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行政论文

2024-10-23

政治与行政论文(共12篇)

政治与行政论文 篇1

我国从成立之初至今共经历了两次转型, 从统治型政府到经济建设型政府, 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它不仅体现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对政府职能的逐步完善, 也体现了我国行政研究的理论探索更加深入。

一、管理型政府与政治行政二分、新公共行政理论

管理型政府作为一种政府的基本形态, 管理型政府的行政自觉意识主要来源于伍德罗·威尔逊和弗兰克·J·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原则。威尔逊“行政管理的问题并不是政治问题, 虽然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定的, 但政治却无需自找麻烦地去操纵行政管理机构。”古德诺的“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 即国家意志的表达与国家意志的执行。”更是论证并明确了行政功能的定位。为行政功能从政治功能分化出来提供了依据。

(一) 统治型政府。

统治型政府主要处于我国改革开放前的政府, 党和政府职能重点是统治职能与阶级斗争。经济方面, 通过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说明了我国全面控制着社会资源和经济发展;政治方面, 官僚体制与官僚作风明显, 上层领导意志的表达常被认为是国家意志的表达, 政府的职能主要集中在表达和执行国家意志, 且党内斗争和权力的争夺明显。政府是全能的统治型政府。它忽略了政治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忽略了人民政治生活的参与;忽略了社会矛盾。

(二) 经济建设型政府。

近代以来, 社会治理的主题始终是围绕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展开的, 管理型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也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成长和完善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行, 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我国的GDP不断增长, 市场经济逐渐在我国建立, 导致了社会管理职能从政治统治职能中分化出来并逐渐取得中心职能的地位, 政治统治职能仅仅成为了维护社会管理职能的一个必要条件。我国的政府转变成了经济建设型政府, 政府的行为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政府不再是事无巨细一揽子统管, 而是强调宏观调控、微观放开, 强调间接管理为主、直接管理为辅;最后, 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手段也发生了变化, 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不再单纯运用行政手段, 而是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并且突出经济手段在经济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建设型政府片面注重经济与效率的建设, 忽略经济与社会全面的协调, 忽略了社会的公平…

我国政府与“政治行政二分”的相同点:第一, 我国前两类政府说明我国做到了“政治行政二分”中的“行政应适度集权”。第二, 前两类政府显然把党和政府处于权力支配地位, 与威尔逊的“在任何政府中都有一个占支配地位的权力中心”相符。

其不同点是:第一, 我国虽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意志的表达机关, 政府 (狭义) 和司法机关作为执行机关, 但我国政府在现实的政务活动中并未将政治与行政功能分清, 就谈不上“政治行政二分法”中政治对行政的适当控制。第二, “政治行政二分”中“要想使政府协调运转…因此只能在政府体制之外的法外制度寻找…可以在政党内找出这种方法…”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并不是政府体制外的法外制度。

我国政府与新公共行政的相同点:我国政府将政治与行政并未完全分化说明了新公共行政中“政治与行政具有连续性”。不同点:我国以前管理型政府忽略了社会公平, 忽略了人民政治生活的参与。

二、新公共行政对服务型政府的影响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在不断发展, 而社会矛盾却也在不断加剧!极端事件频发。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下, 人们与社会追求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 更加渴望的是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满足和社会的公平正义。随之, 政府的改革也进入“深水区”碰到“硬骨头”, 在除了发展经济之外如何管理完善公共事务, 实现公共行政管理现代化, 如何缓和化解突出的社会矛盾等重大问题上, 新公共行政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然而我国国家与政府在行动上经常是偏管理而轻服务的。新公共行政对“公共”的强调, 提高了公众意志的地位, 阐释了按公众意志组建的为公众服务负责的政府。它提醒了我国国家与政府在实际行动中应符合其性质与宗旨, 促进了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发展。

新公共行政“对公众需要负责而不是对公共机构负责。政府主要是做市场和个人不能做、不愿做或做不好的事情。以公正立场提供维护性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性的公共服务。维护性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财产权利和公民权利、保卫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 这是服务型政府的基石;社会性的公共服务主要是指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公共事业和社会保障等, 社会性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体现。”

三、总论

我国的政府虽然未采用“政治与行政二分”, 但却对我国政府未来发展转型有着借鉴意义。第一, 我国未来应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使它真正成为反应群众意愿, 表达国际意志的机关 (立法) , 现代的一些人代会多流于形式, 不能很好地反映群众意愿。第二, 政府 (狭义) 作为行政机关掌握国家意志执行机关不越权, 有利于防止政府滥用职权, 防止腐败。第三, 政治与行政中, 司法行政与政府 (狭义) 政府的分开有利于我国的司法独立与公正。

新公共行政提出政府所追求的除了经济与效率之外, 还要并重社会的公平正义。正如有些政治家所说“国家的职责不是发展经济, 不是强大军事, 而是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保障社会弱势群体不被淘汰。”

服务型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政府为了维护公众的权利而行使权力。人们通过缴税来换取政府为自己服务。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修建类似于服务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 而与之不同的是政府可能会给缴税少的那部分人给予更多的关怀, 因为他们有一部分是弱势群体。服务型政府希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政治与行政论文 篇2

1.系统地分开了政治与行政

古德诺认为,所有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一为“政治”,即国家意志的表达或者是政策的决定,一为“行政”,即国家意志的执行或者是政策的执行。他第一次澄清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于“二分”误解,认为一种政府功能不只是存在于一个机构当中,绝对的分权是不存在的

2.分肥制

19世纪出现在美国的政党分肥制是基于平民民主的理想而提出的。1829年杰克逊就任美国总统后,在官职领域推行“民主”的做法,由在总统大选中获胜的政党从自己的支持中遴选官员,其理由是:第一,民主政治表现在官吏任用上,就是民选官吏;第二,官吏职务简单明白,具有普通智慧的人均可胜任;第三,既然人人可以当官,所以官职的任期越短越好,使大家都有任官的机会,以符合民主与平等的精神。

优点:

(1)民主政治通过选举的方式表达民意,而选举的运作必须凭借政党组织。(2)若某政党在选举中获胜,即表明人民选择了该党。换言之,人民相信某党的政治纲领和所要实行的政策。(3)为了符合民意,应当由得胜的政党的党员来充当官吏,因为这有利于确定其政治责任,以及有效地完成其任务。

劣处:

然而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政党分肥制的结果令人失望。竞选中的捐款导致变相的卖官鬻爵以及间接的贪赃纳贿;选择官吏主要看政党背景,而不是真才实学;官员的高度流动性不利于行政经验的积累,导致政府效率低下;竞争过程中的政党倾轧与派别组织导致国家公务成为党务;等等

3.党魁

党魁通常特指操纵政党机器的首脑人物。党魁与政党领袖不同。政党领袖在党内有正式职务,职责和职权有正式规定,其活动公开并受到监督;而党魁在党内并无正式职务,权限也无明确规定,对其言行无法进行监督。党魁的形成和发挥作用主要依靠政党机器。美国是存在党魁最典型的国家。

党魁的地位往往是在由政党机器严密控制的地区通过互相倾轧和竞争取得的。党魁通过政党机器,在幕后控制党的地方正式组织,摆布地方议员的选举和官员职位的分配,指挥地方政府官员的活动,甚至操纵总统和众议院议长等重要职位的选举。如美国18在号称“洛克菲勒特派员”的共和党党魁M.韩纳的大力支持下,W.麦金利得以当选总统。党魁还拥有一批分别负责打小报告、理财、贿选、施展暴力威胁的人为之效力

对“政治与行政二分”的再思考 篇3

关键词:政治与行政二分;思考;行政学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21802

现代意义的行政学研究在我国仅有20多年历史。这短短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行政学己经成为一门取得丰硕成果的学科。特别是最近几年行政学研究发展势头最为强劲,国内学者对西方行政学的历史如数家珍。然而对于行政学的一些基本的理论前提研究甚少,研究往往是基于西方国家历史,对中国现实问题考虑不足,按照西方行政学的逻辑前提来解决中国行政学的问题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1政治行政二分法的主要理论

