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堂教学技巧的思考论文

2024-09-29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堂教学技巧的思考论文(精选8篇)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堂教学技巧的思考论文 篇1

-------------------------装------订-------线----------------------------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普本 行政管理专业2011级

《 行政办公管理平台 》课程考核

论文封面

学号1190202011姓名 王上成绩

阅卷人刘文军

论文题目:对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本学科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指导小组集体培养与导师个别重点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关键字】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建议,改进

行政管理属管理学门类中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是综合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本学科特色鲜明,学术队伍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成果显著,已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和管理模式。

本学科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政治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系统掌握行政管理、政府监控、公共政策、城市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具有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胜任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公共组织的实际工作,也可以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人才。

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本学科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指导小组集体培养与导师个别重点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注意在培养过程中发挥导师和研究生两个积极性,一方面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形成和建立有利于学术群体作用发挥的有效机制;另一方面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式,加强研究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既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又具备从事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公共管理的实际能力。

行政管理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第一,政府治理与政府监控研究。本方向以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为基础,以优化政府治理为指向,以政府系统的自我约束机制和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监控机制为主要研究内容。政府监控主要研究政府的内部监控和社会监控,政府内部监控包括政府的内部制衡和监督,拟以廉政建设与行政监察为主体展开研究;政府的社会监控则主要研究政府

建立和维护公共秩序的职能及其实现机制,突出政府的公共安全保障机制研究。第二,公共政策与城市公共管理研究。本方向以公共政策与城市公共管理为研究主题。公共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政策基础理论、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当代中国政策思想等方面;城市公共管理重点研究城市管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城市管理决策体制创新、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城市街道社区治理等。实践课程开设要达到的宏观目标: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具体目标可以概述为:

1.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实践课程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加工(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利用(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同时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海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了更多的新兴学

科和交叉学科。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要求学习者能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要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行政管理专业主要课程设置:行政管理学原理研究,西方政府治理理论研究,政府内部监控研究,公共政策理论研究,危机管理研究,市政管理研究,行政法研究,廉政文化研究,中国古代监察思想与制度研究,行政会计与审计,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城市社区管理,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外城市管理比较研究等。行政管理专业下设涉外行政管理、涉外经济事务管理、海关管理、质量控制与检验检疫管理四个方向。具体方向介绍如下:

◇行政管理专业(涉外行政管理方向): 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从事政府机关管理、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企业行政管理以及政策研究、管理咨询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娴熟的英语运用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及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并能运用多种管理技术和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各级政府及涉外企业的行政管理、公共决策和公共策划。主要专业课程:政治学、公共管理学、行政法学、公共政策、公共部门决策分析、涉外行政管理、管理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

◇行政管理专业(涉外经济事务管理方向): 旨在培养既通晓海关通关业务,又熟悉检验检疫法规和流程的外经贸管理人才。学生需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掌握有关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法律基本知识,熟悉有关国际惯例和公约,具有签订和履行对外贸易合同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该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中外企事业单位,贸易公司和与对外贸易相关的管理部门等。主要专业课程: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管理学、涉外行政法、公共管理方法和技术、国际组织与国际贸易协定、质量管理与国际贸易、海关管理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政策与管理等。◇行政管理专业(海关管理方向): 旨在培养掌握海关管理方针政策、法律制度、关税理论、商品归类等专业知识,为海关依法行政,为国把关的专业管理人才。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熟练运用英语处理涉外业务,进行国际交流活动;通晓经济贸易理论,系统掌握管理学、法学、计算机、会计、审计等知

识;掌握海关对进出口货物及物品的监管、验估征税、海关稽查、海关统计的基本技能。主要专业课程: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海关行政法、海关监管实务、海关商品学、关税理论与关税制度、协调制度归类、海关稽查等。

◇行政管理专业(质量控制与检验检疫管理方向): 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从事质量控制与检验检疫管理的专业人才。学生不仅可以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从事知识产权,技术贸易壁垒、卫生安全、标准化以及认证的管理工作,还能够在企业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娴熟的英语运用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及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并能运用多种管理技术和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各级政府及涉外企业的行政管理、公共决策和公共策划。主要专业课程: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管理学、全面质量管理与应用、相关国际公约与中国质检制度、技术标准的经济分析、国际贸易政策与管理、质检法规与行政管理等。

行政管理这门课程其实是很多课程的一个集合体,它不仅仅需要学生掌握课程本身的内容还要有综合性的知识需要掌握。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的到全面的发展,还可以开设类似于统计学课程,电脑速记实操课或者办一个小型的模拟海关管理,质量检疫管理的流程。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行政管理今后就业的课程科目。课程的学习是为了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不是只一味的学而不用。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缺陷。很大一部分课程的开设没有针对性,而且只停留在应试的层面上,根本不注重学生的能力,这是中国教育有待改善的地方。

对于现有的这门《行政办公管理平台》这门课程,从课程设置来讲,这门课程的开设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是对于我们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工作中也许会用到,作为统计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对于这类实践课程的开设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所有的知识都要学以致用才会达到其开设的目的。实践课程可以让我们自己动手操作,这样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吸收知识。这种教育的方式应该在中国得以发扬,避免中国应试教育的滋长。实践课程的开设虽然很好,但是教学的条件并不是很理想。授课所用的电脑以及学生的电脑都是质量参差不齐的,上课实操的软件有的电脑甚至都不能打开。这是影响实践课程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学校足够重视这门课程,那就应该配备良好的设备,供学生们学习使用。虽然课程所用的设备有所缺陷但是时间的具体效果还是不错的。我们都很愿

意学习这门课程,所以尽管设备不完善,我们还是分组完成了老师所布置的任务。也从中学会了怎么用计算机统计管理信息。这使我们学习这门课程更为积极努力。

在当代的教育过程中其实应该重视我们的实践操作课程,把他和我们的理论课程的地位放平,让我们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够动手操作,做到手脑并用。只有现在我们的理念转变了,实践操作课程才能更为频繁的登上我们教学的课程中。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也为我们自己的就业问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兰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时间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国高教研究》,2007

