致在实际上难以实施, 或者是和企业战略出现根本冲突, 所有这些缺陷造成了税收筹划方案存在先天的诸多不足。那么该如何让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呢?笔者认为, 要解决这类问题, 需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 好的税收筹划方案必然是符合企业整体经营战略的战术性筹划, 它不能偏离企业战略大旗, 否则南辕北辙, 因此在税收筹划方案设计之初就要与企业高层进行深入沟通, 既能获得对方支持, 更能通盘把握企业经营战略, 设计的方案也能获得认可和执行;第二, 企业税收筹划需要全面规划、综合思考, 要站在考虑企业整体税负降低的角度来设计;第三, 在税收筹划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 要全员参与和合作, 尤其是筹划方案的细节务求落实到各部门, 以免功亏一篑。

参考文献

[1]梁伟样.税收筹划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浅议企业税务筹划中的投资筹划 篇3

关键词:企业 税收筹划 投资

投资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未来预期收益,而将货币资金、实物、技术及其他生产要素投入 会再生产的过程。企业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提升企业的资产阶值,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而企业资产价值的提升的多少,与投资报酬率有关。税收作为一个成本是影响投资报酬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税收通过影响资本使用成本从而影响投资决策。从税收对企业投资能力和投资决策的影响来看,投资的税收筹划应该从降低资产使用成本入手,促进企业利润水平的良性增长,提升企业可用的现金流量。只要企业投额度边际收入大于投资成本,企业将继续投资,直到两者相等为止,这时企业的利润达到了最大化。因此,一项好的投资的税收筹划应该合理地利用税收激励措施。

一、企业投资的分类

企业投资的范围很广,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投资在再生产中的作用,投资可以分为初创投资和后续投资。初创投资是指企业设立阶段的投资;后续投资是为巩固和发展企业再生产所进行的各种投资。按投资的方式划分,企业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类。一般来说,直接投资包括设立投资(设立法人企业或非法人企业)、后续投资(维持性生产投资、扩张性生产投资)、购并投资(联营投资、兼并其他企业、收购其他企业)。间接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信托等其他间接投资。企业作出设立投资决策时,除了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外,还要对组织形式、投资地点、投资行业等问题,结合税收政策进行税收筹划,最后做出最优的投资方案。常见的组织形式选择既有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与公司制企业的选择,也有子公司与分公司的选择。

二、货币资金投资与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的选择

直接投資根据投资货物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货币资金投资与非货币性资产投资。投资方式不同,涉及的税收因素、享受的实际税收待遇也不同。一般而言,从被投资企业的角度来考虑,应选择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如设备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而不应选择货币资金投资方式。这是因为:首先,设备投资其折旧费可以作为税前扣除项目,减小所得税税基;无形资产摊销费也可以作为管理费用税前扣除,减小所得税税基。其次,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于产权变动时,必须进行资产评估。评估的方法主要有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清算价格法等。由于计价方法不同,资产评估的价值也将随之不同。在对外投资中,通过选择评估方法,高估资产价值,不仅可以节省投资资本,还可以通过多列折旧费和无形资产摊销费,减小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税基,达到节税的目的。但从投资企业的角度来考虑,应选择货币性资产投资。这是因为选择非货币性资对外投资,要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

1、企业所得税。企业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该项交易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非货币性政策和投资两项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如果发生资产转让所得,且数额较大,在投资交易发生当期及随后不超过5个纳税年度内,平均分摊到各个年度的应税所得额中,

2、增值税。如果企业以存货等属于增值税应税范围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根据增值税的有关规定,视同销售货物行为,须缴纳增值税。

3、营业税。如果企业以无形资产或不动产投资人股,参与接受投资方的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不缴纳营业税。如果企业以不动产或无形资产投资人股,与投资方同承担风险,而是收取固定利润的:一种情况是以不动产、 土地使用权入股,收取固定利润的,属于将场地、房屋等转让他人使用的业务,应按项目缴纳营业税;另一种情况是以商标权、专利权等投资入股,收取固定利润的,应按“转让无形资产”税目缴纳营业税。

投资企业应综合考虑投资双方的税收负担情况,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式。即使是非货币性资产投资,企业也可以通过对投资方式的选择,达到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税负的目的

三、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选择

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货币资金直接投入投资项目,形成实物资产或者购买现有企业的投资。通过直接投资,投资者可以拥有全部或一定数量的企业资产及经营所有权,直接进行或参与投资的经营管理。直接投资包括对现金、厂房、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土地或土地使用权等各种有形资产的投资和对专利、商标、咨询服务等无形资产的投资。

间接投资又称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以其资本购买公司债券、金融债券或公司股票等各种有价证券,以预期获得收益的投资。与直接投资相比,间接投资的投资者除股票投资,一般只享有定期获得一定收益的权利,而无权干预被投资对象对这部分投资的具体运用及其经营管理决策;间接投资的资本运用比较灵活,可以随时变现,可以减少因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而承担的投资损失的风险。除此之外,二者还存在实质性的区别:直接投资是资金所有者和资金使用者的合一,是资产所有权与资产经营权的统一运动,一般是生产企业,会形成实物资产;而间接投资是资金所有者与资金使用者的分离,是资产所有权与资产经营权的分离运动,投资者对企业资产及其经营没有直接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其目的只是取得资本收益或保值。

四、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筹划

直接投资考虑的税收因素比较多,涉及公司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等。许多税收优惠措施是针对直接投资的,投资者应该在综合考虑投资项目的各种税收优惠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的评估和选择,以期获得最大的税后投资收益。间接投资涉及的税收因素相对较少,一般涉及进行证券交易征收的印花税和股息、红利、利息的所得税。 间接投资的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购买国债获得的利息收入可以免征所得税的规定上。不同投资方式涉及的税收因素不同,投资收益、投资风险、投资的变现能力等各种因素也不同。有些投资方式尽管可以少缴税,但投资收益差,或者投资风险大、变现能力弱,也是不可取的。一般来说,直接投资的变现能力低于间接投资的变现能力。

