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报告

2024-10-06

行业研究报告(通用8篇)

行业研究报告 篇1

2017-2022年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发展预测 及投资咨询报告 报告信息

报告目录

第一章 铁路运输相关概述 第一节、铁路运输相关介绍

一、行业性质

二、优缺点分析

三、具体内容

第二节、铁路运输行业的成本

一、行业成本特点

二、行业成本分类

三、企业成本管理

四、企业成本控制 第三节、铁路运输服务业

一、特点分析

二、作用阐述

第二章 2015-2017年中国铁路的建设发展 第一节、2015-2017年中国铁路产业发展综述

一、产业发展特征

二、产业发展概况

三、产业改革发展

四、安全管理规定

第二节、2015-2017年中国铁路建设情况分析

一、建设情况回顾

二、建设现状分析

三、建设形势分析

四、重点建设任务

第三节、2015-2017年中国铁路建设投融资分析

一、投融资体制改革政策

二、融资渠道拓宽条件

三、筹资融资策略分析

第四节、中国合资铁路建设情况分析

一、运营管理模式

二、鼓励政策分析

三、建设经验分析

四、突围发展建议

第五节、中国铁路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产业发展的问题

二、企业规范化阻碍

三、投融资问题及对策

四、瓶颈解决途径分析

五、基本建设发展对策

第三章 2015-2017年世界铁路运输行业发展状况 第一节、世界铁路运输行业发展的总体概括

一、主要路线及特点

二、联运特点及范围

三、行业发展状况回顾

四、企业商业运营模式

五、世界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2015-2017年美国铁路运输行业发展

一、主要运输方式

二、行业发展概况

三、货运发展分析

四、改革发展成就

第三节、2015-2017年英国铁路运输行业发展

一、布局与服务

二、管理体制分析

三、行业发展综述

四、行业投资规模

第四节、2015-2017年德国铁路运输行业发展

一、铁路货运特点

二、铁路改革及借鉴

三、行业发展规模

第五节、2015-2017年俄罗斯铁路运输行业发展

一、行业规模状况

二、行业投资计划

三、中俄合作发展

第四章 2015-2017年中国铁路运输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中国铁路运输发展的综述

一、行业运营能力

二、重载运输成效

三、电子商务应用

第二节、2015-2017年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发展分析

一、行业发展回顾

二、行业发展现状

三、行业形势分析

第三节、中国铁路运输业税收发展分析

一、税收的意义

二、影响的因素

三、营改增政策

四、相关建议

第四节、中国铁路运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铁路垄断问题

二、价格机制问题

三、运输能力问题

第五节、中国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策略

一、打破市场垄断

二、健全价格机制

三、提高运输能力

第五章 2015-2017年中国铁路客运发展分析 第一节、中国铁路客运总体发展状况

一、安全优质发展

二、城际客流特点

三、目标市场分析

四、高铁发展优势

第二节、2015-2017年中国铁路短途客运市场分析

一、市场优势及成因

二、市场参与必要性

三、市场目标定位

四、市场发展要素

第三节、2015-2017年中国铁路客运专线分析

一、专线特点与优势

二、管理模式与体制

三、专线建设进展

四、客运专线铁路网

五、发展意义分析

第四节、中国铁路旅客运输质量分析

一、客运质量内涵

二、产品质量特性

三、客运质量不足

四、服务质量管理

第六章 2015-2017年中国铁路货运发展分析 第一节、铁路货运相关知识

一、相关定义与分类

二、货运优缺点分析

三、货运相关流程

四、运输货物分类

五、货物运输规则

第二节、2015-2017年中国铁路货运发展概况

一、改革发展状况

二、业务流程再造

三、发展形势分析

第三节、2015-2017年中国铁路货运价格体系分析

一、价格体系介绍

二、价格调整动态

三、完善运价体系

第四节、中国铁路货运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收入清算问题

二、市场份额风险

三、竞争弱势分析

四、阻碍因素分析

五、未来竞争风险

第五节、中国铁路货物运输发展战略分析

一、收入管理策略

二、市场发展策略

三、行业发展对策

四、新体制应对战略

第七章 铁路客货运量的预测模型分析 第一节、铁路旅客运输盈利核算程序

一、旅客列车贡献毛益

二、客运段贡献毛益

三、客运输贡献毛益

第二节、客货运量预测方法研究

一、客货运量预测方法

二、物流园区货运量预测 第三节、铁路客运路风管理分析

一、客运路风定位

二、客运运需矛盾

三、客票价格管制

四、管理用工制度

五、制度问题分析

六、路风管理对策分析

第八章 2015-2017年铁路运输重点区域发展分析 第一节、2015-2017年河北省铁路运输发展状况

一、行业发展回顾

二、行业发展方案

三、行业发展规划

第二节、2015-2017年湖北省铁路运输发展状况

一、铁路建设状况

二、存在问题分析

三、发展对策建议

第三节、2015-2017年浙江省铁路运输发展状况

一、行业发展规模

二、发展现状分析

三、行业发展形势

第四节、2015-2017年广东省铁路运输发展状况

一、旅客运输规模

二、货物运输规模

三、发展形势分析

第五节、2015-2017年江苏省铁路运输发展状况

一、行业投资规模

二、行业发展现状 第六节、其他地区

一、河南省

二、广西自治区

三、江西省

四、山西省

五、黑龙江省

第九章 2015-2017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营销分析 第一节、铁路运输市场营销概述

一、信息咨询系统

二、服务营销策略

三、营销关键因素

四、客货营销问题

五、客货营销新战略

第二节、铁路客运市场营销发展分析

一、营销环境分析

二、营销战略意义

三、客运营销策略

四、客票营销策略

五、企业促销策略

六、营销机制问题

七、营销管理缺陷

八、市场营销建议

第三节、铁路货运市场营销发展分析

一、经营劣势分析

二、营销策略分析

三、营销措施分析

四、营销困境分析

五、营销发展对策

第四节、铁路货运营销支持系统研究

一、系统基本组成

二、系统功能分析

三、系统网络构成

四、系统设备配置方案

五、应用软件开发环境

六、相关部门及相关系统

七、数据组织及处理流程

第五节、铁路货运营销管理系统设计

一、客户关系管理(CRM

二、软件及硬件平台

三、系统的实施应用

第十章 2015-2017年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的发展分析 第一节、铁路发展现代物流业分析

一、发展意义

二、发展形势

三、优势分析

四、发展机遇

五、发展问题

六、发展对策

第二节、铁路货运企业发展物流分析

一、发展必要性

二、发展规划过程

三、企业体制创新

四、发展战略措施

五、发展存在问题

六、发展对策建议

第三节、铁路货运代理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分析

一、转型原因分析

二、转型途经分析

三、发展措施分析

四、转型面临问题

五、转型策略分析

第四节、铁路货场与物流业分析

一、优劣势分析

二、功能分析

三、发展措施

四、发展目标

五、发展策略

第五节、铁路多经企业拓展现代物流业分析

一、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发展策略

第六节、铁路发展物流的策略

一、规划拓展原则

二、发展途径分析

三、组建公司方案

第十一章 2015-2017年中国铁路运输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第一节、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二节、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三节、中铁铁龙集装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四节、上市公司财务比较分析

一、盈利能力分析

二、成长能力分析

三、营运能力分析

四、偿债能力分析

第十二章 2015-2017年中国铁路运输替代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公路运输运营状况

一、建设投资规模

二、发展现状分析

三、行业发展趋势

第二节、2015-2017年民航运输运营状况

一、行业发展概况

二、行业运行现状

三、行业发展趋势

第三节、2015-2017年水路运输运营状况

一、发展历程分析

年 2015-2017

二、行业投资规模

三、行业运行状况

四、行业发展规模

第四节、2015-2017年管道运输运营状况

一、管道运输概述

二、行业运行现状

三、行业问题及对策

第十三章 2015-2017年铁路运输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铁路运输产业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一、产业内竞争者分析

二、新进入竞争者分析

三、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五、替代品的威胁

第二节、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的竞争分析

一、铁路运输比较优势

二、铁路运输竞争策略

三、铁路客运比较竞争优势

四、道路客运比较竞争优势

第三节、铁路运输竞争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一、缺乏市场竞争

二、行业竞争对策

三、市场竞争战略

四、短途客运竞争策略

五、企业竞争策略

第十四章 2017-2022年铁路运输发展前景的预测 第一节、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趋势

