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2024-06-19

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精选8篇)

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篇1

站前路小学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为充分发扬民主,进一步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使校党组织做出科学民主的决策,保证党的事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校党组织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前,应当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重大决策包括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决定的事项,事关本地区、本校全局性、政策性的事项,按照党组织管理权限应该由集体讨论的干部的任免、调动和处理事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等。

二、校党组织对重大决策征求意见时,在时限上要给予征求意见和参与决策的党员群众充分的时间,把需要决策的内容,根据征求意见的范围,提前下发并进行预告。

三、校党组织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时,要充分听取参与决策的党员群众的意见,并将征求到的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四、校党组织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后,要及时将决策内容向征求意见、参与决策以及与决策内容相关的党员群众进行通报;在决策实施过程中,要及时跟踪调研决策执行情况,并适时总结完善。

五、党组织负责人对重大决策要带头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形成浓厚的民主氛围。

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篇2

《上海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是上海市中低收入者的福音,解决了上海住房保障体系中,中低收入者层次缺位的问题。中低收入家庭是相当大的一个群体,他们夹在中等收入与低收入者之间,成为“夹心层”,在廉租住房制度推行以后,上海的低收入家庭可以较好地解决基本住房需求问题,而那些既买不起商品房,又不符合享受廉租住房资格的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就突出起来了,经济适用房的推出正好解决了这个层次的住房保障问题。

在以往各地经济适用房的实施中,曾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太理想,但不能以此作为否定经济适用房的根据,关键在于管理不到位,只要加强管理定能把好事办好。上海出台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正是为了把它纳入规范管理的重大举措。

二、《试行办法》浓郁的上海特点

《试行办法》根据国家的基本政策,在吸取兄弟省市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上海自身的特点。主要有:

(一)拓宽经济适用房的来源渠道,采用多渠道、多种方式筹措经济适用房(第7、42条)。

一是单独选址,集中建设,这是主要方式;二是在商品住宅建设项目中按一定比例配置建设,初定为5%,这有助于不同群体居住的和谐共居;三是政府指定机构可以收购符合住宅使用要求的普通商品住房和存量住房作为经济适用房房源,有利于加快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问题。

(二)严格经济适用房的价格管理,确保能适应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

按照国家规定的保本微利原则,明确了本市经济适用房实行政府限价管理,销售价格不得高于销售基准价格及上浮幅度。实际供应价格大体相当于同区域普通商品房价格减去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企业的预期社会利润,还可省去部分税费,从而使中低收入者也能买得起房。

(三)明确经济适用房供应对象的几项条件和标准,努力实现公开公平、公正。

《试行办法》原则规定了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家庭成员必须符合相关条件,同时细化为具体标准。包括:①家庭成员的年限,具有本市常住城镇户口的年限为7年,所在区的户口年限为5年以上。②家庭住房面积困难标准,暂定为建筑面积15平方米以下。③家庭收入和财产标准,既考虑是否有能力购房和支付房贷首付能力,又考虑不具备购买市场化商品房的支付能力。经测算,人均月可支配收入标准定为2300元以下,人均年收入标准为27600元,家庭财产标准定为人均不超过7万元。④申请前家庭全体成员原有住房转让限制,初步考虑设定5年内没有转让房屋的行为。这些规定将有效防止不该享受经济适用房者趟浑水。

(四)采取审核公示制度,较好体现经济适用住房的公平性。

除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外,实行两级审核、两次公示制度,经审查公示符合条件的才能获得通过。同时,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家庭,还将采取两次摇号轮候选房的供应方式。

(五)创新经济适用房供应方式,实行租售并举和租售转化。

(试行办法》的一个亮点是突破了长期以来经济适用房只售不租的做法,试行经济适用房出租,同时24条还规定“经济适用住房承租家庭在租赁期满期间,经申请并且由区(县)住房保障机构批准的,可以按经济适用房总价款的一定比例支付购房款,取得相应比例的经济适用住房产权,未购部分的住房以承租方式使用,按规定标准支付相应租金,在规定期限内,可以按经济适用住房原售价格购买其余部分产权。”这个规定使那些暂时受支付能力限制的中低收入家庭通过这种逐步购买办法,获得产权房自有住宅。

(六)规范经济适用房售后和租后管理,纳入有序运行轨道。

由于经济适用房属于保障性住房,享受了免收土地出让金、建设和经营中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与政府基金,以及项目外的城市建设等费用的优惠政策,因此申请家庭购买的经济适用房,只拥有有限产权,只能自住,非极特殊原因5年内不得转让和出租。承租的经济适用房也只能自己租住,不得擅自转租。出借或从事其他经营性活动。取得房地产证满5年后需转让的,应先由住房保障机构按市场评估价回购,明确不回购的,购房家庭才可自行向市场转让。并且规定,应从转让总价款中,根据政府在经济适用住房中的土地等优惠费用占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与优惠费用之和的一定比例交纳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这些规定,明确经济适用房的产权性质和购房者享有的权利,并且规范了转让行为。

三、《试用办法》征询意见的重大积极意义

坚持贯彻群众路线,是上海改革开放30年来住房制度改革的一条成功经验。经济适用房建设与管理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涉及广大市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切身利益,必须贯彻群众路线,广泛征求市民意见,才能把好事办好。

上海市委、市政府经过近一年来分析研究,数十易其稿,目前已形成《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全文已于2008年12月30日在网站上公示,并进行问题解答。广大市民可以在2009年1月8日前,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填表调查问卷等方式发表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后,经市政府批准,将及时颁布实施。

《试行办法》公示,公开征询意见有三大好处:第一个好处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听取意见,集思广益,使《试行办法》能真正符合群众的意志和利益,有利于进一步修改完善、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第二个好处是,在《试行办法》公示过程中,广大市民参与讨论,使方案与群众直接见面,既起了一个广泛宣传的作用,又起了统一思想的作用,有利于取得大多数市民的认同,为方案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个好处是,对《试行办法》的广泛讨论,充分反映各类利益群体的意见,倾听不同声音,有利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并拉近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总之,上海市委市政府公开向广大市民征询对《经济适用住房管理试行办法》的意见,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一定会赢得良好的效果。

