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的诗词的鉴赏

2024-07-24

望江南的诗词的鉴赏(共8篇)

望江南的诗词的鉴赏 篇1

关于望江南的戴复古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望江南·石屏老》是南宋词人戴复古的作品,这首词是三首为自己解嘲的《望江南》中的第一首。这首词以自我解嘲的笔触抒写自己的情怀、见解,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幽默气质,词中暗含着对自己诗作的自负,又对贾岛、杜甫诗和西昆体表明了态度。

【原文】

望江南

仆既为宋壶山说其自说未尽处,壶山必有答语,仆自嘲三解

石屏老,家住海东云。本是寻常田舍子,如何呼唤作诗人?无益费精神。

千首富,不救一生贫。贾岛形模元自瘦,杜陵言语不妨村。谁解学西昆?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谦父寄戴新刊雅词后,戴读其自说生平《壶山好》后而写。

【赏析】

这是一首极罕见的、以词论诗的作品,继承了辛弃疾《虞美人》论杜叔高诗的传统,颇感可贵。词中肯定了贾岛、杜甫的诗歌,对讥刺杜甫为“村夫子”的西昆体诗人,提出了批评,又流露了对自己诗词的自负感。

词的语言朴实,但词意却曲折婉转,诗乍一看,非常浅显,其含意却很深刻。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际上表达了自己的深刻见解。这种婉转的风格,主要是通过反说对比手法表现出来的。

上片,“田舍子”与“诗人”对比。词的起首“石屏老,家住海东云”,以平实的语言,点明自己的住处和出身,对自己隐居故里、生活清贫感到安然自得。但是竟被称为诗人,而作诗是“无益费精神”的事。

这是自我解嘲,一则表现了自己的一种懊恼心境,二则流露了对自己作诗人的自负。运用对比反说,似直而实曲。

其次,“富”“贫”对比。“千首富,不救一生贫”,是上片的`注脚,是下文的起始,承上启下,合情合理。物质贫乏,精神富有,是自己处境的写照,又是贾岛、杜甫的写照。表达了对贾岛、杜甫的同情,对自身境况的感叹,“不救”透露了一种愤慨之情。“富”又包含着对自己诗词的自负感。“富”“贫”并用,互相映照,似浅显,含意却深远。

再次,贾岛、杜甫的“瘦”“村”与西昆并提,形成对比。贾岛一生凄苦寂寞,他的诗以善于锤炼字句取胜,以苦吟著称,苏轼有“郊寒岛瘦”之说;杜甫也一生贫穷困顿,漂泊转徙,诗以沉郁顿挫的风格受人赞赏,而西昆体诗人杨亿却贬他是“村夫子”(见刘攽《贡父诗话》)。

作者巧妙地抓住了一“瘦”一“村”,组织成句,其间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瘦”、“村”既是贾岛、杜甫在形模、言语上的特点,也是他们诗作的突出风格,“元自”、“不妨”二字显示出作者对这两种风格的肯定。诗人固穷,穷是诗人的生存状况,正是“穷”,成就了诗名。

“谁解学西昆”,为什么不去学呢?原来西昆体诗歌,内容空虚,形式上追求对仗与华美,不过摭拾典故、堆积词藻而已。似乎是不“瘦”不“村”,其实是华而不实。

虽然作者没有明说,而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个反问句,构成了对比,对西昆体的否定,就包含了对贾岛、杜甫的肯定。造语平直含义却是曲折婉转,耐人寻思。

总之,这首词以自我解嘲的笔触抒写自己的情怀、见解,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幽默气质,词中暗含着对自己诗作的自负,又对贾岛、杜甫诗和西昆体表明了态度。运用对比反说的写法,尤其巧妙增强了说服力,使词情趣横生,旨意深刻,耐人寻味。

【作者介绍】

戴复古(1167—) 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汉族。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望江南的诗词的鉴赏 篇2

我们要谈的这个问题是一个牵涉面很广的问题, 确实不好谈。大家都晓得, 讲到我们的古典诗词, 常常有这样的话说: 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果这样, 那咱们在这干吗呢? 咱们都意会吧, 一言不发, 都去参禅。当然, 你会说这怎么行呢? 是不行。但是, 完全用语言文字来表达, 有的地方的确也不行。所以我只能讲粗的一面, 精微的地方更多地要靠各人自己去体会、理解。

首先谈一谈名称。现在习惯的称呼叫“古典诗歌”“旧体诗词”。又古又旧, 这东西大概应该进博物馆了。万物都要发展、创新, 为什么还要保留这么一套东西, 还要学习鉴赏? 是不是有人会有这种“先入为主”的感觉?

“古典”这个名词, 本来是指一种艺术流派。如果把它理解为一顶“帽子”, 恐怕有的同志往往一提到“古”“旧”就跟“新”对立起来。这样的认识对吗? 其实我们的古人作诗填词最讲新, 老杜就说:“诗清立意新”, “清新庾开府”。可是他又说“诗学阴何苦用心” ( 学阴铿、何逊) , “不薄今人爱古人”。可见, 他们的创新并不是要把老的一齐打倒、丢掉。不是一提创新就跟传统对立起来, 说那个都不该要了, 完全另搞一套。这样来理解创新难免不发生种种弊病, 这是一个认识问题。

我们来看看古人又是如何看待、认识新和旧、传统和创新的关系的。清代有位诗人叫赵翼, 他在《论诗五绝》中说了两句话: “预支五百年新意, 到了千年又觉陈。”又可见, 那个时侯的人不是不注意而是非常注意新, 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概。他那里说的是, 要做到“新”, 可用的体格、语言、文辞, 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 他并不抛弃这个, 而是要在笔法、意法、表现法、表达方式方面寻求一个新的路子。所以说, 要新, 首先要意新, 不是什么别的新。赵翼对新和旧的关系说得是很辩证的: 把新意象从银行开支票一样把五百年后的都预支出来, 够新了吧! 可是到了千年以后再回顾这个新意, 又觉得陈旧了。

在我们历史文化的长河中, 数不清的文学艺术大师, 每天都在那里创造、积累, 那经验之丰富, 水平之高超, 真是无以为喻, 提起来我总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于这样宝贵的文学艺术财富, 每一代人都有他的新贡献。正因此故, 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诗词的生命力才非常旺盛, 并没有死亡, 甚至于连衰老、僵化都还不能说。它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文化生活中生存、生长, 而且还有发展。所以不能用“古、旧”二字就把他们制住、否定掉了。因为我们的民族传统, 实际上原本就是无数层次的创新的积累的总和。把传统和创新机械地对立起来, 甚至盲目地崇新排旧, 不问实质, 只看现象表皮, 就会把似新而实旧的东西奉为奇珍异宝了。

(二)

接下来, 我想提出的是: 写诗需要表达什么东西, 怎样表达?

