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的能力

2024-09-20

最低的能力(共12篇)

最低的能力 篇1

最低的能力

世上的人,学问有大小,能力也有大小。有学问的人,著书立说,从事教育;有能力的人,做大官,管理大企业,呼风唤雨;运气好的人,也能水涨船高,靠着别人的因缘,出人头地。但是有一些人,实在没有那么大的学问,也没有那么大能力,是不是就一事无成呢?其实不然,只要有心,具备一些最低的生活能力,也能生存。我们应该自问:

你能烹煮三餐吗?吃是人生大事,民以食为天,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公司,都少不得要吃。纵使你什么能力都没有,煮个三餐的能力不能没有。在家庭里,从小随着父母生活,就应该学会烧煮三餐,一个不能料理三餐的人,如何能生活下去呢?

你能认真负责吗?在工地为人看守物品,在大楼能做守卫、管理员,只要认真负责,讨得别人的尊敬、欢喜,也是生活能力的表现。

你会开出租车马?开车的技术是很容易学会的,开车的勤劳、能耐,就不容易有了。但是你要生活,最低的生活能力,就是要具备一样专长,你既不能当建筑高楼的建筑师,也不能做企业家的幕僚人员,做个出租车司机,也能养家糊口,也是表现生活的能量。

你肯做临时工吗?一般的临时工,就是指苦力。基本上人都有吃苦的能力,所以肯把吃苦的能力使用出来,也会有工作,所谓临时工,帮人家做挑夫,帮人家推车,帮人家打扫,帮人家做咋无,既不需要什么技能,却是生存的本钱,也是最低的生活能力。

你愿意捡破烂吗?我们看现在的社会,有一些捡破烂的人也能发财。例如台湾彰化福山寺,就是靠着一群义工从事资源回收,经过十几年的时间,终于建成了一座福山寺。一个人加入能做到“你丢我捡”,让废物再利用,不但生活无忧,也是为社会做环保。

你会耕种田园吗?住家的门前屋后,有时候一小块荒废无用的零星土地,只要着手整理,加以开垦种植,或者种些花卉,或是种些蔬菜,不但美化环境,也能增加收入,对生活不无帮助。

人说双手万能,人的六根,口说、手做、脚行,都是本能。假如没有口才,也没有快腿,运用万能的双手,可以帮人家做手工。举凡编织、雕塑、组装零件等,都是表现自己的能力,让自己不一定靠别人来养活。甚至只要有志,不但能养活自己,还有能力养活别人,那就是最好不过的事了。

最低的生活能力,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假如上述最低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坐吃山空,只等着比人救济,那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检修部通讯员:王杰

最低的能力 篇2

2001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中明确规定了评标的条件:一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投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二是为能够满足招投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 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最低, 但是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此法的实施为我国在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实行“最低投标价中标”提供了法律依据, 从而有效地规范了建筑工程招投标市场, 但是接踵而来却给许多投标单位带来了所谓的“心理障碍”, 自从实行了经评审的最低投价中标后, 一些投标单位萌生了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就是要报出低于成本的最低价才能中标的错误认识, 由此对自身引发了束手束脚、不知如何报价的心理障碍。

1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符合性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是我国招投标法中明文规定的中标条件之一, 此办法有条件地引入了最充分的合理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即是通过市场的供需平衡来确定工程建设的投资,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办法适应了市场经济竞争规律, 使工程招投标制度建设得到了完善, 也使招投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办法的实施,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合理化、透明化的具体实现, 它使目前我国工程招投标中存在非法投标、多家“结盟单位”围标、投资方与施工单位暗箱操作中标、买标卖标等诸多不良现象得到了遏制, 因此推行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是我国今后招投标制度改革的重点和必然方向。

2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与最低价中标的区别

最低价中标是按照投标单位的报价从高到低依次排定顺序, 取报价数额最小的单位为中标单位的一种方法, 而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并不是单纯地以投标报价的数额来确定中标单位, 它的关键在于对“经评审”三个字的理解。在投招标过程中, 决定中标人的有招标人、评标委员会, 评标委员会或招标人确定中标人,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办法不仅仅以投标单位的报价来衡量, 而是从投标单位的资质、业绩、响应招标文件的程度、合理化建议的采纳、以及中标后履行合同的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平衡, 以确定最适合中标的单位,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与报价最低价无论从量上, 还是从质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投标过程中绝不能混为一谈。

3划清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与低于成本价的界限

以低于成本价报价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对自身的施工成本、施工管理水平不清楚, 报价水平低, 或者是对市场信息不了解, 导致报价失误;二是为了占邻市场或急需工程来维持施工经营, 有意识报低价, 不论那种原因报出的低于成本价, 都与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是不同的。成本对于各投标单位来说都是不同的, 是各投标单位的实际水平体现, 是个别成本, 而招标委员会在评审最低投标价时, 并不是通过个别成本的底线来确定最低投标价, 而是通过社会平均生产力水平所反映的“宏观成本”来评审最低投标价, 并结合各投标单位的技术组织方案的优越性, 分析投标单位的履行合同的能力等综合指标来确定最低投标价, 所以投标时应以各综合指标来衡量报价, 而不能一味地追求低于成本报价。

4结 论

总而言之,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就是从工程建设实施方的技术、经济、诚信、应急措施等多方面来确定最合理的报价, 投标单位只有认真遵照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 正确认识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 摆脱必须以低于成本价报价才能中标的思想包袱, 科学合理地依法报价, 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稳舵远航, 诚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推行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办法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影响因素也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但是此办法必将成为我国在今后招投标中起主导作用的一种方式。 [ID:7273]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评标的条件:一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投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二是为能够满足招投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 并且经评审的的投标价最低, 但是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此法的实施为我国在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实行“最低投标价中标”提供了法律依据, 从而有效地规范了建筑工程招投标市场, 但是接踵而来却给许多投标单位带来了所谓的“心理障碍”。

最低的能力 篇3

你能烹煮三餐吗?吃是人生大事,民以食为天,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公司行号,都少不得要吃。纵使你什么能力都没有,煮个三餐的能力不能没有。在家庭里,从小随着父母生活,就应该学会烧煮三餐,一个不能料理三餐的人,如何能生活下去呢?

