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析

2024-08-23

社会分析(共12篇)

社会分析 篇1

农村丧偶妇女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丈夫离世后, 她们的地位和受到的待遇明显降低。她们首先必须面对的就是靠自己的能力去担负家庭的经济重任, 从原先以照顾家庭为核心的角色, 逐步转变到兼顾家庭内外、寻求工作以获得经济支持的双重角色, 其工作量成倍增加。对于女性而言, 以户内的活动为主的家庭劳动转变为自谋生路的社会劳动, 并非仅仅是劳动方式的转换, 同时更是劳动量的增加。在面临巨大经济压力的同时, 还要承受来自社会、社区、家庭等多方面的精神压力, 难以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

对农村丧偶妇女社会生活的社会学分析将从几个方面展开:

一、遭受多重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是一个多元概念, 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因缺乏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 被边缘化或隔离的系统性过程, 这个过程是多维度的, 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等诸方面的长期匮乏。农村丧偶妇女受到的社会排斥是多重的, 既有作为农村社区的一员受到的城市对农村的社会排斥, 又有普通农村女性受到的性别排斥, 还有作为农村特殊的弱势女性群体所承受的特殊的社会排斥。

首先是经济排斥。一般情况下, 农村妇女不可能凭着打临工的劳动参与方式取得经济独立, 何况还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担子。与男性相比, 农村妇女更多地依附于土地, 尤其是对于三十多岁以上的妇女来说, 土地基本上是其唯一的就业空间, 土地对于她们具有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但有些村委会不管丧偶妇女是否能从娘家或再婚夫家所在村获得土地, 就把她们的土地承包权以村集体的名义收回, 使其土地权益受到侵害, 直接威胁到其生存权利。[1]也就是说, 农村丧偶妇女不仅要努力向外部争取工作机会以赡养老小, 还可能面临其维持生计的土地被剥夺的风险, 可谓在经济上内外交困。

其次是情感排斥。农村丧偶妇女短期内很难走出丈夫去世的阴影, 认为自己是不幸的;加之受封建迷信思想和根深蒂固的风俗习惯影响, 部分人的思想观念陈旧, 认为丧偶妇女不吉利, 不愿意让她们参加婚礼等仪式活动。而经济上的困境, 又加重了其在社交方面的心理障碍, 说话做事觉得矮人一等, 会被人瞧不起, 有意与邻居、朋友和亲戚们疏远开来, 最终逐渐被抛出正常的交际圈子。事实上, 由于农村经济水平普遍比较低, 亲人们害怕丧偶妇女会给她们增加负担, 也会有意地疏远丧偶妇女, 外界的这些表现都会严重地影响到她们对自己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及社会尊重的评价, 影响自我认同。

再次是社会排斥。“寡妇门前是非多”, 日常生活中, 农村丧偶妇女因家中男性劳动力的丧失及经济困难, 必须自己去承担种地、养家糊口等体力劳动。但由于担心受到他人非议, 丧偶妇女极少得到其他男性的帮助, 她们也往往会失去与左邻右舍合作共事的机会, 使她们对外的交往逐渐减少, 久而久之, 就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

二、难以挣脱以丈夫为中心的亲属网络

个案1:小梅, 今年32岁。“丈夫死后, 矿主是赔了一笔钱的。不过, 丧事是哥哥他们给办的, 他们说花了一万多, 而且还让我拿出钱来赡养他父母。更过分的是他们总想着要从我这分点我丈夫拿命换来的钱, 不给他们就处处为难我。”

在农村, 女性失去丈夫后, 更能体现出妇女的真实地位。一旦丈夫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去世了, 那栋公婆为儿子盖好的房子和公婆认为由儿子用命换回的赔偿金往往就成为了矛盾的焦点。根据《民法》、《婚姻法》等国家相关法律关于继承的规定, 丧偶妇女除拥有原夫妻共有房产的一半以外, 仍有从另一半丈夫所有的房屋中分得部分房屋的权利。但在农村实际生活中, 丧偶妇女极少能拥有这样的权利。这些妇女在跟家里其他兄弟争夺现有房子所有权的过程中, 一般均以失败告终, 所以她们不得不拿出一部分钱来买在这房子居住的权利。在农村这个特殊的社区, 一个女人一旦失去了丈夫, 便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外人”, 她多年来在丈夫家族里苦心编织的亲属网络都失去了意义。

由此看出, 农村社会就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家庭组织和亲属网络, 经济结构、权力结构、血缘关系仍占据主要地位。这种竞争和控制方式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体制中普遍地被默认了。

三、在“母体家庭”中位处不利

个案2:小美, 31岁。“我娘家也想给我找个人再嫁了, 可是这边家里不同意, 他们说:‘除非你把那笔钱交出来, 把儿子留下来。’我当然不会把儿子留下啊, 那是我的命根子啊, 没有儿子那我就什么也没有了。”

个案3:小英, 28岁。“我有一个儿子, 一个女儿, 丈夫是去年死的。大家都劝我赶紧嫁了, 可是, 他家的人要我留下孩子, 我舍不得孩子。他们凭什么不把儿子给我啊?”“而且赔给我丈夫的那笔钱全在他父母手里, 我要是再嫁人就一分也得不到了。”

丧偶妇女在考虑再婚时, 大多会坚持自己对孩子的抚养权而不愿放弃。然而从丈夫家庭的角度, 他们也会争取对孩子的抚养, 认为孩子 (尤其是男孩) 是自己家族的后代, 理应留在夫家。于是往往提出一个条件:“若要改嫁, 则必须将孩子留下”。为什么夫家尤其是婆婆要反对她们带走孩子呢?

沃尔夫 (Wolf, 1979)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对我们理解妇女是怎样在婆媳和性别等级中为自己的命运奋斗很有帮助。这个概念叫“母体家庭 (uterine family) ”。它是说在一户中, 女人苦心经营她自己的小圈子。这个小圈子只包括她和她儿子。她精心培育着和儿子间最紧密的关系, 目的是为了将来她能在家庭中获得实力和晚年的生活保障。这种“母体家庭”反对其他家庭成员进入这个圈子。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不可解决的矛盾:儿子是婆婆唯一的养老资源, 孙子是媳妇唯一的养老资源, 可现在儿子去世了, 只有靠孙子来代替儿子的地位, 也算是感情上的寄托。两个母体家庭被摆在了对立的位置上:婆婆和媳妇都在争抢和依赖同一个男人。

传统的家族等级制度主要由三个原则构成:性别、辈分和年龄。家族等级制度的三大原则对媳妇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作了明确的规定。性别原则决定了妇女的从属地位;辈分和年龄原则使得媳妇始终处于服从的地位, 所以丧偶妇女在与婆婆 (夫家) 争夺孩子的较量中, 一般都是处于不利的境地, 很难取胜。

个案4:小张, 35岁。“我不知道我该去哪里, 能去哪里, 娘家是不能回去的, 困难不在于我的父母不接受我, 而是我的弟媳妇, 她肯定不能接受我的。我还没有打算回去, 她就经常给我脸色看。”

或许有人提出, 她为什么不回娘家?当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再回到娘家, 面临的问题是要与娘家人同享土地、住房和其他资源, 然而如今家庭资源的控制权已经从她的父母转交到了她的兄弟手中, 她的父母也必须依靠她的兄弟生活。所以, 在娘家, 她每天看到的是嫂子或弟媳的冷脸, 致使她不可能长期生活在娘家。换句话说, 丧偶妇女在同样是“母体家庭”的娘家同样得不到相应的支持。

四、渐趋成为社会弱者

个案5:小姜, 28岁。“现在我一个人要干农活, 可是我不会耕田也扛不动打谷机。”“更让我不想呆的是, 家里没有男人, 我还年轻, 总会有男的半夜敲我家门, 吓得我天一黑就赶紧把门关上。”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 社会弱者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村丧偶妇女作为社会弱者, 必然地具有贫困性、低层次性和脆弱性。

经济利益上的贫困性是社会弱者的根本属性, 决定着社会弱者在生活质量和承受力上的共同特征, 主要考察的是社会弱者的物质生活状况。农村丧偶妇女基本上是靠自己来养家糊口, 她们一般从事体力劳动, 经济收入不高, 物质生活在农村处于偏低的水平。尽管部分丧偶妇女在丈夫去世后她们会得到一些赔偿, 但这笔赔偿金往往遭遇婆婆与其他兄弟的争夺。

农村丧偶妇女不仅在物质生活状况上居于社会的最低层次, 而且在精神生活状况上也属于社会弱势。既然社会弱者是全部贫困群体的总和, 那么, 从生活质量上看, 低层次性也就是社会弱者的一个本质特征。贫困性、低层次性只是对社会弱者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客观状态的抽象揭示, 实质上就是社会弱者的客体性。一方面, 贫困性本身也就蕴含着承受力上的脆弱性。詹姆·肯凯德认为:“贫困不仅指收入分配的最低层, 而且指在一个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低下, 贫困是这样一种特殊的无权利状况, 即在面临来自社会中有权势的集团压力时, 无力控制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如果碰到生病, 或孩子上学需要更多的支持等情况时, 一个失去男性劳动力的家庭承受力的脆弱性便会马上暴露出来。

五、结论

农村丧偶妇女社会生活水平的降低与生活状况的恶化是多重因素使然, 她们既要面临经济方面压力, 还要承受社会压力与精神压力, 甚至逐步走向贫穷。对于这个特殊群体的救助, 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措施实施, 不仅要从提高丧偶妇女自身素质着手, 强化妇女的自立能力;而且当地农村基层组织也应探索建立有效的帮扶机制, 扶助她们摆脱困境;还应强化政府职责, 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与救助制度, 防止农村贫困现象的反复与蔓延。

摘要: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村丧偶妇女, 在社会生活中面临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压力, 难以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她们不仅遭受经济、情感、社会等多重排斥, 难以挣脱以丈夫为中心的家庭网络, 在“母体家庭”网络中始终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而且往往会走向贫穷, 成为农村新的贫困对象与社会弱者。丧偶妇女自身、农村基层组织、政府部门应探索建立有效的帮扶机制, 帮助农村丧偶妇女摆脱困境, 增强其获取资源、抵御风险的能力, 防止农村贫困现象的反复与蔓延。

关键词:农村丧偶妇女,社会排斥,弱势群体,农村贫困

参考文献

[1]石彤.社会排斥:一个研究女性劣势群体的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M].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2]卓惠萍.多重社会排斥:农村离异和丧偶妇女的不堪承受之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79-83.

[3]笑冬.最后一代传统婆婆[J].社会学研究, 2002, (3) :79-91.

[4]陈成文.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弱者[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 (2) :19-23.

[5]周长银.英国反贫困政策和落后地区开发[J].经济开发论坛, 1988, (7) :45-50.

社会分析 篇2

2010年09月19日 文章浏览次数:459

责任教师联系方式: 陈岩:zhaozhaoyu@126.com

资料来源:北京广播电视大学

案例分析:企业竞相招聘残疾人待遇提高

案例描述:

2008年3月25日,市残联、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中心联合在万象城举办春季残疾人专场招聘会,11家用人单位为残疾人提供近150个用工岗位,200多位残疾人参加现场招聘,其中近100人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记者在现场看到,一电子公司的招聘海报上写明,招聘普工30名,要求是聋哑人,有社保、医保。“这是公司第3次招聘残疾人。”该公司负责招聘的人事主管告诉记者,残疾人工作不挑剔,做事塌实,他们这次要招聘的残疾人数量占公司总人数的1/4。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国家出台了《残疾人就业条例》等相关政策后,有关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大大促进了企业招收残疾人的热情,不仅用人单位增加了,而且招聘的数量和岗位的也增加了不少。据介绍,参加招聘的11家企业中,福利企业仅

4家,改变了以往福利企业在招聘会中唱主角的情况。记者发现,企业提供的残疾人福利待遇有明显改观,月工资待遇在800至1000元之间,最高是鼓楼一婚介所给出的每月2500元,企业普遍提供社保和医保。

问题:

1、残疾人福利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6分)

2、我国的残疾人就业以什么方针和主要措施为主?(6分)

3、目前国外解决残疾人就业分为几种形式?(3分)

参考答案:

1、教材P335-3372、教材P3363、教材P336

案例分析:企业不愿承受“性别亏损”

案例描述:

东莞一家保健酒公司的招聘栏上赫然写着“业务员,限男性”,该公司负责人李先生解释:“这绝对不是歧视女性。我们要求业务员能常年在外地出差,要吃苦耐劳才干得下来。如果招一名女性,我们还得考虑她的安全问题。” 对此,不少企业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女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将面临怀孕、生育等一系列问题,难免会给单位用工造成不便,除其在此期间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得照常支付外,公司还得另外聘请一名工作人员,当其产假期满回到岗位上后,公司则必须解决新聘员工的岗位问题。“聘用男性员工,不仅少了很多麻烦,还可节约成本,避免“性别亏损”。据了解,女员工有生育问题,不能单独出差,不能跟老板一起出去喝酒等等,这些都可能导致招聘中的重男轻女。对这些问题,有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不仅挫伤了女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还可能助长部分女学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而对于用人单位为什么喜欢“拷问”女大学生隐私?广州一家外企的人事负责人说,其实是想试探对方能否安心工作,“如果求职时有男友且又在外地,那女生说不定干不久也会走人。”他说,这些事情当然应该了解清楚,不然,企业好不容易招了人,员工对业务刚上手不久就走,迫使企业再重新招人,这必然是一种浪费。

