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才工作总结(共11篇)
互联网人才工作总结 篇1
构建互联网人才工作站新型管理模式论文
1.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受到了政府、社会、企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
重视,该技术的应用创新了自然人与企业之间的连接方式,降低了企业运作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给企业的商业模式、管理思维、运营手段等带来了变革升级。如何把人才工作站与互联网关联起来,形成“互联网+人才工作站”的管理模式,应尽早提上研究日程。这不是将互联网和人才工作站两个概念简单地相加,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再配合互联网平台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2“互联网+人才工作站”模式的内涵
互联网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从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交流变成了大家日常生活和交流不可或缺的部分。进入互联网时代,组织的发展理念有了全新的变化。互联网带来了颠覆性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带来了诸如粉丝经济、参与感、用户体验、平台化、社交化等新兴名词的广泛传播。企业组织要想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大趋势,需把握互联网发展的三大定律,即: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和麦特卡尔夫定律。
“互联网+人才工作站”指按照碎片思维、粉丝思维、焦点思维、快速思维、第一思维等互联网思维模式,利用新一代网络技术、新一代服务创新系统、新一代智能终端,立足互联网技术,搭建网络平台,整合企业内部、高校、科研院所各分散的资源,实现跨单位、跨区域的线上线下互动,涵盖人才的引、育、用、留,可以供企业和学校共享相关的数据。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原来停留在概念上的事情成为可能。为推动“互联网+人才工作站”的落地,实现人才工作站的e化运营,人才工作站在建设的过程需在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转变:一是在理念上引入“互联网+”思维。以微信公众服务号为工具,构建一个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留用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对人才工作站管理活动进行发布、实施、监督和管理,实现人才服务点对点、零距离、全方位,形成“线上”e 化管理、“线下”多元化实施的管理生态。二是在组织上配备人员负责具体工作。负责人才维护、信息发布、活动策划、成果管理、统计分析应等工作,做好各类工作站的在线运营管理,促进相互融合,吸引人才关注平台,提高在线活跃度。三是在运营上实施线上线下联合管理。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留用等的在线管理,与线下实施相结合,激发在站人员创新活力,促进公司人才结构改善,提高科研产出,突显人才工作站的管理价值。
3“互联网+人才工作站”的实践
近年来,广东电网公司搭建人才工作站微信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管理机制,推动“互联网+人才工作站”的实践落地,打造服务企业人才工作的互联网家园。
3.1 搭建人才工作站微信平台
在国内首创工作站人才学习交流家园,该平台由活动专栏、资讯专区和会员中心三个部分组成,包括:人才工作站站内动态、岗位发布、专家展示、高校展示、校企合作、课件下载等多个板块。通过该平台的应用,可以了解人才需求和人才动态,探讨技术难题,进行经验交流、技术支援、资源分享、专题培训等,实现人才互动的良好沟通局面。
3.2 推动人才管理E 运营
采用“线上”与“线下”同步运营的模式,在吸引、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科技力量等方面卓有成效。建立人才大数据平台,推动人才引进稳步增长。将人才引进与IT平台建设相结合,通过基于大数据的人才管理平台,形成多元人才引进渠道,推动人才管理的信息化。搭建知识远程分享平台,推动人才培育丰富多元。通过课件下载功能,让企业员工在线了解和学习研究成果,推动研究成果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成果的`转化。打造生产云端解决方案,推动人才使用提质增效。围绕科技创新和安全生产,建立云端工作室,形成云端解决方案,提供实时诊断、研讨和方案制定,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构建人才智能留用体系,推动人才留用科学规范。依据人才在线活动数据,对人才进行在线服务、管理、评价和激励,提供优秀人才推荐服务,辅助人才管理决策。依据学员在站表现,结合系统统计分析结果,由人才工作站向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推荐优秀人才。研究生人员推荐留用率达80%,博士后人员达30%。
3.3 取得的成效
基于微信平台的人才工作站运营模式,实现了工作站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具体成效包含:提高了运营效率,借助互联网平台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信息传递、管理执行更加便捷高效;人才价值最大化,通过校企合作、名师带徒的方式,盘活内外人才资源,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长效价值;增加了科研实效,使微信平台成为了解决生产一线技术问题的强大支持,提供了云端解决方案;强化了安全管理。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促进公司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创新了生产运行方式。
4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和人才工作站管理经验的积累,“互联网+人才工作站”的运行模式已经具备实践的条件。经检验,对企业经营具有实效,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方面作用显著。意味着该模式具有较大的管理价值,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互联网人才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工作室模式,课程培养体系
0引言
随着3G网络的覆盖面越来越大,智能手机的使用者越来越多,软件行业受到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影响也越来越强。作为众多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计算机专业,在移动互联网火爆的市场需求面前,迫切的要抓住机遇,培养大量的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
1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才需求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特殊性,这个行业所需的技术人才应当是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多种软件技术开发能力,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项目参与经历)。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是理论 + 上机实训,近几年也应用了任务驱动和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但是受课程模式影响,较重视知识的学科系统性,缺少知识的工作过程性,未能将知识与具体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使学生未能在真实的实践场景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所以针对当前的情况,提出一种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市场出发,根据企业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需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教学,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的专业课,引进企业真实项目贯穿教学过程,以项目为主导,以工作室的形式实现实训生产,缩短企业和学校的距离,增强学生与企业的联系。
