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好声音

2024-08-22

中国没有好声音(通用6篇)

中国没有好声音 篇1

若论综艺节目的家喻户晓,恐怕非《中国好声音》 莫属。今年7月17日(周五)浙江卫视播出的《中国好声音》第四季第一集,CSM50城收视率5.351,首播破五, 再次刷新中国电视综艺节目首播收视纪录,成为周五全天任何时段收视总冠军。这个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音乐评论节目,以“重塑中国人音乐信仰”为节目理念,赢得了口味越来越挑剔的观众的欢迎。在《中国好声音》播出两季以后,由其原班人马打造的另一档真人秀节目《中国好歌曲》开播,这是一种由节目组自主研发的新模式,首次聚焦原创作品,让音乐创作人走上台前成为主角,以“重塑音乐生命与原创精神”为节目理念。按理说,该节目也应像《好声音》 那样大获成功,可奇怪的是它的收视率却远远低于《好声音》。本人并非收视率决定论的追捧者,但这两者确实让人深思:一个是评论“声音”的舞台,一个是评论“作品”的舞台,好的作品加上好的声音,这两者合二为一才能构成好歌曲,然而他们的受关注度和影响力却有天壤之别。

《中国好声音》复制了荷兰节目《The Voice》(其开创了新颖的盲选模式,创下收视奇迹)。从《中国好声音》开播以来,笔者每期必看,撇开非原创因素,回顾近几年的音乐类节目,它无疑是最成功的。它囊括风格特点各异的歌手和歌曲,现场还有评委进行点评和指导,观众在欣赏音乐、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在接受一定程度的音乐教育。培养观众就是培养市场,虽有关商业, 但它推广普及的还是大众音乐文化。在观看节目时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选手对翻唱歌曲进行改编仿佛已成为这档节目的一项没有成文的规定,几乎每位选手演唱的歌曲都经过了大大小小的改编和再创作,不论是唱法、 编曲、配器还是歌词,大家似乎都不满足于演绎原版歌曲, 纷纷加入自身对歌曲的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歌手类选秀并没有规定不允许演唱原创作品,但鲜少有选手选择原创,因为观众如果对一首歌不熟悉,无法很快进入歌曲的情感中,就无法与演唱者产生共鸣,这在比赛中对选手是很不利的,但是一再反复演唱老歌,观众难免产生厌倦,为避免这种情况,选手就试图通过改编歌曲增加观众的新鲜感。但歌曲的改编并不是将不同类型的元素随意组合,那样很容易破坏一首歌曲的结构和风格,破坏原作的和谐统一。虽然社会上不乏一些优秀的改编作品,但再鬼斧神工的改编也只是在重复别人的作品,它无法取代原作的地位,有时反而还会画蛇添足。 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创新,就不会有进步,一再地克隆、 复制甚至抄袭,便永远摆脱不了落后的局面。

在当今的文艺界,影视作品缺乏好编剧,音乐作品缺乏好词曲,很多领域都欠缺创作型人才。中国不缺好的“声音”,真正缺的是好的音乐作品和原创精神,需要的是一个发掘、培养原创音乐的平台。《中国好歌曲》 应运而生,但是没有想到,它的受关注程度并不理想, 是否因为当今中国缺少真正的好歌曲呢?

中国的流行音乐深受欧美流行音乐的影响,欧美流行音乐在每个阶段都诞生了许多代表性人物,这些人物直至今天还是不少音乐人效仿和学习的对象。当然,我们也有不同时代的代表人物,像崔健、罗大佑以及开创流行音乐中国风先河的周杰伦等。我们也有自己的标杆和辉煌,我们的原创作品也呈现过空前繁荣的局面。现在的文化传播推广已经能灵活运用第三方平台,网络媒体成为传播的重要途径,线下录制发行唱片、开展演唱会等商业活动,线上提供在线视频、在线音乐的观看和下载,一根网线连接了全球亿万观众,第三方平台的兴起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便利。但是,这种快餐式的生产线却弱化了音乐的品质,也不可避免地让一些低俗内容传播,劣质的音乐对提高人们的音乐素养和鉴赏能力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经典曲目需要传承,但创新才是一切进步的根本。我国的流行音乐需要更多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当务之急是培养更多创作型音乐人才,创作富有时代精神与正能量的音乐作品才是关键。

