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英语学习法

2024-11-30

传统英语学习法(精选12篇)

传统英语学习法 篇1

我们的传统法节日—春节作文

【作文1:喜庆的春节】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平安。新年新气象,万象更新,我最喜欢,可以穿新衣裳,收红包,放鲜艳而缤纷的烟花,太有趣了。

腊月二十八,早晨起来,大家一起来贴对联,对联诗句真美妙,上联:“春风得意年年好”,下联:“锦绣前程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过年贴“福”字的习俗,大约在宋代以前就已流行了,不过倒着贴“福”的做法,据说出现在明代早期。把“福”字倒着贴的意思是“福到”,象征着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因此,我家门前也贴了一张“倒福”。

除夕真热闹,家家敢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妈妈摆上了丰盛的佳肴,有鸡、鹅、鱼等山珍海味。你们知道吗?每道菜都有它们的含义。鸡:表示勃勃生机,在未来的一年里每天都精神有活力;鹅:表示小孩子聪明伶俐;鱼:表示年年有余。这一点一滴都表示春节的喜庆。年夜饭煮好了,大家围在餐桌上吃美味的饭菜,这些饭菜简直可以与五星级酒店里的佳肴堪比。

正月初一,我早早起了床,穿上美丽的以上,跑下楼来对爷爷奶奶说上一句祝福语:“祝爷爷奶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龙马精神。”听到我给他们的祝福,爷爷奶奶也不甘落后,立马从口袋里掏出两个红包给我。

到了正月初一晚上,我迫不及待地放了烟花,然后又放了鞭炮。有“喜迎大地”、“百鸟迎春”……个个都绚丽多彩,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在这欢声笑语中,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敲响了新年的钟声,我们迎来了崭新的一年。我爱春节!

【作文2:过春节】

春节,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今年的春节,我过得特别有意思。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

早晨,我们一家人忙开了。妈妈在大门上贴春联。映入我眼帘的`是“日丽春常驻,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则帮妈妈贴“福”字,正要贴在门上。妈妈连忙阻止我,说道:“‘福’字应该倒贴,就是‘福’到的谐音,福光临我们家了。春节帖春联有喜庆、财气、吉祥之意。”我一听,赶紧把“福”字倒贴了。爸爸也在精心准备,挂起了一盏盏红灯笼.

晚上,该是吃年夜饭的时候了。厨房里弥漫着香气;桌上摆放着丰盛的晚餐,使人看了,口水直流。桌中间有一条鱼,那就表示年年有余。客人们也都到了,欢欢喜喜地坐在桌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年夜饭。爸爸妈妈笑容满面地招呼着客人。全家人都其乐融融,屋子里充满了幸福的气氛。

吃完饭,外婆来分红包喽!我们家有一个小约定,小辈们拿到了奖状,就有双倍红包。今年,我被评上了“三好学生”。外公就分给我两份红包。鼓励我在新的一年里,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小孩子们都收到了红包,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晚上八点整,我们全家准时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其中;那优美的舞姿,使人赞不绝口;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使人开怀大笑……阵阵欢声笑语荡漾在客厅上空。

今年的春节,我过得十分有意义。我希望明年春节,我会过得更好!

【作文3:春节趣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早上,妈妈就带我去买新衣服、年货。但这衣服不能随便买,必须得挑好看的。再接着,就是洗衣服、刷地板、擦窗户、擦桌子、整理房间了。

因为我家有两个客厅,所以就有两个走廊周廊。我用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的时间才刷好一边。另一边是我和我妈妈刷的。

在节前,家家户户都要贴上春联。春联有横贴和竖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传统英语学习法 篇2

问答法是外语教学中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训练英语的方法, 因为教师很容易控制教学内容及语言的难度。这种方法为英语学习者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具有很大的作用。然而, 传统的问答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法。随着这种方法的长期使用, 学生将习惯于被问, 而不会提问问题。于是, 他们变得很被动, 并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这是存在于英语教学中的一大缺陷 (钟启泉, 2002:140) 。除了这些缺点, 在实际训练中, 多数情况下教师不能恰如其分地在教室中运用此教学方法 (Donn Byrne, 1976:45) 。现举例如下:

(1) 提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某种信息, 即:提问题的人期待着能得到他所不知道的信息。而课堂上所提问的问题常常具有显而易见的答案, 以至于学生所给的答案不能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这种方法比较不真实, 没有实际的交流意义。其结果是教师提问问题, 学生根据人人皆知的事实来回答问题 (William Littlewood, 2000:11-12) 。比如:教师手里拿着一支钢笔问学生“这是什么?”, 学生的答案是事先知道的, 这就无法为提问题的人提供任何的信息。正如Keith John所指出的, 交流的意义在于传递信息。由于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因此, 在课堂上, 问答法在传递信息这方面被认为是无效的。

(2) 有些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词汇量, 学生在听问题时碰到不熟悉的词汇, 影响了对问题的理解, 更糟糕的是, 他们甚至失去了讲英语的兴趣。

(3) 使用直观教具, 比如图片、地图和幻灯片等能创设一种活泼的课题气氛, 然而, 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没有使用这些直观教具。

(4) 提出问题之前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虑, 造成所提出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尽管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对答案进行猜测或推理。这类问题要么无需用事实来回答 (例如:你认为从这儿到北京有多远?) , 要么根本就没有正确的答案 (例如:我们学校将花多少钱用于建设我们的新教学楼?) , 虽然它们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积极投入课堂学习很有帮助, 但也同时鼓励学生猜测或不加思索地回答问题, 而不是积极地思考问题后再作回答 (Dood&Brophy, 1984:350) 。

(5) 教师主宰着整个问答的过程, 问题常常是教师问, 学生答。教师没有鼓励学生进行提问, 时间一长, 学生已经习惯于被提问了。

(6) 在某些情况下, 教师先点了学生的名字再进行提问, 而不是先提出问题再点名让某个学生回答, 因此, 只有负责回答问题的学生会认真思考准备回答问题, 其他学生则很少会思考如何回答问题。