2 工作室模式的建立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的是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对企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和熟练程度是高职教育办学的一大特色。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毕业生在工作初期不能立即适应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不少企业也认为应届毕业生难以很快融入企业,更愿意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才,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与熟悉程度,缩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营造企业式的实训环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它来源于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工艺作坊”式教学模式,给我国高职教育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企业经验丰富的讲师为主导,以企业实际项目为中心,将教学场所从教室扩展到企业,学生以准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训。工作室的教学与实践的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实践环境,它比传统的实践教学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广泛的实践教学面,通过工作室这个特定教学窗口形成课堂——工作室——社会实践的系统性。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于2010年9月成立了手机靓妆工作室,该工作室是由学院和苏州天平先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的一个成果,主要负责智能手机移动UI的教学和实践。每年学院都会选拔一部分同学进入工作室,教师对工作室进行管理,由苏州天平科技有限公司派出资深讲师来为学生进行授课,并将企业中的实际项目拿到工作室来,企业专家提出项目要求,对项目进行监督和验收,优秀作品将被企业所采用,同时优秀学生可以优先进入该公司进行实习,最后更有可能成为企业正式员工。这种教学模式本身就是对工学结合的实践,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可以接触到企业真实项目,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学习课堂上所不能讲授的知识,增加了学生实训企业项目的机会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弥补了学校在实训方面的不足,增强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让学校能掌握企业的最新用人需求,从而在课程体系上可以及时进行调整,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关专业课,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可以提前为自己选拔优秀学生,更好的了解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熟练度,针对企业自身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实训,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通过工作室这种教学模式与社会接轨,使教学、研究和实践一体化,创造了一个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
3 移动互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
3.1 移动互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移动互联网专业人才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应该首先明确智能手机的应用领域,对智能手机应用作深入的了解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手机软件开发过程、技术和方法 ;熟悉智能手机主流的操作系统和体系结构 ;熟悉掌握智能手机软件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 ;至少熟练掌握一门智能手机软件开发语言(Java/Objective-C),能够独立在智能手机上开发应用软件,具有一定的移动UI美工设计能力。鉴于这些专业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要重视理论,更要侧重于构建配套的实训体系。
3.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针对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的专业特色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移动互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以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工作室教学模式为指导,由具体的工作岗位出发,对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找出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最后根据学习领域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再结合学期合理安排,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以适应企业对移动互联网人才的要求。我院移动互联网专业分两个专业方向,Android操作系统手机开发和IOS操作系统手机开发,Android方向以Java作为主要的开发平台,IOS方向以Objective-C作为主要的开发平台,表1是两个方向软件开发职业岗位能力及典型工作任务一览表。
我院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 :Java程序设计、Java Web开发、Java框架技术、Android/ 苹果IOS/Windows Phone应用开发、移动应用项目实践(android)、数据库原理与SQLServer、软件工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专业外语、ERP产品实战等。为了更好的在全院普及移动互联网专业知识,学院蒋凌志老师编写了《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实践》这本教材,在全院开设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与实践这门课程,向学生讲授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和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动手能力。
在实训学习领域,我院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按照移动互联网专业特点,我院强化实践教学比例,在完成基本理论教学以后,根据课程需要安排具体的实训操作课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012年8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学院建立了江苏省唯一一家以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为核心技术的实训基地,基地设苹果体验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微软移动课程开发基地。学院大部分实训课程均在该基地的Android、IOS、WindowPhone实训室进行,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
4 结论
互联网人才工作总结 篇3
市场发展增加人才需求
如今,中国的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达3.01亿,用户使用率为62.1%,作为与线下电视最为相近的互联网服务,网络视频服务已成为使用最多的服务之一。
视频行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8月发布的调查显示,有26.7%的受访企业在过去一年中选择了网络视频营销(不含免费推广),这一比例相比较其他广告媒体遥遥领先。并且,绝大多数的受访企业表示愿意持续增加这方面的投入。”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张桢宁认为,这表明市场对网络视频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视频网站人才来自多个专业
据了解,视频网站内部大致可分为内容团队、产品团队、技术团队和销售团队。内容团队主要包括节目制作、频道编辑等岗位;产品团队主要负责页面功能设计;技术团队主要进行基础平台的技术支持;销售团队主要负责广告销售。
张桢宁称,根据中华英才网的数据,网络视频人才主要来自导演、广电编导、摄影、动画、艺术设计等专业。熟练掌握各种视频编辑软件、了解视频制作流程是从事该行业的基本要求。
网络视频人才=传媒人才+互联网人才
从智联招聘网站上的数据来看,北京地区的互联网行业已存在人才缺少的情况,平均16个人申请一个岗位,而网络视频相关岗位的平均申请人数还不到10人,可见网络视频人才的招聘难度较高。
在PPTV副总裁兼总编辑陈峰看来,目前国内视频网站无论在内容还是技术方面的人才都很匮乏。“内容方面,需要既有视频制作经验又有互联网经验的人;技术方面,则缺乏技术高手。”
互联网人才工作总结 篇4
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O2O、金融等行业,不仅有大量中小企业,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龙头企业,也积极地参与到这个行业。在这些领域,互联网人才也有着巨大的需求量,其中尤其以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最为迅速,需要的人才最多。
互联网企业数量增长,用人需求居高不下
今年两会提出“互联网+”计划后,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数量持续大幅度增长。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转型、互联网中小企业的发展,都面临着一个比较大的困难:人才难求。
,中国网络招聘行业雇主规模达到252.4万,增长率为28.2%,尤其是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招聘需求持续旺盛,供需量大且匹配难度依然较大。
以某互联网行业垂直招聘网站的数据来看,互联网企业对招聘人才的需求,接近一半是技术类人才,其次是市场与销售、运营等;而应聘人员中,技术类只占27.4%,这其中就体现出了企业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缺口,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供需紧张指数高居不下,甚至同比越来越高。
代码可以复用,人才能不能复用
专业人才、资深人才的紧缺现在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普遍头疼的问题。有些企业则对此提出了解决方案:代码可以复用,人才能不能复用?
