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本论心得

2024-10-21

读资本论心得(共10篇)

读资本论心得 篇1

读《资本论》心得

读完这部巨著,我体会到了它的博大精深。《资本论》是一本通过唯物辩证法对价值,剩余价值及资产积累的叙述,分析来揭露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实质的经典书籍。它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指导着我们公民实现自我价值。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恩格斯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那样,对于劳动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全部领域一览无遗。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认识,他不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更为21世纪的人类把握。而且,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它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和创立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最终就是为了批判资产阶级和武装无产阶级,为了砸烂旧世界和创造新世界。所有这一切,也是我国人民坚持的信念,为了更高层次的自由,我们一定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绝对领导地位,为我国更高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源泉。

读资本论心得 篇2

1 资本的用途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资本有四种不同用途。第一种用法是农业家、矿业家、渔业家的用法;第二种用法是制造者的用法;第三种用法是批发商人的用法;第四种用法是零售商人的用法。亚当·斯密认为, 这四种用法, 已经包括了一切投资的方法。

从关系上来看, 这四种投资方法, 关系非常密切, 少了其中一种, 其他的不能单独存在, 即使单独存在, 也不能发展。这四种投资方法, 相互促进, 相互影响, 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

2 四种资本贡献的大小

经营这四种资本的人, 都是生产性劳动者, 但等量资本所能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 随用途的不同而非常不相同, 从而对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能增加的价值, 也非常不相同。这四种资本贡献的大小, 可以分成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封闭的国家和开放的国家。

2.1 封闭的国家

如果不考虑国外贸易的话, 从等量资本增加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价值量上来看, 第一种资本大于第二种资本, 第二种资本大于第三种资本, 第三种资本大于第四种资本。

零售商的资本, 只直接雇用了他自己和工人, 他自己和工人就是受雇的生产性劳动者, 这资本的使用, 对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 只是他自己的利润和工人的工资。批发商的资本, 直接雇用了他自己和工人, 还有运输货物的工人, 他自己和工人以及运输货物的工人就是生产性劳动者, 所以, 这资本的使用, 对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 等于批发商自己的利润和工人的价值以及运输货物的工人的价值。因此, 与零售商的等量资本比较, 批发商的资本所直接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要大一些, 对于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 也要大一些。

制造者的资本, 一部分用作固定资本, 一部分用作流动资本, 但大部分分配给所雇用的工人。他自己以及所雇用的工人就是生产性劳动者, 这资本的使用, 对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 包括他自己的利润、购买材料工具应得的利润和雇工的工资。因此, 与批发商的等量资本比较, 制造者的资本所直接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要大一些, 对于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 也要大一些。

农业家的资本, 一部分雇用工人, 一部分购买工具。他自己以及所雇用的工人和牲畜都是生产性劳动者, 这资本的使用, 对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 包括他自己的利润、购买材料工具应得的利润和雇工的工资、地主的地租。因此, 与制造者的等量资本比较, 农业家的资本所直接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要大一些, 对于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 也要大一些。

2.2 开放的国家

如果考虑国外贸易的话, 四种资本可以分成为两种:国内贸易资本、国外贸易资本。

国内贸易资本, 购买国内甲地商品运往乙地售卖, 往返一次, 一般可以偿还两个投在本国农业或制造业上的资本。比如, 把伦敦的谷物运到伯明翰, 换回伯明翰的制造品, 因为, 谷物和制造品都是国内商品, 所以, 结果是伦敦的谷物商人和伯明翰的制造品商人的资本都增加了, 从而本国的生产性劳动也就增加了两次, 一次是伦敦谷物商人的, 一次是伯明翰制造品商人的。

国外贸易分为两种:商品的国外贸易和运送贸易。

商品的国外贸易 (出口贸易或进口贸易) , 用本国的商品来购买外国的商品, 每往返一次, 投在这种贸易上的资本, 能换回两个不同的资本, 不过, 其中只有一个是用来维持本国产业的。例如, 英国的货物运到葡萄牙, 葡萄牙的货物运到英国, 往返一次, 补还一个英国资本, 一个葡萄牙资本。因此, 商品的国外贸易, 只能鼓励半数的本国产业, 鼓励半数的本国生产性劳动。所以, 与国内贸易的等量资本比较, 商品国外贸易的资本所直接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少一半, 对于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 也少一半。

运送贸易往返一次, 虽然可偿还两个资本, 但是并非全都归本国所有。比如, 一个荷兰商人从事运送贸易, 他把波兰的谷物运到葡萄牙, 再把葡萄牙的水果运到波兰, 这个过程, 偿还了两个资本, 但并不都是用来维持荷兰的生产性劳动的。其中, 一个是用来维持波兰的生产性劳动的, 一个是用来维持葡萄牙的生产性劳动的, 归到荷兰去的, 只是荷兰商人的利润。如果船舶和水手是荷兰的话, 再加上支付船舶和水手的资本。所以, 与商品国外贸易的等量资本比较, 运送贸易的资本所直接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要少了一些, 对于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 也要少了一些。

从本国考虑, 与其鼓励运送贸易, 不如鼓励商品的国外贸易;与其鼓励商品的国外贸易, 不如鼓励国内贸易。

3 国家富强的途径

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富强, 而这个国家只有国内贸易 (封闭的国家) 的话, 那么, 这个国家应该先投资农业, 再投资制造业, 最后是批发业和零售业。因为, 等量的资本, 这四个产业所直接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是逐渐减少的, 对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是逐渐减少的。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富强, 而这个国家国内贸易、国外贸易 (开放的国家) 都有的话, 那么, 这个国家应该先投资国内贸易, 再投资国外贸易, 国外贸易中应先投资于商品的国外贸易, 再投资于运送贸易, 同样是因为, 等量的资本, 这三个产业所直接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是逐渐减少的, 对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是逐渐减少的。