(7) 不可能把问题平均分配给学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 这是很正常的。有些学生运气好能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 而其他学生则没有机会回答问题, 只能被动地坐着听, 无法参与语言训练。

1.2讲故事

讲故事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至今为止, 在有些国家, 讲故事仍然是唯一的教学方法 (E.Martin Pederson, 1995) 。它是学生练习英语的最基本的方法。

1.2.1讲故事法的弊病

传统课堂上, 教师常常是更注重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 因而影响了学生讲故事的流利程度。然而, 讲故事的连贯性比语法的准确性更为重要 (钟启泉, 2002:144) 。此外, 讲故事占用的时间较多, 只有少数学生能有机会在课堂上讲故事, 其他学生则无事可做, 只是被动地听着, 无法参与课堂活动。

相反地, 如果让学生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进行讲故事, 虽然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让所有的人都有讲话的机会, 但由于学生在同一个时间进行讲故事活动, 教师无法听清楚并纠正他们的语法错误及用词是否准确。另一方面, 全班学生一起进行讲故事活动, 尤其是大班级, 学生之间会互相干扰。

1.2.2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活动

(1) 选故事的时候需注意:

——选择语言难度相当、内容适合学生的故事

——控制故事的长度, 删减冗长的故事, 故事中不宜有太多的修饰语。

——选用句子结构比较简单的故事。尽量避免故事中出现长句的描述或应用文学修辞手法。

——选用具有积极意义的故事。尽量选用蕴含着这些主题的故事:比如快乐、同情、幽默、机智以及其它积极向上的故事。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尽量避免故事中涉及到暴力、恐惧、生气、仇恨、撒谎等。

——选用一些能让学生从中学到其它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故事, 通过讲故事,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它国家的文化。

(2) 两种用于组织学生讲故事的方法

——对于初级水平的学生, 教师可以先读几遍故事, 然后让学生复述。每个学生可复述故事的其中一部分。

——对于中级以上水平的学生, 教师可为他们选用一个难度相当的故事, 要求他们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做好准备 (每个小组可安排6人) , 尽量使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根据故事内容改写故事。上课时采用故事接龙的方法共同完成讲故事或复述故事的课堂练习。

参考文献

[1].Byrne, Donn.Teaching Oral English.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 1978

[2].Littlewood, William.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Good, Thomas L.&Jere E.Brophy.Looking in Classrooms.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ers, Inc., 3rd ed., 1984

[4].Pedersen, E.Martin.“Storytelling and the Art of Teaching”in English Teaching Forum, 33 (1) 1995:2-6

传统阅读法漫谈 篇3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吟咏他的诗歌,阅读他的著作,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这就是追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泥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和理解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得意忘言。庄子《外物》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言词是用来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需要言词了。这是说要抓住意思,不可拘于言词。且在庄子看来,还是言不尽意的。《天道》中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语言本是用来表意的,但却不可言传,有其局限性。不过言与意之间,又还有一个象,则可立象尽意。

不求甚解。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就是不强求理解,尤其是眼下超乎能力无法理解的。但读书仍要以会意为主,就是要能领会意思。

披文入情,提要钩玄。刘勰在《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写文章的人是情感激动而发为文辞,看文章的人是由文辞而进入情境,沿着波流追溯源头,即使深奥隐晦,也会使它显露。年代久远,没有谁见过作者的面容,但读了文章,却能窥见其心思。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文章写作无外乎记事记言,而提要钩玄,才便于领会。提要钩玄,换言之就是归纳与概括。

言外之意。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以滋味说诗,认为味在咸酸之外。“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韵外之致,如同味外之旨。《与极浦书》中又讲:“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都是没有说出来的。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讲:“圣俞常语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既要有描绘能力,又要有言外之意。写是这样,读亦然,要能捕捉到言外之意。

熟读精思。朱熹说:“读一件书,须心心念念只在这书上,令彻头彻尾,读教精熟。”“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覆玩味。”“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如此等等,是反复强调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此可见熟读的重要。且在朱熹看来,熟读还要与精思并重。“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熟读与精思,要互相配合。若只读不思,或只思不读,就见不出效用来。“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理,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是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仔细。”一遍一遍地读,才能做到熟。一遍一遍地思,才有可能领会,读与思互为促进。

涵泳体会。且看宋代陆九渊的《读书》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这是说读书不可慌忙,那样挂一漏万地读,收效甚微。应当换个心境,让心情平静下来,有涵泳的功夫,才能读解出兴味来。一时间难以领会的,不必强作解人,可暂且放过,留待他日再来读解。但有切合于自身经验的,则要细细地思量一番,才会融入到个人的涵养中去。

传统英语学习法 篇4

传统中国社会的法观念与现代中国社会的法观念不能作完全的对应。现代中国社会的法观念实际上包含着相当于传统中国社会的礼和法两大方面的观念。本文主要涉及的是有关传统中国社会的法的观念的内容。长期以来,思想界习惯于从整体上认识传统中国社会的法观念,对于传统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法观念的差异关注不多,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有关古代中国法制史或法律思想史的史料中能反映社会各阶层不同法观念的史料很少,研究者也较少在这方面发掘。我认为,研究一个社会的法观念,不能仅仅研究这个社会某一阶层(如统治阶层)的法的观念(即使这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法观念),而应该研究该社会中各个阶层对于法的种种观念。为此,我们的研究素材也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正史史料和法律文献,而应该扩宽视野,开拓更广阔的研究途径。本文尝试对《水浒传》作新的解读,以《水浒传》所描写的形形色色的案狱故事为素材,分析探讨其中所反映出的传统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法观念。