一、行业发展趋势

二、优先发展主题

三、行业发展规划

第二节、中国铁路运输业发展趋势预测

一、标准化发展规划

二、集装箱联运趋势

三、行业发展趋势

第三节、2017-2022年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一、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发展因素分析

二、2017-2022年中国铁路客运量预测

三、2017-2022年中国铁路货运量预测

附录: 附录一:《铁路安全管理条例》

附录二:《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认定办法》 附录三:《铁路运输收入管理规程》 附录四:《铁路旅客运输规程》 附录五:《铁路建设管理办法》

附录六:《铁道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的实施意见》 附录七:《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

关于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开展一切咨询业务的基石,通过对特定行业的长期跟踪监测,分 析行业需求、供给、经营特性、获取能力、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的内容,整 合行业、市场、企业、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行业市 场研究报告,以专业的研究方法帮助客户深入的了解行业,发现投资价值和投资 机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管理和运营能力。

对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外部的行业研究、内部的 企业资源评估以及基于两者之上的战略制定和设计。

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面和点的关系,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 的成长空间;企业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循行业的经营特征和规律。

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

为经营和投资者 提供决策依据

作为制定战略

规划的依据

行业研究是对一个行业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行业生命周期、行业的市场容量、行业成长空间和盈利空间、行业演变趋势、行业的成功关键因 素、进入退出壁垒、上下游关系等。

行业研究报告的构成

一般来说,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 受资料的限制,有时候不能够对行业进行全面的分析,分析的思路也会被资料所左右,但是无论 如何,我们还是以所掌握的资料为基础,尽可能的对资料进行整合,以揭示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为决策提供依据。

◆ 行业研究的难易程度因行业不同而有所差别,垄断性行业的研究与竞争性行业的研究不一样,主 导性行业的研究与配套性行业的研究也不一样,更为重要的是,行业不同,资料来源不同,资料的 可信度也不同。● 行业的界定 /分类 ● 行业发展特点 ● 行业规模 /结构 ● 行业进出口状况 ● 国外同行业现状 ● 产业政策 ● 行业管理体制 ● 投资状况 ● 原材料状况 ● 技术替代 ● 产品生产情况

● 产品销售情况 ● 主要销售模式

● 市场需求

● 细分市场 行业环境 行业概况 产品状况

企业状况 趋势对策 ● 行业集中度情况 ● 行业内企业特征 ● 企业竞争分析 ● 领先企业研究 ● 关键成功因素 ● 市场发展趋势 ● 技术发展趋势 ● 国家发展规划 ● 企业投资建议 ● 企业发展对策

常规行业研究报告对于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身为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平时工作的忙碌没有时间来对整个行业脉 络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一份研究报告会对整个市场的脉络更为清晰,从而保证 重大市场决策的正确性;

二、希望进入这个行业投资,阅读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是您系统快速了解 一个行业最快最好的方法,让您更加丰富翔实的掌握整个行业的发展动态、趋势 以及相关信息数据,使得您的投资决策更为科学,避免投资失误造成的巨大损失。

因此,行业研究的意义不在于教导如何进行具体的营销操作,而在于为企业 提供若干方向性的思路和选择依据,从而避免发生“方向性”的错误。

公司简介

中宏经略是一家专业的产业经济研究与产业战略咨询机构。成立多年来,我 们一直聚焦在“产业研究”领域,是一家既有深厚的产业研究背景,又只专注于 产业咨询的专业公司。我们针对企业单位、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提供产业研究、产业规划、投资分析、项目可行性评估、商业计划书、市场调研、IPO 咨询、商 业数据等咨询类产品与服务,累计服务过近100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并成为数 十家世界 500强企业长期的信息咨询产品供应商。

公司致力于为各行业提供最全最新的深度研究报告,提供客观、理性、简便 的决策参考,提供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帮助咨询 行业人员交流成果、交流报告、交流观点、交流经验的平台。依托于各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独特的资源优势,致力于发展中国机械电子、电力家电、能源矿产、钢 铁冶金、嵌入式软件纺织、食品烟酒、医药保健、石油化工、建筑房产、建材家 具、轻工纸业、出版传媒、交通物流、IT 通讯、零售服务等行业信息咨询、市场 研究的专业服务机构。经过中宏经略咨询团队不懈的努力,已形成了完整的数据 采集、研

究、加工、编辑、咨询服务体系。能够为客户提供工业领域各行业信息 咨询及市场研究、用户调查、数据采集等多项服务。同时可以根据企业用户提出 的要求进行专项定制课题服务。服务对象涵盖机械、汽车、纺织、化工、轻工、冶金、建筑、建材、电力、医药等几十个行业。

我们的优势

强大的数据资源:中宏经略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系统丰富的 数据资源,建成了独具特色和覆盖全面的产业监测体系。经十年构建完成完整的 产业经济数据库系统(含 30类大行业, 1000多类子行业, 5000多细分产品 , 我们的优势来自于持续多年对细分产业市场的监测与跟踪以及全面的实地调研能 力。

行业覆盖范围广:入选行业普遍具有市场前景好、行业竞争激烈和企业重组 频繁等特征。我们在对行业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还对其中重要的细分行业或产 品进行单独分析。其信息量大,实用性强是任何同类产品难以企及的。

内容全面、数据直观:报告以本最新数据的实证描述为基础,全面、深 入、细致地分析各行业的市场供求、进出口形势、投资状况、发展趋势和政策取 向以及主要企业的运营状况,提出富有见地的判断和投资建议;在形式上,报告 以丰富的数据和图表为主,突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视性。报告附加了与行业相关 的数据、政策法规目录、主要企业信息及行业的大事记等,为业界人士提供了一 幅生动的行业全景图。

深入的洞察力和预见力: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 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 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有 多位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 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有创造力和建设意义的对策建议: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 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

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行业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 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最新目录推荐

1、智慧能源系列

《 2017-2021年中国智慧能源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 2017-2021年中国智能电网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 2016-2020年中国微电网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 2016-2020年中国小水电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 2016-2020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 2016-2020年中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 2016-2020年中国氢能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 2016-2020年中国波浪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 2016-2020年中国潮汐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 2016-2020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2020年中国燃料乙醇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 2016-2020年中国太阳能利用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 2016-2020年中国天然气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 2016-2020年中国风力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6-《

2、“互联网 +”系列研究报告

《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 +广告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 +物流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3、智能制造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工业 4.0 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4、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 《2016-2020 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6-2020 年中国电视购物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6-2020 年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6-2020 年中国电视媒体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6-2020 年中国电影院线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6-2020 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6-2020 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6-2020 年中国动画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5、智能汽车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智慧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智慧停车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前景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 《2017-2021 年中国车联网产业运行动态及投融资战略咨询报告》

6、大健康产业系列报告 《2016-2020 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 年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 年中国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6-2020 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6-2020 年中国健康服务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 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

报告》 《2016-2020 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 年中国康复医疗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7、房地产转型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 年房地产+众创空间跨界投资模式及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养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医疗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物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养老地产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告》

8、城市规划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前景调查及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深度调研及开发战略分析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9、现代服务业系列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民营医院运营前景预测及投资分析报告》 21 《2016-2020 年中国婚庆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旅游行业发展前景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体育服务行业深度调查与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会展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整形美容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职业教育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6-20201 年中国职业中介服务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2

行业研究报告 篇2

1.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的类型及其特征

1.1 类型。

目前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占我国高职院校总数的半数以上。具有行业特色的现有高职院校分以下几类: (1) 由政府机构主管类型, 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所属高职院校;该类型为主流类型; (2) 由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主管类型, 为企业所属高职院校; (3) 由教育主管部门与行业部门共建类型, 为教育和行业主管部门双所属高职院校。

1.2 特征。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的特征明显: (1) 专业布局体现行业特点。专业结构相对集中, 一般都是紧密联系行业产业链而设置。 (2) 整合行业资源能力强。与行业联系的历史源远流长, 服务的行业范围长期相对不变。行业内可资利用的校友人脉丰厚, 与行业开展合作的基础坚实。 (3) 实行双重的管理体制。学校的人事由行业主管部门管理, 教育部门负责教育业务的管理和指导[2]。

2.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形势分析

2.1 先天优势。

因行业类高职院校的类型和特点所决定,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的先天优势明显。

2.1.1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能及时把握行业发展脉络

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法律法规等一般都是由行业主管部门起草, 需要对当时的行业现状及企业的技术需求等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基于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天然联系,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较易获得其支持, 迅速准确地获得本行业的前沿发展信息、科技需求及人才招聘信息等, 起到对行业发展的动态把握, 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作用。

