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就业难原因分析

2024-08-13

2024年就业难原因分析(共13篇)

2024年就业难原因分析 篇1

1.关于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由于本学长暂未开始实习,所以尚未遇到实习中的问题。据估计可能的问题有:A.专业知识不熟练;B.不善于处理职场人际关系;C.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经验存在困难;D.实习期间还要兼顾学校的各项安排,比如期末考、毕业论文、各种强制性参加的讲座等等,以至于力不从心。

2.关于当前就业形势。简单地说就是:不容乐观。目前为止我院毕业生已找到工作的估计为三分之一左右,而且还不一定都是令人满意的工作。据说每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年。2014年全国将有699万高校毕业生,创历年新高,而这一数字在2015年预计将达到727万。有限的工作岗位和因大学扩招而急剧增加的毕业生数量之间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毕业生人数的增加预计还会持续3-4年,所以2012级不能幸免。

3.关于专业不对口。据悉这一状况在经济学院较少。因为社会对我院各专业毕业生需求量较大,企事业单位、银行、公务员、出国留学、考研以及自主创业等留给我院应届生选择的出路较多。少数专业不对口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本人兴趣爱好、个人能力受限等原因所致。

4.关于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就业难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简单分析如下:

A.国家就业大环境不容乐观;B.学校就业工作尚不到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校组织的招聘会、吸引的资质良好的企业较少,造成我校学生求职应聘总是要到其他大学去(主要为福州大学,部分会到厦门大学参加);C.社会上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的待遇普遍偏低,实习工资一般在2000以下,正式工资一般在4000以下,而应届毕业生认为自己读了大学,不能像一般初、高中毕业生那样,对待遇以及工作的要求一般较高;D.我校多数毕业生能力一般,尤其是专业知识普遍较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我校较注重开展各项课外活动,学习氛围较差。而求职过程中,在笔试、面试环节,均会涉及到专业知识,但据多数人反应,被提问到专业知识的时候一般都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在此提醒各位学弟学妹,如果毕业有志于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学好专业知识还是很重要的。一些必要的证书,如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等不可或缺。自己也可以利用假期等时间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活动,对就业也会有一定帮助;E.毕业生求职心态存在各种问题。部分毕业生信心不足,或者刚开始信心满满,在经历了一些失败后便心灰意冷;多数人热衷于大公司大企业,看重待遇水平,注重眼前利益,轻视职业长远发展;绝大多数人对自身定位不清晰,不明白自己喜欢什么,就业目标不明确,同时报了多家银行、国家公务员、省级公务员,而且不停地滥发简历,参加各种类型招聘会的人大有人在,以至于不能专注于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投得很多,失败率也很高。

2024年就业难原因分析 篇2

数据:2014或迎“更难就业年”

2013年, 可谓“史上最大海归潮年”和“史上最难就业年”。这种提法虽有渲染之嫌, 却并非过度解读。据相关数据显示, 2013年, 我国留学归国人数达40万人, 对比2011年的18.62万人、2012年的27.29万人, 2013年中国的海归人数涨幅十分惊人。“最大海归潮”的背后是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2013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99万人, 应届生与海归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而也有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27万人, 比上年多出28万人, 而海归人数预计将超过30万人。对此, 有专家预测, 2014年将成为比2013“最难就业年”更残酷的“更难就业年”, 应届生与海归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建议:调整心态, 从基层工作做起

“不过也有数据显示, 70%左右的海归人士回国半年之内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在大华留学总经理王晓鸣看来, 海归人士就业本身并不难, 很多海归人士之所以从曾经的佼佼者变成所谓的“海待”、“啃老族”, 主要和自己的求职心态有关。直面2014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王晓鸣建议准备回国及已经回国的海归一定要调整好心态, 对于应聘的企业规模、工作环境、薪资水平等, 不要要求过高, 多想想“我能为这个企业做些什么”, 而不是“这个企业能带给我什么”。

“工作经验不是很丰富的年轻海归人士更应放低姿态, 得到一个让自己获取经验的工作应该珍惜, 从基层起锻炼自己, 在短时间获得更多的工作经验, 为职场生涯增加砝码。”王晓鸣说。

支招:用海外经验为自己“镀金”

虽然来自各个方面数据显示2014年海归人士的就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尤其是和国内应届毕业生的比拼将会更加严峻, 但在豫教国际副总经理王勇看来, 相对于国内应届毕业生, 海归还是有自己的优势。

如过硬的洋文凭、流利的语言、开阔的视野、良好的海外求学背景等, 都能让他们从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不过, 近年来随着企业对人才选拔方式的转变, 仅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 海归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也成为很多企业考查的重点。

“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中都要求求职者有几年的海外实践经验。”因此王勇建议留学生不妨利用海外求学的机会, 多参加一些企业应聘及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增加自己的沟通能力、面试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每次应聘也能获取不少面试和工作经验。此外, 为了应对国内就业环境, 他建议留学生毕业后不要急于回国, 可在国外工作一两年, 了解西方公司的运作模式、积累工作经验, 为自己回国“镀金”。

(科技日报)

史上最难就业年 篇3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的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但根据某媒体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今年计划招聘的的岗位数量却同比下降15%,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堪称“世上最难就业年”。甚至一些非211重点高校的就业部门负责人在5月份表示:“迄今为止就业率还不到40%,而往年这个时候已经在50%以上了。”

今年就业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以北京为例,2013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了0.9万人,但用人单位的需求却减少了1.6万人。

调查数据雪上加霜

据光明日报统计,截至今年1月11日,2013届各等级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均显著低于往年。而北京地区的统计也显示,截至今年4月19日,北京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28.24%,与往年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广东地区截至今年5月6日,本科生就业率较去年降低7%,其中管理学与工学降幅最大。

人力成本上涨导致企业

“鸭梨”很大

企业减招除了经济形势的原因,人力成本的不断上涨也成了企业缩减招聘计划的重要原因。

以北京为例,若毕业生税前工资为3500元,表1显示了个人和单位需缴纳的“五险一金”。

招聘一名工资为3500元的大学生,企业付出的成本达到5000多元,还不算各种福利,而毕业生到手的工資仅为2620元,仅占企业付出成本的一半多,这些工资在北京也就能保证最起码的温饱而已。在这种条件下,毕业生要价越来越高,而企业为缩减成本不得不削减招聘计划,再加上史无前例的699万毕业大军,共同造就了今年这个“史上最难就业年”。

2024年就业难原因分析 篇4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交付形式]: e-mali电子版或特快专递

第一章 水泥行业相关概述 1.1 水泥定义及分类 1.1.1 水泥的定义 1.1.2 水泥的分类 1.1.3 水泥命名的原则

1.1.4 主要水泥产品的定义 1.2 水泥性能及用途

1.2.1 水泥的主要技术性能 1.2.2 彩色水泥的特点及用途 1.2.3 快硬高强水泥的种类及用途 1.2.4 膨胀水泥的种类及用途 1.3 水泥生产工艺 1.3.1 湿法生产 1.3.2 干法生产 1.3.3 半干法生产 1.3.4 立窑生产

