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学角度分析电影(共9篇)
用社会学角度分析电影 篇1
运用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电影《人生》
电影《人生》描述了发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青年的生活,展现了在当时社会体制下城乡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性,揭示了当时城乡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社会现状。
本片讲述的虽然是一个传统“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但由于男主角高加林的心态和遭遇,恰好能切实地反映出当时大陆知识青年渴望从农村回归城镇,并且不惜一切往上爬的时代风气,因而能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共呜。高加林原是小镇中的教师,被干部的儿子三星挤掉,让他再做农民,高情绪上无法适应,活得相当痛苦。村姑巧珍对高加林一向仰慕,乃主动接近他。正当二人恋情公开之时,高的叔叔当上本县大官,安排他到城里„„
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本可以留在小学任教,但这个名额却被大队长高明楼拿去给了自己的儿子。加林对此非常生气,并受到很大打击。村里的善良姑娘刘巧珍虽然一字不识,却欣赏并恋慕有文化的加林。巧珍时常帮他,并向加林表白了自己的心意。巧珍的爱使加林感到格外温暖,也热情给予了回应。两个人一起在村里搞起了卫生革命,治理井水,干得有声有色。但他的兴趣还是在写作上,不愿意永远就这样生活在村里。高加林的叔叔转业后当上了地区劳动局局长,高明楼怕顶高加林名额的事会得罪他,便想办法将加林安排进县委当通讯干事。加林的老同学黄亚萍倾心于工作出色的加林,并努力帮他在报社谋得职位。虽然远在乡下的巧珍一直思念着加林,但加林留恋城里的优越生活,决定与巧珍分手。但本以为能留在城里的加林,因黄亚萍前男友的母亲气愤于儿子被抛弃的事情举报高加林到县委工作的手续有问题,加林的叔叔不循私情,将加林解职。加林回到村里,发现巧珍已被迫嫁给他人,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从电影中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在占我国人口总数一半多的农村人口中,有多少像高加林这样出身贫寒又想改变命运的人因为受到城乡体制的压抑而失去机会,一辈子无法实现个人价值呢?伦理社会学讲到成功的要素有德、志、力、才、命五大要素。德为道德,志为志向,力为后天努力程度,才为天资、天赋,命则是命运,在这些要素里,命运总是最先发挥作用的。而泾渭分明的城乡体制决定了个人命运的不同。
以高加林为例,他出生在一个落后的农村,贫寒的家境首先就让他成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而又因为他是农村人,所以注定他只能拥有与城市人相比较少的资源,包括物质与精神资源,而农村落后的生产力也无法使他迅速脱贫致富,改变世代贫穷的面貌,而他又是一个接受了较高等教育,对人生有较高的追求,渴望实现他的人身价值的知识青年。所以,矛盾产生了,当他靠现有的力量和资源无法支撑他的理想和抱负时,他就只能利用外界的力量去改变自己获取资源的渠道,但是这种渠道单一而又不稳定,因此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其实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早期中国历史发展致使阶级及城乡的划分尤为明显,城乡分化尤为突出,城乡之间的资源占有严重不平衡,社会机会、财富占有、职业地位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严重不平均。在这种体制下,农村居民在社会上的整体处于弱势地位,他们通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有强烈的自尊心,担负这家庭的振兴,希望获得较多的社会财富,改变农村身份,获得比原始身份稍高的社会地位。其实他们的愿望很简单,没有像城市的孩子那样想成为科学家、商业大亨、明星、运动员什么的,这都是由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及生活阅历决定的。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终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城乡的差异性正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障碍,它使社会成员在资源的占有上产生了不均,在机会的选择上不平等,在财富的占有上不均衡,在人身价值的实现上不公平。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进一步调整城乡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以带动就业,增加就业机会。
而个人也应该努力奋斗,不断进取,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达到与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用社会学角度分析电影 篇2
看完这部影片, 不得不惊讶浪潮成长之迅速, 是什么让一群处于叛逆时期的高中生们甘愿逆来顺受, 情愿受支配, 并且如此步调一致、乐此不彼呢?形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下面, 我们将运用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
马克斯·韦伯说:“社会学是一门科学, 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 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1“行动”包括所有被行动着的个人赋予主观意义之一切行为。鉴于行动者 (们) 赋予行动以主观意义, 因此行动前必须考虑他人的行为, 行动中也要受这种考虑的支配, 就此而言, 行动是社会性的。2很明显, 韦伯认为人的个体行为不仅具有个人性也具有社会性, 所以他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研究个体社会行动的主观意义, 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 除了应对社会现象作合乎规律的因果分析外, 还必须深入地探寻导致特定社会现象出现的个人行动动机, 理解现象背后隐藏着的属人的“意义”。纵观影片, 可以将浪潮蓬勃发展的现象背后的个人动机归结为:人们对于尊严、归属感的追求, 以及希望个人价值得到实现的心理愿望。
一、尊严
多数人渴望拥有别人的掌声与赞美, 每个人都想活的有地位和尊严, 男主角赖纳同样也是, 他渴望得到妻子的仰视与同事的认同。他以为有着硕士文凭的妻子认为他是一个半吊子教育家, 他这样解释半吊子教育家:“成人自考, 体育学和政治学学位, 一文不值是不是?”不难想象, 在他的妻子和同事面前, 他是自卑的。而浪潮无疑建立并满足了他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在浪潮中, 他是受人尊敬与敬仰的文格尔先生, 是一个策划者与领导者, 享有极大的权力。甚至, 蒂姆要主动给他做保镖, 追随左右, 为他保驾护航。从浪潮中获得的优越感与支配感使他也有点得意并找到了自尊。所以, 他不听妻子的劝告, 依然沉浸在自我陶醉中, 继续他的操控与支配行为。