五、固定资产投资的税收筹划

1、投资于固定资产可以享受折旧抵税的优惠待遇,减轻所得税税负。由于折旧要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直接关系到企业当期成本、费用的大小,利润的高低和应纳所得税的多少,因此,折旧方法的选择、折旧的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等,不同的折旧方法对纳税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如选择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可使得在资产使用前期提取的折旧较多,使得企业少纳所得税,起到推迟纳税时间和隐性减税的作用。

2、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要考虑不同的固定资产投资享受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

3、在固定资产投资时,充分筹划投资项目。

六、自有资金投资与贷款资金投资的筹划

1、在投资中尽可能延长投资期限,选择分期投资方式,未到位的资金通过向银行或其他机构贷款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按照实际发生数税前扣除;向非金 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这样就可以减小所得税税基,达到节税的目的;同时,在企业盈利的情况下,还可实现少投入资本、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的目的。

2、在投资总额中压缩注册资本,提高债务资本的比例。增加贷款所支付的借款利息,可以列人被投资企业的期间费用,因而节省所得税支出,同时可以减少投资风险,享受财务杠杆利益。企业投资的税收筹划不能盲目,否则,将事与愿违。要有效地进行投资的税收筹划,达到节税的目标,需要进行成本一效益分析。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服从财务管理的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许多税收筹划方案理論上虽然可以达到少缴税金,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中方案不符合成本一效益的原则是筹划失败的重要原因。比如说,某企业准备投资一个项目,在税收筹划时,只考虑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选择在某一个所得税税率较低的地区。但该项目所需原材料要从外地购入,使成本加大。该方案的实施可能使税收降低的数额小于其他费用增加的数额。显然,这种方案不是令人满意的筹划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光凤.企业税收筹划的博弈分析[J].求索. 2010(11)

[2]谷红霞,段培山.企业投资的纳税筹划[J].财务与会计. 2006(20)

税收筹划论文 篇4

《税务筹划》课程论文

班级:08国贸二班 姓名:何紫君学号:2008914214 成绩:税务筹划感想

税务筹划,是指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的获得“节税”的税收利益。它是税务代理机构可从事的不具有鉴证性能的业务内容之一。这是最书面的对税收筹划的定义吧,可是在我学了税收筹划这门课程以后,我对这一概念有一个自己独有的解释,或者说是利于自己理解的解释吧:税收筹划就是企业或者经营人为了使自己的企业的利润达到最大化,开展企业内部有关税收的一系列活动,让企业获利最大。

作为一名国际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生,学习税务筹划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在以后的工作或者生活中,都是离不开税收的。“条条变革通经济,笔笔算帐靠财务”,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为增收节支、开源节流绞尽脑汁,、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整体素质、不断探索开拓电力市场的新路子等等。随着改革的力度加大,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控,俗话说:“愚者逃税、蠢者偷税、智者避税、高者筹划,税收筹划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是越来越大。所以学好税务筹划这个课程对现在乃至以后都是很有好处的。

我们小组主要是讲税务筹划当中的税务转嫁的问题。为了演讲能够明了易懂,我们主要利用案例分析来阐述什么是税务转嫁的问题。为此我们的ppt也分为几个部分:税务转嫁与避税的区别,转嫁的三种情况,条件和一般规律,案例的分析这几个大块。循序渐进,一步步的深入,我想这样也就会容易理解很多。

当然,在做这个ppt的时候,我们小组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不如说在案例分析方面,我们刚开始选取的是2000年以前的案例,因为我们以为只要涉及到这个问题的案例都是可以运用的,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老师后来特别要强调的问题————案例一定要新。因为税收法律也是不断变化的,两年以内就会改变很多,因此,以前的案例一点说服力都没有,不足以说明问题,所以,我们就回去再找一个近年来的案例,为此也都花了不少的功夫。

在这个可能里面,我是负责演讲的,我最打的感悟就是,一定要用自己认为通俗易懂的语句来表明要说的问题,而不是照ppt或者演讲稿上面的照读,因为你用上面的照读的话,同学们很多都没有反应过来就跳过,脑海里还是一个很迷糊的概念,这样不好,另外还显示出你的演讲水平真的很低。

税务筹划习题 篇5

(1)案情介绍:甲企业主要从事机械设备的制造,其中某部件是该企业核心专利技术,需对外合作加工制造。为了保证该部件性能符合本企业的技术要求,同时也出于管理的需要,防止核心专利技

术泄密,该企业决定请一家模具厂为其专门设计制作生产某部件的模具,甲企业从模具厂购买模具,然后交给部件制造商乙企业,由乙企业按照甲企业的要求生产某部件。2013年4月,甲企业主营业

务收入6000万元,成本5200万元,取得进项税金800万元,其中购进模具10套,采购成本500万

元,取得进项税金85万元。现甲企业和乙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协议中面临以下两种合作方式的选择:

方法一:甲企业采取出租的方式,将模具租赁给乙企业使用,甲企业向乙企业收取模具租赁费。

假设甲企业支付乙企业加工某部件的单位劳务费为1800元/件,10月份产量为5000件,甲企业支付

某部件的劳务费为900万元,模具单位租赁费450元/件,收取模具的租金为225万元。

方式二:甲企业在支付乙企业部件加工费中剔除提供使用设备的价值,不收取模具租赁费。假设

甲企业提供给乙企业使用的模具单位租赁费450元/件,在支付乙企业的加工费劳务中作扣除项处理,扣除模具租赁费后,某部件的单位劳务费为1350元/件(1800-450),10月份产量为5000件,甲

企业支付乙企业某部件的劳务费为675万元。甲乙企业在协议中到底约定哪一种合作方式更省税呢?

