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教案

2024-09-03

《苏幕遮》教案(共5篇)

《苏幕遮》教案 篇1

苏 幕 遮

水阜乡初级中学 王娟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回顾学过的诗词,加深理解。

2、反复朗读,理解词意,学会从意境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品读,学会赏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引出描写秋天的诗词,让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

如:杜牧的《山行》、刘禹锡的《秋词》、范仲淹的《渔家傲》、毛泽东的《采桑子 重阳》。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二)整体感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范仲淹的另一首写秋景的词《苏幕遮》

1、自由朗读初步感受

2、听读感受

3、齐读感受

4、说说这首诗写了一副怎样的秋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介绍这首词的作者和相关背景情况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两岁丧父,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当时边塞流传“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写作背景 :他当时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有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绝唱。

(四)研读赏析

1、找出上片词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投影:

云----碧 叶----黄 波----绿 烟----翠

特点:色彩绚丽 烟雾迷蒙

山 水 斜阳 芳草萋萋 辽阔悠远

2、教师介绍文中的“芳草”的意象有深刻涵义。

“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3.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实虚结合的手法。“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4、作者的思乡之情非常浓烈、深挚,从下片的哪些诗句中能够体会到?

小组交流后明确:从“除非”、“留”、“休独倚” 等诗句可体会到作者离愁之深重,思乡之真切、感人,尤其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愁肠形象鲜明,很有感染力。

5、再读体会。

(五)类比学习

投影出示杜甫的《登高》,让学生谈整体感受。明确:空阔冷寂、悲壮不已,沉郁顿挫、深沉有力。

(六)作业

试将本词上片改写成写景片段。

《苏幕遮》教案

授课教师:王娟

《苏幕遮》教案 篇2

故乡遥, 何日去。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这首《苏幕遮》没有伟人的忧国忧民, 没有英雄的怀才不遇或义无反顾, 也没有隐者的孤傲与清高。读这首词, 我们心中不会产生震撼、钦敬、感动等情感, 但它所表达的平凡人的平凡心绪、人之常情, 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知音般的亲切感。

一.徘徊于都市与乡村之间的两难情绪。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 (1083) 至哲宗元佑元年 (1086) 之间, 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 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 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生活条件优越 (“沉香”自古以来即为“香”的代表, 被称为“诸香之王”。其珍贵及稀有性使得它成为帝王或达官贵人的专属品。而作者此时正在使用这种价值不菲的奢侈品) , 心情闲适, 观鸟赏花, 满眼美景。但毕竟是“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 目睹京城荷花摇曳所产生的柔情, 免不了进入一种似曾相识的氛围, 逗惹出思乡之情, 怅然于“故乡遥, 何日去”。但仅止于怅然而已, 没有义无返顾的向往与追求, 没有断然决然的舍弃与决裂, 也没有被压抑的无奈与苦恼。因为久客长安, 虽然想家, 但毕竟因为久住, 因为舒适, 因为优越, 早已离不开都市生活了, 即便回乡, 恐怕也难适应了。所以, 这里的思乡, 是一种难以说清的思绪, 是一个普通人在某个特定的闲暇时刻的触景生情而已。这一人之常情, 平凡, 但真实, 就好象某个时刻离家在外的你我, 因为人非草木, 生养之情血浓于水, 故乡永远是心中的牵挂;因为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又难免会远走他乡。故乡与已经追求到的生活或正在追求的生活, 都难以舍弃, 也难以抉择, 这种两难的情绪, 曾是多少游子挥之不去的难言之隐!而周邦彦这首《苏幕遮》, 言人所共有而未能言、未敢言, 其扑面而来的真实、坦诚与亲切, 怎能不穿越时空, 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

二.徘徊于童年与成年之间的人生况味。

《苏幕遮》教学设计 篇3

本课的教学在“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指导下,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精心设计以“吟咏诗韵”为核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策略。以诵读为基础,品味语言,理清词作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感受作者羁旅思乡之情。进而运用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比较分析,体会本词是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最终让学生找到独立分析诗词作品的突破口,实现“服务型课堂”中今天的教正是为了明天的不教的现代教学理念。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选修读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里的一篇自主赏析篇目。本单元的重点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荷花”是兩片的感情纽带,其中每一句都带有动作性或视觉性,几乎句句都可构成一个或几个画面,构成角度不同的镜头。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画面,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让学生通过诵读体验诗歌景与情的关系,最后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为高二年的学生,在前两个单元的诗歌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而且本篇“思乡”的主题也较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但高二阶段学生已不习惯于高声朗诵,学习的自主性也比较差,想在课堂上自主完成阅读有较大的难度,老师的有效导引犹为重要。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能成诵,体会本词景与情的关系。2.能力目标:赏析本词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通过大量诵读,深入品味此词的丰富感情和优美意境。