为便于探讨,本文结合《水浒传》所描写的内容的具体实际,将古代中国社会划分为统治阶层(上层)、执法阶层(中层)和民众阶层(下层)。上层的统治阶层包括皇帝和自宰相、太尉至地方军政长官的具有决策大权的高官集团。中层的执法阶层指从中央(朝廷)到地方(州县)的各级中层官僚佐属。他们虽无决策之权,但负责执行决策者的决策和执行法律,具有执法权。下层的民众阶层则是指上述两个阶层之外的所有被统治的`民众。这三个阶层对于法有着种种不同的观念和态度。

一、统治阶层-法为我用

《水浒传》描写的故事发生于北宋徽宗朝。宋法承继唐法。《唐律》之所以会被宋朝统治者承袭而稍变成为《宋刑统》,主要原因在于《唐律》是彻底维护以皇帝为首的上层统治者权益的。这是古代中国社会既定法律历朝历代迭相承继而较少变更的根本所在。从古代中国法律的根上说,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为上层统治者利益服务,为其所用。

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具有当然的立法权。皇帝金口玉言,说话就是圣旨。圣旨编录即成法令,是当朝以及子孙朝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皇帝不仅法为其用,而且其言即法。皇帝凌驾于法律之上,皇权超越法权,不仅在皇帝自己的意识中视为当然,而且在古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观念中也都认为是当然的,合乎天理的。《水浒传》中,描写皇帝口含天宪任意用法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宋徽宗任意地将一个地痞无赖(高俅)安排担任殿帅府太尉一事①[1],足以说明皇帝超越法律之上的任意作为。

此外,《水浒传》描写皇帝以外的上层统治者的“法为我用”的所作所为的内容较多。这些上层统治者的“法为我用”,又有几种类型。

1、违我即犯法

对于皇帝来说,“违我即犯法”是天经地义无可置疑的,而对于并非皇帝的上层官员,应该说,从法、礼或理的角度讲,他们都不应该产生出违我即犯法的观念来。但事实上,许多上层统治者都有这种“违我即犯法”的观念,并自认为天经地义。如,洪太尉出于好奇,要求龙虎山上清宫的监宫真人把“八九代祖师誓不敢开”的伏魔殿打开。真人不肯,洪即“指着众人说道:你等不开与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们众道士阻挡宣诏,违别圣旨,不令我见天师的罪犯;后奏你等私设此殿,假称锁镇魔王,煽惑军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远恶军州受苦!”真人等惧怕他的权势,不得不揭封皮开殿门。[2]又如,高俅新任殿帅府太尉,“所有一应合属公吏、衙将、都军、临军马步人等,尽来参拜,”唯有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未来参拜,高俅即认定他是“抗拒官府”,下令抓来治罪。[3]

2、以法网人

以法网人指利用自己的权势设计将异己者诱入法网,置之死地。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高俅诱陷林冲一案。高俅用陆谦、富安之计,以比刀为名,诱骗林冲带刀误闯白虎节堂,使林冲陷入法网无法自拔。[4]

3、越法用人

高俅之任太尉自然是皇帝超越法规,任意用人的结果。在这方面,皇帝以外的上层统治者也是任意而为的。虽然象高俅任其堂兄弟高廉为高唐州知府,蔡京任其子蔡九为江州知府、其婿梁中书为大名府知府之类,还很难断定就是越法用人,但梁中书之突击提拔杨志,则明显是出于私自利益考虑的越法用人。杨志以“斗杀人命罪”被判刑充军,来到河北大名府,是一名服刑罪犯(配军)。但大名府知府梁中书因与杨志是旧相识,不仅不要他服刑,留他做自己的随从,而且突击提拔他担任管军提辖使的军职。[5]

二、执法阶层-法与义、权、利相杂

古代中国社会的执法阶层是个队伍庞大、结构复杂的阶层。由于政刑不分,行政官员兼任司法工作,而专司执法的人员又大都职卑权小

项目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区别 篇5

项目的本义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唯一的产品和服务的任务。与之相对应的项目学习则是指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通过拓展某项任务来开发内容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探究,并通过产品和表现真实地展示自己的学习。立足于项目学习的课程是由重要的课程框架问题驱动的,课程框架问题能够将内容标准和高级思维与真实世界的情境密切地联系起来。简单地说,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真实世界的情境,目的在于促使学习和活动紧密关联,围绕大概念整合高级思维,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所以,项目学习和传统学习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心不同:

在传统学习中,中心是老师,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无论你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你都得学;无论你理解,还是不理解,你都得朝前走,从而造成天才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而在项目学习中,中心是学生,因此完全可以避免以上的问题,只要在这个课程框架问题内,学生可以根据各人的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学,学多,学少以及难易程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来决定,非常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中遇到困难还可以通过小组同学讨论解决。

2。角色不同:

在传统学习中,老师是主要演员,学生一般都是观众,一台戏成功与否的关键取决于老师的演技,老师演得好,学生学到的知识就多一些,反之就少一些。而在项目学习中,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老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按排他们担当不同的角色,这样不仅能促使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且还能使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提高。

3。学习方式不同:

在传统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而在项目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

4。获得的能力不同:

在传统学习中,由于学生处在被学习的地位,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更谈不上主动地去探究问题,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只能处在了解、理解、应用等低级思维阶段,在项目学习中,由于学生处在主动地位,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就高,他们经常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也敢于挑战新问题,久而久之,就能逐步养成分析、综合、评价、创新等高级思维能力。

5。学习的结果不同:

传统学习的结果往往是理论到理论,学习的结果是看不见的,缺泛与真实世界的联系,时间长了会使学生迷失前进的方向,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项目学习是有课程框架问题驱动的,这样就能保证内容标准和高级思维与真实的世界情境密切地联系起来,学习结束后都会有可见的产品问世,从而能使学生实实在在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能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动力。

6。时间单位不同:

学习传统文化 篇6

莫代秀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学习,特别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闲人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有识之士在探索。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特别喜欢《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经常用这句话去勉励自己,交给我们怎样去做一个人,做好一个强者、智者。我经常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两句就会是一个圣人,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随便精研点就受用终生了。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对传统卷筒卷绕法的改进 篇7