诗人为什么会是诗人, 这在于他的眼, 他的头脑, 他的心灵, 他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欣赏审美能力都与我们常人有所不同。比如, 我们常人一般看见每天日常生活里边无数的现象, 认为可以视而不见, 不值得看, 不值得谈, 也不去想, 可是到了诗人眼里就不同了, 他从最平凡最普遍的事物中, 发现一个点, 一个方面, 觉得有新的体会、感受, 新的见解, 他发生了“新意”, 把这种新意传达给我们, 而我们一看: 是这个样子呀! 我也曾这样感受过, 可没有好好想就丢下了。就是想了一下, 你要我表达, 我也不会; 而诗人好象是替我说出来了, 而且说得那么好, 使我产生共鸣, 得到一种文学艺术上的享受。因此, 我们会觉得诗人很不简单, 他是真有神奇本领。这个本领其实就叫做会表达, 会传达。一件事情, 如果用我们一般人的普通的话来说, 可能毫无意味, 但他用了另一种方式说出来后, 特别好, 听听, 悦耳, 唤起我们很丰富的艺术上的想象。所以我说诗人是属于最会讲话这样一种类型的人。北方有句俗话叫“一样子话, 百样子说”。就是这个意思。

举个最普通的例子来作为“会说话”的说明, 小山词人晏几道的《鹧鸪天》是一首小令, 除了开头两句是点明主题“天将离恨怅疏狂”之外, 接着款款地写来, 说道是: “……年年陌上生秋草, 日日楼中到夕阳。云渺渺, 水茫茫, 行人征路许多长! 相患本是无凭语, 莫对花笺费泪行。”“相思”在此表示有某先生和某女士有互相倾慕和思念的感情, “相思”二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词语, 高雅、有意味、有情致。今天, 什么叫“相思”呀? 这个话几乎已经绝迹了。学中国文学, 特别是诗, 要对汉语下苦功夫, 比如这个“相思”, 要懂, 要领受, 要体会。这一关过不去, 什么都不要谈。后边还要具体些讲讲这一点。我们从整体上来看, 这说的是一位女士接到了她心上人的信, 读罢, 感情上那个波澜, 那个曲折。古时的交通不像现在, 两人分隔远地, 投个航空信或打个电报, 很快就可以知道对方的情况。那时经年累月才盼得一纸来书, 接到打开一看, 噢, 是花笺写就的 ( 花笺是古代的薛涛纸, 带彩色, 带花纹, 美极了) , 上面写着相思怀念的种种情怀。我们完全可推想出是写得非常真挚热切的。她起先看时很高兴, 再一想, 又怀疑起来。感情到了真处, 反会生出许多疑念: 他纸上写的那么多思念的话, 有凭据吗? 什么都不能说明, “相思”本来就是无凭之话。那么自从打开信, 我对着它反复地读, 一直流着泪, 我这样激动, 是对还是不对呢? 我不要再对着这些无凭之语枉费我的泪行吧———你真的相信这个看信人是彻底怀疑不再相信心上人不是真正思念她吗? 她看透了, 因而说我不再啼哭, 我要欢乐……等等。你若如此理解领会, 你就成了世界上头脑最简单的人了嘛! 怎么能学文学, 怎么能鉴赏我们的“古”诗词呢? 这是一种表达方式, 是作者超妙的手法。你应该看到的是: 这写的是一种至深至切的真感情, 即分隔两地、不胜思慕的情怀。逮结尾两句, 哪里是什么“看透了”“想开了”的“悟语”, 这分明是一种千回百转、千锤百炼的痛苦感情的曲折传达或表现!

我举这两句, 只为说明表达手法。若讲更高级的境界, 则又不可忘掉“年年陌上生秋草, 日日楼中到夕阳”十四个字。这写的是日日盼, 年年盼, 日日从早盼到日下西山, 年年盼到路荒秋草 ( 不见车辙人迹到来) 。两地远离之情, 长年渴念之意, 只用了十四个字, 写尽了这种情景和心境。

所以, 谈鉴赏, 要懂古人的笔法, 也要懂古代的情况。比如上面说的通信难, 你认为那算什么, 八分邮票一贴搁在邮筒里不就得了。连这么一些基本的都不知道, 要去“鉴赏”, 能“鉴赏”出什么呢?

古人常用情致、意趣、韵味、境界这四个词来谈诗词,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东西”, 用西方的文艺名词和概念来套是用处不大的。你读罢一首诗或词, 往往给你的是多方面的享受, 一、二、三、四……, 在美学上可以数出几点。但对四个词要想每个给它下一个具体简切的定义, 恐怕就大是困难。

宋代诗人梅尧臣, “总结”好的优秀的诗词的长处, 说了两句话: “状难写之景, 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 见之言外。”这里说的景不仅仅是自然的山、水, 一张桌子, 一个凳子, 不限于这么具体, 但总是有迹可寻, 可捉摸的。“状”, 今天的话叫“形容”“描写”, 很难“状”的东西, 高手诗人能够写得“如在目前”, 这不是“自然主义”复印机式的“再现”于眼皮底下, 我们的祖宗丝毫没有这个意思, 他是说对那个精神意态, 对那个景象的领会、感受。然而, 只有“如在目前”远不够, 如果仅仅如此, 我干吗要来读你的诗词呀, 去看真东西, 比你这个直接, 也会有自己的领会、感受, 是吧? 所以, 这只是事物的一面, 还有一面就是“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好的诗词内容都很丰厚, 一首七言绝句, 四七二十八个字, 叫你体味半天也许还没体味尽。作家不把话都说出来, 作“解释”, 都说出来, 都解释, 那叫一篇“论文”, 不叫诗。“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 所以才发生情致、意趣、韵味、境界这样一些我们中华民族诗词上特殊的光辉的美学特色。

(三)