也许是《好声音》更偏向于选秀的娱乐性质让大众更容易接受,而《好歌曲》的模式却更加考验观众的音乐素养,更加需要观众的理解和包容。《好歌曲》的对象不是“声音”而是“作品”,节目组收集了大量不同曲风的原创歌曲,并且都具有一定水准,音乐性和专业性都胜过了《好声音》,其目的就是想说明一个道理: 声音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创作才是关键。一首歌曲应该是歌词、音乐、演唱构成的完美整体,歌词是歌曲情感的骨架,它支撑起一首歌的具体形象;音乐的抽象性能带给听者无限的想象,通过对歌词的渲染达到陈述目的;演唱者就像叙述者,通过演唱将歌曲的含义和精神准确传达给听众。实际上,通过《好声音》的歌曲改编现象可以看出,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翻唱, 观众如此,歌手亦然。

没有好的歌曲,歌手们唱什么?一再重复唱别人的歌没有意义,即使改编也难免弄巧成拙,无法进步。经典歌曲可以反复唱,但时代更需要创新的作品,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不会被时代淘汰。因此,我们的原创歌曲更加需要人们的关注和支持,好的原创作品才是推动中国流行音乐前行的动力。

武汉市为提升市民的音乐素养和城市的文化形象, 2012年创办了琴台音乐节,其中有两项专门针对原创音乐的群众文化活动。一个是“流行音乐比赛”,它针对的是武汉地区的流行乐队。流行乐队一直是原创领域的一支主力军,举办这项活动旨在培养发掘人才,推动武汉流行音乐的发展,促进流行音乐的繁荣;另一项“原创校园歌曲比赛”以青少年为目标人群,力图挖掘广大青少年的创作天赋和音乐才能,并为其提供展示的平台。 随着这两项活动的不断深入,已经有一批青少年和音乐爱好者的创作能力得以激发,并从中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原创作品。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去挖掘好的原创作品,发现、培养创作人才,为他们提供平台与支持。

从《中国好声音》走出的歌手很多正活跃在舞台上, 并大获成功,但我们却很难看到《中国好歌曲》里创作者的身影。没有那些创作者在幕后辛勤孕育的“新生命”, 没有他们的好作品,何来好声音!

创新是永恒的课题,我们应该推崇风格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接纳新元素的同时保留传统文化。我希望, 中国流行乐坛的新生力量不要受到过多资本化、商业化的侵蚀而忽略了音乐本身,也希望,中国的音乐人能秉持真诚、单纯、尊重、负责的态度,完善中国的流行音乐, 创造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文化的好作品。

摘要:一个是评论“声音”的舞台,一个是评论“作品”的舞台,好的作品加上好的声音,才能构成好歌曲。中国不缺好的“声音”,真正缺的是好的音乐作品和原创精神。

关键词:原创歌曲,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琴台音乐节

中国没有好声音 篇2

近日,团中央、中央网信办下发通知,就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开展争做“中国青年好网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作出部署,动员团员青年在网络上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争做有高度的网络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的“中国青年好网民”,在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筑牢网络行为规范底线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共筑网上网下同心圆。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家园。互联网深度影响和塑造着青年,青年也影响和塑造着互联网。让互联网成为真实便捷的知识库、温暖可靠的朋友圈、文明理性的舆论场,青年要做勇于担当的生力军。

那么,如何才能做一个“中国好网民”呢?

“安轩平”在《争做“新常态”下的“好网民”》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好网民应该有民族情怀,是我们国家的衷心拥爱者;好网民应该有责任担当,是主流价值的积极传播者;好网民应该有社会良知,是低级趣味的坚决抵制者;好网民应该有守法观念,是网络秩序的自觉维护者。”

好网民首先应该有浓浓的爱国情怀、深深的民族情结,骨子里充满着对国家的敬仰、民族的认同。越出国越爱国,当网友身处异国他乡方知西方的月亮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圆”,国人何必妄自菲薄?。也门、利比亚等各地撤侨,更彰显大国的力量、自信与担当。但网上总有一些人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中国,质疑中国、丑化中国、唱衰中国,当面对这些片面极端的思潮、别有用心的言论,我们要拿出青年的正义感和担当精神,理直气壮地倡导正确思想、驳斥错误言论,不让网络成为消减国家发展信心、消解民族凝聚力、妨碍社会平安稳定、影响青年健康成长的负面舆论场。

