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教材分析(精选7篇)
立体几何教材分析 篇1
数学必修2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章节分析
(杨帆 陕西师范大学 710062)
几何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学科,而三维空间是人们生存的现实空间.本章将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研究方法,研究“简单几何体、直观图、三视图、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和公理、平行关系、垂直关系以及简单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对三维空间的几何对象进行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
1.教材内容的变化
新课标新增了三视图与三视图和实物图的转换,这些内容与初中阶段“空间与图形”中的“视图与投影”紧密衔接,而《旧大纲》中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没有这部分内容.增加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三视图以及空间几何体与其三视图的互相转化,对空间图形进行整体上的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更全面地把握空间几何体.
新课标也减少了一些内容: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异面直线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多面体,正多面体.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基础知识:
(1)理解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2)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
(3)掌握空间点、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分类(重点).
基本技能:
(1)理解三视图画法的规则,能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2)掌握斜二测画法,能作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
(3)了解柱、锥、台、球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计算一些简单组合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4)理解并掌握平行关系和垂直关系的判断和性质(重点);
(5)能利用公理和基本定理证明简单的几何命题(重点).
2.2过程目标
(1)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几何直观能力.
新课程立体几何初步新增加了三视图以及与实物图之间的转换.新增这些内容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三维空间,能够准确地描述现实世界与图形之间的关系,能从课本还原到现实,来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发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例如,平行关系和垂直关系中都是从生活中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出发,引入新课,进而进行探究,最后回到生活中来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教师也应注重学生画图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立体图形直观图的画法.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对于学生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自主的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能力.
《标准》在立体几何初步部分,要求学生首先通过观察实物模型,空间几何体等,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图形的性质以及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这种由一般到特殊,从具体到抽象的推理、归纳、并抽象的过程更易于学生的理论创新.而以往的教材只注重知识的强化和变式应用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却忽略了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呈现方式.新课程强调数学的本质,强调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我们可以适当弱化演绎推理,更多地强调从具体情境或前提出发,进行合情推理,转向更全面的教育价值.
2.3情感目标
旧教材将内容去头去尾烧中段呈现给学生,学生既不知道知识“从哪里来,又不知道到哪里去?”,新课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获得几何图形的性质,这需要学生从身边的几何实体出发,动手做一做去猜想和验证一些命题.体验定理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了概念的发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数学家发明出来强加于人的、无用的.
3.知识结构与教学安排
3.1知识结构
3.2课时安排
§1.1简单旋转体
§1.2简单多面体
§2直观图约1课时
§3.1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约1课时
§3.2由三视图还原成实物图约1课时
§4.1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的认识约1课时
§4.2空间图形的公理约2课时
§5.1平行关系的判定约1课时
§5.2平行关系的性质约2课时
§6.1垂直关系的判定约2课时
§6.2垂直关系的性质约1课时
§7.1简单几何体的侧面积约1课时
§7.2棱柱、棱锥、棱台和圆柱、圆锥、圆台的体积约1课时
§7.3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约1课时共1课时
4.教学重难点
4.1教学重点
(1)空间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立体几何初步要求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以空间几何的上述定义和公理为出发点,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平行和垂直关系的判定和性质.
(2)三种数学语言: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化
数学拥有多种语言,这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典型特征.学生要学会从图形入手,有序地建立图形、文字、和符号这三种语言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在公理或定理教学中,要同时使用三种语言进行描述.培养符号语言的图象化事实上培养了直觉思维的发展,使文字语言符号化培养了思维的逻辑性,文字语言数学化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2教学难点
(1)三视图的认识
三视图属于新课程新增内容,在三视图的教学中,组合体的三视图和依据三视图判别几何体是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对于三视图还原为实物图,教师可以实物为对象,如先画出一幅主视图,让学生用萝卜切出满足主视图的几何体,满足条件的几何体可能有很多,教师可以继续限制几何体的左视图,学生继续修改几何体,循序渐进,最后发展通过三视图来切几何体的能力,这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可借此节课培养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兴趣.
(2)立体几何的证明
标准对立体几何内容是分层设计的.因此,立体几何中的证明也要分层,不能一步到位.本章学习了4条公理,4条判定定理,四条性质定理和1条从平面拓展到空间的角相等或互补的判定定理,标准只要求对于四个性质定理用综合几何的方法加以证明.对于其余的定理,在选修2的“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中利用向量的方法予以证明.所以利用几何直观证明是我们培养的重点,要相应弱化形式证明.我们所要求的证明应该是较为简单的命题,即能用定理进行简单推理,而非强调技巧的证明.此处所应用的反证法又是一难点,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去理解应用.
(3)培养学生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重难点)
5.教学建议
(1)站在全局的角度了解学生,把握新课的定位.
新课改已经由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全面推行,很多高中老师却只关心高中的课标变化,而忽略了学生在初中的几何基础,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提出适度的要求,以免造成学生过重的负担或浪费他们的能力.只有立足整体,通过联系初中平面几何中的知识,将其在三维空间中进行推广或演变,将前后知识连结为整体,增强学生知识的系统性.
(2)主次分明,对于课标不要求的点到为止.
本章的重点在第三节到第六节,简单几何体的体积、球的体积和表面积,根据课标要求只需了解公式.在教这一节时,我们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公式导出过程中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不要求理解其证明过程.
(3)书中有的旁白是对定义的补充,有的是方法指导,教师不得忽略,要做适当的讲解.
