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养规划方案

2024-09-25

教师培养规划方案(精选8篇)

教师培养规划方案 篇1

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青年教师培养规划实施方案

近年来,大批青年教师走上教坛,青年教师(35周岁以下)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迅速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已成为我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我校拟订本实施方案。

(一)组织领导

教务处为了把对青年教师培养的规划落实到实处,学校成立青年教师培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室、德育处、教务处、年级组正、副主任组成。

(二)培养目标

对青年教师实施目标管理,并采取阶段目标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阶段目标分三步,即“一年要入门,三年能称职,六年成骨干”。所谓“入门”,就是要求青年教师有良好的师表形象,初步具有适应四星级高中教育教学需要的能力与水平;所谓“称职”,就是要求青年教师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教育教学质量较高;所谓“骨干”,就是要求青年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在学科教学与教科研中有一定见解,并取得优异成绩,有一定的知名度。对骨干青年教师,学校可推荐为市级教学能手或学科带头人。

综合考核是指建立青年教师培养档案,在阶段目标考核的基础上,实行全过程管理。

(三)具体措施

1. 帮助青年教师把握方向,乐业敬业。

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青年教师,学习名教师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立志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指导青年教师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与业务修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青年教师中开展“爱业、爱校、爱生”活动。

2. 设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

(1)邀请校内外特级教师和专家给青年教师作讲座,开办读书班,每学期安排1~2次。

(2)为教龄不足三年的青年教师聘请师德高尚、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担任指导老师,指导期一般为三年,由学校向指导老师颁发聘书。指导教师本着热情关心、细心指点、严格要求的原则,帮助青年教师准确把握所授学科的教学大纲、教学原则和教材体系,指导青年教师学习现代理论,严格执行教学工作“五认真”规定,引导青年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指导教师听青年教师课每学期不少于20节,每学期帮助青年教师“磨出”1~2节“优秀汇报课”。对培养出优秀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学校将给予表彰奖励。

3. 工作上压担子

(1)青年教师均应担任班主任或实习班主任。通过开展班级工作,使青年教师了解和熟悉学生管理的基本内容,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心学生生活和身心健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育人责任感。

(2)青年教师原则上均参加高中三年循环教学。

(3)学校安排青年教师参与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和学生管理等各项中心活动。

(四)工作要求

按教学年限与年龄,将青年教师分成两组,实施分层管理,分级培养。第一组为教学年限不足三年的青年教师;第二组为教学年限三年以上,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1. 第一组青年教师的工作要求:

教学年限不足三年的青年教师必须做到:

(1)做好班主任或实习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要班风正,学风浓,纪律严,成绩好,学校三项评比全优,评为校优秀班集体。

(2)超周备课,备出详案,及时写好“教学反思”。

(3)每学期听指导教师的课不少于30节,并做好听课笔记,写好听课心得。(4)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每学期要拟出一份有一定质量的单元练习卷或期中(期末)试卷,提高自己的解题与评估能力。

(5)凡布置给学生做的作业,自己都必须事先做一遍,完成该所教学科的高考卷的解答,参与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随高三统考的活动。

(6)认真做好学生选修课、兴趣小组、基础班辅导课的教学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效。

(7)能熟练应用幻灯机、录相机、投影仪和计算机等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8)每学期要上好1~2节汇报课,写出一份优秀教案,上交一份教学工作总结。认真做好期中、期末的考查工作、认真监考,认真阅卷、认真讲评,认真写好质量分析表。

(9)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主动完成教研组安排的工作;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每学期读好一本教育理论专著,用好一本业务杂志,每学年能写出1篇达到一定水平的教学总结或教科研论文。

2. 第二组青年教师的教学评比要求:

教学年限三年以上,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评比工作。具体要求是:

(1)做好班主任或实习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要井然有序,学生精神风貌蓬勃向上,德智体美劳要协调发展,成为本年级或学校的模范班级。任课教师要主动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注重提高教学效率,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选赞誉。

(2)每学年要上一堂评优性质的公开课,同时要勇于承担对外的实践课任务,要写出该课的详案与简案,课堂教学要运用启发式,要适当地运用电化手段,要方法灵活,知识扎实,安排合理,富有特色,有较强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3)参加学校分期举行的普通话朗诵、书法(毛笔、钢笔或粉笔)说课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四项基本功比赛。

(4)备课笔记分教时安排,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详略适当;作业批改有布置就有批改,有错误就有订正,不出现漏批错批现象,重视评讲分析。

(5)每学年写一篇教育或教学论文。论文要求切合高中教育教学实际,观点鲜明,论证充足,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与推广价值。

(6)教学工作效果明显,成绩突出。

(五)考核和激励机制

学校领导和党团组织要热情关心青年教师政治上的成长,把优秀的青年同志吸收到党内来;要注意发挥青年教师的作用,大胆使用,将素质好、能力强的青年同志推上领导岗位。

(1)要开展适当青年特点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青年教师群体的凝聚力;要关心青年教师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

(2)对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实行政策倾斜。设立专项奖教金,每年教师节表彰、奖励一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优先提供外出学习和继续深造的机会;积极推荐市级以上的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为青年教师走向名教师和特级教师的行列创造有利的条件。

(3)对那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暂时还有困难的青年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使他们能尽快提高业务能力,以适应本校的工作需要。