政治行政二分法的理论一般认为是威尔逊首先提出,后经过古德洛的发挥。但他们并没有具体的描述,仅仅对这一理论提出了一个供后人研究的假设。严格来说威尔逊,只是提出了政治和行政相分离的看法,并不是这一理论本身。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客观上应该由一系列的“小理论”组成,她包含了这一理论本身对于行政管理历史的看法、政治和行政的关系、以及一些明确的理论假设。任何理论的归结在形式上都十分简洁,但是理论本身是由若干内涵和外延构成的,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理解持的是一种宽泛的视角,是否正确尚需进行深入的论证。

威尔逊认为:“行政机关是政府最明显的部分,他是行动中的政府;他是政府的执行者,是政府的操作者,是政府最显露的方面。当然他的历程和政府一样的悠久。”。他认为传统行政研究关注的是政府构成的方式、国家的性质、人民的主权等等问题。在这一阶段行政学的研究无法摆脱政治的影响。将威尔逊的这一认识归于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提出并非无源之水,它是威尔逊在研究行政学历史的过程中对理论的抽象和提取,因此他对早期政府、行政的理论评价可以归于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大理论”。这样做使得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包含了理论提出的历史,有利用对这一理论的全面理解。

2公共政策研究对于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挑战

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的序言中曾经说过:“人类依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创造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要回顾这一时期,并被他从新燃起火焰。”对轴心时代的回归,这是任何理论都回避不了的,政策科学的研究也不可能例外,它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评价政治行政二分法。

公共政策的研究同样批判了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从学科发展史来看,1960与现实不相符的,事实上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方面有着很大的主动性,存在着行政人员在执行某些较为含糊的或一般性的法律时广泛地使用行政裁量行为的情况,而且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也常常需要对文官加以咨询,听取他们的建议。有些学者甚至断定官僚处于政策之中并且在主要的政策中活动。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官僚很可能成为我们政策形成的主要来源。他们提出了与威尔逊、古德诺针锋相对的观点,认为政府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公共政策的产出,政府运作的过程也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评估过程。甚至一些公共政策学家指出,行政活动的全过程可以表明:一定社会的行政虽然从属于一定社会的政治,服务于政治,但他们并不是消极地、完全被动地服从,行政本身就是构成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要求在执行政治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做出因地制宜的政治性决策,这些决策同样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同时,在政治活动中,任何体现国家意志的政治决策,也都要经过一系列信息、咨询、监督、反馈等行政环节。

3新公共行政学对于政治行政二分的看法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的“新公共行政学派”把对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原则的批判看作是改革当时美国极度腐败的吏治,推行公务员新政策所作的必要的理论准备或舆论支持,是一种策略上的需要,从而否认了政治行政二分原则的科学理论意义。学术界一般认为“明德布鲁克宣言”是“新公共行政学派”诞生的标志,在这份于1971年提出的题为《走向一种新公共行政学:明德布鲁克观点》的报告中,确实表达了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激烈不瞒。新公共行政学派认为,传统的行政研究是在政治和行政二分法的原则指导下进行的,从而使得行政学的研究局限于一个非常狭小的领域,一般研究的焦点放在行政机关的预算、人事、组织以及大量其他中性的问题,很少重视和社会、政治密切相关的政策制定与政策分析等的研究上,使公共行政远离社会危机的处理。由于奉行价值中立的原则,避免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价值判断。使得“好”与“坏”、“应该”与“不应该”这样的问题简单化为“效率”与“非效率”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逐步形成了严格的“逻辑实证”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只是关住事实,而缺少了价值的判断。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公共行政学派认为,政治和行政是不可能分离的,作为行政学的研究者首要的问题是在自己的专业基础之上,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将价值放在一切问题之首。在价值和相应的理性研究发生冲突时要首先保证价值。唯有如此才可以将自己的行政学研究纳入到社会价值体系中,才可以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分析之中。弗雷德里克森明确的指出:“政策行政二分法缺乏一种经验证明,因为很明显,行政管理者不仅要执行政策,而且还要制定政策。政策行政的连续性更准确地说是以经验为根据的。”因此行政学者不仅仅是学术的研究者,同时也要做社会的改革者。是社会发展的倡导者。那么行政学研究才可以找到一条正确之路。

4新公共管理对于政治行政二分的批评

新公共行政学的批判之声还没有远去,政治行政二分法又迎来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评。新公共管理被认为是对传统行政模式的一次颠覆。众所周知传统的行政模式的两大理论基石是政治行政二分法和官僚制理论体系。新公共管理模式一开始就对其两大基石发起了挑战。在对待政治行政二分法的理论上,新公共管理认为政治和行政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新公共行政”强调行政人员的价值取向的前提下,进一步指出了政治对于文官人员的控制的问题。在“新公共管理”看来,传统的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相分离、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竞争、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等理论假设是毫无意义的。实际情况是,行政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公务员与政务员之间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与其自欺欺人的回避这种影、响的存在,还不如正视这种现实。基于这样的看法,“新公共管理”主张对部分高级公务员实行政治任命,从而实现政治对于公务员的部分的控制。让他们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研究中来,以保持行政人员的政治敏感性。并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从而在政治行政二分法的问题上,新公共管理旗帜鲜明的提出了政治和行政不可分割的理论。而对于宫僚制理论,新公共管理认为传统的官僚制理论己经不再适合于当代公共行政的发展。他们的主要依据在于,“实践与韦伯的原则总是有出入的,尤其是官僚制在人事制度中的实践所产生的僵化、形式主义较之于韦伯所设想的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其精英主义的特征又远不能达到韦伯的设想,这直接导致了该体系的效率降低。”传统组织理论为了统一指挥而建立的等级制度在这一时期反而被人们认为妨碍了组织的沟通与协调。

5政治行政二分法对中国行政学研究的启示

我国现代意义的行政学研究严格来讲仅仅是1980年代才开始,在这短短的二十多年的历史中,行政学在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翻译出版了一大批行政学相关的理论著作,并在教学和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行政学成了十分热门的学科,有学者将中国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行政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同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的行政学研究在借鉴西方行政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只注重对西方行政学理论的借鉴与引进而不注重本国自身行政环境、政治文化的研究倾向。特别是在对西方行政学的历史的研究中介绍性的研究比较多,而真正的对西方行政学的历史前提,理论逻辑研究相对较少。好在对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已经基本达成了统一的看法,学者们开始强调我国的行政学研究必须和中国的具体国情联系起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不管是政治领域还是行政领域一切都是在中共的领导之下。政治和行政不管是从制度安排上还是在实际层面上都是一种整合的关系。也就是说从“应然”的角度还是“实然”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的政治和行政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结合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研究的逻辑序列和理论前提,再结合中共领导下中国行政管理研究所要面对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国的行政学研究不具备西方行政学研究的逻辑序列。也不存在行政学研究政党政治环境。

首先,中国的政党制度和西方的政党制度本质不同。西方的政党制度是一个竞争行政性的政党制度.。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下,政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竞争来实现对政权的控制,公共利益是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的。在我国不存在政治和行政相分离的条件,也不需要这样分离。我们政策的制定是体现了党的思想,我们的执行也是在党的控制之下。这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所决定的。其次,政府的组织形式的实质不同。西方的政府组织是按照早期分权理论天才设想设计的。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和西方的议会有本质的不同

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即中国的行政学的研究并不具备西方行政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和西方行政学理论构建逻辑假设。中国并不具备西方的行政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政治和行政分离的条件,但在现行的体制下行政学的研究已经完全具备了独立研究的条件,因为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从传统的单一的政府和单位分化成了市场、政府和社会的这样的三元结构,已经出现了“私域”和“公域”之分。因此,无论是主动选择和天然选择,在当前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完全可以开展行政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第三版[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荣仕星主编.实用行政管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5]徐湘林主编.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政治与行政论文 篇4

关键词:政治行政二分法,内涵,理论价值,党政分开

1 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提出与完善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行政一直从属于政治。19世纪末以来,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政治与行政二分开始提出并不断完善。提到政治行政二分法,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被视为西方行政学奠基者的威尔逊。实际上,“政治”“行政”最初在德国学者斯坦因那里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划分,他将国家看作是一种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具有人格主体特征的有机体,所以,国家具有了心理学意义上的意志和活动的对立,具体表现为宪政与行政的关系。随后政治学家布隆赤里提出应当对政治与行政加以区分,“政治是在重大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政策如果没有行政管理的帮助就将一事无成,但行政管理并不因此就是政治。”