问题:

1、妇女福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3分)

2、试结合该案例分析社会福利的“对象全民性”特征与“权利与义务不对等性”特征。(6分)

3、试分析职业福利与社会福利的区别。(6分)

参考答案:

社会分析 篇3

关键词:含义;分类;现状;诉求渠道

一、社会组织的主要社会功能

社会组织是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形式,正式社会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的大家共同的目标,吸引了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制度化的组织结构和普遍化的行为规范。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个体的需求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家庭来满足,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原子化个体的需求将会主要依靠社会组织来实现,社会组织的重要性将会逐步突现。

不同的社会组织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有所不同,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社会组织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受益群体可以把社会组织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这里的社会组织是指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和自治性的社会性社会组织,这也是本文主要要研究的社会组织。从理论上看,社会组织可以帮助化解很多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满足组织成员需求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功能。这也是当先中国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社会变迁导致家庭的娱乐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支持功能都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居民的许多需要都需社会组织来帮助解决,比如,现在社区中出现的四点半学校,就是因为孩子放学的时间和家长上班的时间起了冲突才出现。

凝聚力量是社会组织的又一功能。在社会主义中国,每个公民都应该是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社会组织可以把有相同目标、相同爱好的个人团结起来,在一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指导下,有秩序的参与社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社会矛盾的发生。

反映诉求是社会组织可以发挥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容易被忽略的一项功能。虽然国家非常重视民情民意的收集也通过各种建设完善各种渠道让民众可以反映自己的诉求,比如我们说的市长热线等。但是据了解,群众还是认为目前我国群众反映诉求的情况不畅。社会组织融入居民的生活,可以获得居民的信任,容易拥有较高的公信力,了解群众的真实状况,反映群众的需要,让居民诉求表达渠道更加的通畅。

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以往相比,我国公民对政治参与热情在不断的下降。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政治生活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力不再绝对化。另一方面,由于居民对现有社区公信度不高,社区的凝聚力不足,居民普遍感觉自己的意见建议对社区不会造成影响。社会组织站在自己的视角,在获得社会认同的前提下,代表个体更有力的参与社会建设,获得合法的政治参与权和话语权。

二、社会组织的特征和分类

虽然在我国的相关文件中把这样的社会性社会组织主要分为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三种类型,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社会组织却还要多得多,情况也比想象中的要复杂得多。如果按照在中国出现时间的早晚来介绍这类社会组织的不同类型可能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这类社会组织的特点。

社区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居民以地域为依托,形成有共同的利益和心理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把国家权力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城市分别设立了具有政治组织性质的居委会,在农村成立了村人民代表大会和村人民政府。虽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下,这类的机构很快被撤销掉,在农村和城市重新设立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和居委会,将原有的政治组织变成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会组织,但是政府的“手”从来没有离开过群众的日常生活,村(居)委会其实际承担着行政——自治的双重功能并且更多的是代表政府在参与行动,履行责任,成为政府的“脚”。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村(居)委会社会认同度低,也不具有凝聚力,更谈不上满足居民需要,反映居民诉求,不能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共、青、妇联、残联、文联、科协、老协等全国性社会组织出现时间早,在社会中的知晓度也比较高,是代表不同性别、年龄、爱好和社会关注度的群体。这些社团都是在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参加组织的成员也通常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又是组织成员,拥有政治参与权、话语权和社会地位,把党政机关和社会组织牢牢的联系在了一起,行政化色彩相当浓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类社会组织一直都被看都是被当成“官方”代表,也很难获得群众的认可。

除了上述两种社会组织类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程度的加深,各类伴随市场经济出现和发展的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民办非单位(学校、私立医院)、学会、协会等真正意义上的行业组织、社团组织开始更多的出现,这些组织有明确的组织目标,由同质性较高的个体组成,能够清晰、准确的表达自成员的诉求。按照国家要求,这类组织中凡是符合国家相关文件中所提条件的,在过去都需要在民政注册和获得主管部门的认可,完成备案以获得合法身份。随着国家对社会控制的不断放松,这两年这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只需要在民政注册即可。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这类社会组织的发展程度受限,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是很多这类社会组织都不符合在民政注册的条件,相关单位也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成为这些组织的主管单位,因此使得这些社会组织不能够获得合法身份,获得的资源也有限。其次,由于缺乏制度安排,这类组织的活动范围、发挥作用有限,只能成员之间一般都只是进行经验上的交流、政策的学习,政治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也有限,很多组织发展程度低,功能不健全,公信度也不高。

新世纪以来,一种依靠非政府力量比如基金会、学校、境外或者个人社会关系成立的民间社会组织开始出现,这种社会组织拥有自己资金来源,比如向基金会申请,有自己的工作理念,专业技术、人员和专门从事的领域,比如环境保护,青少年教育、妇女发展和老年抚慰等等。这类组织除了要解决自己合法身份的问题以外还要担心自己的经费和项目的来源问题,发展也是比较困难而且大多还是停留在满足居民需要的这个层次上,对培育本土化的社会组织还有所欠缺,在表达居民诉求,凝聚居民力量,提高居民政治参与能力也还有待提高。

近年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大,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改变,政府服务下沉社区,希望把社区从过往的行政任务当中解脱出来,还原社区本来的定位。社区也在积极引进一些专业的社会组织,培育孵化本土的社会组织,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场地、人员的支持。基层政府也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解决社会组织的资金问题。但是也有担心认为,长期的购买服务,会让本来发展就不充分的社会组织更产生依赖性和独立性。

三、从社会组织功能看社会组织发展困境

社会组织发展不平衡,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据了解,目前社会组织发展涉及多种领域,包括扶贫、青少年成长、求职、城市移民和疾病救治等多方面,但是社会组织发展并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省份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也不平衡,部分社区缺少服务性的社会组织,娱乐性的社会组织比较多,规范性也比较差。服务性社会组织在积极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的有转为民办非企业的趋势。

还未获得合法身份,不能更好的表达诉求。现在我们发现在社区备案,在民政注册的社会组织和实际存在的社会组织在数量上有较大的出入。有些社会组织既没有达到民政局的注册标准,但也没有去社区备案,有的社会组织虽然达到了民政局的注册标准,但是害怕一旦注册会失去独立地位,受到行政干扰,拒绝到行政部门注册。社会组织的功能除了应该满足需求,为弱势群体服务以外,还要为他们发出声音,那么获得合法身份,获得社会信任,就是在社会主义中国应该满足的首要条件。

社会组织代表社会一方参与到社会建设的工作中,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应该是工业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党委政府现下极力倡导的内容,不过现在很多社会组织受到发展水平、社会工作者素质的影响,本身还处在艰难的发展过程中,主要还是停留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层次上,对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提高社区凝聚力,提高居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和话语权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在一些文章中已经提到了要加社会组织中的党建工作发展,因为缺乏对社会组织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使得不能完全摸清社会组织的数量和发展情况,有少部分发展的比较好的社会组织,已经在群众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如何实现对社会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一直都是各级政府在思考的问题。如何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合理、有效的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也是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红主编.《四川社会发展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社会分析 篇4

一、责任管理实践

1、中国一汽集团的责任管理实践分析

责任治理:一汽集团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是“担起车企责任, 打造汽车精品, 促进人、车、社会和谐发展”。在风险管理和评估方面, 分别对竞争者和海外市场的风险进行分析;

责任推进:一汽集团设立了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机构——社会事业管理部, 企业社会责任由集团领导组成领导小组来专门专项解决问题;

责任沟通:一汽集团到2012年为止, 一共发布了两份正式正规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2008年到2009年度为第一份, 2010到2011年度为第二份, 报告围绕三大责任展开, 以CRI指标为理论基础, 并且有第三方的评价, 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守法合规:一汽集团有“崇廉、敬业、诚心、自律”的廉洁文化理念, 在报告中有对反腐倡廉的介绍, 并开展了各类教育活动, 下发了各项文件, 建立了反腐体系。

2、德国大众集团的责任管理实践分析

责任治理:大众主动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通过运用未来研究、市场研究、环境雷达等方法, 将调查结果运用到战略定位当中去。通过制定“2018战略”, 设定了长期目标, 即保持大众汽车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汽车制造商之一的地位, 其中包括利润、顾客满意度、质量、进入新的市场、增加产量以及作为雇主的吸引力。建立了风险管理系统和环境风险系统, 并且建立预警系统。

责任推进;2006年成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协调办公室, 办公室建立了连接内部部门的网络, 领导小组由所有能部门和员工委员会代表组成。

责任沟通:对于内部沟通方面, 大众建立基于IT的关键指标系统, 通过此系统提升管理效率, 增加管理透明度。利益相关方方面, 大众积极参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欧洲企业社会责任组织和德国企业可持续发展论坛等相关活动, 支持联合国全球契约。在客户方面, 大众根据不同市场的顾客需求传播汽车理念, 进行销售和售后流程的优化, 并且设立了顾客满意度论坛。大众汽车自1995年起开始发布环境报告, 已经有三份完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 报告中发表了一定的负面信息, 有较多的横向对比, 也包括了一定的纵向对比。

遵纪守法:根据《德国公司治理准则》的规定, 德国企业必须保证所有业务合规经营;2007年, 大众新设立了集团首席合规官这一职位;2008年成立了中心合规办公室;2009年, 设立合规部门;大众为员工提供合规培训课程, 并且制定自己的合规文件和指令;大众汽车集团实施了各种预防性的防腐败措施包括2006年颁布的公司第34号指令, 有关“避免利益冲突与腐败”。

3、两家企业的责任管理实践的差异分析

以两家公司为例, 我们可以看出, 大众认为自己有责任去解决当今世界上的一些棘手的全球性问题, 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迎接这些挑战。而一汽更加关注客户、产品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 所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仅仅局限在本国或者一个区域, 这可能是一汽的发展阶段所造成。

二、经济责任实践

1、中国一汽集团的经济责任实践

股东责任:一汽集团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发展, 营业收入、资产总值都在不断上升, 通过保值率、纳税额等多个经济指标来反映。

伙伴责任:以“诚信合作, 创新共赢”为原则, 不断创新产品、致力于技术和新能源的开发;为供应商提供培训, 保证质量, 控制其成本, 得到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提出质量体系认证标准和ISO14001认证。

客户责任:公司采用“全心管家式服务”来践行用户第一的服务宗旨。以外部风险分析为的管理创新方式;技术创新方面, 一汽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公司构建服务网络体系, 销售服务店、服务中心遍布全国, 建立了与客户多渠道的有效沟通机制, 建立了顾客管理档案, 并且建立消费者销售和售后满意度调查。

2、德国大众集团的经济责任实践

大众在报告中并未明确指出股东责任, 甚至没有出现股东这一名词, 但是, 大众在报告中明确了其经济财务方面的内容从抵御风险的能力到其盈利能力和发展成就, 都是有详细的量化数据。大众注重资金流动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以透明、公开和可信赖的方式与所有资本市场参与者来往——银行、评级机构和投资者——以确保能够保持足够的流动资金。同时大众汽车集团采用“双重路线”模式。

伙伴责任:风险指标和早期警告系统会持续对供应商和承运商的运行进行关注和保护, 以纳入不断发生的新变化——例如供应商破产的风险可能对整个生产线造成不利影响。在采购方面, 大众汽车集团也设定了最低的环境和社会标准, 以规范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供应商, 因为其法定社会标准和环境标准通常不完善或根本没有此类法规。“可持续的供应商关系”已经成为大众汽车集团供应商管理的重要因素。

客户责任:大众设立了顾客满意度论坛, 来协调不同市场的顾客需求传播汽车理念以及销售和售后流程的优化;大众汽车的目标是让所有级别的车辆都具备安全配置, 如防抱死制动系统、安全气囊以及后来的电子稳定系统;自2006起, 主题为“大众汽车经验”的节油课程已经使2500多名驾驶员体验到了经济驾驶的好处。除了减排和降低油耗, 还提高了行车安全性;开展各类安全教育活动。

3、两家企业的经济责任实践的差异分析

一汽对股东表现出了十足的诚意。对于大众而言, 通篇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只字未提股东两字, 提到的只有“伙伴”两字, 我们可以将伙伴理解为任何一个利益相关方, 大众没有承诺能给股东什么利益, 但从其目标的制定到实施方式来看, 大众是极致的凸显了自身的优势和实力。一汽秉承“用户第一”的宗旨, 对客户责任的安全问题上有明显的侧重也开展了各类安全教育活动, 起召回数量也是不断增加的。而大众在客户责任方面上, 除了安全此类问题, 他们对于交通治理做出了承诺和解决措施, 从外部来保证消费者的安全。