(4)对个别不适合在重点高中工作,经帮助仍无改变的青年教师,要视实际情况,做好思想工作,实行岗位流动。

(5)对青年教师的考核评比由学校青年教师培养领导小组会同有关组室负责完成,每学年进行一次。

教师培养规划方案 篇2

1 培养方案编制方法的改革

从单一编制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传统的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方案都是由基层学术组织根据各自学校的办学特色编制完成的。容易造成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离, 学生毕业后很难立即胜任工作, 需要就业单位进行一定培训, 毕业生角色转变周期较长。改革后培养方案编制应吸纳教师、设计师、房地产开发单位、政府职能部门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充分征询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意见, 把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不仅培养胜任工作的设计师, 更是要塑造可以引领行业发展的开拓者[1]。

2 培养方案编制内容的改革

从重理论教学到重实践教学的转变。城乡规划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对于学生来说“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同样重要。在保障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要求的十门主干课程的基础上, 压缩其他理论教学的学时, 同时大幅增加实践类课程在毕业学分中的比重。这样可使学生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并重, 前瞻性的发现设计行业对学生能力和技能的需求变化新动向, 从而修正学校教育的不足。

从标准化培养到个性化培养的转变。如今设计行业从业人员接近饱和, 设计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技术专长毕业生而非标准化的“产品”。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千差万别, 以标准化的固态培养模式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非常不利。面向社会需求的培养方案制定应具有弹性化和模块化,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较大的可组合性, 以便应对社会需求的变化[2]。这需要合理的确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目录。精炼必修课, 大幅增加选修课, 让学生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及毕业去向自主进行课程选择。

从高校培养到校企联合培养的转变。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同时进行的方式。“走出去”一方面指学生到校外企业进行生产实习, 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设计实践, 并将其纳入考核和晋升职称的要求。这样可以使“教”和“学”的主体共同了解设计企业的诉求。“请进来”是指增加有经验的从业人员对学校教学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术报告、暑期夏令营、课程设计等方式引入学校教学环节, 从从业者的视角对大学生学习方法、技能训练、能力塑造等加以指导。

3 结语

培养方案是高校培养学生的蓝图, 编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培养的质量。培养方案的编制更开放, 更好的跟社会需求接轨有利于搭建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平台, 是现阶段城乡规划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如下几个方面尚需进一步探索:一是如何进一步调动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的积极性。二是如何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角度实现校企全面合作。

参考文献

[1]陈廷柱.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应注意的问题[J].高等教育究, 2010 (07) :50-52.

教师培养规划方案 篇3

一、指导思想

建立高职青年教师立体培养战略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把高职青年教师培养作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把高职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与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把高职青年教师培养的工作重点从学历提升、教学技能培养转移入“双师素质”培养。实施上述指导思想可以从德、情、能三方面入手:“德”是指指导高职青年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责任意识,确保其对教师岗位的价值和特点保持清楚认识;“情”是指培养高职青年教师对教师事业的文化认同感,领悟教师文化内涵,并且激发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其培养过程补充情感动力;“能”是指应用多种途径、手段对高职青年教师实施培养,以提升高职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技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以及教育技术能力等,促进“双师素质”教师的形成。以上三方面相互辅助,互为影响。其中“德”为基础,“情”为动力,“能”为目标。

二、基本要求

建立高职青年教师立体培养战略规划的基本要求是:高职青年教师培养的短、中、长期目标以及战略目标的制定,应是环环相扣,呈链状分布;“德”、“情”、“能”方面的培养,除了要与战略规划指导思想保持一致之外,还必须依托财务支持、条件保障、信息反馈等系统,有效发挥立体互动特征。

三、主要内容

(一)战略目标

建立高职青年教师立体培养战略规划的战略目标是:把高职青年教师培养成为热爱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具有优秀的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以及教育技术能力,全心全意为高职学生服务的“双师素质”教师。这一战略目标,受到学校办学目标的制约,与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素质等学校办学条件息息相关,由此制定的战略目标自然也会有所不同,而且范围、时间等因素不同,其目标也会存在差异。如从范围上看,学校目标应从学校大局上考虑,强调其整体性;院系目标应从专业学科上考虑,强调其专业性;教研室目标应从教师个体上考虑,强调其独特性。如从时间上看,长期目标(5年以上)因实施时间较长,会跟随环境、时局变化而改变,因此在制定时以勾勒框架为主,要求与学校发展、社会需求相适应,无需具体详尽,要具备一定的预测性;中期目标(3-5年内)是对长期目标的具体化,必须明确阶段性时间和实施步骤,要有激励性和可行性;短期目标(1-2年内)是对中期目标的现实化,其操作措施条款的制定必须清晰、明确,具备操作性。

(二)培养内容

高职青年教师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大部分:一是教师职业道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师德”,是指教师在实施各种教育活动时一定要恪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及相对应的道德品格、品德和品行,具体表现为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教师职业荣誉;二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以及各种教学资源,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学认知、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创新等能力;三是专业实践能力,是指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能够有效地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应用于实践,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服务、技术创新等能力;四是科学研究能力,是指发掘问题、研究问题、处理问题过程中有所发明创造的能力,具体表现为科研基础、科研运用、科研创新等能力;五是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在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在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教学相关因素上设计与创新,适应时代的需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体表现为现代教育理念、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能力。上述高职教师培养内容中,其教师职业道德是根本,教育教学能力是基础,专业实践能力是核心,科学研究能力是保证,教育技术能力是升华。高职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升上述五大能力,以胜任高职教师的岗位职能。