你能耐烦负责吗?在工地为人看守物品,在大楼能做守卫、管理员,只要耐烦负责,讨得别人的尊敬、欢喜,也是生活能力的表现。

你会开出租车吗?开车的技术是很容易学会的,开车的勤劳、能耐,就不容易有了。但是你要生活,最低的生活能力,就是要具备一样专长,你既不能当建筑高楼的建筑师,也不能做企业家的幕僚人员,做个出租车司机,也能养家活口,也是表现生活的能量。

你肯做临时工吗?一般的临时工,就是指苦力。基本上人都有吃苦的能力,所以肯把吃苦的能力使用出来,也会有工作。所谓临时工,帮人家做挑夫,帮人家推车,帮人家打扫,帮人家做杂务,既不需要什么技能,却是生存的本钱,也是最低的生活能力。

你愿意捡破烂吗?我们看现在的社会,有一些捡破烂的人也能发财。例如台湾彰化福山寺,就是靠着一群义工从事资源回收,经过十几年的时间,终于建成了一座福山寺。一个人假如能做到“你丢我捡”,让废物再利用,不但生活无忧,也是为社会做环保。

你会耕种田园吗?住家的门前屋后,有时候一小块荒废无用的零星土地,只要着手整理,加以开垦种植,或者种些花卉,或是种些蔬菜,不但美化环境,也能增加收入,对生活不无帮助。

人说双手万能,人的六根,口说、手做、脚行,都是本能。假如没有口才,也没有快腿,运用万能的双手,可以帮人家做手工。举凡编织、雕塑、组装零件等,都是表现自己的能力,让自己不一定靠别人来养活。甚至只要有志,不但能养活自己,还有能力养活别人,那就是最好不过的事了。

最低的生活能力,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假如上述最低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坐吃山空,只等着别人救济,那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 篇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财政厅(局)、农业厅(局、委、办)、粮食局、农业发展银行分行:

为保护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20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经国务院批准,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50公斤130元、136元和150元,比分别下调3元、2元、5元。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期,各地要认真做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宣传工作,引导农民合理种植,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 政 部

农 业 部

国 家 粮 食 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模式 篇5

【摘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公民因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而陷入贫困状态,由政府给予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国家救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解决农村贫困群众温饱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意义。该制度诞生至今已逾10年,在不断总结各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也渐趋走向成熟。文章旨在针对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的思路,使之更加完善,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关键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对象;低保资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一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生活发生困难时,都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照明文公布的法定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俗称“低保”。低保制度使得农村的贫困群体得到了十分及时且必要的救助,这对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整个国家的和谐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不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目前,低保制度推广和完善面临最大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低保资金的来源,二是低保户的评审,三是低保运行的监督。针对这三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以下意见值得认真对待。

一、在资金来源上,应该多渠道筹措资金,资金问题是农村低保制度得以实施的关键

现行的农村低保制度主要采取市、县财政分担,省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的筹资模式,中央财政至今未安排农村低保资金,许多地区由于基层财政没有能力对低保资金进行配套,严重影响了农村低保的推广,这种现象在农村的其他保障制度推广中也普遍存在。这对于经济条件尚好的东部沿海地区问题不大,但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市的财政压力很大。考虑到中央及各级政府财力有限,支持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不应平均投入支持财力,而应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实行倾斜。根据各省经济状况的不同,中央确定转移支付低保资金的比例,对于沿海开放的省份中央可以不补或少补;对于内陆较贫困的省份,中央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30%~50%较为适宜),尽可能的减轻省级的财政压力;对于特别贫困的省份,如青海、西藏,中央至少应负担低保总支出的一半,这是在中央与省级之间的资金划分。这样划分的依据有二:一是各省经济情况不同,自给能力有别,区分不同情况给予支持符合建立和谐社会,全国协调发展的主流;二是经济越是发达的省份和地区,需要低保救助的人越少,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没有能力安置配套资金,越需要大力支持。

关于中央政府是否有能力提供低保资金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央政府完全有能力。2005年,政府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3万亿元,仅增收部分就达5000多亿元,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农村低保的力度应该不成问题。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究竟需要多少钱?如果按每人每月“补差”30~40元计算。如今还没有享受低保的2600多万贫困人口每年大约需要100亿元。但是,这笔钱并非都要“新增”。按辽宁省的说法,取消农业税后中央给地方的转移支付款项中,已经有“农村特困户救济”这一项,2005年在辽宁省是1.62亿元。而全省全年的农村低保资金是2.54亿元,这笔款项占的比重是64%。也就是说,实际上,有2/3的钱中央已经掏出来了。2005年辽宁省农村低保的补差金额是30元左右,即使辽宁省补差金额增加到40元,也不过再增加1.5亿元。

所以,如果假设辽宁省正在全国平均水平上,除去已有的中央转移支付的资金,全国“新增”投入也就在30~50亿元之间,而贫困人口每人每月可得到低保救助金为40元。按比较宽裕的计算,整个资金量再翻一番(每人补差70元左右),也不过100个亿,相当于2005年财政收入的0.33%。所以说,解决农村低保的资金问题的前景应该是很乐观的。[1] 2007年第二季度,民政部统计低保的补助标准是71.4元/每人每月(参照下表),6月份的计划支出为7.4亿元,按此计算全年不过88.8亿元,仅占2006年全国财政总收入(39373.2亿元)的0.2255%。这个比例低于2005年。所以中央完全有能力推进农村低保的全面覆盖。

在省份内部,各级亦应参照上述模式确定省级和市县各级分担的比例,可以按照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数额确定各级负担的比例,如福建省对于人均在1.5~2万元的县市给予15%的补助,对于超过2万元的县市完全由地方各级自行负担,[2]对于1~1.5万元的省级补助30%~50%。这样就可以实现省内的平衡。做到把钱用在最需要救助的农民身上。同时各级政府要设立低保资金专用帐户,实现专帐管理,专户专用,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低保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到期强制划拨,优先保障的运作模式。对于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捐赠要及时缴入专用帐户,防止挪用。各级政府在负担比例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还应该逐年增加资金投入量,以切实提高低保户的保障水平,增加低保户的数量。

二、在低保对象的选取上,要坚持评审程序化、公开化的原则

每个低保对象的确定必须在符合收入条件的基础上,经过村级评议,乡镇审核,县市民政部门审批、省级监督的程序,有效杜绝非贫困因素的干扰,同时各评审级次的结果都必须及时在乡村两级公示,给其他村民提出异议进行监督留有时间,省级政府的监督可以采取不定点抽查的方法和对宏观政策的调整方面。

