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行政决策制度

2024-09-03

重大行政决策制度(通用9篇)

重大行政决策制度 篇1

鄂托克前旗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重大行政决策行为,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透明度,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是指涉及重要的政府规范向文件草案,重大的政策措施和各部门作出的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行政决策等事项。

第三条 拟作出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应在新闻媒体、政府网站、政府公告栏上进行公示后举行听证。公示、听证应当遵循公正、透明、规范和效率的原则。

第四条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公示,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拟作出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基本情况;

(二)拟作出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可行性说明;

(三)拟作出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有关统计数据、调查分析资料;

(四)拟作出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论证经过,即听取意见的范围、人数,尤其是利害关系人、专家所占的比例及意见;

(五)拟作出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法律分析意见书;

(六)拟作出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利害关系、行政成本;

(七)收集反馈信息的渠道;

(八)决策机关认为需要公示的内容。

第五条公示的时间一般不少于十个工作日。

第六条公示中收集的信息,应如实、全面、及时形成公示报告,公示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公示的基本情况;

(二)收集的主要意见、建议及理由;

(三)对主要意见、建议的处理意见。

第七条拟作出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听证决定,应在公示结束后五个工作日内作出,并向社会公告听证会的时间、地点、参加方式、参加人数等。

第八条举行听证会,设听证主持人,负责组织听证会。听证主持人由政府办负责人担任。听证参加人的范围、条件、数量,根据听证事项的内容确定,在公示时一并公示。

第九条听证会后,应如实、全面、及时形成听证报告。公示、听证报告应当作为决策机关决策的重要依据。公示、听证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意见,决策中未采纳的,应说明理由,并及时向社会公告。对应当公示、听证而没有公示、听证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不得提交决策机关讨论。

第十条本制度由鄂托克前旗人民政府法制办负责解释。第十一条本制度自发布起施行。

重大行政决策制度 篇2

1. 重大行政决策

行政决策是决策基本类型中的一种,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为解决国家行政事务或实现公共利益时,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处理的事务,依法做出决定的过程。对于“重大决策”的规定最早出现于1996年第十四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公报中的“三重一大”制度,具体表述如下: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

作为重大行政决策应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决策内容在时空上的长远性和全局性。长远性是指决策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能产生持续性影响;全局性是指决策在地域上应至少覆盖制定决策的行政机关所管辖的行政区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某个领域或者多个领域产生影响。

其次是决策过程的高投入性。重大行政决策从决策问题的出现到决策成型,再到具体的实施过程,都需要大量人员参与讨论和论证,同时需要诸多部门配合。因此高成本也是重大行政决策的一大特点。

最后是决策后果的不可逆性。错误的决策会导致未达到预定目标却消耗大量资源,可以将其表述为目标性实效。这一特点要求决策者在决策前科学论证,依法决策,尽可能减少决策的不良影响与失败风险。

重大行政决策在类别上可分为三种:一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宏观决策;二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涉及某领域范围的专业决策;三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决策。

第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宏观决策。这类决策是指决策者站在整个行政区域的视角,把握社会、经济、文化等趋势,根据现有条件和能力,对该区域一定时期内发展目标、定位、策略和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的战略性决策。例如我国的五年规划、土地政策、国企改革等事项。

第二,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涉及某领域范围的专业决策。这类决策是指决策者立足于社会某一具体领域,以专业性、技术性视角,对该领域发展方向、运行规范等方面所做的规范性决策。这类决策并非站在某一宏观视角,而是立足于某一行业或专业领域所进行的。因此与宏观性决策相比,这类决策更具有技术性,对某一行业或领域更具有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与指导作用。例如食品药品领域的行业规范,生态环境保护性政策与公民信息安全保护政策等。当然,专业性决策也可以看作是宏观决策的具体衍化与实现。。

第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决策。这类决策是指惠民生,给予公民发展机会,解决公民生活问题,保护公民基本权益的,影响或直接决定所在行政区域内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例如社会保障政策,居民住房政策,医疗改革政策等。

2. 风险评估

小阿瑟·威廉姆斯在《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将“风险”解释为在给定的条件下和特定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所谓决策风险,就是指在决策者在决策活动中,由于条件与时间限制以及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导致决策活动的结果具有与预期目的不同、并产生消极后果的可能性。

行政决策的风险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首先,行政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决策者的数量相对于决策影响面来说是很小的,越是重大决策,其影响受众就越广泛。决策能否符合多数受众的需求、与该行政区域内的问题保持匹配,都涉及决策的不确定问题。

其次,行政决策负面影响应对的滞后性。应对行政决策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通常是事后再由相关部门进行干预与解决。这种滞后性会造成一些不可逆的后果,这就要求在事前预知风险而加以防范。

最后,行政决策次生风险的易生性。重大行政决策的适用时间越长,其所在环境下的客观与主观条件变化就越复杂,其结果不确定性越大。同时,其间接影响也越复杂和不可预期。例如,三峡大坝工程的直接结果是发电和航运效益的实现,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工程建设引起的生态问题、地质问题、附近居民的卫生疾病等次生问题越来越凸显。因此,形成决策的次生风险是其风险的重要特性之一。