(2)涉税分析 :方式一的甲企业应纳税费分析:

1、营业税:租金225×5%=11.25(万元)。

2、增值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第(一)项规定,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

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

中抵扣。模具的出租业务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中规定的应税劳务范围,为非增值税

应税劳务,因此,购进模具支付的进项税金85万元不得抵扣,作进项税转出处理。

营改增非试点地区的企业:6000×17%-(800-85)=305(万元)。又根据营改增的税收法律

规定,出租动产按照17%计算销项增值税,也可以抵扣进项税额。营改增试点地区的企业:6000×

17%-800=220(万元)。

3、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 营改增非试点地区的企业:(11.25+305)×(7%+5%)=

37.95(万元)。营改增试点地区的企业:(11.25+220)×(7%+5%)=27.75(万元)。

4、企业所得税: 营改增非试点地区的企业:[(6000-5200)-900+225-(11.25+37.95)]×25%=18.95

(万元)。营改增试点地区的企业:[(6000-5200)-900+225-(11.25+27.75)]×25%=21.5(万元)。

5、应纳税合计: 营改增非试点地区的企业:11.25+305+37.95+18.95=373.15(万元)。营

改增试点地区的企业:11.25+220+27.75+21.5=280.5(万元)。

方式二的甲企业应纳税费分析:

1、增值税:6000×17%-[800-(900-675)×17%)]=258.25

(万元)由于甲企业购进的模具无论是甲企业自用,还是提供给乙企业使用,都是用于甲企业的增

值税应税产品(设备),因此,该设备的进项税金可以抵扣。

2、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258.25×(7%+5%)=31(万元)。

3、企业所得税:[(6000-5200)-675-31)]×25%=23.5(万元)。

4、应纳税合计为258.25+31+23.5=312.75(万元)。

从以上涉税分析可知,营改增非试点地区的甲企业,如果合同中约定的合作方式是第一种,其比

第二种合作方式要多缴373.15-312.75=60.4(万元)税款;营改增试点地区的甲企业,如果合同

中约定的合作方式是第一种,其比第二种合作方式少缴纳280.5-312.75=-32.25(万元)税款。因

企业所得税筹划 篇6

这 是很 多企 业 不 愿 进 行 纳 税 筹 划 的关 键 因 素 。 目前 我 国 在 各 税 种 征管 上 存 在 漏 洞 。纳 税 人 心 存 侥 幸 , 即便 有 偷 逃 税 款 行 为 , 可 以 通 过 也 其他 渠道 解 决 , 而 规 避 税 法 的处 罚 。 随 着我 国税 制 改 革 的 进 行 ,简 从 但 “

( 纳 税 筹 划 有 利 于减 轻 企业 的 经 济 负 担 一)

企 业的整体负 担中 , 税收所 占比重最高 , 税负具有强制性 、 以 且 无 偿 性 。 税 负 是 企 业 的 净 现 金 流 出 , 会 给企 业 带 来 任 何 额 外 的经 济 收 且 不 益 。所 以 , 想 提 高 企 业 利 润 水平, 加 现 金 流 , 要 增 降低 资 本 成 本 , 行 成 进 功 的税 收筹 划 还 是 很 有 必 要 的 。

( 纳税 筹 划有 利 于税 珐 的不 断 健全 与 完 善 二)

税 制 、 税 基 、 税 率 、 征 管 ” 一 税 制 改 革 思 想 的 执 行 , 一 非 法 节 宽 低 严 这 这

税 空 间 正在 被 挤 压 , 求 企 业 还 是 要 合 理 、 法 节 税 。 要 合

三 、 业所 得 税 纳 税 筹划 的路 径 选 择 企 ( 应 纳税 所 得 额 的筹 划 一)

由 于 纳 税 筹 划 是 合 法 地 运 用 税 法 对 企 业 的资 源 进 行 最 优 化 安 排 . 达 到 少 纳税 的 目的 。 务 机 关 不 能 对 企业 加 以处 罚 . 税 只能 从 加 强 税 法 建 设 角 度 , 断从 纳税 人 的筹 划 方 案 中发 现 税 法 的 不 足 之 处 , 塞 漏 洞 。 不 堵

( ) 三 纳税 筹 划有 利 于增 强 公 民 的纳 税 意 识

应 纳税 所 得 额 是 企 业 所 得 税 的 计 税 依 据 。 照 企 业 所 得 税 法 规 定 , 按 应 纳 税 所 得 额 = 入 总 额 一 征 税 收入 一 税 收 入 一 项 扣 除 一 前 年 度 收 不 免 各 以

亏 损 1 收 入 总 额 的筹 划 、

进行 税 务筹 划 , 以现 行 税 收 法 律 为 依 据 , 熟 悉 税 法 规 定 的 前 提 是 在 下 . 用 税 制 构 成 要 素 中 的税 负 差 异 进 行 税 务 筹 划 . 择 最 优 的 纳 税 方 利 选

企 业所 得 税 的 收入 总 额 包 括 营业 收 入 和视 同 销售 收 入 。 在 对 收 人 总 额 的 筹 划 之 中 , 从 两 方 面 人 手 : 是 分 解 收 人 : 是 延 迟 收 入 确 认 要 一 二

时间。

案 。 代 税 收 是 依 法 制 定 出 来 的 , 有 强 制性 、 现 具 固定 性 和 无 偿 性 。 税 筹 纳

划 与 纳 税 人 纳税 意识 的增 强 具 有 客 观 一 致 性 和 同 步 性 的 关 系 .纳 税 筹 划 有 助 于 提 高纳 税 人 依 法 纳 税 的意 识 。 由此 可见 .

行 纳 税 筹 划 是 鼓 励 进 纳 税 人依 法 纳税 的一 种 有 效 手 段 。

二 、 业所 得 税 纳 税 筹 划 现 状 及 原 因 分 析 企

由 于 现 代 企业 竞 争 的加 剧 . 多 企 业 都 是 混 业 经 营 . 求 得 规 模 效 很 以

益 的 最 大化 。 生产 企 业 在 生 产 、 售 产 品 的 同 时还 会 提供 售 后 服 务 、 销 以 及 为控 制成 本 而并 购 一 些 上 游 供 应 商 , 到 集 成 效应 。 业 在 会 计 核 算 达 企 时往 往 为 了方 便 , 生 产 收 入 和 提 供 服 务 收 入 合 并 在 一起 计 算 。 据 我 将 根 国企 业 所 得 税 法 规 定 , 果 企 业 既 生 产 产 品 , 提 供 应 税 服 务 , 如 又 当然 这

虽 然 在近几 年 的理 论 和 实 务 中 , 税 筹 划 之 风 有 流行 之 势 。 都 是 纳 但

些 表 面文 章 . 没 有 系 统 的理 论 和 方 法 。 业 中并 没 有 专 门 的 人 员 从 并 企 事 此 项 工 作 。 所 进 行 的 纳 税 筹 划 不 能称 为 实 际意 义 上 的纳 税 筹 划 , 其 仅