代码复用,是互联网行业的技术名词,意在解决同样功能的代码总是重复编写所带来的时间和效率的浪费,鼓励模块化,复用已有的代码,提高工作效率。
同样的思路,可不可以用在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上?目前国内已有IT众包平台,采用这样的思路:复用有项目经验的人才,打破地域的限制,在线上完成专业人才的复用。
在这样的众包平台上,企业发布外包项目,线上有大量的资深程序员个人及团队,查看企业需求之后就可以轻松接包,平台还会根据先进的智能算法进行刻画,帮助企业推荐最符合需求的人才,企业查看简历之后,便有余地挑选心仪人才。经过双方线上沟通之后,接包个人或团队成功完成项目,发包公司付款。
IT众包平台代表企业解放号,就是一个基于云计算的IT服务产业垂直互联网平台。他们通过众包模式整合社会IT服务资源,建立由客户(软件需求方)、软件公司(IT服务供应商)、软件开发者(个人从业者、自雇佣人员)、专业服务提供商(为项目提供专门服务的组织或个人)组成的IT服务生态系统。
互联网从业人员地域集中,经验资深员工高薪难聘
互联网人才工作总结 篇5
现阶段,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推动我国经济建设方面贡献了一定的力量,促使我国经济建设的现代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但是实质上,在“互联网+”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与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为外贸行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储备,甚至限制了外贸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互联网+”背景下我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电商业务人才相对匮乏,现有员工综合素质偏低,影响了跨境电商业务的开展。由于我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时间相对较短,人才培养效果相对较差,甚至部分人才综合素质不足,无法进行跨文化交流,在跨境贸易方面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人才资源不足以及人才质量差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子商务业务的良性开展,甚至造成部分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最终导致我国电商业务的开展以及对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严重的人才限制。
其二,电商企业自身对电商人才培养相对忽视,投入力度严重不足。我国电商企业虽然已经开始认识到高素质人才短缺的问题,但是往往将人才获取工作重点放置到人才招聘方面,对本企业现有人才培养相对忽视,不仅没有建立健全的培训工作制度,在人才培养成本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人才在进入企业后综合素质无法得到相应的提升,极易造成企业人才困境的出现。此外,我国大多数电商企业尚未认识到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也没有设置专门的人才培训机构,这就无法对跨境电商人才实施专门的管理,造成人才管理效果相对较差。其三,高校对电商人才的培养无法与市场对电商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现阶段,虽然我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工作已经在高校中全面开展,但是从全国各地区人才培养现状看,大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所学习的知识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轨现象,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对我国跨境电商工作的发展以及外贸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互联网+”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策略
基于当前我国“互联网+”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要想促使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就应该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科学调整,进而发挥不同部门的综合力量促使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为我国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和外贸经济的进步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推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优化开展。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工作关系到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因此其不仅仅是电商企业或者高校的任务,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开展也与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探索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借助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行业协会的约束促使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具体来说,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开设跨境电商专业,对跨境电商人才加以培养,同时积极鼓励高校中现有的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以及市场营销专业结合适当需求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增设相应的小语种专业,促使部分人才向着跨境电商方面转型,增强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力量,为电商行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持。同时,在行业协会方面,还应该注意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调作用,通过结合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对人才培养工作加以约束,促使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为电商行业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经济的进步提供相应的保障。