(三)对策举措

关于高职青年教师培养的对策举措,已有众多专家学者、专业教师进行详尽研究,并且研究成果丰硕,比如确定培养目标、整合培养资源、优化培养师资、创建培养环境,等等,笔者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仅从以下五方面提出培养有效措施:

一是应用MES模式整合教学资源,确立模块化目标。MES模式,全称为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意译为“模块培训模式”,是一种由国外引进的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职业技术培训模式,主要是根据职业技能需求把培训内容划分为包含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若干个学习单元,组合成不同类型的培训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的教学形式,受训者接受某一学习单元的培训就可以学到一项技能,接受某一模块若干学习单元的培训就可以独立完成一项工作,接受某一岗位包括若干培训模块的培训就可以掌握该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该模式突出培训者的主体地位,强调实操培训,培训效果明显。把MES模式应用于高职青年教师培养,首先根据高职青年教师承担的相同工作项目划分为若干相同的培训模块,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职学生管理教育”、“课堂教学”等,并且按照所承担的不同工作项目划分出具备本专业特色的若干不同的培训模块,如针对电力专业教师设计“电力技术”模块、针对计算机专业教师设计“计算机技术”模块等;其次把所有的培训模块按照培训目标划分为包含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若干个学习单元,如把“课堂教学”模块划分为“备课方法”、“授课技巧”等;最后,根据实际需求,某一学习单元或培训模块均可组织一个专项培训。由此可以看出,MES模式培训目标明确,培训模块、学习单元内容集中,高职青年教师可以按照需要或针对薄弱项目选择学习单元或培训模块,这有利于克服工学矛盾,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和费用,培训时间不长,但是培训效果明显。

二是打破“一对一”限制,引入电子导师制。目前传统的以老带新“一对一”结对子的高职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新、老教师教学教学时间不同,很多时候都无法保障彼此交流时间;二是新、老教师教学理念存在差异性,对教学方式的应用也有不同选择;三是新教师人数远超于老教师人数,无法完全实现“一对一”结对子。而电子导师制是一种电子手段来进行指导交流的指导形式,主要凭借采用互联网以及各种通讯手段在有经验的导师和经验欠缺的个体之间构建的一种教学关系,可以打破时空、专业学科等局限,强调被指导者的中心地位,不局限于“一对一”的“单向指导”,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单向”指导或“双向”指导,实现“无处不在”的指导交流。如“咨询专家”就是一种很好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单向”指导形式,其具体表现为被指导者把问题提交,由该问题所属专业学科的专家学者或经验丰富的教师给予解答,彼此之间多为短期指导关系,但也可以发展成为“配对指导”长期指导关系;“配对指导”则是一种与传统“一对一”指导相似的指导形式,其指导关系为长期,但彼此之间的指导交流多采取各类电子手段,如E-MAIL、QQ、微信、视频、音频等,其指导交流行为可为“单向”,也可为“双向”;“小组指导”则可以是“一对多”的“单向”指导形式,也可以是“多对多”的“单向”或“双向”指导形式,可建立短期指导关系,也可以建立长期指导关系。

三是利用校企合作和项目依托,实现教师培养的学用结合。校企合作是促进高职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其具体措施主要有二:(1)学校依据教师的学科专业特征和教学实际,安排高职青年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研究活动;(2)学习实施教师带薪社会实践制度,定期组织高职青年教师下企业进行3个月以上的实践锻炼;以上措施,一方面可以让高职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更新,最终出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局面。而项目依托则可分为三个层面:(1)依托国家级项目促进高职青年教师的培养,在这一层面上的项目有各种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等资助项目,但大多面向本科院校,对于普通的高职院校而言,获得资助的几率非常小;(2)依托省部级项目促进高职青年教师的培养,在这一层面上的项目有省级教育厅、科技厅以及行业主管单位等科研项目和“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青年教师公派出国”等资助项目,一般会分别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推荐名额进行确定,以保障各学校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培训机会;(3)依托学校级的资助项目促进高职青年教师的培养,在这一层面上的项目主要是依托学校级科研项目和各种学术交流项目,在科研项目方面会着重倾向于青年教师,在学术交流项目方面会重点考虑青年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等;让高职青年教师在各种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项目中得以成长,实现高职青年教师“学用结合”的培养目标。

四是抓好教学团队建设,以“言传身教”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高职教学团队的教师构成分为老、中、青三个层面,其合理的结构可以提供充足的指导师资,其建设过程可以创造良好的培养氛围:(1)教学团队为教师之间的指导交流提供稳定的交互平台,比如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帮扶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多听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课,等等,通过彼此学习、取长补短,处理好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高职青年教师知识积累的增加,以及授课技巧的提高和科研水平的提升;(2)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力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高职青年教师在进行课程开发、撰写案例、制作教学课件等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3)发挥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老教师等人的榜样作用,以增加青年教师的教育使命感和职业道德感,提高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因此,要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就必须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问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以及老教师的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早日成长。