后来,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政治与行政二分思想,因此,也被视为西方行政学的开山鼻祖。“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政策如果没有行政管理的帮助就将一事无成,但行政管理并不因此就是政治。”同时,他认为,政治不应该过分干预行政,“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定的,但政治却无需自找麻烦地去直接指挥行政管理机构。”

古德诺系统地阐述了政治与行政二分思想,并使其得以完善。“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需要注意的是,他认为,政治与行政二分只是功能性划分,不是结构性划分,政治与行政应该协调,即政治应该对行政进行适度控制,同时,追求行政的适度集权化。

2 政治行政二分法面临的主要挑战

政治行政二分法成为西方行政学的基石,但也日益面临挑战。根据行政学家亨利的说法,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对政治与行政二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具体而言,政治行政二分法受到了学界以下几种批判。

早期的质疑来自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下需要政府对市场更多的干预和刺激,更加追求政府活动的效率。为采取统一的政治行动来对付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挑战传统思想指导下构建的经济制度,扩大美国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和总统的权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淡化了政治与行政间的差异。

到了20世纪40年代,行为主义行政学家西蒙在《行政谚语》中对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批判。西蒙的“管理就是决策”的论断包含着“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包含着公共政策制定的内容”。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西方公共行政学开始形成以“公平”为核心价值的民主制行政范式,它是与传统官僚制行政范式相对应的概念,政治行政二分法受到进一步挑战。

20世纪60年代末 -70年代初兴起的“新公共行政学派”否认了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的科学理论意义,认为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的提出,只是为了改革当时美国极度腐败的吏治,推行公务员新政策所做的必要的理论或舆论准备,是一种策略上的需要,不具有普遍意义。对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的更多批评是来自于公共政策科学。在公共政策研究中,人们发现威尔逊、古德诺根据政治与行政二分的原则把政策的制定与政策的执行严格区分开来是与现实不相符合的。在公共政策学家们的眼中,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的原则并不是一个必须遵守的教条。

此外,二分理论在学术界还日益受到以下几种批判:首先,它容易误导人们过分各自孤立地分析政治与行政问题,忽视二分理论关于政治与行政应当相互协调的一面,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其次,二分理论没有提供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模式,也没有说明行政系统应该如何有效运转,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效率问题;再次,二分理论也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它具有特定的应用限度,产生于多党政治这一特定的政治环境下, 所以,只有在特定的政治条件下才有意义。

3 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基本内涵

实际上,对“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批判大致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基本内涵片面或字面的理解;另一方面,没有认识到社会现实的变迁,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去进行评价。人们常常将政治与行政的关系类比为公平和效率,因为政治的核心价值在于社会公平,而行政脱离政治的初衷在于提高政府效率。有关“效率”与“公平”的争论,正如“政府”与“市场”的争论一样,两者没有孰优孰劣,只有根据客观情况进行适当搭配,实现两者的平衡。从行政内涵于政治,到政治和行政两者的分离,再回到政治与行政之间界限的模糊化,政治与行政分合关系在实践中的历史演变呈现出了“终点又回到了起点”的特点。这也说明,政治与行政的区分并不在于有一条一分为二的清晰分界线,而在于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变动的距离”。赫伯特·考夫曼构建了一个解释私人利益与私人利益、私人利益与公共行动之间关系的周期理论。“他描绘了一个摆幅很大的弧形体,在这个弧形体上,一端关注效率、经济和良好管理,另一端关注的是回应性(尤指政治意义上的回应性)。效率和公平各占一端,指针总是在两者之间。只是根据客观情况,指针偏向某一方面,而不可能指向两端。”为准确把握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内涵,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正确理解“政治与行政二分”语境中“政治”与“行政”的特定含义是理解“政治与行政二分”思想的基础和前提。“政治与行政二分”语境中的“政治”与“行政”是威尔逊、古德诺所理解的“政治”与“行政”,有其特定的内涵。很多人之所以批评“政治与行政二分”思想,原因在于没有准确理解“政治”与“行政”的特定意义。当前,政治行政两分在现实中有几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政治行政是指两种不同的活动,前者指政策制定,后者指政策执行(古德诺 , 1987);二是政治行政指的是两类不同的人,一类是政治家,另一类是行政人员(W ilson, 1887);三是政治行政分别指的是目标和手段,政治为行政设定目标,而行政是执行政治意愿的手段(Nalbandian, 1995)。简单地将政治行政二分法断章取义、各取所需的理解为三者之中的任何一种都是有失偏颇的。

第二,认为政治与行政二分思想就是主张“政治”与“行政”截然分离是对“政治与行政二分”思想的严重误解,无论威尔逊还是古德诺都不认为“行政”可以完全脱离“政治”,尤其是古德诺,其关注的焦点正在于如何实现二者的协调。总体而言,政治行政的关系可以有三种形态:“融合式”政治与行政关系、“并离式”政治与行政关系、与“交越式”政治与行政关系。

古德诺所谓的政治行政关系并非“并离式”而应该是“交越式”,学术界对此长期以来存在误解。“交越式”的政治与行政观强调二者根据现实状况的协调,认同二者之间存在的“变动距离”。

4 政治性质二分法的理论价值

然而,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有它所处的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评论一种理论的时候不能脱离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土壤。

17-18世纪,欧洲主要国家的公民社会发展已相当成熟,整个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分化。到了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阶段。快速发展的生产力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使得各种社会关系和经济结构变得日益复杂,各种冲突不断增加,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这种局面要求政府加强对社会的干预,而这导致了政府规模、职责和权限的扩大。多党制的形成也成为了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产生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此时,需要一门科学理论来指导政府的管理活动。于是,在这种背景下,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便应运而生。总体而言,政治行政二分法的理论价值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承认对政治与行政二分的讨论推动了行政学的学科发展,为发展行政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方法和框架,成为行政学的基本范式;任何国家的国家活动中都的确存在着政治领域与行政领域。政治与行政之间的确存在着相对的区别,对政治与行政作一定区分有助于管理者正确选择政府行为去解决已经正确识别的政治问题或行政问题;二分法理论虽然主张政治与行政的分离,但它同时强调了政治与行政的协调性,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

5 政治行政二分法对中国党政分开的借鉴意义

政治与行政二分的原则主要是指政党政治与政府行政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我国具体的政治背景下,政党与行政二分的问题实质上关于政党和行政的关系界定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加强党的领导,不是说党可以直接去指挥国家机关的工作,或者把纯粹行政性质的问题提到党内来讨论,混淆党的工作和国家机关工作应有的界线……”改革开放后,他提出:“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党政分开作为一项重要的议题得到重视。

实际上,从我国党政关系的发展阶段来看,中国50多年党政关系的历史变迁可以概括为4个不同类型时期:一是“寓党于政”时期 (1949- 1957); 二是“以党代政”时期(1957- 1978);三是“党政分开”时期(1978- 1989);四是“以党统政”时期(1989年6月至今),这4个阶段的变化表明,中国党政关系的变革过程,实质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变革过程。党政分开的强调使中国的政治与行政模式已经具备了“政治与行政二分”的基本属性。我们在强调党政分开的同时,必须注意以下方面。一是“我们所讲的党政分开是政治领域中的功能性分开,而不是政治与行政的结构性分离。”这也是古德诺在政治行政二分法中所着重强调的一点。中国的党政分开追求的是党和政府在职能上的分工合作,明确各自应该做和能做好的事情,以追求更高的治国效率,为人民谋福利,而绝非寻求的是类似西方国家行政、司法、立法之间三权分立的结构性分离。二是强调党政分开的同时,不能忽视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长期以来,政治行政二分法受到学者批判的重要一个方面就是容易误导人们过分各自孤立地分析政治与行政问题,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过分强调政治的重要性,要么过分强调行政的独立性。过分强调党政之间的分开而忽视协调的一面会导致混乱,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需要坚持对政府的组织领导、思想领导和政治领导,这是推行党政分开的基本前提。