立体几何教材分析 篇2
对比《标准》教材和《大纲》教材在立体几何部分的例题的比较.
一、从数量上比较
例题数量比较表1:
简单多面体与球点、直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空间向量总计
由统计可以看出, 《标准》教材的例题总数上少于《大纲》教材, 在知识点相对一致的情况下, 例题的减少说明《标准》教材的知识深度要求较《大纲》教材有所降低.就局部而言, 《标准 》教材在向量部分的例题明显减少, 说明 《标准 》教材的例题难度有所下降, 因为向量的引入, 主要是作为一种工具解决立体几何中的夹角和距离问题, 以及用向量来证明空间的垂直和平行关系, 而《标准》教材在这一部分例题的减少, 说明对于夹角与距离等知识的要求降低.
二、例题变化的比较
两种教材取舍的例题有明显变化.具体变化情况为:
相对于《大纲》教材, 《标准》教材有9 道例题相同, 其中两道题设相同, 但问题稍有区别;直接删除29 道题, 新增22道题.这样, 在《大纲》教材的38 道例题中, 仅有9 道例题保留在《标准》教材中, 《标准》教材又新增22 道例题.相对于《大纲》教材删除的例题占76.4%, 《标准》教材新增例题占71%.例题的变化, 说明新教材的难度和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的变化.举例说明:
在《大纲》教材的“直线和平面垂直”这一节, 设置了一道例题如下
例1:求证:过一点和已知平面垂直的直线只有一条.
这一道题, 首先要写出已知和求证, 然后根据已知证明结论, 方法是反证法, 主要证明唯一性, 难点是要考虑到点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注重逻辑推理.
在《标准》教材的这一节, 设置里一道例题如下:
例1:已知a∥b, a⊥∂, 求证:b⊥∂
这一道例题是直接对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应用, 而且可以以笔和桌面为对象进行操作确认.
比较上述两例可以看出, 《大纲》教材关注逻辑论证和几何公理立体系, 侧重于几何问题的思辨论证, 而《标准》教材则重视几何直觉基础上的逻辑推理, 重视直观感知、操作却认, 思辨论证的全过程.就难度而言, 明显降低.
三、例题的类型比较
例题的类型比较2:
《大纲》 教材: 应用题4, 纯几何题34, 其中, 证明题15, 选择题0, 计算题19, 作图题4.
《标准》教材:应用题5, 纯几何题26, 其中, 证明题15, 选择题1, 计算题12, 作图题3.
(1) 《 标准 》 要求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要用数学语言去描述周围世界出现的数学现象, 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加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 强调本质, 注意适度形式化也是 《 标准 》 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 数学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 但是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 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因此, 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 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 更要讲道理, 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 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 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 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 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四、对教学方式的新要求
教材编写理念的改变, 要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以上比较, 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如下建议;
1. 教师要从知识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组织者与引导者, 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特点, 引领学生更多地发现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把握数学本质.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 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数学的理解力, 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 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2. 教师要以发展的观点认识数学, 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 更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通过教材的“观察”、“思考” 、“探究”等栏目, 让学生经历观察、试验、比较、分析、交流、抽象、反思、概括、推理等活动, 让学生理解并获得数学概念和结论, 在相互交流中, 构建数学知识.
3. 教师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和组织课堂. 教师不光要在把握学生认知基础上适时的、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助于启发数学思维的问题学生发展的问题, 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成为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主体, 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试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5.
[2]杨玉东.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南;海南出版社, 2006.
立体几何教材分析 篇3
【关键词】高职教材 个性 多元 动态 对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060-02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高职教材竞相出版,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繁华的背后,部分教材的高职特性却模糊不清,甚至是普通高等教育教材或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的翻版。因此,有必要探究高职教材的本质和演化规律,构建高职教材“个性鲜明、多元立体、动态开放、岗学对接”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一、个性鲜明:高职教材的生命本源与生存条件
高职教材鲜明的个性源自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融合的层次与类型定位,是高职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在教材领域的映射。
(一)高职教材的等级规格。在职业教育教材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教材不同,高职教材属于高等教育教材,体现出同一类型教材在层次上的不同定位,反映了教材的高等教育功能。如果高职教材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失去了个性,与中等职业教育教材没有区别,那也就意味着高职教材失去了作为一种层次存在的理由。
首先,高职教材的内容,较之中等职业教育教材,从“点”和“线”的经验层面上升到“面”和“体”的策略层面,具有技术含量高、工艺流程复杂、业务综合性强的特点。
其次,高职教材的功能,是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的,是基于纵向递进结构的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功能的自然演进,反映了工作岗位所显现的相对较高的地位、职责、作用和价值。
高职教材的等级规格,是高等职业教育和高技能岗位的层次在教材上的本源性映射。
(二)高职教材的职业属性。在高等教育教材中,与学术性教材、工程性教材、理论性教材不同,高职教材属于职业性教材,体现出同一层次教材在类型上的不同定位,反映了教材的职业教育内涵。