好网民应该要文明用网、绿色上网,在网络上旗帜鲜明地传播青春正能量,不做“沉默的大多数”“旁观的局外人”,积极主动为清朗网络空间担一份责、出一份力。一是要自觉对网上言行负责,讲诚信、守底线、不信谣、不传谣,自觉抵制网络欺诈、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不良内容,用从自身做起的点滴努力,为法治网络、法治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二是要坚守和传递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党和国家发展点赞,为好人善举点赞,为励志进取点赞。同时,当我们面对造谣诽谤、消极颓废、污蔑抹黑之时能够及时研判、揭露,面对网上各种违法现象能够挺身而出、冲锋陷阵,当“战士”不当“绅士”。

“国家的未来在青年,网络的未来也在青年。清朗网络空间的建设,青年不做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要做勇于担当的生力军。这是因为,时代的进步中,有青年的责任;祖国的梦想中,有青年的梦想。清朗网络空间,看我青年力量!”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让网络的舞台更宽阔,让网络空间更清朗,需要我们每个人不懈的努力。我们要做理性的爱国者和公正的旁观者,不做暴戾和庸俗的围观者。

中国大声音如何进化成中国好声音 篇3

美国人真不给面儿,我们又没收留你们的斯诺登,何必跟我们的大妈动粗呢,尤其理由又这么奇葩,“无理由地在公共场所制造噪音”。要知道在中国每个城市的中心广场,都是白天归城管,晚上归大妈,当然除了天安门广场。噪音指数能赶上U2在海德公园开演唱会,也没见警察去逮人。

所以中国大妈义愤填膺,感觉自己受了歧视,要找议员为自己出头,去市政府上访,上访倒是不用担心会被劳教,但我对上访效果持怀疑态度,因为大妈们确实违法了,只不过他们不知道。在纽约,如果人制造的噪音过大,是违反相关法律的,他们的法律严格到如果晚上狗叫超过5分钟,狗主人很可能收到罚款单。

大妈的中国大声音,是一个喜感又有点荒诞的跨文化冲突案例,这样的案例我在英国时有遇见。每年的8月,我生活的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会举办艺术节,全世界的文艺青年来到这里,无数的剧目在上演,街头坐满了游人和流浪艺术家,卖力地推销自己的剧目,其中不乏日本、韩国演员的身影。但在街头,我还从没见过中国艺人在街头演出,但今年明明从国内又来了很多院团,听说都在剧场里埋伏着。他们在街头的声音太小,相反,在剧场里声音又太大。

最近,爱丁堡最大的剧场之一“节日剧场”上演芭蕾舞剧《天鹅湖》,演员全是儿童,这是一所中國小学的演出,北京实验二小的大手笔。这个小学芭蕾舞团来到爱丁堡,在最好的剧院,门票免费。演出时,随队摄影师在舞台跑上跑下,忙着给小演员们留下倩影,完全不顾台下还有上千观众。不堪其扰的观众们纷纷抗议,最终主办方把摄影师赶下了台。

前几天还看了一场演出,名字叫“中国色彩”,演员是北京各中学的中学生。令我坐立不安的,是中学女生们的民族舞,服装除了一点民族元素,已完全不是民族传统服装,过于现代,也过于暴露,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非常不合适的。而舞蹈的编排,也毫无中学生的青春与清新,而是整齐、成熟,甚至流于艳俗,演员脸上也带着统一的笑脸。

我为同学们感到悲哀,为在场的观众感到抱歉,老师给了孩子们错误的指导,让他们以为那就是艺术。而演员又误导了观众,让他们以为那就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国的文艺团体来参加艺术节,不到街头“卖艺”,不与观众交流,不愁门票销售,不用考虑成本,往往以民族大嗓门乐器或威风腰鼓开道,颇有恺撒“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的气场。

各种中国大声音都有一些共同点。首先他们并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无论主场客场,打法都是“以我为主”,在国内说话嗓门小了话没人听,加塞慢了车赶不上,太考虑别人自己要吃亏。其次自信心增加了,以前都是被别人和平演变,被帝国主义文化输出,好不容易国家强大了,凭什么还要看别人脸色,软实力也要硬推广,于是入乡随俗这些老套路不时兴了。