由此可见,重大行政决策若发生负面结果,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会对该地区未来发展产生巨大阻碍。这要求决策之前,决策者要认知风险并将其量化,通过风险评估对风险进行理性考量。

综上,重大行政决策的风险评估是指在重大行政决策实行之前,由多样化主体针对决策的实施过程及结果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依法进行科学评价与考量的过程。

二、现有政策及分析

20世纪世界范围内针对经济安全所进行的评估预警思潮,是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这一想法的来源。

我国目前可查到最早涉及重大行政决策规范的文件是2002年5月1日施行的《汕头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基本程序的规定》。此后,国家、省市及以下各部门都开始关注到重大行政决策的程序规范问题。

在中央层面,2004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提及“涉及全国或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应当事先组织专家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可行性论证这一程序中已经涉及风险评估的内容。2008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将重大行政决策制度完善工作向基层政府推进。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特别指出“凡是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重点是进行社会稳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风险评估”,并且“未经风险评估的,一律不得作出决策”。这标志着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作为行政决策程序的重要环节被提出。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指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至此,风险评估正式成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中重要步骤之一。

在国家行政决策规范不断健全的同时,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规范性文件。2002年4月,汕头市出台《汕头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基本程序的规定》。2009年12月,安徽省黄山市发布《关于印发黄山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的通知》,其中规定“决策拟制部门应当进行决策风险评估……并提出防范、减缓或化解措施”。2010年,河南、北京分别发布《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北京市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意见》。2011年,江阴市、合肥市分别推出《江阴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办法》《合肥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此后,江苏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北省等地相关规定纷纷出台。

将中央和地方政府现已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以下三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第一,各地在风险评估机制的程序规范方面尚不够具体。目前多数规范仍是以规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为主要目的,而风险评估只作为其中一个步骤,并未进行详细规定。这就容易导致风险评估机制不够完善,在实行过程中出现形式化现象,造成评估机制的不健全。

第二,风险评估的内容多只重视社会稳定方面的事项,缺少广泛性。重大决策的影响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而社会稳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现有规范及研究,多只涉及社会稳定方面,而忽略了对环境、经济等其他方面的评估。这样的规范不能完整预测决策的影响,无法起到科学决策的助力作用。

三、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发展建议

1. 风险评估规范具体化,为其评估程序提供制度保障

(1)制定相应的程序规范。对于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应予细化,制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具体运行程序。各省、市都应有统一标准,并在标准下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本地、本单位的工作程序。规范中应明确评估各阶段主体,明确“谁主管、谁负责、谁评估、谁反馈”,保证评估过程的客观性;明确评估范围,避免漏掉重大项目,导致决策失误,也要避免不必要的评估,造成人力财力等资源浪费明确评估过程,使评估工作更严密;明确评估结果上报要求,应将评估结果分级以区分其风险度,并在评估结果中提出每项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2)完善相关立法,加快风险评估机制法制化。目前虽然风险评估已经作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之一,但该机制本身尚无法可依。法制是保证风险评估机制实施的重要保证,应加快相关法制建设,完善该领域的法律缺失,约束评估主体及过程参与人的行为,避免评估的随意性,杜绝相关人员的“擦边球”行为,这也便于责任明晰和事后的责任追究。

(3)建立风险评估过程及结果的监督机制。在有些决策评估中,评估主体与决策主体过度重合,导致评估结果倾向化严重。为此建议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制,加快评估过程公开化进程;设立明确的指标,对评估结果进行考核,如风险类别是否全面,评估主体是否科学等;决策者、评估者、监督者、项目实施者四体保证独立性,避免利益倾向;对评估结果引入同行评议机制。

2. 加大民主参与力度,拓宽公民参与渠道

加快实现评估过程及结果公开化、评估主体多元化。在评估过程中,应定期对外发布评估进程和结果。尽量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坚持通过召开听证会、走访相关群体,利用政府微博、微信公共账号等新媒体渠道给予公民更多的参与方式,以此提升公民的信任度。

重大行政决策所涉及利益群体较多,为平衡各群体需求,应纳入多元化评估主体。建议加强与媒体合作,有利于评估过程透明化,了解不同群体诉求。应利用好媒体的宣传和舆论功能,使其成为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中介和桥梁。同时,发挥专家团体和非政府测评组织的作用。

3. 建立反馈和倒逼机制

(1)跟踪关注评估项目进程。重大行政决策的影响是长远的,同时其风险又带有次生性特点。风险评估并不结束于报告形成,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应当跟踪关注受评估项目,关注其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出现了预测的结果,以此来反馈评估结果是否准确;关注评估中对不良结果的应对方案是否有效,以此来反馈评估机制是否起到应尽的作用。在后续跟踪中关注这两方面问题,有助于总结风险评估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日后加以反思、修改,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完善该机制。