三、在资金的发放上,应坚持社会化的原则

通过分布广泛的农村金融机构,如信用社,邮政储蓄网点代发低保金,这样做有助于避免克扣、冒领及不必要行政干预,节省人力、财力、物力。

四、在低保对象的管理上,应采取动态灵活的方式

五、在低保的监督上,应坚持多元化,依靠群众的原则

通过公示低保审核程序让群众参与低保的全过程,人民群众参与监督是最有效的监督。还可以通过上级的行政监督、平级及上级的审计监督,纪检监督等多种方式防止滥用职权、截留挪占、弄虚作假的行为发生。

六、在保障对象的范围上,应该逐步实现由指标式低保向应保尽保过渡

都是贫困户,都符合低保条件,有人得不到救助就会引发诸多矛盾,与公平原则不符、与和谐社会相悖。在目前还没有能力实现应保尽保的情况下,应该给贫困市、县、乡、镇更多的指标,而不宜平均分配,因为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贫困人口就越多,需要救助的人和相应的资金投入就越多。以吉林省为例,2006年吉林省民政厅统计全省共有特困户120万,占农村人口的7.7%。由于资金极其有限,目前仅将80万纳入低保范围,还有将近40万贫困人口无任何保障。德惠市边岗乡2006年共有贫困人口3200多人,占乡总人口的8%,目前只有1518人得到低保,有另一半贫困人口只能继续等待低保指标的增加。[3] 2007年7月9日,吉林省政府常务会决定,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新增省级财政补助资金7600万元,将全省保障标准提高到693元,补助标准提高到360元;投资200万元建立农村低保信息系统,推进农村低保信息化建设,适当增加农村低保工作经费和一次性专项经费,推进全省农村低保工作发展,切实保障农村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

七、在低保金的发放标准上,定额补助虽然存在一定问题,目前还不适宜采取补差原则

定额补助是每月发给低保户固定金额,享受者人人平等,这样易于操作,节省人力、物力,又可以避免纠纷的发生,是目前各地普遍推广的补助模式。

八、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对低保制度进行地方性立法

目前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是依据上级的指示、办法、意见等,随意性大,不具有持久性,这不利于低保制度的发展。各地在运作模式成型,条件稳妥的情况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以期将低保法制化,更好地推进低保工作。2007年7月9日,吉林省政府常务会决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修订《吉林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和出台《吉林省农村贫困家庭收入核算办法》、《吉林省农村低保资金管理办法》和《吉林省农村低保对象分类施保办法》,规范农村低保制度。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件关系7亿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的保障措施,是建设社会新农村的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和谐、分配和谐的关键一步。所以,低保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需要我们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吴敬琏.我国已有条件实行“全民低保”[N].北京晨报.

考幼师证的最低学历 篇6

幼儿教师资格应具备的学历条件是:取得幼儿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幼儿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1、在校学生要到大学三年级及以上才能考取教师资格证。

2、应届在校生在报名,前应先准备一份由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方可报名参加考试。

不过考生如果学历不足的话,先要把自己的学历提升上来,这一点并不难实现。因为在报考条件的要求中,并没有要求考生必须是统招学历,所以中专学历的同学可以先选择诸如自学考试、成人高考、远程教育等成人教育方式进行学历提升,然后再报考幼师资格证。

有幼师资格证怎么考编制

考完教师资格证可以按照户籍要求、学历要求和考试要求等,网上或现场报名,审核材料。

教师编制考试属于教师招聘考试的一种,由当地教育局统一发布考试公告,考上了编制教师岗后属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入职后按照相关规定,签订合同期一般为五年(实际操作中,一般只签订一次合同),享受事业单位工资待遇。

编制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自己勤加学习和练习,面试做到不怯场,落落大方,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考教师资格证会更加容易一些,而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因为对于专业知识较为缺乏,所以想要考教师资格证需要付出的会更多。

幼师资格证报名照片要求

(1)本人近6个月以内的免冠、正面、白底、彩色证件照,照片中显示考生头部和肩的上部,照片上应能看到人的两耳轮廓和相当于男士的喉结处的地方,不允许带帽子、头巾、发带、有色眼镜。

(2)照片文件不大于200K,格式为jpg/jpeg,若照片过大,应使用图画、Photoshop、ACDsee等工具,将照片进行剪裁压缩。

考生上传的照片不符合以上要求,将不能通过审核。照片将用于准考证及考试合格证明,请考生慎重选用。

幼师资格证报名照片要求:

(1)本人近6个月以内的免冠、正面、白底、彩色证件照,照片中显示考生头部和肩的上部,照片上应能看到人的两耳轮廓和相当于男士的喉结处的地方,不允许带帽子、头巾、发带、有色眼镜。

(2)照片文件不大于200K,格式为jpg/jpeg,若照片过大,应使用图画、Photoshop、ACDsee等工具,将照片进行剪裁压缩。

考生上传的照片不符合以上要求,将不能通过审核。照片将用于准考证及考试合格证明,请考生慎重选用。

★ 考电焊证模拟考试题

★ 考幼师面试自我介绍

★ 公务员考试条件要求大专可以考公务员吗

★ 学统计的,想考注册会计师,应该做什么准备工作,应该先考什么证?

★ 租赁证申请书范文

★ 租证协议书

★ 普通话证有效期

★ 下岗证申请书范文

★ 广州的电大毕业的大专文凭可以考研究生吗?