古典诗词的语言 ( 当然主要指的是汉语文, 尽管我们是多民族国家, 但几千年来文学史上是以汉语为主) 有许多独特的地方, 要多下功夫去学, 去领会, 去运用。

比如, 上面提到的晏几道词里的“相思”二字, 现在不用这样的话了, 是“爱”“恋爱”了, 这东西从哪来? 大概是西方的“进口货”, 与“相思”的意味有所不同, 西方的文化传统不同, 民族特点不同, 历史背景不同, 因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 表现方法也不同。记得好像鲁迅先生在谈小说时说过一种意思: “现在叫‘爱’, 过去不叫‘爱’叫‘倾慕’”。我们的祖宗将爱说成“倾慕”, “倾慕”可以是单方面的, 你看见了一位女士, 或许就会“倾慕”。大家都熟悉的《红楼梦》, 曹雪芹在宝黛感情上是用了“相思”还是“倾慕”? 都不用, “爱”更不用了。所以今天西方很多人看完译过去的《红楼梦》, 说真不懂宝黛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事? 你就直接了当表示说“我爱你”得了, 万事大吉。在他们的感觉里, 这个事天经地义, 简单无比, 你干吗要这么曲曲折折, 千回百转? 他们不能理解。

举例而言, 汉语里有许多两个字的联绵形容词。比如“苍茫”, 天快黑了, 好像空间慢慢地生出一种似烟似雾的暮霭, 自远而近, 缓缓弥漫到眼前, 事物越来越看不清, 夜色越来越浓, 是吧? 这“苍茫”好像都懂, 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杜甫写了两句诗: “此身饮罢无归处, 独立苍茫自咏诗。”这里的“苍茫”是什么意思? 不能说仅仅就是暮霭吧? 这个意境, 你在最好的词典中找来的定义, 能适合吗? 我们得用脑子、心灵, 还得用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化背景等等知识上的基本功, 才能够体味象杜甫的“苍茫”这样的辞意。汉英辞典与“苍茫’’对应的英文是“indisfinct”, 意思是不清楚, 看不清。这原不算错, 但汉语里类似“不清楚”的, 不仅仅是“苍茫”还有“迷离”“朦胧”“缥缈”“依稀”“隐约”彷佛”“微茫”“恍惚”“杳冥”……, 多着哩, 你去查汉英或汉什么辞典, 解释统统都是“不清楚”。在西方只能用一个“不清楚”来对应我们中国那么多词语, 这可不是个小问题。这说明我们这个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与体会、领受, 比西方大不相同, 精微得多。我们的语言创造是不是最伟大的智慧创造之一? 在我们的语言运用中, 每一个都不能代替另一个, 因为各自的意味, 唤起你美学上的感受完全不同, 也就是情致、意趣、韵味都不同。我国一位第一流的自然科学家在一篇还未发表的文章里说: “汉语是世界上最高、最先进的语言。”如果认为汉语是老掉牙陈旧了的东西, 将来都是要改造的, 那么还是再进行一些考察研究, 然后再作结论。上面举的例子就说明, 中文的那么多“不清楚”, 在西方语言里就没有能够完全对应得上的词。几何学上, 两个圆直径相同, 往一起一套, 完全吻合, 变成了一个, 英文是“Co - incidence”。中国的词语和西方的词语, 有很多都是不能“Co - incide”的。文学的“工具”就是语言, 对它并无深知, 怎么讲“文学”欣赏呢?

(四)

跟诗联系在一起的汉语还有第二个特色, 我称之为“汉语词语组联法”, 我不懂语言学, 就杜撰出这个名词。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体, 当它们两个或几个连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词语, 然后由若干词语再联就成了话, 就成了句。这就是语言的构成。现在教古汉语要教语法, 我觉得这里边可能也借鉴了外语语法的分析办法和一些名词概念。比如, 主谓宾语连在一起, 这才叫一句完整的语言, 不合这个组合就是“非法”“不通”的。如果是散文、白话, 用这个规律来要求大部分还是可以的, 但对于诗, 就不一定行。我曾接到过一位中学同学的来信, 上边说:“我学了汉语语法, 就按照这个规律去分析诗。可是常常搞不懂哪是主语, 哪是宾语, 哪是谓语, 等等, 我用语法分析来分析去, 就是搞不懂。”他提的问题令人深思。这是个什么问题? 我们还是用个实际例子来看看。

唐人崔涂写了一首《除夜有怀》, 这首五言律诗有这样两句: “乱山残雪夜, 孤烛异乡人。”古人旅行极其不方便, 况且我们中国人乡土观念很浓, 历史造成的, 往往一辈子都不离乡土, 没有出过家门一步。但为了谋求生路, 而必须出门在外, 抛家背井, 骨肉离异, 那就很可能会有像这两句诗所写的感情, 千里之外, 孤身一人, 历尽了风霜、辛苦、种种困难和危险, 极其思念家乡、亲人。你看, 这个游子独自一个, 也不知是在哪里, 正赶上“除夕”这一个应该是全家团圆的夜晚, 本来千里万里也要千方百计赶回去, 大家吃一顿团圆饭, 但他赶不回去, 自个儿蹲在一个地方, 四周围一看, 骤然入眼的是“乱山”, 下了一个“乱”字, 已经就不太是味了, 接着还来个“残雪”, 这完全是心里极其难过时的一种反映。有这么一句常被引用的诗: “文似看山不喜平。”从这句诗我们看出, 人在常态时, 心情愉快时, 山越乱, 越是峰峦起伏, 有着种种势态, 看的时候就越有味越有兴趣: 哎呀! 这山真奇、真不一般! 的确也是, 平平的山有什么看头? 但同样的奇山, 心里难过时看上去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意思讲明了, 再看语句。“乱山残雪夜”, 一句话, 这里边找得到主、谓语吗? 下一句“孤烛异乡人”, 五个字, 主、谓在哪里?本来, 点着许多蜡烛, 灯火辉煌下全家聚在一起, 这是除夕夜的一大特色, 但在异地的游子只能一个人和一盏孤灯作伴, 非常凄凉孤独地熬着这一夜。这样的感情境界, 五个字, 分不出什么主谓宾语, 却表达得异常精彩。

