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文化的特征及社会功能

2024-12-09

论企业文化的特征及社会功能(共11篇)

论企业文化的特征及社会功能 篇1

论企业文化的特征及社会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同文化观念,是由企业领导者倡导,为全体职工认同的`本企业的群体意识和行为准则.研究和探索企业文化的特征、功能,开发企业文化资源,对于社会的进步无不起到推动作用.

作 者:马琪山 杜秀兰 Ma Qishan Du Xiulan 作者单位: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两课室,甘肃西峰,745000刊 名:甘肃高师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NORMAL COLLEGES年,卷(期):8(3)分类号:B026关键词:企业文化 特征 社会功能

论企业文化的特征及社会功能 篇2

一、浙东农村民间文化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集体性是民间文化的基本特征, 是这个地域劳动人民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修改、集体欣赏、集体享有。反映了一个地区群众集体生活、斗争、情感、理想, 集中了集体的认识和智慧。集体创作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在劳动过程中, 口头即兴, 编凑而成。如劳动号子歌, 在劳动过程中, 你一问我一应, 形成节奏性较强, 有乐感的, 大家所欢迎的劳动号子歌。 (2) 集体认可的民俗, 如中秋节是八月十五, 而浙东地区家家户户八月十六过中秋。 (3) 个人与集体结合进行创作, 即某人作原始的创作, 大家在流传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了自创作的成份。 (4) 继承前人的集体创作, 进行再创作。如民间曲艺“宁波走书”, 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农夫田头劳动时, 你唱一句, 我和一句的山歌小调, 后经过几代人的探索、改革、新创, 逐步发展为深受群众欢迎浙江省最有影响力的地方曲种之一。

口头性:民间文化流传中“口头性”占了较大的比重。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民风等都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口头保存、口头传播, 速度快, 来无踪去无影。但“口头性”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与其它形式相结合, 以综合形态存在。如闻名全国象山民间工艺--剪纸, 其创作过程中口头性和实践性相互结合。又如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马灯舞”, 说唱带表演的民间小调“杨柳青”等。只有通过对环境、习俗、仪式, 观众的情绪、心理反映, 表演者的表演风格、经验、艺术观的总体理解, 才能把握“口头性”这一基本本质。但“口头性”并不排斥书面性, 有些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即有口头形式, 但也有书面形式。如被列入宁波市特色文化之乡的鄞州区集仕港镇的民间舞蹈“大头和尚”, 在元代、明代都有书面记载;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东钱湖的“龙舟”, 明、清时已有文字记载。“口头性”为文人记录以书面形式提供了“蓝本”, 同时书面形式又反过来影响口头流传。

地域性:民间文化具有强力的地域性特征, 由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经济条件、文化素质、宗族观念等多种因素, 浙东农村的民间文化相对比较保守, 安于现状。尽管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 在形式上有所更新, 但内容总是沿着自已的根脉向前延伸, 形成“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的特征。如民间舞蹈“马灯舞”“龙舞”在浙东农村流传较普遍, 但平原地区和山区, 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马灯舞”“龙舞”在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上都着保持各自的个性特色。

传承性:民间文化受思维规律、欣赏习惯、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具有很强的传承性。通过世相袭、代相传, 宗教、家庭相结合的承传, 艺人师徒传, 流传到至今。它即带有浓厚的传承性, 却又是现实生活中最基层、最本原的群众文化。它的基本因子从远古传下来, 一直延升到现实生活中, 被现代人所接受,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民间文化即有传统的继承, 也有创新的继承。如鄞州区大岙村舞龙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传到今天已有“大岙龙”演变成“东海金龙”“东海银龙”二条布龙, 其外貌和表演技巧及数量上和原来的“大岙龙”大相径庭, 但在人们意识中仍然是大岙龙。所以说民间文化其思想内容、其人物的形象、艺术表演形随着历史的发展, 带有各个时代的烙印, 发挥着不同的社会效益, 积淀成一种很深厚的文化层。影响着社会群体信仰、思维方式、心理习惯、欣赏爱好。

变异性:民间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 由于时代的变迁、宗教的影响、地域的原因、民族的差异, 承承传者主观原因、心理结构变化、情绪变化、记忆保存等等, 承传者改变作品某些内容和形式, 甚至包括主题都会发生变化, 往往会产生同一母题的“异文”。如流传于浙东民间有1600多年历史的鄞州区高桥镇的“梁祝故事”中传到相邻的上虞地区后, “梁祝故事”的情节发生了变异。“梁祝故事”传到少数民族白族地区后, 内容和形式上发自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白族的“梁祝故事”中, 双双在芭蕉树下谈情说爱, 而且还有了孩子。民间文化正是由于有了变异, 才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发展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 同一“母体”的不同“异文”, 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民间文化在浙东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

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支撑力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 农村社会二级分化这种现象十分严重。在农村社会中贫富不均等矛盾突出的情况下, 浙东民间文化所特有的沟壑、融合、激励的积极作用, 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支撑力的作用。建设农村和谐社会首先要增强农村社会群体之间相互沟通, 浙东民间文化活动为农村社会群体提供参与和交流的平台, 通过互相交流, 形成认同感和亲情感, 创造农村社会安定有序、体现公平正义的良好环境, 协调农村社会运行系统效率与公平、公正。农村社会中的不同社会群体通过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互相对话、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各自利益和所需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满足。从而缓解了农村社会二级分化后, 部分农村社会群体产生相对剥夺感和社会边缘心理, 缓和农村社会心理危机, 保证农村社会安定团结。

农村和谐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融合, 只有通过多样性的互相融合才能形成农村社会和谐环境。而浙东民间文化活动是人的多样性融合的重要载体和运行体系, 通过民间文化活动, 使农村社会中不同社会群体正确认识自已的社会角色意识, 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利益相结合, 自我价值的实现与集体、社会利益的发展相协调。营造融洽和睦、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 形成自觉遵守农村社会秩序的舆论氛围, 创建民主、平等、法制、科学、诚心的农村社会环境。

“优秀民间文化活动提升浙东农村社会的凝聚力。民间文化活动是农村中最基层、最普及、最活跃的群众文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反映了一个地区群众情感、认识、和价值观念, 凝聚了不同年龄层次、职业异同、贫富悬殊、政治思想、信仰差异的社会群体, 聚合社会群体的心理, 显示了民族精神和团结力量。如被浙江省文化厅任命为“龙舟之乡”东钱湖镇在“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和“端午”“中秋”民俗风情节日期间, 东钱湖四周的村落都自发地组织龙舟赛, 湖面上锣鼓喧天, 彩旗飘扬, 龙舟飞驰。湖岸上人山人海, 齐声呐喊助威, 水上岸上连成一片热闹非凡, 显示了民族团结奋进向上的精神。正如东钱湖镇文化站长所说“龙舟赛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活动, 它是本地域民众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体显, 是一种民族精神”。如何将在民间文化活动中显示出来的民众凝聚力升华到民族凝聚力, 需要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开展民间文化活动的同时, 加以引导和启发, 将这种凝聚力升华到对本民族的凝聚, 对国家的凝聚, 升华到各民族大团结。只有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 才能使国家富强昌盛, 使优秀民间文化在古老文明的浙东大地上辉煌灿烂、展露新姿。