最低工资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 篇7

关键词:最低工资,社会保险,计件工资,加班加点,提成与福利

最低工资标准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基本生活, 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 而强制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支付给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报酬。对最低工资的相关问题中国相关法律法规虽然作了明确的规定, 但与此密切联系的相关的社会保险、计件工资、加班加点工资、提成、包吃住福利与津贴等相关问题仍需广大理论工作者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最低工资与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国家为保护职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依法实施的在劳动者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生育等劳动风险时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根据中国现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 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后, 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缴纳相应的社会保险费用。依据现行的缴费标准, 社会保险的缴费比例分别为, 养老保险:单位20%, 个人8%;医疗保险:单位6%, 个人2%;失业保险:单位2%, 个人1%。由于缴费比例相对偏高, 三项共计:单位为劳动者工资的28%, 个人为劳动者工资的11%。不少用人单位为节约用工成本, 同时规避相关的法律规定, 在确定劳动者薪酬待遇时, 常常将社会保险的相关费用与基本工资混合计算, 即薪酬待遇为基本工资加社会保险, 如底薪800元加社会保险。这种做法从形式上并未发现明显违法之处, 但稍加分析, 不难发现, 这实际上是将作为福利待遇的社会保险纳入了工资的范畴。在薪酬福利制度中, 薪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薪酬包括直接薪酬与间接薪酬, 即工资、奖金和社会保险等各种福利待遇, 而狭义的薪酬仅指工资、奖金, 不包括社会保险等各种福利。在当前中国劳动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中, 明确规定最低工资属于狭义的工资, 并未包含社会保险等各种福利待遇, 如将用人单位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纳入工资的范畴, 表面上劳动者的薪酬待遇高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但实际上扣除相关的社会保险后劳动者实际工资收入常常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以贵州省都匀市为例, 2011年当地最低工资为930元, 如以底薪800元加三项社会保险计算, 劳动者的名义工资为1 000多元, 名义上高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但扣除三项社会保险费用后, 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收入仅700余元, 明显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对劳动者而言, 在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时, 应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 明确薪酬待遇的范畴, 充分了解哪些为直接工资、哪些为福利待遇等间接工资, 方能从根本上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最低工资与计件工资

社会经济生活中, 不少用人单位为规避最低工资制度, 常常采用“计件工资”制。这些用人单位大都向劳动者灌输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按劳分配思想, 并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工资制度。但由于用人单位制定的工作标准过高, 一般工作熟练、出满勤的正常劳动者也很难达到, 导致大部分劳动者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用人单位就按照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者当月的劳动定额计发工资。

根据《最低工资规定》第12条第二款, 实行计件工资或提成工资等工资形式的用人单位, 在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基础上, 其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相应的最低工资标准。所谓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通常是指计件定额应以本岗位绝大部分 (90%) 的职工在8小时内能完成的工作量或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来确定。根据“最低工资”的规定, 只要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 其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所得的计件工资不得低于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所折算的水平。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定额应当让岗位上大多数劳动者能够完成生产任务, 若单位以高定额来规避最低工资应属违法行为。同时, 单位“完不成定额可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的约定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第26条第三项,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劳动合同应属无效。

当然, 如果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定额是科学合理的, 但是仍然会有一部分劳动者没有完成劳动定额, 是否适用其最低工资呢?对此, 《最低工资规定》规定, 劳动者由于本人原因造成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未提供正常劳动的, 不适用于本条规定。即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如果不能提供了正常的劳动的, 则不适用最低工资的规定。如, 用人单位规定每月劳动定额500件, 大多数劳动者都能完成生产任务, 但是其中一个劳动者每月只完成50件, 可以判定其在法定或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没有履行正常的劳动, 属于典型的“磨洋工”员工, 因此, 这类人就不能以《最低工资规定》第12条第二款的规定支付最低工资。

三、最低工资与加班加点工资

社会经济生活中, 不少用人单位为规避最低工资的法律规定, 常常以加班加点工资的形式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待遇, 以掩盖最低工资的支付。从不少用人单位的招工简章中不难反映出这一问题, 即工资待遇=底薪+津贴+加班费”或“底薪+加班费+其他。那么, 最低工资是否包含加班加点工资呢?对此,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最低工资规定》第12条规定, “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 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在剔除下列各项以后, 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一) 延长工作时间工资; (二) 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 (三) 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等。”其中, (一) 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即是指加班加点工资。根据这一法律规定, 最低工资显然不包含加班加点工资。不仅如此, 依照《劳动法》第四章第36条规定,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天超过8小时为加班。8小时以外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 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双休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 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法定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 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用人单位把职工的加班加点工资按最低工资支付, 是对国家有关工资支付政策的错误理解, 也是对劳动者劳动权利和工资权利的侵犯。

为了避免出现由于支付工资不当, 给劳动者带来损失, 用人单位在支付劳动者工资时, 应当按照工资支付规定, 向劳动者提供一份个人的工资清单, 列明所支付的工资项目, 使劳动者知道自己所领取的工资报酬哪些是基本工资, 哪些是奖金、补贴, 哪些是加班加点工资, 防止出现只向劳动者提供工资数额, 而隐藏着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问题发生。

四、最低工资与提成工资

所谓的提成工资是工资的一种特殊支付方式, 是用人单位根据经营利润和劳动者的实际工作业绩向劳动者支付的考核工资。

实际工作中, 一些用人单位会采用无底薪加高提成的形式对劳动者的工作计酬。为此, 不少劳动者吃尽了苦头。他们辛辛苦苦工作了一段时间, 最终所得可能无几, 收入远远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当劳动者收入很低时, 用人单位则以其劳动无成果应对。现在一些保险业中的营销人员、旅游业中的导游人员、企业中的销售人员、房地产业中的经纪人等行业采用的就是这种计酬方式。

根据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6条之规定:在劳动合同中, 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劳动者在未完成劳动定额或者承包任务的情况下, 用人单位可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条款不具有法律效力。所以, 即使劳动者没有完成定量的工作任务, 用人单位也应当按照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最低工资。劳动合同中约定的“无底薪+高提成”违反法律规定, 应属无效。

五、最低工资与福利津贴

社会经济生活中, 利用包吃包住、福利津贴等方式逃避最低工资也是用人单位惯用的伎俩。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将包吃包住、福利津贴等和劳动报酬搅和在一起, 形成了隐性侵权, 违法手段更加隐蔽。不少低收入劳动者便以这种形式和用人单位约定工资待遇, 那么, 这样约定是否合法, 这种形式是否也要执行最低工资规定, 许多劳动者并不清楚。

上述问题集中反映在餐饮、制造行业中。从事这类行业的劳动者一般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 并且很少有休息日、节假日, 每月结算后的劳动报酬大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行业将包吃包住、福利待遇等和劳动者报酬混合计算。

劳动者搞不清自己的收入是否应该高于最低工资标准, 甚至在发生纠纷时, 不能认清这种用工形式的违法性, 就很容易陷入误区, 甚至认同了用人单位的这种非法用工形式, 最终权利受到损害的是广大劳动者。

最低工资是否包含用人单位给予劳动者的福利津贴呢?根据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最低工资的规定》第12条的规定, 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 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在剔除下列各项以后, 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一) 延长工作时间工资; (二) 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 (三) 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等。从以上规定中, 不难发现, 最低工资显然不包含用人单位给予劳动者的福利津贴。此外, 根据《劳动法》第50条规定,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货币形式通俗点说就是现金, 凡不是现金的, 都不能算做工资。用人单位为员工提供免费食宿 (俗称包吃包住) , 由于食宿本身属于实物价值, 也就不能算是工资。

另外, 原劳动部在《关于实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通知》里明确了用人单位通过补贴伙食、住房等支付给劳动者的非货币性收入不属于工资范围, 也并不包括在最低工资内。

参考文献

[1]陈丽, 戴卫东.劳动关系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1.

