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语文课之我见

2024-12-10

如何上好语文课之我见(精选10篇)

如何上好语文课之我见 篇1

江夏区安山小学 邹红卫 敖绪斌

毋庸讳言,上好语文课,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是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心愿。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上好语文课呢?依本人愚见:

一、师生充分利用课前时间,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语文课文的前提。

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上好语文课,首先教师自己要在课前充分地吃透教材,精心设计好教案,在尽可能的条件下,针对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做到对教材及其相关知识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其次,教师还得在课前布置学生有针对性地作好课前预习。这是教师上好语文课必不可少的一环。如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前,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室或校园网上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地球的表面积、陆地面积、海洋面积,世界总人口等有关数据,并了解一下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目前世界环境污染、生活周边环保现状。在课堂上,教师便可利用学生掌握的数据和资料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动,效果上势必事半功倍。

二、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本,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悦轻松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氛围,是上好的语文课的重要保证。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第一位,以教师为主导是第二位。这正体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的“ 语文教学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体现以人为本,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悦轻松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氛围。怎样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民主、和谐、愉悦轻松呢?首先,改变传统的说教、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过去那种一问一答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既不利于推行素质教育,更不利于创新,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尽快地从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方式。其次,教师要改变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开口一个老师,闭口一个老师,这无形之中,在学生面前张扬了自己,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印象,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老师产生敬畏感。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袁王容在指导青年教师时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千万莫要在学生面前左一声老师右一声老师。新的观念告诉我们,师生之间是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这是民主的体现。教师只有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和谐,课堂教学才会得心应手。第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学手段要出奇出新。“教有方法、教无定法”,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借鉴他人经验,取其之长,补已之短,甚至惟我所用,让自己的课堂不断推陈出新,永葆活力。只有课堂活力四溢,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呈现出民主而和谐,愉悦而轻松的良好氛围,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随之熠熠生辉。

三、以“读”为主体,体现以读为本,让“读”激活语文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主要途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对于语文教学是多么的重要。依本人之见,读书不仅要注重读的数量,还要重视读书的形式和质量。读书在形式上有教师的领读、范读,学生的默读、朗读、诵读、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读书形式,如在教学散文题材的文章《桂林山水》、诗歌类题材文章《长征》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自由读熟的基础上学会诵读,这对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功、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很有帮助。如在执教《奴隶英雄》一课时,教师可运用分角色读与表演读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表演时,教师还可设计让学生各自用上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这样一来,既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又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此乃一石双鸟。

在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形式其实就是为质量(即:教师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既然如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读有目的,即带着疑问去读,或是在读中读出疑问,当然后者比前者更具有创新,这就靠教师如何去引导。其次,教师要重视读的指导。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如遇学生停顿不当、情感把握不准时,教师有必要作示范指导。第三,是要引进评价激励机制,对同学之间的读书质量通过相互评价,相互激励,最终达到取长补短,提高自身读书能力的目的。

“读”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只有“读”到了位,语文课堂才会焕发生机。

四、注重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知识的融合,是上好语文课的时代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是百科之母,将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并引进语文课堂,既是上好语文课的时代要求,同时又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

将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相互融合,让我们的母语课堂呈现无穷魅力,有许多出色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偿试。如:在执教《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我就亲眼目睹过一位青年教师在让学生读罢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一段后,吩咐学生拿出画笔画出爬山虎的茎、叶、“脚”,有细心的学生还将它们分别着上了不同的颜色,真是栩栩如生。这堂课与美术学科结合得是那么样的完美无瑕,真让人感叹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何等独具匠心。又如:教师在执教《第一场雪》时,让学生回忆雪是如何形成的,既引导学生回顾了自然知识,又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在执教《长征》一文中,教师适时地讲解“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历史故事,这使学生既了解了相关历史知识,又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

显然,只有通才语文教师才会准确根据教材内容,将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融合得相得溢彰,让我们的母语课堂呈现出无穷的魅力。

作者邮箱: jxzhw518@126.com

[上好语文课之我见(网友来稿)]

如何上好语文课之我见 篇2

在实际体育课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狠抓体育课上的常规纪律, 向学生明确讲解相关的动作、要求。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违纪行为时, 教师必须采用停止讲话、走近等方法进行及时处理。如果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干扰了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采取暗示、制止等方法。总之, 在处理学生违纪行为时, 尽量不要中断正常的教学。同时, 对表现积极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如口头赞扬“你真不简单”、“你做得真好”, 或者给学生一个满意的微笑等。由于体育课很多时候都在室外进行, 因此, 教师要排除各种干扰, 合理、周密地组织教学, 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其从心理上、物质上做好充分准备, 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改变教学形式, 提高学习主动性

体育课只有形式多样、有趣, 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好动、好奇及追求刺激的心理特点。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从改变教学分组形式入手, 通过班级学习小组形式的重新组合来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学习的实际需要, 从而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1.自由组合

在实际体育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情况去选择练习的伙伴以及选择活动的内容、练习的方法, 自己做裁判, 自己制定标准等。让那些兴趣接近、关系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努力营造一种活泼、互助的课堂氛围, 增强各小组之间的凝聚力, 以利于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开展。

例如:一位体育教师曾设计过一节活动课, 其中有一项活动内容是让学生“跳山羊”。教师在课前就准备好了高山羊、低山羊以及折叠式小垫子、跳箱盖等体育用具。课堂上, 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练习伙伴, 自己选择难度不同的体育器材和练习方法, 学生自己请跳得好的同学进行帮助、指导。这样的做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 使他们较好地掌握了跳山羊的技巧。