是 在 变相 偷 、 税 款 , 能 严 格 按 税 法 规 定 进 行 , 用 税 法 。 逃 未 活 企业 管理 人 员 不 重 视 纳 税 筹 划 , 于 进 行 纳 税 筹 划 。 究其 原 因 , 怠 有 以下 几 点 :

( 人 们 对 纳 税 筹 划认 识 上存 在 误 区 一)

里指 的是 两 个 行 为 。企 业 分 开 核 算 的 , 别 缴 纳 增 值 税 和 营业 税 : 能 分 不

分 开 核算 的 , 主管 税 务 机 关 核 定 。涉 及 到 企 业 所 得 税 。 由 则关 键 看 其 应 税 行 为是 否 涉 及 到 减 免 税 , 管 是 销 售 产 品 还 是 提供 服 务 。 不 企 业 可 以 自行 设 计 纳 税 义 务 发 生 时 间 。《 业 所 得 税 法 实施 条 例 》 企

规 定 , 税 人 采 用 分 期 收 款 方 式 销 售 货 物 的 , 纳 税 义 务 发 生 时 间 为 合 纳 其

同约 定 的收 款 1期 的 当天 。需 要 对 节 税 的时 间 价 值 与 采 用 现 销 方式 下 3 净 现 金 流 人 进 行 比较 。或 许 采 用 延 迟 纳 税 所 节 省 的税 负 不能 抵 顶 企 业

不管 是 企 业 的管 理 人 员 还 是 税 务 机 关 , 认 为纳 税 筹 划 就 是 偷 税 、 均 逃 税 。其 实 不 然 , 税 筹 划 是 企 业 的 一 项 全 面 财 务 规 划 方 案 。 是 从 企 纳 它 业 成 立 之 初 的 组 织 方 式 选 择 到 成 立 之 后 的供 、 、 , 、 、 的最 优 产 销 人 财 物

尽 早 收款 进 行 投 资 所 得 的 收 益 。 因 此 。 业 不 能 仅 考 虑 税 负 . 是 要 从 企 还

整 体 的投 资 收 益 来 考 虑 筹 划 方 案 。

化 配 置 , 企 业 税 务 、 计 和 财 务 管 理 以及 企 业 管 理 水平的 整 体 检 验 。 是 会

所 以说 纳 税 筹 划 是 一 种 高 难 度 的 企 业 管 理 活 动 ,但 我 国企 业 往 往 忽 视 如 何 成 功 节 税 , 是 采 取 法 律 所 禁 止 的 方式 去 偷 逃 税 款 。 而

( 纳 税 筹 划 方 案 缺 乏 综 合 性 二)

2 免 税 收 入 的筹 划 、 《 业 所 得 税 法 》 定 符 合 条 件 的 居 民 企 业 之 间 的 股 息 、 利 等 权 企 规 红

益 性 收 益 免 税 。 企业 的 应纳 税 所 得 额 看 , 要 涉 及 到 股 息 和 投 资 转 让 从 主 所 得 。 息 和 投 资 转 让 所 得 承 担 的所 得 税 税 负 不 同 , 者 根 据 投 资 双 方 股 前 的所 得 税 税 率 差 异 补 缴 所 得 税 , 果 投 资 双 方 的税 率 相 同 , 股 息 不 再 如 则 补税 ; 者全额计算缴纳所得税 。 后 从 税 收 筹 划 的 角 度 ,投 资 方 转 让 股 权 时 应 避 免 将 股 息 转 化 为 投 资 转 让 所 得 。 采 取 的方 法 是投 资方 转 让 股 权 前 , 可 由被 投 资 单 位 对 累 计 未

人们在设计纳税筹划方案时 。 往不能通盘考虑 . 往 而是 单 单 盯 住 某

种 或某 几 种 税 上 , 常 是 增 值 税 少 交 了 , 企 业 所 得税 反 而 多 交 了 。 经 但 ?

所 以 , 计 纳 税 筹 划 方 案 始 终 要 明 确 最 终 目的 是 获 得 最 大 利 润 , 税 筹 设 纳

划 只 是 手 段 而 已。

( 纳税筹划成本偏高 三)

分 配 利 润 或 盈 余 公 积 进 行 分 配 。因为 企 业 的股 息 、 利 等 权 益 性 投 资 收 红

益所得免税 。 以说 , 所 企业 在 进行 投 资转 让 时应 尽 量 选 择 在 被 投 资 方 分 配 股 息 、 利 之 后 。扣 除 项 目不 变 , 让 收入 越 小 , 业 税 负 便 越 轻 。企 红 转 企 业 充 分 利 用 这 一 时 机 ,可 以 大 大 减 轻 税 负 ,实 现 转 让 投 资 收 益 的 最 大

化。

这 应 该 是 我 国现 阶 段 纳 税 筹 如 不 被 企 业 所 广 泛 接 受 的一 个 最 重 要 原 因 。企 业 是 理 性 的 经 济 人 , 益 不 大 于 成 本 的 事 , 有 企 业 都 不 会 做 收 所

的 。 由 于 纳税 筹 划 是 一 项 具 有 高 度 科 学 性 、 合 性 的经 济 活 动 , 效 进 综 有

行 纳 税 筹 划 获得 的 直 接 经 济 效 益 、 间效 益 以及 零 涉税 风 险 。 纳 税 筹 时 对

划 技 能 有 较 高 要 求 。在 纳 税 筹 划 的整 个 过 程 中所 耗 费 的 大 量 财 力 、 时

间 , 大 大抵 消 纳 税 人 进 行 纳 税 筹 划 带 来 的 收 益 , 至得 不 偿 失 , 而 会 甚 从

3 各 项 扣 除 的筹 划 、

企 业 所 得 税 中 的各 项 扣 除 应 遵 循 真 实 合 法 的原 则 。 其扣 除 项 目主

要包 括 成本 、 用 、 金 、 失 和 其 他 支 出 。

费 税 损 本 支 出。 1成 企业 的成 本 支 出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销 货 成 本 。 同 的存 不