最低工资立法的算法 篇8

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的教义都把最低工资法当成是政府破坏市场秩序的例子,认为作为一种人为设定的价格下限,最低工资法只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供大于求),并且,它也不利于低技能劳动力群体,会使这个群体反而得不到雇佣。不过,主流经济学的教义似乎从来没有充分的说服力,各种支持最低工资法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在各种支持的声音中,比较值得重视的是从福利后果的角度进行的论证。例如,按照有些人的观点,最低工资法的制定不仅不会影响企业赢利,相反,从长期来看,还可能会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加劳动力需求等等。

怎么看待这些争议?我们能否以某种方式得到关于最低工资法的福利后果确定无疑的答案?或者说,我们是否可以认为,那些执著地反对或提倡最低工资法的人,他们真的得到了确定无疑的答案?

在我看来,那些坚定地反对最低工资法的人,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他们首先在性质上将最低工资法等同于政府(相机性的、事后地)對市场价格进行干预,而市场价格在受过训练的职业经济学家看来,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所必须的传导装置。当很多人基于“价格应该由市场决定”这个理由而反对最低工资法时,他们实际上就是这样想的。但是,问题在于,最低工资法在性质上就是毫无质疑地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吗?

同任何经济学家一样,我也反对政府直接干预市场价格,但是,不同于很多经济学家的是,我认为,最低工资法同人权法案、禁止童工的法案,或者劳动保护法等普遍立法一样,完全可以划入市场运作的制度条件;市场,在这样一种更为包纳性的视角下,不仅指无数个个体基于自利的相互作用(或者说,供求机制或价格机制),还指具体的市场制度条件。实际上,当人们说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竞争时,是预设了一套相对合理的市场规则的,也因为此,人们会说市场经济同时也是法治经济。例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奴隶制条件下的生产系统,和一个有着基本的人权保护制度的生产系统能够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

按照这种理解,最低工资立法不仅不是政府对市场秩序的破坏,恰恰相反,是政府在行使其作为市场制度(规则)的维护者的应有之职。当然,我并不是说任何市场制度(规则)都是好的,而是说,要理解一个现实中的市场的运作,我们理解其背后普遍的市场制度(规则)。这种理解涉及到对特定规则所产生的整体结果模式的认识,而非仅仅挑选出任意选择的某个方面的后果而论。例如,针对最低工资法,我们不能单单挑出其在某个方向上产生的有利的或不利的后果来加以评论,而必须将其在几大重要方向上的影响都列出来,看看总的说来,到底是否有最低工资立法更好。

经验地讲,最低工资立法需要考虑的方面包括:第一,它对企业运营的影响。例如,它是否会大大提高企业的运营成本,以至于在短期内会直接危及很多企业的生存;第二,它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例如,新设定的最低工资水平是否大大高于市场价格,以至于短期内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会大大增加?第三,它对执法成本的影响。例如,如果现实中最低工资的水平大大低于法定的最低工资水平,企业规避的行为是否会盛行?执法成本是否会很高?第四,它在长期中对于经济运作模式调整的影响。例如,它是否有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企业转向更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

虽然很多实证研究都试图对以上问题给出答案,但老实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设定的最低工资水平与现实中盛行的最低工资水平之间的差距。如果这个差距太大,前三方面的影响会足够严重,以至于它们会使得第四个方面的预期收益打折扣。也就是说,最低工资立法,要能够在总体上产生好的结果,新设定的最低工资水平最好不要大大高于现行工资水平,以避免给现实中的有关主体带来过高的调整成本,从而使长远中经济结构的缓慢调整成为现实可行的。

本次最低工资提高的平均幅度是22%。这个幅度是否合适,只能经验地把握。但是,最低工资的水平是否合适是一回事,对最低工资立法本身的反对是另外一回事。我认为,不管怎样,我们至少不应该简单地把最低工资立法的问题与政府对价格进行恣意干预等同起来,闭眼不理会现代社会中政府对于指定普遍规则所应负的责任。当然,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最低工资法对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产生的影响是非对称性的这个事实也不容忽视。在民营企业生存的整体制度环境仍有待改善的背景下,我们也确有必要指出:最低工资法本身没有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在制度条件上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最低工资法形式上的公正,可能会掩盖民营企业所遭受的实质上的不公正待遇。

(作者为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查询每个部门最低工资的雇员信息 篇9

select * from emp where sal in (select min(sal) from emp group by deptno);

错误解析

in 方法存在一个问题,当两部门中有多个相同的工资值时会产生错误的结果

现在讲emp 中empno 为 1234 的用户部门修改为 20

update emp set deptno = 20 where empno = 1234;

然后再使用in查询方法查部门最低工资的员工信息

这时,empno 为 1234 的员工工资与deptno为10的部门最低工资相同,所以使用in查询就查出了这个最低工资。

但是使用关联子查询的方法查询,

关于申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报告 篇10

达日县民政局各位领导:

我叫XXX、女、藏族、出生于1994年1月2日,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XXXXXXX,本人原户籍在XXXXXXXXXXXXXXXXXXX,我家共有XX口人,因父亲早年去世,家庭中只有母亲一人的劳动收入来维持生活及供我们兄妹上学,我于2013年1月毕业于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大专学历(藏医专业),目前应聘在达日县人民医院当临时工,我姐姐XXX因小时候家庭条件差而长期营养不良,导致了现在患有慢性胃病,需要到医院短期多次的进行就诊治疗。因此我的工作需要和我姐姐看病就医的原因,我俩租房居住在县城,并将我俩的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现在难以维持生活,望贵局领导将让我俩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政策为盼!

