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中国好声音活动策划(通用16篇)
回忆中国好声音活动策划 篇1
回忆中国好声音活动策划
活动背景:
中国好声音来了,一个充实的暑假就因为有中国好声音相伴,寻找中国的好声音成为了中国爱好音乐的人们统一的目标,现在中国好声音结束了,让我们一起回忆他吧。活动目的:
观看、讨论中国好声音。从音乐中学习,从选拔中成长。活动时间:
2012年10月25日晚8点
活动内容:
1、提前通知社团成员活动举行内容,要求每人说一
下自己喜欢的中国好声音的歌手。
2、3、活动总结:
中国好声音结束了,但是中国的好声音仍然那么多,让我们往好声音发展吧,我们都是喜欢音乐的孩子们。
先观看中国好声音视频,后讨论学习。寻找几位唱歌好的人,表演一下唱歌。
回忆中国好声音活动策划 篇2
电视节目策划, 顾名思义就是对电视节目的事先决策, 一档电视节目播出之前, 预先决定节目组要做什么, 何时做, 如何做, 谁来做。每一个环节对一档节目的成功与否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电视发展史上不难看出, 策划对电视制作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甚至影响着电视节目的生存死亡。
电视选秀节目近几年在中国电视荧屏开播以来, 几乎每次节目风格、形式的改变都会引爆收视狂潮, 在这股潮流下, 《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等选秀节目是中流砥柱, 为受众所熟知和喜爱, 他们迎合了时代的潮流, 掌握了大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填补了中国综艺界相关领域的空白, 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与收视不断提高相伴生的是观众审美标准的提高, 以及由此引发的进一步创新的内在需求, 诸如制作理念是否符合大众需求, 节目核心价值观是否顺应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 在“引进来”的同时是否应该加入相关的本土元素等等, 这一切既是压力, 也是动力, 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这些都集中在制作方的节目策划环节上, 落伍山寨的节目样态显然要被淘汰, 节目策划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创新!
一、新导师、新风格、带来全新收视群
继第一季《中国好声音》强大的导师阵容之后, 第二季迎来了张惠妹、汪峰两位新导师, 新的导师阵容风格截然不同, 以高原野性的声音及舞台演绎张力十足著称的张惠妹, 彻底点燃了《中国好声音》盛夏的舞台, 许多好声音学员慕名而来, 演绎了许多阿妹的经典之作;而对于其音乐风格独特、歌曲多为关注人的理想与现实世界的困惑, 作为中国新摇滚乐代表人物的汪峰, 他的作品将当代青年在追梦路上的迷茫、无奈和挣扎演绎得淋漓尽致。《中国好声音》策划组将庾澄庆、那英、阿妹和汪峰四位风格迥异的导师汇集在同一个评委席上, 在盛夏的音乐天空酝酿了一阵新的旋风, 再度扩大了好声音观众的覆盖率、覆盖年龄和覆盖阶层。
创造新形势、制造新卖点、拓展新领域、节目形式千变万化。《中国好声音》的四位导师的转椅被称作是2012年中国最忙碌的四把椅子, 当然, 好声音是采用导师转椅的这种方式来评判学员唱歌的质量, 定其去留, 淘汰赛采用学员上擂台的方式, 两人共唱一首歌, 择优进入下一轮, 其新鲜感至今为观众所回味, 今年以“旧椅坐新人”的方式继续沿用, 既唤醒了观众的回忆, 巩固和加深了节目对于群众意识的刺激, 又局部创造了新鲜感;《快乐男声》在66强进20强的比赛中采用抢擂的方式, 让观众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演唱者是谁, 很好地迎合了观众的好奇心, 守住了高收视率。从两档节目形式的创新探索成果中不难看出, 想要让观众眼前一亮, 就需要不断创造出新的节目形式, 以原有模式为基础, 从不同角度发散思考, 敢于破旧立新, 创造新理念, 新形式。
二、节目制作独树一帜
《中国好声音》采用录播的方式播出, 但其播出效果丝毫不逊于现场直播, 究其原因, 精心的准备和精良的制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集90多分钟的时长, 剪辑时调用的素材量高达多分钟, 片比高达135:1左右, 好声音制作组将最好的声音画面剪辑成片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快乐男声》从66强开始便采用直播方式, 现场直播的优势就是能让观众的状态和节目的进程同步, 掌握观众的这种心态是一个卖点, 在直播间隙, 每一组比赛宣布结果前, 会插入广告, 在播放广告的同时, 快男制作方将直播画面切在了屏幕的右下角, 这时选手们放松的状态, 评委们商量结果时的纠结, 主持人备稿时的神情, 在屏幕的右下方继续同步直播, 这样的制作方式很好地避免了观众换台, 在保证广告播出的同时, 也保证了节目的收视率, 这是今年快男保证收视的一个新卖点。
三、附属节目的创造性培育
选秀类节目的策略是希望打造平民化的选手群, 力图符合大众的心理角度, 想要博得观众的支持, 就必须让观众了解自己的节目, 并让观众走进参赛选手的故事, 这种需求衍生了选秀节目的附属节目, 例如:浙江卫视在每周五晚好声音之后播出的《酷我真声音》, 我们了解到姚贝娜在身患乳腺癌后仍坚持唱歌的感人故事;每天中午在湖南卫视播出的《想唱就唱》:有快男在大街小巷为大家献唱的欢乐场景, 这类节目将亲民作为靶子, 对学员、选手的潜能充分挖掘并创造性使用, 以人为本, 关注社会价值, 丰富了节目内涵, 拓宽了选秀节目领域, 制造了新的卖点。
四、小结
从《中国好声音》, 到紧随其后的《快乐男声》, 短短时间内, 歌手竞技类节目在中国电视荧屏上争奇斗艳。在中国歌手竞技类节目蓬勃发展的过程中, 好声音和快男能够赢得大众的关注,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能不断迎合观众的需求, 中国传媒不断开放和走向世界, 环境不断变化必然会引起观众思想和心理需求的变化, 而这样一味地模仿而无新意必将遭到市场的淘汰, 要想继续发展下去, 就需要节目策划方牢牢抓住观众的需求, 不断开动脑筋, 创新体制机制, 全面提高创新策划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欣平民偶像崇拜-电视选秀节目的传播社会学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任金洲电视策划新论[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回忆中国好声音活动策划 篇3
《回忆积木小屋》的动画制作公司为株式会社ROBOT,此前因制作《跳跃大搜查线》《海猿》等电影作品而声名大振,在动画作品方面,这一部经典短篇动画《回忆积木小屋》就是由他们制作的。据了解,此作之前还获得过奥斯卡短篇动画奖。而此次日本爱媛县松山市与之所推出的这部作品,也是松山自去年9月发表“感谢松山计划”当中一个环节。
据了解,“感谢松山计划”也是提高松山价值的一个重要目标,为了发掘出城市的新的魅力而做出一个计划,标题当中的感谢,则是使用松山市本地的方言。这一次《回忆积木小屋》即将在10月开播,动画长度为5分钟,是一部冒险题材的作品。另外还将制作与本动画相关的另外一个小短篇的电影,以及一个15秒的微缩版本。尽管此次的计划主要是针对城市,为提升城市价值而制作的宣传片,不过对于这一次动画制作的宣传效果如何,还需要等待实践后的结果才知道,让我们拭目以待。
(任卿还)
中国好声音评价 篇4
在气质和精神内涵上与《中国好声音》一脉相承的,那就是《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前者诉诸听觉,后者诉诸味觉,但都真正做到了,抓住娱乐精神最质朴的核心——让人们由衷地感觉到精神上的愉悦,是自发从内心深处感受美好。
很久没有这样的情况了,一档在浙江卫视播出的歌唱类节目《中国好声音》,突然成为持续到今日的热门话题,包括冯小刚、李玟、李静、吴佩慈、金海心等明星在内的诸多名人也在微博上吆喝、转播。虽然节目才刚刚推出一期,就有网友热情地表示,这是今年夏天最好的电视节目,甚至有人嗅到2005年超女的鼎盛气氛。
《中国好声音》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是嫡系出身,浙江卫视花重金购买原版版权,舞美和LOGO都有来头;其次四位评委,那英、刘欢等人不再毒舌,评语幽默亲和,毫无大牌架子,然后主持人低调退居幕后,不话痨不挑衅,将舞台完全交给选手;而最重要的是,第一期选择的数位选手,没有任何华服和浓妆,完全穿自己的衣服,唱自己的歌,按照自己的性子去表现,可以脱鞋,可以流泪,也可以呐喊。在我看来,之前有一档电视节目在气质和精神内涵上与《中国好声音》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前者诉诸听觉,后者诉诸味觉,但都真正做到了,抓住娱乐精神最质朴的核心——让人们由衷地感觉到精神上的愉悦,是自发从内心深处感受美好。