(三)教学难点:分析本词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及意图

一、导入新课当我们走在路上,能够见到一池荷花,一片轻轻的荷叶,那会带给我们无尽的清凉,也会带给我们无限的情思。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写下无数关于荷花荷叶的篇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的几首,第一首周邦彦的《苏幕遮》

设置意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二、鉴赏

问题:作者的内在情感是需要一些外在的景物来寄托的,我们看上片都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美在哪里?齐回答:沉香、鸟雀、初阳、宿雨、风荷。

师:在这些景物的前面或后面都有哪些相应的动词,在沉香前面燎,……这些动词分别写出景物什么样的情态和意境?提问生:“举”……师总结:想起一个名篇,描写荷叶荷花的现在散文名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把那个句子回忆下:“曲曲折折的……打着朵”这些句子正好可以和周邦彦的“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相互的映照。提问生:……“窥”师总结:写出了它的什么情态?在屋檐向屋内窥,告诉人们什么?天晴了我们出去玩吧!所以,这里有非常强烈的什么意味!拟人的意味,写出了“探头探脑”“呼朋引伴”非常有生机和活力,充满了一种天晴的快乐,这是“窥”字和“呼”字一齐讲了。

提问生:……“燎”。

五、美景欣赏

师总结:“燎”是什么意味?是“烧”烧什么?“沉香”,同学们我们在学《阿房宫赋》的时候,有一句关于香料的描写,还记得吗?“烟斜雾横,焚椒兰也”这种应该是烟雾缭绕,但是我们估计这个场面要小一些,香料也要淡一点。

师总结:整个的上阙写景,用这个动词整个景物有动有静;“沉香”是嗅觉,“鸟雀呼晴”是听觉,“……一一风荷举”是视觉,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碧绿的荷叶,惊艳的荷花,非常美的一幅景。好,我们下面一齐把上阙读一下。在这样美好的景物之下,作者升起了什么样的情思?

生:思乡情师:大家一起读一下生:……

师:《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体会一下这景和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是通过哪个意象反映出来的?上片:风荷勾起的思乡情。

师:作者的家乡在哪里?

生:……江苏师:这里有漂亮的荷叶,看到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

师:“五月……忆否”?这句在写谁?

生:渔郎

六、小节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篇4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范仲淹词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佳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这首词表达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艺术。

教学难点:

全词抒情结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鉴赏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长亭送别》导人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卒溢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三、背景解说

范仲淹是宋代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但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范围,但是意境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四、赏析

(教师布置赏析作业,课上交流点评)参考示例:

(一)上阕写壮丽阔远秋景,暗透乡思。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衰枫之气。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高天、金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烟霭给予人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山峦,碧色遥天连接着秋水绿波,妻萎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天涯。这里芳草,虽未必有明确象喻意义(如黄蓼园谓芳草喻小人,就不免穿凿),但这一意象可引发有关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萎妻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情绪,所以说它无情。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整个上片所写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秋景,在文人笔下是少见,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二)下阕黯乡魂,追旅思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情思,与旅思义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情怀黯然凄怆,羁旅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现。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作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这就逗出下句:明月楼高休独倚。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想,但独倚明月照映下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慨叹。从斜阳到明月,显示出时间推移,而主人公所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写都是倚楼所见。这样写法,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平直,而且使上片写景与下片抒情自然地融为一体。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人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这真是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结拍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行》则翻进一层,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写得似更奇警深至,但微有做作态,不及这两句自然。写到这里,郁积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情绪中黯然收束。

五、总结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它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统一。写乡思离愁词,往往借萧瑟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个来说,这首词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

六、课堂训练

1范仲淹,字 ,谥号 ,苏州人,著有 。

2.上片“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起过渡作用。因芳草延伸到极远处而触动别恨,无情正体现了感情深浓;同时也带出了“情”,由写景转入抒情。

3.下片“好梦”指什么?为什么说“明月楼高休独倚”?

答:“好梦”指梦中返乡和家人聚会情事。回应上片所写景色都是登楼远眺所见,独自登楼会增添怅惘之情,不能消愁。

七、小结。

《苏幕遮》导学案 篇5

一、导入作品,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是继柳永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是“词中老杜”,“词家之冠”。著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

二、诵读词作,初步感知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思考:

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2、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

四、内容赏析,深入了解

(一)赏析上阕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哪几幅图画?词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几幅图画的?

2、问题探究(语言品味)

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二)赏析下阕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1、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哪些字较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2、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思考探究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情与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中“呼”和“窥”两个字有何妙处?

2、《月夜》

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积累写荷的诗句。

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一个君子的形象。屈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以荷花来比喻自己美好高洁的节操。大家还知道哪些写荷花的诗句?

上一篇:高一化学硫的转化教案下一篇:公路竣工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