在我国, 有些朝代既以农业为主又重视手工业、对外贸易, 因此, 成为了世界强国。比如, 明朝。明朝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等影响都比较大。

在农业方面, 明朝比较突出的成就是:农作物品种的增加, 农民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自明朝中期起, 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 它们适应性强, 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 也大致于同时引进。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 传统的农业单一经营方式被突破, 多种经营兴盛, 很多农民在种植经济作物时还往往进行一些初级加工, 或兼营相关副业。同时, 明朝还出现了经营地主。他们与单纯出租土地、坐收地租的传统地主不同, 以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管理为特点, 亲自参与生产过程, 注重集约经营, 改良土壤、水利, 进行认真、细致的经济核算, 以提高生产效率。

在手工业方面, 明朝的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轻工业, 在世界都享有盛誉。明朝后期, 除了盐业等少数几个行业还在实行以商人为主体的盐引制外, 一些手工业都摆脱了官府的控制, 成为民间手工业。而且, 晚明时中国民间私营经济力量远比同期西方强大, 当英国商人手工场业主拥有几万英镑已算巨富时, 明朝民间商人和资本家动用几百万两的银子进行贸易和生产已经是很寻常。

在国外贸易方面, 明朝最著名的是郑和下西洋。虽然, 郑和下西洋有利也有弊, 但明朝时我国与海外各国的贸易, 通过朝贡贸易、国际贸易和民间互市等方式进行着。朝贡贸易就是官方贸易, 海外各国派遣使臣来中国以“贡”的形式, 向中国皇帝进献“方物” (土特产) ;中国皇帝派遣使臣以“赐”的形式, 赏给海外各国所需的丝绸、瓷器、铁器等物件, 这本身就是一种物与物的交换,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官方贸易。除了朝贡贸易外, 还开展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和民间互市活动。

有些朝代以农业为主辅之以手工业, 不重视对外贸易, 因此, 经济发展缓慢。比如, 晚清。

在农业方面, 晚清的农业政策有:调整管理农业的行政机构;鼓励兴办农会;奖励垦荒;提倡改良农业技术。它在四个方面发挥了作用:促进中国新式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改良、引进农产品种和生产工具以及改进农业技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在手工业方面, 产业以纺织和瓷器业为重, 棉织业超越丝织业, 瓷器以珐琅画在瓷胎上, 江西景德镇为瓷器中心。清朝商业发达, 分成十大商帮。但晚清时, 西方列强的入侵, 使得我国手工业发展受限, 西方不希望我国商业发展迅速。

在对外贸易方面, 严令制止对外贸易, 并且多次开而复关。清廷多次颁布禁海令, 对外国采“取非系贡献, 概不准贸易”的态度。虽然后来开海禁, 设海关, 但还是严格限制,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参考文献

[1]钱津.论亚当·斯密对资本用途的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4, (01) .

[2]崔友平.资本理论述评及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 2000, (08) .

[3]张继梅.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启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 (05) .

读《资本主义的动力》 篇3

关键词:布罗代尔;资本主义;动力

中图分类号:B565.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24-01

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是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第二代杰出代表人物。《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和《法国经济社会史》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品。其“长时段”理论连同法国年鉴学派一起,对20世纪的世界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是1976年布罗代尔应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邀请所做的三次学术报告的讲稿,讲稿以《对于物质文明和资本主义的反思》为题译成英文,此后又以《资本主义的动力》为题译为意大利文,并附录了布罗代尔在生前最后一次研讨会上的言谈。在该书中,布罗代尔对资本主义的一些基本特征和范畴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学者的新解释,比如对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以及联系、对人类经济活动的“三层分野”、中心和外围、竞争和垄断等。布罗代尔秉承着法国年鉴学派的一贯风格,从日常的物质生活入手,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广泛的历史考察和深入的现实分析,对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理解资本主义的源流和发展动力富有启发意义。

该书的第一部分,布罗代尔从日常的物质生活开始,对资本主义的源流进行了研究,探索在物质生活基础之上推动着人类整体历史演进的隐而不显的力量。布罗代尔认为,人口数量、食物、技术、市场交换等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东西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次,对于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和联系,布罗代尔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布氏认为,市场经济本身的性质决定其在生产和消费之间扮演了一个联系角色,在19世纪之前,在支撑着市场经济的日常生活的海洋和十回中有五回是自上而下地左右它的资本主义进程之间,它只是一个有些厚度与强度、有时却很单薄的夹层,此乃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正是由于这种局限性,布罗代尔对市场经济进行了界定,认为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会越过时空呈现出连锁变化,有一种取齐的趋向,市场价格可以触及物质生活,却并不总能带动物质生活。布罗代尔区分出了两种形式的市场经济,第一种形式指的市场的每日交换、当地的、近距离的贸易,这种形式的交换没有出其不意的因素,是“透明”的;,第二种形式的交换主要是远程贸易,是高级的、复杂周密的、具有支配性的,正是在远程贸易当中,资本主义的进程越加清晰地凸现出来。在界定资本主义时,布罗代尔从与其紧密相连的两个词汇“资本”和“资本家”入手。布氏认为,“资本”是被用来参与再生产进程的资产,是可触知的现实,是一套容易鉴别的资源,处于无休止的运作中。“资本家”是筹划或试图筹划将资本纳入连续不断的生产进程中的人。进而,布氏指出,“资本主义”大体上是通常很少处于利他目的的营营不息的行事方式。在论及物质生活、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三者关系时,布罗代尔认为物质生活是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共同基础,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先决条件,物质生活充盈,市场经济便会拓展其关系网,资本主义便从中得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二者从中世纪至今总是同步发展的。