2.互帮互学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以及对体育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来调整各小组的人员组合, 使各个活动小组都能合理穿插部分身体素质较好和较弱的学生, 确保在体育课中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帮互学来不断提高学习质量, 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跳绳”的课堂练习中, 各小组组员之间互相配合, 跳得好的学生在技术和方法上对跳得不好的学生进行指导, 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学生之间易于沟通, 互帮互助活动的开展让跳得不好的学生学有榜样, 很快提高了他们的体育成绩。

3.开展比赛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的差异,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同时, 教师还可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开展一些比赛。

例如:在一次跳绳活动中, 教师发现学生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跳绳方法, 有的是双跳, 有的是单跳, 还有的是双手交叉跳, 甚至还有的是反跳。教师灵机一动, 组织学生进行比赛, 不比谁跳的次数多, 而是比比谁跳绳的花样多。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纷纷举手要求参加比赛。通过比赛, 学生们展示了不同花样的跳绳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自我评价中, 能力得到了培养, 自信心也得到了保护。

二、创设新的模式, 让学生不断创新

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 他们的想象力也非常丰富, 进行生动有趣及富有教育意义的体育教学, 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实际需要。所以,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内容,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创新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游戏, 让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又一个乐园。

例如:可以参照《大风车》、《欢乐总动员》等一些热播的电视节目, 选其精华, 结合本校实际, 合理巧妙地安排一些诸如“两个人绑住腿赛跑”、“两个人背对背夹住一只篮球跑”等游戏。因为学生从电视节目中也看到过活动现场观众或者嘉宾的表演, 对相关的游戏规则也比较熟悉, 因此游戏时会十分投入。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兴趣高涨, 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组织自编游戏, 提高学习的兴趣

在体育课教学中,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不断创新, 多动脑筋, 创编出一些具有新意, 有利于锻炼学生身体、培养体育兴趣的游戏活动, 力争使组与组之间的游戏各不相同。

例如:在教学“投掷垒球”时, 针对该动作难度较大, 女生不易掌握的实际, 活动时有同学提出, 可将投掷垒球和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投掷纸飞机”的游戏。这样一来, 学生既可以动手学做纸飞机, 又可以在游戏中训练投掷动作。同时, 在活动中,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赛。结果男、女学生都很快掌握了投掷技巧。

如何上好语文课之我见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见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22-01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飞速增长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也越来越频繁、密切。而语言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它的力量“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人,把巨人彻底打垮”,其中口语交际作为社会交际的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也日益受到重视,成为我们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中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课是对一个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显得极其重要。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很多中学的口语交際课被边缘化甚至是省略。当前,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欠佳,巳是不争的事实。可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形式所迫。如何上好语文口语交际课,巳迫在眉睫。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的提高,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往往有这么一种心理——说话不用学,人生来就会说,因此对学生口语的表达常持漠视、甚至轻视的态度。加之我们中国传统的“言多必失”、“敏于事,慎于言”等明哲保身思想的影响和束缚,就使得我们的教师在潜意识中避而远之,视“能说会道”为“油嘴滑舌”、“耍嘴皮子”。我们的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是“唱独角戏”,同时也极力要求学生多听、多记、多想而不能多说。这样的日积月累,不知不觉中就使学生丧失了许多口语交际实践的机会。所以,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我们教师应加强对语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及时转变欢,在教学中放胆让学生去说,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会说,学会与人交际。

“听”、“说”是学生了解社会、与人沟通交流最基本、最常用、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语文教育的的目的不仅只是教给学生读写的能力更是要教会学生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解放出来,本着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认识到口语交际教学不仅是听话、说话能力的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待人接物的能力。

只有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才能真正让口语交际获得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口语交际课中的口语交际训练

农村的学生由于本身所处的教育环境,大多数生性胆小,性格内向,不立于善于与人交流,不能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加上以前的老师从未重视甚至从未上过口语交际课,对于口语交际教学课尚不熟悉。因此,要想使口语交际教学课能够有效地实施,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必须起点低。首先从扫除学生口语交际的心理障碍做起,比如,课前值日生说话或就学生平日的见闻感受为题发起讨论,鼓励交际;阅读作文教学中渗透交际;口语交际课中,重口语交际训练;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口语交际,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之后,训练的内容可以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的作相应的调整。

语文教师应上好每一次的口语交际课。教师在口语交际课堂上既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引导着和促进者。教师要在明确口语交际目标的前提下,找准每次训练的重点、难点,合理选择训练方法,安排训练步骤,每次训练前,都必须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组织学生精心策划,把具体的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并且注意口语交际方法的指导。

三、创设情境,诱发兴趣,正确表达情感。

课堂上话题式的口语交际不现于日常生活中自然的言语交际活动,它拙劣激发学生思维的环境和动力。因此,要让学生无拘无束、自然而然地进行口语交流,我们可依据教学教材设计话题合理拓展,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因材施教,对于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学生,要尽量激发学生说话的冲动,引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并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敢说、愿说;对于胆大、敢于发言的学生,要给学生具体的指导,使他们能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听自己愿听的话,使学生想说,勇于与人交际,充分展示个性,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乐趣和自信。

四、在语文阅读材料中,加大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的训练不仅仅只是完成书本上所规定的语言积累任务,还应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生动有趣的口语教学。通过不断训练,来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口语交际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说促读,以说促写,在说中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教材有大量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摆脱过去呆板陈旧的教学方式,将口语交际与语文教材有效的融合在一起,组织丰富多彩的口语说话活动(如辩论赛、朗读、表演课本剧、复述课文内容、主持新闻报道等)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很大帮助。