政治与行政 读后感 篇5

本学期我们行政管理专业开设了行政管理学导论这门课程,将公共行政学的概念,理论等各方面知识做了一次系统详细的介绍与讲授,作为对课堂知识学习的补充,我选择了《政治与行政》这本书作为课外阅读的书籍。

《政治与行政》这本书是美国政治学家弗兰克·古德诺的作品。古德诺是美国政治学会的主要创建人,他从法律角度研究了市政机构和管理,以及20世纪初期美国城市政治,也是政治与行政分离理论的倡导者之一。其中,政治与行者两分,在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一书中,做了详尽的介绍。

读过《政治与行政》一书后,我将本书大概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三章,讲述了国家的功能,政治的功能以及中央与地方政治的关系;第二部分是第四章到第七章,具体介绍了行政的功能,行政体制和政府体制与政治和政党的关系,以及美英两国民治政府的特点与不足;第三部分是关于政党的内容,包括党魁的概念以及政党的责任。在阅读这本书时,我将主要的关注点放在了政治与行政两分以及政党内容这两个方面。

关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其实在古德诺之前,已经有人对该观念进行了论述。例如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他在1887年发表的《行政学研究》一文中,针对当时美国政府内政党分肥的的状况,首次提出了将政治与行政相分离的概念。而古德诺则是在威尔逊等人的基础上,对该观念提出了新的理解与发展。古德诺在书中提到,之所以要将政治与行政二者相分离,首先是出于解决城市问题的需要。他提到了在英国和德国,由于此观念已被很多人所接受,故这些国家在处理城市问题上更加得心应手;其次,古德诺认为行政中的许多环节,尤其是技术方面,对于政治的影响微乎其微,例如行政中的那些半科学,半商业活动,与制定政策,表达民众意愿的政治活动,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这是古德诺对于政治行政两分原因的分析,而古德诺对于该理论贡献,则是在于他澄清了人们可能会对该观念产生的误解,即行政与政治两分程度的问题。古德诺认为,政治与行政的两分,并不是彻底的,而是应保持联系的。他说:“政治的功能首先与国家意志的表达有关,其次与国家意志的执行有关。”这句话中其实映射了他的观点。国家意志的表达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与国家意志的执行就毫无关系。这点其实很好理解,如果在执行政策时没有考虑到政策的可行性,那么再好的政策,也会因无法执行而变得毫无意义。

既然行政与政治不能够完全分离,仍需存在联系,那么如何协调行政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就成了关键。在《政治与行政》一书中,古德诺先后指出了三种协调两者关系的观点。第一,政府体制中的政治机构必须对行政机构进行控制。这是因为如果政治机构对行政机构的控制过少,会使行政机构在一种松弛的状况下工作运行,这势必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不能有效的完成国家意志的表达。另一方面,政治机构对行政机构的控制也应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过度的加强政治控制反而会破坏两分的原则。第二,是行政机构的适度集权。这是因为当时的政党分肥制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要克服这种问题,需要一定的集权。另外,美国特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也是加强集权的原因之一,由于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力有限,很多时候中央与地方的意志存在冲突,这势必会导致行政效率的降低,因此有必要加强行政机构的集权。第三,是借用法外调节机制,即借助政党的力量。中国有句古话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解决政府内部行政与政治的关系,不但需要从政府内部需找出路,还需依靠外部的力量。政党的存在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政党不仅担负起了挑选在政府体制理论中表达国家意志的机关的成员,而且同时担负起了挑选执行这种意志的人员。这样就从人事方面解决了行政机构与政治机构的联系问题。

我认为解决了如何协调政治与行政的关系问题是古德诺对于政治行政二分作出的最大的贡献。因为将两者分离不难,但是分离到何种程度最为合适,是有难度的。绝对分离,会导致意志执行出现偏差;分离不够,又达不到二分的目的。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古德诺对于公共行政学的贡献,是伟大的。

关于政党方面,古德诺对于政党的存在是支持的。他认为政党是政治与行政的联系点,承担着传达国家意志与执行国家意志的使命,政党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他还提出了采用公民投票,制定规章制度,使政党账目公开化的方法来使政党对人民负责。从而减小了政党不负责任的可能性。另外,古德诺在书中提到了“党魁”的概念。这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党魁,特指资本主义国家操纵政党机器的首脑人物。“党魁”与政党领袖的区别在于,“党魁”在党内并无正式职务,权限也无明确规定,而政党领袖在党内有正式职务,其活动公开并受到监督。由于政党在政府体制中控制着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而“党魁”又控制着政党,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党魁”实质上控制了政府体制内部。“党魁”的存在,既有利,也有弊。首先,“党魁”通过议会的改革以及议会对人民负责而变得向人民负责,这会使民众中有更多的人获得选举权,从而更好地表达民意;其次,“党魁”的产生,会促使行政系统内部权力集中,而集权化是有助于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的,这与行政政治两分的初衷相符合。但“党魁”的存在也会产生一些弊端,例如,一旦党魁不负责任,那么必然会影响到政党防止无政府状态的功能。

以上是我对《政治与行政》这本书中我感兴趣内容的介绍,下来我将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感想做出陈述。

首先,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古德诺在书中提到政府应该在行政方面加强集权,但我认为这种观点并不能完全符合中国的现状。我认为对于中央政府是集权还是放权的问题,应该根据政府某种职能的具体情况来看。比如说中国的房地产和房价问题,目前已经形成了三家博弈之势,中央政府与广大群众希望降价改善生活,地方政府想依靠房地产来维持收入,房地产厂商则希望涨价来牟取利益。中央政府多次出台降低房价的政策,但却收效甚微,很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不愿完全贯彻中央的指示,即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这一方面,中央政府就应该收回地方政府的部分土地权力,即集权;而对于其他的政府职能,就不一定需要集权,拿近期的工商质检部门体制改革来说,就是一种放权。此次改革将全国省级一下各级工商质检部门的人事权,财政权划归与地方政府,工商质检系统内部不再实行垂直管理,上级与下级之间只是保持业务上指导关系。这样的划分有利于地方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有利于解决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所以从以上两个例子来说,中央对地方,不能是单纯的放权或集权,而应是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次,关于政治与行政的两分问题,我认为目前中国政府做得并不够好,或者说程度较低。就拿陕西省质监系统来说,分为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两类,机关单位在省政府内办公,属于制定政策的部分,即负责“政治”功能;底下的事业单位在咸宁西路办公,从技术上负责不同的职能,即负责“行政”功能。但很多时候,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会涉及到具体的技术问题中去,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会参与一些政策的制定。从这点来说,政治与行政的界限划分的并不明晰。这一现象在其他的政府部门中也普遍存在。所以目前中国政府的政治与行政的划分还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再次,关于政党的作用问题,古德诺书中提到的那些政党的作用或者如何避免政党不负责的论述是建立在美国两党制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点在共产党执政的中国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古德诺认为政党是行政与政治的联系点,要发挥防止无政府状态的作用。这在中国是不需要强调的,中国政府不论是政治体制内的还是行政体制内的人员,大部分都拥有共产党员的身份。由于党内纪律严明,组织紧密,所以这些人员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不需要强调加强联系的问题。另外,古德诺提到了政党不负责的情况,可是共产党的活动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原则是“对人民负责”,维持执政地位的需要必然会要求共产党对人民负责,因此,也不需要特别强调不负责任的情况。虽然古德诺关于政党的论述与中国现状存在一些不相配的状况,但他关于如何避免政党不负责的几条解决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它可以帮助我们的党加强自身建设和监督,保持党的先进性。

以上就是我对《政治与行政》一书大体内容的介绍和自己一些看法的阐述,很多观点由于知识信息不足,存在不少缺陷,这仍需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