高职教材的职业属性,在于其内容定向于特定职业,是技术性的、业务性的、应用性的;其结构定格于特定岗位,是项目性的、任务性的、过程性的。
高职教材的职业表征,不仅反映在校企合作教材建设、参编人员“双师”素质等宏观层面,也反映在教材规格的职业要求、理实维度等中观层面,还反映在内容体例的项目导向、职业情境、工作过程等微观层面,最表层的直观反映是教材适用领域的职业范畴。
二、多元立体:高职教材的生命结构与生存方式
基于高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为便于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高职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这也就决定了高职教材的生命结构与生存方式必然呈现出多元立体的生态特征。
(一)高职教材的多元性。高职教材的多元性,反映在基于使用主体的不同而产生不同功用的多样性教材,包括从主体教材衍生出的配套拓展系列教材群。例如,旨在促使教学过程更加清晰,教师使用的教学指南、教师手册、教学软件、教学参考等教材;旨在促使学习过程更加主动,学生使用的学习指导、辅导资料、自学软件、自我测试、实训题库等教材。
(二)高职教材的立体化。高职教材的立体化,反映在基于承载介质的不同而产生不同层面的教材,包括纸质版教材,如印制的课本讲义、教学图表、教学指导、学习手册、辅导资料、实训题集、报刊读物等;音像版教材,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制品;电子版教材,如电子图书、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等;网络版教材,如在互联网上使用的各类教学资源。
多元立体的高职教材并非是割裂分离的,而是基于教学过程形成相互链接的教学资源生态链,多元使教材由单一变得丰富多样,立体使教材由静态变得直观生动。
三、动态开放:高职教材的生命指征与生存空间
高职教材从单一平面的教科书,发展到多元立体的教学资源,使教材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和拓展,让教材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封闭走向开放,使教材的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成为高职教材最具生命活力的指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同时也为高职教材赢得了生存发展的空间。
(一)高职教材的动态性是职业变化的必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的不断出现和运用,职业领域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也必然随之发展变化,并日益呈现出高新技术的特点,这也正契合了高职教育的定位,而职业领域的发展变化也必然会映射到与之密切相关的高职教材上。高职教材的动态性,表现在必须跟踪和顺应职业状态的变化,适时更新和淘汰陈旧过时的内容,引进和吸收新兴的元素,尤其是网络课程和教学网站,更新速度快,便于实行动态管理,更应及时修订、扩充和完善教学资源,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和前沿性。
(二)高职教材的开放性是职业教育的天然使命。高职教育不仅针对在校的高职生,也针对在职的企业员工,庞大的受众群体,决定了高职教材的开放性是职业教育的天然使命。最能体现高职教材开放性的,是网络课程和教学网站开放的网上教学资源和在线交流平台。集电子图书、电子教案、教学指南、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实训题库等于一体的网络课程和增设了网络视频、情景模拟、论坛讲座、在线测试、对话交互等功能的教学网站,将教学转移到无形的网络中,创造了听觉与视觉联动、图文与动画辉映、模拟与仿真并存、教师与学生交互的教学环境,突破了教学空间的局限性,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丰富的信息资源、强大的工具软件和便利的导航功能,为开放式教学、远程教育、自主学习和学术讨论提供了资源支撑和技术支持,也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
四、岗学对接:高职教材的生命轨迹和生发过程
构建符合职业属性和高教层次的高职教材,岗学对接是研发教材的必由之路。一是教材的内容必须做到岗学对接,从工作领域导出学习领域;二是校企编合作共同研发,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特别是企业的高新技术优势。
(一)基于岗学对接构建高职教材。构建岗学对接的高职教材,即教材的学习领域应与职业的工作领域对接。一是标准对接,教材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材教学评价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二是内容对接,教学项目与工作项目对接,教学任务与工作任务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三是方法对接,教材的体例和运用与工作的项目和操作对接。四是评价对接,教材的使用监控与用户的信息反馈对接。
(二)基于校企编合作研发教材。高职教材研发的主体,应当是学校、企业、出版社三位一体的合作联盟。在教材研发过程中,搭建高职院校、同行企业、出版单位可以沟通、交流的协作平台,遴选优秀教师、行业专家、资深编审共同组成研发团队,校企编互动,组织参编教师到企业一线岗位挂职实践,聘请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业务人员参与教材建设,邀请编审人员参与企业运行和教学活动,提前介入教材的编撰和挂网工作,将先进的技术成果转化为优秀的教学资源,再将优秀的教学资源及时转化为优质的出版资源,才能确保教材的先进性。
综上所述,高职教材呈现出多层次、多媒体、多形态的发展态势,并有向动态交互的网络课程和教学网站发展的明显趋势,校企编合作研发“个性鲜明、多元立体、动态开放、岗学对接”的高职教材,才能保持教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参考文献】
[l]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陈 斌(1966— ),男,广西来宾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立体几何教材分析 篇4
【问题诊断】三视图是同一个几何体在互相垂直的三个平面上的射影,在解决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时,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1)不能正确确定特殊几何体的三视图;(2)不能由几何体的三视图正确确定几何体的形状;(3)不能正确把三视图中得数据转化为对应的几何体中得线段长度,尤其是侧视图中的数据处理很容易出错,从而导致几何体中的计算出现错误。
【突破策略】(1)熟练把握常见的规则几何体如柱体、椎体与球的三视图,注重“三面一线”,即底面、侧面、对角面(轴截面)、侧棱(母线)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2)熟练掌握常见几何体的三视图是解决由三视图确定几何问题的关键,先根据俯视图确定几何体的底面,然后利用正视图和侧视图确定几何体的侧面;(3)三视图原则:“主侧等高,主俯等宽”是我们利用三视图中的数据确定几何体中相关线段的长度,特别注重侧视图中数据的长度。考点2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问题诊断】空间几何体表面积与体积的求解是新课标考查的重点,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求解此类问题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1)对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把握不准,导致空间线面关系的推理、表面积与体积的求解出现错误,尤其是对正棱柱、正棱锥中隐含的线面关系不能熟练把握,正确应用;(2)混淆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侧面积两个概念,导致计算时错用公式,漏掉底面积的计算;(3)在组合体的表面积的计算问题中,对于两个几何体重合问题或几何体的挖空问题,不能正确确定几何体表面积的构成导致计算重复或漏算;(4)计算失误问题是最常见的错误,基本计算能力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四大能力之一,在这个方面一定要正确对待
考点3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表面积和体积的综合【问题诊断】由三视图确定几何体的形状并求解表面积或体积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多为客观题,在求解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1)不能根据三视图确定几何体的形状,尤其是组合体的三视图以及几何体挖空、切割等问题,导致无法计算几何体的体积与表面积;(2)不能把三视图中的数据准确地与几何体中有关几何体的有关度量对应起来,导致计算出错,对于组合体三视图中的相关数据的处理不当导致失误;(3)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出错;(4)计算不细心导致运算失误问题。