蒂姆, 也是一个自卑的人, 而且性格懦弱、孤独寂寞, 由于软弱而被同学们嘲讽为“软脚虾”。蒂姆经常受到同学们的欺负与鄙视, 而且她的父母也不能给予他想要的爱与关怀, 所以, 他对现实感到无比的失望。但是浪潮的出现, 似乎使他获得了重生, 他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自信勇敢, 甚至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不顾生命危险爬到高高的建筑物上涂鸦浪潮的标志。这令人瞠目结舌的现象背后, 正是他自卑心理的体现, 他狂热的行动正是他对于获得自尊心与自信心的渴望。正如霍克海默说到:“人们越是软弱和深感失望, 他们就越是狂热地支持暴行。”蒂姆是影片中最彻底的失败者与孤独者, 是最软弱与无助的, 所以当浪潮让他重新看到希望后, 他会比任何人更坚决更疯狂地支持浪潮的任何运动, 所以他能有别人不敢问为的行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归属感
在影片中, 丹尼斯曾经说过一段颇有道理的话:“当今的人想叛逆, 却找不到叛逆的方向。所谓的价值观都不存在了, 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 我们这一代人缺少的, 是一个可以将我们团结在一起的目标。”而无疑浪潮将他们团结了起来, 大家从中找到了目标, 也寻觅到了集体归属感。
当一个人缺乏某种东西或者情感时, 就容易被这种东西或者情感所左右而失去判断力。对于家庭不完整的马尔科来说, 家、集体对于他来说是情感的寄托地, 他可以从中寻找到温暖与安全。所以, 当卡罗问马尔科, 你为什么穿白衬衫时, 马尔科的回答是:“因为它 (白衬衫) 意味着集体, 你要清楚, 你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而我没有。”对于集体的情感依赖, 也使马尔科曾经一度狂热而迷失了自我。人不喜欢孤独, 更接受不了被孤立, 所以, 渴望得到情感依偎与集体归属感的心理动机是促使他们加入浪潮并拥护浪潮的运动的又一大因素。
三、价值实现
任何人都想展示自己最有能力的一面, 展示自己的力量与价值。而浪潮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让其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有用武之地, 浪潮的成长壮大是他们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有力证明。卡西制作了网页并放到了网站上, 对浪潮进行了网络宣传;锡南设计绘制了浪潮的标志;凯文复印了标志;利萨等人做贴纸、明信片、帽子;邦贝创造了问候手势等等。总之, 浪潮的发展凝结着他们的汗水与创造力, 更体现着他们的价值。价值的实现给他们带来自豪感的同时也使他们在思想上更加维护与行动上更加拥护浪潮。
综上, 我认为浪潮中的尊严、平等、集体归属感以及价值实现等是学生们平时在生活中难以享受到的, 所以对于有缺失的人来说就想加入浪潮, 通过浪潮这一平台实现自己想要的。浪潮不负众望, 不仅填补了学生们的心灵空缺, 修复了心理创伤, 而且还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所以, 他们会更加疯狂地投入这场运动。可以看出, 社会行动中凝结着个人行动的动机, 是个人愿望的体现。
注释
11.马克斯·韦伯著, 《韦伯作品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顾中华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第3页。
用社会学角度分析电影 篇3
一、什么是惯习
惯习是布尔迪厄实践理论核心概念之一,我们经常使用的界定是,“它是持续的、可转换的性情倾向系统,倾向于被建构的结构,发挥具有建构能力的结构功能,也就是说,发挥产生和组织实践与表征的原理的作用,这些实践与表征在客观上能够与其结果相适应,但同时又不以有意识的目标谋划为前提,也不以掌握达到这些目标所必须的操作手段为前提”。电影中,丧葬公司的社长在报上刊登入殓师的广告时,描述这一职业是“一份帮助旅行,与化妆有关”的工作。社长并没有用显而易见的方式传递出工作内容,略带欺瞒地吸引应征者。可见,入殓师对于当下日本社会的接受度并不高,与死亡相关的职业,本身带着恐惧,加之从事这份工作的人只占小众,日本社会虽然注重丧葬文化,自古以来也没有给予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从而构成了人们对这一职业的肮脏和羞耻感的性情倾向,在社会生活中,这种习性普遍的存在,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制约或发展。如受教育的程度,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等。“倾向于被建构的结构,发挥具有建构能力的结构功能”,说明惯习不是天然存在的,也不是存在了就固定不变的。
二、惯习的特征是什么
(一)持久性
惯习具有持久性,是指它潜移默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惰性和惯性很难改变。大林小悟从来没有碰过死人,却做着与尸体常接触的工作,他潜意识里对这份工作是排斥心的,他勉强拍摄了入殓指南的宣传片;第一次做社长助手,参与入殓,被恶臭的腐蚀尸体熏得作呕,回到家看到妻子做的活鸡再次作呕,身体的本能抗拒着这份工作。这与他先前乐师的工作相比,确实大相径庭,与对新生活的憧憬背道而驰。当晚,他找到儿时用的大提琴,想回到原来追求的梦想,在悠扬的琴声中,仿佛又找到了自己。影片中除了大林小悟体现了惯习的特征,还有他的妻子和乡亲。妻子发现了丈夫从事着入殓师的工作,以回娘家要挟其放弃这份工作,又因怀孕劝说其“找份堂堂正正的工作”。此外,虚荣的乐师身份与入殓师身份传遍了整个乡村,乡亲重逢的热情与之后的冷眼,两两强烈对比出在这个场域中,人们的文化惯习几乎于定势,甚至包括死者家属也说他们是“靠死人吃饭的”。原初经验是人们惯习形成的根基,这些经验使得他们具有抗拒外界事物的能力,如果他们能够改变,那就需要一定适应力和驱使力。
(二)转换性
惯习虽然在一定的场域中发挥着稳定性和延续性的作用,但是也不是一成不变,它具有转换性。惯习不同于習惯,习惯是从传统沿袭来的,惯习带有创造性——“我说的是惯习,而不是习惯,就是说,是深刻地存在于性情倾向系统中的,作为一种技艺存在的生成性能力,是完完全全从实践操持的意义上来讲的,尤其是把它看作某种创造性艺术。”我们经常所见到的是惯习在职业场域当中发生的变化,电影中大林小悟第一次看到社长进行入殓仪式,将逝者的身体当作一枚艺术品,恢复她生前的容貌,并细心地问家属:“夫人生前涂什么颜色的口红。”大林小悟深刻地受到“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恢复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个过程需要冷静、准确并怀着温柔的感情”。礼毕,他和社长得到家属的认可、尊重和答谢,这是大林小悟的惯习发生变化的起初,而这种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紧接着妻子发现他扮演死尸的宣传片,他滑稽又无奈的演示让妻子大怒,妻子因此离开他回了娘家,他也不得不在家人与职业中做选择,这是他的惯习变化的转捩点。从事多年入殓师工作的社长指着相框告诉他:“那是我的妻子,也是我第一个客人,我们都会死,她(指男主角妻子)会,你也会。”导演似乎想要表达一种生死美学来感染男主角——死亡只是自然规律,是人们进入下一场旅程的开始,我们只有先活着才能好好的去生活。这是大林小悟惯习转变的关键点,就此,他坚持了下来。
(三)无意识性
