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体调研报告

2024-06-03

教育综合体调研报告(精选8篇)

教育综合体调研报告 篇1

教育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报告名称:隆德县职业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调研报告 调研人:

张爱民

单位:

宁夏隆德县职业中学特色引领

加快学校发展

——隆德县职业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调研报告

隆德县职业中学 张爱民

一、本课题报告的目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改革中国教育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概括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二、课题调查研究的内容:

1、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开设情况;

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最有成效的部分;

3、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困惑的部分。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

四、调查对象:隆德县职业中学

五、调研分析: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学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 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服务“三农”。学校逐步形成了特色引领,联合办学,长短并举,产教结合的具有山区农村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目前,学校占地203亩,总建筑面积39787㎡。学校现有教职工153人,其中,专业教师42人,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44%。学校围绕市场需求和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先后开设了艺术教育、中药种植、计算机应用、服装制作、汽车驾驶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等10余个专业。并建设了相对完善的实验实训基地。学校先后被确定为“固原市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级重点职业高中”; 2004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0多次获得国家和区市县级表彰奖励。

二、主要工作

(一)挖掘文化潜力,凸显特色引领

2009年8月,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着眼隆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资源,成立六盘山文化艺术职业技术学校。为加强师资力量,县教体局在全县范围内通过公开考试选拔,招聘18名艺术专业水平强的中青年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同时,聘请8名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方面造诣颇深的传承艺人作为客座教授,指导教学实践。学校共招收初高中美术教育、音乐教育、旅游礼仪等艺术专业学生500余名,开设剪纸、书法、刺绣、泥塑、砖雕、书画装裱等隆德民间传统艺术校本课程。并面向全县剪纸、书法、刺绣、泥塑、砖雕、书画装裱爱好者举办短期培训班,培养文化艺术技能人才,为推动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做 出积极贡献。学校始终把办学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产业调整的战略方针,立足六盘山区冷凉气候道地中药材种植的优势,开设了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专业,增强了办学的针对性与吸引力。2010年学校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首批进入全国百所中等职业学校民族特色重点建设项目学校之一。

(二)立足现实,开展联合办学

近年来,尽管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一定的提高和加强,但师资力量、实训条件和就业条件相对还较为薄弱。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学校紧紧抓住东西部联合办学的机遇,积极与福建、山东、江苏、天津等地学校开展多种模式的联合办学。自2003年以来,学校先后与福建晋江职业中专学校、福州交通职业中专学校、山东烟台第一职业中专学校、烟台开发区高级职业学校、山东龙口第一职业中专学校、鲁中职业学院、天津市新闻出版学校、江苏省盐城生物技术学院、江苏淮安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等学校输送学生近2000人,向广东、福建、北京等地输送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生400多名。2010年,学校联合办学招生1021人,分别与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盐城生物技术学院、福建晋江职业中专学校等学校开展合作。联合办学工作的开展,解决了当地就业机会少,就业不稳定的难题,为学生的就业畅通了门路,使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6%以上。今后,学校将在巩固和提高联合办学成果的基础上,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的合作力度,下大力气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发展后劲。

(三)开展技能培训,积极服务“三农” 在加强职业教育的同时,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设备和师资力量,积极面向“三农”,开展各种短期技能培训,为我县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素质高的技能型劳动者。

2004年以来,学校承担“阳光工程”培训,先后举办电子电工、服装制作技术、汽车驾驶技术、计算机应用、饮食服务业、剪纸和刺绣等各类培训,共计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万余人。培训人员除汽车驾驶培训人员自主择业外,其余人员分别在福建晋江友成服装有限公司、福建七匹狼有限公司、福建利郎有限公司、福建福思南有限公司、福建泉州文昌科技电子有限公司、福建晋江开关厂、福建晋江华侨电子有限公司、福建冠科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山东蓝天广告公司、山东振华制线厂、广东东莞中建电讯集团等企业就业。

2005年,学校承担隆德县公务员电子政务人员培训,共培训2435人。2008年以来,学校还承担隆德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技能培训,共计培训农民工2591人。2010年,培训刺绣、剪纸专业人员各50名,食品加工和烹饪专业人员各70名。

(四)营造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创一流特色学校、建一流师资队伍、育一流新型人才”的校训和以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培育为主要内容的深厚校园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学校发展上新台阶。

一是完善制度,培育良好校风。健全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和文化建设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民主管理,实施校务公开,加强学生德 5 育教育和教学常规管理,培育淳正校风,教风和学风。

二是突出特色,打造校园文化精品。通过并办好每年一届的篮球运动会和田径运动会,在建党、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举办各种庆祝活动,举办演讲赛、拔河赛,书画赛和各种知识竞赛,开展城乡学生手拉手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出一批校园文化精品,使校园文化活动深入人心,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为我校进入全区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的行列奠定基础。

三是美化环境,营造文化氛围。从软环境和硬环境两方面营造校园文化,一方面,美化校容校貌。通过绿化美化校园环境,添置休闲排凳,维修宿舍供暖设施,转变学生食堂管理模式,实行承包经营,布置学校橱窗等措施,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改善教职工的工作条件,关心他们的物质,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重视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时解决他们在生活上的困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形成团结,有爱,互助的团队氛围,是师生感到校园文化的厚重和温暖。

(五)提高办学效益,办好校办产业

学校紧紧围绕汽车运用与维修这一骨干专业,于2004年成功创办了隆德县职业中学驾驶员培训学校,2006年,筹建成立了隆德县职业中学汽车维修中心,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经营性实习。

校办企业的发展,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提高了学校自身的发展能力。同时,学校紧紧围绕校办企业,加强专业教师与能共巧匠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相融合、学业成绩与技能鉴定相融合的实训教学特色,在教学中强化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形成 “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的办学路子,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实习环境,为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发挥自身特点提供了条件。学校将围绕专业优势,创办校办产业,达到工学结合,以企养校的目的。

(六)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狠抓内部管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并对学校原有的部分管理制度做了重大的调整与修改,建立各种管理制度40余种。为了发挥教职工的民主监督作用,学校依据教代会通过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办法(试行)》,逐步从学校管理、组织机构、人事管理、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在学校管理方面,职业中学坚持实行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管理机构方面,学校本着高效精简的原则,在中层机构管理机构设立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培训就业指导处和办公室五处室。人事管理制度方面,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中层干部公开选拔制、教职工岗位聘任制和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制。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学校借助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契机,不断完善校内激励机制,努力体现责、权、利相一致,坚持按劳分配、优质优酬,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各项工作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2009年9月,学校被中共隆德县委、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及“教学质量优异奖”;2010年8月被中共隆德县委、政府授予“成绩突出奖”。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落后。近两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按照学校发展规划,2013年,各类注册学生达到5000人,年培训能力5000人的规模,学校现有设施设备不足的矛盾更加凸显。同时,由于设施设备老化和落后,直接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学校在参加全区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时,现有设备根本无法与参赛要求对接,只能借助兄弟学校的帮助完成学生的训练。

二是专业教师队伍急待加强。目前,学校专业教师仅42人,“双师型”教师24人。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建设的不断发展,这已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成为制约学校上台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亟待搭建更为广阔的学生就业平台。学生就业是检验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受到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学生就业仍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只有畅通学校的出口,才能保障顺利的入口和过程。因此,学校期待建立更为广阔与稳定的学生就业信息平台,来保障学生的就业。

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将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和“厚德诚信、负重拼搏、崇文尚教、和谐奋进”的隆德精神为指引,抢抓机遇,改革创新,为推动隆德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隆德县职业中学

张爱民

二O一四年五月十日

教育综合体调研报告 篇2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是国家的重大政策, 是国家战略层面的改革试点, 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举措。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程以来,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作为重点领域的综合改革试点, 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改革成效初步显现, 同时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显露出来。目前处于经验总结和理论反思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 也是将基层的信息和经验反馈到决策层的关键时机。

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进展

(一) 试点的总体情况

2010年7月, 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教育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 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 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这体现了综合改革尊重规律、综合决策、内外协同、系统推进“以改革推进发展”的基本思路。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十大改革任务, 2010年教育部公布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的试点地区, 确定黑龙江省、江苏省和湖北省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地区, 其中心任务就是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以改革推动发展, 以改革增强活力, 以改革提高质量, 以改革推进高教强省建设。

我国地区间经济、社会、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力需求结构、教育发展目标、办学条件标准和经费支撑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 这次以黑龙江、江苏和湖北三个中东部省份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 就是要求各省级政府从本地区实际出发, 探索省级政府统筹高等教育发展体制, 推动高等教育体制由传统的“中央为主”的两级管理体制向“地方为主”的两级管理体制转变, 提出适应自身特点的高等教育教育体制改革目标、具体模式和相关的政策举措, 优化省域内高等教育结构布局, 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建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江苏、湖北和黑龙江三省在承担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三年多时间里, 认真贯彻中央的部署要求, 积极探索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新举措、新路径、新模式, 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 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上求实效, 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大力建设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引领和支撑。在加快和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 体现出综合性、创新性和协同性的鲜明特征。

(二) 各试点省份的推进情况

1. 江苏省确立综合改革战略, 建立健全深化改革推进机制。

江苏省作为唯一一个与教育部签署共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的试点省份, 将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作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 注重顶层设计, 强化制度保障, 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紧密结合, 坚持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紧密结合, 坚持综合改革与专项改革紧密结合, 坚持改革力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紧密结合, 把提高教育质量水平和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作为主要任务, 探索综合改革的思路和举措,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江苏省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加以推进, 省政府出台了《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 明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主要任务, 组建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确定了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区域高校联盟、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深化高校产学研合作、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改革创新高校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实施江苏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招生考试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高等学校分类评价体系等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10个子项目。遴选确定一批试点高校, 建立分阶段、分年度的试点任务责任分工和问责机制, 排出详细的进度计划, 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责任人, 把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岗、到人, 做到任务具体、目标明确、责任落实。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与试点高校签订《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责任书》。各试点高校精心组织力量, 研究吸纳有关意见, 进一步充实完善方案, 使实施方案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2. 湖北省创新制度设计, 加快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跨越的步伐。