政治与行政论文 篇6

首先,科学选定专业必读书目,制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必读书制度。专业必读书目必须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等多学科门类。重点涉及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该读的蕴含政治理论及丰富的行政思想的中西方书籍。同时,不能忽视其他相关的专业综合类图书。由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是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一门学科,因此,在选择书目时应扩大范围。大一新生一入校,专业教师就要给他们讲授专业书的重要性,介绍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必读书目,同时初步介绍专业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进行专业阅读入门练习。有必要的话,可以把必读书制度列入到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当中。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班级的辅导员要和教研室的教学工作配合起来,规定各年级读书的数量与书目,并要求学生参与必读书阅读考核,把考核计入政治学读书报告训练总学分,以此来督促学生认真读书。

其次,教师要加强引导,形成学生热爱阅读、勤于思考、争相讨论的读书氛围。专业教师在自己长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阅读经验与知识,这对刚刚入门还在书海中苦苦挣扎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教师准确深入的指导对学生的阅读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书训练不但要重视学生个人读书的过程,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群体读书中的互动交流。互动交流可以集思广益、质疑探讨,从而使学生阅读的内容融会升华,提高读书训练的教学价值。由此可见,专业读书训练必须与导师制和小组学习法相结合。

最后,把政治学读书报告集中实践环节打造成学生一年来读书成果的展示会、宣传栏。小学期指导学生根据各自在一年中的读书情况分组,保证每组读书的相关性和补充性。然后,根据小组汇报活动,各组推选出优秀代表参加全班的读书报告会,指导老师随机组成现场指导小组进行现场指导和点评。在汇报结束后,评选出阅读明星,并给予表彰。

二、夯实学生学术创新的基石,加强学生文献综述写作训练

文献综述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

培养学生学术思考的问题意识,在对某个学术问题感兴趣的基础上开展文献综述训练,把文献综述与所要研究问题联系起来,文献综述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界研究现状的逻辑关系,更重要的在于,能够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的价值和方向。在学生进行文献综述撰写训练之前,经验丰富或有写作功底的教师要作专题课,讲授文献综述的基本写作要领,并结合学生情况点评一些范文,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文献综述好坏的差异,从中汲取经验。专题课结束前,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同时又适合学生学术水平的选题,让学生文献综述训练更有方向性。在训练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文献综述撰写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在小学期的两周中,每个文献综述训练小组开展2~3次,中期教师指导检查活动,对学生的撰写情况进行督促,解答出现的问题,纠正出现的错误,使学生的文献综述撰写训练的实效性更强。为检验效果开展学生互评、老师点评、现场提问、现场修改的文献综述的考核方式。

三、与实务部门联合共建开放式公文写作训练模式

首先,构建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公文写作训练内容体系。除了国家规定的13种公文,常用公文则更多地包括简报、简讯,计划、总结,讲话稿、致辞等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常见的形式。一般应用文还涉及到简历、学术论文、各类申报书的撰写等。这些文体在学生日常生活和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十分常见,学生学了就有用,学了就能用。因此,加强学生此类应用文的写作训练,不仅能扩展学生公文写作训练的影响面,也能调动学生写作训练的积极性。

其次,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让学生针对同一写作训练项目反复练习,不断把握公文写作的规律和语感。学生在这种反复训练中,写作水平逐渐提高,熟练掌握一种公文写作从而对其他公文形式触类旁通。训练过程中,强化团队学习,表彰优秀成果。对团队训练的成果进行评比,对优秀的团队训练成果进行宣传展示,并使其成为下一轮训练的模板素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为增强实效性,让学生有组织地进入政府机关各部门进行短期实训,使学生对政府机关的公文特点有亲身的直观感受。

政治与行政论文 篇7

一、坚定的“以人为本”是二者融合的立足点

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如何充分发挥企业主人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企业, 以人为本就是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 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不断提升员工的业务技能和认知水平, 通过岗位价值贡献和目标导向, 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协调统一。

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 行政管理的实质是追求效率。如果没有管理, 企业就失去了它的效率优势, 员工就会各行其事, 一盘散沙。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企业行政管理却往往忽视了“以人为本”, 它没有把员工的感受、人格尊严、价值取向、个人利益等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去考虑和把握。这就需要通过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弥补和衬托。良好的企业管理既不是靠行政命令, 也不是靠空洞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起来的。它是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发展中, 有意识地提倡和培育起来的一种作风、精神、理念、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的文化, 良好的企业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领导层密切相关。尤其是创业时期的领导层, 其身体力行, 言传声教, 对企业文化的定型起着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风气和理念一旦形成, 新工进厂耳濡目染, 就会自觉接受这种文化, 从而融合到这个集体中去。企业有了这种凝聚力, 员工有了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目标, 所转化出来的能量将是难以估量的。从而实现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的统一, 让员工自觉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而团结努力。所以说, 企业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 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融合、渗透, 相互依存, 相互支撑, 相得益彰, 齐头并进。

二、强烈的效益意识是二者融合的凝聚力

有无强烈的效益意识, 往往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管理产生融合矛盾的基本原因。特别是在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尚未走出“寒冬期”的情况下, 要使一个企业能在形势严峻而竞争激烈环境中把自己成功推向市场并盈得市场, 那么, 企业内部机制则必须运转正常。因此, 建立强烈的经济效益意识, 就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管理搞好融合的前提, 成为两种力量合二为一的凝聚力。

强烈的效益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确立一个中心。就是要把生产经营任务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是创造财富的经济组织, 企业的第一要务实发展, 企业的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追求利润, 取得效益。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的第一责任主体, 但思想政治工作也负有连带责任, 这就要求在完成目标任务中, 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地围绕企业的中心任务, 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营造氛围, 创造条件, 制造“加速度”, 从而实现兵合一处、合力作战的共赢目标。

二是始终坚持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如果一个企业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物质文明建设, 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就会把人们引导到单纯追求物质利益的唯物主义道路上去, 失去理想和目标, 失去精神的动力和奋斗的意志。其结果必然阻碍企业物质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 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也是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有效支持和有益补充。

三、高度的民主意识是二者融合的结合部

民主和集中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民主基础上进行集中, 在集中指导下开展民主, 二者辩证统一。国家如此, 企业如此。企业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快速反应经营管理体系, 公平、公开、公正地对待投资者的资本经营管理体系, 必须充分发扬民主, 依法治理, 增强民主意识, 开展民主管理。这正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管理有机结合和有效补充。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在企业的延伸, 是企业职工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规范准则。所以在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 这既是依法治企的需要, 也是科学管理的体现。而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过程, 本身就是一个民主集中的过程。在制定过程中, 重大制度的修改和完善都是通过职代会进行民主协商和征求意见。也就是说, 企业行政管理只有坚持走群从路线, 才能集中员工群众的聪明智慧, 作出正确的决策。这样, 决策执行起来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得以顺利实现。而这种民主意识的培养, 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实现的。没有了民主管理, 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就失去了基础和“靠山”, 其作用也就很难充分显现。因此, 企业员工群众对自己在民主管理中的“审议权”、“监督权”和“维护权”的行使过程, 就是企业活力递增的过程, 也是实现企业领导者的权威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相统一的过程。

由此可见, 高度的民主意识不失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管理有机融合的“结合部”。

四、明确的发展意识是二者融合的增强剂

古人云:“创业难、守业更难”。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原来意义上的守业者已不复存在, 守业就是创业。“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只“守”不“创”, 将无业可守。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具有明确的发展意识, 在“创”中“守”, 在“守”中“创”, 如此循环, 使企业不断壮大。所以, 企业要以行政管理为基础, 制定出当前生产经营计划和长远的和战略目标, 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逐步实施。并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导下, 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管理二者有效融合, 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和动力支持。