三、社会责任实践

1、中国一汽集团的社会责任实践

员工责任:以“以人为本”为宗旨,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用工管理制度体系, 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工资保险与福利制度、业绩考核制度、奖惩制度、职业培训等制度, 充分尊重和保障员工的各项合法权益, 奉行平等、非歧视的劳动用工政策, 反对强迫劳动, 杜绝使用童工。续签了《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协议》;每年举办主题安全演讲比赛等一系列的安全主题活动, 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培训, 开展安全事故应急演练, 全年对新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公司自2004年即通过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组织尘毒作业员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疗养及体检, 给员工配备相应的装备、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的费用达到全部安全费用的74%;公司按照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 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体的工资分配制度;为员工建立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公司加强业余活动体系的建设, 举办各种文体比赛活动, 公司领导亲自深入基层走访和慰问。百分比入工会, 百分百上险, 百分百合同。建立“李放基金会”、“金秋助学”制度, 走访困难职工;公司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为员工提供多元化的分层职业培训。公司设计了“行政序列”和“专业序列”晋升体系, 实现员工与公司共同发展。全员公开招聘、竞争上岗, 对优秀员工进行表彰。

政府责任:提出“和谐一汽”的口号, 处处渗透和谐的思想, 以“推进一汽科学发展, 实现三年两改观”为主题,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社区参与:中国一汽积极投身吉林水灾、西南旱灾、玉树震灾的恢复重建;从人才、资金、项目上对口支援西藏左贡、四川黑水、吉林镇赉的经济和社会建设。组织街区工作站和志愿者开展“暖心工程”、“爱心工程”帮助离退休老人的生活。推进老年人的健康生活, 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组织开展了“333爱心助学”工程, 捐助“红旗博爱小学”和“解放博爱小学”;进行安全教育的普及, 包括安全教育课程的普及和一系列文艺活动的推广。

2、德国大众集团的社会责任实践分析

员工责任:对于员工责任, 大众公司的目标是“最佳雇主”, 大众希望更多女性毕业生从事工程和科研技术类职业, 专门针对女性员工设立了“女性驾驶奖”项目;大众为不同专业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 对实习生及毕业生的特别培养计划, 包括最佳实习生奖与“Wanderjahre”计划;建立大众汽车培训机构和大众汽车大学, 并发放奖学金和提供职业培训;大众为员工提供养老金计划以及自由的工作时间和无薪假期;公司协议要求员工避免任何形式的歧视行为, 并倡导营造一个互相尊重和公平的工作环境。为防止并抵制歧视行为, 定期开展反歧视的培训课程以及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讲座;为特定年龄、特定情况的员工提供特定工作;2008年大众汽车集团第一次在全集团范围内实施了员工意见调查;为了改善员工的健康状况, 大众制定了健康体检计划, 大众汽车集团将为其所有员工提供一项适合其年龄段的一小时体检, 每位员工将收到一份基于体检结果的健康档案;大众汽车总公司为南非和巴西分公司服务部的员工及其家人提供预防和检测艾滋病病毒计划。

社区责任:大众汽车集团员工通过集团员工委员会发起的“为未来贡献一小时”活动来为儿童募集资金。“创造机会, 欢乐共享”的3年特别计划, 以纪念这个慈善项目开展10周年;反歧视方面, 在大众汽车位于埃滕哈赫的工厂为约5, 000名员工及其家庭提供了收入来源。大众汽车在众多项目中投资400多万欧元, 以改善埃滕哈赫的教育、培训、就业、医疗保障状况和平等权利;大众汽车在对艾滋病员工的教育、治疗、消除歧视、帮助其回归社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大众承担扶助儿童的义务。“不伦瑞克的孩子”基金成立于2008年11月底, 基金会将为不伦瑞克学校和幼儿园的相关项目提供持续的定向支持;本地化生产, 关注当地就业, 本地化采购, 使用当地原材料和零件, 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

政府责任:大众在政府提出“旧车回收鼓励措施”之前就开展了该项活动, 并且大众认为就业保障同经济效益同样重要。

3、两家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的差异分析

一汽对于员工的基础责任可以说算是全面细致, 从保险到养老, 从培训到职业生涯规划, 从安全到娱乐, 十分全面, 同时一汽更加关注工作过程中员工的安全问题;而大众公司对于非洲、印度的企业员工有特别的地域性照顾, 针对当地员工生活的特点, 建立了相应的反歧视活动、艾滋防治治疗体系, 还有员工福利上的特殊照顾。一汽的社区责任实践还是比较多关注基础教育的建设、扶贫济困、抗震救灾等形式, 而大众对于基础社区责任的建设比较全面, 并且也拿出更多的精力在其他的实践方式上, 例如反对黑人歧视、艾滋的防治、社区信托等多样的社区责任。还有他们更加注重本地化的社区责任, 从当地员工到当地经济和行业市场都是有一定涉及的。

四、环境责任实践

1、中国一汽集团的环境责任实践

环境管理:制定《环境保护设施管理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程序》、《环境及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程序》等多项规章制度。开发混合动力和纯电动的新能源汽车, 推广轻量化技术, 采取降噪措施;利用新的技术提高汽车动力, 降低油耗;提出“再制造技术”, 报废车辆拆解和零部件的循环应用, 并建立了相关的机制。

降污减排:在废气处理方面, 将有机废气回收到天然气燃烧炉与天然气混合后二次燃烧处理, 净化后达到国家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在废水处理方面, 采用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接触氧化法联合处理方式。调校发动机和变速箱, 提高燃油效率, 降低油耗, 减少尾气排放。2011年, 中国一汽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0.1498吨标准煤, 同比下降2.52%;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下降8.5%和16%, 污染事件发生率为零。截止2011年底, 中国一汽已有522辆混合动力客车投入示范运营, 节油率达到30%以上, 排放降低25%;新能源轿车已陆续投放市场。

节约能源:建立组织、监测、考核三大节能减排管理体系, 轻量化车身设计、超高强度钢板提升车身强度、降低车身重量, 实现节油与安全的兼顾;潜心研究制造技术, 降低整车风阻系数, 促进车辆油耗的降低;生产产生中水大部分用于园林绿化、景观水池补充水、总装车间车辆淋雨用水等, 加大处理后水源的循环利用, 减少了自来水的用量。

2、德国大众集团的环境责任实践

环境管理:大众成立了企业二氧化碳指导委员会, 以监督整个产品组合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集团内部的气候和能源专家网络负责建立一个范围广泛、涵盖所有品牌、地区和部门的网络;大众于2008年2月加入由德国联邦环境部发起的企业和生物多样性活动, 并发表了一项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声明, 表达了公司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郑重承诺:集团将在开展业务的所有地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并将物种保护纳入集团环境管理系统;根据ISO14001标准进行的环境地区会议和环境审计为“环境之屋”, 针对产品和生产流程的可持续环境准则, 与油耗、噪音、资源保护、产品和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相关的排放准则和要求, 以及优化、环保的生产流程。

降污减排:大众在降低油耗和减排方面占据着领先地位:目前大众汽车已有134款车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40克/公里, 其中有35款车型的排放量低于120克/公里, 有6款车型低于100克/公里;蓝驱技术系列体现了大众汽车现今最好的环境技术, 可大幅降低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所有带有蓝驱标志的车型都是同级别车型中最清洁和最省油的汽车。生产过程中, 将环保型能源应用于生产设施这方面, 例如节能型的燃煤和天然气综合热电厂、使用环保燃料天然气发动机的综合热电厂。将水、光和电等资源利用在生产制造中。

节约资源:大众汽车集团在欧洲13个汽车生产厂的能源费用约为4.9亿欧元, 其中73%的费用为电费, 其中一半的电费是由电动机耗费的。目前采取节能驱动方案, 如变频器驱动和变速泵驱动。大众也致力于优化道路运输系统, 尽可能使用铁路运输。努力改善物流规划和管理, 主要通过使用高新信息技术手段挥出更高的效能;大众支持使用可持续生产的生物燃料, 并向清洁型能源转变, 动力总成和燃料战略致力于研究广泛的能源和技术;全球“环保准则产品部分”对利用可再生材料做了规定, 大众回收的材料占车辆总重量的比例达到95%。

3、两家企业的环境责任实践的差异分析

对汽车行业而言, 环境问题是企业社会责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各个企业对于环境责任实践形式也大致相同, 如新能源汽车、尾气排放、生产中的工艺节约等。大众公司对于环境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指标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这一指标从生产制造的过程到产品创新研发再到用户对产品的使用都是从始至终地贯穿其中的, 其环境管理方面已经有了一个系统化、数字化的体制, 并且有长期和短期的目标。除了对自身的约束, 他们还致力于对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做出努力, 例如, 对于物种多样性做出的努力和承诺。相对来说, 一汽只有对企业自身相关的环境责任有所涉及。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选取了中外汽车行业的两家典型企业——中国一汽和德国大众, 按照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研究中心的责任管理、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四位一体”的理论模型, 基于两家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 对中外汽车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 得出了有些有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汽车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报告

参考文献

[1]任荣明, 朱晓明.企业社会责任多视角透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任荣明, 朱晓明.企业社会责任多视角透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课题组, 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 (2010) [R], 2010[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课题组, 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 (2010) [R], 2010

[3]北京大学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汽车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数研究报告2011[R].2011[3]北京大学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汽车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数研究报告2011[R].2011

中国社会阶层分析 篇5

最近网络上出了一个最新中国社会的阶层划分模型,很有意思,先摘录如下:

1级:以在任委员、退休常嘒委为代表,和2的区别在于,1对全国局势有控制能力2没有。2级:以在任实权省部级干部、退休委员,比如刘跨越就是本级的典型,部分大权嘒贵TZD富商、大银行家(这个目前是体制内)为代表。和3的区别在于,2能影响国家政策3不能。3级:以一般省部、副省部、特别实权的局级,或是大企业主、一般权嘒贵富商、名牌大学校长、中等银行家(比如董嘒文嘒标之类)为代表。和4的区别在于,3能够影响一个地区或者行业的发展,4不能。3以马云、马化腾等为体制外的顶峰,3其实是行业精英或地区体制精英。

——1—3级是中国的上层社会,普通人非奇遇不能进

4级:以一般地厅级、实权县处级、院士、大教授、高级职业经理人、名医名律师、高校校长、演艺明星、知名作家、中等企业主、小银行家之类为主。普通人通过奋斗最多能够达到这个层次。比如惠普谷歌大中国区总裁、范冰冰之类就是体制外本级的顶峰。4和5的区别在于,4和上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5没有。

5级:以小企业主、普通处级副处级或实权科级干部、教授、中等职业经理人、大城市多套房地主、二三线明星、小有名气的医生律师工程师等。5和6的区别在于,5有自己的事业,6没有。

6级:以普通公务员、主流企业职员、高校青教、普通自嘒由职业者、一般医生律师、一般工程师、大点的个体户等为主;

名牌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多在这个层次。6和7的区别在于,6有一定的上升空间,7很难。----4-6级是中国的中层社会,分别是高中低端中产阶级,普通人通过努力大多最后定格在第5级。

7级:以普通企业工人、边缘化的体制内、小个体户、城市底层土著、富裕农民之类为代表。7和8的区别在于,7能够在大中城市立足,8不能。

8级:以血汗工厂工人、普通农民等为代表。8和9的区别在于,8能够自食其力,9不能。9级:以大城市底层失业人口、偏远山区农民等为代表,基本不能自食其力(以城市的基本生活要求)。

----7-9级是中国社会的底层;中国目前8>9,已经开始向纺缍型过渡。

所谓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就是中层远小于底层,比如印度;纺缍型的社会,就是底层少中层多(上层哪儿都少),比如美国。

以后中国会以5-7级人口多,8-9级人口少。

首先非常不同意这个模型最后的结论。中国以后一定是7——9级人口多(后面会分析),所以中国一定是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而要达到纺缍型的社会,则应该是4——6级人口占主流。

更重要的是,这个模型是一个线性结构,能够解释一些社会现象,但是不够全面。如果要全面解读中国社会个阶层就必须把这个模型变成立体结构——简单的说,假如上述1-9级是一条X轴,那么还得加上一条Y轴——体制内,或者说公务员与官员(包括军队里的军官)。将这两条轴线结合起来看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比如,在X轴中越往上走,则在Y轴投影面积越大,到了上层(1——3级),95%以上都属于体制内。而体制内在下层投影面积几乎为0。普通人如果在体制外最多能到4级,而到体制内则可以达到顶峰。这足以说明这个国家为什么形成“官本位”的文化。

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即使在同一级别,体制内与体制外不仅仅社会地位有很大差别,在其他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也差别甚大。