2.1.2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内企业联系密切

基于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内企业的天然联系, 其服务的内容固定, 服务对象固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学生实习就业、“双师”人才的培养及企业世纪科技需求的解决、人员培训等都需要双方紧密联系, 相互合作。长久的合作, 更容易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形成良性循环。

2.1.3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有资源共享和整合的需求

学校与企业的资源配置方面具有互补性, 如高职院校具有各专业的实训场地、相关专业实验设备等, 而企业具有良好的实践场所、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人等, 这有助于双方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共享资源、共同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有助于双方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

2.2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存在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行业特色高职院校逐渐加大协同创新的力度, 支撑行业发展, 但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2.2.1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外部支撑力不强

根据国内外相关的经验, 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一般都需要强大的外部支撑力, 如国家相关政策, 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中介机构作用的充分发挥等各方汇集成的强大的外部支撑力。但目前国内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所需的外部支撑力较弱, 主要原因是公共服务不完善, 例如担保机构少、融资服务缺失、中介服务机构不规范等。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的开展缺乏相应的合作平台支撑,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规模偏小, 缺乏深层次长效稳定合作。

2.2.2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内部动力不足

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需要主管部门、中介机构、龙头企业和行业特色高职院校各主体的积极参与, 但是目前各主体之间协同创新的体制尚不完善。目前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以“点对点”居多, 行业内企业间竞争关系的存在, 企业间互信基础薄弱、共赢意识淡薄、协同创新动力不足。对于行业特色高职院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而言, 职称评定是他们关心的核心问题, 论文、专著的产出是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而把科研成果通过企业转化为生产力方面的科研动力不足。

2.2.3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人才机制不完善

2012年3月, 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简称“2011计划”) 。“2011计划”提出的协同创新中心, 有一个主要特点是:人员来源多元[2]。这与现行的行业特色高职院校内的各种实验平台和研究中心等沿用的人事制度不同, 中心内的研究人员可以来源于多个协同单位, 采用因项目而设的人事聘任制度。但是,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聘用大多采取依附于岗位本身的终身聘任制, 学校与企业之间互聘科技人员的机制不流畅, 以课题或项目为牵引而聘用创新人才的机制不完善。

2.2.4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建立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能够顺利开展, 建立科学合理、各方主体都满意的利益分配机制必不可少, 其中知识产权及相关的经济利益的分配机制尤其重要。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开展科研合作涉及知识产权相关主体的责任和权利等的认定不够细化, 各方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建立, 加上各方主体对科技合作协议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在实际的科技合作中容易发生摩擦, 影响各方产学研协同创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3.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3.1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网络主体主要包括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为代表的中介机构、龙头企业和行业特色高职院校等, 各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互动、协调构成协同创新网络。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核心协同层各主体之间的互动网络, 通过知识在各主体之间流动, 助推形成协同创新成果, 是各主体之间的技术、人员和装备等集成协同的结果。外围协同层主要包括地理、历史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及社会文化、习俗和规范等[3]。行业通过介入学校的教育决策咨询、建立全方位评价机制、行业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多方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实现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的协同创新, 实现多赢成效。

3.2 协同创新网络中行业特色高职院校的作用。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是行业内专业技术的创造、传承、传播机构, 可以为行业内各企业提供最新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输送专业技术人才, 承担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咨询、员工培训等工作[4]。行业特色高职院校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参与协同创新活动:一是利用校内资源 (图书馆、科研平台) 等为行业内企业提供各种便利等, 从而参与协同创新活动中;二是通过培养学生, 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三是与企业开展产学研项目创新合作。

3.3 协同创新网络中行业的作用。

3.3.1 行业政府主管部门

在协同创新网络中, 行业政府主管部门是发动者, 亦是协同创新的重要参与方。作为具有行政管理权限的机构, 行业政府主管部门可以以行政命令、抽查督查和政策引导等多种方式发挥协同创新作用。第一, 以行政命令形式打破地方利益保护主义, 有利于企业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第二, 在制定相关规则后, 行业政府主管部门可以以抽查督查形式介入。第三, 行业政府主管部门还可以设立政策引导基金, 引导协同创新的开展。

3.3.2 行业中介服务机构

行业中介服务机构是行业内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起到规范引导的作用。一方面, 由于中介服务机构的穿针引线, 集聚创新网络中的各种资源, 规范创新行为, 从而实现低成本低风险交易, 实现协同创新, 从而在促进行业特色院校与行业融合模式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和发展方面, 发挥着一种正向催化剂作用[4]。另一方面, 中介机构可以为各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 如创新有关知识、创新项目的选择、策划、创新项目方案的设计、法律、财务、营销等[4]。

3.3.3 行业内龙头企业

所谓行业内龙头企业是指在某领域为地区或国家作出较大贡献的企业, 一般在领域内对其他企业有较强的号召力和示范引导效果[5], 即指行业中的中流砥柱企业。该类企业是协同创新的主体方, 也是协同创新网络中行业另外两方发挥作用的落脚点。一方面龙头企业示范与导向作用明显, 其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具有带动效应。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对技术研发、转型升级、协同攻关创新的需求最迫切。

4. 相关政策建议

4.1 出台法律, 在制度层面为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提供保障。

目前为止, 国内尚未出台相关规范行业类组织的法规, 只有有关部委出台的几部行政规章。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国内行业协会难以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故以法律形式对国内行业协会参与行业教育过程的权限方位、法律效力和具体程序等详细规定, 将会极大地提高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和责任感, 更好地加快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工作的步伐[6]。此外, 法律权威的凸显, 法律手段的运用, 有助于形成科学制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 保证行业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4.2 建立全方位评价机制, 为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提供科学保障。

在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的过程中, 应建立全方位的评价机制, 如对协同创新开展情况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协同创新效果的评价: (1) 学校老师与学生之间互评, (2) 学校与教师互评, (3) 学校与学生互评, (4) 行业与老师互评, (5) 行业与学生互评等。在该评价机制里应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评价机构合适, 二是评价指标明确, 三是评价方法恰当, 四是评价效果合理。同时, 评价机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

4.3 行业参与学校的教育决策咨询, 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中央、省 (直辖市) 政府、地方政府与职业院校四个层面构成了国内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体系[6]。其人员组成多为职业教育体制内人员, 行业内人员参与力度不大, 易造成学校决策与行业发展脱轨。故应该新增相关行业内代表比例, 让行业在职业教育重大事宜决策咨询时发挥应有的作用。

4.4 行业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 面向行业, 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在相关改革方面, 2012年末, 《教育部关于调整和增设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 (教职成[2012]9号) [7]颁发。该文件对行指委的主要职能、指委主任委员聘任等做了详细的规定。建议各行指委,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纵观国内外行业课程和人才培养体系标准, 打造一个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相衔接的课程和人才培养体系标准, 兼顾学生专业知识和行业岗位技能两方面, 并做到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良好互动, 共建实训中心、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等。

4.5 行业参与学校师资队伍培养, 多角度融合, 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目前行业特色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般分三部分: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及新入职教师。对这三部分教师的培养, 行业应该积极跟进, 分类培养。第一, 积极主动地推荐选聘兼职教师进入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从行业对口合作企业人员内选聘满足条件、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做兼职教师;第二, 强化专职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考核力度。专职教师除了满足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最基本条件外, 还应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 并将挂职经历纳入年底考核、职称聘任中;第三, 行业应和高职院校一起做好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工作。新入职教师要加强教学技能、实践技能的培训工作, 鉴于生产一线的技术更新不断加快, 新入职教师应多参加行业协会的活动、多到企业生产一线去, 不断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

摘要: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其所属行业关系密切, 协同创新是双方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全面分析了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的形势与不足, 论述了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与行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及网络中的各方作用, 并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职院校,行业,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

[1]P.A.Gloor.Swarm creativity: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王华锋, 韩忠培.行业特色高职院校融入产业集群的科技服务模式[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2) :24-27.

[3]王帮俊.高水平行业大学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联结机制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24 (1) :23-29.

[4]王文龙, 张猛, 史乾.行业特色院校与行业融合模式协同创新机制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 2015, (7) :35-37.

[5]龙头企业[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25729.htm

[6]石曼, 胡斌武.行业与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机制探究[J].职教论坛, 2013 (28) :21-24.