2.赵宏斌,周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五期

3.魏红征,《改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堂教学技巧的思考论文 篇2

一、教学方法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中的价值

方法, 古代指量度方形的法则, 《墨子·天志中》提到:“中吾矩者谓之方, 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 是以方与不方, 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现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 又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融合以及有机统一, 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体系。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是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 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 老师在这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者, 而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帮助者, 学生才是主动的建构者, 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接受者。按照高等教育学的普遍解释,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对学生施加影响, 怎样把列举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少分析能力、发展能力, 形成一定道德品质和素养的具体的手段。”[1]因此, 对法学本科教育而言, 科学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意义特别重大。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高校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中唯一一门集实体法与程序法于一体的专业课程, 且其教学内容、相关概念、涉及的法律规范都非常的多, 且不存在一部统一的法典, 因此, 相对于其他基础课程而言, 其教与学的难度均比较大。在国外法学院教学中, 这种教学的困难也是普遍存在的, 甚至有教授认为, “行政法始终是被认为是最为烦闷的课程, 而学生也是对这门课程的目的是最为缺乏头绪的”。[2]这些由学科本身的因素导致的困难都是非常难以克服的。因此, 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都寄希望于寻求良好的教学方法来破解其中教与学的困境。正确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教师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或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并且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方法实施现状

(一) 对于实践教学的关注仍然不够

虽然各个学校在教学计划中都安排了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 但是, 这种重视程度只停留在表面,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严重失调。比如, 根据笔者所在校的法学本科培养方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课时只有51课时, 而实践教学也仅仅6课时, 有些实践环节如果认真做, 是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心血的, 但给老师的课时量却很少, 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 从教师的实际工作来说, 对实践教学的关注也是不够的, 没有认真研究不同实践环节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同作用, 经常流于形式;从学生来说, 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不高, 很多实践环节都没有认真去做, 最后交一份报告了事。

(二) 教学方法单一, 使用随意, 教学效果不佳

就目前教学实践而言, 教师并没有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而选择, 整合各种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单一, 要么只用“讲授法”一堂课从头讲到尾;要么从头问到尾;要么一律采取讨论式教学, 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单一的教学方式的使用, 使得课堂缺乏一种凝聚力, 不仅不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反而费时费力甚至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 在教学当中, 很多老师在使用教学方法的时候很随意, 并没有考虑到主题或者教学目标的实现, 仅仅只是为了体现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这样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可能并不适合这个主题或者就是一个形式, 根本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美国著名教育家大卫·爱尔坎德 (David Elkind) 教授曾通过大量的教改实践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传统的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 已不能满足现实的法学教学的要求。由于种种原团, 当今法学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宰者,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没有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发挥。

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一) 坚持的原则

第一, 教学方式多元化原则。应该摈弃过去那种单一的教学方法, 应该说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法, 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就比如讲授法, 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的阐述法律概念、法律规则, 让学生能够收获系统的知识, 但是其屡遭诟病。其实质问题不在于这种方法自身, 而是具体的操作运用是否恰当。

第二, 从实际出发原则。这个实际一方面是指任何新的教学方法的引进和使用都不能脱离实际, 要做好新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之间的衔接, 而不是将其“一棍子打死”。另一方面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的设置等方面, 使之为其服务。

(二)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方法的具体使用

第一, 讲授式教学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 讲授式教学方法主要以概念的讲解、理论的灌输和法律条文的阐释为主, 虽然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弊端, 但在法学本科教育中, 需要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为了克服其弊端, 需要在授课过程中按照教学目的的需要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 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丰富课堂教学,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 讨论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事先布置讨论议题, 让学生组织材料, 充分准备, 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 授课教师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观点, 应当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 这种教学方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持人的教师在讨论中应当尽量地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进而扩展学生的思维。讨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可以分组讨论也可以全班一起讨论, 但是要注意控制整个过程, 比如学生跑题了就要将之引导回主题, 或者在讨论中出现了争议比较大的观点, 教师要适时介入进行评析, 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提示和引导, 对于某些偏激的观点, 教师要正确引导, 帮助学生得出结论。

第三, 案例教学法。法学 (包括“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它不仅以认识法律为目的, 更重要在于把法律运用于实践。[3]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分析以及解决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 扩展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分析生动的案例过程中, 轻松地掌握抽象的法学理论知识, 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应该是法学教育中让学生接触实践的最有效的途径。

第四, 诊所式教学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现行行政法律制度的框架及行政救济、司法救济的程序, 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法律思维能力, 能够运用法律逻辑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行政法律问题, 培养在行政领域、司法领域的职业能力及帮助行政相对方进行权利救济的能力。而诊所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注重实践教学, 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诊所式教学的优势在于其借鉴了医学院诊所教育模式, 通过让学生办理真实案件, 参与案件的整个过程和细节的处理, 亲身体验律师的社会角色,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提高法律实际运用能力, 增强他们的职业责任心和职业道德, 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摘要:目前, 在我国法学教学中, 讲授教学法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然而, 就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而言, 由于其教学内容、相关概念、所涉法律规范杂多, 且没有一部统一的行政法典, 因而, 教与学都非常难。传统的“经院式”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该课程的教学需求, 因此, 改进现有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形式十分必要, 充分发挥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和诊所式教学法的优势, 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环境,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威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1:213.

[2][美]西德尼·A·夏皮罗:法科学生不喜欢〈行政法〉的十大原因及其对策[EB/OL].苏苗罕译.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0800/216/2006/8/xi40636493718860024324-0.htm, 2012-11-25.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堂教学技巧的思考论文 篇3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对策

我国当前各大高校均在扩大招生规模,而这也与社会当中对于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提高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如何提升高校该专业课堂教育有效性也成为了教育界和社会共同探讨的热门话题之一。

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一)调查对象选择

以南方某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大二、大三各3个班级为调查对象,共6个班级247名学生。采用自编《课堂教育有效性多角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247份问卷,实际回收217份,实际回收率为87.85%。