说点有意思的。

毫无疑问,1——3级是上层,是统嘒治阶层,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也是可以从经济发展切下最大蛋糕的阶层。而4——6级大致属于中产阶级。他们也可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是比例很小。其中,5级是可以分享经济成果的最低阶层(虽然比例小得可怜)。

那么,这样的金子塔结构怎么保持稳定呢?最基本的统嘒治模式就是:保、拉、压、控、放。1-3级的利益是保,否则统嘒治阶级内部就要分裂,团结是第一位的。第4级是拉。社会精英要拉拢,因为他们有一定的影响力也掌握了一定的资源,为了稳定,这个阶层都得进人大、政协,有什么诉求“内部协商”。5—6级是压。普通人比较优秀者一般到这个位置几乎就是天花板了,社会几乎没有给予他们提供更多的上升空间,对于这些阶层创造财富的热情以及上升的欲嘒望,得到的是沉重的压制——每当这些阶层积累一定的财富时,新的政策或者游戏规则出台,积累的财富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切走了。7—8级是控。所谓的控就是一方面是有保有打,另一方面就是控制流动。7—8级没有上升空间,在社会上也就混口饭吃,是绝对数量最大的一个人群。由于这个人群无法向上流动,只能向下嘒流动,但是向下嘒流动到9级——9级数量过大会影响社会稳定。所以一定要控制流动——怎么控制?宏观经济政策上包括著名的“保增长、控通涨”,包括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强制社保(从4、5、6级的财富中切下一块分配给8-9级),除了胡萝卜也有大棒——从城嘒管到暴力机关,对抗与冲突的事件基本都在这个阶层。9级是放。放是放弃的意思。这个阶层只有在过年过节,才有可能得到官员作秀的一点点可怜的慰问品。

这种统嘒治模式在经济基本面不出大问题的情况下是有益于社会稳定的——即使这个社会充斥着腐嘒败、不公正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这种成熟的模式即使是一个强势的人物也不能轻易改变。

比如西红柿,他试图创造另一种模式——即打嘒压第4级,然后将第4级的财富分配给8-9级。虽然他在普通民众中获得很高的支持度。但是,他忽略了4级的能量——他们可是与上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也可以认为他们是上层在这个阶层的利益代言人。最后,强势的西红柿也只能悲催了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财富再分配只能在4、5、6与7、8之间展开,1-3级是不会动的,甚至在4、5、6中体制内人士也不会动他们的利益(这也是要增加一个体制轴的原因)。比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就是把4、5、6级的蛋糕分配一部分给7、8,强制社保,不仅是把4、5、6级的蛋糕分配一部分给7、8,还要多切一块分配给4、5、6中的体制内。这些手段一方面是安抚7、8,防止7、8流动到9,另一方面就是压制5、6。至于印钞就更好玩了,这是1-3级无条件对4-8级剪羊毛——当然,也会拿出一小部分来给7-8,比如,提高退休职工工资标准。

在90年代。强势的经济沙皇搞经济转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几千万工人下岗——把大量的8赶到9去,搞民生产业市场化——从7-8的福利中切下一大块弄成“市场需求”供1-6分享。这个时代,7-8的待遇是最悲惨的,与此相对的是,4-6的机会是最多的——那个时代出现了一大批明星企业,因为4-6的红火,吸收了大批9的人群,所以社会得以稳定。到了HW时代,强调和谐,于是通过提高工资标准、强制社保等等来安抚7-8,过去10年,除了少数行业(房地产、金融),其他行业的发展机会远远比不上90年代。

过去20嘒年的历史表明,在现有的体制下,财富再分配方式只能在4、5、6与7、8之间展开,1-3任何时候都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指望从1-3中切蛋糕来分配给4-6或者7-8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任何时候,我对实质性的减税不报任何希望。

说说法律。

毫无疑问,法律是为统嘒治阶层服务的,具体的说就是为1—3服务,这个服务的边缘就是第4级以及5级中的体制内,法律的鸿沟在4-5之间。当不涉及1-4级时,法律是相对公正的,也受到舆论较大的影响——具体参见吴虹飞案。当法律的两个对象涉及4级以上与

4级以下时,法律就成了掩护权嘒贵的遮嘒羞嘒布——具体参考李天一案、70码等等。特别要强调的是,在4级以上特别是1-3级的纠纷,都不会通过法律解决——因为上层都明白,那玩意就是骗4级以下的老百姓。上层的纠纷是实力对比喝讲茶,这个层面讲法律传出去是要被笑话的。最典型的是360与QQ的战争,事情闹得这么大,没有通过法律,最后是大佬招呼就和谐了。

阶层的固化是金子塔结构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在这样的社会结构里,个人奋斗远远不如人脉更重要。有一个好爹当然是最理想的,如果没有靠钻营靠献身——或者说“我不嘒要嘒脸了”也有机会获得层面更高的人提携。无数事实证明,层面更高的人士提携比个人奋斗更容易爬到更高的阶层。5-6级如果有4级体制内或者3级以上的人提携,很容易到达4级。7-8级如果有4级以上的提携,也很容易到达5-6级。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有贵人赏识,要到更高的阶层也必须要有自己的事业,没有事业那么5级就是你的天花板。比较著名的案例就是郭美美同学,毫无疑问,美美同学获得3级以上的贵人赏识,但是美美同学的智商显然还没有突破灵长类的下限。她很可能获得了一张可以无限透支的信嘒用嘒卡,所以她获得很多奢侈品也可以在目前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很显然她没有建立自己的事业,如果没有后面的贵人光环,她实际地位连第5级都算不上。

下面谈谈各个阶层复杂的心态。

1-3无疑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这个阶层另一个特点就是利益可以世袭——只要社会保持稳定,他们的子子孙孙就可以稳定的待在这个阶层继续成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所以,这个阶层最讨厌变化,最喜欢的就是稳定。所以,即使在体制内,政绩什么的都可以排在后面——维嘒稳才是真正的一票否决。在这个意义上至上而下真正的改革出现的可能性很小,除非有一个政治人物同时具备2点特征:第一,他能超越自己与家族的利益;第二,他能找到同类的伙伴能冲破强大的既得利益者束缚。在和平时期,我对出现这样的人物几乎不抱任何希望,在动荡时期出现这样的人物倒有可能,但是更大的可能就是他是一个极右的野心家——这对整个民嘒族几乎是最差的选项。

4级改革的欲嘒望很低——如果不是没有的话。因为他们本身也是既得利益阶层,而且与上层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成为4级也与这些“千丝万缕的联系”脱不了干系。他们关心宏观政策的走向,但是他们更相信体制朋友给的内幕消息。从整个阶层而言,他们是比较稳定而且安全的——前提是没有成为同级体制内或者更高阶层的对立面,否则他们掌握的财富就成了别人眼中的最丰盛的蛋糕。典型的例子参考曾远志案嘒件。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这个阶层的体制外最容易成为牺牲品——与权力结合固然是发财的捷径,但同时也怀抱炸嘒弹。所以,这个阶层的人士一般在政治上都非常谨慎——在商言商,不谈政治——比较典型的例子如马云、柳传志。在这个意义上,王石、任志强才是令人钦佩的。基于上述原因,这个阶层的人是最没安全感的,所以,也是移民比例最高的人群。

5-6阶层是创业热情最高的阶层。他们没有与上层“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靠分析宏观形势与政策来寻找机遇。他们想打破天花板所以也有很强的改革愿望。但是现实的犬儒主义使这些阶层大多数人选择观望——顶多是在言论上呼吁。他们一方面羡慕4级以上阶层的生活,另一方面在更低阶层中找到优越感,这种复杂的情绪让这些阶层的人群充斥着一种浮躁的心态。需要强调的是律师这个人群,4、5、6阶层都有,但是改革的欲嘒望更强烈甚至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能行动起来的人群。其更本的原因就在于,只有改革至少是司法独立,律师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在司法嘒不嘒公正或者腐嘒败的的情况下,律师生存的空间只会越来越狭窄。所以律师为社会公正、司法公正的呼吁与行动更大意义上是为自己的命运做抗争。7-8阶层是最没有希望的阶层。他们没有上升的空间,没有人脉、积蓄很少甚至没有。他们可能一辈子都在为一套房子在奋斗。他们不关心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因为这些与他们无

关。即使有个什么机遇,他们也没有任何资源(人脉、资金)来把握这个机遇。最不公平的是——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福利来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他们没有安全感——事实上每当经济低迷或者恶化,他们有很大一部分将跌到最悲惨的9级。他们渴望一夜暴富——买彩嘒票是少数可能实现他们这个愿望的途径——另一个途径就是绑大款,做二嘒奶(比如美美同学)。在一个惟利是图的世俗社会为了财富与利益他们大多数人可以毫不犹豫的付出自己的一切——人格、尊严。他们渴望改变很多人甚至在祈求动嘒乱——这2个阶层充满着一股暴戾之气。

9级是这个社会最悲惨的阶层。在全球还没有几个国家象这里直接将一个阶层作为弃子。权嘒贵们可以慷慨的对外拿出大笔援助,却舍不得给予这个阶层一个铜板。这个阶层没有任何福利,收入很低甚至为0,如果在城市只能啃老,在农村只能苟嘒延嘒残嘒喘。这个阶层是最不安分的阶层,如果说7—8两个阶层充满着一股暴戾之气,那么9就是直接铤而走险——80%以上的刑事案嘒件的罪犯都来自这个阶层。

当法律不能维护这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时,被权力侵犯的屁嘒民怎么办?上嘒访,期望遇到一个海瑞式的清嘒官来主持正义?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不比买中国彩嘒票中奖的机会更高。2012年,一个副部级官员在自己的生命遇到巨大危险的时候,他没有去寻求组织的帮助,而是果断的躲进美领馆。几个月后,一个盲人也进入美领馆。最后他们的结局都不错——副市长生命保住了,盲人去了美国获得了自嘒由。对比那些在信嘒访总局门前被截嘒访、毒打、关押的人们,双方的境遇无疑天壤之别。

是的,如果说这个社会还有公平正义的阳光能够穿透重重乌云照耀在普通民众身上,那么,这缕阳光一定来自于国际社会的压力。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力量。

公平正义是奢侈品,显然不可能产生在亚、非、拉这些不发达国家。即使这些国家实行了民嘒主制度,也很容易被金钱收买。过去几十年,能够在国际上主持正义并付诸行动的,一般仅限于欧美发达国家。但是,近几年事情也在发生变化。

08年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欧洲陷入一个债务危机的泥潭,这个时候,欧洲迫切需要中国的财富来挽救经济。中国当然承诺了巨额的援助——天下没有免费的蛋糕,当接受了中国的财富后,他们就只能在另一个领域闭上嘴巴。

现在只剩下美国了。先不论美国与中国复杂的经济关系。简单说说美国政治体制的特点。美国是两党制。在对外政策上,两党的政策可谓泾渭分明。

共和党执政时,对外将普世价值观作为最重要的标准。这个时候,美国更象一个正义的警嘒察大叔。全世界专嘒制体制与独嘒裁者都噤若寒蝉。典型的案例就是萨大叔的悲剧(2打伊拉克都是共和党执政时期)。

民嘒主党执政时期,普世价值观虽然也是重要的标准,但是这个上面还有更重要的标准就是美国自己的利益——具体而言就是更注重美国的经济利益。所以,民嘒主党执政时对外一般讲和谐,讲撤军。这是全世界专嘒制体制与独嘒裁者最喜欢的时期。克林顿时期打击科索沃是个例外,因为种族屠嘒杀,大批难民已经影响了欧洲的稳定,这次是北约出面,美国不过是凑了个份子。

对外干涉是有成本的,所以共和党执政时一般都是特别能花钱的主;而一旦民嘒主党上台开把自己经济利益放到第一位时,以美国的地位攒下两钱也不是特别难的事——这就造就了两党轮流执政的基础。90年,老布什打了第一次海湾战争,国库可以跑老鼠;所以美国人民让克林顿上台,8年后,老克攒下4000亿美金的财政赢余,这个时候自然得让小布什上台把钱花出去,没想到小布什太能折腾,不但把老克的积蓄花光还弄出一个次贷危机,所以08年,奥黑上台基本没有悬念。

奥黑上台好啊,全世界专嘒制体制与独嘒裁者都在放鞭炮——这不,无灾无难又4年。最后一缕阳光终于被乌云遮盖。2012年该死的奥黑居然继续连任,P嘒民只能期盼2016年。好消息是,16年共和党执政的可能性很大。坏消息是,如果16年继续是民嘒主党执政,那就太悲催了。

我常常在想,如果,仅仅是如果,12年美国大选时是共和党获胜。18大还会是这样吗?哪怕是7长老中多2个改革派,现在都会大不一样。

很多diǎo丝渴望社会动荡,以为只有大洗牌自己就有机会。徦如,社会真的大动荡了7、8、9真有机会吗?明天我将做一个社会动荡下的各阶层变化模拟分析,让下层的diǎo丝看看什么叫: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假如社会出现大动荡,那么,社会各阶层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呢?