1.4 水泥的质量标准

1.4.1 水泥生产的质量控制及标准 1.4.2 不同等级水泥的质量鉴别 1.4.3 不同质量水泥的感观鉴别 1.4.4 中国水泥标准制新修订的内容 第二章 2016-2018年中国水泥行业概况 2.1 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综述

2.1.1 中国水泥工业发展成就综述 2.1.2 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2.1.3 中国水泥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期 2.1.4 水泥产业的标准化现状及未来任务 2.2 2016-2018年中国水泥业运行分析 2.2.1 我国水泥产业发展回顾 2.2.2 中国水泥行业运行状况 2.2.3 中国水泥行业热点分析

2.3 2016-2018年中国水泥业兼并重组分析 2.3.1 兼并重组促进水泥业健康发展

2.3.2 兼并重组是延伸水泥产业链的最佳途径 2.3.3 中国水泥工业兼并重组现状分析 2.3.4 中国水泥重组工作的问题与建议 2.3.5 水泥行业兼并重组步伐将加快 2.4 中国水泥行业存在的问题 2.4.1 水泥行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4.2 我国水泥行业面临三大困扰 2.4.3 我国水泥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2.5 中国水泥行业发展的对策

2.5.1 保障我国水泥工业有序发展的措施 2.5.2 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建议

2.5.3 中国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探析 2.5.4 抑制水泥产能过剩的措施

2.5.5 水泥行业节能降耗和减排的政策措施 第三章 2016-2018年水泥行业外部环境分析 3.1 政策环境

3.1.1 节能减排政策加速水泥行业整合 3.1.2 新政提出措施化解水泥产能过剩 3.1.3 政策推动水泥行业企业兼并重组 3.1.4 水泥业投资核准下放至省级政府 3.2 经济环境

3.2.1 2016年安徽省经济运行分析 3.2.2 2017年安徽省经济运行分析 3.2.3 2018年安徽省经济运行分析 3.3 社会环境

3.3.1 人口环境分析 3.3.2 自然环境分析 3.3.3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3.4 节能环保环境分析 3.4 其他环境

3.4.1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3.4.2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4.3 水泥企业的行业环境分析 3.4.4 水泥行业的营销环境分析

第四章 2016-2018年安徽省水泥行业发展分析 4.1 2016-2018年安徽省水泥行业发展分析 4.1.1 安徽省水泥行业发展现状综述 4.1.2 安徽水泥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 4.1.3 安徽发展水泥行业发展的自身优势 4.2 2016-2018年安徽省水泥产量分析 4.2.1 2016年安徽省水泥产量分析 4.2.2 2017年安徽省水泥产量分析 4.2.3 2018年安徽省水泥产量分析

4.3 2016-2018年安徽巢湖市水泥行业发展分析 4.3.1 巢湖水泥产业发展概况 4.3.2 巢湖水泥工业实现大跨越

4.3.3 巢湖水泥产业结构调整获得突破性进展 4.3.4 巢湖市含山县水泥产业发展浅析 4.4 安徽省水泥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4.1 安徽水泥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4.4.2 安徽水泥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五章 2016-2018年安徽省散装水泥发展概况 5.1 2016-2018年中国散装水泥发展分析 5.1.1 散装水泥的优越性

5.1.2 我国散装水泥发展总体状况 5.1.3 中国散装水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5.1.4 加快我国散装水泥发展的战略措施 5.2 2016-2018年安徽省散装水泥发展总况 5.2.1 安徽省散装水泥发展综述 5.2.2 安徽散装水泥的发展状况 5.2.3 安徽散装水泥的发展现状

5.3 2016-2018年安徽省主要地区散装水泥发展分析 5.3.1 巢湖市 5.3.2 芜湖市 5.3.3 淮北市

5.4 2016-2018年散装水泥与循环经济发展分析 5.4.1 散装水泥循环经济基本理论

5.4.2 发展散装水泥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明显 5.4.3 散装水泥循环经济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5.4.4 发展散装水泥循环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5.5 安徽省散装水泥发展规划 5.5.1 安徽散装水泥未来发展形势 5.5.2 安徽散装水泥发展目标

5.5.3 未来安徽散装水泥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六章 2016-2018年重点企业分析 6.1 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6.1.1 企业发展概况 6.1.2 经营效益分析 6.1.3 业务经营分析 6.1.4 财务状况分析 6.1.5 未来前景展望

6.2 安徽铜陵上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6.2.1 公司简介 6.2.2 企业发展综述 6.2.3 企业经营状况

6.2.4 企业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第七章

安徽水泥行业投资及前景分析 7.1 投资机会

7.1.1 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为水泥行业带来机遇 7.1.2近万亿贷款松绑利好水泥等产业并购 7.1.3 安徽省水泥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7.1.4 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带动水泥需求 7.2 投资风险及策略

7.2.1 政策执行力度及进度的不确定性 7.2.2 投资水泥行业需关注的两个方面 7.2.3 要冷静看待水泥市场的冷与热 7.3 水泥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7.3.1 未来几年水泥产业将保持平稳增长 7.3.2 我国水泥产业成本控制与变动趋势 7.3.3 中国水泥工业的四个技术趋势

7.2018-2022年安徽省水泥行业前景预测 7.4.1 未来安徽水泥工业发展重点与生产布局 7.4.2018-2022年安徽省水泥行业收入预测 7.4.2018-2022年安徽省水泥行业利润预测 7.4.4

2018-2022年安徽省水泥行业产值预测 7.4.2018-2022年安徽省水泥行业产量预测 附录

附录一:安徽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条例(2013年)图表目录

图表 通用水泥的实物质量要求

图表 2006-2017年中国水泥熟料产能分地区比重变化情况 图表 2006-2017年中国水泥产能分地区比重变化情况

图表 2010-2017年我国水泥产业景气指数走势(剔除随机因素)图表 2016年安徽省水泥产量数据 图表 2017年安徽省水泥产量数据 图表 2018年安徽省水泥产量数据

图表 2015-2018年海螺水泥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 图表 2015-2018年海螺水泥营业收入及增速 图表 2015-2018年海螺水泥净利润及增速

图表 2017年海螺水泥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地区 图表 2015-2018年海螺水泥营业利润及营业利润率 图表 2015-2018年海螺水泥净资产收益率 图表 2015-2018年海螺水泥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图表 2015-2018年海螺水泥资产负债率水平图表 2015-2018年海螺水泥运营能力指标

图表

2018-2022年安徽省水泥制造业收入预测 图表

2018-2022年安徽省水泥制造业利润预测 图表

2018-2022年安徽省水泥制造业产值预测 图表

2024年巴黎奥运会口号发布 篇5

当地时间2022年7月25日,2024年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口号:“OUVRONS GRAND LES JEUX”,中文可以叫“奥运更开放”。

2024巴黎奥运会及残奥会比赛日历

2022年7月26日,值巴黎奥运会倒计时两周年之际,巴黎奥组委在官网上公布了详细到每场比赛的巴黎奥运会比赛日历。巴黎奥运会将于2024年7月26日至8月11日举行,但是手球、足球以及橄榄球比赛将于7月24日率先开赛。整个巴黎奥运会期间将会展开329个竞赛项目共762场比赛的争夺。