在“舌尖”中,我们看到一锅香浓诱人的莲藕排骨汤是怎么做出来的,挖藕工人在寒冷的藕池里一脚又一脚深深地踏进淤泥,然后将手伸进去摸寻,找出藕节,又小心地掰断分解,每一步花费的体力让人难以想象,而他们所得的却又是昏暗白炽灯下一碗冒着热气的藕汤;而“声音”中,一个叫徐海星的女孩,打扮得像漫画人物中的阿拉蕾,选择了原唱李玟都称难的《自己》,只为了感动已故父亲的偶像刘欢能够转过来,面对自己。还有哈尼族曾经自卑的“王子”,为女友歌唱的美甲店小老板……徐海星的歌曲选得好,这档节目至少做到了回归“自己”。
尊重每一个从来都是独特的自己,从他们各具特点的声音到不同的家庭背景。一个20岁出头的辽宁省农村小伙子,能够唱出雌雄莫辨的英文爵士,庾澄庆开始以为是一个有丰富“生命体验”的女性。在这个节点上,我开始很担心评委会抓住这一点做不太妥当的评价,但是评委不但没有,而且充分尊重了这种独特。小伙子的表现也让我相信造物者的多情,广袤土地上,食物可以酸甜苦辣,声音和性格当然也可以赤橙黄绿。只要是真的,是善的,就是美好的。
观《中国好声音》有感 篇5
《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Chine》在201x年7月13日在浙江卫视播出,这是一档全新的优秀节目,非常好看。“作为一名好的歌手,最根本的,就是你的声音。”“不在乎外貌、年龄、职业。”“一切全凭你的声音。”……这是《中国好声音》刘欢、庾澄庆、那英以及杨坤四位导师对选手声音的准则。
我和老妈都好喜欢看《中国好声音》,一集都没落下。《中国好声音》有气派的舞台,耀眼的灯光,著名的导师和几十位怀揣梦想,具有音乐才华的选手。比赛中,每个选手都是用心认真歌唱,他们都想得到导师的转身、鼓励、夸奖和争夺,成为最后的王者!在这么多的选手中,被选中的有的开心的落泪,有的十分兴奋,落选的选手,有的留下了失望的泪水,但也有开心的笑,因为他们圆了自己的`舞台梦。
《中国好声音》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华少、吴莫愁、张玉霞。
“打酱油”的主持人华少“机关枪”式的播报,能在47秒内连说350个字,平均每秒7.44个字,而且在其中提了至少4条广告,报了6个网站,把我佩服得心悦诚服,五体投地 ,牛,牛,实在是太牛了!
魅惑精灵吴莫愁那种破坏性的唱法和摧毁后重建的方式赢得了导师哈林赞许,成为哈林的学生, 吴莫愁说她的梦想就是和杨坤一样开32场演唱会和重新组建属于她的音乐大篷车并邀请爱音乐朋友一起唱歌,主题曲就是《Price Tag》。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加油,小魔女,我喜欢你的歌声!
来自台北的盲女张玉霞,她是一位街头表演者,街头艺人免不了受到人间冷暖,但生活并没有泯灭她追求音乐梦想的心,她来到了《中国好声音》的舞台,她要证明她是中国好声音,听了她的自诉,我想一个残疾人的歌声能赢得导师的转身吗?当一曲《独上西楼》在张玉霞开口歌唱的一瞬间,彻底把我和老妈征服了。她的歌声若一条清澈的小溪,涓涓流淌……因为她自信,她勇敢,她有追求音乐梦想的心,她站上了《中国好声音》的舞台,赢得了四位导师的转身!我感慨万分,是呀,人生就是这样,在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定会遇到挫折、困难,只有像张玉霞一样自信、坚强、勇敢的生活,用心灵歌唱,才能唱出最动听的歌,正如哈林点评张玉霞,上帝为她关了一扇窗,同时也为她开了一扇门,她在音乐上有非常独到的感觉,她的声音太像邓丽君了!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张玉霞,我和老妈都喜欢听你唱歌!加油!
《中国好声音》的营销解构 篇6
“电视节目”就是一种寻常所见的“产品”
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一个意识问题,当我们用寻常的思维来看待一个电视节目时,你就很容易洞察它的奥秘,其实它并没有那么复杂,它只是像“一瓶可口可乐”、“一瓶啤酒”或者“一罐凉茶”的那种感觉。但这种常识,则是中国电视传媒人在节目营销方面的一个重大误区,大家一般会以为,电视节目是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形态的,而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形式,
不难理解,这是多年“为播出而生产”的惯性思维,按照这种思维,任何一档电视节目总是融入了当局宣传需要的内涵的,是必须强加和灌输给你的,因为它不具备市场营销的要素,也不需要具备这种内涵,它只需要一种霸权的思维,以霸道的方式输送到你的大脑里,并且霸气地改变你。
《中国好声音》节目营销启示 篇7
一、建立推介营销方式
《中国好声音》的推介会在其开播的同时, 已经陆续在全国十多个城市开展, 而且几乎绝大部分的推介会都会有明星前来捧场, 助阵。比如在第三季北京推介会上是作为导师的庾澄庆, 在天津推介会上是由歌手胡彦斌、吉杰前来助阵, 郑州的推介会上也是由歌手胡彦斌上阵。这些歌手明星亲临现场, 与现场的歌迷、观众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对于推介会的宣传方式, 其一般是由官网微博发布, 广大群众可以及时了解到关于推介会的信息, 推介会在利用官网微博在宣传的同时, 其也会将积极的影响力反作用给微博, 使得微博在每个周末都可以保持着信息的更新。推介会让《中国好声音》可以从电视节目中走向现实, 淡化与观众的距离感。使《中国好声音》的品牌深入人心。
二、利用病毒式营销模式
《中国好声音》的一炮而红, 不仅依赖于其自身精良的制作水平, 更与微博营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好声音》与之前的一些选秀节目在聚集人气的方式上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 以往的选秀节目的投票方式大多是以电话投票、短信投票为主的, 但是《中国好声音》却是通过微博这个网络平台来作为提高受众关注度的渠道。《中国好声音》在尚未开播之前, 就利用铺天盖地的宣传, 以及各路明星的号召力, 为节目的播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除了一些粉丝的热情追捧之外, 很多百姓通过微博平台来对其播出的具体内容进行讨论, 微博的关注度直线升高, 《中国好声音》的影响力也像病毒一样在群众之间迅速蔓延开来。目前, 《中国好声音》节目的官方微博认证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了一百万, 其热度居我国选秀节目的首位, 可以说, 这种类似于病毒式的营销让《中国好声音》彻底红火了起来。
三、挖掘潜在价值的广告营销
衡量一个媒体节目在营销中的成功度, 其主要还是看经济效益的。如果一个节目的经济效益很低, 即使其制作水准及内容选材都还不错, 但是也不能将这个经济效益很低的节目判定为成功的。而媒体节目中的经济效益中有绝大部分是来源于广告收入。在《中国好声音》中, 其广告费用从第一期的每15秒15万元, 到最后直接飙升到15秒38万元, 整个节目的播出时间有90分钟, 其中广告时间约有22分钟, 大家可以计算一下这个收入不菲的广告费用。《中国好声音》是由浙江台全力打造的, 浙江卫视在广告营销方面除了提升价格外, 还采用了重播与复播插播不同广告的形式, 这在全国范围来说算是首例。另外, 为了提升核心节目的边缘价值力的开发, 增加《中国好声音》因为时间有限而带来的广告费用的损失, 浙江卫视还推出了如《舞动好声音》的节目, 这样的举措为吸引广大客户提供了条件基础。
四、打造产业链
(一) 借台网联动实现增值
《中国好声音》在火热播出后, 其在各大视频网站的点击率一路飙升, 很快成为搜索热词。这时, 爱奇艺看到了广阔的台网联动前景, 随后提出与《中国好声音》联合来开发台网联动模式。其中包括独家播放播放中国好声音学员推介会、《酷我好声音》, 开发出客户端之——爱奇艺-中国好声音。该模式是对以前台网联动模式的升级与创新, 其不仅抓住了网络传播实时、交叉的本质特点, 更深层次的看到了商业价值, 且将其成功挖掘了出来。
(二) 开发衍生节目以增加广告时间
由于广告的投放需求在逐渐增加, 可能衍生的无线收益也越来越多。《中国好声音》节目中可以插入的广告还是有限的。《中国好声音》的首播广告价格为每15秒38万元, 重播广告价格为每15秒16万元, 而在《中国好声音》之后播出的《酷我真声音》的广告投放也使得广大商家跃跃欲试, 其广告费用也远远高出同类型同时段的其他节目。而最新推出的《舞动好声音》也成了广告开发的衍生节目, 冠名与广告收入都十分可观。类似于这种格局的开发, 充分利用了《中国好声音》这一母节目的品牌潜力与价值, 使得子节目的品牌建设所需时间会短很多, 且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 线上线下配合赢得市场