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落实, 湖北省遵循“思路战略方案化、方案谋划项目化、项目实施具体化”的基本方法, 以增强改革工作的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和可检验性。出台推进培养体制改革、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保障机制改革等四个方面30项改革措施及相关配套政策。在推进培养体制改革方面: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度, 启动实施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就业创业示范基地计划”“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计划”和“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二是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施“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 并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监督保障体系;三是深化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 重点是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制度、进一步完善高校“阳光招生”制度。在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方面:一是改革高等教育办学模式, 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重点实施了“高校自主创新重点基地建设计划”“高校青年教师企业服务行动计划”, 积极筹建“湖北省大学科技园”;二是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促进高校完善治理结构, 增强高校的内在活力。在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一是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 探索建立高校合作共建的新模式和产学研联盟的长效机制, 深入实施“武汉城市圈中央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支持合作计划”“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支持与交流合作计划”, 继续推进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个高职教育联盟工作, 积极探索高校联合办学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提升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和水平;二是开展高校分类管理试点, 探索建立高校评估、监管和资源分配的新机制。在推进保障机制改革方面:一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各种计划, 实施“高校教师国际交流计划”;二是完善高等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探索试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加强高等学校腐败风险预警防控。

3. 黑龙江省谋划长远, 增强协同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黑龙江省进行长远谋划, 在落实高教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 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和服务发展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功能, 以高教强省建设为载体,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扎实有序地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黑龙江省结合本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实际, 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重点推进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优化高校类别层次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养落地人才、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构建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健全高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等11项主要任务。实现“六项突破”:一是加强高校的分类指导和管理, 促进高校特色发展、错位发展, 整合调配优质教育资源,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 在优化高等教育体系上取得突破。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大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突破。三是增强科学研究能力, 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 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 在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上取得突破。四是依法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健全内部治理机构, 创新高校办学模式, 在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上取得突破。五是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领军人才,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取得突破。六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 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培养面向世界的国际交流人才, 在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上取得突破。

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探索, 各试点省份在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现代大学制度、学科建设与系统创新、高等教育保障机制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为全国提供了先导、先行和示范经验。

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典型经验与案例

在改革试点过程中, 省级政府与高校积极推进、先行先试, 初步形成了具有较强地域性特征与发展优势的有价值的经验, 并涌现出一些典型案例。

(一) 优化高等教育体系, 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分类指导、分类服务体系, 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各试点省份在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优化资源配置,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1. 江苏省加大共建力度, 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

江苏省在加强省级政府宏观统筹基础上, 推进建立本科高校以省为主、专科高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完善高等学校部省共建、省市共建机制, 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在对高校分类指导的基础上, 江苏省积极推动省部共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与教育部继续共建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 重点支持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省市共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 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力度,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增强与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 突出以贡献求支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提升的办学思想。对有发展潜力的地方高校如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进行省部共建, 切实提高地方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水平。省政府与国家气象局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与交通运输部共建南通大学, 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南京邮电大学, 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南京中医药大学, 与国家粮食局共建南京财经大学, 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常州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审计署、教育部、财政部和省政府签订共建南京审计学院协议。教育厅与苏州市共建常熟理工学院。遴选一批符合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办学水平的省属重点高校, 如苏州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 进行特色大学建设, 创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加大改革力度,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以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为主要内容建设重点学科, 构建国家、省和学校三个层次的重点学科体系。

2. 黑龙江省发挥省级统筹优势, 实施分类发展的“1161”工程。

2011年, 黑龙江省出台了《关于加强全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的意见》, 积极推进高等院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教师培训、分类评估等方面的分类指导, 实施“1161”工程,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克服同质化倾向, 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1161”工程, 即加大力度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支持东北农业大学等10所高水平大学建设, 支持黑龙江科技学院等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 支持1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加快推进具有龙江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营建工作。

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已经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一批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其中材料学科群、化学学科群、工程学科群、物理学科群跻身世界前列, 逐步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东北农业大学以基地为依托, 促进农科教、政产学研的结合, 构建新型服务体系, 探索适应全省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黑龙江大学将高水平大学建设与高教强省建设结合起来, 内涵建设成效显著, 连续多年进入全国百强行列;黑龙江东方学院等民办高校进一步完善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 办学质量逐步提高;通过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示范性高职建设, 全省高职教育办学水平明显提高, 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把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作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战略重点, 是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各试点省份把学科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 建设成果不断显现, 主要表现在:一是理念转变方面,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统领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理念深入人心, 成为带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深化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发展的合力;二是政策突破方面, 打破了学科界限、校企界限, 充分调动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 开展紧密型、实质性的合作共赢;三是制度创新方面, 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的运行机制、开放竞争的项目管理机制、多元开放的绩效评价机制, 形成了凝心聚力、资源优化、协同创新的高校发展合力。

1.江苏省将学科建设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突破口, 实施“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和“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江苏省按照突出重点、扶优做强的思路, 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将学科建设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突破口, 集中打造优势学科、培育特色学科。2011年2月,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确定了首批立项学科:即部省属高校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教育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位于前列的学科, 与江苏省新能源、新材料等密切相关的学科。通过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全面提升江苏省高等教育水平和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高校学科排行榜中, 江苏省共有13个学科专业全国排名第一, 比2009年增加2个, 在全国各省市中位居第二。在国家公布的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 江苏省高校占了3个。全省高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31158项。63项成果获2012年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位居全国第二[1]。

实施“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 支持高校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合作基地, 支持行业、企业与高校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技研发平台。高校已培育组建协同创新中心60余个。新增31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7个省级大学科技园, 10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被评为优良等级。68所高校与企业签订“四技”服务技术15922项, 成交额51.1亿元 (1) 。

2.湖北省以国家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 实施“普通高校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指导意见”, 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优化专业结构, 完善本科专业设置的咨询、评价、信息发布、监测、预警及退出机制。同时湖北省科学布局、统筹协调, 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吻合, 与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 实施“湖北普通高校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以国家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 与湖北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物流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建设紧密相关, 为国家和湖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和专业结构更加优化, 打造一批引领服务于湖北产业优化、转型升级的重点专业;优质课程资源更加丰富, 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实践创新能力更加强化, 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模式, 教师教学能力更加突出;探索多样化的高校联合办学机制, 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联动共享, 共建共享机制更具活力。

(三) 加强统筹整合, 发挥区域高教资源集聚优势, 扩大优质资源的辐射力

合作共赢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发达国家普遍比较重视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 比较早就开始了高校的联盟化发展。可以说, 高校教学联盟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有效方式。高校教学联盟对于充分发挥区域高教资源集聚优势、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增强各联盟高校发展活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江苏南京仙林大学城探索“高校教学联盟”。江苏省利用大学城的资源优势, 推动仙林大学城内的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5所本科高校构建教学联盟。联盟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升高校竞争力为共同目标, 本着“以生为本, 开放建设、机制创新、合作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以共享互融, 文、理、工、医多学科互补为优势, 以联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突破口, 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与之相适应的运行管理体制, 共同构建基于共享互融人才培养机制的仙林五校战略联盟。围绕联盟高校联合培养学生计划, 实行跨校选课、校际交流生、第二校园学习等多种形式的跨校学习制度;联盟内实施课程学分互认, 合作建设专业;联合举办暑期学校;开展双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 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新途径等;出台相应的细则或实施方案, 做到制度上的保障。“高校教学联盟”建立5校联盟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开展教师互聘, 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开展学生互派交流活动, 联合举办暑期学校, 搭建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平台, 构建联盟教学管理服务与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仙林大学城联合体图书馆门户网站”。2012年春季学期, 5校联盟有近20位教师跨校开课, 学生修读约3000人次;相互接受300多位学生跨校选课学习, 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 扩大了联盟的影响力。“高校教学联盟”为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提供了稳定支持, 在推进多校合作办学的理论广度和深度上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成绩, 同时在实践探索过程中, 观念的转变、政策的突破、制度的创新也迈出了一大步。

(四) 突破体制机制瓶颈,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江苏、湖北和黑龙江三个试点省份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推进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 探索通识教育新机制。各试点高校坚持立德树人, 立足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本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度。经过试点改革, 初步形成了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

1. 湖北省增强经济发展耦合度,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湖北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创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度。2010年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从全省19所本科院校遴选建立33个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基地, 鼓励高校在学生选拔、师资配备、培养模式、条件氛围、管理制度等方面大胆改革试验, 为培养造就未来在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应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计划”, 充分吸收并整合社会、企业科技资源, 共建583家创新基地, 为研究生提供了科技实践岗位2000多个, 基地聘任企业导师130余人, 学校进入基地导师共计160余人。目前, 已选定16所高校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实验区, 开展以“三改革一完善”为主要内容的试点学院改革。实施自主创新“双百计划”, 在全省设立30个自主创新岗位和创新团队, 同时深入推进“博士后创新岗位计划”, 引导、资助博士后人员到企业工作站和产业基地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引导高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面向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电子信息、汽车、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纺织、装备制造、船舶、轻工、物流等十大支柱产业, 建设60个相关的特色优势重点学科。从全省高校遴选出197个办学条件较好的专业点, 建立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 (1) 。

2. 黑龙江进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点, 引导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黑龙江省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创新人才, 积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新模式。针对黑龙江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 积极推行“卓越计划”“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 确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等6所高校进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点工作, 引导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英才班、哈尔滨工程大学陈赓实验班、东北农业大学生物理科基地班等高校拔尖人才培养工作成效较为显著。

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试点中, 坚持“‘工学’并举, 实践与理论并重,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办学特色, 发挥“三海一核”学科优势, 依托行业企业, 以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 做好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以启动实施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计划为保证, 抓好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以创新能力提高为导向, 打造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学生科技创新品牌;以改进考核方式为突破口, 探索建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教学模式;以“陈赓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为抓手, 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人为本, 构建具有“双自主”特征的教学管理激励机制;以学习为中心、学风建设为主线, 将学生工作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三个第一”的大学精神为统领, 担负起创新的重任, 完成国家的使命, 探索“基础宽厚的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 “基础、创新、特色、人本”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得到贯彻, 新版培养方案得到各方认同, 运行良好;“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特色突出”的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有效实施;“陈赓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见成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评价比例日趋合理, 评价机制逐渐完善, 一个多方评价、会商联动的评价机制已经形成, 有力地促进了学校重视教学工作氛围的形成, 调动了教师重视教学、倾心教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促进了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优秀教师成为样板, 青年教师获奖增加, 教学秩序不断优化。