大声音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只输出不交流,更不吸收,不倾听,也不融入,功夫自成一派,别人的打法就是邪门歪道,只有自家才是名门正派。声音大得再也听不见别的声音,充满了各种自信,也不管别人是否捂上了耳朵。锵锵锵地热闹一阵子,高调宣布我们胜利了,已经征服了西方艺术节,然后敲着得胜鼓班师回营。实际上大声音根本没人听,这属于精神胜利法的又一翻版。

河南有句老话,叫“庄稼老头不识货,专拣大的摸”,其实大未必佳,如何把中国大声音进化成中国好声音,这是一门值得虚心研究的学问。

中国好声音经典台词 篇4

2.我从小就喜欢唱歌,一直都是一个人唱...有的甚至市场了十几年

3.我是为了我的我的爸爸来的,我想把这首歌先给妈妈。七大姑八大姨......

4我十分享受这种站在舞台上的感觉.我想留在这个舞台上...

5音乐是我的好朋友...他一直陪伴着我...

6我要感谢我的谁谁..他一直支持者我,为我默默付出,明天,我们要结婚了...

7今天是我的生日,今天是我的水水的什什么么日子,我要把这首歌献给谁谁...

8我十分喜欢“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他是一个大众化平民化的节目...我想要大家知道我的声音,我想要倒是认可我....

9我不想只在那个小地方唱歌。我想要更大的舞台,更大的世界...

《中国好声音》 篇5

小灰灰

播出平台:浙江卫视

播出时间:每周五晚21:10

主持人:华少

最近有多少人在看《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首先推荐这个节目的是小编的一个从来不看节目的同事,说看这个节目哭到不行,接着是另一个只打游戏的同事,也是被感动哭了,后来遇见一个娱记,在讨论近期的电视节目时问小编最近有没有看《中国好声音》。OMG,这是怎么了?关键是没过几天,老妈说最近他们单位的人全在网上追看《中国好声音》……于是,小编再也Hold不住了,上网,各大主页都在推荐,点进去看视频,探探这个“好声音”虚实。

望 观气色

选手形象 贫民更亲民

选手外形越是接近老百姓,越突出其“声音”的与众不同。

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破穷的小男孩实现梦想的故事,其中,感动我们的是他的身世、他的励志。人们喜欢看到那种灰姑娘式的故事,从一穷二白、默默无闻甚至是在社会的最底层的老百姓,突然一夜之间金钱、爱情、地位等等都拥有了,YY这样的情节,哪怕不是自己也会有暗爽的感觉。在电视节目中那些选秀的选手演绎灰姑娘变公主的真人秀,将电影、小说里的情节一下子拉到了观众身边。《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在于又回归到了选秀节目这种最吸引人的本质。仔细看现有的选秀节目,选手大多打扮得光鲜亮丽,女的妖艳、卖萌各种范儿,男的则是奇装异服,搞怪特立独行无所不用其极,这些人要是平时走在大街上,绝对是你要多看好几眼,甚至拍个照片放到微博上去的那种。总而言之,就是很不普通!但是反观《中国好声音》的选手,在出场前会播放一段之前录好的VCR,表现其普通人生活的一面,一个个的都是扎人堆里找不到人的主,然后,选手上台,天呐,他穿着和VCR里一模一样的那件衣服,简直让人怀疑他要不是刚录完就来了,就是只有这一件衣服。每位选手的特色绝对不在外形而是声音,这也许是节目组想要强调的点——我的声音就足够吸引你了,不用打扮!嗯,这也是一种风格,一种自信,一种范儿,靠实力说话做到这里可以算是极致了吧。

闻 听声息

评委 选大牌 没错的

本来一档声音选秀节目,听的该是声音,但是几位评委的大名在音乐界如雷贯耳,他们在节目中绝对做到了说的比唱的好。

《中国好声音》源于荷兰的一档音乐节目,这种节目并不算新颖,早在2007年江苏卫视的《名师高徒》就采用的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后来的《唱响中国》等节目也都大同小异。《中国好声音》分为四个环节:导师盲听、导师抉择、导师对战、年度盛典。節目也没有设置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华少可以说就是一个串场的,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衔接作用。节目真正的亮点在于几位大牌评委: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这几位在音乐上的地位那就不用多说了,随便拿出一个来都能撑起一个节目,能把他们全请来绝对是节目组的实力,这里面杨坤虽然名气不及前几位,但是他们几位私交甚好,所以在节目插科打诨,说起话来毫无顾忌,为了争一个选手或者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可以互相各种反驳、揶揄,也是这样轻松写意的状态,使得节目更具可看性,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欢笑,也由此看到这几位大牌的真面目。