《中国好声音》同百度合作并通过百度平台在国内进行进一步的宣传推广, 之所以选择百度, 是为了提升对于更广泛群体的渗透力度。《中国好声音》的宣传推广以节目宣传及学员推广为主。比如:在上海大悦城采取线上推广的方式。大悦城位于地铁口附近, 中庭开阔, 具有比很多商场都要大的观众区, 不仅交通便利, 还能够遮风挡雨。为学员制定的计划则是线下活动, 包括一些商业演出或巡演等活动。节目组会与“好声音”中的一些有些学员进行签约, 四强选手能够得到出音乐专辑的机会, 而其他的学员也会得到和节目组进行后续合作的机会。除此之外, 节目组还组建了经纪公司, 浙江卫视则计划帮助学员打造电视节目、自制剧或微电影等。借助灿星传媒、爱奇艺以及浙江卫视的平台优势, 再结合线上线下的活动, 提高学员的含金量绝不是“好声音”的最终目标, 其终极目标是:确保节目能够持续盈利, 并雄踞市场, 占有绝对优势。
(四) 联合顺丰做好体验营销
在《中国好声音》第三季开播的十天前, 《中国好声音》联合加多宝与社区服务站顺丰嘿客达成战略合作伙伴, 借助1000家顺丰嘿客的线下资源与顺丰快递将10万份中国好声音节目观看指南发放到观众手中, 做到了节目未博先火, 未播先热, 将线下点对点营销做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 中国好声音在线下顺丰嘿客体验店了进行扫码得加多宝红罐凉茶, 店内电视, LED, 大变身, 让观众全方位体验中国好声音, 正宗好凉茶。做好体验营销。
参考文献
[1]谢金华.从营销角度看《中国好声音》20个亿[J].新闻研究导刊, 2013 (09)
中国好声音演讲稿[范文] 篇8
12013年,各大卫视摩拳擦掌,选秀节目扎堆云集。全国选秀节目现燎原之势,综艺战进入有史以来最白热化的阶段,目前看来,由浙江卫视打造的《中国好声音》显然高高居于榜首。
22011年是中国音乐选秀类节目的低谷,上有国家广电总局“限娱令”等种种政策门槛,内有选秀节目创意老化趋同、观众审美疲劳之困。3《中国好声音》此时正在紧张酝酿,如何绕开“限娱令”,制作团队和浙江卫视绞尽脑汁。田明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中国好声音》颠覆了传统选秀模式。在田明、杜昉看来,选秀包括海选、无门槛、评委、投票四大主要特征。“《中国好声音》一条也没有:第一不海选甚至不接受报名;第二有门槛,必须要是真正的好声音才能上来;第三没有评委,都是导师带学生;第四不投票,决定权在导师。”
4《中国好声音》一直强调与传统选秀的区别,无非是通过窄化选秀的概念寻找政策突破口。”
五
1(读模版)
2浙江卫视是中国第一批上星的省级卫视,在落地覆盖率、品牌信任度等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目前在全国的可接受人口为8.33亿,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
六
1灿星制作可能大家不怎么了解,但是说到中国达人秀,舞林争霸大家就知道了。(读模版)
2显然,我们现在介绍的是一个很强大的团队
(营销收段要很多选秀节目都共同有的 服务营销,广告营销,网络营销,心里营销,话题营销等等等等 我这里只讲几点中国好生意不同于其他选秀节目的特点)
七
1(读模版)
2田明所说的历史性的制播分离,指的是制作方和电视台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根据报道,灿星制作和浙江电视台之间有一道线的约定,低于这道线,灿星赔偿,高于这道线,二者分红。对于灿星而言,这有些类似“对赌协议”。3“它的优势在于上不封顶,如果节目很成功,广告价格翻倍。节目收视率越高,获取的利润越大,双方可以分成的利益就越大。另外它不会限制你的投入,为了更高的收视率,必须提高节目的品质,必须请到非常专业的明星、制作人员。这个投入是不能省的,因为省了之后,节目品质会下降,收视率就会往下掉,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所以这种制播分离的模式,就不是有意识节流,而是去开源。制作成本上不会吝啬,而要想办法把节目质量做高。”
八
1.(读模版)
2然而,即使像灿星制作这样实力雄厚的公司,在《中国好声音》成功后,浙江卫视、灿星制作就节目制作、投资概算都措辞谨慎,闭口不谈具体分成比例。多位接近节目组消息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灿星制作获得的投资分成比例很高,这也是其被其他卫视拒之门外的一个原因。它与浙江卫视有类似对赌的协议,节目收视率越高,灿星获得的分成比例也越高。“收视率超过4之后,灿星能获得七成收益。”一位消息人士称。
3灿星制作宣传总监陆伟则向财新记者表示,在《中国好声音》的制作过程中,浙江卫视投入了大量设备、器材,灿星制作则主要投入资金和人员。所有的嘉宾(导师)和选手(学员)也都是与灿星制作签订协议。根据投资比例,灿星制作在最终分成中应该会占大头。
4除了分成层面的博弈,并非所有制作公司都能做投资分成。田明认为,要真正做好投资分成,一个制作公司至少需要具备三种能力:高超的投资能力、制作能力以及运营能力。此外,适合做投资分成的电视节目也有限。只有像《中国好声音》这样大型的节目才适合投资分成,一般常规栏目没必要。(由此也可以看出灿星公司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是多么强大啊)
两则小结
1严格来说,《中国好声音》并非因为“特别”才得到成功,而在于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几乎都做到了“极致”才爆红。观众们所看到的顶级导师、原版转椅、高级音箱、零点乐队贝斯手王笑东和黄金调音师金少刚等“顶级元素”,其催生根源都是制播分离所带来的压力和动力。“优势是,你可能赚到很多钱,劣势是节目一旦不那么成功,亏钱的风险就很大。以前那种合作方式几乎没有风险,收入完全是可控的。”这种首创的真正制播分离的模式,应该也是《中国好声音》在此前的一年多时间里找不到“婆家”的原因,也是浙江卫视考量后做下决定的筹码。
2不过,这次成功最大受益人不是浙江卫视,而是灿星制作。星空华文国际传媒有限公司(下称星空华文),星空华文旗下才是灿星制作的。按照标准说法,《中国好声音》是浙江卫视和灿星制作合作推出的节目。但不同以往的是,灿星制作在合作中占据了主动——这档节目由灿星制作主导了购买版权、投资和运作过程,而浙江卫视则更像是一个播出渠道。
3更具有突破意义的是,《中国好声音》 与以往“一口买断”制作费的制播分离方式不同,星空华文与浙江卫视采用了“投资分成”的新商业模式。根据双方签署的带有对赌性质的协议,收视率越高,星空华文获得的收益越多;一旦失败,造成的损失由星空华文承担。
4有广电业内人士评价,《中国好声音》同时突破了选秀的政策障碍和传统商业模式,灿星制作确实闯出了一条路,但如果没有灿星独特的背景及雄厚的资金实力,很难想象能获得现在的成功。在依然强势的渠道面前,那些纯靠创意的小制作公司生存空间有限。
九
1.《中国好声音》制作方灿星制作公司目前拥有顶级的综艺节目策划和制作团队,其在节目运营管理和创新开发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除了采用具有开拓意义的分成模式,《中国好声音》团队还成功打造了完善的产业链条,节目创收渠道不断增多。目前节目团队的收入来源除播出时的广告收益、网络版权费之外,还涌现出其他新兴的盈利方式。
2(读模版)
3当然,如同中国其他好项目一样,《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也引发了跟风潮,各式各样音乐选秀节目席卷电视荧屏,一些山寨“好声音”也开始在电视台露头,音乐选秀节目的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而国家广电总局日前也已发布通知,开始调控当前音乐类选秀节目扎堆播出的现象。从长远来看,国内音乐选秀节目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如何推进节目模式的改革创新,保持自己的热度和人气,无疑是《中国好声音》接下来要面临的考验。
十
1中国好声音总指挥田明说“只要广告收益能够弥补投资,宁愿主动投入以保证节目品质。”
2(读模版)
中国好声音励志好听的歌曲 篇9
原唱:韦礼安
韦礼安在大一下学期时,暗恋一位女同学,两人暧昧互动半年之久,等到他鼓起勇气向对方告白,却被女同学直接拒绝,才发现自己只是自作多情,当晚韦礼安便完成了这首歌的全部创作,而当时韦礼安正在学习爵士钢琴,又很欣赏爱尔兰创作歌手戴米恩的曲风,所以才写出这首三拍慢板的情歌,第一个登台献唱的向洋已经获封“首期颜值巅峰”,音乐高材生,导师四转。