3. 作为江苏省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苏州大学以学校自主创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大背景下, 苏州大学作为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按照顶层设计、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务求实效的原则, 以人才培养为根本,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以队伍建设为关键, 以教育国际化为路径, 系统设计综合试点改革方案。在实施中, 苏州大学以国家试点学院建设引领学校综合改革, 以学校自主创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推进书院制改革试点, 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创新团队建设试点、开展国际合作交流重点项目, 形成了国家、省和校三级改革试点协同推进的局面。

苏州大学坚持立德树人, 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教综合改革的根本目标, 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依托教育教学改革, 出台、修订了一批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政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开放性选修课三大课程模块, 推行大类招生、转专业、辅修专业、招生就业联动等机制建设, 建立完善学生成才的多通道机制, 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二是依托“国家试点学院”改革, 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育人理念, 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分为学术创新型、应用创新型、国际联合培养型三类, 制定“通识+专业”的课程体系, 建立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师资考评机制和教学“门槛制”, 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三是依托“书院制”改革, 强化学科专业交融, 注重学生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团队意识等的培育, 构建“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新模式;四是依托“带薪实习”项目, 建立大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五是依托“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强化校企联动, 让企业全程参与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授课和实验室建设, 从根本上提高本科人才培养在行业发展中的贡献度和影响力。苏州大学的改革经验曾被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誉为“高校结构调整的成功楷模”。

三、改革试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通过试点省份的积极探索, 取得了可喜的改革成效, 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作为一项基础性、综合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 不是局限于内部调整完善或单一制度的修修补补, 而是要充分考虑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进行系统设计;同时还要把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置身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其他各方面改革之中 (1) , 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 必须统筹谋划、积极推进。

1.政府对高校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加大了高校的建设成本和办学负担。由于目前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集办学权、管理权于一身, 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以及人、财、物等决策权都高度集中于政府, 加大了高校的建设成本和办学负担, 严重束缚了高校的健康发展。试点省份承担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项目涉及面广, 如果单靠某一方的推动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需要多管齐下方能见成效。如, 对高校进行分类评价和分类管理, 由于没有多样化的高校分类标准, 高校就没有明确的参照系, 无法进行合理定位, 更无法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高校反映强烈的院校设置、招生计划审批、专业设置与审核、人才引进、考试招生、学位授予、毕业注册等方面的政策壁垒和管理权限问题也应进一步放开。

2.关于省级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高教综合改革试点的许多工作任务都是对机制体制方面的改革, 如现代大学制度、二级学院改革试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 这些改革也逐步进入深水区, 部分现行体制机制束缚已经成为制约这些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学校办学自主权在《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虽然有相关规定, 但是目前还没有得到彻底有效的落实。教育部在《2013年工作要点》和《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 强调要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并明确提出对试点省份有序下放学校设置、招生计划、学位点评审、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权限, 各高校迫切地希望能够尽早落到实处。

3.关于学科建设问题。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对于提升高等教育优势地位, 实现科教强省、人才强省、经济文化强省起着核心作用, 但各省、各校取得的阶段性“优势成果”水平不一, 与“优势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是研究团队与科研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高水平、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师级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仍然缺乏, 培养和引进高水平人才力度和能力还不足, 有的学科实验室建设较为分散, 公共平台集聚度不高;二是研究生招生政策制约学科发展, 影响了学科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学科综合优势的发挥;三是学科建设存在重研轻教导向, 对学科发展贡献度的导向与激励严重不足, 同时, 将政府拨款与现有大学及学科评价体系挂钩的行政化教育管理方式使得教育科研评价体制和方法形成重视科研成果的产出、轻视教学成果的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的导向;四是经费管理不适应优势学科建设的需求, 拨付到学科的时间滞后于原计划的时间,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购买设备、实验室建设、人才引进等工作。

4.关于产学研问题。在高教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 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 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是推动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的关键。目前, 各部门、机构间条块分割严重, 缺乏统一协调, 严重影响产学研合作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产学研尚未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相对接;科技与经济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管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高校与行业企业的体制壁垒阻碍了产学研合作的开展。

四、政策建议

(一) 对高校进行分类评价和分类管理

1.科学制定高校的分类标准、质量准则和质量要求, 实行分类指导、分类评价、分类管理, 健全高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推进高校教学状态基本数据信息的公开化, 加强社会对高校办学效益的有效监督。下放管理权限, 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引导高校各安其位、错位发展、同类竞争、突出特色、争创一流。

2.放大高校分类评价的试点效应。在对高校进行分类评价的基础上, 探索科学、合理、多元的评价方式与机制, 在确保排名客观公正的前提下, 通过学科专业排名、绩效拨款等形式, 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二) 扩大省级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

1.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统筹省域内高等教育的权力, 转变政府管理方式, 强化规划、标准的制订与实施, 统筹制定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 严格控制对高校的行政审批, 综合运用法规、政策、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多种手段, 减少行政干预, 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更好地发挥高校办学积极性, 推进改革进一步深化。制订出台具体的管理权限改革措施与工作方案, 细化目标任务, 如在院校设置、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给予试点省份或院校优先安排及政策倾斜。

2.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 改革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 吸引行业企业实质性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加强对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 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相对接, 通过采取政府购买岗位、报考公职人员优先录用等措施, 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

(三) 加强学科建设

1.重视对学科发展的原创性研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突出了质量导向, 彰显了强调质量、淡化规模的导向, 但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科发展的原创性研究 (包括基础理论创新、工具方法创新) 的重视, 建立鼓励创造性、多样性、与国际接轨的、开放竞争的教育科研评价体制。

2.加强对优势学科建设的分类指导、分类建设与分类考核, 定期组织优势学科建设交流活动, 建设与优势学科建设相适应的经费管理模式。学科评价按“致力打造世界一流”和“服务国家急需”两类导向实行分类申报和分类评价。

3.大力加强拥有优势学科的地方高校的建设, 遴选一批拥有排名全国前列学科、建设成效特别突出的优势学科、服务地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贡献突出的学科的高校, 充分放大优势学科建设效益, 实现以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 关于产学研合作

1.加强顶层设计, 统筹科技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加大基础研究力量向高校的转移, 逐步形成科教融合的高校科研制度, 促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团队和优秀人才。

2.出台校企合作促进条例, 引导校企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和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 对于参与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3.建立国家级校企合作基地, 对参与的企业在申报国家重大专项、各类产业化项目给予优先立项支持, 对高校与企业联合申报国家工程实验室等方面给予优先立项等。

4.吸引行业企业实质性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通过明确互聘政策, 给予行业企业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将有关企业人才参与高校教学的经历和成效纳入员工职务晋升体系, 让行业企业愿意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当中。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相对接,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 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上设立社会服务类系列, 重在考核成果转化对行业和企业的贡献度, 建立健全应用型专业的相关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 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技术创新等实践活动, 将教师产学研践习经历和成效纳入教师职务考核、聘任、晋升体系;支持教师结合学科专业发展需要, 主持或参与企业等实践部门的应用研究和产品研发;对校企合作开展教学科研项目, 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支持。

参考文献

教育综合体调研报告 篇3

一、基本情况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包括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三个功能区和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以及海河下游工业区。

滨海新区自1994年成立以来,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1993年的112.4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960亿元,增长17.4倍,年均递增24.6%,2006年占天津市生产总值的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172元,按7.8元/美元的汇率换算是17329美元;财政收入由1994年的23.6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381亿元,增长16.1倍;外贸出口总值由1994年的5.03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26.2亿美元,增长45倍。形成了电子通讯、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七大主导产业。按照滨海新区未来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规划,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到2010年将达到3200亿元,相当于2004年的天津市经济总量;到2020年,达到1万亿元,15年年均递增13.5%。

2006年4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天津滨海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第二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对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提出了基本要求:试验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并从天津滨海新区的实际出发,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要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相结合、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相结合、解决当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相结合,不断拓展改革的领域,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意见》对滨海新区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明确定位: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进展情况

按照国务院的《意见》精神,结合滨海新区的实际情况,天津市和滨海新区认真研究,综合部署,积极推进,在多个方面取得了进展。

(一)总体方案基本形成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去年天津市制定并递交了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方案总的设想是,以中央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科技、金融、土地、涉外经济体制等改革为重点,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探索新的区域发展和新型城市管理模式,推进全国新的历史阶段的改革。同时,结合滨海新区的实际,确定企业改革、科技体制、涉外经济体制、金融、土地、农村体制、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制度、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十个方面的具体改革内容。

(二)部分措施已经开始实施

1.金融体制改革有所创新

一是总规模为200亿元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于2006年底正式挂牌成立,首期由6家公司募集的60.8亿元的投资基金已到位,目前正在遴选项目。二是滨海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已经初步建立,20亿元财政资金已经到位,其运作将采用“引导基金”的模式,即政府创立的基金并不直接投资企业项目,而是作为母基金,由母基金投资带动各个专业投资子基金,再投资于专业创投企业,以发挥导向和补位作用。这种模式已经得到国家科技部、发改委等部门的认可,并正努力将这种模式推向全国。三是中国保监会已确定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保险改革实验区,争取在保险企业、保险业务、保险市场、保险开放以及金融综合经营和保险资金运用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创新措施在天津先行先试。四是渤海银行设立了投资银行部,银行业务将逐步扩大。五是天津港财务有限公司去年年底开始营业。这是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设立的首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天津港财务有限公司将为天津港集团各成员单位提供办理财务和融资顾问、信用鉴证及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协助成员单位实现交易款项的收付等多项服务,将提高天津港集团公司的资源融入能力,降低整体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六是滨海新区将进行征信体系试点试验。天津开发区与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签订滨海新区信用体系建设合作备忘录,将滨海新区作为人民银行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地区,有关征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措施在新区先行先试,建设全国征信体系示范区。

2. 涉外体制改革加快步伐

一是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7条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已经开始进行,改革内容包括:改进外汇经常项目监管方式,改变强制结售汇制度,逐步取消核销制度,实行居民和企业意愿结汇和自由购汇,扩大外汇使用,放宽人民币购汇,通过合格投资机构,将人民币换成外币,扩大对外投资,并允许试点企业开办离岸金融业务等。二是国内面积最大的东疆保税港获国务院批准,东疆保税港是我国批准设立的第二个保税港区,也是目前中国面积最大的保税港区,现已围海造陆10平方公里,年底就可进行首期封关运作。三是海关总署为支持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建设大型综合性海关保税监管区域,向天津海关和海关总署驻天津特派办印发了《海关总署关于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总体意见》,推出14项具体措施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四是天津海关将深受企业欢迎的“一点通全关”服务进一步延伸,助推“大通关”。天津海关通过不断修订和完善相关措施,有效缩短了货物滞港时间,大大加快了口岸物流速度。