“乱、残, 孤、异”四个形容词, “山、雪、夜、烛、乡、人”六个名词, 被诗人巧妙地一排列, 组成两句话, 表现了十分丰富、言而不尽的内容。这, 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诗词词语组联法的一大特色。多么富于表现力! 如果你要用语法的知识来分析这种表现法, 永远分析不出道理来。语法上我们借鉴西方的, 未必就证明西方语言比我们的先进。西方语言也有它死的一面, 一点不灵活。我早年写过一篇序文, 笑话式地谈到这个问题。我说“英文先生”是个瘸子, 他离开“介词”“转折词”“连接词”等等这些“拐杖”就寸步难行。英文词和词之间必须有一个表示二者之间关系的词, 没有, 这前后两个词就互不相于。比如说: “我在街上正在看着橱窗”“I am looking into a shop window on the street”, “看, look”当中必须有一个“into”你才“看得进去”, 不然, 英文先生就说这不是话。汉语就可以没有这样一些“拐杖”。这里再举两句为例, 是唐人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跟崔涂那两句比较比较, 内容上有同也有不同的地方, 这个不去说它, 要说的是两人在“词语组联法”上也有同与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在于, 他们的每一句的每一个词都好像是一节火车箱, 前有钩后有钩, 本来毫无联系的车箱在轨道上一走, 轻轻一撞就联接在一起了。汉字浑身都有好些无形的钩, 诗人让它们“走在轨道上”, 一碰, 就连在一起, 发生了极特异的艺术效果, 根本不要什么介词之类。这是诗人的功劳, 他作了极巧妙的组联。所不同的是, 温庭筠的十个字都是名词, 或许你会说那个“鸡、茅、人、板”不是形容词吗? 不, 它们不是像崔涂诗里的“残、乱、孤、异”一样本身就是形容状态一种感受的形容词, 而是经过组联之后, 才能够形容后边那个词。你不能脑子里先有只有形容词才能形容名词的死条文, 汉语没有这种清规戒律, 汉语的“词性”, 随组联的不同, 可以是变化万端的。

“汉语词语组联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时时都有所见, 遇到这种情况, 我们要细细体味诗人是怎样运用我们汉语词语的, 体味为什么这样一组联后就会产生那么好的艺术效果。

(五)

谈古诗词, 不能不牵涉到音节问题。

谈到音节, 当然首先就会碰到“断句”, 也就是打标点符号的问题。传统的诗好像标点比较容易, 要是五言、七言诗就更容易, 不要什么高深的修养, 数数就行, 五或七个字, 然后点一点或撇一撇, 这个事情太简单了, 会算术就行。所以, 现在有些选本, 五言七言诗断句大概错不了, 然而一遇到词、曲问题就出来了。原因就在于他往往是用现代的标点使用法和语法观念为前提来给我们古人的音乐文学断句。

音乐文学有它很强的节奏性, 断句跟文意的停顿可以说大部分相合; 词, 本来是指的给固定的曲调作新词, 所以叫填词, 填好了马上就能唱。你设想设想看, 你填好了新词, 旁边有人吹笛弹琶什么的, 立刻就唱给你听, 这是多大的享受啊! 音乐的节奏和诗词的节奏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音乐美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用散文的句法给音乐文学点句子, 往往会读都读不通, 比如赵翼那句, 你该读成“预支———五百———年新———意”, 听的人很可能会被你搞糊涂, 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然而那样才是诗的节奏, 即“抑扬顿挫”。

唐人郑吉《淮口与友别》头两句: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这本是明白如话的诗, 如果你用语法知识来分析, 说哪是名词哪是动词呀?噢, 有名词, “扬子江”就是长江, 地理的基本知识嘛。有了这个概念在先, 或许你读给别人听就会是这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毫不客气地破坏了这首诗的音节, 也就破坏了这首诗的韵律和味道, 别人也就难欣赏它的美了。古代读诗要吟咏, 那本身就是很美的曲调旋律。吟咏与朗诵给人的审美享受就不一样。

还有平仄, 也要简单说说。平仄组织, 就是四声在诗词中的变换规律。你要是会读, 并且有音乐的耳朵, 那就能够欣赏它的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 还得要训练自己有音乐的耳朵, 体味汉语音韵上独特的美。西方的诗也有音节、音律, 但很简单, 通常是凭着轻读与重读的交替构成诗的格律。

正是由于四声交换规则, 所以你读诗词的时候, 会看到许许多多“莫明其妙”的字法与句法, 其实就是随音节变化律而被诗人选用、变化的。比如要说“天空”时, 在该用平声字的时候, 他可以用“青空”, 但是遇到格律应当用仄声的地方怎么办?他不能违反规律破坏音乐美, 他要找一个仄声字来代替, 于是就说成“碧落”。白居易《长恨歌》句“上穷碧落下黄泉”, 这里“碧落”与“黄泉”还构成一种对仗关系, 颜色的对仗, 音节的对仗, 方位的对仗。如果他写成“上穷太空下地层”就不是味了。一切都不对, 也就不是诗了。所以诗人是很善于用丰富的词汇“代字”去变换, 以构成诗的节律, 比如“地”字是仄声, 却须用平声表述, 就换用平川 ( 这个川不是水) 、平芜、平沙。芜的本意是草, 这地方重点不在草, 它指的是一望平地, 无边碧草; 沙, 不要以为是沙漠, 小石头粒的堆积, 完全不是。再比如说一个“红”, 关于这颜色有多少字? “红、朱、赭、绛、绯、茜、彤、丹、赤”等等, 你用的时候这么多中选一个, 要适合你的情景、境界, 主观上要创造的艺术效果, 选了以后还得同别的汉字配合融为一体, 不然的话这个字就根本站不住脚, 不但不美反而很怪。“代字”法具体运用的情况又是复杂的。“绛帐”, 这是古代先生讲授时所设的帐子。这时你不能说“赤帐”或别的什么帐。《红楼梦》里边有“茜纱公子”“茜纱窗”, 如果你说“红纱公子”“朱纱公子”, 就完全成了笑话。这个道理要好好想一想, 有的字能代, 有的字又不能代, 代了后就发生完全相反的效果。所以诗人善于选用“代字”, 但也不是随心所欲任意性的, 以为只要合韵律就“行”了。

也许你会说我说了这么些琐琐细细的“规矩”, 不都是人为的吗? 为什么要给艺术制造这么多枷锁? 不是, 不是枷锁, 而是古代艺术家们经过千百年的思索、研求、实践才获得的。比如音节, 六朝时对音节的运用还没有达到极高的完美程度, 六朝末期已经相当完美了, 到了唐初, 这种音律艺术才达到顶峰, 从此以后没有变化, 因为那时已经把这个道理吃透了, 运用到最好的地步了。而这个东西是由于我们汉语本身的特色而发生的, 不是人为的。汉语本身没有这个特色, 你“人为”也“人为”不了的。