“上下同欲者胜”。即上下同必协力, 有共同的目标, 共同理想, 就能胜利, 强调了上下思想一致、行动一致的重要性。一个具有完备性、先进性和可靠性的发展目标确定后, 就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传达到每个员工, 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 把广大员工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轨道上来, 把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思想传达到全体职工的心中,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形成互相融合、互为依托、互相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政治与行政论文 篇8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在同步推进, 由于企业人事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根本目的是协调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 寻求工作人员与工作岗位的最佳配合, 达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人事相宜的状态, 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工作效率。所以思想政治工作与人事管理互动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 人们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 必然要求企业要加强科学管理, 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并且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总结、修改和补充, 使之日趋完善。在新形势下, 施工企业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的过程, 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经营发展的实际出发, 根据市场形势对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作出反应和调整。找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生产经营的结合点, 建立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 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有专门的人负责执行、落实与监督。人事管理部门应主动配合, 每项制度的制定与出台, 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 根据施工企业的特点、自身工作的难点, 有的放矢, 增强针对性、操作性, 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施工企业的思想先导和活力源泉。因为制度改革、结构调整、人员内外部流动是任何企业在改革和经营发展中会遇到的问题, 这些事关员工切身利益, 必然会引起他们的焦虑、冲动甚至抵触。而人事管理部门及时、客观、准确地了解员工的困惑的问题并实实在在地予以解决, 可以使他们能充分理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 并抱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理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制定规章制度时必须坚持思想领先, 体现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让企业职工充分发表意见, 养成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行为。

二、执行纪律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对企业职工进行耐心说服, 热情正确地引导, 使其提高思想觉悟, 做遵守纪律的模范。执行纪律则是要对违反纪律的职工实施恰当的批评教育和行政处罚。执行纪律的目的, 是为了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 维护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 也是为了教育违纪者。一般讲, 企业内多数发生的违纪现象, 诸如迟到、早退、出工不出力、脱岗、私自外出兼职等等是可以通过说服、批评教育解决的, 不需要强制办法。但是, 由于各类人员的思想水平不一, 认识能力有差异, 有的犯了错误, 严重违反规章制度造成不良后果而又不接受规劝、教育, 则必须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 通过处罚从外部施加压力促使其思想转变, 这本身也是一种思想教育。这样不仅能增强教育的效果, 也能促使违纪者改正错误。因此, 执行纪律首先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

但是, 在具体的工作中, 人事部门一定要掌握好政策界线, 做到公平、公正, 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要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 避免滥施惩罚。行政处罚是人事行政管理中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运用得当就会使当事人在接受处罚中受到思想教育, 达到认清是非, 改正缺点之目的。我们在日常人事管理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 有的职工违反了规章制度, 造成了不良影响, 对此就要给予纪律处分, 但在实施处罚时必须经过周密的调查, 严格掌握处分条件, 公平、公正地执行纪律, 绝不能以感情代替政策, 随便给人纪律处分, 不能以主观意志和感情作标准, 要以纪律条例的规定为标准。所以, 在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和执行纪律相结合的原则时, 特别要注意以教育为主, 不可滥施惩罚。

要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执行纪律的全过程。实施惩处是教育企业职工的手段, 但在实施惩处时, 思想政治工作更难做。人事管理的重要职责就是要在执行纪律过程中, 耐心做好疏导教育, 使犯了错误受到处罚的企业职工, 把处分变为改正错误, 继续前进的动力, 这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 做到执行纪律坚持实事求是。执行纪律是我们人事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执行纪律必须认真、严格, 对该给予纪律处罚的绝对不能迁就, 但是, 要做到严中有理, 符合事实, 要使被处罚的人心服口服, 才能起到处罚的积极作用。

三、搞好工资管理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

工资管理是人事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通过加强工资管理, 运用工资这一经济杠杆, 就能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多年来工资管理的弊端较多, 造成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保守, 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平均分配, 干多干少一个样, 激发不了职工的积极性, 为了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状况, 就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企业职工转变观念, 单位领导将效益工资的发放作为一种激励奖惩机制, 以发挥其调控作用。但是, 为了充分发挥效益工资的积极作用, 只有依靠思想政治工作, 进行正面教育, 积极引导企业职工转变思想观念, 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效益工资的发放, 必须坚持严格的考核, 按照实际工作完成质量、数量, 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 实行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不劳不得, 使效益工资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二是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职工发扬共产主义风格, 反对“向钱看, 为钱干”, 把企业职工的政治荣誉和物质利益同其对国家的贡献密切联系起来, 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教育企业职工顾全大局, 使效益工资的分配体现“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原则, 对有特殊贡献的人, 要给予重奖, 以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经济杠杆和经济手段的作用, 必须依靠坚强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证, 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力, 经济手段就要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甚至走上邪路, 两者结合,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大量的工作实践证明, 只有依靠思想政治工作, 人事管理才能有效地进行, 只有开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才能推动人事行政管理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四、结束语

企业是人的集合体,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企业内部利益格局的变化, 使得矛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为了减缓甚至避免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冷漠、纷争, 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沟通和说服的方式, 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尤其是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 职工思想日渐活跃, 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 因此更需要上下互动, 引导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为真理的源泉、和谐的凝结剂、奋进的动力。

政治与行政论文 篇9

一 申请单位研究方向设计的若干约束条件

任何价值、理念的实现, 都必须完成对客观存在的具体约束条件的体认和洞察, 才能达成从“想象”到“现实”的自洽。具体约束条件往往因时、因势、因对象而变化。就外部环境而言, 现阶段申硕工作面临的主要约束条件包括:国务院学位办的相关政策规定、本地区学科点研究方向的现状及定位、院系培养目标、师资力量、研究状况等。申请单位应当通盘考虑上述诸条件, 才能明确申请单位凝练学科方向的框架和边界。

1. 学位办的政策规定

2009年2月25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 (即10号文件) 。其中第七条规定:“一级学科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学科集合。”二级学科是组成一级学科的基本单元, 研究方向则是组成二级学科的基本单元。根据1999年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政治学与行政学的本科专业可以申请政治学或公共管理的二级硕士授权学科点。

2. 同类学科点研究方向设置的地区分布情况

要确保申请成功, 申请单位必须充分了解本地区有关高校硕士点的申报和建设情况。在横向比较的基础上, 选准自己的定位和切入点,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考虑研究方向设计的可能性与可行性。2008年国务院学位办的29号文件规定, 新增单位及其建设工作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这种特色是“不可替代和无法满足”的。具体到北京地区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而言, 由于学科设置和方向已近“饱和”, 不可能做到“不可替代”, 只能在“无法满足”上下工夫。

3. 院系的培养目标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除了在横向上明确学术型学位和应用型学位的不同之外, 在纵向上也应层次分明。硕士研究生不等于大学本科基础上的大五或大六, 是从“通才”通向创新型、专业型人才培养的中间阶段, 学生获得学位后可以选择继续攻读博士, 也可以选择从事专业工作。因此, 硕士点研究方向的设计应集中体现申请单位研究力量最强、研究课题及成果最为丰富的部分, 以建构宽广扎实的学术基础。

4. 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

研究方向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丰富学科理论和培育次级学科。因此, 研究方向应充分预见学科的发展趋势, 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重大的社会问题, 一级内容的设计应相对稳定。而作为研究方向中的二级内容, 可随社会需求和学科规划的变化进行调整, 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灵活性, 同时尽可能保持研究方向设计的衔接和兼容程度。

5. 师资力量及研究状况

师资力量是支撑一个学科点的重要变量。然而, 罗马的建成非一日之功——引进人才并合理布局需要考虑整体的学科发展规划及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因素, 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研究方向的设计而言, 应确保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的成果, 在研课题与研究方向之间的集约化程度较高, 并通盘考虑老师的科研与研究方向之间的吻合程度, 并做一体化设计。

6. 研究方向设计的应然规范

由于学科特点以及社会科学研究逐步走向交叉和融合, 事实上, 研究方向“应当”如何, 难以找到统一的权威答案, 可以说是一个“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问题, 实践中几乎所有高校均强调自身方向的科学性与重要性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既然如此, 从决策者的视角来看待和分析这一问题, 也许更有利于减少分歧达成共识。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谢桂华在其撰写的《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用较大篇幅强调了各专业点设计研究方向时的若干要求和原则: (1) 研究方向应该参考新的专业目录简介中的学科范畴,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 但不能东拼西凑。 (2) 研究方向应该在考虑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 应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和前瞻性。 (3) 研究方向应宽窄适度, 相对集中、不宜太散。 (4) 作为一个研究方向, 应有相应的理论体系。 (1)