3.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起步

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务院对天津滨海新区改革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的天津市土地工作会议确定主要从六个方面推进滨海新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创新滨海新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模式,建立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突破现有行政界限,将滨海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法定规划体系,年内完成规划的编制和报批。二是实行土地征收和农地转用相对分离,按照“一次审批、分期实施”的原则,依据滨海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滨海新区五年城镇建设涉及的农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总规模,一次上报国务院批准后,再根据建设需要和年度农转计划指标,适时实施农地转用,保障重大工程项目用地供应。三是建立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安置新机制,将保障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和“长远生计有保障”纳入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并开展留地安置、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征地安置模式试点。四是试行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改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和流转制度,完善土地配置方式,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五是改革土地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制度,完善土地收益基金专项管理,优化土地收益的支出使用结构,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六是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探索耕地占补平衡的多种途径和方式,以优先保障滨海新区发展为原则,为滨海新区的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4. 新区区域空间规划引入主体功能区概念

一是滨海新区构建了科学合理、效应聚集、城镇与功能区相配套,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功能区布局,即“一轴、一带、三个城区、八个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一轴,沿着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一带,沿着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在轴和带的T型结构中,建设以塘沽城区为中心、大港城区和汉沽城区为两翼的宜居海滨新城;八个功能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滨海化工区、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海滨休闲旅游区、临港产业区。二是天津市编制《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建设与“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明确了生态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内容。

5. 探索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

探索和创新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制是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大重要任务,滨海新区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大体上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以电子信息、汽车等高新技术较为集中的开发区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探索,另一个方向是以高污染、高消耗产业为主的石化类产业等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探索。今年滨海新区将首先在两个方面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一是重点打造四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包括:建设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区,形成品种多样、链条紧密、资源闭合流动、有效利用的新型生态工业结构;规划大港石化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解决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有效处理;推进汉沽电水盐联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依托北疆电厂,建设超临界高效清洁燃煤发电机组和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加快建设海河下游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循环示范区,推进行业的整体集成、系统优化,大幅度降低水资源和能源消耗。二是通过有目的地引进产业链条中的空缺企业,不断完善汽车、石化、冶金、电力和海水淡化四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三)2007年综合配套改革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

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确定的十项内容2007年已全面启动,其中下面五项将作为重点推进,有望在年底前取得进展。

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改革和创新是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近期重点之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在搞好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基础上,鼓励发展各类功能的产业基金,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进行房地产投资信托试点,发展集合资金信托业务,把天津逐步建设成中国产业基金发行、管理、交易、培训、理论研讨中心。加快天津企业集团的发展,培育一批销售额超过百亿、千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开展房地产、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等资产证券化业务。其二,开展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允许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在天津设立机构办理证券、保险、金融租赁业务。允许保险企业集团或以保险业为核心的金融控股公司到天津成立机构办理银行、证券业务。同时整合天津各类地方金融企业股权,设立金融控股公司,控股参股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其三,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主体。设立和引进中外资银行、投资银行、金融租赁、货币经纪、专业保险和再保险、信托投资等各类法人机构。适当组建具有新服务功能的金融机构。支持中德住房储蓄银行重组成为中低收入者服务的住房信贷银行。其四,适应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经批准后进一步扩大滨海新区外汇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范围和内容。

进一步推进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以东疆保税港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国际贸易、航运、物流和口岸管理体制改革。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创新,以点带面,推进区域整合。落实新区与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签订的合作协议,加强与东北亚对外开放特殊政策区的经贸合作。

加快土地管理创新。建立滨海新区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体系,试行土地征收和农用地转用相对分离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征地安置模式试点,实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制度,探索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多种方式。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加强监督管理海域开发。

促进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以规划建设滨海高新区为重点,创新科技开发与管理模式。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快设立滨海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建立科技投资基金股权转让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

创新人才流动机制。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新区管委会在制定发展规划、统筹产业布局、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协调重大项目等方面的组织领导职能,建立市政府各部门与滨海新区条块互补、职能整合的工作机制。促进经济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功能向行政区延伸,行政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属地管理原则向经济功能区延伸。明确新建产业功能区的管理主体,完善职能和事权。

滨海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处于起步阶段,观念、政策、体制、机制等多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利益关系尚未明朗,许多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行政区划复杂,新区行政管理体制不顺;二是科技创新体系进展缓慢,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足,离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自主创新战略还有不小的差距。

三、政策建议

滨海新区的改革具有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试验和示范作用,对于促进我国改革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需把握好综合配套改革的正确方向,处理好已经出现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加快相关配套法律体系的建设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性的创新,其本质也是先行先试,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突破一些旧的条条框框,因此要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法律地位得到认可,有利于其突破体制束缚,进行体制创新。

(二)探索解决行政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

理顺滨海新区的管理体制,是滨海新区的当务之急。建议取消原有的行政区和功能区,形成一个一级行政区即滨海新区以及包含八个功能区的新布局。比起其他区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这个方案确实更具难度,涉及到较大的人员以及机构调整,因此要求有缜密周详的安排和计划。但取消原有的行政区划建立滨海新区一级行政区是理顺滨海新区行政管理关系的最彻底的方案,长期来看,对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区,必须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肩负起改革示范这一重担,走出区域创新发展的路子。要依托天津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借助近距离首都北京的科研能力,引导北京和中央的一些研究院所、大专院校的研究成果到滨海新区去实现产业化,创造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同时也要注重对国外先进技术的甄别、引进、吸收、消化和再创新,提升滨海新区的技术水平。

(四)发挥优势,提高资源、土地和港口的利用水平

一是要对自然资源如原油、天然气等进行战略规划、集约开发。二是加大土地管理力度,注重土地的集约使用和开发。三是加强港口的功能开发和功能整合,提高港口集约使用率。当前,一是要加大天津港口尤其是目前正在建造的东疆保税港的开放程度,充分发展集装箱中转业务,形成和国际大港口尤其是韩国和日本港口竞争的有力力量。二是加强天津港和大连港、烟台港的关系能量整合,减少重复投资,成为有效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窗口,使这一地区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释放潜能,增强竞争力,同时也为腹地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

教育综合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篇4

我校是一所农村山区完全小学,县级规范化学校,县级电化教育示范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学生250人,教师23人,其中大专毕业14人,本科毕业5人,学历合格。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葛石镇教育发展总体思路”,学校领导班子精心规划,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管理不断完善,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现将我校督导评估综合自评报告如下:

一、办学宗旨与办学效果

我校以创办农村一流的学校为总体目标,办学方向明确,学校制订了符合学校实际的争创省级规范化学校的五年规划和创建县级教学示范校及市级规范化学校的近期目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教育教学为中心,贯彻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落实“山东省实施素质教育四十条”,制作了版面,从人力、物力及时间、空间等教育资源向素质教育倾斜。体育、卫生、美育工作得到加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机制,修订完善了学校领导干部分工责任制和教师考核评价方案以及奖惩制度。管理中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让教师参政议政,领导、教师团结一致,共谋学校发展。各项规规章制度健全,严格实施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学期,我们投资3万余元铺设办公区彩砖和活动区硬化,投资1.2万元封闭操场,修建了大门,建起200米跑道,使体育设施得到保护。投资3.5万元维修教学楼楼顶和室内外粉刷刮瓷,改造学校大门,对幼儿园实施外用乳胶漆粉刷。投资0.6万元在三楼楼顶建起大型钛金标语。投资1.8万元建立科学

实验室一口,0.6万元完善了远程教育工程,使农村的孩子也享受到城里孩子的待遇。移栽700余株花木,对学校进行重新规划,设定了办公区、活动区、硬化区、生活区以及锻炼区等。

学校注重了德育教育,强化了学生“四项管理”,开展了争做“环境小卫士”活动。在教育教学中,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了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适龄少年的入学率、在校学生的巩固率和毕业率均能达到标准,为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具有正确的理想和进取精神,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法制观念强,能遵纪守法,热爱劳动,讲究卫生,各学科的成绩均能达到要求。学生兴趣广泛,在镇各项竞赛活动中,均能赛出好成绩。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明显,形成了“教书育人,环境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素质教育特色,受到各级领导和周边单位的肯定。

二、队伍建设与学校管理

学校在教办的领导下,加强了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强化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认清形势,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管理水平,增强业务能力强,做到廉洁自律。

树立了以质立校,以特强校的目的,思路清晰,各项工作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具体措施是:一个阵地少先队、一日四查抓常规、一周一评抓过程,一月一榜抓促进、一学期一奖抓奖励。这一措施的实施促进了学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使各项工作活动落到了实处。课程开设齐全,严格落实减负规定,严格执行作息时间,无违规现象发生。严格常规教学过程管理,做到有布置、有

检查、有总结、有反馈、有改进,把教学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各环节管理到位、规范,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我校加强了对教师的培养。新课程改革以来,全体教师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之中,树立了新的改革理念,形成了学校、年级、个人的教研网络组织,带动全校性的教育科研活动。今学期学校对全校教师进行了一次全面听课活动,人人参与,共同研讨。既摸清了自己的底子,找准了差距,又明确了自己改进的方向。

安排专门的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师德规范,观看师德光盘,教育教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并对师德行为进行专项考评,张丽萍同志获得葛石镇师德标兵,宁尚辉获得校级师德标兵。师资培训采取外训与内训相结合的方式,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外出参加培训学习40多人次,培训费用6000多元,利用校内、省、市、县骨干教师带动培植校内骨干教师。鼓励教师自学进修,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学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各类教学常规,如学生课堂常规、作业常规、考试常规等。学期初与各班(室)签定财务使用责任书,建立了校产电子化管理,对学校的东西一一建立档案,学期末检查核对,做到了帐、物、卡完全一致。注重了校园文化建设,投资3000多元重新规划设计校园文化,办公室文化突出政策法规,楼道文化突出自悟自省,楼梯文化突出养成教育,班级文化突出自我展示,功能室文化突出科学精神,校园墙壁文化突出信仰理念。各班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展示台,手抄报和黑板报各有千秋,真正成为展示学生特长的阵地。安全教育常抓不懈,环境卫生责任到班,专人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有条不紊。