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篇3

内容摘要:重大疑难案件公安机关听取检察机关意见和建议制度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后,最高检确立的一项重要诉讼制度,是检察引导侦查的有效方式,在提升案件查办质量、防止冤假错案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司法现实与该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还存在一定差距,还不能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新要求。本文首先分析该制度产生的背景,以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环节侦诉关系及检察引导侦查的现实状况为样本,分析检察引导侦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该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提出思路,力促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背景下,不断强化检察对侦查的引导和规制以及检警关系的完善。

关键词:重大疑难案件侦查机关听取检察机关意见和建议制度 审查逮捕 检察引导侦查 提前介入

一、重大疑难案件公安机关听取检察机关意见和建议制度在审查批捕环节的实践体现

(一)从案件数量看,检察引导侦查的重大疑难案件比例普遍不高

2015年,硚口区院共审查批捕各类刑事案件640件,不批准逮捕92件,其中提前介入、引导侦查142件,占比22.2%,重大、疑难、复杂案件48件,占比7.5%。从各月份看,除部分刑事案件高发月份1月15件、6至8月共72件、12月19件以外,其余月份引导侦查的案件数都在个位数,有的月份甚至数据为零。

(二)从案件罪名看,检察引导侦查的案件类型比较集中

罪名主要集中在诈骗类(非涉众,包括金融诈骗等特殊诈骗罪名)、涉众型经济犯罪、命案(过失致人死亡、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毒品犯罪(贩卖毒品、运输毒品等)、聚众斗殴、寻衅滋事、“两抢一盗”等案件上。142件引导侦查的案件中,诈骗类犯罪25 件,占引导侦查案件总数17.6%;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9件,占比6.3%;命案8件,占比5.6%;毒品犯罪案件42件,占比29.6%;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犯罪案件19件,占比13.4%;“两抢一盗”案件40件,占比28.2%。

(三)从处理结果看,检察引导侦查后案件的批捕率、起诉率和有罪判决率较高

全年142件引导侦查的案件中,公安机关共报请批准逮捕139件,其中审查批准逮捕121件,分别占总数的97.9%、85.2%,审查批捕率高达87.1%;移送审查起诉案件128件,其中检察机关经审查后向法院提起公诉122件,分别占总数的90.1%、85.9%,起诉率达95.3%;122件向法院提起公诉的案件,全部做出有罪判决,有罪判决率达100%。

(四)从审理期限看,检察引导侦查后案件的诉讼期更短

根据刑诉法,刑事案件审查批捕之后的侦查期一般是两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级检察机关批准延长一个月。在121件作出批准逮捕决定的引导侦查案件中,两个月内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有113件,占93.4%,其中一个月内就移送审查起诉的有78件,占批捕案件总数的64.5%,有小部分案件15件案件20天内就移送审查起诉。

二、审查逮捕环节检察引导侦查存在的问题

(一)审查逮捕之前存在的问题

审查逮捕前公安机关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方式主要是提前介入,存在的问题有:

1.介入不规范。一是参与引导的时间没有统一标准,实践中立案前、立案后、批捕后、退回补充侦查后等都存在提前介入。二是介入方式比较随意,有时由侦查人员“上门”邀请,有时由检察人员审查书面卷宗后主动“上门”,而往往一些案件正是在“上门”之前就定错了侦查方向、遗漏了重要证据的收集,导致可能放任了犯罪。

2.公安机关对提前介入存在依赖心理。一是单刀直入型,带着卷宗前往审查批捕部门,汇报案情后问是否达到批捕条件;二是法规查询型,将审查批捕检察官当做法律查询机,当存在法律适用困难的情形时请求指导;三是热线汇报型,侦查中大小问题均电话咨询、汇报,检察官要求怎么办就怎么办。

3.介入的权责不清。基层实践中,侦查人员只要认为侦查或者适用法律有难度的案件基本上都会通知批捕检察官提前介入,而现行法律并未明确,检察机关是否可以拒绝公安机关的通知介入和邀请引导。因此,实践中凡是公安机关要求提前介入的,不论采取哪种形式,涉及哪类案件,检察机关一律都要接纳配合。

(二)审查逮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引导侦查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对于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审查批捕部门应审查后在七日内作出批捕或者不批捕的决定,不能对案件自行开展侦查。但是,一方面,有些案件证据所证明的事实已经基本构成犯罪,但证据仍存在补查空间,直接批捕存在风险;而另一方面,直接做出不批准逮捕决定再引导侦查,可能使取证更为困难。虽然,最高检出台了附条件逮捕制度,但该制度仅对六种特定类型犯罪适用,无法解决上述问题。此时,检察官不得不要求侦查人员同步补证,才能对作出的批准逮捕决定具有相当自信。

2.引导侦查的效果受检警关系影响。当检警关系融洽,引导效果明显,反之效果不如意。前者一般能在有限时间内按要求补齐证据,而在人员更迭频繁、分管空缺、联络较少的办案单位,补证难以落实,甚至一口拒绝,当证据离逮捕程度相差不远但又无法补证时,只好作出不批捕决定。

3.要求补证变相延长了羁押期限。有些可在两三天内作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批捕决定的案件,由于具备及时补充证据的条件,待补证后作出决定时,大多数情况已用尽了七日的审查期限。并且,那些补证后依然作出了不批捕的案件,实质上犯罪嫌疑人被变相延长了羁押期限。

(三)审查逮捕程序后存在的问题

1.引导个案多类案少。审查逮捕过程中的个案引导一般是发出《逮捕案件继续侦查取证意见书》和《不批准逮捕案件补充侦查提纲》两份文书,2015年硚口区院审查批捕部共发出以上两类文书共144件,分别是52份、92份。类案引导是检察机关根据地区刑事治安状况和发案特点,对案件性质相同或者在具体侦查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总结引导,其相对更具有普遍性、宏观性,能够发挥个案引导不能发挥的示范作用,2015年硚口区院审查批捕部开展类案引导仅3次。