使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的积极性不高。

( 税 务 机 关 的寻 租 导 致 纳 税人 不愿 意 纳税 筹 划 日)

戳 ny≤ 强 财经界 2 71

税务筹划

货 计 价 方 法影 响 着 企 业 不 同 时 期 的 应 纳 税 所 得 额 。 我 国 税 负 规 定 企 业 的存 货 计 价方 法 可 以 在 先 进 先 出 法 、 权平均 法 、 别 计 价 法 中选 择 一 加 个 20 0 8年 汶 川 地 震 、0 0年 的玉 树 地 震 ,很 多 企 业 都 进 行 了各 种 形 式 的 21

捐 赠 。 捐 赠 的 税 收 筹 划 时 , 从 以 下 两 点 人 手 : 择 捐 赠 时 机 : 择 捐 在 要 选 选

种 。不 同 的存 货 计 价 方 法 , 所 影 响 的 还 是 货 币 的 时 间 价 值 , 面 已做 其 前

阐述 , 在此 不 再 赘 言 。 () 用 。企 业 的 费用 主要 包 括 财 务 费用 、 理 费用 和销 售 费用 。 2费 管

赠形式 。 ( 税 收 优 惠 的筹 划 二)

1 小 型微 利 企 业 税 收优 惠 、

财 务 费 用 中 主 要 是 企 业 的 利 息 费 用 ,也 就是 企 业 筹 资 方 式 的选 择 问题 。企 业 可 以 选 择 权益 筹 资 和 债 务 筹 资 方 式 。选 择 权益 筹 资 , 向股 东 分 配 股 利 是 税 后 利 润 进 行 的. 分 配 , 已 经 交 过 企 业 所 得 税 , 且 , 东 其 并 股 分 得的股息 、 利还要按“ 息 、 息 、 利 ” 得 缴纳个人所得税 , 计 红 股 利 红 所 合 可 以 达 到 4 % 的税 负水平。 选 择 负债 筹 资 , 严 格 控 制 财 务 风 险 的情 5 而 在

《 业 所 得 税 法 》 二 十 八 条 符 合 条 件 的小 型 微 利 企 业 , 按 2 % 企 第 减 0 的税 率 征 收企 业 所 得 税 。

2、 业 投 资方 向 的选 择 企

企 业 在 项 目投 资 时 , 以选 择 国家 重 点 扶 持 的 公 共 基 础 设 施 项 目 , 可 符 合 条 件 的环 境 保 护 、 能 节 水 项 目等 国 家 鼓 励 类 的 投 资 方 向 , 受 税 节 享

形 下 , 业 是 可 以 得 到 利 息 抵 税 的好 处 的 , 就 是 利 息 税 盾 的 作 用 , 企 也 降

低 了 企 业 的 资 本 成 本 。 此利 用 利息 避 税 时 , 注 意 《 如 要 企业 所 得税 》 的 发 反避税条款 , 即资 本 弱 化 管 理 。 业 从 其 关 联方 接 受 的 债 权性 投 资 与 权 企 益 性投 资 的 比 例 超 过 规 定 标 准 而 发 生 的利 息 支 出 ,不 得 在 计 算 应 纳 税 所 得 额 时 扣 除 。 所 以 企 业 在 进 行 负 债 筹 资 , 整 资 本 结 构 时 , 定 要 注 调 一

意反避税条款 。

收优 惠 。此 外 , 业 还

可 以选 择 固定 资 产 加 速 折 旧方 法 , 业 研 发 费 用 企 企 加 计 扣 除 、雇 佣 符 合 条 件 的残 疾 人 员 _资 薪 金 加 计 10 T 0 %扣 除 等方 法 .

增 大扣 除 项 目 , 少 应纳 税 所 得 额 , 轻税 负 。 减 减

( ) 业 组 织 形 式 的筹 划 三 企

《 业 所 得 税 法 》 五 十 条规 定 :居 民 企 业 在 中 国境 内设 立 不 具 有 企 第 “ 法 人 资格 的 营业 机构 的 . 当 汇 总 计算 并 缴 纳 企 业 所 得 税 。 ” 国 现 行 应 我 企 业 所 得 税法 是 法人 所 得税 制 度 .强 调 法 人 企 业 或 组 织 为企 业 所 得 税 的 纳税 人 .而非 独立 核 算 的分 支 机 构 将 自动 汇 总 到 公 司 总 部 缴 纳 企 业 所 得 。 业 设 立 分 支机 构 , 其 不 具 有 法 人 资 格 , 不 实 行 独 立 核 算 , 企 使 且 则 可 由总 公 司 汇 总 缴 纳 企 业 所 得 税 。 样 可 以实 现 总 公 司调 节 盈 亏 。 理 这 合 减 轻企 业 所得 税 的 负 担 。 综 合 上 文 所 述 。企 业所 得 税 纳 税 筹 划 是 一 项 综 合性 、系 统 性 的 T 作 。 要 企 业 各 个 部 门 的 通 力 合 作 以 及 税 务 机 关 的认 可 。 我 国企 业 做 需 在 大 做 强 的道 路 上 , 定 要 认 真 做 好 税 收 筹 划 工 作 , 为 企 业 越 大 , 负 一 因 税

管 理 费 用 中 的业 务 招 待 费 支 出有 扣 除 限 额 。 《 业 所 得 税 法 》 四 企 第

十 三 条 规 定 : 业 发 生 的与 生 产 经 营活 动 有 关 的 业 务 招 待 费 支 出 , 照 企 按 发 生 额 的 6 %扣 除 , 最 高 不 得 超 过 当 年 销 售 ( 业 ) 入 的 5 。对 于 0 但 营 收 %。