二 北京地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申报硕士点的研究方向论证

下面就结合北京地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的设置情况, 仅以行政管理硕士点为例, 对上述思路加以简要的分析和探讨。本部分的思路是依据北京市现有的研究方向分布来论证申请单位的备选方向。选择这一思路有两个理由: (1) 就研究方向的分布而言, 北京市属于研究生教育的Ⅰ类省份, 集中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关硕士点的历史之久、实力之强、方向之多有目共睹, 且现有方向已覆盖了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全部领域。 (2) 据此分析, 有利于以后进一步发掘申请单位参与专业竞争的特色和优势。

截至2010年, 北京地区现有的行政管理硕士点共计22个。在所统计的22个硕士点中, 有3个教育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社科院政治学系、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招生时不区分研究方向。其余19个招生单位, 共设置研究方向78个, 平均每个硕士点设置4.1个。 (2) 有些研究方向实际涉及两个领域, 例如“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高校行政管理与政策分析”等, 为了便于分类统计, 本文将这类研究方向进行了拆分, 例如“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方向可以拆分成公共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研究方向, 将其分别归入所属大类。也有些研究方向尽管看似涉及两个领域, 但实际是一个研究领域的不同内容、层次或者分析视角, 例如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研究、政府改革与政府创新等, 这类研究方向就不再进行拆分。在此基础上, 将所有 (拆分之后的) 方向归纳为13大类, 并用二元研究方向的原始名称在相关类中进行了反映, 相同的小类在括号内注明了有同类名称的学校数, 并将13大类按数量多少依次排序, 见上表。

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 这13大类已经覆盖了公共管理研究的各个领域, 只不过不同高校的研究方向类别不一、名称各异。这些研究方向又可分为“传统”和“特色”两大类:“传统”方向的研究领域相对成熟和稳定, 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较为明确, 如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等。“特色”方向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专业特长或专攻领域的“特色”方向, 其研究方向大多与学校名称或特色相关, 如对外经贸大学的进出口商品管理、北京林业大学的绿色行政、公安大学的警察行政管理。这类研究方向是从“人无我有”的角度来解释“特色”的, 绝大多数都是报本校研究生院审批, 自主性较大。二是根据人员和科研情况设计的特色方向, 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甚至研究成果均处于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 有的甚至概念内涵和研究边界都不明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由于公共管理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 任何一所高校想覆盖全部研究领域都十分困难, 各个专业点必须各有侧重。在这13大类研究方向中, 申请单位可以运用排除法确立自身选择研究方向的备选项, 继而结合教师研究成果的分布状况加以逐步筛选, 以确定有可能支撑起哪些行政学的研究方向, 同时充分考虑到研究成果的分布以及方向之间的包容性等变量。

三 关于研究方向“特色”的思考

从上述对北京地区行政管理硕士点研究方向的设置来看, “特色”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各个高校均按自己理解的“特色”和思路确定研究方向的名称, 导致同一研究内容的叫法却五花八门、不甚规范。在研究方向的设计上, 各高校要么雷同, 缺乏各自的比较优势;要么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缺乏相对稳定性, 忽视了在学科发展中的定位。这当然不能全部归咎于各个招生单位, 国务院学位办对于何为“特色明显”并无明确的政策解释, 这种盲区也导致了各高校理解上的差异和分歧, 有一小部分高校存在明显的“特色崇拜主义”。

那么, 究竟哪种解释更为正确?本文能够提出的初步分析包括两点:

首先, 申请单位的研究方向应立足于较为成熟和稳定的传统研究领域, 同时力争在学术上拾遗补缺, 进行学科交叉, 寻找新的突破口。与此同时, 还应关注后续的专业发展空间与研究的难易程度。在传统研究方向的设计上, 应考虑“老树发新芽”的发展策略, 着眼于本地区学科研究的薄弱环节同时又是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 与教师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前期研究充分整合, 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 整合学科队伍。

其次, 从工具层面来看, “特色”绝非凭空想象和杜撰出来的, 是需要扎实丰富的研究成果来支撑的, 必须用学术梯队的科研实力来说话。一个可行的思路是, 依托现有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个人专著以及有影响力的论文放射出强大的辐射能量, 来优化、组合、推动“特色”方向的凝练。至于这些特色领域的最终论证与落实, 还受制于后续的科研积累以及能否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等若干基础变量。

摘要:本文结合北京地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的设置情况, 以行政管理硕士点为例, 对研究方向设置的论证思路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探讨。对于申请硕士点的单位而言, 首先应分析现阶段研究方向设计面临的约束性条件;其次, 对本地区该硕士点的学科研究方向进行分析, 依据学科谱系总结出若干类别, 明确本地区研究方向的大致分布;最后结合自身的现有研究状况和师资力量在学术上拾遗补缺寻找新的突破口, 分析自身能够支撑起的备选方向。

关键词:本科院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行政管理硕士点,研究方向设置,思路研究

参考文献

政治与行政论文 篇10

一、当前行政机关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多样化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意识面临着不同方面的新情况、新矛盾。

(一) 机关工作人员思想政治工作不受重视。

行政机关领导重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 抓业务, 促实效, 忽视对下属工作人员思想素养的培养, 集中体现为口头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形式化, 片面化严重。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缺乏应有的责任感、集体感和荣誉感。

(二) 思想政治工作体制不够完善。

行政工作与工作人员思想建设难以相辅相成, 存在脱节现象。行政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侧重于形式, 上级要求较多, 导致下级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难以落到实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体制有待完善。

二、提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办公室工作效率的高低严重影响着行政机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提升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养, 对其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中, 有助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积极投身工作建设当中, 不断增强办事效率, 提升自身能力。

(二) 有助于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行政机关工作繁多, 职能特殊, 处处体现着国家形象。为了更好地适应行政工作的复杂性,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建设, 使工作人员充满着工作热情, 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 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 更好地完成工作。

三、提升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养的策略

(一) 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对象, 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它对于激励人们的思想觉悟、调动人们的生活工作积极性, 具有重要意义。认真探索工作人员的内心世界, 把握其思想状态和面临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沟通, 激发广大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的智慧。

教育、改造、提升素养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宗旨和目的, 只有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方针, 积极营造向上阳光的精神家园, 完善人格, 升华情感, 从而构建科学明确的理想信念, 促使行政工作顺利实施。

(二) 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

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制, 是提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养的制度保障。在与时俱进并结合新时期新特点的前提下, 将工作落到实处, 在党委领导的统一带领下, 克服思想工作中的形式主义, 在稳抓经济建设的同时, 同步精神建设, 做到思想工作与政治经济工作同进步共发展。将人的主体性与体制的强制性科学结合, 共同支持工作系统的运转。

(三) 完善奖惩制度——加强引导调控。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传统道德观念、社会舆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作用受限, 物质时代的利益驱动能更好地激发广大工作人员改造思想, 提升自身素养的积极性。加强思想建设与工作成绩的联系, 赏罚分明, 将科学正确的思想大力弘扬, 强化监督与制约, 防止权力的自我膨胀, 从根源上防止腐败。

(四) 提高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

自上而下的思想工作教育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在自主性意识不断增强的市场化经济下, 外在枯燥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方式受到年轻工作人员的排斥, 思想教育多存在空泛性, 针对性弱, 缺乏目的性。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要求工作人员与时俱进。在实践中, 将创新思维与实际工作相联系, 在开展思想建设的过程中, 大胆创新创造不断积累经验, 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注入新的的活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行政事业作为基础事业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工作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提升行政人员思想素养任重而道远。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行政人员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 大力弘扬正能量和科学发展观, 从思想上遏制贪污腐败的发生。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 注重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是保障行政工作实施的前提, 开创党政机关思想建设新局面, 顺应和谐社会的发展。

摘要: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不仅代表着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更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国家的直观印象。在新时期的发展潮流下, 着力提高行政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坚持脚踏实地, 实事求是, 在与时俱进中深入学习, 深刻了解国家方针政策, 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本文对当代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现状进行分析, 深入探究当前提升行政办公人员思想素养的重要性, 提出相关应对策略。

关键词:行政人员,思想工作,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严为民.行政办公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探讨.办公室业务, 2014 (6) .