2.检察机关部门内部衔接不畅。在提请批捕前,引导侦查一般由审查批捕部门承担,在审查批捕后、起诉前由公诉部门承担。两个部门案件侦查的侧重点不同必然带来一些矛盾结果:例如,由于起诉条件高于逮捕条件,有时经批捕部门引导的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后,公诉部门认为证据不足或取证方向错误,要求重新取证而造成侦查机关负累。再如,公诉部门审理案件时认为有漏犯,要求公安机关查清报捕,但诉后批捕部门认为证据不足,作出了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三、制度设想与构架

(一)明确检察引导侦查的相关立法

1.在《刑事诉讼法》中对该项制度作出原则性规定,即“对于重大疑难案件,侦查机关应当听取检察机关意见和建议,对检察机关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侦查机关具有配合义务”。同时,最高检应尽快制定出台《重大疑难案件侦查机关听取检察机关意见和意见制度》这一专门性规定,细化、明确制度的执行方式,制度的架构和内容在下文进行探讨论述。

2.建议在《重大疑难案件侦查机关听取检察机关意见和意见制度》中明确“建议”和“意见”各自的权能效应,即对于“建议”,公安机关可以根据办案实际参考借鉴,自行斟酌是否采纳;对于“意见”,公安机关必须遵照执行。

(二)案件范围的设定和引导程序的启动

1.案件类型。疑难案件的类型建议为:(1)涉嫌黑、恶性质的组织犯罪案件。这类案件案情复杂、涉及面广、群众反映强烈,容易产生上访事件。(2)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刑事案件。这类案件经济专业性强,对证据的收集和固定要求较高。(3)集团案件。这类犯罪一般涉案人数众多、分工复杂、作案时间久、次数多,是刑法打击的重点。(4)故意杀人等八类14周岁负刑事责任的重大刑事案件。这八类犯罪之所以将犯罪主体做扩大化适用,就是因为其社会危害性较之一般犯罪更重。(5)在省、市社会影响大、关注度高的刑事案件。这类案被办理中若存在程序瑕疵或违法行为,极易引起社会舆论过分放大炒作,将对司法的权威性造成负面影响。(6)立案监督案件、退回补充侦查案件。

疑难案件的类型建议为:(1)新罪名案件。这类案件在理解和适用上往往没有司法实践,对事实的认定和证据的把握可能存在侦查与起诉的不一致性。(2)司法解释不明确、定性或者法律适用上争议较大的案件。(3)边缘性案件、介于罪与非罪之间、可捕与可不捕之间的案件,这类案件存在侵犯人权的风险。(4)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都认为有必要进行指导的案件。这类案件作为兜底条件,针对法律运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检察机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灵活处理和运用。

2.程序启动。第一,对于公安机关主动邀请的,可以口头或者书面提出,手续上应由侦查人员提出经部门负责人或者主管领导同意批准,时间上可以自刑事案件立案时,也可以自发案时,但最迟不得晚于报请批准逮捕前10日,以便为审查逮捕及后续程序留下足够的引导取证空间。第二,对于检察机关认为需要提出意见、建议的,应当向部门负责人报备后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提出,公安机关予以配合。

(三)制度的主体和实施方式

1.主体。目前,检察机关的引导侦查部门一般是批捕部门和公诉部门,对于部门内部不畅可能造成的引导结果不一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发挥整体优势,两部门由同一检察长分管;二是加强两部门联系,审查批捕部门为后道环节把关,将《逮捕案件继续侦查取证意见书》、《不批准逮捕案件补充侦查提纲》及时交送公诉部门备案;三是建立定期联席会议,两部门对重点个案、典型类案集中交流通报监督情况和引导侦查情况。

2.实施方式。一种是建议权的体现:

(1)参加侦查机关对重大案件的讨论。检察机关在参与讨论时可以从案件初步定性、证据合法性、逮捕或起诉的条件、对证据的审查、犯罪构成要件等方面发表观点。

(2)通过联席会议,开展抽象引导。一是针对案件的普遍问题,开展沟通交流,提高依法侦查取证意识。二是针对类案指导,总结规律,制定证据标准,统一认识。

(3)引导询问及讯问。一方面防止不规范询问、讯问、诱供甚至逼供而导致事后翻供,另一方面防止对细节和案件关键点的忽略而导致案件质量不高。

另一种是检察机关意见权的体现:

(1)参与公安机关勘验、检查、搜查、技术侦查等侦查行为。刑诉法第132条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时,对公安机关的勘验、检查,认为需要复验、复查时,可以要求公安机关复验、复查,并且可以派检察人员参见,笔者认为参与侦查的范畴应当不以勘验、检查为限。

(2)充分发挥两份法律文书的效力作用。对于《逮捕案件继续侦查取证意见书》、《不批准逮捕案件补充侦查提纲》,一方面及时跟踪要求反馈;另一方面,向公安机关法制大队负责人及本院诉讼监督部门各发一份备案,内外同步监督文书的执行。

(3)通过立案监督、侦查监督、追诉、追捕引导侦查。以上权能是立案监督和侦查监督的内容,其当然属于重大疑难案件公安机关听取检察机关意见和建议制度的措施。

(四)制度实施的保障性措施

1.设立专门引导派出机构。笔者建议,可参照驻监检察室的做法,设立驻所检察室。在驻所检察室人员选派上以批捕、诉讼监督、公诉部门人员为主,采取轮换制,专门负责引导侦查的协调工作,目前,硚口区院正在开展实施并在辖区两个派出所设点执行。

2.建立检察引导侦查的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目前,我国的诉讼中严重缺乏程序性制裁机制,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在以刑拘率、起诉率等指标为指挥棒时,难免进入到相互合作、强化侦查的利益趋同体中。因此,笔者建议在绩效考核中提升立案监督、侦查监督等程序性执法的指标比重,同时,在侦查机关也同样设置检察引导侦查的执行考核目标,从而双管齐下共促制度的良性运转。