如何驾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4

洛阳市新安县新安四高史代见sdj61889@163.com*** 内容摘要:新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学不是外在的灌输。所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想课堂流光溢彩,就必须进行大量的准备和努力,要注重方方面面的细节才会语文课堂生动有趣,效果突出。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不断观察、思考,实践和总结,针对语文教学中出现或应考虑的问题浅述了驾驭好语文课堂需考虑六个环节:

1、读懂学生,努力营造课堂氛围;

2、精心组织备好课,上好课;

3、掌握好课堂教学环节;

4、教学语言的锤炼与推敲;

5、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

6、第二课堂的开发与拓展。

一、读懂学生,努力营造课堂气氛。-----驾驭课堂的必备条件

语文教师要关注受教育的对象-----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读懂他们的表情,是欣欣然陶醉其中,还是茫然不知所措,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等,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对语文学科所教知识,运用手段的理解及接受程度,才会事半功倍,教学相长。

教师在课下要先备学生,了解所教班级情况及学生情况,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才会驾轻就熟达到教学任务,才会运用教学智慧驾驭好课堂教学。现在社会错综复杂,许多学生思想认识不一,对许多问题和现象不能作出正确判断和理解,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会让学生有自己的世界观,在统一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课堂中关注学生,因势利导控制不良情绪或现象,才会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和教学同步,这是驾驭好课堂的必备条件。

二、精心组织备好课,上好课。------课堂出效果的保证

1、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如果不敬业没有强烈的责任心,那么教学就会凝固成一潭死水,就难有新意,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些年头了,而新课程改革在实施中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担负起这个责任和使命。为学生发展着想深入钻研,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尊重新课程价值观的规律,来做新课程的实践者,创新者。推动新课程的实施和发展。

2、要转变教育观念,对教师角色合理定位。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探究课堂,揭示知识奥秘。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不要做课堂的主宰者实行满堂灌,一家言。而忽视了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其结果违背了教育宗旨,必然得不偿失。教师应是学生的导师和朋友,融入到学生生活学习中,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

3、备课要精心设计,教师要吃透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不仅备知识,备流程,还要备学生,考虑服务对象的接受能力,学习的敏感点、疑惑点,以及课堂细节,遇到突发情况能冷静面对应付自如。这是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课堂能扎实有效出效果的保证。

三、掌握好课堂教学环节-------课堂实施的关键

1、组织好开头。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组织好开头是吸引学生调动学习兴趣的关键。如果在课堂开头不能吸引学生或者学生已经厌倦,后面工作就无法开展,即使教师情绪高昂而学生听讲状态低迷,恹恹欲睡,云里雾里就很难有好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导入时要不断变换形式关注课堂第一炮,导入时可采用歌曲、诗歌、图片等手段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新鲜感,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注意情绪调节,上课时对没有做好准备趴在桌子上睡觉、说话等现象进行提示制止管理。在开头环节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流程的管理。管理好课堂秩序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有助于师生教学情绪的稳定及师生双方信息的交流。有的教师只顾自己讲,不顾学生听不听;对爬着睡觉、私下讲话、看别的书、干其他事的现象视而不见;甚至有的学生乱哄哄的讲话声淹没了教师讲课声的现象也视而不管,导致课堂纪律涣散,教学处于失控状态。那么一切都会成为空谈,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作为一门课的主讲教师,应该教书育人,管教管学,履行职责,严格管理。除了专心致志地讲好计划讲授的内容外,必须时刻关注学生听课情绪,控制课堂教学纪律。当发现有些学生听课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运用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调控学生学习情绪,以平衡教学活动。如发现出现少数学生违纪影响多数学生听课时,应及时制止,提出批评要求改正。也可以在重点、难点之处借助语速语调的变化来提醒或警示困倦者,还可以利用在重难点举出一些富有情趣的实例,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用隐含针对性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警觉,从而达到使学生精力集中把心收回来的效果。也可以利用课堂的提问来转移学生的注意,或采用夸张的引起警示注意的手势让课堂中的不合理现象消灭于萌芽之中,达到“无声胜有声”的目的。这是教学智慧,是教育机智的体现,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关注点,只有这样才不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脱节,才会流程完整,和谐统一。

3、小结、作业布置结束一堂课

小结使一堂课升华结晶的关键,便于知识串线结网形成系统,有利于知识巩固能力提高。小结一定要简洁精要,让学生对一节课的教学有个清醒认识,使知识融会贯通,消化吸收。作业布置要艺术化,层次化,不要搞一刀切,可分为必做和选做,分层次分阶梯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提高,课后有收获,使每位学生能学得会,学得好,保持持久旺盛的精力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时间把握科学合理

要做到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导入仅是引子不能占时过长,否则头重脚轻完不成课堂目标。讲解要精,不要滔滔不绝,练习讨论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空间,便于学生打开思维。流程完整时间划分合理,不拖堂不提前,准时下课,否则可能因为一点疏忽而让一节好课大打折扣。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不满,影响以后教学的开展。

四、教学语言的锤炼与推敲------魅力所在教学语言是实施教学工作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走进知识迷宫的万能钥匙。它是语言这一人类交际工具在教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增强教学语言的功效,让语言成为教学的通灵宝玉。富有激情、善于启发、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语言是驾驭好课堂的媒介,也是教师魅力所在。优秀的教师会很注重教学语言的锤炼和推敲,巧妙运用教学语言组织教学,语言优美,有磁性,有感染力,影响力。善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巧设疑问因势利导,启发他们动脑思考,尝试课堂动脑的成功喜悦。课堂语言