业 务 招 待 费支 出 , 们 可 以测 算 出 一个 临 界 点 . 据 往 年 的销 售 水平和 我 根

今 年 的 经 济 环 境 可 以应 该 有 一 个 大 概 的 测 算 .只 要 按 这 个 临界 点来 做 本 年 的 业 务 招 待 费 支 , 不 会 纳 税 调 增 。 就 销 售 费 用 中 的广 告 费 和业 务 宣 传 费 支 出 。 《 业 所 得 税 》 四 十 四 企 第 条 规 定 : 业 发 生 的符 合 条 件 的 广 告 费 和 业 务 宣 传 费 支 出 , 超 过 当 年 企 不 销 售 ( 业 ) 入 1%的 部 分 , 予 扣 除 ; 过 部 分 , 予 在 以后 纳 税 年 营 收 5 准 超 准 度 结 转 扣 除 。 果 企 业 的 广 告 费 用 过 多 的话 , 可 以另 外 单 独 设 立 一 个 如 如 独 立 的销 售 公 司 , 销售 额 做 大 , 而 提 高 扣 除 标 准 。 将 从 4 捐 赠 支 出 的筹 划 、

越 重 , 筹 划 的 难 度 也 越 强 。做 好 纳 税 筹 划 , 以 为 企业 无 形 中节 省 出 其 可

大 块 资 金 , 企 业 的 扩

张 打 下 良好 的 基 础 。 同 时 , 为 良好 的 纳 税 信 用 等

级 。 以 大 大 提 升 企 业 的 社 会 形 象 , 成 企 业 的 无 形 资 产 , 面 提 升 企 可 形 全

业的社会价值。

其 他支 出 中要 强调公 益性 捐赠 支 出 。在社会 遇 到 自然 灾害 , 像

( 接 第 2 0页) 上 7

额 之 和 。 体 计 算 公 式 如 下 : 融 资产 整 体 转 移 的损 益 就 等 于 因 转移 收 具 金 到 的 对 价 + 直 接 计 人 所 有 者 权 益 的公 允 价 值 变 动 累 计 利 得 ( 为 累计 原 如 损 失 , 为 减 项 ) 转 移 金 融 资 产 的账 面价 值 。 中 , 转 移 收 到 的 对 价 = 应 一 其 困

值变动损益” 目, 或借“ 资收益” 目。 科 贷 投 科

2 在 税 务 的处 理 上 、

按 照 企 业 所 得 的税 法 和 实 施条 例 的 规 定 .企 业 转 让 财 产 时 的 收 入

移 交 易 收 到 的 价 款+ 获 得 金 融 资 产 的公 允 价 值 + 转 移 获 得 服 务 资 产 新 因

的 公 允 价 值一 承 担 金 融 负债 的公 允 价 值 一 转 移 承 担 的 服 务 负 债 的公 新 因

允价值。 2、 税 务 处 理 上 在

应 该 依 法 缴 纳 一 定 的企 业 所 得 税 . 让 财 产 收 入 是 指 企 业 转 让 固定 、 转 生

物 资产 、 形 资产 、 产 、 权 和 股 权 等 财 产 取 得 的收 入 。 且 在 实 施 条 无 资 债 而 例 的七 十 二条 也 明确 规 定 , 业 在 转 让 或 者 处 置 投 资 的资 产 时 , 资 资 企 投 产 的成 本 。 予扣 除 。 而投 资 资产 应该 按 照 以 下 的 方 法 进 行 扣 除 , 过 准 通 支 付 现 金 的方 式 取得 投 资 的 资 产 , 购 买 大 的价 款 为成 本 。 以

四 、 束 语 结

金 融 资 产 的整 体 转 移 已经 满 足 终 止 确 认 条 件 的 ,金 融 资 产 转 移 取

得 的 收 入 属 于 企 业 转 让 固定 资 产 、 物 资产 、 形 资 产 、 权 、 生 无 股 债权 等 财

产 取 得 的 收 人 。 这些 收 入 , 收 入 总 额 , 税 务 处 理 中 明 确 规 定 , 企 而 为 在 当 业 在 转 让 或 哦 这 处 置 投 资 的 资 产 的 时 候 , 资 资 产 的成 本 , 须 扣 除 , 投 必

总 之 。 法 如 果 从 组 织 财政 收 入 的 角度 出 发 , 么 就 会 侧 重 于 收 入 税 那

社 会 价 值 的实 现 , 于对 某 个 企 业 来 说 , 照 会 计 准 则 规 定 某 项 收 入 可 对 依

能 还 未 实 现 。 是 如 果 从 整 个 社 会 角 度 来 讲 其 价 值 已 经 实 现 , 以 税 法 但 所

而 通 过 支 付 现 金 方 式 取 得 的投 资 资 产 , 当 时 的价 位 成 本 。 以

( 在 金 耻 资 产 交 易上 的会 计 与税 务 之 间 的处 理 差 异 三) 1 在 会

计 的处 理 上 、

和 会 计 规 定 不 同 。根据 会 计 制 度 的相 关 规 定 , 会 计 核 算 时按 照 会 计 制 在

度 规 定 进 行 会 计 处 理 , 纳 税 时 按 照 有 关 税 收 规 定 计 算 纳 税 , 此 企 业 在 因 的 会 计 人 员 要 协 调 好 两 者 的 差 异 , 确 处 理 局 部 与 整 体 的关 系 , 能 最 正 才 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及企业的利益。 参考文献 :

企 业 在 实 际运 作 时 , 处 置 交易 性 的 金 融 资 产 时 , 将 处 置 时 交 易 在 会

性 的 金 融 资 产 的 公 允 值 与 初 始 人 账 之 间 的 差 距 确 认 为 投 资 的 实 际 收

益 , 时 主 动 调 整 公 允 价 值 变 动 损 益 。 业 在 出 售 交 易 性 的 金 融 资 产 的 同 企 时 候 , 该 按 照 实 际 收 入 的 总 金 额 , 银 行 存 款 等 的项 目 , 该 项 交 易 应 借 按

【] 1高金平. 企 业 所 得 税 法 与 新 企 业 会 计 准 则 差 异 分 析 [ . 国财 新 M】中

政 经 济 出版 社 。0 8 2 0

性 金 融 资 本 的 成 本 , 照 该 项 目交 易 性 金额 资 产 的 公 允 值 进 行 变 动 , 按 贷 款 或 者 借 款 的 公 允 值 价 值 变 动 科 目 ,按 照 差 额 ,贷 或 者 借 投 资 效 益 科 目。同 时 , 原 计人 该 项 金 融 资 产 公 允 价 值 变 动 的 转 出 , 或 贷 “ 允 价 将 借 公