【突破策略】解决此类问题分两步:第一步,一般先确定几何体的大致轮廓,然后利用三视图中的实线和虚线通过切割、挖空等手段逐步调整;第二步,先部分后整体,即先分别求出各个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然后用它们表示所求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注意重叠部分的表面积以及挖空部分的体积的处理。
名师学法指导
空间几何体是立体几何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应首先注重对简单几何体——柱、锥、台、球的学习,把握它们的几何特征,注意三面一棱(线),即底面、侧面、对角线(轴截面)中反映的几何度量之间的关系,侧棱(母线)与底面的关系等,可以借助身边的实物,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几何体的把握,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是我们分析空间组合体的结构特征的基础。其次,正确理解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熟练掌握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是我们确定组合体三视图以及由三视图确定几何体形状的关键,注意三视图中的数据与几何体的几何度量之间的转化,三视图的画图规则是实现彼此转化的依据。最后,熟记规则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准确理解公式中的各个字母表示的几何意义,区分侧棱(母线长)与高、底面积、侧面积等概念,求解椎体的体积时,应注重灵活选择顶点和底面;对于组合体的面积、体积求解问题,要根据其结构特征通过分割或补形将其转化为规则几何体的有关计算。
考点1 共面、共线、共点问题
【问题诊断】因不能准确理解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导致概念混淆,造成错解;不能灵活利用平面的基本性质确定两个平面的交线,导致有关共线、线共点的证明问题无从下手
【突破策略】(1)两条直线异面也就是它们“不平行也不相交”;(2)解决点共线、线共点问题的关键是利用基本性质,即确定两个平面的交换,证明“点共线”先由 “两点” 定“线”,后证其他点也是在这条“线”上;证明“线共点”先由 “两线”定“点”,后证其他线也过该“点”。
考点2 异面直线
【问题诊断】异面直线是空间中两条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直线,在处理关于异面直线的有关问题时,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1)不能准确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并应用其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求解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过程中,不注意角的取值范围,误以为通过平移构造的三角形内角就是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突破策略】(1)对异面直线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二十从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方面思考,即“既不相交也不平行”。(2)求解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要利用定义将其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但要注意角的取值范围。考点3平面的性质和空间直线的综合【问题诊断】对于该部分知识,可能忽视平面与空间的区别,误认为平面中的定理在空间中也成立导致错解;空间想象力不强,导致无法分析几何体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
【突破策略】根据常见几何体建立空间想象模型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解决此类问题常建立正方体模型来分析;平面几何中的定理在空间中未必成立,要注意定理使用的前提条件。
名师学法指导
平面的性质和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立体几何的理论基础,学习时应准确把握平面的三个基本性质,类比平面几何中的有关性质、结论,加深对基本性质的理解,注意它们在研究空间线面位置关系中的应用;
其次,树立空间意识,注意空间两条直线和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区别,借助身边实例和长方体,从“既不相交也不平行”这个角度正确理解异面直线,准确把握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再次,根据平面基本性质,利用两个平面的公共点确定两个平面的交线是解决“点共线”、“线共点”问题的关键;
最后要注意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要注意几何符号与集合符号的区别。
考点1 空间平行关系的判断
【问题诊断】在解决有关该考点的具体问题时,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1)对空间线面关系考虑不全面,导致位置关系判断出错,漏掉直线在平面内的情况;(2)在利用空间线面平行与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证明空间平行关系时,往往忽略限制条件导致思维过程不严谨,导致误判。
【突破策略】对于结论不能确定的线面位置关系,常用为长方体为模型的构造反例;利用定理进行推理证明时,要注意定理的条件,把涉及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尤其要注意一些关键性字眼,如“平面外的直线”、“平面内的直线”、“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等,避免出错。
考点2 空间平行关系的证明
【问题诊断】空间平行关系的证明往往作为解答题中的第(1)问,而两条直线的平行式证明空间平行关系的基础,在证明空间平行关系时往往出现以下问题:(1)不能灵活运用平面几何中的相关结论,尤其是利用中位线、比例线段等来构造线线平行关系;(2)不能利用几何体或几何图形的结构特征将空间问题灵活转化为平面内的问题,然后再利用平面几何中的结论构造平行关系。
【突破策略】(1)灵活利用平面图形的性质构造平行关系是证明线面关系的关键,一般可通过取中点或比例分点构造比例线段得到平行关系;(2)注意空间几何体的侧面、底面、对角面、截面等的应用,把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中的相关问题解决。
考点3 空间平行关系的综合应用
【问题诊断】由于空间线面关系的复杂性,在求值或证明的过程中,对于点、线、面的位置分析得不够彻底。就会漏掉它们的一些特殊位置关系,导致漏解或漏证。(1)(1)(1)
【突破策略】准确把握空间元素的相互位置关系是正确求值,求证的基础。注意空间中两个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要对所有可能的情况进行讨论;当涉及多个、多类元素时,一定要抓住其中的关键条件,确定分类的依据和标准,然后进行分类讨论,如一个点和两个平面,则应分点在平面的同侧、点在平面的中间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名师学法指导 空间平行关系包括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学习时应首先搞清楚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以及空间两个平面位置关系,借助身边实例,结合前面学习过的空间几何体,加深对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理解,进一步把握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其次,深刻理解空间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注意定理中的条件限制,通过条件的删除、改变等变化对结论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应用定理解决问题时,注意定理中的条件要全面、准确,不能随意改变;再次,把握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实质——实现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关系的互化,这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在转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平面几何中一些平行的判断和性质的灵活应用,如中位线、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等,这是空间线面关系证明的基础;还要准确利用平面的基本性质以其推论确定平面,这是将空间平行关系转化为平面中线线平行的关键。