政治与行政论文 篇11

笔者认为,上述“行政监督体系”的叙述是欠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知道,在我国,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是由行政机关自身系统的监督即行政监督和外系统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即监督行政行为构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监督的整体。

而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是有区别的。

行政监督专指行政机关内部实施的自我监督。既包括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的一般行政监督,如报告、检查、审查、调查等。也包括行政系统设立的专门监督,如财政、财会、审计、人事监督及行政监察等。通常,前者称为“一般行政监督”,后者称“专门行政监督”。

而监督行政则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党的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等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活动是否合法与适当进行督促、察看和审查,并对行政违法或不当的行为检举、揭发、控告、申诉,或者实施纠正和追究责任的法律活动。从监督主体可分为:执政党的监督(党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人大监督)、法院、检察院监督(司法监督)、公民的监督、舆论的监督(称社会监督)等。因此,监督主体具有广泛性。

具体说来,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

1.二者监督的主体不同。行政监督的主体是行政机关,而且仅仅是行政机关,主体单一;而监督行政行为的主体是行政机关以外的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党的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等,主体呈现出多样性。

2.二者监督对象的范围不同。行政监督的監督对象不仅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而且还包括部分非国家机关,如行政机关主管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由行政机关任命的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如行政监督中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等就是这样;而监督行政行为的监督对象只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3.二者的监督程序不同。行政监督的监督程序是立案、调查(或查账)、结论、处分等;监督行政的监督程序则是听取汇报、评议、视察、质询、批评、审判等。

4.二者监督的权力依据不同。行政监督的权力依据是行政权;监督行政的权力依据则是立法权、监督权、审判权、检察权、公民的申诉控告权等。

5.二者的属性不同。行政监督纯系一种行政行为;监督行政是行政行为之外的行为。正是由于这种区别,使二者产生了上面主体、对象、程序、依据等方面的差别。

当然,二者又有着必然的联系,它们的相同点是:

1.二者监督的对象相同。都是以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主要对象。

2.二者监督的内容相同。都包括:

(1)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即对各级政府制定各种行政法规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如《行政复议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复议机关在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时,发现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章或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与法律、法规或其他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相抵触的,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予以撤销或者改变。”

(2)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即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以保证行政机关在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严格贯彻依法行政原则。

(3)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状况进行监督。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是否忠于职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有否渎职行为进行监督。因此,监督的都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包括普遍的行政行为和个别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理。

3.二者监督的目的相同。都是保障国家法律、政策的统一和正确实施,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或组织的合法权益。

因此,笔者认为,,教材中把“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和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统称为“行政监督体系”的内容,这是不妥的。如前所述,行政监督专指行政机关内部实施的自我监督,即只包括教材中“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的监督形式,而不包括教材中“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和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等监督形式,而后者则属于监督行政的形式。因此,教材中认为,行政监督的形式中包括了监督行政的形式,这是不妥的,混淆了二者的区别。

政治与行政论文 篇12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政治体制为了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快速发展的社会, 就要进一步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中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泱泱大国,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脉相承, 正是这样的历史文化环境, 造就了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独特历史思维的国家。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没有中断过的国家, 传统的政治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一些只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家。重视传统政治文化这一历史性的行政生态环境对当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 使行政管理体制在发展中寻求一种生态平衡,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1 传统政治文化对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思想一般是指自商代到中日甲午战争以前的政治文化思想。传统政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内容主要来源于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历史政治文化积累与某一时期的特殊的政治文化策略, 前者类似于今天的宪法, 具有总体纲领性的意义, 后者相当于为了应对某一特殊事件而制定的阶段性的制度,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

基于我国有着浓厚的传统政治文化这一特殊历史因素, 改革与发展行政管理体制, 就不得不去重视这种影响因素, 从历史的巨大惯性这一因素去考虑问题无疑是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要面对的一大问题。这种跳出行政本身以历史的影响因素去研究行政管理体制, 无疑是当代行政管理体制所要认清的一个事实, 也是对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所处的大环境的精确把握的基本要求。将行政不仅仅看作是经济的产物, 而是将它本身当作一个可以进化的生物, 这无疑是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伟大的创新, 也是对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的进一步完善。

1.1 民本思想对行政管理体制的积极影响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精髓。其源于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理论, 后为董仲舒发扬, 在为儒家思想所统治的古代社会中对政治体制的发展一直有着深远影响。极大程度上限制了王权, 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法治化历程, 为民主观念打好了思想基础。从历史的惯性来看今天的行政管理体制在人本思想这一方面要给予高度重视。在我国古代传统的政治文化中的这种“民本”, 清楚地认识到了人民对国家的重要性, 懂得如何合理聚集民心, 对人民实行一种思想上的安抚与激励。这种民本思想恰好与现代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殊途同归。领导者如果能够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在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与管理过程中会更加的轻松。“仁政”的实施要依托人民群众, 民为过本, 任何一个政权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 领到干部要认真落实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方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2 以天下为己任的出仕思想对行政管理体制的积极影响

北宋思想家张载说过“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近思录拾遗》) 。意思是, 为天地确定一个正真切实可行的标准, 使天下人民有了坚实的依靠, 继承万世师表孔子的学业主张, 为千秋万代开创一个美好的和平生活。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天下器局最能表现儒家学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怀, 更能体现出两千多年来在思想领域内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派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 我们称这种责任心的实施为“入仕精神”, 积极投身社会的建设之中去。孔子说“士若怀居, 不足为士也” (《论语·宪问》) , 就是说一个有士子之心的人如果老是在意自己居住的地方, 只考虑到造福生养自己的地方, 而没有考虑到更加广阔的天下, 那么他就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士子。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告诉发展, 对于社会的管理更要求我们要以一种积极的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心态来实施。

1.3 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对行政管理体制的积极影响

早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理念, 比如“天人合一”“以和为贵”“道中庸”等。构建和谐社会自人类国家诞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 直到今天都没能给出一个确切的标准来, 和谐社会也就成为了当代行政管理体制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 还是道家倡导的“小国寡民”思想, 都是主张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这与国家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谋而合。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不可能跳出规则之外, 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亦是如此, 只有遵循这个规则才能很好地发展。

尽管我国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显示出其超越时代的优越之处, 但难免有其不足之处, 如果要将这些思想与方法应用于如今的行政管理体制之中, 就要扬长避短, 因时制宜的妥善处理。

2 以行政生态学视角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提出建议

以行政生态学的视角来分析, 我国现如今行政管理体制中所重视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以及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公仆精神都是由于受到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出现的。任何事物都是有其两面性的, 对于传统政治文化中存在的优点, 人们要以生态发展保留优势的观点去继承与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缺点, 要以生态发展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方法去淘汰它。针对以上情况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端正为官态度, 精简部门政权

重视官员的选拔过程, 制定一系列的选拔机制, 务必使选拔出来的官员都能是公正廉洁的好官。转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为官思路, 加强公仆意识的教育, 正确认识历史, 端正审视历史的态度。精兵简政, 改革繁琐的行政程序, 提高政府机关的行政办事效率。在精简行政流程的基础上, 缩减政府职能部门与相关人员数量, 以经济手段代替行政手段, 例如铁道部的改革将企业化的部分剥离出来成立公司。

2.2 加强法治建设

要不断地加强法治的建设, 充分发挥法律对社会规范的监督作用, 重塑法律尊严,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党。特别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 自上而下对社会进行法制观念的培养。养成人人知法人人守法的社会风气。

2.3 完善监督体系

绝对的权利容易产生绝对的腐败, 权利只有在监督下实施才能保证其公正性。将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 才能保证权为民所用。这就需要对权利的监督体系不断完善, 加强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的建设, 保证权利永远处于监督之下。

3 结语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其所特有的巨大历史惯性深深影响着我们今天的行政管理体制。以行政生态学的视角来看, 这无疑类似于一次生物进化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时要做到扬长避短, 更好地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将其与现今社会相结合, 采取更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美]里格斯.行政生态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2.

[2]彭文贤.行政生态学[M].台北:三民书局, 1988.

[3]刘京希.政治生态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

[4]苗建萍, 周茂春.论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6 (15) .

[5]张学智.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1) .

上一篇:虚拟光学系统下一篇:科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