在起重运输机械中有些是不可缺少的运输设备, 但更多的起重运输机械, 其作用早已超出单纯搬运的辅助设备范围, 它们被直接应用于生产过程中, 成为生产流水线上主体设备的组成部分。因此, 对其主要部件卷筒的研究, 将在生产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1传统卷筒卷绕法分析

在起重运输机械中, 卷筒是用来驱动和集放绳索的部件, 在生产中主要采用圆柱形卷筒。在大多数的情况下, 绳索在卷筒上只卷绕一层, 只有在起升高度很大, 而卷筒长度又受到限制时才采用多层卷绕卷筒。然而多层卷筒具有绳索与卷筒表面以及绳索之间单位压力较大, 相邻绳圈在工作时互相摩擦, 使绳索表面的钢丝磨损加快, 从而降低钢丝绳使用寿命。而单层卷绕卷筒上因设有螺旋形绳槽, 钢绳依次卷绕在槽内, 使绳索与卷筒接触面积增大, 从而降低单位压力。此外绳槽的节距又大于绳索直径, 绳圈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 工作时不会彼此摩擦, 可以延长钢丝绳的使用寿命。所以在设计中通常都采用单层缠绕卷筒的形式。

但在很多情况下, 由于起重装置牵引行程长, 而采用滑轮又使得摩擦力不足造成钢丝绳在滑轮上打滑, 所以通常采用卷筒拖放的形式。因为在卷筒名义直径确定的情况下, 根据行程即可确定所需圈数。而过多的圈数会使卷筒的长度增加, 重量变大, 更主要的是会使偏斜角α变大, 增加钢丝绳脱槽的危险性。而采用深槽加工, 卷筒长度要比标准卷筒长, 这样将会增加设备重量。

以马钢方坯连铸机铸坯切头收集车为例, 原设计中采用钢丝绳牵引, 在传动端采用滑轮拖放钢丝绳, 因该装置拖放的小车在装满铸坯切头后重量甚重, 钢丝绳在卷筒上打滑, 而无法拖动, 故现场将滑轮拆除而代以导向轮, 将钢丝绳绕过导向轮用行车拖动收集车。这种方法虽然解决了拖动的问题, 但无疑会降低效率, 影响生产秩序。考虑到在卷筒另一侧虽有张紧轮, 而钢丝绳接头处的绳夹也可以通过螺杆调整绳的张紧, 但是这些措施仍不足以克服钢丝绳的打滑。所以在设计中采用绳头在卷筒两端固定的形式。在固定点及绳槽之间焊一块过度导向块, 使得钢丝绳不会因为局部压力而被挤坏, 具体结构见图1。

在确定卷筒槽的圈数时, 可根据《起重运输机械》中的有关内容, 考虑到收集车有进程及回程的要求, 按下式计算

undefined

式中 D0为卷筒的计算直径 (从绳索截面中心算起, 且D0=D+d) ;D为根据所需寿命按标准轮径选择;d为钢丝绳直径;Z为卷筒槽的工作圈数;l为收集车的行程。

除上述工作圈数外, 还应增加附加圈数Z0 (一般Z0=1.5~3圈) , 这些附加圈数的作用, 是当绳索的工作长度全部从卷筒放下后, 利用它们与卷筒绳槽之间的摩擦力, 来减小绳端在卷筒固定处的作用力。

故卷筒上缠绕绳圈部分的长度

undefined

式中 t为绳圈的节距对于螺旋槽卷筒可由绳径d从《机械设计手册》中查得。

卷筒总长度L, 除包括上述卷筒的有效绳圈部分长度L0外, 还应考虑到绳端固定部分所占的长度和两边的边缘长度 (包括凸缘) 。

因此, 应用单滑轮组的卷筒总长度为

undefined

式中 5t为绳索固定部分所需的长度3t加两端的边缘长度t (包括凸缘在内) 。

这样设计出来的卷筒, 其圈数将会很多, 造成卷筒的长度过长, 在把收集车拖至离卷筒最近时偏斜角α过大, 会造成钢丝绳脱槽的危险。

2改进层的卷筒卷绕法

笔者在经过分析后提出钢丝绳的进程和回程可共用一段绳槽, 在进程时, 当一端钢丝绳卷进, 另一端钢丝绳则退出, 这样卷筒及卷绕钢丝绳的长度将减少许多, 偏斜角也将减小, 设备的重量也随着减少。根据不同情况, 卷筒偏斜角应用《起重机设计手册》的公式和图表进行选择和计算, 按照使用经验, 一般控制α≤5°~6° (即tanα≤1/10) 。对大吨位起重机, 由于钢丝绳直径大, 僵性也大, 其偏斜角还应控制得小些, 可取α≤4°~5°。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满足卷筒对偏斜角的要求了。卷筒布置时应使切头车在回程终点的偏斜角与进程终点的偏斜角相同, 如图2所示。

具体位置可根据几何算出。

undefined

式中 a为切头车中心线与卷筒一端的距离; b为卷筒工作绳圈长度;c为切头车进程终点钢丝绳连接处与卷筒中心线的距离;L为切头车行程。从式 (4) 可以解得

undefined

这样钢丝绳在进程和回程时偏斜角可均匀分布。

3结束语

改进后的卷筒卷绕法可减少卷筒上卷绕钢丝绳的长度, 减小偏斜角, 从而减少设备的重量, 并减少钢丝绳脱槽的危险。

参考文献

[1]陈道南, 过玉卿, 周培德等编.起重运输机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1.