中导入语要简洁,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能喧宾夺主。讲授语要注重整体设计的完整,不能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而要深入浅出,要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声音洪亮有穿透力,让教室四面八方同学听得见听得清。语气得体,语速恰当让人感到舒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跟着老师感觉走。具有启发性,通俗、形象、生动。提问语设计要把握时机,不能早也不能晚。提问语必须明确,没有歧义。提问还要适量,不能一味地发问,高明有效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迅速获得教学的反馈。处理课堂板演、提问等语言要中肯,对学生充满鼓励和期望。结束语要提纲挈领,承上启下,切忌虎头蛇尾。教师要注重语言修养,形成独有的教学语言风格,让教学语言成为教师授课的魅力源泉。

五、教学辅助手段运用------锦上添花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利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教具简单,内容呆板,枯燥无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容易使学生厌倦疲劳,费时又费力。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声音、图像、颜色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调动学生感官思维,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语文课堂有生气,有活力,化枯燥为生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在进行《项链》这一课的教学时,传统的教法是让学生读一读课文,分析一下情节等,而如果把它编排成课本剧,就会生动有趣得多,让学生参与其中,他们会体会到小说的情节,及构思安排,对人物的分析和理解会更深入透彻,对小说的主题会进行多元的思考。还可以请学生观看电影及有关课件,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使语文课堂五彩斑斓,锦上添花。

六、第二课堂的开发与拓展-----迁移延伸

语文知识丰富、琐碎,仅靠一节课让语文知识得以拓展,能力得以提升,还远远不够。必须丰富学生语文生活,课下开展学习小组,通过阅读书报,组织讨论,办语文角等活动,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在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文艺演出等活动中渗透语文知识,让学生走进语文大观园,感受语文的魅力,让国语亮起来,时尚起来。这是语文课堂的迁移与延伸,也是语文的根本源泉和动力。教师要在课下对课堂教学和组织活动进行反馈和总结,查漏补缺,完善课堂教学,形成艺术,同时要自我加压,注重学习,加强专业素养,不断与同行交流沟通,尝试一课多教,多元备课,把握课程走向,与时俱进,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才会教师学生双丰收。

总之,有付出才会有回报。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观,走在时代的前沿不能仅局限于一篇课文,一个单元的教学,把语文肢解,而要本着为学生发展,切实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语感和语文素养的目的,来组织备课为学生服务。在实践中,语文学科就会强化,语文整体素质就会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

《素质教育课堂优化艺术》

《现代教师自我发展丛书》

语文课改之我见 篇5

李东风

实施新课程和推进素质教育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步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经典的兴趣,经过不断探索,我校创设了“单元整合、五课渐进”教学法。这一教学法让学生用很短的时间学完教材内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能力,而且节约出大量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阅读,通过阅读,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说一说我对这一教学法的建议:

一、课前精心准备

每次备课前,教师都要问自己,这个单元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这堂课

究竟要带给学生什么,只有把这些问题系统地整理清楚了,才能开始备课。备课过程中,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给学生列预习提纲,要求学生准备预习本,自己查阅、解决相关问题并提出疑问。然后,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再把学生的需求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进行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预设。

二、突出重难点

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在课堂上,要大胆取舍,突出重难点。对于大家都熟知的没必要重复,对于疑难点,要鼓励学生深入文本探究,不能一掠而过。在课堂结束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总结,以起到强化的作用。

三、重视方法指导

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也应该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传授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四、鼓励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是学生学习过程智慧的火花,证明他的学习思维得到了发展,作为教师要鼓励这种思维。一般情况下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与探究精神。在反复的辩论与分析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五、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6

宜阳县莲庄乡四岭学校:刘玉乐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训练的终端环节。随着作文教学日新月异的改革,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作文教学观:

一、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总结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从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写作活动中,点燃孩子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感受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们的写作提供一片广阔的天空.

我常常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通过生动、具体有感染力的方式进行作文教学,学生乐于接受,兴趣也容易产生。我经常在学生的日记上、作文上画不规则的波浪线,给同学们“优”或“棒”的表扬,并附有表情。如“优秀”,我就在孩子的本子上画个大拇指;再如“加油”我就在日记旁边画个笑脸等等。对于学生的优秀作文敢于打满分,给与肯定,并且贴到作文园地中资源共享,供同学们学习借鉴,以达到鼓励先进、引导后进的作用。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鼓励是强劲的风,它可以让扬帆出海的学生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老师适时的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写作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难道还害怕没有向上的动力吗?难道还害怕写不出优秀的作文吗?难道还害怕写作水平不能提高吗?

二、积累。

鲁迅说过:“必须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如果说积累,就像蜜蜂采花,那么文章就像酿成的蜜,厚积才能博发,博览方可取阅。我们现

在的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生活经历和社会经验非常欠缺,写起作文来自然感觉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那么,我们老师如何指导学生积累些素材呢?

1、观察的积累。

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我们的观察必须要有意识、有目的去观察,从而获得写作素材。俗话说得好: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一切事物,观察我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并且把观察的感受写下来。这样,时时事事处处留心,日积月累材料会越来越丰富,写作时在大脑中百度一下,就可以厚积而薄发了。

2、阅读的积累。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就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们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会等等各个领域的书籍;我们可以交给学生们一些阅读的方法,如泛读、精读、详读、略读等等;我们还可以教给孩子们伟人名人的读书方法,如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多读、多写、多想、多问、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著名作家巴金的“静坐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的读书方法;外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一总、二分、三合”的读书方法等等。在学生阅读时,对于一些名篇佳作、名言警句、优美诗句等,在欣赏之后,还要背诵。这样在写作时学生就能灵活运用,把一些好的素材变成自己的写作材料,使文章锦上添花、熠熠生辉。