考点1 空间垂直关系的判断与性质
【问题诊断】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1)对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理解不深刻,忽视定理中的“两条相交直线”导致对直线和平面是否垂直判断失误;(2)利用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时,忽视“直线在平面内”的条件,导致误判;(3)对空间线面关系的有关判定、性质定理掌握不扎实,不能灵活运用其推导结论。
【突破策略】在记忆相关定理时,要结合图形梳理定理的条件与结论,不能遗漏。把定理中所涉及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弄清楚每个定理所包含的条件,尤其要注意一些关键性字眼:如“平面外的直线”、“平面内的直线”、“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等。考点2 垂直关系在求空间角中的应用
【问题诊断】在求解此类问题时,过多地依赖空间向量,导致忽视最基本的定义法,对于简单的空间角的求解,不能利用定义快速、准确地进行求解,而是一味地利用向量求解,导致计算失误;
【突破策略】空间角的求解往往与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所以应该首先考虑定义法,即利用定义作出空间角的平面角,然后再求解。作出线面角与二面角的平面角大多要利用直线和平面垂直,所以首先要结合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寻找线面垂直关系,如果几何体中的线面垂直关系比较明显,可直接利用定义法去求解;如果线面垂直关系不明显,则可以考虑利用向量法求解。
考点3 空间平行与垂直关系的综合应用
【问题诊断】空间线面关系的证明思路更多地来自直观的图形,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因为图形不直观、不形象而导致对几何体中线面关系认识不清,尤其是辅助线,一定要注意区分虚实。
【突破策略】利用几何的综合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往往要作一些辅助线或者辅助平面,作图时不能凭借直观,而要用根据,其中有两条线极为重要:一是找中点连辅助线,出现平行线;二是找两个平面垂直,在一个平面内作交线的垂直,出现线面垂直。
考点4空间垂直关系在综合性证明题中的应用
【问题诊断】空间垂直关系的证明与利用是空间线面关系的重点,在判断、证明空间垂直关系时,往往出现以下问题:(1)忽视特殊平面图形中的一些垂直关系,导致证明没有思路。
(2)忽视已知条件中线段的长度之间的关系,不能通过计算找出线线的垂直关系;
【突破策略】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1)注意特殊的平面图形中的垂直关系;
(2)当已知条件出现线段的长度时,要注意这些长度之间的关系,当几何体中线面关系不是很明显时,往往需要通过计算来证明垂直关系。
名师学法指导空间垂直关系是空间线面关系的核心,其中线面垂直关系是实现空间线线垂直、面面垂直的重要枢纽,在学习该部分知识的过程中应熟练掌握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定义以及相关结论,结合实例分析常见几何体的垂直关系,加深对几何体结构特征的认识和对空间垂直关系的理解,进一步增强空间意识和空间想象能力。准确把握空间垂直关系中的有关定理,明确定理中的几何元素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注意定理中的条件限制,通过条件的删除、改变等变化时对结论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应用定理解决问题时,注意定理中的条件要全面的两条直线垂直等,所以要重视平面图形中的一些有关垂直的定理、结论等的灵活应用。要熟悉掌握各个定理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善于从不同角度观察线面垂直关系。
考点1 空间线面关系的证明与几何量的计算综合【问题诊断】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1)不能灵活运用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无法将空间中的平行、垂直关系进行转化导致推理过程出现错误;(2)对空间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掌握不扎实,导致证明的过程推理不严密,因条件缺陷导致失分。
【突破策略】解答立体几何综合题时,要学会识图、用图与作图。图在解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空间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都与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相结合,准确识图,灵活利用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找出平面图形中的线线的平行与垂直关系是证明的关键。
考点2 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空间线面关系的证明
【问题诊断】解决此类问题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两个:一是不能根据几何体的三视图确定几何体的形状,故不能准确画出其直观图,导致证明和计算无法进行或出错:二是不是准确地把握三视图中的相关数据与几何体中的数据对应起来,导致计算失败。
【突破策略】熟练掌握常见几何体的三视图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础,对空间线面关系证明和几何量求解的考查多以椎体和柱体为主,所以可以先确定顶点和侧棱等宽,主侧等高,特别要注意侧视图中的数据的处理。
考点3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
【问题诊断】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因不熟悉几何体的一些结构特征,导致几何体中的相关数据求错;二是对于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不如该如何下手,而导致无法进行。
【突破策略】空间几何量的求解,要注意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特别是几何体中的相关数据的计算与处理,这是求解的基础。在求解的过程中可把相关的数据标注在几何体中,防止记错数据。对于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首先假设存在,将假设作为已知条件进行解答。如果得到一个合理结果,则假设成立,如果得到的结论不合理,则假设不成立。
考点4翻转问题
【问题诊断】解决此类问题容易出现的错误有:(1)忽视平面图形的翻折对线段的长度及其关系的影响,直接利用平面图形中的数据进行计算,或直接利用平面图形中的平行垂直关系进行证明,导致错误。(2)不能根据折线确定平面图形翻折前后的不变量,尤其是平面图形翻折后不变的垂直关系,导致空间线面关系无法证明,体积与表面积的求解失误。(3)不能根据平面图形中的有关性质判断几何体的有关最值。
【突破策略】解决平面图形的翻折问题的关键是折线,折线把平面图形分成两部分,在这两个平面图形中的几何量及其关系都是不变的,特别低这两个平面图形中的直线与折线的关系是不变的,与折线平行的直线,其平行关系不改变,与折线垂直的线段,翻折之后变成与折线垂直的两条线段;而翻折后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折线分成的两部分形成了一个角度,变成了一个空间几何体,所以要利用空间几何中的线面关系来解决问题,不能直接利用翻折前分别在这两部分中线段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一些角度关系。
名师学法指导:
空间线面关系的综合问题包含立体几何初步的所有内容,综合性较强,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抓住“图”、“证”、“算”这三个字。
“图”是立体几何的根本,主要包括几何体的直观图与三视图,我们要学会识图、用图、作图,通过周围实例,不断提高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把实现直观图、三视图两者之间的互化,把握常见几何体中的线面关系及其三视图,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证”是要熟练掌握空间平行与垂直关系的有关判定和性质定理,牢记定理中的条件