行业研究报告 篇3

一、近年来的生育高峰期

中国开始进入第四波婴儿潮的时代。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许多新婚妇女为规避裁员的风险突击怀孕;根据国家政策中国的首批独生子女步入結婚阶段,可生育二胎等等的因素下,近年来我国将会迎来又一个生育高峰。高生育率为早教的受教主体规模扩大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也暗含了具有广阔前景的早教市场。

那么,早期教育的市场究竟有多大?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发布的统计公告,中国大陆0~3岁的婴幼儿共计7000万,其中城市0~3岁的婴幼儿数量为1090万。

而在教育花费上,一项城市儿童消费调查显示,广州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家庭,孩子月消费额为552元;月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的家庭,孩子月消费额为1165元。如果每个孩子月消费额的30%用于教育消费,最低的消费则为每月150元。以此推算,国内早教市场潜力就有100多亿元的规模。东方爱婴创始人贾军认为,目前早教企业开发的市场只占城市人口的10%.

二、中国人口受教育的程度提升以及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放在了能够在未来取得长期收益的教育上,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求得生存。以下是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及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中的一段关于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数据: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4571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4109万人;接受初中教育的42989万人;接受小学教育的45191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为361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为1114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为3396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为35701人。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0706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974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746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4485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从这段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有较大的上升。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从侧面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九年义务教育制的逐步普及,发展高等教育等科教兴国的战略使我国人口的素质有较大提高,而素质的提高加强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在目前竞争日益白热化的社会中,没有一定的学历基础难以取得成功。因此人们越来越注重教育的作用。据统计,2007年中国教育市场总值为1430亿美元,预计2010年前的复合增长率将会达到12%,预计规模2000亿美元。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内就开始有专家提出“零岁方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一系列先进的教育理念。从零岁开始进行教育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的事情。早教符合未来教育全龄化,提前化的趋势。面对人才济济的社会现实,要想出人头地,必须比别人先一步起跑。进入幼儿园学习似乎已经不能满足家长对孩子的成才要求。家长们的普遍心里是一切从娃娃开始抓起,尽早的发掘孩子的天赋以及各种能力,因此相当于将学前教育延伸至婴幼儿时期,比别人尽早的接受教育,以应对成长后的应试教育以及各种工作中的挑战。

三、家庭规模的缩小以及家长观念的更新是早教行业发展根本原因

中国大陆家庭规模的缩小成为另一个不能忽略的早教市场扩大的因素。除了经济因素以及计划生育的国策这一决定性因素之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流动率以及离婚率的加大这些因素都造成了中国大陆家庭规模的逐渐缩小。由此可以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家庭规模的缩小意味着孩子数量的减少,而独生子女取代多子女的现状会使父母更加注重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培养,因而对教育的投入也会相应增加。而早教作为一种开发潜能的投入也逐渐进入更多家长的视野,这对于早教市场的开发有着一定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举足发展进步的大背景下,以及国外先进早教理论的成功实践的影响下,传统的婴幼儿教育理念受到冲击。在过去家长们过于注重对孩子的保护,认为0~3岁的孩子尚未懂事,应该由家长亲身带养,教一些简单的话语即可。上面提到过的“零岁教育”一开始并不能为家长们所接受,但是时代在进步,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发展。家长们开始意识到,0~3岁不再是“大脑尚未发育完全”,教育了也是白教育的阶段,而是相反的,开发儿童智力与潜能,培养儿童社交力,学习能力等重要素质的黄金时段。因此家长对于早教企业的态度,经历了否定-怀疑-尝试-肯定-坚定这一变化的过程。渴望孩子能够成长成才的心态让更多的家长将孩子送进早教的队伍中,这无疑中极大的扩大了早教市场。

四、家庭收入的提高

电梯行业研究报告 篇4

[摘要]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梯消费市场,巨大的需求吸引了全世界所有知名电梯企业来华投资,我国电梯市场也给这些全球最具竞争力...一、我国电梯行业发展现状

1.我国电梯行业发展历程

相对于西方工业化国家来说,我国电梯行业起步较晚,回顾我国电梯行业5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时期

从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间,我国的电梯工业发展十分缓慢,电梯生产企业基本为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建设部定点生产的八大电梯生产企业,即北京电梯厂、上海电梯厂、沈阳电梯厂、苏州电梯厂、天津电梯厂、西安电梯厂、广州电梯厂、上海长城电梯厂。八大电梯生产企业30年总共生产了各种电梯万部左右,平均每家电梯企业每年只能生产40部左右,中国电梯行业面临资金和技术双重匮乏的局面。

2)改革开放以后引进外资

1980年建设部组织北京电梯厂、上海电梯厂与瑞士迅达集团合资成立了中国迅达电梯有限公司,之后其他国有电梯生产企业也先后与奥的斯、三菱、日立、迅达、蒂森克虏伯、通力、东芝、富士达等国外主要电梯生产企业组建合资企业。外资品牌全面进入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及大量的资金,中国电梯业开始起步。外资企业凭借其在技术、资金、经营管理、税收优惠等方面的优势一度垄断了中国的电梯市场。从外资进入中国电梯行业的进程来看,大体经历了如下四个发展阶段:中外合资中方控股、外方逐渐开始控股、基本由外方控股、全部为外方控股或独资。3)民族品牌的发展

外资品牌在初期进入的时候,凭借其自身的技术、品牌优势和在我国所享有的税收优惠等待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民族品牌的发展,许多国产电梯企业在此期间被外资品牌收购。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民营企业介入电梯制造工业,经历了多年的奋斗和摸索,一批民营企业逐步具备了电梯整机生产能力,中国电梯行业的民族品牌开始起步,但当时国产电梯由于技术和产品质量与国外电梯厂商存在一定的差距,许多重大楼宇的电梯工程基本被外资品牌垄断。同时,外资品牌也不断加大在华投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低层次、小规模的民族品牌逐渐被淘汰。

2000年以来,外资品牌带来的国际化技术标准、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催生了我国民族电梯企业提速发展。现代化企业的示范作用使民族企业看清了自己的定位与出路,部分国产电梯在技术、质量、管理、服务上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民族企业凭借其经营机制灵活、产品性价比高等优势,逐步从创立时期的市场占有率为零发展到目前占据国内30%左右的市场份额,打破了外资品牌的垄断地位。以博林特为代表的少数几家大型民族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从研发、设计、制造到安装维保的完整业务链条,已经在部分电梯产品的技术和质量上具备和外资企业抗衡的实力,产品不但在中国电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而且还远销东南亚、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在我国电梯出口方面占据了30%的市场份额,初步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电梯企业的实力。2.我国电梯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

目前国际电梯市场基本由美国奥的斯、芬兰通力、瑞士迅达、德国蒂森、日本三菱、东芝、日立、富士达等八大名牌垄断,他们的销售服务网点遍布世界各地广大中心城市,合计销量占到全球总销量的90%以上。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梯消费市场,巨大的需求吸引了全世界所有知名电梯企业来华投资,我国电梯市场也给这些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电梯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外资电梯知名品牌或者挑选国内知名的电梯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或者独资建设世界一流的工厂,配置顶尖的设备,引进最新的技术,培训一流的管理人才,纷纷把自己的生产重心和研发中心转移到了中国。这些国外电梯知名企业因此长期以来垄断了中国市场70%以上份额,我国电梯行业也成为了引进的外资先进技术最多最全的行业之一。

据中国电梯协会计,截至2010年,以奥的斯、上海三菱为代表的大型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占据了我国电梯市场70%的市场份额,进口电梯占据了1%的市场份额,民族企业占据了29%的市场份额。

3.行业内的主要企业和主要企业的市场份额

据中国电梯协会统计,截至2010年底,奥的斯、三菱、日立三大品牌合计已占据了我国电梯市场40%-50%的市场份额。迅达、通力、蒂森、东芝、富士达等其他外资品牌占据了20%-30%的市场份额。民族品牌占据了30%的市场份额,并且已显现出市场份额将不断上升的态势。

二、行业概况

1.行业市场规模

我国电梯行业历经30年的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建筑设备,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生活质量,实现我国建筑业“节能省地”的国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同时电梯又因其功能与广大人民群众安全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多年来一直被国家列为特种设备。近年来,在房地产、轨道交通建设、机场改建扩建等的强劲带动下,我国电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一颗璀璨的明珠。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梯生产国和消费国,据统计2013年我国电梯年需求量已超过45万台,占全球电梯市场需求量的60%。截止到2014年,电梯生产量达到70.8万台,电梯保有量已突破350万台,预计到2015年电梯保有量将达到420万台。我国近几年的电梯需求量、产量和保有量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电梯协会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目前,尽管我国已成为全球电梯最主要的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但我国电梯普及程度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数据显示,2011年底我国电梯人均保有量约为700 人/台,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100-200 人/台的水平。我国电梯市场的饱和保有量约为700 万台,相比2012 年国内约245 万台的电梯保有量。我国电梯市场仍将有约450 万台的成长空间。