(二)有效性调查结果

首先,在知识量教学有效性调查方面来看,设计每科教学当中知识点数量为100分,调查结果当中各科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得分最高为行政法学课程(88分),得分最低为公共经济学课程(65分),两科知识量得分差异为23分,说明课程知识点安排不够科学。其次,在对课时安排有效性调查中发现,课时安排比例在80%以上的仅行政法学课程一科,其余均未达到80%,其中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课时比例为72%。第三,在课堂教学学生集中度调查中采用四分制自主判断方式,其中0分代表完全集中、1分代表集中度良好、2分代表大部分时间集中、3分代表集中度较差、4分代表完全不集中。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行政法学课程教学中集中度平均分为1.26,而在政治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经济学等学科当中平均分为3.39,由此可见各科课堂教育有效性对集中度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第四,在课堂提问有效性调查中将调查条件分为有效、良好、较差和无效四类,其中行政领导学课程中学生认为提问有效的仅占40.09%,而相对有效性较高的行政法学教育中提问有效性占比为76.04%,所有课程提问有效性均未超过80%,应该重点注意。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育有效性优化对策

(一)转变教学理念

我国目前各普通高校教育仍未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教育改革速度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使得教育者的教学理念无法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行政管理专业本身属于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而传统的被动“填鸭式”教学方法中涉及的各类知识点均是基础理论,对于学生实践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没有明显的益处,也就无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相关科任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结合当前企业或政府机关对于行政管理人才需求的特点进行教学,将以往以课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社会需求为主、以学生需求为主的知识点教学方法。将学生转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促进实践训练和知识点教学的结合。

(二)改革教育方法

首先,应该降低课堂教学当中理论性知识所占的比例,进一步增加近期社会案例的比重,通过案例讲解结合理论知识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方式和思维,增加其实战的经验,对学生今后步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各科教师应该联合建立校内案例题库,将实际发生的各种案例进行汇总,同时也方便学生在课下进行查找。

其次,可以将单纯讲述性教学方法转变为团队研讨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应用在大二和大三的课堂教育当中,因为该年级的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更容易接受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时,由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由学生组成的团队采用研讨的方式解决。各团队学生均需要给出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则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相应讲解和更改,同时也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三)完善实践教学

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也可以引入实践教学理念,即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由教师针对实际案例进行转化解读,将其转变为情境模拟的主题,然后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问题进行即兴解决。教师还可以鼓励扮演公司或单位领导的学生提出建设性的问题,增加实践教学的难度,也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应变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种方式既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的现代教学目的。另外,学校也可以与校外企业或单位进行合作教学,从校外选择行政管理工作的优秀人才进入课堂,为学生们讲解实践工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应对方式,这样能够提升课堂知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行政管理专业本身涉及的工作范围较多,包括經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管理、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因此其对于实践性的要求较高。只有优化现有教育方式,更好地贴近社会需求才能够保证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并且保证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工作成绩。

参考文献:

[1]王小斌,邵燕斐.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存问题与对策思考——以五邑大学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4):160-163.

[2]周伟.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海南大学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9(03):130-135.

[3]黄岩.对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09):105-108.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堂教学技巧的思考论文 篇4

作者被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录取为2004级硕士研究生,祝贺!

别的不说,我先拿这次的《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来谈谈我的复习和猜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看书要看脉络!

建议看书时每一章用A4纸把知识点的.脉络整理出来,在脑子里有了脉络后,理解上背就方便了。

目前阶段,我建议分以下段落看

第一章到第七章

第八章到第十章

第十一章到第十七章

第四编、第五编分两次看。

二、如何猜题。(历史会惊人的相似)

最好把近三年的名词解释、简答、案例整理出来,然后在书上的目录上标出。你就可以看出出题的基本思路了(如法学概论)。

比如说上次的“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中可以看到,都是出在第三编、第四编的,我估计这次考的重点仍在其中。名词解释都是小节的名字,所以这次估计还是这样!

时间不多了,先谈以上两点。供大家参考。

我是这样认为的,这次考试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会出在第三、四编。而第五编由于是程序法,所以看一遍就OK了,可能会涉及一些案例。前两编会出选择题。

另外有些小的技巧顺便说说,

名词解释:去看看考纲,里面如果详细写了名词的解释,建议结合小节名背一下。

简单:注意浓缩,比如“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可以记作“重大违法、明显违法、导致犯罪、不可能实施、被胁迫、主体不明或越权”,这样到时候自己在多写一些就能得满分了。还有就是很多行为的“特征”,建议总结一下,浓缩一下,你会发现很多相似的地方,很容易就搞定了。

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办法谈得很清楚,其实“行政管理”相当的死,一旦入了门,有了技巧,很容易过了。

最后推荐一本“天一”的辅导书,现在买还来的及,把里面的列出的重点背了,题做了,60分没问题!

行政问责制的实践与思考 篇5

作者:朱磊

来源:人民网

来源日期:2009-11-2

4本站发布时间:2009-11-25 10:05:40

阅读量:850次

今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行政问责的暂行规定》。《规定》的出台,将问责提升到了制度的层面,为深入开展好行政问责工作提供了法规上的依据和程序上的指导,但从目前各地问责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在问责的过程中还普遍存在一些与问责初衷相违背以及不符合科学问责的现象,全面构建适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责体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一、当前行政问责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问责需要广泛的民主参与、需要不断的推动实施、需要彻底的责任落实、需要实际的效果应用、需要科学的思想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问责应有的作用,才能使问责成为党和国家建设的有力武器。然而目前实施的行政问责还普遍存在着诸如问责主体单一化、问责效应差、问责范围小等一些不彻底、不完善、不科学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家庭式问责”,问责主体单一化现象较为普遍。行政问责制是一种全方位的责任追究机制,除政府内部的“同体问责”外,还应包括政府外部的“异体问责”,如人大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政党监督等。但就目前各地问责实施的情况来看,较多的注重了“同体问责”,而忽视了“异体问责”,这种问责主体单一化的“家庭式问责”模式,使行政问责制一定程度上局限在了行政系统内部,其他问责主体的监督作用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2、“过场性问责”,问责的社会效应开始出现滑坡。问责本是加强反腐倡廉、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重要举措,是提升群众对政府公信度的有力措施,但是近年来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在问责过程中做表面“文章”,有走过场、玩作秀、搞形式主义的嫌疑,对被问责的领导干部处理不彻底、处置不到位,甚至有的出尔反尔,这边处理那边上任,使被问责对象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种“过场性问责”导致老百姓对政府行政问责的真实性和诚恳度开始持怀疑态度,问责的社会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反而开始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对政府公信度的认可。