(2)引入倒逼机制。作为顺向施行的方式,风险本身的不确定性容易使风险评估的实施者在过程中降低难度,简化步骤。对此可以引入倒逼机制,在评估前对评估实施者进行责任明晰,明确其对结果的责任和一旦出现预测偏差实施者所需承担的后果。事前的权责明晰作为以结果为基点的倒逼,有利于评估实施者在过程中的准确和投入。

4. 加强风险评估机制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是指导实践的有效手段。加强对风险评估机制的理论研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评估机制本身的研究,在运行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探究更为科学、完善的评估程序、模型,不断增强风险评估意识。二是对相关立法的研究,有法可依是风险评估机制顺利进行的保障,如何法定评估行为中各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如何将评估过程以法律形式规范化,都是今后立法研究的关键问题。风险评估机制只有拥有法律规范与保障,才能真正顺畅地运行起来。三是可以在基层地区进行试点,也可以同时将风险评估工作较为完善或有特别之处的地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例如四川“遂宁模式”等。这样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探索出最为稳妥和高效的风险评估手段,加以推广可以有效加快全国各地的风险评估机制完善进程。

摘要: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中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重大行政决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其风险性也就值得格外关注。本文通过分析重大行政决策的特点及现有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共性,对我国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提出建议,即进一步细化评估规范,加强法律保障;加大民主参与力度,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建立风险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倒逼机制;加强风险评估机制理论研究。

关键词: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政策分析

参考文献

[1]马玉卿,乔钰.浅议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1(36).

[2]陈占锋.加强和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建设[J].行政管理改革,2012(09):70-74.

[3]柳恒超.风险的属性及其对政府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的启示[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06).

[4]成协中.风险社会中的决策科学与民主——以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为例的分析[J].法学论坛,201.3(01):46-54.

重大行政决策制度 篇3

关键词: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这一规定较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的“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这一规更为具体且更加明确。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就是要对政府的决策过程进行一个法律上的检测或者过滤,不仅达到行政的目的可以实现,还要符合行政的正当性要求。

一、对行政机关内部的重大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查的重要性

重大行政决策旨在提供重要的公共物品,行使的是重要的行政决策权,决策结果会对社会公益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应当依法作出。所以对行政机关内部的重大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查,具有至关重要性。

首先,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是健全政府依法决策,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环节。其实早在2008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制度。市县政府及其部门做出重大行政决策前要交由法制机构或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作出决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建设的不断增强,政府面临日益增多、负责的法律事务和法律问题。因此,越是重大复杂的行政行为,越要注重从法律层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前,一些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法治观念参差不齐,违法决策的现象时有发生。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是行政机关的内部程序,其审查职责由政府及其部门的法制机构承担。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有助于提高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加强行政机关自我约束的、并从源头上、全局上预防、堵塞违法行为的产生,因此,合法性审查是重大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是防止违法行政行为出笼的“过滤器”和“防火墙”。

其次,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是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工作的根本宗旨就是执政为民,根本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重大行政决策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反映人民意愿,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政府的决策水平和质量集中反映了政府的执政水平和管理水平,如果决策失误过多,决策成本过高,都将直接损害决策部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尤其重大行政决策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以及认同感。近年来,我国各级行政机关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各级领导干部决策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实践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由于政府的决策未能够尊重客观规律,乱决策、违法决策、专断决策、拍脑袋决策,甚至有一些项目刚动工就终结,这既给国家、社会、群众带来了重大的损失,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对行政机关内部的重大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查。

最后,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是制约政府滥用权力,加强监督的重要途径。行政决策是行政行为的起点,规范行政决策行为是规范行政权力的第一道关,由于权力未被规范,一些地方政府出台公共政策、发布规范性文件很随意,一切只讲目的不问手段,有时候公然违法,有时候则是迁就自己的片面看法,结果造成政府权力滥用。因此,要把好这道关口,对重大这次《决定》提出要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制度,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这一制度的推进和落实,政府在做出重大行政决策之时,不仅要听取各方意见,让公众参与,也让重大行政决策趋向合法性。

二、重大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查需注意的问题

重大决策事项在提请决策机关讨论决定前,必须进行合法性审查,但也同样需要注意相关的问题。

明确重大决策的范围问题。行政决策是行政机关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标,依据宪法法律和有关政策,就职权范围内的相关事项作出决定的行为过程。所谓重大行政决策必须是行政机关所管辖范围内的重要事项,具有宏观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特点。一般来说,重大决策应该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者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如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規划,涉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制定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大公共政策和措施,制定开发利用土地、矿藏、水流、森林等自然资源的重大措施,制定或者调整重要行政收费、政府基金的项目、标准以及实行政府定价的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价格等。但是对于具体事项,各地的理解有所不同,对“重大”的定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同一项决策议题,在高层次的行政机关决策活动中可能只是一般行政决策,但对较低级别的行政机关则往往构成重大行政决策。因此,行政机关应当结合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机关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范围。