党组织重大问题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篇4

(一)议事决策范围:

1、传达贯彻省、州、县的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落实方案;

2、研究制定本单位党建工作计划、请示报告、总结、实施方案;

3、研究党员发展对象的培养、考察和党员发展工作计划;

4、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

5、研究决定单位党员表彰工作和对违纪党员的处理意见;

6、研究制定单位大型活动计划;

7、研究单位收、支情况;

8、研究决定单位建设中重大问题和干部职工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议事决策原则:

1、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即决策重大问题要严格遵守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进行表决,不允许以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代替集体决策。会议一经决议,全体成员必须无条件贯彻执行;如在执行中发现新问题,可提请党组织召开会议再议;

2、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即要在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决策,保证决策切实可行;

3、坚持保密原则。对组织决议的问题未经公布或不宜扩散的事

项,不得向外泄露。如有违背则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议事决策程序:

1、召开党委、党组会(或支委会)前,由书记征集议题并告知其他成员做好相关材料的准备;

2、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成员到会方能召开,讨论干部问题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到会方能召开;

3、会议由书记召集并主持,如遇特殊情况,也可由书记委托副书记召集并主持;

4、会议要有记录,会后要整理存档备查;

征求群众意见制度 篇5

为进一步发扬民主作风,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密切党群、政群关系,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质量,促进老干部工作健康发展,制定本制度。

1、班子对上级党政和业务部门有关决议和决定的贯彻意见、老干部工作等重大决策,要广泛征求机关干部、基层老干工作部门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2、班子成员要定期深入基层、机关、企业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征求社会各界对老干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对机关作风、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情况,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社会各界发放征求意见信,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改进老干部工作。

4、每年定期不定期地邀请基层老干部门的同志和老干部进行座谈,听取他们对老干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篇6

征求意见稿引入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将基建会计纳入高校“大账”, 资产计提折旧, 同时兼顾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 在很大程度上仿效了企业会计制度设计, 同时又充分尊重了高校的实际, 体现了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将极大地提高高校的会计信息质量。

与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试行) 》比较, 征求意见稿有六大变化:新增了与公共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按净值反映;将基建会计纳入“大账”;对收入支出类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了调整, 增加了行政支出、后勤支出、后勤收入等科目;平行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高等学校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及报表附注, 并相应重新设计表中项目构成 (如取消了现行资产负债表中收入、支出项目) , 改进了报表格式、完善了报表体系, 可以更好地反映高校的会计信息。

征求意见稿的一项重大改变是:明确要求高等学校会计核算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改变了原来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式。“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指原则上采用权责发生制, 对某些特定业务, 如政府拨款、捐赠收入和奖励支出、赞助支出等则偏向于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高校的许多经济活动逐步向企业靠拢, 因此应向权责发生制转变, 但高校的性质又决定了不能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 而应以收付实现制作为补充。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可以准确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状况、负债状况、偿债能力、债务风险以及项目运行成本等。

二、征求意见稿的变化给高校财务工作带来的影响

其一, 征求意见稿的变化必将给高校筹资融资工作带来影响。 (1) 为了真实反映资产价值, 征求意见稿要求固定资产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现行制度的固定资产以原值在资产负债表列示, 新制度要求固定资产以原值减累计折旧后的净值列示。这就是说累计折旧的数额大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资产总额, 进而影响到筹资的重要数据———资产负债率。高校的资产将会因累计折旧的计提而大大缩水, 很多有巨额贷款的高校将面临着贷款到期因资产负债率过高而无法续贷。 (2) 新的会计制度要求按权责发生制反映债权债务, 目前没有入账的应付工程款、应付设备款、材料款等将按规定在当期列支, 必然会加大学校的负债总额, 进一步影响学校的资产负债率, 增大学校的贷款难度。 (3) 基建会计、后勤收支纳入高校“大账”后, 资产负债表的数据一目了然, 给银行等单位提供的报表数据更接近真实情况, 大大减少了原来在合并事业费、基建、后勤等账表时的职业判断等模糊因素。

其二, 征求意见稿的变化必将给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影响。征求意见稿的变化必将大大增加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难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求将基建账纳入“大账”。基建账将如何合并到“大账”上, 这是研究难点, 也是合并建账不可回避的问题, 要求会计人员“未雨绸缪”, 提早研究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2) 将要求按权责发生制反映债权、债务、收入、支出, 要求会计人员改变传统固化的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核算观念, 潜心研究学习如何确认债权、债务、收入、支出才能更符合新制度的要求。 (3) 要求平行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 必将大大增加会计人员的入账难度, 进一步加大会计人员的入账工作量。 (4) 要求增设“后勤收入”、“后勤支出”会计科目, 意味着后勤财务全部纳入“大账”核算, 将对会计核算机构的设置、财务管理体制等产生巨大影响。

其三, 征求意见稿的变化必将对高校预算工作带来影响。 (1) 资产要求计提折旧、权责发生制要求以实质取得收到款项的权利或支付款项的责任为标志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 这就要求在编制下年度预算时要更具有预见性, 进一步给预算编制带来了难度。在编制预算时不仅要考虑本年应计提的折旧数, 还要考虑到以前没有入账的应付工程款、应付设备款等因素。基建账并入大账, 编制预算时必须考虑基建收支, 即要将学校的基建等贷款、还款数据纳入预算, 这些因素并非财务部门所能左右, 因此会计制度的改革必将对预算编制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必将会进一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 (2) 要求平行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 要求核算能提供预算管理需要的预算收支信息, 将进一步密切核算与预算的关系。预算更具科学性, 核算才能更好地执行预算, 这就要求校内预算须提前下达, 预算编制须科学合理。 (3) 征求意见稿对收支科目进行了调整, 明确了教学支出、科研支出、行政支出、后勤支出等科目, 有利于预算分析各项教育成本, 给预算控制带来了方便, 更利于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