2、恋曲1980-朴翔
原唱:罗大佑
罗大佑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歌曲,收录于首张个人专辑《之乎者也》,也是罗大佑可谓最经典的系列歌曲——“恋曲”系列的第一首歌,90后的哈萨克小伙演唱80年代的情歌,有一种无拘无束的感觉,强烈的个人风格好像要打破大家对于这首歌的固有回忆,导师四转。
3、Diamonds-杨美娜
原唱:Rihanna
讲好民警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篇10
2013年12月, 中宣部与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 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活动。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 文学要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宣传好中国形象, 已成为作家、评论家和文学工作者达成的共识。但是, 笔者发现目前相当多的涉警题材文学作品没有讲好中国故事, 没有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品中的警察故事与现实严重不符, 与“中国梦”相距甚远, 所有这些负面警察形象并不能带给读者信心、力量和鼓舞, 不能提振国民精气神, 不能让读者对人民警察产生尊敬之感、同情之心、理解之意。作家们笔下警察形象为何与现实中的警察形象反差如此大, 原因何在?窃以为, 作家们没有放下身段 (放下架子) 、深入警营了解警察生活, 才会导致不了解人民警察、不懂公安工作、不知悉办案程序, 最终才将人民警察写得不真实, 将办案程序描绘得漏洞百出。如此写作, 并不利于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不利于社会的安全稳定。
以东方学为研究对象的萨义德认为东方学作为一种话语, 是欧洲文化霸权的产物。东方并不是实在的东方, 它是被西方话语创造出来的“他者”, 它是被西方话语想象性地虚构出来的谎言。东方学隐含的前提是:因为你是东方人, 所以你有罪, 所以你是低人一等的。在西方人心目中, 东方形象是和神秘、愚昧、腐朽、纵欲、罪恶等本性联系在一起的。我看了如此多的涉警题材作品, 摸出一个大致的规律:大多数非公安系统的作家们心目中的人民警察形象就是一个“他者”, 犹如西方人心目中“东方形象”一样, 非常不真实。如果这些涉警题材被译到国外, 正好迎合了西方人想象中的“东方形象”, 正好被西方敌对势力所利用。尤其是在大力倡导意识形态安全的当下,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加紧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多层面的文化侵略, 以实现其“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因此, 有民族责任感的文艺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形象及中国警察形象的重要性, 必须提防文化殖民主义, 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宣传好中国警察形象。
著名诗人艾青认为:“任何艺术, 从它最根本的意义上说, 都是宣传, 也只有不叛离‘宣传’, 艺术才得到了它的社会价值。”且看一些名家名篇是如何宣传中国警察形象, 如何讲中国警察故事的:如中篇小说《第四十圈》中的原文:“那个人 (人民警察) 慢慢地逼近她 (牛光荣) , 从他嘴里冒出的混合着酒精、烟草和其他说不出来的怪味道喷在她脸上, ‘现在摆着你面前的只有两条出路, 要想保住你自己, 就必须承认是齐光禄强奸了你, 而不是你自觉自愿的与他发生性关系;要想保住齐光禄, 你就得承认自己是卖淫, 包括与齐光禄和其他男人发生性关系, 都是你自己主动勾引他们的。’”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 种种迹象表明此作在彰显公平正义这一主题内涵方面是大大的失败。《第四十圈》中的场景、细节等严重地损害了人民警察形象, 严重地伤害了那些信念坚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人民警察和英烈家属的情感。
《第四十圈》发表在《人民文学》2014年第2期头条, 紧接着被《小说月报》2014年第4期和《小说选刊》2014年第4期等大刊名刊转载, 足见此作的影响力, 人民警察的负面形象也会大大地被传播。
实际上, 不仅仅是《第四十圈》中的人民警察形象被歪曲、被解构, 现在全国相当多的名家笔下和名篇中的人民警察形象都走了样、变了味, 与现实大相径庭。这些警察要么对群众态度粗暴, 恶语相向;要么胡乱执法, “不作为”或“乱作为”。在大力推行阳光执法的今天, 在人人都是录音机、人人都是照像机、人人都是麦克风的当下, 特别是刑事诉讼法于2011年进行第二次大修之后, 新刑事诉讼法第121条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 可以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对于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 应当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录音或者录像应当全程进行, 保持完整性”。人民警察在执法过程中肯定会珍惜自己的“饭碗”和前途。且看牛光荣“被锁在铁笼子里。这是一间囚室。”“齐光禄被塞进一辆黑色囚车。”如此叙述, 说明作者不懂公安工作, 不了解办案程序, 不知道刑事讼诉法已经修改了。派出所里从来就没有设过囚室 (以前叫“留置室”) , 后来改为“讯问室”, 更没有“囚车”这一说法。
我以为上述文本隐性地宣传人民警察的负面形象。也许有的作家说:我的作品并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只是现实生活的隐喻。但是, 借人民警察来说事, 或把人民警察当作噱头, 也是不妥的。毕竟, 人民警察是国家形象的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创新对外宣传方式, 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事实上, 也有一些作家讲好了中国警察故事。如非公安系统作家张笑天的《山地车》 (2008年7月5日《光明日报》第6版) 讲警察如何人性化执法。小说中的“我”这名父亲生活艰辛。女儿考上了重点中学, 必须买一辆自行车。“我”便到废品收购站买了一辆旧车, 却被人“借”走了。有人“点拨”我也去“借”。正当我下手时被警察逮现行, 我当即给警察跪下, 请求他们别告诉我女儿说我当小偷被拘留, 不为给我留脸面, 只求给孩子留个做人的尊严。警察还真的答应了我的请求, 不仅将我偷车的事情隐瞒, 还集资为我女儿买了一辆车。我以为像这样的作品就能温暖心灵。
再看邓宏顺的《归案》 (《小说选刊》第12期) 中的陈副大队长坚决主张帮杀人嫌疑犯李泽洲讨回工钱。其理由是:“嫌疑犯犯了法, 该当的罪他必须当, 但他的正当权益也应当受到保护!我总觉得我们有责任帮他讨回这笔工钱!”在警察的帮助下, 李泽洲讨回了工钱, 服服贴贴地跟着警察走。小说突转, 遭遇了泥石流, 李妻怂恿只伤皮相的他趁机逃跑, 他却说:“如果换两个我不很佩服的公安人员, 现在我肯定会逃跑……但他俩却冒着那么大风险为我讨要工钱……我要等到毛队和陈副来找我。”由此可见, 李已经被警察的行为感化了。用李自己的话来说:是警察帮他讨回了人格和尊严。
……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为“别人设想”, “删削些黑暗, 装点些欢容, 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但既然是呐喊, 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 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 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 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 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上述公安文学作品中的亮色不正好艺术地构建了人民警察形象, 彰显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么?