惯习的特征发挥作用时,无论是持久性还是转换性,都是在无意识中运作的。布尔迪厄将这种无意识概括为“交响乐式的演出”象征性模式,即每个演奏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乐队中发挥作用,但是整体的和谐并不能觉察这种合目的性,不以任何一个演奏者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惯习不用意识去控制它,它具有一定历史性,经验的积淀会自然发挥作用。比如大林小悟接受入殓师的工作是受到社长高薪的诱惑,是被迫接受的,但事实上,在他没有与社长谈话之前,对这份工作是模棱两可的态度,并没有全身心地接受它。之后的转变是在一系列的事件感触刺激下,逐步发生的。即使是生计迫在眉睫,也没有让主人公的惯习转变来得剧烈。“惯习的巩固现存秩序的功能还是通过以显而隐的方式实现的。表面上是自然而然的呈现,实质却隐含着一种支配和统治的过程。”
结语
用民生的角度分析农村的公共管理 篇4
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农村的人民真正的富裕起来,我国才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我们应以战略的眼光高度看待民生问题,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农村,不断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的步伐。
尽管我国一直没放松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和管理力度,但是我国农村的建设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依然偏低。尽管各地都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设施落后,城乡教师存在酬劳不公,导致乡村老师较少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农村义务教育年年抓,年年进步不大的局面。
其次,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依然较差。各地对农村基层医疗事业投入较少,致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很多乡村农民依然处在“小病不用看,大病看不起”的阶段。
再次,社会保障体制体系依然不全。农村低保边缘户救助问题越来越突出,这部分生活水平处于低保线临界点状态的低收入户,按政策不能纳入低保范围,但家庭往往会因病,学,灾等情况导致贫困。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因此农村的民生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当然,发展农村的公共事业管理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循序发展,稳步施行。
首先,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繁荣农村公共文化。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减少城乡教师收入差距。努力实施对中西部和边疆地区的教育资源投放计划,鼓励教师自愿到西部任教。
其次,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健全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保障五保供养对象权益,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各地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增加扶贫开发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再次,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要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性资金、国债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强化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管,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农村公共交通发展的政策措施,改善农村公共交通服务,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和线路公交化改造,推动城乡客运协调发展。
此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进度,增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入,加强农村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扩大小水电替代燃料建设规模,增加农村沼气投入,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继续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用社会学角度分析电影 篇5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统一的社会
社会祥和、稳定、协调、宽容、理解固然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但这些并不意味着社会矛盾的消失。认识社会矛盾,善于协调和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使社会各种利益主体和各种思想意识处于和而不同的社会,就是我们所要建设的具体的和现实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作为社会进步的理想状态,在矛盾运动上的表现就是社会矛盾的同一性。但是,同一性不是脱离斗争性而孤立存在的东西。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处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跨越的进程中,因此,思想上的先进与落后、观念上的前卫与保守、地域间发展速度的快与慢、物质上的贫富差别、城乡对立经济结构的客观存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的不够完善等现状,都必然存在并反映到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之中,构成和谐社会矛盾的斗争性。和谐社会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认识矛盾,又在对矛盾认识的指导下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的。尽管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与一切剥削阶级社会有所不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如果认为和谐社会就是各种矛盾已经消失、已经进入了无矛盾的理想境界,这样的和谐社会就是形而上学视野内的、无矛盾和无差别的绝对等同的社会,而这种社会恰恰是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是针对当代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的特点而提出来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和谐社会主要矛盾的斗争形式是非暴风骤雨式的,解决这一矛盾的路径必然是渐进式的改革。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各个群体各个阶层利益上的分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道德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各种矛盾的存在。