其四, 征求意见稿的变化必将给学校资产管理工作带来影响。征求意见稿要求固定资产按类按月计提折旧, 高校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以后, 每年资产的列支数为折旧金额, 将来就是一项刚性支出, 而新增资产不再全额列支。这必将对高校的收支、年底的决算平衡产生直接的影响, 至于影响程度的大小, 需要高校在计算出每年应计的折旧额后, 再做评估。哪些固定资产应提折旧、应如何提取折旧、应提多少折旧等固定资产的信息要求, 必将对原有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产生直接影响, 对资产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高校应对新会计制度改革的措施建议

新会计制度改革必将对高校财务工作带来深远的影响, 因此,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 积极组织会计人员及相关人员深入学习研究征求意见稿, 为迎接新的会计制度的实施作好准备, 积极采取措施应对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给高校财务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 学校应对现有资产进行彻底清查, 逐步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制度, 并做好相关的基础工作。为真实反映资产价值, 增加了“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会计科目。期初建账时, 需明确“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的数据, 这就需要高校对现有资产进行认真清查, 建立起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制度, 建立起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基础数据库。

其次, 建议学校协调有关部门对应收及暂付款项进行清理。目

财政制度改革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核算探讨

湖北省金口电排站管理处

一、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核算现状

随着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性、定编和体制改革的进行,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由原来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逐渐转为按公益型、准公益型和其他型管理, 相应地财务和会计制度也不再执行1994年财政部颁发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制度 (试行) 》, 改而执行财政部1998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试行) 》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2000年以后又根据财政国库制度改革提出了一些新要求。2004年后国家逐步推行财政四项改革, 笔者所在的湖北省全面推行, 在2006年又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但在会计核算方面, 有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仍执行1994年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制度 (试行) 》, 检查中发现这些单位在填写部门决算报表时都是根据旧会计制度生成的财务数据进行调整后填列到部门决算报表中, 随意性大。有的单位执行了1998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但观念仍停留在老制度上。如有的单位用项目资金购买设备, 会计分录为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里面, 用事业资金购买固定资产应当借记“事业支出”、贷记“银行存款”等, 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有的单位记了事业支出, 没有确认固定资产, 从而漏记固定资产, 导致低估固定资

前基建账是单独核算, 将基建账纳入“大账”之前, 必须对基建账的应收、应付款项进行清理。建议学校协调纪委、审计等部门对基建账和事业账的往来款项进行清理, 便于年初合并建账。

第三,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财会人员及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了推进该项改革, 高校需加强队伍建设, 拓宽财会人员及相关人员的知识领域, 提高其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使其尽快熟悉新的会计制度改革内容, 确保新的会计制度在高校顺利实施。

最后, 加强预算编制工作, 提高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学校应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程序编制部门预算, 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校内预算编报、批准、执行、考核的工作制度和流程, 建立高效、功能齐备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以适应新会计制度的要求。

四、新会计制度实施的政策建议

第一, 财政部门应制定详细的并账实施细则。新的会计制度科目设置与原制度有很大差异, 特别是净资产类科目变化非常大, 原会计科目余额如何过渡到新会计科目, 财政部应做出统一规范, 避免口径不一。基建账如何并入“大账”, 也是期初建账不可回避的问题, 建议财政部为此做出统一并账细则。

第二, 财政部门应组织力量对新的会计制度进行培训。为了顺利实施新的会计制度, 建议财政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使会计人员尽快从“收付实现制”思维模式向“权责发生制”思维模式转变。

第三, 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为高校扩大筹资渠道。实行新的会计制度以后, 高校的资产负债率会大大增加, 筹集资金更加困难。相关部门必须通盘考虑, 切实给予高校政策上和资金上

沈顺友

产。有的单位则没有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有机结合, 如用项目资金购买专用设备, 记在“事业支出———项目支出———水利工程运与维护”, 没有明细科目;有的有明细科目, 但是记得不对, 如记在“事业支出———项目支出———水利工程运行与维护———维修 (护) 费”。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 支出应按经济分类科目分类, 上述业务明细科目应在记在“310其他资本性支出———专用设备购置”。虽然2004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编著了《新编预算会计》, 财政部国库司进行了推广, 并在当年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后续教育进行了培训, 但是没有对会计核算如何与部门预算、决算有机衔接进行讲解, 更没有对2006年实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进行会计核算调整。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两个原因, 一个是会计制度不符, 还有一些单位在执行1994年试行行业会计制度, 而预算、决算均要求新会计制度下形成的数据。另一个原因是预算执行与预算有一定差别, 属预算执行偏差, 在决算时将预算数填到决算报表中, 以掩盖预算执行偏差的事实, 产生执行偏差原因有的是预算不够准确, 但多数是一些主观上的故意。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性资金, 也有一些其他资金来源, 但其他资金来源较少, 收支核算较简单, 只需注意在填部门决算

的支持, 及时解决高校的资金困难问题。

第四, 会计科目的建议。 (1) 收入类的4002“基建拨款”作为一级科目不太合适。因为基建拨款属于财政拨款的一种类型, 与“财政拨款”同属一级科目不太合适, 建议作为财政拨款的二级科目, 与教育经费拨款等科目并列。 (2) 将4302“其他业务收入”改成“业务辅助收入”比较合适。按照该科目使用说明, 高校取得的投资收益等在本科目反映, 笔者认为, 该收入在4304“其他收入”中反映较为合适。而且“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的核算内容容易混淆, 不如将4302科目“其他业务收入”改为“业务辅助收入”, 并重新定义该核算内容。 (3) 将5003“其他业务支出”改为“业务辅助支出”比较合适, 这样可以与“业务辅助收入”相匹配。因为高校的部门按职能可分为教学部门、科研部门、业务辅助部门、行政部门、后勤部门, 其他支出都有列出, 唯独没有业务辅助部门, 科目体系不完整。 (4) 笔者认为, 平行记录“预算会计科目”不能达到预算管理的目的, 应该将预算分配、预算调整科目制度化, 并将其纳入高校会计科目核算体系, 这样可分析预算和决算的差别, 如果数据全部按实际发生额做预算记录, 并没太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高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