3、“突发式问责”,问责的长效性得不到充分保障。行政问责制的建立不是为了单纯的事后惩处,其指向也不是重大事件或重大事故发生之后,而应是惩教结合,并贯穿于各种公务活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行政全过程之中。然而,当前各地的行政问责往往发生在重大事件或重大事故之后,突发式的问责干部、处理干部,这种“突发式问责”虽然对整肃干部队伍起到一定的威慑与警醒作用,但它毕竟不是一种常态。“突发式问责”的偶然性决定了问责制的长效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问责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效应。

4、“结果型问责”,问责的范围被片面的缩小。从当前地方政府的各类问责案例来看,问责范围多集中于公共安全事故和服务效能领域,侧重于对发生重大事故的事后责任追究和违反工作纪律的效能问责。而对不依法行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对上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阳奉阴违、执行不力,对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决策失误,以及施政失败造成重大损失等事由则较少被纳入问责范围。这种只问损失,不问过程,只问结果,不问原因的“结果型问责”,片面的缩小了问责范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问责制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全方位的监督、惩罚、教育的作用。

5、“算账式问责”,问责的意义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问责的意义是进一步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它的目标是督促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兢兢业业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然而,当前多数地方政府对干部的问责更多的是局限于各类目标任务的完成上,对未按要求完成指标任务的进行行政问责,来个“秋后算账”,这种“算账式问责”片面的成为上级领导保障其政令畅通的一个惩处手段,而忽视了问责制其应有的其他更为深远的意义。

二、对深入推动行政问责制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如何深入的贯彻好全会精神,把问责制深入落实到科学发展观中去,笔者认为,在推行问责制的过程中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加强问责宣传引导,营造健康的问责氛围。一方面要加强宣传,不断提高群众对问责制的认知、认可和认同程度,引导群众科学对待、大力支持行政问责工作,并通过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及其他干部职工的教育管理,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感,使行政问责制深入群众之心、深入干部之心。另一方面要严肃查处、及时公布一批行政问责的典型案例,尤其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处理不当,造成严重后果,发生损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特大安全事故,预防和处置公共突发事件不力,以及其他一些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从快查处、从速问责,并对问责处理结果及时公布,公开透明,以问责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推动形成行政问责的浓厚政治氛围和社会氛围,为问责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群众基础。

2、要扩大行政问责范围,全面发挥问责的惩教作用。一是在问责对象上要扩大范围,一方面要突出以主要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大对主要责任人的问责力度,另一方面要针对当前机关少数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对行政机关一般工作人员进行问责,进一步扩大问责对象的范围,全面提升机关的行政效能建设。二是在问责内容上要进一步扩大范围,在中央下发的《暂行条例》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扩大问责范围,在注重有错问责的同时,更要注重无为问责,把问责制真正全面的贯穿于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执法、行政复议和行政赔偿等行政行为全过程。三是在问责频率上要扩大范围,将行政问责常态化,推行季度问责制、常规问责制、督察问责制、部门问责制等灵活的问责类型,使问责制真正成为监督和督促各级干部的有力工具,充分发挥其惩教功能。

3、要加强异体问责力度,进一步提升问责的民主参与度。异体问责是一种更为有效、更具有公信力、更符合民主政治要求的问责方式。在实施问责的过程中,要注重同体问责与异体问责的整合,提升异体问责的参与程度,从而提升问责的民主效力。一是要不断强化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代表对各级政府的监督和问责作用;二是要发挥司法机关行政问责的作用,依法追究行政过失行为和行政不作为行为者的责任;三是要强化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督促问责工作的开展和问责结果的落实;四是要强化公民及人民团体的行政问责作用,进一步确立公民及人民团体行政问责的主体地位,健全公民行政问责的程序,确保公民行政问责作用的发挥。通过进一步加强异体问责力度,进而实现问责主体的多元化,提升问责的民主参与度和问责行为的公开度,最终实现问责效应的最大化。

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6

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以下简称基层工作)是司法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根基。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法制宣传、人民调解、安置帮教、基层法律服务、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等;它的大部分工作任务由县级司法局和基层司法所完成。近些年来,我市基层司法行政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

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扎实开展各项业务,在基层工作的各个领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给基层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基层工作内容被赋予新的形式并得以大大拓展;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及知名度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但我们也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基层工作的一些领域发展滞后,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如果这些问题和困难得不到有效解决,将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基层工作的客观要求。如何加强基层工作,为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已成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对1997年以来全市基层工作进行了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工作建议和措施。

一、一九九七年以来工作的简要历程

调查表明,1997年至2002年,我市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经历了机构不断健全,队伍不断壮大,职能逐步增强,工作逐步规范的过程。

(一)机构不断健全,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1997年,按照司法部[1996]81号文件要求,全市开展了在各乡镇办组建司法所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当年建立了43个乡镇办司法所,占应建数99个的43.3%。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各县区纷纷建立乡镇办司法所,并于1998年底全部组建完毕。至此,彻底改变了各乡镇办多年来司法行政工作有人(司法助理员)无所(无牌子)的状况。在人员编制上,1997年,全市99个乡镇办司法所占司法行政编制83人,占地方编制10人,发展到2002年,全市98个乡镇办司法所占司法行政编制89人,占地方编制9人。在人员素质上,1997年,全市司法助理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1人,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53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9人。通过几年的教育培训、人员调整等手段,到2002年底,全市司法助理员的文化程度发生了明显变化,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发展到59人,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11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9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在1997年占总人数的22.5%,2002年占总人数的60.2%,提高37.7%。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在1997年占总人数57%,2002年占总人数的11%,减少46%。从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人员文化素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提升人数较多。在司法所办公用房问题上,我市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基本解决了司法助理员的办公用房(借用或乡镇办政府安排)以及简单的办公桌椅等问题,基本保证了工作正常运转。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省司法厅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省里出资5万元,市县各配套3万元,乡镇划拨土地的办法在六枝特区郞岱镇、盘县红果镇建2个司法所试点,可望今年上半年竣工验收,从而实现了乡镇司法所独立办公用房零的突破。