三、学生发展水平

辖区内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每学期开展一次学守则讲规范活动,养成了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品德考查合格率95%以上,减少了考试次数,实行等级加特长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完成了学习任务,特别对学困生的转化,落实了五项措施,使之抬起头来走路,时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学校重点落实学生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的要求,无体育课的当天由班主任带领在下午安排体育活动。九月份举行了广播操比赛、队列比赛和自编操比赛;十一月份举行了跳绳比赛。艺术教育是我的办学特色,兴趣小组活动规范并取得可喜成绩。

今学期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确立了古诗文诵读为小本课程,印制了古诗文诵读本,没生一册,免费使用。制订了校本实施计划,十二月份举行了古诗文诵读比赛。

四、办学条件

学校经过不懈的努力,不断充实了实验室、仪器室,增置图书补充图书室,并购进学生机和教师用机满足学生和教师应用,提高微机的利用率,接通了远程教育电教室,改善了办学条件。目前,我校布局合理,校园美化、绿化、净化达标。

五、存在问题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信息化工程进一步加快,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总之,对照各项评估指标,通过自评,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认识到了不足,及时查缺补漏,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教育综合体调研报告 篇5

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里 辛 街 道 第 二 中 学

里辛街道第二中学创建于1994年,2005年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2014年5月28日,与田庄联办小学合班并校,进一步扩大了办学规模。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2014年政府投资在建3900平方米综合教学楼一座。学校目前占地94亩,建筑面积6470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6.79平方米,生均绿化用地8.46平方米。学校配有理、化、生等学科专用教室,设有图书室、卫生室、心理咨询室等公共教学用房,投入使用高标准餐厅极大改善了师生生活条件。教学仪器按省定二类标准配备,图书室藏书初中小学生均分别达到42册和38册。学校现有教学班26个,在校生1057人,教职工84人,学历达标率达100%。学校服务范围是35个自然村,人口22000人。学生入学率、按时毕业率和毕业生合格率均达100%,在校生巩固率达100%。学校规划科学,区划分明,布局合理,校园环境优美。

学校秉承“崇德尚文 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遵循“眼光向内 重心向下 点滴到位 细节做细”的办学方略,着眼未来,科学谋划,立足实际,精心育人,突出“培养知礼明理、求实创新的未来人才”的办学特色。本中考和小学毕业学业水平评价成绩优异,振兴四中贡献率超额完成任务,学校先后被上级教育部门授予钢城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钢城区电化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办学特色先进单位,语文、数学、体育等教研组被授予钢城区优秀教研组。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郑建平获山东省优质课比赛二等奖、郭元美被评为莱芜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崔丽丽被评为莱芜市学科带头人、尚丽丽获钢城区优秀教师荣誉称号,郑春宝等三位教师获市级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尚军英等17位教师获钢城区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称号,韩香等24位教师获钢城区园丁奖,在街道教办组织的课堂教学大比武中毕志超、吕霞、尚丽丽分获学科第一名的好成绩。

为了更好地把握办学方向,更规范地实施教学行为,更有力地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现对照《山东省2014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标准》,自评如下:

一、建章立制,规划学校可持续发展蓝图

根据省市区素质教育实施文件、课程实施标准等有关办学文件,和区、镇教育规定,学校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拟定了各项工作计划。计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崇德尚文,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艰苦奋斗,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狠抓常规管理,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育科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和形成“眼光向内 重心向下 点滴到位 细节做细”的管理思路,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发展。具体工作思路和目标是:

在学校建设方面:

1.争取上级的支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添置图书和实验药品、购买仪器橱适应日益增多的教学仪器设备的储存管理。

2.是因地制宜,合理整合现有学校设施资源,高标准提升食堂管理水平,改善师生生活条件。

3.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设施的教学效益,包括一室多用,教学一线需要优先等等。

4.加强校舍校产的维护保养,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学校管理方面:

1.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课堂教学大比武、最美教师评比等为契机,加强师德师能建设,突出“读书成长”、突出“一专多能”,打造一支甘于奉献、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2.突出传统文化教育特色,落实区局传统文化教育精神。3.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让我校校容校貌建设再上新台阶。

4.构建适合我校特点的草根式课题研究,规范高效抓质量。

5.加强家校联系建设工作,全方位、多角度促进家校联系。

6.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强化学校安全无缝隙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由于学校教育决策科学,思路对头,本的各项工作都协调发展,教育教学目标如期实现。

二、立德树人,培养德智兼备的未来人才。

学校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德育建设,牢记“立德树人”使命,不断完善创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逐步形成了“一二三五”育人特色。

一个核心——构建学校核心价值观,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确立正确的导向。学校在继承和发扬优秀办学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提炼、总结,逐步形成了学校办学的核心价值观——办学目标:培养知理明礼求实创新的未来人才。办学理念:崇德尚文 和谐发展。管理思想:重心向下 眼光向内 细节做细 点滴到位。教师观:教师发展第一,教师健康第一。学生观:学生有差异,校园无差生。

两支队伍——一是打造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示范引领;二是建设自律自强的学生管理团队,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榜样激励和自我管理的平台。尤其在学生管理方面,成效斐然。近期,学校团委开展的“让团徽闪光,让红领巾飘扬”的团队主题教育,重塑了中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会开展了“激扬青春 展我风采”学生会干部竞选活动,使一批组织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干部脱颖而出;学生会自主设计的“国旗下的风采”、“校园轮值主席”、各种节日庆典活动,都很有特色;学生会自主举办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主题板报展览、主题团队日等活动有条不紊,有声有色;我校的“红领巾文明礼仪督察小组”,在规范同学习惯养成方面功不可没。尤其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同学们从自我管理、服务他人中完成自我教育,使合格公民教育深深植根于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三类文化——一是创新校园文化,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是开拓基地文化,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实践育人的平台;三是挖掘节日文化,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民族情怀。特别是在关注学生内涵品质的培养方面,我们注重基地文化和节日文化开发建设。学校充分利用周边社会资源,开拓里辛敬老院、碁山烈士纪念碑、中兴汽车零部件公司等校外实践基地;挖掘“我们的节日——中秋”、“九九重阳话敬老”等节日文化,彰显民族魅力。除了这些传统节日外,我校还有自己的“阳光体育节”、“魅力校园文化艺术节”,这也很受孩子们的喜爱。这两个节日,我们设计的周期长,基本贯穿了整个学期,既没有冲击正常教学秩序,又寓教于乐,轻松活泼,成为培养“二中阳光学子”的重要举措。

五种课堂

1.温文尔雅的诵读课堂。“晨颂 午读 暮省”的朗朗书声,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飘满书香;稚气未脱的小记者,在赢牟大地上留下串串采风的足迹,我校成功提供钢城区传统文化教育现场,精彩的诵读阵容震撼了所有与会人员,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架起了新的桥梁。

2.奇幻迷人的创新课堂。我们的科技创新校本课程是孩子们最愿意学习的课程。科技文化的熏陶已经把科普创新的的种子,播撒在每位孩子的心中。目前我校已有多位同学获国家专利,多人次在全省创新实验大赛中获奖。

3.融融暖意的爱心课堂。学校搭建爱心平台,情系特殊群体对李勤等患有严重疾病的特殊学生,建立贫困生档案,组织师生捐款捐物,同时积极向社会寻求帮助,努力解决这部分孩子的学习生活困难,我校目前无一人因贫因病辍学。

4.方圆有度的法制课堂。学校加强法制教育,为孩子筑起一道防火墙。每学期初聘请法制副校长为师生们进行法制知识讲座。同时,与教师、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实施每周一节安全教育课,严格落实1530安全教育,定期举行防踩踏等安全演练,严格执行乘车护导制度,建立学校安全隐患台帐制度,通过以上努力,精心打造“平安校园”,保证了儿童的零犯罪率和零事故率。5.亲情洋溢的亲子课堂。学校主动取得家委会支持,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最近在我校的开放周当中,“家长进课堂——亲子共读”、“小手拉大手——安全伴我行”等系列家校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质量立校,找准三个支点撬动学校跨越式发展。素质教育要有更高更好的教育质量来彰显,我们一直把教学质量的持续发展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来抓,在中考、学业水平测试等各项考核中均取得较好成绩,我们一直把课堂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而撬动高效课堂的支点我们认为有三个:

第一个是教学管理。

首先,重心向下进课堂。全体班子成员沉入一线,特别是级部分管领导全部在级部办公,与老师们紧密联系,随时听取老师们的心声,达到下情上晓,上情下通,让全校教职员工思想一致,凝心聚力,共同推动学校发展。同时,负责教学的班子成员随时深入课堂,保证师生的教情学情了然于胸,以便及时指导,最近我们提出的“情趣教学”课题研究,就源于课堂发现,所以,我们的听课不仅仅是强调数量节数,更重要的是基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眼光向内抓反思。每节课的课后反思,老师聚焦教学活动的升华提高;每位管理成员的例会反思,在交流中总结一周的得失,每位学生的错题记录,迈出向错误要成绩的关键一步,我们在日新日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再次,细节做细抓常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高质量的常规步骤就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我们对备课常规、课堂常规、作业常规、检测常规、辅导常规等等做到检查常态化、评价科学化,真正用过程评价替代终结性评价。在逐渐淡化成绩的评价模式中,加大对过程的监督、评价。每次检查都实行量化打分,公示存档。年终合计起来即为教师素养的得分。督促了整个教学常规不留尾巴,不积“务”成疾。

最后,点滴到位抓效果。在平时常规教学工作中,对现实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学校管理层积极主动地去研究解决,有听课有评课,有检查有反馈,不等靠不推诿,既敢于跟自己较真,又敢于跟别人较真,不当“老好人”,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益。

第二个是队伍建设。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从“强师德、善管理、重激励”三方面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

1、通过强化师德建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里辛二中本身具有优良的师德传统,加上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各类师德教育学习、考核,各级师德标兵及先进个人的评选,各类师德演讲比赛,校园师德模范的宣传,尤其是今年党的群众路线路线教育开展以来,党员干部率先垂范,起到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发挥引领群众的优良作风,使我校教师教师道德素质继往开来,形成良好的师德风貌,涌现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模范人物,王伟老师代表里辛二中参评了钢城区最美教师,郑峰友、陈娟等荣登学校四德榜,在他们的带动影响下,我校教师遵守师德规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出现了你追我赶、互不服输的可喜局面。