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篇7

我国碳纤维行业经过长期的自主研发,打破了国外技术装备的封锁,千吨级工业化装置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产业化步伐逐步加快。目前,我国碳纤维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低水平、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单线规模小,生产成本高;产品性能稳定性差,高端品种产业化水平低;技术装备以及下游产品开发应用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明显差距等。因此,必须加强宏观引导,突出发展重点,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碳纤维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立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体系,碳纤维应用市场初具规模。扩大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市场,基本满足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市场需求。碳纤维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培育3~5 家骨干企业,大力推行节能减排,骨干企业能耗降低20%左右,实现清洁绿色发展,促进碳纤维复合材料回收再利用。

到2020 年,我国碳纤维整体创新和产业化发展能力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碳纤维品种规格齐全,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对高端碳纤维的需求;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纤维大型集团企业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形成若干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碳纤维产业集群;重点骨干企业综合能耗和排放指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建立循环型碳纤维产业体系。

《指导意见》强调,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转型升级等专项,对符合行业准入标准的碳纤维生产企业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碳纤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促进技术、资本、人才向碳纤维行业集聚,营造产业良好发展氛围。引导地方、企业和社会各类资本加大对碳纤维产业投资,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创新,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碳纤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郝杰)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支持纺织等行业构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求针对纺织等重点行业和技术领域特点,依托骨干转制院所、行业特色高等学校和行业领军企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相关科研资源,推动建设一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部主任李金宝表示,《意见》的出台,将加快构建和完善行业性科技创新体系,整合创新资源,推进纺织行业技术创新联盟及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意见》要求,要培育发展一大批创新型企业,企业研发投入明显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5%,行业领军企业达到国际同类先进企业水平,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实现翻一番。

据李金宝介绍,近年来行业围绕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技术,组成了由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构建的创新联盟,如“国家纺织产业节能减排技术支撑联盟”、“化纤再生与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进行技术攻关。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跨产业链、跨部门合作的纺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郝杰)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发布多项纺织产品位列其中

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涉及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24个重点发展方向下共3100余项细分的产品和服务。在节能环保、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中,有多项与纺织相关的产品位列其中。

发改委表示,发布《指导目录》的作用是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内涵进一步细化,体现了战略性和前瞻性,以更好地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利于各部门、各地区以此为依据,开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

在节能环保产业中,《指导目录》明确提出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针对大气污染防治,鼓励发展除尘技术设备。在生物制造产业,《指导目录》特别提及基于生物质来源的生物纤维等高分子材料。

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纺织成套装备位列其中,具体是指具有卷绕张力控制、自调匀整控制及浓度、色差检测功能的纺纱、织造、染整、纺织成套装备等。

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属于新材料产业领域,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与纺织业密不可分。《指导目录》所指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包括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高强玻璃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陶瓷纤维、石墨纤维等无机非金属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芳砜纶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酚醛纤维、高吸水性纤维等具有耐腐蚀、耐高温、高强高模、抗燃、传导等功能的新型纤维。(郝杰)

《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出台

近日,工信部发布了《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方案称,为促进小微企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工信部决定将扶助小微企业发展作为2013年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主要目标是推动出台扶助小微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培育一批“三型”小微企业;认定第三批100家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开通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三型”小微企业是指创新型小微企业、创业型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

针对支持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工信部表示要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扶助;以产业集群为载体,支持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集聚带动创新资源为小微企业服务,提升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研究支持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政策措施。

nlc202309040446

方案还明确提出支持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有特色产品、有较强市场生存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发展。(郝杰)

结合工作实际 深刻领会精神中纺联召开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党员学习会

为进一步落实中央的部署,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引向深入,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的内涵和实质,进一步提高干部员工的思想和认识,3月18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召开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党员学习大会。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副会长孙瑞哲、张延恺、徐文英、张莉、夏令敏,纪委书记王久新,以及中纺联中层以上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大会由党委副书记陈伟康主持。

会上,陈伟康和孙瑞哲向与会党员干部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重要讲话,并观看了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在国务院国资委作十八大精神辅导报告的实况录像。

陈伟康在会上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深刻阐释,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增强行业工作,提高自身理论政治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中纺联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大的重要精神,要把十八大重要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在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和“两会”期间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落实到当前各项工作中去,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与时俱进,给自己增加正能量。

(欧阳潇/文 李涛/摄)

2013年度“纺织之光”科技奖开始申报

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获悉,“纺织之光”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申报工作现已启动。据介绍,本年度只受理技术创新类项目申报,申报项目必须是2008年以来通过地市级以上科委、经贸委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鉴定、验收的项目。申报截止日期为2013年5月31日。

据了解,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将为获得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的项目颁发奖金,其中一等奖奖金5万元,二等奖奖金1万元。对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项目将择优向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推荐,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还将把获得科技奖的项目编入《2013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成果汇编》,选择部分项目录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技术(成果)推广项目目录》,并优选部分项目做主题宣传。(郝杰)

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篇8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党和政府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制度安排。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8 号)精神,统筹发展社会救助体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吉林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党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坚持统筹兼顾,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着力统筹救助资源、健全体制机制、增强兜底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发展目标。到 2025 年,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推动实现统筹救助、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城乡困难群众都能得到及时救助。到 2035 年,实现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难群众,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更加密实牢靠。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1.实施分类救助保障。积极推动以保障绝对贫困对象为基础向相对贫困对象拓展,根据困难程度和致贫原因划分救助群体,提升社会救助针对性,实现困难群众全覆盖。重点保障收入型贫困对象,包括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以及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低收入家庭按照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当地低保标准,但低于低保标准 2 倍确定,且财产状况符合低保对象财产认定条件。适度保障支出型贫困对象,对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当地低保标准 2 倍(含),但低于上年度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减基本医疗、基本教育、基本照护等必需支出后,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

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给予救助。及时保障临时遇困对象,对遭遇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受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或由于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人员给予救助。