优秀民间文化对提升地区社会公德具有积极作用。独特的地理环境、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浙东农村民间文化。经过历史的长河积淀起来的浙东民间文化是一部极其丰富的传统美德教材, 以歌颂、赞美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批

试论现代刻字艺术创作的四段法

刘东霞 (河北省文化艺术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00)

我国传统刻字艺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从仰韶文化的刻符到殷商甲骨文的锲刻, 历朝历代的碑版摩崖、刻帖以及楹联牌匾, 可谓洋洋大观。但长期以来, 我国的艺术创作只注重纸墨平面, 轻视立体透视, 刻字艺术一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艺术升华。现代刻字艺术发育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 当时一些日本篆刻家在继承中国传统刻字和篆刻艺术的基础上, 探索出了一种现代书法艺术表现形式, 并于80年代初两度到我国展出, 引起了我国书法艺术界和社会的关注。1991年, 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成立了刻字研究会, 我国的刻字艺术从此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刻字艺术发展的迅猛之势为世人刮目, 目前, 已成为世界刻字艺术的主流, 在书画艺术领域占有了重要地位。

现代刻字是集书法、雕刻、绘画、建筑和构成学于一体的复合艺术形式, 它是以书法为载体, 既体现了书法笔意、笔力之美, 又通过镌刻、色彩等体现作品的意境之美。从创作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即:构思、书写、镌刻、着色。因此, 一件好的刻字作品需是巧妙的创意、精湛的书法, 熟练的刀法, 和谐的色彩四者有机统一, 是出于书法而高于书法的艺术形式。我们把刻字创作的四个阶段称为刻字四段法, 下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构思

刻字艺术的构思作为刻字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思维活动, 其主要内容包括:主题内容、字体书写、书艺形式、刻艺形式、色彩运用等。现代刻字艺术构思无论是从创意还是形式的选择上, 都呈现多元化趋势, 已由传统的平面阴阳刻转向立体的交叉刻, 特别是叠字叠笔画的处理, 字与字偏旁的借用, 打破了传统刻字的旧模式。现代刻字艺术构思更多以自身个性化语言来反映理想、愿望、情操, 并通过艺术作品让人们感知和接受, 通过艺术家巧妙的构思彰显刻字的精境界, 也是艺术家精神情感的表现。可以说精美的构思是刻字作品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二、书写

现代刻字艺术的第一审美要素在于书法之美, 现代刻字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一个书法家。所以, 一件刻字作品的书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在书写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字法的规范与准确;二是各种书体的和谐统一;三是章法布局及疏密变化;四是点线面合理搭配。从目前各类现代刻字展的获奖作品来看, 对书法本体的重视确实成为评委们的共识, 只有坚守书法之美, 现

判社会上丑恶现象, 劝戒不良习惯, 介绍知识经验为主导, 形成本地域的民风、民俗。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信仰, 影响人们的思维, 制约人们的行为方式, 形成一个地区的行为、道德标准。如被誉为“中国梁祝文化之乡”的鄞州区高桥镇是流传千年“梁祝传说”的发源地, 历代流传着青年男女举行婚礼前先要到梁山伯庙拜祭, “若要夫妻同到老, 梁山伯庙到一到”已成为高桥地区婚姻道德必修课, 一代一代流传到今天。毗邻地区和宁波地区的青年也效妨高桥青年习俗, 结婚前去梁山伯庙拜祭, 许愿自已的婚姻美满、白头到老。高桥地区经济比较发达, 但高桥地区的社会、家庭、婚姻结构相对比较稳定, 传统民间文化形成的民俗、民风具有一种无言的规范性, 制约、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宁波市和鄞州区曾多次在高桥镇举行“文明家庭”“五好家庭”试点工作、召开市、区级“文明家庭”“五好家庭”表彰大会。光耀千古的优秀民间文化被赋于时代精神后, 对提升社会公德, 提高公民整体素质发挥重要作用。

浙东农村民间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地区经济的腾飞。浙东农村民间文化灿烂辉煌、蔚成大观, 七千年的历史长河留下代刻字才不至于陷入工艺化与装饰化的泥潭, 永远保持着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

三、镌刻

镌刻是艺术家用工具将书法在不同的材料上立体表现出来。刻字材料一般选用较易镌刻的木、竹, 也有陶、砖等;工具一般为圆、角、平、尖四种刻刀, 刀法有冲刀、凿刀、切刀, 刻法分阴、

阳、浮刻等。刻字者首先要善书, 善从笔意中得刀意, 用刀如用笔, 有起收停顿之法, 有阴阳向背之分, 方刀凝重沉着, 圆刀灵动超逸, 通过镌刻将平面的书法墨迹塑造成立体的书法点画形象。用刀的技巧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 刀法技巧不是简单的机械运动, 它是艺术的精神创造活动, 物化于外的艺术表现, 用刀的奥妙, 在于艺术审美意识指导下的书与刻结合的艺术创造。

四、着色

色彩是现代刻字艺术的重要内容和艺术表现要素。刻字作品的着色要体现刻字的主题精神。在技法上, 现代刻字已不同于以往非黑即白、非黄即蓝的施彩方式, 而是采用了调色、喷洒、滚染、皴擦、做旧、熏烤等上色制作手段, 使作品颜色更加丰富和自然, 还有了明度和纯度的对比。另外借用木材本身的颜色和纹理, 利用刀法深浅角度的变化, 在自然光的折射下而呈现出的色泽的变化更是任何色彩所无法取代的。总之, 作品所表现的意境、思想主题、视觉空间等, 在很大程度上都要通过色彩这一形式来进一步强化, 从而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这也是现代刻字区别于传统刻字的重要体现。

刻字艺术作为从传统书法中升华的现代艺术, 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从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可以看到, 刻字作品已经不再拘泥于笔墨镌刻, 呈现出了多样形式。可以相信, 刻字这枝艺术奇葩, 将会在未来的艺术领域中大放异彩, 占有重要的艺术地位。

了丰硕的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传统民间文化, 将潜在的民间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 已成为拉动浙东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引擎。东钱湖“石雕文化、龙舟文化”、鄞州“梁祝文化”、古刹天童、阿育王“宗教文化”、余姚的“河姆渡文化”等古文化遗迹拉动了浙东地区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如被评为中国十大民俗类节庆活动的浙东“中国梁祝爱情节”。省内外旅游业都将“中国梁祝爱情节”系列活动作为浙东旅游热点。“中国梁祝爱情节”激活了旅游、餐饮、运输等行业的, 繁荣了地区的贸易交流, 拉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梁祝爱情节”投入资金得到高效益的回报。宁波“中国梁祝爱情节”蜚声全国, 引起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的瞩目, 中央、省、市电视台都进行了专题报导, 宣传宁波的经济、文化发展, 提高了宁波的知名度, 从而带来滚雪球般的经济效应。

论企业文化的特征及社会功能 篇3

任艳花

民俗舞蹈文化是一定区域社会的文化事像,需从其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着手进行深入研究。 具有客家浓郁特色的民俗《杯花舞》满足着人们的社会文化需求,不仅具有历史积淀性、文化传统性、地域地标性等文化特征,而且具有优良文化的导向、特色民俗的表演、瑰宝资源的教育等功能。《杯花舞》为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对民俗舞蹈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拓宽舞蹈研究领域,丰富舞蹈的文化宝库也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杯花舞 文化特征 社会功能