(二)职能逐步增强,各项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发挥人民调解职能,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我市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2106个,其中:村级调委会1717个,居民调解委员会160个,企业调解委员会173个,联合调解委员会39个。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在工作条件艰苦、办公条件简陋、工作人员无报酬等情况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1997年至2002年,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共调处民间纠纷75565起,调处成功71070起,成功率94%。从几年来纠纷调解统计数看,主要集中在婚姻家庭、邻里、生产经营、房屋、宅居地、债务等纠纷。1997年至2002年,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共调处婚姻家庭纠纷28388起,调处成功26852起,调处数占总纠纷数的37.6%;共调处邻里纠纷9016起,调处成功8655起,调处数占总纠纷数的12%;调处生产经营纠纷8123起,调处成功7620起,调处数占总纠纷数的11%。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推进,民间纠纷也呈现出不同特点,全市各级司法行政部门针对实际加大了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调研力度。对人民调解的工作范围、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作了有益探索,抓了不同类型的人民调解工作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全市人民调解工作。在工作中出现了如六枝特区岩脚镇六村、钟山区德坞镇西宁村、水城县汽车运输公司、盘县老厂镇色绿村等一批基层人民调解典型。钟山区德坞镇西宁村调委会针对

西宁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国家重点建设征用大量农户土地,拆迁部分农户房屋等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群众,超前做好思想工作,及时发现纠纷苗头,耐心细致地疏导调解,将大量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有力地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树立了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郊结合部关系、国家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典范。

——以市

场为导向,以担当常年法律顾问、联调工作、“12348”(原称“148”,2002年统一为“12348”)专线电话服务等为突破口,全面开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几年来,全市基层法律服务部门充分发挥贴近基层群众,贴近百姓生活,知民、便民的优势,在解纠(纷)息讼,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97年至2002年,全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共代理讼诉事务3140件,非诉讼事务985件,解答法律咨询33156人次,调解纠纷2222起。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开展,在我市法律服务行业专业律师偏少(37人)的情况下无疑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在开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中,基层司法行政部门紧紧抓住“12348”专线电话服务、法律援助、民间纠纷“大调解”等特色产品,努力开拓法律服务新领域。“12348”法律服务专线作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新生事物,以其知民、便民、助民;独特的功能、快捷的服务手段为显著特点,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我市“12348”自从产生开始,发展迅速,社会效益良好。发展到2002年底,全市“12348”专线电话共48部,值班人员211人(专职40人、兼职171人)。在2000年至2002年三年中,全市“12348”值班人员共解答电话咨询13853次,接待来访6744人次,提供上门服务127次,办理法律援助187件,解决纠纷503起。从四个县区“12348”专线电话建设的情况看,盘县“12348”建设工作成绩较为突出,体现在专线电话多、工作效率高、社会评价好。我市地处贵州西部,与云南省部分地区及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南州等地区接壤,各种接边地区民间纠纷表现较为突出,为适应新形势下接边地区矛盾纠纷的有效解决,接边地区联调工作应运而生。几年来,先后召开了接边地区各种形式的联调工作会议,制定了联调工作制度以及处置民间纠纷预案,地区与地区间积极开展合作,解决了多年来接边地区大量的民间纠纷。仅2002年元至8月,盘县与富源县联合调解民间纠纷185起,调处成功137起,防止民转刑案件10件53人,制止群体性械斗5件300余人。实践证明,联调工作为维护接边地区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共同发展,加强区域人民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视力度加大,贵州省法律援助条例的出台,给需要法律援助的弱势群体带来了福音。我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投入法援工作,为弱势群体提供及时高效的法律服务。1998年至2002年,全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94件,从反馈情况看,办案质量较高,95%以上当事人满意。

——认真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几年来,全市基层司法行政部门按照对刑释解教人员做到底数“三清”(家庭住址清、罪错性质清、思想动态清)和教育管理“四跟踪”(跟踪教育、跟踪排忧、跟踪扶持、跟踪管理)的要求,全面开展了安置帮教工作。工作中,重点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摸底排查工作。通过与人民法庭、公安机关等部门合作,排查出1998年至2001年全市刑释解教人员3013名,对这些人员全部进行造册登记,分门别类地纳入管理视线,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帮教。几年来,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对创办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帮教实体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但由于职能定位不明、机制运作不顺等原因,直至2002年底,安置帮教实体未能建成。

二、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回顾六年来我市基层工作走过的历程,虽然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编制以及基层司法所办公条件等问题已成了制约基层工作改革与发展的瓶颈

目前基层司法所已全部收编,为县(区)司法局直管。但在人员编制问题上,除钟山区各乡镇办在原来1人1所编制的基础上增加了6名编制,全市其余乡镇办司法所仍然是1人1所。由于基层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工作又比较具体,一个乡镇办一名司法助理员将难以承担形势发展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客观需求。据调查,全市98个乡镇办司法所除红果镇、郎岱镇司法所作为试点所建设外,其余司法所尚无独立的办公用房,大部分司法所缺乏基本的工作条件,缺少档案柜、电话、交通工具、宣传器材等基本装备。我们在调查走访过程中,乡镇办司法助理员普遍反映了基层工作的苦衷:有工作热情,由于受人、财、物等条件的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与基层法庭、派出所、综治办比较,自惭形秽。由于难以解决好基层司法所的人员编制、办公用房、基本办公装备等问题,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基层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基层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工作质量,制约了基层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在近几年中虽然通过教育培训,文化程度有大幅度提高,但提升文凭的主要方式是各种形式的函授教育。据抽样调查,至少有半数人员实话实说“函授教育没有学到多少东西,基本流于形式”。据调查了解,在全市司法助理员中,真正做到熟悉国家政策,掌握基本法律法规,能制作较为规范文件以及调解协议书的人还达不到总数的50%。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司法助理员的综合素质,任重道远。

(三)基层工作规范化程度不高,运作机制不完善

由于受基层工作人员量少质弱、工作条件简陋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致使大部分乡镇办基层工作的制度建设、工作措施、业务运作机制等一时难以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特别是自去年下半年全国全省人民调解工作会议召开后,随着人民调解工作新规定、新措施的出台,要求基层工作人员必须理顺工作机制,及时进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就目前的人员素质结构上看,要进入规范化还需要一个教育培训,培养示范点,以典型引路、全面铺开的过程。