这些矛盾绝大部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应当运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处理,通过沟通、交流、引导、教育、宽容、理解等方式来解决,以维护社会的和谐性。但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也不可能是没有敌我矛盾存在的社会,由于国际上反华反共势力的存在,由于国内仇视社会主义制度及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的存在,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敌我矛盾,存在着阶级斗争。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中仍需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仍需要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打击敌人,保护人民,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局面。
总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矛盾分析法并没有过时,它仍然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谐社会的根本方法。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矛盾的稳定性与动态性辩证统一的社会,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共存互动的社会
是否将社会即使是和谐社会理解为一个过程,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重要区别。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平衡与运动是分不开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89页)因此,我们在认识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来审视和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摒弃将平衡和运动相分割的错误观点和方法。
社会和谐意味着社会稳定。但是,这种社会稳定不是抽象的和僵死静止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既要重视社会的稳定,又要重视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要在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又以社会稳定的成果推进社会改革和发展。由于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发展问题仍然是我国社会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发展、改革和稳定三者关系中,发展是目的,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和关键。只有通过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使人民满意、人民高兴,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为此,邓小平把发展当作国家的根本大事来抓,精辟地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此外,我们坚持发展、加快发展也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为了加快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促进发展的动力,是扫除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手段。因此,要把改革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改革来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通过改革来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改革与发展两大辩证关系中,发展是占主导地位的,是目的,是方向;改革是手段,是路径,必须服从服务于发展这个总目标,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
在发展、改革和稳定的辩证关系中,稳定是前提,是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也为稳定创造条件,有利于巩固稳定和进一步加强稳定。发展、改革和稳定三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形成了辩证统一体。在这个辩证统一体中发展是主要方面,它规定并制约着改革和稳定的存在与变化,对改革和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值得强调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发展、改革与稳定的主次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中国改革开放伊始,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导致了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严重干扰了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在这一特定时期,社会诸多矛盾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稳定上升为社会的主要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当务之急。
由于发展、改革和稳定始终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程之中,因此,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该是矛盾稳定性与动态性辩证统一的社会,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共存互动的社会。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和谐社会,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在新时期对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具有普遍性意义。封建社会也有追求社会和谐的愿望,明代王廷相在《慎言·御民篇》中曰:“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见王延梯,第112页),意欲通过民富民乐来达到天下顺治和静即太平和谐的目的。