布罗代尔将资本主义看作一个长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脱胎于传统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等级结构。在此,布氏将西欧社会与同时代的中国社会和伊斯兰社会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的出现与成功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它要求社会秩序有某种安定,要求国家政权的某种中立,或某种宽容,或某种殷勤。布罗代尔指出,欧洲社会相较于中国、伊斯兰、印度社会,其社会等级制度更为稳定,“资产阶级”在长达数个世纪的时间内,寄生于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封建特权阶级,利用其错误、奢侈、游手好闲、缺乏远见,夺取其财产,并逐渐与封建特权阶级相融合。财富不断积累,家系得以成长和维持,在货币经济的帮助下,资本主义最终得以浮现,所需要的正式这种平静的或相对平静的社会之水。

在该书的最后一个章节“世界的时序”中,布罗代尔力图将资本主义、其进程、资财及手段与世界总体历史联系在一起。通过区分世界经济与经济世界两个概念,布罗代尔详细地阐释了经济世界、经济世界中的中心与外围的关系以及经济世界中心转移规律。世界经济意为整个世界的经济,即西斯蒙第所说的“全球市场”。经济世界,指的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一个经济世界占据着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幅员不断缓慢变化,,不断出现断裂,并且有一个极、一个中心,并且分解为中心地区、中间地区和外围地区。与沃勒斯坦提出的在从16世纪才建立起来的欧洲经济世界之外不存在其他的经济世界的观点相左,布罗代尔认为远在欧洲认识整个世界之前,自中世纪甚至自古代起,世界就已经分成几个经济世界。在阐释各个经济世界中心偏移之时,布罗代尔认为,每当出现一个中心失落的情况时,一个新中心的重组过程便开始了。一个经济世界,若没有一个重心,便不能生存下去。布罗代尔认为资本主义性质并未发生改变,资本主义仍然建立在剥削国际资源、利用国际机遇的基础之上;并且,它一贯地、顽固地依靠法理上的和事实上的垄断,不顾在这方面反对它的激励行动。这实际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世界中心国家对外围国家的剥削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公正,由此可见,布罗代尔将剥削视为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

笔者将本书讨论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大致梳理,基本厘清了作者的论述逻辑,但因学力所限,对书中的部分叙述尚未能深入把握。时常发现布罗代尔的论述有些冗长,部分内容过分驳杂、繁琐,时常不知所云。但通读该书,倒是能明显地感受到其与法国年鉴学派的一贯风格相吻合,注重把握人类总体的历史,善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内分析和阐释历史问题,处处体现出布罗代尔广博的学术视野和强烈现实关怀。凡此种种,皆是我辈学人之楷模。

读《资本论》有感 篇4

以前看到一个西方政治著作家的话--集权和极权的区别在于,集权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专制,而极权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专制,因为它深入人心,让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从心里认同这种专制独裁。而现代社会,正是一个资本所统治的极权社会。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是,资本家用一定量的预付资本,购买雇佣工人的劳动;雇佣工人为资本家劳动,从而以工资的形式取得自己劳动的报酬。这一过程表面看起来是非常公平的:资本家和工人,分别作为劳动力的买方和卖方,平等的出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的交易;资本家可以选择雇佣这个工人,也可以选择雇佣那个工人,工人可以选择受这个资本家雇佣,也可以选择受那个资本家雇佣。表面上看来,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完全符合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

在这表面之下,却掩盖了事实的真相,即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它的价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资本家所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他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工人为资本家劳动10小时,创造了10000元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平均每小时劳动创造1000元价值。而他实际上获得的工资却只有5000元,也就是说,他只有5小时在为自己劳动,而剩余的5小时,全部是无偿的为资本家劳动。这剩余的5小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的利润的来源。——如果没有剩余价值,则资本不可能增殖,资本家不可能获得利润。

在雇佣劳动中,劳动者(工人)的所有劳动都表现为为自己的劳动;他为资本家提供的无偿劳动(剩余劳动)掩盖在他的工资的面具之下。在奴隶劳动中,奴隶的所有劳动都表现为为奴隶主的劳动;即使是奴隶维持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也表现为奴隶主的财产。在徭役劳动中,农民在一年中的一段时间内在自己的土地上为自己劳动,在另一段时间内在地主的土地上为地主劳动,即服徭役。

在雇佣劳动和奴隶劳动中,劳动者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点仅在于,雇佣劳动的成果表现为劳动者自己的财富,而奴隶劳动的成果表现为奴隶主的财富;前者是隐蔽的剥削,后者是赤祼祼的不加掩饰的剥削。在徭役劳动中,劳动者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

典型的奴隶劳动,如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和内战以前美国南方种植园的奴隶制。在奴隶劳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信奉“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和其他的劳动资料一样,都是奴隶主的财产的一部分。在雇佣劳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信奉自由、平等。我在稍后会论及,为什么这种自由平等的理念,落实到现实中,会成为它的反面,甚至形成现代社会中资本的极权统治。

通过对雇佣劳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平等的商品交换规律,会演变为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买方和卖方在对等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交换,起初并没有产生任何问题。但是,当交换的商品变成劳动(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时,异变便开始了。劳动力的使用形成劳动,而劳动创造价值,因此,劳动力便可以与资本进行交换。(劳动力本身不是价值,它不可以与代表价值的资本进行交换。)这里的欺骗性在于,工人天真的以为资本所购买是他的劳动,他得到资本所付的工资,他与资本间的交易就算完成了、两者就扯平了。而实际上,工资所购买的,并不是他的劳动,而是他的劳动力,换句话说,只是他的劳动的一部分,即他的劳动力的维持费用。而他在自己的劳动力的维持费用之外所创造的价值,则无偿的为资本家所占有了。

因此,在劳动(劳动力)的买卖这一特殊的商品交换过程中,拥有资本的一方,日益富裕,享受着社会进步的果实,而拥有劳动力的一方,日益贫穷,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一切历史必然性的悲剧皆落到了他们的头上。正如在奴隶劳动之中,物质生产过程的所有血泪都是奴隶的血泪一样。