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徙至梅州这片丘陵盆地上繁衍生息,在与自然环境不断斗争、与当地土著居民不断融合中逐渐形成的社会族群。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传统文化。《杯花舞》是明清时期道教兴盛时作为道教法事中的舞蹈之一,盛行于兴宁,其临近的梅县、平远、五华、龙川也有活动。 在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以摇杯、晃杯、甩杯等动作的基本元素,身体以胯部为重心“扭”动,带动击杯的手臂在上下、左右的摇摆动律中呈现婀娜多姿的美感。舞蹈融入客家人的团结族群、勤劳勇敢、积极乐观的性格,表现豪爽淳朴、热情欢快的风格特征。民俗舞蹈文化是一定区域社会的文化事像,需从其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着手进行深入研究。《杯花舞》为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对民俗舞蹈文化遗产有重要意义,对拓宽舞蹈研究领域,丰富舞蹈的文化宝库也有重要价值。

一、《杯花舞》的文化特征

1.历史的积淀性

《杯花舞》 以客家深厚的历史文化为根基,积淀着发展历程中的中原文化、移民文化、道教文化、山区文化及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因素,在多元文化纵横交错的影响中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

《杯 花 舞》起 源 于 道 教 法 事 , 是 做“安 龙 ”、“奉 朝 ”、“做 觋 ” 等法事时,专为生者求神祈福而在一张长六尺、宽三尺六的草席上进行表演的一种民俗活动。起初以竹板进行击板伴舞并附和“五句板”说唱,后经道士朱官祥改造以兴宁特产的“伯公杯”代替竹板进行伴奏,使节奏多样化,声音更加清脆悦耳,因道具的独特性而成为兴宁道教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蹈主要由一男舞者扮女装的觋婆嬷,表现民间传说中陈、李、林姓三位奶娘到茅山学法除恶的过程,承载的是梅州客家人祈求吉祥安康的愿望,期盼幸福生活的社会性情感的渴求。《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融会移民文化和山区文化,即以中原汉族舞蹈文化为主体,在迁徙的过程中受到各地舞蹈文化的影响,到达梅州后,又汲取了本地原著居民的舞蹈文化,使《杯花舞》最终呈现了丰富的多元性特色。 如觋婆嬷在表演时化身为三奶娘的合体,双手各分别拿两个伯公杯,边唱边击杯边舞,手上主要动作有摇杯、打杯、磨杯、转杯、杯花出手等,应和着云步、横步、跪步的节拍,或进、或退、或绕圈、或绕“∞”形,以熟练的击杯技巧,发出清脆悦耳别具韵味的音响等等都呈现出历史迁徙中“非本土”的印记。

2.文化的传统性

民俗舞蹈文化的产生与形成一般都有具有传统性。自古以来,梅州就以土地贫瘠,野兽出没的丘陵山区著称。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梅州客家人一边辛苦的开拓,一边想得到超自然的神灵庇佑,这种现实的期望成为道教盛行、信徒众多,活动频繁及“喜道”的主要原因。 相传在古代,有三位姑娘,分别为陈姓、林姓、李姓的奶娘。 为了消灭恶魔,她们结拜为姐妹,一同到茅山去学法术,陈奶娘是为了救助难产之人;林奶娘为了救助翻船的受难者;李奶娘为了拯救弟妹。传说每年春秋两季新州龙虎山南郊的武府庙都要选一对童男童女做社祭。这年李奶娘的弟弟和妹妹被选为祭品,她为了拯救弟弟和妹妹便与陈、林二人同上茅山,拜师学艺。 学成归来之日正是弟弟妹妹祭社之时,于是便与社婆展开一场殊死的格斗,最终杀死万恶的社婆,救下弟弟妹妹。且禁止社婆之夫今后不得立坛立庙残害人们。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梅州的丘陵盆地和瘴疠之区,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病害。 道士们通过各种形式为信徒消灾赦罪,祈求福祉,这也成为《杯花舞》生生不息的原因。清光绪十三年,嘉应州知事李鹏与知府金桂馨,在金山顶下官井头筹建吕帝庙。该庙设置神像供信徒参拜,还施医赠药,赈济贫民,使其道教活动较为频繁,影响很大,是梅州规模最大的一座道观。 据梁伯聪《梅县风土二百咏》载,当地流传着一首歌谣:“处方平淡不矜奇,寒热随人面面宜;城北吕仙求有应,一钱不费胜医师。 ”可见该庙深得人心,道教的影响随之渗透到客家人的各个阶层。 随着《杯花舞》道具由竹板变为“伯公杯”,“摇杯”时快速抖动双杯,使之碰撞而发出“铃铃铃……”的声音,清脆悦耳 的杯声配上民间 小调或兴宁 的水 口 山歌[4],使得道事场面更加热闹。 既为人们消灾纳吉,又活跃氛围,这正是杯花舞成长的肥沃土壤。

舞蹈是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民俗文化反之可以丰富舞蹈的内容。 而今《杯花舞》不仅是节日习俗的民俗活动,已经拓展至文化交流、文艺演出、学校艺术活动等方面,已然成为客家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客家人的情感内涵,反映着梅州客家人的幸福生活。

3.地域的地标性

地标是人们通过独特的地理特色的物体辨析自身的位置,它影响着一个区域的精神和文化。文化地标从事物所具有的精神文化来看代表着文化的具体形态,要符合时代发展。首先作为梅州地区的“文化地标”——《杯花舞》,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具有地方特色且影响着当地文化, 是当地喜闻乐见的民俗舞蹈;其次,《杯花舞》是梅州的“地域文化名片”,成为梅州客家文化地标性的风景画。

杯花舞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地改编、加工、变革,每一次都以其来自客家民间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更易为民众接受的音舞而获得众多荣誉:1957年,“杯花舞”参加“第二届全国音乐舞蹈汇演”, 获得众多荣誉且得到国家领导热情接见;2002年被香港民政事务处授予“能歌擅舞”的奖牌;2004年,“以特色成就生命”成就了兴宁“杯花舞艺术之乡”[5];2007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 因其知名度迅速提高,梅州兴宁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殊荣[6]。

二、《杯花舞》的社会功能

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共同认可的具有身心教育意义的民俗舞蹈,是习惯于通过身体运动加强文化记忆的一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参都在这个继承发展的身体运动文化中深受影响。

1.优良文化的导向功能

民俗舞蹈作为社会生活一个内容,承载着社区或族群的优良文化,通过具体而生动的身体活动,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演示与说教,彰显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客家精神”是客家人的意识思维的心理状态,是客家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物,对客家族群的人文发展起到导向作用。由于客家人注重中原文化,加之长期艰苦的磨练铸就了“忠孝、礼智”的涵儒、团结勤劳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性格。《杯花舞》最初是为消灭恶魔,拯救受难的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杯花舞》变成了人们在传统节日中展示民众欢乐生活的民俗活动,有效的传承着客家族群的习俗及“忠孝、礼智”的心理价值取向,展示着客家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无论是对直接参与者和间接参与者都耳濡目染的被影响或调控着的个人行为。 因而《杯花舞》对优良传统文化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