合法性审查应保持客观公正,避免走形式主义。由于合法性审查的主体是政府法制部门,作为政府法制机构的工作人员是行政首长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要对政府的决策权限、决策内容、决策程序等方面进行合法性审查。但是,在进行合法性审查时,政府法制部门隶属于政府,并非独立单位,具有依托性,缺乏中立性,往往受制于政府,不敢提出独立的法律意见。因此,要求其在进行合法性审查时,应保持客观公正,着眼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从而避免政府决策的盲目性、任意性。目前,有关合法性审查的规定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并未形成一套统一的、完善的、刚性的合法性审查机制,因此,一些政府法制部门为了避免与政府之间的矛盾,选择听之任之,怠于履行其职责,即使是审查也只是流于形式。

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 篇4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规范重大行政决策行为,保证行政决策科学、民主、合法,提高行政决策质量,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依照法定职权,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社会涉及面广、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行政机关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完善决策规则。

第四条 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包括:(一)提出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政府规章和重要的规范性文件;

(二)制定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措施;

(三)制定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防灾减灾、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教育卫生、住房建设、交通管理、国有企业改制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

(四)制定或者调整各类总体规划、重要的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

(五)编制财政预决算草案、大额资金使用安排;

(六)研究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国有资产处置方面的重大事项;

(七)制定或者调整重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政府定价的重要商品、服务价格;

(八)制定或者调整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九)行政区划变更方案;

(十)为民办实事的重大事项;

(十一)其他需由政府决策的重大事项。

第五条

政府部门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由部门根据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范围结合本部门职能确定,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第六条

政府部门重大行政决策涉及公众权益、社会关注程度高或者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应当事先请示本级人民政府。

第七条 重大行政决策的事项、依据和结果应当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政府公报、新闻媒体等方式依法公开。

第八条 重大行政决策一般应当经过以下程序:

(一)决策调研;

(二)咨询论证;

(三)公众参与;

(四)风险评估;

(五)合法性审查;

(六)集体讨论决定;

(七)公布结果。

法律、法规、规章对决策程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九条

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应当向本级人大报告。

第二章 决策调研

第十条 重大行政决策前应当开展调查研究,全面、准确掌握决策所需的有关情况。

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可以委托专家、专业服务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进行调研。

第十一条 决策调研的主要内容:

(一)决策事项的现状;

(二)决策事项的必要性;

(三)决策事项的可行性;

(四)决策事项的法律、政策依据;

(五)其他需要调研的内容。

第十二条 决策调研后,应当拟订决策方案。对需要进行多方案比较研究或者经协商意见不一致的事项,应当拟订两个以上决策备选方案。

第三章 咨询论证

第十三条 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专业性较强的,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或者咨询专家意见。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应当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可以聘请若干专家提供常年决策咨询。

第十五条 专家咨询论证可以采用咨询会、论证会或者书面咨询等方式,并形成书面意见。召开专家咨询会、论证会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席听取意见。

第十六条 专家咨询会、论证会的结论及专家咨询意见应当作为行政机关决策的参考。

第十七条

重大行政决策涉及相关行政机关职能的,还应当征求相关行政机关的意见。

相关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有关人员认真研究,明确提出意见并及时反馈。

行政机关之间有原则性分歧意见的,应当进行协调处理。

第四章 公众参与

第十八条 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应当公开征求意见。

公开征求意见可以采取公示、调查、座谈、听证等方式。

第十九条 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可以通过当地报纸、广播电视、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公开专栏等形式进行公示,也可以采用展示模型、图片、幻灯、影视等形式予以公示。

第二十条 重大行政决策公示内容包括:

(一)决策事项;(二)依据、理由和说明;

(三)反馈意见的方式、时间;

(四)应当公示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一条 重大行政决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举行听证会:

(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

(二)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三)公众对决策方案有重大分歧;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

第二十二条 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会举行10日前公告下列内容:

(一)举行听证会的时间、地点;

(二)拟作出行政决策的内容、理由、依据和背景资料;

(三)申请参加听证会的时间、方式。

第二十三条 与听证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申请参加听证会。

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听证事项的性质、听证公告确定的条件、受理申请的先后顺序和持不同意见人员比例等情形,合理确定听证参加人。行政机关可以根据需要邀请有关专业人员、专家学者参加听证会。

申请参加听证会的人数较多的,行政机关应当随机选择参加人。

第二十四条

听证会应当公开举行,允许旁听和新闻媒体采访报道。

第二十五条 听证会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听证记录人查明听证参加人到场情况,宣布听证会纪律;

(二)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会开始,介绍听证参加人,宣布听证会程序;

(三)决策事项承办人员陈述;

(四)听证参加人发表意见;

(五)围绕听证事项进行质证和辩论;

(六)听证主持人总结发言。

第二十六条

听证会应当制作听证笔录,并交听证参加人签字。听证机关应当根据听证笔录制作听证报告,并将听证报告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

第二十七条 行政机关应当对公开征集的意见进行归类整理,提出采纳或者不采纳的意见并说明理由。

第五章 风险评估

第二十八条 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应当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建立完善部门论证、专家咨询、公众参与、专业机构测评相结合的风险评估工作机制。