最后, 我还想着重指出一点: 中国诗词最讲究神韵、韵味, 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它的构成很复杂, 但很多人不知道原来那“神秘”的韵味, 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因素是汉语音律的特色和它的高超的运用。这个问题极值得深入探讨, 不过今天我们时间有限, 是不可能有什么详细的解说了。

总体来说, 如果能在很多学识之外, 再多多注意一下上面所讲的几个方面的事情, 相信在诗词的欣赏上, 定会有更丰富的享受。

1985 年, 全国《红楼梦》研究学术讨论会在贵阳举行,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为了通风透气, 开扩眼界, 活跃我院的学术空气, 推动我系师生的学术研究工作, 我们请了几位老年和中年专家来做学术讲演。他们讲的都不是“红学”, 其中周汝昌先生讲的是《关于古典诗词的鉴赏》。周先生早年攻读英语, 以其余力, 精研唐宋诗和词学。将近四十年前, 先生在《张伯驹〈丛碧词〉跋》中说: “余维自舞象之年, 耽于是事, 披寻饾饤, 粗以有知。”由于先生在创作上有许多甘苦, 所以在鉴赏方面, 就提出了许多不同泛论的见解。为了使更多的人受益, 我们征得《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的同意, 将周先生这篇讲演的记录稿整理发表。周先生来信说“盼你能加个‘按’, 说明这篇东西的原委, 以不埋没同志们记录整理所花的“精力时力”。现遵嘱说明如下: 这个演讲由保亚东同志录音, 由李家祥老师按录音一字不差地转为文字, 然后由我校阅一遍, 交给谭毅老师, 压缩为一万字左右的整理稿, 交周先生审阅, 最后由朱德魁老师清抄付梓。对于乡前辈又是学术前辈的讲辞, 不敢佛头著粪, 故不加“按”而作跋。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津沽李华年记。

诗词鉴赏中表达方式的鉴赏 篇3

一般在鉴赏诗歌时 ,就表达方式而言,掌握描写和抒情,你就能够把握诗歌的命脉,你就能从表达方式这一角度去鉴赏诗歌。

描写:就是用语言文字等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

常见的描写方式或描写角度有:

①正面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面对人物、景物进行描述。

侧面描写,就是不从正面,间接地去描写人物、景物。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

《陌上桑》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看罗敷。

②虚实结合

实写,是写眼前的实景,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写,是写想象中的景象。

如: 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冻欲折”就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景象。 “万木冻欲折”与“孤根暖独回”恰好构成对比,反衬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3) 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虚写。通过 “行人”设想他的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情形,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白描与工笔(细描)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粗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现常用于写作,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例如: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全用白描,不加任何渲染烘托,通过纯客观的景物 组成有主观色彩的意境。

工笔,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在写作上常常称作细描。

就是精雕细刻的描写。描写人物抓住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品格、性格的特点。

④细节描写 :必须抓住细小的动作、细小的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形象、心理。

例如: 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既是一个心理的细节描写,又是一个行动的细节描写。

又如: 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闲敲棋子落灯花”就是一处细节描写。

⑤动静结合(有声与无声):

在动静结合的描写过程中往往采用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衬动、以静写动(以有声写无声,以无声写有声)的写法。例如:

王维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此诗“月出……时鸣”句以动衬静,突出了春天月夜空旷寂静的清幽明净的优美境界。再如:张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典型的以动衬静,动中见静美的动静结合的手法。

辛弃疾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别枝:另一枝;社林:庙周围的树木)

此诗首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

王维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此诗中“莺啼山客犹眠”一句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⑥点面结合 :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⑦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沁园春·长沙》中,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橘子洲头”,描写景物的角度是多样的,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景;“鹰击长空”是仰视;“鱼翔浅底”是俯视。

⑧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多角度描摹。(绘形、绘声、绘色)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赤壁壮丽景色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就从视觉、听觉角度来绘形、绘声、绘色。

二、抒情:

抒情是诗歌的主要表达方式。抒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借助景物、人、事传情达意。

陆游《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四行的小诗,直抒胸臆,情感思想一览无余——饱含了一个赤子无限深沉的悲伤和期望。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诗人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意境,引发了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再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含蓄。(借助于景、物、人、事来传情达意,含蓄、委婉、蕴藉。)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⑴借景抒情:

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

如:[双调]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②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衬乐情。

如:许浑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的离愁别恨。

⑵托物言志:

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将思想感情隐含在具体的外物之中。

先咏他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将自己的感情得以寄托。它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通过塑造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达到抒发某种感情的目的。

例如: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诗是诗人少年时所作,借助咏石灰(的形成过程)的内在本质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志向,“要留清白在人间”就是诗人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的写照。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緌,帽子或旗杆顶上的缨子;垂緌,指蝉。)

《望江南·江南蝶》译文及鉴赏 篇4

开头两句写双双对对的江南蝴蝶在傍晚的阳光下翩翩飞舞。“身似何郎全傅粉”,《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此句以人拟蝶,以何郎傅粉喻蝶的外形美。蝶翅和体表生有各色鳞片和丛毛,形成各种花斑,表面长着一层蝶粉,仿佛是经过精心涂粉装扮的美男子。“心如韩寿爱偷香”,据《世说新语·惑溺》与《晋书·贾充传》载,“韩寿美姿容。贾充辟为司空掾。充少女贾午见而悦之,使侍婢潜通音问,厚相赠结,寿逾垣与之通。午窃充御赐西域奇香赠寿。充僚属闻其香气,告于充。充乃考问女之左右,具以状对。充秘之,遂以女妻寿。”此处也是以人拟蝶,以韩寿偷香喻指蝴蝶依恋花丛、吸吮花蜜的特性。典故随意拈来,妙笔天成,运用得极其生动、贴切。“傅粉”、“偷香”,从外形与内质两方面概写了蝴蝶的美貌与特性,这两句为整首词的词眼。接着一句“天赋与轻狂”,挽住上片,又启迪下片。“轻狂”者,情爱不专一、恣情放浪也。