我的反传统育儿法 篇8

吃喝——首先,我坚持母乳喂养两年。“啊?那还了得?母乳到6个月就没什么营养了,快断奶吧!”我的耳边总会响起这样的劝告。如果你知道世界母乳协会倡导“母乳喂养至少到一岁,最好坚持到两岁”的话一定不会觉得我的想法奇怪。其次,前6个月给小熊纯母乳喂养,不加任何辅食和水。“啊?不行,4个月必须加蛋黄,否则宝宝会缺锌的。”“你不早给他加辅食,他将来不会好好吃饭,还缺营养。”唉,无知了吧,母乳喂养的宝宝很少会缺营养,反倒是过早加蛋黄才会导致宝宝缺锌。为什么?因为母乳中的锌吸收率高达75%,而奶粉中的却只能吸收4%,蛋黄富含锌不错,但是宝宝的消化系统很弱,根本吸收不了,加早了反而影响对母乳中的锌的吸收。再次,1岁之内的宝宝都以母乳为主,辅食就是辅助而已,加辅食的目的不在于去填饱他的小肚子,目的是让他学着自己吃,让他体验自己吃饭的快乐,让他爱上吃饭这件事,不强迫,不硬塞,吃多少全由他自己决定,一旦不想吃了,ok!撤!“啊?你这当妈的,饿着孩子啊?该喂得喂,他这么小,哪会自己吃啊!”我就是坚决抵制喂食,坚持宝宝会坐就会吃饭,从他开始要尝试着自己吃那天起就该把权利交给他自己,如果连“吃”的自由都没有,那是对宝宝的不尊重。当然,关于吃饭我也立规矩:1.妈妈所能决定的是——吃什么,什么时间吃,只能在餐椅上吃,不能边玩边吃,以后也不能看着电视吃;2.由小熊决定的是——吃多少,妈妈提供的食物里选择吃什么和不吃什么。“这么多事?不就是吃饭嘛,干嘛整得这么严格,能喂多少算多少呗。”No,我发现很多家庭该立规矩的地方没规矩,不该立规矩的地方好多规矩(比如这不让碰、那不让摸、沙子不让玩、水要远离等等,这会剥夺孩子的乐趣,阻碍孩子的发展)。

拉撒——坚决抵制把尿。小熊一直白天晚上用纸尿裤,根本没有证据表明纸尿裤会影响生殖器发育,而把尿对宝宝的伤害远远大于它的正面作用。况且,有医学常识的人都明白,宝宝两岁之前排泄功能发育不成熟,把尿毫无意义,只是方便了大人不洗尿布。有的老人从月子里就开始给孩子把尿,这对宝宝的脊柱、胯骨发育造成的伤害暂且不说,单单对他们心理上造成的压力就是成人无法想象的。他们不仅会为了迎合大人的意图而硬挤出点尿(没办法,不挤出点来,大人不会放过他们的),还会因此造成尿频。而且最新研究表明,过早把尿训练的孩子往往比不训练的孩子更晚学会自主排泄。

吃手——不阻止。“吃手?不良习惯!多脏啊!一吃就要给他拿出来,阻止几次就不吃了。”好可惜,这是很多老人家的做法,他们不了解婴儿吃手的好处,这是婴儿的进步,能把手准确放在嘴里,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复杂的过程,当他们终于瞄准了,正享受手口接触的乐趣时,却被无情打断了,这阻碍了宝宝的自身成长不说,大人还得意地以为这是帮宝宝戒除了坏毛病!

啃东西——小熊现在是拿到什么啃什么,能吃的不能吃的全往嘴里放,样样都要尝尝。我从来不阻止,知道他处在口的敏感期,他啃东西的目的不是要吃,更不是大多数人理解的“饿”,他是在用口感受身边的一切事物,是在学习。我所能做的就是把他身边的东西擦干净,什么电话机、桌椅、锅碗瓢盆、牙刷、杯子、窗帘穗、手电筒、体重秤、储物罐、眼镜、钥匙……家里每一样他感兴趣的,基本都经历过他的小嘴巴的洗涤啦!

将来,我也不会强迫小熊学习,在我看来,培养他学的兴趣比结果重要,培养他坚强、独立、自信的意志远远比分数名次重要。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绝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予他,但也不会限制他的兴趣爱好,跟着他的脚步走,在他需要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发掘他的潜能。

责任编辑/刘颖

知行英语学习法 篇9

知行英语学习法以“词汇为本、强化读听、突出语篇、注重积累”为指导思想,正确指导英语学习。

一、词汇为本

英语学习,词汇为本。词汇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最基本的英语学习要素。词汇量对一个人英语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大的决定作用。实践表明,词汇测试的得分率几乎等同于综合测试的得分率。同样,英语成绩好的同学,掌握词汇好又多。国际著名语言学家David Wilkins于1972年一针见血地指出: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没有语法表达不好,而没有词汇什么也不能表达。)由于词汇包含的内容丰富,如拼写、读音、词义、词类、用法、文化内涵、词源、习语、句型、谚语等,因此,语言学界特别强调词汇能力的培养。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识记一定数量的词汇是形成词汇能力的前提。中学生至少要能熟练记住《英语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的基本单词、短语。

如何识记单词?记单词是英语学习中最为困难的一件事。我们只有通过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像“炸碉堡”那样,才能攻克词汇难关。你可以采用“拆分法”、“反复法”、“读写法”、“化整为零法”、“分组法”、“归类法”、“联想法”、“图表法”、“阅读法”、“比较法”、“卡片法”等去记。每次可集中记忆40-50个单词,把单词分成4-5小组,效果很不错。我们应改变死记硬背的记忆生词方法,按照拼读规则读单词,利用构词法知识记忆单词、判断词义,总结规律,自觉地运用规律。及时复习巩固是扩大词汇量的最有效方法,我们一旦学会运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帮助记忆词汇,词汇量就能迅速扩大。研究表明,词汇量增大,词汇能力增强,阅读能力、听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也随之提高。因此,我们口号性地提出:要想外语学好,词汇量不可少,先把词汇记牢!青少年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请抓紧利用点滴时间快记、多记英语单词,为你的外语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读听