和结论,养成严密的推理论证习惯,把各个定理的条件用完全,在推理论证中药做到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严密无误;
小学语文下册教材教材分析 篇5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80个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二、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识字量和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
(一)精读课文
1、重视指导朗读和默读。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工夫。本册的默读要求,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训练。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结合其他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来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并处理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正确导向的关系。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详写和略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浏览。其中需要重点学习的有三个:一个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安排在第一组。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结合“交流平台”中的提示,体会如何在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获得自己的见解很感受。第二个是“文章的详写和略写”,安排在第二组。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段落,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还可以适当想一想如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然后在单元末的“交流平台”中进行总结回顾。还有一个是“文章的叙述顺序”,安排在第三组。当然,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特别重视将小学阶段所积累和习得的各种学习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3、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精读课文,还要注意抓关键词句。本册相关练习主要安排在课后第二题或第三题,以不同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有的指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体会表达效果。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可以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课文中需重点体会的部分,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最好能与运用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教学生归类整理语言材料,高效、有序地做读书笔记。可以根据某方面的共同特征,把词句归归类,在课文里学过的词句旁边补充类似词句。可以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分成“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等几大类,再分别抄写下来;可以归类整理本单元或前几个单元学过的词语,如,“专心致志”“锲而不舍”“满不在乎”“游手好闲”可以归为一类,“落荒而逃”“鱼贯而入”“蜂拥而至”可以归为一类;还可以补充以前课内外学习中积累的词语,这样归类整理语言材料,可以帮助学生采撷同类内容,丰富语言系统,有助于提取运用。另外,还要注意帮学生在阅读和习作之间搭桥。课文中的某个词语用得好,某些语句写得好,可以随机设计相关练习,如,用词语写几句话,交流课文中的语句好在哪里,还可以用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还可以让学生在习作时,尝试借用相关语句或学习其写法。
(二)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三、口语交际
1、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
2、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
1、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
2、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教材没有在每一组中对习作修改给予提示,并不意味着某次习作可以忽视修改。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
五、综合性学习
第六组的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与前几册教材相同。关于本组教材,请注意以下两点: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阅读材料后都有提示语,提示阅读要求、方法或提供相关信息。如“我们班的同学都很有特点,我要把他们写下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在写人的时候要突出人物的特点;“让我们也试着用演讲的方式,和母校告别吧”,提示学生注意写演讲稿的方式,并试着作一次演讲。教学中要落实要求,有计划地开展活动,用各种语文形式来回忆小学生活,与母校告别。两个部分的阅读材料只是给学生一些例子,从活动的角度方面给学生一些引导,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
本单元有一些活动必须在课外完成,例如,制作成长记录袋、班级纪念册,策划毕业联欢会。教师要安排好时间,课堂上主要是布置学习内容、交流活动情况、展示活动成果,课外则要根据活动计划,一步一步地开展学习活动。最后的联欢会,先布置学生去策划、准备,汇报演出则要等到离校之前再进行。
六、“古诗词背诵”的使用
本册教材在最后一组--“综合性学习”后面,安排了10首古诗词背诵,包括7首古诗和3首词。
本册是全套教材的最后一册,前面11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掌握了一些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本方法。这组中安排的古诗词,是为了体现教材的弹性和适应性而设计的,提供给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余利用自己在小学阶段掌握的语文能力来独立学习。因此,这10首古诗词,不要求教师像以前教学古诗那样,占用教学时间来详细讲解。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自学时,要利用每首诗词下面的注释大体了解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家长或同学,重点放在读读背背上。
七、“综合复习”的使用
本册教材最后安排了“综合复习”,这既是为了给老师提供一些复习的材料,更是为了向老师提示一种复习思路和复习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复习也应注重综合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不是做那些脱离听说读写实际的单项的题目。“综合复习”提示的复习思路和复习方法是:选择贴近学生阅读能力的材料,并凭借阅读材料设计能锻炼和检测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题目,使学生在独立阅读和独立完成题目的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
“综合复习”中选用的9篇阅读材料,内容各异,形式多样,旨在检查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凭借这9篇文章设计的题目,涉及到小学毕业生所应达到的语文能力的方方面面,主要有:能朗读、默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认字、理解词语;能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的顺序;能联系实际谈谈阅读的体会感受等。还结合阅读安排了仿写、缩写、写由阅读想到的人和事、写读后的感想等多种练笔。除了利用阅读材料进行复习,还安排了“给外地亲友写封信”,这是通过实实在在的通信活动,复习写信这一最常用的应用文。希望教师从本班学生实际出发,切实用好这些综合复习材料。如果有条件,还可参照这样的思路和方法,作适当补充。