2024年7月27日是2024年巴黎奥运会第1个正式比赛日,届时将会进行自行车(男子、女子计时赛)、柔道、击剑、射击、跳水、橄榄球、游泳以及滑板8个运动大项的争夺,巴黎奥运会首金也将在这一天产生。

根据赛程,2024年巴黎奥运会首金将在射击或跳水赛场产生。射击10米气步枪混合团体赛将在2024年7月27日10:30至11:50进行,跳水女子双人3米板的奖牌赛将于当天11:00开始,预计12:00结束。两场比赛的结束时间有10分钟的差距。但是考虑到实际比赛可能出现的变动,首金出自哪个项目无法确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代表团在两个项目上都有很强的夺金实力。值得注意的是,游泳、田径决赛都将在晚间进行:游泳奖牌赛将于20:30开始(最后一天例外,18:30开赛),田径奖牌赛将于19:00开始。

2024巴黎奥运会及残奥会申奥过程

2024年奥运会是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城市于9月15日之前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国际奥委会于9月15日在秘鲁共和国利马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31次全会上决定主办城市。

12月15日,意大利总理伦齐在位于罗马的国家奥委会宣布,意大利决定申办2024年夏季奥运会。

月16日,美国奥委会宣布将申办2024年夏季奥运会,申办城市将从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和华盛顿中产生,希望时隔28年将这一世界盛会再次带到美国。

207月29日,美国奥委会宣布,由于得不到民众支持,原本在美国本土获得申办权的波士顿放弃申办2024年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转而挑选洛杉矶继续申办。

年6月23日,在法国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委员会(CNOSF)总部正式宣布巴黎参与竞争2024年奥运会申办城市。巴黎申办2024年奥运的官方口号是“为了分享”(Made for sharing),但官方口号使用英文让法国多个协会组织非常不满。

德国汉堡原本也有意申办,但在2015年11月29日宣布由于在全民公投中有超过半数的市民投票反对申办而宣布退出。

9月21日,罗马市长维尔吉尼娅·拉吉表态反对申办2024年奥运会。

月11日,因罗马市议会的反对,意大利奥林匹克委员会正式撤回在罗马举办2024年夏季奥运会的申请。202月22日,匈牙利城市布达佩斯宣布放弃申办2024年奥运会。

年7月11日,国际奥委会130届全会在瑞士洛桑举行投票,决定2024年和2028年夏季奥运会的承办城市将同时产生。洛杉矶、巴黎和国际奥委会将在全会结束后立刻进行三方谈判来决定哪个城市先举办奥运会。

2017年8月1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巴黎成为2024年奥运会主办城市。

筹办过程

10月21日晚间,巴黎2024年奥运会组委会巴黎大雷克斯剧院发布了该届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会徽。圆形的会徽中含有奥运金牌、奥运之火和法兰西共和国象征——玛丽亚娜女神三重意义,象征着巴黎将举办一次友好、以人为本的奥运会。

据法新社巴黎消息,2024年巴黎夏季奥运会的组织者当地时间12月13日宣布,2024年7月26日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将在塞纳河上举行,打破了长期以来夏季奥运会只在体育场馆里举行运动员和官员出场式的传统。

2022年4月2日,在国际奥委会召开的远程执委会会议中,2024年巴黎奥运会赛程正式确定。 [24] 同月,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建造马维尔水上运动中心的工作已正式开始,预计该场馆将于2023年10月完工。

当地时间2022年5月11日,为迎接2024年巴黎夏季奥运会,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此次改造计划预计耗资2.6亿欧元,改造后的香榭丽舍大街将绿化更多、污染更少。2022年5月13日报道,法国和加拿大两国奥委会在巴黎2022年世界体育周期间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以期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之前加强两个组织之间的关系,促进奥林匹克价值观,保护公平和道德的体育竞赛环境,并计划在法国和加拿大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包括体育教育和高水平运动项目。

2022年6月,国际奥委会官网发布2024年巴黎奥运会摔跤项目资格分配方案,288张奥运会入场券争夺战将从2023年世界摔跤锦标赛开启。

2022年6月22日,在韩国举行的亚跆联执委会上,山东省泰安市在众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获得巴黎2024年奥运会和残奥会跆拳道亚洲区资格赛举办权。这将是山东省首次举办跆拳道亚洲顶级赛事。

2024年就业难原因分析 篇6

1“招工难”的成因分析

1.1 经济回暖,各地用工需求增加

近年来,各地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用工需求大大增加,就业岗位也越来越多。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企业“招工难”原因不尽相同。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沿海外向型企业受到较大冲击,不少企业开工不足,进而停产减员,导致劳动者回流。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上述企业的外贸订单增长较快,这些企业的用工需求迅速增加。因此,沿海外向型企业的“招工难”主要是由于国外消费需求增加所致。内陆地区“招工难”的原因则与此不同。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内陆地区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同时,内陆地区承接了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随之出现了一些企业用工需求迅速增长以至于难以满足的情况。内陆地区的“招工难”主要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需求的增加所致[1]。

1.2 企业用工的结构性障碍

当前,“招工难”最严重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用工企业无论从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还是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企业都想招能最大程度发挥劳动力的员工,形成招工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招工难。首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本身就是我国稀缺的资源;其次,企业在招工时往往被年龄为主导的招工理念支配:用小不用大,用少不用老,一般企业招工年龄要求都在35岁以下,有的岗位甚至要求年龄不高于25岁。最后,许多企业招工的男女比例要求较高,女工比重远远高于男工比重。以上因素使得紧张的资源更紧张,富余的资源被浪费。

1.3 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不高,就业环境较差

劳动者追求劳动付出与回报基本匹配,是他们最起码的要求。[2]然而许多企业只按照当地最低标准给工人发工资,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恶劣的情况比较普遍。此外,在医疗、养老、住房及子女教育等方面也都无法享受跟当地居民相同的待遇。而新生代劳动者逐渐成为如今劳动力的主体,他们不再受单一的经济驱动,而更加重视劳动条件、薪资待遇、自身价值及发展前景等方面。目前吸纳劳动者的中小企业“软”环境的缺失,对员工关怀的不足、对其发展前景的不重视,从而不易获得新生代劳动者的青睐。

1.4 区域经济差距缩小,就近就业机会增多

我国沿海地区多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虽然近年来工资比以往有所增长,但这些地方平均消费水平更高,打工者收入难以负担在当地的消费。然而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对“三农”问题一直非常重视,出台了“三农”和新农村政策。一系列的惠农政策较好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收益。这样,一部分劳动者开始由打工开始转向务农,直接导致了企业劳动力的缺失。此外,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崛起,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后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西部地区各省市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消耗了大量的本地劳动力。“打工何必去远方,家门前就业更实在”、“家门口就业,不误工、不误家”……春节之后,各地招聘会频频,煽情的标语也随处可见,目的很明显,尽力把外出务工群体留在本地就业。[3]一些劳动者也认为在自己家乡务工工资虽低些,但能与家人吃住一起,这样不仅开支小,而且还可以上顾老下顾小,相比之下外出打工不如就近务工。因此一些原本在外打工的劳动者舍弃了离家较远、生活成本较高的外地就业机会,选择本省就近就业。这些地区由原来的劳动力输出地逐渐变为了劳动力输入地。