(二)积极建立校企联合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为了有效解决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人才需求相脱节的现状,在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优化调整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加强校企联合,逐步构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促进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具体来说,针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问题,校企双方可以共同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促使高校专业发展与产业人才需求,专业与就业的契合度得到不断的提升。同时,为了促使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切实满足企业的需求,学校还可联合企业开展引企入校活动,将阿里巴巴、当当网等较为成功的电商企业引入到学校中,进而在企业的辅助下构建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真正实现学生专业发展与企业的无缝衔接。唯有如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进而在满足电子商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促使我国对外贸易取得更大的发展成效。
(三)积极构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社会化体系。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基于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以及我国对外贸易需求,各级政府部门都应该加强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组建各级人才培训中心,逐步构建相对系统的社会化人才培养工作体系,促使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工作的社会化进程逐渐加快,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同时,为了保证社会化人才培养工作体系作用的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也可以积极联合企业加大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投入,在社会相关企业的支持下促使社会化人才培养体系能够顺利运行,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积极打造跨境电商专业师资队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高质量师资队伍的支持,只有逐步提升跨境电商专业师资力量,才能够在高素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增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在政府和高校的双重配合下,充分发挥各级人才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逐步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相应的师资队伍保障。唯有如此,在“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工作才能够真正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为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互联网人才工作总结 篇6
2015年7月1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家齐聚武汉来参加由英科信息、P2P圈、网贷中国合办的“金融人才培训”活动,一起见证“金融人”的正式起航。
上午9点活动正式开始,首先由英科信息武汉分公司总经理吴总致辞,对前来参加“金融人”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高管以及合办企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并向大家介绍英科信息的发展历程及企业理念以及这次活动的初衷与意义。
接着嘉宾代表发言,由武汉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智刚致辞,首先黄院长对从全国各地来武汉参加活动的朋友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接着向大家介绍了湖北省金融行业的发展状况,并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产生及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及赞扬。然后同大家分享了自己关于“互联网+”思维的理解,着重的向大家阐述了互联网开放、平等的精神。
然后上午10点许,由来自小米贷的运营总监张波给大家分享“互联网金融平台运营管理”。向大家介绍了P2P平台的几种常见的运营模式,并深度剖析了几种运营模式的优劣点,以及该如何把握平台运营的节奏。张总对于平台运营管理的精细的解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午两点,由来自重庆“金融联盟”的王忠老师给大家分享“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详细的向大家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概况及形式:“第三方支付机构,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大数据金融,P2P网贷”以及国内典型的一些平台的对比等。
接下来是由“旺财猫”的运营总监、网贷行业的资深人士“叶隐闻书”给大家分享的“互联网金融品牌推广”。叶老师认为,品牌运营人员应该是具有帅才潜质的人,他们需要站在发展策略的层面去思考问题,平台运营的人员应该是属于将才潜质的人,他们需要有很强的目的性,需要有强大的执行力。叶老师还向大家剖析了影响人做决策的主要因素。叶老师对于品牌和运营的深度理解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7月19日上午,由来自国诚金融的石宇老师给大家分享“互联网金融平台必须避免的几大错误”。石宇老师认为:P2P对于草根平台的窗口期已经关闭,现在是大集团进入的最佳时期;P2P行业的人才泡沫和营销泡沫非常严重;网贷平台的创立者应该如何进入如何退出。他向大家介绍了本人对于互联网思维的理解,以及互联网的三大运用场景的分析。
然后就是由金州律师事务所的叶赛兰律师给大家分享的关于”网贷平台的法律解析“。叶律师为大家剖析了一下最近刚出台的关于”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以及平台应该如何规范操作和平台从业人员的自我保护。然后叶律师和现场嘉宾进行了互动交流,帮助大家解答网贷平台运营过程中的一些法律问题。
互联网人才工作总结 篇7
6月30日, 中国首家物流教育互联网平台—物留客, 在清华大学举行了隆重的上线仪式。作为清华大学物流教育主推的创业项目, 物留客在未上线之前, 就得到了广泛关注, 用自身的行动为中国的物流人才培养与教育贡献力量。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认为, 物流业发展靠人才支撑。物流的未来最需要技能型人才、管理型人才, 更需要专业化、国际化、互联网化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他希望借助“互联网+”, 物留客可以成为物流教育领域重视业务实操、分享经验的典范, 形成业界生态圈, 伴随物流人的成长与生活。
物留客是什么?
物留客创始人张钰介绍, “物留客”的字面意思是“言之有物, 方能留客”, 即期望提供的干货可以得到广大物流人的关注, 真正留在平台上, 成为常客。实际上, 物留客是以物流教育为主旨, 将线下教育体系与移动互联应用相结合, 通过在线课程、直播互动教室、成长规划、线上辅导工具、线下教育社区等模式, 打造的中国首家垂直于物流行业的互联网教育平台。上线后, 物留客的Android、ios及pc版同步更新, 并根据各自特点在功能实现上各有侧重。
其线上课程包括物流企业大学、公开课、自由创课和物流动作IE放大镜等部分;线下培训主要有实地培训、海外考察和咨询式培训。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既自成体系, 又相辅相成。
为企业量身定做培训课程是物留客的亮点。着眼于企业人才的长期培养规划, 物留客平台可以根据企业需求为其设计全面的培训体系, 根据员工不同岗位、职级和载体, 设计个性化的培训内容。