下片就“轻狂”二字生发,先写傍晚下了一场小雨,雨一停,浪蝶便度翠穿红地忙乎起来。“薄翅腻烟光”一句体物入微,状写精妙,选词用字准确、熨贴。蝴蝶的粉翅是薄而有些透明的,当它沾上雨水之后,翅上的“粉”便变“腻”了。“烟光”指的是雨后的晚晴夕照。斜阳透过沾水发腻的粉翅,显得朦朦胧胧,宛似笼罩在一片缥缈的烟雾之中了。

轻狂的蝴蝶自有轻狂的朋侣“游蜂”、“飞絮”相伴。蝴蝶伴随狂蜂、飞絮到处宿粉栖香,“长是为花忙”。结句回应了上片的“天赋与轻狂”,以“为花忙”的具体意象点出“轻狂”。“花”字意蕴双关,亦物亦人。全词一纵一收,上下关合,联密而自然。

欧阳修这首咏蝴蝶词,既切合蝶的外形与内质,又不单单滞留在蝶的本身,而是以拟人化手法,将蝶加以人格化,亦蝶亦人,借蝶咏人,通过两个切题典故--何郎傅粉与韩寿偷香,惟妙惟肖地把蝶与人的“天赋与轻狂”、“长是为花忙”的特点巧妙地绾合起来,将何郎、韩寿的禀赋一古脑儿倾注在专以粉翅搧情、以恋花吮蜜为营生的浪蝶身上,把自然的动物性与社会的人性融合为一体,在蝴蝶的形象中集中了风流浪子眠花卧柳、寻欢作乐的种种属性,蝶就成为活脱脱的轻狂男子的`化身。反过来,作者又含蓄地讽刺了那些轻狂男子身上过多的动物属性。如果这首词抽去了何郎与韩寿两个典故,它仅止于表面的咏蝶而已,失去任何内涵寓意,自是淡乎寡味了。

五代毛文锡有《纱窗恨》云:“双双蝶翅涂铅粉,咂花心。绮窗秀户飞来稳,画堂阴。二三月爱随柳絮,伴落花、来拂衣襟。更剪轻罗片,傅黄金。”可以看到毛词咏蝶仅止于蝶而已,虽然在艺术技巧上也有某些可取处,但比之欧词,在思想艺术境界、审美情趣与价值上自然要逊色得多了。汤显祖评《纱窗恨》词云“‘咂’字尖,‘稳’字妥,他无可喜句。”(汤显祖评本《花间集》卷二)显然,其所以“无可喜句”,主要不如欧词之有寄托。蒋敦复说:“词原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芬陀利室词话》)欧词咏物而又咏怀,这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望江南·江南蝶》是一首以蝴蝶为吟诵对象的咏物词,当为欧阳修任职汴京(今河南开封)时所作,但具体创作时间未详。

《望江南·江南蝶》作者简介

欧阳修(10-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望江南的诗词的鉴赏 篇5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赏析

这是一首以蝴蝶为吟诵对象的咏物词。开头两句写双双对对的江南蝴蝶在傍晚的阳光下翩翩飞舞。“身似何郎全傅粉”,何郎,何晏。《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此句以人拟蝶,以何郎傅粉喻蝶的外形美。蝶翅和体表生有各色鳞片和丛毛,形成各种花斑,表面长着一层蝶粉,仿佛是经过精心涂粉装扮的美男子。“心如韩寿爱偷香”,据《世说新语?惑溺》与《晋书?贾充传》载,“韩寿美姿容。贾充辟为司空掾。充少女贾午见而悦之,使侍婢潜通音问,厚相赠结,寿逾垣与之通。午窃充御赐西域奇香赠寿。充僚属闻其香气,告于充。充乃考问女之左右,具以状对。充秘之,遂以女妻寿。”此处也是以人拟蝶,以韩寿偷香喻指蝴蝶依恋花丛、吸吮花蜜的特性。典故随意拈来,妙笔天成,运用得极其生动、贴切。“傅粉”、“偷香”,从外形与内质两方面概写了蝴蝶的美貌与特性,这两句为整首词的词眼。接着一句“天赋与轻狂”,挽住上片,又启迪下片。“轻狂”者,情爱不专

一、恣情放浪也。

下片就“轻狂”二字生发,先写傍晚下了一场小雨,雨一停,浪蝶便度翠穿红地忙乎起来。“薄翅腻烟光”一句体物入微,状写精妙,选词用字准确、熨贴。蝴蝶的粉翅是薄而有些透明的,当它沾上雨水之后,翅上的“粉”便变“腻”了。“烟光”指的是雨后的晚晴夕照。斜阳透过沾水发腻的粉翅,显得朦朦胧胧,宛似笼罩在一片缥缈的烟雾之中了。轻狂的蝴蝶自有轻狂的朋侣“游蜂”、“飞絮”相伴。蝴蝶伴随狂蜂、飞絮到处宿粉栖香,“长是为花忙”。结句回应了上片的“天赋与轻狂”,以“为花忙”的具体意象点出“轻狂”。“花”字意蕴双关,亦物亦人。全词一纵一收,上下关合,联密而自然。

古典诗词鉴赏的三个层面 篇6

一、语言的接收

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 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说法, 又称“代字”。如把月亮说成“玉兔”、“婵娟”, 如“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苏轼) ;把信使说成是“青鸟”, 如“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 ;柳代“别离”, 分别时“折柳相送”, 如“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 ;“凭栏”代“相思”, 如“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李煜) 等, 《诗经》中《黍离》一章, 诗人通过对旷野的描述, 由“苗”到“穗”到“实”的物象变换, 反复抒叹了自己的郁愤心情, 后人就常常用“黍离之悲”来表达国破家亡后的苦闷心情。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文化底蕴丰富, 当一种文化现象、历史典故用精妙的语言在诗词中再现时, 就是用典,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短短百十个字, 就用了七个典故。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读懂诗词的语言, 掌握一定数量的“代字”和典故是必需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注意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名人佳话, 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字面意义的理解。