3、随笔的积累。

a、坚持每天写日记。

叶圣陶说过:“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自己一天中经历过的值得写的事,这才可以使自己写作能力越来越强。”日记,是心灵的花絮,人生的史册;日记,是思想的田园,放飞的天空。我们在平时就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习惯,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b、模仿课文练写。

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一些大家的名篇名段,进行仿写。

C、以课文为基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课文。

d、做好摘抄笔记。

我们平时让学生分类摘抄成语、诗句、名言警句、优美语句、名篇名段。如写关于春天的成语:春光明媚、春暖花开、大地回春;有关写春天的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等等。

4、生活的积累。

一位教育家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往左画,再低点,这是我们七年级的一节作文课上同学们正在给三毛画鼻子。台上的同学被蒙住眼睛后是左摸右摸,还真不知道该把鼻子画在哪,只能跟着感觉走了;台下的指挥们则指手划脚乱指挥,继而是开怀大笑。开展这样有趣的活动,然后即兴写作可谓屡见不鲜。击鼓传花、打电话„„从那些难忘的活动而来的丰富材料、真实感受,像小泉眼里汩汩流出的水一样自然通畅。学生在写作文时也一定是思维活跃、文思泉涌,写出的文章也一定是鲜活的。

三、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丰富,因为知识是有限制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记得有一次,我带学生去看作家笔下的“麦浪”,当我们走到田地旁,微风吹来,孩子们都在欣赏麦浪,突然有个小女生喊:大家快看,这是大自然在跳舞,多么优美的舞姿呀,就像芭比公主和王子在跳舞„„我让其他学生为小女孩丰富的想象力鼓掌。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生动有趣的作文.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新。学生习作需要想象,它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形象更生动、具体。在课堂教学中,以课文空间为“学习乐园”,让学生奋力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孩子们的想象是一个无限的资源,要多广就有多广,要多深就有多深,要多奇妙那就会有多奇妙。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更多更富有新意的文章。

总的来说,冰冻非三日之寒,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经过长期的严格的训练,然而在这种训练中又不能挫伤孩子们的写作积极性,这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刻苦钻研,探索作文教学新路子,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引导学生培

养起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们从课堂中走出来,回归到生活中去,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体验大自然的乐趣,写出富有真情实感、富有丰富想象、富有创意的文章,享受写作成功的喜悦。

上好室内体育课之我见 篇7

一、提高自身素质, 拓宽教师的知识领域

体育教师是课的组织者, 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要想上好一节精彩的室内课, 体育教师就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 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 自觉加强道德理论学习, 热爱教育事业。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 体育教师都要起到表率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学生。其次, 体育教师除了必须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全面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外, 还要有广博的科技知识和相关学科的文化底蕴。体育教师只有达到“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境界, 才能在讲课的过程中做到得心应手,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室内上体育课, 会受到场地的限制, 这就要求教师在内容的安排上不能单一, 要打破以往的室内课“上自习”或者讲一些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要想改变这种“只讲不练习”的教学模式, 教师就要认真准备, 严密组织, 根据学生的特点, 充分选择好教学内容, 将身体素质练习和游戏引入课堂, 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的“动、乐”原则, 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们可以利用“反口令”练习、“对对碰”“传实心球”“大球追小球”等游戏, 在比赛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锻炼。如在游戏比赛中, 负的一方将会受到特殊“奖励”, 那就是做“俯卧撑、蹲跳起”等身体素质练习。这样, 学生不仅锻炼了身体, 也提高了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在体育课上, 有的教师还认识不够, 认为体育课中没有必要使用, 我认为这样想的教师是大错特错了。在体育课上, 教师一样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热情。首先, 教师可以利用名人的效应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上室内课前, 我充分收集了一些体育明星的比赛片断, 并在课堂上播放, 如“刘翔跨栏比赛片断”“NBA中林书豪的比赛集锦”“李娜网球比赛片断”等。这样, 让学生不仅领略到了这些明星的风采, 而且增强了他们对体育的爱好以及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细致地讲解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动作要领。如在平时的练习中, 有的学生就是不明白如何摆腿, 如何送髋。针对学生的错误动作, 我利用电脑制成课件, 标注播放摆腿和送髋动作, 让他们在慢动画中来掌握动作, 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动作印象, 之后到操场上进行练习, 他们的动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 我们体育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来化解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的遇到的困难, 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从而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素质教育中, 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基于这一点, 在开学初的第一次课, 我就提出要求, 每位学生要自己创编出两三个适合在室内做的体育游戏。如果在本学期中有雨雪天气时, 室内体育课将采用同学们自己创编出来的游戏, 并且由游戏的创编者来组织游戏的进行。这样, 不仅增强了学生上室内体育课的兴趣,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何上好美术课之我见 篇8

关键词:如何;上好;美术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052-01

在美术教学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美术课课堂教学中,要有美术元素在里面,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要自然的体现。不光要教学生的技巧,还要教孩子的思维。对待学生眼光要放高些,学生掌握的技巧放的低一些,给学生更宽广的一个思路。那么,如何上好美术课呢?下面谈谈我初浅的见解。

一、要以欣赏为主线

强调学生的“心到”、“眼到”,美术教师在钻研教材、备课,设计教学模式,寻求教学方法时可能花了不少功夫,到了课堂上,有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有的对那部分感兴趣,如:中国古代绘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外国近代绘画,学生对这些内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悬殊很大,而女同学喜欢服装的多一些,到教学“现代服饰艺术”这部分内容时可能比较专注,“心”到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心”到与不到,全由教师组织调度;整齐与否,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多种美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合理运用是很重要的适当设置并提出一些能引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的问题最不可少,激励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获得愉快和积极的体验。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欣赏、体验感受、探索、总结、想象、创作、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受美术作品的美,使学生的创作欲望倍增。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敝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要求和体现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尽可能的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使整节课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同时,要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点,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设计出精美的、主题丰富的作品。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是把活动作为显线,而知识作为隐线。因此教学中要多采取活动的形式开展,活动是否有收获,即活动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设计的活动要呈现一个知识点。