2、通过工作量化管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学校执行严格的教学工作量化管理,实行“每天一统计、每周一公布、每月一总结”,将其扩大比重纳入考核,将其作为评优评先和今后实施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真正坚持奉献与回报相统一。

3、通过公平的激励方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积极制定相应的激励方案,最近学校就对在“课堂教学大比武”中获奖的老师进行了奖励。通过这些激励措施,全校教师充分挖掘潜力,利用各种机会继续学习、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三个是科研创新。

首先,课题引领,自我创新。

自上学期以来,我们围绕“如何把握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议题,选择富有前瞻性、能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课题——“教学重难点三层突破法”进行草根课题研究,真正实现了有效备课。以集体备课为平台,先由主讲人抛出自己精心设计的预讲教案,以达到引“玉”的目的——让教研组成员以预案为骨架、以重难点突破为核心集体点评,告以取舍、给予补益。主讲人采纳吸收,集众家之长,对预案进行修改、整合,形成二次教案。然后,主讲人运用二次教案进行授课实践,根据具体学情,突出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与解决,教研成员随堂听课、观摩。最后,教研组对本节课进行细致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把握与突破进行第三次探究,并将教研成果存入教研组资料库,为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服务。通过教研组教师的共同学习与研讨,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借助彼此的力量,融集体的智慧于一体,真正备出了能够把握并突破教材重难点的“精品课”。经过日积月累,集腋成裘,提高课堂效率,实现了有效教学。近期,我们在上一课题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课堂乐教乐学水平,已经开展实施“情趣课堂”研究,第一阶段的分科试点正在进行。课题研究、继续教育,正逐步成为指导我校教师成长的有效平台,同时作为教学生产力生长点不断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创新。

其次,他山之石,取人之长。近期,与陈毅中学联合教研,让老师们走出学校学习先进经验,一批批的教师走出校门学习专家名师的先进理念。学校不断支持老师们积极学习他人经验,取他山之石,攻教科研之玉,最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内化为自己教学行为,不遗余力地为老师和学校的成长创造条件。

四、改善办学条件,创造舒心的育人环境。

首先,学校以省督导为契机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高标准实验室、餐厅等,并在建综合落一座。充分加强图书室等各功能教室的教育资源建设,实验开出率达到百分之百,电子白板以及校园网站得到充分利用。发挥了教学设施应有的教育作用。

其次,努力做好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创造学生喜欢的育人环境。我们把校园环境当作学校的一块隐形的课程来看待,努力建设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花园式学校环境,让校园环境每时每克都对师生进行无声的教育。

一是保持整洁,要让学校成为当地最干净的地方。二是注重绿化、美化,让学校成为风景最美的地方。为达到以上目的,我们不断扩大硬化和绿化面积,学生人均绿化面积已达14平米,远超国家标准。三是加强文化氛围建设,要让学校成为当地书香气息最浓的地方。我们不断完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思想熏陶。学校以“礼仪三字经”宣传牌、走廊过道的名言警句、学生设计的“校园文明礼仪用语”、班级文化建设、“校园之声”广播站等为主阵地,对同学们进行形式丰富多彩的教育。最近,学校本着“让墙壁说话,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在教学楼墙壁上精心设计了唐诗宋词板面,突出了“传统文化”教育主题。

总之,本次督导,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我们将继续深化培养学生发展培养目标,不断进取,为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和谐发展,实现师生快乐学习、幸福工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教育综合体调研报告 篇6

四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重中之重,重在巩固提高”的方针。着力于内化学校管理,硬化责任目标,强化巩固提高,围绕普及程度保稳,办学条件保硬,师资水平保强,教育质量保升“”这一目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规模办学水平,使全镇中小学的整体办学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镇政府连续4年被县政府评为“教育工作优秀乡镇”。现汇报如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普及程度。

1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按时上学,小学入学率100%,中学入学率99.31%,随着办学条件的提高和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惠民政策的实施,中小学巩固率不断提高,在校生年巩固率小学100%,中学97.34%。完成率,小学100%,中学97.6%。15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按期毕业率达到97.76%。

(二)师资队伍。

1.小学107名专任教师,中学80名教师全部达到任职要求。中小学专任师学历合格率均小学100%,中学97.6%;小学专科以上学历71人(本科25人),占66.36%,中学本科学历69人(全日制15人),占86.25%,小学和中学专科和本科学历分别比前提高了6.5%和6.45%。

2、积极参加市、县组织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培训工作。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在职进修和继续教育培训,在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注册率100%。中小学教师按需设岗,为解决小学偏远教学点,薄弱学科教学力度,建立了小学英语教师巡回授课制度;中小学教师调岗流动制度。全镇无代课教师。

3、中小学校长4人均经过岗位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现正在参加“十一五”提高培训学习。

4、关心教职工生活,镇政府每年都安排1万余元资金奖励优秀教师;全镇教师全部参加了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并在个别教师生病住院、家庭困难时及时送去温暖和关怀。

(三)办学条件。

1、我们根据从需求看调整,从投入看效益的原则,根据县政府的规划,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集中提高,强化普及”的指导思想,根据生源情况,本着方便入学和最大限度利用教育资源,减轻农民负担,科学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集中精力办好1所中学,3所完全小学,3所幼儿园。去年10月份,将原付营子乡中学合并到一起,使中学的服务半径达到40公里,覆盖人口达到3.9万;小学校点减少到14所,集中精力办好、、3所完全小学,把4年级以上集中到3所完全小学。

2、积极推进规模化管理。小学以原乡所辖区域范围设立了、、三个教研中心,配备了兼职研修负责人,以三个中心点辐射带动本片的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形成了的群体竞争机制。

3、中小学校舍做到坚固,够用,适用,无危房。4年共翻建、新建校舍5013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小学33.5平方米,生均提高4.74平方米;初中25.15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小学5.9平方米,生均提高1.4平方米,初中5.94平方米,生均提高1.55平方米。初中有250米环形跑道和100米2组直跑道,中心小学有200米环形跑道和60米2组直跑道。

4、小学、初中实验用房基本上达到了省定标准。完全小学有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少科室、电教室、德育展室,其他小学有综合活动室。

5、教学仪器设备,按教育部配备标准,中心小学和中学达到了1类配备标准,2所完全小学达到了2类配备标准。各科仪器完好率达到99%以上;能够按课程标准,上好实验课,利用率达到95%以上。

6、按图书配备标准,配齐了中小学图书。中小学新增图书价值5万元的图书。初中生均图书31.34册,中心小学生均生均图书26.79册,完全小学生均21.3册,其他教学点生均16.5册。中小学每种图书复本率基本上不超过5册,图书管理,基本上做到了管理使用科学化、规范化。

(四)学校管理。

1、中小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健全,岗位责任明确,各项工作管理有序。中小学校校风正、校纪严。

2、注重环境育人。中小学校园达到了“五化”,即:绿化、美化、美化、净化、路面硬化和教育化。学校周围安全,无噪音,无污染源;校门前干净,整齐,无摊点、杂物。校园整洁有序,室内空气流通,宿舍被褥干净,厕所清洁、卫生,校训、公开栏、橱窗、宣传栏、展板等设计美观、规范,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师生作品格言,体现了时时处处育人的氛围。新增硬化面积2120平方米,使三营教学点、蕨菜沟教学点,实现了校园硬化。

3、各种专业教室。有标牌,室内整洁,主题突出,物品及悬挂物,摆放合理、整齐。

4、成职教工作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导向,建设村文化技术学校4所。创办《农村科技新信息》,送“教”下乡,到村、到户,为“三农”服务。积极与县有关职能部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目前,农民专业技术学会入会303户,培养技术骨干278人次,聘请专家授课9次。

5、幼儿教育从提高幼儿教师队伍和改善办园条件入手,发挥三所中心幼儿园的辐射带动作用,把教育触角延伸到0至三岁幼儿,学前三年入班(园)率为97.7%。加大幼教投入力度,园(班)仅去年就投资5万元,为幼儿园(班)更新标准化桌椅80套,玩具厨、图书架50个,更新流动洗手设备3套;购置了保教设备,添置了一批幼儿打击乐器,幼儿桌面玩具,幼儿图书画册。加强了集体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开放日”,“亲子活动日”,“幼儿与家长运动会”等密切家园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幼儿的整体素质。

6、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费教育”政策,中小学从根本上杜绝了“三乱”现象。

7、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实行校园安全目标责任制,措施得力,无重大事故发生。

8、重视德育工作。积极开展以德治校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严格执行中小学升降国旗制度。中心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五)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了学科,开足了课时。积极推进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改革,面向全体学生,以学为主,因学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中小学用校本教研促教改,现有省市立项课题2个,县级课题3个。近年来中小学教育质量稳中有升,中考量化占全县第2名,中考量化占全县第4名,今年中考量化占全县第4名。小学毕业班综合量化均占全县上游水平。小学毕业年级学生参加县抽考各科合格率为95.5%,初中毕业年级学生各科合格率达到80.7%。中心校——学被县政府评为教学质量优胜单位,被县政府评为教学实绩突出学校。——学被县政府评为教育教学优秀单位。

中小学普遍开展了依法治校工作,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中心校有兼职法制教育校长。学校每学期都请派出所,法庭到校做法制报告,提高了中小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能力。

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各校建立了学生素质健康卡。中小学因校制宜,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群体性体育活动。每学期召开一次中小学生运动会,家长与幼儿运动会。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中小学毕业年级体育和格率达到90%以上,视力不良率小学1.87,中学17.4%。中学被评为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幼教、普教、成职教均衡、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方针不动摇。

教育事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振兴民族复兴大业,靠的是人才,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更需要人才。义务教育阶段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石。“普九”之后,我们针对部分同志在义务教育工作方面存在松懈情绪的思想,及时学习上级文件,认真领会“以县为主”后,乡镇应履行的职责,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家深刻认识到,经济要发展,教育必先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是前提。义务教育没有休止符,应继续把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毫不动摇。为此,我们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在与经济工作同等的重要地位。强化了镇、村、校领导的责任意识,并做到“三有”即:在镇、村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中,有教育发展规划目标;在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中,有抓教育工作目标;在干部考核中,有教育工作考核实绩。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镇、村领导建立了学校联系点制度,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多形式、广渠道深层次的宣传教育和有力的措施,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国志同志,多年来对学校工作十分重视。投资2万元,硬化校园1680平方米;投资1.7万元,为村小学,购置图书和少先队鼓号用品;去年,又投资1.2万元,垒院墙170延长米,成为全镇尊师重教的楷模。