本人研究公安文学近20年, 倒是发现相当多的出自公安系统作家笔下的人民警察形象是正面的, 与现实生活相符合。据我分析, 毕竟公安作家自身就是人民警察, 当他们潜心沉浸到自己作品中之后, 潜意识地会对人民警察产生一种归属感、认同感、亲近感。
如张策中篇小说《无悔追踪》 (线装书局, 2013年7月版) 用倒叙手法讲故事:“我”父亲 (老肖) 退休了, 且腿残疾了, 却执意要我当警察。“我”父亲还说:“我只要求你把那冯静波的真面目查清楚, 哪怕是证明他清白无辜而我错了也没关系。”原来老肖是从冯静波的一个地道的立正动作, 凭直觉断定这个家伙是一个潜藏的特务, 便执著地追查。在调查过程中, 老肖死妻、丧子、断腿, 但他不放弃、不舍弃, 40年来不忘苦苦追踪……此警察人物与瑞士迪伦马特的《诺言》中的马泰依酷似, 皆是警察中的“硬汉”, 凸显的是忠诚意识, 震撼人心!
……
如果这些照亮人心、为时代进步提供正能量的公安文学作品被译到国外, 那才是真正地宣传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文明, 真正地宣传了中国形象和中国警察形象, 真正地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目前,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国内社会转型又处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环境大变动的背景下, 经济全球化助长了西方文化霸权主义, 致使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空前的危机。为了争取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 理性、平和、恰到好处地讲好中国故事, 宣传中国形象, 宣传中国警察形象刻不容缓。
新华网北京2015年5月21日消息, 习近平同志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希望此报以创刊30年为起点, 总结经验、发挥优势、锐意创新, 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 讲述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公安部郭声琨部长在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上指出:要充分发挥公安文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 大力加强警营文化建设……要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公安文化作品, 发好公安声音, 讲好民警故事, 唱响主旋律, 激发正能量。2014年4月9日, 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光明日报社文艺部、文艺报社、鲁迅文学院共同主办了“中国梦”与文学创作研讨会。此举表明高层领导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中国形象”、“中国故事”与“中国梦”之间关系甚密, 可喜, 可贺!
但是, 如何让文学作品中的警察形象在实现“中国梦”中扮演应有的角色, 传播好中国声音才是本文探究的主旨。20多年前, 著名公安作家王仲刚等有志之士向公安部建言说荧屏 (电影、电视) 上的公安题材影视剧泄露了侦破手段、宣扬了暴力和血腥等, 有关部门闻讯即改, 立马采取措施。
如今, 本人作为一名公安文学推介者和言说者, 基于倡导意识形态安全、维护人民警察形象的良知和责任感, 仅就纸媒 (电子媒介也有类似的问题) , 如大型纯文学期刊所刊的涉警题材作品中的警察形象发表一点感言, 但愿在下的阅读感受能对文学从业者们有所触动, 希望他们能真正地讲好民警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摘要:本文就纯文学作品中的警察形象进行分类与归纳, 并试图分析警察形象不怎么好的原因, 希冀对文学从业者们有所触动, 期待他们讲好中国故事, 特别是讲好中国警察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太平好声音活动方案 篇11
活动时间:2016年12月24日晚20:00-22:00 活动地点:石龙职场
参与人员:参赛选手、评委、所有外勤伙伴及准增员。活动道具:气球若干、荧光棒100支、塑料手拍若干、口哨若干、荧光版2个、评委桌牌10个、打分表若干张、彩纸若干(糊灯)、圣诞装束一套、糖果若干、等等。
奖项设置:一等奖1位,二等奖2位,三等奖3位,优秀奖4位。奖品设置:一等奖打印机一台、二等奖榨汁机一台、三等奖电热水壶一个、优秀奖苹果一袋。
评委设置:x总、5位团队长(另外两位参与演唱)、大众评委 评分规则:
1、总分100分,评分项分3项,评委根据选手演唱技巧(50分)、台风(30分)、形象装束(20分)分别评分并计算总分;
2、有效分取去掉最高最低分后计算出来的平均分;
3、设置大众评委评分,场内外观众可通过手机进行网上投票,得票按比例计入最终得分;
4、安排一位记分员,选手演唱时迅速搜集和计算上一位选手的分数。
工作人员:xx.xx.xxx.xxx.xx(主持人)
注意事项:
1、选手在周五下班前报送参赛曲目,演唱方式多样化(可参杂才艺);
2、每位选手需对自身舞台形象进行修饰(头型、服饰等);
3、现场听从主持人及工作人员安排,带小孩的管好自己的小孩;
4、各位伙伴广传消息,呼吁朋友为选手投票,制造声势。
比赛流程: 1、18:30-19:00会场布置; 2、19:00-19:30选手进场排演,抽签决定出场顺序,测试伴奏、音响效果; 3、19:30-20:00观众入场,工作人员分发礼品; 4、20:00-20:15主持人开场,郁总作活动致辞; 5、20:15-20:30头三位位选手演唱; 6、20:30-20:40游戏时间,公布现场评委评分; 7、20:40-21:10四到六号选手演唱; 8、21:10-21:20游戏时间,公布现场评委评分; 9、21:20-21:40最后四位选手演唱; 10、21:40-22:分数并颁奖。
回忆中国好声音活动策划 篇12
摘要:本文分别从战略化视角、营销视角、法律视角对其成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运用了关系营销和整合营销的营销模式,在版权问题上实现了法律制度的创新。文章最后对中国选秀节目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战略;营销;创新
浙江卫视首播的《中国好声音》,作为一档音乐选秀节目,成为2012年中国大地最红的声音,从首播以来,收视率一路攀升。9月30日,《中国好声音》2012年度盛典,即总决赛“巅峰之夜”,总时长接近300分钟,受到观众的强烈追捧,稳坐同时段收视率冠军,创下2012年省级卫视的内地收视纪录。
一、《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因素分析
1.战略化视角
选秀节目泛滥的今天,“中国好声音”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收获如此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口碑,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战略选择的准确性,具体可以归纳为两种战略:本土化战略与专业化战略。
(1)本土化战略
《中国好声音》是在荷兰《The Voice》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实现了节目的本土化。在节目模式上,国家广电总局规定电视节目不得搞观众场外投票,《中国好声音》将原版的“直播+投票”方式,改为在录播过程中,通过导师评分和99位媒体评审投票相加的方式来实现。在节目内容上,在《中国好声音》中,增加了对选手背后故事的挖掘,“好故事”成为观众的一大看点,在故事的叙事结构上,把故事剪辑节奏调慢,更符合中国人的接受习惯。
(2)专业化战略
“中国好声音”的专业化战略主要体现在专业化设备、专业化导师以及专业化的制作团队等。首先,专业化的设备体现在现场四把带有“I WANT YOU”灯钮的导师座椅,评委们单纯从声音的角度来决定选手的去留。其次,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组成《中国好声音》的专业导师团,从专业化的角度对学员进行考核。
2.营销视角
《中国好声音》综合运用多种营销模式,成功地将节目推送到观众的眼前。
(1)关系营销――多方共赢
《中国好声音》的利益相关者都形成了良性的关系,实现了多方共赢。
在利润分成方面,实现了制作方、电视台、评委、选手等多方共赢,也是其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体现。《中国好声音》采用制作方和电视台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原则。