1.5 劳动者条件的改变和求职观念的转变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劳动者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新生代劳动者与“60后”、“70后”劳动者的区别改变了企业招工的绝对主导地位。新生代劳动者一是年龄轻,经济负担轻,外出务工的经济基础比“60后”、“70后”劳动者要好,急于找到工作上班挣钱解决自身生存问题的迫切性没有“60后”、“70后”劳动者强;二是文化程度不同。新生代劳动者绝大多数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找工作希望与自己的文化相匹配,与自己的技术相对口,有很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好转,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不愿意从事一些工资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的工作。此外,劳动力市场上提供的岗位多,选择余地大,劳动者求职的心态和观念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对薪资待遇、劳动条件、社会保障以及自身价值等方面,都有着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许多新生代劳动者希望积累财富,在城市安居乐业。一部分人还希望通过工作实践,为自己积累经验,为今后的创业奠定基础。

2“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2.1 供大于求这一情况存在并将长期存在

我国就业问题的基本格局仍然是供大于求,就业总量的压力还是第一位的。从今年城镇的就业情况来看,大概需要安排的城镇劳动力有2400万左右,其中青年学生(也就是高校毕业生、技校的学生、初中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加起来近1400万人,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继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大约在800万人左右。所以应该讲就业压力是比较大的。[4]而在现有经济结构下,每年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却只有1200万左右,缺口是很大的。

2.2 供求信息不对称,供求结构性矛盾加剧

在供求信息收集和发布上,用工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很不对称,渠道不畅通,供需双方脱节。各地劳动就业服务覆盖面普遍不广,乡镇、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不健全。而在招聘时,许多单位的招聘要求与求职者的条件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如许多企业需大量招聘熟练工、高级技工、年轻女工等,这势必会给一些不符合条件的求职者造成就业困难的局面。

2.3 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产业失衡带来就业失衡。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的比重中过重,企业制造的大多是产业链上的低端产品,需要更多的是廉价的、技术要求低的劳动力。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需要。这样使得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少,势必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2.4 就业观念有待改变

在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今天,很多大学毕业生和新成长劳动力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不够准确,与社会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期望工作轻松、收入较高的工作。但是在他们刚步入社会的时候,专业技能不够过硬,综合素质还不够全面,因而他们的期望通常都会变成失望。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的直接结果就是就业难。

3 化解“两难”的对策与措施

3.1 鼓励和支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就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了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对吸纳劳动力的作用有所减缓。在当前的经济结构下,即使保持同样的发展速度,经济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也越来越有限,仅仅依靠经济增长来扩大就业显然是不够的。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更要强调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政府要在当前税收减免、小额贷款等政策上继续落实和加大支持力度。

3.2 注重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只有企业的升级换代,才能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在这个产业链条上,既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有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需要,还能促进经济结构由外向型向内需型的转变,内需增加了,就业岗位的数量必然会相应地增加,可供求职者选择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了。

3.3 企业要以人为本,对员工人性化管理

第一,完善薪酬体系,提高劳动者工资福利待遇。我国企业雇用劳动力价格低廉,其实质是企业逃避本该尽的义务。[5]企业应保持薪酬市场化,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劳动者工资福利待遇,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才能有效地吸引员工,留住员工。

第二,改善从业环境,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以前,不少企业都是依靠简单劳动加工的方式获取利润,劳动者工作环境较差,吃住环境也条件一般。企业对员工重使用,少培养,更谈不上企业文化,致使企业员工流动性大。如今,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也是劳动者择业的重要参考内容。企业应大力改善从业环境,严格贯彻《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推行劳动合同制,确保劳动者和企业双方利益。同时,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对员工要人性化管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这样,企业才能留住员工,避免成为“中转站”或者“跳板”。

3.4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应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资源共享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逐步形成“企业招工进市场,劳动者求职进市场”的规范用工局面,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的建设。这样才能加强信息的引导,及时掌握劳动力供需信息,降低劳动力流动的无序性和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企业招聘和求职者应聘都提供了便利。同时,各地就业服务机构要多管齐下,统筹运作,建立适合各类求职者的培训体系,做好求职者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用工企业加强新招用员工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劳动力输出地就业服务机构要以打造劳务品牌为重点,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性”培训,从根本上提升求职者的就业能力。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围绕工学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培训用工一体化。

3.5 求职者要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勇于提高自身素质

在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就业形势下,求职者自身也应该认清形势,作好自我定位,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能挑三拣四,眼高手低,要树立基层就业、艰苦创业的思想,做好本职工作,在此基础上寻求更大的发展。同时,求职者要有良好的再学习意识,积极参加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小彤.“十一五”就业缩影:“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2010-12-06

[2]付立然.“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原因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3]郑荣林.招工难,倒逼政府企业有所作为.大江网.2011-2-21.

[4]人社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记者会.中国网.2011-3-8.

2024年就业难原因分析 篇7

699万应届毕业生,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吓坏了不少应届毕业生。在这个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里,699万毕业生如何选择?2013年毕业生的出路在哪里?

2013年,全国699万应届毕业生即将毕业,面临选择。在常规选择中,高校毕业生以就业和考研为主,两大主力军平分秋色。但是随着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宣传,大学生创业成为缓解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近年来就业、考研、创业成为毕业生的三大出路。

直面未来——就业

就业是大多毕业生的选择。主动亦或者被动,他们都要作出选择。

吕超是一所专科学校2013届的应届毕业生。上一周,他和大学同学一起去了北京,算是毕业旅行。接下来的半个月,他说估计还会和同学们一起拍毕业照、吃散伙饭。“社团的、班里的、好哥们,大家都要再聚一次,毕竟以后天南海北,聚起来就不容易了,因此这半个月会很忙。”毕业旅行、散伙饭、毕业照、离别。在毕业生眼中,这就是6月毕业季的基本流程。在大多数人看来,经历过这些才算真正毕业。

谈及毕业之后的打算,吕超有些迷茫。他所学专业是工艺美术,但是他并不知道该找怎样的工作:“对口的工作肯定不好找,而且我是专科学历,不占优势。”在5月份的时候,吕超就曾到人才市场和招聘网站查看招聘信息,遗憾的是并未发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且在吕超看来,招聘公司开出的1800元的试用薪资比较低:“听那些工作的学长们说郑州生存也不容易,但是基本的生活还是要保障的,有些工作工资太低了。”

“我想做销售,但是没有经验,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但是不管怎样,都要大步前走,人总是要成长的。”吕超说毕业就意味着搬离学校,就要像学长们一样成为郑州众多蚁族中的一员,为未来艰难打拼。目前在学长的帮助下,在一个都市村庄租下一个标准间,以备离开学校以后可以有落脚的住所。