特此报告!

此致!

申请人:XXXX

什么是成本最低的改革 篇11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年。不少人认为,改革开放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中国创造了近30年来世界最大的经济奇迹;但在政治领域,改革步伐显得滞后,导致贫富分化,腐败蔓延,特殊利益集团坐大,客观上又给改革制造了更大的阻碍。

中国的改革是从政治开始的

也有观点认为:说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至今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中国真正的改革是从政治开始的,是民主政治打了头。先有政治民主,才有经济改革,才有市场经济”。“邓小平先生把政治改革结合到经济改革中,如农村包产到户是经济改革,但包产到户过程中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设立了县人大常委会,实行了县和县以下人民代表直接选举制度”。(《李君如:中国政改不能盲目不能急》中新社2008年3月6日)

“中国真正的改革是从政治开始的”,笔者完全同意这一说法——

首先,执政党政治路线的改变带动了社会发展整体性的转折。“文革”期间的政治路线简而言之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执政党果断放弃这条政治路线,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提出“对外开放”。执政党政治路线的转变,可以说是建国以来中国政治的最大变革,它把社会拉回到发展经济和生产力的正常轨道。政治路线的变革毫无疑问是政治改革。没有这个根本性的政治改革,就失去了30年经济改革的起点。

其次,废除干部终身制和实行选拔干部的“四化”方针,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准备了生力军。按照执政党的党建理论,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干部终身制是前29年的政治遗产,广大民众深受其害,废除终身制意味着在政治运行中增加了改正错误的机会;推行“四化”方针,让大批老同志退下去,让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走上领导岗位,这是一次政治权力的群体性大转移,没有长远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政治胆识,是难以作出这样的决定的。它在过去30年中的作用是显著的,现在很多领导干部就是因为那次权力转移而走上领导岗位。这当然也是政治改革。

第三,恢复高考和大规模的平反摘帽造就了改革开放的铁杆支持者,大规模平等运动使“血统论”、“出身论”、“等级论”成为历史陈迹,为改革铺设了肥沃的政治土壤。

政治改革与民主改革不能等同

不过,说中国先有了政治民主然后才有经济改革,这是笔者有所保留的。政治改革不等于民主改革,将两者混为一谈,就降低了中国进行民主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30年中有没有民主改革呢?当然有,比如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但是,像这样的民主改革,它的实际意义不应被高估。村民是否真正自治了,仅看它是否能抗拒某些公权力的不当干预,是否能抗拒外力对村民土地的非法强制征用,就可得出答案。村民自治组织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国家任何一个层级的政权机关,因此不具备任何公权力。民主制度最关键的是国家公权力的民主产生及接受民主监督,民主政治最核心的关注点在于国家政权机关的权力运行是否透明、合法、公正。判断一个国家民主改革的成效,最主要的依据是国家权力是否民主运行。权力是“纲”,聚焦了权力才能纲举目张。

至于县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其遭遇和村民自治制度差不多。从各种公开的新闻报道可以看到,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最严重的地区,恰恰不在大中城市,而在县级和县级以下的城镇和农村。“瓮安事件”就是典型案例之一,谁又可以用“这是个别现象”这样的套话予以否认呢。

目前最切实的改革是循“民”求实

如果要对中国这30年的政治发展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那就是:有政治改革,但民主改革尚有欠缺。

30年来中国政治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有目共睹,但需要正视的是,这些政治改革所积聚的资源正逐渐消耗,剩余的资源无力支撑今后中国的健康发展。因为上述政治改革而获得利益的群体,有的甚至成了、进一步改革的阻碍力量,这些人享受着垄断权力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对广大群众的民主呼声充耳不闻。

30年来中国在民主制度建设中取得的成績十分显著。人大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行政诉讼制度、国家赔偿制度、听证制度、信访制度、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司法考试制度……每种制度的建立或完善都代表着民主政治向前迈进的努力。但是,民主政治不仅仅是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更重要的是这一整套制度体系能够良性运转。不能良性运转的民主制度,不过是一件民主的外套,好比不能实施的宪法,不过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并不缺乏自己的一套民主政治制度体系,关键在于怎样去完善和落实。

有人认为把美国那一整套民主制度搬到中国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就会事半功倍。且不说美国的民主体制对于中国是不是管用,能管多大的用,重要的问题是,改革是要讲成本核算的,民主改革也不能不讲投入产出比。一部《联邦党人文集》讲了那么多的道理,其实概括起来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的政治制度怎样设计才是最划算的。把美国的政治制度搬到中国来,这需要多大的成本,会引起多大的反弹?我并不认为中国现行的民主政治的制度设计在本质上有反民主的地方。中国目前最切实的民主改革任务是循“民”求实。这里的“民”是指中国现行的民主政治制度设计,循“民”求实就是循着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之名。去求中国民主制度之落实。在落实的过程中发现制度设计有不周之处,可以再行完善。有学者说,中国已找到了自己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从严格的字面意义上讲,我同意这样的看法。所以,中国的民主改革不是重新设计一套制度,而是落实现有的制度。落实就是改革,改革就是落实。这样的改革既承接历史,又看到清晰的未来,还能保持国家的稳定,是目前为止可见的成本最低的改革。

经过这样民主改革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请打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第一条读起。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 篇12

一、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新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逐步确立的, 20世纪50年代末年实行人民公社化以后, 我国开始对确有生活困难的社员给予帮助, 享受补助的基础条件是年总收入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1962 年9 月, 我国发布了《农业六十条》, 把救济农村贫困人口作为人民公社的一项责任确立了下来。《农业六十条》规定社员救济款主要来自各生产队对公益金的提留, 其数量不能超过可分配总收入的2%-3%;对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实行供给;对于生活困难者给予补助。在《农业六十条》的规范下, 农村的社会救济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 贫困人口生活有了基本生活保障。但是, 由于缺乏严格标准、保障水平低、操作不规范, 建国初期的社会救助存在着诸如工作随意性较大等各种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年对农村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 民政部把推行农村定期定量救济作为农村社会救助改革的主要内容, 逐步减少了救助工作的不确定性, 逐步提高了救助对象的整体生活水平。另外, 我国开始在一些地区实行镇统筹困难补助经费, 以缓解贫困村无力筹集补助费的困难, 从而提高了集体对贫困户的帮助, 保障真正困难的农村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如1996年底民政部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 并制订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方案》, 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中要求积极稳妥地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指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补助的制度”。