毫无疑问,1-3级大部分都要失去权力。但是,即使失去权力,这些层面的人也可以很轻松的移民做个富家翁——反正都是已经捞饱了的,也无所谓了。即使有个别清廉的,也顶多掉到4级——靠演讲、写回忆录也可以保证下半辈子舒适的生活。典型案例参考戈氏。需要强调的是,1-3级相当一部分人在社会大动荡后会继续呆在1-3级。原因无它——上层曾经掌握的资源太多太强大了,换一个马甲,找个代嘒理人一样可以保证幕后人物继续掌握着国家大部分权力——不管是在什么制度下!典型案例参考叶利钦时代。唯一的亮色就是动荡会给4级开一扇向上的大门,一批第4级中的优秀者会进入1-3级填补这个金字塔留下的空白。典型案例参考普京简历。1990年819事变前,普京已经担任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这个身份怎么看也是在第4级),后面的经历大家可以自己去问度娘。

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中4级是分化最严重的阶层,一批人上去了,一批人移民跑路,更多的人直接跌到5、6、7级。

5、6级的境遇与4级类似,少数人进入4级(个别优秀者可能进入3级),大多数人直接跌到7-8级。没办法,社会动荡时首先消灭的就是中产阶层,动荡必然带来的恶性通货膨嘒胀将中产阶层积累的财富化为乌有。P嘒民的100元变成1分钱可能无所谓,中产的100万变成100元才是真正的悲剧。

7-8级更惨,过去好歹有个工作可以自食其力,现在大批企业破产,大量7-8级失业——直接掉进9级。9级人数急剧膨嘒胀,加剧社会的动荡,形成恶性循环。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社会动荡时期。最有上升机会的是4级,其次是5-6级(6级基本就是有可能上升的底限),7-8级唯一的机会就是掉进9级。但是从整体而言,即使是4、5、6级上升的几率也远远小于下降的几率。所以,社会动荡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是个多方共输的结果。

为什么7-8级没有机会?很简单,当社会动荡时,整个社会某种意义上更遵从一个丛林法则。实力成了压嘒倒嘒一嘒切的筹码,7-8级有什么实力?资金、人脉、名望(号召力)、阅历„„无论硬实力或者软实力一样都不具备,凭什么在社会动荡时期会有机会?动荡前连部分经理都没混上,还指望动荡后能做市长、省长或者D和国家领导人?这大概就是白日梦吧。6级哪怕是毕业不久,至少还有个名牌大学的人脉——虽然机会很小,至少还有希望。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冲突分析 篇6

摘 要: 从哲学的层面来分析当代中国利益冲突的表现、利益协调陷入困境的原因及其解决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的途径。中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引起代际之间、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及既得利益者与争取利益者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新的利益协调机制尚未充分建立;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

关键词:和谐社会;利益冲突;利益协调

中图分类号:C9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1-0101-05

利益冲突是指不同的利益主体在争取利益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冲突,是人们在获取利益过程中彼此之间的矛盾趋于激化所表现的一种对抗性的互动过程。利益冲突有纵向冲突和横向冲突之别。所谓纵向的利益冲突就是指个人、集团、国家以及人类之间的冲突;所谓横向的利益冲突就是指个人与个人、集团与集团、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的利益观念、利益行为以及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都正发生着一系列新的变化,社会生活中纵向和横向的利益冲突空前凸显。

一、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冲突的主要表现

(一)代际之间的利益冲突日趋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获取利益的速度已经超过了自然界存在的利益对象的自我更新速度,加之激进的个人实利主义的盛行,使当代中国人在追求自身利益实现的过程中削弱了对未来的关注。因此,目前国人在总体上获得利益满足的同时,却对整个民族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下一代人的利益也因此而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目前所拥有的许多“利益”是以牺牲我们的长远利益,牺牲下一代人的利益为代价的,我们的所谓“满足”只不过是对下一代利益的“提前消费”。显然,如果我们对这种代际之间的利益冲突熟视无睹,不闻不问的话,那么,我们给下一代人们留下的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巨大的毫无用处的“垃圾场”,而且很有可能是整个民族自我毁灭的“坟场”。代际之间的利益冲突具体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能源紧缺、森林植被破坏严重、生态失衡等问题开始展现在国人面前。可以说,我们的下一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已经为我们今天的经济增长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如何能合理地协调代际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次级利益群体与高级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日趋激烈

现阶段,随着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个人主义价值观在我国社会生活的抬头,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冲突,无论就其范围,还是就其激烈程度而言,都是中国传统社会所无法比拟的。从我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来看,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利益冲突,具体来说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之间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一方面,个人的正当利益被随意侵犯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尽管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已经为人们所认可 ,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事实上就是以承认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为前提的。但在现实中,个人的正当利益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足够尊重的情况仍然存在,尤其是一些人把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国家、集体利益的至上地位,否定个人正当的利益要求,从而严重挫伤了个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些人置集体、国家利益于不顾,片面地追求个人利益,有利则为之,无利则不为,利大则大干,利小则小干。更有甚者,为了个人利益,置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于不顾,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此外,还存在着次级利益群体与高级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即集体与国家争利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集体作为利益主体的地位明显增强,这当然有利于调动和提高集体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但是,有些部门和单位,为了小集体的利益,置国家法律和政策于不顾,巧立名目,强取豪夺,有时甚至不惜与国家执法机关相抗衡。这种集体利益本质上只能是一种集团利益,但是,由于它打着集体利益的招牌,并且容易使那些利益相关的人形成一定的集团力量。因而,既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又具有极大的威胁性和破坏性,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既得利益主体与争取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已成为制约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难题

在自发分工的条件下,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建立都必然会造成一批既得利益者,他们凭借自身在这种社会制度下的特权地位,大肆攫取非常利益。因此拼命维护这种社会制度以及这种社会制度所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成了既得利益者在社会变革中唯一的选择。社会主义社会仍处于半自觉分工时期,自发分工仍然有其存在的土壤。因此,一些人仍然可以通过占据特殊的分工地位而获取非常利益,尤其是当一些社会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和一些当权者缺乏自律时,这种情况尤甚。改革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1]这里所说的“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其实就是人们的既得利益,有的人害怕丧失自身的既得利益而会自觉不自觉的成为改革的阻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又一次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1]显然,这里所谓的“人的障碍”就是那些既得利益者为了保护自身的既得利益所设置的人为障碍。改革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在这个调整过程中,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必然会受到冲击,一些争取利益者的利益则会得到某种程度的实现。就此而言,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却始终面临着既得利益者与争取利益者之间的冲突,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这种冲突将更加激烈和尖锐,如何迅速有效地协调他们之间的冲突无疑是我们继续改革所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四)同一利益主体的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之间的冲突日渐严重

物质利益体现了利益主体对物质需要的一种经济分配、物质享有关系,是以物质需求对象为实际内容的利益类别。精神利益是以精神需求对象为实际内容的利益类别。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利益的追求将会愈来愈迫切,实际需求也越来越高。笔者这里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之间的冲突实际就是指同一利益主体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无法同时实现的矛盾,是指人们为了实现物质利益而对精神利益追求的削弱甚至牺牲,或者是人们为了实现精神利益而对物质利益的放弃。从本质上讲,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应该是现实人利益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即使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矛盾,也应该统一在现实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现实的人在获取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同时也应该是获取精神利益的过程。例如人类的饮食就并不仅仅是胃的生理需要,饮食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人们在享受吃喝的同时也同时得到赏心悦目的精神利益方面的享受。同样人的精神利益的实现也应该蕴含在物质利益的实现过程中,离开了物质利益的实现,精神利益的实现就只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幻想。但是,在社会实践中,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往往被一些人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利益,它们彼此之间原有的联系已被割断,甚至有人把两者置于对立的两极。

二、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冲突的原因分析

在社会结构全面转型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对原有的不合理的利益关系进行重新调整。需要指出的是,进行利益协调之前必须明确我国社会利益冲突的原因。

(一)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是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冲突的根本原因

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发展,这就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必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时至今日,虽然国人的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但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使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相对匮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人民群众则迫切需要在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上获得较大的转变和改善,这就会使得人民群众在消费品的分配方面利益矛盾突出、利益关系紧张,并由此派生和出现许多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使我国社会的利益协调陷入困境,利益冲突开始突现。总之,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是产生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最终根源,并且制约着利益矛盾和冲突的解决进程及协调程度。

(二)旧利益格局已被打破,新利益格局尚未建立,是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冲突的直接原因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等社会经济关系都发生深刻的变化。旧的利益格局已被打破,新的利益格局尚未完全建立,利益群体发生新的分化,利益关系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分配形式,还有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多种非按劳分配的形式,如以社会福利基金形式实现的社会分配,以非劳动收入实现的经营收入等等。这就决定了不同利益群体的存在,决定了不同收入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差别并因此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经济利益实现形式的复杂化,从而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趋于更复杂,利益矛盾更尖锐。由于分配方面拉开了差距,一方面出现了一批比较富有的利益群体,同时还存在着靠利息、红利、股息为生的剪息利益群体。另一方面,又有相当一部分靠工资为生的普通干部、职员、知识分子等,甚至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贫困群体。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和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冲突的主要原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市场不发达,这既是经济落后的表现,也是经济发展的障碍,更是利益冲突的主要原因。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利益协调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得到发挥,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经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市场本身的负效应,在实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市场失灵和利益协调失范的现象。社会主义市场建立初期,市场主体的发育尚不成熟,市场规则尚不完善,这种状况,不仅由于市场主体的竞争力不强而制约着它们对市场竞争的参与力度,而且也由于市场的不平等竞争而影响着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愿望。结果导致在大量的经济活动和利益协调中并未完全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市场机制不仅不能引导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反过来又影响市场主体的正常发育,不仅不能通过市场有效、合理地分配利益,反过来反而使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矛盾更加复杂和尖锐。另外,从目前来看,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传统社会的利益主体表现为单一性。普遍利益和群体利益消融了个体利益,个体利益只能在服从或从属于普遍利益和群体利益的情况下才能得到肯定和实现,从而掩盖了利益冲突与矛盾。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以往利益主体的单一性让位于利益主体的多样性。而随着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形成,物质利益原则得到肯定,竞争机制逐步确立。但是由于我国多层次的分配调节机制尚未健全,很容易出现分配不公的现象,使不同利益个体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收入产生巨大的反差。从理论上讲,上层建筑对此应该有所作为,但初级阶段上层建筑的不完善、不成熟,尤其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某些弊端和缺陷,强化了本来就已经很突出的利益矛盾。

三、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协调的途径

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协调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具体到协调对象而言:一是对利益客体有效供给对象的调整;二是对利益主体的观念和行为的调整;三是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

(一)生产力途径

利益冲突的协调过程归根到底就是解决利益主体与利益对象之间矛盾和冲突的过程。因此,为了满足国人的需要,最为根本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满足人对外在对象的占有和消耗,尽可能提供充足的利益对象。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趋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还存在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是相对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因此,从根本上看,各种利益矛盾最终只有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的途径来加以解决。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1]只有通过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才能为彻底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并且为解决由此所派生的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创造前提和条件。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和谐社会实现利益协调的基础性途径,离开了经济发展,离开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对象有效供给水平的提高,和谐社会的利益协调就丧失了物质基础,利益协调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但是,发展生产力并不是利益协调的惟一途径,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协调还需要其他的途径。

(二)道德途径

人具有什么样的意识与动机无疑将对人的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人的行为能否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则直接决定着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发生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和冲突的激烈程度。[2]因此,如果能够对利益主体的观念、行为直接进行有效地控制使之规范化、合理化的话,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自然就会趋于协调,这种力图通过规范和调控利益主体的观念来调整利益主体的行为,并进而实现利益协调的形式,就是利益协调的道德途径。道德途径的本质就是通过有效调整人的利益观念、逐利动机及求利的价值取向来实现利益协调的一种方式。我国由于从根本上消灭了统治阶级,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也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的经济制度,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不再具有对抗性。因此,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和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完全可以有效地协调当代中国社会的大部分利益冲突和利益矛盾。社会主义道德依靠舆论的力量、人们的信念、教育等力量来规范、约束或鼓励人们的行为、观念和逐利动机,以此来协调人们的利益关系,并进而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利益观,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扩大社会主义道德在利益协中的作用。事实上,单纯的道德协调存在着两个致命的缺陷:一是它以承认一定社会利益制度的合理性为前提;二是容易导致禁欲主义和制度规范的弱化。因此,为了使道德在利益协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需要对个体的逐利动机的合理性加以确认以调动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适当的调节以使人们明确自身逐利行为的界限,从而使人在追求自身利益实现的同时不至于牺牲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三)政治途径