(四)安置帮教工作底数不清、体制不顺、职能定位偏软

一是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后没有及时到当地公安机关报到,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民政、村(居)委会等部门沟通不够、协调不力,致使刑释解教人员的底数不清,造成对部分人员脱管。由于部分刑释解教人员的户籍地与居住地不一致,且部分人员居无定所,加上流动人口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使得这部分人脱离了管理、控制视线,成为引发重新犯罪的一大隐患。二是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无专门机构、无专职人员、无工作经费,使工作难以深入持久的开展。三是对安置帮教工作没有特殊的优惠政策,职能定位偏软,社会扶持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工作运行机制,造成对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困难、帮教不力的现状。

三、几点建议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是搞好基层工作的前提

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既有良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十六大的胜利召开,特别是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法制建设和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论述催人奋进,鼓舞人心,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十六大作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为基层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市经济发展迅速,政治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为基层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我们也不得不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在一定阶段、一定时期的矛盾冲突在所难免,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法律素质的滞后使得这种利益在局部地区表现突出。由于征地、拆迁、旧城改造、企业职工下岗,山林、土地、水利矿产资源权属之争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将会在一定阶段、一定地区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压力,所有这些,都给基层工作带来新的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全市基层司法行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将做好新形势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上升到能否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一方稳定、确保一方平安、促进一方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求有所为,争取有所位,克服自卑感,紧紧把握机遇,克服困难,迎接挑战。认真理清工作思路,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大基层工作服从服务于当地党委政府工作大局的力度,努力开创基层工作新局面。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基础

实践证明,基层工作要有所为、有所位,必须要有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基层工作队伍。要应对新形势下各种社会矛盾和民间纠纷,关健是我们要有一批过硬的基层工作业务人员,说到底,要重视人的素质的培养,要以人为本。尽管我市基层工作队伍在1997年至2002年期间文化程度提升较快,但正如我们调查走访所反馈的信息结果,虽然文凭提升了,但有真才实学的少之又少。为此,要利用集中培训与平时自学相结合等手段,不断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要以学习十六大精神和目前全市开展的警示教育为契机,以争先创优、典型示范为途径,以集中教育整顿和各种培训为切入点,多层次,多方位地抓好对基层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地为全市工作大局服务。在一手抓政治素质教育的同时,当务之急是抓好业务教育培训工作。目前主要抓好三支队伍的培训。一是抓好对各县区基层科(股)人员和司法助理员的培训;二是抓好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培训。三是抓好人民调解员的培训。要认真分析这三支队伍目前素质的薄弱环节,制定祥细的教育培训方案,组织专门力量有的放矢的开展培训工作。通过教育培训与工作实践的不断循环,全面提高基层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为深入推进基层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打牢基础。

(三)理顺工作关系,加强规范管理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关健

从本次调研情况看,目前我市基层工作仍然存在工作运行机制不健全,一些环节的工作关系尚未理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一是乡镇办司法所收编管理后,要正确处理好与县区司法局和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关系,加强协调配合,杜绝对司法所人员“两不管”现象的发生。司法所人员要随时加强与乡镇党委政府的联系,不要认为收编了就独自为政。要摆正位置,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自觉服从服务于当地党政工作大局,当好参谋助手,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提供好服务。二是加强对基层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对人民调解工作要抓好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岗位责任、学习、例会、登记、考评、统计、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做到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工作任务、工作原则、工作程序、工作纪律、当事人权利义务等文字图表上墙明示;要建立纠纷审查、调解前准备、权利义务告知、及时公正调解、依法达成协议、督促履行协议等工作流程;要严格按照人民调解文书格式及使用说明,着重抓好人民调解文书的规范化使用,努力提高人民调解工作水平和社会公信力。在刑释解教工作中,要健全刑释解教人员登记制度、建档立卡制度、签订帮教协议制度、定期走访谈话制度、信息报告制度和跟踪帮教制度,通过制度落实,达到刑释人员底数清,情况明,有台帐。在基层工作规范化管理进程中,要在全市各县区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所,培养规范化管理的典型,适时召开现场会,加强经验交流,以此推进全市基层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进程。

(四)建立人财物保障体系是做好基层工作的根本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堂教学技巧的思考论文 篇7

2013年9月本人承接了一个“民告官”的案件。我的当事人某甲自2001年起至今就承租某省某市某区某单位的几十亩滩涂进行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经过13年的辛勤耕耘和艰苦努力, 某甲把不毛之地的滩涂改造成了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基地。而某省某市的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某园区要在某甲承租的土地所在地进行违法的道路建设, 所以某园区对某甲的养殖场进行违法填埋, 进行侵权, 造成某甲巨大的经济损失。本人接案后, 立即向相关部门进行了行政复议。可作为政府部门的复议机构竟然不作为。之后本人又以某甲的名义, 向某园区提出了道路建设的相关信息公开的申请。最后本人又以某甲的名义起诉某省某市市政府。某市中院不予立案。现本人又代某甲上诉某省高院。

二、目前我国的行政救济途径

我们说行政救济的途径, 是指相对人 (如上述案件中的某甲) 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损害时, 请求救济的渠道, 即通过何种渠道请求救济 (即维权) 。对于权益的维护和保障, 是行政救济的法律制度的宗旨。

我国目前的行政救济途径主要有:

(一) 监察救济相对人就行政侵权行为向政府系统的行政监察部门申诉, 请求救济

这种救济途径, 相对人只能就行政违法、侵权的行政工作人员请求为之一定处理, 如行政纪律处分, 监察机关同样不能直接撤销、变更一个具体行政行为, 也不能裁决予以赔偿, 此种救济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的救济。

(二) 立法救济

相对人就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侵权行为, 向人民代表大会申诉, 请求救济。但是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只限于重大决策和立法活动, 是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 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较少。对于行政机关的重大行政政策的失误或立法与宪法、法律抵触, 可以撤销或改变, 或责令行政机关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对于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造成的损害, 相对人一般只能采用其他救济途径, 请求救济。

(三) 复议救济

复议救济相对于法院救济而言, 可称作行政上的救济。法院救济可称为诉讼救济或司法救济。复议救济是指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其设置的专门机构申诉, 请求救济。复议救济是功能较完备的救济途径, 复议机关在查明事实、判明责任的基础上, 可以撤销一个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 使其违法行为效力消灭, 恢复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可以变更一个不当的行政行为, 使相对人获得合理的权益或消除相对人所承担的不合理的义务, 使具体行政行为对相对人的影响恢复正常;可以责令行政机关就损害后进行经济赔偿, 使相对人的物质损失或精神损害获得补救。