资本主义社会则高举“人人生而平等”、“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大旗,意欲构建平等、民主的乐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所谓和谐社会的否定和超越,是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它具体落实在共产党人立党为公、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执政为民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注重矛盾的特殊性,善于“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59页),是马克思的重要哲学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这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特殊要求和特殊本质,是中国具体国情的充分体现。实践证明,“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当然,矛盾的特殊性又和矛盾的普遍性存在着密切联系,脱离矛盾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不存在的。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还应当充分注意人类社会中共性的东西,积极吸纳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文明成果,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基础,但是,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的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资金,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3-234页)同时,由于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特殊性和个性特点决定了我国在对外开放、引进世界的文明成果中必须防范和抵制不适合我国国情的东西及资本主义国家中腐朽丑恶的东西。社会主义的性质赋予了我国构建的和谐社会的特殊规定性,揭示了我国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有条件的,是与西方国家倡导构建的和谐社会理念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的。总而言之,我们党所倡导的、全国人民所期盼的、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代表着时代发展趋势的和谐社会,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用社会学角度分析电影 篇6
摘 要:王家卫电影的作风特征十分显著,但其电影作风的构成,并非刻意打造,而是每一部影片都紧扣主题,采用各种办法别具匠心肠进行叙说,使影片的作风渐渐融入观众的感官中。
关键词:摄影类论文
王家卫电影的作风特征十分显著,但其电影作风的构成,并非刻意打造,而是每一部影片都紧扣主题,采用各种办法别具匠心肠进行叙说,使影片的作风渐渐融入观众的感官中。他的电影作风源于他对生活的细致察看,另类的察看角度构成了王氏电影无独有偶的镜头言语。王氏电影所分发着的共同的魅力,在观众心里留下了鲜明的烙印,而观众最先觉得到的,就是他的摄影作风。
一、手提摄影带来的含糊感
一些观众会对王家卫电影中那些晃动的镜头画面有些微词,由于这些镜头会给人一种头昏眼花的觉得,有时又让人不知所云。其实这些晃动的镜头是王家卫刻意布置的,他采用手提摄影的拍摄手法来突出表现都市的含糊感:情感含糊、关系含糊、时空含糊。当然,这种含糊感有时也会依托画面的含糊来表现。电影中的一些对白和情节也是王家卫在拍摄过程中创作出来的,这也使得他在现场拍摄时,拍摄手法愈加随意。当然,这种随意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对摄影手法的极致运用。
在《重庆森林》里有很多追逐的镜头,其中有一个镜头:“女杀手”为了规避仇敌的追杀,在街上奔跑着,我们很难感遭到她到底要跑到哪里去,只晓得有人在追杀着她,两者之间的间隔很不明晰,这让观众在内心慌张时,也使电影充溢了悬念。为了让追逐镜头的画面含糊并到达预期的效果,王家卫在拍摄的时分让演员林青霞以散步的方式来进行拍摄,然后再进行高速放映。这时“女杀手”的脚步就像在快速奔跑一样,但四周的一切都开端含糊起来。
二、夸大的广角镜头带来的间隔感
在光线的共同作用下,当采取广角镜头拍摄时,会使画面中景物范围大、景深大、画面边缘有些变形的现象。这些现象,恰恰契合了王家卫大局部电影的主题。景物范围大、景深大能够反映出更多的信息,将更多的人或物归入画面中,有利于局面调动。而画面的变形,又意味着那个年代香港人的压制心态。
(一)固定镜头的运用
在香港电影中,很少看到一场戏从头到尾都是用固定镜头拍完的状况。但在《蜕化天使》中,有六场戏都是用固定镜头来拍摄的,但我们并没有觉得到一丝拖拉,这六场戏,无一例外都运用了广角镜头来拍摄。
现代人可能都有这样一种觉得:即便我们处于同一时空,自我维护认识会封锁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曾经习气了从猫眼里去看人,人与人之间的间隔越来越远。王家卫正是把握到了现代人特别是都市人的这种觉得,在影片中大胆运用了超广角镜头,把互不相识的人物归入到同一画面中,画面中的都市人你来我往,彼此应酬,喧闹的背后却是内心的冷漠和抵触。另外,运用超广角镜头拍摄时,镜头的角度与观众的视点十分吻合,画面能够在观众心里留下深入的印象。
(二)广角镜头与运动镜头的分离
在《蜕化天使》中,王家卫还将超广角镜头和摇摆镜头分离起来运用,我们看到了一张张扭曲的面孔、一幢幢畸形的建筑物,似乎时间和空间都被拉伸了。《蜕化天使》以“杀手”为标签,但其实是一部关于错爱的电影,影片中的人物大都在追随爱情,但到最后却发现,他们追求的.爱情,只是海市蜃楼。
影片没有依照通用的逻辑叙事,片中主人公似乎没有任何关系,不即不离。从外表上看是在阐明“杀手”与“伙伴”在“杀人”这份工作上十分有默契,实则暗示了他们各有各的时空,互相平行而无交集。既然时空是平行的,那么感情世界也不会有交集,影片在后面的情节中就充沛表现了这一点。在片中,人物的脸或身体经常会占领银幕的多半空间,在夸大变形的超广角镜头下,却更显出人物生疏疏离的觉得。在近间隔的拍摄中早已变形的人物五官与远处的人群显得格格不入,主人公与这个社会的疏离感表达得十分明白。
三、长镜头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现
长镜头能够将故事的意念精确地表达出来,将人物内心世界展示出来。由于长镜头需求多方面的精心设计和谐和,对演员来说,是一种高请求,对王家卫而言,这是一种应战。
影片《阿飞正传》中的女主角苏丽珍与旭仔在“4月16日下午3点前一分钟”定情。在被旭仔丢弃时,影片用长镜头展示了她和旭仔分手的镜头。当苏丽珍情不自禁地来到当初定情的中央,就在那天晚上的午夜前一分钟,她遇到了不断喜欢她的警察超仔,两人有了短短一分钟的交谈。在这场一分钟的长镜头戏中,镜头位置从始至终没有任何变化,但却精确地捕捉了到了两人在镜头前的互动,让观众看到了他们的心境——追求和回绝。
四、颜色运用的共同性
王家卫的摄影作风也离不开对颜色的运用。除了在电影摄影技巧上独树一帜外,在颜色运用方面,王家卫也别出心裁,这使得他的摄影作风愈加共同。
(一)突破“纯自然颜色”的桎梏
受法国新浪潮运动影响的王家卫,对颜色有着本人独到的见解以及运用。从某些角度上来看,也是另类的。比方他在颜色运用上就突破了“追求纯自然颜色”这一传统准绳,使颜色的运用与摄影圆满地交融在一同,从而构成了鲜明而共同的镜头言语。