命运是否真的存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说是有命运的。奴隶不能摆脱他作为主人工具的地位,(注意,不要把个别奴隶的解放,甚至跃升为奴隶主,等同于奴隶地位的改变;横扫罗马本土二十年的汉尼拔,也曾是奴隶哩。)这是奴隶的命运。而奴隶的现代后裔,雇佣工人,则再也不会重复祖先们那种直接隶属于人、作为工具而存在的命运了。他们变成了隶属于资本的奴隶,但在面对他人时,他们可以有权宣示自己的独立了。

宗教把命运神化为永恒,正如资本把它的剥削权力神化为永恒一样。在基督教,现代的资本家打上了上帝选民的印记,而雇佣工人,则等待着末日审判那未知的命运。说白了,资本就是现代社会的上帝。

现代社会,就其性质而言,是排斥多神教的。一元化的基督教,是最适合资本的宗教。

顺便提一下,关于财产继承权的问题。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曾经饱含人类同情的善意关怀,说过这样的话:政治权力的继承已经成为过去,经济权力的继承是否也有一天会消失呢?父亲把政治权力传给儿子,是不合法的,那么,父亲把经济权力传给儿子,又为什么是合法的呢?罗素说,我看不到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两者之间的区别。他认为,或者说他希望,经济权力的继承,也终有一天会消失。

除了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二者之间的对比,他找不出本质的区别外,罗素没有给出任何关于这个论点的论证。一直以来,我都不明白,为什么经济权力的继承会走政治权力的继承那条老路,走到最后全社会都认为它是非法的。——除了惊叹罗素这种天才的类比和想象力外,就是一串问号了。

但在马克思这里,我找到一点线索。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资本家和工人,一个拥有资本(劳动资料的所有者),一个拥有劳动力。劳动不再像文明初期那样,是劳动力对劳动资料的主动、自觉的占有,而异化为了后者对前者的强制的、有计划的压榨。资本家把财富传给子孙,实际上是把剥削他人的权力传给了子孙。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改变,“财富的继承直接意味着剥削权力的继承”这一规律便不会改变。资本从父亲的手中传给儿子,换一个角度来看,更易于理解事情的真相:资本把自己的代表从父亲换成了儿子;人的生老病死丝毫不会影响资本的增殖。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继承权背后所隐藏的真相,那就是:这仅仅只是一个资本所有者变化的过程,就像A把手头持有的股份转让给B一样,问题的实质没有任何改变。

因此,即使现代社会的法律规定废除继承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不会有丝毫影响。

但是,历史的来看,只有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之时,继承权才会消灭;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继承权就会自然随之消灭。在现代社会,要强制的消灭继承权,只有带来反面的效果,正如罗刹国曾经搞的集体农庄、老毛曾经搞的人民公社一样。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明白,为什么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样的政治权力传承模式,可以在古时候获得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即使实行选举制、规定领导人任期的古罗马,在其灭亡之后的一千年岁月里,其民主制会被西欧人弃之如敝屣。

即使有传说中尧舜禅让制的光辉,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也没对皇帝的家族继承问题提出过疑问。不要据此断定中国古人愚昧、中国古代思想家没水平,连民主都没人提。今人笑古人政治权力的继承,而后人也将笑今人经济权力的继承。今人笑古人不知政治领域的民主,而后人也将笑今人不知经济权力上的民主。某些借此贬低中国文化的所谓教授学者,只不过是落在世界历史的资本主义角落里坐井观天的可怜虫罢了。

当然,从马克思(1818-1883)的时代到今天,虽然仅仅一百余年,但现代社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曾说,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现在看来,事实并非这样简单。马克思的估计有点儿乐观了,他低估了技术进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促进。

20世纪的技术进步,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这种技术进步,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才有可能,(有人说二战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二战可以说是技术进步的催化剂,但绝不是反应物本身。)而技术进步反进来,又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它焕发青春活力。普通人的生活之所以能够变得更加富有,主要是得益于技术进步造成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增长一方面减少了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在其总的劳动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大大的加强了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另一方面使得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在量上有巨大的增长。即是说,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相对的增长了,但绝对的减少了。

要更清楚的说明这个问题,需要论述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机器对人类劳动的保存(只有在大工业中,在机器生产中,人类才得以保存过去劳动创造的价值。),这里暂不打算涉及。

需要注意的是,资本论中很大篇幅便是对大工业生产的研究。绝不能说马克思没有观察到技术进步的作用,只是他当年看到的技术进步,相比起20世纪的来,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了。那些以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否定19世纪马克思的研究的人,只能说明他们没有认真的阅读过马克思。观察一个人对另一个论著的批评是否恰当、水平有多高,很多时候其实并不需要翻看另一个人的论著,只看看这个人的批评本身就够了。大部分人的批评是自说自话,连对手的观点都没搞清楚就开始瞎掰。比如,把现代经济学与马克思的理论直接对立起来的人,一定就是在玩盲人摸象的把戏。

在本质上,现代社会并没有变。虽然它自19世纪以来在生产力上有了巨大的进步,但它仍是资本主义的。

关于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是水平最高的。比如马尔库塞写过《单向度的人》,提示现代人的所谓自由的虚伪性,一方面是自由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则是限制越来越多。但遗憾的是我没有完整的阅读过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虽然大学里曾十分钟情于他们的批判。

读《资本论》有感1000字 篇5

现代经济学已经逐渐接受了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史密斯时代以来,许多以前的人建立起的劳动价值论可以继续存在于21世纪,但是这并不是一个终结。资本论揭示了资本发展的归宿,讲述了资本发展后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深刻意义。