五是提供“三段式”培训,确保教师实现能力转向。依据高职青年教师个体所处的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对培养层次进行划分,设置相应的培养目标并予以实施。可把高职青年教师的培养层次划分为“三段”:(1)高职青年教师初上岗的1-2年期间,是其职业发展初级阶段,学校要引导教师对高职教师职业进行准确定位,引导教师快速融入学校教学科研氛围中去,重点培养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合格教师;(2)高职青年教师从教3-5年期间,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中期阶段,教师必须给予高职青年教师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以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重点培养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3)高职青年教师从教5年以上,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后期阶段,学校一定要重视并帮助教师实现角色转变,重点培养教师成为一名教学水平高、专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里手。由此可以看出,学校通过在高职青年教师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紧扣高职青年教师发展的主要时期,对其实施有计划的培养,确保教师能够实现能力转向。

四、培养渠道

高职青年教师的培养渠道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一是校本培养。教师个体、群体及其所属学校是构成校本培养的关键要素,强调以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基地,密切联系教学实践,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教研项目为主脉,以实践总结为落脚点,构建以学校层面的科研驱动和教学竞赛、教师群体的师徒结对和同伴互助、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为主要内容的特征鲜明的“三位一体”校本培养。

二是高校培养。各高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都有其自身特征,优劣不同,具备一定差异性,可以通过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交流平台来实现在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上的纵深合作。如通过学历进修、交流访问、挂职、研讨会等形式,来实现对其他高校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还可以通过建立对口支援单位、聘请其他高校教师担任“电子导师”等形式,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关系;等等。

三是校企培养。校企培养是高职青年教师培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渠道,其形式多样,有校企单向选派和校企双向互派,有长期挂职锻炼和短期专项培训,有参与校企项目研发和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有车间现场操作和课堂讲授,有集中培训和个别培训,等等。

四是自我培养。自我培养关键在于强调培养对象—高职青年教师的个体努力,以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自身潜力,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自我培养除了在校本培养中提及的“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之外,还包括在教学实践中挖掘、研究、解决关键问题、典型问题的“自主教育科研”、“自主阅读书籍”、依托教育视频、教育博客、教育论坛等资源的“自主网络学习”等。

五、结语

高职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非常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与学校发展、学生素质培养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必须对其加以重视。建立高职青年教师立体培养战略规划,只是对高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些许探讨,不能就此止步不前,只有继续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激发高职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与当前的高职教育环境、教育需求相适应,才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育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曲枫 高兴.电子导师制在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0(34):74,67

[2]谭杰.教学团队建设与教师能力提升方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13):76-78

[3]陆永健.校本教研与五年制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194-196

[4]左彩云 宋辉.校企合作培养高职院校教师的策略探究 [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81-82

[5]朱宏喜 孙浩亮 任凤章 田保红.高校青年教师自我培养的实践探索[J].教书育人,2011(15):70-7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改科研类项目(2011JG13)成果。]

优秀教师培养规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为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骨干及部分优秀青年教师的全面素质,使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成为现代型优秀教师。学校决定,对45岁以下任教的青年教师实施有计划地培养,逐步提高骨干及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梯队建设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信息技术运用、教育科学研究及专家指导等形式,培养教师的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学科知识拓展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在五年内有一名教师成为我区名师、首席教师,争取三年内有2~3名优秀青年教师成为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三、优秀青年教师培养措施

(一)培养对象:优秀青年教师

(二)校级优秀教师选拔条件

1、学历: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

45岁以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钻研,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有独立备课的能力,能承担教学观摩活动,具备一定的引领作用。

2、师德修养:

(1)爱党爱国、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尽职尽责,能主动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2)能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亲近差生,坚持正面教育;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不体罚和变相体罚。(3)端正教育思想,积极钻研教学业务、改进教学方法,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发展智能,提高教学质量。

(4)团结互助、平等待人、关心同事、助人为乐、诲人不倦。能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虚心接受同志的批评意见。

3、基本技能

(1)熟悉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熟练掌握任教年级学科的教材内容,能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

(2)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计划,编写规范、实用的教案。

(3)能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简易的教具、学具、课件,并使用之辅助教学,课堂教学效果好。

(5)能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独立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思维,训练能力。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有个别辅导。

(6)板书运用恰当,积极使用普通话。作业设计内容恰当、负担合理,批改及时而正确,并根据反馈信息分析原因,调整教学活动,教学效果优良。

4、教育科研

(1)积极参加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在学校名列前茅。

(2)近年内有教育教学科研论文获县级或县级以上奖项。

(三)培养方式

1、专家进行讲授,指导;

2、教师之间进行观摩和研讨学习;

3、外出去听优质课,参与交流研讨;

4、教师自身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

四、优秀教师培养措施

(一)提高对象:校优秀教师

(二)培养措施:

优化教师结构,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建设的永恒主题,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可靠保证。

1、师德建设

师德修养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它不仅制约着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败。我们要做到抓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依法执教意识显著提高;抓管理,用健全的制度约束人,教师道德水平、文化修养显著提高;抓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影响人,教师自我规范的自觉性显著提高。

2、专业成长

教师队伍要从源头抓起,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搞好传、帮、带。练好基本功,做好汇报课,全面及时地反映自己的学习收获与教学水平;要积极学习和工作,每学期要读一本有关教育理论的专著,每学期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新鲜经验、娴熟教育艺术和一定研究成果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

3.加快骨干教师培养

在立足教师整体优化的基础上,按照“面向未来,重点选拔,梯次培养,合理分布”的原则,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教书育人专家。采取“树典型、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的方法,让每位教师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显露身手的空间,鼓励引导教师立足本岗成才,在平凡中创新。学校要积极为教师成名成家提供机遇,创造条件。铺设为骨干教师、名优教师脱颖而出的高速公路。