2.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1)商业地产的增长

随着国内第三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办公楼及商业营业用房需求持续增长。2009年我国办公楼及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房屋面积分别为2,860.76万平方米和12,415.03万平方米,到2013年上述两类用房新开工房屋面积分别达到6,887.24万平方米和25,902.00万平方米,复合年增长率分别达到24.56%和20.18%,均保持较快增长。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各城市需要建设更多的办公楼及商业营业用房以支持当地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为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另外,为展示城市形象,各地通常选择大规模建设超高建筑(垂直高度超过或等于300米)。根据中国建设科技网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5月底,我国已落成超高层建筑为25栋,较排名第二的美国多出11栋,我国在建的超高层建筑达78栋,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之和仅为47栋。可见,随着我国建筑高度的不断提升,势必带动大量的电梯需求。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推动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2.57%,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带动我国机场、火车站、医院、体育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提高,电梯采购量随之增加。

3)旧电梯更新及旧楼改造

在旧电梯更新领域,电梯超过规定使用年限仍违章运行,将带来电梯安全方面的重大隐患。根据国务院公布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或者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使用年限,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及时予以报废”。根据中国电梯协会、《全国电梯行业商务年鉴》数据以及电梯使用15年强制报废的行业规定计算,2015-2019年我国电梯更新改造量预测如下: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在旧楼改造领域,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在既有建筑中加装电梯的需求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建设部在“十一五”科技重点支撑项目中列出专项,对既有建筑的改造进行研究,其中特别对全国既有建筑如何改造加装电梯设立专门课题进行有关政策、投资、技术、标准、改造方案、需求、审批程序等方面的综合研究。

4)出口市场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加大对于高端电梯产品的研发和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电梯进口数量逐渐降低。同时,国内电梯产品技术、质量逐步提升,凭借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逐 步凸显,民族电梯品牌在海外市场逐渐被认可,并形成大量产品出口。2009-2014年我国电梯的出口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3.行业特有经营模式

1)以销定产的行业导向

很多电梯都为根据客户订单的参数要求生产的非标准化产品。在其100多年漫长发展过程中,其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始终没有改变。电梯产品的生产必须根据其所配套的建筑和客户的不同需求来决定,电梯生产企业接到客户订单后,利用其整合技术,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产品设计,以订单为依据组织部件采购、制造、发货运输、安装和维保。2)大型整机制造企业对产业链控制较强

电梯制造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电梯制造技术是包含机械、电气、通讯、网络、制造工艺的一体化技术。电梯产业链上的各企业可区分为:电梯整机制造企业、电梯零配件生产企业、电梯安装工程企业、电梯安装、维修、保养服务企业。大型电梯整机制造厂商通常掌握着核心的驱动技术、控制技术及整合技术;部分配件供应商只在单项部件上掌握着某项技术。因此掌握着电梯核心技术的大型整机制造商通常既把握研发制造,自己生产部分核心配件,其它配件的生产外包给配件生产企业,又控制销售渠道并扩展终端客户,将部分安装、维修、保养业务外包给提供电梯安装、维修、保养服务的企业,因此对整个电梯产业链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3)电梯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宽,带动面广

电梯产业链的组成为:研发 设计 制造 实验 物流 营销 装饰安装 检验 维保 技术改造等各环节,其涉及的领域为机械加工、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电子元器件、五金制品、电缆电线、仓储物流、服务、培训等领域,因此对行业带动面广,提供就业岗位多。

4)电梯的安装、改造、维修业务在产业链上的地位随电梯保有量增加而提高

电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质,购买后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安装和维修保养。电梯的安装、维修保养质量直接决定着电梯的运行状况。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电梯的安装、改造、维修,必须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其通过合同委托、同意的依照本条例取得许可的单位进行。”我国现阶段电梯制造企业的售后维修和服务收入比例普遍不高。观察成熟国家的电梯市场结构可以发现,当其电梯保有量趋于饱和后,服务型收入将构成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向客户提供安装、维保、改造等全方位服务体系的整机制造企业将具备更好的发展前景。

5)电梯行业和物流业发展联系密切

电梯产品通用标准件多,覆盖区域广,运输距离远且比较分散,因此区域性仓储、就近采购、集中运输、区域部件配送尤为必要,另一方面,为快速响应用户安装、维护保养等业务的需要,电梯及配件产品需及时送到安装、维保现场。这些都需要便捷、高效的物流业配送体系的支持。6)电梯购买者和使用者相分离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电梯都是作为公共设施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而电梯的真正购买者却主要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这样的集团采购者,因此电梯的使用者并不直接购买电梯。电梯整机企业在设计中需兼顾购买者和使用者的利益。

4.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

电梯的技术主要分为机械技术和电气技术,电梯整机生产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实际上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竞争。

1)电梯行业标准

中国电梯行业技术标准采用的是根据在发达国家广泛执行的电梯行业标准EN81、EN115标准而编制的GB7588标准(《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16899标准(《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我国电梯制造企业被要求强制执行上述标准。上述标准从机械、电气、安全管理等方面全面、详细规范了电梯、扶梯的技术要求。该两项标准的执行使得我国的电梯制造业水平与世界电梯制造业接轨。2)电梯技术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电梯采用的控制系统技术主要是交流双速梯,产生故障的频率较高且运行舒适感较差,为提高舒适程度,部分较高档场所用的是带直流发电机组的直流电梯,这种电梯的机房有点像小型发电厂,在建筑物内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实用价值同样不高。之后又出现了交流调速电梯(acvv),但由于器件和技术原因,真正成功的交流调速梯并不多。目前电梯行业主流控制技术为VVVF技术,该技术极大的提高了电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技术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减低了电梯故障的频率,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所产的一台电梯大多二周内就存在故障记录,而现在一台电梯很多能做到一年内不出故障。

除控制系统方面的进步以外,电梯机械技术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进,特别是电梯的动力输出设备曳引机在经历了行星齿轮传动、斜齿轮传动和蜗轮蜗杆传动等技术的更新换代之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出现了永磁同步曳引机,该种曳引机具有体积小、损耗低、效率高等优点,现已发展成为现代新型曳引机的主流机型,并占据了电梯市场主流地位。

过去的维保和现在维保内容同样有很大的改变。过去维保除一般保养外,很大部分花在电梯的修理上。而现在的电梯故障率很低,除一般保养和检查外,维保人员将大多数时间花在熟悉电梯图纸和原理,电梯电线敷设,记录电梯正常运行时的各种数据等方面。3)目前电梯行业主流技术

电梯行业新技术层出不穷,目前国内电梯行业领先的大型整机制造厂商的产品主要采用如下核心技术: 3.1)无机房电梯技术

相对于传统的有机房电梯,无机房电梯不设机房,将原机房内的控制屏、曳引机、限速器等系统都安置到井道内部或用其它技术取代,节省了原先机房所需的空间节省了建筑空间。无机房电梯一般采用变频控制技术和永磁同步电机技术,故节能、环保、不占用除井道以外的空间。近年来,日本、欧洲有70-80%新安装的电梯为无机房电梯。3.2)VVVF 技术

VVVF 技术通过改变电机供电的电压和频率,平滑调节电梯速度,可以获得更好的乘坐舒适感,它平层精度高,并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保障了电梯的可靠性,提高了电梯运行的舒适感。VVVF 技术适用于从低速到高速的所有种类电梯。

3.3)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技术

具有低速大转矩特性的无齿轮永磁同步曳引机具有节省能源、体积较小、低速运行平稳、噪声低、免维护等优点,目前越来越引起电梯行业的广泛关注。无齿轮永磁同步电梯曳引机,主要由永磁同步电动机、曳引轮及制动系统组成。3.4)能量再生回馈系统

用变频器交-直-交的工作原理,利用电梯空载上行、满载下行时电机处于发电状态的特性,将机械能产生的交流电(再生电能)转化为直流电,并利用一种电能回馈器将直流电电能回馈至交流电网,供其他用电设备使用,使电力拖动系统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电网电能下降,从而起到节约电能的目的,可实现节能率10%-30%。