三、教学中用好直观性语言

除了直观性和持久性外,还具有一种微妙性的特点。它可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很多层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富有魅力的认识世界的途径。美术作品的视觉传达效果是其他文字形式所不能达到的。美术教育能开阔初中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从而提高自身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并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和态度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产生生活的共鸣和感受。美术教育之所以为其他学科无法替代,就在于美术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

四、教学中要学会评述

美术语言要让孩子多使用一些。尤其是欣赏评述课中,让他们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试图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强调评述。总之,合作的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素材的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在美术课中很重要。探索性:引发性(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走。) 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东西,经过高度概括、提炼,用最简洁的点线面来表现。点线面的联系,是美术语言中最基本的。要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不仅只是用纸、用笔。要理解材料的多样性。学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材料来进行创作。不能用过多的技能束缚他,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教师可以对教材再加工,能让学生自己探究的,尽量让孩子去探究。用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想念、高兴、悲伤等),要时刻为学生着想。教学中强调综合性评价的激励功能。在评价方式上以自评、同伴评为主,结合老师的评价,使评价进一步民主化,多样化,充分体现了评价的多元功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五、要注重教师自身发展

积极参加校内外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及专业培训。多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同时课外还要多看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杂志,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我感觉我们美术教师应该在教孩子的时候,应该教会孩子的审美知识和技法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创造性的思维,要让孩子的思维活起来,要放的开,要大胆的想,要大胆的画,要大胆的来表现。

教师是学生美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种种美术活动表现机会是教师提供的,学生的各种能力大部分也是在教师的长期培养下形成的。所以,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个性化教学风格与艺术特点来熏陶学生,使他们对美术的认识从单纯的技法训练升华到艺术的修养上来,实现高中美术教育的目的,使高中美术教育为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的作用,使高中学生能真正做到用手中的画笔诠释生活中的美。

在今后工作中,我将会不断的学习,多体会感受所学的知识,并用于实践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上接第34页)学生审视自己和评价他人的能力。于是我们以“小画廊”等形式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让他们学会欣赏美、评价美,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角度;在各小组比赛中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在收拾、整理学具中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自然材料与废旧材料的巧妙利用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及勤俭利废的品质;在如《废物利用》、《有趣的造型》等画题的情感成分很浓的课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环境,热爱周围的人们的品质等等。

中学语文“析题课”之我见 篇9

[作者] 杨根法

[内容]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20余年,从中收益匪浅,然而使我们体会最深的是,语文教学中要把握整体艺术美。

可是,近年来,不少语文教师随着高考的指挥棒转,把语文课的课文变成了题型,象高考题那样,把完整的课文切成碎块,课堂上只讲这些题型,而不讲课文,这样语文课就变成了题型课、析题课。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究竟有什么利弊呢?笔者就此谈点个人见解。

一、“析题课”损害了课堂整体的艺术

细推敲每一篇课文,实际上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的内在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可是,“析题课”却把课文分割成破碎的小块,这样就失去了语文的整体联系,很难把一个形象的整体讲得生动形象,严重扭曲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造成了课文的畸形。譬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的性格变化,以及悲惨结局本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的。祥林嫂由一个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由于封建剥削、封建压迫、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对她的束缚和毒害,才使她一步步地走向麻木,以致于死亡。这前后情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丝毫不可分割,在讲述上应是一套完整的课堂艺术,教师应通过讲述,把这一整套课堂艺术,循序渐进地、步步深入地融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假如把这篇课文切成题型,分成几块,就很难使学生受到感染,大大损害了教学效果。小说散文如此,即便是说明文、议论文也是如此。说明文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结构也是互相联系,其逻辑十分严密。一篇好的说明文、议论文,它们的结构层次也是一个网络神经图,彼此联系紧密,密不可分。如肢解成题型,实际上是破坏了作者的构思意图,很难达到好的效果。

二、“析题课”必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

十六、十七岁的高中生,思想仍处在一个好奇、幼稚的发展阶段,他们爱好一个事物,往往靠兴趣、情趣入门。析题课一般是比较枯燥的、乏味的,因为这些题型,是按照考试类型的几个板块设计的,很难引起学生兴趣。一篇好的课文,课堂教学自始至终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人物的感情变化而发展的,可以使学生精神凝聚,感情亢奋,甚至达到入神的地步。因为这些课文的一个个感情触发点,象红线串珠,是紧紧串在一起的。学生的感情思维过程随着这一粒粒的红珠子的出现,感情的火花一个接一个地闪光,那些支离破碎的题型又怎么能使这些电光石火串连在一起发光呢?因此,“析题课”必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那些后进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弊端,那些学习差的学生,本来就成绩不好,对学习无兴趣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之我见 篇10

大家好!