宣传我校涌现的数名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敬业、爱生、勤奋、进取的先进事迹,发挥他们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

每学期坚持开展课堂教学“听、说、做、评、选”活动,主要采取观摩教学、经验交流、信息反馈、展示成果、评议总结等形式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级竞赛评选活动,为他们展示教改成果提供舞台,创设竞争向上的氛围,促使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脱颖而出。

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进修,学校制定政策,在教育培训问题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小学青年教师培养规划03 篇5

(2013-2014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青年教师是学校师资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将取决于青年教师素质的提高。近年来我校青年教师队伍逐渐扩大,(1~5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1%,因此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市局精神指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教师自主发展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以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师能和专业素养重点,以教学实践为载体,以在实践中反思,在学习中进步,在工作中创新,在合作中发展为途径,努力提高青年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使他们成为课改的主力军和学校发展的生力军。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发展要求,制订如下青年教师教育行动计划。

二、培养目标

在新一轮学校发展中,要加大教师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初步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教师队伍。

(一)、总体目标要求:

1、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胜任一门及以上学科的教学工作。

3、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教研为先导,具备一定的教科研能力,能独挡一面,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教材、教法研究,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力争有教科研文章在区级及以上刊登或获奖。

4、能尽快适应教学的需要,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不断改善教学行为,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并熟练应用于教学实践,争取更多青年教师成为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部分青年教师成为区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5、具备较强的教育管理能力,能胜任班主任工作,并不断的提高,总结班主任工作经验,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并通过对班主任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练,培养一支形象好、师德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班主任队伍。

(二)、分阶段实施目标要求:

1、新参加工作的教师,教学上要达到“站稳讲台”,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初步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常规,熟悉教学内容,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2、教龄满一年的教师,教学上要 “入门”,达到“入格”,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合理的知识结构,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和科研意识基本“入门”,能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教龄满二年的教师,教学上要 “胜任”,达到“升格”,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合理的知识结构、胜任本职岗位业务要求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4、教龄三年以上的教师,教学上要成为“骨干”,形成“风格”,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发挥在教育教学中的骨干带头和示范辐射作用,尽快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或骨干力量。

三、培养对象

本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非市级骨干教师)。

四、具体要求:

(一)理论学习要求

建立读书制度。青年教师认真阅读各类教育教学名著和杂志,及时了解教育教学动态,学习有关新课程的理论,大量搜集多方教育教学信息,做好教学摘记;每学期到学校图书馆借用或自购,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教学专著,并写好读书笔记。

(二)业务提高要求

1、每月一次教学汇报课:学校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听课剖析。(新上岗教师)

2、每学期期初、期末两次常规检查,备课(知识类)一律使用“工字型”手写备课,其中还包括随堂听推门课。

3、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每学期拟出一份能体现新课改理念的试卷,提高自己的命题与评估能力。

4、新上岗青年教师,每天练习一张钢笔字,每周一次汇总到教导处,直到考核合格。

(三)教育科研要求

1、每年参与一项课题研究,三年内至少承担或参与一次课题研究,熟悉教育科研基本流程与方法。

2、寒暑假分别撰写一篇有观点的论文或案例交分管领导处,并争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或在各级评比中获奖。

3、每月撰写一篇有质量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反思,每年至少在校及以上各类报刊杂志(或教育网)上发表一篇教学论文、案例等。

(一)政治素质要求:

1、青年教师要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人民教师高尚的人格,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作风民主,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组织的政治理论、教育理论、师德规范、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学习。

3、党员青年教师要发挥好模范作用,自觉与非党员青年教师交朋友,协助支部共同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积极参加党团组织的活动。

(二)专业素质要求:

1、教学工作:

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能力,较好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知识,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要熟悉所教科目的课程标准、教材,准确表述教学任务及要求,掌握教学的环节,熟悉课堂常规,规范使用教学语言,较好地设计和运用板书,能较好地进行教材分析,能独立承担公开课,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和应变能力。

2、班主任工作:

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能正确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面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了解班主任工作的一般规律并能运用其中的规律指导工作,能较顺利地建立起班集体优良的班风、学风,较圆满地组织班内教育活动,自觉地开展学生思想工作,把握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认真开展班级日常管理,能妥善处理班级学生中的突发事件,解决好班内一般问题,所带的班集体秩序稳定。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不断协调本班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三对关系。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师德和社会公德修养,敬业爱生,具有正确的法制观念和劳动纪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开展主题班会和心理健康教育。

3、教科研工作:

有较强的教研能力,能独立承担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开展教研和科研中有成果、有创新。每年撰写一篇教学经验总结文章,有教科研立项课题,有教科研成果获奖或发表。

五、主要措施

1、健全组织,构建管理网络。成立“青年教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加强对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领导,坚持把教师培养工作放在学校工作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并实行教师培养工作负责制,把培养工作成效列为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的考核内容之一。

2、订规划。尽力挖掘青年教师的自我实现需求,引导青年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真正领悟生活和工作的真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要求青年教师为自己量身定制成长蓝图,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并扎扎实实落实个人成长计划,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个人发展规划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自我分析优势与不足,二是确定未来三年自己的成长目标,三是提出实现目标的措施、途径等,四是提出需要学校提供什么帮助。这份计划由青年教师自己制定,由青年教师培养领导小组督促实施,并对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对落实情况优秀的青年教师进行适度激励。