利益协调的政治途径, 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实现。第一,建立适当的经济协调制度。我国只有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适合调动不同利益群体积极性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尊重贡献的各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合理的分配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调动起劳动者的积极性,协调好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别和利益矛盾。第二,利益协调必须有民主协调制度做保障。我国必须发挥政治上的民主,通过民主的反作用来调节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各利益主体的特殊利益,统筹兼顾,制定正确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政策,使各利益集团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增强法律协调利益冲突的作用。我国目前的利益主体是极其复杂的,面对多样化与多层次的利益群体体系,我们必须有一个强制性、权威性的法律协调机制,这样才能使社会维持在一定的秩序之内,避免不必要的利益纷争。我国法律是全体人民共同意志的反映,它真正体现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因此,我国法律应该也能够有效地协调全体人民的利益差别与矛盾,保证全体人民的利益得以实现。第四,承认个人利益合理性的基础上,应不断完善利益的表达机制。首先,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多元利益主体追求各自利益基础上的经济,离开了多元利益主体的存在与发展,离开了各个利益主体对自身利益的主动追求,市场经济将不复存在。因此,承认个人包括各种利益主体有意识地争取自身利益和维护自身权益的合理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是,承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个人就可以不受约束地追求自身的利益,甚至可以依靠牺牲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来实现自身的利益,也不意味着我们不再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其次,目前,各利益主体的独立性明显增强,市场开始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利益协调的主渠道,过去完全由政府来执行的利益协调功能开始由市场来承担,许多人的利益要通过市场本身来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仍然缺乏必要沟通的话,那么,一方面不仅容易导致官僚主义、徇私枉法等严重侵犯人民利益的现象发生,而且容易将政府直接推向各种利益冲突的风口浪尖,从而引起各利益主体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也可能会因为对彼此利益要求及满足的程度缺乏准确的认识而发生激烈冲突。从目前来看,各个利益主体都认为其它利益主体所获得的利益高于自己所获得的利益,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失衡感和不满情绪。[3]因此,我国目前必须尽快完善利益的表达机制,赋予某些社会性的中介组织应有的利益表达功能,以此来疏通、排除和缓解不满情绪的利益宣泄渠道。除此之外,还应建立使各方利益主体能够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能够顺畅充分地表达自身利益要求的新机制,这对于提高各利益主体对改革的承受力,对于在新形势下实现和谐社会的利益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社会分析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改革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 教育的组织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 从农耕时代的个别教学到工业时代的班级授课制。20世纪70年代后期, 美国兴起了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尤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让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相互帮助, 更能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在合作学习小组里, 学生们拥有共同的学习目标,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探讨,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的组织和建设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小组学习中成员之间形成的社会网络存在着强弱联系等关系特性, 小组成员通过学习互动, 建立合作学习关系。然而, 小组中的合作交流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来研究合作学习小组中成员之间彼此的关系, 描绘出小组中成员的关系网络结构, 掌握小组内个体之间关系的特征, 进而促进小组的有效建设。

2 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从我院教育技术学大二的一个班中随机抽取的一个学习小组, 该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是基于QQ群的。小组中的16名成员对QQ软件的使用都非常熟悉, 并且都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在QQ群中可以积极讨论, 发表各自的观点,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社会网络分析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是20世纪30年代末出现在国外并在最近20多年得到重要发展的研究社会结构的最新方法和技术。它从量化的角度, 通过对成员之间关系与联结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 进而描述和测量成员之间的关系或通过这些关系流动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东西, 如信息、资源等。基于此, 该小组成员间的关系特征就可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本文的数据是通过对该小组QQ群长期的观察和聊天记录的分析获取的。并使用了最常用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对有效样本的数据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和分析

3.1 网络的整体性分析——社群图

首先利用Ucinet 6.0软件及该软件中的NetDraw软件, 得到学习小组的社群图, 社群图可以直观地表达关系网络, 显示社群内学习者之间关系的亲疏, 体现群体的结构特征。如图1所示, 在社群图中, 图中的节点表示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间的关系用有向箭头表示。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学习小组的整体特征:

在群体中, 节点7被大多数成员关注, 说明他是这个学习小组的核心人物, 在小组内有一定的威望, 受到大家的信任, 对小组学习的贡献很大, 他引导小组学习讨论的话题, 影响着整个小组学习的方向。一般我们将群体中这样的人称为“意见领袖”。一个学习小组中如果存在意见领袖, 那么这个小组就有一定的凝聚力。反之, 则小组就会显得很松散。

在图中, 节点2、8、10远离群体, 三者之间相互连结, 形成了一个小型团体, 他们不参与小组内的学习讨论, 只是彼此间相互交流, 与整个群体的互动性不强。而从图中还可以发现节点4是一个孤立的点, 他与其他人没有任何连结, 说明他在小组中不被其他成员所关注, 也不积极去参与, 对小组学习没有任何贡献。

3.2 中心度分析——矩阵法

中心度是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之一, 评价一个人重要与否, 衡量一个人的地位优越性或特权性, 以及在群体中的社会声望等常用这个指标。其中, 点度中心度使用最广泛。在群体中, 一个成员的点度中心度就是与该成员有联系的其他成员的总数目, 刻画的是成员的局部中心指数, 即点出度和点入度的总和。

图2是利用Ucinet 6.0软件对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二值化处理所形成的矩阵。在这个矩阵中, 行和列代表相同的分析对象, 表格中的某个单元格代表两个对象的关系。例如, X17=1表示成员1与成员7有学习讨论, 在社群图中则表示, 在节点1和节点7之间有一条由1指向7的有向线;X16=0表示成员1与成员6没有学习讨论, 则在社群图中, 节点1和节点6之间没有任何连线。

据此, 对该小组每名成员的点出度、点入度等方面进行统计, 如图3所示。

注:OutDegree——点出度;InDegree——点入度;NrmOutDeg——标准化点出度;NrmInDeg——标准化点入度

图3中, 每名成员的点出度和点入度都是不同的。点i的点出度是其向他人发出关系次数的量化, 即为社群矩阵中点i所在行上所有的数据之和;点i的点入度是其接收他人的关系次数的量化, 即为社群矩阵上点i所在列上所有数据之和。标准化点出度 (入度) 是某一节点的点出度 (入度) 与该节点在网络中最大可能的关系数的比值。例如, 成员7的点出度是5, 点入度是7, 则标准化点出度是33.333%, 标准化点入度是46.667%, 表示该成员关注了小组中33.333%的其他成员, 被小组中46.667%的成员所关注。

小组中点出度最大的依次是7、14、9、13、3, 相较其他成员而言, 他们拥有的连结关系更多, 所以他们是合作学习小组的意见领袖。虽然他们都是小组里的意见领袖, 可是仔细地分析, 这5名成员在小组中所拥有的权利地位又都不一样。成员7的点出度和点入度都很大, 说明他既与其他成员进行学习交流, 其他的成员也从他这里获取信息, 他对小组的贡献比较大, 高于其他的意见领袖, 属于小组里核心人物。成员14和成员13点出度很大, 可点入度很小, 这表示他们积极地关注小组中的其他成员, 可却很少被别人关注。而成员9的点入度大于点出度, 说明他被别人所关注, 可自己并不关注别人。在小组中, 也有处于均衡地位的成员, 如成员15, 他的点出度和点入度一样。虽然成员2、8、10的点出度和点入度也是一样的, 可这3个成员之间是相互连结的形式, 形成了一个小的团体, 与小组并没有任何连结, 没有与小组内的成员进行交流。另外成员4的点度中心度为0, 说明他不被任何人关注, 而且他也不去关注任何人, 在这个小组里, 他是一个孤立的成员。

4 总结与讨论

通过对该合作学习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网络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合作学习小组的有效建设和其社会网络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建设中, 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①形式上是合作学习, 实质上成员之间并无合作意识。在小组里, 大家的职责分工并不是很明确, 每个成员凭自己的兴趣在小组里讨论, 导致有的成员虽然在小组中, 却不与大家进行交流沟通, 没有很高的参与动机;②意见领袖操控小组学习。在合作学习小组中, 存在着一些意见领袖, 他们是小组中的中心人物, 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 控制着整个小组学习讨论的方向。大家过多地关注意见领袖, 导致非中心人物之间的沟通交流很少, 没有自己的想法, 过多地依赖中心人物;③小团体意识。在小组里, 有的成员之间的交流带有个人的感情因素, 愿意与自己相契合的成员进行学习讨论。几个人之间仅限于彼此之间交流, 而与小组毫无联系, 不参加小组内的学习讨论。

因此, 要使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更好, 需要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一定调整。首先, 要为合作学习小组中每名成员设置明确的学习任务, 确保每名成员都能提出自己的想法, 参与到小组的学习讨论中。其次, 要加强小组成员的积极互信, 注重小组成员合作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陈向东.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在线协作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10) .

当前网络社会情绪分析 篇8

当前网络社会存在的主要社会情绪

总体看, 当代中国社会的心态已趋于开放进取、理智成熟、多元包容。但不可忽视的是, 社会心态仍处于不断调整、适应、分化的动态过程之中。尤其从网上看,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非理性情绪的集散地, 由多种主客观因素引发、集聚、演化并逐渐累积下来的社会情绪, 在网上蔓延扩散, 而这些, 并不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甚或不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需要。

对物价上涨过快不满:2011年春节后第一天, 媒体就爆出新闻《50个城市主要食品价格多上涨1月CPI涨幅或超5%》, 在新的一年, 许多人带着期待, 希望物价能够回落, 但现实打破了这一幻想, 人们对市场的失望逐渐转化为对政府调控能力的质疑;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 在2011年注定将持续成为公众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收入差距过大不满:收入分化的现象不仅发生在城市和农村之间, 也发生在行业之间。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丛亚平和李长久的报告认为, 中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5,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在一篇文章中说, 这个数字是0.47。不管哪个数字, 都显示中国的贫富分化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

仇官仇警仇富心理严重:改革开放30余年,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官商勾结的现象比较常见, 大众生存结构日益紧张, 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仇富仇警仇官心理就成了人们寻求“社会正义”的一种情绪化表现。在互联网上, 只要是涉及官、警、富的负面信息, 总会非理性地急速扩散, 迅猛传播, 进而引发更多的负面联想、矛盾和诟病, 直接指向党和政府。

转型期社会情绪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总体来说, 我国社会当前正处于快速转型过程中, 社会情绪呈现出多元性, 其形成原因也比较复杂。

第一, 转型期社会情绪的特点。

一是从社会情绪蔓延的主体看, 主要集中在农民工群体、失地农民群体、失业职工群体、收入低下阶层群体。这些群体由于身份地位、收入等方面的原因, 从心理上特别容易滋生社会不满情绪。

二是从社会情绪针对的对象看, 主要集中在针对党和政府机关, 以及富人、特权阶层。因为受体制性因素影响, 在我国政府还在某种程度上集裁判员和运动员、调节者和经营者的角色于一身, 承担了过多的责任, 因而很容易成为社会情绪宣泄的焦点, 使政府的社会公信力受到影响。

三是从社会情绪宣泄的渠道看, 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高科技技术和网络。现在不少社会情绪往往都通过网络进行宣泄和动员, 通过网络进行疏导和联络, 通过网络发布各种有利于己而不利于彼的信息, 有的还通过虚拟世界同现实的物质世界相对立、相影响,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社会情绪扩大化,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舆论和群众, 影响现实社会。特别是近年来, 微博日渐兴起, 并演变为社会情绪宣泄的加速器, 但微博的管理却如同处于真空状态, 这不得不让人忧虑互联网的发展在微博的推动下将会走向何方。

四是从社会情绪发展的趋势看, 主体群扩大, 且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与冲突化。受近年来“不闹不解决, 小闹小解决, 大闹大解决”现象的影响, 一些矛盾主体在表达诉求的过程中, 往往故意采取扩大情绪、激化矛盾、诉诸冲突的方式, 以引起轰动效应求得解决。

第二, 形成原因复杂多变。

一是长期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导致社会情绪恶化。一些地方、部门重治标轻治本, 注重劝返、稳控, 忽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有的地方责任部门主体责任没有很好地落实, 对上访人员反映的问题推诿塞责。有的地方和部门责任追究制度流于形式, 甚至对不作为、办错案的责任人袒护包庇, 不肯纠正错案。从网络观察看, 瓮安、石首等事件, 都有网络舆论的喧嚣参与。

二是城镇化及大规模人群流动易造成冲突混乱情绪。在我国, 城镇化过程还将持续推进, 城乡差异、异乡文化都容易造成人们的心态失衡。“北漂”、“蜗居”现象悬浮的无根、排斥、迷失的心理依然比较普遍。从近几年的反日游行, 到网民以散步方式支持邓玉娇等, 都表明许多网友或者事件参与者是事件本身的无利益攸关者, 但这些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网络受众, 群体无意识地参与社会事件, 并助推了社会事件产生的影响, 凸显了众多网络和社会的游民参与, 对这些事件后果的延展, 以及对中国当下思想和社会稳定的威胁。