既然是复习,就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学自练、自测自评,教师的任务是提出要求和酌情检查。具体使用办法可参考后面的“‘综合复习’使用说明及练习提示”。
中小学信息技术立体化教材研究 篇6
●立体化教材的含义
关于立体化教材的定义, 说法众多, 其目的都是克服以往教材形式的单一, 提高其适用性, 满足现代学习者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为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促进优秀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与合理运用。通常将立体化教材定义为:以满足教学多种需求、最大程度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为目的, 在传统印刷教材的基础上, 以课程教学为中心, 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资源和数字化教学支持服务以多种媒介、多种形态、多个层次进行整合的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出版物的集合。
●国内中小学信息技术立体化教材现状
目前国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版本很多, 但多数是以单一的教科书形式出现, 也有一些教材配有配套的光盘, 辅助一些网上资源。这些教材可以称之为立体化教材的一个雏形, 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立体化教材。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配套光盘主要有两种类型:辅助学习型教学光盘和学习资源型素材光盘。辅助学习型教学光盘主要是配套光盘中带有教学软件, 学生通过教学软件来学习;学习资源型素材光盘主要是为纸质教材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 为学习活动提供应有的学习资源。
1.纸介质教材+辅助学习型教学光盘
目前不少配套光盘都属于这种类型, 通过设计好的程序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操作。学生能初步获得软件功能的体验, 同时还有练习题、测试题供学生自己检验学习的成果。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类光盘中有时还配有一些简单的游戏。此外, 这类光盘中还会提供部分素材供学生选择。这类光盘比较适合低年级的学生使用, 便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这类光盘的缺点是过于强调操作技能, 对教材的扩展不多, 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
2.纸介质教材+学习资源型素材光盘
学习资源型素材光盘中的资源以教科书为依据, 是对其合理的延伸和拓展, 两者相辅相成。在配套光盘中动态演示软件操作步骤, 提供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呈现多媒体化的课程资源。文本类、图像类、多媒体类和网络类等各类资源的内容各有侧重。这类光盘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给学生以一定的学习空间。
3.纸介质教材+网站支持
还有一类信息技术教材, 配合教科书, 建立相应的网站, 在网站上提供教科书的电子版、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和教学课件, 在网站上还设有论坛, 用于释疑解惑和收集教材的反馈信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 而教材需要一定的开发周期。所以, 教科书印刷出来后, 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过时和表述不准确的内容, 而有了网站支持, 就可以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弥补印刷教材的缺陷。而且网站的交互功能也便于编者了解教材的使用情况, 以便进一步修订。
4.纸介质教材+学习资源型素材光盘+网站支持
以上三种形式是目前国内的中小学信息技术立体化教材的主要模式, 但这三种形式并不是孤立的, 是相互穿插、互为补充的, 有的教材在配有配套光盘的同时, 还提供网站的支持, 旨在建立纸介质教材、网站、光盘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开发模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立体化教材的开发设计原则
立体化教材应该提供的是一套立体化的教学支持系统, 该系统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 以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 充分体现灵活性、开放性、动态性、立体化的特征。其体系中的所有元素都依据教学设计方案进行统一的计划和安排, 各个维度、各个元素都体现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特点, 杜绝孤立和分散, 最终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 满足教育市场需求, 形成教学能力, 促进教学改革的目的。因此, 在开发中小学信息技术立体化教材时要综合考虑纸介质教材、光盘和网络的优势, 应区分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环境, 进行统一的设计和安排。
1.区分不同的区域和应用环境
我国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人文地理条件差异极大, 形成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若干个经济区域。由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教育发展也不平衡, 教学媒体的发展阶段也不同。对于信息技术教育而言, 在很大程度上受软硬件、师资等多种教学媒体因素的影响。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 落后的农村学校可能还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善, 课程设置不合理, 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信息技术教材的建设, 制约着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和发展。因此, 我们在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立体化教材时, 要充分考虑地区的差异。
与教科书配套的光盘、网站, 需要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支持。有些地区和学校由于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跟不上, 而影响了师生对该类资源的使用。因此, 我们就要调查当地的软、硬件资源的建设状况, 针对具体情况开发相应的立体化教材。
一般来说,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起始年级比较晚, 小学开课的普及率很低, 硬件设备不完善, 课时也比较少, 师资力量也较薄弱。针对这样的地区, 基本上是以纸介质教材为主。某些地区可以根据需要配以辅助的教学光盘, 帮助学生自学, 弥补师资力量薄弱的不足。但光盘中也不用安排太多的扩展内容, 主要是基本的教学过程, 减少学生使用教材时对光盘和网络的依赖性, 这些地区的网络建设都不是很完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主要还是依靠信息技术课, 课后接触电脑的机会比较少。光盘也主要是教师上课时使用, 不需要每人一张光盘, 教师有就可以了, 主要是辅助教师教学的资源。
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立体化教材, 建设时要灵活得多, 因为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比较好, 学生家里大多也有电脑, 能够上网, 课后的可扩展空间比较大。对于这样的地区, 我们就要充分考虑教科书、光盘、网络三者之间的关系, 建立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要在网站上建立研究性学习的平台, 给学生以足够的发挥空间, 光盘上要有扩展的知识和丰富的资源, 主要为学生课外使用。网络上要有互动平台, 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编者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基本上是每人配一张光盘, 光盘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