读和听是语言接受性技能,也是语言理解技能。读和听是语言输入,说和写是语言输出,没有输入,就不会有输出。加大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多读、多听、多看录象和电视节目,扩大学习资源,也是发展口语能力的主要条件。

我国当代著名外语教学法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胡春洞教授在首届中国英语外语教学国际学术年会上强调:And here I want to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in English learning.In China people often use the word “reading” instead of “learning”.This is a popular truth.It is also true for English learning and teaching from beginning to end.Of course,reading must be in combination with listening,speaking and writing.在此,我想重点强调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中国人喜欢用“读书” 二字代替“学习”,即没有阅读,就没有学习。这条普遍真理同样适用于外语教与学的全过程,当然,阅读必须与听、说、写结合起来。

大量阅读是学习英语的一种重要方法,是通向英语实力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没有大量的阅读,我们很难体会到每个词汇的准确含义。阅读可以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可以让你置身于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中,增强语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提高英语水平;阅读可以帮助学到地道的英语,了解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真正学好英语。美国著名教学法专家韦斯特指出:阅读一定量的语言材料就能形成一定的语感。阅读是最重要的语言实践能力,也是自学能力的基础。《英语教学大纲》、《英语课程标准》对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初、高中的英语阅读量(指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要分别达到15、30万字。在各种外语考试中,直接的语篇阅读能力测试是重头戏,占的比例高达50%,甚至更高。同时,国内外流行把词汇量和阅读量作为衡量语言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人人都知道,能说会道但不会读和写的人就是彻底的文盲。

怎么读?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基础阶段,阅读应以精读(逐字逐句反复阅读)为主,学习积累词汇、语法、句型等基础语言知识,而且最好能熟读乃至背诵一些好的文章。而中高级阶段要以泛读训练为主,丰富词汇量,扩大知识面,形成快速阅读的能力。掌握扫读、查读、略读、跳读、细读、猜词性阅读、识别关键词、确定主题句、预测内容、“一目十行”等阅读技巧能让我们读得更快、更多,收获多多,思维更活跃。国内有一份调查表明:读得更多,学得更好。

读什么?首先读教科书中的课文。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每篇课文都要读得滚瓜烂熟。其次,读英语报刊等课外阅读材料,优秀报刊上的文章是经过编辑们精心挑选出来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时代,信息量丰富,语言规范,原汁原味,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风格迥异,能激发同学们的语言学习兴趣。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语言代表着语言的最高艺术成就,因此,你还可以适当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的简写本甚至原著,阅读文学作品既可以通过英语学习英语又可以陶冶情操。为了应试,要彻底搞懂近年中、高考试题中英语阅读语篇,准确把握命题趋势,掌握应试技巧。那种一味死啃书本、死抠练习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一定要想办法交流学习资源,扩大外语学习的视野。

读多少?基础阶段,每天扎扎实实读300-500字就足够了,而在中高级阶段,每天需要静下心来阅读至少1000个字!考试前1个月,要坚持每天做一组难易适中的阅读能力测试题。阅读是一种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外语学习手段,能给外语学习开辟一片蔚蓝的天空。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并付诸实施。

听是理解和吸收口语的重要交流手段。听力测试已全面进入各种测试,包括市、县、区等联考、全国大、中、小学生英语竞赛、中考、高考以及CET4,CET6等。听力填空题要求考生必须真正听懂、听清楚。

听什么好呢?首先要反复听课本录音,模仿语音、语调;也可以听VOA、BBC等英语节目,甚至CD、MP3等,也可以听优秀报刊的录音带,欣赏英文录像、英文歌曲,有条件的话,参加英语角,既能练习听力,又可以练习口语等。考前,当然要坚持做一定数量的听力模拟试题。俗话说,耳熟能详。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做到精听、泛听相结合,更要经常听,坚持天天听英美专业人士朗读的录音或听英语节目,为自己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还可以学到RP语音。请牢记:英语录音是重要的外语学习资源。

三、突出语篇

语篇也叫篇章,是为表达思想而通过相关的语言所采用的书面语或口语手段,包括意义完整的问候、对话、独白或演讲、也可以是一首诗歌、一篇文章、一部小说或著作。近年的中考、高考等各种测试都以“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为命题原则,所有语言测试问题全部定位在语篇上。因此,在平时的外语学习中,要重视语篇训练,不能简单地认为学外语就是背单词,做“勾勾画画”的选择题,而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坚持单词、短语、句型、语法等从语篇中来,到语篇中去的原则,多读、多听英语文章,远离选择题!其中75%以上的错误选项一直不停地误导基础不太扎实的学生啊。选择题是标准化考试的产物,是一种测试的方法,但绝不是学习外语的科学方法,一味做这些练习等于用考试代替学习,只会越选越呆,越做越弱智。选择题是不能培养语言能力的。考生没有较强的语言能力,是考不出高分的。

英语学习、突出语篇,要求同学们通过语篇学习词汇、语法,了解文化背景知识,研究篇章结构、语篇的衔接手段,探讨写作风格,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说话的语气等,最终达到学习语言,欣赏语言的境界。人们通过语篇表达思想,因此,通过语篇学习外语更有意义、更有趣、更持久!学习外语的目的是同他人(包括作者)交流,获取更多的信息。因此,请你尽早转变学习观念,突出语篇训练,做到多读、多听、多写。在语篇训练中,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学会运用,逐步形成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语言素质,最终实现高分理想。

四、注重积累

成功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英语学习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关键在于日积月累。我们从出生就开始学习母语,从早到晚都浸淫在母语的语言环境中,是通过无意识的习得和系统的学校学习学会母语的,积累了大量的母语词汇,积淀了丰富的母语文化,但我们对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的了解可要少得多!英语是我们的外国语,学习英语没有学习母语那么好的语言环境。那么,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注重积累语言知识、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运用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英语学好!词汇能力、阅读技能、听力理解能力、写作水平、翻译技能、口语能力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能获得巨大提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训练!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篇10