在请来大牌评委之后,节目还受到不少明星的“青睐”:李静在微博上表示:“看到这样的好节目出现,由衷地佩服!这个幕后团队是多年执着,(有)激情有创意跟执行力的一群人,为他们高兴!”央视主持人王梁也称赞:“没有居高临下,只有惺惺相惜,没有虚荣造作,只有全情投入,没有新奇特,只有好声音!”李湘、吴佩慈等明星也在微博上转发推荐。能请来这么多的大牌“助阵”,《中国好声音》节目组的实力真是不容小觑。

问 询问症状

好声音到底能走多远?

好声音却没市场,这是现实,一档节目能破咒吗?

《中国好声音》顾名思义,节目最强调还是声音。但是目前中国内地此类声音选秀的节目不下十档,都是标榜自己是在为未来中国寻找真正的音乐人才,甚至是能够振兴如今低迷中国的音乐市场的“好声音”,但是又有几个选出了被全国观众认可的歌手呢?这其中能够昙花一现的就算是不错了,大多数全都是随着节目无声息的开始又结束。回想十年来,选秀节目选出来的真正的歌手,还是“超女”时代那几个,她们的成功在于那个时代,也在于她们对音乐的专注,你什么时候听说张靓颖有客串哪部“很雷”的偶像剧,相反她的音乐作品却不断推出。虽然李宇春也参与过几部电影的拍摄,但是也是在她奠定了在音乐上稳固的地位之后,而且是借助她的地位为电影拉人气,与那些选秀出来,在音乐上毫无建树而转战影视,期待另辟蹊径,打响人气的选手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说,《中国好声音》里走出来的歌手在音乐这条路上最终能走多远,才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如此低迷的音乐市场,作为导师庾澄庆都很多年没发专辑了,他的“学生”又能怎样呢?毕竟,浙江卫视前两年的《绝对唱响》也曾经试图打造出被观众认可的歌手,但最终成为一个炒作大杂烩,每天见诸报端的都是张含韵的身材问题或者某两位选手的恋情等等,更不用说选出来的冠亚季军的音乐作品了。浙江卫视一直以“唱歌”作为自己做节目最具特色的标志,但是他们的歌手选秀一直没有做起来,选手除了在《我爱记歌词》上露露脸之外,发展也都不算顺利。

切 摸脉象

节目强势 团队策划

之所以该节目呈现如今的勃勃生机,打造他的全队功不可没,事实证明,会讲故事绝对是做节目的必杀技。

我的“中国好声音” 篇6

突然,有不和谐的声音传来,我故意清清嗓子以示提醒,杂音果然消失了。可是没二分钟,那议论声还是很不小心地再次进入我的“耳廓”。我一停下声音马上没有,可钢琴声一响,那声音同步“跟进”。如此数次反复。

“干什么?你们在讲什么?”我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火气,平时以“绅士”自誉的我大声吼到。教室里马上鸦雀无声,所有的眼光一齐聚焦那个角落:角落中的那几个“肇事者”则个个低下了头,不知所措。

“我们在讲‘中国好声音’。”其中一个稍微胆大一点的女同学小声说到。

“‘中国好声音’有什么好讲的?”还真敢回答,真是胆大到天上去了,我更生气了,音量再次提高。

“我喜欢‘中国好声音’,四个评委会不会转身,这样比赛很刺激。”谁知胆子最小的李薇竟然站了起来说。其它同学竟然点头赞同,有几个甚至也小议论起其中的谁谁最厉害,他们最崇拜谁。

是呀,近段时间“中国好声音”这个栏目正在热播中,此节目不仅吸引了孩子,也吸引着成年人,我家三口就是此栏目的粉丝。每每歌手唱到一半时,那个场面很惊险,当第一个嘉宾评委转向时,现场的观众会特别激动,选手唱得也就会特别带劲。若是四个评委全面转身,选手往往会喜泪满面。想到这儿,我的情绪马上平复下来,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我不能简单处理。对了,如何利用孩子们的追星心理和爱比拼特点来激活音乐课呢?我的心不由一动,脸上的表情由僵硬变柔和,同时开始课堂教学思路的调整。

哈哈,有了!我灵机一动,故作神秘的说:“我们把‘中国好声音’请进来好不好?”