(二)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

我镇是撤区并乡后的新建镇,建镇晚,摊子大,全镇没有厂矿企业,经济基础薄弱,但镇党委、镇政府从教育投入是战略性,先导性投入的理念出发,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落实“以县为主”的政策,使全镇的整体办学水平有了跨越式的新发展。四年来,总投入712.71万元,其中,政策性投入600.017 万元,乡镇投入22.8万元,村投入41.4万元,学校投入48.492万元。

投入41.2万元,主要完成了,小学锅炉、库房、院墙等附属工程;西小营幼儿园新建校105平方米;宋窝铺教学点翻建198平防米,后营子教学点新建200平方米。

投入46.5万元,主要完成了,安子岭东沟学前班,新建校舍66平方米,院墙80延长米;蕨菜沟教学点翻建校舍240平米,垒院墙115延长米;小学垒院墙170延长米;小学垫方及操场地面硬化1400平米;宋窝铺教学点垒院墙和大门、地面硬化1200平米;中心小学新建自行车棚300平米;中小学更新课桌椅200余套,装备电视机12台;为学前班配置电子琴7架,保温箱8个,杯巾架44个及一部分杯巾;购置办公电脑和打印机各3台,录音机 20台。外联资金3.1万元、图书架50套,宿舍衣橱34套。

投入470.517万元,主要完成了,配合上级完成总投资425.177万元,建筑面积3510平方米的中学教学楼及其锅炉房、厕所、管道沟等附属工程建设;购置学生课桌椅1000单人套,学生住宿用床800双人套,宿舍衣橱800单人套,教师办公桌椅橱80套;中心小学垫砂石400方;建永久性黑板13块,购置音响设备1套,更换50条凳子;后营子教学点校园硬化480平方米。

今年共投入154.492万元。主要完成了:(1)校园硬件建设:投入130.82万元。中学餐厅950平方米,校园硬化3120㎡;垒院墙 30延长米;建主席台1个,垃圾池1个;顶棚180㎡;维修校舍54㎡;改建体育器材室20㎡;按装室外大型体育器材12件。(2)校园绿化美化建设:投入8.85万元。中小学植树105棵,购花盆300个,垒花墙96延长米,花草3000株;粉刷:室内外10861㎡;建文化墙面积:940㎡,写永久性标语402㎡。(3)教育教学文化建设:投入6.822万元。制度、职责、班训及条幅小学381套;建班级文化长廊55.2㎡,各室展板4377㎡;(4)其他,投入8万元。即外单位赞助价值5万元的图书;中学安装多媒体桌椅100套等。

(三)努力提高普及程度。

普及程度定高低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为此,我们狠抓普及程度不松劲,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把每年的4月份和9月份定为义务教育宣传月,利用广播、标语,引发宣传材料,召开家长会,入户访问等形式,向家长和社会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增强了广大群众依法治教意识,为提高普及程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落实目标责任制。镇领导和中心校领导包片,中小学负责人包校,班主任包班,任课教师包学生的办法,并把落实情况列入年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中学王海英老师班里有一个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王老师为了让她继续学习,就用自己刚刚领的工资为其交了学习费用。三是密切家校之间的联系。各中小学采取家长会,开放日,家校联系卡,家访等形式,互通信息,共同做好教育工作。中学和完全小学每学期都请司法干警为学生做教育法制报告,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从而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四是强化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用爱心温暖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主人、主体,对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教师实行年终考核为“不合格”。中学三年共回收辍学生34名。

(四)进一步强化学校规范化管理。

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校的科学化发展,必须管理先行。为此,我们把学校管理定位于以人为本的管理,将常规管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融合为一体,以师生的发展为核心,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进而实现学校全面发展。

一是继续坚持以德治校这个根本。认真贯彻落实“双纲”“双规范”及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意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德育工作,党、政、工、团队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形成了全方位的德育工作网络。常规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德育教育分为养成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四个层次,以“五爱”教育为主线,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点,以活动为载体,以家庭、社会教育为补充,构建了“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和自我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使师生的思想道德理念得到升华。全镇中小学生遵纪守法,勤学向上。

二是强化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制约机制、工作业绩为目标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三大机制的导向作用。抓住师德建设和业务提高两个环节,突出了骨干教师的使用和青年教师的培养两个重点。深化以“两评四考”为主要内容的教师绩效考评,出台了《中小学教师支教交流制度》,完善了《中小学教师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注重培树典型,培养骨干。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目前,小学有市级骨干教师4 人,县级教学标兵6人,校级骨干教师35人;中学有市级骨干教师2人,县级教学标兵9人,校级骨干教师23人。

三是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制定出台了《中心校校本教研制度》,《中心校校本教研管理制度》等制度;抓住校本教研三个核心内容,从自我反思入手,加强集体备课,注重增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小学,中学及幼教每学期开展2——3次了大型教研活动。中小学还分别与县城第一小学、县一幼、第三中学建立了“手拉手”联谊校。中小学编辑校本教研导刊,开展“一带一”等活动,中小学和幼儿共确定了34名校级骨干教师,并让他们与34培养对象一带一开展活动,使课堂焕发出活力,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是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刚刚起步,正处在探索阶段,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拓展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把学校物质文化,学校活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管理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纳入其中。首先是着力打造学校精神文化。在总结学校办学历史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心校学校精神是: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奋发向上,争先创优的精神;遵规守纪,团结合作的精神。其次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彰显了学校精神文化。再次是重视学校物质环境建设,打造漂亮的学校文化“外壳”。

各位领导,过去的几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育工作是振兴民族复兴事业的百年大计。中学宿舍楼、实验楼、校园硬化,3所完全小学改建寄宿制小学等任务还很艰巨。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决心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精神,把握科学的基础教育发展观,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并举,普教、幼教、成职教并重的办学理念,以改善物质办学条件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续写我镇教育工作的新篇章。

刚察县饲草料综合利用调研报告 篇7

1 基本情况

刚察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 青海湖北岸, 315国道、青藏铁路贯串东西, 交通非常便利。刚察县东接海晏, 南临青海湖, 西毗天峻, 西南接共和, 北邻祁连。东西长143.8 km, 南北宽122.2 km。隶属于青海省海北州, 是青海省环青海湖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的重点县之一。刚察县居住着以藏族为主的14个少数民族。全县土地总面积81.4万hm2, 天然草场面积69.5万hm2, 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62.8万hm2, 产鲜草2 544 kg/hm2。境内各乡镇农业村、青海湖农场及黄玉农场等共有耕地7 493hm2, 其中种植青稞、油菜等6 426 hm2。按收获时产秸秆6 000 kg/hm2计, 全县每年生产可利用农作物秸秆产量为3.86万t;种植当年生牧草1 067 hm2, 产饲草干草1.92万t;拥有退耕还林地1.7万hm2, 年产干草5.2万t。全县秸秆、多年生牧草、当年生牧草可利用产量合计10.98万t。

2 饲草料利用现状

(1) 当年生牧草。刚察县农牧民种植当年生牧草主要是为了保障暖棚养殖牲畜饲喂和瘦弱畜、幼畜补饲需要。种植的品种主要有青燕麦或与箭筈豌豆混播的高产燕麦。全县年种植1 849 hm2, 产饲草干草1.92万t。收割方式分为机割和人工收割。收割后80%的饲草扎成20~30 kg的草捆, 在野外晾干后, 码垛贮藏, 用于冬季补饲;20%的饲草机械收割后, 通过微贮打捆, 静置40天后, 饲喂牲畜。

(2) 秸秆利用。刚察县是一个以畜牧为主的牧业县, 农作物主要种植青稞、油菜, 90%以上的秸秆采用机械收割, 全县年产秸秆3.86万t, 年利用0.77万t, 用于农户养殖、育肥牲畜;其余秸秆全部堆置在农田里, 任由家畜自由采食或废弃。最后剩余的秸秆在春季播种时就地焚烧, 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 破坏生态环境, 而且破坏了土壤地力和保墒。

(3) 多年生牧草利用。多年生牧草主要来源于退耕还地, 根据退耕政策, 退耕地不能放牧, 为了发挥退耕地效益, 刚察县从2006年以来, 开始通过机械收割将退耕地人工种植的多年生牧草加工微贮后在全县推广利用, 取得了较好效果, 但加工量少, 推广时间短, 全年不足600 t。

3 存在问题

(1) 认识不足。由于长期的利用习惯, 农牧民对秸秆利用缺乏科学认识, 大部分农牧民只知道不让焚烧秸秆, 而不知道为什么不让烧, 没有意识到对土壤结构、墒情及地力被破坏。大部分农牧民对饲草料综合利用各种模式了解不够, 利用技术掌握不多。

(2) 草地畜牧业对饲草料需求低。刚察县草地畜牧主要是靠天然草地放牧维持, 主要在“春乏”期间补饲和羔羊补饲, 但是利用方式较少, 绝大部分都是不经过粗加工, 任由牲畜自由采食。

(3) 农业区养殖规模小, 对饲草料利用要求不高。农业村暖棚育肥户对饲草料的利用比较充分, 大部分饲草料都是通过铡短等处理与精饲料混合饲喂家畜, 由于养殖规模较小, 利用数量不多。

(4) 饲草料加工技术和饲草料利用水平不高。现在的饲草料利用方式主要是通过机械收割后, 自然晒干后垛贮, 用铡草机粉碎, 然后饲喂。其中作业机械仅是铡草机, 劳动强度很大, 技术含量也非常低, 饲草料在收贮过程中营养价值损失严重。牧草微贮、青贮等技术刚刚起步, 推广面极低, 只局限在县城附近的部分农牧民户。技术上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秸秆的有效利用。