在电影《把戏年华》中,张曼玉身着的24套颜色各异的旗袍无疑是王家卫关于颜色独到见解的最佳表现。随着女主角苏丽珍旗袍颜色的变化,角色的心路进程被明晰地描画出来。在影片开头,苏丽珍上班、与邻居应酬、与丈夫对话时都是身着淡雅但具有颜色变化的旗袍,这与影片环境人物背景等相谐和。在影片经典桥段中,单独去买云吞面的苏丽珍,在昏暗的灯光、长长的楼梯背景中,所穿的暗色旗袍明晰地描写了角色孤寂的心境。随着故事的开展,当苏丽珍晓得了丈夫的出轨,只身去见周慕云时,她一如既往地选择了一件红色的旗袍,这与她惯常的穿衣作风构成了宏大的反差。红色是热烈、充溢愿望的颜色,放在这里表示了苏丽珍对爱情以及对行将见到的男人的盼望。苏丽珍不时变化着的旗袍的颜色在细微处描写着女主角人物心理的变化,时时辰刻暗示着故事开展的方向。
(二)影调提醒电影基调
除了颜色的变化,电影色彩的明暗变化也为暗示、引导电影的开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奉献。比方,影片中男女主角在各自家里都同时收听着周璇演唱的《把戏年华》,场景由暗到明,观众们有了考虑的时间,能够去想象,在遭受背叛后,人的内心情感会是怎样的。在影片中,楼道在昏暗的灯光映照下,给人一种朦胧的觉得,若隐若现,将周慕云与苏丽珍内心的抑郁、伤感渲染了出来,也向观众暗示:他们之间的感情,很淡,淡到一不当心就没有了。昏暗的楼梯、走廊,暗淡的房间和黑暗的街道为影片蒙上了时期的影子,观众不只会唏嘘,在暗色彩的背景之下,在上个世纪的香港,苏丽珍与周慕云的爱情好像这昏暗的背风光一样,没有光明。暗色彩的背景,使主题显得厚重、深沉、压制,让观众透不过气,一丝遗憾郁结于胸,预示着“悲”的结局。
五、结语
用社会学角度分析电影 篇7
1市场现状
国产电影以故事片为主,近年来一直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在题材和类型上撞车现象严重。
单独考察国产片不难发现,类型片的数量与票房产出总体上动作、爱情较高;而惊悚、动画产出欠佳;此外,科幻电影在国内还处于空白期;在国产类型影片的数量分布上,爱情、喜剧、动作这三个类型电影依然是主体,分别占比达到29%、19%、14%,此三大类电影合计占比高达62%。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目前国产电影在制作上题材之间撞车的概率将会更高,在同一档期中同一类型的多部影片将不得不同场竞争。而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反映了国产电影目前类型依然比较单一,市场驱动创作依然明显。
由数据分析可得,目前国产电影市场的突出问题是电影受众注意力分散,主要原因是海量的、同质化的信息超过了消费者的感觉阈限。
2心理学原因:刺激量不足以引起感觉兴奋
感觉阈限是连接客观世界的刺激与人类主观世界感受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心理物理学认为观察者对刺激事件的觉察阈限依赖于刺激强度和观察者感觉适应水平的情况。
为了解释国产电影受众注意力分散的原因,我们引入“感觉适应”和“差别阈限”两个心理学概念。
2.1感觉适应(sensory adaptation)是指感觉系统对持续作用的刺激输入的反应逐渐减小的现象。环境中通常充满了感觉刺激的无限变化,适应机制使你更加快速地对新信息来源挑战产生注意和做出反应。
随着国产电影数量的不断增加,消费者对其逐渐有了抵抗力。大导演、著名演员的套路被过度消费,爱情、动作、喜剧、历史等元素被反复重复,当一部电影的主要元素已经在市场上被受众熟悉时,受众对电影的买点就逐渐产生了适应。如果一部电影没有新意或亮点,就很难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更别提产生观影冲动。
2.2差别阈限。韦伯定律为我们揭示了物理刺激变化和观察者知觉之间的关系。
韦伯定律(I表示标准刺激强度;ΔI表示产生JND的增量,对于每一种刺激,k恒定不变)认为,可以引起人觉察的刺激量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值是恒定的。因此,标准刺激越大或越强,达到最小可觉差需要的刺激增量越大。这是所有感觉系统的普遍规律。
也就是说,如果使受众产生观影冲动的心理量K是恒定的,那么随着电影总量I的不断增加,一部新电影要想引起观众的注意力(ΔI)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也可以解释在精神文化产品比较稀缺的时代,很容易出现国民电视剧和国民电影,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一部电影可以引发万人空巷,受到全国人民普遍热议的现象。
由于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如今的国产电影,如果缺乏足够的刺激,在视觉形象和主题宣传上没有新意,就很难吸引消费者。日益繁荣的国产电影市场培养出了越来越挑剔的电影受众,他们对于国产电影的元素已经产生感觉适应,一部电影不能提供足够的刺激量,也就不能成功超越电影受众的感觉阈限,引发观影冲动,最终无法实现其商业价值。
3解决方案
那么国产电影要想吸引观众注意力,电影生产者就应该避免同质化,增加刺激的强度。在故事内容中考虑融入“新、奇、特”的元素,推翻观众固有思维模式,挑战受众的“感觉适应”。
在电影题材的选取上可以采用多种元素混搭的模式,比如2012年的“暑期第一片”《画皮Ⅱ》,就把魔幻和爱情两种类型元素相结合。在魔幻方面,引入了“寒冰地狱”等7个新奇神秘的视觉场景,其个性化的视觉风格获得了多数观众的欣赏和认可。
此外,一部电影在120分钟左右的叙事中如果不能给观众足够的刺激,就无法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
在利用电影讲故事方面,好莱坞具有相对成熟的叙事套路。其剧本写作跌宕的结构就是为了给观众不断提供刺激量,维持观众注意力。好莱坞剧本写作提倡把故事放在一个戏剧性的结构环境之中,对编剧具有很高的要求。观看好莱坞电影,很多时候是观众与编剧的斗智斗勇,猜不透的结局、出不完的意外持续勾连观众的注意力。
相比之下,国内的电影在叙事上则另有侧重,国产电影更注重意境的渲染,在情节设置的冲突矛盾的表达上则稍显不足。比如2014年上映的商业文艺片《黄金时代》,片长3个小时,远超一般电影120分钟的叙事长度。影片那种离间式的、口述式的、散点式的叙述方式,让许多观众觉得猝不及防。整部电影趋于平淡,难以看出戏剧性的结构,故事编排不能提供足够的刺激点。太过冷静、克制的叙事,让观众感觉“3个小时看下来,确实比较考验观众的耐力”。
很多人认为,《黄金时代》票房上的惨淡是所谓“艺术电影”的宿命。但笔者认为,“艺术电影”不应该是电影远离观众、脱离市场的理由。
在好莱坞,其实并没有所谓“艺术电影”的定位,大部分传记片如《阿甘正传》《为奴十二年》《通天塔》之类的影片,通常被成为“情节剧”,叙事上以人性主题为灵魂,以人物性格为驱动,以现实主义为基础,以戏剧性为情节,充分考虑电影观众的接受能力与心态变化,同样能完成对观众的引导和征服。
4结语
电影市场愈成熟,市场细分愈明显。只有重视每一位电影观众,深刻洞察受众内心,才能使国产电影具有深刻的感召力。从心出发,希望在心理学坐标的参照下,国产电影可以健康持续发展,讲出越来越多打动人心的好故事。
摘要:观影者,是电影艺术传播的起点,也是抵达之终点。相对于社会学和人类学更关注于对人类群体的研究,心理学主要关注个体的行为。本文试图找到心理学和国产电影中故事生产与传播方面的共通点,以受众为纽带,选取心理学研究中的“感觉”维度,探究国产电影面临的市场困境,并从心理学角度上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心理学,国产电影,注意力
参考文献
[1]萨特.文学是什么[M].接受美学译文集.刘小枫,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2]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邵培仁.国产电影理论——多学科的立体研究视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国产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13国产电影产业研究报告[R].北京:国产电影出版社,2013.