公开课也是物留客线上平台的拳头产品。课程一部分是由物留客团队设计, 另一部分是从清华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等国内外的高校采集的精品课程。这些课程全部免费向用户开放。在授课模式上, 物留客摈弃了传统的PPT授课模式, 采用生动的现场教学法, 授课形式寓教于乐。课程内容上, 张钰坚持采用所推出的内容都是贴近实际的纯“干货”, 要给人实实在在的帮助。例如, 物留客制作过一个帮助快递员提高收入的课程, 邀请一位月收入一万七千元的快递员传授工作技巧。这类能帮助物流人升职加薪的技巧, 真不是花钱考一个证书能获得的。
除了公开课之外, 物留客平台上还设有丰富多彩的线上学习内容。最新鲜的物流资讯时时更新, 为物流人提供全球化视野的参考。物留客还创立了自由创课的平台, 吸引国内外顶级专家上传自己的物流课程。作为清华IE供应链与物流协会会长, 张钰创办LEV公益演讲平台, 邀请圈内大咖和草根人物分享经验, 长期免费为物流圈搭建交流平台。LEV演讲视频同步放在线上, 分享给更多的物流人参考。
核心:线下互动并垂直于物流人的技能细分市场
“互联网+”究竟为传统物流培训模式与理念带来怎样的改变?物留客创始人张钰向现场百余嘉宾隆重做了讲解。
“物流行业是一个重实操的行业, 这个行业也从来不缺有着实际操作经验的老师傅, 只是在经验传递的过程中, 有些技能者并不愿意将经验与知识免费传授给他人。物流业也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但是物流又极端分散, 在碎片化的现状下, 互联网给了我们机会, 让物流人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物留客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让分享者获得收益与认可的互联网平台。”张钰说。
据了解, 线下互动并垂直于物流人的技能细分市场是物留客的核心。即在物留客平台上, 学习者可以通过企业大学、老师傅和精英的分享, 成长计划的推送, 线上论坛, 用几块钱拿到“干货”, 用分账、打赏等方式, 使分享者获得经济收益。与此同时, 物留客团队还组织线下沙龙, 用社交化技术手段, 整合大数据, 建立布满百城的实训基地网点。
在记者看来, “互联网+”给物流培训带来的最大改变, 不仅是技术与模式上的革新, 更重要的是让培训有了“人的维度”, 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 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对于这点, 张钰也表示, “在物留客的平台上, 我们将会看到, 一个分拣的员工通过线上成长计划的推送, 老师傅的分享, 使分拣效率大大的提升、司机师傅省油又安全的技巧的PK, 快递员师兄高收入的来源和师弟的成熟。五年, 打造物流教育的生态圈, 八年, 成为物流后市场的服务运营商, 物留客会一直伴随物流人的成长与生活”。
以互联网方式进行教育培训, 物留客抓住了新时代的机遇, 但是怎样才能留住用户, 是物留客面临的最大问题。张钰和她的团队也在这方面进行研究, “除了专业技能与知识的传播与培训, 物留客还加入了社交生活因素。对于培训教育, 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买账, 不是说你让他学习什么就学什么, 他们不想学就不去学, 因此只能找一些年轻人感兴趣的东西留住他们。目前我们也正在探索这个领域”。
物流企业的数据信用比资产更靠谱
作为物留客平台的见证人和首批使用者, 上海卡行天下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钱钰发表了题为《互联网思维下的物流创新》的演讲, 从企业和行业发展的角度, 深度剖析了互联网时代创新思维给物流行业带来的新趋势与新改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不仅改变了物流企业的运营方向, 企业也将重新定义用户, 最为关键的是, 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也发生改变。钱钰从事物流行业管理工作十几年, 做过第三方物流, 也做过供应链管理, 她对物流行业有着深入的了解。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钱钰也开始研究互联网, 但是钱钰坦言, 也就是一年多前她才弄清楚互联网是什么。“互联网是一种方式, 互联网是人类文明史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钱钰表示, 蒸汽机代替的是人力, 互联网代替的是嘴巴、耳朵、大脑, 互联网可以穿透时间和空间, 不需要出门的情况下可以搜寻到更多的群体的信息为人们所用。
“卡行天下从垂直企业转到平台型公司, 从利己到利他, 甚至要重新定义用户, 这些转变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变化, 也是企业的转折点。目前我们关注小微企业, 专注货运整合。要解决行业参差不齐、小散乱等行业问题, 就要持续积累数据, 参考企业的真实评价来扶持高信用的小微货运企业, 让好的企业在阳光下显现出来, 实现小而不散、零而不乱。这是行业发展必须要走的路。”钱钰表示。
钱钰很是看好物留客, 她认为物留客的出现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一是互联网移动时代会改变买卖双方信任建立的方式, 是“不用见面的信任”, 是基于评价和自身历史数据的展现, 而物留客平台建立的对老师的评价系统体现的就是这一点;二是群体间的预先告知和随时共享, 物留客APP平台可以使物流人的学习无处不在;三是让信息传递由“一对一”变成“一对N”, 物留客平台上的每位老师面向的都将是无数学生;四是物留客可以让陌生人在共同规则下大规模协调。互联网最大的能力是连接人, 互联网可以穿越时空、时间, 连接无数的老师与学生, 从这个层次来看, 物流客的发展很有可能带来某种层面的颠覆。
互联网+物流培训:热融合也需冷思考
作为活动的另一重头戏, 两场互动访谈让观众直呼精彩。在“互联网+物流”的板块中, 来自不同物流领域的领军人物分别阐述了各自观点, 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互联网+人才”的板块中, 高校与企业的代表更是有很多创新、创意, 在碰撞中获得了不少合作的机遇。
物流“人才剪刀差”催生培养模式转变。“一方面是毕业生遭遇就业难, 所学知识没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 则是物流企业在资本和投资的追捧下快速发展, 急需人才‘补给’而不得。这种人才需求上的‘剪刀差’, 目前已经成为困扰物流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尚尔斌直言不讳地说。
尚尔斌说, 要解决这种人才需求“剪刀差”的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 要依靠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以此来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来满足企业的需要。但是, 这种调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很多企业面临的用人难问题却迫在眉睫。
用互联网串起物流链条是未来发展趋势。深圳市易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黄滨表示, 过去20年“互联网+”面对的是普通消费者, 游戏、社交等平台迅速发展, 从现在开始互联网的应用已经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本质意义是产业互联网, 这个时代的思维方式与过去完全不同, 互联网开始深入融入到物流的操作中。并且, 互联网在物流任何一个领域的应用都是细分而垂直的, 不再像过去那样泛泛做一个平台他还提出, 物流行业有一个很大的特殊性, 就是链条太多, 怎么用互联网的本质将链条串起来, 这是接下来物流业要思考的问题。
>物流企业的数据信用比资产更靠谱
>互联网+物流培训:热融合也需冷思考
>“互联网+”让培训有了“人的维度”
互联网人才工作总结 篇8