[专家点评]: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心理预期过高,对实际工作缺乏客观认识。“眼高手低”可能是所有大学生择业的通病,认为大学毕业理所应该有个类似白领的工作,而不是成为很辛苦的岗位。他们认识不到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发展成大众教育,大学生已不再是稀有人才,无论哪个专业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甚至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同时,无论哪个行业的企业在用人时都将“踏实肯干,能吃苦”看作选人的第一要务。因此,大学毕业生过高的心理预期和对自身的不客观认识,导致“低不就”的现象造成就业困境。

曲线救国——考研

小文说自己选择考研是曲线救国,暂时避开就业压力,同时也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期待3年之后能够成功就业。

小文是农业大学2013届生物系的毕业生,现在正在准备毕业论文事宜。兩个月后,她将会继续她的求学生涯,前往武汉读研。据她介绍,在大四刚开学的时候,宿舍的7个同学都已经做出决定:一个出国,其余6人均选择考研。“我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和大家一起选择考研。因为我也不知道自己毕业以后可以做什么。如果考研成功的话,我还可以在学校里再待3年。”小文坦言她其实是逃避现实,不想面对毕业、就业。

在小文看来,考研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暂时避开就业大军,把读研究生当做避风港;二是她认为拿到硕士学位会对自己将来找工作添加筹码。小文的话中透出一些无奈:“我们的专业除了做实验没有更多的用处,读完硕士研究生之后,相对应该会比较容易找工作一些。”对于3年之后依然要面临毕业和就业的问题,小文说读研期间将会重新思考自己的所学和未来,也会为自己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找准定位和目标。“在学习的同时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了解就业动向,为就业做好准备。”小文这样回答。

推荐专题:理性审视考研热 研究生成功寻找出路

[专家点评]:

读研未尝不是一个好选择。至少对学生来说,通过几年的学习,自身条件和素养都有所提高,在以后的工作中更能应付自如;如果考研不是因为想继续深造而是逃避找工作,那是浪费时间的事情。继续深造并不一定能给学生带来更光辉的前程。三年后的就业形式很难预测,盲目考研逃避眼前的就业难,并不是明智选择。

勇闯天涯——创业

毕业季,当一些人拿着简历在各个招聘的现场奔波时,当一些人因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一再降低期望值时,已经有那么一部分大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冰洋是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的大三学生。虽然暂时没有面临强大的就业压力,但是他已早早作出打算,选择了自主创业这条路。2013年3月,他初次试水创业,在郑州市大上海城负一楼美食广场开了一间自己的美食铺,主要经营爆肚。

还是大三学生的冰洋特别喜欢美食,于是参考他人的爆肚做法,又根据自己的口味,改进并研发了自己的美食小店郑州劲辣爆肚洋。冰洋的爆肚小店一开张就因分量足、口感好得到本地知名美食微博的推广,吸引一大批美食爱好者前去。开业初期,如何才能从美食广场众多美食中脱颖而出,赢得顾客喜欢?冰洋采用手绘的方式绘制宣传单页吸引顾客,然后凭借独特的味道和真材实料的美食留住顾客。“但凡吃过的顾客,很多人都成了我们的回头客。”冰洋对自己研发的美食很有信心。

据他介绍,爆肚小店开业2个月他就收回了投入成本,目前店面正常运营。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冰洋表示,目前还是要以学业为主,这次创业也只是人生的一个经历。

针对2013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冰洋鼓励大学生选择从小本创业项目起步,并且表示,如果有人愿意创业且对美食感兴趣,他可以给予技术指导,帮助大学生创业。

[专家点评]:

大学生创业,变知识为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出路,创业被广为看好而承载希望。

然而,和找个稳定的饭碗相比,创业的风险要大得多,所遇到的矛盾也多得多。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有活力的时期,有一定的基础文化素养,有从学校里吸取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认识和体验,有创业的兴趣点或潜能,政府有关部门又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再加上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这些都是大学生的创业资源。然而,大学生自主创业弱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对社会的了解认知程度不够。大学生创业存在资金不足、过于理想化、应对危机心理素质较弱、缺乏系统创业知识结构等风险,部分大学生创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冲动性。从编制创业计划开始,到工商登记注册,以及企业成立后的内部管理、市场、资金、团队运作等等,学生创业企业会碰到比一般企业更多的困难。创业资本难筹是大学毕业生必须面对的一道坎儿,不管是货币形态的资本,物质形态的资本,还是经验思维形态的资本。

有创业热情是好事,然而大学毕业生创业绝不是“人有多大胆,地就多大产”那么简单,大学生创业应该看清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头脑一定要清醒。

本期点评专家简介:

2024年就业难原因分析 篇8

随着这几年大学生扩招,现在大学毕业证含金量越来越低,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面临着找工作难,应聘难的棘手情况。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选择继续考研,而有的学生选择去培训机构培训后再找工作。

对于考研,小编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考研是一项费时费力的过程,你不但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还要花费大量的金钱、精力,更重要的是会错过很多求职机会。当你的同学朋友们毕业后都陆陆续续地在找工作,而你却每天拿着书本复习,你难道不觉得难受吗?你能忍受这些痛苦吗?想想你的父母,他们把你养那么大,想着你毕业后能自立,而你却还是一个米虫,这种感觉很难受吧?

那么如何能让自己走出这种困境,能让自己经济独立呢?小编推荐你去参加一些专业的技能培训,例如南宁易唐的软件开发培训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那么参加培训我要学习什么开发技术呢?小编推荐你学最新、最热、赚钱最多的android技术和ios技术。这两种技术是现在市面上最火、最有钱途的、市场需求量最大的,能掌握其它一门,找工作不用愁。

iOS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手持设备操作系统。苹果公司最早于2007年1月9日的Macworld大会上公布这个系统,最初是设计给iPhone使用的,后来陆续套用到iPod touch、iPad以及Apple TV等苹果产品上。iOS与苹果的Mac OS X操作系统一样,它也是以Darwin为基础的,因此同样属于类Unix的商业操作系统。

而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导及开发。

易唐结合自身的android、ios真实项目与市场分析,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揣度后推出android课程。培训注重对学员技术知识的更新和实战经验的培养,目的在于培养“技能+经验”综合型人才。

在易唐有最专业的教师团队,通过手把手带学员做项目,让学员能全面系统的掌握技术,从而为解决他们就业难的状况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篇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时代走向“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就业也由过去的“卖方市场②”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同层次、专业相似但来自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质竞争,导致研究生不断挤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岗位。而在竞争中处于下风的一部分大学生则不免要陷入与农民工、下岗工同台竞争的尴尬的境地。

其次,大学毕业生人数倍增期与全国性就业高峰期重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据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是106万,则达到495万,7年间翻了两番多。初步统计显示,全国又有600多万大学生毕业。而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全国性就业高峰期,农民工、城镇待岗人员、留学回国人员三股劳动大军几乎同时涌入劳动力市场。如此多的就业人员同时涌向一个有限的就业市场,给还不太善于“推销”自己的大学毕业生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

第三,随着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启动,几乎与此同时,全球金融危机开始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中国。