[6]希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
用项目管理的角度看大学生活 篇8
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起源,谈谈你对大学学习的认识
院 系:
班 号: 姓 名: 学 号:
成绩(满分40分):
签名:
时间:
用项目管理的角度看大学生活 摘要:项目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当今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项目可以在所有的组织层次上进行,一个项目可能涉及一个人、一个组织单元或个组织单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许多事情都可以被称作项目。比如修建一条铁路,策划一次演讲,主持一次会议,安排一次演出,开发一个新产品等等。项目是就是一件事情,但它注重完成事情的动态过程,那么项目管理就是这个动态过程的管家,对项目设计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它将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以满足项目的要求。需要对相关过程进行有效管理,来实现知识的应用。
关键词: 项目的起源
项目的特点
大学学习生活
引言:
项目管理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比如我准备开始学习一门课程,如果我没有做好充分的预备知识,没有做好充分的预研工作,直接开始学习,那么我在学习过程中将障碍重重,小问题不断,从而导致我在学习过程中寸步难行,我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回头,去学习在开始课程之前所需要的预备知识,从而花费了大量时间在一些小问题上,导致不能正常跟上课程进度,严重影响我的学习效果,甚至导致学习无法进行下去,最终导致项目的终止,从而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许多人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急于求成,认为花费时间在计划上是一种浪费,于是他们不愿意“拖延”然后立马动工,在没有充分了解项目需求、没有充分做好项目管理这个工作时就匆匆忙忙实施项目,其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结果轻微的是返工弥补,结果严重的则是项目无法继续实施,直接终止,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于是在大学学习期间需要付出努力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将知识弄懂弄透彻,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好基础,做好充分的预研准备工作,避免花费大量时间在过去的知识上,造成资源的浪费。若带着懵懵懂懂的知识步入专业性强的课程当中去,其结果就是不停的回头看过去的知识,重新学习在课程开始之前就需要的预备知识,这就需要花费我的相当大一部分时间。结果便可想而知,我的学习进度因我不停地在补预备知识而落下无法跟上课程进度,或者直接终止无法继续进行下去。项目的起源: 项目是如何起源的呢?因为需求和要求。市场需求、机构自身需求、客户要求、技术储备,预研,法律规定的要求。比如,市场需求在于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来发展国民经济,促进生产建设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需要一批大学生将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科学、创新等精神服务于社会,引导社会文化潮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大学生对于社会,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构建社会的后继力量,那么把培养一批大学生当做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便自然而然出现了,因为需求,项目也便起源了。又比如,法律规定的要求就比如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将其当做一个项目,法律因为符合国情而制定,那么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这个项目便出现。
结合我的学习生涯。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我为了实现这个长久以来的理想,将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我的一个项目,我为了实现项目目标,从初中就开始努力学习,一直坚持到了高中毕业,这时知识就好比技术储备,预研,那么我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就积累了相当大量的技术储备,有相当充分的预研。
如果说将读书作为一个项目,那么家庭就作为我的主要赞助商,学校就是我的供应商。家庭作为项目所在的组织机构,那我自己就是项目经理,我就是执行组织委派实现项目目标的个人。这个项目在上马之前我需要通晓项目目的和目标以及项目在组织的地位和对组织机构所产生的影响。我在大学期间要努力学习,争取得到好成绩,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为了以后能有份好工作,这顺应社会潮流、社会发展,这就是市场需求。或者为了丰富自己,培养专业素养,提高个人能力,让自己具备各种专业素养和能力,自己去创业,这就是技术储备。让自己过上好的理想的生活,也让家人有好日子可以享受,给家人争光,这就是机构自身的需求。项目的三个特点:(1)时限性
项目的时限性,是指每个项目都有它们自己所确定的开端和结束。大学学习生活作为一个项目同样具有其时限性。项目工作团队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作单位,它的存在时间是很少超过项目本身的,也就是说项目工作团队在项目结束后很少继续存在下去,因为项目工作团队的成立目的就在于完成项目,他们是与项目共生共灭的。联系大学生活,我们大学生这个自己的项目经理身份因其时限性同样不会超过大学学习这个项目本身。当项目完成以后,该项目团队的工作就意味着结束了,那么该项目团队便会被解散,项目团队中的成员便会被分配到其他工作当中去,从而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就好比我们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这个项目结束后会进入企业,研究生等新的项目。比如,某制片人要筹划拍摄一部电影,那么他就需要召集导演、编剧、摄影师、演员、场务,化妆师等等属于不同制片公司的各类专业人员聚集在一起,从而组成一个项目工作团队,在电影拍摄结束后,也就是项目结束后,这个团队便解散了,各类专业人员就都回到各自所属的团队当中去。