2.特色民俗的表演功能

《杯花舞》传至凌佛桂师以后,舞杯的节奏变化更丰富、舞姿设计和舞步创作方面开始不断创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度体系。 在道具上,对“伯公杯”进行了底部留孔的改造,为了使杯子在表演时富有技巧性和更加稳定,在杯孔加上松紧绳,将其套在拇指和中指上;在音乐上,无严格限制,自由性较大,可以自由反复,情绪更为热烈,旋律更为欢快;编排上,以流畅的舞步在丰富的节奏中呈现巧妙的构图,给予人一种艺术的熏陶和享受;内容上,从起初的祛灾祈福到劳动生活、爱情生活,再到人们幸福生活为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 如反映兴宁人民欢乐生活为内容《明月照山乡》屡获殊荣,舞曲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向海外播出,舞蹈被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和《中国舞蹈志·广东卷》;2005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民间艺术汇演中,舞蹈《杯花声声》荣获金奖,并在广东省第三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比赛中再次获得金奖。《杯花舞》具有很强的表演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广大观众。

3.瑰宝资源的教育功能

记录着梅州客家文化发展的《杯花舞》,是客家民俗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进行教学研究,不仅是舞蹈资源的拓展,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国家教育部曾指出:“各学校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 ”地方高校开发民俗舞蹈的课程,把具有鲜明特色的《杯花舞》引进舞蹈教育之中,其隐含的优良传统的团结互助、开拓进取、积极乐观等客家精神,通过舞蹈教育得以潜移暗化的实现,使学生积攒正能量克服现代社会的各种消极因素。

传统民俗舞蹈不仅是舞蹈创作的源泉,更是高校进行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极大的丰富了高校舞蹈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一是《杯花舞》基础技能教育,请杯花舞的艺人或长期从事杯花舞挖掘整理的舞蹈工作者进校园,将《杯花舞》的“原元素”,系统的从基本体态、基本动律、基本动作、传统组合等方面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杯花舞》的基础技能知识,并通过传统组合的训练,如《杯花声声》、《客家细妹》等剧目来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二是《杯花舞》创新技能教育。 动作技能的学习和采风调研活动都是为了创新,在课堂中培养学生以动作技术理性促使自然即兴创作,引导学生以《杯花舞》为素材融合现代编舞技法进行创编,注重道具和音乐等素材,把握客家文化的品格和意蕴,从而创编出具有地域民族特色、受广大观众欢迎的舞蹈作品。

三、结束语

《杯花舞》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自身的特征和功能是分不开的。 它根植于梅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汇的土壤,传承着客家舞蹈文化,熔铸了独特的风格与舞姿舞韵。《杯花舞》是客家人文化意识和艺术形象的生动反映,充分体现着梅州客家人的精神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积累、美化与形成的历程,成为客家人扬善抑恶、振奋鼓舞、团结族群、乐观向上的求生存发展的生活目标和理想追求。

[1]《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广东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1).

[2]蔡享丽.探寻梅州地区客家民俗舞蹈的符号[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7).

[3]林小平.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2).

[4]肖灿.中国民间舞蹈的一朵奇葩——梅州地区客家《杯花舞》初探[J].嘉应学院学报2011(11).

[5]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杯花舞:以特色成就生命[EB/OL].http://www. meizhou.cn/news/0911/24/09112400011.html

[6]梁德新.客都民俗风情[M].—香港:天出版有限公司,2013(12).

[7]黄明珠.闽台高校合作开设中华民族民间舞创编课程的构想[J].大舞台,2011(3).

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特征及其建设 篇4

论文关键词: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创新性服务性细节执行力

论文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折射,在企业发展和生存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本文就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内容作了深入分析,并对物业管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阐述。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使商品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也引发了人们服务观念、价值观念的重大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折射,在企业发展和生存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在全球化经济竞争时代,没有文化和品格是万万不能的,物业管理企业也不例外。

一、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物业管理企业作为以房屋为管理对象,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市场主体,应对企业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实际就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对物业管理企业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意识教育的微观文化体系。具体来说,物业管理企业文化是物业管理企业在长期经营服务实践过程形成,并为本企业员工自学遵守和奉行的的共同价值观念、经营哲学、企业精神、职业道德、企业化制度和企业形象的总和。物业管理企业的核心是企业价值理念,作用对象则是企业全体员工。

将物业管理行业的企业文化与其他行业企业的企业文化比较起来,可以从六个方面来把握物业管理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特征:

(一)创新性文化

由于物业管理产品的均质化及市场竞争激烈化决定了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首要特征——创新文化。物业管理公司要做出良好业绩,靠得是过硬的管理服务,这是物业管理企业生存的基础。然而,由于各个物业管理公司,无论是在物业管理的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差异都是细微的。无论你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知名企业还是非知名企业,就物业管理服务而言,内容上日复一日,物业管理服务各个岗位绿化、清洁、维修、保安,工作内容也趋于一致。就这样,在物业管理产品质地无差别化的前提下,一个物业管理企业要想从众多同质企业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在物业管理从内容到方式各个环节上不断创新形成个性化的管理服务,适应个性化市场需要,创造个性化物业管理品牌。倡导物业管理服务创新精神、创新物业管理理念与模式,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

(二)服务性文化

物业管理行业性质决定了物业管理企业文化是服务文化。众所周知物业管理企业属于第三产业,是服务性行业。物业管理说“管理”,其对象指的是“物”,即物业;说“服务”,其对象是“人”,即业主。所谓“管理”,实质上是“服务”的内容。归根到底,是为业主去管理物业。因此,提倡以业主为服务中心,强调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

(三)微利性文化

物业管理企业所处行业属微利行业,企业经营的目标不是获取暴利。所以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策略不同于一般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经营要做到“开源节流”。一方面,造就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理念的“规模经济、多元化和智能化”三种价值取向。这三种价值取向,旨在“开源”。其中,规模经济重在提高物业市场占有率,多元化重在挖掘既得市场经济潜力,智能化则重在提高物业管理科技含量以期提高获利能力。另一方面,物业管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不能不强调“节流”,追求人员精干化,工作流程简约化,工作方式效率化。而且也由于物业管理企业在与业主的角色关系中兼有管家的角色定位,因而其文化内涵不能不包含一些由此而决定的精神特色,如节约节俭精神等等。

(四)社区性文化

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对象都是一定范围社区的物业,服务对象是业主与使用者。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物业管理企业也是众多文化建设主体中的一个自然主体之一。但是,我们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中的特殊地位,使物业管理企业成为社区文化的天然组织者,而社区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而使物业管理企业的企业文化打上深深的社区文化烙印。而物业管理企业企业文化社区化价值取向,在性质上表现为物业管理企业价值观念在社区的渗透、辐射、影响,在形式上表现为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的文化管理、氛围管理、公约管理。从而,物业管理企业的企业文化带有明显的社区性倾向。

(五)细节文化

细节文化是指企业以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努力创造一种超越一般行业标准,超常规的个性化的服务理念和服务体系,以求获得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和更好的市场宣传效果的一种企业文化。物业管理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物业管理的对象是人,即业主。因此提倡以业主为服务中心,强调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这个特征又决定了其细节文化。物业管理中的细节是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的代表,细节最富有表现力,最容易形成口碑宣传和新闻效应,细节在势均力敌的竞争中,往往能够起到一种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