20世纪90年代末, 我国部分地区逐步建立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然而,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对这项工作认识程度的差异, 各地农村低保工作的进展程度参差不齐, 农村低保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在地方财政的支持下,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低保工作开展情况较好。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已建立 起了保障水平较高、制度相对完善的农村低保制度。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 特别是西部农村, 由于地方政府财力单薄, 农村低保工作原地踏步。为此, 民政部就提出了按照巩固、扩大东部试点, 积极启动西部试点, 抓两头、带中间, 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总体要求, 并分别在东部、北部、西部召开了3个片会, 作了专题研究和安排, 更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试点工作。

到1997年底, 全国有997个县、市建立了这项制度, 广东、广西所有农村, 河北、河南、山东、浙江等地80%以上农村均建立了这项制度。2003年, 根据民政部统计, 已经有15个省的2 037个县市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保障对象为404万人, 约占全国农业人口的0.4%, 支出的保障资金为8亿元。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各地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 确定低保对象范围、标准, 鼓励已建立制度的地区完善制度, 支持未建立制度的地区建立制度, 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 这意味着农村低保已基本完成试点探索的过程, 进入了全面快速有序发展的全新阶段。

2007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揭开了法制建设层面的新篇章。实践证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应对农村贫困问题的最适宜的制度选择,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符合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也是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法律化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已刻不容缓。要积极努力的消除农村低保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建立起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低保法律制度。

二、建立农村低保法律制度已势在必行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对消除我国农民贫困状况, 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具有深远意义, 对巩固改革发展成果有促进和保障作用。因此, 尽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已是大势所趋, 势在必行。

首先,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是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生存权是人的最基本的权利, 也是人权的最基本组成部分, 生存权也是人追求其他权利的前提。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权, 首先要保障的就是人的生存权, 贫困直接威胁着人的生存权, 所以, 妥善解决贫困是维护人权的首要问题, 维护农民作为公民应当享有的生存权、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也是政府应当承担的义务。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和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十六大报告也提出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开放后,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虽然大幅度减少, 但现有状况还有待解决。因此, 为农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 能够保障农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利, 满足农民现有需求。

其次,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秩序, 经济社会就难以发展合繁荣, 人民生活水平就难以提高。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 三农问题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焦点, 没有农村稳定和快速进步, 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 农村不稳定, 整个政治局势不稳定, 农民没有摆脱贫困, 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1]。

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虽然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 (包括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收入调节) 来抑制收入差距扩大, 但是收入差距问题并未彻底改观, 反而愈演愈烈。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很可能导致部分农村贫困人口情绪波动, 使其意思表达方式异化和变形, 或者在部分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无法维持时, 很可能会产生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 进而破坏社会稳定和繁荣。因此, 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 保障农民基本生活, 缩短城乡收入差距, 让农民安居乐业, 进而实现共同富裕, 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

再次,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是健全、丰富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保证。随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进行调整, 通常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各项制度的地位和比重是会有所调整:处于农业社会的国家, 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救助机制为基础和重点, 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都不发达;处于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国家, 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机制为重点, 社会福利水平较高。

由于中国复杂化的经济多元化结构, 城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工业社会的影子明显, 总体上比较适合建立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和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 而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偏低,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目前,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优抚安置制度、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和农村社会互助制度六部分构成。所以, 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的现有实际情况, 以社会保险机制为核心来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路是无法实现的, 而应当以社会救助制度为重点, 更应该注重制度层面上的建设和完善。相对于农村养老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来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解决农民现有困难的关键所在, 它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础的保障,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当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始, 靠制度确立体系, 制度是体系的有效支撑。

最后,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我国加入WTO后, 农民要承受的市场风险逐步加大, 这使我国农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困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是规模化、现代化的经营方式, 而我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方式, 它制约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实现, 以致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为了适应市场竞争, 我国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由土地分散化经营向集中化经营转变, 由此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即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建设转移, 这就要求国家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给农民基本生活予以保障, 使农民有所保障, 以实现农村资源的合理流动, 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现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 其成果已初见成效, 对已建立该项制度的地区, 该制度保障了农民的生存问题, 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但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 在基本认识和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眼下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现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

(一) 法律体系不完整

我国农村低保的试点工作已开展多年, 但仍没有一部成型的和规范的基本法, 农村社会保障基本法更是空中楼阁。截至目前, 指导全国农村低保工作较为规范的政策依据, 仅有民政部1996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 而且在整体上仍然没有超越行政指导的范畴, 并没有从法律制度成面上来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权利。尽管个别地区开展农村低保工作进展较快, 已经颁布了一些实施意见或保障方法, 例如浙江省在2001年颁布实施了《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北京市在2002年颁布实施了《北京市农村居民最近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细则》, 辽宁省在2004年颁布了《辽宁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等等[2], 这对农村低保制度的法律化具有前瞻作用, 但是法律制度仍就缺乏, 它们仅仅是在一定地区的范围内有适用空间, 而且在整体上很难达到统一的实施的能力。因此, 现阶段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农村低保工作处于无法可依的真空状态, 从而制约了农村低保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二) 相关措施和组织工作不完善

要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仅仅解决低保对象的最低生活需求是远远不够的, 一旦遇到突发事件, 比如重大疾病、子女教育等等, 如果没有完善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 会重新造成低保对象生活困难。因此, 在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 要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关的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生产、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 进而提高农村低保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确保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如果没有这些配套措施的相辅相成, 农村低保制度终会因势单力薄而处于摆设的状态。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最初作为一个地方的行政行为, 同时也是作为全国的试点和探索工作, 自始就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从事这项服务工作, 束缚了农村低保工作的开展。由于缺乏有效的统一指导, 各地低保工作标准不统一, 效果不好。许多市、县民政局都没有专门的机构, 低保工作均是由救灾救济科统一负责, 乡镇 (街道) 民政办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是根据传统的民政业务种类和工作量来安排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低保工作的开展的。近年来, 社会救助相关制度的全面实施给乡、村两级的民政社会救助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空前加大, 并呈继续加大之势, 原有力量显然不能适应现有工作需要, 严重制约了农村低保工作的进一步规范管理和长远发展。可见, 给农村低保工作设置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已是刻不容缓。