项目的时限性通常并不意味着时间的短暂,有些项目甚至可以是好几年。当项目的目的已经达到,或者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该项目目的是不会或者不可能达到的,又或者项目的必要性已经不复存在了,那么该项目就会被终止。项目的开端意味着项目生命周期的开始,项目管理以及人力和成本便都伴随着项目在获得授权后的启动而输出,随后进入组织和准备阶段,这时候产生了项目章程和项目管理计划,然后按照章程和计划执行项目工作,这时候成本与人力投入水平将渐渐达到峰值,随后进行阶段验收,在此阶段决定项目是否继续进行,若得到验收的可交付成果,项目便可继续实施,最后进入项目结束阶段,然后存档项目文件,此时项目就意味着结束了。
比如大学学习当中的一个学年,该项目的生命周期就有一年,我要在这一年内完成各种课程并且拿到要求考到的证书。这个项目在我注册时,生命周期便开始,我的精力便伴随着输出,我在做好准备后,产生了我的学习计划,随后按照学习计划进行有条有理的学习,达到不慌不乱,随后我的精力投入渐渐达到峰值,然后验收我的学习成果,若学习成果是理想的,我的科目都通过,证书都考到,那么就进入结束阶段了,我的成绩被存档,学期结束,项目便结束了。又比如期末考试的考前复习,这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就从我开始复习那天起,至参加考试为止,我的精力伴随着该项目的生命周期的开始而输出,制定复习计划,随后按照计划复习,精力投入渐渐达到峰值,验收复习成果,若成果很好,那么项目可继续进行,仍按照项目计划继续复习至项目结束。若复习成果不好,则项目很可能终止,我便要考虑重新制定复习计划。
项目时限性还体现在机遇或者市场窗口总是短暂的。这就意味着大部分项目需要在限定的时间框架里创造产品或者服务。不过项目虽是时限性的,但项目所创造的产品或服务通常是不受项目时限性所影响的,项目所创造的结果可以是长远的,是具有延续性的。比如,一个建立三峡大坝的项目就可以世世代代影响下去,一个竖立名族英雄纪念碑的项目就能够影响好几个世纪。(2)独特性
项目的产品、服务或成果是以前没有的或在某种程度上与众不同。也就是说每个项目都会创造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产品、服务或成果,独特性是项目与其他重复性的操作、运营工作的最大区别,是项目可交付成果的一个重要特征。尽管某些项目的成果中可能存在着一些相似或者重复的元素,但这并不会改变项目独特性这种带有创新性质的本质。比如,建造两栋居民楼,他们看起来貌似都是相同的,但实际上其中每一栋都是独特的,这一栋在北边建造,那一栋在南边建造,这一栋的设计是一种,那一栋的设计是另一种等等不同的元素夹杂在其中,因为两个项目的的目的都有各自自身的特点,因此重复的元素存在并不改变项目独特性的本质。项目过去没有可以完全重复操作的先例,以后也不会有完全重复的操作。比如修建一座桥梁,那么将其当做一个项目,那么这座桥梁在修建之前,这片地区,或者在这段历史内,这座桥梁并没有存在过,当这座桥梁修建完工后,过后也不会再重复修建一座完全重复的桥梁,这就是项目的独特性所在。再看到我们国家有成千上万所大学,也就是成千上万所供应商,那么这些大学生就构成了成千上万个项目,但培育出的这大学生每一个人都不同,都具有自身的特点,他们有选修不同的专业的,就是选修了同一个专业,那么他们的学习历程也是不同的,就是在同一个寝室,那么他们的发展方向也是不同的,每一个人,也就是每一个项目都是独一无二的。
说到项目的独特性就不得涉及到风险,风险正因为项目的独特性而生,独特性也正是项目的风险之所在。比如一座桥梁在修建过程中,因为它的独特性,它的独一无二,便会在修建过程中存在有不确定性因素,有可能遇到在修建其他的桥梁时候没遇到过的种种情况,这就会影响该项目目标。因此在大学学习这个项目中,我会遇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我的项目目标。比如和同学们一起玩游戏而旷课,去网吧上网把作业落下没写,因为和同学闹矛盾或者因为感情问题而分心,课听不进去,书也看不进,这都是风险,都会影响我的大学学习,影响项目目标。
这时候就需要项目风险管理,判断可能存在哪些影响项目的风险,评估风险发生的几率和产生的影响,从而根据项目目标制定应付风险的计划,降低风险对项目的威胁。比如在修建一座桥梁过程中,它肯定有不少和修建其他桥梁相似的地方,可以将两个项目进行对比,对于相似的有价值的地方,就可以参考借鉴,在对比中可以了解已识别风险,便可对这些风险规划应对措施,加以防范,从而令风险发生的几率降低。
那么在我的大学学习生活中,我就要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着哪些影响我的学习的风险。可以加强自己的意志力和自制力,坚持完成作业,认真听课,专心学习,并且都达到高质量。加强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有效倾听、劝告和理解他人的行为,达到和同学们相处融洽,避免发生矛盾,达到专心学习的目的。(3)逐步完善
由于项目具有独特性,这就意味着项目具有不确定性,那么风险就伴随着不确定性而存在是,而项目管理计划制定的初期是很难达到细致和完整的,于是项目管理计划需要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里对项目管理计划进行多次修正,反复渐进明细,做到边实施项目边深入了解项目,并在越来越了解项目的基础上将项目管理计划做的越来越细致完善,这就是项目逐步完善的特点所在,它是项目伴随着时限性和独特性的特点之一。这就要求项目工作团队对项目目标和可验收的交付成果的了解达到逐步完整和深入,项目目的和范围也就显得更加具体和细致了。
比如一项法律法规的颁布,它在颁布初期解决部分问题,但随后因为长期影响着许多民众的利益,并且在重点上的规定界限含糊不清而需要改善,改善后再次颁布时,该法律法规便照顾到了大部分民众的利益,对重点规定的便更加仔细和具体。
那么在大学学习这个项目里,我需要在入学制定了我初期的学习计划,随后逐步完善我的计划。若初期计划是:紧跟课程,若没跟上,课后努力跟上。但在这个项目管理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工科科目在一周内的教学内容包含了四十页左右的工科题目,于是我要改进我的学习计划,抽出一部分时间来完成作业,随后又遇到一次工程制图课包含了需要花好几个小时都画不完的工程图,我继续改进我的计划,缩短我的运动时间,挤出一部分时间来画工程图,临近期末,各科考试在即,我发现自己还没开始复习,我再次改进我的学习计划,缩短学习英语时间来复习过去所学知识,逐步完成各科的复习任务,使整个项目最终能够圆满的完成既定目标。
励志电影名录(企业文化培训用) 篇9
《马拉松》-----不离不弃,用自信和坚持感染他人 《冲出亚马逊》----团队的力量,男儿本色
《怒海潜将》------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你有足够的努力 《当幸福来敲门》---励志而好看
《黑暗中的舞者》----充满力量的鼓舞
《永不妥协》----真诚的罗伯茨电影
《辛德勒的名单》---
《洛奇》----面对无数挑战的拳手
《时尚》----讲述模特成长的印度片
【用社会学角度分析电影】推荐阅读:
从社会保障角度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07-14
电影的社会价值08-28
用民本理念重构社会公德05-30
用党风政风引导良好社会风气05-29
用生命谱写辉煌 用感恩回报社会.ppt10-29
用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14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05-15
课堂知识的社会学分析11-07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学校德育工作06-12
谣言的社会学案例分析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