感谢县教研室和蓝田小学的领导、老师们给我提供这个与大家共同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下面我就班门弄斧谈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一点拙见。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窦桂梅老师曾经这样说:(课件)

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志教功——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就会丧失殆尽。

——窦桂梅

好的课来源于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没有细读文本,没有自己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所以今天我就“文本解读”来谈几点不够成熟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首先就是从语言入手。

解读就是读者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以求对文本做出深刻、丰富、个性化的解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贴近那些伟大的灵魂,“复原文学经典所传达的经验”,实现经典文本的审美价值。因此,细读文本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作者一般不会在文本中重要的地方加着重号,所以我们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跳出具体的字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说白了就是字、词、句、段、篇的学习和训练,也就是语文的工具性。

1、解读课文中的生字

汉字的造字方法是一门独特的文化现象。汉字的音、形、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有必要对汉字文化进行研究,在教学中相机渗透汉字文化,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例如在《白鹅》一课中,很多同学对“嚣”字产生了困惑,“嚣”字指声音很大很吵,用四个口学生很容易理解,那为什么这个字中间用了个书页的“页”字呢?我去查了一些资料。原来 “页”在古时不是书页的意思,它一开始是个象形字,指的是人头。这样这个字就很容易理解了,四张口围绕一个人头说话,喊叫,那肯定感觉特别吵、特别闹腾,这就是 “嚣”的含意,在文中生动表现了白鹅太吵太闹的特点。这样举一反三,带“页”字部的的字都很容易理解了,如顶、额、颅、颊、颧、颌、须、领、颔、项、颈等,带“页”字部的都与人头部有关。因此,我们语文老师有必要在进行生字教学时,从字理上去分析汉字,从而渗透和传承我们的汉字文化。

再比如六年级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我们很多老师更多时候是抓住“美丽”这一关键词来深入解读文本。这没有错,但有一次,我们学校一位老师上公开课后,老师们进行了点评,就谈到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教学,给我很多启示。(课件)从“卓”一字开花组成语开始。看,四个成语就把文本解读得透彻了。

2、解读文章的重点词 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段:“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一个“冷”字,而且还是“冷极了”,已表达出冷的程度。加上雪,更冷,还有冬天的黑夜,又是一个冷,三个冷,放在一起,层层推进。但别忘了,这是大年夜,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所有这些加在一起,该是个怎么样的冷呀?后文中提到的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就更能唤起我们的同情怜悯。可见,每一个用词后面,都有一份意味深长。

再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就抓住 “了不起”这个词,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儿?儿子的了不起有表现在哪儿呢?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文章中 “父”的伟大,“子”的勇敢、无私。《画杨桃》:我抓住“叮嘱”一词。父亲是怎样叮嘱我的?父亲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那爸爸、老师只是在叮嘱这样画画吗?还在叮嘱什么?你看抓住“叮嘱”一词学生很快就把握中心。

3、解读文章中的关键句

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结尾段:“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教导“我”的?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父亲的教导给了“我”怎样的启示和帮助?这样由“一个结语”入手牵出“一个场景”“两件事”,在学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这种表达方法,引领学生体会作者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用心另辟蹊径的可贵精神,还有善于观察生活,乐于动笔的 勤奋品质。接下来再延展文本:经历作者所为,联系自身实际想想父亲的教导有没有给你怎样的启示?说一说,写一写。这样抓住关键句从读到悟到联想再体验,达到学以致用。

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我是这样抓中心句的。让学生朗读课文时我这样安排,我读每段的第一句话,学生接着读后面的内容,然后提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三年级的学生在降低难度后很快找出每段的第一句话,即“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这就是每段的中心句,合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很快就学会了抓中心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其次是还原生活,追溯写作背景。

小学语文教材有的课文时代背景不是十分重要,可以忽略不讲。但有的课文的时代背景却非常重要。像这类课文,就要深入研究作者生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解读深刻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的情感的体会也就深刻了。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课件)“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不少老师教这一段都让学生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但圈出以后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其实我们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我”的伯父和爸爸是什么人?那个拉车的是什么人?他们在旧社会的地位各是怎样的?鲁迅是大作家,“我”的爸爸周建人是生物学家,在旧社会都属于“白领阶层”,而拉车的是底层劳动人民。两个大知识份子让拉车的坐在车上,而自己则蹲着半跪着,这在旧社会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但此情此景不就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形象写照吗?

再如:

江 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在上课时“后发制人”,让学生先说说老翁为什么“独钓寒江雪”?学生有了各种猜测,有的说老翁喜欢钓鱼,有的说老翁生活困难,此时我出示了诗人的生平简介(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至此学生才真正读懂文本,与诗人有了心灵的沟通,读起诗来也分外有感情。

作家茅盾说:(课件)

他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中去看。——茅 盾

三、还有就是原文对照。

文本与课文不同。文本更强调“原生价值”,而“课文”是因为入选教材、适应教学,被改编了甚至是被删减了的“文本”——强调的是其“教学价值”。

若求教学的精益求精,教材的文本解读应当率先做到全面细致,以对其“原生价值”的充分领悟奠定把握文本基调的底气,以对其“教学价值”的充分挖掘,实现教学内容选择余地的最大化。

例如:窦桂梅老师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前对课文和叶君健原译文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进行质疑与确认,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解读札记。针对这篇童话的结尾她写出的文章可谓是真知灼见。”

原文:“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们和上帝在一起”。比课文多了“她们和上帝在一起”。

——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我们站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去考量,在西方人的宗教信仰中,能到“上帝”那里去,寒冷孤独中的人儿便有了依托,有了一个可以获得满足的地方,避免了生死离别的痛苦与悲伤。跟上帝在一起,就是跟美好、善良、幸福在一起!通过对教材解读和教学,带给孩子的不是苦难,而是梦想;不是绝望,而是幸福,童话的积极意义方能由此显现。

再比如: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与诗歌同行”中的《诗经 采薇》,就简单的四句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要让学生体会到

诗中叙述了战士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学生无论如何也无法体会。因此我在上课时就找到并出示原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学生很快就理解诗的大意是“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进而体会到诗中叙述了战士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四、多元解读,丰富文本内容