3.5)智能电梯控制系统

智能电梯控制系统是让电梯系统与智能辨识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设备,运用生物特征识别、语音识别、智能卡识别等方式对电梯进行操作。电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结合给电梯的乘客带来很大的便利,使得电梯更加人性化。3.6)电梯远程监控系统

采用传感器采集电梯运行数据,通过微处理器进行非常态数据分析,经由GPRS 网络传输,公用电话线传输,局域网传输与485 通讯传输多种方式实现电梯故障报警、困人救援、日常管理、质量评估、隐患防范等功能的综合性电梯管理平台。其中GPRS 为无线网络,设备连接网络方便快捷,能极大的减轻设备网络架设工作强度。

5.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季节性特征 1)周期性特征

电梯行业的发展与建筑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因此其发展的周期性很大程度上受建筑行业发展周期影响。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电梯行业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改变。

2)区域性特征

我国电梯行业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经济总量的地域分布特征相一致,经济发达的华东、中南(包括华南)、华北地区为我国最主要的电梯消费市场,近年来一直占据了我国电梯保有量的80%以上。

3)季节性特征

电梯产品的销售和房地产施工有着较大的关联性。一般来说,冬季尤其是封冻期,房屋施工相对进度较慢,因而也会影响电梯的销售,因此每年第一季度通常是电梯生产企业的销售淡季,行业呈现一定的季节性。

6.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1)技术壁垒

电梯整机制造行业是一个集机械、电气系统于一身的技术密集性行业。在核心技术的取得、资金的准备、技术人员的储备、技术开发规范化管理机制的建立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障碍。部分大型电梯整机生产企业能够掌握电梯整合设计技术、驱动技术、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从而最大程度保证产品的性能。掌握这些核心技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保持技术的先进性更需要靠长期的研发过程中建立的系统化的研发机制、储备的研发人员及不断更新研发与试验设备。新进企业很难短时间内掌握电梯的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及研发团队的建设也很难达到现有大中型电梯整机生产企业的水平。2)资金壁垒

电梯行业的生产制造方式是依据产品销售合同订单生产制造。在80年代,就有专家考证电梯生产企业的生产数量达到1,500台以上时才能明显降低成本,从而具备生产规模效应,各地区电梯销售机构销售数量超过200台时才能达到营销规模效益。因此电梯生产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生产设施和营销网络的建设才能有效控制成本。同时因为电梯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电梯产品的研发当中,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先进性,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会被淘汰。3)销售与服务网络壁垒

电梯产品通用性较差,电梯生产企业需要全面利用其整合技术,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采购、组织生产,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这就需要与客户保持频繁的沟通,建立起体贴的驻点服务,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同时,电梯销售以后的安装、维保等服务也需要及时、高效、高质的进行。因此庞大的销售服务网络建设是企业保证其产品销路顺畅、保持竞争优势的有效保证。目前国内大中型电梯整机制造企业都已经经过多年的积累,建立起了覆盖全国乃至海外的销售服务体系,新进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广泛的销售服务网络。4)资质许可壁垒 电梯生产企业需强制执行《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2003)及《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16899-2011)等行业标准。同时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改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式的决定》,电梯生产企业需具备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这些因素使得只有具备执行国家强制要求的电梯行业规范标准并取得资质许可的企业才能生产电梯。

7.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1)国家产业政策

根据国家颁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文件,装备制造业均属于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领域之一。根据《中国名牌产品“十一五”培育规划》,电梯行业所属的通用设备制造业被列为重点培育行业之一。根据国家公布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政府将优先采购国内自主创新产品。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促进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速度和产业升级,提高自主创新和国产化水平的大环境下,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产品质量较高、生产工艺较先进的大型本土电梯生产企业面临良好的发展契机。1.2)电梯市场发展前景良好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化建设的加速、人口的老龄化、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现有电梯的不断更新改造、既有旧楼加装电梯的大量需求,电梯市场需求量未来若干年内仍将快速增长。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仍将是全球最大的电梯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

出口方面,2001年-2010年我国电梯的出口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量受到一定影响。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我国电梯出口也将逐渐回暖,其中以博林特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品牌在很多电梯产品的技术和质量上具备了和外资大型电梯制造企业抗衡的实力,因此在我国未来电梯出口市场逐步回升的情况下将面临良好的发展前景。

1.3)本土电梯企业的技术不断进步

我国电梯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经历了20多年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精的发展历程后,我国本土电梯企业生产的中低速电梯产品已在技术上全面赶上了外资大型电梯企业;而对于电梯下游消费的主要行业普通住宅和基础设施来说,中低速电梯已能够满足其使用要求。2)不利因素

目前国内取得电梯生产许可证的中外企业约有560家,“无序竞争、打价格战”在电梯市场依然存在。由于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很多电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供应链的管理和控制,而着眼于单纯的价格竞争,这使得这些电梯企业没有形成研发、生产、销售的良性循环。“价格战”不仅扰乱了整个市场的竞争秩序,往往也使得企业自身陷入“低价”策略的困境,始终无法获得足够利润来投入研发。

中国床垫行业研究报告 篇5

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

目 录

第一章 床垫行业现状概况

第一节 床垫的定义及分类

一、软体家具

二、床垫

第二节 全球床垫行业发展概述

一、产业投资

二、原材供应

三、市场供需

四、主要国家分析

第三节 全球床垫市场发展预测

第二章 我国纺织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纺织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中国纺织业总体经济指标分析

一、中国纺织业总体经济指标分析

二、中国纺织业总体经济指标分析

第三节 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一、纺织工业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二、我国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第四节 纺织行业运行情况

一、纺织行业增速全面下降

二、行业困难呈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三、纺织行业趋势分析

第五节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分析

一、中国纺织品出口前景趋缓

二、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市场

三、中国纺品相对优势降低

四、转型扩大内需商机

五、推动促进纺织产业发展策略

第二章 我国床垫行业发展综述

第一节 我国床垫行业发展概述

第二节 我国床垫行业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企业规模较小,设计能力欠缺

二、生产企业众多,品牌意识不强

三、产品功能不高,同质化严重

第三节 我国床垫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章 床垫行业经济运行现状分析

第一节 行业运行主要经济数据统计

第二节 行业供需情况分析

第四章 床垫行业市场分析

第一节 市场运行分析

第二节 床垫细分产品市场分析

一、弹簧床垫

二、充气床垫

三、玉石床垫

四、棉麻床垫市场状况

第三节 区域市场分析

一、中国床垫区域经济的发展

1、中国床垫区域经济现状

2、中国床垫特色区域经济

3、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第五章 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第一节 行业总体竞争现状概述

第二节 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三节床垫企业面临市场竞争

第四节床垫企业市场竞争对策

第五节 品牌竞争格局分析

一、外来床垫高端品牌的影响

二、同类床垫品牌竞争全面升级

三、弱势床垫品牌的影响

四、品牌分析

1、喜临门

2、金榜麒麟

3、雅兰

4、皖宝

5、大自然

6、吉斯

第七节 床垫消费者研究

一、购买场所

二、何时购买

三、购买决策因素

四、消费者较偏好的促销方式

第六章 海外床垫市场

第一节 中国床垫在全球床垫市场的地位及与市场机会

一、各国应对策略分析

二、中国在主要床垫制造市场优势分析

第二节中国床垫进口分析

第三节中国床垫出口分析

第七章 影响床垫需求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世界各国收入水平与床垫消费水平分析

第二节 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变化与床垫消费水平分析

第三节 其它因素分析

第八章 营销策略

第一节床垫销售策略分析

第二节床上用品欲走专卖之路

第三节中国家具市场营销趋势

第九章 床垫企业的信息化技术变革

第一节全面理解床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第二节床垫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第三节如何进行床垫企业的信息化变革

第十章 中国床垫行业发展趋势及预测

第一节我国床垫行业发展趋势

一、求新求变趋势

二、绿色环保趋势

三、产品智能趋势

四、市场变化趋势

茶叶行业的研究报告 篇6

一、茶业的定义与分类

1、茶叶的定义

茶属双子叶植物,约30属,5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4属,397种,主产长江以南各地。乔木或灌木,叶互生,单叶、革质、无托叶;花常两性、稀单性、单生或数朵聚生,腋生或顶生;萼片5-7,覆瓦状排列;花瓣通常5,稀4至多数,覆瓦状排列;雄蕊极多数,稀少数,分离或多少合生;子房上位,稀下位,2-10室,每室有胚珠2至多颗;果为一蒴果,或不开裂而核果状。我们一般所说的茶叶就是指用茶树的叶子加工而成,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的一种饮品。