2.打造分层救助体系。依据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困难,实施类别化、差异化救助,切实编密织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强化基本生活救助,将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将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拓展专项救助,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成员和符合条件的支出型贫困家庭根据实际需要,给予相应的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社会救助或其他必要救助措施。落实急难救助,对临时遇困家庭或人员,给予急难社会救助或受灾人员救助。各项社会救助制度既可单项实施,也可综合施救,并根据救助对象家庭收入和财产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救助项目和额度。

(二)夯实基本生活救助。

3.完善救助标准确定方式。实行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省民政厅、省财政厅根据上上年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例测算确定县(市)城乡低保最低指导标准,分散和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按照当地低保标准的 1.3 倍和 2倍确定,各地可结合财力状况适当提高标准。统筹区域救助标准,逐步缩小地区差距,2025 年末率先实现各市(州)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一体化。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确保及时启动足额发放。

4.健全救助对象认定方式。完善低保、特困和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统筹考虑家庭人口结构、健康状况、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刚性支出等因素,建立救助对象综合量化评审指标体系,综合评估救助需求,确定救助项目和额度。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 16 周岁延长至 18 周岁。低保、特困和低收入家庭全部现金、存款、有价证券及债权的人均市场价值核算标准,统一按照不超过当地 24 个月低保标准确定。推行实事求是的认定程序,对家庭成员长期失联、核查要件不全、劳动能力或残疾等级无法鉴定等情况,经本人(法定监护人)签署事实承诺书后,通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集体研究决定的方式认定家庭成员、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5.完善低保金发放方式。依据综合量化评审结果确定补助金发放标准。对一般救助对象根据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与低保标准的实际差额发放低保金,设定补差额度最低标准,月补差额度低于 50 元的统一按照 50 元发放。对低保家庭中重病重残、70 周岁以上老年人、未成年人、独居等人员给予重点保障,在差额补助的基础上参照当地低保标准一定比例增发补助金,具体补助额度由各地采取分档方式自行确定。对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的低收入家庭中重病重残人员,补助额度按照当地低保标准的一定比例确定,原则上不得高于按户保障同类对象补助水平。

6.全面加强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和设施改造,严格落实服务保障、安全管理等规定,不断提高集中供养服务质量,确保将有集中供养需求的特困人员全部纳入机构供养。加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定期探访制度,督促照料服务人认真履行委托照料服务协议,照顾好特困人员日常生活,确保达到与供养标准相适应的生活条件。

(三)健全专项社会救助。

7.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医疗救助对象动态认定核查机制,将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纳入救助范围,做好分类资助参保和直接救助,对特困人员实行全额补贴,对低保对象等其他人员按规定实行定额补贴。严格落实重大疾病救助政策,对贫困群体住院费用按规定进行救助。完善疾病应急救助,健全医保基金应急预付机制。在突出疫情等紧急情况时,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医保支付政策,确保贫困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加强医疗救助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衔接,发挥制度合力。统筹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费用结算信息平台建设。

8.完善教育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将符合条件的低保、特困等家庭学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全面落实我省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阶段学生资助政策,采取提供助学金、减免学杂费、奖学金、勤工助学、国家助学贷款等措施,确保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对未入学适龄残疾未成年人,可根据身体状况通过就读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随班(特教班)、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送教上门等方式,按照“一人一案”要求,给予相应教育救助。

9.完善住房救助制度。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等实施住房救助。对城镇住房救助对象优先实施公租房保障,将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

人员纳入保障范围,采取实物保障与租赁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切实解决好城市生活困难人口的住房困难问题。对农村住房救助对象优先实施危房改造,探索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稳定、持久保障农村低收入家庭住房安全。

10.完善就业救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纳入就业救助范围,建立实名制动态管理工作机制。对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救助对象,免费提供求职技能指导、职业素质测评等服务,符合条件的给予求职创业补贴;对有培训愿望和培训需求的,鼓励参加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补贴;对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的,积极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和推荐项目等服务,按规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税收减免、创业补贴等扶持。加大对城镇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实行服务承诺制,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对享受扶贫政策、自主创业就业后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但低于 2 倍的继续享受低保待遇,城乡低保家庭可继续享受 18 个月低保待遇,残疾人低保家庭可继续享受 24 个月低保待遇,渐退间低保补助金逐年递减。

11.发展其他救助帮扶。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取暖救助、电价补贴救助、困难职工救助,持续开展“爱心助行”“精准康复服务”和家庭无障碍(适老化)改造等关爱服务。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建立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扩大到低收入残疾人及其他困难残疾人。落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加强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全面实施“惠民殡葬”政策,采取减免费用或提供补贴等方式做好政策范围内的基本殡葬服务,推进实现基本殡葬服务的普惠性、均等化。鼓励各地根据城乡居民遇到的困难类型,适时给予相应救助帮扶。

(四)强化急难社会救助。

12.完善临时救助政策措施。对急难型救助,积极开展“先行救助”,根据救助对象急难情形,取消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民主评议、公开公示环节,直接予以救助,在急难情况缓解后补充说明情况。对支出型救助,严格执行申请受理、审核确认、公开公示程序,根据急难程度分档设定救助标准,增强临时救助的时效性和可及性。对资金支出较大且短期内生活困难无法缓解的,可采取“一次审批、分次发放”方式予以救助。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不再进行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核查,重点核实其生活必须支出情况。取消户籍申请限制,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

13.强化受灾人员救助。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调整优化省级应急响应启动标准和条件,完善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程序和措施。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对基本生

活受到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人员,统筹做好应急期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和因灾倒损民房恢复重建等工作。生活困难受灾群众的应急救助方式和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确保其有饭吃、有衣穿、有临时住所、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医治,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调整机制。探索建立重大灾害保险、农村住房保险等自然灾害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给予参保居民适当补贴。