(四) 诉讼救济

诉讼救济是指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由人民法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 如具体行政行为构成违法, 则法院予以撤销, 如具体行政行为造成了损害, 则法院判令赔偿的救济途径。法院可以运用诸多的救济手段, 使相对人受到损害的权益得到恢复和补救。如判决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 判决变更不当的行政行为, 判令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和判令行政机关予以赔偿等。

应该指出的是, 在行政救济中, 还有一种很重要的救济即行政赔偿救济。但是, 它在我国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救济途径, 因为我国立法并未设立一种专门的赔偿救济机关, 赔偿救济的取得, 可以通过复议救济途径, 也可以通过诉讼救济途径。

三、行政诉讼救济途径的现状

(一) 立案难, 老百姓告状无门

凡是接触过行政诉讼的人 (原告或其代理人) 都有体会, 行政“官司”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立案难”。案件起诉到法院, 莫名其妙冒出一个理由就是被拒之门外。最常见的是受诉法院以案件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为由不予受理, 如认为被诉行政行为是抽象行政行为, 或是内部行政行为, 或是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等。其次, 不少法院以原告不具备行政诉讼主体资格为由不予立案, 而“主体资格”的认定往往将“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作任意或扩大的解释。再次, 不少法院以没有管辖权为由拒绝立案, 尤其是级别管辖中的“重大、复杂”、“重大涉外”等自由裁量词汇, 给了不少法院将案件“上托下推”的借口。

更糟糕的是, 很多法院不但不立案或不予受理, 而且不出具任何书面材料 (包括不登记、不出具收到书面凭证、不出具不予受理裁定书等) , 使当事人无法证明已经向该法院行政使过诉权, 连救济的渠道都没有, 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二) “民告官”, 十件官司九件输

作为一种通过司法审判对抗行政机关侵犯个体合法权益的救济途径, 行政诉讼在诸多语境下都被放到完善权力运行和民主法治的高度。《行政诉讼法》作为中国民主法治发展进程的“招牌法”, “民告官”胜诉率一直很受关注。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数据得知, 我国行政诉讼有个特点就是原告的胜诉率即被告的败诉率低。10年前被告败诉率占30%左右, 近年来下降到10%以下, 有一些省份甚至只有2%。也就是说, “民告官”胜诉率已经逐年降低到了“十诉九输”的地步。

与民告官胜诉率明显下降相伴而生的是信访与截访。信“访”的实质是信“权”, 信“权”的实质是信“人”, 不信法治信人治, 这就是“信法不如信访”的实质。现实情况是, 目前中国社会仍处于社会发展的风险期、社会矛盾的多发期, 对“民告官”案胜诉率越来越低的现状不能熟视无睹。

(三) 执行难, 打赢官司空欢喜

行政诉讼案件执行难, 已经成为一大“顽疾”, 也是当前法院面对的一个难题。法院在人财物方面受制于当地政府, 对政府的依附性很强。在法院的人事管理和组织关系上, 延用的是地方主管、上级法院协管的干部制度, 法官的资格、待遇、职级、晋升、奖惩等均按国家行政干部进行管理, 地方行政长官实际掌握法院干部的选拔、升降大权。在机构设置和经费管理体制上,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实行的是“块块”领导, 省级人民法院以下都分别由地方各级政府解决其人财物。这些导致了政府机关拿法院裁判“不吃劲”, 甚至采取藐视的态度。如某省国土厅对当地高院的终审裁判以“内部研讨会”的形式予以否决, 并数年拒不执行, 从而引发陕西榆林县基层群众械斗事件。

另外, 目前对执行法官制约设计仍存在许多不足和弊端, 使得法律对执行人员约束力不够, 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甚至于接受当事人的吃请、娱乐、财物等现象较为严重, 导致执行权力被滥用, 这也加重了行政诉讼案件的执行难。

四、行政诉讼救济途径的思考

(一) 新《行政诉讼法》五个措施破解立案难, 值得期待

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为该法实施24年来的首次大修, 将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新《行政诉讼法》从五个方面采取措施保证行政诉讼“入口”通畅。一是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法院受理行政案件。二是扩大了受案范围。涉及土地等自然资源所有权或者使用权, 经营自主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违法集资、征收征用、难派费用, 发放抚恤金、支付最低生活保障等官民纠纷, 被明确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而以前是不明确的, 是放在“口袋条款”中的。三是明确了可以口头起诉。为了方便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 新《行政诉讼法》规定, 只要有明确的被告和事实等必备条件, 可以口头起诉, 法院应当受理。四是规定了法院接状登记制度。新《行政诉讼法》第51条规定, “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当场予以登记, 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起诉状内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错误的, 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 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补正。不得未经指导和释明即以起诉不符合条件为由不接受起诉状受理”。五是规定了法院不立案救济制度。新《行政诉讼法》第53条规定, 符合立案条件的, 人民法院应当在7日内立案, 7日内既不立案, 又不作出裁定书的, 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上一级人民法院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 应当立案审理, 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级人民法院立案、审理。

这五大措施对于破解行政诉讼立案难, 至少从制度设计这个层面, 应该说是严密的、有力的, 其实施后的效果值得期待。当然, 这些制度设计能否得到有力执行, 有待进一步观察。

(二) 审判体制改革对破解审理难有所裨益, 但路还很长

党的十八届三全会、四中全会对司法体制改革作了顶层设计, 总的方向是司法机关实行垂直领导、机构设置打破行政区划、设立巡回法庭等, 旨在增加司法机关的独立性, 摆脱行政机关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

这次《行政诉讼法》修改, 对行政审判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集中体现在管辖方面。新《行政诉讼法》第15条规定:“高级法院可以确定若干基层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第16条规定, 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由原来的司法解释上升为法律) 。这些改革措施对破解长期存在的审理难、不敢判“官”败诉等, 将有一定的积极效用。