第二十九条 风险评估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制定评估工作方案。明确评估目的、评估对象与内容、评估标准、评估步骤与方法等。

(二)充分听取意见。采取舆情跟踪、抽样检查、重点走访和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充分听取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的意见。

(三)全面分析论证。对收集的相关资料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决策引发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预测、综合研判。

(四)确定风险等级。根据评估情况相应确定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

(五)形成评估报告。

第三十条 风险评估报告应当对决策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作出评估,并相应提出防范、减缓或者化解处置预案。

第三十一条

风险评估结果应当作为行政机关决策的重要依据,未经风险评估的,不得作出决策。

风险评估认为决策事项存在高风险的,不得作出决策。风险评估认为存在中低风险的,应当采取有效的防范、化解措施后,再作出决策。

第六章 合法性审查

第三十二条 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提交集体讨论前,应当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审查不通过的,行政机关不能进行决策。

第三十三条 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由政府法制部门负责合法性审查,政府部门重大行政决策由部门法制机构负责合法性审查。

第三十四条 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主要包括:

(一)是否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规定;

(二)是否超越决策机关的法定权限;

(三)是否违反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四)其他需要审查的合法性问题。

第三十五条 政府法制部门或者政府部门法制机构对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进行合法性审查后,应当及时提出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合法性审查意见。

第七章 集体讨论决定

第三十六条 重大行政决策应当经行政机关集体讨论决定。第三十七条 提请集体讨论决定重大决策事项,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决策事项报告;

(二)调研报告;

(三)征求意见及处理情况;

(四)专家咨询论证意见;

(五)风险评估报告;

(六)合法性审查意见;

(七)其他有关材料。

第三十八条 行政机关集体讨论决定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按照下列要求进行:

(一)会前告知集体讨论的重大决策事项;

(二)决策事项提请部门向会议作汇报并回答提问;

(三)分管负责人和其他负责人发表意见;

(四)经会议主持人同意,其他与会人员发表意见;

(五)行政机关首长或者会议主持人最后发表结论性意见。

第三十九条 行政机关首长根据集体讨论情况,可以对讨论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作出同意、不同意、修改或者再次讨论的决定。

第四十条 行政机关召开重大行政决策会议,应当制作会议记录。政府全体会议或者常务会议应当根据会议记录制作会议纪要。

第四十一条 重大行政决策结果,除依法保密的以外,应当及时予以公开。

政府常务会议决定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应当在当地媒体公开报道。政府规章、重要的规范性文件签署公布后,本级人民政府公报和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发行的报纸应当及时刊登。

第八章 决策纠错和决策责任

第四十二条 行政机关应当对重大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保证决策的正确实施。

第四十三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纠错机制,通过民意测验、抽样调查、跟踪反馈、决策后评估等方法,及时发现并纠正决策制定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和完善决策。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重大行政决策应当停止执行或者修正的,可以向决策机关提出意见或者建议。

第四十四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应当听证而未听证、应当风险评估而未评估、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审查不合法、未经集体讨论作出决策,导致决策错误的,依法追究行政决策过错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政府派出机构、管理区管委会、开发区管委会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实施重大行政决策适用本规定。

重大行政决策制度 篇5

为进一步提高本局重大事项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推进统计依法行政,根据《灵宝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和《灵宝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事项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一、重大事项决策的原则

(一)坚持依法决策。本局的重大事项决策,必须以宪法、法律和法规为依据,事先进行法律分析或法律审查,坚决防止和纠正违反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行政决策行为。

(二)坚持科学决策。本局的重大事项决策,对一些专业性强、情况复杂的问题,要组织专家学者和有关专门机构进行论证、分析。

(三)坚持民主决策。本局的重大事项决策,涉及到全市统计工作的事项,应充分征求相关部门及乡、镇、管委会的意见;对涉及基层单位和企业的事项,要广泛听取基层单位和企业的意见。

二、重大事项决策的范围

(一)涉及统计管理体制、统计方法制度、统计数据管理、统计调查研究、统计基础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有关重大事项;

(二)涉及局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业绩考核与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有关重大事项;

(三)涉及局机关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及3万元以上的大额开支(不包括会议、出差及调查经费等支出)等方面的有关重大事项;

(四)涉及全市性规范性文件制定与重大统计行政处罚决定等方面的有关重大事项;

(五)经局长办公会议(或局党组会议)研究,其他需列入重大事项决策范围的有关重大事项。

二、重大事项决策的程序

本局对重大事项的决策,一般分为决策准备、决策提交、决策反馈三个阶段。

(一)决策准备阶段。包括提出建议、调查研究、拟订方案、论证评估及征求意见等工作。

1、提出建议。本局重大事项的决策建议可以由局领导提出,也可以由各科、室、队提出,经局分管领导审核,并报局长同意。

2、调查研究。局各有关科、室、队要按照局领导的指示意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了解各有关方面的情况。