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不少企业减少了新员工的招聘数量,一部分企业通过裁员、缩减规模来应对经济寒冬,更有许多大型企业甚至是全球500强企业正面临着重组和倒闭。在这种大的经济环境影响下,就业难成了普遍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自然也不能例外。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在今年学校为毕业生举办的就业见面会上,用人单位的需求量较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减少,而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也比去年少了很多。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成为当前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除了外部大环境的影响,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变化错位也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而是立足于学校师资条件,在高校招生和专业设置上不是以社会需求为本,不是以学生就业和发展为本,结果就会导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学以致用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招不到适合的专业人才。

第五,相当比例大学毕业生的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存在巨大落差,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内因。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以及破解 篇10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的重点问题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迅猛发展, 各大高校纷纷扩招, 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2003年毕业生首次超过200万人, 之后的几年也大幅度增加 (如图1所示) , 2001年至2009年高校毕业生呈快速增长, 2010年起毕业生人数仍有所增长, 但趋于平缓。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万人, 是2001年的六倍之多。

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毕业生, 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 不可能将所有的毕业生都吸纳到就业岗位中去。毕业生的质量方面, 与上世纪相比也存在较大差异。进入大学之后来自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减小, 许多人选择了放纵, 虚度四年光阴, 不但没有将自身的综合能力, 反而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 缺乏担当社会工作的能力。

此外, 我国对高等学校进行层次划分排名, 学生也被分为三六九等。所谓一考定终身的言论也是由此形成的, 一旦考入普通二本或三本院校, 进入社会处处碰壁, 而985、211高校的学生却是一片坦途。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985、211院校占据了更多的教育资源, 而一些普通的二本、三本院校则在夹缝中生存。

2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的增长随着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 就业率却在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70%左右。

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也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此前也有许多学者或教师在这一问题上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探究:

2.1 学生生自身能力和素质不足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 高校扩招, 使得有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从我国宏观层面上说平均受教育程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然而这些提高以学历的提高为主, 毕业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与上世纪的相差甚远。同时, 因为扩招导致生源良莠不齐, 一些素质低下的学生不但不思进取反而影响学习环境, 更有甚者宣扬一些消极的言论, 影响了其他学生的信心。

此外, 一些学生入学后为减轻家庭负担或获取更多的财政支配权, 选择外出务工, 占据了大多的课外时间甚至是上课时间。期末考试时, 采用突击的方法达成考试目的。虽然大学中所学的知识并不一定在工作中应用, 但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将在以后工作中受用无穷, 这也是大多数大学生缺乏的。因此, 大学生就业难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是密切相关的。

2.2 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缺乏职业教育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而高校正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虽然高校已培养的大量的人才, 但与社会实际需求相比要滞后。社会工作岗位中一些十分紧缺而又有一些怎出现大量赘余。

高等教育与社会工作需求脱节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高等教育改革相对滞后, 在专业设置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在热门专业的招生数量上要远超过冷门专业, 致使企业在招聘时, 一些单位门可罗雀, 而另一些单位的冷冷清清。

在职业教育方面, 全国高校普遍做得不够, 毕业生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 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快速创造价值, 因此, 在工作竞聘中是弱势群体。

2.3 公司招聘信息不对称, 导致学校歧视和性别歧视

公司对高校的理解是通过他人对高校的评价以及学校层次实现的。与普通院校相比, 985、211高校就业形势要好的多, 此外, 大城市诸如北京、上海等地高校的毕业生也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学校歧视方面, 一般院校并不能得到首肯, 而且在工资待遇方面相比于985、211高校低, 一般高校的学生能力和素质相对较低, 企业对高校的直接评价方式是通过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的能力, 一旦发现表现出的能力与预期不符, 该高校的毕业生或将被企业否决。

性别歧视方面在就业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 一些工资的招聘简章明确规定只招男性员工。总之, 这都加剧了就业难这一现状。

2.4 我校面临毕业生面临现状

我校地处烟台, 高校林立烟台大学、鲁东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烟台校区) 以及滨州医学院的毕业生与我校毕业生挣聘就业岗位, 与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 (烟台校区) 相比我校层次稍低, 在面对就业时面临更大的压力, 从近年的就业统计来看, 我校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差距。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是我校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3 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策略与建议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若每年高校都面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将给学校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若“毕业即失业”一旦在高校中延续, 不仅会影响低年级学生的信心, 对学校来说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是当前社会上最为重要的问题, 大量毕业生不能就业, 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 同时也助长了“学习无用”论的气焰, 因此,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

3.1 大学生方面: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 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 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认清自我, 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缺点, 发扬自己的长处, 做到优劣互补, 尽全力完善自己。

(2) 提升自身的学习、交际等综合能力。大学的学习不在是简单的学习理论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及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交际能力是另一个需要锻炼的能力, 大学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 性格、习惯各不相同, 正是锻炼交际能力的好机会, 在学校积累经验, 到社会中举一反三, 在人际交往中将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3) 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服务同学。一个具有高素质的大学生不论是在当前的学习中还是以后的工作中都会受到他人的尊重, 在大学生活中提升自身素质是必须的。服务同学是当前学生阶段锻炼方式之一, 人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 从服务同学中获得社会所需要的能力。

3.2 高校与企业方面: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加强职业教育

高校毕业生的去向一直是困扰高校的重要问题之一,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构架校企合作平台来实现, 具体可通过以下做法完成:

(1) 与企业签订用工协议, 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实现人才由高校向企业输送, 既能保障高校就业, 又可存进企业发展。

(2) 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让在校学生到企业中去学习工作技能, 培养劳动能力, 以保障在毕业后能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工作中去。另外, 还可以请企业高级技工或管理者到高校给学生授课, 讲述工作技能、技巧, 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的, 提升学生能力。

职业教育薄弱是全国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 增加大学生就业加强职业教育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未来, 还可以增加大学生就业时的法码。通过职业教育, 在校大学生可以学习职业规划的能力, 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以应对竞争日益严峻的就业。

3.3 政府方面: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建立增加高校毕业生的优惠政策

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容纳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 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方式之后, 为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政府可采取吸纳大学生就业, 给予在贷款或税收政策上的减免的方式作为奖励, 这样构建良好循环, 即壮大了企业, 有缓解了就业, 最为重要的是存进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 国家教育部还在积极推行职业教育进程, 今年上半年公布的一项文件中:我国将会有600所左右的高校进行职业教育改革, 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一旦改革完成, 职业教育教为我国提供各式应用型人才, 对缓解当前就业难的一个重大决策。

3.4 我校在面对就业难采取的措施

我校大的办学宗旨是“商蓝融合, 煤经渗透”, 我校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主要是管理学和经济学, 与同类高校相比排名占优。为提升我校学生的能力, 我校建立商学实验中心, 让我校在校学生进行实际模拟银行、证券、团队合作与管理, 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 提升竞争力。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困扰高校和应届毕业生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 “毕业即失业”并不是空穴来风, 这是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经历的事实。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上与上世纪相比有了较大程度的增加, 但是毕业生的质量是否也增加了?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高等教育的现状, 然后从学生自身素质、高校专业设置以及企业招聘中的一些不良现象阐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之后又从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以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这几个方面提出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