2 72 财经界 C a h

[】 瑞 标 . 2孙 中华 人 民 共和 国 企 业 所 得 税 法 实 施 条 例 操 作 指 南【 .中 M]

纳税筹划方法初探 篇7

企业作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经济主体,要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尽可能少纳税,寻求税后利润最大化。那么,如何通过涉税活动的安排以合法规避或减少纳税支出呢?这就是纳税筹划所要达到的目的。

一、正确理解纳税筹划的涵义

(一)纳税筹划是在既定的税法和税制框架的基础上进行谋划

纳税人需要全面了解国家颁布的各项税收法律、法规,抓住涉税事项的本质和主要矛盾。在目前的实践中,有些纳税人为了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纳税筹划”,有的不仅节税未成,反而陷入了偷逃税款的泥潭,最终受到税务部门的处罚。

(二)纳税筹划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纳税人围绕着既定的目标和方针,以减少纳税为目的。

(三)纳税筹划可以选择和比较方案

针对某一目标,拟出多个策划方案,纳税人对多个策划方案进行比较,选择税负最轻或纳税优惠最多的一种。同时策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税法及有关政策在调整,环境在变化,需要不断对策划进行调整,以保持纳税筹划方案的最佳状态。

(四)纳税筹划趋向程序化

为了保证纳税筹划方案的合理性和高成功率,一般策划活动都要经历程序化的步骤,把各方面的活动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合理的整体策划,以便创造最佳效益。

(五)纳税筹划是合理避税的主要方式之一

通过精心研究税收制度来进行策划,纳税人经营、投资适用哪些税法规定并以比较低的税率纳税?哪些情形下可以得到减免税优惠?纳税人开展税收筹划, 只能在税法规定许可的范围内, 不能采用非法手段减少或不履行纳税义务。

(六)纳税筹划是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

纳税筹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税收的法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有其一定的适用性、相对的规范性和严密性。企业要达到合法“节税”的目的,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财务核算和管理,只有如此,才能使筹划的方案得到最好的实现。

二、进行纳税筹划的条件

(一)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依法设立完整、规范的财务会计账、证、表和正确进行会计处理,提供的财会信息准确完整、真实可靠,这是进行纳税筹划的首要条件,也是企业依法纳税的基本要求。

(二)精通税收法律法规及国家相关的政策与法规,熟悉各项条款,分清什么是合法,什么是非法,什么是违法,以及合法、违法与非法的临界点,确保纳税筹划行为的合法性。

(三)纳税人对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有深刻的了解,知晓纳税管理中的固有缺陷和漏洞,加强联系和沟通,争取在对税法的理解与处理上与税务机关取得一致。

(四)预计纳税筹划带来的收益大于为筹划而耗费的成本。筹划中应贯彻成本效益原则,既要考虑某一税种的节税利益,也要考虑多税种之间的利益抵消因素。

三、纳税筹划的方法

(一)设立分支机构的纳税筹划

子公司与分公司是现代企业经营组织的重要形式,而二者在纳税规定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分公司不是一个独立法人,它实现的盈利要同总公司合并计算纳税,而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与母公司分别纳税,可以享受所在地区的各种纳税优惠条件,而且子公司只有在税后利润中才能按股东占有的股份进行股利分配。

一般来说,如果企业的分支机构设立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这些地区都执行了低税率,如果设立的分支机构是盈利的话,那么可设立子公司来享受国家的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如果预计该分支机构在一段时间内亏损,则可设立分公司,这样就可冲减总公司的利润,少缴纳企业所得税。在实际筹划中除了研究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还应注意当地政府对企业的收费情况及出台的优惠办法。

从总体节税效果出发,如果企业下属分支机构较多,总机构、分支机构之间采购、销售不均衡,导致增值税进项税金、销项税金不均衡,利润有亏有盈,这种情况下,分支机构以分公司的形式设立,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缴纳增值税、所得税,从而可以实现总机构内增值税进、销项的大致平衡及分支机构与总机构之间的盈亏相抵。如果总机构下属的分支机构购、销比较均衡,考虑到与当地的财政关系、考虑到调动分支机构的积极性、考虑到总机构的全盘利益,在各分支机构、总机构有盈有亏的情况下,分支机构以子公司的形式存在,流转税在子公司所在地缴纳,而所得税申请实行汇总缴纳,实现节税的目的。

(二)企业筹资方式的纳税筹划

企业筹资方式有借款和吸收权益资金二种,费用化的借款利息可以作为财务费用进入成本,从税前扣除,而权益资金支付的股息不能从税前扣除,因此企业应通过选择较为有利的筹资方式达到节税的目的。当公司息税前总资本收益率低于或等于其借入资本成本率时,从规避财务风险的角度看,吸收权益资金筹资方式是公司提高自有资本收益率和降低财务风险的最佳选择;而当息税前总资本收益率大于借入资本的平均成本率时,负债融资可以利用财务杠杆效应取得更多的税前利润,增加借款才能既有效节税,又保证提高自有资本净收益率。

(三)企业投资的纳税筹划

企业的投资方式主要是购置固定资产及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规模扩张,通过对这些巨额投资的纳税筹划,能获得明显的收益。

企业购置设备时,应关注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如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购置的优惠条件,这些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五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因此企业应当选择购买年份与数量,当新增应纳税所得额相对较大时,可以考虑多购买设备;当新增应纳税所得额相对较小时,则应少购买设备。

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进行对外投资时,可选择那些业务有相关性,但因管理不善或资金周转不灵而严重亏损或连续几年不盈利的企业作为兼并对象,通过盈利与亏损的相互抵消,实现所得税的减征;如果合并纳税中出现亏损,并购企业还可以实现亏损的递延,推迟所得税的缴纳。被投资企业是否享受定期减免优惠政策、分回利润法定完税税率,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补税额高低,这些都需要在投资之初充分考虑。但必须警惕目标企业可能给并购后整体企业带来的不良影响。

(四)会计核算中的纳税筹划

会计核算结果是纳税的依据,企业可以根据实际经营情况自主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核算,达到减轻税负或延缓纳税的目的。