园里组织我们老师去汕头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共同精神家园。让我学习、认识了很多。当全体嘉宾起立,会场唱响国歌时,我们的国家是多么的强大呀!会场的工作人员与义工们的礼仪、礼貌给我很多的教育。

伏羲教育创始人吴教授所讲,铸中国魂、圆中国梦。魂、灵魂是精神层面,起到主导和决定作用的。中国梦万众一心,大力弘扬与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振兴中华、民族精神人人有责,勇于担当,人要有良心,要有责任心。在谈到毒奶粉,毒韭菜事件中让人感到寒心。

传统中医中的几种特殊煎药法 篇11

1.麻沸汤渍服: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治疗胃脘部堵痞塞、按之柔软属气痞的有效方剂,仲师在方后注曰:“上二味,以麻沸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服”。因何要用麻沸汤渍之?就是因为大黄、黄连气厚味重,长时间煎煮后,多走肠胃而具泻下作用,故本方不用煎煮之法,而以滚开的沸水浸泡少顷,绞汁即饮,这种特殊煎法所得汤剂就能达到取其气、薄其味而除上部无形邪热之目的。同样,仲景在使用附子泻心汤治疗“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时,将“三黄”用麻沸汤二升渍之,以清泻上部之邪热而达到结散痞消;再将附子“别煮取汁”而发挥温经固表之功。

2.加酒同煎法:如炙甘草汤,原方要求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同煎。佐清酒同煎目的在于借酒行气血、通经络、和阴阳,助行药势、宣痹通阳。尤其在补阴剂或气血双补剂中加酒能够通行药性,达到补而不滞之目的。炙甘草汤是治疗气虚血少之脉结代、心动悸的常用方剂,在煎药的同时加入清酒,不独增强通心阳、推动血行之作用,而且还使诸养阴药滋腻之性得清酒而消除。此外酒还是一种很好的溶媒,加酒同煎,方剂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最大限度的溶出。笔者在10年前用炙甘草汤治疗数十例老年心动悸、脉结代、少气少苔患者,收效惘然,遂在活血化瘀、通阳益气等治法及方剂中变来变去,在越变越乱自己更加纳闷之余,又回过头来翻阅《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发现忽略了原方中的加酒同煎法,令自己遗憾不已!从此以后,再遇心动悸、脉结代患者,或被西医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处以炙甘草汤时,据脉症情形必告知加入50-250ml数量不等的黄酒同煎,始从仲师方中体会到了炙甘草汤在临床实例应用中的“鼓桴之效”。

3.去滓重煎法: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均属和解剂,分别用于和中降逆消痞、和胃消中,消痞止利、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方后注曰:“……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云“去滓再煎”者,就是使用浓缩法减少药物的体积,让患者服药量不致过多,其目的在于使“三泻心汤”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之功卓著。药性和合,不偏不烈,更适合于半表半里、升降失司、寒热错杂之证。

4.米熟则汤成: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等。这些方后均注有“米熟成”,米熟则汤成,目的在于取稼穑之品粳米甘平之性,在补养脾胃、顾护脾肺之阴的同时,缓其方中其他药物之寒降性能,使药性在中上焦持久地发挥治疗效用。由于粳米是一味药食两用、以食为主的品种,属多数药房、药店配方“断档”饮片,医师处方、药师配方时只是告知病家或患者从自家的米袋中抓出“一撮”放在其他药中一起煎煮,在处方或配方有粳米的处方时,“抓一撮大米放入”成了医师或药师们的“口头禅”,很少有医师或药师告知病家或患者“米熟汤成”这个煎煮的“度”!

5.先煎去上沫:仲景在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等方剂中,对麻黄、葛根的使用均注云:“……先煮麻黄、葛根,去上沫,内诸药……”其用意不仅在“去上沫、恐令人心烦”与“缓其性”,还在于增加药物溶出度,增强方剂的临床疗效。

6.加蜜同煎法:如陷胸丸,以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仲师在方中加蜜之目的有四:一是为了缓和陷胸丸的峻烈药性变峻下为缓攻;二是取其和中之效,顾护胃气;三是取其甘润缓急之功,辅佐主药发挥作用;四是取甘以矫味。《本草纲目》云:“蜜,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和营卫、润五脏、通三焦、润脾胃”。今天有些医师在处方时往往舍蜜不入,使方剂疗效不能尽最大限度的发挥,甚为遗憾。

传统英语学习法 篇1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在实际工程实践中遇到了很多处于老旧城区或者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建设项目, 新建项目不可避免的要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作出回应。通过对周边类似项目考察后发现许多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并未统筹考虑其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 没有对旧有城市肌理作出有效回应, 导致建成的项目往往无法恰当的融入城市, 无法与历史街区其他的建筑和谐共生。一般而言我们对处理此类建筑的态度归纳起来可以用继承与变化两个词来形容, 继承意味着尊重传统、尊重历史, 变化从某种意义则可以理解成一定的创新。笔者认为新项目的设计不能仅仅考虑其中的单一方面, 应该从整个地区的宏观层面入手, 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去演绎传统街区所蕴含的传统精神, 用充满隐喻而又以人为本的设计来唤醒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城市记忆, 用宜人的空间环境来打造多彩的城市空间。

北京德胜尚城项目正是处理此类矛盾的典范, 以传统中国式的设计手法为灵魂, 却并不盲目照搬传统元素, 通过摒弃新中式建筑中固有的形式主义, 通过熟练运用富于细节的现代建筑材料, 在北二环德胜门外这样一处历史敏感区为我们提供了一座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建筑资源。笔者曾经多次到访现场并实地调研, 希望在下文以此为例谈谈传统肌理限定下新建筑创作设计中如何适应老城区的若干心得体会。