(六)执行力文化

物业管理企业尤其强调执行力。所谓执行力,就是企业管理运行当中制定的一整套行为和技术体系。它能够使企业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物业管理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服务对象是业主和使用人;物业管理强调竞争中创新,创新中发展;物业管理服务注重细节。这些都需要一整套成体系的技术、行为等规范。

二、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着眼点是以人为本,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弘扬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基本任务是构建富有竞争活力的企业文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凝炼企业价值观念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企业文化的所有内容都是在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是企业价值观在不同领域的体现或具体化。凝炼企业价值观念,主要是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根据企业定位,总结、提炼和培育鲜明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在企业员工中引起共鸣,实现员工对本企业价值、理念、精神的认同。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2.形成企业经营理念

企业理念是企业思想、文化观念等意识特质的总和,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经营企业的哲学、思想、观念,它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方针、战略决策、行为准则和工作方法,是企业一切工作的思想基础,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形成企业经营理念,主要是通过对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生产经营方针、发展战略和策略的思考,提炼特色鲜明、充满生机而又符合企业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从而使企业的资金、人员、设备、信息等资源真正发挥效力。

3.确立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文化中的决定性要素,它反映了企业员工集体的心理状态、意志状态、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以及相应的精神氛围。确立企业精神,就是将企业现有的思想观念、传统习惯、行为方式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总结、提炼,有意识地提倡、培养员工群体的优良精神风貌,使企业改革发展的经营思想变为员工自觉的行动。

企业文化氛围的功能及原则 篇5

1、企业文化氛围具有传播功能,产生宣灌功效。无论通过何种途径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其主体内容都是作为企业文化的要件元素,不仅有“是什么”,而且还要诠释大量的“为什么”,这就产生了很好的宣灌效果。

2、企业文化氛围具有感染功能,产生渗透功效。企业文化氛围中,有许多情感的因素,能够对理性化的教育进行补偿。比如鲜活的典型实例,经过文化氛围的渲染和人性化的宣传,能够让人乐于倾听;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能够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氛围感染的渗透功效,是鲜活而生动的,给人以寓教于乐的欣然接纳,避免了许多刻板说教带来的漠然或拒绝。

3、企业文化氛围具有引领功能,产生启发功效。企业文化氛围的导向性是十分鲜明的。人们在企业文化氛围中,能够确切地领悟到应该提倡和弘扬什么、反对和避免什么,怎样做是对的,哪些意识和行为是错误的。企业文化氛围对职工的引领,不是僵硬的指挥,而是各式各样的启发,且能够心领神会、主动认同。

4、企业文化氛围具有凝聚功能,产生激励功效。企业文化氛围,是一个企业作为一个团队刻意营造的。职工从这种团队氛围中,很容易产生作为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团队愿景融合,把自己的行动归集到团队旗帜下。这种团队合力的凝聚作用,激励团队成员尽心竭力地去实现团队目标愿景。

5、企业文化氛围具有疏导功能,产生开释功效。有效的疏导,既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谈心、谈话、讲述、讲解等传统方式,也在特定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使许多淤积的埋怨、深藏的疑虑、交织的疙瘩,得到开释沟通。

6、企业文化氛围具有陶冶功能,产生塑造功效。企业文化氛围的持续营造,使每个职工都在接受不断的陶冶。点点滴滴、丝丝缕缕、渐进渐变,在不知不觉中厚实,在有意无意间豁达。宣传教育的渗透,文化氛围的陶冶,是锲而不舍的磨砺,是文火慢炖的熟化,是精雕细刻的琢造,是积以时日的锤炼。在一种浓重氛围中,由于久而久之的“近朱”而赤化,使得职工的文化品格塑造得以趋于完善。

7、企业文化氛围具有知识传播功能,产生培训功效。企业文化氛围虽然不是知识传播的主渠道,但是毕竟都要涉及方方面面的理论知识,尽管可能是拾遗补缺的,但是都对掌握知识大有裨益,能客观地产生培训功效。

8、企业文化氛围具有审美功能,产生愉悦功效。企业文化氛围的任何诉求手段,都要追求形式美和内容美。职工对文化氛围的品评欣赏过程,也是一个多方位的审美过程。形式的美丽美妙,内容的美意美好,让职工赏心悦目。

9、企业文化氛围具有文艺功能,产生娱乐功效。各类文艺演出,各类营造氛围作品的展示,构成企业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职工提供了文艺大餐。职工在接受企业文化氛围熏陶的同时,也在欣赏文艺,娱乐消遣。

具有这些固有的功能功效,为什么对营造企业文化氛围还存有这样那样的疑义?除对其实质性的要害作用解析、宣传、学习掌握得不够外,一定程度上是部分单位没有真正地运用好企业文化氛围这一载体。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是一项涉及面很广、持续时间很长、业务量很大的工作,在实践中需要认真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主题鲜明集中。长期的企业文化氛围营造,要围绕举旗、铸魂、塑形、导行等要件展开。主题可以是多方面的,但是在某一项具体活动中、或者在一个区域内,主题应该集中而不可分散。各个时期的企业文化氛围营造,都应该审时度势,设计出鲜明的主题,使氛围营造的诉求点更加集中。二是切合自身实际。各个煤矿都有行业性的共同特征,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策略途径、方式方法都可以也应该相互借鉴效仿。但是,每个煤矿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必须从本矿的实际出发,使企业文化氛围完全切合自身实际。一要切合本企业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的实际需求,二要切合本企业的实际承受力,三要切合本企业的文化传统积淀。任何逆势而为的氛围营造,都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三是明确部门职能。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是一项齐抓共管的工作,单纯依靠任何一个部门都难以奏效,需要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努力。要根据实际和惯例确定部门职能,做到有标准、有考核、有

奖惩,从而保证氛围营造工作件件有落实。

四是内容丰富多彩。文化氛围是在主基调基础上,由丰富内容汇聚出的文化大观。所谓丰富,要切忌狭隘单薄;所谓多彩,要切忌单一苍白。企业文化氛围,兼具深刻的人文内涵和管理内涵。只有丰富多彩,才能满足各个层面的多种需求,增强吸引力,延续生命力。

五是形式生动活泼。企业文化氛围内容丰富多彩,要求形式的生动活泼;文化氛围受众的全员特点,决定了其形式必须让职工家属喜闻乐见。形式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和诉求手段,呆板的形式让人厌倦,枯燥的载体使人乏味。而对于形式的品评,又是见仁见智,各有钟爱。高雅与通俗的交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才是合乎职工家属口味的企业文化风格。

六是群众广泛参与。企业文化氛围既是以广大职工家属为客体受众的活动,也是依靠职工群众广泛参与并作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活动。所以职工群众既是创造者,也是接受者,离开群众的广泛参与,就失去了群众基础,也就失去了动力源和作用体。职工群众参与的过程,就是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也是氛围教育发挥作用、产生功效的过程。

七是注重实践效果。营造企业文化氛围的指向很明确,就是要不折不扣地为弘扬企业文化服务,所以必须以做实功、求实效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践效果作为检验标准。坚决反对走过场、图形式的作秀,反对不顾效果的热热闹闹。忽视或轻视效果的做法,往往劳民伤财,对企业文化的形象声誉毁坏严重。