2、茶叶的分类

中国作为发现茶的起源地,茶的种类和数量数不胜数。为了区分中国的各种茶叶,我国制定了茶叶分类的标准,我国的茶叶分类方发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按采摘的季节分

按采摘的季节分,可以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其中春茶指的是当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采制的茶叶,春季的温度适中,雨量充足,所以春茶都富含维生素,且香气宜人,比如安溪铁观音和六安瓜片。以此类推,夏茶是指5月初到7月初采制的茶叶;秋叶是指8月中旬以后采制的茶叶;冬茶是指10月下旬开始采制的茶叶。

2) 按成品的聚散状态分

按成品的聚散形态分类,则可以分为散茶、砖茶以及末茶。通常市场上以散茶以及砖茶居多。

3) 按茶叶的形状分

按茶叶的形态分,可以分为扁形茶、针形茶、片形茶、圆形茶以及舌雀茶等。

4) 按茶树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分

按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分类,则可以分为高山茶、平地茶等,比如著名的雪顶乌龙就是高山茶的一种。

5) 按茶叶在加工中是否经过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的程度为标准分 按茶叶在加工中是否经过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的程度为标准分,则可以分为绿茶、黄茶、白茶、红茶、乌龙茶和黑茶。这个划分标准是我们最熟知,也是最广为使用的。

二、我国茶叶产地的分布区域

我国地大物博,中国茶区分布辽阔,现有茶园面积约110万公顷,全国共约21个省市生产茶叶。综上所述,我国的茶叶种植地可分为4大茶区:

江南茶区

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茶园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少数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这些地区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地。江南茶区为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区,年产量大约是中国全国茶叶产量的三分之二。并且我国的一些名茶都产自江南茶区,比如说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以及庐山云雾等。

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以及海南等地。华南茶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9℃~22℃,年降雨量为中国茶区之最,所以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方。华南茶区的茶树品种也极其丰富,主要生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以及六堡茶等,此地产茶的茶汤浓度都较大。

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包括云南、贵州以及四川等地。其中云南高原更是为茶树原产地中心,因为云南的土地以及天气状况都较为适合茶树的生长。西南茶区茶树品种丰富,主要生产红茶、绿茶、普洱茶等。

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江北茶区的平均气温约在15℃~16℃,年降水量较少,且分布不均,常使茶树受旱,因而产自江北茶区的茶叶质量不如产自其他茶区的茶叶。

三、我国茶叶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茶业的经营者当中,草根茶商占据着数量上的主体地位。在目前茶叶界里可以理解为:茶农强,茶商弱。草根茶商是中国茶业的绝对主体,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的家庭经营模式已然七零八落,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风云。中国茶叶种植面积第一,茶业产值却屈居第三。传统经营模式在市场化面前暗然失色,家庭小作坊在规模化生产线面前苟延残喘,中国茶业的变革迫在眉捷。茶叶是一种大自然赠与的饮料,由每年的大气候、每时的天气、各地不同的土壤、制茶工艺等影响,有着千差万别,所以才有它的差异性,才有在喝不同茶品时的口感体会。在厂家强到只提供茶品,商家弱到无法将直接面对茶友时所知道的市场需求提供给厂家的情况下,厂家与市场需求渐行渐远,产生的两极化,也是目前茶业市场出现的一种业态。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茶业领域的竞争不再是国人之间的竞争;中国矿业收购武夷星、蓝天集团进入毛尖茶领域等,预示着茶叶市场的不再是低端的竞争。不论从市场层面考虑,还是从自身经营状况出发,个体化的草根茶商都将被市场、被历史淘汰。正视市场化发展的趋势,草根茶商们才能在日益变化的局势中掌握主动,赢得商机。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园面积为世界第一,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历年来,我国茶产品出口也呈现了大幅增长势头,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茶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六大保健食品之首,可以预测,茶将成为21世纪世界“第一大饮料”2011年全球茶叶产量达到421.71万吨,中国茶叶产量位居第一位,为162万吨。 2011年,我国茶园总面积达到2112.5千公顷,较2010年增长7.2%;茶叶总产量达到162万吨,较2010年增长9.9%。茶叶农业总产值接近729亿元,较2010年增加121亿元,增幅超过20%。在出口方面,2011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达到32.26万吨,同比增长6.6%,出口额9.65亿美元,同比增长23.1%,出口量和出口额双双再创历史新高。如今茶叶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茶叶的产销量也跟着上去了,茶叶的品质大幅度提升了,茶叶的商品化程度更是今非昔比。茶叶从一种粗陋的农副产品变成了精美的商品,变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甚至是文化消费品。

四、国内茶叶市场问题

目前我国茶叶市场整体需求趋于饱和,消费增长速度低于茶叶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呈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历史积淀的影响,我国的茶叶市场呈现如下特点:

1、多:茶叶种类多,行业企业多。

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大约有上千种茶叶,仅名茶就有两百种左右,而每一种茶叶因采摘时节、产地不同又可分出众多子类。与茶叶种类多相对应的就是我国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8000万茶农、7万家茶企。

2、乱:管理无序,标准缺失。

产品种类和行业企业众多本就容易形成混乱的市场局面,而行业管理不健全和产品标准的不易操作更导致了茶叶行业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近年来,各地大建茶叶城、茶叶批发市场,甚至一个城市建有多个批发市场,超出了市场的需要,结果导致市场内商户的销量和利润越来越薄。而且批发市场由个体商户组成,自身所普遍存在的散、乱、杂和不易监管等特点,很容易发生漫天要价的情况。管理的松懈也导致食品行业普遍推行的QS认证在茶叶行业得不到有效执行。我国现行茶叶品质标准中,关于茶叶的感官品质都采用定性语言描述,消费者难以理解和应用,致使标准在交易定价中很难发挥作用,形成实施上的标准缺失情况。普通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难辨良莠,听任一些不良茶商的信口胡言,以次充好,长此以往也会抑制消费者需求。此外,行业内还存在假冒伪劣、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3、弱:企业实力弱,品牌意识弱。

我国茶叶企业数量虽多,但多数都非常弱小,规模上亿的企业屈指可数,而且没有能够主导行业发展的企业。2008年,7万家茶企共实现茶叶总产值300亿元人民币,而同年仅联合利华立顿一家茶加工企业年产值即达到23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茶叶产值的2/3强。我国多数企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阶段,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商销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目前我国有7万家茶厂,注册了自己品牌名称的还不到1000家。茶叶行业目前多、乱、弱的特点导致了整个行业的无序竞争和低层次竞争,消费者购买缺乏依据和方向。可以说,国内的茶产业是“有名茶,无名牌”。面对这种情况,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基本达成共识,即推行品牌化才是茶企和行业的出路,并且行业先进企业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五、国内茶企品牌发展模式探索

茶叶行业的领先企业分别结合自身基础和优势,摸索适合自己的营销模式,采用规范化的管理、现代的推广方式,打破行业困局,逐步树立起企业品牌,如果按照这些企业采取的产品和渠道类型划分,可以将行业内的品牌茶企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1、自建连锁零售终端,经营多品种茶叶,打造零售企业终端品牌。

这类企业主要是茶叶连锁零售企业,如吴裕泰、天福茗茶、张一元、元长厚等。基本模式是先建立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的品牌零售终端,然后沿产业链向上延伸,在各主要产茶区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在自有连锁终端销售自产或收购的各种知名品类茶叶,统一冠以零售终端品牌。面对消费者塑造零售终端的品牌形象。

2、通过商场专柜、品牌专卖店销售,经营企业品牌,以某一单一知名茶叶种类为主。这类企业通常是原有的茶叶种植、加工企业,如八马、竹叶青、安息铁观音集团等,多数为名优茶产茶区领导企业,有雄厚的产地资源和生产加工能力,以某一单一知名茶叶种类为主,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终端等方式塑造企业品牌在该品类茶叶中的形象和地位。

行业研究报告 篇7

《报告》由家具行业运行情况、五大家具产业区地理分布、特色区域发展概况、重点企业案例、行业科技进步现状、行业发展难点、相关政策实施效果、影响行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发展前景预判及战略对策9大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的数据, 从各子行业、主要地区、产品品种、主要出口目的地国家 (地区) 、各种出口贸易方式等角度入手, 对家具行业的产销、出口情况进行分析, 归纳出行业运行的特征及走势。

第二部分, 分述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东北、西部5大家具产业区各自不同的优势与特色。