3、拟订方案。局各有关科、室、队要在全面掌握情况、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必要时,准备多个方案)。

4、论证评估。本局提出的重大决策方案,承办科、室、队应当事先(必要时组织专家学者和有关专门机构)进行必要性、可行性、合法性论证。

5、征求意见。决策事项涉及乡、镇、管委会的,要事先征求乡、镇、管委会的意见。涉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要进行充分协商。部门之间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报请市政府分管领导进行协调。涉及基层单位、企业和市民的事项,要广泛听取基层单位、企业和市民的意见;必要时,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企业法人等社会各界的意见。

(二)决策提交阶段。包括确定提交、准备材料、通知落实、审议决策、形成纪要等。

1、确定提交。确定提交局决策的重大事项,由承办科、室、队提交前期论证及协调情况、多个方案的比较分析、决策事项在实施中可能出现的负效应及相应对策、具体的决策内容、决策依据、利弊分析、倾向性意见等,经局分管领导审核后报局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必要时,由局党组会议讨论决定)。

2、准备材料。决定提交局长办公会议(局党组会议)审议的事项要提交决策材料。决策材料包括议题材料和科学论证材料。议题材料指待决策的方案及其说明材料;科学论证材料指论证报告、调查报告等材料。决策材料一般应提前2个工作日送达与会有关人员。

3、通知落实。根据有关规定和议题内容,确定局长办公会议或局党组会议参会人员。如工作需要,可确定有关人员列席会议。会议通知一般应提前2个工作日送达与会人员。半数 以上应到会领导到会方可举行会议,其中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必须到会。

4、审议决策。会议由局长主持。先由局分管领导或承办科、室、队负责人汇报,然后进行讨论,发表意见。未到会领导可以书面形式提出意见。局长在充分听取讨论意见后作出最后决定。

5、形成纪要。重大事项决策会议必须形成会议纪要。

(三)决策反馈阶段。本局作出决策后,负责决策实施的牵头科、室、队要定期向局领导报告决策贯彻落实情况,及时反映决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便局领导进行追踪决策。

四、重大事项决策的监督

(一)本局对重大事项的决策,应按照有关规定向市委、市政府或上级统计部门报告,自觉接受市委、市政府及上级统计部门的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

(二)本局决策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必要时应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或新闻媒体等予以公开,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的监督。

重大事项决策听证制度 篇6

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3579822.htm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政府行为,使政府的决策充分体现群众的意愿,根据《道真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意见》(道府发[2005]17号)精神,特建立本制度。

第二条 对涉及人民群众利益和重大事项在研究决策、推行实施、效果评价等阶段,县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实施听证的主要内容包括民意咨询、听证、民众质询、民意调查评价等工作。

第二章 民意咨询

第四条 政府在重大决策的酝酿阶段,政府相关领导和涉及部门要深入到利益关系群体中进行调研,当面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并形成调研报告报县政府,作为县政府决策的参考。咨询的主要内容:

(一)重要政策的制定;

(二)重要工程建设;

(三)容易引发集体访的突出矛盾;

(四)其它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五条 县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调研报告拿出初步决策意见,召开民意咨询会,广泛听取群众反映的意见,并作详细记录。

第六条 县政府相关部门根据民意咨询会收集的群众意见进一步完善决策文本,并提交政府有关决策会议研究。

第七条 民意咨询会的时间和内容提前五天通过电视、政府网站或其它有效方式告知社会,并接受涉及利益群众报名;涉及利益群众报名过多的,从中抽选或由涉及利益群众推选参会代表。

第三章 听证

第八条 政府决策过程中,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关单位负责人和涉及利益群众代表参加听证会。

第九条 听证会召开前一周,县政府将有关议题告知县人大、政协,由县人大、政协抽选能够代表利益关系群体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加听证会,并通知相关单位负责人到会举证,同时在参加民意咨询会的群众中选取3-5名代表一并参加听证会。

第十条 参加听证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涉及利益群众代表有权就举证单位列出的证据进行质证。

第十一条 参加听证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关单位负责人和群众代表会前应广泛征求利益关系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会后及时向其通报会议内容和决策结果。

第十二条 凡涉及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重大事项决策的听证,通过电视、政府网站等媒体报道听证会的过程和结果。

第十三条 相关决策文本、政府文件通过政府网站、政务公开栏等形式向社会发布,供群众随时查询。

第四章 民众质询

第十四条 政府决策事项在执行过程中,主管部门要将政府决策事项的内容及时向群众通报,凡群众有疑问或不满意的,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等形式向政府提出质询。涉及群众比较多的和比较突出的问题,可以通过召开群众质询会的方式,集中进行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沟通。

第十五条 对群众的一般性疑问和申诉,县政府主管部门领导要认真倾听或审阅,能够现场答复或解决的,要指定部门负责人现场答复或研究解决。现场不能答复或解决的,要列出答复或解决计划、明确责任人并限期解决。