王久新在会上表示,当前,纺织行业已全面进入转型升级的深水期,面对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特别是随着纺织“十三五”规划的即将实施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人才建设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推进纺织强国战略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本,加大投入,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人才发展新模式,早日推进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
孙淮滨在主题报告中指出,新常态下,我国纺织业要以结构调整、驱动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并且要对未来行业的市场形势做出相对准确的前瞻性判断。从国际市场看,我国纺织业在未来五年将处于中低速发展、缓慢恢复的调整期;而从国内市场看,纺织业则相对乐观,不久前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所发表的公告指出,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经济增长的目标落实到增加就业与福利,不断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当中。因此,我国市场内需潜力将得到十分可观的发挥与体现。
正确把握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需要人才进行保障。如何发挥好人力资源的战略优势,培养和储备适应本企业特色的人才,在新常态下显得尤为重要。会上,来自企业和院校的嘉宾代表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人才的储备、院校人才的输送、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以及新硬件时代(机器换人时代)企业及院校所选择的对策分享了相关案例,并阐述了自身的经验与见解,现场互动气氛热烈。
另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还在会上对福建柒牌集团有限公司、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广东都市丽人实业有限公司、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数十家在纺织行业人才建设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企业、先进个人等进行了表彰。(吴一凡)
中棉行协推选节能减排技术及创新型企业
为推动棉纺织行业节能减排,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秉承社会责任原则,近年来持续开展节能减排技术项目征集活动,经过对申报企业与项目的征集、评选及专家现场评估、公示等程序,“空压机系统优化升级改造”等26项创新应用、“环锭纺智能落纱机”等6项节能减排技术入选《中国棉纺织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暨创新应用目录》(第三批),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入选2015年中国棉纺织行业“节能减排创新型棉纺织企业”。(韩大伟)
中国优秀印染面料评选表彰活动即将开启
为调动广大印染企业产品研发的积极性,提升印染面料开发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我国印染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印染行业协会自2010年起开展“中国优秀印染面料”评选表彰活动。本活动为宣传和展示印染企业产品,加强印染和服装、家纺上下游产业链的交流与协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2016年度评选表彰活动即将启动。
据悉,针对本届评选活动,主办方将组织专家根据参评作品的材质、工艺、色彩、花型、功能性、创新性和市场适应性等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中国优秀印染面料一等奖和二等奖。并将在2016年全国印染行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技术交流会上,对获奖单位及作品进行表彰并颁发奖牌。
(牛婵)
首届羊绒纤维检验培训交流会在京举办
日前,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首届羊绒纤维检验培训交流会在北京举办。来自会员企业负责羊绒纤维检验的技术人员、有关检验机构专业人员及企业销售经理等近50人参加了本届培训会。
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倪静指出,这次培训活动是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多年来举办的首次培训。培训活动是协会服务会员、服务行业的重要职能之一,协会从行业实际需要出发举办这次活动,是强化协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抓手。
在培训会上,中国纤维检验局有关负责人解读了《关于改革毛绒纤维质量检验制度促进毛绒产业发展的意见》,对GB18267-2013《山羊绒》国家标准进行了指导性宣传和讲解;天祥集团北京羊绒实验室技术总监陈继红对产品出口技术指标进行讲解,介绍了山羊绒鉴别、基于山羊绒技术指标(细度、长度等)的品质评价方法等。参会企业通过对检验技术指标的讲解与讨论,统一认识、统一标准、提高检验整体水平。会议对出口产品销售合约指标的理解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增强了企业产品竞争力,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互联网人才工作总结 篇9
1设置物联网应用专业的重要性
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泛在网络社会”计划的推动下,加大投资力度开发研究“互联网 +”的创新模式,大大促进了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和建设力度,使“物联网”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体现了一个国家在科技发展上的水平。在一些发达国家中,物联网已经用在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家居平安、消防智能化、工业监测、护理老人、个人健康体检等多方面的领域,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具有规模的高科技实用和智慧的庞大市场。在我国,自从《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 ( - 年 )》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等重大一些项目中将“传感网”列引入重点研究科研领域后,特别在加之近几年的电商网络平台的迅猛发展,大力带动了传感网技术有了的提升和发展,也具备了一定产业基础,在电力、交通、安防等各个相关领域的应用也看到很多案例。综上所诉,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也需要培养实践型创新人才。高职院校要抓住这个机遇,提前学习、提前认识、提前研究、争取快速见效。切实重点加强要对专业建设,和专业设置进行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物联网应用”的急需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可以要充分发挥以自己的与企业紧密联系的创新平台优势特色,培养实践性较强的技能型人才;还要设立创新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使高职院校在参与加入“物联网应用”实践中需要重点有所突破突破、务和求力争实效。
2物联网应用人才的需求