2024年就业难原因分析 篇11

【论文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就业原因 对策

【论文摘要】由于硕士研究生自身、培养单位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原因,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日益困难。要缓解就业压力,需要硕士研究生自身、培养单位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

自高校硕士研究生大规模扩招以来,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随着规模的不断壮大,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数量逐年上涨,硕士研究生已不再是“香饽饽”,其身价进入了调整期,就业状况也打破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局面,唯学历时代一去不复返,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一、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

1.硕士研究生方面

(1)就业竞争力处于博士生和本科生的夹缝之中。硕士研究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方面与博士生无法比拟,部分硕士研究生在求学期间无心做研究,只为一纸文凭,对于高校教师或科研院所等研究型岗位而言,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较弱。而工作经验和能力与在职场打拼多年的本科生相比望尘莫及。甚至有部分硕士研究生思想素质、沟通交往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等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硕士研究生处在博士生和本科生的“中间地带”,就业难不言而喻。

(2)择业观念存在误区。硕士研究生相对本科生而言学历层次高、就业成本高,相应地对职业、岗位、薪酬要求高也无可厚非。然而,部分硕士研究生存在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对工作地区的选择更多的集中于大城市或者沿海发达地区,而中小城市或偏远地区等人才相对短缺的地方则无人问津。同时,对于岗位和薪酬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盲目抬高自身身价,甚至急功近利,不愿意先就业再择业,眼高手低,造成很多硕士研究生的结构性失业。

2.培养单位方面

(1)某些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学科、专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为满足社会需要产生并发展完善,其设置应与社会需求相一致。而少数培养单位设置学科、专业缺乏坚实稳固的基础,部分学科、专业结构滞后,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

(2)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少培养单位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学术型,过于重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训练,这种过分注重专业理论知识,轻视实际素养的做法不能应对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造成硕士研究生专业知识落后于博士生,而职业技能又落后于本科生的困境。

(3)教育管理不严格。少数培养单位的师资水平、教学仪器设备等跟不上硕士研究生规模扩张的需要,仍需一定的积累和沉淀。“填鸭式”教学模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本科化。以修满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作为授予学位的条件,忽视了硕士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4)培养机制无法适应大规模培养的需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是导师负责制。随着硕士研究生的扩招,有的导师从原先带2~3名硕士研究生剧增到10~20名,使部分硕士研究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而对于某些导师相对短缺的学科,少数并不称职的教师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社会方面

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篇12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根本原因在于大学里学的那些专业知识都是些纯理论的脑力劳动活儿,而脑力劳动的成果是可以拷贝复制的。正是这个简单的复制、粘贴动作才是造成了千千 万万大学生失业的罪魁祸首。举例说明,对大学里的理工科专业来说,一个优秀的计算机程序员,编好了一个程序。那么只要对这个程序复制,顷刻间便可以生成千千万万个同样的程序,那 么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是这个优秀的程序员害得千千万万其他程序员和计算机专业学生失业了;同样,一个有才华的电气机械设计者,设计出一款完美的机器设备的时候,通过复制图纸也就 等于设计出了千台万台同样完美的机器设备,因为剩下的只有体力劳动的组装活了,而高校里其他那些学电气机械设计的毕业生就很容易失业;一个有经验的教授做完一个成功的实验之后, 教授只需把这个实验的程序,要领,注意点整理固化成理论知识,教授于他的学生,也就等于他所有的同学都做了一遍这个实验。对于文史哲等学科,一个优秀的社会科学家同样可以通过媒 体和网络,把他的思想和论文成果快速地复制转载到社会上的角角落落。如果后来者无法做出超越前辈的成果,那么他同样面临着失业的威胁。而对于体力劳动者来说,由于其劳动成果的唯 一性,没办法进行复制拷贝,只能是一个人干一份工作。我们不能让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挑一担砖,然后通过复制他的劳动成果,使得千千万万担砖头不用费力地被挑走。所以,现在社会上过 剩着很多想从事体面优雅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同时工厂企业非常紧缺体力劳动者,原因盖出于此。故大学生就业难,是脑力劳动成果可以复制和体力劳动无法复制这个人类社会的基本客观规 律决定的,人类只有遵循她而无法改变这个铁律。不穷究病灶盲目地开单开方,就是把大学的教育制度改革得天翻地覆,完美无缺,大学生头悬梁锥刺股般地努力学习,也无法改变毕业后大 学生就业率低下这个现实,除非大学生都去干体力劳动的工种。一些摸不着门道的评论者只会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一味地攻击中国的大学教育制度,和批评十年寒窗的莘莘学子,实在让人 汗颜。

和各种正规大学不同的是,处于中等专业和技工类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反而较高,原因也在于中等技工类学校里面讲授的并不是纯理论知识,里面包含了很多需要动手操作实践和经验性 的东西,比如维修机器等,加之中专生知道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份量,已经做好了干半体力劳动的思想准备,他们的劳动贡献往往不容易被复制去,故中专生的就业率经常高于正规的大学生。

今天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科技知识也是爆炸性增长,入门的条件越来越高,一般本科学历及以下的大学生连进入到理工医类科研门槛的资格都没有,这个时候,大学四年学习的专业知识基本上这辈子就用不到了,很有可能要白学。所以大学生要认清现实,摆好心态,转变观点,从事一些适当带体力的劳动工作,不要被西方的享乐主义拜金思想迷惑,一味地追求 体面高薪的工作。另外,针对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高校可增加一门社会学的就业心理课程,要让学生明白:大学里的知识,应当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宽阔人的视野,端正人的心态,陶冶 人的精神情操为首要目的,一个有渊博知识的学者和一个文盲,就好比是常人和瞎子一样,并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可以说文化是人的社会眼睛。第二才是用学到的知识来作为谋生的手段, 参加工作。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现在的就业现状,培养良好正确的就业心态,还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大学生若要找脑力劳动的工作,那就业率就必然低下这个社会无法改变的客观无情现实,要让 大学生做好从事体力劳动者的准备,只要大学生能放下身段,工作还是很容易找的。这样既能增加大学生就业,又能稳定社会。

高职女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13

高职女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 主观原因

就业心态有待调整当前, 高职院校女生就业心态呈稳定、健康状态, 主流积极向上。许多高职女生在踏入高职院校时即已接受现实, 大都较为务实。但部分高职女生的就业心态仍有问题。首先, 自卑心理严重。由于社会认可度、学历等一系列因素影响,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 与本科毕业生相比, 自卑心理严重, 一些高职女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在就业过程中, 不敢大胆地推销自己。其次, 心理承受能力差。高职女生基本上属于初次就业, 缺乏经验, 加上心理准备不足, 稍遇挫折, 就会心态失衡。另外, 依赖心理严重, 她们渴望竞争又缺乏勇气, 缺乏就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校推荐仍是就业的主渠道。还有部分高职女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认为只有到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国营企事业单位才算就业, 对民营经济还不够了解, 过分看重初次就业, 片面追求一次就业定终身, 因而不愿主动调整就业期望值, 从而错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自身的综合素质问题多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才是复合型的。高职女生在校期间一般都比较刻苦, 成绩也较男生稳定, 但在想象力、创造力及知识的灵活运用方面略逊于男生。一些高职女生虽然学习成绩优秀, 但由于能力单一, 在工作能力、社会经验和适应能力方面与男生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因而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对就业相关信息关注不够大部分高职女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程序, 不清楚用人单位的要求, 更不知道与自己就业直接相关的国家就业政策。不熟悉就业政策就好比不懂比赛规则一样, 若再不了解对手的情况, 顺利就业更加困难。