资本论很清楚地讲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以及流通过程,另外也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其中,商品与货币理论,讲述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而绝对剩余价值部分,讲述了当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以后,劳动就成为资本家的所有物,而不再是生产者工人的所有物。试想一下,我们的劳动成果并不属于我们自己,而是属于资本家,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从资本家的观点来看,劳动过程是消费劳动力商品的过程,劳动过程只是各种购买物之间的过程,有时候我会担忧被资产主义剥削的工人是不是被资本家物化成为赚钱的产品。另外在劳动过程中,资本家看重物质形式,我们的劳动过程被否定,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产品上。我觉得以成果量来衡量劳动的多少也或多或少忽视了对努力和过程的认可。资本家常用廉价劳动力去得到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因此我们的努力其实很多是为资产家做嫁衣。而且资本家喜欢延长劳动过程去压榨员工,这才导致我们天天加班不能好好休息。而在相对剩余价值中,揭示了资本家喜欢逼迫员工在更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产品,或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这本身就会对工人造成更多的负荷,更加没有喘息的机会。而在当代社会,资本的剥削依然数见不鲜,因此我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和巨大的矛盾。我也很庆幸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

从最初私有制的出现到资本主义私有制,劳苦大众和资产阶级之间存在阶级矛盾,生产力和生产资料不平衡。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强调资本积累和大众共享生产资料,既能保证社会生产和物质基础的需求,又能保证社会上每个人生活所需的物质要求得到满足。体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优越性。

?

在这个时代,平等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人权上的平等和自由,也包含了经济上的平等和自由。我相信,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理论思想,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后,贫富差距将一步步消除,资本家对员工的剥削会进一步减少,社会成员共享生产资料。另外,生产的有序和市场经济的无序之间的矛盾也将得到解决,因为我们中国走的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读《资本论之商品与货币》有感 篇6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长期从事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和艰苦科学研究的结晶。作为一个学经济专业的学生,资本论对我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资本论》第一卷包括七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篇,研究对象是商品和货币,其核心理论是劳动价值的理论。商品和货币经济关系的分析为研究资本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前提。《商品和货币》这一章,是在抽样理论形式上研究商品的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及其矛盾,而着重分析价值;同时结合商品的内在矛盾,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解释在商品和货币的物的外壳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本篇的基本理论分为商品理论和货币理论。

在对商品理论的分析中,马克思首先给出商品的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商品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分析商品范畴;其次提出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商品两个因素额决定提供科学依据;接着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从商品内在矛盾的运动中导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最后揭示商品拜物教的秘密,阐释研究商品价值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揭示生产关系。

在高中时候就了解过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别的联系,读完这一章对这两个因素有了更深的理解。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

身,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使用价值只在使用和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物的社会形势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但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而商品的价值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结晶,是作为这些物所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商品的这两个属性对立统一于商品之中,二者缺一个就不能称其为商品;但对于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二者又是对立的,即二者不可兼得。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之一。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性的源泉,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这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涵。但是作为两个不同范畴的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它们的劳动形式也应该不同。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个别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商品拜物教来源于私人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这种社会性质只是由商品交换实现的。正是这种交换关系使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

马克思在第一章第三节从价值形式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从逻辑发展上给出了货币的起源。从货币的形成过程来看,货币本身就是一种商品,是一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从使用价值来看,货币的使用价值二重化了,它作为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从价值来看,货币同任何商品一样,它本身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并且是通过每个含有同样多劳

动时间的别种商品的量表现出来的。当它作为货币进行流通时,它的价值已经是既定的了。货币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主要功能,当然也存在着货币贮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其它功能。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就是用来计量商品价值的,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不过,观念上的货币必须以真实货币的价值量为基础。货币的流通只是商品流通的表现,货币之所以有流通手段的职能,只因为货币是商品的独立出来的价值。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只有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而才是价值的源泉。具体而言,只有工业、农业、和运输业的生产劳动才是价值的源泉,非实物生产作为微不足道的因素被舍象掉了。20实际末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信息经济时代,传统的工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下降,而以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要素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生产劳动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和不断扩大的范畴。从根本上来说,它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消费水平的不同发展阶段上,生产劳动的内容是不同的。但是劳动生产理论仍然是认识新现象的理论基础。

由资本论看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市场经济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决定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就是决定市场经济存在的根由。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分工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同时,在我国不同产品生产者之间也要通过商品关系实现各自的利益。商品经济在我国是客观存在的。商品交换需要具备市场环

境,发达的商品交换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

读资本论心得 篇7

德隆这个昔日的新疆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如此庞大的企业帝国, 公司从原来单一的经营模式发展成为涉及农业、加工业等领域的多种经营模式, 形成农业及相关产业、汽车领配件、旅游以及资本经营四大支柱产业, 投资领域扩展到房地产开发、仓储货运、物业与酒店业、文化娱乐、新技术等多种行业。通过企业兼并和资本扩张, 企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形成多产业融合、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并重的控股集团公司体制, 实现了现代企业制度与统分结合高效管理的集团组织制度, 创造了大集团规模经济的综合竞争优势。

(1) 其通过“借壳”的途径, 即通过受让已经上市的公司的国家股或法人股的方式, 介入股市。在连续的资本运作中, 开始控制多家上市公司, 逐步形成所谓的德隆“系”。凭借这种方式, 德隆公司的产品结构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资产规模不断壮大, 融资能力不断加强, 公司总市值高速增长。

(2) 德隆系斥资非上市公司, 利用自己资源进行产业整合——IPO融资——出台系列方案、措施——增资扩股融资收购。或利用自己资源进行产业整合——无法IPO融资, 置换进现有上市公司——作为现有上市公司增资扩股融资的因素。这也就是“三驾马车”接连能够实现增资扩股的原因。

(3) 其参股金融业, 利用金融机构集资的功能, 一方面大量集资为其主营业务扩大市场规模及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发挥协同效应, 利用金融优势提高集团业务和产品竞争力。