从物联网产业的构造分析,物联网架构是由感知设备的操控、数据的网络传输和数据的实时处理三个过程构成。其中感知设备的操控是通过感知设备来对物获取感知信息,例如无线电子设备、卡片芯片的原理设计、各种媒介的感应设备等等电子设备技术人员以及芯片设计和制造人员;然而,一旦物体的动素被感知,即可通过数据的网络传输到主控平台并对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现场控制和有效的应用。这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所以,在这些岗位上的一定需要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相关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是必须的人才;再如,在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过程中,要用到系统数据分析和统计流程分析,这就又需要系统设计、系统应用和系统管理人员。通过上述得知物联网人才领域至少需求可以概况为三类人才,即电子设备技术和芯片设计技术人才;计算机网络和通讯人才;系统整合和应用人才。针对高职高专,这三类人才中的“系统整合和应用人才”最适合培养,因为系统设计、系统应用和系统管理人员主要分布在物联网行业中的应用岗位上,这正是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也吻合了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宗旨。
3高职物联网人才的培养方向
物联网应用专业是以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工技术与无线电、移动通讯和自动控制以及软件和管理系统设计等众多专业知识构成的交叉性学科,要求入学考试基础较薄弱的专科学生在 3年时间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能力并达到操作应用程度,显然是不可能的,为此,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在物联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高度准确。通过分析物联网项目的运作流程,按照岗位能力的模块要求,大致可分解为四个培养方向:一是感知设备操作方向。物联网项目中的“感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后续各个环节的基础,也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成分之一,它涉及到感知终端的操作以及应用,感知设备的种类很多,例如有温度控制的、有压力控制的、有机械控制的,光控的、也有生物控制的等等,这些控制的实现主要依靠芯片的应用技术,如射频标签以及嵌入式芯片等的应用。在这个环节中需要的岗位能力是:相关电子设备的操作、数模转换设备的操作、嵌入式设备的操作等。高职学生需要学习一些相关基础知识,为操作应用奠定一定的基础。二是是物联网管理及服务方向。物联网的感知可以获得大量的有用的或无用的数据,为了具体目的正确使用数据,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筛选和检索,就是感知、识别、搜集信息,借助网络传输这些海量的数据。数据传输到管理平台后,需要有大量的管理服务人员对采集的海量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因此产生的管理服务岗位需要解决数据的储存、检索、使用、不被滥用等问题,以达到满足用户的需求。管理及服务主要掌握数据库与海量存储技术、搜索引擎、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和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知识。三是各种媒介网络的系统设计和维护方向。在这个环节中,主要解决数据的网络传输问题、数据的实时处理问题、管理系统平台的设计和维护等,其岗位能力要求: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具有网站建设能力、具有 UI 界面设计能力、具备移动通讯知识,后台数据库管理能力等等,还要有通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能力,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能力。四是物联网辅助方向。物联网是一个系统解决方案或者说是系统集成,实用前需经过详细的计划和设计,有 IT 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也要有硬件技术相关解决方案的能力,需要学生具备物联网相关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些系统工程开发和集成能力、数据处理和控制节点,实现完整的物联网系统功能的应用能力。这部分几乎不太适应高职学生。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物联网管理及服务方向是适合高职类学生的基础的,其次在物联网感知设备操作应用方向也比较适合高职学生学习和实践的。
4相关课程的设置和教师的配备
人才工作工作总结暨人才工作计划 篇10
2010年,单位人才工作在市委和局党委正确领导下,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人才单位伍建设,人才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才总量有所增长,较好地为地勘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现将单位人才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人才单位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单位有职工 人,其中在职职工人,专业技术人员 人。
专业技术人才单位的具体构成情况:
(一)学历构成。本科学历以上 人,占 %;大专 人,占 %;中专 人,占 ;高中以下 人,占 %。
(二)年龄构成。35岁以下 人,占 %;36-45岁 人,占 %;46岁以上 人,占 %。
(三)职称结构。中级职称 人,占 %;初级职称 人,占 %。
二、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人才工作的新格局
一是健全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注重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明确有关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职责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党管人才的工作体系。坚持把人才工作单位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注重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和优势,坚持把人才工作同经济工作同等对待,把干部工作与人才工作有机结合。
(二)加强单位伍建设,做好人才引进工作
一是做好人才现状分析和人才需求分析。单位把人才工作作为促进地勘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根据广东省地质局给予的编制名额,结合单位发展规划、项目业务的拓展和创新需求,分析摸清了人才总量和各类专业人才的数量、层次以及年龄、学历结构,提出人才需求计划,保障人才流入的合理性。
二是从省内外高校招收优秀毕业生。通过网站广泛宣传招聘人才信息,组织好赴高校选招毕业生工作。组织毕业生参加广东省地质局事业单位招聘的统一笔试,再进行面试、考核。2010年单位引进了本科毕业生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人,行政管理人员1人,进一步充实单位人才单位伍,促进单位地勘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高薪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近年来,单位通过高薪反聘了3位 高级工程师,为单位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强化培训教育,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