3、结对子。严格执行教师“师徒”结对制度,学校采用“自我培养、外力援助”的方法,实施分层培养,确立“队伍强校”之攻略。把教师队伍建设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三格”(入格、升格、风格)培养,帮教模式分为“师徒”接对制,新教师与市级骨干教师接对,落实青年教师专人指导和培养目标管理,促进各层次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化水平。(学校制定了“师徒”具体的职责),由学校组织签订协议和发聘书。学校每考核一次,对带教青年教师有突出表现的指导教师,给予适当表彰奖励。

a.“师徒”结对后,指导教师每学期初与指导对象共同制订好学习计划,期末应写好学习小结,并按时交教务处存档。

b.指导教师需耐心指导,尽心尽职。平时应多关心青年教师的日常工作,包括备课、批改、业务知识学习、班主任工作等各个方面。对青年教师的备课、讲课要把好关。每月至少听取结对青年教师一节课,并及时进行评课、指导。

c.青年教师要好学多问,勤思多写。每月至少听指导教师示范课 一节,并写好听课反思。每月至少向指导教师汇报一节研究课,要结合 指导老师的评课及自已的思考,及时写好教学案例或教学反思。

d.青年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管理,向优秀班主任学习并实践各项班主任教育及管理工作,尽快适应班主任工作。

4、搭台子。积极搭建教学评比、案例评比、读书征文等活动平台,尽可能给青年教师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鼓励青年教师登台亮相,崭露头角,尽显才华,大胆使用德才兼备,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担当教育教学重任,为他们的成长铺平道路。

a.优先考虑青年教师参加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另外,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些优秀教师的讲课实况录像,教研组长在校本研训活动中为青年教师进行课堂分析,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掌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b.积极开展各种业务素质练兵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教学信息,推荐优秀文章在各类刊物上发表。

c.争取机会承办市级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推出一批师德修养好,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特色明显的青年教师。

d.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教师专业化成长”论坛、专题沙龙、“爱岗敬业”演讲赛、青年教师座谈会等提高教师的师德、业务素养。e.教师的业务进修、培训,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适当向优秀的青年教师倾斜,对有发展潜质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压担子,优先给予外出学习机会等手段促进其尽早成熟成为骨干教师。

5、压担子。以校本培训为抓手,加大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和密度。对他们提出特殊的教育教学要求,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学校教学工作。

六、考核评价

1、考核对象:学校指定的指导老师和培养对象均列入考核。

2、根据培养规划的要求,对培养对象单独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教师考核挂钩,具体考核条例另行下发。

3、指导教师的考核可根据其指导培养教师的得分而定,并加倍计分,与考核挂钩。

专业带头人培养规划具体方案 篇6

一、培养规划: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提高内涵建设水平和奠定发展后劲,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根据我校专业特点和历史背景,以服务为宗旨、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进一步凝练专业学术方向;设立专业带头人制度,制定专业带头人的任职条件、岗位职责和考核等办法;选拔和培养一批优秀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完善专业教学与科研各项制度,逐步建成具有中职水利学校的发展特色、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水利工程施工及其管理人才培养的具有品牌效应的示范专业。

二、培养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专家指导、教学实践、教育科学研究、信息技术应用等形式,使培养对象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广泛的企业体验,熟练的职业技能、高超的教学艺术、较强的科研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主要力量和积极的推动者、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探索者和先行者。在我省乃至全国的专业教学领域,具有知名度,能够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专业技能课程教师获得高级工及以上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

三、具体方案:

1.建立校、省二级管理的专业带头人制度,培养和选拔有较高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的专业带头人。同时,在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专业带头人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市场需求,确立本专业优先发展的方向。在专业带头人的领导下确定本专业各位教师的科研方向,鼓励每位教师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省级和校级的教改立项,发表教研论文。

2.根据建设目标,把国内外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消化吸收,恰当地引入到我校的课堂。构建课程体系,结合岗位技能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能力,进一步完善理论和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既能够与时俱进,又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3.加强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在对国内同类课程的调查研究,自我评估基础上制定并完善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基本要素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量化教学质量管理。4.根据岗位需求,对可验证、可实现、可重复、可量化、可实验操作实训实习的教学项目进行遴选,在此基础上完成各专业各门主干课程实训教材的编写与出版,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和网络课堂辅助教学。

5.在教学管理上,继续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学质量检查,继续完善现有的听课制度和学生对授课老师的考评制度,不断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确保教学和科研规范有序。根据专业特点,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定期检查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

6.通过教研活动和学术报告的方式继续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强技能的课程体系,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实践、考核、鉴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单元—综合”两段式的实务技能训练模式。

(1)以各专业教研组为基本单位,组长为负责人,负责安排、启动和落实对每一位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建立教学导师制度,以进一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2)大力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来我校讲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

(3)鼓励教师在不脱产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和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提升班、技能提高班,倡导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学校将给予一定比例的经费报销。

(4)深化校企合作,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分批次选送专业教师下厂顶岗实践,并以完成企业生产工作量计入教师考核体系,坚决不走过场。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操作技能。使所有专业教师均具有从事企业生产实践活动的经历。