同时我们应当冷静地看到, 这个积极效用是有限的, 不能指望这几项改革措施会毕其功于一役。首先, 由高院确定若干基层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 这就容易造成在一省行政区域内, 由于官场的人脉相通, 以及省级党政机关对司法的强势地位, 司法机关仍然难以彻底摆脱行政干预。其次, 从法院内部运行机制来看, 审理行政诉讼案件, 尤其是异地管辖的行政诉讼, 往往是旧城改造、房屋拆迁、土地征收等“老、大、难”案件, 涉及到“群体”、“维稳”等热点敏感问题, 在现行的政治体制下, 法院哪敢“独立审判”, 往往要“层层汇报”、“听取指示”。因此, 要真正实现“独立审判”, 彻底摆脱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 司法体制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 新《行政诉讼法》针对行政诉讼执行难增加了刚性规定, 但治标不治本

新《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诉讼执行难采取了一定的改革措施, 如第93条规定, 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的, 法院可以对该机关负责人按日处以50———100元的罚款;社会影响恶劣的, 可以对该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拘留;将行政机关拒绝履行的情况予以公告。这些都是新增加的, 相较于以前, 力度更大、击点更准, 效果值得期待。同时, 也不要对此抱有太大期望, 因为它毕竟治标不治本,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问题。

行政诉讼执行难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司法的不真正独立, 司法机关的人、财、物受制于党政机关, 包括院长 (检察长) 在内的法官 (检察官) 职级、晋升、奖惩等均按行政干部进行管理, 难以真正做到独立审判、独立执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确定的司法机关垂直领导、打破行政区域设置机构等顶层设计, 是实现独立审判、独立执行的良好蓝图, 但愿这样的蓝图早日变成现实。

此外, 实行“审执分离”也是解决行政诉讼执行难的一剂良方。从本质上来讲, 执行不属于审判权, 而是一种行政权。法院应当只管审判、不管执行, 执行应由行政机关负责。当行政机关负责执行的时候, 它就会承受巨大的司法裁判既定力的压力, 对解决行政干预问题大有助益。据悉这项改革已纳入顶层设计的视野, 但愿这项改革举措早日落地, 早日付诸实践。

摘要:目前我国的行政救济主要有监察救济、立法救济、复议救济和行政诉讼救济。其中行政诉讼救济是行政救济的最后也是最具刚性的救济手段。但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救济存在诸多“老、大、难”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是“立案难”、“审理难”和“执行难”。本文对这“三难”的现状进行了细致的析陈, 并就如何解决“三难”, 从一个执业律师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关键词:行政诉讼,救济,现状,思考

参考文献

[1]行政诉讼法修正案[N].全国人大网, 2014-11-3.

[2]行政诉讼法, 修改前后对照表[N].中国律师网[理论研究], 2014-11-13

[3]于爱荣.法治先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 12 (1) .

[4]于爱荣.政府法制典型案例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12 (1) .

[5]梁风云.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批复答复解释与应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3, 6 (1) .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堂教学技巧的思考论文 篇8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职能的改变,财务管理已不再是企业专有名词,财务管理在当前形势下,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些单位忽视财务管理建设,而导致单位费用开支过大,控制不严、资产不实、资产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无章可循,违规现象严重。在这种情况下, 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就成为当前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 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所进行的预算、控制、分析、考核等的总称。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内容来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结余管理等。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1.财务管理制度还很不完善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之中。行政事业单位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也应随之改变,但不少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还很不完善,甚至一些单位根本没有制度,根本谈不上改变与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全或内容不合理,已不适应现在的改革形势。更多的问题是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使制度流于形式,失去原有的严肃性。

2.缺乏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当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监督体制,不相容职务没有建立相关相互分离的制度,这样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有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行为,即使一部分单位有规章制度,但有规不循,有章不依的情况普遍存在。

3.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有待提高

预算经费的收、支不规范, 会计报表不真实,导致一些单位不能准确反映预算执行的真实情况。有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经费偏紧, 保证不了正常开支, 把差旅费、招待费等放在专项资金中支出,在会计核算上混淆正常经费与专项资金的界限;还有些人将不合理开支想方设法开具虚假发票,从票面本身看,其合法、合规性符合国家财务管理要求,但对这些票据所反映的经济事项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却缺少有效监督。再就是一些单位编制报表时任意增减科目或调整数据, 影响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4.资产管理比较混乱

资产管理一直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薄弱环节,资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分不清,固定资产只设总账,不设明细账,资产流失比较严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诸如摄影机、照相机、电视机、电风扇等物品据为已有的比比皆是,致使单位账实不符。

5.会计人员职业水平较低

会计人员职业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别的岗位转岗的,还有一部分是临时雇用人员,没有会计专业知识、资格证书,业务水平很低,有的甚至弄不清借贷方向、会计科目。也有一些年龄偏大老会计人员,不积极接收新知识,业务水平停滞不前,致使在会计事物上漏洞百出、频频出错,制约着财务管理的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

1.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确保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前提,每个行政事业单位都应依据现行《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建立适合本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按照岗位职责建立起相互协作、互相制约的财务管理体制,这些制度主要包括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牵制稽核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等。每个制度的制定都要严格遵循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明确会计工作流程,便宜操作。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与坚定有效的执行是单位财务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2.建立健全财务内部监督机制

确定财务内部的监督重点和目标,设立合理的内部监督结构人员,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关系,为每个人员划分责任权限,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且责权对等,以增加人们的监督意识。不相容职务要实施相互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在财务部门设立一个独立于整个财务事物的人员,对财务内部的各项事物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规。真正做到通过加强内部监督,提高各项管理水平。

3.提高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会计资料包括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原始票据等与会计核算有关的资料。首先保证预算经费所有经济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账户,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的要求,信息真实、完整。其次,由于原始票据是基础,票据是会计做账的依据,其真实性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的有效性,针对一些人员将不合理开支想方设法开具虚假发票的问题,有必要进行不定期的检查。

4.加强资产管理水平

建立一套适合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账、物分管,保证财务账面资产和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证资产的安全。保证对资产的管理和处置经过适当的授权,维护财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毁损、浪费和盗窃,纠正一些不正当行为。

5.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

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学习型社会,任何人都必须善于学习新的理念、新的科学知识和总结经验,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其最有力的办法就是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加大会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积累知识。注重单位财务文化的培养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稳定会计人员,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切实加强会计人员队伍的入门教育和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从而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

上一篇:最后的醒悟作文下一篇:诚信主题班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