中美企业文化及经理人特征比较 篇6

美国企业文化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不甘落后,崇尚以契约维持关系、用合同建立信任、同事间发展关系很好,每个企业都有一个核心理念,美国著名企业成功的秘诀无一不是冒险、实干、执著和自信。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重整体,轻个体,成绩是大家的,问题是领导的;重和谐,轻竞争,共事或合作以感情为纽带,人际关系的信任靠“缘”,即:血缘、姻缘、地缘、人缘等等,中国企业和经理人的自强意识较弱,企业一般听从上级的安排,企业文化充满了随大流怕冒尖,经理者们缺乏的是冒险、竞争并怕承担责任,

美国管理界大师史考特.派瑞博士对全球7万多名经理人的研究中发现:中西方经理人主要的不同在风格上,而不是在能力上。西方国家较多采用成人型的管理,授权、建立团队、共识这些字眼,说明员工和主管的关系。而中国的管理者主观扮演了父母的角色,期望员工担任忠诚、负责、顺从的孩子角色。

试论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篇7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 它塑造着一个学校的形象。学校体育改革必然涉及校园体育文化的方方面面, 因此, 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了解, 对于引导学生体育活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1.1、关于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 反映学校师生员工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一种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 它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表现为由学校党的建设、行政管理、教学活动等派生出来的文化现象, 如学校电视台、广播站和校报校刊、宣传橱窗、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内容。

1.2、关于体育文化

在我国关于体育文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卢元镇对体育文化做了如下总结: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广义地讲, 体育文化不仅包括身体素质、体育器械、运动产品等物质形态文化, 还包括体育知识、技术、组织和制度文化, 以及思想观念文化等精神文化。

1.3、关于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 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教学环境下,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学校文化形态之一, 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和体育能力。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2.1、全面教育性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是生存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一种文化现象, 肩负着教育使命。它能激发学生从事身体锻炼,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提高其感受美的能力, 塑造美的人格和心灵。

2.2、时代性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 它的内容与形式同样到一定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结构、社会风气、社会潮流、文化风尚等的制约。

2.3、娱乐性特征

校园体育活动项目广泛而丰富多彩, 有竞技、表演、游戏、休闲等项目, 所有这些普遍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娱乐, 不同的体育项目给人的愉悦之情不同。

2.4、渗透性特征

学校体育精神能够发生辐射, 渗透到学生学习、娱乐等各项活动之中, 渗透到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在体育领域里始终贯穿着竞争和向上的精神, 这种意识都是现代人的一种特殊重要的素质。在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个人的体育经历。美国许多成名的大企业家均或多或少有体育经历。

2.5、隐蔽性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潜在课程主要以不明确的内隐方式, 通过学生无意识的, 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 能够绕开学生体育意识的障碍, 使他们在无意识中领悟人生真谛, 调适自己的偏颇, 约束自己的行为。一所有良好体育文化风气的学校, 它所形成的体育环境气氛和集体舆论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与整个气氛和舆论相协调, 新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其约束, 以适应新的环境。

3、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3.1、校园体育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尊重生命,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功能;能够关怀他人, 形成博爱宽容胸怀;能够培养意志, 发扬顽强拼搏精神;具有完善人格, 塑造高尚道德情操的功能;具有教育熏陶功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使人融入群体, 追求和谐发展;能使人体验运动, 提高审美情趣;具有开拓创新, 培养开放意识的功能。

3.2、校园体育文化的导向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是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的开展, 个人的风格和追求是体育文化追求的一种具体体现。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不仅使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富有生机, 而且使学生得到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 对学生掌握多种体育知识和方法起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 学生最终将告别校园而走向社会, 在此过程中, 他们将所学的知识、爱好、兴趣和体育锻炼习惯一并带到社会, 传播于社会。这有助于社会体育风气的形成, 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而引导大学生提高体育文化素质, 对培养集体意识、互帮互爱的良好品德更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3、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传播社会文化的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既是一个促进师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相互转换、整体发展的教育过程, 也是对人的生理、心理、精神和个性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一项满足精神与物质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体育运动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窗口, 它不仅具有强身健体、满足需要、丰富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人才之功能, 更有继承传统和创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社会作用。

摘要:通过文献法介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总结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阐明了校园体育文化在当代校园中发挥的功能。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特征,功能

参考文献

[1]何永超, 体育理论教程[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2]卢元镇等, 体育社会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曲京演, 浅谈人文体育的精神与和谐社会[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 。

[4]王利,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 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2006 (3) 。

论电信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 篇8

摘要:电信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是通过组成企业文化的几个核心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综合体现出来的。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决定了企業的经营管理理念与企业风格。左右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对企业外在形象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树立一个能被用户所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来讲至关重要。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良好的精神风貌是企业的活力之源。同样,企业的“人品”好的话。也能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与信任.从而乐于对产品进行选择使用。

关键词:电信企业;企业文化;营销功能

中图分类号:F6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36-02

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也是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力。有人提出,决定21世纪人类消费的是文化,21世纪将是文化营销的时代。

一、电信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的核心要素及其体现

电信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是指通过企业文化的外向传播,得到用户(消费者)的广泛认知和认同,从而产生良好、深刻的印象,产生企业与用户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提高用户对该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吸引用户,从而促进营销工作的开展。要发挥好企业营销功能,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营销功能在企业文化作用中是如何体现的。电信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是通过组成企业文化的几个核心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综合体现出来的。

1从企业价值观体现

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与企业风格,左右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对企业外在形象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树立一个能被用户所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来讲至关重要。比如,中国移动的“正德厚生,臻于至善”、“争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服务与业务领先”等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念,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企业远大志向、博大胸怀、关爱客户的崇高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外在形象,对用户来说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使用户对企业、企业产品和企业品牌均能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持久的记忆,从而刺激了用户的使用欲望。

2从企业精神体现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良好的精神风貌是企业的活力之源。比如,中国铁通的企业精神——“奉献创业,学习创新,竞合创效,诚信创牌”。又比如,中国铁通黑龙江的企业理念“善思、多做、认真、执著”,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不但在员工之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极大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提高了员工的素养,使员工逐渐形成举止规范、谈吐文明的行为,时时处处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一种精神风貌。员工在与其他社会群体交往过程中,易于给对方留下好感,容易得到认同和沟通,“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才生产出来的”,“只有优秀的人才才能生产出优秀的产品”,最终会引伸到用户对产品产生良好的印象,现实的用户会变得更加忠诚,潜在的用户会变成现实的用户。

3从企业视觉形象体现

企业的视觉形象是最直观、最易于向社会群体传播的企业文化要素。所有构成企业视觉识别的各种元素,如企业注册商标、产品包装;各种用于宣传的标语、文字、影像、图片材料;员工衣着、厂容厂貌等都直接体现了企业的视觉形象。比如,中国联通的“让一切自由连通”,就产生很好的视觉形象。社会群体通过这些要素会对企业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和印象,也是用户认识企业和产品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而这种认识和印象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选择和使用。

4从企业质量文化体现

用户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度是用户选择使用的最关键因素。企业产品过硬的质量水平、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可信的质量承诺构成了企业优秀的质量文化,它的传播会提高用户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度,成为为用户决定选择使用的重要参考要素,起到了引导用户选择使用的作用。