(5) 饲草料收贮基础设施薄弱。饲草料房、青贮窖等基础设施几乎为零, 加工设施在农业村有一部分, 牧区由于电力等条件限制, 没有铡草、粉碎等相关设备。

4 建议措施

(1) 加大宣传, 切实树立饲草料经济意识。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不再用秸秆作为生活燃料, 农民就把这些剩余秸秆在田间地头直接焚烧。秸秆的露天焚烧不但造成了极大地资源浪费, 而且污染了空气, 影响了土壤墒情, 破坏了土壤结构。各级政府和农牧民都要树立秸秆经济意识, 把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一个新兴产业来对待, 转变观念, 开拓思路, 从产业化层面和高度, 采取有效措施, 实现秸秆全面综合利用。积极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农机服务队、示范户, 农机服务队、示范户也要树立秸秆经济意识, 要有大局观念, 把秸秆利用看作是一种产业, 把自己当作是产业龙头, 形成产业链, 带动农牧户致富。农牧户更要树立秸秆经济意识, 秸秆是资源, 是效益, 焚烧秸秆就是浪费资源, 减少收益。

(2) 加强科研, 搞好饲草料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大投资力度, 围绕饲草料生产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各个环节, 开展技术攻关和推广, 研究形成适合刚察县发展现状的饲草料生产、贮藏及加工利用技术方案, 并在全县广泛推广。

(3) 通过财政补贴加大饲草料生产加工贮藏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政府补贴加农机户自筹的办法鼓励农牧户购买联合收获机、割草机、打捆机、铡草机及包膜机等机械设备。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有农业村的乡镇组建农机专业服务队, 配置联合收获机、割草机、打捆机、铡草机及包膜机等机械设备。鼓励农牧民积极开展青贮、微贮、饲草料加工及配合等利用方式, 提高饲草料利用价值。

教育综合体调研报告 篇8

一、水土流失治理情况

2012年以来,长汀、宁化、安溪、平和、诏安等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重要批示精神,按照“进则全胜”的要求,大力弘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狠抓工作落实,加大资金投入,掀起了新一轮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高潮,取得初步成效。据统计,2012年,上述6个县共获得省级以上财政水保专项补助资金1.86亿元,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1.5万亩,均超额完成当年度省委、省政府下达的治理任务。项目所在地的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力推进了生态省建设进程。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长汀、宁化、安溪、平和、诏安、建瓯等6个县(市)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能够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和弘扬“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长汀经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全面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如,长汀县制定了新一轮乡镇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责任状和各级各部门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和工作任务,建立健全了乡镇水保机构,层层签订责任状,把水土流失治理情况作为政府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

(二)坚持科学规划,创新治理技术。6个县根据水土流失卫星遥感调查结果,邀请专业机构,科学编制2012年水土流失治理实施方案、2012~2015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水土流失专项治理规划等,做到“一县(市)一方案一规划”。如,宁化县成立了全国首家地质灾害防治与水土保持院士工作站福建(三明)地质灾害防治与水土保持院士工作站,根据水土流失强度和地类不同,采取了“五种技术模式”进行治理:一是“鱼鳞坑+山边沟”模式;二是“竹节沟+水保林”模式;三是“筑谷坊+穴播(种)草”模式;四是“坡改梯+草覆盖”模式;五是“全封禁+强管护”模式。

(三)坚持因地制宜,统筹施策治理。各地把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家园清洁等有机结合起来,如长汀县结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建设策武南坑、河田露湖美丽乡村;安溪县通过对崩岗实施综合治理,使崩岗区变为水保生态区、经济作物区、工业开发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和生态旅游区;平和县采用“前埂后沟”技术治理果茶园水土流失;诏安县把水土流失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治理效果。

(四)注重政府主导,带动社会参与。各地干部群众、青年学生和驻地部队官兵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踊跃投工投劳参与义务植树和水土流失治理活动。社会各界主动参与到水土保持工作热潮中来,如中石油出资4000万元,在长汀县开展水土流失治理1万亩;国家电网福建公司在长汀县通过出资认种、认养等方式,种植“电力林”,高质量绿化更新山林50亩,同时将在“十二五”期间投入4.5亿元建设资金,持续深化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

(五)强化督促检查,规范资金管理。大多数重点县能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水保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的监管,认真执行《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保水保专项资金安全运行。如,宁化县出台了《宁化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和《宁化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资金)审计监督暂行办法》,严格项目公示和县级报账制度,实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公示,做到项目建设阳光运行,做到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同时,强化项目管理和监督检查,在规划设计、招标代理、施工、监理等单位的选择上均严格按照招投标有关规定执行。

二、存在的问题

(一)水土流失面积统计不够实。一是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未经实地勘察核实。我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为1.22万平方公里,即1830万亩,这一数据是根据2008年秋季水土流失卫星遥感调查结果认定的,但对遥感调查流失面积未经实地核实,存在偏差。二是治理面积统计口径不一致。以长汀县为例。该县水保局认为,省级下达的治理面积任务应该是指对流失斑的治理面积,即仅包含强化治理、坡耕地改造、崩岗治理等面积,对采用封禁、巩固提升等治理的面积不应作为治理面积统计;而该县林业部门将9个水土流失重点乡镇内采取的树种结构调整、造林更新、森林抚育、封育提升等均作为已完成治理面积加以统计。三是治理面积统计上存在随意性和重复统计等问题。

(二)水保专项资金使用不够规范。一是重点不突出。省级水土流失治理专项资金应集中用于流失斑的治理,即主要是对流失斑采取林草措施,对茶果园进行坡改梯改造,对崩岗进行综合整治。但从调研情况看,除宁化将省级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流失斑治理外,其它5个县(市)均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护坡、护岸、水渠等一般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而用于采取措施治理流失斑的资金所占份额极少。二是违规超范围使用。《福建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专项资金必须严格按规定用于经批准的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主要用于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的项目建设,包括材料费、设备费、机械施工费、种籽苗木费、苗圃基础设施建设费、封禁治理费以及与水土保持工作相关的科技试验推广、技术培训等。但个别县存在超范围违规使用资金的问题。在水保下山与新农村建设结合思想主导下,个别县将省级水土流失治理专项经费大量用于乡镇防洪堤、护岸建设,偏离了以流失斑为重点的水土治理理念。

(三)水保综合治理工作不够扎实。一是各级水土部门力量严重不足。在全省各地大规模推进水保工作,有利于形成迅速掀起治理水土流失的新高潮。但全省各地水利水保部门在机构建设、人员组织、技术力量等均凸显薄弱。例如:各县因没有相应人手对卫片提供的水土流失面积进行实地勘察核实,难以摸清底数。二是设计部门力量不足。全省22个重点县几乎在同一时间编制水土流失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设计部门仓促设计,难以做到深入实地、现场勾图、科学设计。三是治理标准不一。例如:在各地坡耕地治理工程中,各地治理标准不一。长汀、宁化等县做到路网道路硬化,水利配套齐全;安溪县基本做到“头带帽、腰系带、脚穿鞋”,建瓯市已改造坡耕地还是土路为主,找不出现代生态茶果园的元素。

三、政策建议

(一)树立长期治理的理念。历届省委、省政府均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但从全省流失面积上看呈上下波动态势,变化幅度不大。根据2000年TM卫星影像解译结果,2000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3127.31平方公里,占省国土总面积的10.72%;2003年为11320平方公里,占省国土面积的9.2%;2006年为9834平方公里,占省国土面积的8.0%;2008年为12253平方公里,占省国土面积的10.01%;2012年为12180平方公里,占省国土面积的9.95%。上述数据波动情况表明,治理水土流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树立长期治理的理念,大力弘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

(二)强化责任。一要强化当地政府的责任。新《水土保持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领导,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安排专项资金,并组织实施。从调研情况看,除宁化县落实部分配套资金外,其余各县配套资金均未落实,甚至还将专项资金违规超范围使用。二要强化业主责任。要坚持“权利和责任挂钩”,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强化业主责任。对坡耕地改造,要强化业主治理义务,改变大包大揽的做法,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只能给予定额补助。

(三)改革资金分配方式。省级专项补助资金现有的分类、定额、切块、预拨的分配方式,难以起到应有作用,必须改革现有的资金分配方式,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一是实行“先治理,再验收,后补助”。各重点县(市、区)可根据各自的治理规划,提出年度治理任务,省级根据当年水保专项预算资金情况和各县的治理任务,明确各县年度治理任务(细分为:重度流失、中度流失、轻度流失年度治理具体面积),先按规定的补助比例预拨50%的专项补助资金,其余的50%待治理任务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予以拨付。二是实行“多治多补、少治少补、不治不补”。为调动各重点县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建议打破22个重点县的分类界限,对全省22个重点县实行统一政策。

(四)突出治理重点。水土流失治理要突出对流失斑的治理,尤其是省级补助资金要集中使用,突出重点。要积极探索“规划、招标、实施、监管、验收、报账”的“六到图斑”工作方法(图斑就是细化到如同地图斑点一样小的流失斑)。一要规划到图斑。现场勾绘图纸,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二要招标到图斑。做到编制的招标文件对应到图斑、招标项目对应到图斑、工程数量对应到图斑。三要实施到图斑。始终坚持各项治理措施都实施到图斑,确保小流域治理实现全覆盖及水土流失彻底治理。四要监管到图斑。坚持以图斑为监管单元,形成“到某个图斑”的管理思路。五要验收到图斑。工程验收坚持逐图斑检查、逐图斑计量、逐图斑登记、逐图斑签字。达不到验收要求,逐图斑整改。六要报账到图斑。工程通过验收后,提交对应到图斑的报账资料,实现报账到图斑的财务管理。确保治理一片,完成一片。

(五)制定分类治理标准。省级水利水保部门应认真研究不同流失程度流失斑的具体治理标准,并测算出相应的治理成本。如对坡耕地茶果园改造的建设内容、建设标准提出明确要求,并研究确定不同类型的治理补助标准。省级专项治理补助资金根据各地完成不同类型的治理任务,按规定的补助标准给予补助相应的资金规模。

(六)建立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一是摸清流失底数。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卫星遥感调查结果组织有关部门到实地勘察核实流失斑面积、程度和类型,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合理分工。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涉及水保、林业、农业、国土、环保、交通等相关部门,要科学合理地将不同类型的治理任务落实到相关部门。三是省级水利水土部门要会同统计部门制定水土流失治理的统计指标体系,明确各指标的统计口径、含义和内容,严格核实,避免重复统计。

(本文第一作者系福建省财政厅厅长)

上一篇:高二800字的作文青春自己做主下一篇:九年级政治下册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