所谓“多元”我认为是指从主题的角度,从精神的角度,从人文内涵的角度,还可以从同体裁的角度。如童话、说明文、小说、散文这些体裁是不一样的。还得从语言风格来看。不同的作家的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应该多元解读。

下面我想以《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为例,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解读.(1)我在研读教材时发现第二段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时,整段都在描写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表达上是全部单一的“周瑜说„„诸葛亮说„„周瑜说„„诸葛亮说„„”却没有一处表情提示语。而有的老师在教这一段时为了表现周瑜的阴险狡诈,就引导学生加上了一些提示语,窃喜,大喜,欣喜惹狂等等,让学生朗读体会周瑜的心理变化过程。这就让我感到困惑,为什么这么多对话作者却不加一次提示语呢?加上提示语不更加生动吗?作者是什么用意呢?我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文本解读,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并围绕这个疑点设计了一个很精彩的问题。教学时,我出示这一段对话,也让学生给周瑜加提示语,学生加得很好。然后,我问学生既然加这些提示语能生动地表现周瑜的阴险狡诈,那作者为什么不加上提示语呢?是不是作者的写作水平不高呢?学生们一下愣住了,百思不得其解。接下来我就联系整部三国演义中人物的表现,给他们解释: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时时在进行政治斗争,不动声色是他们在政治斗争中必须使用的掩饰内心想法的手段,唯其如此,才能让对方上当,使斗争胜利。周瑜在和诸葛亮的谈话中不会把内心表现出来,目的是要不动声色地引诸 葛亮上当。这样一讲,学生恍然大悟,既充分认识到不加提示语的好处,又认识到了三国政治人物的城府之深,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解读,成为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

(2)再读《草船借箭》一课,我还发现了这样几个疑点问题: 上课时,我就这样问学生,“同学们,鲁肃是谁的心腹?”学生说,当然是周瑜的心腹。又问,“周瑜派鲁肃到诸葛亮那儿干什么的?”是打探消息的,好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这样问题就出来了:那诸葛亮明知鲁肃是周瑜的人,为什么还敢把准备草船这样重要而机密的任务交给他呢?学生沉默了,沉默其实就是思考。

我又接着问,鲁肃在草船借箭这件事中帮了谁?那他为什么不帮他的上司周瑜反而帮助诸葛亮呢?学生再次沉默。

很明显,这在课文中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在学生心里形成了一个心结,他们有强烈地要解开这个心结的愿望,而这两个问题仅靠阅读《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无法解决的。于是我趁热打铁,抓紧拓展:事实上,鲁肃在周瑜屡次陷害诸葛亮的过程中不止一次的帮助诸葛亮渡过难关,要想知道鲁肃为什么要帮助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敢于信任鲁肃,请大家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这样,学生带着强烈的疑问去阅读这几回,就明白了,鲁肃之所以屡次帮诸葛亮,是因为他就是孙刘联合抗曹的创始人,也就是说他和诸葛亮的政治主张或者说军事策略是一致的。他屡次帮助诸葛亮,就是要顾全大局,加强团结,共同抗击强大的敌人——曹操。他这样做道理便自然了。

(3)还有《草船借箭》这一课,“雾中借箭”这一段

我问学生:当诸葛亮下令让二十支小船靠近曹操水寨擂鼓呐喊时,曹操如果出兵迎击会怎么样?学生答:诸葛亮会全军覆没;诸葛亮的草船军队是以卵击石,会毫无招架之力;诸葛亮和鲁肃会死无葬身之地等等。此时我接着问: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不弄险。此时为什么敢冒如此大的风险去借箭呢?他就怎么能敢算定曹操一定不敢出来呢?显然,这个问题书中也找不出答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要读《三国演义》。在学生激起了强烈的疑问欲罢不能时,我就把拓展书目展示给他们:大家回去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回《曹操路杀恩人》和第七十二回中《曹操梦杀仆人》的故事,你就知道曹操为什么在大雾天必不敢出来了。通过拓展阅读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研读〈三国演义〉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曹操生性多疑,使 学生明白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知天知地知人心的智慧都是在平时细心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教给了学生用前后联系的方法读名著。

有了这种个性的解读,往往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亮点。一堂好课往往就是一两个亮点成就的,而这一切又都是建立在我们对文本深入的解读基础上的。而且有些解读是从参考书找不来的,的的确确需要我们再次细读文本。

(4)除了针对一篇课文外,还可以针对一组课来解读。我们教材的编排基本是按照主题原则来编排的。因此,编者把课文编排到某一册某一单元时,是有他们的考量的,这就是编者的编排意图。明确编者编排意图,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的最大教学价值。

如五年级下册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从课题就可以看出编者的编排意图,通过本课课例,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但这一课中编排了三篇课文,作者又是什么意图呢?这个我们就要把三篇课文放在一起比较分析,看同是人物描写,这三篇课文在人物描写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我是这样解读的:(课件)

1、《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主要描写人物的动作,表现二人竞技的场面。

2、《临死前的严监生》: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心理活动。

3、《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通过人物的外貌和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了解了作者这三篇课文的编排意图后,教学中就会各有侧重点,我们在教学中也就可以对人物描写给予不同的训练要求,从而发挥三篇课文的最大教学价值。

讲到这里 我们再去读《庖丁解牛》这篇古文,联系我们自己的语文教学,相信会有不同的解读和感想。(课件)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huō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 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kuǎn,因其固然,技经肯綮 qǐng 之未尝,而况大軱gū 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huò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上课要上到文中丁师傅那种境界,很难,但我们都得朝那个目标努力。

朱光潜曾说过一句经典语:“在汉语中出生入死”。我觉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在汉语中深入浅出”。

上一篇:钢结构招标文件建议下一篇:汽车销售工作总结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