《中国好声音》那英、刘欢、庾澄庆、杨坤四位导师的收入模式是技术入股,彩铃分红。学员们的收入也将来自彩铃下载,从中分红,形成良性循环,共赢互利。另外,将后期学员的演唱会会和导师利益挂钩,四位导师和制作方合作不是短期的利益分成,而是长期的产业链合作,充分调动了导师的积极性。
(2)整合营销――名人效应、公关炒作、新媒体的有效利用、传播机制上的制播分离
名人效应为营销的基础。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组成了《中国好声音》的首个导师团,而这四位明星本身在国内娱乐界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也是音乐界的权威。
明显的公关炒作。广告未出,公关先行。多层次的网络口碑打造,大范围公关炒作,迅速凝聚了极高的知名度。同时,事先安排节目的一些质疑声,目的就是以争议吸引更多的关注度。
有效利用新媒体。节目组不仅开通了官方微博、嘉宾微博,还有歌手微博,外加微博软文和活动的配合,充分有效地调动了网友的参与性,并形成了一种社会议题。
制播同步的传播机制。《中国好声音》采用了制作方和电视台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机制。既保证了节目的高品质,又促进了节目的宣传。
3.法律视角
在法律视角,《中国好声音》主要体现了版权问题和法律制度的创新。
浙江卫视引进荷兰电视节目的时候,不仅进行了版权谈判,而且对版权的实施约定了非常复杂的条款。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荷兰方面甚至专门派出技术专家进行现场监督,随时解决节目录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是西方国家艺术创作进入工业化阶段的常态,但在我国却是一个新生事物。中国的新闻媒体应当逐步习惯这种艺术作品的制作方法,在大胆借鉴的基础上,尽快找到中国自己的创新点。
二、总结
《中国好声音》凭借新颖的制度和规则,取得了真人秀节目的成功,这一制度主要包括新颖的节目形式的引进和本土化的创新,包含豪华的阵容和顶尖的制作水准的专业化,制播同步的传播机制的创新,多方共赢机制的创新,成功的营销模式,法律制度的创新等。但在其成功的背后也存在着众多的隐患,诸如比赛的公平性、参选人选的选拔和确定等,这也是中国真人秀节目所面临的问题。要进一步发展,选秀节目应该克服问题做到以下几点:
(1)保证选秀比赛的公平性和透明性
电视选秀节目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从节目赛制、规则制定、节目选拔环节、选拔程序等等方面严加规范,适当引进司法监督,保证节目的公平性和透明性。
(2)保证选手的平民化
电视选秀节目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为节目的平民特色、平民娱乐和大众参与。平民特色的弱化,势必会降低节目的大众参与热情,影响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从海选规则、参赛规则等方面加以限制,保证其平民定位。
(3)预防观众的审美疲劳危机
电视选秀节目的成功使得同类型的选秀节目日益泛滥,克隆现象严重,观众在收视时的审美疲劳就产生了。只有追求个性化,不断对节目形式、选秀内容、选拔程序、比赛规则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延续选秀节目的生命力,保持电视选秀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晴,谭天.《中国好声音》的传播特征与价值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2(10)
[2]周莉.《中国好声音》对受众的需求满足.2012(9)
[3]许继锋.《中国好声音》爆发性传播效应的模式要素.2012(10)
作者简介:
张守红(1988.4-),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硕士研究生,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回忆中国好声音活动策划 篇13
现如今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正式进入了“综艺大片”时代, 随之带来的既是全新的运营制作模式, 包括全新的购买版权引入模式、全新的“制播分离”合作模式、全新的多方位资源整合模式以及全面的互利共赢模式。在“转椅”和“跳水”系列节目走进中国的同时带给电视人的思考也越来越多。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能不能总结出自己的引进制作模式。
2013年夏天, 大型励志类真人秀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着实的又火了一把。让更多的人爱上了“浙江卫视中国蓝”, 也让更多的电视人更加的关注了“上海灿星”这个制作团队。同时也让“浙江卫视”和“灿星”两家在这一个盛夏赚的钵满盆满。《中国好声音》刚播出第一集收视率就过“3”, 播出第二集收视率过“4”, 到了第6集时, 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收视率已突破了“5”。整一季下来最高收视率已经破“5”。而且在网上也已然成为大众的焦点, 可以说这是中国电视节目历史上的奇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是其引进模式的成功, 还是其制作中的特点或优点的成功, 又对我们电视人今后在创作节目或引进电视节目时有什么启示意义呢?
二、模式的成功引进:中国电视“综艺大片时代”发展的新思路
(一) 《中国好声音》引进的模式特点
1. 模式本身的成功
《The Voice》诞生于荷兰, 曾在当地播出时就很火爆了, 吸引了300万的固定观众。由NBC推出的, 美国版的《The Voice》播出后也取得了很惊人的收视率。同样, “好声音”系列在世界的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取得了成功, 所以说这种盲选、转椅的模式本身就是成功的。
据有关调查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好声音”模式已经在全球的41个国家和地区取得收视冠军。由此可以看出“好声音”模板本身就是成功的。那么“好声音”模板其成功的精髓无非两点“盲选+转椅”。“盲选”可以说打破了以往观众、评委的视听评判标准, 舍去了视觉的元素反而更加突出了听觉的重要性。同时也更能契合“好声音”的本质。无论你的相貌如何、身份尊卑, 只要你能唱出好声音, 我们就选你, 同时也体现出对音乐本身的高度尊重。“转椅”这一环节元素的设置可以说是电视节目“装置创新”的成功点, 随着导师按下“I Want You”, 椅子转过来的一瞬间, 正是观众心理变化的视觉化, 由心里变化的意识转化为了可以呈现的视觉变化。所以《中国好声音》在引进“好声音”模式后, 保留了“盲选”+“转椅”这两个元素。
2. 按原版还原度高
“灿星文化”和荷兰原版权方签订了购买版权协议后, 荷兰版权方答应会亲自带人来到中国进行“指导”。在“指导”的同时荷兰版权方承诺, 不会简简单单的传授一些经验和实施方法, 而是会保证中方完完全全的学会。因此荷兰版权方的态度是十分认真负责的, 曾有多位有关外国顾问前来“指导”“监工”。荷兰版权方在给《中国好声音》录制过程中的指导包括如下内容, 该节目的性质宗旨定位, 节目的框架, 节目的流程环节, 节目的制作流程, 各工种的配合, 各工种的工作计划安排时间表, 以及海选的方式, 还有前期的营销推广, 甚至具体到录制现场的舞美、灯光音效的具体指导和各种图标的大小、颜色等等。同时荷兰版权方在具体的各个授权国家制作过程中, 如果有值得注意和借鉴的地方或者新的创意点, 版权方都会把这些新的元素加到这本“制作指南”里, 不断地完善改进。可见《中国好声音》几乎百分百的还原了“好声音”的原版模式。
(二) 《中国好声音》对引进模式的调整
1. 强化了合理的“本土化”观念
《中国好声音》不仅简简单单的引进了模式, 而且根据国内具体的因素和电视状况进行了合理的本土化。在国外的电视节目中我们很少能看到大段大段的进行故事的描写, 即使有在节目里也是占了很少的比重。因为国外的主流文化不太注重个人的家国情怀, 都是一些激励的、创新的、或者比较新颖奇特的表演部分。由于文化理念的不同所以和中国有很大的差距, 在中国“感动人的故事”是观众们都喜欢看的, 因为中国人重感情和家庭, 所以《中国好声音》在最初定位上和创作理念上与原版有了很大的改动, 在情感故事一块放的比重要比其他地区和国家都要重。除了注重情感故事的比重, 在故事的叙事结构上也有所改动, 中国人对过快的剪辑节奏不太适应, 因此《中国好声音》把故事剪辑节奏放慢, 缓缓地慢慢的铺垫、渲染情感。这样更符合中国人的接受习惯。
2. 凸显“人文情怀”的重新定位
《中国好声音》除了超炫的舞美效果结合动情的音乐展现吸引着我们, 更是每一位选手美妙的歌声背后所隐藏的动人故事打动着我们, 牵动着我们的心。《中国好声音》被定义为“非选秀节目”它将舞台交给普通群众, 就是为了给来自社会上最最普通、最最底层的老百姓, 他们有学生、打工仔、街头艺人, 大多没有经过专业音乐培训的人, 给他们一个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美丽动人歌喉的机会, 同时帮助他们单靠自己难以实现的音乐梦想。来自徐州的李琦他从小喜欢唱歌, 练就了一副好嗓音, 没有经过包装的这些学员们仅凭他们的歌声, 接受背对他们的四名“导师”的挑选, 这正是体现了对音乐本身的高度尊重, 也让歌手迸发出令人震撼的歌唱实力, 充分展现出蕴含在民间的生动、鲜活、绵延不绝的音乐资源和文化财富的节目宗旨与主题。