2 多角度的设计分析

2. 1 从环境分析入手确定设计目标

项目位于北京德胜国际南侧, 南临冰窖口胡同, 东邻城市快速路德胜门外大街, 靠近地铁二号线积水潭站, 用地与周边城市功能区联系便捷, 地上为七座独栋板式办公楼组合成的建筑群, 地上建筑面积约4. 6 万m2。谈到对用地环境的分析不得不提到经过调研发现基地原址为具有老北京传统历史风貌的老城区, 胡同街道密布, 基地内部保留古树, 周边的建筑形态较为复杂, 高度参差不齐, 且多数建筑并未考虑与原有城市肌理的关系, 由此可见设计师一开始就肩负着恢复旧城肌理唤醒城市记忆的责任。本基地最显著的特色是与北京现存仅有的几座古城楼之一的德胜门距离仅200 余米, 与北海、钟鼓楼等历史名胜古迹也相距不远, 诸多的历史元素的汇聚为设计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这是我们面对项目的时候必须面对的, 由此可见从环境入手分析便于我们确定合理的设计目标, 为接下来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2. 2 从城市肌理入手推敲建筑形态

建筑的存在是以与周边环境发生的联系为基础的, 建筑单体成群构成了街区, 街区有序组织构成了城市。城市肌理包含了城市的形态, 质感色彩, 路网形态, 街区尺度, 建筑尺度, 组合方式等方面。通过图1, 对比今天与建国前北京城区典型的城市肌理, 我们不难发现, 老北京的城市是由均质的、高密度的、水平发展为主的建筑组成。建筑之间由墙围合成院落, 由院落组合成胡同街巷, 整体是一种网状的富有生命力的肌理形态。建国后到今天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 那种家家四合院, 户户垂杨柳的老北京几乎已经荡然无存。

德胜尚城在设计过程中试图沿用这样的城市结构特点, 将一个完整的体块打碎, 形成七个形体关系相互关联耦合的子单位。这样做并不是简单纯粹从体块来满足城市肌理, 而是一种对邻里关系的重新构建, 如一条斜街代表一条胡同, 一栋办公楼就代表一个院落, 这种基于传统肌理的重构给建筑的使用者一种回忆,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使用者的生活, 勾起一丝丝的北京印象。对我们而言在设计过程中也应该非常重视对城市肌理的分析,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传统, 有属于自己的印记, 千篇一律照搬而来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甚至可能破坏原有城市格局。

2. 3 从传统空间入手打造宜人环境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就是内向化院落空间的组织。这与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密不可分, 院落式空间有诸多优点, 无论从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分析都有其合理性。对一处传统肌理限定下的区域在进行设计时应该不仅仅从形式上来模仿传统事物, 建筑的本质是空间, 空间是建筑的精髓, 从建筑空间入手整合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院落文化, 就是德胜尚城在设计中所追求的更高意义上的“传统化”。

德胜尚城为我们在平常设计中追求继承传统理念提供了更多的借鉴, 努力从空间的角度去借鉴传统, 这样的方式让我们不仅仅限于形式的模仿, 不容易被扣上形式主义的帽子, 这点对于我们许多设计人员来说的确是值得学习的。一条斜街串联起七个庭院, 楼与楼营造出新的庭院空间, 胡同空间, 人们可以在其中交往、休闲、停留。整体空间分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同时外部空间又依据不同属性分为胡同空间、街道空间、庭院空间、屋顶空间等具体空间形态。院落空间按围合不同又分为全围合与半围合。整个空间以一条斜街作为骨架, 向两侧生长延伸, 不仅为使用者提供了良好的办公体验, 也为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一处回忆城市的精神场所。

2. 4 从细节对比入手烘托建筑氛围

一座建筑的成功离不开细节的烘托, 丰富的细节处理能让建筑充满生命力。处于传统城市肌理中的建筑物更离不开细节。目前许多类似项目在处理的过程中片面追求形似, 照搬传统建筑元素, 建筑符号, 这种抄袭甚至是不顾及建筑物尺度的模仿, 建成后的建筑物往往被称为假古董, 更无法达到唤醒城市记忆的目的。如图2 所示, 反观德胜尚城整座建筑造型朴素简洁, 充满细节丰富的灰空间处理, 注重传统与现代元素符号的对比, 细腻的灰白色调的面砖贴面同粗糙的旧砖石, 干净挺拔的边角线与柔美的传统屋顶, 玻璃、钢等现代建筑材料与木材石材等天然材料, 各种对比手法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建筑风格。

同样对我们而言, 细节处理是此类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重点推敲的方面, 以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为例, 细节之一就体现在旧砖石拼接的墙面之中, 这种粗糙的材质直观的呈现在参观者的视线之中, 勾起人们的历史记忆, 起到了传承文化的历史作用。

3 对今后设计总结的若干应对策略

德胜尚城, 以尊重历史环境和保存城市记忆为设计的两大出发点, 沿袭旧有的城市肌理, 打破现有常规密度的局限, 为北京带来崭新的中式庭院办公新体验。在未来设计中我们应该善于运用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 利用先进的技术优势从城市大的区域入手, 明确设计目标, 理清设计思路, 推敲符合特定环境特定肌理的建筑形态; 同时摒弃形式主义的表面化处理手法, 从更深层次的空间角度去发掘传统内涵, 打造特色空间; 学习运用对比的处理手法表现丰富的建筑细节, 掌握不同材质的不同特性, 不同材料的不同视觉感受; 同时作为建筑从业者要加强学习, 以一个建筑师的责任感来唤醒人们的城市记忆, 为留住我们的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杨俊宴, 谭瑛, 吴明伟.基于传统城市肌理的城市设计研究——南京南捕厅街区的实践与探索[J].城市规划, 2009 (12) :87-92.

[2]马琰.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肌理研究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3]周浪浪.旧城肌理及修复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2.

[4]梁旭.旧街区更新中群构建筑模式空间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0.

[5]刘爱华, 崔恺, 张广源.当现代遇见历史——北京德胜尚城[J].世界建筑, 2006 (2) :140-147.

上一篇:北大校长王恩哥和余丽下一篇:幼儿园和保安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