14.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强化地方党委和政府属地管理责任,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履行街面巡查和转介处置、身份查询、行业监管等方面责任,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开展以“大爱寻亲、温暖回家”为主题的救助寻亲行动,利用全国救助寻亲网、“头条寻人”平台、人脸识别技术等多种渠道开展寻亲服务。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源头治理和回归稳固机制,帮助返乡受助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为符合条件的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做好长期滞留人员落户安置工作,对滞留超过3 个月仍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由救助管理机构向所属民政部门提出安置申请,民政部门提出安置方案报请当地政府安置。积极为走失、务工不着、家庭暴力受害人等离家在外的临时遇困人员提供救助。

15.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困难群众急难救助工作。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困难群众生活救助机制,根据应急响应级别明确紧急救助应对措施,各级人民政府应将困难群众生活救助纳入突发公共事件相关应急预案。统筹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状态下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畅通急难社会救助申请渠道,对申请低保、特困供养的家庭或人员,可先行给予一个月当地城市低保急难临时救助,再履行相关审核确认手续,并确保 30 日内办结;对受影响严重地区人员发放临时生活补贴,及时启动相关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强化对特殊人员或在特殊时期下困难群众的保障力度。

(五)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16.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措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参与社会救助的慈善组织给予税收优惠、费用减免,有突出表现的给予以表彰。持续开展“圆梦大学”“慈善助医”等助学助医、扶贫济困等方面慈善项目,对政府救助后仍存在生活困难的家庭予以重点帮扶。发展培育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过购买服务、开发岗位、政策引导、提供工作场所,设立乡镇(街道)社工站等方式,支持参与社会救助事务性和服务性工作。鼓励引导以社会救助为主的服务机构按一定比例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积极发挥志愿服务在汇聚社会资源、帮扶困难群众、保护弱势群体、传递社会关爱等方面作用。

17.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将适合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的社会救助工作列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交由社会力量承担,制定购买服务清单和操作指南,扩大社会救助服务供给。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所需经费从已有的社会救助工作经费或者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等社会救助专项经费中列支,总额度原则上不超过当年中央和省级下拨的社会救助专项资金总和的 2%。

(六)创新社会救助体制机制。

18.促进社会救助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各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强化救助领域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重大民生问题解决的协同性。加强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救助等各项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协作机制,强化制度衔接、资源共享和管理对接。对现行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家庭或个人,可通过临时救助或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救助,防止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和底线事件。顺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及时对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提供相应救助帮扶。加强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加大农村社会救助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镇困难群众解困脱困,根据困难程度按规定给予必要的社会救助。

19.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县级人民政府授权方式,逐步将临时救助、低保、特困供养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到乡镇(街道),并在乡镇(街道)建立社会救助备用金,按需核定乡镇(街道)备用金额度。县级民政部门要加强监督指导,建立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后受理、审核、确认、发放全链条监督制约机制。优化审核确认程序,对没有争议的救助申请,可不再进行民主评议;对通过经济状况核对掌握的核查项目,可不再进行入户调查;对不能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可通过个人承诺方式确认。建立“申请即授权”机制,申请救助即视同授权社会救助管理部门或机构核查本人及关联人相关信息,并对其赡(扶、抚)养费追索、监护权归属等提起法律诉讼。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将走访、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列为村(社区)组织重要工作内容,充分发挥网格员、结对帮扶干部、社会组织的作用,及时发现并向有关部门报告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建立诚信惩戒机制,全面推行申请申报社会救助事项守信承诺制度和失信记录制度,对通过虚报、隐瞒、欺骗等手段骗取社会救助待遇的相关人员实施联合惩戒,按照有关规定纳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

20.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实现户籍、纳税记录、社会保险缴纳、不动产登记、市场主体登记、住房公积金缴纳、车船登记,以及银行、商业保险、证券、互联网金融资产等信息跨部门共享,有关部门和机构应予以配合,并确保数据全面准确。建设社会救助资源库,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等开展救助帮扶的各类信息统一汇集、互通共享。全面应用“金民工程”信息系统,及时跟进本地化开发,完善社会救助信息管理服务功能。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为困难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救助事项申请、办理、查询等服务。县级民政部门开通“12349”社会救助服务热线,逐步实现全省联通。

(七)提升基层经办服务能力。

21.健全社会救助工作网络。通过编制调剂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优化配置县级社会救助事业中心编制资源,明确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和工作人员,具体办法由省编办、省民政厅根据救助对象数量、人员结构等因素研究制定。村级设立社会救助协理员,困难群众较多的村(社区)建立社会救助服务站点。关爱基层救助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设备、交通、通信费用以及薪资待遇,保障履职需要。开展社会救助所需工作经费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

22.全面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乡镇(街道)社会救助经办机构统一受理社会救助申请,积极推进“一厅式服务”“一网式办公”改革,通过线上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和线下入户调查,形成救助对象综合量化评审结果,并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办理或转请县级相关职能部门办理,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探索“社区救助顾问”服务模式,在乡镇(街道)或有条件的社区设立服务站(点),根据困难群众实际需求,提供政策引导、资源链接、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服务。

三、保障措施

23.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将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各地各部门工作绩效评价。省级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协调,负责目标确定、资金安排、组织动员、检查指导等工作。地市级做好上下衔接、统筹谋划和督促落实等工作,督导县(市、区)落实责任、完善措施,按期推进。县级是责任主体,政府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做好进度安排、政策落地、资金筹集、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

24.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泛宣传社会救助政策;通过在村(居)张贴社会救助政策明白纸、发放

社会救助宣传手册等方式,把政策送到群众身边,提高群众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度。大力宣扬自立自强、劳动光荣等积极向上思想,激发困难群众脱贫解困的内生动力。要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做法、生动实践、先进典型,营造人人尽责、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25.强化监督管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公开”的原则,加大社会救助信息公开力度,保障群众知情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资金监管,强化审计监督,对挤占、挪用、截留和滞留资金等问题,及时纠正并依法依规查处有关责任人。同时,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改革创新,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对秉持公心、履职尽责但因客观原因出现失误偏差且能够及时纠正的经办人员依法依规免于问责。

上一篇:建水的一天作文800字下一篇:观《银河补习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