三、《中国好声音》通过模式引进对电视元素的强化
(一) 视听元素的强化效果
《中国好声音》的录制全过程、各个环节以及各个工种的具体要求, 在“制作指南”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录制现场灯光, 灯光的的具体位置、颜色、亮度都有一定的指导, 如何通过光圈控制的方式, 让画面更富有质感, 现场显得更加炫酷。音响, 首先音响的硬件设施是没的说。根据全场的总面积以及收音指数, 台上与导师、观众的距离, 通过这些数据进行精密的计算。最终确定音响摆放的位置, 这个位置的安放距离以及一切数字都是以厘米计算的。舞美效果, 根据每位学员所唱歌曲的风格, 给他们搭配上不同的色调和款式服装, 现场的灯光色调主题也是相应配套的, 达到最佳效果。摄像, 《中国好声音》的录制现场一共有26个机位, 台上选手的每一个细节、动作都会有不同的机位抓拍, 包括四位导师的表情、眼神也会被抓取到。这样才会更加的生动, 真实。每集不到90分钟的节目, 需要从1000分钟的素材中剪辑出来。
(二) 导师形象的标志性塑造
提及《中国好声音》除了金润吉、姚贝纳等这些学员之外, 随即想到的可能就是汪峰、庾澄庆、那英和张惠妹这四位导师了。《The Voice》的各国导师, 很多都有属于自己的符号, 同样《中国好声音》的这四位导师也具有他们自己的标识。摇滚的汪峰, 大气的那英, 疯狂的庾澄庆, 还有情歌天后张惠妹。四位导师除了服饰、道具或语言的标识特征之外, 同样他们在场上的表现细节也是很重要的, 聆听学员歌声时的一个细微的表情、眼神, 其实这些细节都表示他们对这个学员的认可态度, 同样通过这细节, 也让在场的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想法。因此四个风格完全不同、极具个性的四位导师也成为了《中国好声音》的一个特殊标志。
四、结语
纵观中国电视节目的历史, 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克隆”。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是改版自美国的《美国偶像》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是源自于英国的《就在今夜》等等, 几乎很少有本土的土生土长节目。
和《中国好声音》相比, 同样是引进, 而就口碑、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而言相差确实很大。可见《中国好声音》的引进制作模式还是具有一定启示意义的。首先, “引进”要独具慧眼, 不单单要考虑原版节目是否成功的情况下, 还要结合国内收视需求以及“特殊国情”, 更要根据自己的实力“适量而行”。
学校“好声音”比赛活动方案 篇14
一、活动介绍:
1、活动主题:“音乐旋律,展现自我”。
2、活动宗旨:用歌声展示才艺,让掌声肯定自己。
二、活动过程策划:
1、宣传方式
①校园开幕式宣传;
②各班班主任和音乐老师;
③校网站微信平台宣传。
2、活动时间及地点:
①预选时间:
22年5月
12日之前选出30名优秀选手进入现场决赛。
③现场决赛时间:
22年
5月27日。
3、报名方式:
一至六年级有歌曲演唱基础的同学,先在班主任处报名,每班确定最多5名选手参加预赛海选。
4、比赛赛程:
分预赛海选、现场决赛。
1)第一轮为预赛(上交歌曲视频,评出奖次,优秀视频推送校微信平台)
3)第二轮为现场决赛,选出三十名选手自备服装、伴奏。评委打分,选出“十大校园好声音”选手。形式不限,组合或个人均
可,舞蹈动作及是否伴舞,由报名者自主选择。歌曲内容健康向上,参赛者自备伴奏,参赛曲目时间不超过5分钟,演唱方法不限,美声、民族、通俗、戏曲均可。要求选手展示自己的风格,增加表演的成分。表演有创意者可酌情加分。
三、评分标准及形式
本次比赛为10分制,由评委现场评分。
1、大赛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评分力求严肃、公平、公正。
2、组委会将聘请专业声乐教师为评委委员,负责比赛的评审工作。
3、评委应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4、本评分标准最终解释权属于本次大赛组委会
5、各项评分标准具体如下:(以10分为总分)
a、音乐基础:2分。即参赛选手的音乐基础、音准、音质、音色等
b、艺术表现:6分。即参赛选手对音乐的表现力以及台风等。
c、综合印象:2分。即参赛选手在整个参赛过程中给予评委的总体印象。
四、评委成员
校领导及音乐组老师成员。
附:班级竖笛比赛方案
一、活动介绍:
1、活动主题:
“班班有歌声,人人会竖笛”。
2、活动宗旨:
用器乐展示才艺,让掌声肯定自己。
二、活动时间:
5月20日下午班队课
三、活动地点:
大报告厅
四、参赛对象:
5年级段各班学生
五、比赛要求:
1.比赛内容:2竖笛乐曲。
2.演奏形式:一首齐奏
一首合奏。
3.参赛班级自备伴奏带、伴奏碟、或请人现场伴奏,或无伴奏。
4.演奏者表情自然、大方、着装要统一、整洁、美观。
5.各班可根据歌曲内容自行设计动作和准备道具。
6.每班全体学生都要参加。
六、评分标准:
1.演奏整齐、音色统一,声部清晰、和谐。(6分)
2.演奏的感情要到位:能够较好地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和音乐形象。(2分)
3.服装统一、整洁、美观,鼓励形式有创新。(2分)
注:评分最后结果以10分制进行计算,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最后算出该节目的平均分。
七、评价方式:
设2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
八、评委:
回忆中国好声音活动策划 篇15
师徒关系在手工作坊的年代,是重要的职场关系,这种关系以情感作为重要的维系,以传承作为重要的精神体现。师徒之间固守的心理契约: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将影响着师徒两人的命运。
而如今,师徒关系在现代的管理体质下,变得更加隐蔽和无形,因为组织发展,人员更替都是非常快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孕育和发酵这样的关系。但在中国人的尊师重道的精神主导下,职场关系还依然存在非组织因素的纽带――父母关系、兄长关系、师生关系等等。
社会心理学,把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设定称为:心理边界。意思就是说人与人之间除了表面的关系以外,还会有一层隐藏的心理关系,所设定的边界就是设定自我与他人的情感距离。心理边界最早确立在童年,跟一个人的自尊感有关。一个人的心理边界确立得如何,对其心理健康程度和社会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职场关系中的不愉快往往源于心理边界不清晰所造成的。职场中常见的心理边界现象有:不清、正常和僵硬。
中国好声音的四个小组,就存在职场关系下的不同心理边界:
那英:母子关系,情感维系,边界感无不清。那英的管理风格非常具有女性管理者的典型特点,以情感为纽带,庇护和关爱自己的学员,关系定位在血缘关系上(情感维系,情同母子),而非社会衍生关系(上司和下属)。女性对下属容易投射出对晚辈的关爱和呵护,这跟女性与生俱来的“护犊”情结有关。这类关系属于“边界不清”的一种:我中无我,你中无你,你我全无。在团队当中,上司过于干预,下属过于依赖,造成彼此心理边界不清晰。
容易出现弊端:上司过度掌控,过度溺爱,令不长进的下属缺少自我锤炼的机会,令长进的下属急于脱离保护伞而另起炉灶。而上司往往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出现患得患失的情绪起伏,不利于团队效能的稳定发挥。
杨坤:兄弟关系,人脉维系,边界感不清。正如金志文决赛中所唱的最后一首歌曲――《兄弟》一样,无论是选歌还是音色,杨坤组的这名爱将都传递出彼此的关系特色:手足情深。金志文当晚的表现,是一个接近完美的杨坤,但无法超越杨坤,
作为一个歌手,还处在模仿阶段,那是一个败笔的注解。片花解说中,都能感受到杨坤的兄弟般情谊行为:送麦克风,找名师帮忙。职场中,杨坤这类的管理者强调侠义衷肠,帮派文化,在招人、育人的过程中,都倡导“像我”情结:做人行事风格都如我一样,我就喜欢。上司和下属的角色边界感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义气帮派文化。
容易出现的弊端是:上司管理风格粗放、随意,主观独断,缺乏规范和客观公平机制,体系化知识传承少,造成下属的多元化适应力偏弱,难以无法超越上司的光环。职场中“像我效应”是比较常见的错误心理定势。