5从企业服务文化体现

目前,用户选择水平和层次日益提高,在追求产品质量过硬的同时,对企业产品营销的服务质量如何也非常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质量上的差异会逐渐缩小,而服务质量之间的差异性却很大,用户对产品的选择会集中到对服务质量的选择上来。比如,中国移动的“我能——全球通”,在服务上就略胜一筹。又比如,中国铁通鹤岗分公司在免费安装、定期走访、上门服务等方面上都构成了企业良好的服务文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选择使用。

6从企业信誉度体现

人品好的人,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和信任,乐于与其交往,会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样,企业的“人品”好的话,也能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与信任,从而乐于对其产品进行选择使用。企业的信誉如何,决定了企业“人品”的好坏,但总是大讲空话、假话,承诺不能得到很好的兑现,信誉不好,也就使其信任度降低,用户会逐渐放弃对其产品的使用。

二、发挥企业文化营销功能的建议

1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著名经济管理学家于光远说:“国家的繁荣靠经济,经济的繁荣靠企业,企业的兴旺靠管理,管理的关键在文化”,“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文化”。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就无从谈起。所以,企业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营销功能的有效发挥。要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的质量、层次和水平,尤其是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精神、视觉形象、质量文化、服务文化、企业信誉等方面都是建设和提高的重点,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持之以恒。

2重视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

企业文化只有通过对外传播,影响到用户群体,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才能体现出来。所以,重视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体现企业文化营销功能的有效保障。企业文化对外传播的途径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重视营销人员的传播作用。营销人员是企业中最直接与用户和客户接触的人员,营销人员是他们了解企业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和途径。营销人员担负着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通过积极传播企业文化促进自己销售工作的重要手段。营销人员能否把企业精神在用户面前得到完美的体现和最大限度的传播,对企业精神和营销工作的促进至关重要。

(2)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商业性广告的宣传,在提高用户对企业和企业产品认知度方面作用巨大,但商业广告过分的功利性和用户接受的被动性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却有非常大的局限性。所以,企业文化的传播不能过分依赖于商业广告,而应开辟多种渠道。诸如积极开展各种公关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向外界散发企业内刊、加强文字报道等软广告宣传,融企业文化于其中,企业文化就能便捷准确地传播到用户心中。比如,中国网通在借助北京奥运会进行企业宣传,效果很好。

(3)重视企业参观人员。企业接待人员的热情程度、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企业现场管理水平;员工行为规范、精神风貌等,都是影响参观者对企业印象的重要因素,必须不断提高,做到尽善尽美。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邀请用户或社会群体到企业参观,传播企业文化,影响他们的选择行为。如中国电信在进行“号码百事通”的营销中,既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又让客户参观企业规范化、科学化、人文化的管理,使客户为热情周到的服务所感动。

3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流,产品质量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品牌是企业文化传播的最重要载体,企业文化最终体现到品牌的形象和内涵上,品牌营销时代已经到来,品牌形象如何越来越成为影响用户选择行为的重要因素。品牌形象如何关系到企业文化营销功能实现的质量,同时,企业文化质量如何也直接影响到品牌形象,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最迫切的。

论企业文化的特征及社会功能 篇9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因素,但其中仍不乏糟粕与落后的封建思想,至今仍在发挥以下负面影响:

1、官本位思想和特权观念

传统文化的官本位和特权色彩浓厚,使企业管理者形成了崇尚权威、惟权是尊的价值倾向。邓小平同志曾尖锐地指出: “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表现为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好说空话、人浮于事、遇事推诿,欺上瞒下等。

2、保守封闭、专制集权的观念

老国企的“企业中心论”,惟我独尊,自我感觉良好导致老国企对现代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知之甚少,妨碍其观念思想的转变和技术革新,使改革缺乏推动力。同时,封建社会的专制集权思想根深蒂固,在企业管理中经常出现独断专行、一言堂、家长制作风等现象,导致官僚主义严重,损伤了企业文化的调控功能。

3、参与意识淡薄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念使得企业日常管理缺乏职工的积极参与和有效监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封闭保守、安土重迁、依附顺从的心理以及佛教“出世”和“因果报应”观点,使民众与世无争,对企业冷漠,缺乏热情。

4、重形式而轻效率

企业日常管理中,管理者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决策凭经验,执行脱离实际,反馈搞浮夸,办事讲究繁琐程序和规则。日常工作拘泥于开常规会议,作常规报告,写官样文章。对待企业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致使管理工作缺少力度,效率低下。

克服传统文件对企业文化影响的对策

克服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主要应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从管制型文化向民主型文化转变

现代企业中职工主体意识逐步觉醒,对价值认识越来越趋向于民主。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只要有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必须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让职工充分发表意见,通过职代会的反复讨论,在“润物细无声”中稳妥出台。这样职工才会拥护,执行才会有力,企业经营目标才能有效实现。

2、从人治型文化向法治型文化转变

传统儒家文化重在自我道德约束。这种人治型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企业即使有制度也不理不问,只按主观行事,缺乏约束与监督,以人管人,而不是制度管人。现代企业管理应从人性本不完善出发,以法律至上为原则,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依法治企。企业运营的职责与行为都应有明确的法律和制度规定,并对其进行监督和考核。在此基础上再辅以精神和道德的约束,达到“德治”与“法制”兼顾,最终实现在企业经营目标持续有效实现。

3、从低效率文化向高效率文化转变

现代企业文化中的形式主义非常明显,运行效率低下。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办事拖拉,公文旅行,决策主观主义,执行脱离实际,反馈浮夸等等。提高效率首先要进行定员定编,改变人浮于事的现象,吹牛扯皮、喝茶看报的少了,工作内容充实了,工作作风才能改善,运行效率才能提高。效率提高后,再不断调整职能和工作流程,才能逐步形成高效率的企业运行文化。

结 束 语

中国酒文化承载的社会功能 篇10

摘要: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在中国,酒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思想、文化的综合载体。我们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酒文化中重德明礼、尊祖交友、人际和谐、身心和谐、浅饮养身的精华。

关键词:酒;酒文化;社会功能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酒的性能

酒是多种化学成份的混合物,酒精(学名乙醇)是其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还有水和众多的化学物质。酒精无需经过消化系统就可被肠胃直接吸收。酒进入肠胃后,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迅速扩散到人体的全身。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到静脉,再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

酒有多种,其性味功效大同小异。一般而论,酒性温而味辛,温者能祛寒、疏导,辛者能发散、疏导。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蠲痹散结、温阳祛寒。另外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

过度饮酒有害健康。酒中乙醇对肌体的组织器官有直接毒害作用,对乙醇最敏感的器官是肝脏。连续过量饮酒能损伤肝细胞,干扰肝脏的正常代谢,进而可致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过量饮酒影响脂肪代谢,肝脏脂肪合成增多,使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增高,发生甘油三酯血症的可能性增大。此外,长期过量饮酒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危险,还会造成记忆力衰退,智力下降等不良后果。