(5)有计划分批次选送专业教师参加省、市级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教学培训,为青年教师的成长铺路搭桥。

教师培养规划方案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国当前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 如“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火腿”“速成鸡”等让人们“谈食色变”的食品安全问题, 无一不昭示着摆在消费者面前最紧迫的难题——提高我国畜产品的质量。而这一宏大而艰难任务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大力提升我国畜牧兽医专业发展水平, 花大力培育出同时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熟练的专业动手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进而培育出为提升我国畜牧产品质量保驾护航的优秀畜牧兽医专业学生。

2 我国畜牧兽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

2.1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度不完善, 培养计划不具体

截至目前, 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评定还未出台统一标准。尽管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已经就畜牧兽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目标, 但教师的资格认证、评价、激励、培训等均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 大多停留于理论阶段, 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远远不能满足“双师型”本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和教学的需求。各职业学校的畜牧专业组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有待进一步明确、细化。

2.2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师资缺乏

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来源广泛, 教师专业水准参差不齐。大部分是从畜牧兽医专业大学专科、本科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 缺乏来自生产一线的生产实践经验和公认的技能等级证书, 他们理论基础知识扎实, 但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专业生产发展实践相结合。其中一部分教师来自于企业生产一线, 他们的专业实践技能强, 但严重缺乏教育教学的方法和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直奔教学实操内容却忽略了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目的意义。甚至少部分本专业教师是通过普通高中跨专业跨学校转型过来的教师。

2.3 教师的实践场所有限, 实践机会有限

近些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 职业教育的学生队伍在迅速膨胀, 由于实训室、教室等教学场地短时间内无法跟上迅速扩增的学生队伍, 一部分中职学校将本来用来做专业实训课的教学场地用来充当了教室, 这样一方面造成了本来实训占大多数的多门畜牧兽医专业课只能在教室里面通过教室口头讲述或者看视频来完成, 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严重制约了本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专业课教师动手能力的提高。另外一方面是中职学生队伍的迅速膨胀增加了专业课教师理论课教学的工作量, 造成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专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就会减少。

2.4 教师的继续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很多中职学校目前在花大力气、高成本搞教师的“走出去, 请进来”的短期快速培训班, 组织专业课教师集中培训, 以期快速提高培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这种培训模式的优点是时间短、易于安排组织, 做到了不同单位的教师相互深入交流, 利于好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很多中职学校在理论培训结束后都会安排企业实习这一环节, 但是落实有困难, 最后往往流于参观、企业挂职等表面形式。另外, 由于各校派出的学员在教学能力和知识层次水平等方面差别很大, 给培训的教学实施造成困难, 培训效率不高。

3 对畜牧兽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3.1 完善制度建设, 加大培养力度

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中职学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制度建设和具体培养计划的制定。目前对“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尚未统一, 各职业学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一套科学、规范并为管理部门、社会、学校以及教师个体所认可的标准体系, 确立“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评价、激励、培训等制度。

3.2 明确培养目标, 提高培养成效

大部分理论基础扎实畜牧兽医理论课教师, 往往缺乏下农牧企业实习、挂职锻炼的实践经验。学校可针对本专业教师个人所学专业方向、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 通过专业组推荐, 积极支持他们提高专业实践技术技能, 并通过培训获得相应的“宠物美容师C级证书”“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进行兽医专业验证性、探究性的手术、实验以及畜牧养殖方面的畜禽生产、小动物饲养等基本技能项目训练。一部分专业实践课教师大多来自于企业一线, 他们的实践经验丰富, 但缺乏教学经验。对他们则需要加强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培训, 让他们成为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及方法的合格教师。

3.3 落实培养计划, 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技能水平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秀企业, 结合本专业组教师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制定出详细具体的培养、培训计划, 给教师提供便捷的下企业实习、培训、兼职的机会, 教学过程和培养模式做到产学研结合, 将顶岗实践落到实处。依托企业, 采用岗位培训、顶岗锻炼、观摩研讨、导师带教等方式, 提高本专业教师的实践本领与操作技能, 促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人才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转变, 确实提高本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畜牧兽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以提高本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关键词:畜牧兽医,“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小娟.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J].中等职业教育, 2012:45-48.

教师培养规划方案 篇8

[关键词]中职教师 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

[作者简介]祝士明(1963- ),男,安徽利辛人,天津大学职教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李宁(1981- ),女,天津人,天津大学职教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天津 300072)周明星(1957- ),男,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天津 300222)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制度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批准号:DJA050161)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19-02

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能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取决于职业教育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水平,促进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国家于2000年批准部分重点大学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由于中职教师的培养目标不同于其他类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所以,在制订培养方案上也应与其他类型硕士研究生有所区别。经过几年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活动,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重新审视与探讨中职教师培养过程中的培养方案已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一、中职教师的特点和任务

1.中职教师的特点。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生不仅要掌握文化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技能,毕业后能较为顺利地从事相应职业。这就要求职业学校教师不仅要懂得一定的相关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缺乏实践经验的“讲师”,难以培养出掌握职业技能的学生,学生毕业后难以迅速上岗,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相反,缺乏系统理论的“一线工程师”,往往又缺乏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理论知识。因此,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具有“双师型”素质,才能更好地从事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具体来说,职教教师不仅应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一定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同时,还必须掌握与工作过程、技术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不仅要致力于职业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具备从教育学角度将这些知识融入职业教学的能力;不仅要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制订解决问题方案和策略的能力;不仅要熟悉相关职业领域里的工作过程知识,而且还要有将其融入课程开发之中并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能力。