刘欢:师生关系,知识维系,边界感正常。刘欢是一名大学老师,师者的角色游刃有余。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培育和成长的关系。因此,放在职场中,这类关系就是属于边界感正常。作为上司,刘欢并没有拘泥于偏向某一类的学员,他的队伍人才都综合实力相当,各有所长,特色彰显。同时,他栽培下属的方向,也都以知识传承为主,他把吉克隽逸带到了大学的课堂,感受东西方音乐的美。作为一名民族歌手,吉克隽逸最需要的提高正规音乐素养,让其民族元素当中更为具有世界性。刘欢就是特别懂得把学员放在一个大的平台和视野中去培养的老师。职场中,只有当上司和下属边界感都清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清晰,才会各司其职,互相促进,而非依赖。
容易出现的弊端是:如果学员的自我成长意识不明显,在这类领导手下,很容易自然淘汰,因为边界感强的上司,首先要求下属是综合实力非常强的,如果需要过度关注才能成长,那么这类上司肯定就把你淘汰掉。
哈林:知音关系,兴趣维系,边界感忽有忽无。哈林的团队是最具看点的,人人标新立异,颠覆主流。哈林的团队,都是非主流的一群精英组成。以李莫愁来看,简直就是一个观众要么就爱死,要么就讨厌死的极端偏锋歌手。但哈林却钟情于有个人特色的学员。“专业、创新、独特”哈林对中国好声音的解读一直秉持着自己的文化深度。如果哈林的团队是以创新为生产力的化,那么这个队伍的生产力肯定相当高。哈林在导师的角色里,他强调个人特色,强调彼此音乐的共鸣,对学员的热爱超越上司和下属,老师和学生,希望形成一种:“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高度契合。此时,边界感是无不存在。但哈林作为导师以外的角色,他的边界感确是存在。
回忆中国好声音活动策划 篇16
2012年7月13日, 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第一季上映, 与以往选拔模式不同的是, 这次的学员选拔方式为节目组和各地媒体合作飞奔各地寻才, 力图发现好学员。《中国好声音》的这些选手可以是略懂音乐却没有名气的歌手;可以是完全没有音乐专业素养的爱好者;可以是不同年纪、不同风格、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任何人。
2013年4月19日, 湖南卫视《中国最强音》郑重登场。《中国最强音》在选手选拔方面看重国内市场, 通过自己的才艺展示有幸被选中的学员才会获得与四位导师面对面交流的难得机会。但相对于选手个人而言, 只要年满18周岁者均可报名参与, 由此可以看出选手的选拔标准门槛并不高。
二、故事情节——煽情故事的运用与舍弃
《中国好声音》第一季中, 节目的一个特色是学员们自爆的一些有看点的煽情故事。记得一名选手现在是一个指甲店的老板, 他讲述了自己曾经当歌手的辛酸经历, 随着年龄一同增加的是生活的积累和知识的沉淀, 虽然如今已不再青春年少, 但他也并没有放弃梦想, 他想借助好声音的平台及四位名师的指导, 彰显自己的才华。当选手讲到自己当初种种不幸与艰难的时候, 观众都很受感动。在好声音的舞台上, 这类触动人心的故事并不罕见。据此, 我认为这是《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定位:用悲情主打励志, 用真情传递正能量。
《中国最强音》的节目制作并不是放弃讲故事, 而是在讲故事环节的设计上有所创新。最强音全程记录歌手参加、候场、演唱与导师的台前幕后, 无缝隙、全方位、零距离真实记录。基本上是以正面励志为主, 从选手的个性和人生态度进行阐释, 进而展示他们面对比赛时的状态。据此, 我认为这是《中国最强音》的节目定位:倡导正面励志, 拒绝悲情伤感。
三、节目主旨——“选”、“秀”结合, 发现好音乐
(一) 《中国好声音》的三大特色
《中国好声音》全面运用各种电视传播功能, 经过“导师盲听”、“导师转身”、“学员反选”的程序来寻找真正的好声音。
“导师盲听”是指用背对学员的方式聆听学员演唱, 当导师认为该声音是自己所要寻找的声音时, 通过拍、转、响、亮等一系列夸张动作和强烈的音效而产生极大的喜剧效果, 使节目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并创造出收视的第一个高潮。整个过程充满期待与激情, 通过四位导师的反应及动作, 实现了对学员的直接肯定, 同时也使导师的盲听成为现实, 实现了节目创作的宗旨。
“导师转身”这一环节是《中国好声音》的独特之处。其他选秀节目往往有导师点评的环节, 而好声音突破这一常规, 用全新的视角诠释节目的形态, 通过导师转身来给予学员直观又真切的肯定。好声音导师们极力向观众传递正能量, 用喜悦与学员、亲友的激动取代了以往电视选秀节目的伤感元素, 而这也正是节目的一大看点。
“学员反选”这一环节, 实现了导师与学员的双向性选择。当多位导师为同一名学员转身之后, 学员就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导师, 导师一旦看准了这名学员就会尽可能地拉拢学员选择自己。然而在整个选拔过程中, 导师与学员之间的竞争与自我展示穿插其中。从而, 让观众获得心理与情感上的满足, 使得整个节目气氛向高潮推进。
(二) 《中国最强音》的三大战略
《中国最强音》从播出开始, 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这是全国所有关注最强音的观众的切身感受。伴随着节目播出, 学员表现得越来越好, 同时节目制作也渐趋精良。最强音因而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纵观整个节目, 我们会发现, 《中国最强音》是通过“大众演唱”、“选手逆袭”、“导师抽签”这三个环节来寻找真正的强音。
“大众演唱”体现的是选手的大众性, 从参赛选手的身份来看, 有装修工人, 酒吧驻唱, 教师, 演员等。最强音提供了一个极其人性化的舞台给广大的音乐爱好者。
“选手逆袭”体现在赛制设计上, 冠军组和逆袭组是相对公平的。对于处于暂时成功或暂时失败的选手, 不会让他们产生丝毫的优越感和挫败感, 而是激励他们不断挑战和超越, 这是感性与理性相互结合的最佳选择。
“导师抽签”导师随机抽签确定出战顺序。逆袭战之后冠军战中的选手, 是在导师的权衡下随时准备出战或迎战, 虽然每位选手在出战之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但是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下, 无法预料选手能否展示成功。当然, 这更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 伴随着悬念的逐步揭晓, 节目的精彩程度也随之不断升级。
每一位选手都怀揣着“冠军”的梦想而登上舞台, 虽然自己暂时是导师手中的一枚“棋子”, 但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还在自身, 只要自己足够优秀, 只要自己的声音能够征服导师和观众的耳朵, 何时出场都无所谓。冠军战是一个实力相差不多的选手之间的比拼, 虽然选手之间的实力相差不大, 但在选歌、心理素质、现场发挥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 选手能够正常发挥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这是选手实力的较量, 更是彼此心理的博弈。
摘要:对于电视节目形态来说, 刚刚过去的2012年可谓是充满着冲击力与震撼力的一年。《中国好声音》的成功, 使得“中国”成了各种电视综艺节目的固有名称。在电视荧屏上也出现了各种以“中国”命名的节目, 内容涉及圆梦、竞技、商机、娱乐等各个方面。而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与湖南卫视的《中国最强音》也成为彼此之间最强的竞争对手。本文以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和湖南卫视的《中国最强音》为研究对象, 从“学员选拔”、“故事情节”与“节目主旨”的角度分析《中国好声音》与《中国最强音》的节目特色。探究《中国好声音》与《中国最强音》能够得以快速传播, 并引发观众的高度关注、引领综艺节目潮流的成功原因。
关键词:歌唱竞技类节目,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节目特色
参考文献
[1]谭天.论电视节目形态构成——一种用于节目研发的理论模型[J].现代传播, 2009 (4) :71.
[2]陈虹, 郝希群.从“吸引眼球”到“召唤心灵”——我国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之路探析[J].南方电视学刊, 2011 (6) :116.
【回忆中国好声音活动策划】推荐阅读:
《中国好声音》背后06-21
中国没有好声音08-22
中国好声音宣传方案10-07
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因素08-17
浅谈中国好声音火爆的原因文档07-30
中国好网民活动总结08-23
大学生回忆我们的大一主题班级活动策划书10-21
中国家训声音论文05-16
发出中国的声音,读书笔记07-21
回忆的回忆作文200字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