对于诗词语言意义的理解, 还有一些语法结构上的难点。众所周知, 古典诗词由于分行、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要求, 使诗词句子的语法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子的语法, 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实为“千古江山, 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苏轼《浣溪沙》一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 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装。有的诗词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互文来改变它的语法结构, 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有“主人下马客在船”, 实为“主人客人下马在船”。学生只有掌握了这类解读诗词的常识后, 对字面意义理解就相应的才到位。在诗词鉴赏过程中, 诗词句子成分的省略、词性的变换常会干扰学生对字面意思的理解, 如李白《忆秦娥》中“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就应理解为“秦娥在秋夜的幽梦被萧声碎然惊断”才正确。对诗词最基本的语言符号的把握, 是诗词鉴赏的起点和基础, 失去了它, 诗词鉴赏就成了空中楼阁, 但鉴赏者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层面上, 要达到能对一首诗词进行整体鉴赏乃至评价的要求, 鉴赏者就要善于从抽象的语言符号中唤起相应的具体的意象, 由诗词表层的字面意义逐步体味它深层的言外之意。

二、意象的解读

古典诗词的意象, 是借助客观物象 (如山川草木等) 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古诗词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打上了作者感情的烙印, 成为作者抒发感情的媒介物, 诗人用语言符号向读者传达了能唤起具体知觉的意象, 同时也提供了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 读者根据其语言外壳去进行再想象、再创造。因此, 我们在鉴赏品评具体的作品的时候, 透过作者所描写的客观物象, 体会到作者倾注在其中的认识和感情。

鉴赏古典诗词, 只有抓住了作品的意象, 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 意象所体现的情调, 意象的社会意义及作用, 才能有效地鉴赏古典诗词。我们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一词, 来回答后面的问题:十里楼台倚翠微, 百花深入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 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 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 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准确解答此题, 必须了解“杜鹃”这一意象在古代的含义。由文中“声声只道不如归”可知, 其叫声像“不如归去”, 联系“行人”一词, 就可知道本文的主题是游子怀乡, 最后两句是自言自语, “争奈归期未可期”一句正是游子思家而有家难归的感慨, 因此, 理解了杜鹃及其叫声这一意象的含义, 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参考答案是: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凄凉哀伤的象征。由文中“声声只道不如归”可知, 其叫声像“不如归去”, 联系“行人”一词, 就可知本词的主题是游子怀乡。最后两句既是自言自语又是对杜鹃问的回答。不是自己不想回家, 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归期, 自己不能主宰生活。“争奈”意为“无奈”, 正是游子思家而有家难归的感慨。

意象的解读又受到知识经验的制约, 但作为诗词鉴赏的中介, 一般不会太难, 教师可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典型意象的代表意义, 因为作为诗词的意象, 只有通过对意象的体验、思考, 才能进一步深入到诗歌的内涵, 进一步品味到诗歌的意境。

三、意境的品味

诗词意境的品味, 是对诗词深层意蕴的把握。在古代诗词中, 诗人经常通过“景”的描写把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其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 瀚海大漠, 高山小溪, 古道边关, 清风残月, 绿叶红花, 草木鸟兽都是诗人抒情的对象, 而意境是景与情的统一, 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思维对存在、主观对客观能动反映的结果, 是主观的“意” (意识) 与客观之“境” (存在) 的辩证统一。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安逸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 作者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场景中, 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生活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不是简单的相加, 而是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 即古人所说的情与景谐, 思与景共。我们读苏轼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总会感到一种磅礴的气势, 激昂的情怀;读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会感到一种婉约的韵味, 伤感的情怀。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作者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大赦回归写下的诗, 诗人用“彩云”、“轻舟”等感情色彩十分浓郁的形 (境) 抒发了自己获释归来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作者托物载情, 有情有景, 有力地烘托出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和主题思想。

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还要了解诗人的生活道路、气质、个性特征, 掌握诗人的创作风格, 同时, 还要对诗词表现方法的掌握, 诗人常用的修辞方法、结构技巧, 作好诗词这些鉴赏常识的准备, 有利于诗词意境的品味, 准确地把握意境。

古诗词鉴赏·宋代诗词 篇7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1. 本词的词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词加以解析。

2. 你认为这首词的语言风格是豪放还是婉约?请结合全词分析。

3. 上片写“春意阑珊”有何用意?

4. 请赏析结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8题。

翠楼吟

姜 夔

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予言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

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酺初赐。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栏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5. 作者吟咏的对象是“翠楼”,词中写出了“翠楼”怎样的景观?

6. 请从情景角度赏析结句“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7. “此地”指的是哪里?有何用意?

8. “叹芳草萋萋千里”翻用崔颢诗“芳草萋萋鹦鹉洲”,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2题。

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

米 芾

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

霭霭春和生海市。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

9. 开头一句“千古涟漪清绝地”对全词有何作用?

10. “海岱楼高”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其他写景句有何作用?

11. 词的下片写“玩月”,但首句却不去写月,而是写“海市”。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12. 根据你的理解,请赏析“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句的理趣。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6题。

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

黄庭坚

其一

翰墨场中老伏波, 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 惟见归牛浮鼻过。

其六

闭门觅句陈无己, 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 西风吹泪古滕州。

【注】①此组诗作于作者峡州待命期间,此诗,作者的好友秦观已死于贬所滕州,陈师道虽被召回京中,却只是一个“正字”小官。诗中的陈无己即陈师道。②伏波:指汉代将军马援,马援六十二岁时自请出征,并“据鞍顾盼,以示可用”。③未:一作“味”。

13. 对于“近人积水无鸥鹭, 惟见归牛浮鼻过”两句,前人就有“隔岸水牛浮鼻过,傍溪沙鸟点头行”之句。任渊注说:“此本陋句,一经山谷妙手,神采顿异。”请简要赏析。

14. 请从两首诗中概括出诗人的形象。

15. 两首诗共同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6. 第一首中的“惟见归牛浮鼻过”是化用诗人陈咏的“隔岸水牛浮鼻渡”一句,作者将改“渡”为“过”。你认为哪个字更好?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20题。

伯牙绝弦图

郑思肖

终不求人更赏音,只当仰面看山林。

一双闲手无聊赖,满地斜阳是此心。

【注】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宋亡后,他在诗集自序里说:“凡有求皆不作,绝交游,绝著作,绝唱和。”

17. 请你对第三句中的“闲”进行赏析。

18. 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19. 请对末句进行赏析。

20. 诗人借“伯牙子期”的故事表达自己内心什么样的情感?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1~24题。

东 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21. 诗歌的第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2. 试分析一、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3.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如何鉴赏古诗词的语言 篇8