2.中职教师的主要任务。职业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包括:奠定学生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专门的专业技术知识,形成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因此,中职教师不仅承担着传递知识、教书育人的任务,还肩负着将职业技能传递给学生的重任,即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从事某种具体职业所需要的职业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职业技能的任务。

二、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过程中的学习内容

目前,职业学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工程师范类院校或者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本、专科毕业生,这类教师占绝大多数。他们一般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相对缺乏与职业相关的实践经验。二是企业中的工程师、技术人员,这类教师的特点是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但一般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所以有时很难将自身的经验和技能完整、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因此,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过程中的学习内容主要应包括:

1.专业理论知识。(1)教育理论知识。对硕士层次的职教师资的培养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他们今后的工作主要是继续从事职业学校的教学任务。教育理论是这些教师的必修课,是指导他们今后教学原则和方向的。只有深刻地理解教育理论、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才能增强自身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科学性,才能高屋建瓴地观察、思考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才能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2)专业理论知识。宽厚的专业理论是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某一学科的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前提。在研究生层次学习阶段,要求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的系统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了解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更新知识。

2.实践技能。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具备一般教师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应该具备技师证书或能力。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同样不能忽视这个问题,不能因为是研究生教育,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技能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中职教师,特别是对专业课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来说,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技能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熟悉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具备很强的实践教学组织能力与最新的实用技能。

3.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一定职业技能的人才,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又要重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忽略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2)职业教育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具体技能,而应该是多科性、综合性的教育。职业学校的教师从事教学时要关注行业的各个方面,应着眼于广义的行业范围和职业岗位群的需要。(3)职业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调的是职业性的特点,它总是与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的职业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对相关职业领域里的职业群或岗位群的从业资格进行高度归纳概括后形成的一种能力组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受教育后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获得全面发展,既能满足就业需要,同时又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4.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有利于职业学校的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按照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特别是建构主义理念和方法的应用,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应该是学习者。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材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更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内容;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更是学生的认知工具。同时,教材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有利于职业学校的教师掌握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促进中职教师进行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整体改革,改善教学效果,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进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的需求。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向多方式和多形式方向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和模拟技术的应用,对于改善教学手段、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5.相关的科学人文方面的知识。一定的文化科学修养有利于完善人格,提高正确把握自我、客观评价自我的能力。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效果如何,还要看文化修养是否得到提升。文化修养越高,越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潜在的效能,从而促进职业学校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

三、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

1.符合有关规定。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同组织的一种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方式,并且制定了《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因此,这是一项政策性强且复杂的工作。在制订培养方案前,应参考“指导意见”中的规定,参照本校硕士生培养方案要求,并结合本地区职业教育特点,在征求专业人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有关人员的基础上制订培养方案。

2.具有针对性。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职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中职教师在学习上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他们学习目的明确,但也存在时间紧张的问题。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要考虑中职教师的特点,方案要具有针对性。无论是确定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甚至教学时间等,都要围绕中职教师自身展开。综合来说,应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对象分析,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使课程内容序化。二是效率,即遵循教学内部规律。中职教师的生活重心不仅仅是学习,所以在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目的,使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三是教学效果,即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理论学习、先进技术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与应用以及教育观念等方面均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中职教师的身份具有双重性,因此,他们的学习内容除了本专业领域的课程基础外,更应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此外,他们对学习内容具有很高的敏锐度,会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分辨出哪些知识对他们是有用的。所以,在对中职教师的培养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学习要有针对性,要将当前本专业最新的知识经过分析、加工、过滤后传递给学生。

3.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硕士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现有的知识,而且应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个能力主要是指教学研究能力,即能够了解教学的特点、步骤和方法,具有教研课题的选定和教研方案的设计能力;根据实际教学中的问题研究解决对策的能力;设计本专业的教学过程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独立设计教学的能力,即了解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基本组织形式,能正常地组织教学和教育实习等活动。

4.有助于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方法和手段。教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将自身掌握的教学理论变为教育实践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中职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三字一话”,而是要求教师掌握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将它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现代教学媒体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技能;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与应用。

四、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设计

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按照国务院学位办“关于转发《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学位办[2001]31号)文件中关于培养目标及其课程设置的要求,并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职业教育课程框架标准,以及我国实际情况来综合考虑。应打破传统的公共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模式,按照系统分析的方法,以模块式结构为形式,突出知识的模块化,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清晰、明确。

1.总要求。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总学分应在52学分左右。其中课程学习32学分,毕业论文20学分。培养方案的一个学分一般为20学时(教学时间长短取决于课程内容)。

2.课程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模块。(1)公共课程模块:约7个学分,包括外国语言学习和科学技术与方法论等内容。(2)基础课程模块:约11个学分,包括职业教育的基础子模块(主要包括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学术报告)和职业教育过程设计子模块(主要包括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职业教育的测量与评估、职业教育管理)。(3)教学方法与手段模块:约4学分,主要包括职业教育教学论和现代教育技术。(4)专业技能领域课程:约10学分,主要包括实践技能子模块(从事专业的技能学习,应获得相关职业一级或二级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课程子模块(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

上一篇:琴法专业课程标准下一篇:坚持是为了什么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