“耶——”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教室的欢呼声马上响起。

“但是——”课堂里又突然鸦雀无声。一双双急切地眼睛望着我,我还未讲什么,有的已开始点头,怕我食言。

“但是什么呀?”一男生迫不及待了,大声嚷嚷,“老师快说,老师快说!”

“肯定是叫我们上课认真听什么的。”另一位大男孩站起来说。

我一看,马上走到这位学生面前,与他握握手,微笑着说:“你的声音真好听,反应真快,已符合‘招考’条件,老师为你‘转身’,吸收到我的学员队伍里来。是的,上课认真是我们学习最好的方法之一,也是‘好声音’招生的第一条。”

这时全班同学好像都傻了,一个个望着我:老师怎么会说他声音好听呢?太突然了,这是‘好声音’导师在考核吗?

“还有没有更美的声音呢?”我趁机发问,学生们也意会了我的意思,纷纷发言,自己提出了上音乐课的要求。

哇,真是意想不到的效果,不错。我心里暗自高兴。对了,五、六年级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觉得音乐课本中的歌曲不好听,我何不利用此机会转变?想到这儿,我又趁热打铁,笑着对学生说:“我们的歌手必须会唱课本里歌曲。再可以唱自己喜欢的歌曲。自己演唱的歌曲要经过考核组审核。”有几个学生又问为什么。

“为什么呢,我的学生你们有知道的吗?”我再次将问题抛给了学生。

发出不和谐声音的角落有一个男生举手了:“老师是怕我们小孩子唱不健康的歌曲!”

哇,太妙了!我冲到他面前给他一个拥抱。课堂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下次老师为你转身,你可以安全晋升一次。有机会在全校师生面前表演。如被导师认为是优秀的学员,还可以与我们的王校长合影,并在学校英雄栏展出。”我大声宣布说。学生们听了,个个兴奋不已。

“现在我们开始学唱歌曲,看谁能赢得我的转身。”我趁机将学生引入课堂。

接下去的课堂,学生十分投入,小嘴一张一合,一手一拍一举,不亦乐乎。不一会儿,一节课就不知不觉下课了。而孩子似乎意犹未尽,刚出教室就和我交流下节课如何开展好声音竞赛活动。

按孩子的建议,在以后的音乐课中,专辟十分钟好声音学员招收和竞赛时间,同时把‘中国好声音’改为‘龙游好声音’。而每到这个环节,学生们都显得特别兴奋。他们都按要求先唱当天所学的课本歌曲,再唱自己准备的歌曲。听到唱的好的同学。老师会大喊一声“好”,并且马上转身。与他一起激情歌唱(模仿中国好声音四个导师那样激动与疯狂)。学生会乐得合不拢嘴,会自发鼓掌,拍手叫好。而当初那几个课堂小声议论的男孩子,现在则是课堂最为活跃的学生。也成了学校“明星”人物了。

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爱上了音乐课。而我,也为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而倍感觉欣慰。是呀,“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对于“中国好声音”“超女”等都特别的感兴趣。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刚好步入青少年的行列,对于明星、歌星等特别的崇拜。面对这样的现象,作为教师在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适时适度加以引导,紧抓教育契机,如此以来,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激情,而且会提质课堂绩效。本事例中,当老师发现孩子课堂有异时,开始多次暗示,甚至发火,不仅没有改变课堂现状,反而学生讲话频率不断提高。后来的处理中,教师意识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不仅不再批评,反而把学生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引进课堂,及时调整策略。这样做,不仅没有影响教学进程,反而掀起学生认真学唱平时不爱唱的教材歌曲,甚至不知不觉中爱上了音乐课,这不能不说是一良策。

其实,教有多法,教无定法。只要有益于学生学习,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这样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上一篇:动态战略下一篇:班干部作用