(三) 低保资金来源渠道不畅通

充足的低保资金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的有力保障, 也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目前, 各地农村低保资金的筹措基本来源于当地政府的拨款, 只靠县财政提供的有限资金不能保证为所有特困户提供救济, 有些经费紧张的地方, 农村社会救济工作处于真空状态。另外, 我国目前的农村低保资金的筹措几乎全部由政府财政投入, 社会捐助更是凤毛翎角,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这也是由于我国没有鼓励社会捐助、没有给予捐助者税收优惠措施的法律和政策, 从而严重影响了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捐助活动的积极性。因此, 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一项制度建设, 不是短期行为, 其资金来源必须是持续稳定的, 否则, 各地保障资金的筹措问题将是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最大制约因素。

(四) 对保障标准和保障对象的确定不规范

尽管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 不同地区的具体的低保标准理应有所差别, 然而在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中就没有全国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计算依据。1996年民政部颁布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方案》只规定了一个确定农村贫困线的原则和几个参照指标, 并没有提供一套全国通用的计算方法体系, 从而导致在全国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中低保标准的千差万别。有的地方农村低保标准极低, 基本上也就是保证有饭吃, 有衣穿, 有柴烧的低水平生存条件, 农村贫困人口的初级医疗、教育等问题根本没有被纳入低保的范畴予以考虑[3];有的地方低保标准的确定主要是根据财政能拿多少钱, 各个层次的贫困人口有多少来确定, 财政能拿的钱多, 保障标准就高一点, 保障人数就多一些, 财政能拿的钱少, 保障就低一些, 保障人数就少一些, 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比较大。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由于经费严重不足,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于没有。

在低保对象的确定上, 目前各级民政部门普遍采用的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办法来计算, 即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政府确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和人员应列入保障对象, 且重点是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人员, 因伤致贫人员, 因病致贫人员, 因灾及其他原因致贫人员。可见低保主要保障对象实际上就是农村绝对贫困人口, 较为单一, 并没有覆盖到实际生活水平下降而未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相对贫困人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些地方往往从主观上判断, 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有的地方还明确制定了一些排除性条件, 这些确定低保对象的方法均过于随意, 或缺乏必要的有效标准。因此, 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低保对象方法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四、完善我国农村低保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法规

完善的立法是一种制度得以稳定、实施、规范的基础和前提,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需要相应的法律保障, 立法的完善已势在必行。但是, 我国目前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所依据的制度层次过低, 根本就没有一部成熟的法律。为了保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 我国应当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法》, 在最低生活保障基本法中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农村低保工作的组织机构与人员编制、保障对象、保障标准、申请与审核程序、资金筹措与管理等相关内容作出具体规定, 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真正有法可依;同时, 还要抓紧制定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 增强其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各地区也应当积极根据最低生活保障法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规章制度, 在其中明确规定给低保对象在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予以照顾的方式, 并且规定对给予捐助的组织和个人的具体优惠办法, 这样才能保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进行的有效性与持续性。此外, 还应当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 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法律制度, 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增强依法执法能力。

(二) 规范确定保障标准和低保群体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对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划定, 全国不能限定统一的标准, 因地制宜, 借鉴成功地区的经验, 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现阶段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确立应坚持地区有别的原则, 各个地区或同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县、乡在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划分标准上应有所不同。建议采用基本生活必需品费用计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即主要是根据居民最基本的食品衣着和少量零用钱合计, 结合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政府财政负担能力、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户提留中可用于救济的资金来确定。

目前,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认定以最低生活保障线为依据, 这并不意味着对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农村家庭都应实施保障救助。首先, 要做到不遗漏应该救助的对象, 应当对生活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对象实施保障, 对农产品市场竞争生产经营不善而生活面临困境的农户实施保障。另外, 不把不应该救助的对象列入社会救助的范围, 以节约国家资材, 为规范保障对象问题, 在具体操作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办法, 作到公平公正, 保障需要救助的对象的基本生活。

(三) 建立多种筹集资金的机制, 畅通渠道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实施的大前提。在保证省、市级低保资金投入的同时, 国家应该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有针对性地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落后、贫困人口数量较多, 只有以国家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为依托,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和延续。此外, 从资金的稳定性出发, 应将农村低保资金纳入政府计划, 在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立项, 为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顺利实施切实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

由于国家财政是有限的, 难以负担数量众多的全部农村低保人口, 为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都能享受或领取到足额的保障金, 可以通过征收统一的社会保障税以及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金的办法, 来解决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集难的问题。社会保障税是用于筹集社会保障体系所需资金的一种税收或税收形式的缴款。通过征收社会保障税, 政府可以为社会保险制度筹集充足的资金, 同时将税收的一部分划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让大家共同承担起农村贫困家庭生活保障的部分责任。此外, 经常性地通过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捐助活动来筹集资金, 也可以作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补充来源。

(四) 完善农村低保法律制度的运作模式

政府应该把尊重公民的社会保障权作为一项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必须承担起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经济责任, 任何社会集团、组织和个人捐助等社会互助行为只能作为补充而不能代替政府行使这一职能。随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推广和发展,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专门的农村低保科, 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 加强农村低保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对完善农村最低保障法律制度有着重大的意义。从现有情况看大多数低保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不高, 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低下, 法律执行水平较低。因此, 有必要提高低保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 加强专业培训。农村低保制度作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基础部分, 与其他各项救助制度应当相互配套、有机结合。各级政府在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过程中, 应积极探索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建立健全对农村困难群众的长效帮扶机制, 各有关部门要对低保对象在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方面制定有关优惠政策或帮扶措施, 提供及时、必要的救助。只有解决了与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困难相配套的子女就学、就医、用水用电、住房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才能说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 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 从而形成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救助体系。

摘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它的建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保持农村的稳定有着不可低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 市场风险的冲击使我国部分农民生存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本文介绍和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问题以及当前面临的诸多挑战, 旨在为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基本法律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标准,农村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改革的步子要加快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49.

[2]洪大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4:293.

[3]马强, 姜丽美.我国推行农村低保制度的障碍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5 (1) :32-33.

[4]曹明睿.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

[5]多吉才让.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6]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7]何菊芳.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设想[J].当代经济研究, 2005 (9) .

[8]张岩松.发展与中国农村反贫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比大小》教学设计 付下一篇:长兴街道办事处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