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不少高职女生不了解求职所需技巧, 不清楚自荐材料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一般只想到自荐信、个人简历、学校推荐表、各种获奖证书及相关证明材料, 而忽视了在校期间所做的有价值的调查研究、论文等实际成果。有人甚至不知道面试的基本礼仪, 从着装到言谈举止。

(二) 客观原因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对高职女生的就业影响主要表现在: (1) 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影响着高职女生的就业机会, 只有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社会物质条件极大改善, 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才能保障每一个劳动者包括每一个高职女生充分就业。同时, 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还有赖于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当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客观上制约了高职女生就业。 (2)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大学毕业生人数在短期内急剧增加, 对社会就业岗位的需求量增大, 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整体状况普遍不理想, 高职女生就业难度加大是必然的。 (3)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企事业单位减员、政府机构缩减、部队裁员等, 社会在短期内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速有限。加上现在就业市场尚未规范, 社会上存在着不正之风, 严重干扰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就业竞争存在性别歧视由于性别之间生理上的差异, 使女性在择业中处于弱势。流动性强、体力消耗大的工作一般女性难以胜任。另外, 由于没有建立或健全女职工生育基金补偿制度, 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必须由用人单位承担, 同时, 女性在生育和哺乳期间必然对工作产生一定影响, 还会因子女和家务拖累不能经常出差, 影响单位的效益, 因此, 许多用人单位仅仅从经济效益考虑, 减少了对女性职工的聘用指标。这在原本就十分严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下, 使高职女生就业雪上加霜。

学校因素首先, 封闭的办学模式, 专业划分过于狭窄,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陈旧, 使高职毕业生的能力水平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 给高职女生就业带来了困难。其次, 在就业工作中, 高职院校没能主动适应当前就业的新形势, 帮助高职女生调整就业期望值, 转变就业观念。再次, 目前高职院校在女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健康心理的指导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工作, 还远远不能满足高职女生的就业需要。大多数高职女生缺乏求职的实际能力, 缺少择业方法与技巧的学习与实践, 不会恰当地自我推荐, 不敢积极地参与竞争, 不能准确地把握机遇, 因此就业难度很大。

高职女生就业存在着院校、专业差别首先,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好的高职院校就业率高于一般院校;其次, 同一高职院校, 国家级精品专业、省级重点专业、本院强势专业女生就业率高于其他专业。另外, 具有女性优势的专业, 如公关、文秘等专业女生就业率高于男生。

提高高职女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为了缓解高职女生的就业压力, 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应齐携手共努力。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 改善高职女生就业的社会环境

首先, 应加大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的力度, 积极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其次, 强化政府引导行为, 突破性别壁垒, 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制度。学习借鉴西方国家 (如挪威、瑞典、希腊等) 的做法, 通过立法, 对女性从业者达到一定比例的用人单位, 在税收上给予一定优惠或在一些政策上适当倾斜, 从而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女性就业, 提高女性的就业率。再次, 建立专门的女性就业平台, 为高职女生提供就业指导、就业状况分析等全方位的服务, 促进高职女生充分就业。

(二) 努力推进高职院校女生就业工作

进一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取得如技能等级、计算机等级等证书, 加强校企联系, 优化课程设置, 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开拓型人才, 以增强学生在职业选择时的能力和心理砝码。

加强就业心理咨询通过多种途径帮助高职女生调整就业过程中的不良心态, 克服脆弱性、狭隘性和依赖性, 变自卑为自强、自信, 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 事业和家庭兼顾, 既有中华女性传统美德, 又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 具有开拓意识的现代职业女性。

针对女大学生的特殊需求, 实行差别教育高职学院应以承认、重视男女之间的差别为前提, 针对女生在学习、就业过程中生理、心理上的特殊问题进行特色教育。比如, 如何正确处理事业与爱情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在生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等, 帮助她们对自己将要担任的社会角色和随之而来的社会责任形成较为清楚的认识, 强化其自我开发的主体意识, 发掘自身性别优势, 树立自信心、增强竞争力。

提高女生就业工作的服务水平首先, 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建立并充分发挥职业指导中心的作用。其次, 为高职女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应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之中, 要分层、分阶段进行指导。针对女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以多种形式给予她们适当的个性化指导, 从而使女生更加自信地参与就业竞争。同时, 建立健全就业信息网络,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咨询、应聘指南、招聘协议磋商、签约指导等系列服务。

(三) 提高高职女生自身的就业能力

积极调整心态, 适应就业需要首先, 高职女生应增强自信心, 挖掘并发挥自己在就业上的各种优势。其次, 适当降低求职的期望值, 从而提高就业命中率。树立到生产一线工作的思想, 在正确认识社会需求与自身竞争条件的基础上, 以社会需求作为自己求职的第一选择, 先就业再寻求发展, 抱定“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思想。

完善自我,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知识修养, 培养女大学生的整体知识素质, 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勇敢地面对社会, 充分利用假期到社会上兼职, 更多地熟悉和融入社会, 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她们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 塑造自身良好职业形象, 同时, 使她们掌握必要的求职技巧, 学会自我推荐, 从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要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积极主动寻找机遇, 不等不靠, 抓住机会, 大胆竞争, 充分发挥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和交往能力的优势。如女性的形象思维能力及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全较男生优越, 适合形象设计方面的工作;交往能力的优势, 适合从事行政管理、公关等工作;女性运用语言词汇的能力强于男性, 从事文字整理、编辑及教育、接待洽谈工作较为出色。在应聘中要把握机会, 勇敢地去展示自己的才华, 多参加应聘实践, 排除一些来自于自身的负性思维干扰, 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取得成功。

勇于创新, 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高职院校在职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应实施创业教育和指导, 培养女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在其他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 提升高职女生的各种素质, 同时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探索丰富多彩的实践方式, 提高其职业素质、就业竞争力和创造力, 使高职女生由被动就业变为主动就业。通过成功创业, 不仅使自己能自谋生路, 而且创造出更多的岗位使更多的人就业。

高职女生面临的就业难问题是相对的, 只要高职女生紧贴市场需求, 突出女性特色, 充分发挥高职女生的就业优势, 不断探索就业新路子, 就可以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当然, 学校和社会也应为高职女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和谐的环境, 力争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有效地提高高职女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冰.对高职女生择业性别化的探讨[J].科学教育论坛2005, (14) .

[2]夏新颜.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实证分析[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6) .

[3]冯祥斌.论女大学生的就业优势及实践途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4) .

[4]廖克玲.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7, (3) .

上一篇: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下一篇:政治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