【关键词】外语学院 翻译 学科建设

一、美国的“学院”的表达方式

美国的大学一般不设置专门的外语学院,外语专业教育多设在文学院或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一般由College负责本科教育,如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教育由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负责,下面再设若干系(Department)。由“Faculty”或“School”负责研究生教育,如“Faculty of Medicine”“School of Public Health”。耶鲁大学的本科生教育由专门的耶鲁学院(Yale College)负责,研究生教育也是由“Faculty”或“School”承担。也有把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结合起来的,如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院(School)就兼有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两大功能。语言专业隶属于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

二、 新加坡、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外语学院”的译名

同美国一样,新加坡没有专门的外语学院,由文学院或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负责外语教育。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院用的是Faculty或School ,其人文暨社会科学学院的英文名是Faculty of Arts & Social Sciences,下面设有英文系(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 Literature)。南洋理工大学在College下面设School,在School下又设有Department,如在College of Humanities, Arts, & Social Sciences下设School of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在下面再设English Department。

台湾比较著名的大学,如国立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几乎都没有设置独立的外语学院。几乎所有的二级学院都用College。负责外语教育的系设在文学院(College of Liberal Arts)或人文社会学院(College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如台湾清华大学的外国语文学系(Dep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就隶属于人文社会学院(College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少数大学,如中国文化大学,设有外国语文学院(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下设了英语、日语、德语、法语、俄语和韩国语系。在台湾,外语学院还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如政治大学外语学院的College of Languages、东吴大学外国语学院的School of Foreign Langugaes and Literatures。

在二级单位分类上台湾一般不叫教学单位,而叫学术单位,体现了科学教研在大学的地位以及对学术研究的重视。

香港的大学用Faculty和School而不是用College、Department来指院和系。英文系(School of English)在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都设在文学院(Faculty of Arts)。香港科技大学的做法又有区别:用School和Department来指院和系。其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英译是The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香港城市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The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下设Department of English and Communication。

澳门的情况与香港相同。澳门大学文学院(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设有英语系(The English Department)。澳门理工学院下面的学术单位称为School(其中文网站上用 “学校”一词相对应),如School of Languages & Translation。

三、中国大陆“外语学院”的译名

中国大陆的高等外语教育是全世界最大的外语教育,有五百多所高校开设了外语专业,其中相当部分将过去的系更名为外语学院。 “外语学院”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既有独立设置的外语学院(部分已经升格为外国语大学),也有作为二级单位的外语学院;既有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主的外语学院,也有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职业外语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大陆“外语学院”的英译名称既显得百花齐放,又显得混乱不堪。

据笔者研究,中国大陆“外语学院”分为独立的一级学院和大学或学院下设的二级学院两种形式。独立的一级外语学院的英译名形式有:

(一) 译为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

采取该译法的一般为专业、独立的外语学院,如四川外语学院原来的英文翻译是Sichuan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黑龙江民办高等学校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的英文翻译是Harbin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有的外国语专修学院也采用此类似的译名,如南京钟山外国语专修学院译为Nanjing Zhongshan 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但不少职业外语学院可能以为加上“职业”二字掉价,索性去掉,如石家庄外国语职业学院就翻译成Shijiazhuang Foreign Languahges Institute。但也有例外,如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就翻译成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

(二) 译为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使用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的外语学院,主要是一些办学历史比较悠久、专业设置比较齐全、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一级学院,如四川外语学院现在的英文译名是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西安外语学院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外国语大学也使用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如上海外国语大学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但有的职业学院的名称也用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如重庆应用外国语专修学院的译名是China Chongq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三) 译为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采用该译名的外语学院一般办学历史比较悠久、专业设置比较齐全、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一级学院,如大连外国语学院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解放军外国语学院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四) 译为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天津外国语学院的译名是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北京外国语大学也采用了这一译法,译为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二级外语学院的英译名形式有:

(五) 译为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译名是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不少外语学院不用of结构,而用Foreign Language College,如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或用其变体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如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如果涉及的外语语种不止一个,则用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如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译名亦是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有的译名在顺序上有所不同,如绍兴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的译名是Shaoxing Yuexiu Foreign Languag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还有加定冠词的,如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译名为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它虽然下设英语、日语、德语、法语、韩语和西班牙语六个系,但其译名却没有按一般的理解在Language后面加上表复数的词缀S,而是依然采用单数形式。

(六)译为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学院和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均翻译成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七)译为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用的就是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八)译为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厦门大学外国语学院用Literature的复数,在英语中加了Literatures,译为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北京师范大学也用了同一译名,但中文却不同,叫做“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九) 译为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采用此译名。译名相同而中文名字可能不同,在浙江大学叫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在中国人民大学叫“国际关系学院”。

(十) 译为School (College)of Foreign Studies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和黄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用的就是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采用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而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则是用的变体形式:Foreign Studies College。

(十一)译为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等译为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有的外语学院则加了一个定冠词,如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这一译名还有若干变体,如中国计量学院外语学院Foreign Language School、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十二)译为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译名中的Language和Literature两个单词用的就是单数。

(十三) 译为Languages School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的英文译名是:The Languages School of Shanghai Institute of Foreign Trade。

(十四) 译为Faculty of Foreign (International)Studies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译名是Faculty of Foreign Studies,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译为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四、“外语学院”英译名引发的思考

“外语学院”众多的英译名中,不少的译名是深入研究和匠心独运的结果,准确反映了学院的定位和特色。但是毋庸讳言,译名过多就必然会显得非常杂、乱,区区四个字就搞出了几十种不同的译名,缺乏统一、规范!译名五花八门,国内同行尚且感觉到雾里看花,国外同行更是一头雾水,搞不清楚究竟有多少机构、是什么样的机构在从事外语教育。

笔者认为,造成“外语学院”设置泛滥及译名失范的主要原因是:

(一)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高校的扩招推动了外语热

但是,由于国家对外语学院、尤其是二级外语学院的设置缺乏明确的规定和必要的制约机制,很多本身还戴着学院帽子的高校不顾自身实际在下面再设包括“外语学院”在内的若干二级学院,导致“外语学院”的帽子满天飞。

(二) 各个大学(学院)争抢外语热可能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

纷纷将一级外语学院升格为大学,系升格为外语学院,教研室升格为系,而且还冒出了一大批民办外语学院。有的外语学院确实名副其实,但鱼龙混杂、名不副实的也不少,多数外语学院只有一两个专业(语种)。

(三) 在翻译上看似各有特色,实则大同而小异

无非是反复在university、college、school、foreign、international、studies等几个单词上做文章。

上一篇:关注留守老人下一篇:×××酒店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