一是加强岗前培训。对新招的大学毕业生,单位专门召开座谈会和组织岗前培训,单位领导作单位情介绍和形势报告,重点分析与介绍未来发展方向,让新员工了解单位情单位况,及时适应单位上的各项工作环境。
二是抓好继续教育。主要是加强对党政管理人员及地质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有任职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如组织党政领导参加各级组织的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监察、政工培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地质技术培训等。
三是组织参观学习。通过各大节日,组织文体活动,缓解人才思乡之情;适当提供出外观光的机会,让职工感受祖国山川美丽,放飞心情,激发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四)营造良好环境,激发人才的新活力
一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宣传栏,大力宣传地质“三光荣”精神、广东地质人精神及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通过职代会、工代会、座谈会,单位领导与职工共聚一堂、共商大计、共谋良策,在单位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优化工作、生活环境。单位把硬环境作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及时了解人才的工作生活情况,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营造适宜居住的优良环境。
三是优化政策环境。以扩大民主、完善考核、加强监督为重点,健全完善任免干部投票表决制、干部任用公示制、领导干部任期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等干部管理制度,实施《在岗职工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初步建立起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使真抓实干、政绩突出的干部得到褒奖,形成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浓厚风气,形成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的科学机制和良好环境。其次是建立激励机制。尽可能提高人才物质方面待遇,拉开专业技术人才和普通职工的物质分配档次。如增加野外津贴,使人才和普通职工在物质分配上有所区别,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一年来,虽然单位在人才工作中作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由于单位是省属事业单位,本单位人才引进工作的自主性、战略性不够强。二是人才管理体制有待理顺和完善;三是人才薪酬分配激励机制与奖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三、人才工作计划
根据省 局的人才工作规划,结合目前人才工作的实际情况,单位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人才工程建
设,努力增加总量,改善结构,提高素质,完善管理,优化机制,不断引进、培养、使用人才。争取实现“三个转变”:由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变,增加人才数量;由用人主体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优化人才结构;由人才的密集型向智能型转变,提高人才质量。
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继续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加强对人才工程工作的领导,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
二是创造良好人才使用环境。着力为单位人才创造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三是全面做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教育。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学政治学理论,并鼓励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党组织,吸收充实到各个岗位。
四是狠抓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积极为他们提供参加进修、培训的机会,提高其业务水平。
五是进一步优化激励机制,健全人才考核机制,树立人才典型,最大限度地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
四排乡卫生院
市场热求“互联网复合型人才” 篇11
王奇珍坦言,在“互联网+”时代,汽车行业也要转型。宝利德正在计划做汽车O2O项目。“我们招聘的主要是架构师、电子商务类岗位。我们希望招到的是在O2O、电子商务方面有过成功案例的人,招到合适的人并不容易。如果希望对方既有互联网思维,又对汽车行业也有所了解,那就更难了。”
领英中国商业分析与战略总监王昱尧指出,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云计算、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技术得到促进。根据领英平台对2014年挖掘的25个最热门技能里面,有12个技能与互联网直接相关。
排名第一的技能为互联网行业基础的“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领英同时对比美国与全球的数据发现,“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技能高居中国榜、全球榜榜首,美国榜中也仅居云和分布式计算技能之后。拥有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能力的人才正越来越受企业重视,数据型人才在中国和全球已成为最抢手的人才。
“对于金融、医药、教育等传统行业,在‘互联网’时代他们的人才需求大致有两种。”王昱尧解释,一类是互联网技术类人才,也就是能为行业插上互联网翅膀的人,包括程序员、算法工程师、数据挖掘等人才。另一类是互联网应用类人才,也就是能驾驭互联网翅膀,让传统行业飞起来的人才。这些人才要求对行业本质的模式有深刻理解,但同时善于学习,善于灵活运用,能够基于更及时、更全面、更深度的信息升级战略、策略。
“以最近很热门的信贷分析师为例,这个职位的本质仍然是基于历史和现有的信用相关数据,来判断个人和企业未来的信贷风险。借助互联网,能够得到的企业和个人的征信相关的数据急剧膨胀,‘互联网+’时代下的信贷分析师,就需要会判断什么数据有用,会分析海量数据,并且能够及时调整结果不断优化。”
在前程无忧人力资源专家王剑看来,在“互联网+”时代,集业务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体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将是人才市场的主流,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将被边缘化。
【互联网人才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互联网金融人才11-23
年度工作总结互联网09-26
互联网产品工作简历07-04
做互联网销售工作优秀05-24
互联网思维精髓大总结07-13
互联网+展示课活动总结09-24
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分析总结06-03
互联网行业销售顾问半年度工作总结10-03
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什么样影响11-18
互联网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