无论是在1997年到1999年的大熊市, 还是从2001年开始的大熊市中, 素有“股市第一庄”、“中国第一强庄”等美誉的德隆一直以常青树的形象支撑着庄股在市场上的一方天地。然而, 在股市回暖的2004年, 德隆“三驾马车”却逆市下跌, 直至跳水, 毫无疑问, 其资金链完全断裂。

分析德隆帝国崩溃之原因, 固然有宏观大背景下的一系列原因, 比如:国家融资政策一惯向国有企业倾斜, 以致于民营企业融资难;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健全、完善, 相关运作规则还未成体系, 致使民营企业资本运作难以进行;资本运营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相对滞后, 难以解决了出现的新问题;金融、证券等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民营企业整体信用缺失, 再加上2004年初, 由于中央政府担心投资过热, 在金融政策上采取收缩银根政策, 直接减少对企业的贷款。国家限制几大过热行业, 包括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房地产和煤炭等。德隆涉及的几个主要行业, 恰恰名列其中。由于这一系列外因的出现, 促进了德隆资金链断裂, 使德隆的一张张多米诺骨牌被推翻。

但进一步探究深层次的原因, 我认为还是德隆内部的原因。首先, 德隆系涉足实业和金融两个领域, 在此基础上, 德隆进一步细分, 实业方面, 包括番茄酱、水泥、汽车零配件、电动工具、重型卡车、种子、矿业等;金融方面, 则信托、证券、商业银行、租赁等兼收并蓄。所谓是场面铺得过宽过大, 各产业之间又相关系数甚小, 并且还没有自己的核心产业, 产业整合也只是做到了貌合神离, 这些导致了德隆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 没有核心产业迟早将被市场无情的淘汰。

应该认识到,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想继续壮大就要进行资本经营, 不能仅靠自身的积累, 基金融资上市融资等各渠道的拓宽, 为资本运作提供了基础。融资完成是前提, 但资本如何利用更成为企业家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应该慎防多元化陷阱和谨慎对待产业整合。世界经济500强中, 没有几个企业是靠多元化经营立身安命的。统计数据表明, 70年代美国一个大企业进入的行业是4.3个, 而到了90年代, 一个大企业进入的行业只有1.2个。一些企业之所以产生多元化的想法, 主要是对于自已赖以起家的主业产生“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虑。巨人如是, 太阳神亦如是。太阳神成立于1988年, 在1988年至1993年期间, 他们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年产值由1988年的750万, 一路攀升至1993年的13亿。但是, 就是在这个时候, 企业内部对保健品市场的发展前途产生了动摇, 提出了寻找“多角支撑点”的方针, 结果集团内部搞了近20个项目公司, 广泛涉足酒店、饮食、汔车、化妆品、边贸等行业。太阳神不仅在多元化经营上颗粒未收, 而且错失了主业稳固建设的良机, 其后果最终在近年反映出来。

次之, 根据监管部门自2002年末以来的调查, 德隆在整个银行体系的贷款额高达200亿-300亿元。如果加上股权抵押、委托理财、证券公司三方委托贷款等, 德隆占压的银行资金更多。这些贷款大量被用于德隆的股权收购, 其收购公司的做法粗糙而简单, 大小好烂通吃, 对被收购公司质量把关松懈, 在收购时没有仔细考虑现金回报的时间安排, 在投资节奏方面的安排, 即长、中、短期投资的比例上也不合理, 长期投资比重过大, 影响资产流动性, 更多看到富有“利润”的投资机会和产业整合机遇, 不管公司高速成长带来的潜在风险。德隆大量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 但这些项目投资没有配合短期项目, 以理顺资金回流, 这是第一个风险。对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也没有拉开投资时间, 不能保证资金顺利回收, 以免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这是第二个风险。短融长投最终拉断了德隆的资金链, 把高速扩张形成的庞大资产建立在高负债的沙堆上, 德隆的脆弱由此注定。德隆的产业整合是以资本运作为基础的, 少量的初始资本几经变化控制了巨量的产业资本, 而新整合的产业大多数不能实现现金流的正常运转, 只好依赖银行,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贷款越来越多。一旦产业整合不利, 银行紧缩贷款, 那么德隆的一切产业规划就成为空中楼阁, 股价崩溃是其必然。

再者, 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缺失, 这么一个庞大的德隆仍然是家长式的管理方式, 这显然不能适合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必然会导致决策性失误。同时, 德隆多元化战略目标与其内部实力不符, 即公司人力、物力、财力都不能支撑其硕大的战略梦想, 以致于到了后期, 德隆的违规操作与资金紧张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状态, 越是资金紧张越违规操作融资, 而越违规操作融资, 其资金缺口就越大, 直至资金链完全断裂, 昔日帝国灰飞烟灭。

我们应该意识到, 市场经济要求资源和要素实现最佳组合, 而资本是市场上最活跃的要素之一。资本运营是企业继生产经营、商品经营之后, 以所拥有的资本为对象, 通过资本更大范围的流动, 实现内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营活动, 它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层次。民营企业的资本运营和产业整合如何进行, 应该从宏观环境和自身两个方面着手。

在宏观条件上, 首先应该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充分突出以市场为导向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再之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政策应该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起到规范民营企业行为的作用;第三, 金融、证券等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和加大执法力度, 并且应该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并建立相应的资源信息共享机制。

同时民营企业也要加强自身整体素质建设, 提高民营企业的信誉度;建立内部控制机制, 监督、控制各管理层人员违法违纪操作;应该建立其核心产业, 并以产业经营为目的, 资本运营为手段。同时还应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设:

(1) 要高度重视资本运营在民营企业中的作用。一般来说, 民营企业都是从产业经营起步的, 这是立足市场的前提和必要。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这种单一的产业经营将会束缚企业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要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资本经营就成为必经之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资源融入更大范围的资源之中, 进行优化重组, 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本运营, 充分发挥资源的最佳运营效益, 实现企业规模效益的提高。从这点说, 企业从产业经营到资本经营的结合, 是创业期之后的深化和飞跃。

(2) 要弄清民营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关键。资本运营应该为企业整体战略服务。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灵活的体制和创新能力, 而并非资本运营的能力, 因此企业不能像“投资控股”型企业那样, 先取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 然后再去整合企业或相关产业, 谋取回报。应当围绕企业已有的产品和企业将来发展的方向, 有意识地选择目标公司。换句话说, 民营企业是为了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而进行资本运营, 而不是为了资本运营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 应从企业的实力出发进行资本运营。这里所指的实力包括资本实力和经营能力等。固然对于民营企业而言, 进行资本运营是必然之路, 但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进行资本运营, 却会让企业“噎死”。

成功的资本运营必须以成功的产品运作为基础。有人讲产品运作是加法, 资本运营是乘法, 资本运营是比产品运作更高级的形式。但是进行资本运营, 没有成功的产品运作是不可能取得长远效果的, 如果离开产品运作而大搞资本运营, 会使企业陷入危险的“资本泡沫”中, 最终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3) 必须强调企业文化在整合中的作用。资本运营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为了使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使资本更快、更好地增值。因此收购、兼并、重组之后的整合, 是决定资本运营效果的关键。而整合的效果又往往取决于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能否兼容, 应该培养具有企业凝聚力、创新意识的企业文化。

(4) 不断发现培养专业人才。

从一些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 并不缺乏资本运营的意识, 羁绊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才缺乏, 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才, 这是民营企业最致命的弱点, 人力资源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应该从内部培训为主、外部招聘为辅的人才培养机制, 并建立合理的工资报酬激励机制, 来解决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

对我国民营企业来说, 如何引入智力资本, 完成产权制度改造, 建立现代公司制, 并通过运用资本等工具实现更高层次的规模经济, 还是个需要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实践的领域。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 随着竞争的越来越激烈, 中国民营企业要想迅速发展壮大, 资本运营可谓是必然选择。然而资本运营有其内在规律, 中国民营企业只有真正认识它、并遵循其规律运作, 才能通过资本运营拓宽融资渠道和合理利用, 促进产业升级, 最终实现以产带融、以融促产的发展道路。目前中国民营企业纷纷试水资本市场, 同时各种问题不断浮出水面, 其中德隆集团可谓是典型, 从德隆案例剖析中国民营企业资本运营和产业整合之间如何进行的一些经验教训, 希望能给中国民营企业资本运作一些启示。

读一生的资本有感 篇8

《一生的资本》是(美)奥里森`马登所着。这是一本美国总统推荐的书!更是林语堂推荐给每一位有志青年的“成功圣经”。我喜欢它是因为从马登的书中,能获得思想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以前我也断断续续的读过几篇,但打开书本仔细阅读每一篇还是第一次。“交友的巨大效益”是其中的一篇。看到这个题目我很是好奇,我想,在教育在线论坛,如果我向每个优秀网友学习一点新的思想,那我将会具有多么大的收获。如果我能交上几个或几十个强友和益友,对我一生的进步和成长将会产生多么巨大的效益。带着希望和幻想,于是我细细阅读起来。开头右侧短短的几行小字写到:“彼此心心相印,这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其激励作用、创造力和破坏力都是巨大的。”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反复学习、理解和感悟着其真正的内涵所在。没有什么娱乐比阅读更廉价。没有什么快乐比阅读更持久。

交朋友是我们生活中一件好事、乐事、益事。交友彼此心心相印,这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获胜的机会大为增加,所得到的好处也十分惊人。俗话说:你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实际上也是选择了一种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你想做一个高尚的人吗?那就与高尚的人为友;你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吗?那你就去向那些已经成功的失败者学习。快乐总与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智慧总与高尚的人相伴,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

马登说:“一个人的接触面愈广,那么他的知识、道德将愈加长进。如果与人断绝来往,那么他的一切能力就会减弱。所以,人应该不断从他人的身上学习长处,参与各种团体活动,获得精神上的各种食粮。同人格伟大的杰出人物接触,往往会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才能。”这句话给我们的启迪是:经常同他人合作,一个人就会发现自己新的能力或产生新的思想。我们大部分人的成就,除了自己主观努力外,很大程度上总是依靠他人的有益影响。“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什么人相伴。”

马登还说:“人应该多和高过自己的人接触,和一些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人接触交往,这样就能使自己在人格、道德、学问方面受到好的熏陶,使自己具有更完美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激发自己在事业方面的努力。”这句话给我们的启迪是:与一个能激发我们生命中真善美的人交往,其价值要远胜于获名获利的机会,因为这样的交往能使我们的力量增加百倍。交友要交比自己强的人。朋友是你的一部分,朋友是另一个自己。要善于学习,学会学习。借助别人的力量启迪自己,提升自己,发展自己。

一个人与一个高尚的人交友,会产生巨大的效益。那么一个人与社会交往、与他人交往的沟通交流中都蕴藏着巨大的效益,往往能使我们的力量增加百倍、千倍。由每个优秀网友彼此沟通交流中得来的思想和感悟,更是我们生命中的无价之宝。

读资本论心得 篇9

鸽子寄居在动物园的大象旁边,游客们扔给大象的食物,总分一点余惠给鸽子。久了鸽子便有屈辱感,嫉妒大象,策划应某害死了大象,但他们却饿死了。

这些鸽子就是因为长期依赖于大象,习惯了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失去了生存竞争能力,所以因除了过寄生的生活外,就不能适应其他的生活而活活饿死。鸽子们不想付出,又要面子,怕被辨认瞧不起,只好迁怒他人。真是胸无大志又极为狭窄自私嫉妒。再说了,既然自己没有生存竞争能力,又何必为了面子而迫害他人呢?长期的不劳而获,让它们已经丧失了谋生能力初中作文 ,当然无法再适应激烈的竞争。我们应该积极进取,力求向上,不贪图安逸,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上立足。