第五章 民意调查评价

第十六条 政府决策事项在执行过程中,主管部门要将该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调研,特别要注重民众对该决策的理解、支持正反两方面的意见进行收集,并根据行业特点结合我县的实际进行分析、评价。

第十七条 主管部门在进行充分调研、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意见,写出评价报告书报县人民政府审定。

第六章 附则

重大行政决策制度 篇7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精髓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灵魂,也是进行科学决策的首要原则。邓小平指出:“对于我们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认真地去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和现实,才能够正确制定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他强调“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行政决策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它是对行政行为的一种选择活动。这个选择正确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因此,政府决策必须从实际出发。决策从实际出发,首先要做到从决策对象的实际出发。任何决策都有一个对象问题,都是针对特定问题进行的决策。决策对象的客观规律是决策者必须考虑的最根本的实际。只有符合决策对象规律,才谈得上决策的科学化问题。因此,决策者实事求是地对待决策对象,是提高决策正确程度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策,即把全党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为它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了使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基础的一环就是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

深入而正确的调查研究是制定政策的基础,也是做出决策的前提。毛泽东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因此,在做出决策以前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如果不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调查研究上,而是放在开会、讨论,或者关起门来冥思苦想上,那就“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1941年8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的名言。江泽民进一步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

现代社会,经验决策已转向科学决策,仅凭个人、主要是领导者个人的经验、智慧来决策已不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要在现代社会的舞台上做出科学的决策,就必须要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依靠调研机构、依靠群众、专家和集体的智慧,在集中正确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了解情况的手段和方法越来越丰富,政府机关进行决策,其智囊团、调研机构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这些机构、人员呈给决策者的已经是第二手、第三手甚至是经过多次修改的资料,与基本情况有着或多或少的差距,所以直接听取民众的意见,尤其是对一些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问题进行决策时,直接听听群众的声音,决策者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启示。所以在行政决策领域中引入听证制度,使决策方、决策相对方、决策相关方聚集起来,就是为了决策者可以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为决策者提供一种更便捷的方式,既省去了许多奔走讲解的时间,提高了效率,同时又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对行政客体的规律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行政决策的科学性自然能够体现出来。科学决策要求民主化、科学化,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就是民众直接参与的扩大化,民主的体现,之所以在行政决策中引入听证制度,采用把代议转化为直接参与的这样一种形式,就是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能够深入调查研究,从而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二、群众路线是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宗旨

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创造社会历史的活动,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活动,社会领域中各种力量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就是社会发展,而一定的历史主体就是社会发展动力体系的载体。所以说必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必须充分相信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创造性。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主角。

在行政决策中坚持群众史观,群众路线是行政决策的生命线,离开了群众路线,决策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决策的主体,行政决策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决策的一个根本问题。毛泽东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在1943年《关于领导方法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群众路线可以帮助决策者正确认识行政决策的方向、全面把握决策信息。任何决策都有一定的目标和指向,总是为了回答或解决一定的问题,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问题。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无论针对什么问题的决策,其根本目标和方向都是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任何决策都必须以“为人民服务”和“向人民负责”为最高的价值取向。既然我们的决策活动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那么在决策过程中贯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顺理成章的。同时遵循群众路线,深入群众,发动群众,才能及时捕捉到大量信息,倾听到实践的呼声,才能更正确、更全面地分析、处理信息,从而使决策有足够的客观依据,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行政决策听证制度正是群众路线在行政决策领域的体现,只有把群众路线作为它的宗旨,才能确保听证制度初衷的实现,实现决策民主,让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决策,确保行政决策的科学化。

听证制度在我国虽然是舶来品,但经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其实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从实际出发,群众路线等经典理论,也符合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因此,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在我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将听证制度引入行政决策领域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摘要:我国行政决策听证制度还处于成熟发展的时期, 它在适用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令人疑惑其存在合理性的问题, 本文深入探析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得以存在的理论基础, 发掘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群众路线的哲学本质。

关键词:行政决策听证制度,本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0-91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4页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0页

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决策 篇8

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作出的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决策,表明更加重视富民惠民的重要政策取向。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对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百姓生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决心,而且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整体上一直赶不上经济增长速度,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长期存在。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奋斗目标,需要破解三大“难题”: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二是城乡居民同步增收“难”。我们已经通过全面取消农业税、推行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受“二元结构”等深层次矛盾影响,农民增收依然步履维艰。三是改善财富分配任务“难”。

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奋斗目标必须科学谋划、攻坚克难。当前必须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即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使国民经济由投资、消费、出口共同拉动。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平稳、协调、可持续增长,打造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基础。

二是着力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即在“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方针的推动下,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道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逐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增长。

三是着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即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初次分配中,合理增加劳动报酬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中,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建立工资保障制度,推进结构性减税和财税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有效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重大行政决策制度 篇9

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程序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决策行为,促进依法行政,保证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局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受行政机关依法委托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进行行政决策时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行政决策应当坚持依法、科学、民主的原则。第四条 行政决策分为一般行政决策和重大行政决策。一般行政决策实行主管领导个人决定的决策方式;重大行政决策实行集体决定的决策方式。