1. 存货成本计价方法的选择。

当物价持续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存货成本,其发出存货价格符合市场价格,可以使本期销货成本提高,较好地抵减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当物价上下波动时,宜采用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对存货成本计价,以避免因各期利润忽高忽低造成的企业各期应税所得额上下波动。

2. 固定资产折旧方式的选择。

我国税法规定,纳税人可采用直线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对技术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的关键设备需要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方法。

3. 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

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以预提的方式提前计入费用,例如坏账处理选择“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使其均衡计入费用,而且年末允许按税法规定比例计算出来的坏账准备金余额可以计入费用,冲减应税所得,延后缴纳所得税,相当于长期占用一笔无息贷款,这种方法从长期来看,对所得税的数额没有影响,仅在年度之间的纳税时间上向后推移。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选择哪一种会计处理方法,在一定的时期内不得随意变更,至少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得改变。

(五)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纳税筹划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留住人才,纷纷制定员工薪酬激励体系。但是,如果忽视了纳税问题,会使企业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却没有达到激励员工的效果。通过有效的纳税筹划,可以实现公司与员工的双赢。实际操作中,除了传统的为职工足额缴纳“五险一金”、年终奖励一次性累计发放,以及通过非货币支付降低工资的名义收入等传统的个人所得税筹划,还有一种就是通过股权激励及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实施纳税筹划,降低企业和激励对象的税负,增加税后收益。

股权激励的纳税筹划是在对现有股权激励体系充分分析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政策的研判,对公司股权激励的结构、标准或水平、发放方式、发放时机等进行多角度立体的整体薪酬策划,形成一个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具有保障力的股权激励体系。

企业年金是企业及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国家给予一定的税收政策支持。国税发[2003]45号文件规定补充养老保险符合标准的部分允许在税前扣除,并规定了税务处理的基本原则:1.企业为全体雇员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或标准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可以在税前扣除;2.企业为全体雇员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或标准补缴的基本或补充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可在补缴当期直接扣除;金额较大的,主管税务机关可要求企业在不低于3年的期间内分期均匀扣除。

快乐退休,筹划应尽早 篇8

退休:新生活的开始

如果周一到周五是退休前的时间,那退休后的时间就像是周末。 车贷、房贷、子女教育金……中青年人背负着许多负担喘不过气来时,对退休后没有负债的时光格外艳羡。“等到退休时,房贷、车贷都还完了,孩子也长大成人,没有经济负担就可以好好享受生活。”年届40的王先生畅想退休生活时,连额头的皱纹也舒展开了。

忙碌工作之余,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短暂放松就足以让上班一族窃喜多时。“退休后,有大把的时光可以‘偷闲’,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朱女士就职于某会计师事务所,与数字、报表打交道,在各城市间飞来飞去的紧张生活,让刚过而立之年的她,对轻松的退休生活充满了渴望。

工作、加班是职场人士的生活重心,大把的时光消耗在工作与去工作的路上,品味生活之美则成了奢侈的追求。“晨练、插花、陶艺、阅读、旅行……早点退休就可以做想做的一切了。”Lucy骨子里的小资情调仍未被繁忙工作磨灭,退休于她,是生活质量提升的代名词。

国际知名财富管理机构安盛集团(AXA)发布的《2007安盛全球退休生活角度调查》(下文简称《退休调查》)显示,在中国的一线城市中,人们在对退休生活的态度上是最为乐观和积极活跃的,这点甚至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绝大多数中国受访者和王先生、朱女士、Lucy一样,认为退休意味着一段不再需要工作的新生活——积极活跃、经济上宽裕、生活质量会更高;而且,大部分在职人士希望能提早退休。

快乐退休,

经济储备不可少

提早退休,享受美好生活的愿望如果没有经济储备的支撑,便成了空中楼阁。只有制定完备的退休财务计划,才能保证美梦成真。

从《退休调查》报告中发现,对被访者而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依然是获得退休金保障的基础。75%的受访在职人士和90%的受访退休人士表示,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是目前进行退休筹备的主要方式。

尽管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不可动摇,但接受调查的在职人士中,有2/3的人认为,个人应为退休承担准备责任,超过退休人士对此的认同度,显示出年轻一代的退休筹备观念已发生改变。根据《退休调查》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积极购买寿险(53%),投资股票、基金和储蓄(35%),或投资房地产(23%)等方式为自己的退休金做准备。

朱女士的父母都是国家公务员,每人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工资足够老两口的花销,不但不需儿女资助还颇有结余。朱女士虽然有社保,但她却认为自己退休时如果光靠社会养老保险,生活不一定能像父母一样富足。

朱女士的担忧不无道理,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预期未来个人养老金的领取额会有所减少;而且,领取的养老金与退休前工资的比率(替代率)不足50%,退休前后的落差让很多人心存畏惧。基于此,在退休筹备问题上,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城市中的在职人士,纷纷在社会养老保险之外,选择各种保障、储蓄、投资产品规划退休财务生活。比如朱女士就开始将资金投入到储蓄、基金、保险产品中。

未雨绸缪,

养老资金宜提早规划

“我这个年龄的人,或许还用不着过分为钱发愁,但是,如果想想将来退休后自己能领到多少退休金,我就乐不起来了。”28岁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月光无罪”,Lucy却已经开始积极筹划退休养老生活了。

Lucy并非特例,《退休调查》报告显示,1/3的受访在职人士已经开始为退休作筹备,平均开始年龄为37岁。而已退休人士曾经开始做这一准备的年龄则要晚很多,平均是在47岁开始。看来,提早进行退休规划的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

人一生的收支情况呈现X形状,收入呈递减、支出呈递增趋势。理财专家表示,为了在人一生中的黄金岁月过去后,步入老年时还能保持原来的生活水平,应及早制定退休计划,规划退休后的财务。“30岁的人,如果还未为自己的退休计划作打算,就相当危险了。”

王先生虽然背负着各种压力,但他却未放松对退休生活的谋划。“我和妻子的退休计划是以投资型保险为主,因为这类产品既提供保障,又兼具投资功能有利于资金的长期积累。此外,这两年股市行情看好,我又投资了基金,再辅之债券等理财类产品。”

上一篇:初一班会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对班主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