许多学生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勤奋刻苦,努力向上,他们所学到的本事足以让他们拥有生存的条件,也就是竞争能力。他们拥有的这个资本就已经足够在这个社会上有一席之地。而有些人却从小就贪图安逸,做任何事都不愿意卖力,结果一出来社会,就被找不到工作而苦恼。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心得 篇10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作为教育工作者, 在人到中年时, 为了了解学生, 还得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了二十五岁成功人士覃彪喜的大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读罢我恍然大悟, 豁然开朗。作者结合自己在大学、求职及工作生涯的经历, 向我们介绍了自己独特的想法与经验。我们的学生不爱学习, 是因为他们没有搞清楚上大学的目的, 不知道读大学读什么, 究竟怎么读。本书作者覃彪喜在中国体制下, 和我们所有的大学生一样, 努力学习书本知识, 并按自己的规划获得巨大成功, 这是一本全面描述当今中国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状态以及高等教育现实与对策的好书。

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心得, 愿和各位同学一起分享。

一、关于专业

“学校无高低, 专业无冷热。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认为, 你代表了你的学校或者你的专业。千万不要因为你是名牌大学或者热门专业而沾沾自喜, 也大可不必因为你的学校不好或者专业冷门而妄自菲薄。”希望同学们以一种新的姿态重新面对我们的学校和专业, 爱我们所选择的路, 并朝着它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回过头来看时, 你们会欣慰, 会感激那及时的领悟。

二、关于学习

首先, 在课堂上要尽量抓住机会跟老师交流。

其次, 听讲座也是一种与大师进行思想对话的重要方式。聆听讲座并不可能学到系统的知识, 但是一场好的讲座或许可以让我们获得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 对于某一些具体的问题可能获得某些平常我们很难获得的真知灼见。

再次, 读大学, 除了读大师, 最重要的便是图书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真正意义上的读过大学, 是在图书馆里认认真真、安安心心地读过几本受益终身的书。要多读好书, 读大师的书, 看书的过程或许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的享受。

三、关于社团

踏进大学的校门, 各色社团像万花筒一样呈现在眼前, 新生或呆萌或高冷, 老生或沉着或热情。各社团在招新的时候也是使出浑身解数, 新生们犹豫不决, 徘徊左右, 不知如何取舍。大学区别于校园之外的显著特点就是会有相当数量的社团。因为有才能的人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 所以大学时代至少应加入一个社团。依据自己特长加入一个社团, 承担一定的领导职务, 做一些组织策划工作以便展现、加强、提升自己的独立工作的能力, 另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做普通成员, 以扩充自身视野, 体验一下做普通成员的感觉。

四、关于挣钱

不用急于大学挣钱, 因为世上有挣不完的钱, 在校生的劳动力很廉价;即便毕业以后也有很多机会去积累工作经验, 毕业以后很快也能学会读大学期间通过社会实践好不容易才明白的东西。挣钱、社会实践与学习的关系要看哪种事物不复再来。

五、关于校园爱情

花开堪折方须折, 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期而至的, 我们可以期待爱情, 但不可以制造……越是寂寞, 越要经得住考验, 更要时刻警惕爱情。爱情是需要境界的, 泰戈尔说:“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撑着伞。”

六、关于考证

不要成为证书的奴隶, 但毕业证学位证除外。各种证书可以证明自己很牢固地掌握了书本知识, 但各种技能必须在实践中磨炼, 所以说, 证书很重要, 能力更重要。

七、关于创业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我们一定要有创业的勇气和魄力。如果你一直满足于给别人打工, 那么, 即使你工资再高, 也永远只是一个可怜的穷光蛋。日常生活中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之外, 你还可以通过兼职来积攒一些社会经验, 通过与人的交流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态, 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将来创业创新作计划。

八、关于职业规划

虽然提倡早规划、早打算, 但今后能够在哪方面有所作为, 最后还是听从自身所拥有的最擅长最有能力的意志召唤。鲁讯与孙中山本来都想当个医生, 毛泽东的父亲给儿子职业规划的是帐房先生, 他自己本来是想当个教书先生, 可后来却成了“红太阳”从了政, 而鲁迅也从了文, 可见规划真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九、关于读大学的意义

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 现实虽然残酷, 但读大学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能够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 获得一生中唯一一次集中而大量学习知识、提升思想的机会。若遇暂不能改变社会现实的时候, 只能选择妥协, 千万不要轻言放弃。妥协不等于软弱, 它在某些时候甚至就是勇敢, 所以放弃大学比读大学更难改变命运。我们必须明白社会差距不是读完一个大学就能够弥补得了的, 可能会付出一生的代价。读完大学, 我们必须有独立的思想, 有创新的胆识, 才能够取得个人的成功, 并用自己的成功一点一滴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诚然, 一本书不是灵丹妙药, 也许在一些人眼里, 它只是一本普通的励志书, 或者只是一碗心灵鸡汤而已, 但是当我认真看完了这本书以后, 我觉得对我们高职生还是有不少启发的。所以, 不论我们学的是什么专业, 不论专业冷热与否, 好好地看看吧, 因为它会带给我们很多启发。请热爱课堂, 热爱图书馆吧, 因为那里才是大学的精神地标!

摘要:没读过大学的, 无限向往, 上过大学却又很迷茫。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怎么读?此读后心得就着力回答困扰着大学生们这个绕不开的话题。

上一篇:法制报告会材料下一篇:我们的节日活动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