三是国内外文化交锋和新型媒体发展冲击主流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 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之中, 直接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目前, 以手机、互联网为主的新兴媒体在社会价值观西化过程中推波助澜, 对塑造良好的社会心态产生着消极影响。

全媒体融合占领网上舆论制高点

当前, 网络言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各种阶层思想分流, 国内外各种文化交织碰撞, 如何从源头上卡住负面情绪的传播, 如何解决深层次矛盾带来的不利影响, 这是党面临的紧迫任务。网络媒体自身要担负起责任, 站稳立场, 引导网上舆论, 发出党网声音, 帮助网友理性判断事件真实性, 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认清事件真相, 批驳错误言论, 有效进行网上引导。

一是完善制度生成机制。以科学合理的政策设计和实施调节社会心态。有了好政策, 才会有好心情。制度和政策是民众切身利益的根本保障, 具有稳定性、可靠性, 是促成社会情绪转变的重要措施。在制度和政策制定上, 要加强调查研究, 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愿望, 深入了解他们的利益需求, 细致掌握社会心态状况, 这样才能切实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二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发生在少数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身上的腐败案件, 对社会情绪的形成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 形成大众性的逆反情绪。要始终不渝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常在细微之处花心思, 多在见实效上下工夫, 尽可能推进各项社会事务透明公开, 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让群众找到当家作主的感觉, 以“阳光操作”塑造群众的阳光心态。

三是构建社会调节网络。充分总结利用和创新发展我们党多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 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 将对心理疏导和社会情绪调节起到重要作用。同时, 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为不良社会“泄火”、“减压”。从现实和长远需要看, 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心理咨询、疏导机构势在必行。要通过加强心理疏导技术培训, 掌握心态调节方法和技能, 培养造就一支社会心理工作者队伍, 形成覆盖广泛的社会心理工作网络。

四是重视网媒引导作用。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 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 努力使互联网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沿阵地, 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2011年初, 针对网上热炒“乞丐萝莉”一事, 大河网分析认为, 此事件应该系网络推手的炒作, 而把在外河南人以乞丐的形象示人甚至热炒, 违背了卢展工书记所说的“新闻宣传要树立河南人的四种形象, 展现河南人的‘三平’精神”的有关指示精神, 同时, 新闻冠以所谓“萝莉”的名称, 表露了网络推手借助低俗看点进行炒作的意图, 大河网对此事坚持不转载, 论坛、博客等互动栏目不转帖, 不以低俗、娱乐的态度发表任何评论的“三不”原则, 并与大河报联合采访报道, 向网民澄清该恶俗炒作非源自河南, 有力地在网上澄清了事实, 反击了谣言, 遏制了网络推手的炒作, 维护了河南形象。

笔者对网上的社会情绪和疏导做了一定的归纳整理, 当然网上的情绪千差万别, 我们在疏导时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疏导效果。

参考文献

社会分析 篇9

目前,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 除了为股东谋求利润的最大化之外, 还应该考虑到受企业行为影响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具体表现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 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捐助公益及保护弱势群体等等。因此, 对于企业来讲, 一方面要为股东创造利润, 为员工提供工资和福利, 构造各利益主体间的和谐氛围;另一方面, 要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为社会积累财富, 树立诚信、守法的企业形象, 还要主动承担对自然环境、对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等。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十分迅猛, 已经成为创造市场活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 我们也必须看到,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民营企业自身的形象和发展, 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发生的乳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已经为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敲响了警种。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已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了。

2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存在的问题

企业是一个由政府、供应商、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构成的一个契约共同体。这些利益相关者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投资, 因此企业必须对他们负有一定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有目标、有计划地主动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和对社区的社会责任, 使得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 获得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社会赞誉, 实现了企业与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达到了建设和谐企业与和谐社会的目标。

对于我国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来说, 具体内容包括:对消费者要履行在产品或服务质量方面的承诺的责任, 保证提供优质产品和满意的服务;对债权人要按照债务合同的要求提供借贷安全的责任;对雇员要自觉遵守劳动法规, 承担员工安全、福利、教育等方面的的责任;对政府的依法纳税的责任和依法接受政府的干预和监督;对社会慈善事业、公益事业、环保事业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承担的责任等。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越来越积极, 但是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与民营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形势非常不相适应。民营企业出现问题最多的、并引发较多社会与公众指责的, 也集中在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

首先, 我国民营企业在认识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许多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还停留在低水平之上, 不少企业的行为是“只赚钱, 别的都可以不顾”, 逃避社会责任的情况还很突出, 表现出对纳税、就业责任的淡化, 对社区、慈善事业的忽视, 对环境污染责任的摆脱, 企业小股东、雇员、社区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仍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 等等。在近年来的新闻报道中,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反面事例比比皆是, 凸显出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迫切性。

其次, 我国民营企业在社会责任的实践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从经济责任、员工权益责任、法律责任、公益责任和环境责任方面来分析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不卫生产品和假冒伪劣药品

部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在生产过程中不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 缺乏有效卫生质量控制, 消毒程序不能满足要求, 以低价的成本赚取高额利润, 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严重的侵害, 以致影响到消费者对企业乃至政府管理信任, 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已经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反响。

2.2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事件

在经济利益驱使下, 一些民营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偷工减料、粗制滥造, 使不合格原材料加工生产, 致使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和设计存在缺陷的产品流入市场。

2.3缺乏职工权益保障

民营企业在职工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概括起来主要有:违法使用未成年工, 雇用童工现象严重;侵犯人身权利, 扣押身份证和侮辱体罚工人等侵权现象比较普遍存在;工人工作条件差, 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等等。

2.4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个别企业以节约成本为由, 较少考虑环境保护。有的企业还靠污染环境致富, 将利润建立在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有的民营企业在工厂选址、开办和关闭上没有充分意识到或者无视其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对资源使用不够节约, 在管理上也欠科学, 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紧张。

3解决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对策

面对我国民营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 要从企业、社会和政府多方面入手, 形成一套由企业自律、社会监督、法律强制等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3.1加强企业自律, 促进民营企业自身社会责任的发展

3.3.1 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制企业, 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实践中, 民营企业家的个人素质是一个关键因素。因此, 必须努力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教育、加强企业伦理教育。民营企业家自身也必须加强学习, 摆脱传统小农思想的束缚, 树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符合的经营管理理念。民营企业家在转变自身经营理念, 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同时, 还要在企业内部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和职工的职业活动, 把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向全体员工进行宣传、灌输和贯彻。企业全体成员都提高了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社会责任的自律精神就得到进一步强化。

3.3.2 树立社会责任的理念

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观”则认为企业自身的生存是第一位的, 利润最大化只是企业第二位的目标。良好的公众形象, 和谐的工作氛围也有利于企业的长远生存。和谐的工作氛围能够发挥出所有员工的潜力, 创造出更好的经营业绩和更加高效的团队。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并不矛盾, 而且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长期业绩是正相关的。

3.3.3 加强组织保障

我国民营企业在组织建设制度上明显不足, 中小企业基本没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管理社会事务以及负责战略化研究和实施工作。因此, 加强组织保障, 以加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3.2加强外部约束, 强化社会监督机制

3.2.1 加强外部制度规范

对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规范和行为的形成, 仅靠企业的主动性还是不够的。实践也表明中国的市场机制和公众监督正在发挥作用。而企业主动改进社会责任绩效作为一种战略措施可以回避、减轻或转移政府、投资者和公众媒体等外部直接压力。然而, 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环境及发展路径, 使得强制性的外部制度建设——法律的强制驱动力, 公众意识的规范性驱动力, 同行做法的示范性驱动力非常关键。因此, 在重视民营经济, 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同时,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道路上, 应该加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外部驱动力的建设。

3.2.2 加强政府监管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规章制度秩序、法律规范秩序建设还相当不完善, 因而对市场主体的监督与约束主要靠政府监管部门来完成。如, 通过政策与法律制定规则, 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行方向引导、规则约束;政府监管部门有权对市场违规行为进行追究与处罚。在中国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政府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政府强有力地监管企业行为, 惩罚企业的不道德和非法的行为, 保护社会公众的权益。

摘要: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客观上需要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面对民营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 要从企业、社会和政府多方面入手, 形成一套由企业自律、社会监督和法律强制等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关键词:和谐社会,民营企业,企业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孙晓敏.论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价值工程.2007, (07) .

社会分析 篇10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共产党,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主义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好坏问题争论由来已久, 我国学术界早在改革开放时期就已对此问题展开过集中讨论, 随着苏东剧变的发生, 传统的社会主义走到了尽头, 中国学术界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解遭到了巨大冲击。因此许多政治家在当时提出“社会主义在中国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论点, 并宣扬中国应走全盘西化的道路, 大力宣扬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但是我国伟大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在此紧要关头毅然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并建立了以市场为核心、政府为辅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决了争论已久的中国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实践表明, 我国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不仅摆脱了社会危机, 而且带领国家走向富强。新世纪以来, 我国相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持续发展观, 这些思想又进一步引起大批人士的争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社会民主党派所宣扬的思想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有些人将中国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同化。在这种大背景下, 民主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比分析显得尤为需要, 本文就是针对这些具体问题阐述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的相同点

1、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左翼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际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际共产主义的分支。社会主义的本质为“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句话早在初中时期就已耳熟能详, 并且我国社会主义的近期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要求, 远期目标为实现共产主义, 符合我国具体实际国情, 具有进步意义, 既立足于我国初级阶段国情, 又提出了适宜的目标。民主社会主义是变革当代资本主义的一股重要力量, 因为最初时期民主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 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 主张改良当代资本主义, 使资本主义符合社会主义原则, 大部分民主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虽然大力促进了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也带来了相当多的社会问题, 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所以应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 而不是放任其自由发展。历史书中记载:“在民主社会主义发展初期, 欧洲地区民主社会党发展迅速, 社会党代表的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下层人民的利益, 他们通过和平的方式争取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 运用合法手段引导欧洲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欧洲资本主义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起来更加人道更加公正公平”。但是随着冷战的爆发, 欧洲政治党改变了自己的立场, 不断向中间靠近, 其左翼思想不断减退, 也开始脱离工人阶级和中下层劳动人民, 自封为人民党和选民党。虽然如此, 社会主义民主党的价值目标不同于资本主义政党, 其政策取向也是坚持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 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 仍然是左翼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 国际联合组织的基本性质为社会民主党, 该组织大约有一百六十个成员, 这些成员分布于世界各个大洲, 拥有强大的选民力量, 且这些成员党组织将近三分之一为执政党”。国际联合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政党组织, 该组织拥有的党员数和选民数量是右翼政党国际组织的数倍。就欧洲来看, 欧洲社会党联盟拥有来自四十个成员国的一千多万的党员和达一亿之多的选民, 甚至在上世界末期, 欧洲社会党是当时的最大党, 是欧洲议会的第一大党。所以, 社会民主党是世界左翼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是世界左翼力量的主力军。这些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相符,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左翼力量的主力军。

2、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源但不同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早起源于苏联的传统社会主义, 苏联传统社会主义从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发展而来, 民主社会主义同样也起源于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就同源。

“1848 年, 欧洲革命尚未爆发, 欧洲第一次爆发了传统社会民主主义运动, 马克思主义思想也传入欧洲, 受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等同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19 世纪末期的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思想开始盛行, 国际工人运动以此为指导思想, 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 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欧洲社会民主党重新进行了分化, 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发生较大变化。二十世纪初的俄国十月革命, 建立了影响巨大的布尔什维克政权, 俄国十月革命也就随之成为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和现代社会民主主义的分水岭。马克思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革命左翼分子自称为共产党, 主要以布尔什维主义和列宁主义为代表, 其领导组织为共产国际, 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也随之展开;另一部分社会民主主义者演绎为右翼分子或者保持中立, 他们极力反对俄国的十月革命, 与共产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相对立, 这部分分子坚决不同意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逐渐合流并发展为社会改良主义, 最终没有坚持共产主义, 自居为社会民主主义者。“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欧洲社会党随着社会党国际的成立得到公认, 实际上民主社会主义也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斯大林在上世纪提出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的系统理论, 且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欧洲一些社会民主主义者为了与苏联的专制社会主义区分开来, 开始使用民主社会主义这一说法, 但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提出没有系统的论述作为支持, 直到1951 年的社会党国际法的声明才标志着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

二、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区别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世界左翼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本质的区别。接下来将从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斗争策略手段和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几个层面来做具体分析。

1、两者的指导思想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至今, 其最基本的思想是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和观点都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 其指导理论始终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不局限于个别理论, 坚决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 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不断创新。而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 民族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较为广泛, 他们不以一种具体的思想为依据, 没有固定的宗教、哲学和政治思想, 强调指导思想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能够吸收所有符合自身原则的思想, 而且民主社会主义批判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思想的理论。