第五条 下列事项为重大行政决策事项:

(一)制定、修改、废止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二)重大水事案件,包括案性复杂、涉及面广、影响较大、难以定性的疑难案件以及拟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涉及违法案件;

(三)人畜饮水、水库除险加固;

(四)城市引水、供水工程、旧管网改造工程;

(五)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案件;

(六)拟请市政府审议的地方性法规、发布的政府规章;

(七)局属单位及局机关干部任免事项;

(八)全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及规划、开发利用、水利专项规划和水功能区划;

(九)重大行政合同的签署;

(十)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城市用水价格的定价和调价;

(十一)其他涉及水务工作的重大事项。

第六条 是否列为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由局水政法规处等有关部门审定。

第七条 建立调查研究制度。把决策前的调查研究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先调研后决策。所有决策调研都要形成调研报告。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主要领导要亲自参加调研,摸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调研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重大决策课题,经局研究,可委托有关专业机构进行,也可面向社会公开招标。

第八条 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影响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必须经过专家论证。

第九条 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第十条 建立健全决策信息反馈机制、决策后评估机制和纠错改正机制。及时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反馈,根据跟踪反馈情况适时调整和完善决策。

第十一条 局重大行政决策一般应经过以下程序:

(一)意向征集。由局水政法规处根据领导意见,对上级机关工作要求、职能部门工作意见、下级机关工作建议和社会各方面、广大人民群众提出的有价值的建议,进行汇总、筛选、分析和研究,形成决策意向信息。经局主要领导核准,或经一定范围内酝酿,确定决策意向;

(二)调查研究。决策意向确定后,由局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有关专家成立调研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三)咨询论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召开专家咨询论证会议,就决策事项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形成《决策咨询专家意见书》;

(四)征求意见。根据决策事项的具体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一般要征求下属单位和有关部门的意见,有的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群众的意见,有的还要征求上级主管部门和外地相关单位的意见。征求意见可采用座谈会、征求意见会、论证会、听证会、在新闻媒体公布、公开征求意见、发征求意见函等任何一种或一种以上形式进行。主办单位根据有关方面和社会各界反馈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完

善并予以说明。说明材料中应当包含以下内容:实施该方案的必要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可行性;有关方面和社会各界对方案的主要意见和意见的采纳情况;方案实施后对经济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说明材料要及时向相关方面反馈;

(五)公示和听证。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应在决策前进行公示或听证。公示和听证情况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

(六)法律审查。重大行政决策出台前,须先由局水政法规处进行合法性审查,并出具书面审查意见。主要审查各项决策是否与法律法规相抵触,是否与现行政策规定相协调,是否符合国际惯例,是否存在其他不适当的问题。法律审查通过后方可提交局领导决策;

(七)试点试行。对涉及面较广、试验性较强的决策措施,应在局部范围内先行试点,以检验决策的可行性,取得经验后再推广实施。对具有较强前瞻性的重大改革措施,一般应先试行,经实践检验并进一步修正后,再正式决策实施;

(八)形成决议。局重大行政决策,需经过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集体研究作出;局党委作出的重大行政决策,须提交局党委会议研究决定;

(九)决策结果公开。对重大事项作出的决策,应当按规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布。

上述

(一)、(二)、(三)、(四)、(六)、(八)、(九)项

为必须程序,(五)、(七)项视情况确定。

第十二条 局属各单位、各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发生重大紧急事项、突发性重大事件,要及时启动相应的紧急预案,作出妥善处理。

第十三条 加强决策的执行监督,保证局重大行政决策的顺利实施。

(一)建立责任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局作出的各项决策,局水政法规处要进行分解、细化、量化,提出明确要求,将责任落实到分管领导、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明确工作标准、进度和完成时限。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执行落实情况可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

(二)建立健全报告和通报制度。实行严格的工作责任报告制度。执行责任人要定期向决策机关报告工作情况。半年和年终相关部门应向局分别写出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专题报告。阶段性工作部署和重大行政决策执行情况,应根据工作安排和完成情况及时报告。要建立经常性的社会通报制度,凡经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作出的工作部署和重大行政决策,其阶段性工作成果和整项工作完成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布;

(三)加强对决策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决策执行责任人要建立自查自纠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决策目标的实施。局目标管理考核部门要加强对决

策目标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对其工作完成情况及时进行通报。对督查中发现的重要问题,按决策目标管理权限,及时向局领导汇报,并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发出限期整改督办责任书,督促执行责任人抓好落实;

(四)建立健全执行责任协调机制。对全局性工作和重大决策,可成立局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并在主管部门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联系协调。对涉及多部门、多单位的综合工作和决策目标,实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牵头部门搞好协调,对主要由某一个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决策目标,执行部门要建立健全内部协调机制;

(五)加强对决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局机关及各部门要主动接受监督,接受询问和质询;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

(六)落实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对超越权限、违反程序决策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做到决策权与决策责任相统一。

上一篇:大学生毕业工作计划下一篇:立德树人班主任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