2.区分不同的教育层次和认识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 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接形象的思维, 注意力又不容易持久集中。这时, 可以用具体实物展示, 也可以使用视频、动画镜头多一些, 色彩鲜艳一些, 但使用时间不宜过长。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 (如中学生) 的概括和抽象能力发展了, 感知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 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延长, 为他们选择的教学媒体可以广泛一些, 增加理性认识的分量, 重点应放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上, 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可以长一些。
各种教学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是不同的, 有的属于具体的经验, 有的属于替代的经验、间接的经验, 有的则属于抽象的经验。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的认识结构是逐渐形成的, 它不但与年龄有关, 也与他的知识、经验、思维的发展程度有关。认知结构逐步完善、深化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逐步积累、提高的过程。因此, 只有当所选择的教学媒体反映的信息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及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重叠时, 教学媒体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获得较高的有效信息量, 提高教学效果。因此,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选择应用立体化教材。
3.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立体化教材决不是各种教育资源的简单拼凑, 它需要整体的策划设计, 策划的思想应贯穿教材建设过程的始终, 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应是有机的结合, 使其相得益彰。不同媒体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立体化教材建设应充分利用不同媒体的优势, 使其达到互相补充的作用。电子媒体与教科书相比, 有容量大、便于检索、形象生动等优势, 因此, 在立体化教材建设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网站以实时共享、动态交互和自主开放等特性, 广泛应用于立体化教材的资源建设。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交流和自觉探究成为可能, 满足了学生的个体需要。师生间还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分层次的研究性教学活动。网站具有开放性、可扩充性的特点, 所以建设网络资源时要留给教师和学生一定的扩展空间。教学网站作为教科书的扩充与延伸, 弥补了图书教材出版周期长、更新速度慢的不足, 能及时推出最新的材料。
●结束语
浅谈数控专业教材立体化建设 篇7
一、技工院校立体化教材的开发实践
立体化教材建设过程中,首先是主教材的建设,使课程教学落实在“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上。
目标确立之后,我们就开始了走向社会、深入企业的广泛调研,与业内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探讨,从中了解企业对课程知识的“必须”和“够用”相关内容;通过对生产现场的实地考察,进一步熟悉课程中涉及到的设备和相关产品在生产线中的用途;翻阅厂家提供的产品说明书,拍摄相关生产现场及生产设备的照片,为编写主教材积累素材。在企业考察的同时,编写人员要注意收集同类优秀教材,以吸取他人之长,要做到对教材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知识准确无误、言简意赅地表达在教材中,以从业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让教师教起来顺手,学生学习和阅读明白易懂;剔除以往老教材中纯理论性的繁杂数学验证,摒弃课本中“高深”的学术性语言表述,以免造成教材的膨胀和学生阅读时的难度。
在主教材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和制作。大多数教师通常用PowerPoint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也有极少数使用专用的开发工具开发或者直接用高级语言编程。教师大多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理论知识,通过与企业的接触和联系又了解了知识的用途和使用,让教师亲自动手设计制作课件,或教师亲自写出课件蓝本,把教师教学中的经验和思想融入知识应用的环节中。只有可操作极强,十分优秀的教学课件,才能做到纸质主教材的提升和精练,教学中才可能把主教材中的概念、定律及应用内容转化为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地映象反映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有可能通过课件中的情境设置开发学生的创新、联想思维,体现“为了行动而学习”的教学目标。
二、技校立体化教材的应用体会
笔者和本校教师对立体化教材的开发实践和应用证明,新型的技校立体化教材建设,能够适应当前新形式下技工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新编配套立体化技工教材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立足点,充分体现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研究式学习为突破口,顺应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潮流,为高职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达到了更好地开展高职教学活动的目的。
立体化教材中质量较高的教学课件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应用高质量教学课件讲课,教师只需课前轻松浏览课件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即可在教学过程中轻松应用,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量和教学工作量。把课件和习题解析拷贝给学生或上到校园网,不但方便于学生们课后复习和练习,同时也减少了教师的课后辅导工作量。立体化教材中的实验、实训指导方案,为本门课程的技能培养提出了基本的目标和方向,能够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并引导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把使用课件前后的教学情况进行对比,用课件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效果大幅度提高,教学进度相应加快,使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少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高职立体化教材不同于传统教材之处,在于它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并发挥其优势,形成媒体间的互动,强调多种媒体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应用对象、不同的应用环境来设计教学要求,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
技工院校立体化教材建设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基础工程,要求技工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按照时代的要求,做好立体化教材建设工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