第三部分, 从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地方政府扶持措施、发展目标等方面, 介绍以“中国椅业之乡”、“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中国北方家具商贸之都”、“中国红木家具生产基地”为代表的家具行业特色区域的发展概况。

第四部分, 以成功开发三级市场的全友家私、做大做强家具出口的美克集团、立足办公家具生产的浙江圣奥、自主创新成就品牌效应的联邦集团, 以及大规模定制实践的尚品宅配5家企业为例, 展现家具企业在危机中把握商机所获得的强劲发展。

第五部分, 详细解析了近年来家具行业通过研制、引进先进生产设备, 开展创新设计, 实践大规模定制, 应用新型材料,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络销售等手段, 对自身科技进步、健康发展的推动作用, 同时列举了全友家私、乐雅轩、雅露斯、怡丰名、尚品宅配、浙江圣奥、大自然、喜梦宝等企业的相关科技成果。

第六部分, 把握当前家具行业发展的难点, 主要是贸易摩擦升温加大出口风险, 部分家具卖场过剩, 区域性用工紧缺显现, 原创设计缺少助推力等方面问题突出。

第七部分, 研究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国家的出口退税率回调、《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相关政策及地方政府扶持措施的实施, 对保障或促进家具行业发展的效果。

第八部分, 从利弊两面剖析目前影响家具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 积极因素表现为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发展利好信息, 城镇化进程拉动家具需求增长, 民生工程刺激家具消费走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庇护家具出口等;而不利因素则表现为外部经济复苏趋势仍不明朗, 财政金融风险依旧存在, 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农民收入增加困难, 家具市场遭遇多国挑战, 生产成本被推高等。

寿险行业分析报告 篇8

在中国保险业,人寿保险虽起步较晚,但占整个保险市场份额的比例不断增加,保费收入已由 1982 年的 159 万元增至 2002 年的 2274.84 亿元,占保费总收入的 74.5% ,寿险已超过产险成为保险市场的主要业务。产品种类不断趋于多样化,已由 80 年代的几十种增加到 2002 年的数百种。中国寿险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988 年以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垄断

1986 年以前整个中国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 1986 年成立了新疆兵团保险,但这并没有对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构成任何威胁。

第二阶段( 1988-1998 )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三足鼎立

1988 年、 1991 年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先后成立才真正打破了独家垄断的坚冰。 1998 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组,产、寿险分离,在寿险市场形成了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人寿三足鼎立的局面。

第三阶段( 1998 至今)外资、合资寿险品牌异军突起

中国人寿所占份额逐步下降,平安和太保飞速发展,处于第二阵营的泰康人寿、新华人寿成长势头迅猛,在上海、广州等保险业开放较早的城市中,如友邦、信诚等外资、合资保险公司异军突起,加剧了人寿险市场的竞争。

二、 2002-2003 年度品牌竞争格局

(一)整体竞争格局分析

1. 老牌大型保险公司实力雄厚

在竞争力方面,平安,中国人寿和太平洋人寿稳稳占据三甲位置,而两个成立相对较早的股份制中小型公司泰康和新华与它们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主要的原因是前三大保险公司由于其成立时间较早,实力比较雄厚,已牢牢占据了现有的大部分市场。我们可以看到,前三大保险公司占了市场份额 86.8% ,而其中平安保险是绝对的霸主,占据了将近 40% 的市场,几乎是排名第三的太平洋人寿的 2 倍。

2 .小型新公司成长迅速

从成长指数来看,泰康,新华和中宏人寿超过了三大保险公司而分列前三位。但是对于人寿保险市场来说,各品牌间成长指数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这显示了扩张市场的艰难程度。泰康,新华和中宏能在这样的市场中比其它保险公司扩张迅速实属不易。

3 .洋保险潜力巨大

从品牌忠诚度方面来看,美国友邦这个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寿险品牌已经跃升至第二位,并且直逼位于第一的中国人寿。不过从整个市场来看,排名靠前的保险公司的忠诚度指数都比较高。这可能是由于人身保险这个产品的特殊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与耐用消费品比较接近,人们通常在选择时比较慎重,一旦购买不会轻易丢弃。友邦虽然对中国市场来说是新生力量,但作为世界知名的老牌保险公司在运作方面的经验还是非常丰富,使得其忠诚度表现非常突出。

(二)市场竞争深度分析

1 .消费群体结构分析

中国寿险市场品牌消费群体结构分布的特点为:

(1) 国内保险公司走大众化路线;

( 2 )国外保险公司主要面对高端人群。

我们来看看各主要保险公司的客户的收入水平和社会阶层(社会阶层是新生代公司与英国市场调查协会共同研究的成果,它按照收入,职位等一些指标将人群分为从高到低四个阶层,其中一二阶层为中高阶层。)从图二可以看到,三大保险公司都聚集在中心位置,即他们的客户群非常类似,是普通大众,这是由于这三大保险公司的网络遍布全国,他们的客户多种多样。泰康和新华的客户群处于较高的社会阶层中,但泰康的客户群的收入要高于新华,而泰康对其客户群的定位恰为年轻白领。美国友邦的客户群的收入和社会阶层要远高于其它保险公司。这一方面可能由于他目前只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开展业务,另一方面也由于收入和职位比较高的人倾向于选择洋保险。客户群体的优化必定为外资保险公司未来的进一步扩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区域分布结构分析

中国寿险市场品牌区域分布的特点为:

(1) 国内大型保险公司在全国扩展市场;

(2 中小型保险公司立足大本营,逐步向外扩展市场;

( 3 )外资保险公司在有限区域内逐步建立优势。

从竞争区域来看,三大保险公司和中小保险公司共同的强势区域及竞争最激烈的区域不多。由于泰康和新华是基于北京的保险公司,它们的重点必定聚集在北京,北京成为了他们的强势区域。而三大保险公司的强势区域则更多地集中在其他大中城市中,这是由于他们的销售网络比较广泛同时也比较成熟。而在两个非常重要的市场——广州和上海三大保险公司和中小公司都不占优势,而这恰恰是外资保险公司的主要市场。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保监会对外资保险公司开设分支机构的优惠条件的出台,必定有更多的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他们也将会在更广泛的区域内与中国保险公司展开角逐,外 资保险全国扩张的第二波浪潮正在来临。

三、主要品牌竞争手段分析

1. 平安保险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成立于 1988 年 3 月 21 日,是我国首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在中国保险业开放程度最大、竞争最激烈的上海市场,平安寿险占据了半壁江山,同时,其在北京、天津、大连等中心城市的市场份额也稳居首位。《亚洲周刊》(《 Asia Week 》)评选的 2001 年亚太地区最大 100 家人寿保险公司中,平安名列第 23 位; 2001 年 9 月,平安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 "AAA" 信用等级的金融保险企业,并在《资本》杂志评选的“中国最佳服务品牌”中荣膺“最佳保险服务”称号。

2. 中国人寿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是中国大陆最大的专业化商业人寿保险公司,总部设在北京。中国人寿 1996 年—— 2001 年保费收入保持 32.75% 的年均增长速度。 2001 年公司保费收入达到 812.36 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了 24.66% ,占全国寿险市场的 57% 的市场份额,始终是中国寿险市场的业界领袖。

3. 太平洋人寿 2001 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了产、寿险分业经营。分业以来,业务发展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截至 2001 年底,公司总资产近 300 亿元,累计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 489.72 亿元。

4. 泰康人寿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6 年 8 月 22 日,是目前国内 5 家全国性人寿保险公司之一。 2002 年起,泰康倡导工薪白领人群的现代生活观、家庭价值观,致力于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服务,全面推出泰康新生活广场,形成四位一体的互动式综合服务体系。

四、寿险市场未来发展走势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城市保险市场的竞争度还较低,特别是经营商业人寿保险的企业很少,大部分城市的商业人寿保险企业不到 3 家,经营范围也较窄,这必然会导致保险消费者对保险公司的认知降低。另外,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消费者对外资保险公司的期望值较高,普遍认为它们在服务、人员素质、产品、赔付、资本规模、信誉等方面均优于中国保险公司,只是在购买方便性这一指标上的优势不大。

目前国外保险公司正在倡导实施24/7的服务理念,通过建立呼叫服务中心等措施,使客户每天24小时、每周7天随时都可以与保险公司联系。保险公司还在电脑网络中建立了客户信息库,通过分析客户的心理及购买行为来估计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品牌化已经成为国外保险界同行的首要选择。

上一篇:百花齐放显身手 互听互评促教学下一篇:预备党员思想汇报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