二、中国酒文化承载的社会功能

酒是一种饮料,但它是一种特殊的饮料。酒是属于物质的,但它又融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酒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它却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一)酒与政治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敬神祭祖,历来就是中华民族普遍遵行的礼法习俗。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都要祭祀祖先,以表达对死者的思念和敬仰。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神灵和祖先享用。《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勇士出征,要用酒来激励斗志;战士凯旋,要用酒来洗尘庆功。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酒特有的诱惑力,使人上瘾,饮多致醉,不能自制,惹事生非,伤身败体,被认为是引起祸乱的根源。所以,饮酒不仅仅是饮酒者个人的事情,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特别是贵族阶层耽湎于酒,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历史上还有不

少国君因耽湎于酒,引来亡国之祸。最高统治者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不得不对酒的生产和消费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直至禁酒。

(二)酒与经济

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决定了酒业的兴衰,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反过来,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状况,也是了解历史上天灾人祸的线索之一。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自从汉武帝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收入或酒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是引发社会经济矛盾的根源之一。

(三)酒与文化教育

中国酒文化的核心要素是“礼”和“德”。

酒礼突出体现在古代酒宴上,其中一些礼仪、礼节延续至今。如中国大部分地区还保留“三巡”的习惯,无论待客还是朋友相聚,首先要通喝三杯;酒宴上晚辈或下级要主动敬长辈或上级酒,敬酒时,晚辈或下级在碰杯的时候,酒杯要低于对方,以示尊敬;又如酒桌新上的每一道菜都要首先转到主位等。这些其实都体现了中国酒文化的礼仪要素,这是一种不成文但力量强大的礼仪。这些礼仪要素的重复、强化最终会对人在生活中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发挥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酒桌上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以敬为礼、谦和礼让既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反过来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强化。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酒文化折射、演绎和传播着现实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文化规则,酒文化所传播的不是单纯的礼,而是通过礼来传播“德”——这是中国酒文化核心中的核心。中国酒文化既是“德”的完整体现,也同时起到对“德”的强大传播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酒其实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思想、文化独一无二的综合载体。“德”和“礼”是儒家哲学的核心要素,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则为“道”,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则为“德”,而孔子把“德”的推行又具体化为“礼”,这是一脉相承的儒家哲学,也是中国酒文化的“基因”。

(四)酒与社会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深入人们日常活动的各个领域,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逐渐程式化,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习惯。

在中国各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社交活动中,酒与民风民俗保持着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诸如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日寿庆、庆功祭奠、迎送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成为必备物品。农事节庆时的祭拜庆典借酒缅怀先祖、寄托追求丰收富裕的情感和意愿;村中乡饮时,乡里邻居间的欢乐融洽、亲密友好气氛,因为酒的兴奋作用和亲和作用而达到极致。男婚女嫁是人生终身大事,在隆重的婚礼中,喜庆的婚宴充满着民间特有的欢乐情趣。丧葬之酒,表后人忠孝之心;生日寿庆之酒,显人生之乐趣;亲友相聚之酒,叙手足之情谊。总之,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以举行,悲喜情感便无所依托。

(五)酒与文学艺术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有独特的功效,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嗜酒豪饮,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自称“酒仙”,欧阳修自号“醉翁”,辛弃疾“总把平生入醉乡”(辛弃疾《添字浣溪纱》),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鹪鹩庵杂诗》)。

酒是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文人借酒宣情、借酒言志、借酒浇愁,品评人生:曹操“对酒当歌”,孟浩然“把酒话桑麻”,范仲淹“把酒临风”,苏轼“把酒问青天”。陶渊明有《饮酒二十首》,杜甫有《饮中八仙歌》,欧阳修有《醉翁亭记》,苏轼有《前后赤壁赋》。“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萧统《陶渊明集序》)。如果没有酒,中国文学史就会黯然失色。

参考文献:

酒文化与酒的社会功能 篇11

社会学1102

唐唯梁

4303110214 摘要: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然而,近年来伴随着送礼之风的盛行,酒已经不知不觉与官场游戏挂上了钩,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了腐败滋生的重要因素,人们对酒的理解和看法已经不再那么单纯,古老传统文化下的“酒德”“酒礼”已荡然无存。关键字:酒文化

酒的精神

腐败

酒,是一种文化。中国上下五千年就是一个酒的文化,就是一个酒的历史。李白有举杯邀明月的雅兴,而苏轼有把酒问青天的胸怀。欧扬修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迈,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苍凉。杜甫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潇洒。酒是好东西,高兴的时候他能助兴,而悲伤的时候,它能为你解忧;酒是坏东西,如果你认为他能为你带来勇气,那么这种勇气不堪一击。如果你认为酒能证明你的忠诚,朋友,当你喝下的时候,你已经开始背叛了。你背叛的是你的健康,你背叛的是你的生命,你背叛的是家人对你的关爱。要珍惜生命,适度饮酒。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其中也衍生出了酒政制度。

一、就得起源及酒文化

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 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二、酒的精神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庄周的物我合一)

西方的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三、酒文化的发展和其角色转变

西方人喝酒只是喝酒,简单又快捷,面前的菜肴品类不多,人与人之间的喝酒也无多少客套近乎。因此,西方政治腐败现象不算太普遍,即使有,也不敢像当今中国官员的肆无忌惮与寡廉鲜耻。

中国人喝酒的时间绵长,其间的板眼也挺多。喝酒的礼数是否周到,可事关重大啊,或因酒后失言丢掉了乌纱帽乃至锒铛入狱,或因酒后灵感发挥极致获得意外官运亨通财色两旺,或者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来为出家僧众犯戒行为辩护。那些超尘脱俗的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之士,也总是以仙界、天界的美酒、佳肴、歌舞,来作为他们理想境界的观想图景的。中国人之饮酒,所谓的酒文化,其核心思想皆体现在官场潜规则运用机巧的是否圆熟。宾主之间的几番客套,一阵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几杯美酒下肚,外加满桌子五光十色、雕塑精致、拼盘巧妙的山珍海味,再适当搭配上一二位妙龄女子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于是一件件难事在权钱交易的形势下迎刃而解。

自古酒色财气四运相连,国家民族的兴衰与具体个人的祸福的具体的表现,都紧紧围绕着酒色财气这“四运”的动向,都是以酒色财气作为道具来上演生动活泼的官场或民间的戏剧的。酒居于“四运”之首,可见其非同一般的能量。美酒之魂,上可以通神灵将官府勾兑得十分的巴实,从而交上升官发财的好运;下可以凭借酒力的超水平发挥,从而强化游戏人间美色情爱的技巧;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离不得酒魂之恍兮惚兮、飘飘欲仙,来冲淡枯燥与苦闷交煎的莫名感伤。权力正在把茅台酿成腐败酒。如果继续容忍公款吃喝大肆存在,如果制度建设迟缓推进,茅台涨价就会成为脱缰的野马,茅台成为腐败酒的趋势也就不可能被遏制。茅台酒“耍酒疯”,板子别只打茅台,应问问谁喝茅台,以及监管者在哪里?众所周知,茅台酒已经成为“公务酒”、“办事酒”、“人情酒”。很显然,不喝茅台,不代表我们不买茅台,不送茅台,不承担茅台涨价的可怕后果。比如,公款吃喝。当前公款吃喝耗费惊人,已经是难以革除的痼疾,但凡公款宴请,无不名酒作陪,酒钱谁掏?还不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由此而言,茅台涨

价,成本最终都必然转移到每个纳税人身上。

上一篇:四年级写我的自画像男生下一篇:驾驶员党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