2、两者的奋斗目标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为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决反对私有制和剥削。民主社会主义最开始的奋斗目标为改造资本主义, 使资本主义越来越公正公平, 但是随着后期民主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越来越中立化, 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转变为自由、公正和团结互助, 但是所宣扬的“和平”和“人权’等思想没有很明显的政治取向和政治内涵, 也就说明民主社会主义者越来越趋向于中立。

3、两者的斗争策略手段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经历了一个长久的革命斗争时期,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的一种变革, 但是并不是全盘否定我国在传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革命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就是革命与改革的结合, 而民主社会主义的斗争策略手段为通过和平的途径, 运用合法的形式, 采用民主的手段, 并且制定了渐进的战略, 来实现民主社会主义改良的目标。

4、两者对基本理论的认识不同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一些理论的认识并不相同,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民主解释为阶级的民主, 即民主是有阶级性的, 民主社会主义则认为民主是所有价值的基础;其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国家定义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是统治阶级用来统治被统治阶段的机器, 但是民主社会主义将国家定义为国家即全民;最后, 对于所有制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归结为资本主义剥削的根源, 所以, 我国坚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 而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改变私有制到保留私有制的变化。

三、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互学习与借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时间较短, 有许多地方尚不成熟, 不论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都时间较短, 但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悠久, 对国家的管理等都有更多的经验, 因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之间有许多地方可以相互借鉴与学习。虽然两者在思想上有许多分歧, 但是不论在政治经济生活领域、还是社会政策对外交往领域, 民主社会主义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政治经济生活领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借鉴民主社会主义的一些具体经济政策, 在实施经济干预的同时, 大力运用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同时, 经济决策和管理应是全民性的经济管理。西方思想认为, 市场是自由的, 市场的自由运转就是自然规律的结果, 自身就含有公正性, 国家不应该对其进行任何人为干预, 但是民主社会主义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必要的改良, 他们考虑到市场竞争存在不公平性, 例如市场无法提供社会基础性设施和公共服务, 所以, 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具有必要性。民主社会主义宣扬经济民主的思想, 在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等一些经济问题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借鉴欧洲社会党的一些做法。

2、社会政策和对外交往领域

社会政策领域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借鉴民主社会主义成功的经验, 民主社会主义在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方面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民主社会领域以社会民生为基本目标, 注重满足人们基本需求, 分配原则不能以利润为基本, 同时要保障公民的基本社会权利, 维护公民的尊严。

民主社会主义的对外交往的核心目标是国际民主, 其拥有先进的对外交往理念和完备的外交政策, 民主社会主义推行多方位、多元化的外交政策, 并且能够灵活处理各种国际问题, 这些政策都值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

四、结束语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相同点, 也有不同处, 两者因相互借鉴与学习, 综合两者优点, 摒弃缺点, 带领中国走向富强民主。

参考文献

[1]宋晓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2]曹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3]王彦伟.西方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13.

[4]徐晓雷.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 2012.

[5]丁宁.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 2010.

[6]孟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 2014.

社会分析 篇11

关键词:民族地区;老龄化社会;老有所为;老有所用;和谐社会

当前,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这种趋势已经席卷中国农村。农村超载的老年人口,会影响农村人口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资金和机会分配的增加,影响农村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改变甚至重新建构社会文化。与此同时,现代文明对老年人的负面认识远远超过其正面评价,对老年人社会作用的认识上尚存偏见——过低估计老年人的工作和思维能力,把他们视为社会的负担……这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对农村老年人社会作用进行再思考,重塑老年人形象,鼓励和吸收其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对老年人寻求自我发展、构建民族地区农村和谐社会和促进农村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老年人社会作用的现状及发展

在农村,长期以来,老年人仅被当作社会发展中的“消费者”和负担,对社会发展起着间接的、辅助性的社会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社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注越来越多,全国许多地方紧紧围绕“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乐、老有所医”为目标。鼓励和吸收农村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经济社会建设,为促进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明晰当前农村老年人社会作用的变化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和意义,笔者走访了少数民族较为聚居的寻甸县柯渡镇。

1组建老年人组织

该镇22个村委会大都在三年前就成立了老年人协会,由老年人协会负责号召和组织老年人群体参与农村社会建设和村务管理、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调解村民及家庭纠纷、净化社会风气(为摒弃当前农村的一些不良风气,2008年该镇还打算成立“禁赌协会”)。

2参与经济发展

柯渡镇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特别是烟草、板栗、花卉等,而各项工作中都有老年人参与。如该镇龙潭箐村腾大爷不但自己料理家务,帮助子女带小孩,还有自己的小生产——种花、养鸡、编织等,一个月收入维持了腾大爷的起居生活,而且还有结余可以补添家里用于发展生产。

3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2007年,镇里号召植树造林,全镇各老年协会都积极参加植树造林工作,仅丹桂村、小井头村老年协会义务植树就达一万多株。整修村路达二千多米,许多村还派出老年人义务清扫村街道的环境卫生,罗朗村公社竟派了两名老人作卫生监督员,专门负责和维护该村的卫生及整洁。全镇每位老人都力争从自家做起,栽好路旁树、清扫门前路、种好庭院花、争当文明户。

如今,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的作用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在农村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体育等各方面都可以有所作为,作用范围逐步从家庭走向社会,从关心自家事慢慢向关心国家、社会公共事务,这昭示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发展中有着广阔的活动舞台。

二、农村老年群体参与社会发展的困难及影响因素

尽管老年人作用和地位得到很大改观,但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的水平和程度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水平还很低,而且国内各地老年人社会参与呈现不平衡的发展,阻碍民族地区农村老年群体参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还很多,让老年群体参与社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农村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范围和程度因限制太多而表现出较大的局限性。限制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老年人劳动力的减弱或丧失

我国现在的农耕机械化还不普及,且山地、丘陵地区不适合用机器大规模种植,况且我国农民平均拥有土地面积小,用机械耕种成本高,农民靠农业为生,人力劳动仍是耕种的主要方式。而在农村,丧失劳动力就基本是丧失工作能力,对家庭来说就已失去了特定作用,他们的吃、穿、用都成为家庭的负担,基本上采取“积谷防寒,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依靠家庭“反哺式”养老模式在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十分盛行。

2体力下降或痰病缠身加重生活负担

按人身体发展规律,到老年大多都会体力下降,若老年人又是身染疾病或患有老年痴呆之类的病症,对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将会是巨大的包袱,将会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农村较为严重,这将严重阻碍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

3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加上年龄导致的智力下降

现今的老人大多出生于建国初期,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老年人接受教育甚少,特别在农村,许多人都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是小学、初中文化水平,而社会发展速度较快,老年人已渐渐与时代不适应。而因年龄的增长而导致的智力相对下降更加重了老年人的社会不适应问题。

4年青劳动力外流和劳动力老化

来自劳动部的数据表明,从2000年到2025年期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仍在增加,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劳动力老化现象也普遍存在,这对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产生极大的挑战。此外,随着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和计划生育的推进,农村年青劳动力因减少太多而使劳动力老化现象日益严重。据了解,2000年,柯渡镇外出打工人员有236人,到2007年外出打工人员增至765人,使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这对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极其不利的。

5政治困难

由于我国政府现在还未能有充足的资源和能力来更多地关注和关怀农村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没有为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创造充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除此之外,还包括性别、年龄、家庭关系、出生、性格、地域限制、信息闭塞、社会流动等原因也阻碍了农村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

三、重塑老年人形象,参与社会发展

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面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在政府的引导下,老年群体特别是农村老年群体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融于社会发展过程中,从社会各方面来寻求个人价值,从而积极投身到社会的发展洪流中,继续发挥余热。重塑老年形象,积极老年群体参与社会发展。

1农村老年群体将是农村社会发展申政治宣传和广告宣传的生力军

在走访中,笔者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许多老年人经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他们往往会对国家的政策、法律、制度或社会热点加以讨论并提出见解,对国

家的政治及政治问题表现出及大的热情。亦或关注与自己身体健康或生活有关的商品和经济行为(尤其是保养品或保健品或有关“下一代”的成长),还会互相介绍或建议。农村老年人数量多,如果能加以正确引导,农村老年人必将成为政治宣传和广告宣传的另一生力军。

2农村老年群体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开创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天地

柯渡镇拥有近1000位老人,其中20%的老人有早起的习惯,而这当中,又有3%的老年人有晨跑的习惯,有些老年人是因为曾经当过兵,在部队养成了晨跑的习惯。而更多的老年人是为了保持健康。为了保证老年人的健康,柯渡镇开展了许多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在不断解决老年人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每年的春节都有许多老年娱乐节目,广大老年人积极、踊跃参加。柯渡镇近年还准备筹办一个老年会所,其中包括老年茶室和老年娱乐中心,资金、费用由政府和各村委会共同承担,而其日常管理由老年人具体负责。这必将给老年人带来更多的乐趣,使老年人在辛苦一天后精神能够得到放松,为老年人参与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3农村老年群体将是农村社会生产发展的“智多星”

老年人因其丰富的知识、经验而成为社会的宝贵财富。柯渡镇为发挥老年人智囊团的作用,推选出有能力、有经验的老人加入村委会,参与村务管理。发挥老年人的智力和经验优势,支持老年人继续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余热。为本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献策献计。同时,由充当民事调解员,许多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事情都纷纷上门请教,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4农村老年群体是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传播者

柯渡镇以回族、彝族、苗族居多。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但无论信仰什么宗教,其教义都很有教育意义,像伊斯兰教主要就是教导人要多做善事,要孝敬父母,要富有同情心等。而参加宗教信仰的大多是些老年人,这些老年人都对教义深信不疑,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以身作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社会的和谐因素。在当地,宗教文化很盛行,每年都有庙会、古尔邦节等,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得宗教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并得以传承和发展,与此同时,老年人也找到了心灵寄托的场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应关注老龄事业,紧紧围绕六个有为,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社会各界应树立正确的老年人价值观,关心和关注老年人的发展,创造和提供机会让老年人寻求发展,让他们参与社会发展,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用实际行动塑造老年新形象。相信“第二次人才大开发”将会为农村老年人开辟另一片新的天地,鼓励和支持农村老年人发挥其优势,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推进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会分析 篇12

一、简析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发展社会主义最根本、最核心的看法和认识, 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的学说、制度、运动以及形态中, 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最终价值驱使, 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同时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 因为它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近期奋斗目标的共识, 有着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依托, 且体现于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上, 反映着社会主义基本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追求, 是社会主义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体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最终价值趋势。

二、公正的内涵分析

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内容, 我们要正确理解公正的含义, 首先要区分公正与公平、正义的关系, 经济利益的分配多用公平, 而强调制度价值的普遍性则侧重正义。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所谓的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就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中最高的价值, 而公正更有政治和道德的意义, 体现了统治者、利益群体或集团领导者, 以及经济市场的主体与其他公民、消费者之间的伦理关系原则, 更体现了社会主义行为规范所具有的利他性, 是社会主义的统治者和政府工作人员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利益集团的领导和员工以及消费者之间关系的基本价值标准。

然而公正在不同时代具有不一样的内涵, 但在本质上都应该是一个组织对个人和团体最基本的需求的满足, 作为一种规范准则, 借以达到社会关系的均衡合理。这种社会关系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包括国家内部的社会关系, 也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所谓均衡合理就是社会关系双方权利与义务、付出与索取之间彼此能够相对等, 从而达到社会生活井然有序。

三、公正的社会主义理论价值

公正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之一,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可以说, 没有对公正的追求就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理论上讲, 公正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内在要求,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本质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基本信仰, 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的根源和表现, 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向我们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论述中有着它严密逻辑思维和无可争论的科学事实, 它因内含着公正的思想而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公正的依据。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而公正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也是其基本目标和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 公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又有其新内涵, 在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中, 是创新制度体系, 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也是协调社会关系的准则, 因此可以团结鼓舞人心, 增强社会凝聚力, 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四、公正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从古至今, 公正都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起着推动作用, 从某方面说,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也就是一部人民群众不断争取公正的斗争史。在我国古代, 孔子就提出了“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而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可见公正更有其现实和社会意义:

一是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既包括着生产力的提高, 物质财富的增加, 还包括合理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 以及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这都蕴含着对人的权利的保护尊重, 对义务的合理分配, 是社会有机体的和谐共进。社会发展应该体现公正, 也正因对公正的追求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也可以说社会公正与社会发展应该是相互促进的过程。

二是为社会发展提供衡量标准。

公正是一个表示关系范畴的词汇, 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是否公正的评价是一种态度倾向, 由价值主体将自身所有的某特定的价值尺度运用于价值客体而表现出, 反映出人们对此价值关系的主观认识, 所以说公正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评价。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社会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的整体性范畴, 是一个体现所有社会关系的有机整体, 公正在对社会关系的评价表现为对一个社会发展质量高低的评价, 因此公正也是评价社会发展的标尺, 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方面的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1]徐国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辨微[J].兰州学刊, 2008 (1) :31.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3]王建佳.试论教育公正[J].上海师范大学, 2007.

上一篇:优先级排队算法下一篇:四字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